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

2024-06-10

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11篇)

1.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 篇一

幼儿园行政园长培训课程与其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大纲

林友都

一、课题名:

《幼儿园行政园长培训课程与其专业发展研究》,从课题名中,可以看出该课题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行政园长培训课程的构建,二是行政园长专业化发展,两者紧密联系,培训是途径,是手段,园长专业化发展是目标,是归宿,即通过系统培训促进园长的专业化发展。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构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园长培训课程,促进园长专业化发展。园长专业化发展就是指园长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优秀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园长专业化发展是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有利于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素质更高的教师队伍,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难点:如何构建系统的园长培训课程;侧重点:促进园长专业发展。

四、内容:

(一)关于培训课程的构建

(1)番禺区幼儿园行政园长培训现状调查。着重调查园长对培训的需求及目前园长培训的模式。

(2)厘清培训目标。不仅仅是纲领性的目标,摒弃模糊的目标,确定清晰的目标。

(3)设置培训内容。不仅仅学习管理理论,更要学习领导哲学及人文素养课程。

(4)改变培训模式。摒弃走马观花式、流于表面的培训,顾及园长个性发展的需求。

(5)优化培训网络。

(6)建立培训制度保障。

(7)职前培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良性竞争的氛围,对骨干教师与有局部领导经验的管理者建立档案,并追踪其个人发展需求,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实施针对性强的培训,为其提供发展的平台。

(二)关于专业化发展研究

(1)番禺区幼儿园行政园长专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着重调查园长的成就及发展历程以及目前遇到的瓶颈。

(2)建立番禺区幼儿园园长档案,注意选取有代表性的园长。

(3)研究学前教育史上不同时期对园长的要求,明确现代型专业化园长的内涵。从中国近代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建立起探析,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需求。

(4)探析英法美德等发达国家对专业化园长的要求。

(5)注意比较民办园园长与公办园园长专业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6)关注男性园长在这一群体的影响。探析男性园长的特点、优势,是否有增多的可能趋势。

(7)研究建立激励机制,解决园长心理健康问题和职业倦怠问题。

五、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文献研究法、统计学相关方法、比较研究法等。

2.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 篇二

自2000年广东省启动实施专业镇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以来,广东省专业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基层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乡镇集群经济形态。2011年,全省专业镇GDP总值1.64万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31.1%(数据来源:“广东省专项科技调查数据汇编,广东科技统计数据”,下同),家电产品、服装纺织、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实践证明,专业镇能在短短11年内彻底改变建设初期的“四无”(无研发机构、无科技人员、无创新活动、无创新成果)状态,获得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与其发展各阶段的政府行为分不开的。

1 专业镇发展历程中的政府行为

研究2000年到2012年与专业镇发展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件发现,这些典型事件既具有时间上的继起性,又真实反映了在推动专业镇发展各个阶段中的政府工作重点,极富鲜明的阶段特征。本节拟以这些典型事件的发生时间为起点,以它们的作用年限为终点,将广东专业镇的发展分为试点示范期、快速发展期和转型升级期三个阶段,并探讨在专业镇发展各阶段中政府行为的演变。

1.1 专业镇发展阶段划分

1.1.1 试点示范期(2000—2005)。

1999年底,广东省组织专家深入各专业镇调研,形成了“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专业镇经济登上新台阶”的调研报告,为开展专业镇创新工作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2000年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专业镇技术进步试点工作,同年出台的《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十五”期间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示范工程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在《方案》的推动下,全省确定了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专业镇建设的工作思路,专业镇发展由原来的零星散乱逐渐变得规范起来,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至2005年末,全省专业镇数量达159个,技术创新平台达103个。初步呈现出“一镇一平台”、平台助推专业镇发展的良好势头。

1.1.2 快速发展期(2006—2010)。

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专业镇的意见》,更进一步确立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快专业镇发展的宗旨。在总结“十五”期间推进专业镇建设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推进以技术创新平台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并提出到“十一五”期末的发展目标——专业镇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专业镇发展质量与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形成对区域经济有强大辐射带动效应的专业镇发展格局。至2010年底,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达196个,专业镇数量迅速增至309个,全省专业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接近1/3,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4.1万件和2.7万件,占全省的比重均在30%以上。专业镇已然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1.3 转型升级期(2011—)。

广东专业镇经过1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大部分专业镇仍处于要素驱动阶段,整体科技创新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对外依存度高,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专业镇发展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亟待转型升级。2008年3月26日,汪洋书记在东莞调研时就寄语东莞“坚定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并留下“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的精辟论断。2010年,汪洋书记进一步提出“依托专业镇,实行一镇一策的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将专业镇工作正式作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举措内容提到省委战略高度。2010年10月,全省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部署会议召开,部署专业镇“一镇一策”的产业转型升级改造。2011年专业镇转型升级现场会召开,在对“十二五”时期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后,确定了“放”、“调”、“投”、“转”、“保”“五措并举”的发展思路。这标志着全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序幕全面拉开,专业镇正式步入转型升级阶段。

1.2 专业镇发展各阶段的政府行为

1.2.1 试点示范期的典型政府行为

(1)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试点示范

在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各专业镇调研了解专业镇技术创新瓶颈后,根据镇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省科技主管部门联合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力量,与试点镇政府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产业技术进步规划和技术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发展目标、凝练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试点镇的选择坚持“自愿申请、专家论证、择优遴选”的原则,在选好的30—50个镇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实施。重点支持一批对地区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引进和开发,通过技术创新推进专业镇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了乡镇政府发展观念的转变,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出台《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试点示范专业镇的高标准管理。

(2)搭建创新平台,推动试点示范

围绕专业镇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省市科技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多次召开技术创新试点工作会,为各镇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提供经济、法律、行政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引导地方政府与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省科技厅主要负责制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规则、明确平台定位和业务范围,规范和调节以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的各创新主体活动,以促其服务镇区特色产业或中小企业。专业镇创新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截止至2004年,南海区18个镇就有9个镇建立了技术创新平台。另外,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专业镇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创新网络的搭建以及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也逐步开始取得成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得以初步建立。如在此期间的南海、中山、东莞等地的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已基本具备技术研发、物流、电子商务、融资、信息化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3)营造创新环境,支撑试点示范

政府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创新基础设施、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支持,营造专业镇发展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营造一种适合创新主体发展的氛围和软环境,包括开始着手建立有效的人才培训机制,合理的投融资机制和健全的法律法规等。2005年,广东省科技主管部门联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在香港举行了专业镇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学习考察活动,并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同时,省内部分地市政府有意识地从政策上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有的政府甚至高瞻远瞩,跳出农村视野局限,提出立足本地优势,实施不同的政策,正确导向和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从而使得专业镇发展呈现出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征,专业镇由此进入实质性的建设发展阶段。

1.2.2 快速发展期的典型政府行为

(1)组织产学研合作,提升发展速度

设立加快发展专业镇科技专项计划,鼓励专业镇整合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专业镇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检测机构等合作,共同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产业技术项目合作,并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专业镇转化。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检测机构等在专业镇设立服务机构。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向专业镇企业开放。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专业镇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总计1540项,累计专利授权量15万件,研究开发项目达1028项,成果转化项目产值17.5亿元,为13386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专业镇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步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如古镇镇在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后,充分整合“三部两院一省”的创新要素,开展技术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交流培训等,推动了古镇灯饰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年产近100亿元的新能源(LED)产业规模,辐射范围覆盖邻近三市11个镇区。

