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2024-06-27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共14篇)(共14篇)

1.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篇一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想对造成孩子自卑、封闭、压抑、焦虑的封闭状态的外部环境,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提出一些看法。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这两方面的环境是他们成长的主要环境。

我们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都更注重于知识传授。且不说这些知识体系,学科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人格教育、人生观的探讨却实在是太欠缺了。现有的道德伦理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距太远,而且还往往过于空泛,抽象,缺乏说服力。

成绩的优劣,成了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第一标准,这是指在学校而言。学生们的精力扑在了分数上,这种以分数为标准的衡量方法,却会压抑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是也。

社会以她自己的规律在运转,“识时务者为俊杰”,顺者昌,逆者亡。成功者其实就是顺势者,顺大势成大就,顺小势成小就。

然而从大学“圣殿”里走出来的学生,对这个复杂又固执的社会,很容易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以他们受的教育,以他们“游手好闲”的校园生活,与社会相距实在太远。他们迷惘、愕然,学校太理想化,生活却太复杂。被粉饰与美化的生活欺骗了他们,“做得说不得”的存在坑了他们。悟性高的学生,慢慢地瞧出个名堂,知道怎么顺势,怎么拐弯,怎么成就自己。那些个真诚的、坦率的、傻呼呼的,说不定就碰个头破血流。回转身,惨惨说一声:“真虚伪。”

那位“专门买碗”的大学生,敢情就是后者。从中学到大学,对大学生活的“浪漫”、“随意”就受不了。

再说我们的家庭教育,一般父母评定孩子的标准其一是“高分”,其二是“乖”还是“不乖”,即是否听话。他们基本无视孩子的人格培养与能力开发,在生活上对孩子“无微不至”,让他吃得好,穿得漂亮,身体棒棒的,走出去体体面面。至于他的心理状况呢?关心的就不多。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有一种“敌意”的态度,使其在斥责声中长大,这是许多孩子的体会。父母对孩子发脾气、耍态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结果,在家长面前,有的孩子就战战兢兢,形容委琐,而一旦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就无法无天,顽劣不堪。有的孩子与父母就缺少一份亲密的感情。从小感情压抑,落落漠漠的,不爱与人交往。那位大学生,显然是与父母有隔阂的,因此也不多交流。

在一些学生身上显露出来的自我封闭状况,与缺少亲密的人际交往有关。这些封闭者往往害怕社交,甚至害怕一般的同学交往。其结果,越是害怕,越是封闭。封闭造成孤独、压抑、焦虑,最后形成心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与学习。

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关心、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协调孩子的情绪,矫正他的性格偏差。例如对于这位大学生,如果父母能经常与他谈话,并帮助他澄清一些偏见,给他为人处世的参考,那他的精神状态就不至于到此地步。当然,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有一个对社会、对新环境的认识,适应、改造过程。固执己见,一成不变,很难生存,更别说竞争了。作为家长,你是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有发展潜力、能愉快生活的孩子,还是要一个具有严重心理偏差的“天才”呢?这两种不同的目标,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

无疑,心理健康,也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竞争的首要条件之一。

1.有正常的认知能力,没有认识障碍。

2.有丰富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能承受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

3.意志健全,有自我控制能力,能战胜压抑、沮丧等消极情绪。

4.有较好的适应性。

5.心理特点和实际年龄相一致。

6.能正确认识自身,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

7.对一定的事物持有积极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

8.智力健全。

9.具有从事一般活动的能力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

10.有切合实际的人生追求目标。

2.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篇二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理

在教育教学中, 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肯定和欣赏自己的价值并提供机会让其表现自我。让学生在锻炼中挑战自我, 培养自信心。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长, 在体育、劳动、文艺等方面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在班里委以重任, 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 放手他们在实践中锻炼, 就会越做越好。对那些理解能力强, 而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 可以指派他们当“小老师”,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这样, 既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又能使他们在纪律上自我约束, 让学生表现其长处, 可以使他们发现和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使他们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 其实, 这就是一种自信的心理素质, 会使他们不断地努力, 不断地进步, 从而走向成功。

二、教师要理解和信任学生

理解和信任学生是教育工作的灵魂,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它能使师生心灵相通, 心心相印, 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 在处理某些问题的时候, 总是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就会水到渠成,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我们班有个学生是天生的热心肠, 有时做事却很毛躁。一次, 同学病了, 他主动给生病的同学倒水吃药, 结果在倒水的时候不小心把生病学生的脚烫伤了, 我知道后当时就想发火, 可我突然想到, 其实我们也常常会因为不小心而犯错误, 更何况他还是个孩子。所以, 我不仅没批评他, 相反我先表扬他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听到表扬, 学生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此时, 我顺势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 提醒他吸取教训, 做事要认真, 不能马虎毛躁, 他欣然接受了我的批评, 以后做事从未出过差错。又如, 班级管理, 对班干部的使用, 我一贯坚持“疑者不用, 用者不疑”原则, 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相信他们, 多建议少干涉, 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信去做好他们的工作, 学生们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 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我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也换来了学生的配合和支持, 班务工作从而得心应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课堂环境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心理素质培养的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融合程度。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环境非常重要。教师不要蔑视学生, 不要对学生使用讥讽的语言。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把他们看作自己的朋友, 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你, 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教学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 允许学生给老师提出不足。在师生情感上创设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不要让学生处在过度压抑、紧张、烦躁的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和提高。创设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要根据课堂内容要求, 进行不同的活动。如, 分角色表演、分组讨论、才艺展示等, 给他们交流展示的机会。同时, 要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让他们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对这些学生, 不能仅从提高学习成绩上下工夫, 而要重视在造成困难的心理原因上进行引导, 发现他们的长处, 展示他们的特长。我想, 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 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也会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3.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三

