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重难点

2024-09-14

欧姆定律重难点(精选8篇)

1.欧姆定律重难点 篇一

欧姆定律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定律中各量的单位;

2.能较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3.知道什么叫伏安法;

4.培养运用物理公式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二)教具

写有课堂练习题的小黑板(或幻灯片)。(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它的电阻的关系,请一位同学叙述一下这个关系(抽中等学生或差等生不看书回答)。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不足之处由学生订正)上节课我们曾经把这个关系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回答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R一定时,I1/I2=U1/U2(1)

U一定时,I1/I2=R2/R1(2)

教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将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得出的一个电学的基本规律,即欧姆定律.

板书:欧姆定律

2.新课教学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大家阅读课本,请一位同学朗读欧姆定律的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中好像比上节实验得出的关系少设了一点什么,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说到“正比”或“反比”时,没有说“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否意味着“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需要保持电阻不变这个条件了呢?不是的.只有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同样,也只有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定律作了简明的叙述,但暗含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对定律应注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定律没有指明“正比”、“反比”所应满足的条件,还意味着它能适用于电压、电阻同时都变化时,电流应如何变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其次欧姆定律中说到的电流、电压、电阻都是属于同一段导体的.在后面将欧姆定律用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注意到这一点是很必要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可以用公式来表述,请大家看看课本上是怎样表述的.(学生看书,教师板书)

教师:欧姆定律的公式中,U、R、I各表示什么?各量各用什么单位?(学生答).这个公式是怎样概括表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呢?我们以导体电阻R一定的情况来说明,若导体两端的电压由U1变为U2时,流过导体电流由I1变为I2,则由(3)式可以写出下面两式,(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板书)将两式相除,即得到(1)式.

板书:R一定时,I1=U1/R

I2=U2/R

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它的电阻由R1变为R2时,电流由I1变为I2.请同学们由(3)式导出(2)式.(学生推导,教师巡视后,请一个学生说出他的推导过程,教师板书)

板书:U一定时,I1=U/RI2=U/R2

教师:大家看到,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都简洁优美地概括了上节在一定条件下由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且从欧姆定律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知道了导体的电阻值和它两端的电压,就可求出导体中的电流.所以欧姆定律更全面地反映了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现在大家用了几十分钟就学习到的这个电学的基本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花了10年的时间,自己制造了测电流的仪器和寻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经过长期细致研究才得到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把电阻的单位和上述电流定律都用他的名字命名.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学习欧姆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下面大家看看课本中是怎样运用欧姆定律去解答实际问题的.(为节约篇幅,这里没有抄录课文及其例题,请读者参看课本)阅读完后请思考黑板上提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开始阅读时,教师板书.然后巡视指导约6—7分钟后,提醒学生结合板书的三方面思考)

板书:

(1)可以计算的问题:(U、R、I三个量中,知道两个可求其余一个)

(2)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格式:(画出电路图或写出已知条件、求解物理量→写出根据公式→代入数据→计算结果)

(3)物理量的单位的运用:(若已知量的单位不是伏、安、欧,要先化为伏、安、欧再代入式子计算)

以上问题圆括号中的内容先不板书.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前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由两个学生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写出上面板书(1)、(2)中括号内的内容)在例2中(见课本),如果已知电流为450毫安时,应怎样用公式计算结果?(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写出(3)后括号内的内容).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什么叫伏安法?(指示学生看课文最后一段)

现在请大家解答下面两个问题.(出示小黑板或幻灯片.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两个问题均有两种解法.例如①,可以先用欧姆定律解出电阻值,再用欧姆定律解电流值;也可以直接用前面比例式(1)求解.)

问题①一个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0.25伏时,流过它的电流是0.13安.如果流过它的电流变为0.91安,此时它两端的电压多大?

问题②一个电阻箱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上.把它的电阻调到350欧时,流过它的电流是21毫安.若再调节电阻箱,使流过它的电流变为126毫安,此时电阻箱的电阻应是多大?

教师:在解答问题①时,除了黑板上的解法外,有同学还用了另一种解法(教师板书出来)大家看都对吗?(学生答)欧姆定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定律.但在涉及只求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问题中,直接用比例式解通常要简捷些.