(2)优化服务体系,引领发展方向

针对各镇产业相对集中,但产品生产的上下游配套不完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弊端,各专业镇纷纷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分工协作,促进专业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引导专业镇生产制造优势突出的产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完善配套产业链,推动制造业服务化。2009年以来,广东省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专业镇企业加强沟通联系,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推进专业镇中介服务平台、设计创新平台、教育培训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监测和质量认证体系、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等平台建设,促进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制定和推行专业镇特色产业的行业技术标准或国际标准,并通过政府担保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与金融的紧密结合,鼓励和支持专业镇引进风险投资机构、设立多种形式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如中山小榄镇LED产业在省科技厅和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发展日趋成熟。至2010年底已发展成为集聚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大厂家,行业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专业学术机构、经销商、节能服务中心、监测中心、行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相关媒体服务单位、行业用户、村镇银行等为主要参与单位的产业服务体系。

(3)实施名牌战略,强化发展能力

各专业镇政府结合“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高度重视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创名创优和上市,引导专业镇注册集体商标,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形成打假工作合力,切实维护品牌形象。通过推动专业镇产品以企业品牌或区域品牌的形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加大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打造品牌产业。引导专业镇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信用体系,推进龙头企业拟定申报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鼓励企业广泛采标生产,鼓励专业镇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镇。大力推进“广货全国行”活动,加快广东商贸城等内销平台建设,以若干单项产品为突破口创建一批国际采购中心,提升行业话语权。2010年,全省专业镇名牌产品已超过1500个,著名驰名商标超过1000个。全省涌现出大沥铝型材、西樵布料、小榄五金等一大批区域品牌,扩大了专业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专业镇的产品走出广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2.3 转型升级期的典型政府行为

(1)实施“一镇一策”,引导转型升级

2011年上半年,广东省迅速推动专业镇加快战略规划研究,实施“一镇一策”,有针对性的指导专业镇科学转型。一是在组织开展深入调研,全面摸清全省专业镇基本情况和发展潜力后,应用产业生态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科学定位、决策,已完成的100多个产业生态发展规划,全面规划专业镇的整体发展,确立了从技术和服务两个层面引导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思路。二是设立“专业镇转型升级建设专项计划”,统筹省重大科技专项、对外科技合作计划、农业领域科技计划等科技计划,加大对专业镇的投入,从技术攻关、创新网络建设、科技服务业培育等方面全方位支撑专业镇转型升级。

(2)完善创新网络,支撑转型升级

在原有平台网络的基础上,广东省自2011年起加大优势创新资源整合力度,加速推动科技服务业研究院和专业镇技术创新支援中心、区域创新网络交互中心的建设,并成立了专业镇产业生态发展决策咨询中心,全面提升和发展专业镇创新网络的服务能力和网络资源,促进专业镇产业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目前,全省基本建成以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的一个专业镇省级交互平台和4个资源平台(省工研院、省农科院、省电科院和省科学院),以及一个服务产品交易平台(广东现代服务交易中心),并通过专业镇创新驿站进行对接,形成了覆盖专业镇的集群创新网络。

(3)制定配套政策,保障转型升级

自2011年专业镇现场会以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广东省专业镇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一系列促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和配套政策的制定,以及各地市镇配套出台的规划政策和实施方案,为引导资源要素向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集聚,加快完善政府服务、金融服务,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扫清了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制度障碍。

2 推进专业镇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薄弱环节

2.1 对产业共性技术开发重视不够

一方面,广东省虽然已开展大量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主动寻找和挖掘满足多个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瓶颈,但政府在研发项目选取上,一般从大量的、来自不同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的申报项目中选取研究项目,而企业往往不会主动申报研究具有“外溢性”的共性技术,即使申报获得资助,也容易导致对单个企业资助所获得的技术不能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从全省的科技成果统计不难看出,新产品的研究比例远远高于基础研究。而在发达国家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的比例通常在20%左右,我省专业镇的平均水平却不够5%,这对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无疑形成了一道门槛。

2.2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结构错位

一方面是投入总量不足,科技投入长期偏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研发经费投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从投资总量上看,全省专业镇与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的总量上和研发投入强度上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投入结构错位。从经费的分配看,政府大部分的科研经费分配给了政府所属的创新平台或科研机构,而仅有极小的部分分配给了专业镇企业属技术创新平台,但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主要分给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只有10%分给了政府所属的创新平台或科研机构。由此可见,在发达国家,企业既是科技的主要投入者,又是主要承担者,而专业镇恰好错位,企业在创新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仍未确立。

2.3 软环境营造不合理

在专业镇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均比较重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实验室、中试平台等技术设施硬环境的建设,而在科技创新的软环境方面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环境不规范。专业镇对知识产权的系统保护力度不够,使得专业镇许多企业研发的技术成果或产品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导致市场竞争不规范、不公平,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政策环境不完善。虽然省政府为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主要集中于财政税收及金融等方面,而缺乏对专业镇企业创新的全方位支持。三是文化环境有待提升。虽然有些企业是承接世界技术转移、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生产,但由于专业镇的发展还未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之势,专业镇内产业无实质性关联的创新互动,使得镇区难以形成具有创新热情的文化环境,企业间信任度不高,合作程度相对较低。

2.4 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力度不足

一方面,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有效部署,导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自身功能不完善、主营业务不突出、基本上处于自行其是的发展状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相互之间缺少相互沟通的联系平台,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紧密联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少强有力的扶持措施,没有像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导致此类机构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管理等综合性人才,往往不能提供专业服务。广东乃至全国高校每年都有大量论文发表、专利授权,但能引导这些科技成果在专业镇最终实现技术扩散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却表现出明显不足。

2.5 科学发展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一方面,地市级以下科学发展考核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产业转型升级扶持政策的标准和要求没有充分考虑行业和区域的差异性,“双转移”政策对转出地的考核激励不够。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考核机制的缺位导致有的专业镇和企业习惯于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种种“好处”,小进则满不愿转;有的专业镇害怕转型升及带来的短期“阵痛”,缺少忧患不敢转;有的专业镇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得过且过不快转。

3 强化政府行为促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当前,专业镇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如何优化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行为,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实现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1 制定专业镇发展战略,指导“一镇一策”转型升级

围绕专业镇“一镇一策”转型升级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编制专业镇五年总体发展规划,实现产业对接和协同发展,形成上下游配套、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一镇一策”的要求,结合各专业镇产业发展现状,应用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生态地理信息系统等科学工具研究编制专业镇产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系列分类指导政策实操指南,从战略的高度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向。珠三角地区和东西北对口地区联合编制产业集群转移规划,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乡镇发展飞地型专业镇和转移型专业镇,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快珠三角专业镇转型升级。

3.2 努力营造良好软环境,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

深入推进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加强区域与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推进“一镇一院”、“一镇一校”合作建设。建立健全以《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为基础的覆盖专业镇转型升级全过程的政策法规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的财税费政策、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为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流入创新平台创造良好的政策软环境,尤其需要加强全球范围内创新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力度,特别是要重视本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强化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对产业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去伪存真,加强专业镇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性研究,实现平台升级。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宣传典型专业镇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推介企业、产品和集群品牌,树立专业镇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形象。

3.3 加大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完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

建议省级财政每年设立2亿元专业镇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从优化升级专业镇创新平台的角度出发,支持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如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同时,更多地支持各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联合行业协会(商会)、高校或科研机构申报每年的专业镇专项计划,从完善省市镇平台联动机制建设的角度连续多年对平台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扶持。

重点推进广东省现代服务交易中心、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研究院及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支援中心、专业镇创新驿站的建设,强化省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对专业镇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延伸,形成纵横相连、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专业镇公共创新服务体系,有效支撑专业镇的转型升级。

3.4 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专业镇政府必须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前提下,用新的思维与观念正确对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把推动科技中介服务业市场化改革作为发展的主要途径,从国家政策调整、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着手,统一制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规划,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度。

一要加大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二要积极制定税费优惠政策,鼓励镇区内外机构、企业、个人介入科技中介服务业,向现有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投资、参股,实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经济成份的多元化;三要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制度创新,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和采用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在岗培训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允许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经营者和管理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制,允许他们购买或获取所服务企业的期权股份或认股权。

