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第二季度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

2024-06-23

医院第二季度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精选8篇)

1.医院第二季度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 篇一

一季度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汇总

本季抽查处方4825张存在如下问题:

一、重复用药

⑴重复用扑热息痛:扑热息痛+小儿速效颗粒或速效伤风胶囊;快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 散利痛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重复超量用扑热息痛可致肝损害。

⑵重复用扑尔敏: 扑尔敏+小儿速效颗粒或速效伤风胶囊,可使小儿产生嗜睡、头昏、乏力、眩晕等。

⑶雷尼替丁针或西米替丁针+奥美拉唑胶囊,减少胃氢离子浓度作用类似,用奥美拉唑不宜同时再服用其它抗酸剂或抑酸剂。

⑷通宣理肺丸+蜜炼川贝枇杷膏,桔梗、苦杏仁、甘草、陈皮、半夏等中药重复,功能与主治类似。

⑸心痛定片+消心痛片,作用相似。

⑹小儿咳喘灵颗粒+小儿止咳糖浆,甘草、苦杏仁重复,不必同服。⑺止血敏针+二乙酰胺针+安络血针+雷尼替丁针+云南白药+泮托拉唑胶囊。

二、不注意用药禁忌和配伍问题

⑴普鲁卡因青霉素粉针+复方新诺明片,普鲁卡因的代谢物为对位氨基苯甲酸,可代替新诺明被细菌摄取,两者相互拮抗。

⑵与金属离子鳌合:氟哌酸胶囊+次碳酸铋片;环丙沙星片+硫糖铝片;

⑶氨茶碱针(片)+环丙沙星针(片),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可严重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合用时可引起这些药的血药浓度升高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有死亡的报道,应调整剂量,必须引起临床的注意。

⑷克林霉素针+哌替啶针,合用可中枢呼吸抑制作用可因累加现象而有导致呼吸抑制延长或引起呼吸暂停的可能,不主张手术前后用。

⑸舒必利片+阿米替林片伍用中枢抑制作用加强,不良反应增加,应适当减少本品用量。⑹吗丁啉片+胃舒平片,均饭前服,均饭前服胃动力药吗丁啉使胃舒平片更本没办法在胃中发挥作用。

⑺依托红霉素片+氨茶碱片,可使氨茶碱的肝清除减少,导致血清氨茶碱浓度升高和(或)毒性反应增加。

⑻氟哌酸胶囊+碳酸氢钠片,碳酸氢钠等抗酸剂可降低氟诺酮类的吸收;尿碱化药可减低其在尿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和肾毒性,应避免同服。

⑼异烟肼片+ 21-金维他片,21-金维他所含铁、铜、镁、锌、锰等矿物质与异烟肼生成难溶性螯合物影响吸收而降效。

三、抗生素或贵重、滋补药品滥用 1.同类抗生素重复如

头孢噻肟钠针或头孢呋辛钠粉针+头孢克洛胶囊多见。⑴青霉素钠粉针+头孢噻肟钠;

⑵氨苄西林钠粉针+头孢噻肟钠;

合理用药监督小组 一季度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汇总

⑶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粉针+头孢曲松钠粉针+头孢克洛胶囊。⑷头孢噻肟钠针+头孢克洛胶囊 ⑸头孢噻肟钠针+头孢克洛胶囊

⑹头孢噻肟钠针+头孢克洛胶囊+甲硝唑针

⑺头孢噻肟钠针+丁胺卡那针+炎琥宁针+阿莫西林胶囊

⑻头孢呋辛钠粉针+炎琥宁针+林可霉素针+头孢氨苄胶囊+利巴韦林针 2.不按照分线分级联伍多用

⑴甲硝唑针+丁胺卡那针+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粉针+炎琥宁针+复方新诺明片; ⑵鱼腥草针+头孢噻肟钠+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环丙沙星针; ⑶甲硝唑针+头孢噻肟钠针+炎琥宁针+阿莫西林胶囊 ⑷鱼腥草针+利巴韦林针+林可霉素针+头孢氨苄胶囊 ⑸头孢噻肟钠针+炎琥宁针+头孢克洛胶囊+磺胺脒片

3.疗程过长 鱼腥草针+头孢呋辛钠针,其中后者已用十多天。头孢呋辛钠粉针有的连续用15天,甚至有的连续用30余天。

合理用药监督小组

2.医院第二季度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 篇二

1 患者不合理用药原因

1.1 患者到医院自行“点药”

