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点评

2024-12-16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点评(精选13篇)

1.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一

渔歌子·荻花秋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渔歌子·荻花秋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渔歌子·荻花秋

五代:李珣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译文: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艇回家。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意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注释:

荻(dí)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tǐng)垂纶(lún)初罢。

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抽生草黄色扇形圆锥花序,生长在路边和水旁。潇湘:两水名,今湖南境内。橘洲:在长沙市境内湘江中,又名下洲,旧时多橘,故又称“橘子洲”。垂纶:垂钓。纶,较粗的丝线,常指钓鱼线。

水为乡,篷(péng)作舍,鱼羹(gēng)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篷:船帆,此处代指船。“名利”句:即心不将名利牵挂。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了词人的隐逸生活。

上片写景。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是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下片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

词人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把一个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旷达超脱,余韵悠悠,受中唐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颇大。

渔歌子·荻花秋原文翻译及赏析2

渔歌子·荻花秋

作者:李珣

朝代:元朝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译文

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船回家。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意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牌名。单调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

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抽生草黄色扇形圆锥花序,生长在路边和水旁。

潇湘:两水名,今湖南境内。《山海经》:“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

橘洲:在长沙市境内湘江中,又名下洲,旧时多橘,故又称“橘子洲”。《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橘洲。”

垂纶(lún):垂钓。纶,较粗的丝线,常指钓鱼线。

篷:船帆,此处代指船。

“名利”句:即心不将名利牵挂。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了词人的隐逸生活。

上片写景。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是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下片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

词人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把一个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旷达超脱,余韵悠悠,受中唐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颇大。

2.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二

本课为人教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红军的长征》一课的拓展课。主要讲述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仇恨, 为了扑灭革命, 消灭红军, 蒋介石调集大军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围剿”。由于中央左倾错误主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被迫长征。长征途中能否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能否保存党和革命力量, 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关键。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 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如何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去, 又是对红军意志品质的极大考验。因此, 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学生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高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 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在思维方式上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

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 有一定的史实基础, 并能够进一步认识史实背后的本质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具备的知识储备,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参加活动, 进一步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拓展学习课。拓展学习课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 以教师的引导、示范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 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情况, 在教材基础上顺势拓展, 让历史贴近生活, 充分体现时代性特色, 以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的热情, 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本节课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促进其智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做教学的设计者与组织者, 也要做学生智慧达成的评价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掌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概况和结局;了解长征的历程及影响;理解和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的比较和探究, 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 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通过史实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 体验和感受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剖析, 逐步形成学生的辩证唯物史观;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以及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唤起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 内化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 知识本身不是本课的重点, 情感层面的激发才是本课的重中之重。

难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对于当今学生的指导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长征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将本节内容和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制成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题目, 学生分组搜集、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的内容。

●教学设计

总体教学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挖掘学科教学资源, 大胆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整合的尝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宏观到微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地去进行分析探讨, 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整合点1]课前预习, 自主开发的学习网站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课前部分:学生分组自主预习。教师将自主设计与开发的《长征》网站发布到互联网 (如图1所示) 。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教师布置各组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借助网站查找相关信息, 完成预习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上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探究完成学习。教师将《长征》网站作为本课课件。网站主要分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活动探究”、“知识拓展”四部分, 教师主要利用“教学过程”和“活动探究”完成课堂教学。

[整合点2]动手操作, 亲身体验, 虚拟学习情境与学生探究学习相结合。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长征的原因是什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电子沙盘 (如图2所示) 。让学生成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指挥者并利用电子沙盘排兵布阵, 更直观地体验正确和错误的作战方针, 进而更深刻理解由于作战方针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长征。

[整合点3]信息技术还原历史, 学生重“走”长征路, 感受长征艰辛。

第二, 了解长征的经过。通过课件中的动态长征路线图 (如图3所示) , 学生学习和体验长征的过程。教师可以控制动态地图行走的位置, 在长征途中曾出现的重要的战役、会议地点可暂停行走, 学生了解此处的内容后可继续向前。通过这种方式, 为学生创设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情境。

在长征过程中, 学生首要了解的是湘江战役。教师讲解的同时投影显示湘江战役资料片 (但不给视频声音) , 通过这种形式改变传统的单纯由教师讲解的方式, 学生一边听教师讲授一边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 更深切地体会湘江战役的惨烈, 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

[整合点4]《长征》视频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问题思维, 突破难点。

渡过湘江后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内容比较枯燥, 会议影响又是难点, 学生不容易理解。为此我做如下处理:教师为学生播放两段录像 (截自电视剧《长征》, 如图4所示) 。第一段是第五次反围剿时期, 李德、博古指挥的场景;第二段是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发言的场景。然后提出问题:“两段录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遵义会议最大的成果是什么?地位变了又会带来什么变化呢?对红军有什么影响?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呢?”录像的运用不是单纯让学生去看热闹, 而是看录像背后隐藏的问题, 学生看出问题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间的讨论解决问题。这样处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难点。

[整合点5]音频资源激起学生好奇心, “电子沙盘”感受神奇用兵。

接着介绍一个经典的战役——四渡赤水, 与前面的第五次反围剿和湘江战役形成鲜明的对比, 进而让学生理解毛泽东的正确作战方针给中国革命带来的积极意义。当今学生对革命歌曲了解甚少, 因此先给学生播放《四渡赤水》歌曲片段, 利用学生对歌曲内容的好奇心引出这场战役, 然后结合歌曲的情境让学生利用电子沙盘给其他同学介绍此次战役, 亲身感受毛泽东的神奇用兵。

[整合点6]教师讲演与数字化图片相结合, 师生共同体会长征精神。

接下来的大渡河、泸定桥部分教师结合投影图片简单介绍。长征途中最艰苦的时期爬雪山、过草地部分, 给学生播放两段录像, 使他们体会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然后教师讲授一些这段时期的实例, 让学生体味红军的艰辛, 触动学生的内心, 感受长征精神。最后一部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 三军会师的情况简单介绍。

[整合点7]自学巩固, 形成能力, 再次利用自主开发网站, 拓展学生课后学习。

课后部分:学生利用网站拓展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在《长征》网站 (如图5所示) 提供的“知识拓展”部分了解有关长征的内容。在这里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如“相关网站”、“在线视频”、“珍贵照片”、“长征组歌”等, 可供学生课后学习。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整节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仿佛身临其境——重走长征路, 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学习, 思维活跃, 积极踊跃, 使教师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达到了整节课。在教师情境和问题的设置下, 本节课应该说比较好地完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并且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巧妙地完成教学难点。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如由于本节课内容容量比较大, 整节课各部分之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略短;课件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电子沙盘, 学生可以亲手操作, 由于不熟练, 在操作的过程中耽误了一些时间;最后部分, 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教育高度不够;由于时间问题, 学生讨论和发言的时间略短, 应多留些时间, 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 进一步深化思考。

整合点金石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活动探究课。教师依据历史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节内容的特点,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先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恰到好处地完成了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 优化了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1.教学目标的达成

这节课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知道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采取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合作的方法, 运用了历史学的对比法来指导学生学习长征有关问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长征与学生生活对比, 让学生体会长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使学生在思想上将长征升华至长征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教学内容的处理

