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络舆情监控制度(精选8篇)
1.政府网络舆情监控制度 篇一
简阳市董家埂乡人民政府 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提升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促进分类归口、分级处理、分析预警功能的完善,使机关网络发挥汇聚民智、听取民意的作用,根据《中共简阳市委宣传部、市委督查室关于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督查的通知》(简委宣发〔2011〕100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一条
基本规定
本制度旨在规范网络舆情分类、分级的归口处理制度,以确保及时获取网络上反映的各类社区信息,保证各类问题得到落实和处置。
本制度所称的“三类”即民生诉求类、居民互动类和自我表达类;“三级”是指村社层级、乡场镇机关层级、乡镇以上层级。
第二条
村社层级
(一)村两委版主负责小区论坛的日常管理,对涉及民生和社区公共事务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二)村两委版主在发现网民反映的问题时,应当根据《网络舆情风险评估预警制度》的相关认定标准进行初步判断,属于村委会层面能够解决的,应当依据便利、快捷的原则及时予以解决,同时报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备案分级。
(三)村两委版主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当按照“逐级备案,归口处理”的工作要求,及时报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和相关职能科室,使得相关问题进入乡场镇机关层级进行处置。第三条
乡场镇机关层级
(一)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对于村委会上报的居民诉求,须先行备案分级,并按照“逐级备案,归口处理”的工作要求,初步明确处理主体和工作边界,属于村两委层级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由村委会自行处置;对于村委会难以处置的,及时以信息流转单的方式将情况转交乡网络舆情办公室进行处置。
(二)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在收到上报信息时,应及时启动相关问题的处理程序,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呈报乡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同时在小区论坛发布相关信息。
(三)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对各科室承办的相关问题全程跟踪,促使相关问题及时解决。
(四)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定期对居委会和街道发现的网络舆情和处置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以《网络舆情转报》的形式呈报街道领导传阅;同时制定网络舆情周报和月报,完善相关台帐制度,保证该项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第四条
乡镇以上层面
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在发现属于辖区内的重大、疑难、复杂问题时,应将相关情况及时报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分析研判。如属于乡镇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应当及时提交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和协调处置。
2.政府网络舆情监控制度 篇二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所谓的高校网络舆情, 简单地说就是高校学生对某些现象、问题、事件所进行的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倾向的总和。例如, 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突发偶发事件、国内外热点现象等等, 都是网络舆情监控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
(1) 监控意识淡薄。虽然许多高校员工职责中都有学生管理的要求, 但这些管理人员却没有对监控网络舆情的作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据调查, 有79%的人对学生在网络上发布的言论并不关注;而剩下的21%的管理人员只能认同部分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价值。所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的网络舆情监控意识淡薄。
(2) 管理职能的缺失。网络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开放世界, 现实世界中的人很容易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发言, 使得网络舆论具有突然性和随机性的特点, 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舆情监管的难度。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的网络舆情监控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管理机制不明确等问题。
(3) 网络道德建设工作的落后。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 有部分网民会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发表极端言论, 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道德建设工作的进展颇为缓慢, 许多都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途径
要切实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水平, 及时了解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 需要从以下途径加强努力。
(1) 完善制度保障。制度是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保障。对于各类相关制度, 应进行不断的完善, 如组织保障制度、舆情应急处置制度、队伍建设制度、监控领导制度等等。同时, 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舆情监控长效机制, 实现快速处置、全面监控、师生广泛参与、部门协调联动的局面, 这对于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水平与实效是极为有利的。
(2) 加强队伍建设。第一, 组建专业舆情监控队伍。在该队伍当中, 应将学团干部、辅导员、网络技术人员、宣传骨干、高校领导等都融入进来, 提升队伍的层次, 产生1+1>2的效果。第二, 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辟谣和澄清事实, 是高校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与此同时, 要积极培养一批意见领袖, 发挥他们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通过他们引领高校网络舆论走向。第三, 大力倡导网络道德。除了现实中的实时监控以外, 网络道德在实际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网络道德教育, 可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 规范其网络行为。第四, 实施多方联动。高校应加强与其他主体的合作, 共同分享各类舆情信息, 强化舆情处置合作机制, 提升舆情监控水平。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构建
现如今, 高校网络舆情日益多样化。若不能对各式各样的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控, 则势必会引发各类舆情危机, 给高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
(1) 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机制。网络舆情监控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要想将此项工作做牢固、做扎实, 首当其冲是要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具体而言, 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知识库, 通过全面采集的方式及时收集各类有效信息。在此过程中, 要注意对各类网络载体的应用, 如微博、博客、BBS等等。同时, 要将各类搜索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机器搜索方式、人工搜索方式等等;另一方面, 依托强大的知识库, 进一步强化语义分析, 同时, 按照科学的分类原则与分类标准, 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 对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实施监控。
(2)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待舆情信息收集和汇总完成后, 紧接着要进行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为了强化此项工作, 应着重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积极组建一支舆情信息研判团队。在组建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洞察力强、知识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人。这样,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准确性会大大提高。二是进一步规范分析研判程序。至于选择何种分析研判程序, 应根据高校舆情信息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如信息规律、信息特点、信息趋势等等。
(3) 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是指高校管理者按照一定的指标, 并依据相关的技术, 对网络舆情所进行实时的、动态的监控, 并以此为依据, 客观地评价当前的网络舆情状况, 科学地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向的活动。根据相关的规定,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四个等级的网络舆情预警, 从重到轻分别是Ⅰ级, 即极度危险级, 指的是那些“特重警情”, 用红色表示;Ⅱ级, 即危险级, 指的是那些“重警情”, 用橙色表示;Ⅱ级, 即警示级, 指的是那些“中度警情”, 用黄色表示;Ⅳ级, 即非常态, 指的是那些“轻警情”, 用蓝色表示。对于高校来说, 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确定合适的预警等级, 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使各类网络舆情得到妥善的处理。
(4) 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对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舆情, 制定不同内容的应急预案。同时, 可根据不同的方法和流程来处理不同的舆情危机。而且, 要明确各舆情管理部门的职责, 通过这些部门间的通力协作, 使各项工作变得更加有序、更加高效。
(5) 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对高校管理者来说, 应采取主动干预和引导的方式, 来妥善处理各类网络舆情。同时, 要科学研判高校网络舆情的主流方向, 并给予其主动的引导。当进入网络舆情爆发期时, 应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对高校学生的各类舆情诉求, 应给予及时的回应。而当进入网络舆情衰退期时, 应建立合理的跟踪反馈机制, 根据反馈结果来夯实各项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郭云.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2) .
[2]李筱倩.网络舆情监测及舆情事件的应对探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3 (2) .
3.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86-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智能终端集中,智能终端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网民中,高校学生由于数量较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为所占网民比例非常大、影响也极为广泛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各个角落,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留言跟帖、BBS论坛、博客,到后来兴起的QQ群、微博,再到最近兴起的微信群,各种互联网媒介层出不穷,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特别近年来,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迅猛发展,使得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发表变得即时、方便甚至时尚,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互联网媒介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意见,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主管部门以及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王来华[1]在《舆情研究概论》中,对舆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还有观点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表达意愿、诉求机制的不断完善,舆情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局限于社会政治、国家方针、政策措施,同时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表述。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对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3],往往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热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使得大学生表达情感、意见、建议更加便捷,以上因素形成了高校网络空间中的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中,高校学生对自己关心或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建议的总和。
一是表达的自由性。互联网颠覆了关于传统表达的理论,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他很难使用传统法制进行规范和限制。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高校学生可以利用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互联网让高校学生的舆情表达变得自由与直接。
二是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在传统的舆情表达中,人们考虑到自身角色和言行之间的关系,往往在舆情表达上受到了限制。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舆情表达主体往往以匿名或者化名的身份出现。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信息表达可以摆脱身份、性别、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不能通过传统方式表达的意见、建议、态度、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充分表达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另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很容易导致舆情表达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很容易在网络上蔓延,非理性的表述,也很容易在网络上进一步失真、放大。
三是影响的扩散性。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表现活跃,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表达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由于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会呈现出时效性强、信息渠道广泛、信息量庞杂、影响广泛等特点。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持久力低,如能早期发现则相对易控制[4]。
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单纯依靠人工从海量的舆情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利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以实现舆情信息的自动收集、分类、分析、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舆情监控系统共同的特点: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按照话题组织内容,将众多话题自动分类、分析,并进行动态展示、跟踪、评估其发展趋势。系统实现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博客、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监控。实现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民众诉求、正面报道等的监控。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采集数据的覆盖范围不够,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海量的数据是其最大的特点,大部分舆情监控系统对主流的网站进行监控,但网络中每一个区域都受到不同人的关注,任何一个空间的缺失都将导致监控失败;舆情深度加工与智能处理不足[5],舆情监控系统收集的信息无法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大量的人工处理、分析才能形成可用的舆情简报。同时无法对舆情发展趋势给出可用的参考信息; 舆情主题中垃圾信息太多,由于汉语语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语义多议性,导致在某一监控的主题中不相关的垃圾信息过多,增加了人工处理的成本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文本挖掘的热点发现算法需要进行一点提高完善。
2.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单纯依靠人工无法完成,因此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高校舆情监控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由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检索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通过使用网络舆情系统,能够对事件的来源、热度、传播范围、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
舆情分析技术是用于舆情信息分类和判断,按照关注的人物、地域、单位、事件、主题等要素进行舆情分类,并对敏感舆情的传播情况包括传播源头、发布人、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进行抽取和分析,提供各类统计数据和图表,掌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全貌。
(1)分类技术:系统内置一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舆情分类体系,通过自动分类技术,对用户关注的敏感信息和国计民生的各个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负面、有害信息。
(2)敏感信息分析技术:负面敏感信息分析是本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预警功能在第一时间将负面或敏感信息告知用户。支持对负面信息分等级预警,参考关注度和负面内容来划分四个预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系统还提供对有害信息原始网页快照存留来提供证据存取。
(3)热点发现与跟踪热点自动发现:自动识别热点新闻事件,发现网民的关注焦点和热点,提供1天、3天、7天等时间序列的符合用户精确度要求的分类热点排序。
(4)热点自动追踪:对热点信息进行持续追踪,通过趋势分析图和传播路线图等技术展示热点事件的传播趋势。
(5)专题分析技术:专题分析技术用于分析舆情事件或热点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根据用户设定的专题条件,自动聚合该专题的相关信息,并对传播媒体、每日传播情况、传播全过程进行分析。
(6)炒手分析技术:通过对发布者网络发言倾向、发言的网友关注情况和媒体关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发布人进行打分,分析出疑似炒手和关注炒手。
(7)导控技术:导控技术又称为信息探针,用于追踪舆论的传播影响力和检验处置结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包括:各时段点击数增减情况、各时段回复数增减情况、转载量、搜索引擎快照搜录情况;处置结果检验包括原文删除、快照删除。
(8)趋势分析及预警:根据结构化信息分析关注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社会的关注程度,对舆情事件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以多种方式展现主题事件关注趋势,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9)提供实时信息预警机制,可将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以及敏感新闻通过短信、邮件或者弹窗方式通知用户,并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关于此热点事件的统计简报。
(10)舆情统计分析动态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同时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自定义统计报表,可自己定义监测范围、监测时段、监测对象、图表显示方式(可定义横坐标、纵坐标以及图形)等,以生成不同报表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除使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外,高校还应配套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二者相结合才能快速妥当处置高校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舆情安全防御体系架构图(如图2),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同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早防范的原则,制定处理程序及办法。建立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为核心的网络舆情安全防御体系,处理各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其中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网络中心、学生管理部门、校团委等。院系包括各院系主管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技术处理团队包括舆情监控人员、IT学生助理、校内论坛站务。技术处理团队负责日常监控、研判预警,结合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发现舆情信息后立即上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具体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院系处理,并根据情况由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进行安抚,由技术团队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将事件过程定时向领导层汇报以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束语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服务学校全局和学生工作的思想。学校管理层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为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障学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0-20.
