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

2024-08-08

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18篇)

1.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 篇一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茂县常年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使茂县成为留守儿童大县,全县留守儿童呈现“数量多、分布散、年龄小”的特点,为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使之能够安心学习,茂县积极思考,创新方式,努力作为,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工作。

一是以学校为平台,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主动探索,初步形成一些好的做法,如建立留守儿童名册、掌握留守儿童分布;开展家访和谈话活动、了解留守儿童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在家表现现状;登记外出务工家长电话号码,畅通家校的联系渠道,实施留守儿童工作考核。继续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使大量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让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得到教师和同学多方面的辅导帮助,促使他们热爱生活。

二是以乡镇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乡镇建立以妇联、团委、民政、派出所等部门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妇联负责。各行政村相应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大学生村官、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等为组员,形成自上而下组织网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 篇二

关键词: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留守儿童,成长成才

城镇化进程推进, 山区校点撤并, 导致大量农民托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孩子。监护人大多远离家乡外出务工, 对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和托付人身上。而托付人大多没有文化、缺乏对孩子教养的知识, 因而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所谓问题行为, 是指那些阻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 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我国学者左其沛等把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攻击型、压抑型和品德不良型四类。在现实生活中, 这些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品行性的, 有些是心理性的, 而绝大多数是二者兼而有之, 本文主要就社会品德方面问题行为中的厌学、逃学的成因、矫治谈几点看法。

一、留守儿童不良学习行为的诊断

(1) 心理方面的因素。现在的初等义务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教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上, 让学生死读书, 做“快餐作业”。学校教育没有灵魂, 孩子身心畸形发展, 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则被另眼看待, 打入“冷宫”。部分功课不好的孩子, 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同学的歧视, 家长的训斥, 孩子处在一种压抑和纠结中, 久而久之, 自我意识可能比较消极, 在他们心中, 自卑感和失落感也会加重。有的同学, 可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 在不良的诱因下, 做出一些不好的事。而且, 有的教师在看待学生时, 有时可能爱用放大镜, 批评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这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仇恨”的种子, 阻碍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有些学生, 慢慢会由害怕过渡到对抗, 有的甚至失去前进的动力, 不再积极上进而自暴自弃。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部分差生可能会结成“同辈团伙”, 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社会秩序, 也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

(2) 家庭、社会方面的因素。孩子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家庭是他们飞翔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力量。父母的言行, 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 有时甚至影响其一生。纵观现在的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不容乐观。一些家长因受社会的影响变得浮躁, 在家长的不良思想的示范与影响下, 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扭曲。此外, 大吃大喝、奢侈浪费、拉关系、走后门等社会不良风气, 也会给敏感的学生带来影响, 使学生心中的价值观出现失衡, 有时会形成错误的认识, 染上一些恶习, 危害其自身的成长。

二、学习不良行为的“医治”

(1) 双管齐下下“猛药”, 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心里只要装着春天, 孩子才会“竞相开放”, 教师也才会陶醉在美丽景色的幸福中。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展示一张笑脸, 给予激励的语言, 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无论是课堂教学中, 还是在课外活动开展中, 教师唯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才能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平时, 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营造一个温馨、平等、自由、积极、亲切、团结、向上的大家庭, 让学校、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使每个学生都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发展自己。我校近年来开展的“五欣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教育留守儿童学会欣赏学校、欣赏班级、欣赏自己、欣赏老师、欣赏父母, 他们在夸奖自己、团队、老师长辈的过程中, 增强了信心, 心里充满了阳光, 自然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 对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 家庭是社会细胞, 和谐协调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幸福的象征。寻求家长的配合, 改变教育的方法, 是成功教育者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只有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 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才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优良个性得以形成。我校开展的别开生面的“心与心的交流”家长会, 让家长或托付人在听到孩子的声音, 学到育人的正确方法。从目前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调查情况来看, 没有厌学的现象, 留守儿童基本养成了预习习惯, 学会了听讲。

