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练习(精选19篇)
1.上善若水练习 篇一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像水的品性一样,水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是很接近“道”的概念。在老子看来,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上善若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更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的人生心态。
老子用水来比喻“不争”的理想人格和处世原则。所谓“不争”, 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老子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来教育人们要效仿水的不争精神, 做到“为而不争”。这种“不争”, 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 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仍要求人们去“为”, 而是所“为”要像水一样能“利万物”, 但所得的成果, 却不据为己有, 更不居功自夸。
而对于当今物这个竞天择社会,我们到底是争还是不争,在我看来,老子所说的不争,对于现在的我们,意义在于一种谦卑的心态。古往今来, 自是者必败, 自矜者必亡, 这几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以老子所提倡的“不争之德”“功成不居”, 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人, 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 都具有启发意义。
人与人间不争,互利共存。志同道合者,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成就感触,可以取长补短,为自己铺上更加舒适的道路。不争,安享自己的生活,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人们隐于深林,不与世争,方得一片乐土。
国与国不争,国泰民安。苏美冷战时期,双方竞争非常激烈,战事一触即发,全球各国惶恐不安。均可见战争,并不会带来幸福,它只会带来灾难。如今21世纪,全球基本是平静下来了,和平乃当今的一大主题,国与国之间不再相争发起战事,人们的生活得以安定,国泰民安,国家才能更加繁盛。现今与未来不争,子孙万代。高科技的进步,高速度的发展,带来的是高消耗,物资能源也在告诉减少。地球的资源即使有再多,它也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用尽的。我们如今发展的同时,是否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一下,他们的未来会怎样。在满足当今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留些什么给他们。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兼顾现在与未来,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我想,“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不争得安,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进步,才得以安乐。不必争得你死我活,不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必破坏自己原有幸福的未来,不争即得安。
2.上善若水练习 篇二
老子把水视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生命隐喻。他告诉我们:为人处事就要像水那样,一要柔弱(示弱);二要通达;三要滋润万物且不与万物争高低;四要化育,即化作无形,滋养万物,不留任何印迹。
蓦然间,我发现我们做教育事业的教师不正应该像水一样去“教书育人”吗?
首先,关于水之柔弱。水柔弱,并不意味着软弱无能、一事无成,因之柔弱不争却能滴水穿石。只要下功夫,由柔积成刚,就是充满柔韧之刚,无坚不摧之刚。那么,无论是家长对孩子,还是老师对学生,最忌劈头盖脸、急风骤雨式的教育,那种以强制弱,以大压小的方式只会事与愿违,聪明的家长和智慧的老师都懂得巧妙地在孩子面前“示弱”。
记得我六七岁时,奶奶只有五十五六岁,精明而且健康,她却常对我说:“奶奶老了,眼花耳背,腿脚不便,记忆也不好。你眼亮,跑得快,记性又好,凡事多替奶奶操点心……”出门走亲戚总爱带着我,似乎我是她的拐棍,没有我的照顾,她会寸步难行似的。那时,我以为自己有许多地方比大人厉害,长辈还得靠我去照顾,责任感、成就感油然而生。现在想起来,不得不佩服奶奶的良苦用心。再如:一些老师往往给学生留出各种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从各个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长处,适当“示弱”,及时表扬:“你真棒,连老师都没想到,你怎么就想得这么周到!”“真能干,你们长大了!”我也经常告诉我的学生:“我只是在政治课方面比你们先学了点东西,音乐、舞蹈、美术等远不如你们,你们将来一定比老师更有出息!”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被我们“托”起来了。所以人们总喜欢把老师比作铺路石,让学生踩在自己肩膀上,一步步跨上人生的高峰,这柔弱中的刚强是如此地感天动地!
今天,我们强调建立和谐社会,大同世界。其实,早在2500年前,老子就告诉了我们柔弱胜刚强的智慧,为了天下的和平与安宁,老子强烈地反对战争,他认为刀兵是不祥之物,因为一动刀兵,必有流血牺牲,而死人总是一件悲惨的事情。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不逞强,不好战。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刀兵解决问题的。这难道不是水之至善品德吗?
其次,关于水之通达。我们知道,没有什么能阻挡水的行程,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水都要一往无前,朝着目标前进!如果我们一生中能遇到一位通情达理、深明大义、刚毅豁达、豪爽睿智的老师,将幸运之至!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上师范时,数学、美术两科成绩很差,受到校长的训斥,认为他将来连“教书匠”这碗饭都端不了。好在他遇到了一位识大体、明事理、爱惜人才的杨昌济先生,先生说:“毛泽东读书从来就不是为了饭碗,他是在寻求救国救民的大道!”像毛泽东这样的成大器者都需要通达的老师指引,一些心性顽劣、懒散怠惰的“榆木疙瘩”,死活不开窍,就更需要教师像水一样,无缝不入,见缝就钻,随圆就方,随机教育,用极大的耐性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去感化学生,这是对教师“上善若水”精神的极大考验。
再次,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低。它安于低下,福育万物,从不自恃清高,可谓至善至美。水用这样深厚的品德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备之素质。老子说他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一件宝就是慈爱天下万物,不管无生命的、有生命的,乃至人类,水对万物有一种悲悯之情,尤其是对弱者之爱。我们教师往往只重“教书”,教知识技能,忽略“育人”。育人育什么呢?一育心德,存心慈悲,处世公平,敬天地,孝父母。待人无怒无嗔,无骄无妒。二育口德,开口利人,谈果报以警世,解经典而劝人。三育身德,品德端正,修持谨慎,以身作则,事事和平。孔子年轻时曾向老子请道,老子告诉孔子:“真正有修养的人德行很高,看起来好像一副笨笨的样子。希望你能够去掉自己身上的骄气、不自然的姿态神色,以及过高的志向,因为这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好处的。”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实在应该学学水就下的品质,沉下身来,从零开始,从最低凹处蓄积能量。人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有时,脚下根本没有走向高处的路。甚至无路可走,怎么办?从来没有一条河流会问:“我该往哪里流?”它只是流向最低处,便形成了自然的河道,这不正是大自然最纯朴的规律吗?“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教育也是如此,无论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提升、品德的修养,还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都要老老实实地放下架子,多为他人着想,从点滴做起。千万不要好高骛远,要顺其自然,方能最终百川归大海,成就一番事业!而当下许多人梦想一夜成名,一步登天,一蹴而就,且不说这样的事没有,即使有,能长久吗?它与大道不符。
最后,谈谈水之化育。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只看到液态的水,水是风是雾又是云。我们生活在湿润的空气中,皮肤和呼吸会感到很舒服,恰恰得益于水无形的滋养。它不留任何痕迹,却让万物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养育。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最高境界叫做“润物细无声”。就是对学生的培养像春雨滋润大地,像云雾露珠润泽秧苗,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灵的洗礼!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回忆他年轻时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遇到了两位恩师王元化和张可夫妇,尤其是研究西方文学的张可老师,高雅、温良、谦和、宽厚,对余秋雨影响至深,他为张可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30年后,他在《长者》一文中这样写道:“她即便是随口说几句也能带给我一个文雅的世界……现在回想起来,这么多看似至高无上的大师早早地被一位女性温和的声音化解了一大半,这节省了我多少钻研的时间,提升了我多少鸟瞰的高度!……人生体验最深刻的地方是无法用言词来传递的,只有让你自己去体验。直到今天我才敢说,老师,我体验过了,因此才会回过头去捕捉30年前的瞬间,用一篇万字长文把它虔诚地写出来。”
3.何韵兰:上善若水 篇三
作为中央美院附中的第一届学生,她孤身一人从浙江千里迢迢远赴北京,后就读于美院版画系,从事过美术编辑,后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作品曾获全国性美展银奖两项、铜奖一项,多项国际优秀奖。
虽已是古稀之年,但是她始终带着孩童般的好奇和活力,乐于接触新鲜事物,也许正是因此减缓了岁月在她身上流逝的痕迹,笔下流露出的也是温润雅致的美丽。而广泛的阅读,广阔的交游和丰富的经历,又使得她的艺术内蕴着人文关怀和对生命与自然的体察,宏大而富于诗意。
何韵兰
浙江海宁人。
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黄永玉工作室。
历任美术编辑、绘画教授、北京市女美术家联谊会会长,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美协理事等,现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世界美学协会会员。
重要展事:四次“全国美展”“世纪 女性”“国际美术年——中国画、油画展”“百年中国画展”“国际水墨画大展”“百年如歌——女美术家作品邀请展”,个展“心灵与自然的对话”等,曾在台湾及六个国家举办过九次个人画展,曾获全国性美展银奖两项、铜奖一项,多项国际优秀奖。2011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个展,同年获吴作人国际基金会“萧淑芳艺术特别奖”。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奥委会及法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早期作品侧重表达对生命与自然的诗意感受,具有浓厚的东方情怀。本世纪初有六七年致力于相关的学术性、公益性事业而暂停个人创作,近期因对人文现状的关注而重返自然命题。她认为自然的严酷、美丽、神秘一般风景画难以表述。为此,无论观念、视角、手法都进行了进一步新的探索。
4.上善若水 篇四
这迷蒙的景引起了我迷蒙的回忆。想起父母对自己生活中点滴的关心,我开始怀念家的味道,家的温暖……平时未能察觉之处,到了离家之后竟成为最温馨的回忆,见出爱蕴藏于生活之中,不分大小,总在不经意间浸润着我们,让我们不断成长。
正如上善若水。
水无形,因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身处幸福之中都往往不能察觉,直到失去后才如梦初醒,转而想要珍惜,但哪还有幸福可言呢?大爱无痕,它总隐藏于点滴之中,不断地哺育你,关怀你,在你笑的时候祝福你,在你哭泣的时候安慰你,在你迷茫的时候点醒你,这才是真善、上善。不必待到失去才想起去珍惜,正拥有时就懂得去珍爱不是更好吗?