[2]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07.
[3]董亚倩.高校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2.
[4]曾润喜.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实践研究,2009[11]:79-80.
[5]焦小刚.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网络天地,2015[19]:1-2.
4.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 2 篇四
为促进和保障校园舆论信息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校园舆情的监测与引导,现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组织管理
舆情监控小组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直接管理,由思想教育科老师直接领导,小组成员由来自各学院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工作助理组成。
第二条
工作职责
主要负责我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督,收集校园舆情信息,并及时将舆情信息上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相关负责老师。
第三条
工作内容
(一)监督与校园活动有关的新闻网页、论坛和贴吧。
(二)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突发事件等。第四条 工作监测重点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四)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六)损害我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第五条 工作要求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以此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理论武器。切实增强小组成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确保网络舆论监督客观公正准确。
(二)做好舆情监督工作。监督、管理校内外参与学生较多、影响较大的网站、论坛及贴吧等。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对学生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与我校有关的舆情,应第一时间向校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负责老师汇报。
(三)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利用值班时间在相关贴吧、论坛等发布经审核的与我校有关的正面消息,加强对我校的宣传。对容易引起网络舆情混乱的消息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和正确的答疑解惑,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疏导、及时处理。
(四)做好工作记录。认真、详细、负责地完成工作记录,特殊事件要做到跟踪记载处理过程与结果。对于不利我校声誉的较重大舆情信息或其他需特殊关注的舆情信息要认真做好电子档的保存工作。
(四)做好《每月舆情汇报》。每月定期完成《舆情汇报》,及时对当月的校园舆情及监督结果等进行总结与分析。
第六条 工作制度
(一)例会制度。舆情监督小组每月召开例会,对一月内的网络舆情进行总结和交流,同时部署下月工作;
(二)报告制度。对值班和空闲期间发现的关于我校较重大舆情要及时向小组组长及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领导老师报告。
第七条 网络舆情监测处理办法
(一)凡在与我校有关的论坛BBS、贴吧等(如百度“安徽师范大学吧”、蓝天BBS)网络服务系统发现与我校有关的舆情信息,应及时进行处理。
1.在专门针对我校学生的网络服务系统上发生的有关舆情信息,舆情监督小组成员经研究汇报后可进行引导或直接删除有害信息。
2.在无管理权限的网络服务系统上发生的有关舆情信息,应及时联系有关论坛、贴吧、BBS等的管理员协助引导或删除信息。
5.区级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篇五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方方面面建言献策,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网络舆情引发的信任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助推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也可以减缓阻碍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思想观念也深刻地受到影响。2011年,以微信、微博、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移动社交应用和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媒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得网络舆情呈现井喷态势。虽然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网络舆情平稳可控,应对得体,但是部分地区仍存在态度不积极、处置不及时、应对方法不得体、应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网络舆情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率,为互联网从业人员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满足了政府、企业等群体对不同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但是网络舆情又因为其自身的隐藏
性、片面性、交互性等特性,放大扭曲事实真相,以及追逐经济利益的商家、达到某种目地的部分群体的投机行为等因素给我国网络舆情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由于网络舆情自身特性和信息容易失真的缺陷不利于网络舆情行业的正常发展,容易引发群众事件、各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社会矛盾激化、政府公信力受损等问题,因而需要政府介入,以消除网络舆情的缺陷。然而网络舆情监管本身发育就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不当引导和应对不仅解决不了网络舆情信息放大失真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而且其不当干预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只会进一步加剧网络舆情信息的失真。为此,网络舆情行业必须进行规范,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机制,加强政府与主流网络媒体的合作,共同把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行业的发展维持在健康有序的路线上。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和因特网的不断普及,掇刀区网络媒体从无到有,再到政府门户网站和商业网站并蒂开放,掇刀区在应对管理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与本市部分区、县相比,掇刀区对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过热,在监管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本文以掇刀为例,结合笔者工作实际与涉掇舆情的特点,以掇刀区政府如何应对和引导涉掇网络舆情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涉掇网络舆情状况,对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
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掇刀区网络媒体发展的具体状况,深入思考和探讨了我区实现网络舆情监管制度化、规范化、良性健康发展的方法措施,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目录
引 言„„„„„„„„„„„„„„„„„„„„„„„„„„„„1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2
(一)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性„„„„„„„„„„„„„„„„„„2
1、网络舆情的含义„„„„„„„„„„„„„„„„„„„„„„„2
2、网络舆情的特性„„„„„„„„„„„„„„„„„„„„„„„2
(二)网络舆情的来源„„„„„„„„„„„„„„„„„„„„„4
(三)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及特点„„„„„„„„„„„„„„„„4
(四)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
1、网络舆情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6
2、网络舆情有利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7
3、网络舆情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7
4、网络舆情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7
5、网络舆情有利于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8
6、网络舆情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和增加就业„„„„„„„„„„„8
(五)非理性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消极作用„„„„„„„„8
1、非理性网络舆情消弱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9
2、非理性网络舆情干预政府经济决策„„„„„„„„„„„„„„„9
3、非理性网络舆情阻碍各行业健康发展„„„„„„„„„„„„„„9
二、掇刀区网络舆情发展现状„„„„„„„„„„„„„„„„„„9
(一)网络日渐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10
(二)网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在增强„„„„„„„„„„„10
(三)政府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10
(四)媒体跟进网络舆情反映民意„„„„„„„„„„„„„„„„11
三、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11
(一)掇刀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成功经验„„„„„„„„„„„„„11
1、第一时间反应,把握最佳时机„„„„„„„„„„„„„„„„12
2、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化解网民情绪„„„„„„„„„„„„13
3、利用主流媒体等渠道全方面引导舆情,矫正舆论导向„„„„„„14
4、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要同步启动 „„„„„„„„„„„„„„„15
(二)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16
1、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16
2、网络舆情应对方法不得体„„„„„„„„„„„„„„„„„„17
3、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17
4、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现象严重„„„„„„„„„„„„„„„„18
5、网络媒体监管机制的空白„„„„„„„„„„„„„„„„„„18
6、政府利用网络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主动性不够„„„„„„„„„„18
四、区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19
(一)加强政府官员、网民、网站信息管理员综合素养„„„„„„„19
1、政府官员„„„„„„„„„„„„„„„„„„„„„„„„„20
2、网民„„„„„„„„„„„„„„„„„„„„„„„„„„„20
3、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21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21
1、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21
2、加强政务微博建设„„„„„„„„„„„„„„„„„„„„„23
3、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24
4、减少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24
5、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24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25
1、设立区级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构„„„„„„„„„„„„„„„25
2、实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网状监测模式„„„„„„„„„„„„25
3、明确监测内容和范围„„„„„„„„„„„„„„„„„„„„26
4、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划分情况„„„„„„„„„„„„„„„26
5、建立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评估方法„„„„„„„„„„„„„26
6、实行区级网络舆情预警分级响应„„„„„„„„„„„„„„„27
(四)建立科学地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和反馈追究机制„„„„„„27
1、成立组织机构„„„„„„„„„„„„„„„„„„„„„„„27
2、规范区级网络舆情处置流程„„„„„„„„„„„„„„„„„28
3、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28
4、建立处置结果反馈机制„„„„„„„„„„„„„„„„„„„28
5、建立责任追究倒逼机制„„„„„„„„„„„„„„„„„„„29
(五)采取各项措施,维护网络信息安全„„„„„„„„„„„„„29
1、加强互联网法律制度建立„„„„„„„„„„„„„„„„„„30
2、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建设„„„„„„„„„„„„„„„„„„30
3、建立区级互联网行业管理规章制度„„„„„„„„„„„„„„30
4、运用网络监控追踪技术„„„„„„„„„„„„„„„„„„„31 后 记„„„„„„„„„„„„„„„„„„„„„„„„„„„„32 参 考 文 献„„„„„„„„„„„„„„„„„„„„„„„„„34 4
区级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以掇刀区为例
引
言
网络舆情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国家形象和国家安全,它是一把双刃剑,是反映民意的“晴雨表”、“放大镜”,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着力促进网络舆情良性发展,有利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有利于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
在继2008年6月胡锦涛主席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之后,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2月在全国“两会前夕”,第一次与全球网友进行“零距离”在线互动,激发了网民的积极参与热情,网络社交平台迅猛发展,网络日渐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网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逐渐增强,各地政府紧跟形式积极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截止2014年,我国互联网网民占人口总数44%。同时,据《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2013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为320万,全年增长52万个,增长率为19.4%。可见,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使各种供求关系处于瞬息万变中,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掇刀作为区级城市的典型代表,其涉掇舆情发展过程中,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像掇刀这样的区级城市网络舆情发展,引导网络舆情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一)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性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
网络舆情定义: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2.网络舆情的特性
