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习题(14篇)
1.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习题 篇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题
1、下边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2分)
A、憔悴(cuì) 风筝(zhēn) 虐杀(lüè) B、寒颤(zhàn) 撒谎(sā) 脸颊(jiá)
C、嫩芽(lèn) 拆散(cāi) 分歧(qí) D、祷告(dǎo) 花瓣(pàn) 匿笑(nì)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预兆 峰峦 津津有味 B、喧嚣 弥漫 毫不犹豫
C、静谧 畅谈 各得其所 D、树杈 霎时 苦心孤旨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近两年来,不少出版社都推出了许多四大古典名著的新版本供读者选
择。
B、修建海湾大桥,是湛江市政府实施本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
程。
C、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
达的水平。
D、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使我掌握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4、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犯了错误不要讳疾忌医,应当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检查,坚决
改正。
B.只用短短的七个字作提纲,就把一部错综复杂、浩如烟海的长篇小说
揭示得如此浅显易懂。
C.这套新版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各门学科,真是汗牛充栋、丰富多彩。
D.刚起跑时,刘军就摔倒了,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到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了3000米第一名。
5、请参加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6分)
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
6、默写(6分)
(1 )海日生残夜,
(2 ) 谁家新燕啄春泥
(3)问渠那得清如许 ?
(4)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
(5)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
(6)下列句子空白处填写正确一项的。( )
A.学而不厌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温故而知新
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了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
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所谓“ ”,这话一点也假。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都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
A、畅谈(chàn) 连亘(gèng) 峰峦(luán) 惊慌失错(cuò)
B、谚语(yán) 飘缈(piāo) 葱笼(cōng) 获益匪浅(fēi)
C、喧嚣(xiāo) 喑哑(ān) 枯涸(hé) 毫不犹豫(yù)
D、弥漫(mí) 静谧(mì) 骸骨(hái)更胜一筹(chóu)
2、修改病句(4分)
①经过学习,同学们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②自从妈妈给他买了游戏机,明明的学习明显下降了。
3、请按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句。(10分;任选5题)
①“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这句与曹操《龟
虽寿》中: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含义相同。
②《次北固山下》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③《夜雨寄北》中写盼询归期的句子是
④《过故人庄》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⑤我们有些同学,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叫绰号,却总热衷给别人起外号,
对这些同学,我们应该用孔子的: 劝诫他们。
⑥ 古道西风瘦马。
⑦李白想把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朋友的诗句是
⑧《观书有感》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
⑨《泊秦淮》中渲染水上夜景的诗句是:
⑩____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4、《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与《孟子》、__________、
______ 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
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
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
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
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
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
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
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7、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连亘六七里: (3)一切乌有:
(2)或凭或立: (4)黯然缥缈: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答:
(2)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答:
9、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山市蜃楼变化的各阶段的景况。(2分)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选出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
A. 栖息(qī)躯壳(qiào)啜泣(chuò)玷污(diàn)
B. 气氛(fēn)档案(dàng)短暂( zàn) 伫立(zhù)
C. 沉淀(diàn)收敛(lián)狩猎(shòu)颤抖(zhàn)
D. 果实累累(léi)骸骨(hái)聒噪(guō)着落(zhu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更胜一筹 头晕目眩 惊慌失措 黯然缥缈
B. 夜色沧茫 盘虬卧龙 绝处逢生 变化无长
C. 玲珑剔透 心旷神怡 恢心丧气 猝然长逝
D. 悬崖峭壁 险象叠生 拨山倒树 获益匪浅
3、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候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
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B.近日,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在首府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参演艺
术家们玲珑剔透的服饰、优美动人的舞姿,赢得观众的阵阵赞叹。
C. 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
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D. 这个模型是该城市的缩影,具体而微,一目了然。
4、与下列课文有关的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 )
A、《绿色的蝈蝈》―法布尔―《昆虫的故事》―法国
B、《紫藤萝瀑布》―宗璞―《宗璞散文》―现当代
C、《观沧海》―曹操―《乐府诗集》―东汉末年
D、《山市》―蒲松龄―《聊斋志异》―清代。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 通过这次访问,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D. 夏天的橘子洲,林木葱茏,凉风习习,真是我们纳凉避暑的好季节。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看不厌它们那奔驰着的英姿,疾翔着的风骨,呼啸着的不倦的生命
力的凯歌。
① 看不厌,看不厌那些穿山穿岭在大地上呼啸着前进的列车。
② 看不厌,看不厌那些战风战浪在蓝天中搏击云海的飞鸢和在波峰涛
谷中飞翔的白帆。
③ 看不厌,看不厌那些跑沙跑水在大野与草原上奔驰的马群。
A 、①②③ B、③②①、C、③①② D、①③②
7、填空(6分)
(1)、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2)、水何澹澹, 。
(3)、,把酒话桑麻。
(4)、在《〈论语〉十则》里孔子提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
之道,这就是:“ , 。”
(5)、晏殊的《浣溪纱》中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意蕴深刻的两句是:“ , 。”
(6)、《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情景的诗句是:
“ ”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王湾《次北固山下》(5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
所称道。
9、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通过描写的景色,传达出了自己之情。
10、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
中,蕴含着一种自然
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大自然kui赠 ( )给人类的诗意是丰富多彩的。你可以在xuan丽( )的朝阳中发现诗意,你可以在葱茏的山luán( )中感受诗意,你会在鸟
儿qī息( )中寻找到诗意,你会在溪水潺潺中倾听到诗意??
