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

2024-12-19

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精选8篇)

1.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 篇一

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日,*街道人大工委组织市、区人大代表集中视察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通过代表实地查看、听取街道专项工作汇报以及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我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的基本情况、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做了深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单位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

单位垃圾分类主要包括公共机构、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其他各类企业。分类模式:一是单位日常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其中有害垃圾、可回收物进行强制分类,不得混入其他垃圾。二是单位餐厨垃圾、装修垃圾、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废弃物、农贸市场垃圾、道路机扫垃圾等特殊垃圾实行专项分流。****年,在区城管局的帮助配合下,街道共推进了***个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个公共机构、公共服务企业)垃圾分类工作。截至目前,街道共推进了**个公共机构(包括餐饮酒店、医院等其他经营企业)垃圾分类工作。

(二)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

针对各小区的差异性,街道按两种分类模式推进属地各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一是示范小区实行垃圾“四分法”(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交统一的市场化垃圾分类公司负责运行,并实施垃圾投放积分兑换制,按户发放积分磁卡,由居民在家自行分类,其中餐厨垃圾每日早晨定点投放,可回收垃圾每周定时安排专人回收,有毒有害和其他垃圾居民自行投放至相应垃圾桶内,所有垃圾都分类运输进行处置。目前,街道示范小区为**,由财政所统一出资运行。二是推进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前端分类收集新模式。街道按照“四分法”建设小区智能垃圾箱房。为切实做好该项试点工作,街道联合区城管局、区环卫集团等单位,先推进**(南苑)智能垃圾箱房建设,现该小区已全面撤桶,按照“四分法”,撤桶并点设置“*+*”的垃圾集中投放点,分别为*处投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的“定时定点”投放点,*处投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的固定投放点,大件垃圾及建筑垃圾实行专项分流。前期采取党建引领、物业为主、国企参与、鼓励督促、宣传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引领了众多小区居民共同参与到其中,目前小区“定时定点”投放点由城管队员、网格员以及物业人员组成的巡查队伍每日指导、规范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垃圾分类收运由区环卫集团配备专用车辆统一分类直收直运。

(三)道路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

为推进该项工作全面铺开,结合主次干道属地因素,街道实行三步推进方法:

第一步,撤除主次干道大垃圾桶,并投放分类果皮箱。第二步,打造示范性道路垃圾上门分类收集模式。第三步,结合前两步推进过程中吸取的工作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继续推进主次干道大垃圾桶撤除及打造示范道路等工作,从而实现全街道路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开。

(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

我街道目前正全面推进**村*个涉农社区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实行的分类模式为:村庄实行“户分、村收、分类转运”模式,采用农户源头分类+保洁员分类收集。一是农户源头分类。农户在家将生活垃圾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二是保洁员一日分三次定时上门分类收集。三是其他垃圾由环卫作业单位转运至垃圾焚烧厂处理。四是餐厨垃圾环卫作业单位转运至餐厨垃圾处理站进行资源化处理。五是有害垃圾集中投放到集中投放点的有害垃圾桶内或交给保洁员,由社区统一送到执法大队,执法大队统一送到区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城管局统一送到环保部门许可的危险废物处理企业进行处理。六是可回收物由农户或保洁员自行交售,进行资源化处理。

(五)*吨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站工作开展情况。

围绕垃圾分类工作,完成垃圾分类收运终端处理工作,按《**区****年餐厨垃圾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街道于上坊**新**水泥场建设了一座**吨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站,完成日餐厨垃圾**吨的工作任务。

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部门、单位配合力度不够。

目前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处于缓慢阶段,推进过程不甚理想,处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仍只是垃圾桶换桶、垃圾分类宣传册发放等垃圾分类基础、前期工作阶段,究其原因是因该项工作主要为城管部门一家推动,促使前进步伐乏力,街道虽已成立相应的垃圾分类专办,但是因责任不明确,且各部门上级部门也没有明确的通知和要求,导致一些部门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仍未提高,在工作开展上无法充分配合。

(二)垃圾分类工作资金不足。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常态长效的大型民生工程,需持续投入人力以及资金,街道购置的现代化、多样化的垃圾分类容器、运输车辆和终端处理等设施,为垃圾分类处理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但购置费用较高,在原有的前端、中端和末端的每个环节的设施、管养、维护的投入也很惊人,**街道目前已建设一座**吨的餐厨垃圾处理站,由于餐厨垃圾处理量过大,就目前还是不能满足每日餐厨垃圾产出量,无法满足每日收运餐厨垃圾的处理工作量,难以高效地推进基层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三)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街道层面的宣传平台、受众面以及宣传方式都较为单一,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高,很多宣传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导致属地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仍然不了解,市、区相关宣传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也不强,导致市、区并未形成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单靠基层的宣传推广发动,较为乏力。

三、意见建议

(一)成立专办,明确职责。

垃圾分类是一项大型民生工作,涉及到很多不同类型的部门和单位,各职能部门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整体意识,工作中相互配合,将妥善处理生活垃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需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专门政策,明确专门部门负责,明晰各级各有关部门责任,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由于垃圾分类工作资金投入较大,仅靠街道、社区层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区政府将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减轻基层财政压力,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

(二)多措并举,加强宣传。

既要增强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又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一是多模式、多方式做好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载体,开展有奖征文、知识竞赛、公益广告、志愿者入户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垃圾分类进课堂,对中小学生开展垃圾分类亲身体验课,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逐步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创新宣传模式,借助新媒体等平台,让垃圾分类人人皆知、深入人心。二是加强宣传队伍建设。集结志愿者、社区物业、学校、公益组织和媒体等社会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专兼职相结合、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宣传队伍,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并帮助、指导居民生活垃圾分类。

