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五年级

2024-12-26

读后感五年级(19篇)

1.读后感五年级 篇一

狼牙山五壮士的五位英雄,多少年来在中华大地上作为表现的民族英雄的楷模而广为传扬。

故事发生在1941年8月的抗战时期。日军调集7万余兵力,在我国的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大扫荡”。敌人围攻离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政府机关。我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的五位壮士。五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的绝路。五位壮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完后,拿着一块大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把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面对步步逼近的敌军,宁死不屈,砸毁从敌军手里夺来的枪支。五位壮士纵身跳下深谷。

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了人民利益壮烈牺牲的精神,被人民誉为“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看完英雄故事后,内心对他们充满了坚强不屈的崇高的敬意。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是多少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千辛万苦与敌人殊死搏斗换来的。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表现出最优秀的成绩。长大要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不要让外国人污辱我们中国人。我想,这样才是对革命烈士最好的纪念。

2.读后感五年级 篇二

《掉进兔子洞》(节选自《爱丽丝梦游奇境》,作者:【英】刘易斯·卡罗尔。略)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节选自 《哈利·波特》,作者:【英】J.K.罗琳。略)

《露茜初探魔衣柜》(节选自《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作者:【英】C.S. 刘易斯。略)

《大钟敲了十三下》(节选自《大座钟的秘密》,作者:【英】菲·皮尔斯。略)

《草虫的村落》(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略)

选文缘由

“幻想小说”,或者说一些“魔幻小说”是大量充斥在童书出版市场的,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可我们的教材中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幻想小说的文本,而我们的习作体系又时常需要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没有实际阅读的体验中展开所谓的丰富的想象,也就出现了学生总是穿越到过去或者未来、习作的结尾经常是“丁零零,我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的千篇一律。

想象,变得玄幻似乎不难,但要引人入胜却很难。为什么《哈利·波特》《爱丽丝梦游奇境》可以成为经典?这些作品为什么会让孩子们如此着迷?同样是幻想小说,为什么我们孩子写的幻想类文章是如此不堪,甚至可以说是“胡思乱想”?我们不妨来解析一下4篇课外选文的“幻想”元素。

《掉进兔子洞》:兔子穿衣服,戴怀表,说人话;而人在这种环境中,掉进兔子洞竟然会减缓速度,不会摔伤,莫名其妙变小,进入另一个世界。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题目本身就已经开始不一般,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穿墙而过;检票口与锻铁拱道之变化。

《露茜初探魔衣柜》:比常规衣柜大的衣柜;有不同变化的衣柜;衣柜尽头是另一个世界;人身羊腿怪会说人话,等等。

《大钟敲了十三下》:题目就不一般,怎么会“敲了十三下”;突然出现的花园和女仆;不一样的客厅里的东西突然消失。

这些都是让孩子们着迷的“幻想成分”,孩子们之所以着迷,并不是因为兔子、衣服、怀表、站台、检票口、衣柜、大钟、花园、女仆、森林等这些元素有多么了不得,而是这些元素其实就是他们身边常见的东西。“常见的东西变得不一般”,这就是这些经典作品体现“神奇”的地方。因此作为群文阅读重要元素的“议题”,我就定为“什么是神奇”或者说“神奇在哪里”。

这个议题的设置,从目标达成上,只是丰富学生对于“神奇”的认知,知道什么是神奇,神奇一般在小说的什么地方可以产生效果等。当然,《草虫的村落》其实不能算一篇完全意义上的幻想小说,更像一篇拟人化的抒情散文。因此在这里,我只将它作为群文选文与课内选文连接的一个桥梁,作为幻想类文本来使用而已。因为群文阅读教学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结合课内教材”。

课例呈现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5篇关于“幻想”的节选的小说,围绕“什么是神奇”的议题,丰富对“神奇”的认知。

2. 通过学习5篇节选的小说,清楚自己学习的历程以及“概念”的建构历程。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记录,并在讨论分享中学会建构。

教学准备:

1. 需要提前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最多6人,课桌以小组合围的方式排列。

2.5篇选文的印制。要求必须每篇独立印制,不可以连印。

3. 工作纸的印制与教学PPT的准备。

4. 小组文本的选择与下发以及粗略阅读,需在上课前20分钟完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前暖身,强化“不可能”概念

师:先来看一首有趣的诗。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

生:一个剥蛋 。

生:一个吃蛋 。

生:还有一个呢?

师:“还有一个呢?”想得非常好,所有人都来猜一下。

生:……

师:我觉得你好为难啊!再想想。

生:一个笨蛋。

师:还有一位呢?

生:一个买蛋 。

师:还有一个呢?

生:一个变蛋 。

师:还有一个呢?

生:一个下蛋 。

师:我们为他鼓鼓掌,知道为什么鼓掌吗?因为他下课以后准备下一个蛋。(生大笑)

师:你觉得可能吗?

生:不可能 。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不会下蛋。

师:对啊,因为他不可能下蛋对不对?那谁可能下蛋?

生:鸡,老母鸡。

师:但是,你们看 。 (出示)

生:一个生蛋 。

师:一个生蛋,可能吗?

生:可能 。

生:不可能。

师:一起来(指四个学生),读。

生:(齐读)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一个剥蛋,一个吃蛋,还有一个呢?一个生蛋呀!怎么可能?四个小男孩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教学意图:《四个小男孩》是一首比较有意思的诗歌,也是可以强化“神奇”概念的诗歌,特别是其中一个男孩生蛋的句子,不仅会让孩子们捧腹大笑,也可以引发他们对“可能与不可能”产生思考。当然更是为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去尝试创作,尝试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逐步变为“可能”埋下伏笔。】

二、独立阅读,感受“神奇”

师:好,我们现在来回顾《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章,同学们感兴趣的有几篇?(生:有4篇。)每个小组课前都各自选择了一篇,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任务给你们,你们每个组前面都摆了三个信封,里面有工作纸一、二、三,现在请组长打开“工作纸一”,给每个同学一张。(出示“工作纸一”)

(学生阅读本组所选择的文本,完成相关任务后交流。)

生:篇名是《草虫的村落》。我觉得神奇的地方是…… (学生读相关语段文字)

师:为什么觉得神奇呢?

生:因为草丛一下子就变成了森林,每种小虫都变成了各种职业的人类。

师:你呢?

生:篇名是《大钟敲了十三下》。我觉得神奇的地方是汤姆本来光着脚站在石板上,后来石板却变得温暖、柔软起来。我觉得神奇的原因是地板怎么会变得温暖、柔软。

师:应该是什么?

生:应该是还跟原来一样,非常冰凉。

……

【教学意图:群文阅读课,在表象上呈现出来的一个特征就是阅读的篇目增多,少则三四篇,多则六七篇。如此数量的文本一下子呈现在课堂上,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阅读完?教师如何教完如此多的文本?这是摆在每一个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老师面前最为现实的两个问题。“选择”是我处理文本的方式之一,并将“选择”作为群文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元素。之所以如此处理,基准的考量在于:单篇教学让学生之所以感到枯燥无味,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始终处于“听得听,不听也得听”,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境地,而如今群文阅读教学,既然出现了这么多的文本,就应该让学生首先摆脱这种“没有机会选择”的尴尬局面。同时,因为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会更愉悦地去深入且快速阅读文本。但在“各有选择,各有所读”的状况下,如何进行共同学习呢?这其实就跟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有关系。本次教学选择的议题是“什么是神奇”,每篇文本其实都是体现这个“议题”的不同侧面,或者说都是“什么是神奇”的具象化。】

三、小组讨论分享,完善对“神奇”的认知

师:现在小组讨论。讨论时要看清要求:与自己小组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还要进行修正。还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是:小组内同学要相互分享,怎么分享呢?把自己写的读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相互倾听记录,再自我完善“工作纸一”。因为有可能你找的别人都觉得不神奇,那人家告诉了你,你就要修改成为神奇的,行不行?

生:行。

师:第三,小组要统一认识,指定一名或是两名同学汇报。汇报时要这样说:“我们小组的探究结果是……”,而不能说“我的探究结果是……”。要把小组同学的意见告诉别人,好不好?