2、古诗文填空(12分)
(2)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
(3)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我们常常要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 , .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 __,
(5)《次北固山下》中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3、仿写句子。(3分)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
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让你的
父爱是____________ ,让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
冰心,原名 。她在印度著名诗人 (人名)《飞鸟集》的影响下创作的《 》、《春水》,集中体现了童真、自然、人生
三大主题,是人们公认的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6、口语交际:根据语境回答问题(4分)
张军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去还书,管理员接过书翻了一下说:“呀!张军同
学看书可真认真,书上划了那么多杠杠,有的还作了旁批呢?张军听了,
怪不好意思。
A、管理员的言外之意是:
b、如果你是张军,你应该怎样说:
(二)阅读《孩子,请系好鞋带》一文,完成13~16题。(14分)
孩子,请系好鞋带
那时,我还在读初一。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
来,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我终于也挣得了一张票,便兴冲冲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
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
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
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
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
谁能抢到就是谁的了,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把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
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
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
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
们回家??”
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心
里不止一次埋怨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也曾经受了许多成
败与得失,现在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用心良苦!
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
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如果我任由自己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
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
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
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
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心情对待生活。
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
对待磨难也并非系好鞋带就难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
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永远向前看,终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13.找出表明本文属于回忆性文章的`标志性语言。(2分)
14.母亲让“我”系好鞋带的内涵可用文中哪些句子来解释?(2分)
15.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单赏析一下。(3分)
16.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我的理解
17.“孩子,请系好鞋带。”文中母亲的一句话影响了“我”一生。是啊,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同学们,在这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对你说的哪句话你最难忘?这句话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呢?(4分)
最难忘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25分)
(一)《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8、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太丘舍去( )
③相委而去( ) ④元方入门不顾(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0、“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可以用文中的两个词来回答,(2分)
因为友人 , 。
21、从文中看,陈太丘、友人、元方各有什么特点?(3分)
1、馈赠 绚丽 山峦 栖息
3、如:父爱是一片甘霖,让你的心灵即使在荒凉的沙漠也能感到清凉如水;父爱是一阵春风,让你的情感即使倍受打击依然信心十足。
4、(1)此题是开放性的,要把自己所调查的材料与材料一所提供的进行比照,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2)此题是将本地春节过去的习俗与现在的习俗进行比较,再进行回答。
5、谢婉莹 泰戈尔 《繁星》
6、A、张军同学不应该在公用图书上乱写乱画,B、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不会这样做了.
7、A.混 B.苍苍 C.莽莽 D.漫
8、造酒 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9、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强劲、凛冽 柔和、凉爽
10、①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11、比喻
12、描绘夏夜柔和的海风和沙滩以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场面。
13、?那时,我还在读初一。这件事早已过去。
15、?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心情对待生活。
15.宽厚豁达,心态平和,善于教子。
16.要点:引用母亲的一句平常的话作标题,看似平淡,实则让人咀嚼,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引起阅读兴趣。
17、写出难忘的话及其影响即可。
18、约定、离开、丢下、回头看
19、(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0、无信、无礼
21、陈太丘准时守信,客人无信无礼;元方聪颖机智
22、①逃跑 ②经过 ③带领 ④大腿
23、A
24、这难道不是福吗?
2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塞翁失马”
26、《淮南子》 祸和福可以相互转换
2.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习题 篇二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习题 篇三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4.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练习题 篇四
一、知识积累
1.《皇帝的新装》体裁是,作者是 的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此外我们还知道他的童话有《 》《 》《 》等。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的丑行。全文围绕“ ”二字以、、、展新装结构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 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丰富的、和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3.给加粗的多音字注音。
更衣()附和()称职()系上()更加()和平()称赞()关系()4.根据拼音写上恰当的汉字。
滑jī()头xián()jué()士 yùpìn()()5.本文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依次分别是()、()、()、()、()。
A.看新装──恐失职 B.穿新装──露愚心 C.爱新装──显癖好 D.展新装──揭真相 E.“织”新装──现手段
6.根据提示,拟出“悲观者”和“乐观者”各自所说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一位悲观者和一位乐观者同时被派往某地去推销鞋子,可他们到达目的地以后,却发现那里的人全都是光着脚在走路,那位悲观者沮丧地说:“ ”;而那位乐观者却欣喜地说:“ ”。
二、精段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①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就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②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7.根据所给的词语意思,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①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②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没有主见。
8.皇帝还未评价骗子织的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9.从第二段文字中的皇帝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皇帝怎样的心情?()A.吃惊、害怕 B.犹豫、矛盾 C.悲痛、伤心 D.醒悟、虚伪 10.第二段中“这可骇人听闻了。”此句中的“这”字指代。第二段中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的原因是。第三段中“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的原因是。
11.“御聘织师”的意思是,词语上的引号表示。12.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却又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为什么这样自相矛盾?
