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

2024-07-10

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共8篇)

1.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 篇一

《中外文学作品选读》考查内容及要求

考核方式

开卷考查、由学生平时完成; 考核形式:写论文

考核内容

从本课程所讲的作品中任选一部,写一篇学术论文,字数不少于7000。

考核要求

1、写作角度自定。可以分析主人公形象、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等。也可以是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

2、文章要有关键词和内容提要。

3、文章要有脚注和尾注。

4、文中的重要因为用楷体单独排列。

5、不允许出现错别字和常识性错误。

6、以手写文本稿形式上交,由学习中心收集并保存,期末考试时随试卷一同上交学院批改。

2.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 篇二

中外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尽管千姿百态, 却几乎都是在男性文化、男性视角、男性的审美意识中完成的。贞洁烈女、贤妻良母、哀怨弃妇、荡妇淫妇, 不一而足。中国的有:从刘兰芝到七仙女, 从秦香莲到祥林嫂, 从窦娥到林黛玉, 从蔡文姬到唐宛儿;外国的有:海伦到克里奥佩特拉, 苔丝到吕蓓卡, 简爱、卡瑟琳到斯佳丽, 安娜·卡列尼娜到娜拉……在男性作者的视野里, 女性母亲、妻子、情人、女儿的形象, 是歌颂、爱慕、疼爱、激赏和仇恨的对象, 不是女性本身, 是女性的化身的其他属性。无论他们怎样地以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方式创作, 男性意识的相同的视角毋庸置疑,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在他们步入思维的编织和合理推导的惯性运作下完成的, 这种惯性是由男性心理定式造成的, 也是无法超越的。下面我想分别以《祝福》中的祥林嫂、《安娜·卡列妮娜》中的安娜为例进行说明。

一.忍辱负重的悲苦女性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与《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一样勤劳、善良, 在承受命运的不公和打击后总是想以辛勤的繁重的劳动来争取做人的资格, 一方面她们默默承受世人的冷眼和舆论的鄙视, 另一方面她们不甘于命运的摆布, 祥林嫂不甘于受到婆家的虐待, 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 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取做人的资格;她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 用生命来抗婚, 在逼嫁的路上, 她又哭又闹, 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 但也撞到头破血流, 结果在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她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 捐门槛以“赎罪”。为了“捐门槛”, 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元鹰洋;她不甘于死后受到阎王惩处, 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她希望没有鬼, 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 但她又希望有鬼, 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唯一亲爱的儿子阿毛, 可以一家团聚。

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待生活的时候, 她们从没有抱怨过自己贫寒的处境, 她们都幻想以辛勤沉重的劳动改变命运, 虽然她们所做的反抗不够彻底, 十分柔弱, 也不够明确。但是她们都希望能争取到做人的资格, 她们都善良, 哪怕孩子不是美满婚姻的产物, 她们同样热爱, 当生命中的支柱彻底崩溃时, 她们都发出了对这个社会统治信仰的质疑。作者不但写出她们在物质、肉体上的被伤害、摧残, 而且写出了她们心灵深处的迷茫、痛苦。当她们被那个黑暗、无情的社会吞噬时, 我们才更深刻地体会到她们的悲剧其实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共同的命运。

二.桀骜不逊的命运叛逆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包办婚姻, 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但她生活所在的那个虚伪的上流社会却不允许她这么做。因为这个社会以完全被金钱权势所腐化, 夫妻之间毫无真挚的感情, 人们习惯于互相欺骗。当安娜不顾丈夫的威胁, 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 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谩骂。后来, 渥伦斯基又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 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找不到, 而且被遗弃, 作家庭奴隶的命运还在等着她。她感到再也无法这样生活下去了, 于是以自杀对这个社会提出了最后的抗议。

作为一个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 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 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 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 誓死不做欺骗、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 反抗社会压迫方面, 她作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作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 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应该看到作为文学形象, 都具有善良、美丽的美好品性, 她们都十分热爱生活, 渴望拥有美好的人生, 具有不满足于现状, 对未来充满渴望, 当他们在现实的挫折和打击面前感到困惑时, 都表现出叛逆的反抗精神, 尽管这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但在她们所处的时代来看, 还是十分可贵的。并且作为女性, 她们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的奋斗都具体集中地表现在爱情、婚姻上了。从祥林嫂、苔丝到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 在这个时间历程中, 我们欣喜的看到女性形象从逆来顺受到不服从乃至奋起抗争, 哪怕这种反抗是那样柔弱, 不彻底, 哪怕他们抗争的内容是那么狭隘, 追求的东西是那样微不足道, 但最终, 她们还是被邪恶、腐败、残酷的黑暗势力的吞噬。虽然她们在各自的故事中各具特色, 各有个的典型环境, 各有各的典型性格, 她们却代表了人类苦难历史上追求爱情、追求自由、渴望解放的妇女形象, 她们是文学家理想中的女性。而他们的苦难则引起我们极大的同情。正因为如此, 这几个女性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才是极富有艺术魅力、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直到今天, 中西方的小说家们仍不懈的努力研究着两方小说中的艺术魅力, 虽然语言的不同对相互的艺术鉴赏有一定的影响, 但美是相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中西方小说艺术最终会取长补短, 融为一体, 共同发展, 到达新的艺术高峰。

(责任编辑:龙大为)

2012.11 109

摘要: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背境中, 女性的地位大致相同。应该看到作为文学形象, 都具有善良、美丽的美好品性, 她们都十分热爱生活, 渴望拥有美好的人生, 具有不满足于现状, 对未来充满渴望, 当他们在现实的挫折和打击面前感到困惑时, 都表现出叛逆的反抗精神, 尽管这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但在她们所处的时代来看, 还是十分可贵的。本研究通过比较的方法探讨了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差异。

3.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 篇三

关键词: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文学;文化差异性

中西方国家的历史有所不同,从而造成了各地的文化有所差异。文学是用来记录和传播文化的。文学起源于文化,又发展和丰富了了文化,从根本上上讲文学是通过技术加工形成的具有个人特性的产物,它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进行中外文学作品的对比时,一定注意要从多方面考虑,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当作是一种文化的介绍,只有辩证的考虑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答案。本人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研究结果对中外文学进行对比,总结如下。

一、中外文学比较中存在的问题

(一)解释和介绍文化的主观性太强

文学是带有作者很大主观性的作品,他们将自己理解的文化编撰成文学作品,作品中不仅揭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还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强烈情感。例如:杜甫的很多诗歌创作中都展现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失望、对统治者的不满还有自己踌躇满志却得不到重用的失落,从另一方面也直抒胸臆,希望国家能走向繁荣和自己早日实现报国之志的美好愿望。当然,有的文学作品已经超越了时代的限制,例如:《桃花源记》这部作品架空了历史,作者笔下的文化是对现实的批判,倾诉的是作者的美好愿望。

因此,在进行中外文学比对时不能带有太强的主观色彩,应该深入调查和探索,不然就会曲解了“文化差异”。因此,在剖析一部作品时不能顺着作者的意思解读下去,而应该另辟蹊径,揭开作品的表面,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原一部作品的真实历史。因此,在进行文学比较时一定要跳出思维定式,而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段历史,这样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眼界结果。