课前, 长征网站及预习内容的设计, 让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有利于教师在课上深化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和突破。课上, 教师利用电子沙盘、动态地图手段, 使学生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 身临其境, 重走长征路, 体验长征过程的艰辛。多媒体播放视频,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课程中讨论环节的设计,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的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后, 将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形成与长征时期的强烈反差, 触动学生内心, 帮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升华、理解长征精神和长征对于今天的历史意义。课后, 让学生在长征网站里继续浏览、学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内容。这样处理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 注重学生的感受, 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 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探讨, 教师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的可控、可存性再现史实过程, 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次加深, 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媒体资源的运用

3.《前后》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三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前后。教师不要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素材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观察、模拟、游戏等。在各种活动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人大附小的学生来源比较好,学前有一定知识基础,对于前后的认识比较清楚。学校的教学设备先进,每个班都有多媒体展台。本节课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设计并制作了一套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前后位置的关系;在情境中理解前后的相对性;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简单的推理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前后的实际应用。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我的前后

1.请同学介绍自己。

2.请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同时,介绍前后桌的同学。

3.老师自我介绍。

我是一

(七)班的数学王老师,我的前面是一

(七)班四十名可爱的同学,我的后面是黑板。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板书前后。写完前后这两个字,我发现刚才我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

4.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5.根据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交流。

当我面向着你们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学;我背对着的方向是我的后面就是黑板。如果我面向着黑板站,我的前面就是黑板,我的后面就是同学们。我还可以面朝什么方向站呢?我的前面是什么,我的后面是什么?6.我的前后明白了吗?你们的前后是什么呢?

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说一说,你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向后转,看一看前后有变化吗?换个方向再说一说你的前后是什么。

7.你站的方向不同,你的前后一样吗?

(二)活动二:排队买票

1.课前笑笑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她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你们想跟着笑笑一起去看看吗?

2.到了动物园门口,笑笑首先在做什么?(电脑演示图1。)

3.笑笑排到哪儿,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

4.你在你们组里排第几个,前后都有几个人?谁在你的前面,谁在你的后面?

5.这时淘气跑来了,他想排在笑笑这里买一张票,你们认为可以吗?(电脑演示图2。)

6.淘气跟笑笑说:他今天是百米赛跑的裁判,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要赶快进去,要不然来不及了。如果你是笑笑会怎样做呢?

7.根据学生的意见,淘气排在笑笑的前面(电脑演示图3)。笑笑的位置有变化吗?只有笑笑一个人的位置有变化吗?

8.笑笑到底是怎么做的呢,笑笑想了想她是这样做的(笑笑排到最后,电脑演示图4)。笑笑的位置又有变化吗?你们猜一猜笑笑这样做是怎么想的。

(三)活动三:百米赛跑

1.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预测一下谁得冠军。(电脑演示图5。)

2.比赛开始,你看到了什么?(电脑演示图6)跑步比赛继续进行,马上要到终点,现在你看到了什么?(电脑演示图7)两人一组交流。

3.集体反馈交流。

4.讨论:小松鼠跑在前面还是后面呢?

5.交流反馈。小松鼠和小鹿比,小松鼠在后面;小松鼠和小白兔、小乌龟、小蜗牛比,小松鼠在前面。

(四)活动四:卡丁车赛

1.紧张的百米赛跑刚刚结束,更加激烈刺激的卡丁车大赛就要开始了(电脑演示图8)。笑笑赶快来到卡丁车赛场准备进行现场报道。忽然信号不好,没有画面了。我们没办法看到比赛的情况,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2.笑笑用手机给我们发来这样一个短信:2号车排在最前面,1号车在5号车和3号车的后面。(电脑演示图9。)

3.从这个短信里你能知道什么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4.你们俩能根据这些信息,用手中卡丁车图片摆出比赛的画面吗?

5.四人一组交流检查。

6.集体反馈。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7.看到了比赛的画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电脑演示图10。)

(五)活动五:坐车

1.淘气和笑笑结束了在动物园的工作,想和我们一起回到人大附小。他们上了一趟车,你认为这趟车是开往人大附小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动物园往前坐几站就到了人大附小?

3.来到人大附小,笑笑想问一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开心吗,你还了解到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师生互相介绍中,自然地引入课题。学生在帮助老师解决困惑的过程中,理解了前后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在亲身体验中体会前后与人站的方向有关系。

在排队买票的活动中,体会前后的顺序,在笑笑排队的几次位置变化中,理解前后的变化与排队的位置也有关系。同时,在笑笑怎样解决帮助淘气买票的问题上,学生的意见是不一致的,当时有的同学认为淘气和笑笑是好朋友,笑笑可以帮他买一张票;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好,应该自己去排队。当看到笑笑让淘气站到自己的位置,笑笑排到最后一个时,觉得笑笑既解决了淘气的困难,又遵守了公共秩序,这样做非常好。这个情境既能使学生感知前后位置变化的相对性,又使他们懂得要遵守公共秩序。

在百米赛跑中,学生通过对小松鼠跑在前面还是后面的讨论,进一步理解了前后的相对性。卡丁车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又合情合理。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认真读信息,其他同学根据信息摆图片,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解决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坐车情境中,扩展应用,使学生体会前后,增加生活常识,体会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案例点评:

4.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四

长沙市开福区马栏山小学

凌敏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题,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1、师: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咏柳》、《春日》等。今天所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呢? 课件出示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

二、解读画面,品味词境

师:备课的时候,老师也像你们刚才一样反反复复地读着这首词。读着读着,眼睛里就只剩下了三个字。猜猜看,是哪三个字?

生:“不须归”。

师:答得好!(板书:不须归)“归”就是——(生答:回家)“须”就是——(生接答:需要)“不须归”连起来就是——(生接答:不需要回家)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这首词。能找到“须归”的理由吗?

生:“斜风细雨”。下雨了,我们一般就回家了。不会待在外面的。

师:那么,“不须归”的理由呢?

生:“青箬笠,绿蓑衣”,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就用不着回家了。

师:能解释一下“箬笠、蓑衣”吗? 生:古代的一种雨具。

师:哦,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带好雨具了。还有其他不须归的原因吗

生:因为景色很美。

师:是吗?何以见得?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能具体说说吗?这景色美在哪儿?

生:桃花盛开,红艳艳的。

师:美!一大片桃花,像天边的云霞。

生:西塞山也美。下雨的时候,山上是有云雾的,山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师:哦,好一个“若隐若现”,简直像仙境一样。

生:很多白鹭在飞,应该也很好看。

师:了解白鹭吗?

生:(议论)羽毛白白的,嘴尖尖的,腿长长的,有点像仙鹤,是一种善于捕鱼的水鸟。

师:是的,在碧绿的西塞山的衬托之下,它们洁白的羽毛,优美的身姿,的确很吸引人。

生:还有流水,像在唱歌一样。

师:这里的流水的确很美。美在哪儿?

生:清澈。能照出西塞山的影子,桃花的影子,还有白鹭的影子。

生:还有鳜鱼肥。

师:能告诉我什么是鳜鱼吗?