水顺流而下,因而不焦不躁,平易近人。为善者,善皆出于本心,方能显出纯净,显出空明,显出慈悲。倘若善举的背后是一个一心索求回报的灵魂,那么着善举必定不是真善,灵魂也必定不会纯净。上善因像水一般,无声地浸润大地,养育万物,之后便无声地离去,不带一片云彩。水虽然离去,万物又怎么会忘记它呢?
所以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万物是其博爱,不争是其智慧。认为和不能如此呢?倘若真有那么一群人,在社会中像水一样广泛地施行善举,一心一境,只愿救众生脱离困境而不求回报,那会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我知道,我们身边有着这样的一群人,而且今后还会越来越多,将上善化为蒙蒙细雨,笼罩在这东方的神州!
5.高考题 上善若水 篇五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
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答案:
1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12、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3、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14、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解析】《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
6.上善若水作文 篇六
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无论是方盒子还是圆瓶子,虽然形状不一样,但它们的用处却是相同的。只要你愿意,你大可以用圆瓶子来装鲜牛奶,用方盒子来装饮料,只要物尽其用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一叶落而知秋,由这方圆之用向外辐射,我们可以知道更多。譬如其实不必执著于方圆,那就好比是推石头的西西里弗,注定徒劳无功。
上善若水任方圆。假若将人比作容器,那么每个容器的形状应该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方的还是圆的,最重要的还是容器里的东西。
有的人学识渊博,广泛涉猎书籍,同时又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那么他的容器里面装的就是飘散着醇香的琼汁玉露。
有的人胸无点墨,出口成“脏”,成天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喜欢暗地里绊别人一脚,那么他的容器里装的肯定是些见不得人的秽物。
大善大恶的人有,但这世间的人大多是平凡而普通的。可能有的人内心是善良的但有时会贪点小便宜,有的人平时偷鸡摸狗关键时刻却能良心发现挺身而出。那么他们的容器里说不定是装着混合液体。
我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所追求的不是完美的形状,不是华丽的包装,而应是深刻的内涵。
韩国是一个整容大国,因为韩国的文化里对外表极为尊崇。韩国青少年自杀率颇高,而对外表不满意又是自杀的主要原因。爱美之情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极端表现真是让人困惑。韩国小姐的照片公布后引人吐槽,个个都是标准的锥子脸大眼睛小嘴巴,几乎长得一模一样。而更让人不解的是,已经美得无可挑剔的韩国明星需要靠整容来抚慰自己内心对丑的恐惧。一味地追求外表之美又有什么意义呢?上善若水任方圆,外表怎样并不真的就能改变你的一生,“花瓶”并不是人人都爱的称谓。
7.上善若水练习 篇七
经历:“敬老护苗”组委会志愿者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我做志愿者, 是受母亲做慈善事业的影响, 某种意义上也算一种传承吧。我从小就见不得老人受苦, 小的时候邻居有位独居的老爷爷, 我觉得他特可怜, 想给他吃的, 又怕他不肯接受。有一天我就抱了一包雪饼走在他前面, 然后放下, 自己跑了, 然后躲起来看着他拿走雪饼, 这才回家了, 心里却比自己吃还甜蜜。长大后, 知道自己有能力为老人们做点事情, 就觉得义不容辞。能跟随妈妈的脚步, 参加志愿者工作, 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是从大三开始参加“敬老护苗”组委会的志愿者工作的, 主要参与敬老等慈善活动的策划, 帮助活动现场协调, 为老人、少年儿童活动的时候准备道具, 排演一些节目等。在做志愿者的3年里,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我们组委会的志愿者们为2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们准备了一台名为“金色记忆”的联欢会。他们都曾是军人, 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强大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家一想到这个, 就特别积极地献计献策, 想着怎么为这些老英雄们表演节目, 策划准备了很久。后来联欢会结束后, 那些戎马倥偬的老战士特开心, 都不想走呢, 联欢会真的成了他们的“金色回忆”。那时候, 我就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帮助别人, 是件挺让自己开心的事儿。
我有一次在公车上遇见不给老人让位的年轻人, 车上的人纷纷都在说:“人都会老, 你现在怎么对老人家, 没准人以后怎么对你……”这句话挺有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善待老人吧, 他们劳碌了一生, 为社会奉献了大半辈子。再说, 有一天, 你也会老的。
志愿者:蔡丽洁 (报社记者)
经历: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志愿者
看见孩子微笑, 我的心是软软的
我是通过参加大学里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 逐渐接触到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孩子们的。我记得第一次踏进中心的时候, 看到房间里有很多孩子, 他们有的沉默地坐着, 有的摸着楼梯独自爬上爬下, 还有的发出狂躁的哭叫声……在这个中心里, 有自闭症患者, 有狂躁症患者, 有多动症患者, 也有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 各个年龄的青少年都有。
在中心有一个特殊的房间, 这是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课的教室。为了能让他们在心理疾病治愈后能够回归社会, 志愿者们需要为他们讲课, 帮助他们补上因为治病而没学到的文化知识, 同时让他们了解到外界最新鲜的趣闻时事, 以便孩子们病好后回到学校能继续学习, 不与社会脱节。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 还真有点害怕和慌张, 生怕自己不能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于是准备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 当我抖抖索索地上台刚报了个题目, 台下就有活泼的小孩说:“这个我小学六年级就学过了”, 然后站起来啪啦啪啦流利地复述了整部小说的梗概。我当时心里暗叫不好, 我准备讲40分钟的内容, 被他5分钟就讲完了……于是那个下午我只好撇开我的教案, 和他们谈小说扯人生, 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 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虽然他们中有些因为心理障碍不敢发言, 或是因为多动不停地举手, 但他们并不难沟通, 和很多院墙外的小朋友一样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也喜欢被鼓励、被肯定。我记得我上一次去的时候, 有一个快康复出院的高二女生开心地对我说:“小蔡老师, 我下星期就可以回家见爸爸妈妈了, 然后就可以回学校继续上学了……”
看着她的笑, 我的心软软的, 这里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可能比同龄人更为沉重和悲伤的故事或经历, 这些经过磨砺的微笑, 像是重生的花朵, 分外鲜艳。我就是喜欢看到小朋友的笑, 他们一笑, 让我觉得世界很明亮, 所以我会坚持去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做志愿者, 我想让那些忧郁症、自闭症的小孩重新笑起来, 哪怕就是一小会儿。
志愿者:何鹤鸣 (南京大学大四学生)
经历:参与玉树震后重建规划工作
玉树, 我们为你加油!