与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成本极低,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信息网络已成为一个“虚拟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根据中国舆情网以往的研究经验,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
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2)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3)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4)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
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5)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网络舆论的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人身攻击。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严峻挑战。
(二)网络舆情的来源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
(三)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由于网络传播的参与成本低,人气集聚快,传播规模和影响可以迅速扩大,使网络舆情发展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一集聚一热议一流行或沉寂”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简言之 “四段三关”。认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研判;有利于适时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第一阶段是散播,即网络信息在没有策划和组织的情况下,总是零散地存在于网络空间,尚没有形成网民关注和广泛舆论。网络舆情信息散播是一种常态,只有少量的信息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形成关注集聚和意见集聚。
第二阶段是集聚,即原本处于散播状态的舆情信息,突然被多数网民关注,访问量和信息点击量呈爆炸式增长,形成网络关注的集聚。从网络舆情传播的历时性来看,由散播阶段到集聚阶段非常短暂,大多在半天之内即可完成,有的甚至在1-2个小时左右就可完成。
第三阶段是热议,即成为网络媒体的舆论焦点,同时传统媒体也大量参与相关舆情传播,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互动、相互促进的舆情发展态势,纷纷将舆情进展作为重点议程设置加以呈现。网络舆情热议期持续的时间长短往往取决于现实处置的结果能否尽快为人们所接受。
第四阶段是流行或沉寂,指在网络舆情热议期后,一些从该舆情传播中总结或概括出来的语汇及其象征成为网络传播乃至社会公共传播中的流行语,而另一些舆情则会彻底沉寂消失,迅速被新的舆情所吸引。网络舆情传播的流行阶段并不是每一个经过热议阶段的具体舆情都将经历的过程,而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舆情,特别是因处置不当引起网民和公众不满的负面舆情结果所导致的,对人们的思想和认知产生长期影响,也对舆情所涉及的当事主体的形象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四段”是指网络舆情的沿时间轴线所依次呈现的四个发展阶段,而
在每个阶段之间则各形成一个关口,即所谓“三关”。
第一关是爆发关,即网络舆论由散播的潜在状态到引发集中关注,其传播呈非线性爆发增长。把好网络舆情的爆发关,离不开三个有效的工作环节,即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快速处理。
第二关是升华关,即网络舆论在传统媒体介入下进一步升华,成为各类媒体广泛关注的舆情。把好升华关的关键所在是及时、主动地通过网络发言和网络评论回应舆情诉求,减少传统媒体的介入与传播,将相关舆情控制在合理的温度范围,不直接上升到舆情热议的阶段。
第三关是延续关,即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影响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得以持续,成为普遍性社会认知。把好舆情传播的延续关,要在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中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防范舆情结果恶化、消解公共舆论诉求、重构责任主体形象。
(四)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舆情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传播的便捷性和相对平等性等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舆情,能够及时快捷和相对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为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网络舆情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主报告》显示,截至于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上31.8%。如此庞大的一个数字,标志着我国网络的发展状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网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兴足
轻重的群体,网民的社会政治观念以及网民的“网上集会、游行”等行为,将对社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舆情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传播的便捷性和相对平等性等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舆情,能够及时快捷和相对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网络舆情有利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近年来中国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单薄,商业信用缺失,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弘扬诚信文化,树立道德模范和挖掘中国企业先进典型,能够为经济发展营造尊重诚信、崇尚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助于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良好局面,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3、网络舆情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经济增长内在活动与动力的主要源泉。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民间投资的发展信心,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环境的改善,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4、网络舆情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草根性等特征,通过从网络上获取网民的相关言论使政府的决策参考信息更为丰富。网络舆情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群众参与度高,政府的决策者通过网络收集的建议、意见等信息覆
盖人群更广,更具有代表性,帮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经济决策。同时,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民可以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匿名发布信息,所以网络舆情具有更原始、更真实的特点,政府部门更容易从网络上获取民众的真实意见,也更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
5、网络舆情有利于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消费人群获取各类资讯信息的平台,是了解商品价格、商品质量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各行业和消费者联系的一个重要的纽带。在互联网这个开放性的平台,网络舆情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监督作用,有利于各行业充分的市场竞争,有效避免信息垄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商品的优胜劣汰,从而促进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6、网络舆情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和增加就业
随着政府、企业等对网络舆情服务需求量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进入到这个行业,各级政府也设置或延伸了一些传统行政部门的职能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处理。网络舆情服务行业从早期的“舆情监控”、“舆情监测”发展至今,不仅是概括方式的改变,而且更是服务观念的更新,这一行业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行业的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网络舆情服务业已经形成了政府、媒体、教育科研、软件和商业等五大背景的行业格局。随着网络舆情服务行业的发展,网络舆情分析行业和网络舆情监测行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有效带动了就业。
(五)非理性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消极作用
由于网络的虚似性以及部分网民意见的非理性等缺陷的存在,网络舆情可能出现偏差,从而扰乱公众思想,混淆网民视听,削弱政府权威,冲
击政府公信力,最终对社会政府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1、非理性网络舆情消弱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虚假的言论、片面的报道等信息所形成的非理性网络舆情会对民心的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引发公众产生恐慌情绪,甚至会让网民对经济增长丧失信心,最终会选择减少投资行为等一系列躲避风险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整体经济增长的活动与动力。
2、非理性网络舆情干预政府经济决策
非理性网络舆情能够使社会的舆论导向主体发生改变,从政府主导转向网络主导。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局,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在网络这一高速、广泛传播的媒体上,如果监管不力,极易引起舆论导向主体和能力的转移,政府经济决策将受到网络舆情干预,最终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非理性网络舆情阻碍各行业健康发展
网络造谣抹黑、网络恶意诽谤均系网络暴力,这些非理性网络舆情往往是竞争者聘请网络“黑公关”公司所制造的,通过“造谣、抹黑、诋毁”等手段,利用网络舆论打击竞争对手。黑公关与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存在会严重威胁到互联网舆论的可信度和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各行业秩序混乱,阻碍各行业健康发展。
二、掇刀区网络舆情发展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意见,政府部门纷纷开通网络问政平台,设立网络发言人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对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反映社情民意等的社会作用在不断显现。
(一)网络日渐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
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掇刀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也“汇集”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普遍性使得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遨游,表达自己的意见。每当有强影响力的事件发生时,掇刀网民都会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事情的解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网络日渐成为掇刀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
(二)网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在增强
从2009年的“掇刀区为民办十件实事征集活动” 议题到“掇刀区政府2015-2016年拟修建公务员小区”等问题广泛征询网民意见可以看出政府正逐步加强政务公开化建设,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意识也正在不断加强。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政府开通网络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使得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见解更为容易、方便,快捷,并且没有阶级观念之分,只要懂得一定的网络知识,所有人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个人见解。网民们很多时候对问题的解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舆情也真正发挥了舆论监督、工作导向的作用。
(三)政府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2011年 11 月12 日,在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委宣传部承办的今日掇刀政府门户网站首创“在线访谈”工作平台,区直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纷纷通过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这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也带动了各地各单位的网络问政之风。同时,在今日掇刀政府门户网站增设了“在线沟通”栏目、在新浪网开通了“掇刀探微”政务微
博等一系列网络问政平台,政府积极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可见,互联网逐渐成为掇刀政府部门了解民情、听取民声、汇聚民智一种新途径。
(四)媒体跟进网络舆情反映民意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媒体不再单纯地采用外出采访、拍摄等手段向观众报道社会事件,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网络已成为媒体发掘新闻的重要渠道,通常舆情强度越高的事件,媒体的关注度也越高。据《2013年掇刀区网络舆情综述报告》指出,目前掇刀网民在涉掇网络舆情和涉掇舆论场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该报告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显示,掇刀网民对涉掇重大社会事件网络舆情的贡献率为59%;79%的涉掇重大新闻事件中,掇刀网民积极评论对媒体增加报道量具有推动作用。“掇刀地税团购房”、“掇刀区强台石膏厂疑奴役智障工人”事件等,网民的步步跟进,各大媒体也对事件进行了追踪报道,可见媒体对网络舆情越来越重视。
三、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掇刀区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击时期,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征地、拆迁等引发的区内各种社会矛盾加剧,随着改革及城镇化程度的深入,政府与少数利益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利益诉求也日益增多、网上维权意识愈发强烈,导致涉掇舆情呈高发态势。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改进。
(一)掇刀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成功经验
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掇刀区政府从社会公众关切的利益出发,真诚、及时、积极地应对,以诚恳的态度赢得公众的认可。为有效应对利益诉求、网上维权等涉掇网络舆情,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舆情高度关注的问题,积极妥善处置各类纠纷和矛盾,确保全区网络舆情信息安全和网络舆论环境稳定,掇刀区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规范了涉掇舆情处置工作程序,专门制定了《区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成立舆情处置应对工作小组,进一步细化涉掇舆情收集上报、分析研判、联动应对、处置答复和终结评估等五个步骤,确保舆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答复,反应能力显著增强,处置效果明显提升。