(二)丢开历史背景解读作品

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文明产物。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作《论语》,那一时期人们善于思考、修身养性,因而很多作品体现的都是做人的道德准则。而19世纪,世界处于战争时期,从而涌现出如《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反战的作品。因此,在不同时期作品所体现的主体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性就是与当时的时代紧密相连,折射出对现实的思考。因此,在解读和对比作品时要把其放在相对应的年代里,正视历史,才能恰到好处的解读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也是解读作品一个重要的前提。但是,在目前很多中西方文学的比较中这一点做的还不够严谨,导致注释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失误。

二、中外文学比较中可行的方法

文学——作为一种具象的文化,在形成之初就与文化紧密相连。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研究时难免会被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束缚,而不能以一种客观的态度面对。其中可行的方法本人总结如下。

(一)以多元开放的心态研究文化

历史上能够以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作家中最出名的就属:鲁迅和王国维。他们不仅为中国文学贡献出卓越的作品,在中西方文学作品的研究中也可谓登峰造极。20世纪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社会都处在一个动荡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而鲁迅先生却能够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看待这些实属不易。通过“求同存异”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彻底的研究,并做出的准确的定位,即“跨文化研究”。因此,鲁迅先生和王国维先生对中西方文化研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二)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综合研究

诚然,文学的本质是文化,但是如果只是以文化为主而忽视文学的学科性内容,则显得过于片面,从而导致文学研究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因此,在进行中西方文学的对比时,需要以文学研究为主。所谓的文学研究是指在文学交流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学表现形式等做出分析。而综合研究发是指研究者在解读作品时需要考虑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主题和思想。结合以上,本人总结出两种具体的方法。第一,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文学作品源自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发展了文学,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将两者相关联进行综合性研究很有必要,而这也是切实可行的做法。第二,结合多种手法研究。文学作品蕴含多方面的思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一个事物我们尚且需要分多种角度考虑,而作品也需要借用多种研究方法。

三、中西方文学作品的差异

以下,本人主要从中西方神话故事、小说两方面阐述其中存在的差异。

(一)中西方神话故事存在的差异性

西方的神话故事中最出名的是——希腊神话故事。里面塑造了众多的古希腊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人物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超能力,能救众人于苦难之中。通过发动战争,以获取地位和他人的尊敬。由此,西方国家尚武的精神可见一斑。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神话故事。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中国的神灵大部分是具有杀身成仁的精神。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等,展现的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中国的文学体现的是尚德。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的共同点,那就是趋于一种英雄主义情怀。但是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体现出更多的个人主义精神,这一趋势在欧美现代文学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西方小说存在的差异性

中国小说就如同“煮开水”,在一开始总会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情节越来越紧凑,并在结尾形成首尾呼应。而西方故事在一开始就抓人眼球,并以片段形式叙述。中国小说多以一条线索为主线,体现我国“从一而终”的思想。而西方小说多采用多个线索,情节复杂多变。另外,中国小说多写意并体现一定的包容性而西方小说多写实,注重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综上,我国传统小说多体现善始善终,而西方国家的小说多注重开始的美好。

四、总结

综上,我们对中西方文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大致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较高的方法,最后对两种文学形式展开深层次的剖析。如今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如何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并积极发扬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希望可以做到求同存异,促进中国文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佳.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J].海外英语(上),2015,(8):159-161.

4.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篇四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序(跋)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赠序为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祭文是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杂记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传说是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传说,西湖的传说,黄鹤楼的传说。有的是以特定历史事实为基础,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人物和事件的传说,大都是颂扬、赞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传说,则近于优美的叙事散文。

5.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 篇五

第五节 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一)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 1.中国古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先秦作家作品 ◆汉代作家作品 ◆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唐代作家作品 ◆宋代作家作品 ◆元明清作家作品 2.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要作品有:

(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2)散文集:《朝花夕拾》;(3)散文诗集:《野草》;(4)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16部。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新诗的奠基者。诗歌代表作为《女神》,戏剧代表作为历史剧《屈原》。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文学家。代表作为《子夜》,另外有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腐蚀》、“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名篇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为《倪焕之》,另有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等。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爱国主义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有《春》《匆匆》《背影》《绿》《荷塘月色》《威尼斯》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小说家,语言艺术大师,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另外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女作家,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小说有《斯人独憔悴》,散文有《小桔灯》《樱花赞》《寄小读者》,诗有《繁星》《春水》等。

◇夏衍,原名沈端先,我国现代剧作家。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作有《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代表作为《死水》。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另有散文《灯》《日出》《海行杂记》等作品。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为《雷雨》,另有名作《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

◇沙汀,四川安县人,现代小说家。代表作为《在其香居茶馆里》,另有长篇小说《还乡记》《淘金记》《困兽记》。

◇丁玲,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为荣获斯大林文学二等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荣获斯大林文学三等奖的《暴风骤雨》。另外还有名作《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

◇臧克家,现代诗人,代表作为《烙印》《罪恶的黑手》《有的人》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另有名作《黎明的通知》。

◇赵树理,现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为《李有才板话》,另有名作《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

◇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荷花淀》,另有名作《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

◇左联五烈士,即殷夫、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

◇吴伯箫,原名吴熙成,现代著名散文家,代表作为《北极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有《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猎户》《难老泉》等。

◇杨朔,当代著名散文家,名作有《茶花赋》《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小说有《三千里江山》。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他和丁毅执笔的《自毛女》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代表作为长诗《放声歌唱》。

◇秦牧,原名林觉夫,著名作家.名作有散文《土地》《花城》《社稷坛抒情》。◇峻青,原名孙俊卿,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小说《黎明的河边》,名作有《海啸》《党员登记表》。

◇碧野,原名黄潮洋,现代散文家,代表作为《阳光灿烂照天山》,散文有《天山景物记》。

◇郭小川,当代著名诗人,代表作为《青纱帐一一甘蔗林》,另有《林区三唱》《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张天翼,现代作家。代表作为讽刺短篇小说《华威先生》。长篇小说有《鬼土日记》,短篇小说有《从空虚到充实》.儿童文学作品有《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大灰狼》等。

◇沈从文,现代作家.曾参加新月社,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短篇集《沈从文短篇小说习作选》,散文《湘西散记》等。

◇钱钟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为《围城》。

◇高晓声,当代作家。代表作为《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二)外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返回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事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的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史诗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借动植物来喻人。后人赞誉“荷马式的比喻”。

◇但丁和《神曲》

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所处的时代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因此他在看待事物的态度上常常是矛盾的。《神曲》是但丁的主要作品;其中梦幻与写实交融,体制上呈现出工整与协调的结构。作品的结构呈现出神学上的“三位一体”的含义(3部、33篇、3韵句)。采用连锁押韵式衔接、每部诗的末尾均以“群星”一词作结。大量使用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运用意大利语写成,采用意大利的民歌形式,打破正统的拉丁文写法。作品中,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亚特丽齐是爱和信仰的化身;地狱代表黑暗社会;炼狱代表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天堂代表理想境界。

◇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是西班牙作家,他所创作的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之一。《堂•吉诃德》辛辣地讽刺了毒害人们的骑士文学,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成功地塑造了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典型堂•吉诃德。艺术结构上采取单线发展,大故事套小故事,使线索单纯而不单调,妙趣横生;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用细腻的手法,增加了作品的幽默感,对骑士小说的形式作了“戏拟”。