生:好。

师:好,可以开始了,小组行动。

(生小组交流)

【教学意图:同组的学生选择的是读相同的文本,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了“工作纸”的任务,但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是教师无法把控的。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时机去完成“纠正”功能?小组交流讨论在这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小组在这个阶段的功能定位清晰,可以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在群文阅读教学的“各有选择,各有所读”的形态下,小组交流讨论的“纠正和统整”是解决传统教学“为讨论而讨论”弊端的好方式。】

四、班级交流,丰富对“神奇”的认知

师:现在请组长打开第二个袋子,拿出“工作纸二”发给组员每人一张。(出示“工作纸二”)

师: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一张呢?大家想想,每个组读得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别人在分享信息给你的组,那么分享的信息你是不是应该记下来?

生:是。

师:别人在汇报的时候你应该用耳朵听,用手写。

生1(组1):我们小组探究的是《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我们小组觉得神奇的地方是:“但正当那孩子走到第九与第十站台交界的地方时,一大群旅客突然涌到他的前面……那男孩竟然不见了。”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是因为那个孩子突然间不见了。

生2(组1):我们小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原来检票口的地方现在竟成了一条锻铁拱道,上面写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因为它原本是一个检票口,现在却变成了站台,站台的名字也非常稀奇。

生3(组2):老师,我们组找到三处觉得很神奇的地方。

师:好,你们组补充。

生3(组2):我们小组觉得还有一处神奇的地方是:他离栏杆越来越近了,他闭上眼睛准备撞上去,但什么事也没发生,当他睁开眼时,却出现了一辆深红色的机车。

……

生4(组3):我们组探讨的篇名是《露茜初探魔衣柜》。觉得神奇的地方是:“这口衣柜一定大得要命……却摸到软乎乎、冷冰冰,像粉末似的东西……她说着又往里走了一两步……咦,这简直像树枝一样。”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因为衣柜的地板上有软乎乎、冷冰冰的东西,衣柜里还有又硬又粗还有点儿刺人的东西。

师:还有一个组也读的这篇,前面组说过的你们不能再说。谁来补充?

生5(组4):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她往里走了一步,又走了两三步……但摸来摸去总也摸不到。”为什么觉得神奇呢?因为一般的衣柜应该是一只手伸直就能摸到柜背,但是露茜往里走了几步把手伸长还是没有摸到。

……

生6(组5):我们组派两位代表来发言。篇名是《大钟敲了十三下》。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是:“他猛地回头一看,发现大厅里的东西都在慢慢地消失。它们不是被搬走的,而是在原地逐渐消失的。”为什么我觉得神奇?因为我觉得东西不可能在原地逐渐消失。

生7(组5):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汤姆一直用眼睛盯着她,他惊讶地发现,女仆走到门口,用手碰了一下把手就不见了,也就是说,她不是从房门里走出去的,而是逐渐消失的。”神奇的原因是:女仆不推开门就消失了。

师:刚刚我说,每一个同学要做修订、做记录。你虽然读了一篇,却了解到了其他篇的内容。工作纸二上的最后一栏是什么?

生:“我们的评价”。

师:你记录了其他组汇报的内容,现在你要评价一下其他组所说的神奇的地方神奇不神奇。如果你觉得神奇,那你可以说这个真的有点神奇。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没什么可神奇的。(一生举手)你要评价哪个组的?

生:我评价的是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他们组说的是“站台会逐渐变位置”,说不定哪天晚上你睡着了,装修公司就给你换了。

师:哦,可是当时并没有出现装修公司的人,我们前面有一堵墙,你要不要推着东西撞过去?你行不行?

生:不行。

师:其实不可能,对不对?

生:我想评价的题目是《大钟敲了十三下》,他们认为神奇的地方是“他猛地回头一看,发现大厅里的东西都在慢慢地消失,它们不是被搬走的,而是在原地逐渐消失的”。我认为比较神奇 ,因为东西 不可能慢 慢消失。

师:你是赞同他的意见,觉得确实很神奇。就像我们用的桌子,中午上完课,这些桌子是要被搬走而不是它自己消失。

生:我赞同第4组同学觉得神奇的地方:《露茜初探魔衣柜》中“她往里走了一步,又走了两三步……但摸来摸去总也摸不到”。这跟普通的衣柜不同。

……

【教学意图:学生“各有选择,各有所读”,如何进行全班性的交流?教师如何让读不同文本的学生进行共同的讨论?这是萦绕所有教师心头的疑问。这或许就是群文阅读教学讲求“建构”和“过程关注”的关键元素所营造的特别教学效果。其实,在教学现场,学生之所以可以共同交流,是因为这几篇文章都是在探讨共同的“议题”———“什么是神奇”。另外因为有“工作纸二”的介入,虽然读的文章篇目不同,但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与记录”,学生学习有了新的任务的驱动。第三则是因为学生自己没有读过文本,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更迫切了解别人所读文本的需求。】

五、总结梳理,升华认知

师:我们今天选择的几篇文章里面,或多或少其实都有一个词存在,我们叫“神奇的元素”。

师:《露茜初探魔衣柜》里面什么有点怪?

生:柜子。(师板书)

师:《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什么比较奇怪?

生:站台 。 (师板书)

师:还有什么?

生:列车。(师板书)

生:墙。(师板书)

师:还有栏杆。《大钟敲了十三下》什么奇怪?

生:钟。

师:钟平时敲多少下?

生: 12 下 。

师:但是它敲了多少下?

生: 13 下 。

师:好,奇怪的钟、地板。(板书)

师:好,柜子、墙、地板、钟、列车,这些事物见没见过?

生:见过。

师:是的,这些神奇的事物都是平时常见的。要让这些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发生什么?

生:神奇。

师:于是,就会有故事,就会有不同的好玩的东西出来。好了,那现在你们告诉我,读了这几篇文章以后,如果让你构思小说,你想让什么东西神奇起来?打开“工作纸三”,你可以写一写让它怎么神奇起来。不一定写故事,就说一说你想让什么东西变神奇。

(生写后交流)

生:小狗会说话,会给我洗脚、揉肩、捶背,给我做饭,当司机。

师:你找的不是宠物,而是保姆。小狗会说话吗?

生:不会。

师:会开车吗?

生:不会 。

师:神奇起来了。

生:风扇旋转的时候可以飞起来,而且还可以把任意一样东西变成风扇的遥控器,控制它在空中飞行。

师:这是一个类似于变形金刚的风扇,那我估计下一次拍电影就不是 《变形金刚》,而是《变形风扇》了。有做导演的潜质。还有谁?

生:笔拿起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师:哦,只要你一拿起笔,就什么都能自动写出来。刚刚我发现,反应最快的是四个男孩。所以各位,再看《四个小男孩》,一起来读。

生:(齐)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一个剥蛋,一个吃蛋,还有一个呢?一个生蛋呀……

师:等等,这会儿想想,有一个男孩生蛋了,会吗?你会觉得奇怪吗?

生:不会。

师:既然小狗都会说话了,小男孩生个蛋就不算什么。好,继续。

生:(接着读)怎么可能?四个小男孩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师:四个小男孩在一起都没什么不可能的,我们在座的36位,是4的9倍。那么就有9倍的无限可能 。 孩子们,只要把你的想象力放飞,就像这几篇文章 一样 ,把最最普 通的事物变得神奇起来,就可以产生一篇篇特别好的故事,明白吗?

生:明白。

师:什么是神奇?

生:把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变得不普通。

……

【教学意图:这个环节其实是与课的开端相呼应,也说明了为什么要用那样一首童诗引题的原因。此环节从某个角度验证了群文阅读的效果———让学生从开始的坚决“不可能”到现在充满想象力的“有可能”。传统的教学中,这个环节是“延伸”或者“拓展”,但也因为是前面相呼应的教学设置,从侧重点的角度来看,它是与前面的“阅读感知”并重的“升华认知”部分。从教学现场来看,学生的认知热情完全被激发,有着特别的课堂效果,即让更多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

课例评析

一、让文本有内涵

幻想小说,其瑰丽奔放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这正是幻想小说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也是幻想文学具有的教学价值。

选择哪些文本进入课堂,必然要考虑诸多因素:是否适合学生阅读?群文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文本的选择,从来都是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李祖文老师的选择要义是“幻想”元素:兔子、衣服、怀表、站台、检票口、衣柜、大钟、花园、女仆、森林等。“这些其实就是孩子们身边常见的事物”,但在文本中,常见的事物变得“不一般”。这种“不一般”正是本课的主线,这种“不一般”正是学生喜欢的内容。

师:柜子、墙、地板、钟、列车见没见过?