通过梳理2010至2014年掇刀区网络舆情事件,剖析掇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舆情运行规律,认真分析总结掇刀区近年来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方法,在此基础上为今后处理相关舆情危机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为区级政府的舆情危机应对提供一定的借鉴。掇刀区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处置方面确实可圈可点。从以下几个成功处置的典型事例中可以获得一些启迪:
1、第一时间反应,把握最佳时机——案例一 抢盐**: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信息,制止谣言的传播
2011年3月16日,全国范围内因核辐射恐慌引发抢盐**,掇刀区少部分民众也被误导出现短暂的抢盐现象,随后掇刀主流论坛网友立即爆料掇刀发生抢盐事件,掇刀区网管办第一时间监测到该舆情,在舆情发生不到2个小时就用掇刀区网络发言人账号“掇刀区网管办”在主流论坛予以发帖回应,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受“食盐被核辐射污染不能食用”、“食盐防辐射”、“食盐产量和存储量有限”等各种谣言所蒙蔽,食盐未被核辐射污染,也不具备防辐射功能,我省盐产量和储备量非常丰富。网民纷纷
跟帖表示,感谢政府及时辟谣,避免我和家人陷入核辐射、抢盐谣言的恐慌之中。
掇刀区网管办在舆情发生的“黄金四小时”内及时回应,避免了谣言的进一步传播,网民恐慌情绪得到及时安抚,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掇刀区政府的形象不但没有在这种谣言中受损,相反得到网民的一直好评。在任何网络舆情事件面前,政府部门应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回应网民,澄清事实真相,消解网民猜测和疑虑,阻止谣言或不实信息的继续蔓延。
2、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化解网民情绪——案例二 强台石膏厂疑奴役智障工人:诚恳的态度是化解舆论危机的良药
2012年8月29日强台石膏厂疑奴役智障工人的舆情被腾讯·大楚网推为图片新闻头条,以“井喷”方式爆发,舆情被瞬间点燃,迅速引发舆情围观狂潮和网民关注。8月29日下午16时,掇刀区政府正面回应:企业并未对工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不存在强迫劳动的违法情况,但确实存在用工不规范、拖欠工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已责令该公司停产整顿、补发拖欠工人工资、妥善安排停产期间工人生活和行政处罚贰万元,并告知工人已由相关部门将其护送回家。由荆楚网以标题“荆门回应石膏厂被责令停产 智障工人被护送回家”进行报道,其它网络广泛转载。8月29日晚上23时,在接受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电话连线采访时,掇刀区政府网络发言人坦然承认自身存在监管不利和失察过错,并表示今后将加强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8月30日早上7时,掇刀区政府在新华网等主流网站刊登《湖北荆门市在全市督查企业违法用工问题》文章。随后,中新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迅
速进行转载,公众的猜测和质疑被消除,围观人群迅速散去,该舆情得到平息。
处置舆情的态度决定了处置舆情的结果,掇刀区政府以坦城的心态正面回应,澄清事实、表明立场、公布处置结果,整个舆情的处置呈现链式完整性,以得当地处置策略“制止”了部分网民及媒体的“找茬”。在舆情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应坦诚应对公众质疑,及时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消除化解网民负面情绪,使事态发展回到正常轨道。
3、利用主流媒体等渠道全方面引导舆情,矫正舆论导向——案例三 掇刀地税局团购房事件: 善用主流媒体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
2010年4月12日,掇刀网民向荆楚网报料,掇刀区地税局免去房产公司的税后,组织地税局职工以2600元每平方米低价购买奥林雅苑的住房,而该楼盘开盘后价格在3500左右。随后,掇刀区地税局团购房事件迅速被荆楚网、腾讯网、网易网、搜狐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和手机网站相继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立即引起掇刀区地税局领导高度重视。4月15日,掇刀区地税局在荆门社区上发表标题为“掇刀区地税局关于团购房的有关声明”的贴文,就该事件进行网上回复。同时,中新网、腾讯网、网易网、凤凰网、新浪网等多家主流网络媒体刊登了标题为“荆门市地税局回应团购房事件称按市场化运作”的文章,对网友爆料的团购房事件的有关情况进行解释、说明与澄清,该舆情很快得到平息。
团购房事件发生后,该局在第一时间邀请中新网记者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并对团购房事件做出正面积极的回应,是成功化解这次危机事件的关键。该局充分利用了主流网络媒体自身优势,主动邀请全国最具知名度和
影响力的新闻门户网站中新网记者调查了解情况对事件进行报道,中新网发布“荆门市地税局回应团购房事件称按市场化运作”新闻报道后,该新闻在极短时间内被其它主流网络媒体、地方论坛争相转载,有效平衡信息,抑制舆论导向一边倒。“掇刀区地税局团购房事件迅速平息”的成功经验给我们重要启示: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主流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发挥其舆论引导优势,矫正舆论导向,消除舆论杂音。掇刀地税局成功化解危机的经验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要同步启动——案例四 麻城村民质疑石膏厂排污致农田绝收事件:舆情处置成功的关键在于事件处置
2012年10月24日荆楚网爆料“荆门市麻城镇部分农田绝收,五千人饮水困难,麻城村村民质疑是周边石膏厂长期排放大量质量不达标用水污染河流、土壤,造成农田生态环境被破坏粮食绝收、村民饮水困难等问题”,该舆情迅速引发网民广泛关注与讨论。10月25日早上8时掇刀区政府立即组织国土部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宣传部门及农业专家专立成立“麻城村农田绝收情况调查领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寻找农作物绝收原因。10月25日上午9时,掇刀区政府回应:区政府高度重视,已组织相关部门成立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对农田绝收原因进行调查。10月26日上午9时,区环保局公布石膏厂排放污水水质检测结果和土壤成分检测报告。10月27日下午3时,农业部门公布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结果。10月28日,以政府名义公布“专家分析农田绝收原因是气候、种子、土壤、水质等综合因素所造成”。10月28日下午4时,区政府宣布农民补
偿方案,网民对事件处置结果表示满意,舆情得以真正平息。
舆情发生后,掇刀区将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展开,坚持 “公开透明”信息原则,持续公布调查进展,充分尊重网民的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赢得了网民的信任,有效防止舆情危机扩大,查明农田绝收的原因、农民补偿方案的出台,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舆情危机被成功化解,可见,舆情处置成功的关键在于事件处置。在处置网络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要将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同步启动,只有事件处置到位,舆情处置才更有说明力,舆情危机才能被真正化解。
(二)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尽管掇刀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所提升,但仍处于探索阶段,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应变能力,制度化水平也较低。
1、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
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因没有认识到了解、占领网络空间的重要性,没有将网络看成是新的执政领域,认为网络仅是多种传播媒介的一种,其影响力有限,而不愿意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网络的关注和了解中,缺乏舆情意识和大局意识,对涉掇负面舆情持一种轻视、忽视、不负责任的态度,任由涉掇舆情发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隔岸观火,极易引发网络热点,小事变大,网上变成网下,甚至酿成公共突发危机;另外,一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虽然认识了解网络舆情,但对网络的繁杂现象和汹涌的网络舆情缺乏宏观把握和掌控,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对网络舆情持一种畏惧、恐慌、排斥、害怕、躲避等应对态度,主要表现在一些负面的涉掇新闻发
生后,这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于各种顾虑不愿意在第一时间公开发布新闻说清真相,这种主动公开的思维习惯的缺失,使得政府部门在处置问题的时候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导致错过最佳处置时机,酿成重大舆情危机。
2、网络舆情应对方法不得体
一些部门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一帖当前,完全忘记了互联网作为情绪减压阀的社会功用,认为这些负面的帖文有损掇刀形象有损政府脸面,不在顺应民意、完善工作上做文章,而是千方百计找关系托人情,甚至施加压力,删除帖文。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做事倍功半,删不胜删。与其把精力放在删帖上,不如在网络上告诉群众:我们注意到了大家的关注,正在采取措施解决中,欢迎网民通过网络对政府工作建言献策监督帮助等等。这样做,既理顺群众情绪,又对实际工作有所推动,可谓益处多多。
3、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
积极的沟通协调是政府部门调动各种资源、防止网络舆情危机扩大的有效途径。目前,掇刀区政府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的应对机制。这包括网络舆情危机等级划分体系、网络舆情危机报告机制、资源调配机制、跨部门协调机制、媒体引导以及善后机制等。应对机制的不健全难免会使我区在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临时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临时处理小组或机构。这些机构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此外,从事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不具有专业背景,缺乏正规系统的危机管理培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
4、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现象严重
2011年6月,掇刀区建立了网络发言人制度。2014年5月,掇刀的网络发言人队伍已扩充至50人。然而在《关于掇刀区网络监管暂行办法(试行)》实施一年后,其网络发言人制度却出现严重的空置现象: 65%的网络发言人电话无人接听。同时,44%的网络发言人的人事变更信息也没有及时向区网络文化建设和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虽然,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设立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该政策的运行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掇刀逾6成政府网络发言人电话无人听的现状来看,政策资源浪费、制度空置现象非常严重。
5、网络媒体监管机制的空白
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形式,网络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健全、部分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及网民素质有待提高、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和监管办法等等。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特点,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形式不够规范,新闻内容的准确性难以保证。一些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利用网络媒体散布危害性较大的言论,给掇刀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有甚者,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如诈骗财产、散播非法言论等时有发生,给掇刀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也对掇刀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6、政府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主动性不够
掇刀区政府存在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性不够积极,对主流网络媒体监督不到位,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塑造政府形象的意识不强
等问题。掇刀区作为地方政府,无论危机发生与否,在当前这个网络充分发达、网络媒体无处不在的环境中,要深刻认识政府、媒体、公众三者在传播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好社会传播过程中强弱互变规律,改变过去不能主动沟通媒体、忽视公众知情权的“官老爷”作风,重构政府与主流网络媒体、社会公众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双向对称、透明的有效传播模式,促使在信息的交流和反馈中达到信息拥有的动态平衡,营造和谐顺畅的舆论环境。
四、区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掇刀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严格有序,对我区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同时社区、论坛等各种本地网络媒体资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区网络媒体管理制度与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导致虚假广告、恶意抹黑、散布谣言、网络诈骗等多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同时也给我区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的经济隐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和斯蒂格利茨认为:市场是有缺陷的,需要政府来干预市场,作为信息不完全的网络舆情市场,更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网络舆情信息不完全的缺陷,我们必须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来努力改善网络舆情的信息不完全,发挥网络舆情对政府权力的正边际效用,实现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帕累托最优。下面笔者针对掇刀区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及建议,希望对掇刀及我国其他像掇刀这样的区级政府的网络舆情管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一)加强政府官员、网民、网站信息管理员综合素养
如何全面提高政府官员、网民、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素质,清除网络上有害信息和杂音噪音,为网络舆情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是当今政府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政府官员
加强政府官员网络舆情知识体系的培训,提升舆情应对能力。我国社会舆情的生态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政府官员应充分认识当前严峻的网络形势,增强网络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舆情应对观念,面临“麦克风时代”,要谨言慎行,禁绝“雷语”,提高直面媒体和善于同媒体进行直接沟通的水平,培养自己建设、运用、管理网络的能力。各地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官员培训,定期组织干部举办网络舆情知识体系的培训活动和考试活动,邀授网络舆情专家传经授道,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确保政府官员能够熟知和掌握网络舆情理论知识内容,并制定短期或长期读书计划,倡导政府官员开展网络业务知识读书活动。
2、网民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升网民自身素质。广大网民是网络舆情的发起者,也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对象,通过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综合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各地网管部门要将网上与网下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步进行,双管齐下,网上积极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宣传活动,树立“诚实上网,讲求信用”网络道德标杆,宣传“诚信网民”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网络公德;网下则举办以网络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知识讲座活动,倡导网民文明上网,引导网民上网
