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精选8篇)
1.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 篇一
浅析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的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作满意度 体育教师 心理 福建高校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ms位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从中了解到福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特点,结果表明: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高于男教师;不同年龄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高学历者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低于低学历者;工作满意度的高低与职称的高低成正比关系.
0引言
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和工作生活质量相关的问题、是组织成员态度的一个特殊部分、即对特定对象的情感判断.这种态度影响人的行为、甚至身体健康.教师“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不仅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体育教师的工作非常有特色,与其它科目相比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和承受的工作压力是有差异的,而在不同教育阶段,上述方面也会有明显差异了解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对于增进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在考虑工作满意度地域性、时间性的基础上,参照已有的工作满意度测评量表,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特点,以期达到增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方法与测量工具
向福建省15所本科院校(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莆田学院、华侨大学、泉州师院、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漳州师院、龙岩学院、三明学院)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92.5%,其中有效问卷178份.其中男性97人,女性81人;35岁以下55人,35-45岁86人,45岁以上37人;博士5人,硕士62人;学士111人.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1.3测验工具
设计工作满意要素总和评定量表.量表的编制分三个步骤:
1)对高校体育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满意因素进行假定性分析.假定影响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的因素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具体为:①工作成就感.如体育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即所做工作得到认可和赞扬,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和兴趣,工作的发展前途等;②工作压力感.如体育教师工作中的强度、难度,包括继续教育、教学、科研以及职务晋升的压力等;③公平的报酬.工作中产生的价值与工作的实际是否一致,利益分配的公开性与公正性,晋升的机会及职称评定的公平性等;④人际关系.包括体育教师工作中的领导关系、同行或同事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等;⑤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体育教师在全社会的地位,高校与经济的结合,居住区域的生活环境等;⑥体育教师人格与工作的匹配,即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
2)依据假定,尽可能细化,拟出包括46个封闭式、1个开放式项目的预选量表.
3)请福建省15所本科院校200名体育教师作为被试,对预选量表中47个项目给予必要性程度评定(5分法).通过聚类分析,以0.30负荷量为取舍点,使每一条目仅负荷在一个因子上,结果见表1.表1中的个因子解释了项目总方差的93.4%.提示了自我实现、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及生活环境5个因子是影响福建省体育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子.该问卷的四周再测信度0.85,经SPEARMAN-BROW公式校正得到总体样本的分半信度0.82至0.86之间,各指标均很理想,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拟合指标2/DF=4.0,可以接受;残差枝叶图呈正态分布,且大部分集中于0的周围,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由此证明该问卷结构成立。
2结果与分析
2.1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2.1.1不同性别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1可知,就整体而言,男女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差异显著,女性工作满意度有高于男性的倾向,女性对高校的社会成就感及工资待遇方面的满意度优于男性教师,但在人际关系方面,满意度低于男性教师,在工作压力及工作环境因子上男女教师差异不显著。
2.1.2不同年龄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就整体而言,不同年龄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教师的社会成就感、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满意度逐渐提高,但是年龄越大的人,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越低;中年人比年轻人及年长者认为工作压力感更大.
2.1.3不同学历级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就整体而言,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因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工作满意度不同,表现出高学历者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低于低学历者;而在社会成就感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同学历的教师其满意度差异不明显.
2.1.4不同职称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职称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测量结果作方差分析后可以看出(表4),由于职称因素,社会成就感、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生活环境5项满意度上作用较为明显,其中在社会成就感和待遇上差异非常显著;而在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二项满意度上无显著差异,由于在当前,职称是对教师教学成绩、学术水平、教学经验的.某种肯定,且与工资等物质待遇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职称越高,工资也越高,个人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地位必然也更高、影响也更大,自然会受领导的重视.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总体上,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良好,但存在着年纪越轻、学历越高对工作满意度反而越低的现象;男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女性教师工作满意度优于男性;省会城市的教师工作满意度优于中小城市的教师.
2)就社会成就感而言,年长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省会城市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年轻教师、非骨干教师、低学历教师及中小城市教师.
3)就工资待遇而言,女教师的满意度高于男教师;年长教师的满意度高于中青年教师;非骨干教师高于骨干教师;省会城市教师高于非省会城市教师.
4)就人际关系而言,高学历、骨干教师、年轻者、男性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低学历、非骨干教师、年长者及女性教师.
5)就工作压力感而言,年长教师工作压力感轻于年轻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高于非骨干教师、低学历教师.
6)就工作环境而言,年长教师、低学历教师、非骨干教师、省会城市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年轻教师、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及中小城市教师.