3.5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评估

省市级党委、政府应把加快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落实政策措施,坚持县、镇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转型升级工作。组建转型升级科技特派员工作团,选择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优秀干部和科技人才挂任专业镇副镇长,形成与镇所在地市的科技副市长为团长,科技副镇长和企业科技特派员为成员的转型升级科技特派员工作团,专职从事专业镇转型升级组织管理工作。

制定专业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评估实施办法,纳入到党政班子及干部考核内容,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经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认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专业镇,可优先申报认定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享受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各项扶持政策。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专业镇发展统计和评估,对专业镇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监测。

参考文献

[1]崔建军.论专业镇政府管理权能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0(1):112-116

[2]李小军.专业镇政府执政能力的结构及提升路径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7):35-38,34

[3]曾祥效.基于创新集群构建的广东高新区和专业镇提升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41-44

[4]周轶昆.广东专业镇发展现状与转型对策[J].南方农村,2012(3):53-56

[5]林涛.技术路线图方法在广东专业镇中的战略集成作用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47-50

[6]谢惠芳,潘子欣,刘佐菁.产学研趋势下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9):60-63

[7]岳芳敏.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J].学术研究,2012(2):81-88

[8]周霞,张莉,黎文.广东省专业镇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39-42

3.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 篇三

一、“先角色后素质”——《标准》之构建思路

《标准》参照了《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内容体系,并结合幼儿园特点,遵循专业引领、能力为重、广泛适用等基本原则,确定了六大核心工作领域,每个领域包括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维度,共60个指标。

《标准》遵循“职业角色——工作内容——专业素养”思路来构建。从相关研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先角色后素质”研制思路得到广泛认同与应用。斯佩克认为校长有三种职业角色:教育者、领导者(战略性思考)和管理者,每种角色有与之对应的责任。同样,园长也承担此三种角色:领导者是“价值领导”,包括规划幼儿园发展、创造育人文化;教育者是“教学领导”,包括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管理者是“组织领导”,包括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因此,园长是教育者、领导者与管理者三种角色的有机整合。“教育者”是核心角色,园长自身首先应当是一名优秀教师,不仅教育幼儿,同时也承担教育教师、家长的任务,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园长自身素质与人格会深刻影响幼儿园教育目标与质量;同时,园长也是领导者,需要在宏观上规划幼儿园的发展和战略、制定园所发展愿景、营造园所文化、领导保教工作、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等;园长也是管理者,对内进行人、财、物的调配,还需要协调各种外部关系,为幼儿园发展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基于《标准》的幼儿园园长培训内容

由于园长集多种角色为一体,其培训内容应不完全等同于各类幼儿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应更加全面,所涵盖学科领域不仅为教育学、心理学,还需要涉及管理学、领导学,甚至财务、法律、公关关系等。目前,很多园长是从教师中产生,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向三种角色,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拓展。另外,为提升园长个人综合素养,发挥其人格感染力量,还应安排通识类内容。

园长培训内容应当以三种角色需求为核心,以《标准》中提出的六项专业要求作为整体构架,将培训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模块一:规划幼儿园发展,内容包括我国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国内外学前教育现状、趋势与热点;园所发展规划与决策方法与技术等。模块二:营造育人文化,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园所文化建设路径与策略等。模块三:领导保育教育,内容包括幼儿园保教目标;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目标;国内外保育教育发展动态与趋势;教育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运用;幼儿园课程领导;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游戏、教育教学活动有效组织与管理;幼儿园教育科研等。模块四:引领教师成长,内容包括幼儿教师教育理想与师德;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幼儿园学习型组织构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培育等。模块五:优化内部管理,内容包括幼儿园规章制度建设;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幼儿园财务管理;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幼儿园安全管理;幼儿园危机管理;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园长领导力与执行力实务;幼儿园民主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等。模块六:调试外部环境,内容包括幼儿园公共关系;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实践路径;幼儿园家长工作理论与方法;0-3早期教育;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幼儿园对外部资源开发与利用;国内外幼儿园与家长、社区合作的经验等。

三、基于《标准》的幼儿园园长培训类型

园长培训应当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分类,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一般将园长培训分为三个层次,任职资格的岗位班、在岗提高班、园长高级班。

任职资格班的培训对象是准备上任的“准园长”或新任园长,目的是树立科学的办园理念,具备履行园长职责的各方面基本素养。培训内容一般是最基本的幼儿园幼儿保教知识、一日生活安排、幼儿园教育科研等,观摩园所,为帮助其更快上手,可安排一段时间的“拜师”跟岗学习。园长提高班对象一般应在园长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基本能独当一面,通过培训学习新教育理念与相关政策,反思自我管理实践中的经验,进一步开拓视野,探索幼儿园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提高办园质量等。高级园长班学员一般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与水平,通过培训引导园长形成自身独特的管理风格,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专家型园长,将来成为地区幼教事业的“领头羊”,以推动整体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基于《标准》的幼儿园园长培训途径

园长培训目标不仅有知识学习,还应有能力提升,培训方式应多样化。一般来说,有专家讲座、工作坊、案例分析、园所观摩、影子园长、经验分享、管理叙事等。

专家讲座是“你说我听”式的传统培训方式,以提升相关理论水平、开拓视野,一般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成年人,最为经济,因为可通过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工作坊在培训中应用广泛,是一种协作、建构的学习组织形式。一般在经验丰富的主持人的引导下进行开放交流某个话题:首先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然后分组进行自由研讨;在此基础上小组汇报研讨结果,最后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或得到更深入的思考。

园所观摩,一般选择优秀幼儿园或具有特色幼儿园作为参观场所,一般是园长介绍园所基本情况、办园理念以及特色等,然后实地考察园所环境、观摩教学活动、游戏、一日生活、特色活动等,然后与园方进行交流等。

影子园长也称跟岗学习,学员园长参与带教园长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影随形”近距离接触,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综合运用“观、听、问、思、写”等方式,全浸入式向专家园长学习,在体验中领悟带教园长的管理理念、风格、方式等,让参训园长获得大量直观经验,是对间接培训方式的有效补充。

nlc202309091007

管理经验分享是在参训园长之间交流各自管理理念与经验,在学员间交流,以充分利用学员中蕴含的教育资源。

管理叙事是适合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方式,即用“写故事”方式将管理方面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叙事园长借此对自身工作进行有效反思,同时还能提供可用来对话的有情境、鲜活的叙事文本。

五、幼儿园园长培训建议

1.园长培训应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发展型。

近年来,园长培训由过去的知识传授型逐步转向能力发展型。园长培训更注重实务,不断提升园长的领导力与执行力,以适应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培训不仅有知识传授,更多是提供真实、典型的情境,紧密结合实践体验学习,如实地观摩、交流分享、参与式培训、自主展示、小组探讨、自我反思等;注重参训园长主体地位的提升,激发其主动发展意识与行动,经过“听讲——切磋——引领——反思”等环节,提高培训实效。

2.培训应从集中培训的短时效应转向长期可持续发展。

园长专业发展是长期的持续过程,需要自身经验的积累与反思,也要外在支持系统。园长培训是园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培训需要从短期集中培训逐步转向长期系统培训,使培训效果从短时效应走向不断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培训内容要全面,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包括岗前培训与上岗后培训,并注重针对性与衔接性。过程中要激励参训园长自我成长思想,追踪学员专业发展情况,建立相互交流平台,有条件可建设学员档案,记录每一位学员的发展历程。

3.关注园长培训需求,让培训更适宜。

园长培训应更关注参训学员的需求,增强培训适宜性。在制定培训方案之前,通过电话、问卷、个别访谈调查学员情况和需求;培训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培训内容;开设部分选修课程,给学员有一定的选择权;同时关注园长集中困扰的问题,比如当下的教师队伍稳定、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的家园共育,教育教学有效性、个别化游戏开展等。