时不传播含有暴力、反动的信息,坚决维护党和国家政策,积极抵制各种不良信息。
3、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
加强对互联网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自律意识。网站信息管理员是最后一道“信息把关人”,把关人的把关意识强不强、把关能力强不强、把关责任心强不强,直接关系到网站舆论导向的正确性、网站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网站的公信力。各地网管部门要迅速成立互联网行业协会,规范互联网行业行规,建立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应加强从业人员尤其是网站信息管理员的经常性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信息编写、发布的流程,提高信息真假的识别能力,纠正以流量为唯一考核标准的现象,开展合法、公平、有序的行业竞争,反对采用不正当手段竞争,切实维护互联网行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意见领袖”、“网络推手”、“异见人士”、“维权群体”、“草根记者”争相亮相,社会舆论格局复杂多变,一些局部性、一般性、地区性和偶发性舆论被炒作放大,容易演变成“全民围观”的全局、全国性甚至国际性、政治性事件。政府部门要积极利用行政手段改善网络舆情的信息不完全,重视政府网站建设和政务微博建设,善用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严格落实网络发言人制度、积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切实加强政府自身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建设,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
1、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政府门户网站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是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获取公众认可的重要渠道,是政府部门开展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的重要平台,是向社会宣传和展示当地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政府要加强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努力提升政府门户网站的社会影响力,使政府门户网站能够成为引导当地社会舆论导向的主流网站。
(1)信息公开平台
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政务公开要求,组织及时公布政策法规、通知通告、工作部署等重要信息,不断提升信息发布的深度和广度;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公众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布热点政务专题、政策法规解读等权威政府信息,引导公众理解、支持和配合政府工作;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主动、及时地发布权威政府信息,避免在网络舆情中缺位和失语。
(2)网络问政平台
政府门户网站也是网络问政平台。要加强互动栏目建设,不断丰富互动交流方式,为公众参与互动交流创造条件。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公众关注热点,开通在线访谈、热点解答、网上咨询等栏目,及时答复和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使政府网站成为党政部门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窗口。要通过领导意见信息、公众监督信箱等,接受公众建言献策和情况反映,适时开通留言板功能。围绕政府重要决策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开展网上调查、网上听证、网上评议等工作,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3)便民服务平台
政府门户网站也是便民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将成为政府网站未来发展的重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政府网站网上办事服务功能建设,提高网上办事的服务能力,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设计公共服务,整合各种在线办事的资源与系统,提供“一站式、全天候”的网上办事服务,实现只要登陆政府网站,用户就能快捷提交相关办事需求,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同时政府门户网站还可以提供一些便民查询,比如企业信用查询、税务登记查询、养老保险查询、住房公积金查询、水电费查询、驾驶员积分查询、违章查询邮编、公交线路、飞机票、火车票、天气预报等各类查询服务。
2、加强政务微博建设
微博的自媒体传播特性,使其迅速成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面对微博中各类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冲击,各级政府要积极建设政务微博,及时化解危机,阻止各类谣言传播,塑造政府亲民形象,增加政务微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争夺政务微博在微博舆论场的话语权,占领以微博为传播载体的网络阵地,充分发挥好政务微博的舆论引导作用,为微博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一是及时更新微博信息。政府部门要坚持每日更新信息和信息更新频率,确保信息时效性和价值,持续吸引粉丝关注政府微博,防止信息更新间断和不及时,造成政务微博粉丝的流失。二是及时回复提问和投诉。政府部门要加强与微博粉丝的互动,倾听粉丝的心声,及时回应政务微博中的问题和投诉内容,塑造政府亲民形象。三是主动回应尖锐负面言论。政府部门要敢于回应政务微博评论中的尖锐负面言论,敢于承认错误和开展自我批评,以诚恳的态度化解网络矛盾。四是及时回应突发
事件和网络谣言。面对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政府部门要通过政务微博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披露突发事件情况,报告事件进展,还原事实真相,澄清网络谣言,在危机应对中建立政务微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3、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
主流网络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品牌优势,其影响力、点击率都是非主流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往往能够代表主流声音,可以左右舆论导向。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要重视主流网络媒体平台,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主动设置议题,利用主流网络媒体来主导网络舆情事件发展态势和走向,掌握舆论主导权。
4、减少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
网络发言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政府网络问政的方式之一,是政府及时引导网民、披露真相、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各地政府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现象严重,没有将网络发言人制度真实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培训机制,健全政府网络发言人体制和监督问责制度,建立网络发言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统一的信息收集发布平台,进一步减少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确保政府网络发言人这一制度更好运行。
5、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网络意见领袖是指能够在网络中造成社会舆论的声势,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的网络领军人物。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论是各级政府掌握话语主动权的重要方法之一。显性的“意见领袖”通常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
评论人士,通过他们的网络深度评论主导网络正确的舆论风向,而隐形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隐没在各行业中的普通民众,是能够代表民意的真正发言人。各级政府要积极培养本土显性“意见领袖”和隐性“意见领袖”,建立培养显性“意见领袖”和隐性“意见领袖”的长效机制,发挥它们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逐步实现网民意见的趋同,潜移默化地提高网民对政府各项决策和政策举措的认同感。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
随着我国正处在改革关键期、矛盾突发期诸种问题冲突的叠合积聚,网络舆情状态更加复杂、多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有利于提升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力、判断力和处置力,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为政府部门成功应对危机事件赢得更多更宝贵的时间。
1、设立区级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构
区级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构,负责本地网络舆情的采集、筛选、分析、归类及研判,定期向政府决策部门提交本地网络舆情热点专报或摘报。及时掌握本地舆情动态,避免发生网络热点事件时,政府和领导干部仍处于不知情的状态。
2、实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网状监测模式
为区(区直单位)、镇(街办)、村(社区)分别配备一名专职舆情信息员,组建政府三级舆情监测网络,利用QQ群等方式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员”及时通讯平台, 随时汇集各级的舆情信息,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
状监测模式,能够提高舆情监测的效率,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有效防止重要舆情的遗漏。
3、明确监测内容和范围
区级政府要明确监测内容和监测范围,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网上意识形态信息、利益群体诉求与冲突、重大事故、敏感事件、民生问题、环境污染、司法公正等。监测范围为所有涉及本地相关舆情信息的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中的新闻报道、网评文章和网民评论等。
4、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划分情况
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的设定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我国相关机构管理规定及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区级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被划分为轻警情(Ⅳ级,一般)、中度警情(Ⅲ级,比较重大)、重警情(Ⅱ级,重大)和特重警情(Ⅰ级,特别重大)四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蓝色级(Ⅳ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低,传播速度慢,舆情影响局限在较小范围内,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黄色级(Ⅲ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较高,传播速度中等,舆情影响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橙色级(Ⅱ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高,境外媒体开始关注,传播速度快,影响扩散到了很大范围,舆情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红色级(Ⅰ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极高,境外媒体高度关注,传播速度非常快,影响扩大到了整个社会,舆情即将化为行为舆论。
5、建立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评估方法
在综合考虑我国现有的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可以从数量、时间、关注度、观点及集中度这五个维度进行评估。即以帖子数量、话题存活期、点击量、点击率、评论量、评论率、观点倾向性、观点敏感度和网民集中度为评估指标,依据这些评估指标,判断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等级。
6、实行区级网络舆情预警分级响应
根据预警程度不同,实施分级响应:对于一般级预警舆情,由涉事单位要安排工作人员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对于比较重大级预警舆情,由涉事单位第一时间组织工作人员跟帖正面引导,积极控制舆论导向;对于重大级预警舆情,由涉事单位网络发言人要在第一时间正面回应事件,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升级;对于特别重大级舆情,由涉事单位网络发言人主动回应事件之外,并积极组织“网络意见领袖”撰写网评文章,放大强化主流声音,消除减弱网络杂音,平息网络舆论**。
(四)建立科学地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和反馈追究机制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帕累托最优”经济学原理看,在正常范围内,网络舆情关注度越高,政府权力的公正性越强,当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超过正常范围时,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越高,反而会干扰和绑架政府权力,影响政府权力的公正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构建科学地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反馈追究机制以实现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与政府权力的公正性的最佳配置,从而最大化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化负面网络舆情为推动政府自身建设的动力。
1、成立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和反馈追究机制顺利运行的保障。建议成立以区委书纪为组长,区长为副组长以及区直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级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全局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及反馈追究工作。
2、规范区级网络舆情处置流程
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网络办。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和“部门职能划分原则”,网络办第一时间将本地网络舆情转给对应地涉舆单位,涉舆单位接到舆情后,必须迅速调查核实舆情是否属实,如果不属实,应当立即予以澄清;如果属实,必须在规定的三个工作日内进行网上回复,并向网络办递交情况说明或反馈事件处置进展。对于超出规定时间未有回应地涉舆单位,网管部门要及时予以督办,并定期将各单位落实情况进行通报。
3、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
在许多情况下,网络负面舆情一旦出现,单靠个人或者某一单位的力量是不足以应对的,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应对,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多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区级政府应积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合作和快速反应,形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快速反应、责任落实”的一体化联动协调管理机制,确保舆情危机一旦出现,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有序地开展后续调查处理工作。
4、建立处置结果反馈机制
总结评估是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的提升环节,政府部门要积极建立