有些患者到医院不经医师检查, 询问病情, 相当然地认为自己这次和上次病情差不多, 吃的药也应该一样, 直接索药;还有的患者往往只看广告, 不看疗效, 完全不顾及长期使用和乱用药品的危害。

1.2 习惯用“新、特、贵”药品

认为价格越贵, 疗效越好;认为药品越新、疗效越好, 殊不知越新的药品, 临床检验期短, 不良反应报道的少, 长期应用会引起一些未知的毒副作用。

1.3 热衷于一些滋补性及维生素类药品

如六味地黄丸、钙制剂、维生素类药物。不管自己合适不合适, 需要不需要, 盲目要求使用。六味地黄丸只适应于肾阴虚, 而肾阳虚者用桂附地黄丸, 2种药属于同宗用异。而维生素类药品长期大量使用会造成蓄积中毒的危险。

1.4 不按规定服用药品, 随意延长或缩短服药时间

例如将胶囊掀开服用, 造成药效发挥不稳定;不听医嘱, 随意延长或缩短服药时间;疗效不明显时随意加大剂量, 口含片用于口服:如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片舌下给药吸收快而且完全, 血药浓度高, 能迅速缓解症状。

2 医师不合理用药因素

2.1 由于医师对药物成分不熟悉, 药代动力学知识欠缺

在联合用药时出现不合理用药, 2种药物所含成分相同或药理作用相似, 在应用过程中, 仍然按每种药品的常用量, 结果造成用量过大, 不良反应累加。如:三九感冒灵+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因三九感冒灵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 故属于重复用药。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等, 奥美拉唑在体内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中的CYP2C19代谢成5-羟奥美拉唑, 其次是CYP3A4代谢[2]。常见的CYP3A4抑制药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咪唑类抗真菌药、钙拮抗药等。因此凡是CYP2C19及CYP3A4的底物、抑制药均能显著改变其血药浓度, 从而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2.2 在中成药的使用过程中, 出现不合理现象

有些临床医师应用中成药无视中医的辩证施治, 而是按照西医理论应用中成药。例如:双黄连口服液用于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者禁用, 但有的医师只要是感冒必用;如给胃炎患者开具用于治疗胃癌的胃复春片, 给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开具牛黄上清丸等。

2.3 给药次数, 时间及给药剂量不科学

由于不同药物在人体内药效动力学不同, 医师用药应根据药动学特点给药, 如:青霉素半衰期为30min, 宜每天2~3次, 可有些医师为了省事, 每天1次, 结果造成不良反应增加, 疗效减弱。罗红霉素0.15g/片, (t1/2为8.4~15.5h) , 每天3次, 可造成超量。红药片、补肾益脑片、祛风止痛胶囊、疏肝片等中成药增加服药频次为多见, 均由每天2次增加到每天3次。祛风止痛胶囊中含有制草乌有毒, 特别是对长期服用该药的患者, 增加服药频次意味着增加了其发生蓄积中毒的风险[3]。

2.4 抗生素的应用不合理

头孢氨苄胶囊联用罗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头孢类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的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 对繁殖期的细菌杀菌作用强, 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状;而大环内酯类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 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状态。两者合用使β-内酰胺类杀菌作用减弱而产生拮抗作用不能达到有效治疗。由于基层医院未有作药敏试验的条件, 医师大多靠经验联合使用抗生素, 易造成细菌耐药。

2.5 受年龄限制的药物, 选用不当

许多药物的使用有年龄限制, 如:20岁以下的患者使用甲氧氯普安宜导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18岁以下的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使关节软骨组织受到侵蚀并禁用于哺乳期妇女, 孕妇和65岁以上的老人;氯雷他定、阿苯哒唑, 2岁以下儿童使用都有明确的限制。

3 药师不合理用药因素

由于药师严重不足, 调剂处方多由卫生员担任。由于卫生员专业知识不够, 多停留在按处方取药的阶段, 不能向患者解释药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对临床各科疾病的用药方案了解不够, 有存在主观臆断的现象;药学专业理论实践与临床结合不紧密, 不能判断哪些处方是不合理用药;哪些处方是医师因临床需要采取的特殊用法, 这也是造成不合理用药审查的第二道防线出现漏洞, 审方的质量降低。

4 解决不合理用药的对策讨论

长期以来由于药品使用管理薄弱, 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 确保合理用药,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已成为基层医院不容回避的问题, 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药物治疗学思想