13.联系上下文,在选段中找出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的句子。14.皇帝和随员都说谎,但用意不同,分别说明。①皇帝是为了: ②随员是为了:
15.语段对皇帝的描写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由语段可看出皇帝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6.概括这段文字叙述的事件,不超过20个字。
三、拓展阅读
《皇帝的新装》最后的故事情节如何呢?请阅读下面两篇(皇帝的新装)的续写,然后回答问题。
A篇
那个裸体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说坏话,立刻逮来,杀!”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都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又一次大阅兵,皇帝竟杀了一千多群众。人们建议皇帝换一件衣服,都遭到他的拒绝。以后大家都回避皇帝,但他仍起疑心,凡是有笑声的人家,都把人抓来杀了。
B篇
一次,我在睡梦中接到安徒生发来的电报,电文是《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节──游行结束了,皇帝气得要发疯,捉拿了骗子进行绝密审讯。骗子说不该追他们的罪,因为“没有相信谎话的皇帝,也就没有骗人的我们”。还说:“坏就坏在说是上实在没有穿衣服的人,该把他们抓来治罪才是。”于是皇上下今追查,因为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了,不好办。又下今追查第一个说这话的人,这样就抓到了那个小孩。小孩承认了自己所说的话。可是,怎么判罪呀?皇帝翻遍了所有的法典,找不出一个恰当的罪名。他一恼,冲口而出:“那么多人说假话,谁叫你说真话来?你犯的就是说真话罪!”
17.两篇续写在叙述皇帝游行后的心情时,内容是一致的,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则不同。请选出各篇所使用的不同的关键性词语。
A篇: B篇:
18.两篇续写在表现是拼命维护尊严时采用的共同手段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9.指出语段中下面两句话的言外之意。(1)“啊呀,把胸膛弄脏了!”(2)“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 20.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х”。
(l)A篇续写中的皇帝自始至终顽固不化,一直以为自己是身穿新装的,并且对嘲笑皇帝的人始终采用镇压的方针。()(2)B篇续写中的皇帝最终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了,但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还是处死了说真话的小孩。()(3)A篇续写中的皇帝所以要杀他的爱妃,是因为所有的帝王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4)A篇续写中的皇帝在游行后恼羞咸怒,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穿衣服的丑行被人揭穿很没面子,所以他一定要报复揭穿他丑行的人。()(5)B篇续写中的皇帝所以要对骗子进行“绝密审讯”,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被骗的事实大白于天下,他还要掩耳盗铃地欺骗人民。()(6)B篇续写中的皇帝“翻遍了所有的法典”,说明他还是尊重法律、具有依法治国的精神的。()参考答案
一、l.童话 丹麦 安徒生 丑小鸭 海的女儿 卖火柴的小女孩 虚伪愚蠢 自欺欺人,新装 爱新装 做新装 穿新装,天真浪漫 2.想象 幻想 夸张
3.gēng gèng hè hé chèn chēng jì xì 4.稽 衔 爵 御 聘 5.C E A B D 6.符合情境即可。如:悲观者:“他们全都不必穿鞋呀!”乐观者:“他们全都还没有买鞋呢!”
二、7.①骇人听闻 ②随声附和
8.他俩相信别人一定能看见布料。为了表明他俩能看见布料,是聪明的、称职的 9.A 10.“这”指代皇帝看不见织布机上的布料这件事 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什么也没看见 他们看不到布的行为没被揭穿。11.皇帝亲自请的织布大师 强调
12.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他害怕别人认为他是个愚蠢的人,他要保住皇位。
13.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14.①保住自己的皇位。②保住自己的官位。
15.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愚蠢、骄横、虚伪、自欺欺人。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作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16.随员陪同皇帝看新装。
三、17.恼羞成怒 气得要发疯
18.杀人。皇帝愚蠢地认为,使用杀人镇压的手段,就可以堵住老百姓的嘴,防止老百姓说他的坏话。
5.二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习题参考 篇五
纱( ) 蓝( ) 愿( ) 公( ) 坐( ) 员( ) 低( ) 作( ) 有( ) 甜( )
沙( ) 篮( ) 原( ) 工( ) 座( ) 圆( ) 纸( ) 做( ) 友( ) 田( )
示( ) 第( ) 改( ) 因( ) 抱( ) 话( ) 纷( ) 粗( ) 晒( ) 买( )
是( ) 弟( ) 政( ) 困( ) 泡( ) 活( ) 粉( ) 组( ) 洒( ) 卖( )
二.填词语
(白白的)云 ( )山 ( )塔 ( )月亮 ( )耳朵 ( )眼睛
一盘( ) 一个( ) 一辆( ) 一只( ) 一件( ) 一双( )
一只( ) 一条( ) 一块( ) 一把( )
三.照样子写词语
仔细----仔仔细细 高兴---- 认真---- 蹦跳---- 许多---- 明白---- 安静----
高兴---- 模糊---- 清楚---- 热闹----
四.用偏旁组字.再组成词语
衤( ) 亻( ) 彳( ) 疒( ) 且( ) 圭( ) 西( )
兆( ) 礻( )? 穴( ) 钅( ) 宀( )
五.填数量词
一(个)人 一( )老爷爷 一( )马 一( )鸟 一( )鱼 一( )树
一( )笔 一( )牛 一( )水 一( )桥 一( )小花 一( )树叶
一( )伞 一( )计算机 一( )孩子 一( )北风 一( )雪花 一( )竹林
六.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都 地 兴
-------( ) -------( ) -------( )
-------( ) -------( ) -------( )
为 得 倒
-------( ) -------( ) -------( )
-------( ) -------( ) -------( )
没 切 哪
-------( ) -------( ) -------( )
-------( ) -------( ) -------( )
背 似 拉
-------( ) -------( ) -------( )
-------( ) -------( ) -------( )
露 重 觉
-------( ) -------( ) -------( )
-------( ) -------( )
更 乐
6.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习题 篇六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 ,作者 , 代科学家、政治家。