处置结果反馈机制,做到每经历一次网络舆情事件,就带来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方面的提升。在网络舆情处置后,要根据网民的态度、媒体的舆论导向等因素来评价处置效果的好坏。要定期总结网络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总结评估报告,定期上报反馈。在不断地分析总结、梳理反思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应对网络舆情水平。
5、建立责任追究倒逼机制
区级政府要切实抓好网络舆情工作的责任倒查机制建设。责任倒逼机制是确保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真实落实到位的有力保障。针对监测、分析、研判、预警、引导、处置等网络舆情工作各个环节查找出的风险点,进行分析梳理,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对监测内容、监测范围、监测方式、处置流程、责任追究进行规范,建立一环扣一环、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层级监测责任制、处置责任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尤其对网络发言人等重点岗位要推行责任制,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五)采取各项措施,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互联网络世界的自由联通,滋生出了各种网络文化现象,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着人的思维和行为,甚至威胁社会政治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地方政府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加强互联网法律制度建设,约束互联网用户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和行业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网络媒体监管,引用先进的网络监控追踪技术,净化网络信息,打击网络违法行为,为实现我国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1、加强互联网法律制度建立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前提是有法可依,中心环节是有法必依。因此,地方政府更好的应对网络舆情的制度前提之一就是要完善网络立法。各级地方政府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通过立法,加强网络信息保护,阻止泄露和贩卖个人信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规范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民等网络主体的网络信息行为,严厉打击成人色情、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等危害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的非法信息,提高网络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共同推动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
2、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建设
区级政府部门必须遵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基本方针,积极建立本地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者行为,坚决制止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要倡导以“传播先进文化、有用信息、有益信息为荣”的精神和“八荣八耻”核心价值观,要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办网行动响应倡议书”等多种行业自律活动,坚决抵制网络淫秽色情与低俗信息的工作,努力完善各网站自身监督举报机制,促进各网站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3、建立区级互联网行业管理规章制度
区级政府必须建立本地互联网行业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制定互联网行业管理相关细则和条例,明确规定本地网站、论坛、社区等互联网运营机构成员的基本权力,以及其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成立本地互联网行业管理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搞好本地网络媒
体行业的管理,增强网络媒体行业自律意识,维护网络媒体行业秩序,引导本地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4、运用网络监控追踪技术
政府部门要加强网络监控追踪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网络监控追踪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监控网络舆情的热点和进程,提高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测效率。另外,网管部门可以利用网络监控追踪技术,智能识别图片和音视频等的多媒体信息,对网上信息进行甄别,过滤网上有害信息的内容,及时发现、查封、堵截、屏蔽、过滤和清除有害信息,阻断非法信息传播,治理网络文化环境。公安部门则可以利用监控追踪技术,查找信息来源,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
后 记
光阴荏苒,随着论文的完成,三年的研究生求学时光转瞬即逝,这三年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的情谊,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论文从确定论文选题,到搜集参考文献、数据资料,到构思,搭建论文整体框架,撰写开题报告,再到完成初稿我用了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三个多月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其中最难的是论文定位和搜集数据,光是文中的数据,我来来去去换了不下三遍。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邹德文教授,感谢他对我论文的指导,他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和精准求实的研究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精神影响着我,使我受益终身。本文就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初稿的审定、修改到最终定稿,都凝聚着马跃珍导师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没有导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提供的大量宝贵资料,就没有这篇论文。另外,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班主任宁心红老师,三年来她兢兢业业,每次上课前都给学员发短信,通知上课时间及课程,对于未到课的同学,她也常常一个个打电话通知,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教师风范。她为人师表的率先垂范和世事洞明的谆谆教诲,又为我处世和做人指明了方向,在此表示我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未来的日子里,32
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和工作,不辜负老师的教诲和希冀。
同时,感谢所有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几年来,他们充分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风范,是他们将其渊博的知识无私的传授予我,为我完成学业提供了帮助。
最后,在即将毕业离校之际,帮助和鼓励。
我还有感谢同班同学给予我的
参 考 文 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 柯健.《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初探》[J].红旗文稿,2007(15).[3] 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04).[4] 姚敏.《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初探》[J].电子政务,2009(04).[5]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 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7] 任洪涛.网络舆情引导对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要求[J].青年记者,2010(4).[8]聂建江.从“信息公开”到“网络对话”:政府与网民建立新型关系.新华网,2009(12).[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7).[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1).[11]谢金林.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机制[J].公共
行政,2009(3).[12]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02).[13] 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03).[14] 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理论与现代化》,2009(05).[15] 张丽红.《论我国公共决策与网络舆情》[J].广西社会科学,2009(07).[16] 张方华.《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09).[17] 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于人民网2009年12月28日.[18] 勇刚.新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能力的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02).[19] 曾小明.网络舆论及其导向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国防科技大学,2008.[20] 朱义宁.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9.[21] 唐守廉.互联网及其治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22]范正伟.把民意作为第一信号[N].人民日报,2009.35
6.政府网络舆情监控制度 篇六
一、从湖北“邓玉娇案” 看我国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邓玉娇案”原委
(二)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1、潜伏期:政府缺乏预见与引导 1)、预警机制缺失 2)、利益博弈机制失灵
2、生发期:政府控制乏力 1)、应急体系缺失 2)、应对经验不足
3、形成期:政府引导不力
二、网络舆情发展阶段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潜伏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生发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3、形成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三、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1、潜伏期的对策
2、生发期的对策
3、形成期的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监控研究
——以湖北“邓玉娇案”为例
引言
20世纪的后十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结合,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多媒体网络诞生了。这种新媒体的出现在人类信息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使人类与生俱来的信息传播活动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伴随着网络的出现,网络舆论也随之产生,舆论是人们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态的评价信息,网络舆论就是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对社会事态的看法和评价。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人们可以随意的发表观点,这就会造成舆论的混乱,这些舆论也会对事情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人们往往会根据社会评价来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任何一种代表多数人的评论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强大精神压力,起到精神强制的作用,所谓“千夫所指,不病而死”就是指的舆论的杀伤力。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便捷性,网络舆情就具有普通的社会舆论所不具有的特点,它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一秒之内,点下鼠标就可以传至千里,所以网络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强制的力量,它是反映社会时势的晴雨表,是公众某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
网络舆情的作用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如果任其肆意的发展,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为人们确立一种舆论导向,利用法规政策来控制网络舆情的泛滥,这是整合社会的需要。只有提高舆论质量,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主要通过对邓玉娇案件的分析来说明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如何控制网络舆论,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舆情的控制。
一、从湖北“邓玉娇案” 看我国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邓玉娇案”原委
2009年5月10日晚8时许,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该镇雄风宾馆梦幻城消费时,涉嫌对当时在该处做服务员的邓玉娇主动进行骚扰挑衅,邓玉娇用水果刀刺向两人,其中一人被刺伤喉部、胸部,经抢救无效死亡。邓玉娇当即拨打110报警。次日,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对邓玉娇采取强制措施。
消息在网络上传开后,因死者邓贵大原系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招商办公室主任,故被称作:邓玉娇刺官案。邓玉娇案发后,网络上出现《烈女邓玉娇传》、《侠女邓玉娇传》、《生女当如邓玉娇》等赞美之文,舆论几乎呈一边倒——纷纷攻击淫官黄德智、邓贵大等人。
2009年5月31日,湖北省恩施州公安局认定邓玉娇“防卫过当”,移送检察院起诉。巴东县纪检委则开除黄德智党籍,县公安局对其治安拘留,未予刑事拘留更未逮捕。
巴东县人民法院最后裁决认为,邓玉娇在遭受邓贵大、黄德智“无理纠缠、拉扯推搡、言词侮辱”等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实施的反击行为具有防卫性质,但超过了必要限度,属于防卫过当。被告人邓玉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案发后,邓玉娇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罪行,构成自首。经法医鉴定,邓玉娇为心境障碍(双相),属部分(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据此,依法判决对邓玉娇免予刑事处罚。
(二)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邓玉娇事件”发生之后,在网上迅速掀起了一股评论狂潮,网络媒体的控制性比较弱,关于事件的舆论瞬间传遍整个网络。新浪网首先转载了有关此事件的报道,短短几天,这个报道在新浪留言评论的数量位居第一,其他网站也纷纷转载起来。在网络舆情的影响,这个案件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就有了结果,由此可见网络舆论力量的强大。
然而除了一些对案件有利的发展,网络舆论也对案件的处理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网络舆情“营救邓玉娇”的呼声中,法院也受此影响,至6月16日,邓玉娇被判处免除刑罚后,这股强势的网络舆论风暴才渐趋衰退。网络舆情的巨大压力导致了“媒介审判”的局面,“媒介审判”将会干预司法程序,影响司法审判的正常进行,这不利于我国司法的公正。
出现“媒介审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网络舆情的肆意发展,这反映了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的缺失。
1、潜伏期:政府缺乏预见与引导