4月23号凌晨六点, 我们南京大学赴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第一小组一行四人从鼓楼出发, 因为准备时间有限, 我们仅仅准备了睡袋、干粮以及少许医护用品便启程了。我们正靠近不幸发生过的地方, 心情更多的是焦急和沉重, 如同山脊上郁结不化的冰霜。
因为玉树天气状况的原因, 飞机在上空盘旋了半小时……下午五点半我们终于到达玉树。在青海大学救灾小组的帮助下, 我们驱车前往玉树受灾最严重同时也是玉树县政府所在地的结古镇。在结古镇, 许多当地居民自建的房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如此, 但是救灾帐篷都已分发, 解决了暂时居住的问题。救灾物资也都陆续运到, 废墟中的财产清理, 道路疏通工作都在有序开展。废墟之上的国旗依旧迎风飘扬。
一个多小时以后, 我们到达了居住的营地, 原来这里曾是一所学校, 现在成为教育系统抗震救灾的支部。经过短暂的休整, 我们开始整理自己的“基地”。帐篷里满是石砾, 我们没有工具, 只能简单地处理, 空气中建筑渣土的粉尘常常让人窒息。在高原稀薄空气给身体带来的负担之下, 简单的劳动都足以让人喘不上气来。基地里没有自来水, 要到附近的藏民家里手摇抽取地下水, 青海大学的工作人员帮我们从路边的电线杆上接了个灯泡, 晚上我们套上睡袋便开始休息。
4月24日, 我们来到青海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开会, 下午, 我们跟随青海省建设厅前往隆宝镇进行实地调研。第二天, 马不停蹄赶往文成公主庙、古素沙塔以及主要城镇进行实地调研。虽然是驱车前行, 但是几十公里的山路颠簸, 加之高原气候还是让我们疲惫不堪。休息的时候, 在废墟旁的帐篷营地里, 我们把身上的水和干粮分给当地的孩子们, 并和他们开心地交谈。地震虽然摧毁了孩子的家园, 但是我们深深希望能用更多的关怀维护他们心灵的家园。这天, 同行的曹教授作为此次建设系统抗震救灾团队中最年长一员, 因过度疲惫、高原反应明显, 发了低烧, 却还在坚持工作。在我们的强烈要求和不断劝导之下, 他终于答应连夜回西宁休整。26日我们其余三人撤出玉树, 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规划院等设计单位在省建设大厦集中作业, 从下飞机起便进入紧张的规划编制状态。经过三天两夜的奋战, 终于形成了规划初步思路。
虽然已经离开玉树, 但为玉树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依然在紧张地开展, 后续支援小组的行程也已在紧密安排。玉树, 我们为你加油, 为你的重建添砖加瓦!
这里虽然只有三位志愿者的故事, 但他们的背后还有更多在各个领域中奉献爱心的中华儿女。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2005年的统计, 中国志愿者总人数已经超过8000万。但是与志愿者占人口比例近半数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 我国的志愿者队伍还存在差距。所以, 与其我们在这里为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喝彩, 不如用你鼓掌的双手接过爱心的火炬, 将真诚、善良、博爱的火种传播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们的心里, 让温暖走遍中国!
8.上善若水,向善教学 篇八
一、何为“善”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从孟子的性善开始,到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到今天,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一直不休。这是一场没有休止的争论,无意陷入争论的泥潭。至于善本来是什么或就是什么,那过于复杂,就让学者们去探求吧。在这里,只想探讨善应该是什么,或者说像什么——也就是对善的粗浅理解。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善的极致就是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于奉献。正因为这样,上善之人,也就像水一样,广泛施恩却不求报答,包容万物而又悲天悯人。
水看似柔弱,掬一捧,舀一瓢,喝一口,随心所欲。放之海洋是海洋之大,放之江河是江河之长,放之杯盆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状。可以蒸发上青天成白云,可以渗透到地下成清泉,可以变身成雾淞和冰雪,可以凝结成露珠和甘霖。水的柔弱是真的软弱吗?水的柔弱是真的无能吗?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无脚,却能穿过千山,行万里入海;水无刃,却能切割岩石成万丈深壑;水无形,却能站成冰山壁立千仞;水无力,却能排山倒海成空前灾难。善亦如此,看似柔弱,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二、为什么要“向善”
当人看到阳光的时候,人的心里就充满了阳光。人的精神离不开肉体,肉体健康也离不开精神的阳光。当人的生活开始改观,也就是世界的改变。从善或从恶的不同出发点看世界,直接影响到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从善的出发点看世界,这世界就是一个善的世界,到处都是乐观、积极、阳光、爱心、美好、优良、高兴、巧妙、信任等;反之,从恶的出发点看世界,这世界就是一个恶的世界,这世界充斥着沮丧、消极、阴暗、虚伪、丑恶、拙劣、低俗、糟糕等。不管走哪条路,但有一点是人们所共识的:不论人之本性之初是善是恶,生而为人,最终都是要趋向于善的。《论语》中曾子有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关于向善的主张,从来都是如此,古今无二,中外同归。
如果不向善,不足以立足社会,立足现实,立足生存,向善应该成为一种理想、一个信念、一种追求。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现实,不顾生存,但教育也自有一方纯净的天地,完全可以有所信仰,有所追求,有所作为。
三、向善,语文教学永远的价值追求
语文是人学,它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重任,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立人”。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它是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其态度、情感、信念、能力、个性特质等,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效果和人格塑造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换句话说,教师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内隐的、长时的教育意义。因此,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向善向美,而且始终如一。尽管教师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教师有良心和良知!
9.上善若水,大爱无痕 篇九
小时候,我以为您很神奇,长大后我便成了您!十七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深地懂得:上善若水,大爱无痕。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我看到了一道道奇异的光芒——马路边的殷雪梅,废墟中的谭千秋,车轮下的张莉丽,血泊里的杨建一……这些奇异的光芒透射出两个响亮的字眼——高尚!可敬的英雄教师们用生命和爱震撼着我们,成为我们所有为人师者学习的楷模。
上善若水,大爱无痕。我想到了身边的同事们。我们学校的老师因为平凡、健康,没有感天动地光辉事迹。但是我看到了每一位老师在平凡工作中点点滴滴的无需赞美,感受到了这些无需赞美积淀起来的无比高尚。
校园里那单瘦的身影还在巡逻,那是我们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多少年来,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学校谋发展。
广播里传出响亮的声音,那是我们年轻激情的邓校长。为了学校的事务她整日忙碌,特别是合格制学校建设时期,她辗转奔波、废寝忘食。为此,父母担心,爱人费解,儿子埋怨……心力憔悴的她痛苦、彷徨……却坚守心中那份执着,含泪前进。
桥头铺完小的领导班子身先士卒,感动着我们,引领着我们。那一个大雪之夜,已是凌晨一点钟,毕业班办公室灯光依旧。文艺组老师标新立异,教学排练两不误,连续熬夜,声音嘶哑,只为学校的一纸荣誉。都知道教师行业一个萝卜一个坑,为了不影响教学秩序,宋登翾老师将阑尾炎手术日选在了清明放假,唐德珍老师打针时将时间定在了中午跟晚上,杨兵老师肿瘤手术后将医生叮嘱的一个月休假改成了一个星期,而在此期间独自管班的蒋春花老师,没有向学校提出只言片语。他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只为心中那份坚定的执着。
当学校出现紧急事务,深夜十一点,一个电话,校长室就挤满了当夜住校的所有老师。大家出谋划策,密切配合直到凌晨五点。早上七点半临时开会,全体教师一个不差。承受写在脸上,忧虑放在心中。直到有惊无险,大家才如释重负,各自工作。望着老师们离去的背影,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因为他们勤学苦钻,积极进取;因为他们团结互助,勇于担当;更因为他们无私奉献,大爱无痕!我坚信,这是一支强大无比的方正!我自豪,我是这个强大方正中的一分子!