◇乔万尼•薄伽丘和《十日谈》

乔万尼•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文主义者,他和但丁、彼特拉克被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三杰”。《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十日谈》中的故事取材广泛,中世纪传说、历史事件、东方民间故事、现实中的人和事都成为猎取的题材。薄伽丘在运用这些材料时突出它们的现实性,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观点。

◇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按体裁可分为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四类。

◇高乃依和莫里哀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他的《熙德》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作品。主人公包括罗狄克、施曼娜。作品表现了当个人感情与封建家庭发生利益冲突、产生矛盾时,封建义务让位于国家利益。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的冲突中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表现了理性战胜感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但没有恪守“三一律”。

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莫里哀的《伪君子》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达尔丢夫成了“伪善者”的同义语,是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伪君子》严格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

◇歌德和《浮士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诗剧形式写成,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他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斯菲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拜伦和《唐•璜》

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拜伦的第一部诗集是《懒散的时刻》,有名的讽刺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拜伦在他的《曼弗雷德》中表达了其“世界悲哀”的哲学,主人公曼弗雷德则成为“拜伦式英雄”最成熟的形象。诗剧《该隐》取材于《圣经》。主人公该隐是敢于怀疑思考,有自己的欲望与要求的年轻人的代表。1813一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做“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雨果和《悲惨世界》

雨果在小说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他常以人道主义为主线。如《海上劳工》歌颂劳动者的高尚品德,《笑面人》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是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作品(1793)。作者在小说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观点。

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恶”的化身(外表恐怖、滑稽)。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人物形象。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艺术特色体现在通篇采用对照方法,将人物自身外表和内心,以及伽西莫多与克洛德、两个阶级、两种朝廷(路易

十一、平民王国)进行对照。

雨果《悲惨世界》的主要人物:冉阿让、芳汀、小柯塞特,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一是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二是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三是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

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犯弃恶从善、终止犯罪。四是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小说的人道主义局限性在于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果戈理和《死魂灵》

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可以说是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期农奴主阶级衰亡的历史,通过封建贵族农奴主形象的描写,揭示了专制农奴制不可避免地崩溃的趋势。作品还形象地描写了带着血腥味走上新兴社会舞台的资产阶级,并且对这个阶级的掠夺性和对金钱的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死魂灵》的主要人物乞乞科夫,是个六等文官,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冷酷、贪婪。

◇司汤达和《红与黑》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小说通过三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全文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和德•瑞娜市长夫人、玛特J1s1,姐恋爱生活为“纬”,经纬交织、条理明晰。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条,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小说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时指出:“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全部同情在注定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为上流社会的必然崩溃唱挽歌,但又辛辣地讽刺了“贵族男女”,描写他们在资产阶级暴发户的逼攻下必然失败、毁灭,赞扬他的政敌“共和党人英雄们”。

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为人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作品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主要包括《古物陈列室》《高老头》《弃妇》。

◇狄更斯和《双城记》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创作的《艰难时世》反映了19世纪40一50年代英国的劳资矛盾(社会的根本矛盾)。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揭露了当时的繁荣盛世其实就是冷酷的扼杀人性的艰难时世。小说通过葛雷硬、庞得贝为代表的利己主义和“事实哲学”,抨击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理论基础一一功利主义哲学,揭露其扼杀人性的罪恶。小

说通过以西丝为代表的善良人感化冷酷的资产阶级的设想,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解决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达到成熟时期的杰作。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向英国统治者敲响警钟,具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小说无情地揭露了腐败的统治阶级专制政体、法律制度;描写了法国人民在封建暴政下的悲惨生活;生动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准确而又形象地展示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在艺术特色方面:一是结构复杂严谨,由三个对立而又相互交织的线索组成。如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二是浪漫色彩和现实手法的有机结合。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又富有戏剧性。同时,以写实手法描写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三是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如大笔勾勒巴黎人民起义,在人物肖像、心理及叙述事件方面精雕细刻。

◇托尔斯泰和《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带有作者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烙印。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申冤上诉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的弊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社会造成的。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诉失败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要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

◇易卜生和《玩偶之家》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资本主义生活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戏剧不是表现娜拉的贤妻良母形象,而是着力表现娜拉的精神觉醒即精神反叛。娜拉的精神觉醒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丈夫生病,她为救丈夫,伪造父亲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柯洛克斯泰以娜拉“冒名借债”之事要挟娜拉的丈夫海尔茂不要辞退他。这使娜拉的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平静的心中起了波澜。第二阶段,由烦乱到幻想。她准备自己承担责任,牺牲自己,来保全丈夫的名誉。同时她天真地认为,到时候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子”。娜拉的幻想,表现出她的单纯和对丈夫的深情。第三阶段,当海尔茂看到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时,对她破口大骂。娜拉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她完全醒悟过来,往日的欢乐都是假的,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娜拉对资本主义法律、宗教、道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如娜拉说:“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有“欧洲的良心”之称。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了1913年度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才音乐家。在他成才道路上受了两个人的影响:祖父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舅舅教导他创作要真诚,还引导他去野外聆听大自然的音乐。他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丰富而敏感。逃亡法国后,他发现巴黎的文艺界像个杂耍市场,于是他对法国的文艺界、文学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进行了抨击。他要使自己的音乐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他开始到民间。去,和平民交朋友,还想办一所平民音乐学校。奋斗失败后的克利斯朵夫认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唯 一手段是艺术,唯一思想武器是“爱”。他追求的艺术是一种“纯艺术”,他的这种认识基于博爱主义,但这 又使他最终走向妥协。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下一代中传播爱的种子。在创作上,潜心于宗教音乐。他 的艺术境界变得清明恬静,失去了往昔的战斗气息。克利斯朵夫在他所追求的心灵的和谐中走完了自己 的人生道路。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一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为一体。采用内心独白、自我对 话、梦境、联想、抒情性插笔以及情景交融等多种艺术手段。二是音乐性。它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独到的 艺术特色。

◇高尔基和《母亲》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尼洛夫娜是由一个旧式的家庭妇女,经过革命洗礼转变为坚定的革命 者的典型形象。她是钳工的妻子,身受政权、夫权和神权的三重压迫。无权的地位使她整天沉默不语、提 心吊胆,显得悲哀和柔顺。革命者常在她家里聚会,她从恐惧变为习惯,自发地认为革命事业是对的。出 于母爱,她主动承担了送传单的任务,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五一”游行儿子被捕之后,她到城里与革命者交往,受到更多的熏陶,她已经从爱儿子扩展到爱同志,送传单是工作的需要了。母亲被捕,彻底完成 了这一形象从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到自觉工作、坚定无畏的革命工作者的转变。

小说的意义在于:母亲的转变是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显示了革命理论和运动树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

◇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海明威是美国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老人与海》充满象征意义,寓意很深。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桑提亚哥的生活信条和“硬汉子”的精神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也是这一形象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启发。

◇惠特曼和《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作家惠特曼于1885年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草叶集》是惠特曼深邃而神秘的宇宙观的一种诗的体现,闪耀着神的灵光。惠特曼是一个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时代意识的作家,他以澎湃的激情抒发主人公的政治热情和他对哲理的探索,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草叶集》的特色表现在反抗黑暗势力的战斗精神,反对蓄奴制度。