3.2建议
1)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师自我发展需求.对高成就欲望的体育教师,分阶段地适当增加其工作的难度,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并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可以激发其斗志.对工作与性格调适有困难的教师,尽可能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乐趣.
2)要处理好对体育教师的严格要求、关怀和尊重之间的关系,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需求,使他们置身于集体的温暖之中,提高工作满意度.
3)强化学术气氛,要强化学术气氛,创造学术自由的环境,给高校体育教师以发表独到见解、相互探究学问的机会与场所.
4)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要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物质待遇,在提倡教师讲奉献的同时,也应该给予物质补偿和奖励.
2.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 篇二
1 贵州高校体育教师招聘工作的现状
1.1 贵州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的岗位需求现状
1.1.1 招聘岗位的设置
使高等学校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 首要和基本的关口是教师招聘环节[4]。在2014—2015年度贵州省高校共招聘体育教师85人, 从招聘的教师岗位职能分为教学岗、科研岗和教辅岗三大类别。教学岗主要从事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 教学岗又可以细化为术科教学和理论教学;科研岗则主要以体育方面的理论研究为主要特征;管理岗又可以称之为行政岗, 具体可分为辅导员和教辅人员两类。贵州省高校招聘的体育教师中以教学为主的岗位71个, 占招聘岗位总数的83.53%, 是招聘人数最多的一类;招聘中教辅人员8个, 占总岗位数的9.41%, 在招聘类别中属第二的岗位类型;招聘的岗位是教学科研复合的岗共6个, 占招聘岗位总数的7.06%, 是此次招聘中所占比例最少的岗位类型。
1.1.2 招聘的学校类别及提供岗位情况
从招聘体育教师的学校的类型来看, 招聘高校可分为普通本科学校、专科院校以及私立高校3类。贵州省2014—2015学年共有29所高校进行了体育教师招聘, 提供体育教师岗位85个, 其中本科院校招聘学校数为15所, 占全部招聘学校数的51.72%, 招聘体育教师指标50个, 占总招聘岗位数的58.82%;高等专科学校招聘数为9所, 占全部招聘学校数的31.03%, 招聘体育教师岗位17个, 占招聘岗位总数的20.00%;招聘体育教师的私立院校共5所, 占全部招聘学校数的17.24%, 招聘体育教师岗位数18个, 占招聘岗位总数的21.18%。在招聘岗位数与招聘学校数之间的比例上看, 招聘的普通本科院校平均每所学校提供3.33个岗位, 招聘的专科院校平均每所学校提供1.89个岗位, 招聘的私立院校平均每所学校提供3.6个岗位。
1.2 贵州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的专业与专项要求现状
1.2.1 招聘岗位的专业
根据体育学科的宏观分类, 将高校招聘的教师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教育训练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没有明确规定专业几个类别[5]。明确规定专业的岗位数为43个, 占招聘岗位总数的50.59%, 其中, 体育人文社会学招聘的教师岗位数是6个, 占招聘岗位总数的7.06%;招聘专业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岗位数是20个, 占总数的23.53%;招聘专业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岗位数是4个, 占招聘岗位总数的4.7%;招聘专业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岗位数是8个, 占招聘总数的9.41%;招聘专业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训练的岗位4个, 占总数的4.7%;招聘岗位为运动训练专业的岗位1个, 占总岗位数的1.18%;不明确规定专业的岗位数为42个, 占招聘岗位总数的49.41%。
1.2.2 招聘岗位的项目
专项技能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也是完成体育术科教学的重要保障[6]。贵州省高校在2014—2015学年招聘的岗位中, 有46个岗位明确规定了招聘的所需专项, 占总岗位数85个的54.12%, 所占比例较大, 这就要求应聘人员具有一定的专项技能以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从招聘的岗位数上看, 田径、武术、羽毛球专项的岗位数最多, 各占6个岗位, 分别占规定专项总岗位数的13.04%, 乒乓球、排球专项的岗位各5个, 分别占规定专项总岗位数的10.87%, 足球、篮球专项各占4个岗位, 分别占规定专项岗位总数的8.70%, 网球专项教师招聘岗位数为3个, 占总数的6.52%, 体操、体育舞蹈和健美操专项分别招聘2个岗位, 分别占规定专项岗位总数的4.35%, 高尔夫专项的招聘仅1个岗位。
1.3 贵州高校体育教师招聘岗位的学历及附加条件的现状
1.3.1 招聘岗位的学历要求
广义上讲, 任何一段学习经历, 都可以成为学习者的“学历”。而在社会中, 人们通常所说的“学历”则是指一个人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一段学习经历, 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实施学历教育、有国家认可的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书为凭证[7]。在2014—2015学年贵州省高校招聘的体育教师中要求最低学历为本科学历的岗位数有14个, 占85个总岗位数的16.47%, 要求最低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岗位数为60个占总岗位数的70.59%, 要求最低为博士研究生的岗位11个, 占总岗位数的12.94%。