10.上善若水任方圆 篇十
上善自然需要方正。“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若不方正,心中迂回险滩太多,争权夺利尚不及,安能分心来为“上善”?一如吴国大夫伍子胥,一生为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哪怕伯翰錾嘞喟,君王猜忌相毁,他亦例行刚直忠义。哪怕举目荒芜,将被赐死,他也但是恳求留下双眼置于城墙之上,最后一次将薄了云天的`刚烈托付给君王——这种方正,是逆浪而上九死不悔的方正。未有锦鲤溯流而跃,坚守向往纯净的本心,安有龙王呼风唤雨、播撒甘霖?一如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直面长刀阔斧,面无惊澜,慷慨高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凛然赴死。点点碧血洒人间,若同灼灼桃花,朗映革命东去的大江,挽住了比清风易逝的人心——这种方正,是傲骨嶙峋的方正。未有梅魂凌雪不败,安有暗香浮动月黄昏,安有清气盈满乾坤四海?
上善,却还需一点圆融。圆融并非顺水推舟,欺下媚上,极尽小人之媸,而更多地意味着用诚挚笼络人心,以胸怀包容瑕疵。“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小隐山林数十载,虽为求仕,却也于其诗作中写意了无限山水情怀。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诸多神来之笔皆昭显了名士风骨,是故而名扬天下——这是诚挚的圆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正因这圆融中毫无虚情假意,放如实心木般禁得住风雨飘摇的考验。宰相张英在家人与邻居争三尺宅基时,毫无以势压人意,反而包容了邻居的咄咄逼人,数落自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言促成百年鎏芳的六尺巷,不禁让人敬服于他能容下斩浪舟舸的胸怀——这是包容瑕疵的圆融。一粒石子,将它磨成蚌珠方不会硌痛心口;一点墨污,将它改为栩栩蝇虫方不拂了画屏本意。当人过于方正,往往于人于己过于苛求,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多一份圆融,人才可如锁有了润滑墨粉般声色清脆,难以朽坏,且让“方”能不刺痛人心的同时感化芸芸众生。
老子曰“上善若水”是正因水的不争,我看未必然。正是正因水懂得适时控制形体的方圆才可谓之上善。春,便化甘霖唤起生机;夏,便作滂沱化去炎方;秋,即成寒霜冻甜蔬果;冬,便引霏霏兆示丰年。——人何不能如此?应对屡禁不止的公务员考试“橡皮擦作弊法”,不正应化骨气为清霜紫电,一斩颓风?应对打着减负旗号将历史从中考信手拈出的教育部,难道不该横眉冷对,千夫相指?应对武汉争创全国礼貌城市,政府难道不该从民意做起,体察民情,而非一味贴标语,高喊口号实无作为?应对春晚魔术穿帮,难道不该从奚落戏谑中发表更多包容艺人的言论,为艺术多留一份尊严?
11.上善若水 思方行圆 篇十一
“上善若水”──海尔文化的精神内核
张瑞敏特别崇尚道家文化,又兼备儒家风范,是企业界公认的“儒商”。他认为,“做企业要求本然,而不是丧失耐心”。老子说“上善若水”,意即最高的善就像水,心胸要像水纳污流那样开阔,交友要像水清见底那样坦诚,行动要像水归大海那样执着,以达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精神境界。
这种精神境界反映在海尔文化层面上,一是坚持“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价值目标。“‘敬业报国’的核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字观念,‘忠’就是回报,就是要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回报用户、回报国家、回报社会”。海尔集团正是靠着这种追求,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成为中国境内最受尊敬的企业。同时也“正因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求索取,其自身也得到了永恒的存在”(引自海尔CEO致辞),从而跨越了许多企业“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尴尬境地,成为连续十八年高速成长(年均增长73.8%)的著名企业集团。
二是遵循“真诚到永远”的社会服务宗旨。始终以“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作为企业的服务理念,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作为企业的服务目标,广泛推行“一站到位”式服务。在市场营销中,坚持做到“先卖信誉,后卖产品”。为此,不惜在集团公司最为困难的时候用大锤砸掉76台不合格的冰箱,以唤醒职工的质量意识;在售后服务中,时刻牢记“用户永远是对的”行动准则,并公开承诺:“只要您拨打一个电话,剩下的事由海尔来做”,彻底消除顾客的一切后顾之忧;在各类产品的形象用语中,处处传递真诚与亲情,例如:“海尔冰箱,为您着想 ”,“海尔电脑,为您创造”,“海尔国旅,诚信相聚”,“海尔洗衣机,专为您设计”等。这些“亲情”化的语言和“诚信”行为,正是铸就中华文化独具欢乐祥和意蕴的内在要素。
三是发扬“海纳百川”的精神,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和现代先进管理理念。海尔集团决策层经常研究韦尔奇和GE,探索和挖掘它们的成功经验,同时广泛采纳和应用西方现成的科学管理方法,如10/10双因素管理理论、向国外市场扩张的“本土化战略”、激活“休克鱼”的企业兼并机制等。海尔集团还经常请北京克劳士比管理顾问中心等机构人员到企业作培训讲座,密切跟踪世界先进管理动态。在一些媒体提出质疑的情况下,海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走出去”战略,张瑞敏公开宣称“我们靠速度来打造世界名牌”,即通过加快向国内和国外市场的扩张速度来缩短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差距,进而实现海尔品牌的国际化。目前,海尔集团正在e时代革命的道路上,依据美国哈默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企业管理理论,大力开展业务流程再造活动,力争实现企业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
“思方”──海尔的思维模式
到过海尔集团的人都会发现,海尔总部大楼从外面看四四方方,大楼的四周则环绕着两圈“活水”,环水的道路和大楼周围其它的小建筑上有一些对称的雕塑,暗含着道家文化的意味。这种独具匠心的布置,体现了海尔人“思方行圆”的原则。
"思方",亦即思考问题时要体现自己的思维风格,发展自己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说,一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智慧为根基。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极具思辨智慧,对现代管理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海尔集团较好地继承发展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使之成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这种原则内化在海尔集团的管理思维中,就是在观察与思考中解决问题,张瑞敏把这比作中医诊疗。他说:“就我而言,我愿意称自己为中医,中医就是望闻问切,对于企业来说,不可能都用量化来定。怎么说呢,就是一种感觉。”(《经济观察报》2003.3.23)这也验证了西方学者德鲁克在《二十一世纪管理挑战》中的一句话:“对经理人来说,到头来只有一个方式去取得资讯,那就是:御驾亲征。”
二是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氛。人是决定企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因素。与片面追求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企业相比,海尔集团更注重营造团结和谐的人文气氛。他们坚持“人人是人才,赛马不如相马”的用人观,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合理使用人才。为此,他们创办了海尔大学,搭建起通畅便捷的职工自我提高的平台;建立了“挑战满足感,经营自我、挑战自我”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像经营自己的店铺一样经营自己的岗位。对干部,他们强调要用《干部自我警示录》等进行自我约束;对员工,他们强调要以“宠辱不惊,自强不息”、“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作为个人修养标准。海尔集团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得到了国内外企业界的广泛赞誉,日本能率协会会长富坂良雄对此评价说:“中国人在经营过程中把人作为经营的主体,这种逆向思维显示出两国在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目前日本企业正在对企业经营体制、理念等进行改革探讨,在这关键时刻,海尔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经验。”
三是遵循“知行合一,行之惟难"的思维定式。一方面,海尔集团强调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按照“5W3H1S”要求,明确工作的目的、标准、地点、责任和进度(5W),掌握工作的方法、数量和成本(3H),确保工作的安全可靠(1S)。特别是对管理人员,海尔集团强调要把“知”放到第一位,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看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海尔集团更专注于行动,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天下难事必做于意,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只有“把别人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创造持续永恒的企业价值。张瑞敏曾说:“伟人就是恶人,恶在哪里?恶到把小事抠住不放,非常认真,不做到就不行。”(摘自艾丰《悟道海尔》)海尔的德国老师在评述海尔为什么超过它时曾说:“海尔能够成功,是因为海尔有梦,梦就是远大的理想。但海尔也非常务实,务实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海尔人正是靠着这种“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的务实精神,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入手,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行圆”──海尔的行为准则
海尔人思考问题非常谨慎,隐含着“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行动起来却雷厉风行,从不放过任何稍纵即逝的机会。
一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始终做到“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这是海尔集团的工作作风。他们认为,“大家都在比速度,但是真正握住用户的手,还必须有‘第一速度’。产品开发要有第一速度,销售要有第一速度,纠错不过夜要有第一速度。”2001年,在“全球海尔经理人年会”上,美国海尔贸易公司总裁迈克反映说,有的消费者抱怨普通冰柜太深,取东西不方便,希望能买到一种上层为普通形式、下面为抽屉的冷柜。海尔集团冷柜产品总部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组织四名科研人员连夜奋战,仅用17 个小时就完成了样机,随之又进行了第二代更新。当这些样机披着红绸出现在答谢宴会上时,所有客商都惊讶不已,随之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海尔人就这样靠速度征服了客商。
二是坚持做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海尔集团认为,“市场惟一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只有不断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活反映,才能把握商机,赢得主动。前些年,海尔商流推进本部HMS上海中心总经理解居志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上海将推出分时电价,用电低谷时的电费是高峰时的一半,同时了解到上海市民有了这样一个愿望,即“家电要是能晚上用电、白天工作就好了!”由此他联想到,海尔已经有了具备这种功能的产品,只是原先没有把它广泛宣传出去。于是,解居志立即组织人员重新制定产品宣传策略,提炼出“分时家电”这一新的宣传点,接着召开信息发布会,很快就把这一记重拳打了出去。同时,他又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一信息反馈给集团各产品事业部,定制更多的适应这一市场需求的产品。解居志的快速反应不仅抢占了市场先机,也引来了社会舆论界对海尔人竞争精神的惊叹,《解放日报》当天发表评论:“上海这么多企业都没有抓住这一商机,远在青岛的海尔却紧紧抓住了!”