我针对留守学生中存在的自信心不足、心理脆弱等问题,以信心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创设民主氛围,提供表现机会,改进评价方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培养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创设民主氛围,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美好前途的信心和希望。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差,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们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家长及同伴的评价。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的及时评价,因此,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首先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校内环境。

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要对留守学生尊重、理解、信任,与他们多进行感情交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与留守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自信。

帮助留守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我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让留守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同时也尽量让他们多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肯定性评价,体验学习快乐,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上有困难、暂时不能达到教学统一要求的留守学生,只要他付出了努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及时给予表扬。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鼓励,少批评,当众不批评”和“批评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坚持正面引导。课外,我经常和学生交心,了解他们父母的情况和他们在家的生活情况,疏导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切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使留守学生能和别的学生一样快乐生活。

二、提供表现机会,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生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留守学生,仅靠老师的表扬、鼓励,还不足以牢固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不是凭空建立的,它有赖于留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到自身的力量。

可能个别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暂时上不去,但他在某项活动中的成绩很突出,正是这种突出表现,使孩子树立起自信心,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多种渠道,尽量给留守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我班留守学生牛海敏,开始转到我们班时,数学经常考不及格,但跳绳跳得非常好。在七年级时,学校举行跳绳比赛,我鼓励她参加,开始她还担心,怕影响班级成绩不愿参加,在我的再三劝说下她报名参加了,并且获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受到学校的奖励。我在班里表扬了她,并且课下和她交流,引导她认识到只要用心去做事情,肯定会有收获,希望她在学习上也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慢慢地,她的成绩有了起色,由不及格到及格,现在已能考到八九十分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她的自信心自然而然就找回来了。

我班的李涛同学,本来是独生子女,家里零食、玩具一向是独自享用,但自从父母外出打工以后,他就和伯伯、叔叔家的孩子一起生活,他的原有生活秩序被打乱了,生活习惯被改变了,热情开朗的性格也荡然无存,变得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我了解到情况后,经常和他谈心,并打电话和他父母交流,让他们想办法多关心孩子。在我和他父母的共同努力下,他现在已能和伯伯、叔叔、堂兄弟和睦相处,成绩也稳步提高,并且积极要求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三、改变评价方式,保护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鼓励和最有力的惩罚就是评分。我在对留守学生评价上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给留守学生打不及格,如果留守学生成绩还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暂时不打分,鼓励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成绩赶上来”。二是评价留守学生的表现,不单单看学业成绩,更注意看他们的自理能力。如我班留守学生张乾,开始奶奶跟着照顾他,到七年级时,他奶奶回老家了。此时他爸爸辞职去外地打工,他妈妈中午不能回家,只好早晨起来把中午饭准备好自己再去上班,让他中午放学回家后自己热饭吃。由于放学回家后就他一人在家,他的家庭作业渐渐不能按时完成,甚至放学后宁愿在班里多待一会儿也不愿回家。发展到后来,他放学后经常和同学在外面玩或把同学带回家去玩,学习成绩也渐渐下降。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经常询问他中午的伙食问题,要求他妈妈尽量在中午打电话给他,而且在班里大力表扬他如何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力更生,理解父母的辛劳,不让父母担心……现在,张乾同学不仅自理能力很强,而且成绩良好,完全改掉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活泼、自信的他又回到了同学们中间。

4.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四

(云南双江县职教中心677300鲁荣华)

摘要: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其中心理素质是关系到其它方面得以正常、顺利开展的关键,所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应该从心理品德、保持良好的情绪、竞争意识、意志力及其它心理能力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更好的学习和适应、改造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结构;情商;情绪

谈到健康,也许很多人会不加思索的回答:“健康”,不就是指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形体健全嘛!我认为这只能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关于健康的较全面的定义,它应该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它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的完满状态。其中,心理素质的好坏,则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我们的学生要想在将来的社会上有所提高、创造并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教育的重点之一。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心理素质培养得好或坏直接影响着其它方面的正常开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特征或倾向。它是一个人做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它关系着一个人在以后的生存发展中将走什么样的道路及怎样走的问题。中、小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老师和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品德又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道德品质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体,所以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当运用品德心理结构的理论,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保证道德品质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理想和道德品质的迅速形成并不断提高。比如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道德品质。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美感、理智感的教育,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让学生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

(一)保持良好情绪的原因

情绪是指有机体在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当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满意、欣喜、愉快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气愤、憎恨、厌恶的情绪。一个人情绪的好坏,对他的学习、工作及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情绪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但能提高人体的各种活力,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还可以保持体内分泌的平衡,以利于潜能的发挥。所以,我们要告知学生注意避免不良情绪,学会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

1.培养宽阔的心胸

人生百态,世事难料,不如意的事时有发生,而有些事情是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的,假若没有广阔的心胸,势必使自己产生烦恼,作茧自缚,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影响心理健康及潜能的调动、发挥。所以,我们要以一些生动的例子作为对比,逐步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学会包容一切可以包容的事物。

2.做个幽默乐观的人

乐观和幽默是快乐的源泉,是人生的挚友。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幽默不凡的谈吐,不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学识和风度。如乐观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下决心更加努力,并想到各种补救方法。而悲观的学生只会抱怨、放弃,从此一蹶不振。幽默也是一种反击的艺术,是一种优势,是一种力量,它展示了一个人乐观豁达的品质。所以,乐观和幽默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受到欢迎,它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和拥有的。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

情商即情感智商,情商的高低也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等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若不能很好的认识对待,势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产生不良后果。这样不仅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及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还会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危害身心健康。然而生活中许多人因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使其学会自我调节,恢复自信心,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继续努力,也就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情商。