生:见过。

师:是的,这些神奇的事物都是平时常见的。要让这些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发生什么?

生:神奇。

师:于是,就会有故事,就会有不同的好玩的东西出来。

在文学的虚构世界里,强化着普通 事物的存 在 ,强化着平庸 东西的存 在 ,强化着不可触犯之物的存在。学生经过在文本里探寻,经过小组间的交流和整理,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形成了“神奇”的初步概念。

二、让阅读有意义

1.建构与解构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获得,关注字、词、句、段、篇等,所以选择解构,把文本拆散了灌给学生,掰碎了喂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是速效的。但从长远来看,伤害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尊重,对学习的兴趣,并失去想象力。

与解构对应的是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 “ 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建构,让学生获得意义,正是群文阅读的核心理论。

2.如何建构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建构呢?必然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请看此教学的设计一:

《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和《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本都属于“幻想小说”。这些幻想小说总让我们的思绪浸入到好奇之中,欲罢不能。但既然是“幻想小说”,就一定有其不同平时的“神奇之处”,选择一篇来读读,将我们的“探求结果”填到下面的表格中:

在这个设计中,强调的是学生对获得的探求,而且,重要的是,李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获得,更要求学生明白获得的依据。这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的第一次建构。

第二次建构发生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分享,完善认知”环节。实际上,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一一对话,偶尔可见生生的对话。但同伴学习却是比师授生受更有效的学习形式。

第三次建构发生在班级交流环节的设计:

5篇幻想小说,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了其中一篇来阅读与探究,到底其他几篇小说又有什么样的“神奇”呢?我们来听听同学的分享,同时我们也试着将同学的分享有选择地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因为思维有了碰撞,才会闪现出更多火花。非常重要的是,在碰撞之间,教师对这种碰撞做了推动和指导。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的。

3.变化发生于不经意间

纵观本课,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获得的欣赏者、质疑问难的点拨者、学习进程的推进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而完成了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让课堂有意思

1. 让学生有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我们都知道,但如何做却似乎不是很清楚。李老师在本课中非常强调选择。第一次选择:

师:好,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章,同学们感兴趣的有几篇?(生:有4篇。)

5篇文章,学生感兴趣的有4篇,还有一篇不感兴趣,怎么办?教师的处理是:不学也罢。

第二次选择:在4篇感兴趣的文本里,小组可以选择阅读材料。这种权利叫民主。

第三次选择:

师:四个小男孩在一起都没什么不可能的,我们在座的36位,是4的9倍,那么就有9倍的无限可能。孩子们,只要把你的想象力放飞,就像这几篇文章一样,把最最普通的事物变得神奇起来,就可以产生一篇篇特别好的故事,明白吗?

如果我们细看李祖文老师的课堂,选择正是其教学的特色之一。

2.让课堂有笑声

选择指向民主。民主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民主的课堂也是尊重的课堂。在本节课中,10余次笑声里,学生情绪放松,课堂自然和谐。不由得想起第斯多惠的那句名言:“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四、让群文有效率

1.教策略

只有明确教学的目标,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一个灵动的、生成的、尊重学习者的建构的群文课堂,教什么?当然不能简单定位于知识。笔者认为,群文阅读的课堂,应该教阅读策略。正如蒋军晶老师所说,因为不是每个人天生爱阅读、会阅读,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

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学习单,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填写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这是找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同伴的观点可以丰富自己的观点,这是自我监控。利用学习单,形成“神奇”的初步概念,这是统整。

多读不一定会读会写,在阅读中,才能学习阅读。但仅如此,还不够。唯有学会熟练运用阅读策略建构自己的认知,才算学会阅读。

2.找不同

在本课中,教师还不断强调说“不同”,这有利于学生避开杂乱,更有效率、更全面地丰富自己的认知。

3.学会整理

没有整理,就不会有逻辑的思考,就不会有全面的认识。整理,同样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目标。

师:这节课的要求跟上节课不太一样,要看清要求:与自己小组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还要进行修正。还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是:小组内同学要相互分享,怎么分享呢?把你自己写的读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相互倾听记录,再自我完善“工作纸一”。为什么要自我完善工作纸?因为有可能你找的别人都觉得不神奇,那人家告诉了你,你就修改成为神奇的,行不行?

4.让议题统整全课

群文议题的选择,必然和以往的主题有明显的区别。议题必然具有可议性和开放性。因为可议,学生才有话可说;因为开放,学生的所说才能多元。故事像生活一样丰富,它们都是多元化的,充满了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这个意义上,“神秘是每一个故事的尺度”。“神奇”这个议题,正好抓住故事的核心,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了学生的心。本课所有的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议题展开,唯如此,议题才有意义。

3.五年级阅读材料 篇三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雨打,是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      )纤细,(      )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簸箕等日用品。

柳树喜潮湿,适应力强。在我国南方,(        )塘边河岸,

(      )丘陵山地,一经扦(qiān)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直径二、三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栽培,它生长得更快,对人类的回报也更多。

1.请把下列三个关联词语,分别填入原文括号里。

“虽然……但是……”

“无论……还是……”

“不但……而且……”

2.用序号和“||”给短文分段。

3.你的分段依据是什么?在所选答案的括号里打“√”

A.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

B.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

C.按照地点方位变换分段(      )

D.按照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分段(      )

4.找出文中的过渡段,用“=”划出,并且用“||”隔开承上启下的不同部分。

5.文中划“——”的句子是(        )句?请先填空,再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

陈述句:

4.五年级读后感 篇四

1、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2、《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 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新颖、醒目的题目

愤怒与惋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成功=刻苦+勤奋+机遇

——《岳飞苦练成帅才》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当我看到课本《圆明园的毁灭》上面已成了灰烬的圆明园照片,浮想连翩。

我们的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那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中国每个地方名胜,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还有西洋景观。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无所不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把能拿走的拿,拿不走的运,运不走的破坏,为了销毁罪证,烧了圆明园。

我们现在只能看见这一片灰烬。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近代的屈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屈辱!每当人们来到这一片灰烬前,心中对英、法联军无比愤恨。

当今世界还有战争的阴影。日本首相不是一直去拜靖国神社吗?美国不是炸掉了我们的大使馆吗?所以,我们要发展,不发展就得受到侵略。

5.五年级读后感 篇五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第二十七章《在花园里》。文章讲的自闭的玛丽和自疑的柯林的故事,他们在花园的“领导”下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可,就在他们现得高兴的时候,柯林的爸出现了。他爸爸带着柯林和玛丽过幸福的生活。

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感到了快乐人生之本,人如果失去了快乐,就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快乐,也就没有了成功的喜悦,没有了失败的泪水,没有了失去后的珍惜,没有了一切感情。花园在快乐中诞生,在悲剧中尘封,又在快乐中开启,这一个多么戏剧性的转变呀!这整个过程就像一个童话一样,故事中的一个女人,她自从自己的丈夫死后,她把丈夫的一切遗物都扔了,企图忘掉他,但她的儿子长得很像她丈夫,所以她就把她的儿子送给了别人,然后她就自己关在家里想自己委屈的事,一想她就生气,一想她就生气,最后把自己给气死了。

6.五年级读后感 篇六

都说《城南旧事》是一部好书,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认认真真地阅读了这本书。《城南旧事》的作者是著名的女作家林海音,本书主要记载了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经历,它讲述了旧时北京的老故事,体现了那么一个小巷子的温馨:一座座可爱的小平房,和蔼可亲的左邻右舍......使我陶醉于书中。

这本书透过英子稚嫩的双眼,向我们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又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惠安馆里的的“疯女人”秀贞,浑身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为让弟弟读书不得不做小偷的哥哥,朝夕相伴的乳娘宋妈,身患重病而长眠于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经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起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好像还在,却又都一个个悄然离去,英子苦苦思索,但是始终不得其解。那淡淡的哀愁,浓浓的思念,深深地印在了她稚嫩的记忆里,永不消退。那一幕幕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看完《城南旧事》,我感慨万千。我的童年,应该说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欢乐,然而我却缺少了作者那份细心,今后我一定要多观察,勤记录。