12.上善若水练习 篇十二
关键词:上善若水,学生工作理念,柔性管理
0 引言
老子的道家思想,体现了丰富的哲学内容,政治内容和人生价值内容,而道的精髓所在是“水”。老子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众多美德,并提出“上善若水”,认为水具有七种美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把水性和人性和谐统一起来。“上善若水”的观点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深远的影响,对辅导员工作理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 居善地,谦下不争
水滋润万物,善利万物,默默付出。正是这种谦下不争的付出,才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为百谷王”。江海处于一切小河的下游,位势地下,所以能接纳百川,能成为一切小河流所归往的总汇。水流善下而不居于高处,使其汇集成海。
为人处事应像水一样,时刻保持谦下不争的态度。《老子》第68章指出“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态度谦下。“为之下”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谦虚”。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谦下不争是一重要原则。
辅导员管理工作中要坚持谦虚、诚恳的态度,不能以高学生一等,摆老师、领导架子,绝不能盛气凌人的与学生沟通,应持有交朋友,帮助朋友解决问题的心态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本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成才为本的指导思想,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对学生真心实意,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
水无常形,但水安居卑下,甘位幽贱,始终把自己摆得低低的,栖身于“众人”不愿处的位置,但它却什么也没有失去,正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者,常面对各种琐事杂事,辅导员成为“万金油”,经常需要“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可因为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却往往限于“十年政工,两手空空”的尴尬局面,因此,很多人心浮气躁、牢骚不断。殊不知,这种埋怨牢骚除了让工作环境更为恶劣外,于事无补。若我们能平心静气的将所有的精力用于作为,那么就不会被得失与怨恨所困惑了。我们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位置,如果把精力都用于争夺蝇头小利,终将碌碌无为。
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的“不争”是无形的去争,把“不争”作为“争”的策略和手段,从而达到最大的“争”,实现不争而善胜。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强,行为独立,不希望辅导员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学生、生活,因此辅导员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这样才能做到“不治而治”。
2 心善渊,襟怀博大
水之能容,在于其胸襟宽广;水之能渊,在于其不弃涓流。重视点滴的积累。为细而终成大,兼容百川的欢涌,处下而成其深。我们为人心境应像水一样容纳百川、深沉渊默。
作为辅导员,要做到“心善渊”,需心平气和,胸襟宽广。面对学生思想及价值取向多元化,优秀的辅导员应当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允许的范围内给学生自由发展空间。辅导员襟怀博大,视域高远,勇于并善于接纳和认可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接纳和认可,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净化自我心理,让自我职业事业更上一层楼。
3 与善仁,柔性管理
水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仁慈柔和,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与善仁”,就是以“慈善柔和”的方法来待人接物,真心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老子贵柔,柔是水的特征,也是人的本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体现于人性上便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
“与善仁”,对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启示是柔性管理。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采用非强制方式产生潜在的说服力、影响力、驱动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的自觉行动。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了道德引导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道德引导又是柔性管理的重要手段。从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来看,“以德服人、以情动人”的柔性管理理念更容易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辅导员柔性管理理念把“爱心统摄”加“情感互动”作为基本理念,把“创新求变”和“个性发展”作为指导思想,把“环境影响”加“自我管理”作为管理手段,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治”。
4 言善信,以身作则
俗语说:静水照大千。水映万物,各如其行,诚实不妄,这就是信。辅导员面对学生时,应言语平实又有信用,声不妄发;若辅导员常出尔反尔、不讲信用,或指定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那其将在学生中威信扫地。
俗语说“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那么作为一名辅导员,如何做到“言善信”呢?关键是要行动上必须“修之以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及长”,就是说辅导员要想在学生工作中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修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只有凡事以身作则、以师为范,把“照我说的做”改为“照我做的做”,才能令学生信服。
5 正善治,秉公持平
水性平正,所以我们处事应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教育公正、公平是师德的重要范畴。辅导员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大学生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的心理基础。高校管理中的各种先进评比、奖助金发放、学生干部任命、发展党员等环节都和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辅导员做到了公正无私,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尊重。稍有失偏颇,极有可能成为矛盾的触发点,影响稳定。
秉公持平,除了需要处事公平公正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尊重学生。只有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进行平等对待,那才能算是真正的公平。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成长负有重要的责任,但辅导员不能因此把自己当作游离在学生世界之外的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辅导员要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帮助学生解疑答惑,给他们指点正确的方向,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正善治”。
6 事善能,因势利导
水无常形,能方能圆,无所不及,水从不要求外界改变,而是改变自身来适应环境,顺应变化。水到了杯子里,就成为杯形,到了盘子里,就化为盘形,真正做到了因势随形、随圆就方的极致境界。水的本性告诫我们,凡事要竭尽全力,讲究做事的方法,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到“事善能”。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事务矛盾有不同的特点,辅导员必须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特点及不良倾向,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规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当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同时,因势利导强调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求辅导员工作时讲究机智,讲究策略。
7 动善时,择机而行
河上公说“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水顺应自然、应时而动、应时而止。水“动善时”,提示我们要善于捉住机会,正确把握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努力寻找天时、地利、人和的交汇点,择机而行。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动善时”要求辅导员善于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和分寸。在面对学生的一些正面的或者负面的表现时,对学生的教育要讲究科学性,懂得学生的心理,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首先,表扬要及时适度,及时的表扬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适度的表扬防止其骄傲自满;其次,批评的时机要恰当,掌握分寸,在学生出现问题后,可以选择时机恰当地进行教育,同时给学生以反省的机会,促成其相好的方向转化。
在辅导员自身成长上,择机而行主要体现在其专业化、职业化、事业化的进程中,要求其善于发现、抓住并利用瞬息即逝的机遇,善于顺应时势,创造条件,促使形势向有利方面转变。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之善、水之柔、水之谦下、水之不争、水之虚静、水之博大,对我们的立身处世、人格塑造提供了无限的启迪。结合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我们在上善若水中,学到了谦下不争、襟怀博大,在教育中以柔化刚、刚柔并济,以身作则,秉公持平,因势利导,把握教育时机,择机而行。
参考文献
[1]姜颖.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J].社会科学论坛,2007,(10).
[2]丁文胜.高等学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无为而治”[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11:48-49.