从诗歌艺术的发展角度看,《草叶集》堪称一座里程碑,其艺术特色如下:《草叶集》中采用的自由体,已经完全摆脱了旧套,成为诗人内在情感自然流露和自由抒发的最恰当的形式。《草叶集》中的大部分诗都不遵循传统的格律,不押韵,也没有规律的音步,诗句像口语和散文那样长短不一,全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定,与诗中的自由精神浑然一体。惠特曼还以重复、排比、平行等手段来加强诗歌的节奏和气势,造成一种雄浑、奔放、粗犷、豪迈的风格。在这奔涌的诗潮下面,还有一股持续不断的潜流;在这鼓舞人心的宏朗的格调中,还有一种可以把人带人冥思境界的低回的乐律。

从内容上看,《草叶集》中强烈的政治热情与对更高意义上的哲理的探索是结合在一起的;从形式上看,它的雄浑、直率、奔放的格调与深沉、含蓄乃至神秘的色彩也是不可分的。

◇泰戈尔和他的创作

泰戈尔的思想具有泛神论的特点。他信仰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现。他宣传“泛神论”,表明对印度教派纷争及种姓制度严格的不满,有其合理的唯物主义因素。他一味追求与神的融合与和谐,又流露出一种超自然的情绪,步入到纯精神的方舟之内,势必导致人们脱离现实去追求神秘朦胧的臆想。因此,“泛神论”思想又含有唯心主义色调。

他的英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最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成就。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一是诗人日夜盼望与神相会,与神结合,以达到合而为一的理想境界,表现诗人虽强烈追求但却难以达到合而为一境界的痛苦;表现诗人经过不懈追求,达到合而为一理想境界的欢乐。二是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作者通过对神的礼赞,表达出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笔下的神十分神秘,诗人正是借“泛神”的思想,来表现生活的真理。它既可求,又缥缈;既实际,又神秘。正是这种特征糅合在一起,构成了《吉檀迦利》的神秘色彩,反映出作家进行理想探索的矛盾心理与一切必归和谐的哲学观念。

《吉檀迦利》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一是诗集充满哲理,但抒情意味很浓。诗中对大自然最精彩的描述,春天、雨季纯然一幅幅清晰的画面;二是直抒胸臆,似水中月,云中影,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给人以朦胧之感;三是想象奇特,韵律幽雅,将哲学思想融合在优美的诗行之中,神秘而不枯燥。

◇艾略特和《荒原》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自。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

《荒原》作为现代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其艺术形式与表现特征有其独到之处。一是内心独白的运用;二是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三是把诗中的人物放到戏剧化的场景中;四是诗人通过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无法或者无需表达的思想;五是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六是大量运用文学的与历史的典故。

◇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

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主要表现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独”。作家力图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孔多由开拓、发展到毁灭,写出哥伦比亚及整个拉丁美洲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者入侵的屈辱历史,从而启发人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作品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百年孤独》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把现实与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异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人间与鬼蜮的界限。小说大量运用象征、暗示手法,如俏姑娘象征不可侵犯的美;带猪尾巴的孩子象征新老殖民主义和独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会;大风暴象征不可战胜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一千零一夜》

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高尔基誉之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始创于公元6世纪,大约到16世纪在埃及基本定型。《一千零一夜》生动、忠实地反映了劳动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丑恶的本性,赞扬了人民在与恶势力斗争中表现的惊人智慧和才能。

《一千零一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浪漫色彩是其重要的特点。如作品中勾画的中古阿拉伯的面貌,上至宫廷,下至奴隶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生活习俗、风土人情都充满着浓郁的东方色彩。丰富生动的想象,大胆荒诞的夸张,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神魔怪的矛盾纠葛,把人情世态描绘的真实性同奇思异想的幻想性奇妙地融合起来。整篇作品是一个总纲性故事,里面还有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小

故事有时又包含着故事,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如《驼背的故事》引出4个小故事,再由第4个小故事引出6个更小的故事,情节离奇多变。另外,它还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故事中真、善、美的形象,总是与假、恶、丑相对立。如《阿里巴巴与四十个强盗的故事》中勤劳、聪明而又朴实的阿里巴巴与狠毒、贪婪的哥哥的对比;女仆马尔基娜与强盗的对比。

《一千零一夜》在手法上充分运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在叙事写景方面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主,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其中,还有不少谚语俚语,生活气息浓郁。

◇紫氏部和《源氏物请》

紫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中古时期日本最重用的作品,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包括:一是《源氏物语》通过对光源氏及周围女性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平安王朝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作者透过高贵浮华的宫廷生活表面,看到了淫荡糜烂的生活方式给贵族自身带来的悲剧结局,深刻展示了贵族之间及宫廷内部的尖锐矛盾,揭示了贵族阶级精神颓丧的过程;三是客观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广大日本妇女的悲惨命运。奏响了日本平安时代大贵族专制统治必然衰亡的哀歌。

◇川端康成和《雪国》

《雪国》是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著名中篇小说。这部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东西方结合,自成一格。小说将日本的古典文学传统与西方的现代派方法结合起来,既有一定数量具体的、客观的描绘,又在不少地方通过岛村的自由联系和意识流动状物写人。

6.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属于(c)a.通讯

b.现场新闻 c.人物新闻 d.评述新闻

2.《从邮局的变化看》一文导语属于(d)a.设问式 b.引语式 c.直叙式 d.对比式

3.《滦河水向天津奔来》一文安排结构的依据是(b)a.空间顺序 b.时间顺序 c.时空顺序 d.纵横结合

4.《抢菜记》一文结尾的特色体现在(d)a.总结评述 b.紧扣主题 c.尾笔点睛 d.设置悬念

5.《祁连北的旅行》选自(c)a.《萍踪忆语》 b.《萍踪寄语》 c.《中国西北角》 d.《范长江文集》

6.《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的作者是(c)a.邓拓 b.范敬宜 c.毛泽东 d.刘少奇

7.《上海严寒》一文的导语最鲜明的特色是(d)a.引用 b.对比 c.评述 d.描写

8.《京郊出现科学热》一文深化主体的方法是(c)a.笔尾点睛 b.开篇点题 c.前后呼应

d.运用背景材料 9.《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一篇(c)a.事件新闻 b.背景报道 c.新闻素描 d.新闻特写

10.《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一篇(d)a.通讯 b.评述 c.特写 d.消息

11.《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的主要特点是(c)a.言简意赅,情真意切 b.表达真切,语言生动 c.有评有述,评述结合 d.用事实说话

12.《抢菜记》一文运用的采访手段是(b)a.现场采访 b.现场观察 c.追踪采访 d.隐性采访

13.下列新闻属于国际新闻的是(d)a.《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别了,司徒雷登》 c.《京郊出现科学热》

d.《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14.《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指(d)a.港督别名 b.港口别名 c.港口专用桥名 d.英国皇家游轮名