4.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潜能

兴趣是人们学习、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做事具有高度兴趣的人,能乐而忘忧、废寝忘食,而人的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和学习中培养激发的,而有了兴趣就能调动我们

身上的潜力为学习服务。故而我们要以一些鲜明生动的例子、有趣的实验或是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潜能。

三、教会竞争,培养竞争意识

竞争是有利于人的主动性、进取心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行为。作为现代教师,我们应该把竞争理解为尽力实现自我价值而做出不懈努力、使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更大力量的一种愿望,并将这种意识传授给学生,使其懂得竞争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竞争,个人、集体、国家之间都安于现状,没有发展提高的要求,没有竞争意识,社会将会是怎样的落后?由此看,竞争的存在是一种必然,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带来了更多激烈的竞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祖国的未来,担负着民族的希望,更是竞争的主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力量所在。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只有拥有了竞争意识,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拥有竞争向上的心态,才可能成为健康、自信、勤奋的一代;只有竞争向上,才能热情拥抱生活,也才会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不负众望。

既然竞争向上的精神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要怎样去培养这种精神呢?这里,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竞争力是自信心的体现,有勇气参加竞争是自信的表现,在竞争中获胜也是自信所起的作用。勇敢的竞争者,首先是肯定自己,肯定就是进取的力量。其次是要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懂得挫折乃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有竞争就有成功与失败,而关键在于谁的韧性较大,谁就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应当把竞争看作是一种活力,把奋斗看作一种美好的实践过程。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都期望能去实现它。可是,通向成功的大道并非平坦无阻、一帆风顺,幸运之神只跟那些不畏艰险、勇于追求进取的人有缘。无数事例也证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取决于他是否具有优良、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能否取得成功,能否具有充实的人生,主要是看他的心理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人生奋斗目标。

培养坚强的意志,首先要学会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困难。青少年学生如果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不会正确对待、冷静处理,就会引起不良后果,如动辄离家出走,甚至绝望自杀或攻击报复等恶性反应,当今社会,这样的事例已发生过许多。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若能采取积极的方式,适量的挫折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代青少年来说,大部分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只有遭受适度的挫折,才可以使其从中受到锻炼。因此,我们要明白挫折是人生的附属物,有竞争、奋

斗就会有挫折。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毅力。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毅力,应该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激发强烈持久的动机,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耐心和恒心,建立适度的期望值,从小事做起,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智力和精力始终指向既定的奋斗目标。

五、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使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外,还要让他们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素质。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如实、正确的反应客观事物,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具有超越前人的能力,应该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使学生能正确面对不同的困难和适应不同的环境,要提高学生适应新环境与生活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自立,养成独立的习惯,要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为了使学生以后能适应和面对社会,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还要提高学生参与并适应社会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学生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的培养,若能做到这些,他们就有可能在未来更好的适应和改造社会。

此外,我认为在培养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因为道德品质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前提基础。

总之,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随着教育改革的广泛、深入发展,教师的基本素质已成为决定素质教育能否落实的关键。面对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今后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选择、学会生存;不断学习提高,能承受挫折;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和更新自我。作为教师,还要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去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使其获得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5.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篇五

【摘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学习困难生在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作如下:一、自卑心理障碍。二、情绪对抗障碍。三、厌学。四、行为懒惰性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克服学生学习心理的各种障碍。

一、呵护学生,激发兴趣二、实行民主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四、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态。三、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素质;障碍;课堂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现在的中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受不了挫折,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极为不利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知识、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随着浇水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认命意识到,完备的个性或人格要比智慧和能力更重要,智慧和能力只有与健全的.人格相结合,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特长的,更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生,更需要我们倾注爱心,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促使其健康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他们良好心理发展。学习困难生在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如下:

1.自卑心理障碍

学习困难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一直处在冷漠的环境中,他们总以为不如别人,压抑的心理自然使得心态消极,产生自卑心理,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不进教师讲课,并常常做小动作。

2.情绪对抗障碍

困难生的对抗情绪,有一部分是教师在教学中造成的。课堂上,教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往往目光温柔,言语亲切,而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生,教师往往在目光中带有警告、怀疑和责备,甚至因为恨铁不成钢,带有训斥性,这些学生总感到不自在,对学习也就慢慢失去了信心,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教师失去信任,产生对抗情绪。

3.厌学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家长的期望过高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一是学习困难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农村小学,认为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不上学一样可以赚钱二是畏难,做作业要动脑筋;三是觉得费力不讨好,总是不及格,就是再努力也一样落后,挨批评。

4.行为懒惰性障碍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旦固定,就会成为他们心理的稳定因素,有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主要是懒于思考,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加上意志薄弱,久而久之就对学习失去兴趣,助长了他们惰性心理的形成。

针对学习困难生的这些心理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克服学生学习心理的各种障碍。

1.呵护学生,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在活动中的一种认识倾向。他受到情感作用会产生情趣。教师要从情感入手,以激发学习困难生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学习较差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胆怯心理,怕老师提问,怕老师看他……为了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言对待他们,使学生感到教师可敬可亲,重拾自信。

2.实行民主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强调单方面的要求是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的,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表自我简介的机会和时间,使师生之间能彼此沟通,同时注意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引导他们领略解决问题的愉快,欣赏自己成功的快乐。只有激起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才能使他们和自己比,从二不断进步。

3.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受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制约,但是人的正确认识健康情感个坚强意志一旦变成人的自觉行动,就会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困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坚强的意志。图示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4.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态