13.上善若水的作文 篇十三
“任方圆”,“任”字极为关键。它不是“放任”,也不是“任凭”;而是“适应”、“顺应”;这“适应”与“顺应”是主动的,积极的自然而然的,无任何勉强和牵强之嫌。
“方圆”是客观存在,是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是千奇百怪的社会现实,是瞬息万变的时势境况。所以,只得主动适应,积极应对,顺应其固有规律“与其同行”。
“方圆之用,各得其妙。”“妙”在何处?妙在有时是以“方”对“方”,以“圆”对“圆”;有时却又反其道而行之,“方”对“圆”,以“圆”对“方”。
许多事物,看其形似,实则神异。而本质相同的事物却又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各呈异彩。“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的就是这个中道理。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都是方圆之法的妙用。
“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这其中的“器”,可以说是事物,问题,麻烦,也可以说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解决麻烦的心态、策略、措施、途径等等。
“俱呈”,是特征鲜明,原因清楚,路径明晰。中国有句古话,“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道事物的特征,知道问题的根源,知道麻烦形成的路径,叫做“知彼”;也知道自己的长处,自己的本领,自己的智慧和机巧,叫做“知己”。
物有所长,事有所短。但是,其“功用”都是客观存在的。“物无所弃”,“物尽其用”,说明了客观存在的合理的普遍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物事互补,又揭示了客观存在的功用的特殊性。
14.上善若水任方圆作文 篇十四
水是温和的。它平平静静地在那里流淌着,没有风的作乱,它永远都是那样平静、温和。
水似乎没有形状,可也能是世上所有的样貌。随欲而安的个性,使得我们能将它困在一个又一个或精或简陋的容器里,随心所欲地让水呈现出我们所需要、喜爱的形状来。而水从来不曾反抗过,只是在装载它的容器中微微荡漾。
很喜欢看鱼儿在水中游走,水如一个宠爱孩子的母亲,不留一点儿缝隙地将鱼儿层层围住,好像生怕它受到半点儿伤害。可水并不限制鱼儿的行踪,但鱼儿所到之处必有水。多么慈爱的一位母亲,它温柔得令鱼儿永远也离不开她的怀抱。
但是,在水温和的外表下还藏有一个执着的心。九曲十八弯的路程,没有拦住它的脚步;百折不回的坚定,伴着它一路而行。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既然路是人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那么河道呢?最初的河道,那是水的一次次冲击,经历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开拓出的通向大海的道路。
还记得外婆家门前的那一个石板。坚硬而厚重的石板上留着一个小小的水坑。小时候的我总以为那是一个路经此地的大力士所留下的,之后才明白那竟是每一天从屋檐上滴落下的小水滴的杰作,没有哪个人第一次明白这个故事时会不为之动容。
“上善若水”,老子所主张的道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有治,水正好契合了他的思想。但这水所承载的,不仅仅仅是他一个人。
孔子有云:“逝者如斯。”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水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永流不息,见证了两汉之雄钟巨鼎,见识了北宋之游船画舫,见到了晚清之断壁残垣……
15.上善若水练习 篇十五
信息基地定位于建立一个直接面向客户、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新型生产基地, 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呼叫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和其他信息服务生产及业务配套设施。
基地背依高山, 北望清水河, 内拥月亮湖, 总体环境十分优美;用地以中部山丘为界, 东侧用地地势平坦, 西侧用地高低起伏。如何在尊重保护和利用基地优美自然环境的前提下, 合理规划布置, 是本规划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项目的上层次规划定位为国际生态城, 其总体规划具有浓厚的欧陆风情特色, 延续着该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地域文脉。本规划在尊重城市地域特色和上一层次规划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地块的自然山水地貌, 结合企业“上善若水”的文化;采用活泼、流畅的动感空间设计手法, 合理布局, 力图营造出人工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园区环境。
一、规划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地块功能区划分, 以动态、飘逸的空间构图设计手法组织建筑群体。
作为信息服务基地, 规划概念力图体现现代高科技园区服务基地的功能特点。规划以“海洋”为构思起点, 与“上善若水”的企业文化相契合, 展开理性思维, 将“水聚强势、水形万象、水柔通达”的企业理念充分提炼。通过合理的规划, 结合自然地貌, 抽象总结出信息园内空间。如水流般的“聚合”、“变化”与“通达”, 力图营造出舒适自然的生产、生活空间。
二、功能布局解析
基于该地块独特的地形地貌, 在总体规划分区上自然分为三个部分, 即东部生产区、中心绿地区及西部生活培训区。
基地东侧用地地势平坦, 适于布置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等生产类建筑群;西侧布置员工宿舍、食堂、技术研发孵化中心及二期呼叫中心等生活性建筑群体;培训、展览等建筑安排在地块的中部, 结合中心湖泊、草沟等原生态景观改造美化, 自然形成园区的中心绿地。
贯穿园区东西的主道路自然联系三个功能区, 以形成功能布局合理、动静分区明确、交通联系便捷、环境自然优美的信息园区。
三、建筑群体设计理念
设计将“海洋”、“水”的概念充分体现在建筑群体、建筑与自然地形围合的空间之中。鉴于园区各类建筑物有着不相同的性质, 建筑总体造型以化整为零的方式, 将“水体”的特质提炼成“流动”、“穿插”“韵律”等设计手法, 综合运用于各类建筑物之中。建筑平面以规整的矩形、圆形、圆弧几为设计母体, 通过富于变化的排列组合, 相互呼应、相互关联, 营造丰富的建筑空间。
园区的建筑按照规划分区和使用功能主要有以下四部分。
1. 东部生产区呼叫中心建筑群
考虑到功能使用空间的最大适用性, 呼叫中心采用规整的长方形平面, 平面尺寸为70 (长) ×43 (宽) m, 长宽比例适中, 标准层面积具有一定的规模。既可以保证其建成后高效运营, 又可以兼顾其功能转换为云计算中心的可行性。
呼叫中心的建筑立面造型采用简洁大方流畅的设计手法, 沿城市主干建筑立面采用双层外墙设计。既有形象展示功能,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城市道路对该建筑的干扰。面向园区的内立面则采用明快的单层实墙, 结合富有韵律感的外窗进行美学设计, 简洁而不失活泼之感。
生产区呼叫中心群体建筑一共有6栋 (其中位于东南面两栋可作为云计算中心使用, 在此统称为呼叫中心) , 建筑依山而建, 以两栋建筑为一组, 由北至南, 成行列式排布, 结合自然地形的高差, 不但可就地解决园区相当一部分的停车指标, 且每组建筑之间又可以形成有韵律感的高低错落变化, 使得该生产区空间更为丰富多彩。
2. 监控综合楼
该监控综合楼结合园区的主入口主干道进行布置, 安排在生产区中部, 功能定位为整个信息基地的规划展示及管理监控。因此, 它既具有企业形象展示、宣传发布、接待功能, 又有实际生产管理功能, 是东部生产区的重要公共性建筑。
建筑由椭圆和圆弧的两组造型建筑、高低错落结合而成。考虑其使用功能, 建筑立面利用弧线型空间带给人的流畅活泼感, 使该建筑既成为东部生产区的视觉焦点, 又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3. 技术研发孵化中心综合体
该建筑规划布置于地块的西北角, 位于城市干道的交汇点, 是展示企业形象、开展对外服务业务的极佳场所。本设计考虑建设一组高层建筑综合体, 其功能是多样性的。主要功能为业务的技术研发, 二期外租的为呼叫中心、培训中心。考虑日后的商业价值, 该建筑综合体可配置适当的商业空间, 以服务园区内外。
该建筑综合体以两栋板式高层结合裙房组合而成, 建筑立面延续“海洋”、“水体”的主题, 沿城市主干道采用双层幕墙立面, 展示“科技、灵动”之感, 使建筑造型现代、轻盈、飘逸。建筑内立面因坐拥园区内中心绿地, 因此设置了退台式裙房。同时, 在高层部分设置了空中花园, 使人在不同高度的建筑空间中能够充分享受自然景观。
4. 员工宿舍建筑群
员工宿舍位于地块的西南角, 南临自然山体, 地势相对平坦, 环境较为幽静。建筑群体自成一区, 区内交通与园区主干道相连接, 建筑错位排列。建筑之间布置若干室外活动场地, 使园区员工在生活之余能身心都能够得到舒展。宿舍建筑平面采用内廊式布局, 首层架空。建筑屋顶采用坡屋顶与绿化结合的方式, 建筑立面虚实相结合, 充分考虑了室外景观的观赏性。建筑整体造型既有地方特色又不失现代感, 亲切而有生活气息。
总体而言, 信息园区的建筑群体设计从使用功能出发, 结合当地的传统建筑, 在取材, 用材方面都体现了设计对其的高度关注。建筑立面在色调及材料的选择都沿着贴近自然、清新宜人的方向进行, 如清新亮丽的乳白色、富有文化气息的棕红色、稳重的卡其色等。传统的石材、木材, 现代的铝材、玻璃以一种和谐自然的姿态相组合, 在山水之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四、景观设计
尊重自然地貌、营造舒适宜人的工作生活空间、实现人工与自然融合共生, 是本案在景观设计上考虑的重点。
(1) 充分保留本地块中的自然山体, 将地块中部的水体、堤岸、草沟、梯田集中规划, 使之成为园区的中心绿地。该绿地衔接东面的生产区及西面的生活区, 成为两区共享的户外休闲绿地。绿地中部靠近水体部分设置了两组亲水建筑, 令使用者在建筑内可充分享受绿地美景。同时, 也为这片中央绿地提供了别具特色的幽静观赏空间。
(2) 本地块东西部分地形高差较复杂且各有特点, 设计利用地形高差这一特点, 使建筑物产生了天然的高低错落感。结合建筑的第五立面――建筑屋顶的绿化设计, 使建筑之间休息平台的相邻互合。无论在生产区及生活区, 都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高度的室内外空间中欣赏自然景观, 体会设计师为创造趣味空间的用心。
(3) 建筑室外空间兼顾浪漫与理性, 力图在不同的功能区域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室外景观。生产区利用流水的蜿蜒、生动, 从室外铺地到水景小品的设计都充分体现出空间的活跃性, 使人在工作之余能能够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室外氛围。生活区主要以大面积的休闲绿化及室外活动场地作为室外空间的主体, 使建筑室外空间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五、结语
在本次的规划设计中, 我们要尊重自然, 合理地解决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 努力将企业文化抽象提炼, 并充分体现在规划设计实践当中, 成为我们所关注的内容。期望通过我们一点一滴对自然环境的重视, 在规划建筑设计领域中为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留下一笔美丽的生态财富。
摘要:环境恶化问题给人类乃至地球带来了重重危机, 设计师在对美与形式的陶醉中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以规划实例为例, 探讨如何在尊重基地原生状态下, 结合地域及企业文化, 以尊重自然、融合共生的态度进行设计实践。
关键词:上善若水,融合,共生
参考文献
[1]贾云.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16.“上善若水”及“任方圆” 篇十六
老实说,这道作文题出得很是精巧,举例生动有趣,令人思绪大展,有挥笔一吐为快之念。只是题中“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之句,先暂且不论这句话的内容,它究竟语出何典,是谁“所谓”,还得先论证一番。中国古籍文献中,的确有“上善若水任方圆”的句子,但用得极少,据我所知大概仅见于唐代诗人顾况的《宜城放琴客歌(柳浑封宜城县伯)》中“上善若水任方圆,忆昨好之今弃捐”。“上善若水”原出于老子的《道德经》,原句并没有后面的“任方圆”三个字。也就是说,“上善若水任方圆”既非老子原文亦非原意,系后人之附会,而高考作文根据这篇附会拼装的文字再加以演绎,弄成了一个似是而非似通非通的概念。