1.3.2 招聘岗位的附加条件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分析, 由于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信息的非对称, 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为了规避这些风险, 使自己承担的风险最小[8]。这些用人单位在规定学历等条件下对招聘的岗位中加入一些附加条件, 来缩小潜在的应聘者。贵州省的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师招聘中为了提高招聘到优秀人才的概率, 在规定学历、专业等基础上, 也在招聘中设立了一些“门槛”, 归纳起来大多可分为对运动水平方面的限制、对英语水平的限制以及对本科、硕士所学专项或专业的限制。
2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师招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贵州高校在招聘体育教师中以教学教师为主, 而科研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明显滞后
通过相关数据表明, 教学岗位是贵州省高校体育招聘需求较大的岗位类型, 说明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师中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空缺较大, 满足高校体育的教学是学校招聘的第一要务。其次, 随着招生人数扩大教学辅助岗也是重点招聘的岗位, 而教学科研 (双师型教师) 复合岗位招聘的人数较少, 显现出贵州高校在招聘中对双师型教师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招聘岗位中以科研为主的岗位没有任何学校列出, 同时也反映了贵州高校在招聘体育教师中以招聘教学教师为主, 而招聘科研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明显滞后, 整体折射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落后于教学实践的现状。
2.2贵州高校体育教师招聘中专业、专项的规定不明确, 可能增加招聘单位的招聘风险
分析表明, 在明确规定专业的43个岗位中,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是招聘的主要专业, 其次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位列第三的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招聘的其他体育专业教师人数较少。在不明确规定专业的岗位中分为两种情况, 一类只规定招聘的条件为“体育学”, 另一类则跳过二级学科专业, 此类岗位有12个, 直接规定招聘的专项, 如规定“篮球”“排球”等, 此类岗位有30个。不明确规定专业的岗位数为42个, 占据了岗位数的一半左右, 这也反映出, 贵州省高校在教师招聘中存在专业规定笼统或者忽视应聘人员所学专业, 直接规定招聘专业的现象, 这种专业模糊或者对招聘岗位专业、专项不分的做法, 有可能会提高招聘单位的招聘风险。因此, 高校体育教师招聘中专业、专项的规定有待于科学化设置。
2.3 附加条件中过度重视应聘者的运动水平, 而忽视了应聘者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
贵州高校体育教师招聘要求中, 具有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的岗位数多达13个, 运动水平达到国家二级或省级前3名的岗位数为4个, 规定运动水平的岗位总计17个, 占据了具有附加条件岗位30个的56.67%;规定应聘者本硕均为体育学或者所学专业、专项一致的岗位有11个, 占规定附加条件岗位总数的36.67%;规定英语水平达到六级的岗位2个, 占规定附加条件岗位总数的6.67%。以上数据说明, 贵州高校体育教师招聘在附加条件中过度重视应聘者的运动水平和本硕阶段专业的一致性, 整体忽视了应聘者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2014—2015学年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的现状进行研究得出: (1) 贵州高校招聘的体育教师岗位以教学岗位为主, 招聘科研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明显滞后, 普通本科院校是招聘的主要阵营。 (2) 招聘人数最多的专业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 不明确规定招聘的专业岗位数值占一半。 (3) 贵州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的学历以硕士研究生为主, 附加条件中过度重视应聘者的运动水平而忽视了应聘者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
3.2 建议
针对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师招聘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1) 高校体育教师招聘不能只以教学型教师为主, 也应该重视科研型和双师型人才的引进以优化高校教师的功能结构。 (2)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师在招聘的规定中应该对招聘的专业更加明确, 做到人才的合理利用, 降低招聘单位的风险。 (3)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师招聘过程中不能过度重视应聘者的运动技术和本硕所学专业情况, 应在招聘的要求上向应聘者的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有所倾斜, 以弥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与理论研究脱节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胡先锋.论高等学校的教师招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8 (1) :50-53.
[2]韩春利.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招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8) :16-18.
[3]黄勋敬.赢在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7:32.
[4]周坤.我的人生我做主:职业生涯设计与自我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62.
[5]涂云海.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教师招聘选拔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1) :39-40.
[6]张丹香, 赵政.高校教师招聘流程建构[J].教育管理, 2009 (2) :125-127.