让大家阅读“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议论一下.(学生阅读,分组议论)

教师:为什么安培表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去?(学生回答,教师订正)伏特表接到电源两极上为什么不会被烧毁?(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4.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在实验得出的规律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欧姆定律.刚才大家看到,应用欧姆定律,不仅可以定量计算各种电学问题,而且还能简单明了地解释像安培表为什么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这类物理问题.今后学习中我们将会接触到这一电学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今天的复习任务首先是把定律的物理意义真正理解清楚.在作业中一定要注意解答的书写格式,养成简明、正确表达的好习惯.

5.布置作业

(1)工厂中车床照明灯采用36伏的安全电压,某车床照明灯工作时灯丝电阻是32欧,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2)一段导体两端电压是2伏时,导体中的电流是0.5安,如果电压增大到3伏,导体中的电流多大?

(3)电压保持不变,当接电阻为242欧的灯泡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91安,如改接电阻为165欧的电烙铁,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四)设想、体会

1.本课题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是处理好第一节的实验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关系,使学生易于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欧姆定律的公式为什么那样表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采用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再令K=1的办法引出,超出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是不可取的;直接把公式抬出来,不说明它为什么综合概括了实验规律,就急急忙忙用公式去解题的办法,给学生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留下悬案,也是不妥当的.本教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实验规律出发,引出定律内容,再把定律的结论与实验的结论对比理解,说明定律既概括了实验的结果,又比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在引出公式后,由公式导出两个实验的结论,说明公式也的确是实验结论的概括.这样,学生对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就有了切实的理解.对课文开头提出的欧姆定律是“实验结果综合起来”的才会有真切的体会.这样做的前提是在本章第一节的教学中,先通过实例运用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数学学习中已较熟悉的比例知识导出本教案中的(1)(2)两式,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和课时实际,不难做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数学表达物理规律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特点.上述设计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

2.本课题的另一重点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题的能力.“掌握欧姆定律”的教学要求是本章以至电学学完后的最终要求.这节课只应是既简单又基础的应用.由于学生已经较长时间没有涉及到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在这一节课对解题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教案中采取学生先阅读课文例题,再一起概括小结解题思路方法;在本课小结中再次强调,对学生提出要求等措施来实现.

3.由于采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措施,这不仅有力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也减少了教师的重复板书,节约了一些教学时间,有条件加两个课堂练习题.这两个练习题的目的不仅在于强调在涉及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时,可以用比例法巧解,而且也再一次强化了欧姆定律与实验所得的规律的一致性的认识.但对U、I、R三个量同时变的问题,仅在教师阐明定律的意义时提及,在练习题中没有涉及,留待后续学习中去深化,以免加大学习的难度.