减少学困生的逆反心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与内心形象的反映,他对学生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教态,可以是学生感到亲切。不良的教态容易使他们产生紧张、恐惧甚至反感的心理。

5.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6.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篇六

关键词:学生心理素质;自信心评价;人际关系

当代社会信息传媒多样,生活节奏加快,人类的生活环境多样化。当今的中学生,他们是跨世纪的接班人,面临新的挑战和各种竞争。因此,每一位中学生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英语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和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使英语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阵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人说自信来源于成功的暗示,自卑来源于失败的暗示。为什么启而不发,厌学的现象屡屡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缺乏自信。每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总有不同程度的喜人之处,但由于时间的推移,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学生们渐渐地对自己所有过的优点淡忘了。因此,我们让学生从认识自我开始,让每一位学生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意识和成功心理。

二、利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心理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要面对很多的挫折。大多数同学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希望各方面都能超过别人。对于竞争,他们都抱着“只许胜,不许败的心理”。一旦受挫就很容易灰心丧气。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要告诉学生失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学会接受失败,正确对待失败。在高二英语课本中有这样一篇短文。苏格兰将军Bruce六战六败,最后不得不躲在山洞中。一天他看到一只蜘蛛织网,一次次掉下来,可一次又一次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他从中得到启发,鼓起勇气,并最终击败了敌人的进攻。

我在分析课文时让同学们讨论Bruce成功的原因,并让他们结合自己曾面对的失败,谈谈对失败和挫折的看法。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和方法,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形象。使他们恢复自信心,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理想目标。也许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有了这样的信心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挫折,最后成为一个成功者。在教学中还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失败体验较多的学生来说,容易形成自卑感,产生退缩心理,这会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都抱着一种观望态度,很少做主动的尝试。因此,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为他们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专长。

三、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评价,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要客观。

评价要做到全面与客观,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看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他的学习态度;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态度,而且要看他的学习方法;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方法,而且要看他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其次是收集信息要全面客观,要全面了解情况,要防止“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的干扰。不要仅凭一两次测验分数就做出最后的结论,甚至形成对人的偏见和成见。

2、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以往那种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人的做法,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采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只要有进步,就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一次在英语考试后我表扬了一位只考了40分的同学,因为他在以前的考试中只得了18分。这次表扬成了他增强自信,继续努力的新起点,使他以后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3、评价要有发展性。

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标准来评价学生,要看到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现在的丑小鸭都可能变成以后的白天鹅。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切忌用僵化、固定的目光来看待他们,要看到他们的努力,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变化,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在评价标准的掌握上,要有一定的相对性。

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会科学、合理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科学评价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走向成熟,迈向成功。

四、借助英语教学,和谐学生人际关系。

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人相处时友善、同情、信任多于猜疑、嫉妒、敌视,这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个别同学有一种惟我独尊的意识,什么都看不顺眼,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远离群体。因此,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他们学会尊重别人。例如,打搅对方,要说:“Excuse me。”;做错了事,要勇于说:“I’m sorry”;对别人的感谢要说"Notatall”等。还有也可利用课文提供的一些语言材料如:“On the Bus”、“Mr Evense”等,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与人友善等好的心理素质。提醒学生学会宽以待人,对别人大度一些,宽容一些。可经常使用这样的提示语“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鼓励学生去主动关心别人,对他人的冷漠态度与自己的孤僻是相随的。学会关心别人,在别人需要时主动给予帮助。创建一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生活氛围。

7.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七

澳大利亚未来学会会长埃里亚德博士认为, 现代社会你要想成功, 必须具备三张通行证。第一张是知识或者叫学术性的通行证, 比如读、写、算的能力;第二张叫职业通行证, 是一种职业技能。社会发展很快, 职业分工越来越细, 你要想在社会上找到生存发展的位置, 需要有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现在高中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相比, 从知识宽度来讲, 高中毕业生知识宽, 但从就业市场看, 高职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因为他们有一技之长, 马上就用得上, 而普通高中毕业生就没有就业技能, 还要重新培训, 所以在就业市场上优势就会少一些, 因此职业培训很重要;第三张叫事业心和开拓技能。具体地说, 拥有这张通行证的人其特征是, 视变化为正常、为机遇, 而不视为问题。积极、自信、独立、从容, 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敢于负责任, 善于与人交流沟通, 团结协作, 善于施加影响。这些都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前两张通行证一般人基本都可以获得, 第三张通行证才是试金石, 才是觉得成功人才的关键。

现在, 世界各国面对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 都在培养未来人才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上下功夫。譬如, 日本以前的教育目标都很具体, 小学和中学读写算要达到什么程度, 现在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胸怀宽广、自律, 在国际事务中坚强能够的人。我们国家很早就发出:“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意见》适时出台, 2005年1月17~18日, 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会议又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进行细腻健康教育等等。

我们可以清楚看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是人才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 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证。

2 良好心理素质的内涵及其特征

结合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可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表现概括为七个特征:

一是客观的自我评价。即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有什么所长, 什么所短。怎样扬长避短, 怎样悦纳自己, 肯定自己, 完善自己。

二是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人每时每刻都有情绪, 有些是积极的, 帮组我们成长;有些是消极的, 会影响妨碍我们的发展。所以要善于管理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的情绪适度。

三是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与IQ (智商) 有很大的关系, 意志品质好的人生活有目标, 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战胜困难, 达到目的。意志品质不好的人, 也就是常说的意志比较薄弱松散、比较脆弱消沉的人, 就可能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绕道走或裹足不前。

四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生活有一种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有一种强烈的追求和期待。倘若你觉得什么都没有, 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五是健全的人格特征。人格是统一的完整的, 不是分裂的。有些人表面看很活跃开朗, 但实际很内向;有些人表面很随和, 但内心有很多仇恨。健全的人格应该是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 完整的。