生:鳜鱼是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能把这些景物用自己的话跟同学说说吗?(小组合作)师:谁来说说? 生反馈

师小结:云雾缭绕的西塞山,翩翩翻飞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山美,水美,花美,鸟美。真是大饱眼福啊!这哪里还只是“不须归”呀,更是——

生:不想归!

生:不愿归!

生:舍不得归!

师:所以,从“不须归”中,我们还可以读出词人心中的——

生:快乐!

生:陶醉!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自由,这份快乐,这份陶醉,美美地读。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只有短短的27个字,却让我们领略了无限的美景,感受了无穷的诗意。张志和曾写下了五首《渔歌子》,今天学习的是第一首。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来了另外的四首(课件出示):(其二)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钓台渔父原指东汉皇帝刘秀的朋友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严子陵,皇帝要他在京当官,但他(其三)

拒绝了,因为他想要的是自由自在 霅谿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生活。)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笑著荷衣对生活要求很低,他追求(其四)的精神的享受,悠闲的生活)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菰饭莼羹生活简单,但他是快乐的)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其五)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不用仙。

(你们可以与小组同学选择一首学习,用小组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再借助注释,结合你们的

想象,试着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学习交流

3、生反馈

4、不同的词,却表达了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张志和乐在**,每天是那么(悠闲、自在),“真是不须归呀!”

四、师小结

5.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五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自学生字词。

2、通过赏画、吟诵、想象、与写话,理解词意,并能投入词中感受意境。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1、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忆江南》。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出示课题,生书空)

2、解释题目:子,在这读完整的第三声,即“曲”。渔歌子,又名《渔歌曲》。作者一共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作者是唐代词人,张志和。

3、教师出示作者简介。

提问: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性格,有助于感受诗文的意境。此环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接受信息并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4、师小结:张志和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喜欢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二

诵读词文

初感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仔仔细细的将《渔歌子》读上两遍 第一遍自由大声朗读,看准拼音,读准字音。第二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小建议: 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

2、解决生字:塞、鹭

a让学生查字典学习多音字,完成“塞”字教学。b交流识字方法,出示白鹭图片,完成“鹭”字教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C除了这两字以外,你觉得还有没有哪些字是需要同学们注意不要读错的。(预设:箬的声母要读准翘舌音、蓑是平舌音)

3、读出停顿

指名读,其他同学仔细听,该同学在读词的时候,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师指导)

三、想象意境

读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

a读一读这两句,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一共有几种,你们都找到了吗?把7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b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哪些色彩呢?为什么?小组讨论。(“西塞山”用绿色。引导:想想西塞山会是怎样的?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白鹭画成白色。引导:抬头望去,你看到了什么?桃花画成粉红色。引导:江边种满了桃树,你仿佛觉得——像在江边织上了一条彩带。把流水画成绿色,想想,此刻的江水是怎样的?清澈见底,绿汪汪的,真是山清水秀。老师想起了一句词:春来——江水绿如蓝。把鳜鱼画为淡黄色的。引导:低头一看,你看到了什么?那样肥美的鳜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板书:自然风景)

2、试试把你看到的连成一段话说一说。生写话,交流展示。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3、面对此情此景,词人的心情如何?词人会说些什么?(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悠闲自在、自由自在。)

4、好,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5、这么美丽的江南风光,不禁让我想起了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生接下半句)想起了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生接下半句)这么生机盎然的江南风光,还让我想起了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生接下半句)想起了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生接下半句)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诗词积累,帮助学生感受这首词的优美景色。)

四、贴近词人

品味“钓”之意

1、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那景中之人呢?(板书:景中之人)词中是怎么说的?(生读后两句)

2、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这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他怕弟弟不回家,呼唤他回去所写的一首词。垂钓只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乐趣所在。走在咱家门口种满松树的小路上比起攀登更让人流连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狂风吹起大浪的时候你就应该回家了。

3、解读“不须归”的原因。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板书:悠闲自在)这也正是皇上给他赐名的本意-----心志平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词。让我们记住这个了不起的词人——(生:张志和。)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生:《渔歌子》。)

4、背诵《渔歌子》

五、积累语言

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6.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六

本课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5课《用几何图形组成作品》中的一部分, 主要是利用Windows自带画图软件中的曲线工具进行画图。

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8~10岁的孩子。针对孩子的这些年龄特征, 本课以孩子喜欢的小动物 (宠物) 为主题, 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 需要具备相关的画图基础。比如, 画图软件中部分工具的使用、找开文件、简单修改、给图形填色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曲线工具的用法, 能够使用曲线工具巧妙画出部分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抓住重点、总结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爱小动物, 主动参与, 积极向上。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曲线工具画图的方法, 感受用曲线画图的巧妙之处, 体会画图的乐趣。

教学难点:封闭曲线的画法。

教学环境及教学准备

Windows XP、教学广播系统、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 你养过小动物吗?养过什么呢?

学生:养过兔子、小狗、小猫、乌龟、小鸟等。

教师:老师也养过小动物, 想看吗?我把它们画下来了。

教师展示课件, 如图1。

教师:请同学们猜一猜, 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工具画的呢?

学生:曲线。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曲线工具的妙用。

2. 新授

(1) 尝试、探索画单弧曲线。

教师:首先请你找到曲线工具, 试着画出两条曲线, 画完了的同学拍一下手。

学生动手尝试画出两条曲线。

教师:谁当小老师画一画呢? (让学生到教师机演示) 请你首先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找到曲线的。

学生用鼠标指向曲线工具, 出现“曲线”两个字, 教师提出表扬。学生画出一条曲线后, 教师引导学生再画一条, 同时提问学生拖动鼠标的次数。

教师:你能不能用几个字简单说一下你的画法。

学生回顾画法:画—拖动—拖动。

教师:他的画法是“画拖拖” (演示) 。能不能为这种画法换个叫法, 既上口, 又能体现出动感?

教师演示动感曲线。学生提出不同叫法。

教师:我们画曲线的方法可归纳为“画拉拉”。请同学们一起说一遍。

教师也边说边画图2。

教师:下面就请你试着用“画拉拉”的方法画一画这条鱼吧 (如图3) 。

学生练习用曲线工具画鱼身。大部分学生画完鱼身时。教师提示学生, 画一画鱼身的花纹。教师展示学生画的不同鱼身花纹。

教师:大家看图4、图5的鱼身花纹有什么不同?请用手比画一下。

教师指名学生:你是怎么画出图5的呢?

(2) 用“画拉拉”方法画双弧曲线。

学生边演示边操作:选中曲线工具, 画一下, 向左拖动一下, 向右拖动一下。

教师:大家看清楚了吗?谁能说一说他是怎么画的?

学生:画一下, 向左拖动鼠标, 再向右拖动鼠标。

教师:也就是说, 两次拖动鼠标是向相反的方向, 对吗?

教师边演示边操作:先画一下, 两次向相同方向拉, 画出的曲线有1个弧, 叫做单弧曲线;向相反方向拉, 画出的曲线有两个弧, 这样的曲线叫做双弧曲线, 请你动手画画双弧曲线吧, 给鱼画上漂亮的花纹。

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学生画完花纹可以画一画鱼吐出来的水泡, 如图6。

(3) 自己总结方法画出封闭曲线。

教师:很多同学问到了同一个问题, 他想画水泡, 可是只能画出圆的, 指着教师画的鱼, 我们看看这条鱼吐出来的水泡, 它的样子是:一头尖尖的, 一头圆圆的, 像什么?