7.如何提高五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七

在五年级数学教材中, 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概念的引入要通过计算来进行。应用题, 几何图形, 简易方程等等, 也都要进行计算。尤其五年级数学上册, 基本上都以计算为主。如:小学乘除法, 解方程, 求多边形面积等内容。学生升上五年级, 就开始教小数乘法, 小数除法。学生的作业做得相当差, 分析一下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由于到高年级试题的计算量增大, 因数的位数增多, 计算变复杂, 造成学生计算不准确。第二:由于学生刚接触小数乘除法, 把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混淆, 经常把小数点对齐, 产生计算错误。在四则混合运算中, 学习简便计算, 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了, 学生出现的问题更多。所以学生上了五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比四年级退步了许多。分析一下考卷:一张数学考卷100分中至少有85分得通过正确计算得分的。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在教学中,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积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应注意枯燥乏味的计算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应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采用多种训练形式, 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如利用各类小游戏、小道具的训练方式, 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

良好的口算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训练形式主要有三种:一、开火车: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 看哪组答得既快又准确。二、抢答。教师出示卡片, 看谁最先讲出答案。三、教师在黑板上写口算题, 生直接写出答案,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写得又多又准确。四、听算, 教师念题目, 学生写答案。以上都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挑战, 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评比, 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 口算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效果非常好。

三、笔算是关键, 反复加强训练

小学阶段, 大部分数学题要求学生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 因此这一内容学生特别容易出错, 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 因此要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如:小数乘法要训练一些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题目, 学生最容易漏掉0, 还有训练一些积的末尾有0怎样点小数点, 和点小数点时, 遇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该怎样点小数点的题目。小数除法训练一些,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商中间有0的除法, 这是本单元的重点, 又是难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病例, 在展示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怎样订正?经常这样训练, 学生计算时就不在犯同样的错误了, 计算的准确率提高了, 收到的效果甚佳。

四、增强简算意识和能力, 提高计算灵活性

简算是计算中的难点, 它是依据算式中数据的不同特点, 利用运算定律, 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 使计算过程简化。在小学数学课程, 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依据, 组织学生反复进行简算练习, 来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性。并让学生熟记一些常见数据, 提高计算能力。如:让学生熟记, 50×2=100, 25×4=100, 125×8=1000等等。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问题很常见也很简单, 但学生就是容易算错, 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算错的原因主要归结于未认真审题, 看错符号, 错误判断运算顺序等。如计算:25×4÷25×4学生容易将25×4放在一起进行运算, 结果与 (25×4) ÷ (25×4) 相混淆。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对于学生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必须能够分析病因,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如认真审题、看清符号、遵循正确的运算顺序等。同时, 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计算过程, 如计算格式规范, 书写工整, 并培养学生在计算时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

计算课对学生来说, 是枯燥无味的。对教师来说, 最难组织教学。每节课面对的是全班60多个学生, 计算速度相差很大, 快的同学10题做完了, 慢的同学有的才做2题。产生的后果是:做完的同学讲小声话, 既浪费时间, 又影响课堂纪律。针对这种现象, 我每次课堂上训练的题目, 通常分为基本题{每个同学必须完成的}和提高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 规定提高题做的越多, 本单元考试加分更多。这样, 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大家都想赶着做完基本题后, 来做提高题加分。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充分利用, 学生积极性特高, 这样做既做到统一训练, 又注重个体化学习优势的发挥, 受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具有综合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精心培养和注重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在做好以上五点的基础上, 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针对个别学生采取必要的个别辅导, 同时应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分析, 找出原因, 从而指导教学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8.五年级:雪的回忆 篇八

特邀撰稿教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劲松小学 楼倚春

要求:

每到冬季,我们最期待的就是下雪,留在我们记忆最深处的也是关于下雪的回忆。“雪的回忆”,这是一个话题作文,要求能将下雪天发生的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写具体、写生动,同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快乐导航:

有关雪的回忆有很多,哪一件是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的呢?请整理并选择你记忆中对雪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你心灵的那件事情写下来,题目自拟。

词语加油站:

描写雪花的词语

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琢银装、大雪盈尺、纷纷扬扬、铺天盖地、

白雪皑皑、玉树琼枝、银装世界、凌霜傲雪、风消雪停、漫天飞舞、

句子加油站:

描写雪花的句子

1.随风飞舞的雪花,迈着优雅的步伐,悄悄地降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2.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蒲公英,如柳絮,如鹅毛,在天空中飘飘洒洒地飞舞着。

3.雪,铺满了屋顶,压弯了树枝,覆盖了地上的一切。漫天飞舞的雪花,将天地万物融合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

雪花飘飘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劲松小学五年级 金亭邑

雪花从空中跳着华尔兹飞舞下来,树叶上、屋顶上、草地上一片白色,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条冬姑娘织成的白色毛毯。我往窗外望去,多么美丽的雪花呀!一片接着一片,如同一朵朵晶莹的雪莲花,接连不断地飘落下来。我再也忍不住了,立即围上围巾、戴上帽子,跑到雪地里,迫不及待地感受雪花独特的滋味。

雪越来越大了,大片大片的雪花像轻盈的小风车,朝着北风的方向自由自在地飞翔。好美的雪景啊!我快乐得像只小鸟,在雪地里奔跑,玩耍,用雪球打大树,用雪团堆雪人……

雪花仿佛受了我的感染,在我的周围旋转、舞蹈。我要把这美丽的景色永远珍藏,我立即拿出手机拍了起来,有雪花陪伴、呵护的感觉真好!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片大片的雪花开始如同棉絮一般,无忧无虑地飘到了地上就不肯离开,好像要为大地再织上一床热乎乎的棉被。

我站在软绵绵的雪地中,好像站立在灯光四射的水晶舞台上,和雪花一起快乐地旋转,快乐地舞蹈……

“好美的雪花啊!”我大声地喊着、叫着,我的心瞬间化作了雪花,融入了雪景。我仿佛就是其中的一朵,在那白色的世界里尽情地绽放。

那个有雪花陪伴的日子,让我不再孤单,更让我难以忘怀!

9.五年级优秀读后感 篇九

【文章导读】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下面是关于五年级优秀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五年级优秀读后感

《五猖会》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父亲”要求“我”必须背完书才能去看五猖会,多年以后鲁迅先生仍然十分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我去背书?

其实,想必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小时候多会有此经历,可大部分人却都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把这些忘却了。当他们看过《五猖会》后又会大叹:“咦?!我小时候似乎也有这样的经历!”而他们现在可能正像小时候的父母对自己一样对待他们的孩子!的确,造成这种后果的不是单单的某个人,而是中国古往今来教育文化的积淀!其实鲁迅先生的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自古以来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少玩多学甚至一直学习。或许许多家长不同意我的说法,可如果仔细想想自己有没有过这种想法?当然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有很多:国家实施计划生育,一对夫妻仅仅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恨不得倾尽所有的爱,想让他们成为最棒的。可这想很容易就爱过了头,成了溺爱,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也直线上升;还有现在的孩子主要时间是在学习,而其他的时间就是睡觉、玩、吃饭了。而这个“玩”又十分单一:游戏!一些好的放松,像读名著,做体育活动所占的时间很少,更不要说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了。而且在推行义务教育减负之后,随着空闲时间的增多,许多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就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家长看见了就更加不敢让孩子玩了,可这样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了!另外现在竞争十分激烈,努力学习成为孩子唯一的出路,加上重重大关又因为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要么非常努力,要么一塌糊涂。

【篇二】五年级优秀读后感

《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看到五猖庙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难逢的盛大的庙会,十分急切兴奋。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吧。父亲让鲁迅读熟,并背下来。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兴兴陪他出门。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以及感受到了作者受伤的心灵。体现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有趣的是,鲁迅长大以后并没有忘记背书时的痛苦,反而忘记了那一年五猖会是什么样子,这体现了当时父亲的做法在鲁迅心里留下的阴影,想必那次的五猖会鲁迅过的也不是很开心。

每次赛会的简单使充满期望的孩子十分失望。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作铺垫。也为了衬托下文自己背书的那种受压抑的心情。文章反映了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压抑了孩子的个性。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语言生动、贴切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讽刺得十分形象。

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名叫《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看到五猖庙会。难逢的盛大的庙会,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吧。他的父亲说: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庙会。一盆冷水把鲁迅的兴致全浇灭了。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兴兴陪他出门了。

鲁迅回忆到:“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小经中的风景,坛子的点心,以及到了车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什么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读书”

文章所叙之事非常简单:一次千呼万唤而来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然而在平淡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了作者受伤的心灵。