(三)完善机制,强化监督。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法制建设,为工作提供法制保障,依法依规进行,通过修改完善《**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强制约束垃圾投放行为,为相关执行部门添加有力抓手,增强垃圾分类推进过程的执行力,提高居民将认知转变为行动的约束力;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短期实施方案、计划,确定分阶段分步分目标任务,持续深入推进;实施严格的生活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分类搬运、分类处理措施,实现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形成垃圾分类治理的长效机制;建立严格的检查考核问责机制,出台专门的条例或政府规章,明确政府、部门、个人等各方的责任义务,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和惩戒机制,让每一个人都按要求投放生活垃圾;加强对城市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与监察,特别对相关社区、人员和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垃圾分类法律发挥应有的作用。

2.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 篇二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处理

1 引言

垃圾分类是对传统的垃圾收集处置方式的改革, 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 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 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减少垃圾处置量, 改善生存环境质量, 是当前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 近年来深圳跟国内许多大中城市一样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局:一是垃圾产生量剧增。据统计, 深圳近年来的垃圾产生量年均增幅约为8%, 目前处理量已达13100t/d, 按此增长趋势, 预计2015年将达到17800t/d。二是现有处理设置严重不足。深圳现有的三座卫生填埋场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 无害化处理率呈下降趋势, 如:深圳市下坪填埋场设计处理能力为2000t/d, 实际处理量在3500t/d以上, 高峰值达到4 500t/d;深圳市宝安区老虎坑填埋场设计处理能力为1800t/d, 实际处理量在3500t/d以上。三是新建处理设施困难大。近年来焚烧厂建设举步为艰, 如深圳市白鸽湖垃圾焚烧厂 (1000t/d) 、南山垃圾焚烧厂二期 (800t/d) 项目建设, 均因环评原因, 进展缓慢。

目前垃圾问题逐渐成为深圳可持续发展的阻力, 并日益引起公众忧虑和社会矛盾, 垃圾分类作为源头控制的典型措施、减量化的重要手段, 被重新提上议程。

2 深圳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深圳市政府自1998年以来就已经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在2000年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 出台了《深圳市环卫设施总体规划 (1996~2010) 》, 提出深圳2005年至2010年的城市垃圾分类率达60%~90%, 垃圾回收率在2010年达到30%。10年过去了, 深圳垃圾分类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没有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立法体系。我国有关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缺乏配套政策, 现有立法缺乏执行力, 总体操作性差。深圳出台相关的法规对如何分类、如何收集和末端处理等实施细则没有加以规定, 导致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在实施上的作用与预期有相当的差距。

(2) 缺乏资金保障。“没有前期投入就没有垃圾分类”这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无论是宣传、设施建设及设备设立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但这方面的投入没有落实到位。

(3) 缺乏统筹机构。深圳的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由市城管局负责, 废旧物品回收、再生资源利用由原市科工贸信委负责, 有毒有害垃圾和电子垃圾由市人居委负责, 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 缺乏统筹。

(4) 公众认知度低。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 73.3%的受访者没有垃圾分类意识或习惯;55.6%的受访者不了解垃圾分类, 不知道该如何分;还有44.8%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1]。

(5) 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不健全。在收集、运输、处理和回收利用方面均缺乏配套的设施设备, 垃圾分类流于形式。

3 推行垃圾分类的对策与建议

3.1 积极完善政策法规, 推进相关政策体系建设

深圳应尽快完善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将垃圾收集、中转、运输、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理等各个环节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3.1.1 加强配套制度政策研究

在不断修订完善现行法律的基础上, 制定垃圾分类回收的管理条例, 详细规定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各级职能部门垃圾分类的管理职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垃圾收费制度等。垃圾的属性不同, 回收利用方式也不一样, 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性质及资源回收利用的不同情况制定对应的各种配套法规, 如《电子垃圾回收管理办法》、《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管理办法》、《食品垃圾回收办法》等。

3.1.2 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细则

结合自身区域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其中垃圾分类应按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环境影响和不同的处置方式, 分成若干种类。由于现阶段垃圾分类工作基础薄弱, 分类技术工艺不成熟及处理方式不完善等因素, 分类类别宜由简到繁, 由粗到细, 并将居民厨余垃圾列为重点处理对象。在居民小区以垃圾干湿分类法为主要垃圾分类方法, 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 (俗称“湿垃圾”) 、有害垃圾 (社会危险废物) 和其他垃圾 (俗称“干垃圾”) 等4类。从深圳万科金色家园、塘朗雅苑等试点情况看, 垃圾干湿分类法简单易懂, 居民容易接受, 不但便于前端收集也有利于后端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3.1.3 推进生活垃圾排放按量收费制度

目前的生活垃圾处理费收取方式与垃圾排放量关联度不高, 通过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促使垃圾减量的效果不明显。根据日本、德国、台湾等地的经验, 经济杠杆是促使垃圾减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有必要对现行的垃圾处理收费方式进行检讨和研究, 实行生活垃圾排放按量收费。制定有利于源头减量的政策规范, 如推进清洁生产, 禁止超薄塑料袋的生产和使用, 限制一次性用具的使用。