[7]郭华星.高校教师招聘评价标准的探索性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2) :81-83.
3.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 篇三
【关键词】体育锻炼;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干预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confirm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physical training on university teachers’ job burnout, the paper takes par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for experimental research.The results show that physical exercise university teachers’ job burnout score hav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experiment and different gender of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scores also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which shows that sports exercise has obvious intervention effect on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Key words】physical exercise;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intervention
引言
在高校组织管理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高校教师的工作状态既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又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甚至是社会的和谐发展。相关研究显示:工作倦怠现象已成为教师职业的最大困扰,教师作为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已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1〕。
工作倦怠的研究发展已经超过30年,对倦怠的本质、理论、影响因素等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且成果较为丰富。工作倦怠研究不仅在于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其最终目的在于制订方案或选择适当的应对策略,帮助高校教师预防、降低或处理工作倦怠。目前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其前因变量(应激、组织公平等)和后果变量(个体身心健康、离职意向、工作绩效等)方面的研究,有关调节变量研究相对较少,对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仍然是十分有限的,《Clinical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2000)针对倦怠的干预与治疗问题作了一期专刊,但文章主要集中在理论阐述和个案研究报告上,并没有关于干预策略和技术的具体实证研究。Westman & Eden曾多次考察休假对于应激和倦怠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休假对于应激和倦怠具有积极的短期改善作用,被试在休假时的应激和倦怠水平低于正常工作时,休假后的应激与倦怠水平低于休假之前,但随着休假的结束,应激与倦怠水平迅速恢复到休假之前的水平〔2〕。Gorter等通过参与职业咨询方案的方式对牙医的倦怠水平进行干预,结果在6个月内,干预呈现积极效应〔3〕。Cheek等考察了音乐疗法对教师倦怠的干预作用,研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和音乐疗法,对照组接受单纯的认知行为疗法。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干预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证实了音乐疗法的干预作用〔4〕。因此有关倦怠干预的研究较为薄弱,多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干预手段单一,不便于组织和个体在实际中的实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几近空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文明病日渐增多,体育锻炼的价值也日益彰显出来,无论是出于自发、自觉还是被迫,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时间积极投入体育活动之中,参与者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发展了体育运动,增进了身体健康,同时还调节了精神,丰富了文化生活,增进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因此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对情绪、心境、认知、自尊、抑郁、焦虑、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本课题组曾采用大样本的调查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次数、锻炼量与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身体锻炼量、锻炼强度进入工作倦怠总分的回归方程〔5〕。为了进一步证实体育锻炼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的干预效果,抽取部分高校教师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工作倦怠问题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促进高校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中,提高工作绩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在前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抽取一所高校部分教师作为实验对象,将工作倦怠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列,从高分人群中选取自愿参加本实验的且无经常运动史的高校教师40名(男20名,女20名)作为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中3名男教师、2名女教师退出实验,因此有效实验对象为35人(男17人,女18人)。
1.2实验程序及控制变量
新学期开学4周,教师适应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负荷、学生状况后进行工作倦怠方面的前测,第5周开始进行体育锻炼干预,锻炼12周进行后测。体育活动项目选择趣味性健身性较强的羽毛球项目,锻炼次数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活动量为中等强度。抽取实验对象前告诉被试参与锻炼的项目、周次数、锻炼时间、强度等要求。
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被试的特点,在全面、细致、及时了解被试的心理需求、锻炼习惯、运动基础、运动兴趣以及体质状况的基础上选择羽毛球运动作为体育锻炼项目。对被试实施12周(每周3次,周一、三、五下午)共36次羽毛球运动,前4周主要以羽毛球基本技术和趣味活动为主,通过这些活动主要是提高被试羽毛球的基本技术和培养他们对该项目的兴趣。后8周主要以羽毛球技术、战术练习及比赛为主,进一步使被试在项目活动中体验乐趣和效果。整个实验过程由经验丰富的羽毛球专业教师进行临场指导,实验中注重被试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交流。每次活动包括准备部分和结束整理部分,活动强度控制在中等,以心率作为测量依据。
控制变量:(1)教学负荷、教学对象、教学事故:选择在新学期开学4周后进行前测,教师适应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负荷、学生状况,基本适应学期教学工作。实验期间被试均未发生教学事故等应激事件。(2)学校组织管理环境: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组织管理制度以及措施未发生变化。
1.3实验测查问卷