学生:像雨滴, 像花瓣……

教师:谁能画出这样的水泡?

指名到教师机演示, 一般学生用的方法是先画一个椭圆, 再用橡皮擦掉椭圆的一半, 最后用两条直线连接, 如图7。

教师:老师有种方法, 一下子就能画出这样的水泡, 想看吗?嘘, 认真看。点击鼠标, 出现小圆点, 再点击, 出现直线, 拖动! (如图8) 你认为怎么样?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刚才的画法:点击鼠标—再点击—拖动鼠标……

教师:你们也学会总结方法了!真是太厉害了!我们一起说一遍。“点点拉”画出的曲线, 叫做封闭曲线。你也赶快试试吧。 (学生练习)

教师:还有问题吗?多数同学都画完了, 有位同学画的鱼很有特点, 你是怎么画的?

指名学生说自己画鱼的过程, 同时回顾“画拉拉”、“点点拉”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 学生学会使用曲线工具画出三种曲线:单弧曲线、双弧曲线、封闭曲线。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提炼方法, 培养孩子抓住重点、总结方法的能力。

3. 阶段小结

教师:通过画这条鱼, 我们学会了三种曲线。单弧曲线是向相同方向拉画出来的;双弧曲线是向相反方向拉画出来的;封闭曲线是用“点点拉”画出来的。这也是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 我们再来一起说一遍:“画拉拉, 点点拉”。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 阶段性总结知识点, 导出下面巩固练习内容, 归纳出使用曲线工具画图的6字口诀。

4. 巩固练习

教师:同学们, 鱼画好了, 你想再为它做点什么呢?

学生:放到大海里, 放到鱼缸里等。

教师:老师也给他准备了鱼缸、水草和小花;还给小狗准备了骨头;给小兔准备了他爱吃的萝卜;给小仓鼠准备了瓜子……你想画吗?我们进行个比赛怎么样?你可以选择自由创作;也可以打开桌面上“曲线”文件夹, 选择你喜欢的动物, 用曲线工具把画面补充完整。10分钟好不好?10分钟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 看哪个小组画得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 发展想象力, 提高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实现能力的迁移。学生能熟练掌握曲线工具的用法, 能感受和体会到曲线工具的妙用。

5. 评价作品

教师:大多数同学都画完了, 没画完的同学先别着急, 你先欣赏一下别人的作品, 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现在请同学们下位看看小组里其他同学的作品, 商量一下, 每组推荐1个作品, 代表小组在大屏幕上展示。

学生以组为单位推荐作品。

教师:哪个小组做好了?我们最先展示。其他同学认真看, 想一想他的作品哪一点最吸引你?是色彩搭配、创意, 还是曲线工具用得巧妙?看哪个小评委反应最快!

展示作品的时候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6. 联系生活巩固提升

教师:曲线工具不仅能画出小动物, 还能帮助我们画出生活中更多美好的图画。同学们看, 图9中哪些地方用了曲线?

学生指图总结, 巩固加深记忆“画拉拉、点点拉”的方法。

教师:简简单单的6个字, 只要用得巧妙, 就能画出这么多美丽的图画, 同学们, 课下请你也去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美, 用你的画笔巧妙地把他们画下来吧!

设计意图:使孩子学会欣赏。与生活相结合, 对已学知识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紧扣主题, 与生活结合, 达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

反思

《妙用曲线巧画图》一课在设计时, 我考虑最多的就是怎么教的问题, 因为同样一个问题, 教法不同, 达到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从学生兴趣出发, 充分分析学情。课前, 学生应具备相关画图基础, 因为这些知识点在本课中可能会用到。如果学生有了这些基础, 觉得那些已掌握的工具不足以完成任务时, 他们学习使用曲线工具的欲望将被激发。另外, 曲线工具比较难以掌握, 如果用不好, 反而会增加画图的难度。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如果教师不充分分析学情, 则很难找到上课的切入点, 很难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必须狠下功夫深入钻研教材。小学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 但是想充分把握好一节课, 其实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若想把知识条理清晰地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充分消化吸收, 并能得到有效应用, 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好好下一番功夫。这节课中用到的一些小动物的图片, 都是我自己用画图软件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我不是学美术的, 所以为了能更好地把握曲线工具的用法, 画得像一些, 我自己画了100多幅图片。在我自己亲自动手画的过程中, 有两点感悟:一是深深地感受到曲线工具的功能确实很强大。不夸张地说, 所有的图画, 基本上都可以借助曲线工具完成;第二个感悟是若想真正用好曲线工具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时候, 很需要一些抽象思维和空间感。

曲线工具掌握起来确实不容易, 对于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了, 这时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尽量把复杂的操作技能简单化, 让孩子牢固记忆, 这样用起来也就方便了。所以我把技巧归结为“画拉拉”、“点点拉”这6个字, 基本的操作技能孩子就掌握了。对于更多的应用, 在短短一节课时间内, 只能让孩子感受、领悟。我相信孩子会把曲线工具用得越来越好!

点评

本课在2008年山东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并受到与会教师的高度好评。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对教材分析思路清晰, 三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方法到位。教师语言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 把一些难以操作的琐碎步骤删繁就简, 把曲线的用法总结为“画拉拉、点点拉”6个字, 既生动又形象, 学生易懂、易记, 操作起来兴趣浓厚, 很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孩子们喜欢小动物的天性, 贯穿整个课堂。通过画一条鱼, 学会了画三种不同的曲线, 可见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课前教师以饲曲线工具的欲望将被激发。另外, 曲线工具比较难以掌握, 如果用不好, 反而会增加画图的难度。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如果教师不充分分析学情, 则很难找到上课的切入点, 很难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养小动物为话题与孩子交流, 在极短时间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创造和谐师生关系做下铺垫;再以画小动物为切入点, 展示教师提前画好的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可爱, 孩子一看到这样的小动物, 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本堂课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 环环紧扣, 过渡自然流畅, 丝毫看不出刻意的痕迹。教师的设计始终吸引着学生。从一开始的课件导入, 到让学生画出单弧线、双弧钱, 一直到后面的练习, 学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积极性。当于飞老师一笔就画出漂亮的封闭曲线时, 学生发自内心的惊呼声, 正是本课的亮点。师生互动, 使本课在我自己亲自动手画的过程中, 有两点感悟:一是深深地感受到曲线工具的功能确实很强大。不夸张地说, 所有的图画, 基本上都可以借助曲线工具完成;第二个感悟是若想真正用好曲线工具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时候, 很需要一些抽象思维和空间感。教学达到了一个高潮。在教学过程中, 于飞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与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当小老师, 以学生教学生的形式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整堂课始终处于快乐的氛围当中。

7.《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七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了解词的基本特点,理解《渔歌子》的意思

3、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乡村生活悠然自得乐的一面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该词、理解词意,明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词、观图想象等方法理解词意,明白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的愉悦心情,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渔歌子》课件;学生用w写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发现大屏幕上这些景物在春天的变化了吗?试着填一填。(学生填空,教师点拨评价)

2、教师小结:如果把大家所形容的用画笔描绘出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这个意思。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23课《古诗词三首》,去寻找乡村生活的乐趣。(师板书课题)

4、学生背诵回顾前两首诗

二、初读《渔歌子》

1、今天我们要读第三首,先默读,边读边观察它在形式上与前两首有何不同?