2.解释带点的词。
患其塔动( ) 未布瓦( )贻以金钗( ) 盖钉板上下弥束( )
人皆伏其精练( )
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 (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 此易耳 ( )
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
于杭州梵天寺(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 。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7.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习题 篇七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8.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八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9.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归类复习 篇九
一、字词积累
炫耀 称职
妥当
滑稽
呈报
陛下
精致
头衔
爵士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缥缈
定然
珍奇
闲游
笼罩
疏星
女娲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嬉戏
哞哞
潺潺
眨巴
红润
孪生
痒酥酥
踉踉跄跄
庇护
虚荣
较量
凯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了解
1.安徒生及其童话代表作
2.郭沫若及其主要作品
3.童话及其特点 4.“寓言四则”作者及出处
5.中外寓言的不同点
三、理解分析
1.皇帝的新装
分析故事情节层次,理解文章主旨
找出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为什么大家都不敢说真话?骗局揭穿后,为什么皇帝大臣仍然装模做样的把戏演下去?
2.郭沫若诗两首 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区别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
背诵这两首诗,并描述诗中的想象世界 3.女娲造人
复述课文,找出作者想象再造的地方
找出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概括女娲形象特点 4.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朗读课文,感受语言 理清文章情节发展步骤
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主旨)
5.寓言四则
口头复述这四则寓言
了解这四则寓言的寓意
第五单元
一、字词积累
风筝
堕落
丫杈
寂寞
憔悴
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笑柄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抹
攥 逮
怦怦
树杈
寒颤
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嗅 各得其所
摩
衍
叠
摇摆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惊讶
无端
至爱
笑嘻嘻
俄而
欣然
二、了解
1.鲁迅及其作品
2.泰戈尔及其作品
3.冰心及其作品
4.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5.散文特点
三、理解分析
1.风筝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感受一个伟大作家的心灵,及对教育和家庭的忏悔。
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2.羚羊木雕
找出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文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此类事情?
3.散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细节描写并体会作者表达的亲情
品味最后一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诗两首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主题。并背诵
理解:《金色花》篇末含蓄的诗句,《纸船》中“爱”“悲哀”的含义 5.世说新语两则
背诵。字、词、句的理解及课文的翻译
学习古今异义的词语;区别“君、家君、尊君”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散文:1.形散神聚。选材广泛,形式自由,但主题是集中的。
选材上,可写景状物,可议论抒情;写法上千变万化,有清晰的线索和明确的主题
2.洗练的语言。它以洗练、准确、优美,富于魅力的语言打动读者。
3.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诗一般的意境。即使是平实的叙述也饱含作者的感情 散文诗:散文诗是诗歌的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的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一种容量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要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它把诗的精练、集中、音乐美和散文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第四单元
一、字词积累
奇幻
远古
骸骨
乌有
潜行
裹藏
葱茏
幽雅
叹服
造物主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峰峦
预兆
轻盈
匀称
崩塌
征兆
千姿万态
弥漫
一霎间
变化无常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沉寂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
窸窣作响
连续不断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海市蜃楼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连亘
乌有
倏忽
二、了解
1.说明文分类,及说明方法的巧妙运用
2.简单了解本单元课文作者 3.了解化石现象和生成规律
三、理解分析
1.化石吟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中比喻句的含义
想象描述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生物世界 2.看云识天气
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设计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与预示天气状况 文中引用谚语的作用
3.绿色蝈蝈
文章对蝈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说明的?
作者对蝈蝈变换的几种称呼,其作用是什么?
找出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的例子,其好处是什么?