选用李超平等翻译和修订的《马氏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I-GS)》对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状况进行测评,该量表为五等级记分,包含三个维度,16个项目: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专业效能。量表采用李克特5等级评分,如果教师的工作倦怠及其各个维度的均数在1~3(包括3)表明倦怠不严重,在3~4表明倦怠比较严重,4以上表明倦怠非常严重。
1.4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前后测数据一一对应录入SPSS,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前后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研究结果
2.1实验前后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对比分析
由表1可见,高校教师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专业效能以及工作倦怠总分等实验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得分明显低于实验前,其中情绪衰竭因子得分下降最多,低专业效能次之,人格解体下降较低。
2.2不同性别实验前后工作倦怠差异
由表2可知,男女性别教师实验前后在情绪衰竭、低专业效能因子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人格解体因子女教师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教师前后差异不显著(P值接近0.05),工作倦怠总分男女教师在实验前后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2.3讨论与分析
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提高和保持机体工作、学习等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6〕大量研究已证实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7〕 体育锻炼与焦虑、抑郁、应激反应成负相关,效果量为负值;与积极心境、自尊和认知功能成正相关,效果量为正值(Landers,& Arent,2001)。〔8〕体育锻炼还有助于提高人格中的坚强性,通过改变对应激刺激的认知评价〔9〕,将应激事件转换或缓冲为低应激的形式。〔10〕体育锻炼或者作为一种应对策略发挥作用,或者是一种“预防措施”,使人们面对心理社会应激刺激的侵袭时,反应更加有效。〔11〕实验数据也显示出体育锻炼对工作倦怠有显著的干预效应。
体育锻炼为何对工作倦怠产生如此积极影响?可从美国学者考克斯的几种假说上得到理论上的解释〔12〕。第一,转移注意力假说:体育锻炼能够通过身体的活动给人们创造一种新的注意情景,从而转移他们对工作情景的注意,这样便使人们暂时忘却工作的压力、烦恼与疲惫,使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出现短时间下降,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对倦怠自然是一种积极缓解。第二,社会交往假说: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们在工作场所,更多的可能是与同事、朋友一起进行活动,能有效地促使与同事、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社会交往能令人愉快并促进倦怠情绪的改善。第三,认知行为假说: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与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工作所致的情绪衰竭、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的心境具有抵制作用。第四,心血管健康假说: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加心血管的收缩性和渗透性,而心血管健康状况的改善与心境状态相关,健康的血液循环可使体温恒定,有助于保持神经纤维的政策传导,有利于参与者产生良好的心境状态。第五,内啡肽假说:认为身体锻炼能够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能够引起欢快感,能够降低工作带来的抑郁、焦虑、困扰以及其他消极情绪。除上述已有假说外,也可能是体育锻炼通过排汗后身体放松而促使睡眠质量的提高,好的睡眠能够使人得到彻底的放松和调整,能够使人们在新的一天精力充沛,自然也是对工作疲劳的缓解和调整;也可能是一项体育技能的掌握与展示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或是一场比赛的胜利带来的快乐,这些高层次需要的实现会产生积极的效益。这些还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探讨。总之,体育锻炼改善工作倦怠主要是通过肢体活动带来的心境、情绪的改善而完成的,它能够使参与者从工作的疲惫中解放出来,忘却工作的压力与烦恼。正如访谈中一位高校教师谈及自己缓解工作倦怠方法时所说:工作累了就到户外活动,锻炼排汗能放飞心情,那种酣畅淋漓能让你忘却工作中的一切烦恼。
3 结语
体育锻炼实验后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得分显著降低,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总分实验前后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体育锻炼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有明显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仅仅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至于哪些变量是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之间的中介变量,哪些体育活动项目更能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oyle GJ , Borg M G, Baglioni A J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 str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5,65 :49-67.
〔2〕李永鑫,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5:23.
〔3〕Ronald C.Gorter,A career counseling program for dentists: effects on burnout〔J〕.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Volume 43, Issue 1, April 2001:23-30.
〔4〕James R. Cheek ,Using Music Therapy Techniques to Treat Teacher Burnout〔J〕.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Volume 25, Number 3 ,July 2003:204 - 217.
〔5〕周毅刚,郭玉江,刘洋.高校教师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2):103-106.
〔6〕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9.
〔7〕徐波.体育锻炼对机体心理的影响及其生化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5:23.
〔8〕Lander, D.M.,& Arent, S.M. Physicai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In R.N.Singer, H.A.Hausenblas,& C.M.Janelle(Eds.)〔J〕.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pp.740-765).New York: Joh wiley & Sons,Inc.2001.
〔9〕Kobasa, S.C. Stressful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 inquiry into hardi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9,37:1-11.
〔10〕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M〕.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1:01-68.