2、引导学生结合《忆江南》,回顾词的特点(长短句,过去配乐唱,现曲己失传,只读,词牌名与内容大多无关,只限制格式和字数)

3、了解词牌名《渔歌子》的意思,本首词内容与词牌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读一读。(师出示要求:自由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这几个词的读音;第二遍,边读边注意恰当停顿并划出来)

4、检查自读效果

a 检查词语,强调个“塞”的读音

b 检查停顿

c 这首词的内容与词牌名有关吗?主要讲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5、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注释、和自己的经验,了解词中出现的三个词语“西塞山、箬笠、蓑衣”。

a 西塞山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b 箬笠、蓑衣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组合起来类似于现在的什么东西?

6、指导学习生字

a 怎样快速准确记住“塞、箬笠、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记忆)

b 学生描红:塞、箬、笠,边描边想怎样写美观

c 独立写一写

d 师生评价

三、再读《渔歌子》

1、引导学生质疑:刮风了,下雨了,一般情况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而刮风下雨时,

词人的反应却是什么?(随机指导学生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看到这儿,人们会产生什么疑惑?你理解词人的心意吗?请反复读词,想一想,和同学说一说。

2、学生交流不须归的原因,教师指导并适时板书

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a 景美(山青水秀、鸟白花红)

b 鱼肥(色美味美)

c 有备而来(箬笠,蓑衣)

d 斜风细雨

3、想象练习,加深对“不须归”的理解

看来,你们都懂词人“不须归”的心思,假如你就是词人,此时此刻:

a 如果有位牧童唤你:老爷爷,快回家吧!你怎样回答?

b 如果有位老农问你:老先生,下雨了,怎么还不回家?你会怎样回答?

c 如果你的老伴叫你:老头子,下雨了,快回家吧!你会怎样回答?

4、激情朗读:

a 在古诗《乡村四月》中乡亲们同是“斜风细雨不须归”,你觉得两首诗词中不须归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b 请用这首词,告诉古往今来的世人,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个人读、集体读)

5、师介绍小结:张志和曾经是朝廷官员,深得皇帝喜爱,后因事被贬官,最后辞去官职,隐居西塞山,他的哥哥见他沉醉乡村生活,不愿返回朝廷,大为不解,于是,也写一首词劝他“且须还”。可他丝毫未改“不须归”的心意。据说,他的鱼钩是直的,也从来不放鱼饵,他能钓着鱼吗?看来他““不须归”的目的,不在钓着鱼,而在享受这样的风景这样的生活。

四、总结拓展

1、这样如画的美景,这样悠闲的生活,千百年来,引的无数人向往,很多名人把其中的诗句引用到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今天,喜爱它的人们又给它谱上了曲子,你们听!

2、像这样的田园诗还有很多很多,请课下搜集,准备办一场“田园诗会”。

五、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8.9、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介绍作者: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齐读:渔歌子。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自学指导

1、读词语、认识多音字。

2、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 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 鳜鱼 箬笠 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对学指导 : 请同学们,读词,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检测:看图说诗意。(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群学——细读体悟。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词,它不仅仅是诗词,我们还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来欣赏。同学们,回顾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还有一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共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自学指导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幅画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读这首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你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组内交流)(小提示:从景物的颜色、动物的情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发挥同学们独特丰富的想象力,三分钟后,看谁说得好)(组内交流)生汇报,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师: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生1:鳜鱼在水中嘻戏 生2:鳜鱼在水中说悄悄话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声音 生4:闻见了桃花的清香 生5:闻见了岸边青草的味道。„„ 教师相机作画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美的画面。难怪张志和的好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称赞他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同学们,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这首词中,好吗?找生读 指导朗读:

师:白鹭如此的纯洁、悠闲、自由自在,语速再慢些,声音再轻些。读出那份悠闲、宁静。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看,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读出鳜鱼的欢快!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张志和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微微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多么逍遥自在,读出那份无忧无虑。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风再轻些、雨再小些!。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过渡: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为官期间,因为得罪皇帝,被贬官,加上父亲突然去世,弃官隐居,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还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朝廷中各官员之间又明争暗斗,他心力交瘁,避居江南水乡。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作业

9.《平移与旋转》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九

教材并非圣经, 它只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载体, 在本节课教学中, 教者不拘泥于教材, 敢于思想, 敢于创新, 使教学重点得到有效解决, 教学难点也得以成功突破。首先, 开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这样的设计,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饱涨着热情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游戏的进行也巧妙地为后面探究平移特点做了有效的铺垫。其次, 在引导学生感悟平移的特点时, 教者出示了三个小杯子图像, 然后直观演示它们不同的运动过程, 请学生判断哪个头像的移动是平移。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反思的学习平台, 提供了有启发性的、互动式的对话模式, 使学生在思辩中自主体验到了平移运动的基本特征。

判定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距离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材上呈现的平移素材是小房子图片, 在此, 教者再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其改易成点线更加鲜明的三角形, 我认为这一简化性的设计更为合理, 更具科学性, 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引起了学生对图形中点、线的关注, 为思考可以抓住一个点或一条线来研究整个图形的平移成功搭设了“脚手架”, 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二、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

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在本节课中, 教者以多元智慧理论作指导, 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 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画面, 回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 教者还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优化了教学效果。如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动态演示三角形的平移过程等, 借助动感的画面, 美妙的音乐, 化枯燥为生动, 化抽象为具体, 静与动相结合的情境不但唤起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探究的热情, 也充分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

(一) 开展游戏活动, 积淀感性经验

谈话引入:

师:听说咱班同学最喜欢做游戏了, 这节数学课牛老师就先和大家一起玩两个小游戏, 你们高兴吗?

师:第一个游戏的名字叫"移石子", 现在, 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张方格纸和一颗小石子, 怎么移呢?听好了, 老师要和大家同时进行石头、剪子、布, 谁赢我一次, 就可以把石子向任意方向移一格, 再赢一次, 再移一格……咱们比比看谁移的格数多, 好吗?

(二) 创设具体情境, 感知运动特点

1.分类,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师:刚才我们通过做游戏将石子和图片运动起来了,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运动的现象,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建筑工地上升降梯的升降、风扇的转动、缆车的滑动、旋转门的转动、推拉窗户、飞机螺旋桨的转动六幅画面, 教师演说, 并引导学生用手势跟着一起做运动)

2.建立表象

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物体平移和旋转现象,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 静静地想一想平移是怎样运动的, 旋转又是怎样的呢?

3.探究平移的特点

谁能用动作表示一下平移?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下面请几个小杯子来帮助我们共同研究。 (课件出示小杯子图片)

(1) 这有三个小杯子, 现在我要将每个杯子都进行一次移动, 请大家仔细看, 认真想:哪个杯子的移动是平移呢?

(2) 汇报, 说说前两个杯子的移动为什么不是平移?