(2) 方法作“药引”, 熬制“心灵鸡汤”, 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习惯, 是较稳定的一种行为。良好的习惯,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如果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则学生会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浪费自己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位负责任的老师, 要千方百计, 使出浑身解数, 让孩子爱上学习, 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优秀的学习成绩, 来自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我们几年探索,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用以下几个“方子”:

(1) 激发孩子“读书乐”的兴趣。教师若想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 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师自己要读书。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理, “润物细无声”, 教师爱读书会示范感召孩子也爱读书, 这叫“于无声处听惊雷”。我校四年级二班有十个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环境差。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太少。该班开展了“师生读书乐”的活动, 教师满腹经纶, 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加之教师重点对那些留守儿童进行点拨启发, 一些孩子自觉地加入到了读书的行列。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 爱读书的孩子慢慢多起来。其中一位叫范莉的孩子, 家里只有他爷爷一人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至于学习辅导的事不用提。但现在真的变了, 她爱读书, 成绩提高幅度很大。

(2) 为孩子设计“读书乐”的氛围。教室里有读书名言的激励, 有读书比拼过程的展示, 有图书的陈设, 有读书活动结果的评价, 有经常和孩子讨论读书的问题的情景等。课余时间, 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耍, 沟通感情, 在此基础上, 一起朋友式地谈论人生理想, 谈论学习与读书。一开始, 可以讨论一些简单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慢慢拓展到更深的层次。讨论的书籍, 可以从孩子们平时爱看的动画书、动画电影、玩具切入, 逐渐引导学生爱上名著, 爱上那些营养丰富的读物, 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

(3) 给孩子“读书乐”的示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 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孩子生活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世界, 诱惑非常之多, 即使大人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 何况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他们往往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时间是有限的, 同样的时间, 若不用来学习或读书, 则自然会被一些其他的因素如网络游戏侵占。我的观点:首先是带着孩子经常逛书店, 这是一个好的举措。其次, 教师特别需要把读书的魅力展现开来, 比方我们讲到一个人物的案例, 给孩子讲得特别动人, 给孩子说这是哪本书里的案例。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课, 给孩子讲优美、动人、有引导性的案例, 但是不用讲完, 给孩子留下悬念, 让孩子主动地去探究案例的后半部分, 勾着孩子的魂, 引领他们主动地去看书。

(4) 给孩子一个“读书乐”的理儿。现在我们有些家庭, 特别是像我们“边、穷、少”农村地区, 大多留守儿童的管护人还是文盲,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 有的放失地开展一些班队主题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明白他们不要像老一辈那样生活, 不要完全依靠父母, 得靠自己, 要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5) 给孩子一个“读书乐”的情。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期望和热爱, 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 一种受到老师爱护、重视的体验, 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 报答老师的爱护和期望;同时, 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期望, 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气氛中迅速健康成长, 厌学、逃学的现象就很难在学生身上产生。因此教师一定要与留守儿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6) 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真诚关心留守儿童, 提供表现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才能, 创造机会, 安排他们做一些擅长的工作。课堂上不要眼睛光盯着尖子生, 有意识地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让留守儿童回答,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 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 老师不要吝啬鼓励的眼神和表扬的话语, 就是那一句不经意的语言激起了他们创新的火花, 这种鼓励和表扬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教法改革作抓手, 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新课的引入力求“新”“趣”“巧”“新”就是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趣”就是妙趣横生, 寓教于乐;“巧”就是巧设计、巧安排、巧设题。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成功的愉悦。为此, 我校进行了“打造诗意课堂”的研究。研究表明, 有效的教学改革会助推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关心型教师—留守儿童的心灵导师 篇三

【关 键 词】留守儿童;关心;关心型教师

“有一种眼神叫做期盼,奶奶说过这就是爸爸回家的路;有一个方向叫做期盼,妈妈说过她就在我们的北边”,这份期盼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早在1998年就被提出,它的提出带有一种人文关怀,“留守”意留下与守望。把问题回归到最根本、最开始处会发现,留守儿童的出现和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缺失、儿童缺少关爱。儿童的心理需求是极其简单的,他们需要被认同,需要满足人类都有的基本需求:关心和被关心。作为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和“心灵导师”,关心型教师将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关心者。