六是善于与人和谐相处, 团结协作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培养适应未来高科技经济内在要求的协同精神与合作能力, 否则, 很难适应现代化事业及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当做高尚的风格来培养。

4 怎么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 从学校来讲, 可以提供一些心理健康课程让同学们选修,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给同学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 作为大学生自己, 则更应积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我建议, 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 平时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掌握一些心理发展的规律, 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在你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第二, 要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人的个性品质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动机等等,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自我形象。要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分析自己, 有自我反省的勇气和能力, 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肯定自己, 悦纳自己, 欣赏自己, 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

有人会说我还不知道我自己吗?其实未必。心理学很多理论研究发现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是有盲目点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个很重要的理论叫做“窗口理论”, 这个窗口是个田字, 横坐标是自知自不知, 纵坐标是他知他不知。这样就有四个板块ABCD (如图1) 。

A他知自知, 我们称它为公开的自我, 比如你是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的学生, 大家都知道了, 这是公开的自我。B是自不知他知, 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我们称它为盲目的自我。C是自知他不知, 很多人有自己的隐私, 或者拥有自己独享的东西, 我们称它为秘密的自我。D是自不知他不知, 我们称为未知领域, 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属于潜意识中的, 有时做一些事情自己说不清原因, 可能就是受潜意识的支使。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自我形象应该是公开的自我很大, 未知的自我很小。当你对自己了解得越多, 把握得越准确, 你就适应得越好, 你能以一个真正的自我与人交往, 与自己交往, 和自己内心与灵魂沟通。如果心理不健康, 常常是公开的自我很小, 盲目的自我很大。当你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 别人怎么能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呢, 你就会有很多的困惑。

第三, 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挫折是人生的伴侣, 人人都会遇到, 关键是你对挫折的态度。巴尔扎克说过:“挫折是块石头。”你不能说石头是好是坏, 当它做垫脚石的时候, 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它帮助你, 是你能力的延伸;但是, 当它作为绊脚石的时候, 把你绊了一跤, 你变得一蹶不振, 气馁消除, 那它就成为你人生发展的障碍。

第四, 要积极主动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拓展你交往的范围。大学是塑造整个人的一个重要场所, 一个人的发展包括知识、智能、情绪、行为、思想、道德、美育等诸多方面, 你必须积极主动地拓宽社交圈子, 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融入到集体中, 融入到广泛的人群中, 融入到社会活动中, 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学业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只把眼睛盯在学业上, 那视野就未免太狭窄了。“行千里路, 胜读万卷书”,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情商能力. (美) 戈尔曼 (Daniel Goleman) 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8.例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八

小学生心理脆弱,心理承受力更需要锤炼,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课程特点,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力,需从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入手,以便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笔者抓住人物形象及人物所处的环境,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伯诺德夫人一家身处德国强盗中间,在凶神恶煞般的眼神下,仍然镇定自若与敌人周旋,巧妙移走烛台。学生们在分角色朗读、感悟中深深体会:从容、机智、勇敢让人化险为夷。在教学时,让学生们把文本改编成课本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在演戏过程中深切体验:当遇到挫折时要用自己的沉着、机智、勇敢来战胜困难,排除险情,转危为安。此外,推荐学生们阅读霍金、夏洛蒂、詹天佑等人物的奋斗史,使学生们感受他们是如何用自己顽强意志力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艰苦磨练,最终获得成功。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发,有意识地加强教育,就能有助于学生战胜脆弱,形成顽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二、 学会合作,获得人脉之源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从小倍受宠爱,他们只懂得习以为常地享受关心爱护,何谈去关心、理解、帮助别人?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又往往想不到给别人爱。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地理解、关心、帮助别人是当务之急。

《负荆请罪》一文中,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时,为赵国利益着想,对廉颇得寸进尺的挑衅一让再让,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感动得廉颇负荆请罪;《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教师如果联系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伤害无辜的滔天罪行,讲到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日本孤女并设法送她们到日军驻地的行为,学生对聂将军的至仁至义、超越国界的大爱自然感触颇深。这两段佳话为学生消除个人恩怨、遇事不斤斤计较树立了典范。《学会合作》这篇演讲稿通过具体的事例阐述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者可采取朗读、品读、练习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明白:“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生活中,只有主动真诚地去关心别人,与别人团结协作,才能在获得成功的同时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此外,教师还可开展多种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交往。

三、 诵读美文,感悟生活之美

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情趣,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使他们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良好的契机和氛围,使学生感知形象,感触情景,从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亚落日》一文中,作者用清新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夕阳西下这一奇观,把读者带入了美妙的意境。教学中,笔者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准确恰当地朗读课文,领略语言中的音乐美。如其中有这么一段:“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这段文字语言优美、形象亲切,为了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美,在这里可设计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落日的动态美。此处节奏鲜明,音速快而不平,应用高低起伏的语调读出落日的动态美,在抑扬顿挫的音调中让人如临其境。教师先示范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读,说说读后感受与理解,再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个神奇景观,再次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深情朗读。这样用朗读让学生从中获得更生动的理解,更深刻的感染,感受创造的乐趣和美的享受。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感知了美,學到了美,更学会了如何使自己的表达具有美感。

像这样的课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还可让多媒体介入课堂,在舒缓、优雅的音乐声中重现三亚落日的奇观。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奇光异彩、千姿百态,体会社会生活的美好、温馨,并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活中这些稍纵即逝的镜头,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心中充满了对人类、对生活的挚爱。

(作者单位:如皋市安定小学)