4.月亮上的足迹
本文说明顺序是什么?画出登月过程示意图
品味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人类和科学的伟大,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5.山市
训练课文复述、翻译能力,按照时间顺序描述“山市”出现的几幅画面
解释“山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说明文:1.从写作目的来看,可以分为阐释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述说性说明文(以夹叙夹说的方法,记录物象变化、人物经历)、实用性说明文(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实际应用的说明文)。
2.从表达方法来分,分为一般性说明文(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都是一般性说明文,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平实笔调解说事物)和文艺性说明文(其共同特点是运用文艺笔调(通常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对话、故事等形式)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寓知识于形象之中,描写与说明兼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第三单元
一、字词积累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幽径
逝川
青翠
唱和 湛蓝
赞助
玄奥
清澈
禅心
凝神
犬吠
幽谷
肥硕
栖息
归泊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二、了解
1.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理解分析
1.春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那些春景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课文,学习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体会其中的妙处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济南的冬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本文描写了哪些冬景,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课文,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
4.秋天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绘诗中所表现的乡村秋景图,品味优美诗句,说出写景顺序 5.古代诗歌五首
想象描述这五首诗的画面。说出《观沧海》的写作背景。用原句回答《钱塘湖春行》中怎样描写湖水初涨的《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理解这首散曲的意境
四、拓展:收集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诗句
第二单元
一、字词积累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贪婪
堕落
点缀
冉冉
苦熬
雏形
丰硕
稀疏
累累
低回
慧心
嬉戏
风韵
闲适
禀告
厄运
行乞
正色
落难
归属
流落
执著
鞭策
盛名
报酬
奢望
蹂躏
呵责
懊恼
沉醉
迷醉
沉甸甸
眼巴巴
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不可磨灭
回味无穷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阴晴圆缺
举世无双
心痛如割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多愁善感
突如其来
天灾人祸
异国他乡
猝然长逝
问心无愧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温故而知新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了解
1.寓言的特点
2.流沙河及其作品
3.《论语》
4.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
三、理解分析
1.理想
阅读全诗,分析诗歌结构,品味形象化的语言,理解其思想内涵
思考:人为什么要有理想?要有什么样的理想?如何实现理想?
理解诗歌中比喻句的含义
2.短文两篇
行道树形象特征。两篇课文中心句的理解
“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3.人生寓言
复述课文,理解两则短文的寓意
课后练习题 4.我的信念
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用四字短语概括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并归纳整理 5.论语十则
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含义;背诵、默写课文
分类归纳: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第一单元
一、字词积累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诱惑
喧腾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终极
迸溅
繁密
伫立
凝望
伶仃
稀零
一瞬间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忍俊不禁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二、了解
1.象征手法
2.本单元课文作者
三、理解分析 1.在山的那边
“山”“海”的象征意义及本诗的主题思想;品味重点词句 2.走一步,再走一步
复述课文,理解题目的含义及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为什么父亲指挥我先迈出一小步?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3.生命、生命
为什么题目连用两个“生命”?
从三个事例中引发了对生命的哪些思考?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4.紫藤萝瀑布
理解中心句;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作者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
为什么开头“停住了脚步”,结尾又“加快了脚步”? 5.童趣
背诵、默写课文;理解文意及重点词的解释
什么是“物外之趣”,怎样产生“物外之趣”?
怎样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象征:借描写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还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细分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因物说理(或议政)”等。
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在中考复习的最后关头,要想全面提高语文成绩,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在答题技巧与策略上下功夫: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下面针对中考语文试卷中常见的基础题题型,分类说明。
一、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
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义转”的原则。在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2.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二、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
1.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2.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字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或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3.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4.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三、词语运用题答题技巧
主要是近义实、虚词的分辨。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这里要特别注意具体的语境,析同辨异,把握细微区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1.实词辨析题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
2.虚词辨析题答题技巧:虚词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在中考中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总之,注意采用排除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