网络舆论的潜伏期指的是由社会环境到信息报道与呈现的过程,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网络舆情,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舆论,只是这时期的舆论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真正地系统,还没有大规模的扩散。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对社会总有不满,这时人们的不满大多都是潜在的,但是一旦社会出现与他们心里相符的事件,就会迅速的形成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时期,政府缺乏预见与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预警机制缺失
预警是指对大自然灾害的预测,网络舆情预警制度指的是对于网络环境的检测,看是否有重大的心里倾向,如果发现这种倾向,就把它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要想对网络舆情进行预测,达到良好的预警提示,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
预警体系主要是完成预警活动的全部要素的集合群,主要包括预警指标、预警等级、预警测度、预警方法、预警活动等。在综合考虑国际预警情况的前提下,我国相关机构把我国的预警体系华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轻警情,代表色是蓝色;中警情,代表色是黄色;重警情,代表色是橙色和特重警情,代表色是红色。
虽然我国有一套预警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有些缺失,预警活动的进行必须要先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发现网络舆情,判断级别,做出反应等,我国缺乏这样一个完整的机构,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机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效率低,分析不彻底。首先从组织体系来看,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其次从预警机制运行来看,缺乏有效的沟通,组织内部协调度不高,再次从人员来看,人员素质不够高,不能对事物做出迅速的反应,最后从预警机制来看,我国的预警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形成健全的预警制度。在“邓玉娇事件”发生之前,人们就存在一些心理的不满,特别是对官员的不满,我国的一部分官员贪污受贿,行为不当。而在“邓玉娇事件”中正好有一个官员,邓大贵就是一名官员,而且他是因为试图强奸邓玉娇,才会被刺死,这在人民看来,是“死有余辜”,是不值得同情的,相反邓玉娇就成了人们赞扬的对象,这就是人们心理因素的作用,我国的预警机制没有彻底的了解这种潜在的心理,才会有后来舆论的倾泻。2)、利益博弈机制失灵
网络媒体出现之前,我国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这些传统媒体有严格的把关制度,主要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在作出批评报道时也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十几级的,富有建设性的,必须把握时机,注重社会效果,而且对量的把我要适度,不能太多太密等。
网络媒体出现后,媒体的“把关人”有了一定的变化,这种把关就是广大网民、网友形成的舆论共识,大多都是延迟把关和隐形把关,网络媒体把关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发生在新闻产品形成之后,不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传播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参与网络舆论博弈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功利性用户,另一种是功利性用户,比如网络水军。
对于非功利性的舆论博弈主要是大部分普通的网民,他们主要是出于对事情的关注,以及对情绪的宣泄,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害怕被孤立而选择与大众观点一致的看法,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沉默的人越来越少,社会就形成了舆论。在“邓玉娇事件”中,人们都倾向于邓玉娇,说她是烈女,对她进行赞扬,这是大势所趋,尽管邓玉娇是防卫过当,但是由于沉默的螺旋理论,他们只好选择与大众一致的观点。
对于功利性的舆论博弈,主要是指网络水军,他们为了利益,在网上发表舆论,炒作。他可以为新产品吸引人气,又可以恶意攻击他人,发布和传播攻击信息、造谣言论或挑拨语言,制造网民间的矛盾,甚至恶意传播谣言而引发社会**等。网络水军的舆论造势属于有目的有预谋的舆论炒作行为,已经超出了常规舆论问题的边界,属于法律法规层面的问题,必须用相关法治手段加以引导和治理。
对于“邓玉娇案件”舆论的形成,其中也不乏有网络水军的“功劳”,这都体现了我国网络舆论博弈机制的失灵,使舆论都倾向一边。
2、生发期:政府控制乏力
生发期值得是舆论的生发阶段,即信息的报道阶段和舆论主题的接收阶段。在社会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会对其进行报道,特别是网络媒体,速度十分惊人,瞬间传遍整个网络。面对海量的信息,网民会无所适从,一时不知道发表什么意见,这就导致论语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很好的控制媒体的报道,就会引导舆论走向正面健康的方向。在“邓玉娇事件”中,我国政府的控制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主要有两个原因: 1)、应急体系缺失
应急体系值指的是国家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和措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有了一定的发展,一般都能很好的应对。除了自然灾害的危机,网络危机也渐渐的逼向我们,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如果某一个负面的舆论一旦形成,并且在网络上传播,那么它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计的。我国的网络技术远不如发达国家,应对网络危机的措施也远不如发达国家,首先我国缺乏对网络预警的重视,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对网络预警作出判断和回应;其次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响应缺乏主动性,我国政府一般都是在网络舆论大规模的传播后,才会对事件进行讨论,才会介入事件的处理和调查;第三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我国的机构设置冗杂,不清晰,这样会造成推卸责任的现象;第四缺乏有关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有关互联网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太过宽泛,不具体,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少之又少。
对于“邓玉娇事件”,网络舆论泛滥,而我国有关网络舆论的法律又不健全,再加上网络本身的隐匿性和快捷性,使得这一舆论迅速扩大,并最终影响司法的判断,造成媒介审判的局面。2)、应对经验不足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起步慢,网络对于我国是新兴的事物,虽然这些年,我国的网络技术迅速的发展,电脑也迅速的普及,但是伴随着网络出现的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我国的互联网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应对网络舆论的问题,经验不足,还有待提高。
所以在应对“邓玉娇案件”时,我国政府的反应还很不成熟,没有及时的控制舆论,公正舆论,使得舆论偏向邓玉娇方面,并且在判断邓玉娇防卫过当时,也要抵着全社会的压力,影响了司法的公正。
3、形成期:政府引导不力
形成阶段指的是舆论主体在接收到媒体的报道时,对事件进行大规模的讨论,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舆论领袖的引导下,形成社会的主流意见,促成了舆论的形成。如果在此时对舆论进行引导,就会使舆论健康的发展。
对舆论的引导方式主要有正面启导,典型启导,参与式启导以及警示式启导,对于社会热点的引导,应该先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且使人们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采取适当的措施,把公众的观点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而我国政府在面对“邓玉娇事件”时,没能进行有效的引导,使舆论大范围的倒向邓玉娇,并且给法院造成压力,影响司法的公正。
二、网络舆情发展阶段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潜伏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潜伏期的特点
网络舆论在潜伏期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潜伏性,网络舆论的潜伏期并不代表网络舆论不存在,人们长期生活在社会中,由于社会的一些矛盾,总有一部分人会对社会产生怨恨,这种怨恨一直隐藏在心里,一直到社会发生某个事件,触动了人们心里的怨恨,舆论就会一触即发,迅速传播。这种心理是网络舆论的导火线,只要有火苗,就一定会燃烧。二是泛化和分散性,传播学把传播模式分为线性传播模式,循环传播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它既有互动,又有及时的反馈,网络传播是双向互动的,传播速度和超文本链接使传受几乎同时进行,在传播中,受众的主动权大大增加,传受身份可以互换。除此之外,网络传播还具有实时性,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没有限制,把关人功能弱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你有电脑,有上网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意见,并进行传播。他们可以随意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沉默的螺旋有所减弱,每个人都可以无所顾忌的发表意见,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分散,不统一。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出现,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每个人都渴望张扬个性,这也使舆论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如果这种分散的舆论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那么它将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2)、潜伏期的影响因素
潜伏期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经济因素,现代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会导致仇富的心理,如果这种心理一直存在将会影响社会的心态,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的发展。另外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我国工人的工资普遍比较低,房价及其消费品的价格不断的上升,人们就会承担生活的压力,期待增加工资,但是由于现实原因,工资不会一下子就涨很高,工人在这种压力下,必然会对社会不满,并产生幽怨和不安的心理,这种心理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二是政治因素,毛泽东主席曾经警惕过干部“要抵住糖衣炮弹的诱惑”,但是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很多干部抵不住诱惑,贪污受贿,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官员的不满,近年来,我国有关官员贪污以及淫秽的事件逐渐增多,再加上政府的办事效率低下,办事拖延,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不能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人们对政府的印象严重的下降。除了对官员的不满,人们对社会也存在着不安全感,比如最近的昆明火车站事件,给人们造成了恐慌,不安全感迅速增加,这些不信任,不安全感都是网络舆论的导火线,一旦社会出现某些类似的事件,便会迅速的成为社会的焦点,成为舆论的焦点。
2、生发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生发期的特征
生发期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群体极化,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社会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指的是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产生群体极化的原因主要是在群体中,每个人承担的责任在减少,所以发表的言论时就没有那么谨慎,另外人们都不愿意呗孤立,为了融入群体,就很少提出与群体不符合的意见。在网络环境中,网民都喜欢寻找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一概不问,这就比较容易走向极端。在事情刚发生时,人们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很难预测,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跟随他人的意见,这也是意见极端的原因。这种群体极化的现象对网络舆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负面作用,将把网络舆论带向极端,不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二是非理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不用承担很大的责任,这就导致人们在评价事物时,往往凭借自己的个人喜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这些意见大部分都是非理性的,会把网络舆论带向极端的边缘。2)生发期的影响因素
对于生发期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信息呈现的水平,传统媒体有严格的把关制度,信息呈现的水平相对较高,在网络的环境下,大部分网站都是转载的信息,对信息没有考证,再加上网络把关人的缺失,导致信息呈现水平的低俗,甚至会出现虚假信息。而网民都是根据这些网站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观点的,所以这对网络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二是媒体作用,媒介的生存主要是靠收视率的,大部分媒介为了获得收视率不惜降低电视节目的品质,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不惜制造虚假的信息,甚至制造假新闻。而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电视和互联网,这些媒介素质的下降将会导致大众舆论素质的下降,对社会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
3、形成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形成期的特征
形成期是受众在接收到媒体信息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舆论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意见趋同,网络舆论发展到这个时期,就比较清晰,大众观点已经形成,在沉默的螺旋的影响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和社会一致的意见,沉默的人越来越少,社会的意见就会呈现趋同的现象。二是回归理性,在网络舆论逐渐清晰的情况下,政府会判断舆论的性质,对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舆论进行引导,把大众的观点引导正规的路途,除了政府的引导外,媒介也会发表有质量的评论,并对事情的发展做深度的调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大众就会跟随媒介的观点,逐渐走向理性。2)、形成期的影响因素
这一时期的影响因素也有两个,一是政府的引导,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已经形成,政府可以根据网络舆论的性质,实施自己的社会控制作用,对于积极的舆论,继续发扬,使其扩大影响面,对于不良的舆论,要进行制止和引导,宣传正能量的信息,把大众的观点转移到积极的方面,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良好的发展。二是媒体的修正,这一时期,政府都做出了一定的行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须跟随国家的步伐,来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维护社会的秩序。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的舆论,媒体就会报道另一个事件来转移观众的注意力,或者对事件进行理性客观的报道,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理性的方向。
三、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1、潜伏期的对策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加强对网民意愿的预测,完善预警机构,时刻关注网民的动态,并对网民的行为作出详细的分析,得出结论。在结论后,对民意作出合理的疏通,缓解人们的压力,改善社会环境及社会机制的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舒缓人们的怨恨情绪。
知情权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力,政府应该增加社会的透明度,做到信息公开,保证人们的知情权,特别是在重大的方针政策上,降低网民的好奇心,避免一些猜测,增加与网民的联系,贴近群众,拉近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完善网络舆论博弈制度,是网络舆论健康的发展。