4.定律中的U、I、R是对同一导体而言,在本节课只需提醒学生注意就可以了.不必去讲不同导体的U、I、R要用下标区别的问题。待学习电阻的串联时,有了这种需要再提出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2.欧姆定律重难点 篇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探索与发现———乘法分配律,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 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上,我做足了功课,编排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小品”,借助表演使学生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激发学习兴趣,建立数学模型. 为轻松、准确、有效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上课我表扬了戴洵同学近来进步很大,从他努力学习中,我仿佛看到他十几年以后的景况:戴洵从国外留学归来,回家见到多年未见的父母、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会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们立即展开想象的翅膀,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我说谁想来表演? 学生们纷纷举手,我把戴洵、小胖墩陆韵凌、强翰楠叫到讲台前,安排陆韵凌演妈妈,强翰楠演爸爸,我稍作布置,表演开始,只见戴洵做敲门状进门,陆韵凌、强翰楠一脸惊讶、高兴、激动状上前迎接,先是母子拥抱、握手,接着父子拥抱、握手,表演得惟妙惟肖,学生们捧腹大笑.表演结束后,我问学生:儿子是怎样和父母握手的? 学生回答:高兴、激动、幸福,一个一个地握手,分别和父母握手. 学生边说我边在黑板上写道:(妈妈 + 爸爸) ×儿子 = 妈妈×儿子 + 爸爸×儿子, 括号表示家,×表示两只手握在一起. 特别强调儿子先和妈妈握手,再和爸爸握手. 这个“握手小品”给学生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妈妈 + 爸爸) ×儿子 = 妈妈×儿子 +爸爸×儿子”这个用数学运算符号把儿子与父母见面握手的场面有趣、形象地表达出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中. 有了“握手小品”的基础,学生在“类比归纳”乘法分配律时容易找到规律. 特别是“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理解得很透彻. 两个加数怎样同这个数相乘? 一个一个地乘,排队按顺序乘,依次乘等等,要表达这些意思用个恰当的词语就是“分别”. 在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时,我说:“用a代表胖胖的妈妈,用b表示高高的爸爸,c代表帅帅的儿子,括号代表家的房子,这样握手场面就是什么呢? ”学生很快说道:“(a + b) ×c = a×c + b×c.”不用死记硬背就记住了字母公式. 我反过来问:能用(a + b) ×c = a + b×c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 有学生回答说 :“不能 ,因为儿子只和爸爸握手没和妈妈握手. ”这可是以往学生最容易出错、含糊不清的问题,在此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握手小品”在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联系,不断问自己,谁代表妈妈,谁代表爸爸,特别有趣的是在后续学习中,利用乘法分配律简算时,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对一些知识解释得幽默、风趣. 比如对于“45×63 + 45×37 = (63 + 37) ×45”,学生解释为:儿子又要离开父母了,家里只剩爸妈了. 在纠正101×45 = (100 + 1) ×45 = 100×45 + 1 = 4500 + 1 = 4501时,我让学生找错的原因,就有学生说,错在儿子是个不孝之子,只和妈妈握手,没和爸爸握手. 学生对此形象、幽默、有趣的解释,使知识的难点迎刃而解. 再比如,学生对87×99 + 87解释为“隐形人”,隐藏了×1,显形后就是87×99 + 87×1,这样的解释,不要我多费口舌,其他学生就明白了.

用另一个“握手小品”也轻而易举地阐述乘法结合律的内涵. 甲、乙、丙三名同学上学时是最要好的朋友,在毕业十年的同学聚会中见面了,我安排三名学生代表甲、乙、丙站在一排,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表演三名同学见面握手的情景. 甲乙两人的手先握在一起,再一起与丙握;乙丙两人的手先握在一起,再一起与甲握;甲丙两人的手先握在一起,再一起与乙握,用数学符号表示就是:(甲×乙) ×丙 = 甲× (乙×丙) =(甲×丙) ×乙 ,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这一模型 ,对理解、运用乘法结合律帮助很大.

3.浅析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教学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难点教学

虽然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之初中生而言要强一些,但是由于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仍然存在很大的难度。因而,在进行这一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知识,尤其将之与之前所学的欧姆定律的知识区别开来,避免混淆。那么,在高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中,教师如何具体完成这一难点的教学呢?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在进行这一定律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通过有效的导入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将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针对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进行导入。教师先准备好几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型号的干电池及蓄电池,然后在干电池上标明1.5V,蓄电池上标明2.0V,然后准备15V的电源及一个小电筒灯泡,然后进行实验:先将小灯泡接到2V的蓄电池上,学生观察到小灯泡发出很亮的光。之后让学生猜想,如果将小灯泡接到15V的电源上,会发生什么情况?结合生活经验,学生们通常会以为小灯泡会被烧坏。接着教师就进行这一实验,却发现小灯泡安然无恙,而且发出光的亮度反而比之前2V的还要暗。这就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就可以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样,学生必定兴趣大增,积极投入之后的教学中,为这一难点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实验,突破难点

上文说到,这一内容的知识较为抽象,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单靠讲解的话,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而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实验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从而有效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电路来确切了解闭合电路以及分电路、内电路、外电路等知识,并且掌握电源的外部电流流向及内部电流流向,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扫除一定的障碍。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仿真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记录改变电阻值、

闭合开关后电动势、电流以及电阻的关系,认真分析后,获得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三、积极拓展,学以致用

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可以进行及时的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并掌握这一定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两种较为特殊的情况(短路及断路)并进行解决:如,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如果发生短路现象,常会导致电源被烧坏甚至引起火灾,因而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安装保险丝等。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拓展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当然,对于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难点的教学,自然不止这一方法,并且难点是相对的。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方能有效突破难点,最终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孙殿乔.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难点突破[J].新课程学习:中,2010(8).

[2]呵泓.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突破[J].物理通报,2000(5).

[3]陈海斌,许开刚.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探讨[J].中学物理,2008(10).