合理用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药物, 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 不能片面和单纯追求眼前疾病的治愈、好转或症状缓解, 还要长远考虑所使用药品给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医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不合理用药给患者及医院带来的危害性,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药物治疗学思想, 通过营造优良、优质的医疗服务氛围, 使医师把维护患者利益作为首要任务, 使合理用药成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

4.2 加强卫生知识宣传

由于偏远基层医院信息闭塞, 从其他渠道获取卫生保健及合理用药知识较难, 上级卫生机关应利用局或网, 在网上发布一些基本卫生用药常识, 以及国家基本药事政策规定;或开展一些讲座, 加大宣传力度, 深入基层, 使广大患者了解乱用、滥用药品的危害, 增强合理用药的意识,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以便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

4.3 加强对医护人员及药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上级卫生机关应定期组织临床药学专家为医师作有关合理用药的新知识, 新进展的学术报告, 更新合理用药的观念, 提高相关知识水平;应积极开展医院内部合理用药主题讨论会, 以便医师之间能够及时交流用药经验, 应选派医务人员及药师到国内其他医院进修、轮训。要求医师掌握多科常见病, 提高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

4.4 加强合理用药制度建设

严格执行药品的分类管理, 特殊药品管理, 规范和约束医师不合理用药行为。严格处方管理制度, 应用PASS系统对临床用药实施监控, 从制度上对医师的医嘱和处方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坚决制止大处方, 多种类合并用药的不合理用药, 杜绝“人情药”, “大处方药”。建立健全处方分析制度, 定期检查医师的处方并进行评比, 加强对医师处方行为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同时,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以人为本, 把合理用药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极大地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真正把为患者健康服务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2010年全国职业药师继续教育材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106.

[2] 沈斌, 张继明, 冯小敏, 等.3种质子泵抑制药代谢性相互性作用处方分析[J].医药导报, 2010, 29 (1) :109-111.

3.医院第二季度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 篇三

本季度抽查处方9000张存在如下问题:

一、重复用药:

1.应注意抗感冒药复方制剂的成分,防止重复用药。小儿速效颗粒+小白糖浆(杨萍英2004040699、20040502112、张胜200404303、20040514464),三制剂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典型的重复用药。

类似重复用乙酰氨基酚处方还有:扑热息痛片+小白糖浆+小儿速效颗粒(杨萍英2004040645);扑热息痛片+小白糖浆(杨萍英200404431、20040502102);速效伤风胶囊+扑热息痛片(杨萍英20040408428)。

扑尔敏+小儿速效颗粒(张胜20040416480)二制剂伍用,增加马来酸氯苯那敏即扑尔敏用量,可使小儿产生嗜睡、头昏、乏力、眩晕等。

3.双黄连粉针+银黄胶囊(尹俊2004042293),双黄连粉针是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中药提取的无菌粉针剂;银黄胶囊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提取物。

4.林格氏液针+葡萄糖酸钙针(黄珉20040409469),二制剂均含钙。5.尼群地平片+尼莫地平片(杨萍英 200405057,罗垂明20040624234),作用类似,用后者就无必要用前者。

6.青霉素钠粉针+氨苄青霉素粉针或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或氧哌嗪青霉素粉针(刘忠英 2004069368,刘经邦20040621571,王斯亮 200405021),均为青霉素类抗生素。如用氨苄青霉素或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或氧哌嗪青霉素,不必再用青霉素钠。

7.迪巧片/维D钙咀嚼片+ 21-金维他片(曾炯棠20040504219),二药均含维生素D和钙的成分。

8.健胃消食片+六味安消胶囊(肖卫东20040604202),二药作用类似。

二、不注意用药禁忌和配伍禁忌:

1.苯妥英钠片+盖天力150咀嚼片(付煌武2004043310),与含镁、铝或碳酸钙等合用时可能降低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

2.环丙沙星针(片)+氨茶碱针(片)(刘春英20040403222、周健华20040425180),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可严重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合用时可引起这些药的血药浓度升高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有死亡的报道,应调整剂量,必须引起临床的注意。

3.地高辛片+葡萄糖酸钙片(杨萍英2004050197),强心甙毒性作用预防上应注意诱发因素如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心肌缺氧等,门诊用地高辛片加服葡萄糖酸钙片长期服用是欠妥的。