四、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
五、病句辨析题答题技巧
病句类型一般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答题技巧: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2.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3.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4.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适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5.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6.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六、语言连贯题答题技巧
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一般是每句有两种选择,所以每题做对的概率至少为50%。总之,语段衔接,要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1)搭配不当
例1: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动宾搭配不当,宾语是并列的两项,“接待”可和“来访”搭配,删去“和来信”。)
例2:他的无畏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主谓搭配不当,“精神”与“浮现”不搭配。)
例3:我们坚信,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主宾不搭配,“农业”不能成为“国家”,应改为“中国会成为农业发达的国家。)
例4:只要增加投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关联词搭配不当,“只要„„就”、“只有„„才”。)
例5:秋天的香山是个美丽的季节。(主宾不搭配,可把“季节”改为“地方”。
(2)成分残缺或多余。
例1: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缺少主语。应去掉“使”。)
例2: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谓语残缺,句末加上“而努力”才通顺。)
例3: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宾语残缺,句末补上“的做法”才通顺。)
(3)词语误用。
例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词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
例2:今年的产量减少了一倍。(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应改为“一半”或“百分之五十”)
(4)指代不明
例1:张老师才到我校,许多老师还不认识。(到底是谁不认识谁?不明确,应在最后加上“他”)
例2:小明和小华的同学来了。
例3: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5)语序不当
例1: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例2:她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宾语的修饰语语序不当,产生了歧义,出现了“两个丈夫”的语义不清的错误,应把“两个”调到“菜”的前面。)
例3: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修饰语语序不当,“亲切地”与“走过来”应对调。)
例4:这里的情况,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
(6)否定不当
例1:这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反问句中的否定词要注意,这句话最终表达了否定的意思,与本意正好相反。应把其中一个“不”字去掉。)
例2:春运期间,为防止类似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与督查力度。
(7)成分重复多余
例1:你交来的稿件,正在进行排版。(删去“进行”)
例2:王总和李经理多次反复论证这套技改方案。
例3:为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略加删改一些。(附加成分多余,“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可删掉一个。)
例4: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万紫千红,气象万千。
(8)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
例1: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既然世界上都没有,那中国怎么又有呢?应把“没有”改为“仅有”)
例2: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先在全班后到全校)
例3:一天一夜没停的吵闹声又响起来了。
例4:五一期间,我校全体初三学生基本全都没有休息,在家认真复习。
(9)一面与两面前后不对应。
例1: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前后不呼应,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后不呼应。)
例2: 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例3: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障。
(10)并列不当
例1:这个商店出售饮料、汽水和啤酒。
10.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十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1
语文知识:
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
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
【春】朗润 赶趟儿 吹面不寒杨柳风 酝酿 宛转 黄晕 一年之计在于春 花枝招展 嗡 卖弄 喉咙 应和 嘹亮 烘托 静默 风筝 抖擞 健壮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济南的冬天】响晴 镶 单单 安适 着落 慈善 肌肤 秀气 宽敞 贮蓄 澄清 空灵 地毯
【雨的四季】花苞 静谧 高邈 莅临 造访 吝啬 淅淅沥沥 咄咄逼人 蝉 娇媚 棱镜 粗犷 睫毛 衣裳 铃铛 端庄 屋檐 凄冷 化妆 淅沥 干湿 草垛绿茵茵
【古代诗歌四首】临 碣石 澹澹 竦峙 星汉 幸甚至哉 杨花 子规 龙标 五溪 夜郎 客路 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昏鸦 断肠天涯
(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
需要背诵的篇目:
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
写作:
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2
语文知识:
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散文诗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义和语境
⑶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文章语言的品味、关键语句的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对称句子的作用、重点词语:
【秋天的怀念】憔悴 瘫痪 暴怒 沉寂 侍弄 捶打 央求 絮叨 诀别 淡雅 高洁 烂漫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散步】信服 分歧 取决 一霎 两全 粼粼 各得其所
【散文诗二首】匿笑 花瑞 菡萏 敧斜 蒂 梗 沐浴 祷告 姊妹 亭亭 徘徊 遮蔽 心绪 流转 荫蔽
【〈世说新语〉二则】内集 儿女 文义 俄而 骤 何所似 差可拟 未若 因风 期行 日中 舍去 乃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家君 引顾(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
⑴记事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反复学习、训练;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
⑵记事的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来龙去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
⑶记事的目的:传达情感、分享经验;
⑷如何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说发自内心的话
⑸模仿课文写法
综合性学习:
⑴如何交友?
⑵展示自我(自我介绍)的方法
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3
语文知识:
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林海音《窃读记》、《论语十二章》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性:动词
⑶词语的感情色彩
⑷默读的方法与要求,过渡段的作用
⑸出自《论语》的成语含义及用法