4.欧姆定律教案 篇四

欧姆定律是研究电路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是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课标对欧姆定律这部分的要求是:理解欧姆定律,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发现,中考中对学生的两个方面的能力考察明显增加。一个是对电路图的识别,这个也是学生在初三涉及电学知识时候感到最头疼的地方,教师要在平时的电学题目分析过程中慢慢的引导学生去正确的分析电路,所以在复习欧姆定律时候也不要忽视这一点;二是对欧姆定律的计算方面有所加强,并且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题目,针对这一点,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各种类型的题目,了解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复习目标]

1、电路中的电流、导体两端的电压或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判断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或通过导体中的电流改变时,导体电阻是否变化。

2、应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如:

⑴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大小

⑵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出的串联分压,并联分流来求电路中的比值大小问题;

⑶分析当电路组成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或计算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计算在不损坏电表的情况下,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等。

3、实验能力:

⑴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得出结论;

⑵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会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器材等;

⑶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生电路故障的原因;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利用欧姆定律的简单的计算;

3、欧姆定律的应用,包括伏安法测电阻;串、并联的分压分流问题;动态电路的取值问题;电路故障的原因问题。

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具和学具]ppt课件

[课前准备]

5.欧姆定律教案 篇五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欧姆定律的应用,加深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认识

2.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养成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2.通过欧姆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用(每组):笔记本、演算本。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小品《狭路相逢》的片段:

过渡:这段视频中交警手里拿的是什么?

?喝没喝酒、喝多喝少用它一测就知道了,大家想不想知道怎么回事?学习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板书课题:§17.2欧姆定律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其思维很快拉到物理课堂上。)?

观看视频。

回答:酒精浓度测试仪。

想知道。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

(一)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二)欧姆定律的应用

例1:

4、生活中的应用

?(一)合作探究、研讨

引导语: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实验的结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下面是某小组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得到的数据。则表一中控制不变的物理量是: ;表二中控制不变的物理量是: 。

将表一、二中的数据填充完整。

表一:

表二:

填充表一中数据的依据是:

填充表二中数据的依据是:

过渡:如果将上面的两条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电流跟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得出的。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

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能用图象说明吗?请同学们交流。

1.欧姆定律的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过渡:能利用你的数学知识将这两种关系用一个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提出问题:在欧姆定律中的三处用到“导体”,是指几个导体呢?使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什么

温馨提示:使用公式时,要注意三个物理量的同体性、同时性、统一性。

(设计意图: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过渡:有同学可能会想,原来欧姆定律这么简单啊,我一节课的实验,就发现了欧姆定律。真的像你想得那样简单吗

多媒体展示:

介绍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可以利用教参中参考资料的内容。

知道了欧姆和欧姆定律的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不畏困难地探求科学真理是一切伟大科学家的共同追求,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都是与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分不开的。我们要珍惜今

天的良好环境和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用同学们的努力去推动人类的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欧姆生平,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欧姆定律的应用:

过渡:接着我们看欧姆定律能解决什么问题。

多媒体展示:

例1: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板书】解电学题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在电路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

未知量的符号。

(3)利用欧姆定律求解。

例2: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为6V,通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求电阻R的阻值。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设计意图:例1由老师讲解,例2、3采用由各小组讨论后,由学生讲解,老师点评补充的方法。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地位。)

小结提问:同学们刚才的演算说明大家已能用欧姆定律解答简单的电学应用题,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加深对相应知识的掌握。)

追问:对于公式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对于公式U=IR,能否说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阻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大家讨论。

温馨提示:公式R=U/I,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公式U=IR,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导体的电流和该导体电阻的乘积。对物理公式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

6.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篇六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时的特点: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编排是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本节课来逐步进行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动手操作时电路故障的排除。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7.欧姆定律的三点性 篇七

课堂小结

1.欧姆定律的内容:一段导体中的电流, 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

3.单位:U:V, R:Ω, I:A

4.欧姆定律的三点性

师:请看电路图, 然后将各物理量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组。

由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小组交流, 得出结论。

a:R1、U1、I1 (板书) b:R2、U2、I2 (板书)

师:如果我们把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看为R, 那么是否还能再找出一组c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 容易得出 (抽生板书) :