4.环丙沙星片+碳酸氢钠片(罗垂明2004050974),碳酸氢钠等抗酸剂:均可降低氟诺酮类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

5.氯丙嗪片+奋乃静片(刘春英 2004060651),伍用中枢抑制作用加强,不良反应增加。

6.二甲双胍片+石斛夜光丸(罗垂明20040608433),石斛夜光丸是蜜丸(含糖60~80%),中药蜜丸应避免与降糖药伍用。

三、滥用抗生素或贵重、滋补药品:除抗结核病药外,三联伍用比较上季度少,尤抗生素与抗病毒药伍用还是比较普遍;没有发现抗生素与抗病毒药五联伍用现象,但存在高低挡抗生素一起用。有一处方氨苄青霉素粉针+小诺霉素针+炎琥宁针+氟哌酸胶囊+痢特灵片(杨萍英200400610194)。

内科个别医生喜欢使用维生素四联针即VB1+VB6+VB12+VC,存在滥用维生素现象应起注意。

克林霉素针在外科使用应该引起注意:克林霉素可增强吸入性麻醉药的神经肌肉阻断现象,导致骨骼肌软弱和呼吸抑制或麻痹(呼吸暂停),在手术中或术后同用时应注意。克林霉素具神经肌肉阻断作用,与抗肌无力药合用时将导致后者对骨骼肌的效果减弱。为控制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在合用的疗程中抗肌无力药的剂量应予调整。克林霉素与阿片类镇痛药合用,本品的呼吸抑制作用与阿片类的中枢呼吸抑制作用可因累加现象而有导致呼吸抑制延长或引起呼吸麻痹(呼吸暂停)的可能,故必须对病人进行密切观察或监护。克林霉素可增强神经肌肉阻断药的作用,两者应避免合用。

4.医院合理用药工作汇报 篇四

各位领导和专家: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为提高我院药事质控水平,促进我院合理用药持续改进,对我院进行指导。

现对我院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所做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建立合理用药管理组织

建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及下设的相关的药事管理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合理用药督导小组、麻醉精神药品管理小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组织结构合理,职责明确: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起草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操作规程,药剂科组织具体实施。

刚刚筹备成立的临床药学室,办公区域、配备人员、各项规章制度等已经初步成型,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并在东营市人民医院等上级医院帮扶下着手培养临床药师,临床药师负责处方和病历的点评,参加科室查房。并按照要求专门配备了合理用药软件和处方点评软件,及时全面进行处方对病历进行点评。

二、严格限制大处方,严格控制药品用量

建立药品遴选制度,遵循“一品两规”要求,确定医院的基本药品供应目录,制定医院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临床使用的药品由药剂科统一采购供应,基本药物和常用药品通过平台采购,非基本药物和常用药品通过xxx卫计委统一议价采购。鼓励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医保药物,使用贵重药品、医保患 者使用自费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门诊医生的处方量,门诊处方量严格限制在7日用量,急诊处方不超过3日用量。按照处方点评制度,每月对门急诊处方以及医嘱进行点评,对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进行干预。抗菌药物病历进行专项点评,点评结果定期公示,发现个别医生和科室用药超常,要求当事医生作出说明。对不合理处方、大处方,按照医院规定当月对责任人进行扣发绩效工资、处方公示,情节严重的对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院长分别与各个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状,要求科室的药占比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低于或超出规定的按照比例给予相应的奖惩。

三、进行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

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制度,医院药剂科每季度对本院单个品种用药总量进行排序,统计分析药品销量居前十位报临床合理用药督导小组并进行公示、分析,认定为明显不合理的品种给予药品经销商提出预警,严重的或者预警后不予改正的将该品种更换经销商和生产企业,直至撤出医院销售,并对使用不合理药品品种的科室给予警示。

四、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成立医院副院长任主任委员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并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检查、干预和改进措施。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监测与评价。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和审批程序,保 证临床应用合理。院长与各个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状,要求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质控部门通过病历检查、处方检查等形式定期进行质量管理,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督查,定期对住院病历和门诊处方进行合理用药分析,每月抽查住院病历、门诊处方,对于不合理用药的病历、抗菌药物超出规定使用比例的按照规定进行处罚。2015年上半年全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19%,住院使用率44.1%,I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21.2%,每百人次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控制在38左右。

五、落实《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规范特殊药品管理

定期在医院组织医师和药师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未经培训考核不予开具和调配麻、精药品处方权限。对高浓度电解质、化疗药物等高危药品及易混淆的药品有标识和贮存使用方法的规定。对包装相似、听似、看似药品、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物的存放有明晰的警示标识。