生1:第一个杯子移动时倒了。

生2:第二个杯子是跳起来移动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平移运动的两个基本特征。 (板书:方向不变, 直线运动)

师:根据这两个特征咱们检验一下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是不是平移呢? (讨论推门时, 门是在平移吗?)

4.学数平移的距离。

看来大家对平移运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下面咱们就利用平移继续做游戏。

方法一:看三角形的顶点, 它向上平移了5格, 所以三角形向上平移了5格。

方法二:三角形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间隔两个格, 三角形本身占三个格, 加在一起是5个格。

方法三:两个三角形之间空两个格, 所以是平移两格。

师:究竟谁的想法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课件动态演示三角形的平移过程, 数正确的同学一阵欢呼)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4:不管抓住图形的哪部分, 都能数出三角形向上平移了5格。

师: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刚才还有人用图形本身所占的格数加上中间空的格数也获得了正确的答案, 是吗?这个方法也不错, 是个聪明的数法。有了这些正确的方法, 相信你们一定能正确判断出这次三角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课件演示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

学生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数法。强调不要找错对应点。

(三) 拓展练习, 应用平移与旋转

1.图形变换题:左边的图形经过怎样的运动与右边的图形重合。

2.游戏:向左平移两步, 向右平移三步。

以一只脚为中心旋转一圈。

3.请大家不许运用平移和旋转的动作离开这间教室。

10.《口耳目》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十

设计:娄屹兰(浙江省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

点评:柳 琏(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设计意图】

努力挖掘汉字本身蕴涵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尝试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象形字的构字规律,初步了解和学习识记象形字的识字方法,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字,学会写“

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

2.初步了解象形字造字的规律,能根据字形理解字义。初步了解识记象形字的识字方法。

3.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古文字、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识字,读准字音

1.我们许多小朋友已经认识不少字了,今天来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

出示汉字: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鱼、石、网、刀、立(每人发一张写有生字的纸条)

你认识吗,你是怎么认识的?请你拿出笔,在纸上圈出你认识的字,读一读,再把这些你认识的字读给同桌听,互相教一教。(教师了解学生对各个生字的学前情况)

2.谁来读读你认识的字,还可以给它找个朋友。他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读。

(学生读一个,课件中就出示拼音,同时生字闪一闪。)

教师重点点拨正音:“竹”翘舌音;“木、目”读“mù”不能读成“mò”。3.采用各种方式认读生字,重点认读课前学生认识不多的字。

4.刚才,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认识“口、日、月、火、木、羊、鸟”这几个字,读得特别好,你们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在广告牌上看到的,在识字卡片、图书上看到的„„)

是呀,我们平时可以在放学的路上认识许多字,也可以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一些字。这样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学到很多字了呢。

[点评:就识字而言,当今社会多渠道的信息资源使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已不再是白纸一张,许多学生都能认一定数量的汉字了。因此,“每人发一张写有生字的纸条,在纸上圈出你认识的字,读一读。”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加之学生的好胜心强,“把这些你认识的字读给同桌听,互相教一教。”在互相攀比中更是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促使其主动学习。同时又能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把握学习的起点,突出重点。并让学生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引领学生利用生活积累认字,有意识地到生活中去学语文。]

二、探求规律,了解形与义的联系

1.出示:口、目、日、月、火。

我们祖先最早造出来的汉字并不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古文字)这就是它们最早的样子,你能通过观察给它们配成对吗?

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1号口袋,把生字一个一个摆在桌上,再拿出2号口袋的字,给这些字找找朋友。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清晰,有助于指导学生如何有序开展小组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别给生字与古文字找找朋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配成对的过程中关注字形的相似点,初步感知汉字的演变。]

2.小组反馈,以“目”为例,重点点拨。(1)理解字义。“目”是指什么?(课件出示眼睛图片)是呀,“目”就是指人的眼睛。

(2)了解字形。(课件出示古文字“目”)你发现了什么?(字形与眼睛很像。有眼珠和眼眶)

(3)了解字体的发展。(课件出示:将古文字与事物进行重叠)随着人类的进步,为了书写的方便,“目”的字形就逐步发生了变化。(出示“目”变化的系列字体)“目”就是这样慢慢地变化而来的,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对,“目”外面的部分就表示我们的眼眶,里面的两横就是我们眼珠的轮廓。

(其余四个生字在学生反馈中课件随机出现图片与演变过程)

3.小结:真有趣,原来有些字最早的时候就是根据这一事物的样子或者特征造出来的,我们看到这个字,就会想到这一事物,从而也就知道了字的意思了。

[点评:这一设计充分利用课件的形象性和动态效果,以图片来揭示字义,以字与事物的重叠来揭示象形字的特点,以从古到今的系列字体来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从而让学生了解象形字造字的规律,初步领悟认记象形字的识字方法──看到字,联想到这一事物,通过事物了解字的意思,并从中感受到祖国文字的丰富内涵。这样的课件使用很好地起到了教学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4.下面我们再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

出示“耳、羊、鸟、兔、木、禾、竹”这七组生字、图片、古文字。(同一生字、图片、古文字为一组)

(分别发给部分学生)

(1)请你仔细观察,找到你们各自的朋友,并按照先后顺序排排队。

(2)读读你们组里拿的字,说说为什么你们3个是朋友,又为什么这么排列?

5.今天学的这些字和图形多像呀,像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样子造的字我们就叫它象形字。

6.汉字中,这样的象形字还有不少呢,看看课后的“我会连”,请你看看图,连一连,你能猜读这几个字吗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字中哪个字也和它所表示的实物很相像。(如,山、田)感兴趣的小朋友回去再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你认识的字中还有哪些字和它所表示的实物很相像,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7.再来读读课文中的生字:齐读、开火车读,小组间抽读。

[点评:这一环节采用“生字、图片、古文字找朋友”的游戏,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展开学习,在“我们三个究竟是不是朋友”的争论中,在谁前谁后的排序中,学生们进一步感悟了这些生字的象形特点,体会了它们的演变过程。这样,学生们在愉快的游戏中看图,读字,记形,充分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并通过“找一找你认识的字中还有哪些字和它所表示的实物很相像的”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读课文,了解分类

1.读一读课文,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你能给今天的生字分分组吗?

2.说说你把生字分成四组的理由。(如,木、禾、竹是植物;羊、鸟、兔是动物„„)3.自由读课文。

[点评: 通过读课文、看图片、给生字分组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物象、植物来分类排列的,在进一步认识事物中了解象形字的形与义。]

四、学习笔顺,指导书写 1.出示:

十、木、禾。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字?

(“十”加撇和捺就是“木”;“木”上面加一撇是“禾”。)

2.你发现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学习新笔画:教师写,学生书空。

4.自己看田字格,学一学笔顺。你发现三个字中的竖有什么不同?