那么,老子的“上善若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道德经》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即最佳的意境或状态(人或物),修炼到这种意境时,其状态就像普普通通的水一样,虽然处于为人不屑的低处,却能够滋润万物、调和阴阳而又与世无争——这才是最接近“道”的一种状态!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水”是极其玄妙之物,总括起来,大约有这样几个特性:其一,水观之无色,嗅之无臭,尝之无味,触之无形,听之无音,“五感”皆无,此所谓“真水无香”者也。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真水无香”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真”字令人联想道教之最大流派“全真教”),但并非道教祖师爷老子所提出,更不见于《道德经》,其成句可能出于明代以后。
其二,水总是聚集于低洼之处,“水往低处流”而为“众人之所恶”。但正因为如此,反倒有汇聚成河形成大势之本能,此所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其三,水之最大的特点是看似“柔弱”无形,但却能够以柔克刚,甚至较坚硬牢固的物体更具力量。《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底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了,但攻克坚强的东西却又没有比水更能胜任的,水是任何其它东西所无法取代的。弱者战胜强硬,以柔克刚,这个道理天下的人都懂得,但却很少有人能做到。所以圣人说:“忍辱负重才能成为一国之君,战胜天灾人祸是为天下之王。”简单明了的道理说起来不好听,却句句是实。
明白了水在道家思想中的象征意义,上善若水的概念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此观之,“上善若水”的原始含义与后人演绎的“上善若水任方圆”,两者在思想境界上是有差异的。“上善若水任方圆”着眼于水之劣势,取其无形、柔弱加以衍生,主张改变自身以取悦他人,难怪有人认为这是宣扬圆滑玲珑的处世之道,委曲求全,明哲保身,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似不宜提倡。而《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则取水之“无以易之”的诸多优势,滋润万物而又与世无争,虽地处低洼却能集流成河,柔弱无形却能以柔克刚,俱是传递正能量,毫无半点被动消极之态,这也正符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基本思想。因此,这两句话看似语句近似,但是细细推究起来,其世界观与精神境界岂能同日而语。
断章取义戏说经典的风气,不仅弥漫存于当今之娱乐界,就连教育界也未能免俗。在古代世界——无论东方或西方,亵渎神灵、诽谤科学、藐视君主等行径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而“篡改经典”也应该与这些“罪名”一样,不能够无底线地宽容!
17.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文 篇十七
一身素衣,淡淡慈祥的气息,肌理竟掩盖了岁月的痕迹,我有些诧异,喧嚣尘世的尘埃中,竟有如此圣洁之人,平静如湖水般的双眸,嘴角如新月般的弧度,没有一丁点的虚伪,淡淡的祥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难得的宁静与淡薄。抛开尘世的功名利禄,以心化万物,善利天下,不与人争。或许这便是真正的上善若水吧。不知为何,在那陌生男子身上,我总会想到这四个字。
一只蝴蝶缓缓落在那男子的指尖。翅间仿佛飘洒的是生命的气息。初露晨曦无意的一瞥,草地里仿佛生命般的颜色,那一刻,仿若真正了悟了上善若水的真谛。
慈祥的笑,凝眸处,仁爱的光。素衣的身影,不受尘世污染的心灵,以自己的心去博爱天下万物。闪烁的眉宇间,冗长的沉思在流淌。
静谧的小路上行走着,石子间仿佛也溢满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气息。
18.上善若水作文 篇十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丽的夜晚,月光像是被牛乳洗过一般,穿过古老的青松,潺潺的小溪,揉碎了这一轮明月,散落成一片片流动的梨花。珠飞玉溅,像烟,像雾,轻似梦,细如丝。远离了痛苦的纷攘,留下了自然的宁静。溪,不正是水的灵气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像一条轻罗带,在自然间尽情地飞舞。风,让它荡漾起一个个酒窝,去装满春天的微笑。放眼望去,翡翠般的湖面上云雾缭绕,忽而滚滚而来,忽而拂袖而去,像一个魔术师。坐在岸上古色古香的亭子里,你会发现西湖是一位修女,她是那样地矜持,湖水共蓝天一色,数不清的绿树红花倒映在水中,真是“人在画中游。”西湖一点也不比西子逊色,反而多了一份自然,一份美丽。湖,演绎了水的秀丽。
“无数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我们再次聆听那来自远古的声音,来自冰川的声音。长江,不畏任何艰险,只知道自己应不停地向前,向前。震耳欲聋的一声响,便把巨石卷成了碎末,纷飞在空气中。它咆哮着奔腾于高山悬崖之间,掀起层层巨浪,毫不犹豫,毫不徘徊。江,为我们讲述着水拼搏的故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广博的海正是有了博大的胸怀,才能一望无际。站在海边,你甚至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天和海浑然一体了。一只海鸥,直冲云霄,在大海上空自由地翱翔,感受着无边无际的美。海的胸怀铸就了它的伟大。海,诠释了水的广博。
19.上善若水练习 篇十九
“大音希声, 大爱无痕”, 最大的声响恰恰是悄无声息的, 最伟大的爱恰恰也是没有痕迹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大爱, 不声张, 不浮夸, 不彰显, 却最无私, 最持久, 最深沉。如涓涓细流, 如春风拂面, 滋润万物, 复苏生命, 却不留任何痕迹。这种“大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私奉献、不求给与回报的。
一、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师德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从上古开始, 知识就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之路, 让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 而教师正是打开这扇大门的引路人。
教师这一职业出现的很早, 上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不过那个时候的教师职业定位是什么, 师德是什么, 就无从考究了。传说在尧舜时期就有了教师这一职业, 不过那时候称作“司徒”, 比起现在的教师, 那时候的教师更像是一种官职。究其字面意思, “司徒”应该是管理和教育徒弟的意思, 其职能和现在的教师是一样的, 负责民众的教育。
那么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呢? 古人认为,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解决人身边的事, 处理五种人际关系, 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这些人际关系, 是人降临在这个世界上不得不面对的, 是顺应着人的天性的, 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可以看出这正是教育的本义, 也掀开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国教育的源头也不是简单的“传道, 授业, 解惑”, 而是以教育人为目的的。古代的圣贤认为, 教学生如何做人才是教育的初衷所在, 教育的落脚点也应该在育人上。
那么古代对教师又是如何要求的呢? 《书·舜典》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很值得研讨的命题: “敬敷五教”, 这不只是对教育内容的限定, 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敬”指的是教育者的态度, 指的是要有责任心; “敷”指的就是教育者的使命了, 指的是要的传经布道,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从史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那时候的教师, 确实具备了这样严格的标准。据《帝王世纪》记载: “舜为尧司徒, 支孙氏焉。”②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 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舜是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闻名于世的, 他年轻的时候受到继母和兄弟的陷害, 脱险之后并没有记恨于心, 而是以德报怨, 这些故事还载入了《二十四孝》。可以看出, 那时候对教师德行最为看中, 尧也是因为这一点才发现的舜并让他担当司徒一职, 他果然能以天下为己任, 创造了一幅祥和安宁的太平景象。可见那时候的教师, 仅拥有高人一筹的才能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修养和品格,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才兼备了, 这恐怕就是中国历史最早的师德风范了。
中国传统的师德教育已经有千余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其实诸子百家也都是职业教师, 其坐而论道的师德风范吸引了一大帮追随者。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被奉为“万古师表”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他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 提出了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育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孔子非常重视知行合一, 注重自身修身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正因为孔子的这种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精神才能吸引众多的追随者。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只出现过两个半贵族, 那么第一个就是孔子及其门人了, 第二个是张天师及其追随者, 第三个才是帝王将相。想必这种贵族指的就是一种精气神儿, 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教育者身上的这种贵族精神也影响着他的学生。孔子的学生子贡是这样评价孔子的———“学不厌, 智也; 教不倦, 仁也。仁且智, 夫子既圣矣”, 这也是儒家学说里做人的最高境界“仁”了, 孔子对学生及后世的影响都浓缩为“仁且智”, 这也可以说是古代教育者的师德风范和人格境界了。
可见, 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家都非常注重教学相长、言传身教, 强调自身修养的提高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者, 不只是“传道, 授业, 解惑”, 还要德高身正、严于自律, 从自身做起, 修身养德, 才能做好教育工作。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前形势下的教育也有着很大借鉴意义。
二、当前师德面临的形势
( 一) 信仰缺失