此外,培训差异性有待增强,关注不同级别、性质、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参训园长个人的背景、所处的生态环境等,园长培训在关注共性问题同时,还可探讨因地制宜的多样化发展之路。授课专家不仅限于教育圈,还可相应拓展,引进管理学、企业经营等其他学科专家,带来新思路,适应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并可因地制宜进行小班化教学,或大小班结合。另外,培训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如集中面授与远程培训相结合、送培到地方、行动研究、去国内外观摩、专题研究等。

4.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 篇四

务尚未完成,城镇化正在逐步推进向前,同时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将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的工业化进程指明新的方向,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差距分析

(一)高职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城市首创“短期职业大学”开始,到现在已经历了20余个年头,但其历程是坎坷曲折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有了较快发展,到2001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有386所,比上年增加202所,招生数为35.49万人,比上年增加约16万人。现在的高职教育(含专科在内)无论是在校生规模,还是当年招生数,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职的发展实际上是官方热,民间冷。尽管政府发言人说,高校扩招计划应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相对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高职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仍然是一个十分脆弱的部分,而且这种发展也主要体现在“量”上,“质”的问题则大不尽如人意。

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即高文凭、高能力的人只能干低文凭、低能力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以北京市为例,一线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180万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70万,仅占38,受过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15,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以上仅占3.5,按我国现阶段工业水平的要求,高级技工至少应占7。正是高素质工人缺乏,导致产品质量无竞争力。中国过去的教育大都是“精英”式教育,以培养专才为目的。高等教育培养9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而市场经济需要的是9名工程师、1名科学家。美国从1950~2000年的50年中,高级专业人员保持20的比例不变,只是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则从原来的20提高到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15。一般来说,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结构模式应该呈金字塔型,而现在我国的就业人员队伍的结构却呈现出倒金字塔形。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需要的是具有创业精神的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分工也不明确,存在着招生错位现象。1999年高校扩招伊始,国家本来明文规定,高等教育扩招的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却扩大了47,其中不少四年制大学,甚至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部属重点大学也要接受众多的高职招生指标,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却招生不足。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许多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院校拼命要求升格为本科,甚至办研究生教育,以提高声誉,扩大生源;另一方面,本科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却在利用其名牌效应,举办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抢夺高职生源,增收学费。这种“错位”行为不仅冲击了高等教育职能系统,使其作用无法正常发挥,而且还会使我国的大众高等教育陷入“扩张传统精英大学”的发展道路,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教学质量问题也是高职在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混乱,没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不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而是“粉笔+黑板”式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评价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我国高职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我国的社会实践,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刚刚起步,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本科院校等几路大军一起发展高职教育,数量解决了,但质量——粗放型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也越发突出。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是其首要体现。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压缩型非常突出。培养目标的偏

移、模糊不清,导致把高职教育办成了学历教育。

(二)高职面对新型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首先要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以信息工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内涵。在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信息技术、培育和壮大信息产业这个关键环节

。1996~2000年,我国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年平均增长21.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大量的人才。印度的软件业之所以发达,原因就是培养了大量软件技术与开发人才,而并不像我国一样,在计算机方面培养的是大批计算机理论和学术人才,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而不是技术应用性强的高职高专教育。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的现实是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0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产值已占51,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7.7,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我们应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非农转移,这给高职教育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信息和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这一方面需要大量人员去从事搜集、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工作,另一方面,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服装、建材、化工等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仍需大量第一线的操作人员。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适宜的社会环境。在新型工业化时代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新行业更替旧行业的速度加快,劳动者跨行业流动增多,这些对职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教育的内容就不能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要担负起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双重任务。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我国的电子工业、通信业、广播电视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将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逐渐深入,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信息市场的迅速兴起,并逐步融入世界市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快,其专业设置也将进一步调整,围绕新型工业化所出现的新型产业,灵活开设一些新的专业,同时及时淘汰某些过时的旧专业。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使高职教育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既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挑战。高职教育为了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大胆创新,以实现高职教育在新时代的新的突破。

(一)实现高职教育的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化的充分实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建成“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anypersonanystudy)的大学,而且还要建成“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anytimeanyplace)的大学。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正好产生了使“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这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能够实现的重要条件。高职教育要尽可能地用较低的成本为更多的人提供适应需求的、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会,广播、电视、通讯卫星、电脑以及国际网络等信息器械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举扩大了利用这些新媒体和提供新型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

高职教育信息化有三大优势,一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二是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开办远程教育达到资源共享。高职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可能孕育着教育与学习的“革命性”变革。如何去创建或“发明”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是问题的关键。可以说,其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

(二)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

高职发展必须依靠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否则很难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包括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产教、产学的合作,来达到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的目的。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业周围,以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按企业的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德国伊斯勒高等技术学院周围是奔驰、HEG等大企业,曼海姆高等技术学院紧邻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美国大学与企业为加强合作,双方联合创办“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引导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进入大学课堂和实验室,甚至董事会。大学则积极为企业培训专职人员,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学校注重自办企业,走大学企业化道路。大学企业化的实质就是“产教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它使企业和学校在生产、技术、教学等多方面实现交流,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办学、行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

产学结合的道路,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树立高职新的教学过程质量观。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高职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环节,走学与训相结合的道路。在监控评价上,要从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以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一是教师的“教”。教师在教理论课时要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必需、够用”的“度”如何把握一直是高职教学的难题,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应从两点考虑:首先是理论教学不必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把握好由专业人士开发的课程开发表所决定的能力水平,以此为标准就是适应专业需要的“度”;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训时间的比例。二是学生的“学”。应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侧重于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自学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调查的方法等等。三是教学方法、手段。在高职教学中,评价教师教学方法有效与否,要看其是否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这一目的。因此,要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常规制度,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制度,鼓励高职教师多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

(三)准确定位

不同教育类型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才类型要求有不同的教育类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等学术性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技术教育。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等教育全局的结构调整和已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基层和农村的高等实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农”第一线服务。这应是新型工业化时代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教育分为7个等级,从第2级到第5级,以教育计划是以学术目的为主还是以职业目的为主分A、B、C三类。如第5级就分为5A级和5B级,对于5A级而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为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高技术要求的职业做充分的准备”。对于5B级来说,“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硕土各层次教育中,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四)办出特色

5.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 篇五

开设机械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院校名单

中国高校指南

[北京] 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石油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业大学

[天津] 天津大学、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理工学院

[河北] 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工业大学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学院、辽宁工学院、抚顺石油学院、东北大学

[吉林] 吉林化工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大学、大庆石油学院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浙江] 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福建] 福州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青岛化工学院、山东科技大学

[河南] 郑州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

[湖北] 武汉化工学院

[湖南] 湘潭大学、南华大学

[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茂名学院

[广西] 广西大学

[四川] 四川大学、四川轻化工学院、西南石油学院

[贵州] 贵州工业大学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 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西安石油学院

[甘肃] 甘肃工业大学

[青海] 青海大学

[宁夏区] 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 新疆工学院、新疆石油学院

6.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 篇六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论证

在改革过程中, 根据对广西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调查和研究, 结合南宁市对电子商务行业总体用人需求, 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总结分析, 为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改革建设提供了有效参考。

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中心结合部, 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中国通向东盟的陆路、水路要道, 又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门户、前沿和枢纽, 区位优势明显, 战略地位突出。2008年1月16日,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通知强调指出: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稳步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 南宁市现代服务业也在迅猛发展,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站推广、网站维护等工作越来越成为支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需产品。电子商务被广泛应用于网站推广、网上直销、信息传媒发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广西经济的发展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具有巨大的需求。同时,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动, 也会有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因此, 加大对区域中各行各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伴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电子商务人才的社会需求表现为数量的扩大化、层次的丰富化、节奏的紧迫化。根据调查, 2007—2010年, 每年新增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近75万人, 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行业从业人员需求增至300万人。据有关专家预计, 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200多万, 电子商务人才的普遍匮乏已成为阻碍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要,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为此,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将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区位优势, 抓住机遇, 从实际出发, 立足北部湾, 服务东盟, 以中小企业一线需求的“商务型”和“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为培养目标, 努力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