本文的结构很有特色。前面的写没有看到神像、明时的赛会等内容,并非闲笔,而是从正反两方面为这一次来之不易的赛会做铺垫,以突出主题。文章语言简洁,于平淡见神奇,不愧为大家之笔。

【篇三】五年级优秀读后感

《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看到五猖庙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难逢的盛大的庙会,十分急切兴奋。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吧。父亲让鲁迅读熟,并背下来。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兴兴陪他出门。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以及感受到了作者受伤的心灵。体现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有趣的是,鲁迅长大以后并没有忘记背书时的痛苦,反而忘记了那一年五猖会是什么样子,这体现了当时父亲的做法在鲁迅心里留下的阴影,想必那次的五猖会鲁迅过的也不是很开心。

10.小学五年级读后感 篇十

他是一个坚强、勇敢、的漂流者。用自己的坚持和勤劳,创造了一个传奇的故事。他就是鲁滨逊。

鲁滨逊的梦想是出海航行,他来到岛上,遇到了种种困难和风险。一个人孤零零的,没有住的,没有吃的。怎么办?他来到岛上后,只能靠自己,只能靠自己刻苦的学习和辛勤的劳动。他开始学习养动物,种植物,来维持生命,还救了一个小野人。他还早出晚归去打猎,就这样他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后平安的到达英国。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能吃到香喷喷的早饭;每天在学校里,老师教会我们许多新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们就这样每天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幸福当中。一旦遇到了困难,我们就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读了《鲁滨逊》后我就在想,每天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为的事情,比如帮家长扫扫地、浇花拖地等等,这些我们都能做到。还有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向鲁滨逊那样坚强、勇敢。

我要向鲁滨逊那样,做一个刻苦的小学生。

11.五年级阅读训练材料 篇十一

题目设计:安丽亚

恐龙

恐龙比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约早几千万年。这已经通过在世界各地发掘出来的化石得到了证实。恐龙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体形巨大,重可达50吨,长可达30米,利用四足或后足行走。恐龙与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蜥蜴、蛇、鳄等属同类,是由卵孵化出来的。

恐龙的骨骼组织很严密,这对支撑庞大的身体行走是很有好处的。另外,恐龙的身体表面被鳞、骨片样的东西所覆盖着,这样可以防止灼热的阳光,以及保护身体不受外来敌人的伤害。

恐龙灭绝的原因大致是这样的:当时的地球不断地发生变化,沼泽的水干竭,使恐龙失去了栖息地;另外,由于气候的变化,恐龙所食用的植物不能生长,这样,食用该种植物的食草性恐龙也就相继灭绝了;还有,由于缺少食物,食肉恐龙自相残杀……

为什么把这种爬行动物叫“恐龙”?这是广大小朋友所关心的。恐龙的名称,是英国地质学家欧文在1842年首先叫起来的,外文念作“塔爱纳索”,意思是“可怕的蜥蜴”。后来,中国、日本等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一类的别名。

阅读提示

恐龙是一种巨大的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约7500万年前的三叠纪至白垩纪,那个时代被称为“恐龙时代”。读读短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画出来,查查工具书或与同学、老师合作解决。

词语课堂

白垩è 蜥xī蜴yì 灼zhuó热 干竭jié 鳞lín虫之长zhǎnɡ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掘出来。

灼热:像火烫着一样热。

读后实践

1.给下列带横线字标音。

( ) ( ) ( ) ( ) ( ) ( ) ( )

2.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近义词。

干竭—( ) 证明—( ) 灼热—( ) 巨大—( ) 失去—( )

4.请在文中画出恐龙灭绝的原因。

12.人教版五年级典型失分题分析 篇十二

一、典型失分题折射目标意识的缺失

1. 单元教学缺乏整体意识。▲题例

例1:对比着读读下面两段介绍松鼠的话, 比较两个片段在介绍内容、说明方法与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片段一:松鼠亦称灰鼠, 哺乳动物的一种。体长20~28cm, 尾蓬松, 长16~24cm。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 腹面白色。生活在松林中, 有的种类毛皮珍贵。

片段二: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乖巧、驯良, 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发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 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 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 一直翘到头上, 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答题情况分析

抽样班级的平均得分率为65%, 可以想见教师平时教学中单元整组意识的缺乏。五上年级第三组共四篇课文, 其中《松鼠》这篇略读课文是文艺性说明文, 采用的是描写性的说明方法。提示语告诉我们, 《松鼠》一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教学中教师若能站在单元整组教学的高度, 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比较几篇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这道题得分率不可能这么低。此外, 这一题例也反映出我们的阅读教学缺乏文体意识, 往往把资讯性文章也当成文学性文章来上, 尤其是像《松鼠》这样的文艺性说明文。

2. 阅读体会“泛泛而谈”。▲题例

例2:摘录文中一个带给你启示的句子, 并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 谈谈你的体会。

▲答题情况分析

抽样班级学生所写的体会, 都是就句论句, 没能联系文章内容, 也没能联系生活, 显得空洞、单薄。从中可以反映出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体会的引导与要求存在着泛泛而谈, 不求实质性内容的弊端。

3. 单元习作“形散神离”。▲题例

例3:成长中的记忆

提示:刚刚过去的2008年, 在我们身边, 在中华大地上, 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也许, 有那么一件事, 给你比较大的启发, 让你一下子长大了不少。回忆一下, 把这件事写下来吧。内容要具体, 感情要真实, 语句通顺, 不写错别字, 字数在400以上。

▲答题情况分析

这个作文题, 尽管似曾相识, 但学生的现场作文还是存在以下问题:审题没有抓住“长大”这一题眼, 选择了普通的玩耍、嬉戏等事情, 造成偏题;叙述事情不具体, 语言表达索然无味, 不通顺;套作现象依然存在。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是教师对于新教材单元作文的呈现形式与编排意图把握不准。二是教材中的每次习作, 讲评、修改不够到位, 只写不改或者少改, 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原地踏步, 不能循序渐进地从每次习作中得到提高。

二、把握教学目标必须“三观并重”

目标意识的缺失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意发挥, 学生学习低效甚至无效。那么该如何把握教学目标呢?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 教师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把握教学目标。

1. 宏观把握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所述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是编写各年级教材的依据, 把握目标首先要认真解读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比较课程总目标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分解在各个学段当中的。比如, 各种文体阅读的能力与方法, 对第一、二、三学段《课标》的阅读, 我们会发现:不同学段, 适合阅读的文体有别;同一文体, 在不同的学段, 阅读要求也有别。

再比如句子的阅读, 《课标》要求第一、二、三学段从“了解”到“理解”到“推想”, 逐步提升, 并且越来越强调个体阅读、生活积累与体验的过程。前文例2题, 学生谈体会空泛现象就与教师没有把握第三学段句子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策略直接相关。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联系相似文章的阅读等方法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生对于重点词句含义的体会与表达自然也不能做到具体化。

2. 中观把握学段目标在各册教材中的呈现。

一个学段有两个年级、四个学期, 学段目标是怎样在各册教材中呈现的呢?从呈现方式上来说, 有明、暗两线, 明线指“单元导语”中的第二自然段以及“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 暗线指课后练习;从目标的承接性和发展性来说, 有一以贯之的, 也有循序渐进的。

细读、比较、分析学段目标在九到十二册教材中的具体呈现, 我们可以领悟到编者的意图。首先,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与阅读水平,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进行了分解。其中前者分解为“思乡情、童年生活的情趣、父母之爱、令人震撼的感动、热爱祖国的情怀、关爱他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人与动物的情感、热爱艺术的情操、对人生的感悟、关心人物命运”等等;后者又分解为描写的方法、表达感受的方法、抒情的方法等等。其次, 这些分解后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方法”又按照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的规律在各册呈现, 比如表达感受的方法是从“留心观察, 用心感受, 真实表达” (十册) —“展开想象与联想, 表达独特感受” (十一册) —“用不同方法表达感悟” (十二册) ;描写的方法是从“描写人物方法” (九册、十册) —“描写景物、风情的方法” (十册) —“写出风俗特点的方法” (十二册) ……第三, 同一种表达方法的领悟, 在不同年级与不同单元的教材中所要求达成的目标度也是不同的。比如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 九册 (第六、八组) 只要求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而十册 (第七组) 则要求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是贯穿第三学段始终的一个阅读训练要求。本着读写结合的思想, 第四册教材中有近十个单元像十册第七组那样在习作中提出了学习文章表达方法的要求。这样的单元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把握目标难度不大。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 大多数单元的习作编排是扣住单元专题的, 习作要求的呈现则重在打开学生写作思路、帮助丰富写作内容, 往往为学生提供多个选材的角度。像上文列举的五上年级第四组“生活中的启示”这次习作, 教材提供了三个选材的角度:小事、漫画、格言, 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写作。教材这样的作文呈现方式往往使老师只关注了形式, 即让学生自选一个材料进行习作, 却忽视了每次习作虽然可以有不同的选材角度与题材, 但并非没有统一的目标与要求。“生活中的启示”这次习作, 就有三个目标: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关心生活、感受生活, 从生活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示;能写清楚事实, 记清事情的过程;能写明白自己所得到的启示。而从上文的例3作文题 (成长中的记忆) , 学生现场作文出现的种种问题, 可以想见单元习作训练在选材、表达上都没达到目标。