〔11〕Taylor, A.Physical activity, anxiety, and stress.In S.J.H.Biddle, K.R.Fox,& S.H. Boutcher(Eds.)〔J〕.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2000.
〔12〕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5.
4.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 篇四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就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情况来看,还普遍存在着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观察法、资料法和专家访谈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如何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效能底下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效能;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体育教学效能低下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进行讨论。即:从内部因素出发,我国高校的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注重技术而忽略了理论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感不断下降。从外部因素出发,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在待遇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校的其他教师。内外部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观察法、资料法和专家访谈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所谓的观察法就是指观察高校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资料法就是指收集来自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的资料;而专家访谈法就是指举办专家讲座,了解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原因。
1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原因
1.1主观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主要的角色就是教师,因此一个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能。在经过大量实践后我们证明了:教师的教学效能会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学历较低的教师相比于学历较高的教师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教学效能;教学效能和教师的实际能力成正比关系;教师的经验丰富与否也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能。
1.2工作地点因素
学校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地点,因此一个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制度和学校的校规等都将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条件身为一个独立因素,对教师的教学效能的影响是最大的。
1.3社会因素
教师的教学效能除了受到自身和学校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著名学者王受荣就指出,影响大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社会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了政府的相关政策、社会的舆论和支付给教师的工资等,由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导致高校体育教师更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信誉极不稳定,因此无论是在课时还是在薪酬方面,高效的体育教师的薪酬都远远低于同校的其他教师。以上所说的都是可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效能的社会因素。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教学效能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之处。由于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高校体育教学的制度不完善,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效能的提高。我国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做出了相关研究,一些学者已经编制出了教学自我效能感表来研究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各学者的文化和经验的差异会导致这些成果的边界条件。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做出了调查和研究,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关于教学效能研究的内容。但是由于各研究者的思想差异,同一自我效能表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研究结果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准确性。我国目前大都采用调查问卷法来获得相关的效能数据,但是由于这种方法不够严谨,因此导致调查结果不精确。其他国家在研究教学效能时往往采用的是实验设计法,尽管这种方法避免了调查抽样的缺点,但是该方法是模拟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和真实结果存在着一定差距。由此可见,我们在研究高效教学效能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要探索出更多的方法,加强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3改善方法
3.1优化外部环境
3.1.1改善相关环境
我们所需要优化的外部环境包括了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部门环境这三部分。社会环境的改善应该放在第一位,我们只有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改变人们忽视体育教学的现状,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重视度。其次,我们要优化学校环境,为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公平对待体育教师和同校的其他教师。所谓的部门环境就是指学校的体育教研室,我们应该在体育教研室内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体育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个体育教学教师团队的素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1.2改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制度只要包括了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这两个部分。我们首先要不断优化学校的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有利于了解到体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从而帮助体育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率,并且能及时改善不足之处。其次我们需要完善的就是激励制度,学校可以设立不同等级的奖项来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竞争,奉行优质优酬的薪酬制度,增强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3.1.3完善保障体系
学校只有建立了健全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基本权益。学校可以组织上岗前的专业培训,这样既可以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度过实习期,增强体育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学校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进修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来提高自身的学历,获得更高的学位,同时学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报销教师进修的费用,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进修。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楷模作用,通过优秀教师来吸引更多的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为优秀教师提供更为丰厚的报酬,这样才能激励其他教师向优秀教师看齐。
3.2采取内部干预
3.2.1通过价值观教育来提升教师的价值观水平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体育教师十分容易被忽视,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接受价值观教育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盲目埋怨社会和学校的不公,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充分相信自身的能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3.2.2完善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第一点是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决定自己教学效能的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反思能力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率进行反洗,要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完善自我。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交流,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需要进行相关调整,不断提升教学效能。第二点就是教学交流。教学之间要加强交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互相探讨,要积极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既有利于教学知识的丰富,又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三点就是虚心学习。教师不应该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效果,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虚心向优秀教师请教,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满足时代和教学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第四点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理论。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理论,实际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不断进修,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教学行为提供足够的理论指导。第五点就是要加强科研水平。就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效能来看,科研素质整体偏低,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科研力度,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科研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第六点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和学生取得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能。
3.2.3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影响学生的不仅是教学理念,教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对于教龄较短的教师来说,在教学活动中要十分细心和耐心,在发生问题时,应该充分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要积极改正自身的性格缺陷,并且通过后期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效能。同时,教师应该为自己设定合适的、具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应该循序渐进,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能,又能给教师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应该盲目气馁,应该树立充分的自信心,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在解决教学困难时,教师应该掌握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要时刻保持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不降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影响学生,从而保证教学效能。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校的管理制度都不够健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内外部同时进行改革,为体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教师身为教学的主要角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去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要不断完善自己、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和其他教师的交流,积极借鉴学习,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结合,探索出最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吴建平,李越辉.江西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资讯,200x(36).