二、电子商务专业改革建设思路

围绕南宁市及周边城市发达的电子商务服务业, 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明确电子商务典型岗位群。通过对典型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并明确专业的核心课程。

依托学校理事会, 发挥行业优势, 组建电子商务专业理事分会, 创新“工学结合、联合培养、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立足北部湾, 服务东盟, 培养“商务型”和“技能型”电子商务应用人才, 不断深化基于“实习导师制”下的“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 更新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共同建立专业和课程标准, 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通, 实行双证书制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校企共建一支德高业精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 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深化合作力度, 引入企业, 校企共建“四个基地 (中心) ”、“五个级别平台”, 即集教学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培训考证、生产经营及职业素质训导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实践园;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 以过程评价代替单一考试, 重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以项目经营实战替代考卷;重视过程监控特别是顶岗实习的管理, 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发挥对专业群和同类专业的引领作用。

通过两年的专业建设, 建成资源区域共享, 办学理念领先, 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合理, 顺应市场需求, 实现“学校—岗位零距离对接”, 代表省内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方向, 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示范专业和综合性实训基地。在承担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训与社会人员岗位培训任务的同时, 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其他职业学校, 提升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突出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 实现了高就业率和高满意度办学效益, 促进整个广西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 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 更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

三、电子商务专业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实践

1. 人才培养定位——找准结合点。

专业内涵的源头在于定位。要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应该清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自己专业适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也就解决了定位问题。客户服务与管理从工作内容和职能来说, 要求具备现代客户服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 能够熟练地掌握客户心理、客户服务的基本流程和技能,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以及实操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能高效地完成客户服务与管理工作, 中职学校理应成为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以此同时, 网上销售代理侧重对网络零售商的管理与指导, 也适合中职学生的创业与就业。在中职学校培养大量优秀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和网上销售代理人才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最有效途径, 是社会、企业心声呼唤与热切期盼。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召开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专家认证会, 听取行业企业专家意见, 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面向岗位职业能力, 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与写作能力等方面技能为目标, 以“硬技能、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为指导原则, 培养既有扎实的电子商务和商贸理论基础, 又有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客户服务与管理和网上销售代理两大职业方向应用型人才, 同时将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成为省内领先、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2. 教学团队建设———选准切入点。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专业内涵的灵魂在于教师, 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保障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校训“崇德尚人”, 办学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对此, 学校花大力气开展创新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 鲜明体现我校创新教育的特色。目前大多数教师理论教学有余而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方法上没有完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工学结合”这个教改目标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专业教学团队形式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集体备课, 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2011年组建8名教师团队的基础上,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今年继续组织12名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 带领21名学生为我校“印象八桂”网上商城运营中心建设、格子铺、实体店和B2C网店相结合的连锁超市运营及南宁百信乐移动12580呼入客服、企业网上零售、小额批发运营而进行实际工作。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实践项目现已开发成为电子商务运营策划的教学项目。由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绩突出,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荣获2012第五届中国网络营销大会“网络营销优秀教学团队奖”, 荣获2011第四届中国网络营销大会“企业项目教学创新奖”;10名教师荣获中国网络营销大会“优秀教师”称号。

3. 核心课程改革———确定控制点。

专业内涵的基石在于课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现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 在校内建立“印象八桂”网上商城运营中心, 由企业派兼职教师来校上实战课, 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体验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 感受实际的工作流程与内容, 尝试使用新型的教学资源, 针对核心课程实施“五化”教学模式, 即项目背景企业化 (教学项目依据企业背景材料设计) 、学习内容工作化 (即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 、教师指导精细化 (实训步骤有主讲教师详细的配图演示) 、学生操作规范化 (要求学生完成信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的操作过程) 、成绩考核动态化 (用动态成绩鼓励学生不断修改完善作业) 。通过检查教学项目背景材料是否为教师深入企业调查或实际运营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操作是否以文字加配图的形式记录了操作过程, 操作指南是否包括了操作目的、操作步骤、操作提醒、操作反思、课后拓展等要素并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 学生实训成果是否经过了不断完善等四个关键控制点, 提高教学效果。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启动后,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积极参加“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并成为本专业协作组课题副组长单位, 牵头开发完成了《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精品课程所有课件。

4. 顶岗实习实践———寻求满意点。

专业内涵的延伸在于企业。在对现有校外基地进行优化建设的基础上, 再新增10家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积极推行“参与式”、“项目式”、“任务式”、“工作室式”等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进行仿真教学, 同时让学生走出校园, 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顶岗实习中的工学矛盾、薪酬、管理职责等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直接决定着实习的成效。本专业通过教学实施方案的改革, 寻求企业、学校、学生的满意点。2012年8月, 我校21名学生到南宁百信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 学校针对该项目提出了个性化教学方案 (组建独立的教学班, 部分课程的教学及考核由企业在岗前培训及工作中负责完成, 另外一些课程由学校教师结合企业实际采取集中辅导方式完成) , 企业承诺实习生与正式员工实行同工同酬, 学生的顶岗实习月工资平均达到3000元。

5. 实训基地运营———寻找盈利点。

专业内涵的活力在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运作模式, 以适当的收益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校内教学区与生活区建立格子铺、实体店和B2C网店相结合的连锁超市。格子铺面向全校学生, 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竞标方式获得经营权, 为学生提供真实地商务实践活动, 建设“校中店”。通过校企联合开发的方式构建仿淘宝网的网上商城, 招聘电子商务专业群学生组建项目运营团队, 成立“印象八桂”网上商城运营中心;明确运营中心的组织结构及相关职能, 完成商城招商、客户管理、在线交易管理、物流配送等工作;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商城上进行C2C网上开店创业和购物, 由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运营, 实现企业、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四、结语

在示范校建设期内,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紧紧围绕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牢牢抓住专业建设创新发展的主线, 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而且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 广西银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将继续加强改革建设与创新发展力度, 在吸收借鉴国内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成熟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与自身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建设模式, 努力把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打造成为广西客户服务与管理及网上销售代理两大职业方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地。

参考文献

[1].谭玲玲, 李文华.创业性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科技信息, 2009 (2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向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思路探讨[D].中南民族大学, 2009

[4].王纳威.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0 (12)

7.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 篇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0-1

1 目前运行形势较差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盲目扩张规模

本来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储备,对产品市场也不具备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空想着做大做强,带着沉重的债务去购置厂房和设备,结果企业表面上做大了,其实内里完全是空的,造成债务緾身。一个集团公司,下属很多个子公司,有的子公司只有名目,没有实际。

1.2 产业链条断接

企业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没有凭借信誉得到基地农民的认可,没有与农民建立良好的互赢利益机制,虽然也签订了所谓的合同,但是合同的内容是片面的,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没有真正的约束力。今年这里不行,明年再换一个基地。所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结果产品品牌没有保证,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市场占位更不可能确立。

1.3 内部管理混乱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工作没有计划,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没有明确的分工,不该管的乱管,该管的不知道管。

2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的决策人不具备相应的素质,缺乏科学规范地管理企业、了解和掌握产品市场动向的能力,盲目上项目。在我了解的一个企业中,购置了一套2005年以前另一个企业淘汰的大米加工联产设备,并当做专利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但是到如今,这个花费高价购买的设备每年生产量非常少,长期处于停产状态,而且生产成本极高,生产的产品也不属于高档产品,销售量更是微乎其微。