5.教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点,学生跟着写。

6.展示个别同学写的字,再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对照自己的,觉得哪个字写得不满意,就再多写几个。

11.《渔歌子》教学反思 篇十一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一问一答让学生回答,没有过多讲述,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恰当的引导,丰富的地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节奏,体验诗人的情怀,“读”“想”结合教导学生学习诗词不但要读还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从一开始的指名读,范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到后面的配乐听读,师生对读等。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诗词的学习中采用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色?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味道?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回答的十分踊跃,不仅仅看到了诗词中连绵的西塞山,自由飞翔的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桃花的花香,流水,风声,鱼的游动……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给我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声色合一,相得益彰的唯美画面。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古诗词的学习一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节课我对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出示了张志和的兄长张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这首词,并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对诗词的环节。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最后有介绍张志和是一名直钓者,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12.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丰富想象, 进行语言积累。

3.了解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 体会文本的意境美, 在阅读过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 走进文本

师:雨过天晴, 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 此时的天空像一幅美丽的画,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多媒体演示有关画面)

(生欣赏)

师:交流一下, 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

(生分别说)

师:啊, 大家看得真仔细啊!一只只小鸟在白云间欢快地飞来飞去, 在它们眼中, 一朵朵白云就像一座座房子, 是它们可爱的“家”。谁能夸夸这些漂亮的云朵? (出示语言训练题) 天上的云可真漂亮呀!它们有的像 () , 有的像 () , 还有的像 () 。

生:天上的云可真漂亮呀!它们有的像奔腾的浪花, 有的像用竹子搭成的竹楼, 还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花朵。

生:天上的云可真漂亮呀!有的像草原上奔驰的骏马, 有的像活泼可爱的小猴, 还有的像生活在草原上的绵羊。

师:小朋友们想象真丰富, 说得多有情趣呀!这是一片蓝蓝的天空, (老师用蓝色粉笔画出一片蓝天) 谁会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给这片蓝天贴画?

(生贴太阳、白云图)

师:正在这时, 一群小鸟飞了过来。听, 小鸟们叽叽喳喳, 它们在说什么呢?谁来演演这群可爱的小鸟?先自由练一练。

师:小鸟们看到这么美、这么多的白云心情会怎么样?试着读一读。

(生读出各种语气)

师:今天, 小鸟们实在太高兴了, 它们商量好了, 要在这里造云房子呢!

师:小朋友, 现在我们去参观一下小鸟们造的云房子, 好吗?

二、说演评议, 体验文本

师:小鸟们都造了哪些云房子呢?请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用“.......”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云房子 (句子) , 再读一读。

(生读课文画句子)

师:谁来告诉大家, 小鸟们造了哪些云房子呀?你喜欢其中的哪种?

生:“有很高的大楼房。” (把“大”读得较重)

师:老师听出来了, 这楼房真大、真高啊!

生:“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 (重读“傻傻地”)

师:听出来了, 这朵云真可爱!

生:“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 (轻读“美美地”)

师:花儿开得多美呀!小朋友再读得美一点, 轻一点。

(生自由读)

师:这些云房子真可爱、真漂亮、真有趣呀!谁能把这些描写云房子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 (多媒体演示云房子) 小朋友看, 这些就是小鸟们造的云房子, 你们觉得这些云房子怎么样?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么多的样子全说进去吗?

师: (出示练习句式) 小鸟们造的云房子_______!

生:各式各样、各种各样、千姿百态……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投入, 为了奖励你们, 小鸟们邀请你们一起来造云房子, 小朋友们高兴吗?

生: (齐) 高兴!

师:好, 让我们和小鸟一起飞起来吧。飞呀飞呀, 飞到蓝蓝的天空中去造云房子吧。

(生分组在纸上画云房子,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画云房子。)

师:小鸟们, 你们的云房子造好了吗?谁来把自己造的云房子介绍给大家?可以这样说: (出示句式) 我们的云房子造好了!它们是_____、_____和_____。或:我们造的云房子真漂亮!它们有的像 ( ) , 有的像 ( ) , 还有的像 ( ) 。

生: (学生交流) (略)

三、思维碰撞, 引导探究

师:看到这些各种各样、美丽可爱的云房子, 小鸟是怎样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你读得很好, 老师觉得你这只小鸟也很开心。谁再当一回小鸟, 把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呢?能加上动作更好。

(生做动作表演读)

师:美丽的云房子造好了, 小鸟们“叽叽喳喳叽叽喳, 你到我的房子里来做客, 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请小朋友们猜猜它们说的是什么?

生:我造的云房子真漂亮。

生:我的云房子造得多宽敞呀, 请你到我的云房子里做客吧!

……

师:小鸟们想说的话可真多呀!那就请你把想要说的话跟你的同桌说说吧。说话要注意完整、连贯, 而且要有礼貌。

(生同桌交流)

师:一群快乐的小鸟, 它们玩得真开心!忽然, 呼啦啦吹来了一阵风。发生什么事啦? (多媒体演示:云变小、不见了。)

师:你们觉得奇怪吗?小鸟们觉得非常奇怪。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把句子末尾的语调扬一扬。

(生读)

师:天空慢慢转晴了。你们瞧, 太阳出来了。 (电脑演示) (出示:“笑眯眯的太阳”“水汪汪的蓝天”) 小鸟被这一切陶醉了。谁愿意读读这两个词语? (指名读)

师:好, 让我们加上动作和表情, 读好这两个词语:笑眯眯的太阳 (做动作) ;水汪汪的蓝天 (读得轻一点) 。

(生再读)

师:雨后的天空真美, 欢快的小鸟们尽情玩耍, 自由飞翔!让我们一起把最后一个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

师:小鸟们觉得有白云的天空是那么的美丽、有趣。现在看到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和水汪汪的蓝天, 它们又觉得这雨过天晴的天空也同样是那么的美丽。让我们拿起书, 再来把这篇课文美美地读一遍!

(生朗读全文)

点评DIANPING

课堂教学:在细节上见功力

教学细节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提高教学质量, 主要依靠精益求精的细节管理, 课堂教学的质量源于对教学细节的深层关注和积累;教学细节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一个教师, 要有对教学细节无限的爱, 把重视细节的精神转化为精心做好课堂教学的实际行动, 从大处着眼, 细处着手;教学细节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由许多要素组成, 如语言、板书、提问、组织调控等, 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过程的每一个要素。计亚萍老师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执教的《云房子》一课, 注重细节教学, 初步展现了细节的魅力。

1. 创问题性情境:

演出一场精彩的“连续剧”。课堂教学没有教师激情的讲授和适当的点拨, 不可能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只有学生的想象而没有教师的思维和方法的指导, 很难把学生的思考提升;只有学生读书而没有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 学生的心灵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阳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发生的。本课教学, 教师以优美的音乐, 动态的画面, 加上语言的渲染,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说说美丽的天空, 画画心中的云房子, 想想小鸟的语言……让学生真正在体验文本中体会到云的瞬息万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开了他们求索的心扉, 燃起了对知识追求的热情。

2. 关注双基的达成:

13.《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十三

[背景介绍]

20xx年9月底,浙江省教育厅组建专家团赴青海省德令哈市、格尔木市支教,永康市实验学校倪静川老师执教的V最后一分钟》,尝试寻找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既凸显了课文的诗歌文体特征,又不失略读课的略读味,实现了由文本解读式课堂转向语言学习型课堂、由内容分析式课堂转向学习策略指导式课堂的成功转型,对当下“关注文体,关注生本,凸显语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2、通过自主学习,借助材料读懂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主发现,初步感知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语言形式。