15.《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a)a.消息

b.新闻评述 c.新闻特写 d.现场新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对新闻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式是(a b c d)

a.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b.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c.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d.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e.分析一篇新闻作品 17.调查性报道的种类包括(c d)

a.多项揭丑式

b.全面揭丑式

c.单项揭丑式

d.综合分析式

e.全面分析式

18.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a b c e)

a.细节应真实典型

b.细节能说明问题

c.细节能反映事物的特征

d.细节应生动感人

e.细节描写要文笔简洁

19.《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中对比手法的作用是(a b)

a.抓住矛盾

b.揭示症结

c.表达观点

d.表明态度

e.体现问题的严重

20.《写在绢帕上的诗》一文中,邓拓的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c d)

a.以诗来扣题

b.以诗来展开情节

c.以诗来串联时空

d.以诗为线索来谋篇布局

e.以诗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新闻作品研究的客观性是怎么体现的? 答:客观是指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者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联想,必须以新闻作品为基础,而不可离开新闻作品 这个客观条件,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22.新闻作品研究中的“经验论”倾向是如何表现的? 答: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式,认定“新闻无学”,“分析新闻没有必要”,“上级说好就好,上级说坏就坏”,认为 “不学新闻照样懂新闻”,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经验当作普遍规律。如此等等,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不能帮助读者正确的分析、评价研究新闻作品。23.结合《英雄登上地球之巅》,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意义和影响?

答:通讯《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报道了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健儿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事迹。这在当时是一件震惊国内外的新闻。中国登山队员凭借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人类登山史上几十年来没能突破的复杂难关,从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我国的登山健儿登上了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24.结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指出焦裕禄的性格特点和写作特色? 答: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通过具体的材料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示了焦裕禄作为党的优秀于部的光辉形象:坚强的党性、革命的胆略、艰苦相素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

人物通讯要善于从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人物的形象。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常常能更鲜明地表现出内心世界。先进人物的思想品格、英雄模范的精神风貌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具体显现。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写焦裕禄时,注意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了这位英雄人物在兰考县一年半所经历的三个方面的斗争:一是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碱做斗争;二是同干部中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的错误思想做斗争;三是同自己的病痛做斗争。

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出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的革命性格。人物思想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间、地点最容易显现出来,把先进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揭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跌宕有致、引人人胜。25.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在《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一文中的作用? 答:《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 文主要运用了事实对比、数字对比两种对比手法,其作用就是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事实对比主要体现在生产、调拨、批发部门都强调火柴是在增产、增销,零售部门却出现火柴脱销的局面,这就存在着明显的事实差距,必然有一方提供的事实不准确。

数字对比主要体现在账面上的数字与实际调拨、发放的火柴数的对比。比如在文中“零售部门的同志反映” 这个小标题部分,就存在明显的数字对比,公司统计科的同志说:“我们调进火柴的比重,占全市的百分之三十,如果说是增长百分之三十七点八,那我们今年头四个月就得调进3204件,而实际只调人2086件,差了一大截呀!”

通过事实对比与数字对比,记者抓住了生产部门火柴的增产与市面上火柴的脱销、账面上调拨火柴数的增长与实际下拨火柴数的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这种一边市场上火柴脱销,一边仓库里火柴睡觉的对比,问题的症结也就被揭示出来:火柴脱销是人为造成的紧张局面,是我们的工作未落到实处,并由此得出经营作风有待改进的结论。可见,对比手法的使用,起到了抓住矛盾、揭示症结的作用。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26、分析《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共同社北京1979年12月7日电」(特派记者松尾)“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 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7日下午访问了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因为日本首相夫人要来参观,所以熊猫房的周围,在夫人到达前三十分钟就挤满了中国孩子。“欢欢”由屋内走到外面的运动场上,注视着这么多人,背朝着大平首相夫人,久久安静不下来。

陪同参观的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笑容满面地说:“‘欢欢’还害羞呢!” 首相夫人说:“日本人在等待‘欢欢’的到来。” 可能是理解了首相夫人的话,“欢欢” 终于把脸转了过来,夫人非常高兴,说:“多么可爱啊。”并且眯着眼睛说:“今后务必生个小熊猫。” 约十分钟后,在向“欢欢”告别时,卓琳夫人问道:“新娘子,长得怎么样?” 志华于夫人深深地点了一下头说:“好极了。” 据北京动物园业务组长曾建珠说:“‘欢欢’何时去日本,还未定。冷倒不在乎,安排好专机就可以去。”“欢欢” 嫁给上野动物园的“康康” 的日子不远了.答:一条意义深远的外事新闻 这是一则关于中日关系的外事新闻。记者抓取现场活动瞬间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十分传神而细腻。导语直接引用了大平夫人富有人情味的话语,其后的叙述完全由此展开,无论是引用大平夫人和卓琳的对话,还是描写“欢欢” 的出来与转身,都注意了体现人情趣味。这样情趣盎然的现场新闻,自然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新闻在传递审美价值的同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自然得到体现。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感染。如改成:“大平首相的夫人大平志华子,今天下午由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陪同,到北京国家动物园观赏中国人民的礼物——大熊猫‘欢欢’首相夫人希望’欢欢’在日本传播友谊的种子。”显然,索然寡味。采用拟人化手法,把呆板、单调的事实,写得真实、动人、亲切,而且激发了读者对熊猫“欢欢” 的喜爱之情。本文重视现场描写、现场对话,少过程叙述的写作特色,值得借鉴。总之,这篇新闻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传神、含蓄的笔法。

综合模拟试题 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上海严寒》一文的表现特色为(d)

a.高屋建瓴,纵览全局

b.盎趣横生,活泼清新

c.盎趣横生,活泼清新

d.用事实说话

2.《京郊出现科学热》的新闻主体是(d)

a.廉教授的回忆

b.廉教授的直接表述

c.廉教授的工作现场

d.廉教授一周的工作日程

3.《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是一篇(c)

a.事件通讯

b.人物通讯

c.体育快讯

d.经验通讯

4.著《中国救荒史》的作者是著名记者(a)

a.邓拓

b.范长江

c.胡乔木

d.孟秋江

5.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现场报道的是(c)

a.《上海严寒》

b.《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c.《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

d.《夜宿车马店》

6.《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的作者是(b)

a.金凤

b.郭玲春

c.邓拓

d.范长江

7.成功的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的作品是(b)

a.《菜价追踪》

b.《从邮局看变化》

c.《醒来,铜陵!》

d.《“飞天”凌空》

8.《抢菜记》是一篇(d)

a.背景新闻

b.经济新闻

c.社会新闻

d.现场新闻

9.《好啊!诚实永存》一文的结构特点是(c)

a.穿插大量背景材料

b.按时空顺序安排结构

c.段落简短,节奏感强

d.安排有序,层次分明

10.《分清主流和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是一篇(d)

a.消息

b.通讯

c.特稿

d.新闻述评

11.《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的主要特点体现在(a)

a.散文式的结构

b.鲜明的时代感

c.语言、文风的独特

d.人物、时间的特殊

12.《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具有强烈的(d)

a.重要性

b.接近性

c.趣味性

d.时效性 1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叙事特色是(d)

a.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b.结尾画龙点睛、富有深意

c.立意巧妙、题材新颖

d.背景与材料紧密结合

14.《经济学家赶集》反映的年代是20世纪(c)

a.70年代初

b.70年代末 c.80年代初 d.80年代末 15.下列运用了对比式导语的作品是(b)

a.《上海严寒》

b.《从邮局看变化》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小城风光迷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6.《“一厘线”精神》中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a c)

a.叙述

b.说明

c.议论

d.抒情

e.描写

17.《并非鱼草之争》结构上的特点是(a b c)

a.层层深入

b.由表及里

c.采用递进式结构

d.采用并列式结构

e.开篇即设悬念

18.《夜宿车马店》一文的特色主要式(b c e)

a.文字优美

b.精心选材

c.巧妙构思

d.笔法轻松

e.多侧面、多方位地表现主题 19.《访“葡萄常”》的写作技巧是(c d)

a.小中见大

b.视角独特

c.因人写事

d.缘事写人

e.具体生动

20.《春夜》在写领袖人物时的写作特色是(a c d e)

a.另辟蹊径

b.描述简洁

c.独具匠心

d.不落俗套

e.别开生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大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答: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大体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1)感性与理性。研究新闻作品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二者辩证统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渗透。