一、留守兒童需要关心型教师

(一)留守儿童的父母“角色缺失”

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引导,父母任何一方的角色缺失都极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角色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享有完整的家庭生活,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祖父母,在体力和精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难以弥补父母的角色缺失。当他们进入学校生活,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父母般的关心;在精神和情感上予以慰藉;提供充满正能量和支持力的成长环境;所以,教师不但要承担自身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还要弥补学生父母的角色缺失,承担起父母职责。

(二)留守儿童需要“心灵导师”

父母出于为孩子的物质幸福和未来教育资金做储备的考虑而外出务工,受务工动机驱动,过分注重孩子学业,忽视孩子心理和情感需要,亲子关系疏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在2005年进行的儿童课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之间存在着“心灵沟通陌生化”的倾向。①留守儿童遇到问题大多是自己去解决,缺乏心灵引导、心灵关怀,极容易走弯路,造成心理问题,在性格上表现得自卑、孤僻、悲观甚至是显得暴躁、极端。教师作为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发挥着互动性和偶像性作用,很容易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其“心灵导师”。所以,教师不只要在知识上引导学生发展,更要抓住学生在情感、心理转折期遇到的问题,进行心灵引导,为留守儿童的心灵问题找到正确的出口。

二、教师的关心现状

(一)关心认识模糊

学生们都会抱怨“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而同时,教师都勤恳地工作,声称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边关系。②教师往往将关心学生看作是个人参与性行为:看到需要,给予关心。而内尔·诺丁斯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教师做出关心行为后,需要学生接受、确认、反馈关心,师生的关心关系才得以确立。学生参与关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认识不到学生参与关心行为的重要性,仅仅将关心学生当作教师单方面该有的品德,就很难看见学生的内在感情需求,关心浮于表面,达不到心灵关怀的深层意义。

(二)关心能力较弱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学会关心”的报告书,报告指出21世纪教育所致力于的目标是学会关心。由此,学会关心开始被融合到教育改革理念中,但由思想到实践需要一个慢慢深入及转化的过程,加之学校重视学生的学术成绩,关心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从教师自身而言,有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沟通能力较差、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能力较弱;有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一定的学生心理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受自身素质限制,未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从外部影响因素而言,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让教师很难有精力真正去关心学生,往往流于形式。且因为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都较低,大大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更谈不上关心学生。

三、培养儿童需要的关心型教师

学生很少对我们要求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表达他们的需要,但关心型教师就会倾听学生们所表达的,无论这种需要是从口头或是以其它途径表达出来。③这是对关心型教师的最好诠释。

(一)教师做好关心者,提升自身素质

1. 做好“关心”的发出者。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淡化自身的教育工作者角色,强化自身的关心者角色。因为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情感压抑,有些留守儿童的性格较内向、冷漠,不善于表达自身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发现学生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对需要关心的学生首先发出关心行为。留守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内心都是喜悦和温暖的,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情感,积极对关心者的关心行为给予回应;并认真倾听、观察、感受学生传递的一切信息,抓住关心体验的契机,引导学生从关心身边的人做起,培养关心能力。

2. 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在性格和心理上容易产生异常,可能会表现得比较自卑、抑郁、孤僻,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而在社会交往与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作用的逐渐弱化和受同辈群体内错误价值观、亚文化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失范行为。需要教师以专业知识给予心理引导、陪伴支持,以广博的学识为学生群体内文化输入正能量。教师在入职前都会首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才得以成功入职,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这很重要。结合入职后在与学生相处的实践中积累的关心知识、技能,能清楚地认知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关心,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的见识受限,教师要积极扩展自身的知识体系,博闻广识;在与学生相处中,以富于生命意义和人文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开展出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精神领地。

3. 提高沟通与交往的能力。教师提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并不是单向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交往能力,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师良好的沟通技能唤起学生内心关心体验,给学生提供实践关心的机会,是一个带动学生关心能力提高的迂回过程。留守儿童缺少被关心,同时也缺乏反馈关心及关心他人的能力。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交流技巧,以有效的关心来引导学生对接受到的关心予以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做出关心行为;让学生在被关心者和关心者的角色互换中,将关心内化,真正学会关心他人。