[2]高守清.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认知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x(10).
[3]闵春晖.公体理论课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效能感的高低[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x(8).
[4]谭兆敏.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综述[J].煤炭高等教育.200x(4).
5.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 篇五
对于新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对从事体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培训,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具备从事体育教学的师德素养,从而为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4.2指派指导教师,提高教学基本功
针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案编写、课程设计、沟通交流等方面问题,高校部门应从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出发,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专门指导,对教案编写、课程设计进行辅助修改,并要求青年体育教师跟随指导教师随堂听课,参与课后谈论,撰写听课心得,逐步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4.3建立青年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对于青年体育教师这一群体而言,应针对其特点建立相关的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地搬用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系。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客观地反映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科学地反映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为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4.4完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培养制度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应形成稳定科学的制度。只有相关制度的保障,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5结语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组成。主要存在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能力结构的构成,针对存在的问题与瓶颈,采取相关优化路径,科学地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彩红.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专修生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黄大海.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分析与智能评价系统设计[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3]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4]李爱民.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6.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 篇六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为此,高校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深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体育观念和大学生的体育水平,并针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和体育意志中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及时指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视,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学习中能够自觉培养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2.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实现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此,高校教师应积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了解大学生现有的体育水平,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构建体育教学内容。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使用性。例如,体育理论知识既要包括世界体育发展现状、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方面的内容,还要包括身体锻炼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身体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2.3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直接关系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改进体育教学方法。首先,体育教师应加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次,体育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活泼的体育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2.4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重视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向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来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应积极建立专项体育课外活动,注重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积极利用高校社团,建立专项体育项目社团,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体育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3小结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促进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道德、‘体育个性这几个方面。高校教师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主要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积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积极组织体育竞赛。高校教师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6).
7.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 篇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41所本科院校(体育专业院校:山东体育学院除外)中随机抽取10所院校的在职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编制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基础,参照其它已有文献,制定关于《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问卷。
1.2.2 专家访谈法
请沈阳体育学院和菏泽学院的9位专家、教授,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评价,并据专家的反馈意见对问卷的指标进行了修改。
1.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工作满意度一般理论的相关资料,及相关领域的书籍,并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论文,做理论铺垫。
1.2.4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0社会统计软件和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
2.1 工作认可度
体育教师的工作认可度主要指其职业认同及社会、领导、同事、学生对其工作的认可程度。调查发现,体育教师社会认可满意度最低M=2.9030 。首先,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体育教师的工作面对一群学生,看到自己的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无到有,到一步一步熟练掌握都会产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此结果说明很多体育教师是出于对体育教育这一工作本身的认同与热爱而选择这一工作的,能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其次,虽然近年来体育教师的价值逐渐得到体现,但是社会上“重文轻武、重智轻体”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山东省作为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仍然没有脱离过去社会长期存在的对体育的偏见,体育教师的价值也还没有被全面认识,这些无形中对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2.2 工作条件
工作条件的满意度主要包括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校物理环境,办公、教学条件方面的满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对工作条件的满意程度较低M=2.8435 。学校需要一定物质条件的支撑,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施不仅能保证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体育教师对学校物理环境、办公设备、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依次降低,其中对场地设施的满意度M=2.6923 。虽然近年来山东省各级领导部门与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但是各高校连年扩招,使得新校区建设较多,建筑、绿化等还不太到位,使得体育教师对学校的物理环境方面的满意度一般M=3.0635 。在办公条件方面,调查中发现许多体育教师根本无办公室,更谈不上办公设备使得其在此方面的满意度较低M=2.7057。山东省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由于体育场馆不够用,甚至根本没有场馆,许多体育教师上课不得不在户外进行,上课期间,经常遭受风吹日晒、雨淋,授课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再加上教学器材设备不足,器材破损、陈旧、完善与更新不及时,使体育教师上课缺乏热情,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满意度。
2.3 人际关系