(2)个性与共性。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它既具有新闻报道真实、客观、新颖诸共性而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公文等其他文章样式。同时,每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陷人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僵化模式。

(3)主观性与客观性。研究新闻作品,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对新闻作品做出确切的评价。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应力求对新闻作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正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传播意图及其社会影响等等。我们应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4)运用多种思维。知识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细,作品越来越个性,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时代发展,尝试从多种角度来研究新闻作品。

22.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中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23.分析《华美窗帷的后面》一文的中心思想。答:《华美窗帷的后面》一文通过对作者在伦敦居住时,结识的三个小人物的生活境遇的描写,揭示了华美窗帷后面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一切并不像资本家所描绘的那样是人间天堂,使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华美窗帷掩盖下的社会现实。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简析《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中,导语的写作特色。

答:白色新闻中出色的导语就是写出感情,写出特点,以引起更多读者怀念。新华社记者郭春玲在《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导语中写道:“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记者以现场描写作导语,把读者带入肃穆的会场,情景交融,又巧妙地揉进了新闻要素。25.谈谈《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一文数据的运用。

答:此文从导语开始,几乎处处有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支撑可以体现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新闻的真实性。数字的不断增长变化体现了候鸟保护区的成就,数字的运用便于受众了解,且增强权威性和可信度。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26.分析《“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

[美]尼尔?夏思

罗伊?迈尔斯的追悼会将于星期一举行。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他是 帕由新闻》大楼附近的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也是不管年岁多大都被人叫作报童的那号人当中的仅存者之

《自由新闻》的一整代记者、编辑和其他职员都只知道他的名字叫“罗伊”的迈尔斯先生,本星期早些时候在他度过一生最后几年的疗养所中死去,终年六十七岁。

直到几个月以前,由于健康状况恶化而终于无法撑持下去为止,他一直把《纽约时报》和其他外埠报纸送到订户桌上,并且在《自由新闻》大楼外的人行道上叫卖上述报纸和《底特律新闻》。

去年有一个月他尝试了一下退休的滋味,但不久又重操卖报的旧业。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象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要把头往后仰起才能看得见东西。他形容枯稿,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瘦削的肩头。然而,在他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他对工作极为认真,也能滔滔不绝地神聊一气。“罗伊,你今天于得怎么样啊?” 一位打算买报的顾客会这样招呼他。“要买份时报?” 他会这样回答,声音粗得象是从沙石上崩出来的一样刮耳。

有一次,罗伊从《自由新闻》的电梯上走下来,正好赶上采编人员在那里开会。也许是由于他视力不佳,也许是由于他脾气倔强,反正他把报纸分发给了在场的记者。会议只好中断,直到罗伊把报纸分完。

“两毛五?” 一个记者有一次在罗伊对他说了《芝加哥论坛报》的价钱以后提出了抗议。“见鬼,罗伊,我花一毛五就能买到一份。” “是喽,不过你得上芝加哥去。”

有些记者在收报费的日子没有钱付款就躲着罗伊,这是大伙都知道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罗伊瞎得很厉害。只要订户的位子上有人坐着,他就去摧讨,不管那人是谁。有一次罗伊误把一个女记者当作一个长着胡子的男记者,因为他往常就是坐在那张桌子后边的。还有一个记者在刚参加《自由新闻》工作的时候,发现他桌上每天都有一份《纽约时报》,感到很诧异,但他以为这是由于工作需要而发给他的。然而到了月底,他终于发现这是怎么回事。“一共六块二毛五。” 罗伊粗声粗气地对他说。

罗伊死后留一卜一个女儿,德乐勒斯?塔尔曼夫人,还有一个姊妹和一个孙儿。追悼会将于星期一午后二时在红河区西杰弗逊街10783号格尔巴赫殡仪馆举行。他将安葬在河景区费思代尔公墓。答:

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记者用简洁的文笔,勾勒出了一位常年卖报、生活艰辛且倔犟认真的老人形象。“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象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形容枯槁,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削瘦的肩头”。记者为读者勾画的是一个在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的67岁老人。为了表现这位老人的性格特征,记者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镜头,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报童” 罗伊的艰辛忙碌,又充满自尊、自立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刻在读者心中。人们从“老报童”奔波一生的凄凉晚景中引起诸多联想。

文中三次运用了人物对话,极富人物个性,如他的“粗声粗气” 和直奔主题的回答:“要买价时报,”。“是唆,不过你得L芝加哥去。”“一共六块二毛五”显示了他的职业性语言和认真执着的性格。

人物不同的经历、职业、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形象和气质方面各自独具特色。记者在表现人物时,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人物形象和气质的个性特点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现人物“非它莫属” 的个性特征。这篇特写为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一个” 的“老报童” 罗伊的个性特征。综合模拟试题 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c)a.《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共产党刘胡兰慷慨就义》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别了,“不列颠尼亚”》

2.下列属于有关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是(c)a.《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锺鸣百又八》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d.《并非鱼草之争》

3.“许海峰今年27岁,是安徽省供销社的职员”这句话是一篇体育快讯中的(b)a.导语 b.背景 c.结尾

d.新闻由头

4.下列运用了对比式导语的作品是(c)a.《上海严寒》

b.《从邮局看变化》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小城风光迷人》

5.结尾有背景材料的消息是(d)a.《抢菜记》

b.《一厘钱精神》 c.《经济学家赶集》

d.《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6.《春夜》中景物描写的特色是(d)a.渲染气氛 b.烘托人物 c.客观描写

d.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7.《“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中“矮禾经不起鸭子拖,禾密过不了麻鸭婆”属于(b)a.俗语 b.民谚 c.歇后语 d.民间传说 8.《“一厘钱”精神》是一篇(b)a.人物通讯 b.工作通讯 c.经验通讯 d.事件通讯

9.《春夜》的语言特色是(d)a.生动朴实 b.平易动人 c.幽默风趣 d.优美清新

10.通讯《并非鱼草之争》说明主题的方式是(c)a.边破边立 b.欲扬先抑 c.正反结合说明 d.用事实说话

11.《相思正是吐黄时》一文采用的散文笔法是(b)a.借景抒情 b.托物寄怀 c.以物论理 d.托物言志

12.《水城威尼斯》的作者是(b)a.邓拓 b.穆青 c.范长江 d.胡乔木

13.《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体裁是(c)a.工作通讯 b.经验通讯 c.事件通讯 d.人物采访