3.1.4 出台餐厨垃圾管理专项法律法规

让餐厨垃圾管理摆脱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步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同时, 根据专项法律法规实行了餐厨垃圾行政许可制度, 通过政府授权或招投标方式确定收运和处理运营主体, 让资质水平较高的运营企业从事餐厨垃圾收运和处理服务, 并配合运营单位对餐厨垃圾产生单位进行源头执法。

3.1.5 明确回收义务,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裁机制

在我国许多企业对回收义务不积极不主动甚至采取回避态度, 深圳作为中国的特区应敢于先行一步,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裁机制, 应立法指明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 明确规定企业回收利用废弃物的义务。同时, 对于违法行为视程度的不同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经济上的制裁甚至追究刑事责任[2]。

3.2 整合资源, 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因此提供资金保障必不可少。在起步阶段, 需要政府投入的资金非常庞大, 包括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 增设垃圾分类和收集器具, 改造现有生活垃圾混合收运系统, 建设垃圾分选设施, 以及清洁工人增加劳动量、增加管理成本等运行维护费用等, 都需要前期投入以保障顺利开展。

工作启动后, 应以市政府投资为主, 适当吸纳部分社会资金, 并建立垃圾分类专项基金。同时完善市场机制, 加强市场在分类中的作用, 扶持具有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收运企业和回收公司, 扶持资源再生利用示范项目。政府应适当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 主要包括垃圾收费制度、押金返还制度以及实行环境税收政策等。通过各种市场和经济的手段, 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大量减少居民的生活垃圾的排放量, 而且可以为生活垃圾的处理产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3.3 加强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

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完善的机构建设是坚强的后盾。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到城管、公安、工商、市场监督、环保、农林等多个部门, 协调管理的难度很大, 仅仅靠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很难管好。但深圳目前基本上仍属于各部门条块分割式管理, 环卫部门在承担相应管理工作时遇到了明显的权责不对等现象。另外, 人口结构倒挂, 外来流动人口约为1200万人, 家园意识较弱, 难以配合政府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涉及面广, 环节众多, 协调工作量大, 应当成立市领导牵头的垃圾减量和分类工作委员会, 成员单位包括市城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委、市经贸信委、市人居环境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 负责综合协调、研究政策和监督落实, 建立长效的综合协调管理和联动机制, 形成政府综合管理合力。在市城管局成立专门的垃圾减量和分类管理机构, 负责全市垃圾减量和分类的日常管理工作。

3.4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工作也是垃圾分类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必须认识到, 垃圾分类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电视、电台、海报、公交、地铁等传统宣传手段普及分类知识, 指导公众按照分类细则进行垃圾分类;政府部门可通过发布官方微博、撰写博客、建设网站等网络传播手段与公众沟通交流, 编写并定期发布垃圾分类简报、召开新闻发布会、居民座谈会, 引导市民积极参与[3];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 为垃圾分类工作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建立健全垃圾分类体系

3.5.1 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系统

(1) 进一步完善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酒店、商场、居民小区等公共区域应按照标准配置可回收物贮存设施。居民小区设立具垃圾减量分类咨询、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预约回收服务等功能的资源回收服务站。

(2) 居民小区产生的厨余垃圾。区域范围内设置了小型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的, 分出的厨余垃圾可就近处理。未设置的, 由专用车辆运至大型厨余垃圾设施进行集中资源化处理。

(3) 餐饮业产生的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实行行政许可制度, 由获得行政许可的单位单独收运和处理。在餐厨处理设施建成前, 可先实行收运许可证制度, 待处理设施建成后, 再给予运营企业处理许可证。特别是要先将废弃食用油脂收集, 消除“地沟油”重回餐桌的安全隐患。

(4) 有害垃圾使用专门的容器收集。定期交给有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按照目前垃圾收集、运输方式运至垃圾处理设施处理。

(5) 对现有垃圾收集车更新改造, 安排指定颜色的垃圾车辆负责相应的垃圾进行收运, 避免混合收运。

3.5.2 加快末端利用处理设施的建设

通过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再生利用、特殊处置, 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因此垃圾分类关键是后续处置系统与源头分类是否匹配。目前, 深圳无法保证分类出来的垃圾有出路可去, 这就容易造成“前端搞分类, 后端大杂烩”的恶劣影响。因此加快末端利用处理的研究及处理设施的建设极为迫切。

3.5.3 制定以垃圾减量为核心的废品回收政策和计划

整合规范现有废品回收系统, 对一些如利乐包装、玻璃制品等低价值的废品实行专项补贴, 扩大回收物品目录, 以减少末端垃圾处理量, 杜绝获利大的抢着收, 获利小的收得少, 没有利益的无人收, 造成二次变废。通过完善市场化运行体系, 逐步建立规范有序、适度竞争、监管有效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回收利用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志军.垃圾分类处理, 深圳准备好了吗[N].深圳晚报, 2011-02-21 (4) .

[2]余洁.关于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34 (4) :13~15.

3.台湾生活垃圾分类散记 篇三

通过几天的参观访问,笔者深深体验到,台湾在做这篇大文章中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尤其台北市的一些做法,效果极佳,很值得借鉴。比如,他们大力推进实施的“垃圾不落地”和“资源回收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实行垃圾费随袋征收,使回收、运输和处理整个渠道畅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济圈。由于这些措施、办法的综合实施,大大促进了垃圾逐年减量。据统计,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65%,到2011年计划实现垃圾资源全部回收,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垃圾不落地

在台北市考察中,笔者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商业街路旁,在旅游景点的一些地方,有垃圾桶摆放,3只桶上的标识分别显示为:“资源回收”、“一般垃圾”、“塑胶”,以方便分类投放;而在居民社区,却见不到任何样式的垃圾桶、垃圾箱,也寻不见密闭式清洁站等生活垃圾暂存或中转设施。

那么,居民区里产生的生活垃圾放到哪儿?怎样收集运输?