(二)关心型教师成长要循序渐进

关心型教师能更好地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减少学生人际交往冲突,使集体文化更融洽。但关心型的教师并不是生而有之,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是在遵循一定规律前提下向前发展,关心型教师亦然。关心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四种阶段:体验关心,实践关心,建立和维持关心的关系,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改良。④职前培训让教师知道关心的理论知识,而未能体验关心。入职后,教师在处理学生不同关心需求的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深入参与到关心的每一个过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关心体验,教师和学生在多样化、可操作性的关心活动中体验、验证关心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教师逐渐发现留守儿童关心教育的规律性。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关心型教师在维持关心行为过程中,对新出现的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可见关心型教师培养需要教师一生的努力。

(三)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

1. 师生“我—你”的平等关系。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都需要教师给予关爱和支持,但这绝对不同于对弱者的怜悯、施舍,而是对“共生”存在的认同。当人把他人当成与自我同样的存在,特别是与自己共生的一種存在时,人与他者的关系便摆脱了占有式、对抗性的关系,而成为一种共生型的关系。⑤教师要把自己放于与学生的“共生”关系中,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我—你”的平等关系,关心才能平等而互惠。留守儿童缺乏关心,内心敏感而脆弱,有极强的自尊心。关心行为以一种居高临下、权威性方式出现,儿童自尊心会深受打击,适得其反;关心行为以一种恩赐、怜悯的姿态给予,会加重儿童的自卑心理,更加封闭自我,甚至拒绝关心。关心型教师与学生在“我—你”的平等关系中,做到两位一体,能从学生的角度做出关心行为,关心意义才得以体现。

2. 关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是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会自己做决定的完整个体,在兴趣、情感、知识的接受和选择上都存在很大不同,具有各自的特质。关心学生的差异性,关心才有针对性、有意义。对留守儿童差异性的关心要注意下面两点,以避免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暗伤:一是留守儿童并不都是问题儿童,教师要防止从心理上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避免出现“标签效应”。二是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性格特点。处理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及对其的关心行为,不能简单划一、单调重复,而应是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关心是方方面面的,不能局限于学术。对留守儿童亦然,不能因为是留守儿童而过度关注其心理状态或偏注某一方面。一个完整的人是身心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好的教育应着重教育的整体性。

3. 双向互动,培养学生关心能力。师生关心体验的双向互动,建立起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关心才展现其教育意义。诺丁斯在论述其关心理论时,指出关心关系建立过程带有关心者的专注、动机移位和被关心者接受、确认、反馈,是一个双方参与的互动过程。教师关心体验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是一种无言的动力;教师身份自带的光环作用加之教师在学生心理的“重要他人”地位,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关心的最好榜样,此时提供一系列实践关心的活动,让学生从开始的仅仅参与关心行为的体验者、反馈者转变为关心者,在角色转变和行为互动中学习关心,与教师建立起关心型师生关系。学生不仅仅要学会感知、接受关心,更要在师生的关心关系中,学到关心别人的态度、技巧、能力。把这种关心他人态度内化到自己的道德建构中,从而出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去关心人类、物质世界、知识……真正成为一个关心者。

注释:

①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十大问题及社会综合干预对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基金项目调查结果[DB/OL].中国青少年研究网(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1112),2006-11-23.

②[美]诺丁斯.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

③Nodding,Nel. Educational leaders as caring teachers[J].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2006,26(4):339.

④Nancy Freeman, Kevin Swick and Mac Brown.A caring Curriculum Within An Early childhood[J].Teacher Education,1999:161.