[点评1:有特色的教学目标设计。一是三个“自主”,充分体现了“学本课堂”的理念,给学生一个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所、运用场,始终不忘略读课承担的任务。二是五个“诗歌”,从感知诗歌内容、韵律、情感,到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这样就对本课的文本特征进行了教学目标层面的界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流程]

课前预热:哼唱《七子之歌10听一听旋律,读一读歌词。

一、由歌及诗,揭示课题

师:许多优美的歌,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七子之歌》的歌词就是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写的组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就与这七子中的一子有关。(齐读课题:最后一分钟)

[点评2:对课前预热的精心安排。课前预热不仅仅是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消除陌生感,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与文本衔接,衔接文本的内容,衔接文本的情感。一首《七子之歌》马上将学生带入了教学所需的情感意境。更为可贵的是,由歌及诗,巧妙地渗透了诗与歌的密切关系,让课一开始就有了浓浓的诗意和文化气息。]

二、初读诗歌,整体概览

1.自主朗读诗歌。

师:让我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初步感受。

师:读完诗歌之后请你说说你的感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请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书]

[点评3:“整体观照”的成功实施者。诗歌教学应从诗歌的整体入手。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因此,在学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后,用一个关键词说说自己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读准词语,发现规律

1.读准第一组词语,比较多音字的读音。

脊梁悄然落地旗杆

2、读顺第二组词语,寻找带韵脚的诗句。

风雨归程 叩问 嘴唇 伤痕 灵魂 沸腾 钟声

师:这些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放在诗行的末尾,成为韵脚,就形成了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把它们送回诗中,请大家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这些带韵脚的诗句,看看读起来是不是特别地有韵味。

[点评4:教学要指导学习策略。这里,有三个朗读策略值得赞赏:一是课始的“自主朗读”;二是词语检测过程中对整首诗歌的通读;三是朗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诗歌的韵律,并在诵读中感受韵脚的作用和诗歌的韵律之美。教学“有心”而“无痕”。]

3、读懂第三组词语,提炼相互矛盾的问题。

欢腾一寂静痛苦一欢乐午夜一清晨

师:到诗中找出这3组词语所在的诗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问题,万众欢腾又怎么会寂静?百年的痛苦又何来欢乐7既是午夜,又怎会是清晨?

[点评5:揭示语言的秘妙所在。最后一分钟,某种意义上讲,本来就是一条界线,是“寂静与欢腾”、“痛苦与欢乐”“午夜与清晨”的界线。这三组相互矛盾的词语出现在同一句诗里,是这首诗歌非常独特的语言现象,并且分别出现在前后三个小节,贯穿全诗。依托词语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秘妙,并且以此为载体,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并提炼三个问题,可谓匠心独运。]

四、借助材料,自读自悟

1、学习方法复习。

师:有了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想办法解决。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或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的?(根据学生发言罗列反复诵读、查找资料、同学讨论等常用方法)

2.阅读策略指导。

师:由于条件限制,我们课堂上不能自由地查找相关资料。老师事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资料。(学生阅读资料)请选择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阅读方式是什么?A.从头到尾认真朗读一遍;B.快速浏览,获取有效信息。

师: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几种学习办法,围绕黑板上的问题,反复研读,争取有新的收获。(学生借助材料,自主研读诗歌)

[点评6:教略学丰。这个环节让学生借助材料,自读自悟。略读课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这节课,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个“真的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的“三真”过程:在这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并非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有两点引导非常值得肯定:第一,学生的阅读资料是教师精心筛选的。这首诗歌含蓄、跳跃,其中“虎门”“紫荆”等意象学生不易理解,阅读材料中关于香港回归、虎门销烟等背景资源的引入,就为意象的感知作了很好的铺垫和补充。第二,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介入前,教师以选择抢答的形式及时地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是非常必要的。]

五、聚焦画面,局部精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个问题,你已经有了新的收获?一起交流一下。

预设交流点之一:感受“痛苦与欢乐”

(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显示第三节)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1.读出痛苦。

(1)圈点历史事件,感受百年屈辱。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回忆了哪些痛苦的历史,请你圈一圈。(生交流)

师:关于这段历史,老师收集了一段资料,请看――(课件显示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种种屈辱待遇的图片及影音资料)

师:看到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情怎么样?(预设:辛酸、屈辱、难过、沉重、愤怒、悲哀、心痛等)

[点评7:课堂教学要在学生陌生处着力。香港百年盼屈辱史是学生不熟悉的,然而只有感受“百年的痛苦”,才能体会“此刻的欢乐”。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已经对历史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此时,教师再通过图片、视频补充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能适时地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反刍诗歌语言,读出百感交集。

师:诗人用哪些诗句表达了这种痛苦与屈辱?请画下来,读一读。(生交流)

师引读:这一百多年来,虎门上空的硝烟一直如阴霾般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头挥之不去,直到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才――

但这段刻骨铭心的伤痛,如烙印一般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所以诗中说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2,读出欢乐。

师:此刻,伴随着发黄的条约悄然落地,百年的屈辱、百年的痛苦终于画上了句号。你的心情又如何?(预设:高兴、激动、兴奋、扬眉吐气等)

师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里,曾经的辛酸、痛苦、屈辱、愤怒与此时的欢乐、激动、欣喜、兴奋交织在一起,所有的情感一齐喷涌而出,所以诗中说――

预设交流点之二:体会“欢腾与寂静”。

(学生自由交流,大屏幕显示第二节)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x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1.读出画面。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举国欢庆,万众欢腾,诗人就像一个摄影师,捕捉到了许多特写镜头,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欢腾的画面?又看到了哪些寂静的画面?(生交流)

师引读:所以在诗人的眼里,最后一分钟,是――

2.凝咸诗句。

师:同学们,在这最后一分钟里,摄影师们还抓拍到了很多很多的精彩画面,一起欣赏一下。(播放香港回归时精彩瞬间的经典图片)

师:在你的.眼里,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呢?是绽放的礼花?是欢庆的锣鼓?你能学着用诗的语言写一句吗?拿起笔,请写在第二小节后面。(生交流)

[点评8:关注语言转换是上策。“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是这首诗歌很有特色的语言形式,也是学生诗歌语言学习的良好范本。将诗读成画面,再将画面写成诗,一来一回之间,让诗歌语言规律的发现、诗歌语言的习得变成一件轻松、愉悦、自然的事情。]

预设交流点之三:解读“午夜与清晨”

(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显示第四小节)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在“不懂”到“懂”之间,凸显“生本课堂”的增量。

2.立足于学习方法的引领,凸显略读课文教学。在教学时,借助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在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场、习得所,努力凸显略读味。从大局看,本课的设计既是一种学习程序的组织,也是一种方法的引领。从局部看,本课有众多的方法指导,教师不断地通过教师导语,给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阅读方法上的引领:“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的?”“请选择,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阅读方式是什么?”……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

3.立足于诗歌文体特征,紧扣情感线进行言语实践。本课教学中,紧扣诗歌的情感线,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诗融情,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同时,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及诗歌的表达特点,开展了诵读、仿写等切实可行的言语实践,在读中发现诗歌的言语秘妙,在读中品味诗歌的浓浓情感。

上一篇:以宽容为主题的记叙文700字下一篇:社会实践清除小广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