经过一番访问,才找到了答案。这是实施“垃圾不落地”的成果。

“垃圾不落地”,就是居民将产生的垃圾直接投放进收集运输车里,运输车将收集起来的垃圾直接送去处理,改变了过去那种将垃圾放置在街道两侧,收运者再把这些“落地”的垃圾装进车里的工序。

要实现“垃圾不落地”,最关键的是两个步骤,即分类和运输。

分类,主要是居民将产生的垃圾在投放之前就要在家中进行粗分类,分成“一般垃圾”、“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即可。将分了类的垃圾按类别装进袋子,待专业收集运输车到来时,分类直接投放进车里。

运输,就是专业收集运输队伍,在规定的时间——下午6:45到晚上10:00,进行定点收集。对于居民送来投放的垃圾,如发现未分类的,拒收或罚款。

自1997年实施“垃圾不落地”以来,经过十几年运转,越来越顺畅,已成为了居民的自觉行动,充分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实现垃圾源头分类的好做法。

垃圾费随袋征收

对于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中的“一般垃圾”采取购买专用垃圾袋方式收费,对于“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则不收费。

然而,开始收费时,并不是按照垃圾分类情况和垃圾的实际产生量收费,而是按户家水表显示的用水量收取。这样容易产生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的户家用水多,但未必产生的垃圾就多,而用水少的户家倒可能产生的垃圾多。还有一件事更暴露出不合理性,一户人家的水管爆裂,水哗啦啦地流了一天,按照用水量缴纳垃圾费,就要多缴百倍甚至千倍。

这些问题反映出来之后,相关部门对收费形式进行了改革,改为将费用加入垃圾收集专用袋中,当居民购买这种专用袋时,就支付了垃圾费。

垃圾收费专用塑料袋按容积大小共分为6个规格,其中最小的容积为5公升,2.5元台币;最大的容积92公升,46元台币。各种规格的专用垃圾塑料袋都印有标章,有防伪标识,以防假冒。在台北市大部分便利店、超市以及有专用垃圾袋销售标示的商店均备有专用垃圾袋,居民购买很方便。

为了鼓励分类,规定收费专用塑料袋只装“一般垃圾”类,而“回收垃圾”类和“厨余垃圾”类可以用非收费专用塑料袋。还规定应使用专用袋而未使用的,每次罚款1200—6000元台币;对使用伪造垃圾袋的,罚款3万—10万元台币。同时,还鼓励举报违规者,并以罚款的两成作为奖金,奖励举报者。

实行垃圾收费以来,有力地推进了垃圾分类和垃圾源头减量。据统计,10年来,由实行收费前的每人每日平均产生生活垃圾1.12千克,到去年已减至0.39千克,减少量达65%。由于垃圾产生量的减少,从2005年5月起,由每天收运改为了每周5天收运。

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台湾对于可回收垃圾——塑料瓶子、玻璃瓶罐、纸质饮料盒子、铝铁和泡沫塑料、家用电器、纸类、衣物等,是怎样回收处理的呢?笔者通过参观访问一家资源回收站——台北市中山八德环保教育站咨询中心,得到了回答。

走进这个面积五六百平方米的环保咨询中心,迎面堆放着足有二三卡车的可回收垃圾,有七八位60岁以上的老人对这些垃圾分类整理,他们将塑料瓶的盖子拧下来,与瓶分开单放;将纸箱板整齐地叠好分类;将无油墨的白纸与其它纸张分开,如此细的再分类,为这些资源循环再利用各归其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往里走,堆放的是废旧家用电器,工作人员对它们逐件进行分拆,将不同材料的零器件分类存放,对于可用的器件进行拼装利用,这里使用的电风扇、收音机等,就是他们利用废旧材料拼装而成的。

接下来是创意区,这里的创意成果颇丰,令人大开眼界,巧手加工制作的各种款式的衣服,虽然不是成批成套,但件件漂亮,更看不出以废变宝的痕迹。那摆满架子的一件件手工艺品,也是让人爱不释手……

在现场工作的人,有一位双腿残疾的中年人,他坐在地上正认真地分拆一台收录机,对其中不同材料进行分类。这里的负责人介绍,他开了一家家用电器维修店,为了环保事业,他总要抽出一定时间到这里做义工。

在他旁边工作的是一位70多岁旅居巴西的老人,老人是回台北探亲的,在探亲期间的二三个月里,老人成了这里的常客,他觉得在这里做义工,能为环保事业做点事,与探亲戚一样愉快。

原来,到这里工作的人员,全部都是不取报酬的义工或志工。所不同的是,义工有时间时可以随时到站里工作,而志工则不那么随意,要服从站里根据需要所做出的排班计划,这样既可避免“冷场”,又可防止“爆场”。

4.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 篇四

一、组织机构

成立xxx小学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垃圾分类工作。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二、分类原则和标准

按照《xx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可堆肥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六大类。结合我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实际需求,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分布实施、逐步到位,现阶段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待相关设施建设、分类收集的条件成熟后,再按照部颁标准细化、实施。

(一)可回收垃圾: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如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等。