4.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 篇四

为了积极配合宝鸡市少年宫“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演出活动,为了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给我校的广大师生增添生活的乐趣。为了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在他们的节日到来之际,身边有那么多关心、爱护他们的组织、领导、同学、老师,使他们真正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特制订此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校全体师生会用百倍的信心迎接这次活动的胜利召开。为了进一步实现“城乡手拉手”活动,让城市与农村水乳相容,为促进祖国儿童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们携手共建和谐育人氛围。

二、活动方案

1、金河中心小学提供场地(演出舞台、化妆室、休息室、主席台布置),并协同宝鸡市少年宫举办本次活动。

2、活动时间:5月29日8时。

3、分工细则:(1)、后勤人员由谭会强老师负责,5月29日8点以前布置好主席台,并配合宝鸡市少年宫的老师悬挂好横幅,安装好音响设备。(2)周媛、李喆、何云负责好合唱队和舞蹈队的学生按节目顺序做好准备。(3)各班班主任组织好本班学生演出时间不许学生出出进进,注意防暑。(4)王智伟、李贵明老师负责音响电源,以保证演出顺利进行。

三、活动要求

1、各位后勤老师尽心做好本职工作,以保证演出活动的顺利进行,圆满结束。

2、各班班主任必须认真负责,一定要做好本班学生的纪律和安全工作。

3、每一位观众都必须做一名文明观众,要不时用掌声感谢表演者的付出。

4、演出会结束后,各班班主任,有序组织学生返回教室。

5、要求师生友好对待宝鸡市少年宫的师生们(待人和蔼、说话文明、举止大方)

金河中心小学大队部

5.“关心”教育让学生懂得了关心 篇五

“学会关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核心是“关心与做人”: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关心,在学会关心中培养兴趣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主体精神,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培养新一代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力求改变以说教为主的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为以重实践深化情感体验为主的德育模式,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做人的品位。

实施“学会关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需要遵循一个由感知引导到自主实践的过程,一是明确关心目标,分层实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二是开展“学会关心”系列活动,使学生于“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情感体验。比如:“今天我当家”、“学做小主人”、“劳动技能大赛”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同情心及责任感;三是组织“学会关心”主题班队会,开展“学会关心”大讨论,通过生动有效的.形式,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四是以行为规范为突破口,评比星级红旗班,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集体荣誉感;五是学校家庭同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通过“家校联系册”实施“学会关心”目标检测,形成过程性多元评价机制;六是以学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为主渠道,渗透“学会关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关心水污染问题”、“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合作精神”等。通过以上方式,引导学生时时关心,养成关心的品质,主动实践关心的行为,培养主体精神。

自该校开展“学会关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以来,教师以身示范,写出了许多“关心学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案例,并进行了交流。他们欣喜地看到,在“学会关心”各项活动中,学生“关心”的意识逐步增强,“关心”的品质得到提高,自理能力增强了,关心孝敬父母的多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多了,班级凝聚力强了,团队精神、良好班风逐步形成。

6.关注职业教育关心祖国未来 篇六

7月19日,为调查大王镇居民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程度,青岛科技大学赴广饶县大王镇调研团的11名成员到金宇居民小区进行调查。

上午8点半,调研团的11名成员集合完毕,团长黄超同学亲自带队,前往居民小区进行调查。由于天气太过炎热,偌大的小区见不到几个人。团长决定将11人分成两队,分头进行,到处走访之后,终于遇到一位年轻美女。经过询问,得知赶路的美女是一位普高教师,毕业于天津大学,在南区上班。对于职业教育,该美女老师个人认为职业教育使得学生的就业方向更明确,更容易考大学,然而所学知识相对普高而言不够全面。一位年轻妈妈认为职业教育会更好一些,所学知识更牢固,是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对于初中六年级的小朋友职业教育还很陌生,对大学仅有的认知也是哥哥姐姐所传达的。大爷大妈对职业教育的一定了解,是因为家中孙子孙女要考大学。而那些家中没有念高中的孩子或者孩子还很小的居民对于职业教育是不了解的,很多大学生对于近几年职业教育的改革根本不关心。

7.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关心才艺 篇七

过度的才艺教育与过度的知识教育一样具有危害性, 虽然掌握才艺与掌握知识一样, 本身没有什么不好, 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是一定的, 教育必须面对“学习什么最有价值”的选择。过度的才艺教育必然牺牲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 影响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以往反对片面重视学业成绩的“应试教育”, 今天同样应当警惕片面重视才艺的另类“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学业成绩是为了升学, 现在片面追求才艺的行为同样有升学的动机。

二、只有先“成人”才可能“成才”