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学校领导者、教师、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对人际关系满意程度最高,平均分为3.6495。首先,中国人历来注重友情,往往强调工作上的合作,更多地考虑集体的利益,以一种友好关怀的态度去关心他人。山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崇尚孔孟的中庸思想,对待人际关系更崇尚团结协作;其次,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所营造的开放、互动式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得体育教师对与学生关系满意度的得分最高达到了3.9732分。再次,就体育教师的个性而言,体育教师性格多外向,与人处事积极、热情、活泼、乐群、开朗,愿意与人交往。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2.4 薪水福利
体育教师对薪水福利的满意度主要体现在教师劳动所得的工资、津贴、奖金、课时费及体育教师特有的服装费等方面。体育教师在薪水福利方面的满意度水平较低M=2.8832,低于中等满意水平。
自《教师法》实施以来,山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确实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上涨的速度超过教师工资的增长速度,使得高校体育教师对此的满意程度并不高。此外体育教师的收入和付出的劳动相比也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体育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体力与精力的投入与消耗都比较大,但相对其他学科教师的工资却不高;另一方面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但社会对体育教师职业的偏见依旧存在,体育教师工作付出与回报的公平与合理性的不足,服装或服装费的未及时发放等均影响体育教师的满意度。
2.5 领导与管理
高校体育教师在领导与管理方面的满意度水平一般M = 3 .1060 。领导与管理是任何一个组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调查中发现,目前山东省高校院系领导多是从教师提拔上去的,基本上都采取一种基于经验的传统管理,缺少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在领导管理风格上当前某些领导大会小会谈制度与政策,讲奉献,对体育教师缺乏人文关怀,没有针对体育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实行具体的管理措施,降低了工作满意度水平;其次,有些管理者并没有把体育教师看作独立的个体,对教师实行“金字塔”式的管理,强调服从,忽视民主和参与式管理,忽视他们的主体性,束缚他们的思想,这样管理者与体育教师缺乏深入的沟通与了解,管理者不能主动地关心和信任教师,更谈不上尊重和发现教师,这样教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对领导失去信心和信任,工作被动,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较低,一旦教师工作感到压抑和失落时,不满意感就必然产生。学校政策制度的公平性、管理的公平性也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水平受到了限制。
2.6 培训晋升
体育教师在培训晋升方面的满意度最低M=2.7926 。主要包括高校体育教师在在职学习及职称评定方面的满意状况。在高校中,学校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每年都会限制部分教师外出进修与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目前山东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多是按照国家和学校的固有政策执行,高级职称指标少,一些教师尽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但是由于受指标数限制而不能晋升;调查表明,在职学习的多少,职称评定的公平与否,均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
3 结语
影响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工作认可度、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水福利、领导与管理、培训晋升等方面。高校管理者针对体育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积极寻求对策努力提高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只有这样,高校体育事业才能稳定、持续地发展。
摘要: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工作本身及各个构面满意与否的一种态度。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山东省299名高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在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从工作认可度、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水福利等影响因素对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以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1]房淑珍,金洪亮.体育教师人格特征调查与比较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5):40-44.
[2]云鹏.地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1):42-45.
8.论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篇八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师 能力结构
“全面建设小康社會”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因此,时代对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也不例外。那么,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是我们教育、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广大体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调查和教育实践总结,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了探讨。
所谓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能力的核心是智力,它是以一定知识和技能作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和体现出来。能力结构,则是指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的系统结构属性。本文概括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体育教师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教育能力包括组织和培养健全集体的能力,结合体育教学训练与课外活动,采取有效方法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优良品德教育的能力等。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学能力实际上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表现。完成高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是体育教学,而教学则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制订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正确示范、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能力。
2.体育科研能力。体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去探索体育本质及规律的科学认识过程。而体育科研方法是实现对体育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有效工具,它所提供的思考步骤与操作步骤,能够有效地引导体育工作者去科学地认识体育的目的。科研能力包括搜集整理文献、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掌握和运用基本科研方法的能力。高校是体育科研的重要基地,只有不断地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体育科学的发展。
3.掌握操作工具的能力。掌握操作工具的能力,指掌握和运用外语、计算机、母语的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外语、计算机、母语的写作,都是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工具,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这就得借助外语的熟练掌握,才能对第一手资料加以合理运用。
4.训练能力。高校体育的训练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目前,我国已在多所高校建立了高水平运动队。在高校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训练能力,发挥高校的优势进行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5.创新能力。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肩负着繁衍文化、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就难以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更难以培养出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优秀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素养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体育教师提高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6.指导学生身体锻炼能力。高校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门教育措施,必须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专业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来进行,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实这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指导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
7.跨学科学习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体育科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教育学和医学保健理论的范畴,成为综合现代医学、物理学等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以上是高校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应具备的能力,教师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改善自己的能力结构,成为新复合型高素质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过家兴,田友久,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11.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10-19
高中体育教学论文 关于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10-28
高校体育工作11-12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8-15
高校体育篮球教学07-22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08-10
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01-29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07-13
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