(二)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如普通生活垃圾、电池等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垃圾。

三、目标任务

(一)开展宣传动员。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利用校园网、班会课、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以“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切实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

(二)参与社区共建。与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达标共建活动,深入社区宣传和参与垃圾分类,促进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

(三)设置分类收集设施。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设置垃圾收集设施。

四、经费保障

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学校校园内部垃圾分类的宣传、推广以及分类设施的设置、改造工作。

五、阶段安排

(一)宣传动员和准备阶段(20xx年x月)

本阶段建立机构、制定方案、开展普及宣传、教育活动,设置垃圾分类箱。

(二)推行阶段(20xx年x月15日—x月30日)

按照分类标准投放垃圾,规范垃圾分类的管理。本阶段学校与社区进行共建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宣传和参与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促进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提升文明程度。

(三)提高巩固阶段(20xx年x月以后)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范围,提高分类标准,使师生对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达100%。

六、工作措施

(一)召开工作会议,部署相关工作。

(二)在校园内以多种形式开展垃圾分类普及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以“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三)学校确定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指导员要热心公益性事业,责任心强,勤劳肯干,负责垃圾分类投放的指导监督、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作业、协助服务等相关工作。

(四)积极推进“零废弃”工作。尽可能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努力零排放。

(五)加强宣传培训和日常监督检查

1.开展宣传培训,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倡导绿色健康和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减少垃圾产生。

2.开展学校与社区垃圾分类达标共建活动,深入社区宣传和参与垃圾分类,促进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提升文明程度。

5.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 篇五

通俗的讲,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收集,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二、生活垃圾为什么要分类

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势在必行,而垃圾处理科学化的前提条件是垃圾必须分类收集,使农村生活垃圾变废为宝,采取垃圾减量与资源回收等方式、降低成本、减少土地消耗逐步达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三、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重要环节。

1、充分回收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质,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有可减少垃圾处置量,他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减少环境污染。随意堆放和简单填埋,会污染地下水源和空气,还有孳生大量蚊蝇和细菌,传染疾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3、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费用。垃圾通过分类收集后便于对不同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从而实现减少处理量和处理费用的目的。

四、生活垃圾分几类:

生活垃圾可分为四类: 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再利用的生活废弃物,主要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

(二)易腐垃圾:是指餐厨垃圾、厨余垃圾、果蔬垃圾、园林垃圾等有机垃圾。主要包括:过期食品、相关单位食堂、宾馆、饭店、餐饮网点等产生的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腐肉、肉碎骨、蛋壳、畜禽产品内脏和其他果蔬垃圾,枯枝落叶和修剪产生的园林垃圾等。

(三)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害或对环境造成危害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四)其他垃圾:是指除上述三类范围外的其他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受污染无法再生利用的纸张、玻璃、塑料制品、废旧衣物、一次性餐具以及烟头、灰土等。

五. 垃圾分类收集设施颜色标识:

(一) 可回收垃圾:采用宝蓝色

(二) 易腐垃圾:采用绿色

(三) 有害垃圾:采用红色

6.台湾垃圾分类管理情况简介 篇六

(2013深圳杯数学建模夏令营命题组整理)

2013年4月

台湾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坚持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的管理理念,完备的垃圾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注重公众参与和严格执法的一些经验做法,值得我们研究、思考和借鉴。

一、台湾垃圾管理概况及成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垃圾量也大幅增长,年增幅最高时曾达到10.5%。为解决“垃圾围城”困境,台湾于1984年颁布实施《都市垃圾处理方案》,开始大力兴建卫生填埋场,但因“臭气”污染和占用土地等原因,建设计划受阻搁置。1991年,台湾调整了垃圾处理策略,将以卫生填埋为主调整成以焚烧处理为主,规划建设36座垃圾焚烧厂(一期21座,二期15座),在实施二期项目建设期间,遭到了绿色环保团体和居民的强烈抵制,最终建成了24座,其余12座停建。

在民间力量的强力推动下,台湾从1996年开始探索垃圾“先分类、后处理”的治理之路,推行垃圾减量、资源回收、改善城市清洁、提升垃圾处理设施形象等系列措施。根据台湾(官方)统计年报等相关资料整理, 截至2011年底,其主要成效如下:

(1)一般废弃物清运量从1998年的888.05万吨降至2011年的361.08万吨,降幅为59.34%;

(2)垃圾资源回收量从1998年的11.23万吨增至2011年的387.44万吨,回收率达51.76%;

(3)台湾地区24座垃圾焚烧厂设计能力为24650吨/日,2011年实际处理量(包括一般事业废弃物)为17408吨/日,焚烧厂富余处理能力7242吨/日,富余率达29.38%。

二、台湾推进垃圾减量分类的主要做法

(一)推行“垃圾不落地”。台湾于1996年开始试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即取消原设在街道两侧的垃圾投放点,要求居民将垃圾拎到垃圾收运车停靠点,在固定时间段内直接投放到垃圾收运车内,而垃圾收运车如同守时的列车,在固定时间抵达,在固定时间驶离。如:台北市投入各类垃圾收运车辆近1000辆,设置线路184条,垃圾收运车停靠点4122个,每天下午4点至晚上10点30分收运垃圾。“垃圾不落地”政策的实施虽然使居民投放垃圾成了件“麻烦事”,但由于垃圾裸露堆放、污水横流、蚊蝇孳生等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观,逐步为居民所接受,并得以推广普及。目前,全台湾不论城市乡村均实施“垃圾不落地”,在大街小巷和居民小区几乎见不到垃圾桶,但城市干净整洁,基本杜绝了乱扔垃圾现象。