重点词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 长吟 轻捷 拥肿(臃肿)攒 敛 人迹罕至 无从 消释 宿儒 人声鼎沸 拗 盔甲 绅士 窜 觅 跪 云霄 倘若 鉴赏 啄食和蔼 恭敬 质朴 博学 渊博 倜傥 淋漓
【再塑生命的人】不求甚解 混为一谈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捡 感慨 搓捻 绽开 争执 惭愧 悔恨 激荡 奥秘 拼凑 企盼 截然不同 疲倦不堪小心翼翼恍然大悟 油然而生
【窃读记】汗涔涔 尴尬 众目睽睽 煞有介事 贪婪 饥肠辘辘 惯技 贪懒 踉踉跄跄 惨淡 蹭 抵达 难堪 俯视 狼狈 原谅 枉然 弹簧 自卑 畅销 诅咒威风凛凛 废寝忘食
【《论语》十二章】子 时习不亦说乎 愠 君子 吾 日 三省 为人谋 忠 信 传 十有五 立 惑 天命 耳顺 从心所欲 逾矩 温故而知新 罔 殆 回箪 堪 之 者 好 乐 饭疏食,饮水 肱 于 如浮云 焉 善者 川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 夺 匹夫 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
如何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把人放在事件中来写(与人交往,个性化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各篇特典,以及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
课外古诗词背诵:
李白《峨眉山月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基本涵义、文学常识、背诵默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4
语文知识:
⑴《纪念白求恩》、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诸葛亮《诫子书》,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同义词、反义词
⑶词性:形容词
⑷圈点勾画
⑸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重点词语:
【纪念白求恩】殉职 狭隘 热忱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一班 见异思迁 鄙薄 不足道 冀 派遣 极端 冷清 纯粹 佩服 高明 出路 漠不关心精益求精
【植树的牧羊人】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溜达 栋 拣 戳 慷慨 帐篷 废墟 呼啸 滚烫 张扬 琢磨 微薄 酬劳 硬朗 水渠 流淌 光秃秃 刨根问底沉默寡言
【走一步,再走一步】灼 哄堂大笑 恍惚 抽噎 扒 趴 酷热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晕眩 哭泣 呻吟 暮色 安慰 凌乱 参差不齐 惊慌失措 惊讶畏惧
【诫子书】夫 静 以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治性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枯落 多不接世 穷庐将复何及(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
⑴思路的解释与要求
⑵阅读要理清思路
⑶作文要思路清晰,方法:整体构思;确定写作顺序;列提纲(朱光潜的写作经验)
综合性学习:
⑴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⑵课外阅读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5
语文知识:
郑振铎《猫》、梁实秋《鸟》、康拉德·劳伦兹《动物笑谈》、蒲松龄《狼》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性:数词和量词、代词
⑶读思结合、勾画、摘录、概括中心
重点词语:
【猫】污涩 绫 小侣 怂恿 预警 怅然 蜷伏 逗 缕 倚 妄 消耗
忧郁 懒惰 安详 乞丐 叮嘱 惩戒 悲楚 断语 冤枉 虐待芙蓉鸟 畏罪潜逃
【鸟】羽翮 瞵视 昂藏 抟扶摇而直上 啭 吱 曳 喙 斑斓 丰腴 秾纤 顾盼
倏地 鸢鹰 客愁 跼蹐缩缩 感喟 戟张 褴褛 烟突 窗棂 鸱枭 栅栏 圆润 旭日 杜鹃 酸楚 白昼 俊俏 胸襟 干瘪 臃肿 迷惘 伫立 魁梧 蓦然料峭 战栗 蓬松 不暇 据为己有 孤苦伶仃
【动物笑谈】嗔怪 怪诞不经 凫 大相径庭 需索 神采奕奕 蹒跚 敛 哺乳 羞怯 写照 匍匐 原委 鹦鹉 温驯 禁锢 滑翔 余晖 俯冲 柠檬
【狼】屠止缀行甚远 投以骨 从两狼之并驱如故窘 受其敌 顾积薪苫蔽成丘 弛 眈眈相向 少时 径去 犬坐于前 久之 瞑 意暇甚 暴 洞其中 隧入 尻假寐 盖 黠 顷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
⑴什么是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的主旨所在。
⑵中心很重要: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
⑶作文的基本要求:围绕中心写作;
⑷如何突出中心: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可采用卒章显志;前呼后应、铺垫渲染、抑扬对比等技巧。
11.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十一
一、重点字词(加粗字听写,常规字了解):
26.《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
拽 捣 擎 寻觅 吆喝 踪迹 铁钳 愕然 翎毛 掣(chè)棒 风驰电掣 猢狲 提(dī)防
27.《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赐予 诚聘 炫耀 炫目 目眩 滑稽 陛下 头衔 爵士 咀嚼 勋章 袍子 庖丁骇人听闻惊骇随声附和(hè)
28.《女娲造人》袁珂
女娲 莽(mǎng)莽榛(zhēn)榛 蓬勃 澄澈 掺(chān)和(huo) 揉团 泥潭 绵延 神通广大 眉开眼笑
莽莽榛榛:仓木丛生的样子。例句:我在莽莽榛榛的森林中感到心旷神怡。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
灯盏 嬉戏 哞哞(mōu) 咩咩(miē) 潺潺(chán) 蔷薇 霹雳
旷野 孪生 痒酥酥 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情不自禁(jīn)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例句:看他走路踉踉跄跄的,一定是喝醉酒了。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划线部分默写)
赫(hè) 郝(hǎo) 庇护 爱慕 喇叭 凯歌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折(shé)本 骨折(zhé) 折(zhé)断 折(zhē)腾
服帖(tiē)妥帖 请帖(tiě)军帖 字帖(tiè)画帖 粘贴(zhān tiē) 粘(nián):同“黏”
智:认为……聪明雨:(yù)下雨坏:毁坏筑:修补
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果:果然大亡其财:丢失
亡而入胡:逃跑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居:经过
将:(jiāng)带领 富:多髀:大腿跛:瘸腿
保:保全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箭
二、文学常识:(划线部分默写)
1、《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长 篇章回体小说《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共100回。是神怪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他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西域取经的事件
2、《皇帝的新装》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他的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等。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3、《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作者是古希腊作家伊索。
4、《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思想代表韩非。
5、《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此书为西汉淮南王刘安等人编著。
三、文言文翻译(核对)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毁坏了他家的墙壁。他的儿子说:“如果不修补,一定会有盗贼。”他隔壁的老人也这样说。到了晚上他们家果然失去了大量的钱财,这家人认为他的儿子非常聪明,却怀疑隔壁老人是盗贼。
《塞翁失马》:
12.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习题 篇十二
一谈到初中语文基础教学,人们就会想到:所谓的语文基础教学,不外乎就是拼音、字、词、句、等的教学罢了,还有什么可谈的呢?然笔者并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初中的语文基础教学它的内涵应该更广更深些。除了人们认为是基础的外,它还应该包含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且应偏重于后者。