六、实施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加强药物安全性监测

医院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规成立了以业务院长为首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建立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配发了相应的奖惩制度,把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了对科室年终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负责我院所用药品不良反应的收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上报工作,开展 内部宣传和培训工作,并及时在医院内网发布药物预警信息,使医务人员及时掌握药品不良反应信息。

通过以上内容的汇总和这几年的实际的工作的经验,我们认为我院临床合理用药,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

1.领导重视: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等重要的药事组织,都由院长任主要领导,一把手亲自抓。早在实行药品零差价以前,医院领导就着手控制药品费用,减少药品支出的不合理增长;实行药品零差价和社保费用控制以后,更是将药品和耗材费用的控制作为控制医疗成本的主要手段,通过持续不断的治理,医院的药占比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全院药占比降至31左右。

2.软件支持:

医院HIS系统中的院长查询系统可以帮助院长随时查看各个科室各项费用的统计、明细;医务科可以随时调用查看每个科室、医生的运行病历,对不合理的病历书写和用药做到即时监控;抗菌药物权限管理设定了每位医生的抗菌药物权限,对于超出权限的处方和医嘱提出警示;合理用药软件内嵌药品说明书,凡是医生在开方或下达医嘱时出现超量、药品相互作用时系统给予提示,最大程度地避免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5.医院第二季度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 篇五

一、在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药师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二、依据医院处方点评制度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每月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工作。每次门、急诊处方的抽样率不应少于总处方量的1‰,且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应少于100张;病房(区)医嘱单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应少于1%,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检查内容包括处方书写规范、使用通用名称、药品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处方合理用药评价、处方药品费用等,并将结果及时上报医务主管部门,进行相应的奖惩。

三、每月对住院病人用药情况进行抽查,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并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查看使用是否规范、合理。

四、每月对医院所有药品用药数量和金额前十位品种及抗菌药物进行统计排名。

五、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与教育,制定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及预防对策 篇六

1 临床不合理用药原因

1.1 医院管理方面

目前, 医院管理者合理用药的意识淡薄, 药品收入所占比例过高, 造成医药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不合理用药及其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于不合理用药, 导致大量药源性疾病产生。

1.2 医师方面

1.2.1 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

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等使用抗生素治疗。上述疾病多系病毒感染, 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 不仅无明显疗效, 而且易使患者体内菌群失调, 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1.2.2 合并用药品种过多:

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某种情况下是必要的, 但药物种类繁多, 性质各异, 药物联用后往往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 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据统计, 当联合使用5种以下的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 而联合用20种以上的药物时发生率可上升为45.0%[1]。因此, 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1.2.3 药物剂量和疗程不规范:

每种药物都有其达到最佳疗效和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推荐使用剂量和疗程, 以及特殊情况下剂量、疗程调整等注意事项。

1.2.4 药物使用途径和间隔时间不规范:

使用途径与时间直接影响用药效果和安全性问题。因每种药物的吸收、代谢、分布、清除等方式不同, 及制作工艺的不同, 决定了药物的用药途径和间隔时间。

1.2.5 未注重合并症:

对于合并症患者只注重对症治疗, 而未注意该药物可能会对另一种疾病带来不良影响。

1.3 药师方面

1.3.1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临床知识匮乏且临床药师的知识面广而不精, 知识结构残缺不全, 针对某一种疾病的用药方案研究不透, 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得正确与否难以分辨。

1.3.2 执行处方时发生错误:

片面追求速度, 照方发药, 不能严格把好处方质量关, 未审查出处方中特殊患者用药、特殊管理药品、药物相互作用、与病情相符与否等方面的问题。

1.3.3 用药指导不力:

在发药时未能向每位患者详细解释药品的性能、用药时间、使用方法和用药禁忌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使患者出现不必要的疑虑。

1.3.4 专业培训不够, 信息闭塞:

临床药师很少给出时间到临床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 临床对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监测力度不够, 治疗过程发生的异常现象是病情发展还是药物引起的无从知晓。

2 对 策

临床药学是一个新兴的课题, 它涉及到临床药理学、时辰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分子药理学、诊断学, 对医院确是一个挑战, 但它确实是今后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 怎样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用药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严格执行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及药物配伍禁忌,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不良反应小的抗生素;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使用过程中, 注意检测其耐药性的变化, 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2]。