二是这类企业还保持几十年前的经营理念,开发新产品能力极弱。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并不是通过自己建立产业链条来开辟新产品和获取效益,而是主要靠普通产品的收购和转卖去获得微薄的利润。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这种转卖方式其实已经成为极其普通而且没有一点市场竞争力的经营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运行的途径。而且产品质量没有保障,效益也不可能达到很高。

三是通过认证的产品得不到很好的维护。由于原料生产基地不稳定,尽管通过了产品认证,但是由于基地更换,产品质量没有保证,一般不超过几年,产品就被市场管理部门检测不合格,有的被消费者投诉,造成重大的损失。

3 国家宏观政策管理上,应采取如下措施

对企业决策人实行严格审核管理。不具相当文化素质、没有一定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人不能胜任董事长及总经理;对企业进行严格财务审核。凡外债负担过重,又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严格履行借贷制度。对金融部门为企业实行借贷业务,要充分对企业状况进行把握,对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借贷额度。

4 对企业实施产业化运行指导上,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4.1 注重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指导和监督

首先要求企业要按照科学化、正规化管理模式运行。就是说企业要例行董事会制度,要真正做到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人员的作用,避免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和家族式管理。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可以进驻企业作为指导服务人员,帮助企业加快形成现代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向正规化方向发展。但是进驻企业人员不能作为企业决策人,不能代替企业行使各类职权。当然,派驻的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性素质,要由得到企业充分认可和在社会上有公众好评的人来承担。派驻人员不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负担,否则会导致企业领导及职工的不满,也等于政府无故给企业背上包袱。

4.2 推动企业实现规范化的产业链条

在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合作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生产基地农民的利益,也要兼顾企业本身的利益。这就要求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在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要通过正规的合同及公证来实施,合同相关的条款要清楚明了,包含的内容要全面细致,相互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清晰,相互制约机制要在双方认同的情况下划清责任。达到农民满意,企业认可、双方自愿。在充分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求得企业与农民共赢。

4.3 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和验收检查

在涉及企业申报项目中,相关审批部门要通过认真考察和详细了解企业的状况、生产能力、生产原料来源、现有生产水平、管理运行情况等,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和验收检查。在基础条件较好,企业运行及管理相对规范,自有资金比较充足,确有实施项目的能力,生产加工经营上确有发展前景的前提下,给予企业以项目扶持资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过去很多项目投资对于企业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被企业挪用,结果争取到的投资并没有完全用到设备更新改造和开发新产品上。尤其一些企业为了套购国家项目资金,仅仅是为了缓解企业本身流动资金的不足。

4.4 基层政府部门在协调企业与生产基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作用

对企业与农户、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建立的种植收购合同,要给予公正的认定,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这也是基层政府部门为当地农民服务的一个具体体现。

4.5 农村要加速土地流转进程

目前大部分农村处于分散生产经营的方式,对实施产业化运作在管理及实际操作上十分不利,也很难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机制。通过土地快速流转,使土地便于集中生产经营和管理,也为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基地奠定基础。至于加速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还需要国家制定新的有关政策来推动。

作者简介:朱桂春(1963-),女,汉,吉林省九台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土壤肥料与农作物栽培。

8.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 篇八

【关键词】园长 专业引领 教师成长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3-0036-03

【作者简介】陈学群,南京市第二幼儿园。江苏 南京 210024

园长在幼儿园的影响力既有权力性因素,也有非权力性因素,如何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专业引领教师的成长,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努力实践的。

一、园长和教师的三重关系

园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一为行政关系,即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园长在表达观点和评价教师行为时,常常具有决定性和导向性作用,教师表现为服从,这是行政权威发挥的作用;二为业务关系,即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园长相对于教师来说,经验更为丰富,见识更为广阔,常有机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三为同事关系,即同在一个组织机构中的工作伙伴,彼此需要平等、尊重、关心与爱护,表现为相生相长,互为影响。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园长可以充分发挥这三重关系的优势。

二、教师教育生命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教师的教育生命能得以不断激发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成长”与“成就”。教师的成长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特点,但都需要经历时间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成就并非是一个终结性成果,而是一个个可以让教师感受到赞许和喜悦的“小结果”。可能仅仅是上好了一节教学活动,或者写出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的成长与成就,一直伴随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成长需要经历四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孕育,遵循人的发展的“自然生长”原则;成长,与工作历程“随影随行”;收获,在付出的努力中“自然而然”得到成就;希望,对教育理想“生生不息”的追求。

三、园长应给教师带来什么

1. 作为园长,我拥有什么? 我做园长的时间并不长,十年一线教学、两年园长助理和十二年幼教教研员的工作经历,我能为教师的成长带来什么?归结起来,那就是“爱、自由、坚持、信任和理解”。爱,对幼教事业的爱、对教师成长的爱、对研究幼儿的爱;自由,教学思想的自由、教学方式的自由、教学内容的自由;坚持,尊重自然和天性的坚持、关注幼儿兴趣和状态的坚持、借助研究反思团队互助发展的坚持;信任和理解,对幼儿自我能力的信任和理解、对教师成长需求的信任和理解、对幼教未来前景的信任和理解。

2. 担当园长,我赞成什么?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和教育理想,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追求和教育行为。关于儿童,我认为教育要崇尚天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关于教师,我认为管理要追求人本、引领教师、相信教师;关于集体,我认为领导要调动合力、取长补短、发展特色。这些观点成为我管理的指导思想。

3.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幼儿园,自身有些什么?“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园围绕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凸显了健康教育特色,从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到逐渐关注幼儿的“生命成长”和教师的“生命成长”。课题的研究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骨干老师,为幼儿园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课题的发展也使我们更加关注教师教育生命的成长。

四、园长专业引领促进教师成长

(一)传递教育理想和精神追求

1. 自己把握自己。首先,倡导和感染。园长和教师成为朋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师,将“爱、自由、坚持、信任和理解”传播给每位教职员工。对每一位员工、每一件工作小事,力求理解尊重地对待,这样园长与教师之间逐步产生了相互感召和信赖的力量。其次,求真和务实。引领教研活动从“纸上谈兵”转向开放教学现场,从少部分教师的教学开放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开放,从教学活动研讨方式的“点评式”到“疑问式”,让教师逐步认同开放自己的教学现场就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部分。再者,公开和公平。向教师宣传各类评优晋级的评分标准,鼓励教师抓住各级赛课、公开教学、论文评选、课题申报等机会,积累工作成果资料,让教师明确自己的成长需要自己努力。同时,提前公布近期对外开课机会,鼓励教师申报参加,对主动申报教师逐一备课、试教,召集有经验教师一同帮助提出修改建议。

2. 自己展现自己。第一,做形象工程,展形象风采。如积极参加市区教师技能大赛、市区“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赛、省自制教玩具大赛、片区教学特色展示活动、香港保良局访问研讨会、南师大和市幼师的教育见实习、江苏省教育博览会美术体验活动等。这些活动有的是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的,有的是我们努力争取的,对每一项活动我们都尽力去做。正因为尽心尽力,我园获得了骄人成绩,一些教师从平凡中脱颖而出。“形象工程”不仅给幼儿园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发展和机遇,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教师成长的信心,锻炼了教师队伍。第二,倡规范工作,树务实之风。为了幼儿园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我们提出:从自己每天的工作做起,从自己的工作规范做起,从做对的事情做起,从做有意义的事情做起。我们及时通报教师规范工作的行为,表扬工作中努力而有创造的行为。我们鼓励教师成为特色教师,让她们参加各种专题研讨会或培训会。我们奖励工作特别努力的团队一起去调整身心的机会,如送大班组教师参加短期休闲游。这些“树”的行为逐渐成为更多教师努力的方向和行为标准。第三,借团队组合,显个人才华。幼儿园有固定的团队组合,如年级组、班组、教研组等,也有为完成某种任务临时性的团队组合,如自制玩具研究组、省教育博览会美术创意体验组、