9.教师应具有哪些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九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哪怕知识再渊博,也绝不是称职的教师。目前,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还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教师情绪波动很大,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态度随自己折情绪变化而变化,遇到不不顺心的事情,往往拿学生作出气筒;有的教师心胸狭窄,处理不好与同事、学生的关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特别是,青年教师中有许多人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缺乏必要的磨练,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仞是他们个人的事,而且是一种教育要素,它属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属于千百万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具体来说,教师应具有以下几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

(1)认知素质。认知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认识结构、智力水平和认知方法。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进入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职责,从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变为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加以创新,激励学生真正成长一个“社会人”。因此,认知素质是新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

(2)情感素质。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即师魂。鲁迅先生说:“教师是值根于爱的。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于雨丝”,这一情感原则要求我们的教师以母亲般的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正缘于此,诸如体罚、变相体罚、辱骂学生等违反师德的言行,决不会在具有健康情感素质的教师身上发生。

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自身才可能充实,情感才可能丰富,心理才可能健康。在工作中教师除了具有忘我的态度外,更应充满理智,会全面妥善地处理各种关系,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努力去营建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尽心尽力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注意自身的提高和完善。

(3)意志素质。意志素质,是人们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它反映在有意识的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意志素质,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或目的而迸发出的心理动力和耐力。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反复性和长周期性,要求为人之师具有耐心、沉着和坚韧的品质,既有面对难题加以解决的勇气和能力,又有在新形势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毅力和自我控制力。

(4)个性素质。性格是个性素质的核心部分。教师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对己对人的宽容精神。教育过程自始至终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应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以自己的性格塑造学生的性格。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那么,教师自己家里哪怕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也要按时出现在教室里,站在讲台上,其身教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要求学生诚实守信,勇于自我批评,那么,自己做事情哪怕只是稍有不妥,也敢于面对学生坦然检讨,其威信只增无减。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自己的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在示范中将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形成鲜明感情色彩的意识导向,可见,其性格魅力的影响何等深远。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性格特征,完善的个性品质,就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洁身自好”,还是教师使命的内涵,更是时代的呼唤。

10.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 篇十

[作者] 广东平远县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局教研室

[内容]

近年来,我县组织部分学校有志于教学改革的语文教师开展了语文活动课的实验。实践证明,该实验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值得在实验取得阶段性经验之后在各学校普遍开展。

一、活动课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使语文教学“活”了起来。只要对语文教学作一番考察就会知道,在许多学校里,语文教师上课一讲到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只好当观众;而开展语文课堂活动,则使教学气氛顿然“活”了起来。在形式结构上,它可是竞赛式的,往往采用“四人小组→大组→全班”的自下而上的竞赛形式,既紧张又热烈;它可是沙龙式的,全体同学围绕某一专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亲切而自然;它可是演讲式的,或某位同学主持做“小老师”,或同学们轮流上台发表见解;它可是模拟式的,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让同学们进入特定的角色,如“答记者问”“即席采访”;它可是表演式的,如课本剧表演;它可是制作式的,制作某些物品,如制作“小桔灯”,制作图书卡片;它还可是开放式的,带同学们到校园一角,观察思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带同学们到图书馆,回顾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发展历程……而在内容的选择上,活动课就更是丰富多彩了:自画像、做广告、打电话、讲故事、猜灯谜、找病句、收听音乐、联想与想象……活动课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而精心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样的课,又有哪位学生会不喜欢呢?所以,每单元一次或每周一次的语文活动课,学生们都企盼着它快快到来。

二、活动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语文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次活动课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让学生个人(或几人)轮流做主持人;让学生在课前自找材料、自我准备并在活动过程中自我发挥;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力争使活动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更好。这样的课对主持人,对全体同学都是很好的考验和锻炼,学生正是在迎接考验、战胜困难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并受到鼓舞的。也许有人会说,让学生自主,那么教师呢?我们说,教师的作用在引导、调控、激励。比如,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要上一堂“向错别字、不规范字宣战”的活动课,教师在定出课题、时间、主持人之后,还应交待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如让同学们广泛搜集,找出错别字、不规范字的种类、原因、危害等等。还可让同学们事后以班级的名义给错别字、不规范字现象较严重的单位(门店)写信。定调之后,就可授权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课余怎样收集第一手材料,活动课的形式、程序等均可让主持人去定夺。教师只是当好顾问、参谋,十分必要时才进行“干预”。当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核心作用,尤其是在上难度较大的活动课的时候,教师还是要当幕前主持人的。也许有人又会问,有的训练内容,老师讲了又讲,学生还是不会,让学生自主,能行吗?这里有个观念更新的问题。正是老师长期以来“讲了又讲”,包打天下,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就慢慢变得“不行”起来!其实,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来自我约束力强多了,不必担心他们会出乱子;他们的见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初步形成了评价判断能力,他们喜欢模仿大人,喜欢自主,勇于表现,只要教师调控得当,他们的潜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活动课注重实效,每次活动都给学生较长的准备时间;有的老师一开学就给学生布置全学期甚至全学年的活动课课题,并安排好主持人(也

11.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现代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活动大部分在实践中进行,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的表现机会,但在体育教学中有些老师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却很少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程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学校体育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是当前体育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1)能有效调节学生心理。心理调节的方法很多,体育运动就是十分有效的一种。科学安排体育运动,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适当地放松,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与协作,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非常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可以得到锻炼,意志也可以得到磨砺。特别是通过开展一些体育精神活动,同伴之间通过相互协作、相互帮助,能够增进了解和友谊,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排泄消极情绪。

(3)体育运动通过活动肢体和筋骨,能够使身体关节能加灵活与协调,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理。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1.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信心