2.2 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疗程安排要充足, 剂量要适当, 在用药的过程中, 剂量过大常会增加毒性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故应根据机体状况及病情轻重等决定用药剂量, 一般年老体弱、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 用药剂量要小;一般感染性疾病用药原则: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用药, 能用一般或一种抗生素治疗的疾病不联合用药[3]。

2.3 严格病原学监控

要使抗生素的使用做到科学性、合理性, 一方面医院应加强微生物学人才培养, 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 定期对临床科室抽查, 发现医源性感染, 及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 应加强实验室的设备投入, 提高各科病原菌培养、分离技术水平。定期抽查重症感染患者的病原菌, 发现细菌耐药, 通过医师及时更换敏感的抗生素。

2.4 防止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血液药物浓度过高有密切的关系。在用药过程中, 要严密观察抗生素的毒副作用、用药反应, 尤其要仔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发生这些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药或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为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一定要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必要时做皮肤试验, 绝不可忽视, 以确保安全用药。

2.5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药品营销人员为了促销药品, 给医师提供销药提成, 有的医师在金钱面前, 乱用药、大剂量用药, 使用高价药。由此, 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医德医风再教育的力度, 使医务人员树立一切为患者,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每医务工作者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 在为患者治病的过程中, 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合理使用药品。只有这样, 才能杜绝不合理用药, 使药物在疾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关键词:临床,不合理用药,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8.

[2]黄荣海.医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J].现代医院, 2004, 14 (12) :25.

7.基层医院用药误区分析与合理用药 篇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 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其中小儿外科处方1308张, 病历968份, 小儿内科处方1692张, 病历1032份。

1.2 评定方法

合理用药标准以《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中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为标准进行分析和评定。

2结果

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中,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其中剂量应用错误处方15张, 病历5份;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处方24张, 病历12份;联合用药不当处方30例, 病历18份;抗生素滥用处方33张, 病历18份。具体用药误区表现详见表1。

3讨论

3.1 用药误区分析

3.1.1 用药剂量错误

药物的剂量与临床治疗效果有关, 剂量过大会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剂量过小则起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将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范围内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审方过程中发现, 药物剂量的使用误区常见的有:①剂量过大:雷尼替丁属于H2受体阻断剂, 其药理作用为强效抑制胃酸分泌, 可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正确使用剂量为:成人一次0.15 g, 2次/d, 但如果剂量过大, 如达到一次0.3 g, 则会引起胃出血, 增加肝功能损害, 反而加重胃溃疡[2]。②剂量不足:阿苯达唑为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 正确用量为:每次0.4 g, 一次顿服, 每片阿苯达唑片的剂量为0.2 g, 但如果用量为每次0.2 g, 2次/d, 则会造成患者一次用量不足, 达不到治疗效果。

3.1.2 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

有些药物对时效性及用药方法有严格的要求, 如不能正确用药, 则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误区有:①用药方法错误:酵母片的正确服用方法为嚼碎服用, 不宜吞服, 因为酵母片含有较多的黏性物质, 如不嚼碎则会在胃内形成黏性团块, 影响药物作用;②素在儿科应用较多, 但不可滥用, 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方式。用于严重感染并发中毒性休克的患儿, 应大剂量短疗程用药, 同时有效有效足量的抗生素, 并密切注意注意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切忌轻率使用, 尤其是水痘患儿应禁用。

3.1.3 联合用药不当

联合用药是临床重要的用药方法, 在增加疗效的同时, 还可以降低单个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临床用药中存在较多联合用药不当的现象, 常见的有:①配伍禁忌:如奥美拉唑40 mg不得溶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奥美拉唑为偏碱性, 在酸性环境中会生成棕红色沉淀, 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5~4.5, 是酸性溶液, 所以奥美拉唑不得与含酸性药物配伍使用;②重复用药:例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 出现心律失常时, 在应用维拉帕米的同时服用尼莫地平和硝苯地平, 3种药物同属于钙离子拮抗药, 同时应用和容易出现心悸、心痛、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3]。

3.1.4 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滥用是临床不合理用药中较为严重的问题, 应引起重视。①抗菌药物不对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为病毒感染, 但临床上却遇到上呼吸道感染即应用抗菌药物, 不光不会起到治疗作用, 反而使机体产生耐药性;②抗菌药物档次过高:头孢吡肟为第四代头孢类药物, 只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耐药时, 不得用于术前预防性用药;③违反联用抗菌药物联用原则:如美洛西林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罗红霉素为抑菌剂, 繁殖期杀菌剂对繁殖旺盛的细菌作用最强, 但对静止期的细菌无明显的抗菌作用, 而抑菌剂可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 减弱了美洛西林钠的抗菌作用。