白板竞赛设计组等,临时组织由组长全权负责,按个人能力各自承担其中的任务,完成任务后即解散,这构成了我园“生命成长”团队组织运作的模式。每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都有机会成为组长,锻炼组织和协调能力,每一个年轻教师都可以在活动中,以个人付出的努力程度而显现个人的才华。

(二)做教育研究的领头人

1. 把教师的眼睛引向幼儿——“生命成长”观的引领。园长的专业引领透过教学指导中“看”什么得以传递和实现,这需要经历漫长而曲折的心路历程,需要经历一次次矛盾冲突和思想激荡的洗礼。

首先,我们要做什么?“生命成长”观,需要我们引领教师在对教育的反思中密切关注幼儿的需要,关注幼儿的发展。在这个基点之上,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做什么?我们做的是否满足幼儿需要和发展?比如:大班毕业典礼,通常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表演,家长不停地拍照录像。我们引导教师思考:该让孩子们从毕业典礼中得到什么?最后达成共识:毕业典礼,是孩子们辉煌和幸福的时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自己的未来与展望,这才是孩子们需要的教育。

其次,我们为什么去做?“生命成长”观需要每一位教师学会从幼儿需要和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工作,不仅知道作为教师的自己要做什么,而且有理由说明自己行为的价值,即知道我们为什么而做。“中秋家家乐”是我园课程中的一个常规亲子活动,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将活动定位为既是亲子活动,更是传承文化、享受亲情的一次盛宴,安排了戏剧表演《嫦娥奔月》,安排了歌唱中秋、演绎月宫、展现风俗的各种表演,安排了亲子猜谜赏灯等活动,这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活动。

再次,我们怎么去做?“生命成长”观引领教师把视野聚焦到关注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上思考幼儿的“生命成长”需要,探讨促进幼儿“生命成长”的行为。如怎样的材料可以让幼儿操作体验,怎样的方式可以让幼儿主动参与,怎样的语言可以让幼儿思维激活……

2. 以自己的行动带动教师——践行“教育理想”

园长的专业引领体现在亲力亲为,体现在“润物细无声”。首先为分享。在为教师开各类讲座中传递思想和行动,我不仅自己主动分享,更在教师中倡导分享,让教师们知道“口袋掏空了”才可以“装得更多”。在我园,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表达,愿意拿出自己的研究与其他人分享。分享带来了信息的传递,带来了启发和碰撞。其次为参与。在参与课题教研、班级幼儿游戏、教师教育计划制定等各项活动中传递思想和行动,从研究计划制定开始介入,明确活动的目的性;从教研过程的参与出发,和教师共同分享思考、疑惑和策略;把专家引入到幼儿园,和教师共同学习与拓展;参与教师公开课的设计与指导、教学赛课的点评,在各种可能的场合和教师平等对话,促进思考。再次为实践,我和教师共同进行教育实践尝试活动,比如:带领大班部分小朋友进行了项目系列活动《轮胎装饰》《旧桌翻新》,让教师一同见证了孩子们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性能力等方面的飞速成长;每周一对全园幼儿发表“国旗下讲话”,把“引导”“期望”和“鼓励”渗透在“讲话”过程中;积极参加市级课题“教育叙事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不仅关注了个别教师的成长,更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加入到积累教育叙事的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王卫东,石中英.生命化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吴邵萍.让生命中幼儿教育事业中闪光[J].早期教育,2011,(2).

[4]刘占兰,廖贻.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教师专业化过程的心理学分析 篇九

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与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 也遵循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即社会环境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随其年龄递增而发生不同的作用[1]。具体地说, 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除更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外, 同样是年龄与个体专业化水平的可塑性呈负相关。就教师专业化的具体内容——“教师角色人格的形成”而言, 教师个体的年龄越小、资历越浅、经验越少, 其角色人格的可塑性就越大。尤其是15~18岁这个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教育环境的作用尤其明显, 故此时职业素质的强化教育, 对他们以后的专业化发展甚为重要。当教师个体随着年龄增长、资历加深、经验丰富、职业行为模式基本定型之后, 职业环境对教师专业化的作用即大大减小了, 无论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都很难再使教师个体已形成的、较稳固的角色人格发生根本性改变。

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与个体人格的协调统一性

教师专业化的根本目标, 就是实现从较单纯的个体化角色, 转化为一个较复杂的社会化角色。在这种角色的转化中, 前一个角色往往是后一个角色的基础。如人们普遍认为, 女性较男性更容易适应幼儿教师角色, 即说明性别角色特征也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基础。但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个体人格的核心特质是否与教师职业角色人格的要素特质基本吻合。真正对教师专业化过程具决定性作用的, 则是个体的人格结构及其核心特质。

所谓个体人格, 是指教师个体已基本形成的人格结构, 它包括一个人的性格类型、气质特点、兴趣倾向等。美国著名学者、职业指导专家J·L·Houand提出的“性格类型职业匹配”理论, 其中主要论点包括:“学生的性格类型、学习举与其未来的职业准备密切相关”;“每一种性格类型的个体, 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职业匹配性。”“如果个体所从事职业与其性格类型相符合, 他就会对本职工作产生兴趣, 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并极易激发出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同样, 教师专业化过程, 也有一个教师个体人格与角色人格能否协调统一的问题。教师的个体人格与职业角色人格的内在联系, 是决定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进程的本质规律。

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与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职业素质、行为规范等专业化特征, 都是在其职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但即使条件大体相同的教师, 在他们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速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说明, 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固然重要, 但它终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因条件。教师专业化能否顺利实现, 尚需通过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内因起作用。

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个体并非无条件、无选择地接受来自职业环境的各种影响, 而是以本身已具有的主观倾向性, 如态度、兴趣、需要、情绪、生理状况等, 随时随地对外界信息加以识别和判断, 再确定接受或拒绝。如同样是对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到困惑时、或面临其他社会人员对教师职业的一些批判时, 主观能动性强者总是能较多地从加强自身专业内涵的角度出发, 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大有潜力, 他们一般不但不会被那些消极影响所左右, 反而能将其转化为自己谋求更理想专业发展目标的推动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 有助于教师个体“超越自我”, 赋予教师实现较高境界的角色发展目标的动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与教师发展目标的导向性

教师这门职业, 其社会职能在经历了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后, 与当初已不可同日而语。皮亚杰曾说:“传统的教育制度对于整个教育造成了致命后果。首先, 它已经使得未来的中学教师根本不知道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其次, 它已经使小学教师成了一群单独的具有内向性的知识阶层, 缺乏研究试验的气氛而使它们所遭遇的情境变得更坏。”[3]而这个传统突出地归结为一点:即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如果从教师的培养上看这个问题, 那么是再清楚不过了。一般地讲, 小学教师——中专毕业, 中学教师——大专毕业, 高中教师——本科毕业, 大学教师——硕士、博士毕业。这都是传递知识从易到难的顺序, 是知识本身的标准, 而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标准。

当前,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广为传播, 一度被人们认为“教书育人”的教师的角色形象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这就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导向了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 塑造了教师职业角色的崭新形象。如美国率先创立了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PDS) , 我国也对长期在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大规模的继续教育, 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知专业化发展的新目标, 起到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总之,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发现教师个体的成长一方面取决于个体自身的能动性水平, 另一方面, 还取决于教师发展目标的正确引导。同时, 这个发展过程还要与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个体人格的差异等相适应和协调,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才可以达到较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叶奕乾, 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21.