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运动、兴趣、性格等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分门别类地有采取针对性地措施,因材施教。一是分类分层训练。可以将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分为一组,对于该组学生,安排的体育运动应是比较简易的,如短跑、跳绳、踢毽子等;将急躁、紧张的学生分为一组;对于此组学生,应该以可以调动情绪的运动项目,像排球赛、篮球赛等;将体育素质较高的学生分为一组,这组学生可以安排难度较大、技巧性强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跨栏、铅球等运动项目。通过这样分层分组,能够全面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并避免性格局限。二是注重正面激励。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时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坚持以正面积极的教育评价为主,要多表扬少批评,多宽容,少苛求。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善于捕捉和扩大学生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的自信心。

2.挫折教育,锻炼学生意志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以此增强学生抗击挫折、经受逆境的意志,从而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一是强化动作技能训练。为了熟练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学生可能需要经过几十次的反复强化巩固训练。在达标训练中,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难免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不足,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将心情调整到积极向上的状态中来。二是适当磨砺学生意志。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要巧妙应用恶劣天气等外在环境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在下雪天,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打雪仗的游戏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抵抗严寒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坚强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适应逆境的能力,为其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在关键节点磨砺意志。在体育运动中,往往会出现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如短跑冲向终点的最后一刻,篮球运动中抢夺篮板时刻,拔河比赛中转败为胜的关键时刻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节点,锻炼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3.开展比赛,让学生学会竞争

当前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如果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被社会所抛弃。因此,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精力充沛的青春期阶段,也是身体和心理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他们大多具有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搭建平台。一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竞赛活动往往是非常激烈的,也是非常刺激的。学生为了获得比赛的成功,往往会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例如以200米跑为例,在你追我赶的比赛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爆发出超乎寻常的拼劲,他们的竞争意识也能够得到大大增强。通过比赛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增强学生奋起直追的拼搏进取精神。二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在激烈的体验竞赛中,学生为了获得成功,就必须克服一系列困难,还需要突破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在无数次的跌倒中爬起来,在面临众多竞争对手时,必须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也就需要克服懦弱怯场的不良心理,从而增强学生的抗压心理素质。三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乐观心理。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而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这就需要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乐观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而需要从小培养,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乐观心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必须将学生乐观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体育运动,让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挑战,面对竞赛失败,尽可能地减少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促使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

4.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易有偏见的学生,要主动与他们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他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总之,初中生正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身体与心理全面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的锻炼,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切实有效地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水平,从而促使学生身体、心理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国.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体育世界.2010.02

12.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篇十二

一、心理状态与心理反应

1.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总的特征。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是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用的反映。那么, 心理状态是怎样影响歌唱者演唱的呢?心理活动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 是具有客观性的,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没有客观现实, 便没有心理活动, “触景生情”就形象地说明了心理活动的客观性。但心理活动也有主观性的一面, 由于不同人的身世、性格、阅历的不同, 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领悟有着很大的差异, 对于同一客观现实产生的心理活动各不相同。

2.心理反应。在歌唱艺术中, 就歌唱者主观方面来说, 除了唱出自己以为是美妙的声音外, 还必须用耳朵对自己发出的声音进行检验。这种检验, 经过听觉神经输送给大脑作出反应, 然后作出判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并随时加以调整。演唱者在舞台演出时, 观众的反应对歌唱者产生的刺激会特别敏感, 引起歌唱者强烈的心理反应。当众歌唱时的演唱者自身的反应和外界的反应是同时存在的, 往往一个人在单独的房间练唱时心情放松, 唱出的效果非常好, 而在当众演唱时就比较紧张。

3.常态反应和偏离常态反应。心理学通常把心理反应分为:常态反应和偏离常态反应。常态反应是指人能适应环境, 与外面的世界能够进行正常的“对话”。这种反应在歌唱时表现为良好的精神状态, 使歌唱技术、技巧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而偏离常态反应指的是虽然能定向应答, 但是精确性和正确性都不够。这种反应在歌唱时表现为消极的情绪:不安、紧张、恐惧, 可能出现音色、音准、节奏、表现等差错。在这种情况下, 当然不可能谈定向、应答的准确性、正确性。

二、造成心理紧张的原因

紧张的心理也是影响良好的歌唱发挥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 这种心理是很难避免的。造成紧张心理的主要因素如下。

1.技巧掌握不纯熟。一个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 其演出往往是随心所欲的, 在依靠欲望和天赋进行演唱时, 歌唱者心理是正常的, 没有什么可以使他产生畏惧。可是, 一个经过正规训练的演唱者却与前者截然不同, 从他跨入声乐的殿堂起, 在歌唱心理方面就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微妙变化, 随着歌唱能力的不断提高与巩固, 演唱时的紧张心理也会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减少。所谓“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

2.演唱内容不娴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一般只偏重于发声练习, 忽略歌唱与技巧的相互结合。对于歌唱技巧的练习他们往往只满足于练声, 一般注重对于高音与一些乐句的练习, 缺乏完整性地对整个歌曲的训练, 造成心中无数, 产生恐惧感, 而往往是越怕心理的负担越重就越紧张。

3.身体状况的影响。演唱不仅仅是声带的震动, 还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 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歌唱技能技巧的发挥和心理的变化, 特别是歌唱器官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喉炎、声带疲劳、伤风感冒或其它疾病就会直接影响演唱技巧的正常发挥, 而造成不同的紧张心理。