(二)推动“资源回收四合一”。台湾于1997年开始推动资源回收工作,要求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垃圾清运”在同一时间完成。

(三)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台湾于2005年开始推动“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明确规定垃圾分为“资源垃圾”、“厨余”、“一般垃圾”三类。

(四)试行“垃圾费随袋征收”。“垃圾费随袋征收”是垃圾费按量征收的一种方式,要求居民投放垃圾必须使用专用垃圾袋,而专用垃圾袋的售价中包含了垃圾处理费,居民在购置专用垃圾袋时即交付垃圾费。

台北市于1991年开始随水费征收垃圾处理费,由于垃圾产生量与用水量无必然关系,该收费政策一直倍受居民质疑。台北市在1998年4月1日至6月20日期间,率先在中山区行政里等6个里(计14040户,43895人),以及大安区群英里(计2961户,8520人),进行“垃圾费随袋征收”试点,上述试点区域垃圾减量达25%,取得了初步效果。台北市在检讨有关经验教训,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后,于2000年7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2009年6月,环保署委托中华民国环境工程学会对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4市的垃圾减量成效进行评估。台北市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在1998年至2008年间,垃圾产生量增长率为-31.35%;而台中、台南、高雄等3市继续采用垃圾费随水征收,同期台中市的垃圾增长率为-3.62%,台南市为39.34%,高雄市为0.04%。台北市实施了“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其垃圾减量效果最为明显。

新北市按照环保署的统一部署,推行“垃圾不落地”、“资源回收四合一”、“垃圾强制分类”等措施,一般废弃物清运量从1999年的3778吨/日降至2006年的2804吨/日。然而到了2006年之后,垃圾减量不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出现了瓶颈。2008年,新北市开始在深坑区进行“垃圾费随袋征收”试点,2009年将试点扩大到八里、永和等5个区,2010年全面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至2011年新北市垃圾减量至1361吨/日,一般废弃物清运量人均仅为0.35公斤/日,同样取得了惊人的成效。

(五)倡导垃圾源头减量。长期以来,台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倡导居民养成生活简朴、爱物惜物、物尽其用的生活习惯,通过引导、奖励及法规约束等方式,扶持资源再生产业。2010年,颁布了有关垃圾源头减量方面的法规,限制使用塑料袋购物、限制产品过度包装,推动政府机关、学校纸杯减量,便利商店不主动提供免洗餐具,倡导观光旅馆使用可重复清洗餐具,鼓励民众自备饮料杯等垃圾源头减量行动,鼓励生产、流通、消费采用“易于分解、拆解或回收再利用的材质”、“含一定比例再生资源”或“标明分类回收标志”的产品。

三、台湾实现垃圾减量的成因分析

(一)注重宣传引导,发动全民积极参与。台湾高度重视居民的环境教育,对环境保护宣传培训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对一代人的教育,目前台湾居民普遍认同做好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是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功德事,有关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家喻户晓,深入民心,垃圾分类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觉行为。

(二)建立激励机制,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台湾2011年的一般废弃物处理量与1998年的相比下降了59.34%,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扩大资源回收,从而减少最终需要处理垃圾量的方式,即资源回收贡献了42.59%;二是减少垃圾产生量,倡导源头减少或避免产生垃圾的方式,即源头减量贡献了16.76%。

(三)法规体系健全,执法严格到位。台湾于1974年颁布实施《废弃物清理法》,期间共修订了10次,以《废弃物清理法》为母法,台湾颁布实施了有关废弃物收运处理、应回收废物管理、资源回收再利用等方面的法规共计54项,加上各级市县制定的废弃物自治管理条例规章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废弃物管理法律体系。

(四)厨余处理方式有争议,但较经济实用。台湾要求居民将厨余分成熟厨余和生厨余两种,熟厨余经高温蒸煮灭菌后用作养猪饲料,生厨余进行堆肥。在台湾地区用厨余养猪有一定传统,居民对此方式较为认可。

四、目前深圳市垃圾减量分类面临的几个问题

原建设部在2000年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座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至今10多年过去了,但上述城市的“垃圾围城”形势却更加严峻了。2012年底,深圳市重启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目前虽有些亮点,但困难不少,许多老问题尚无实质性改观,总体进展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归接下来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观念尚未在社会上普及,市民自觉参与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资源回收再利用工作需要进一步推动。目前,深圳市资源回收市场完全由市场行为主导,往往是回收价格高的抢着收,有色玻璃、奶盒、废电池等回收价格低或无利可图的没人收,资源回收率约为23%左右,远低于台湾的51.76%。

(三)加强垃圾减量分类需要法治建设支持。目前,深圳尚未从法律层面明确政府、企业和市民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因此持续稳定的激励机制和惩处约束机制也难以建立。

(四)居民现有投放垃圾的习惯需要改变。否则垃圾分类投放难有好的效果。台湾“垃圾不落地”的做法值得学习。

(五)目前垃圾费随水征收的定额模式过于粗放(按每户平均产生量3.60公斤/日进行测算,收费标准为13.50元/月.户),不符合 “污染者付费”和公平原则。

(六)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否则会产生 “前端分类、后端杂烩”的现象。

附录名词注释:

1、一般废弃物:由家庭或其他非事业所产生之垃圾、粪尿、动物尸体等,足以污染环境卫生之固体或液体废弃物。

2、一般事业废弃物:由事业所产生有害事业废弃物以外之废弃物。事业,指农工矿厂(场)、营造业、医疗机构、公民营废弃物清除处理机构、事业废弃物共同清除处理机构、学校或机关团体实验室及其他。

3、垃圾产生量:指垃圾清运量、巨大垃圾回收再利用量、厨余回收量及资源回收量之合计。

4、垃圾清运量:含沟泥量、巨大垃圾焚化量及巨大垃圾卫生掩埋量,但不含巨大垃圾回收再利用量、厨余回收量、资源回收量、事业废弃物之清运量及旧垃圾迁移量。

5、巨大垃圾:指体积庞大的一般废弃物包括废桌椅、橱柜、沙发、弹簧床等废家具、废脚踏车、修剪庭院之树枝及装潢修缮产生的一般废弃物或经主管机关公告之一般废弃物等,但不含回收资源垃圾量。

6、卫生掩埋:指将垃圾掩埋于以不透水材质或低渗水性土壤所构筑,并设有渗出水、废气收集及处理设施及地下水监测装置掩埋场之处理方法。

7、环保单位自行清运量:为直辖市政府、县市环境保护局及乡镇市区公所自行清运之垃圾量。

8、环保单位委托清运量:为直辖市政府、县市环境保护局及乡镇市区公所委托公民营废弃物清除机构清运之垃圾量。

9、公私处所自行或委托清运量:为公私处所自行或委托公民营废弃物清除机构清运至处理场(厂)之垃圾量。

10、厨余回收率=厨余回收量/垃圾产生量

11、垃圾回收率=厨余回收率+资源回收率+巨大垃圾回收再利用率

12、水肥:以粪坑或化粪池方式集存之家庭废弃物。

13、垃圾减量率=(厨余回收量+巨大垃圾回收再利用量+资源回收量)/垃圾产生量。

14、养猪厨余(熟厨余):包括一般家庭剩菜剩饭、面食、鱼、虾、肉类、内脏、生鲜或熟食等猪食者。

7.德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法研究 篇七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保证分类有效的关键程序是人工手选, 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就进行分类收集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最佳方法。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后, 到90年代, 玻璃的回收量已达到其产生量的50%, 纸张的回收量达到其产生量的41%, 塑料的回收量达到其产生量的5%, 纸板的回收量达到其产生量的三分之一[2]。

1 垃圾分类的实施

垃圾分类主要依靠居民的配合, 在生活垃圾的发源地——居民家里实现。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 居民根据不同成分垃圾的利用及处理途径, 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收集。利用“三桶系统”和储藏容器, 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分开处理。

“三桶系统”指的是:灰色垃圾桶 (或垃圾袋) , 黄色垃圾桶 (或垃圾袋) 和棕色有机垃圾桶。储藏容器主要用于存放废纸、纸箱、衣物和玻璃瓶。

1.1 灰色垃圾桶 (或垃圾袋)

用于存放不能回收利用的剩余垃圾, 如:煤渣、女士长统袜、白炽灯泡、橡皮、扫集物、残余蜡烛、复写纸、蜡纸、圆珠笔、皮革, 无“绿点”标识的塑料桶、小量的瓷器、陶器、玩具、吸尘器袋子、污染过的聚氯乙烯塑料 (发泡塑料) 、墙壁纸、烟头、地毯残余物等。因卫生方面的原因, 以下垃圾必须用纸包好再放进灰色垃圾桶内:妇女用卫生巾、宠物草垫、膏药、绷带、止血塞、动物粪便、药棉和药棉棉杆、尿布。

1.2 黄色垃圾桶 (或垃圾袋)

用于存放带“绿点”标志的包装废弃物:铝薄包装废弃物, 如酸奶杯盖、巧克力包装膜、软管等;塑料包装废弃物, 如酸奶杯子、塑料桶、塑料袋、洗发水瓶、洗涤用品和护理用品包装容器、聚氯乙烯塑料 (发泡塑料) 、包装盒等;金属容器, 如饮料罐、罐头盒、瓶盖等;复合包装材料, 如真空咖啡包装袋、牛奶袋、果汁盒、糖果包装盒等[1]。

1.3 棕色有机垃圾桶

用于存放有机垃圾, 如蔬菜、果皮、树枝、生物垃圾收集袋 (纸制品) 、花土、蛋壳、咖啡残渣及过滤袋、鱼骨头 (用纸包裹好) 、树叶、坚果果皮、杂草、热带和亚热带水果果皮 (如柠檬、橙子皮等) 、未经处理的锯末和木材纤维、花枝、剩菜剩饭 (用纸包好) 、袋泡茶叶、变质的食物 (用纸包好) 、一次性纸杯、头发等。其中, 剩菜剩饭、袋泡茶叶、变质的食物、一次性纸杯、头发等不能用作堆肥。

1.4 贮存容器

1.4.1 玻璃贮存容器

按不同颜色玻璃分开存放, 分为棕色玻璃、绿色玻璃 (蓝色、红色和黑色) 及白色玻璃。眼镜片、耐火玻璃 (钢化玻璃) 、白炽灯泡、玻璃镜子不能放入玻璃贮存容器内, 需放进灰色垃圾桶。