10.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 篇十

■“大道至简”体现出的是一种遵循自然, 将深奥的东西简单化、清晰化的智慧。课堂教学也具有同样的道理。实现高效教学, 教师是关键。构建简约化课堂, 是教师充分备课、用心思考、精心构建的课堂, 是凝结教师教学智慧的课堂, 是充分发挥了教师关键作用的课堂。从教学内容上看, 少而精的内容有助于减轻学生心理上的负担,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时间上看, 减少甚至杜绝了课堂上的时间浪费, 有助于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最佳教学目标, 实现了高效教学。

□请您谈谈简约化的历史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而不是“教”。简约化历史课堂的构建就是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原则, 站在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的角度, 遵从学生认知规律而提出的。简约化历史课堂能够为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同时, 教师简洁清晰的教学思路、精炼准确的教学语言、精辟准确的概括以及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要点内容条理化的引导, 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最好的培养和指导。

□请问:在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中您获得了哪些帮助和提高?

■我有幸参加了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 集中培训和自我研修、教育考察相结合, 使我收获颇丰。一是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精神的享受和理论的引领。二是让我更加勤于读书, 善于反思。读书使我不断开阔视野, 反思帮我不断进步和提高。三是掌握了如何选择课题、如何开展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克服了以往把课题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脱离的现象。四是让我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使我在工作中能够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不断督促自己运用所学, 探索教育教学新路径, 以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请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些建议。

■人是靠精神站立的, 又是靠专业行走的。专业发展对每一位青年教师而言, 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 青年教师要认识到, 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每位教师都要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用心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规划, 并且落实规划。其次, 一定要多读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只有读书才能使一个人具有人生智慧和人文情怀, 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家长赞誉、同行钦佩。只有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教师对教育才会有超越性的追求。再次, 要善反思。反思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 勤反思的人不一定成功, 但成功的人一定善于反思。反思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原动力, 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起点,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很多教师对历史知识感兴趣, 请您推荐一些历史书籍。

11.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 篇十一

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是位于一个层次的, 是相对学术型硕士而设立的硕士学位类型, 其目标是在理论基础上培养高等技术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相比, 培育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差别是明显的,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奖励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学术型学位是以科研为导向, 以理论知识为重点, 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为主要目的;而专业学位以实践为指导, 侧重应用和技术能力, 培养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的教育特点相对突出, 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 主要培养拥有明确专业背景的人, 如工程师、建筑师、医生、会计等。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习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统一管理。中国自1991开始建立专业硕士学位, 并持续加快发展专业学位教育, 特别是从2009开始, 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提高, 招生的比例也有了大幅增长。到2020年, 我国以学术型学位为主的局面将成为历史, 将转为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并重的硕士学位教育模式。

二、暖通专业全日制硕士培养目标与方式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分支。目前, 国家教育部已对本学科的本科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该专业主要研究在民用和工业建筑物内的空调环境, 建立能保证室内人员舒适、身心健康的热湿环境并且具有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的生活或工作环境, 建立符合要求的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 以及相应的冷热源和能量转换设备、楼宇自动化系统、能量传输系统和能源输送系统。从能源需求侧来看, 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研究是建筑节能完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能源生产和转化来看, 一方面能源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 人类的文明和繁荣离不开能源。另一方面, 能源也会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带来巨大的问题, 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变成一场灾难。能源问题造成的许多问题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如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酸雨, 资源日益严重短缺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建筑环境的暖通空调系统达到要求的同时必须考虑能源问题, 如此, 就要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并且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

暖通专业全日制硕士主要围绕本专业领域高层次技术人才的要求, 培养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和建筑环境控制技术与能源应用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注重学科的交叉,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 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工程人才。根据专业硕士教育的特点, 学习期限为3年。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等环节, 实行学分制。课程在学校进行, 一般安排在1年内完成。工程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1年, 由实践教学基地或导师负责安排工程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由导师指导完成。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工程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专业硕士研究生须修读32学分, 其中基础知识课程8分, 专业知识课程10学分, 工程知识课程4, 工程实践6学分, 综合素质6学分。

三、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1.生源质量不能保证。充足优质的生源是招生质量的关键, 但是目前学术型硕士的认同度仍比较高, 社会对专业硕士还有偏见, 考生对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还有所顾虑。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多被忽视, 多数考生的首选依旧是学术型硕士学位。就目前学生的情况而言, 专业硕士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要差一些。

2.实践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全日制专业硕士是为了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专业实践为主, 以理论教学为辅, 体现出专业硕士应用性和职业性的培养特色。从而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实践技能, 积累技术经验, 以达到社会对专业硕士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但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传统思想是“重理论、轻实践”, 再加上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历程较短, 各大高校对其实践教学的看法各不相同, 思想尚未完全统一, 很多高校并未以实践教学为主, 没有体现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 一个重要方面也表现在毕业论文中, 专业硕士学位的工程特点并不突出, 不完全脱离学术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

3.学生缺乏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与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现在有些学生觉得“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 因此一旦被录取研究生, 不专心科研, 工作态度不端正。但是有时, 工作的态度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 但是工作的态度很受个人习惯和个性的影响, 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若在校学习阶段没有很好的态度和精神, 势必影响其日后真正步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生涯。另外, 现在很多专业硕士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比较弱, 如果导师不能有效引导与督促, 时常是学生的动力严重不足, 无法主动科研, 更谈不上实现创新。

四、针对问题的思考

1.提高认可度和生源质量。专业硕士的教育是很受重视的, 国家也在积极加快发展专业硕士教育。2010年7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发布, 加快了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给专业学位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 也提高了专业硕士的社会认可度。一方面, 应塑造出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是一样重要的思想, 两者没有主次之分, 使考生和社会意识到专业硕士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 更能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 学校要做好宣传工作, 鼓励优秀本科生, 特别是读完研究生后不想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优秀本科生报考专业硕士。

2.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专业硕士可以实际参与导师正在研发的科研项目、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 也可以进行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从而直接为科研和企业生产服务。校内导师对专业硕士进行理论和学术方面的指导, 与此同时, 校外导师根据工程经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 如此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 既能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导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高级职称、从事重要科研及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管理和教学能力。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专业硕士的论文, 校内的导师负责主要指导工作, 校外的导师辅助指导技术方面的内容。同时, 双导师和学生应该相互沟通, 共同解决论文中出现的相应问题。

3.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能力。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因素不是能力, 而是他的态度。”严谨、求实、积极的态度是从事科研和未来工作的必备素质。当然, 导师在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时应结合研究生的特长、基础和爱好确定研究方向, 这样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完成论文工作。在学习和论文完成过程中, 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同时, 教育学生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是严肃的、认真的, 不能是任何虚假的, 任何疏忽与粗心都会导致失败。校内导师应定期进行指导, 实行“每周汇报”、“定期检查”、“导师全程跟踪”的管理模式, 切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 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保障, 并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长期培养。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应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面对研究问题时形成自己的看法, 具有初步独立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暖通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应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任务, 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 把握创新方法, 激发创新灵感, 提高创新素质。

目前, 我国正大力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我国经济在不断地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和转型, 社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而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特征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各界对专业硕士的认识在不断改变, 专业学位也会被更加认可。暖通专业硕士着力于培养“节能减排”社会发展中, 暖通空调领域及其他能源利用领域的相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在国家制度的引导下, 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专业硕士发展前景越来越乐观, 就业前景和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好。

摘要: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应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面对研究问题时形成自己的看法, 具有初步独立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暖通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应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任务, 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 把握创新方法, 激发创新灵感, 提高创新素质。

关键词:暖通专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莫磊, 翟晓龙, 赵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3) :92-95.

[2]李永安, 刘学来, 陈明九, 沈恒根.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1) :117-118.

[3]于维艳, 李冲, 朱大胜.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4) :75-76.

[4]肖顺华, 刘峥, 杨建文.浅析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教育观察技术装备, 2012, (3) :50-55.

上一篇:案例分析报告书下一篇:四年级感谢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