师:若将R1、U2、I或者R2、U1、I1或者R、U1、I2分到同一组可以吗?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后, 教师因势利导, 巧设比喻, 点明思路, 激活思维, 归纳总结:显然是不行的。这就好比在《四世同堂》里, 爷爷、奶奶为a组;爸爸、妈妈为b组;儿子、女儿为c组;孙子、孙女为d组。若张冠李戴, 势必乱了辈分, 不成体统 (学生大笑) 。所以说, 在欧姆定律I=U/R中所涉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段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中的各个量, 决不能把这一段导体和另一段导体或这段电路和另一段电路中的有关物理量混淆起来;或者把干路中的有关量和支路中的有关量混为一谈。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同一性”。 (板书)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即:由“同一性”向“同时性”过渡。

师:在上图所示的电路中, 当滑片p由a点移到b点时, R2是否变化?电路中的电流是否变化?R1和R2两端的电压是否变化?若此时通过R1、R2中的电流分别为I1′、I2′;R1、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U2′;那么I1′=U1/R1;I2′=U2/R2吗?

整个课堂短暂的寂静后, 出现了窃窃私语, 随后又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 循序渐进, 经过学生的讨论, 最后得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师:以上事例充分说明欧姆定律中的三个物理量具有“同时性” (板书) , 即指同一时刻某一研究对象的U、I、R这三个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不可将前后过程中的三个量随意混用。

最后, 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指出:欧姆定律还具有“统一性” (板书) 。所谓“统一性”是U、I、R的单位要统一, 均使用国际单位制的主单位, 即U用伏 (V) , I用安 (A) , R用欧 (Ω) 。

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完成屏幕上的习题。

如上图所示:若电源电压为6V, R1的阻值为10Ω,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0.02KΩ。问:

(1) 当滑片P在a端时, 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R1、R2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

(2) 当滑片P在中点b时, 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R1、R2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

8.《欧姆定律》教学案例 篇八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通过有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确保学生在真正高效的物理课堂中获得良好发展。

《欧姆定律》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理解电阻的概念,明确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等。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问题的设定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物理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在《欧姆定律》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欧姆定理,并能灵活运用来解决相关的练习题。所以,这节课我选择了实验探究,以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学情分析】

对于《欧姆定律》这节课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初步了解,对欧姆定律的概念以及相关应用都有初步认识和理解。而高中阶段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来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强化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案例描述】

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本节内容,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了降低课堂的枯燥感,在导入环节,我选择的是“以旧代新”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初中物理中的相关知识对下面一道练习题进行思考:

在一只灯泡上标有“2.4V,0.3A”的字样,它表示灯泡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是______,通过灯丝的电流强度是_____,如果用电压是3伏的电池组供电,为使灯泡正常工作应给灯泡___联一个阻值是______欧姆的电阻。之后,以一句“我们今天再来研究一下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接着,我开始引导学生对“测量导体电流和电压”的实验进行自主实验,并通过电压表和电流表中的数据来试着绘制U—I图象,之后,再将教材中给出的电阻、欧姆定律以及基本物理概念进行简单学习。接着,将重点放在“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以及“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自主选择实验材料。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对这一实验进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我再对本节课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地讲解,比如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上的滑片位置随意;数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讲解。

最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当堂练,对教材后面的几道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有三个电阻:RA=5Ω,RB=10Ω,RC=2.5Ω,他们的伏安特性曲线都是过原点的直线,请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他们的伏安特性曲线,并标明A、B、C。这是一道基础性试题,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最后,通过对这些练习题的讲解这节课也就结束了。

【案例反思】

结束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后,我开始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现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总结和分析:

1.为了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实验,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的。但是,在“测量导体电流和电压”这部分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而非让学生看教材,进行照本宣读,这是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提高的,也是不利于自主性物理课堂构建的。

2.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模式,但改得不彻底。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一直处于自主探究的过程,有效运用了自主学习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二者的结合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都作出了贡献。可是,在相关练习题的讲评环节,我们还是忽略了对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师不应该直接订正答案,应该给学生交流和分析的机会,可以选择一名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也可以选择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等,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3.科学素养的培养。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开始,有效的实验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在自主实验中也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进而在确保物理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能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在主动求知、主动探究中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上一篇:数学公开课教案2012下一篇:公司每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