3. 微观把握单元目标在课文教学中的达成。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 (人文专题为主) 组织单元, 学段目标在各册教材中循环呈现, 螺旋上升, 这样的教材编排与导学体系客观上导致了教师在把握单元、课文教学目标上的难度, 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整体把握能力, 不仅从宏观、中观把握, 还要能从微观上把握单元目标在每篇课文教学中的达成。

13.小学五年级读后感 篇十三

这本书讲的是鲁滨孙・克鲁索在海上遇难后死里逃生的故事:鲁滨孙小的时候经常想要去航海,终于爸爸让鲁滨孙去航海了。但第四次,他遇难了,他漂流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

但他没有慌张,仔细的找可以生存的工具,他不仅四处寻找工具,还利用岛上的材料制作工具。所以他的生活丰富多彩,但他怎么也想不出怎么逃出孤岛,因为他拖不动大船,也制造不出帆,因为船不是飞机,没有降落伞!而且,没有找到其他的破布可以做帆 。但他还是活了下来,活了。因为,他有自己的家,有两个家。并且还有自己的`田,还有日常的家具!

他最终还是得救了,回到了家乡―英国。

这就是他的经历。

对了!他一回国就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是,他的父母都去世了!而且,他的朋友们都以为他死了呢。所以,一点遗产都没有留给他,刚开始生活的非常贫困潦倒!!!他没有放弃,把自己没有遇难之前在巴西那边拥有的植物园中的物资都拿了回来。并且,在船长的帮助下,他成了百万富翁,每年都有1000英镑的植物园收入。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我欣赏鲁滨孙・克鲁索的生存能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他还有非常聪明的头脑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活的很好。

丹尼尔・笛福说:一个人,要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存,这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啊!

14.五年级读后感作文 篇十四

老师推荐《三国演义》这本书给我们看。因为我们家只有少儿版的《三国演义》,所以妈妈去图文大厦给我买的书,因为我的妈妈怕我读成人版的《三国演义》看不懂,所以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青少版的三国!

我一拿到书首先就看了《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主要讲的就是张飞和刘备在一个榜文前结成的兄弟。(刘备:身长七尺五,两耳垂到肩上,双手长过膝盖,是汉朝中山靖王之后,景帝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家里全靠他编制草鞋赚钱度日。张飞:身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的胡须像钢丝一样竖着,声音像洪钟,样子十分威武。姓张名飞,字翼德,做着卖酒、屠宰猪羊的生意。)然后他们两个到酒店饮酒,然后看到了关羽。(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因乡里恶霸仗势欺人,他一怒之下杀了恶霸,逃到外向避难已有五六年了。)然后他们三个到了桃园,结成了兄弟,就成了“桃园三结义”。

这是我印象里最深的一个故事,因为然后我就越来越看不懂,所以我就看得很慢。

15.浅谈小学五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十五

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为什么如此重要,以至于需要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是学生进入总复习的前期准备。更关键的是,在这一年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即学生经过四年的不断学习,对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孩子来说,非常有可能会产生疲劳感,进而开始放松、懈怠,而五年级处在进入总复习的前一年,因而学生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在这一年可以充分放松,然后以充沛的精力来面对六年级的总复习。就像已经升入高三的学生,总是以为自己在最后一届秋季运动会之前都可以放松,运动会过后就立即投入到学习当中。然而,不要忘记一点,放松的时间过长,或者使自己保持在一种不紧张的状态,再想紧张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可能要克服的障碍比想象的多得多。所以在这里反复强调,学生一定不要异想天开觉得自己可以在五年级放松懈怠、平稳过渡,反而应该比之前更加努力学习,为下一年的升学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兼顾从前所学

学生在足够重视五年级的学习后,一方面需要认真学习该学期的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从一年级的数字分类到四年级的各种图形等,都要有所复习。学生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回顾。(1)粗放式复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复习从前所学知识的大框,可以翻阅教材,着重看教材的目录,梳理所学知识的前后顺序,将知识串联起来,同时要思考,为什么某些知识要在另一些知识之后或之前讲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可以在心中构建起一个比较模糊、初具形态的知识框架,重复进行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越发清晰,非常有系统性,对于学生日后复习有着极大的帮助。(2)精细复习。主要是通过做习题的途径来进行,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做综合题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忘记的或已经生疏的知识,在做完题之后,就从这些遗忘了的知识点入手,翻看教材的讲解部分,加之自己曾经做过笔记等,把这个知识点重新学精学透。此外,由这个知识点所延伸出的其他知识点,也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学习,就像树枝一样逐渐扩散开来,这样复习也许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是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使学生在将知识点复习通透的同时又兼顾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连续性,这对于学生科学地复习是非常关键的。以上两种复习所学知识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自行选择,也可以有机结合起来,总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好。

三、准备小升初考试复习

可以说,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主要课程中,最能拉开差距的就是数学,而且复习难度比较大的也是数学。对于学生来说,面对激烈的竞争,都想去一个更好的中学学习。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数学的差距还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是到了六年级总复习的时候,尤其是考试的时候都是对知识的大综合,学生之间的差异立刻就显现出来。所以,在小学五年级阶段,就应该为小升初考试进行一定的准备,具体包括提前了解考试题型,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在做综合题的过程中不断查漏补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这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往往同等水平的学生之间,就是心理素质高低的竞争。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要接受大大小小无数的考试,面对考试,心理素质非常关键,考前紧张或考试的过程中慌张,都会直接导致考试的失误甚至失败,而且出现几次类似情况,将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阴影,进而在将来的考试中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所以学生应该尽早锻炼,以应对未来考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超常发挥。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五年级的数学学习方法,笔者归结为以下三点。首先,要对这个特殊阶段充分重视,务实学习,不懈怠,不放松神经。其次,要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兼顾之前所学,为六年级总复习打好基础。最后,在该阶段就要开始准备小升初考试,还要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使自己的状态逐渐趋于稳定,以期在未来的考试中获得正常甚至超常的发挥。

摘要:小学五年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在这一年当中学生既要继续深入地学习知识,又要着手准备六年级的总复习,以应对小升初考试。那么在这个比较特殊的学年当中,学习方法也应该较以前有所调整,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更是如此。主要围绕小学五年级的数学学习,探讨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如何引起学生的重视以及学生应该如何去重视这一年的数学学习;第二部分为兼顾从前所学,也就是说要对从前所学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复习;第三部分则探讨学生如何在这个阶段着手准备小升初复习;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部分,收述全文,提出作者观点。

关键词:充分重视,兼顾所学,着手复习

参考文献

[1]王小扬.谈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6):22.

[2]唐德山.对中小幼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认识[D].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11.

[3]夏时琨.科学编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数学,2006(7):76.