2、生发期的对策
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处于产生的阶段,政府应该完善应急制度,发展网络技术,加深对网络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网络的突发问题,根据网络的状况,不断地完善我国有关网络的法律,使人们有法可依。对于媒体来说,应该加强对信息的把关,制定一些列的把关制度,网络媒体可以升级自己的软件,来加强网络信息的把关,提高信息的质量,通过对事件的报道,把人们引向正确的舆论方向。
3、形成期的对策
这一时期的舆论呈现出清晰明了的状态,政府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及时的疏通网民的情绪,鼓励网民发表积极正面的意见,引导网民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不能盲目感性的跟随大众的意见。对于一些现在社会无法解决或者政府暂时无法应对的问题,要善于进行舆论的转移,媒体可以对公众进行议程设置,把公众的目光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以缓解社会矛盾,为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创造环境。
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网络舆论也随着出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网民数量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网络舆论在中国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网络舆论可以影响事情的发展趋势,良好的舆论引导事情想更好地方向发展,而不良的舆论则会把事情推向极端,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起步比较晚,在对网络舆论的控制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论文主要通过对“邓玉娇案件”的分析,来研究我国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这对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我国政府如果能很好的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我国的网络环境就会有很大的改变,这将促进社会长期的稳定的发展,并且会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07.2、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08.3、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09.4、殷俊.从舆论喧嚣到理性回归:对网络人肉搜索的多维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2.5、达雷尔·韦斯特.数字政府:技术与公共领域绩效 [M].科学出版社 郑鈡扬 译2011,01.6、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2011,11.7、陈新勇.《实习网络舆论的监控华中师范大学》2010 ,06.8、赵洋.《美国舆情监控技术研究初探》[J].《警察技术》2009年第06期.9、梅松.《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实现》[J].《信息技术》2011年第09期.10、范明珠.《电子化政府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机制的创新研究》[J].《法治社会》2012年第04期
11、朱华桂, 曾向东.《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以江苏为例》[ 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03期
12、赖宏慧 ,廖华, 钟娟.《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监控的初探研究》 ,《科技信息》2013年第09期
13、范明珠.《电子化政府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机制的创新研究》 ,《法制与社会》 2012年第11期
14、罗坤瑾.《网络舆情监控与构建公共信息空间》, 《当代传播》 2012年第06期
15、曹蓉蓉 ,黄莉.《思想政治教育舆情监控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3年第02期
16、吴绍忠 ,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8年第03期
17、欧阳旭 ,武建华.《浅谈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建立》, 《警察技术》2012年第01期
18、徐晓林,王子文.《关于把握网络舆情主导权问题研究》 ,《管理世界》 2010年第04期
7.浅析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控的对象 篇七
网络的表达自由为网络舆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多言论主张不可能在传统大众媒体上发表,但可以在网上匿名出现。这样的网上信息,来历不明,内容未经查实,但它的出现,却能刺激很多人发言的欲望,使舆论活跃起来。这种舆论的压力非常容易演变成舆论的张力,并以“第一意见”的形式去影响社会。这种意见有可能是真实的众意,也可能是被蒙蔽或被蛊惑后的众意,因此它是有危险性的。
在传统媒介条件下,正式信息控制力很强,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主战场,但在网络环境下,其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建构渐弱。因此,舆情的测评与监控重心发生了转移,非正式信息、核心文化基因应该成为舆情监控的重点对象。
1 非正式信息
1.1 非正式信息的定义和特性
非正式信息是没有经过证实的流言、传言,包括真实与虚假两部分。虚假的传言,可称为谣言。传言一般是由突发的重大事件、不幸事件引起的,公众出于对这类事件的关切而互相打听、互相传送,网络平台使这样的打听和传送变得方便快捷。此外,传言的扩展反映了众人的或期望、或惊异、或愤慨、或恐惧的情绪,属于情绪型舆论,很容易激活,尤其是负面情绪的触发。“非典”、蛆橘、三聚氰胺事件出现的时候,网络传播的负面情绪便显现于网民的传言之中。
在网络环境下,与官方信息相对应的非正式信息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它都对现有的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尽管它们通常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但它影响着群体结构的基本方面,甚至已经渗入到对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
1.2 非正式信息的功能
非正式信息对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重新进行社会评价和社会定位的功能
流言自古有之,当两个人讨论一个缺席的第三者时,他们通常也是在给他的社会地位重新定位。如今,充斥网络的匿名流言,不仅履行着对个体与组织的评价功能,还对社会形态和政权结构进行着比较、评价与定位。
1.2.2 非正式信息填补了官方信息的不足,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
小道消息总是试图去填补官方信息的漏洞,指出其不一致的地方,并探析这些权威背后的真实、深层含义。在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的这种功能正在迅速强化,在网络上,总有“知情人”与“明眼人”存在。
1.3 如何看待非正式信息
人们通常认为,“流言止于公开”,遏制非正式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信息公开,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流言蜚语就会自行消失。提高行政的透明度,的确是正式信息对抗非正式信息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目前老百姓的迫切愿望。但即使在信息完全透明的情况下,流言蜚语也不会自行消失,百分之百透明的政府也不切实际。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只对那些易于澄清的事实性信息有效,对于观念、意见和思想,情况并不如此。
在任何社会都流传着的非正式信息,在通常状态下它只会引起一定的社会恐慌或骚乱,但在当代技术条件下,加速度的传播与大批量复制的泛滥则随时会引起社会动荡与意识形态的地震,尤其是社会结构与思想文化处于转型期的中国。
2 核心文化基因
2.1 核心文化基因的由来及定义
1976年,英国生物学家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创造了一个新词——meme,相对于生物基因这一简单复制体而言,道金斯认为在社会文化中有一种类似基因的复杂单元,它的复制与繁殖功能远比基因要强大,他将这种单元称之为meme,笔者将它意译为文化基因。
2.2 核心文化基因的特征和作用
一个社会总有其赖以存在的核心文化观念和思想,即核心文化基因。在社会变革中,预谋者先通过舆论宣传,触动该社会的核心文化基因,达到瓦解民心,促使民心向有利于变革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和平年代,最值得警惕的是进行意识操纵,即通过冷战思维模式使核心文化基因发生变异,切断人民的历史记忆,改变人们的集体想象,扰乱人们正常逻辑思维,破坏核心道德使群众迷茫,从而引发社会紊乱,扭转社会前进的方向。
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文化基因被侵蚀的现象:如恶搞雷锋,质疑董存瑞,戏仿红色经典,破坏视觉符号系统;对经典进行篡改和另类解读,如将杨白劳与黄世仁之间的阶级仇恨演绎成“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债务人与债权人版本,弱化阶级意识,消除群众心理保护,模糊道德意识与首先判断标准;故意扭曲中央精神,企图以改革代价论来掩盖一切,挑动群众不满和仇视心理,诱导群众进行市场化等同于西方化的集体想象等。
8.政府应对涉腐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网络;涉腐;对策
1 网络涉腐舆情特点
网络涉腐具有传统涉腐的共性,还有其特点,传播介质是高科技,主体包括两个方面,网民和政府,网民通过网络揭发,政府接受处理网民意见更加便捷。
2 网络涉腐舆情发展阶段
网络涉腐舆情的阶段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时间初步发生或是曝光,第二是网络涉腐事件的爆发期,腐败行为比如说腐败的细节等信息曝光,媒介关注度和网民关注度激增,第三是通常不在停留在普通的曝光,这一时期除网络涉腐主体以外,利益涉及方,意见领袖,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普通民众都可作为话题参与者,进行讨论并观察事件进展,当讨论各方达关注点到一定标准,比如最高点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如果能够推出政府选产信息,就会产生消解和问题的解决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力。在涉腐信息达到共识以后,随之最高关注点就会消失,事态进入关注下降期,当另外的突发事件出现时,就会对当前事件的关注急速下滑,逐渐进入舆情消散期,而后淡出网民视线。
3 涉腐类舆情的监控
涉腐类舆情的监测有两种,一种是随时监控,另一种是对于突发时间的监控,行政部门再平时,将舆情监控当作一项工作去正常完成,能够保证在第一时间了解涉腐类舆情的发展动态,能够保证对舆情信息的引导,发现信息发展的趋势,行政部门能够及时发声。当突发涉腐类舆情发生时,要充分考虑网民心理,防止矛盾再次发声,防止不真实消息优先发声,要及时发布最新消息,防止事态向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
4 网络涉腐舆情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4.1 “量”的问题
当前网络涉腐信息随着正规渠道的增长而出现复杂的涉腐形势,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增量,网民举报腐败信息很多是通过微博、微信、论坛,当正规军如“纪检平台”的出现,举报信息可能会转向这些平台,这就需要制度更严密的设计与处置方案妥善的安排。
4.2 安全的问题
这里的安全指的是举报信息安全、举报人的信息安全等,涉腐类舆情信息更为需要被良性的互动机制所保障。在官方网络涉腐机制建设中应审慎考虑微博、微信、论坛、官方平台的严谨举报程序及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5 网络涉腐舆情对策
5.1 建立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积极应对涉腐网络舆情,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最大程度地避免、减少或消除因突发事件造成的对行政机关的负面影响,成立了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网络网络评论员队伍,并拟定了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确保行政机关在涉腐网络舆情时能够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检察机关依法办案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小组,筹建网络舆情监测平台,提升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对产生的舆情及时反馈,及时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反馈。
舆情发生后,舆情主管部门需立即向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汇报,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对网络舆情的危害和紧急程度作出明确判断。在被确定为舆情事件后,协调指挥组、对外联络组、评论说明组、新闻报道组等四个工作组自动成立并按照预案的分工各司其职,扎实做好与源媒体的联络解释、在主流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说明事实真相和过程,以及做好对新闻媒体违法发布有关信息或虚假报道并涉嫌犯罪的记录和取证工作,既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又要确保行政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权力。
5.2 建立官民有效沟通平台
建立由纪检、政法委等牵头的专门人员对微传播领域监控,对获取的舆情信息及时追踪,核实证据。 利用网络快速、覆盖广等特点,建立纪检监察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信息发布平台等宣教载体。同时,利用互联网将近期查处的典型案件在纪检监察网站、微博、微信等进行通报,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纪律审查工作,解开群众心中的疑惑,公开展示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贪污腐败案件的决心和成果。
5.3 加快信息公开
借助政府门户网站、基层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预防腐败信息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财务监管平台、网上办事大厅等网络平台,进一步深化党政、财务、办事流程公开等工作,使网民快捷了解各项相关信息,更便于群众实施有效监督,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5.4 创建网络信访
开设网络举报、互动交流、廉政建言、在线访谈等网络栏目,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架起与网民沟通的桥梁,充分释放网络监督能量。
5.5 创建网络监察系统
各类行政服务窗口办理建设专门的电子监察系统,通过系统监督服务窗口的工作作风和各类工作的办理效率,对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及时纠正和问责。实现案件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5.6 开发手机APP
开发简洁易用的亲民性移动端APP,向网民发送举报信的书写方式,并采用活泼的形式讲解,比如视频、图片等;线下也要以社区为单位,行政机关多做宣传工作,保证APP作为官方举报途径的认知度。
总得来说,网络是迅速发展的,网民对涉腐理性化、法治化认识的不断也在不断提高中。加快网络微渠道立法、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平台、设立专人负责抓取信息等多举措能够帮助政府抓住时机来干预主体采取措施,并保障举报人的安全,对腐败会起到震慑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怡,谢耘耕.网络反腐舆情事件的形成与演变机制研究[J].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2014.4
[2]曲淑华,刘旸.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3]张廷.涉腐网絡舆情监测干预的现状与路径选择[J].情报杂志,2013(05).
[4]王兰成,徐震.基于情感本体的主题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J].信息与控制, 2013(01).
作者单位
【政府网络舆情监控制度】推荐阅读:
政府网络舆情问卷07-24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08-30
公司网络舆情监控实施方案06-16
1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10-22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06-08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07-14
网络舆情报告07-08
网络舆情资料07-09
网络舆情方案07-16
网络舆情半年总结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