信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是人的精神动力, 19 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指出: “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 就不会欣欣向荣, 甚至可以说, 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回首昨日, 自己还是一名象牙塔里幼稚的学生, 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 也像所有书生意气的学子们一样, 幻想着自己离开校园后能够大展宏图, 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时至今日, 离开学校已经两年, 成为一名平凡的老师, 每日湮没在最平凡的工作当中, 也曾经一度怀疑过自己的信仰。现代社会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 人类的精神家园却比以前更贫瘠, 进入了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 信仰危机也成为很多老师面临的问题。
( 二) 育人意识淡薄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 育人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代教育的模式却经常背离这一初衷。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塑造人, 培养人, 很多院校现在追求的是知识的灌输、就业率的提高, 也会使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只注重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知之甚少; 只注重教授知识, 没有以育人为己任; 只注重智育, 忽略德育。我在学校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时候也会流于课堂上简单的说教, 没有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没有使这门课程成为指导他们生活的工具, 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门以育人为目的, 给学生以正能量的课程。一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播知识的“工具”, 而是学生灵魂的导师和道德的领路人。现阶段由于过度的扩招和高校岗位竞争压力的增大, 学生管理上的教、管、导分工, 造成师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 加之教师评价体制和学生管理体制僵化, 部分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业务教师, 只注重给学生传授具体的专业技能, 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 而把育人的职责完全推给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教育工作者。
( 三) 没有重视为人师表的作用
教师的魅力不只来自于渊博的知识, 非凡的组织才能, 卓越的见识, 还来自于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在教育活动中言行不一, 随心所欲, 缺乏自我约束力, 就很难得到学生的信服。
三、新形势下师德修养的新要求
进入21 世纪的今天, 世界格局的飞速变化, 中国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教师这个职业依然存在而且发展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新形势下, 教师这个职业和其它职业一样, 都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 对师德修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一) 做有教育信仰的教师
信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是人的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 一直秉承着“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师德要求, 一直信奉着“没有不好的学生, 只要不好的老师”的信条。教育是需要信仰的职业, 也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 有信仰的老师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从这个职业中体验到人生的幸福。这也符合马克思所说的“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育的过程本来就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 教育信仰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
( 二) 做有“大爱”的教师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 传授知识只是一种途径, 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人为本”, 就是一切要从学生出发, 学生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的本身就是爱的教育, 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发自内心的爱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爱, 爱优秀的学生是每个人的本能, 只有关爱每一个学生才是真正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过, 爱就是给予, 只有通过“给”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 爱的形式就包括关爱、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在教育过程中, 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给予, 首先需要对每一个不同个体予以了解, 对于陕西艺术职业来说,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活力四射的, 不同专业的学生, 个性也是不尽相同, 比如美术系的学生沉默一些,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器乐系的学生又比较开朗大方, 喜欢和老师攀谈; 戏曲系的学生就比较成熟了, 很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其次就是要有责任心, 这也是爱学生的一种体现, 教育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活动, 教师的责任心非常重要;还要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真正关爱每一人学生。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而“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相信每个生命的希望和珍贵,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 都是可造之材, 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教师的关爱就是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神奇, 每个个体都不是人类的样品和标本, 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展现和实例。作为教师, 我们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 爱每一个学生, 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 既爱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也爱道德高尚的学生和曾经有过失的学生。爱所有的学生, 爱学生的所有方面, 没有学生可以放弃。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大音希声, 大爱无痕”, 教师的爱, 就是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私奉献、不求给与回报的“大爱”。
( 三) 做以身作则的教师
孔子说过: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为人师表, 才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这样的老师, 学生才会真正的信服他。一个只是要求别人而自己无法做到的老师, 学生很难从心里接受他、认可他。人们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正如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 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教师平时的一点一滴, 包括他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心态都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 他的为人处事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讲社会公德, 然而如果教师身不正, 那么学生当然就虽令不从。所以, 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教育, 即“自省慎独”, 就是要讲求他律和自律相结合。他律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外在动力, 自律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 而师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自律, 做到防微杜渐。
陶行知说过: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 把你和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 这才算尽了教师的天职。”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类文化的主要传播者, 人类智能的积极开发者, 应以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 爱学生, 爱教育, 孜孜不倦, 精益求精, 使教书育人成为终身不变的追求。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师德纵贯华夏三千余年, 在世代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内容丰富的师德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家们都相当重视教学相长、以身立教、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个新形势下也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守信仰, 关爱学生, 以身作则, 使教书育人成为终身不变的追求。
关键词:师德,新形势,修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443.
[2][美]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292。
[3]道德经.中华书局, 2007.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5]Williams, R.Culture and Society.Harmondsworth:Penguin,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