14.《飞天凌空》是一篇(c)a.人物消息 b.人物专访 c.人物特写 d.人物通讯

15.《水城威尼斯》是一篇(a)a.风貌通讯 b.事件通讯 c.工作通讯 d.经验通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下面关于《小城风光更迷人》的表述,正确的是(bcde)a.这是一则事件通讯

b.这篇通讯报道的是四川乐山五通桥的一次端阳龙盘盛会 c.这篇通讯在很多部分运用了现场感很强的表现手法 d.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简洁而又传神

e.关于“三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的文字,属于细节描写 17.《“飞天”凌空》一文中采用修辞方法的作用是(b c d)a.调动记者丰富的想象力

b.增强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 c.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使文章有起有伏

e.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趣味性

18.《彭德怀印象》一文表现的彭德怀的崇高品质是(a c)

a.平易近人 b.淡泊宁静 c.艰苦奋斗 d.谦虚谨慎 e.耿直诚实

19.下列新闻作品由美国记者采写的有(a c d e)a.《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c.《日本签字投降》

d.《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e.《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20.有的新闻作品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常常运用双线式布局方法来安排结构。下列属于双线式结构的新闻作品是(b e)a.《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世界最佳急诊室》

c.《断电使纽约陷入一片黑暗》 d.《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e.《奥斯威幸没有新闻可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作品的本质是通过多方面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不透过作品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作品的本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对作品中的事实还停留在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认识阶段时,对作品的分析不可能有什么深切的感受,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将那些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补充、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再现时,才能对作品所揭示的内涵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统一,真正把握作品的本质。其次表现于它们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22.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 答:分析新闻作品要从个别具体作品中探索新闻采写的普遍规律,从而提高新闻实践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离不开认识事物的一般原理?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亦既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由于个性之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人们可以通过把握个别典型,从中找出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一般。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性。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失去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澜的面貌,就会陷入千篇一律、固定化、僵化、套话的模式。如果只有个性就丧失了本质属性。

23.指出《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一文中背景材料部分,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在最后一段中文章介绍了阿西和亚妮的父亲都是广西桂林地区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 指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紧接着又写了两个孩子受画家李骆公教授指导的经过。解答了读者心中的疑惑 “难道两个孩子是神童不成”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分析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在消息中的作用。

答 文中引用了名诗人臧克家 1947 年那场严寒时做的“生命的零度”的前两句诗“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来叙述旧社会时那场严寒的后果。紧接着说“这几天要比十年前要冷得多” 可是“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人” 前后两种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老人与孩子是弱势群体对疾病灾难的抵抗比一般人要差因此用他们做比较具有典型性。在文末作者尤其提到了对老人与儿童的照顾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为了避免严寒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是教育局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十八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与照顾与旧社会政府对人民死活不闻不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5.《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来进行人物塑造,体现人物性格。大量运用人物对话,有助于突显人物的个性。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有点睛之语。正是塑造人物的重要一环。文中刘胡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由你吧,我再活十七岁也是这个样子。”短短几句话,刘胡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跃然纸上。另外,大量运用人物对话,简化了叙述程序,使叙述紧凑、条理清晰、节奏明快,并且富于现场感。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26.分析《夜宿车马店》的写作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夜宿车马店 刘云山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历史上最好的收成,粮食总产2.2亿多万斤,比去年增长M成;油料总产4000多万斤,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多。全旗350多个穷队,今年面貌都有很大变化。农村的繁荣,给集镇也带来了兴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这个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

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的时候,老远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一看,宽敞的院子被进城来卖粮卖油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店堂里灯火通明,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

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是红(高粱)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打二两白于,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

“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进城来卖公粮,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魁,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帐,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1万斤粮食,8000斤油料,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1万斤,进钱3500块,那场面才叫美气哩!”

“贾大个子,如今你肚圆了,兜鼓了,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在店里光吃点窝头。” 车马店服务员丁大叔“揭底” 了。

这时,来自黄河边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兴宽接上话茬:“过去队里年年不分红。有次俺爹进城,说要领俺去开开眼。到了街里,一不敢进商店,二不敢进饭馆,兜里空空,怕看了眼馋。这回俺进城,一次就卖了3000多斤油料。”说到这里,高兴宽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

“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不知谁这么说。

高兴宽倒实在。他打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边全是衣服,有媳妇的,有妹妹的,有老父亲老母亲的,什么涤纶、涤卡、弹力呢,都是时兴货。青年后生说他还打算买台切面机,给村里人加工切面,让庄户人也能吃上城里人吃的饭。

满屋子的人好像都是老熟人,越谈越起劲,越拉越高兴。车马店的火炕似乎也烧得分外熟,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答:这则通讯主要通过作者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全文篇幅短小,但是精选体裁,构思巧妙,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首先,通讯以第一人称叙事,从记者的视角出发,叙事农村的变化。记者在文中充当了显性叙事者,和一般通讯的隐性叙事者不同,更加真实,读者可以从记者眼中,了解、体会到默特右旗如今的幸福生活,仿佛就在眼前。第二段中明确交代,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老远就听到爽朗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看到卖粮卖油 车辆挤得水泄不通,灯火通明,非常热闹。

其次,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语言独具个性特点,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读来非常亲切。如车马店老炊事员周二旦乐呵呵地说,过去庄户上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瞟得脸上放光 人家就图个美气哩!瘦高个老汉贾满贵谈自己领一家人下馆子时说 娃娃们想吃啥的都尝遍了 那场面才叫美气哩!不知道谁说的,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这些朴实的语言,将农村人民真实地一面展示给读者,他们的话语里充满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之感。

通讯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今年面貌的变化之大。开头处粮食总产量 比去年增长了两成,油料 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多,炊事员周二旦在谈到庄家户时说,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瞟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都拿着红黄面窝头,现在 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 通过这些衣食住行的对比,充分表现了生活的变化。

7.英语文学作品中比喻修辞格赏析 篇七

1 概述比喻修辞

比喻是英语文学作品中众多修辞手法中,比较普遍和常用的一种,主要是指把英语文学作品中哪些意蕴深刻和内涵复杂的句子或者意识,通过比喻手法可以使语言意识变得浅显易懂和生动形象。本体、喻词和喻体是比喻修辞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被比喻修辞的对象就是本体,借用一定的词汇来完成比喻修辞手法的就是喻词,用来比喻本体的事物就是喻体。根据比喻修辞中的感情色彩又可以将比喻进一步分为明喻、暗喻和转喻三种形式。

站在文学创作的作者思维角度来看,从一定意义来说,比喻应视为作者进行组织语言和文字之间进行链接的一种思维模式或形式,既有作者思维的内在意蕴,又有语言形式上的直观性意思,而本体和喻体是链接内外两层意思的桥梁。文字作品中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其实质上就是作者基于特定的文字、描述对象以及文学背景进行思维创造和认知的一个过程,而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站在作者创作的角度把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而后才能够明白作者的艺术表达手法运用。

世界上认知事物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为人们描述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可选择的余地。我们在文学创作中,使用比喻文学创作手法一定要循序规律,比喻修辞手法不是任何场合都适用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才能够采用此手法,进而鲜明地展示所要描述的事物,从而彰显事物的本质,最终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从心灵上获得审美感受,使文学作品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可依赖的精神食粮。

2 明喻

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很明显的关联性,而且两者的相似度比较直观,这就可以使用明喻形式,通过两者之间的事物代换,使得本体以喻体的形式出现,更加地使读者把握出作者的内在意蕴。在文学创作中,有时候我们会被作者的比喻修辞表达手法所震撼所吸引,明明是两个没有什么关联性的事情,经过作者的想象和艺术性加工,借助于一定的文学手法平台,抓住他们之间隐形的共同特征,这就渲染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和审美张力。运用明喻这种文学手法,一定在句子中有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存在且缺一不可,即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存在。比如:

(1)The flames,like a form of wildlife,crept as a lion creeps on its belly toward its prey.