1.4.2 纸或厚纸板贮存容器

用于存放以下垃圾, 如信封、各种宣传册、印刷品、纸箱、杂志、目录、大包装纸袋、洗涤用品包装箱、报纸。

带滤膜的纸、复写纸、带软垫的信封、蜡纸、墙壁纸、复合材料 (如饮料盒) 、尿布等不能放入此贮存容器内。

1.4.3 衣服和鞋子贮存容器

用于存放旧衣服、旧鞋、床上用品、桌布、窗帘等。

2 分类垃圾的处理及利用

消费者将产生的垃圾分类存放, 由垃圾处理公司收集运输, 按不同类别进行处理、回收利用。

图1表示分类垃圾的去向及利用途径。

3 结论

在我国很多地方, 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 生活垃圾没有分类, 所有垃圾混合存放, 最终全部进入垃圾填埋场, 不仅污染环境, 而且浪费资源, 给垃圾填埋场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一矛盾, 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收集、分开处理, 利用垃圾中的有效成分变废为宝, 是减少垃圾量 (垃圾填埋、焚烧量) 、实现垃圾减量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罗仁才, 姚晓军.德国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6 (2) :39-40.

8.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全景调研报告 篇八

(一)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人们饱受 “垃圾围城”困扰。

人民日报海外版《城市垃圾治理的中国探索》指出,2013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到17300万吨,如果堆在一起,可以堆出500多座百层高楼。广州产生的生活垃圾两天不处理就能堆到香港;北京每天产生的垃圾,如果用2.5吨卡车装载,能从天安门一直排到河北廊坊,将近60公里。

中国产业信息网“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大数据分析”显示,2015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到 1.92亿吨,比1979年增加了6.6倍。

(二)什么是“垃圾围城”病痛的治病良方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等方式,这些处理方式都对环境有一定污染。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1996年以前,西欧国家、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填埋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也就是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其重新变成资源。垃圾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的“3R”原则被不少国家奉为垃圾处理的核心理念。

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好处主要有:1.促进垃圾减量。生活垃圾在源头、中转、运输等环节经过分类回收后,不同类型的垃圾被分离出来。垃圾分流后进入环卫系统的垃圾处理量会相应减少。2.减少占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可以大大减少占用土地的面积。3.减少环境污染。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对水、土壤、大气的污染风险。

由此可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现状

(一)大连市与生活垃圾分类有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划计划。大连市制定出台了《大连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大连市城市废弃物管理办法》(2003年修正),规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应当进行分类投放、收集、合理利用的条款,但是也存在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后来又制定出台了《大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2014年3月1日起施行),规定除居民家庭生活以外的餐厨垃圾要单独存放和收运。

2016年,大连市政府把“启动中心城区垃圾分类前期工作”做为2016年全市18个重点民生工程项目之一。

(二)大连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现状

大连市中心城区包括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高新区,共有人口235万人。2015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日收集处理量2226吨,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0.95千克/人.日。

1.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总体来说是刚刚起步,全面实施任重道远。

----2015年10月起,中山区51个社区的2500个垃圾桶实行垃圾分类,倡导市民将金属、瓶罐、废纸、塑料、织物五类可回收垃圾独立分装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其他垃圾投放到不可回收垃圾桶。

----西岗区日新街道东关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主题宣传活动。

----八一路街道八一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d.废品回收也是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2.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现状。大连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收运采用“垃圾箱桶收集+转运站转运”和“垃圾箱桶收集+压缩车直运”的模式。前端收集容器主要有垃圾桶、废物箱、敞口垃圾箱、地埋式垃圾桶等。运输车辆主要有压缩式垃圾车、小型机动收集车、钩臂车等,目前中心城区共有480辆运输车辆。转运站包括大中型和小型水平压缩式转运站,目前,中心城区现投入运行的转运站共37座。

其中,大型转运站1座,为梭鱼湾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位于沙河口区春光街200号梭鱼湾公园内,设计转运能力为1000吨/日,是全国唯一一座全地下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全地下、垂直式、BOT运营的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于2011年7月投入使用。另有两座大中型转运站正在建设中,其中南松路生活垃圾转运站占地约2400平方米,建成后日转运垃圾200吨;泉水生活垃圾转运站占地面积6900平方米,建成后日转运垃圾500吨。

(三)大連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认识

为了解掌握大连市民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建议,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我爱我家环保小组设计了“大连生活垃圾分类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所在区域、获取垃圾分类知识的途径、垃圾分类的好处、扔垃圾时面对分类垃圾桶如何选择、生活垃圾分几类收集比较合适、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有什么困难、什么样的情况会促使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等8个问题,从2月18日至4月9日,通过互联网、微信、QQ以及发放纸质版等方式展开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1717份。调查问卷结果简要分析如下:

参与填写问卷的市民中,18岁以下占28.47%,19-30岁占18.16%,31-60岁占53.05%,60岁以上占3.33%;男性占41.9%,女性占58.1%。学生、教师、企业职员、公务员、其他占比分别为32.04%、6.84%、32.41%、10.35%、18.36%。

三、思考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纵观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现状和普通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现有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缺少配套的监管和奖惩机制。

2.垃圾分类缺乏统一标准。除了餐厨垃圾(不包含居民家庭产生的餐厨垃圾)、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已经开展分类处理以外,其他生活垃圾如何分类、如何投放没有统一标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分类标志等也没有统一。

3.生活垃圾分类和收运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垃圾分类设施配置不足,绝大部分居民小区未配备分类垃圾桶等垃圾分类设施;即使部分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投放试点,但收运单位基本上采取混合收运模式。

上一篇:铁路工务人下一篇:原创建党九十周年演讲稿——党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