有人这样认为:初中的学生不学字、词、句,哪来的作文啊?只有学好字词,才会有好的作文出现。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字、词、句教学只是初中语文基础教学的基础,并非全部。我们教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所谓的宾,就是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并能概括出别人说话的要点,看懂别人写的文章;说,就是能说出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概括性强、言简意明的话;写就不言而明了。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说话、阅读、作文教学来体现。说话教学是语文基础教学的基础,只有教会学生说话,学生才能正确的将他们所学会的字、词、句等用语言表达出来。其实多数的人是先学会说话后才去学习语法的,有时他们能够说出一段很得体很通顺的话来,可是叫他们去分析这个句子的句子成份他们却感到无能为力。如果要他们去判断分析某个句子是否有毛病,怎样改,他们可能会将这个病句改正过来,可是要他们说出这个句子犯的是什么毛病他们可能就说不出来了。由此可见,有的东西从表面看来很重要,也应该学习,但对于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学会说话就更为重要了。只有先学会说话,他们才能写出更好的作文,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课文。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影响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相对来说概括能力要强一些,反之就差些;同时,阅读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也就是说,书读多的,就会明白很多的道理,就能触类旁通。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去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在初学写作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模仿别人的作品来进行习作的,他们只有通过长期的.模仿习作,才能掌握一些写作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样他们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基础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只有教会学生作文,我们前面所说的说话教学、阅读教学才能有较大的作用。虽然我们不要求初中的学生能写出什么好的文学作品来,成为大作家,但最基本的应用文写作是应该掌握的。学生只有学会写作,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分析别人的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更深层做含义,为进入高一级学校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只有学好说话、阅读、作文,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
13.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知识点 篇十三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作品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 《戈拉》,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摩吉多塔拉》《邮局》,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诗选》。《金色花》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三、理解词义
1.匿笑:偷偷地笑。
2.祷告:
向神祈求保佑。
3.沐浴: 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我”变成金色花后 开始和母亲捉迷藏。
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
第三部分(第⑧⑨段):写母子对话,充满娇 嗔、爱意和母子情深。
五、问题解疑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假如一词有什么作用?
“假如”表明全篇文章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来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
2.“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一段写出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本段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听着母亲的呼唤,“我”“暗暗”“匿笑”“一声儿不响”,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活泼、天真。
3.怎样理解“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是孩子对母爱的回报。快乐、活泼的孩子沐浴着母爱,想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4.第④-⑦段按时间顺序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在三次嬉戏中,“我”散发出香气,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恢复原形,缠着母亲讲故事,更是对母亲的爱的自然流露。总之,这三次嬉戏都是“我”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深切的爱和依恋。
5.怎样理解妈妈对“我”说的“你这坏孩子”的一句嗔怪?
上文写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孩子不见了,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妈妈自然会嗔怪孩子,所以说“我”是“坏孩子”,嗔怪中透出的其实是至真的母爱。
五、课文主题
14.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练习题 篇十四
一、数一数,填一填。
1.“目”字有( )画,第二笔是( ),组一个词:( )。
2.“耳”字有( )画,第五笔是( ),组一个词:( )。
3.“五”字有( )画,第三笔是( )。
4.“火”的笔顺是____________,共( )画。
5.“山”的笔顺是____________,共( )画,组一个词( )。
6.“水”的笔顺是____________,共( )画,组一个词( )。
7.“禾”的笔顺是____________,共( )画,第三笔是( )。
二、对对子,写汉字。
( )对雨 雪对( )
( )对树 鸟对( )
( )对水 鱼对( )
( )对月
三、汉字加减法。
1.加一笔变新字。
口——( ) 二——( )
十——( ) 日——( )
2.减一笔变新字。
天——( ) 禾——( )
目——( ) 三——( )
四、组词。
月( ) 火( ) 人( ) 口( )
山( ) 日( ) 木( ) 天( )
田( ) 石( ) 上( ) 手( )
虫( ) 八( ) 禾( ) 下( )
耳( ) 云( ) 四( ) 五( )
五、填一填。
wu w ɑ yi y
i e u o ü
1、声母:____________
2、单韵母:____________
3、整体认读音节:____________
六、填一填。
b—( )—bǐ
f—( )—fú
p—( )—pá
f—( )—fū
y—( )—yi
f—ó—( )
p—o—( )
p—i—( )
m—ǐ—( )
( )—ù—mù
( )—ā—mā
( )—ù—bù
七、我会填
ā è é
1.王( )姨,早上好。
2.爸爸,我( )了。
3.王奶奶家有一只大白( )。
八、组词
人( ) 口( ) 天( ) 田( )
日( ) 石( ) 目( ) 十( )
九、对对子
云 雪 山清 桃红
鸟 虫 柳绿 水秀
风 雨 日月 山川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
★ 一年级拼音练习题
★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学拼音《aoouiu》教案一年级
★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拼音教学反思
★ 学年度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综合练习题五
★ 一年级语文上册拼音复习教案
★ 精选小升初语文基础练习题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练习题
★ 小学一年级语文练习题:近义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习题】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主要知识点上册10-26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08-2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07-07
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语文知识点12-29
七年级数学上册习题11-24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12-02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12-06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知识点梳理10-16
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07-30
七年级政治上册知识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