3.2 合理用药的对策

基于以上常见的用药误区,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加强监督

将合理使用药物纳入医院质控管理项目, 制订合理使用药物制度, 定期检查, 及时反馈, 掌握药物使用情况。

3.2.2 加强培训

通过发放用药指南, 举办药物合理使用讲座等方式, 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 熟悉各种药物的主要适应证、药代动力学、主要不良反应等。

3.2.3 加强沟通

加强医师与患者、药剂科及护理等部门的沟通, 有特殊要求的药物应主动向患者解释交代, 说明用药注意事项及服药饮食禁忌等;遇有疑问的药物, 及时向药剂科咨询, 问清楚后再给患者使用。

总之,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的儿科用药误区及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住院病历, 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分析儿科常见的用药误区, 并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结果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 常见的用药误区表现在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联合用药不当出现配伍禁忌或重复用药、抗生素滥用等。结论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基层医院,用药误区,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洪兰.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0, 9.5 (26) :148-149.

[2]李杰.从临床用药误区谈合理用药.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6.16 (6) :457-459.

8.医院第二季度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 川崎病;儿科;合理用药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mcls),此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为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川崎病已经成为患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引起儿科临床的重视,因此药物的正确选用和合理应用愈加显得重要。为了解小儿kd临床用药情况,包括治疗方案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拟从合理用药角度进行 科学 的分析和论证,选出合理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通过计算机检索取得我院2005~2006年两年经临床诊断为kd住院患儿98份病史并记录以下项目:(1)姓名、出生年月、性别、住院号、出(入)院时间,主要症状、体征、是否有冠状动脉损害情况、病史、诊断、实验室检测数据及报告、药敏等情况;(2)用药情况,包括药品名称、生产单位、用药时间、用法、剂量、疗程、用药中改变方案目的,联合用药情况及发生adr的相关因素等、药物过敏史或家属过敏史、发生adrs后治疗情况及疗效和疗程等。

1.2 方法

病例纳入标准:入院后经儿科临床医生根据《小儿内科学》[1]典型的kd标准确定为kd的患儿,通过计算机检索所查阅的住院患儿病史(包括复发病例7例)。如6项指标不在同时间点出现,就根据动态观察而定,若发热≥5 d,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不足5项,但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cal)临床诊断肯定为kd的病例,剔除资料不全、证据不足的病例,而且入院后经儿科临床医生会诊为kd的病例共98例,因此本文不包含可疑病例。1.3 药物应用情况

包括治疗kd患儿药物选用的指征,了解合理用药治疗方案及临床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的可靠性,药物的配伍禁忌、小儿个体差异及药物的安全性,kd患儿经过治疗后的愈后随访情况等。1.4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的调查

以每份病例的住院用药详细医嘱单和医生每天两次详细查房记录确诊为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调查患儿药物不良反应症状、相关诱发因素及对相应药物不良反应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及疗效等。2 结果 2.1 患儿情况

被确定为kd的患儿98例,男60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1.63∶1。其中有kd复发患儿7例(7.14%)。复发间隔时间为3个月到2年。年龄1月~11岁,平均年龄为2.70岁,发病年龄主要在3岁以下为77.5%,1岁以下为33.67%;住院天数3~ 24 d,平均住院9.4 d;临床实验室检查发现kd患儿检验结果异常,包括血小板(plt)计数增高76例(77.55%)、血沉(esr)增快75例(76.53%)、c反应蛋白(crp)增高25例(25.51%)、中性粒细胞异常等;小儿kd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见表1。治疗愈后情况:好转93例(94.89%),治愈3例(3.06%),病情未愈自动要求离院2例(2.04%)。表1 kd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

2.2 kd患儿用药情况

kd患儿主要使用以阿司匹林(asa)为93例(94.90%)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为71例(72.45%)为主,其它为头孢类抗生素86例(87.76%),糖皮质激素(gcs)为15例(15.31%),药物的有效率为97.96%,结果见表2。调查中没有发现药物滥用和不合理用药现象。

2.3 不良反应观察

上一篇:2023年军转:军转干部培训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