The flames和form本来属于不同的两种事物,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隐形的线索wildlife,作者紧紧抓住这一亮点,把The flames的危险性刻画得非常形象具体。

(2)Childhood is like aswiftlypassingdream。童年在人的一生中及其短暂和宝贵,而梦境也是一闪而过,难以捉摸,童年比喻成梦境,增强了对童年时期的怀念和珍惜之情,使这种感情渲染得非常强烈,读者在读文章的时候也会引起相同的共鸣。

3 暗喻

与明喻相比,暗喻的手法相比比较隐晦一些,没有明喻那么明显而已。但是这种表现手法更能够激起读者的想象空间,使得作者在文本描述的内涵更加深厚不可把握,这更加使得文学作品的创作空间和余地都比较大。暗喻与明喻有共同的特征,那都是基于相比较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为基础为依托,而使两者形成一种联系的纽带。但是在暗喻的文学表现手法中两者的特征并不明显,以隐藏的状态存在,需要读者去分析去挖掘,这就促使读者对文本的把握倾向于主动性。比如:

(3)It has long leaves that sway in the wind like slim fingers reaching to touch something.它那长长的叶子在风中摆动,好像伸出纤细的手指去触摸什么东西似的。在这里long leaves与slim fingers从文本表现来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但是从后面的reaching to touch something部分就使两者之间形成了联系,使long leaves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眼前,引起读者的无限想象,是单调的long leaves也变得富有人情味和生动了。

(4)German guns and German planes rained down bombs,shells and bullets.在这个句子当中bombs,shellsandbullets与rain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密度比较大。当读者阅读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把德国军队的凶残映射在脑海里面,引起读者对纳粹党破坏世界和平的愤恨。

4 转喻

以针对性的某一具体点把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关联起来,这就是转喻。在转喻的文学表现手法中,往往是本体没有出现,而是借助于喻体来对本体进行直观性地描述,使得读者很清晰明白喻体就是本体,这种比喻手法其实就是一种借代关系。与明喻和暗喻相比较来说,转喻更注重对字里行间的内涵进行挖掘,更加注重读者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以此来寄予更大的文学表现维度。比如:

(5)I had the muscle,and they made money out of it。6The room sat silent

(6)The room sat silent。

在这两个句子中非常明显地应用了转喻的手法,在第(分别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用容器代替人物。当5)(6)中读者接触这些句子时候无不为这种表现手法所吸引并发挥想象寻求句子的内涵。

5 结语

英语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不同语系的人们所理解并引起人们的共鸣,就在于英语文学作品中采用了语言学惯用的创作手法,使得来自于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能够品味其内在韵味,并被作品中的情境所感动。其中比喻手法是最常用的手法,而且它的形式多变使单调的语言富有生机和活力,使复杂的句子变得简单易懂,我们要坚持比喻这一文学手法使文学创作更加鲜明夺目。

摘要:阅读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我们常常被里面的句子所陶醉,所吸引和所动情,总是把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享受和心灵体验。英语文学作品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就在于英语文学作品作者的文学创作手法。其中最普通的,最被作者所采用的就要数比喻修辞手法了,其应用到英语文学作品中增添了文学作品的可读性,更增添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力。该文分别从英语文学作品中比喻修辞的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和转喻着手,对这三种比喻形式利用文学平台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比喻,修辞,赏析

参考文献

[1]潘启玲.英语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赏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4(8).

8.以文学作品赏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八

【关键词】中职语文 文学赏析 综合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09-02

文学作品赏析,是指一种通过阅读或听文学作品而产生审美体验的精神活动,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把握,能够让学生在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培养文学欣赏思维。在中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认为只需要学好专业课程、掌握专业技能,因此对语文等文化课程的学习完全不重视,甚至对古典诗词、经典名著等毫无兴趣。这就给语文文学欣赏教学带来了难题。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以及语文兴趣爱好,通过对经典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赏析,让学生大量的深入接触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说、读、写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一、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在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为了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良好的鉴赏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文学作品鉴赏具有趣味性、开放性以及自由性,这与新课程改革下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是一致。

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阅读是最主要的形式。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社会,学习做人的道理。然后,针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让学生学会思考。对于文学作品中那些关于英雄事迹、爱国故事、名人事例等内容,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作品中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高尚品德等综合素质,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表达了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博大宽广胸襟;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表达了受挫折时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等。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形成良好的个性。同时,教师通过对文章语言、作者的背景、人物形象等分析,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地汲取作品中的精华,从而提高素质。

在文学作品阅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体验文中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只有学生思考后有所感悟,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中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通过文学写作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由于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都进行认真的品味与讲解。因此,除注重文学作品的鉴赏外,还需要通过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写作教学,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体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更能够反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传统的文学作品欣赏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真正地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一味的只注重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导致学生逐渐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因此,在中职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借助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文学写作过程中,更深刻的领悟作品中的蕴意,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文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意境唯美的现代诗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从对诗歌欣赏到创造性仿写的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学习作品的结构、经典语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领悟作品中的深刻蕴意,引发情感的共鸣。如可以让学生围绕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尝试写一首小诗,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思维进行写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文学写作,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创新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社会生活进行思考,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逐渐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三、写说结合让学生能写也会说

中职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是学生汲取精神食粮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读”和“写”的形式激发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还要通过“说”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如何会说并说得好,并且表现出良好的语文素养,文学作品欣赏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说”来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也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与平台,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演讲、表演、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畅所欲言,自由讨论,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

例如在学习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作品情节,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话剧表演,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有利于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例如,在学习《警察与赞美诗》一课时,教师應该充分考虑文章充满了浓厚的讽刺味道,并以故事为主线进行重点分析。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发展部分,如“苏比为了实现自己‘冬居监狱”的想法做了哪些事情,结果怎么样,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文章表现手法的理解。

因此,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故事情节比较强的作品,采取改编表演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改编过程中认真的思考作品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而通过表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敢于开口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的赏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增强在人生的体验与感悟,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此,在中职阶段的文学作品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与心理年龄特征,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语文水平发展,应该多创设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平台,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兵全.中职语文文学欣赏的有效策略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6(3)

[2]沈维.浅谈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J].课外语文:下,2015(9)

[3]戴远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5(55)

[4]张玉华.让中职语文课堂插上美术的翅膀[J].青年时代,2016(6)

上一篇:机械安全生产演讲稿下一篇:现代爱情优美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