16.浅析五年级作文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五年级 作文习作 教学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门支柱科目,写作,也称书面表达,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情况,写作问题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开展的难点所在,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低下,无话可说等状况,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五年级的写作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写作与初中阶段的习作来说,是一个基础过渡的重要环节,因此,做好五年级作文教学工作是每一个语文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重大责任。

一、有效结合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写作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充足的社会经历,在习作中难免会感到无力,因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的习作从生活开始,从身边的事物和人物开始。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回忆生活。生活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来说,习作不是缺乏素材,而是缺乏观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回忆,如在写《我的__》(写一个人物)这篇作文时,很多学生看到题目无从下手,因为爸爸、妈妈、老师等人物在生活中出现得太频繁,学生除了能对这些人物做简要的介绍以外,会认为没有什么素材可以去深化人物的形象,这时教师便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如一个学生准备写《我的妈妈》,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你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子啊?她跟三年前相比现在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妈妈做得最让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呢?你有没有对妈妈做出什么事情至今很后悔的?……”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扩开思路,进一步开展写作。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发散思维。在写作过程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虽然很普通很平常,但通过思维发散,仍能成为很好的习作素材。如在以“我发现了美”为主题习作时,窗外正是夕阳西下之时,我顺机引导学生:“窗外的夕阳美不美?”当学生们回答:“美”时,我问到:“美除了这些自然的景色美,还有什么美?”当学生回答到:“还有心灵美”时,我问:“那么,我们的这个主题是不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始写呢?比如,现在的夕阳,它是不是也像我们人类一样,经历了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呢?那这个夕阳是不是你们的爷爷奶奶所处的阶段呢?夕阳这么美,你们有没有想到爷爷奶奶的美呢?……”以此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之门,让学生能愉快地选材习作。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素材,为写作储备资源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受到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因而较狭隘,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习作的素材资源问题,丰富素材的储备。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小学生的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组成,家庭生活上的体验是由家庭环境因素决定的,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改变,因而我们要从学校生活上努力,丰富学生的体验。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拔河比赛、放风筝比赛、秋游、春游等,丰富阅历,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如让自然科学教师带学生种植树木、让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歌唱比赛等,同时还可以将语文教学带进生活,如建议国庆长假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开拓视野。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写作的语言运用能力。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并非没有素材可写,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组织语言去写,只有通过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进一步开拓眼界和思维,增加语言的积累,才能逐步改变这种有话说不出的状况。1.在语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赏析,明白这么优美的内容描绘的是什么,具体内涵是什么,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学生会背诵,并最好是能熟练运用;2.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多看书,如《儿童文学》《小学生天地》《读者》等书籍,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并有针对性地摘录书中的优美句子、片段,并加以背诵和运用,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提高写作水平

想象让语言插上翅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通过想象,有限的知识能朗阔万物,是推动知识进步的源泉。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总会感觉想表达的总是不能深刻表达,写作出来的内容不具体、不形象,感染力和表现力都不强,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写作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描写蒲公英时,让学生通过对蒲公英静态和动态的仔细观察,并加以想象,学生写道:“像一个个毛茸茸的足球”“飘飞起来,就像漫天飞舞的白丝带,又像是一片片浪花”,通过这种简单的想象加以点缀,整个句子、片段的表达便显得更加形象具体,文章的表现力凸显。

总而言之,小学五年级的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值得每一个小学语文工作者深思的重要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环境限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并仔细观察素材,历练出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同时也要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丰富学生的生活,并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增加自己的语言素材的积累,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写作插上翅膀,形象化、具体化、饱满化习作内容,提高写作水平,实现小学五年级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

17.五年级读后感作文 篇十七

我通过阅读《詹天佑》这篇文章,我收获很大。主要写了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筑成功的,北京到张口的铁路长二百千米,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詹天佑一接到任务,马上勘测线路。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他决定采用中部凿进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向两头开凿。外面同时向里凿,把工期缩短一半。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坡度呢?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边推。国青龙桥,列车向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向西北前进。

这样,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本文让我明白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身为炎黄子孙,我为自己黄种人而感到骄傲,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更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自豪。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名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自己祖国的钟情。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更应该努力担当建设祖国的大任,将来用热血和青春报答祖**亲的养育之恩。让祖**亲永远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18.五年级作文读后感 篇十八

今天我有幸读了一篇小说《稻草人》,它的作者是叶圣陶,这是一个以稻草人为线索的,非常有想象力的故事,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篇是非常有哲理的文章,可是书中却没有一处不让人感受到悲伤的一面。

故事讲述了在宁静的夜晚,稻草人在冷风中所看到的优美的景色:大片大片的金黄的稻子迎风摆动,发出“唰~唰~”的声音,稻草人十分的高兴,想着可怜的主人终于能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快快乐乐。稻草人仍在遐想······可是,不幸来临了。一直小蛾飞了过来,它是稻子的天敌,他不仅吃了好多的稻子,而且还产了好多的子。过了几天,虫子长得又肥又大,把主人的稻子全吃光了,稻草人十分惋惜。这时,他又看见了一个孩子和渔妇,孩子生病了,面黄肌馊,渔妇钓了一条鱼,并把它放在了一个没有水的桶里,准备明天吃。渔妇还答应给孩子煮碗粥喝,可是因为天太黑,而且困意十足,不小心睡着了。晚上,一位可怜的女子因为心情不好,跳水轻生了。第二天,桶里的鱼死了,那个孩子更憔悴了,那位女子的尸体也浮在了水面上,稻田没有了,只能听到轻轻的哭泣声。

这都是一个晚上所发生的事情,稻草人全都看在眼里,只可惜他一点忙也帮不上,只能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发生。他想帮忙,想去杀死稻子的仇人——小蛾,他还想给那个孩子粥吃,他还想帮鱼儿脱身,她更想阻止女子的轻生,可是却换来的是无限的悲剧······

田野是很美丽与多趣,然而现在的田野也是无时无处不表现出可悲的事实。《夜莺的歌声》有感

读了夜莺的歌声我觉得我比夜莺弱多了!我们的年龄大约一样,可是一个约十几岁的小男孩竟然可以打败一小队进自己村庄的德国兵,这些事可能是已经安排好了。可是大人不一定可以做到,但他竟然可以做到,还是个机智、聪明……的孩子,还会用夜莺叫一边骗德国兵一边给自己人发信号,军官几次骗夜莺说一些赏他的话又问谁教你做的,军官问变些就是想丛中骗小男孩这样可以让小男孩说漏嘴,可是小男孩一次也没有被军官骗到,后来孩子把军官和军官的人带到了游击队员那去,孩子说法也很细心不紧张慢慢说,所以孩子不会说漏嘴,后来德国兵被游击队员一个一个的打倒下又发出呻吟声来,树林里都是叫喊声和悲伤声,聪明的小男孩第二天又穿回那件和树叶差不多的绿色一衣,因为小男孩又要保护自己的村庄了!因为课文说了!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回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通向村子的几条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那小男孩有耐心又勇敢,遇到危险不退缩,含着冷眼向前走不放弃。

让我感受到了每个人都是个勇敢,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很勇敢的,只是自己看不到别人勇敢的时候,小男孩也很勇敢,德国兵知道如果带错路了就把他的头拧下来,小男孩一点也不怕,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会把话实实在在的一字不漏的说出来的,小男子遇到危险不退缩。

19.读后感五年级 篇十九

具体地有条理地写出实验过程, 注意突出其中的一两个细节。

【课前准备】

一只普通的中号透明塑料水杯、四十多枚彩色曲别针和一大杯冷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作文课上,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瞧, 我带来了什么实验用具? (板书:实验用具, 出示透明塑料水杯。)

(学生们的回答很快。有的说“这是一只杯子”, 有的说“这是一只透明的杯子”, 有的说“ 这是一只 塑料水杯”, 也有的说“这是一只没装水的杯子”。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只透明的一次性的塑料的空水杯。”)

师:这又是什么呢? (出示四五枚彩色曲别针)

(有了刚才观察塑料水杯的经验, 学生很轻松地从色彩、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曲别针并回答:“这是彩色的曲别针。”“曲别针真漂亮, 有红的, 有绿的, 有黄的, 有蓝的, 还有白的。”“曲别针小小的, 比我的橡皮还小一点儿。”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两句通顺、连贯的话来描述彩色曲别针。)

师:我还带来了一大杯冷水。 (出示一大杯冷水)

师:开始做实验啦!看, 我在干什么?

生:老师拿起装了冷水的大杯子。

师:说得正确! (接着往空的一次 性塑料杯 里倒满水) (板书:倒满水)

生:老师慢慢地往一次性塑料杯里倒水, 水很快就倒满了。

师:从“慢慢”可以看出你观察得很仔细!水真的倒满了吗?谁来检测一下? (板书:检测)

(学生很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纷纷举手, 准备到讲台前来检测水是否倒满。教师请一名学生来检查。)

师:看清楚, 他是怎样检测的? (学生进行目测)

生:他用眼睛看了看, 说:“水倒满了。”

师:请你再慢慢地检查一遍, 其余同学仔仔细细地看清他的动作。 (学生再次进行目测)

生:他弯下腰来, 侧着头, 眼睛靠近杯沿, 眯起来, 认真地看了一会儿, 才肯定地说:“水倒满了。”

师:观察仔细, 说得具体。 (问目测的学生) 你怎么知道水一定是倒满了呢?