三、调整心态消除的紧张心理的方法

1.要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 心理紧张是一般演唱者非常正常的心理活动, 演出前心理紧张也是很正常的。心理情绪是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变换, 像快乐和悲伤一样, 只是紧张程度不同而已。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对自己演唱前的心理状态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当幕布徐徐升起时, 歌剧已不是人类的瑰宝, 而成了布满地雷的战场……走上舞台的时刻终于等到, 我也迈出了走向死亡的一步。”可见, 即使是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会存在紧张心理。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解除心中不必要的忧虑, 树立信心, 变紧张与恐惧为激情和兴奋是十分有益的。

2.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是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基础。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 要以建设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 对学生不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发声方法要依靠引导, 而不是简单否定, 使课堂气氛融洽, 师生心情愉快, 使歌唱教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同时还要重视自己情绪的起伏对学生歌唱心理的影响, 懂得教师的喜怒哀乐会立即转移到学生的身上。明白积极情绪的感染, 会使学生倍感亲切, 这将会在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3.经常参加舞台艺术时间活动, 从大量的艺术实践中获得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歌唱心理能力。人们的心理活动与实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知和行的关系就是心理与实践的关系。歌唱心理素质的本质就是人们的大脑对艺术实践的现实反映, 不重视艺术实践则不可能凭空对歌唱产生热烈的爱和正常的歌唱心理。

4.排除心理紧张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做好演唱前的一切准备。第一是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曲目。要根据自己的歌唱能力和嗓音特点, 特别是初次登台演唱, 最好选一些短小易唱的歌曲, 要接近甚至低于平时练习的难度, 特别是在技巧的表现上, 应当为自己留有余地, 且不可贪大求强。第二是要熟悉歌曲伴奏, 与伴奏者密切配合, 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第三是要慎重对待首次登台演唱, 第一次演唱成功与否, 对于以后的演唱影响很大。因此, 时机不成熟, 不要急于登台演唱, 倘若准备演唱就不要犹豫不决。要充满信心, 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第四是要认真对待演出前的走台和预演,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拟心理训练。在走台和预演时, 可有目的地为演唱者设置一批有针对性的演出环境, 如观众的成分, 演出的气氛, 等等, 使演唱者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 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 要想在歌唱中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必须通过多方位的系统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文小珍.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7.6.

[2]杨晶雯.浅谈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大众科技, 2008.5.

13.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十三

作者:吴桂莲电话:***邮编:810300地址:青海省门源县一中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又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想取得成功,而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但健康成功的心理是要靠培养出来的。特别是中学生,他们虽然享受到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但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所以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不仅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更是我们当务之急的工作。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远大志向。

首先,教师在平时的班务工作和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心理要求

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中学阶段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就抓住了培养健康心理的根本。实践表明,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学生才能把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放在首位,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学习和工作,正确处理个人义务与权利的关系,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从中体验到满足和幸福的情感。正确的世界观能帮助中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在任何时候都充满信心,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的世界观能帮助中学生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的途径,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刻苦钻研,以期成功。

其次,教师在平时工作中,要从学生的认知要求上引导学生向古代、现代、当代和国外的一些有远大志向的名人学习,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什么是理想?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著名诗人流沙河所说:“理想如同行舟中的罗盘,给人生成功之路导引方向,给奋发进取者以力量,而没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迷航的行舟,随时都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他也不会在人生中获得更多的机遇……”。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李大钊从少年时代起,就选择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志向,周恩来少年读书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莫扎特5岁时就立下了坚定的志愿: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个出色的音乐家……这些仁人志士就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才有了众所周知的伟大成就。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常立志,要立常志。只有从小确立远大的理想,才有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四、参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课内与课外要有机结合,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多参加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读书报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善于评价自己,还能使内向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他们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和调节。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

14.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篇十四

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当今世界,孩子最需要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我想,这一观点确实点中了“孩子问题”的要点。如今,我们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恰恰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锤炼。一部分孩子心理素质差,经不起挫折,乃至想入非非,离家出走,包括从高空“飞天”、跳湖自杀等等,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与我们只注重学习成绩,只注重“考得好”,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断然分不开的。因此,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应该从培养心理素质入手。

那么,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有哪些方面?专家认为有以下6个方面:

正直正直是做人的根本,惟有具备正直的人格,才是一个健康、无私、光明、崇高的人。因此,培养孩子正直的品德,应该在诸健康心理素质之首,并通过家长,教师自己的模范言行,为孩子作出表率。

自信心只有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种挑战时,才有可能战胜它。然而,很多父母并未真正尽力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资和才能,有意识地去诱导他们,鼓励他们对成功抱有信心。

热情缺乏一定程度的热情,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不容易成功。热情,对大多数儿童来说,是生而有之的。然而,不使其受伤害,继续保持下去,却不容易。因为脆弱的热情很容易被考试的分数、他人的嘲笑、父母不正确的褒贬和接连的失败等挫伤,甚至摧毁。因此,应十分注重保护孩子的热情,切莫随意伤害它。富有同情心大多数孩子对生命动物的痛苦和受折磨是很敏感的,父母应通过心爱的小动物之死来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经常关心他人,自然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同情的种子。

灵活性应变能力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是一种起决定性作用的性格。怎样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呢?最好的方法是尽早用成年人的爱心和感情去对待孩子,使他们能早日成熟,避免由于过分幼稚和脆弱而禁不起来自社会的各种冲击。对生活充满希望它能使人在黑暗中见到光明,敢于迎接挑战。要让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父母本身就应该是乐观主义者。一个家庭若受到悲观、恐惧和忧郁的侵蚀,孩子身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可能早夭。应经常教育孩子说:这次遇到失败,可能还会遇到第二次。这样,当困难真的来到时,他们就会敢于面对现实,临危不惧,从而建立起坚强的个性和忍耐力。这一点正是他一生成功的希望所在。

上一篇:马说导学案(竞赛课用)下一篇:北师大版小学英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