生:我看见水面是平的。

师:能说更清楚些吗, 水面和什么是平齐的?

生:杯子中的水面和杯沿是平齐的。

师:好!谁还有不同的办法? (请另一名学生来检查) 他用的是什么办法?把每个动作看仔细、说清楚。

生:他走到水杯旁, 伸出食指, 在杯沿上刮了一下, 一看, 手指上有水, 说明杯子里的水是满的。

师:接下来, 我要请一位同学把一枚曲别针放到装满了水的水杯中。 (板书:放入一枚曲别针) 其余同学的观察任务是什么?

生:看水会不会溢出来!

师:对!除了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还要观察什么?

生:他怎么把曲别针放下去的。

生:曲别针落到水里的速度。

生:看曲别针是浮的还是沉的。

生:看曲别针沉到杯底的位置。

师:好!这些都是观察任务。 (请出一名学生, 给他一枚曲别针) 大家眼睛不要眨, 细心观察他是怎么投放曲别针的。 (让学生把一枚曲别针放入水杯中) 再看看, 水杯里的水溢出来没?

(学生在仔细观察后纷纷发言 :“他捏着 曲别针……”“他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 曲别针从 杯沿放到 水中。他的 手还有一 点发抖呢!”“水面轻轻晃动了一下, 可是没有一点儿水溢出来。”“曲别针好像一条小鱼跃入水中, 水面起伏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就平静了。”“曲别针就像潜水运动员轻快地跳到水中, 潜到水底。”“曲别针静静地躺在杯底的中央, 好像甜甜地睡着了。”教师又请出一位学生, 他在水杯底座四周用手指一抹, 检查发现, 水杯没有往外溢水。)

师:课上到这里, 我们的实验已经做了一半。小结一下, 完成了几项观察任务, 哪项任务做了重点观察。

(学生思考以后, 整理出四项内容:1.观察实验用具;2.老师往杯子里注水;3.通过目测和动手观察了水杯里的水;4.往水杯里放第一枚曲别针。3、4两项任务是重点内容。

接着,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内容口述上述内容。待学生们口述结束, 教师要求学生尽量把第3项和第4项内容写具体。

随后学生迅速进入写作状态, 教室里很安静。教师在座位之间巡视, 不时地夸奖学生“写得真快!”“小节分得正确!”有时提醒学生“把动作写仔细”, 不时地请个别学生站起身高声朗读自己刚写好的文字。

下课铃响时, 多数学生完成了这部分的写作内容。)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做实验。一枚曲别针放入装满水的水杯中, 水却没有溢出来。那么, 你猜猜放几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 (板书:猜猜)

(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 不断窃窃私语, 有的说“可以放两枚”, 有的说“能放二十枚”, 也有的说“能放无数枚”, 还有的摇着头, 不知道究竟可以放多少。)

师:到底能放几枚呢? (请出一名学生) 这位同学每放一枚曲别针, 大家要看杯子里的水有没有溢出来。 (板书:放入十枚曲别针)

(学生往水杯放入了一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 你心里想些什么? (板书:想)

生:水怎么还没有溢出来呀?

(这位学生又往水杯里放入四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 你心里又想些什么?

生:水面还是没有升高, 这是为什么呢?

(这位学生连续往水杯里放入五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 大家心里想些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 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一事实, 有的兴奋地鼓起掌来。他们说:“我想, 这太神奇了!水居然没有溢出来!”“难道老师带来的水有魔力吗?”“这只水杯里到底可以放多少枚曲别针呢?”)

师:下面, 我让大家往水杯里各放一枚曲别针。请想象场面会怎样? (板书:每人放一枚曲别针) 班长你给同学发放。

(班长把曲别针分给了同学们)

(教师请出第一组约十人, 示意他们排好队。他们有的笑眯眯的, 有的一本正经的, 有的在东张西望, 有的歪着头在思考, 有的笑容满面, 还有的正盯着水杯看……)

师:好, 现在开始放曲别针。其余同学一起大声计数, 同时请仔细观察, 他们怎样放曲别针, 各自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开始!

(该组学生依次将手中的曲别针放入水杯中。)

(台上的学生投放曲别针的动作确实精彩。有放得很慢很慢的, 有拎着曲别针的, 有朝着曲别针吹了口气才放手的……座位上的学生都挤到了讲台四周, 一边大声数数:“11、12、13……”一边饶有兴趣地仔细看着。

此后, 剩余的大概二十多名学生也都从班长 手里各获得一枚曲别针。他们或兴奋地或紧张 地把一枚枚曲别针放进了水杯。杯子底的曲别针堆起来了, 杯中的水渐渐隆起, 水面微微颤动着。学生的情绪更 加激动了。)

师:同学们, 先看四十多枚曲别针在杯底堆得如何, 再看看杯子水面的变化吧。 (板书:杯底……水面……)

(学生不由自主地走下座位观察。一个学生说“杯子里有座小山”, 另一个学生补充说“像一座彩色城堡”, 还有学生说“水面鼓起来了, 像个小馒头”, 细心的学生说“不是小馒头, 是半个水晶球, 你看鼓起的水面在颤抖在闪光”, 教师立即赞赏 :“对!你看得很仔细!眼光很独特!)

师:如果要把这个实验的上半个过程写下来, 应该写哪几个内容?

(学生思考以后, 整理出三个内容:1.一个同学怎么放入十枚曲别针?2.十个同学怎么放曲别针?动作神态有什么不同?3.四十多枚曲别针放进去, 杯底和水面是 怎样的?

同样, 教师仍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口述内容。)

师:把这个实验过程写成文章, 该取什么题目才能概括文章内容呢?

生:《有张力的水》《会团结的水》《有魔力的水》……

师:好, 继续写作, 把实验的下半段过程写具体。

(学生们迅速在作文本上写起来。教师一边巡视检查, 一边夸奖:“动作写得细致, 心情写得真实。”“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实验的场面。真棒!”大概在10分钟后,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写作时, 教师建议学生上“百度”查阅“水的表面张力”, 了解本次实验结论。然后提出要求:1.在文章结尾添写实验结论;2. 写完作文, 多读几遍, 把句子改通顺, 把语意说明白。)

师:下课!

【教学反思】

本课学写一次小实验。教学目标有两条:一是过程要写完整;二是要描写一两个实验细节。由于采用了现场情景演示的教学法, 把实验过程写完整不 称其为难点, 难的是实验细节的描述。这个难点主要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细节的确定, 二是细节的观察描述。

我事先把“水的张力”的实验反复做了三遍, 对实验过程和细节反复体验之后, 对其中的教学因 素有了把握, 在教学中就有了突破。

具体说, 本次作文内容应该选定这几个实验细节。

①检测水杯里的水是否满。

②往水杯里投放第一枚曲别针时。③最大极限地投放完曲别针时。

一起来看看这些细节的教学内涵。

细节①:“水面检测”。我请出两位学生先后用“眼睛看一看”“手指刮一刮”的方法来确认杯子里 的水是否“满”了。如果教学时间允许, 还可以采用“盖一盖东西”“摸一摸杯身”的方法……从实验意义角度看, 这些细节是培养科学品质的举动, 从写作角度看, 这些细节能丰富地表现实验过程。

细节②:投放第一枚曲别针。我给这个细节确定了三项观察任务:投放的动作、曲别针落水的状态、水平面的变化。细细想来, 三个观察点正好组成第一枚曲别针的投放过程。事实上, 投放一枚曲别针只需“1秒钟”, 而放到作文教学课堂上, 就是一个个“放大了的镜头”, 写出来的就是一段生动的过程。

细节③:投放完所有的曲别针。当四十枚曲别针投进了水杯后, 我设定了“看”和“想”两项任务。先看杯中的“彩色小山尖”, 再看杯子水面堆起的“小馒头”;然后引导学生想:“杯子里的水怎么会不溢出来呢?”把质疑引向探秘本次实验结论。

由此可见, 课堂上的教学细节具有“呈现和观察”的特性, 教学细节就会转化为“写作细节”。

上一篇: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下一篇:工作调动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