个人要在当今社会中发展, 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思想与品质、价值观念、对待世界的态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更多地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 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都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艺教育能丰富人的内心世界, 陶冶人的情操, 能提升个人品位, 甚至有研究认为有利于智力开发, 但它不能代替对人的品质意志、思维模式、知识能力的训练培养。

时下出现“才艺应试教育”, 仍然是教育的功利性在起作用。一些地方为推动素质教育, 相继出台了一些将艺术、体育成绩与升学挂钩的政策, 助长了为应试而重视才艺的倾向。当然, 多数家庭重视才艺教育, 考虑到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但也有些家庭就是冲着升学时的加分, 觉得这是读名校的一条“捷径”。一些学校用才艺教育代替素质教育, 一方面因为才艺教育的“显示度”比较高, 另一方面也视其为提升升学率的“突破口”, 更多不是从学生发展出发, 而是从学校的利益出发。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育人模式,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 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评价制度。一个人只有先“成人”才可能“成才”并最终走向成功, 即使有了某些方面的“才”,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情感, 仍然难以成功。我国基础教育从过度重视科学教育, 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到重视文理协调发展, 从重视学科知识、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 到今天重视综合实践活动、重视才艺教育, 每一步都是素质教育育人模式的进步。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 才艺教育是素质教育整体育人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过分突出育人模式中的某些部分, 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 必须把才艺教育纳入整个素质教育的体系中, 纠正“才艺应试”的倾向。同时, 社会必须正确看待才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才艺教育应当回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初衷。过分炒作才艺, 用功利的眼光看待才艺, 势必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造成另一种障碍。

8.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 篇八

创设关心型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首先,把关心教育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本着“整体规划,分项实施”的原则,整体构建以博爱和谐为主的校园文化。目前,不论是学校大厅两侧的“四心相拥的四叶草”,还是墙上的“让学生在关心中享受教育,让教师在关心中享受工作”办学理念的大型雕刻,走廊中以“博爱、和谐、进取”为主题的造型展板……都突显了“关心教育”的校本文化。其次,把关心教育落实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隐性课程资源来开发,现在校园内花团锦簇、绿草如茵,与走廊西侧的文化长廊遥相呼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行为能力,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最后,把关心教育落实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学校用爱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做到干部关心教师、教师关心教师、教师关心学生、学生关心学生、学校关心家长,处处体现爱的情感、爱的关怀。

打造“关心型”团队,实现管理育人

学校以“关心教育”为办学特色,以“进一步落实关心教育办学理念,育有爱心的学生,塑有博爱的教师,办有特色的学校,建有和谐的校园”为办学总目标,打造关心型优秀团队。首先,学校通过树立“两个观念”(服务观念、合作观念)、注重“三个坚持”(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民主管理、坚持精细化管理)、实现“三个转变”(由命令式管理向参与式管理转变、由行政式管理向参与式管理转变、由被动式管理向自主研究式管理转变)来着力打造一支关心型管理团队;其次,以“让教师与学校一道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师资发展目标,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教师培养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一支关心型教师团队;最后,学校通过举办家长讲座、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教小报向家长宣传学校的章程、办学理念、规划,以此来打造一支关心型家长团队。

搭建多元的活动平台,实现活动育人

学校以“关心教育”为主旋律,开展多元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开展“学法、知法、懂法”的主题班会观摩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会关心自我中享受幸福;开展“我给父母写封信”“关心身边爱我的人”“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会关心他人中收获幸福;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成立“志愿者”社团、收听和收看电视新闻广播,让学生在学会关心身边的事中感受幸福;开展“关心自然”“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做生态文明延庆人”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会关心身边的物中体验幸福;打造书香校园,开展“做学习的主人”和“我向同学推荐一本书”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会关心知识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开展“我为学校献一计”“文明班挂牌和摘牌”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会关心集体中体验参与的幸福……

构建关心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育人

学校以“行动”为重点,修改并编写了《关心与行动》《健康与运动》必修校本教材,还开发体育类、艺术类、学科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综合实践类、人文素养类六大类16门选修课,并利用每周四的课外选修课时间,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都住在108国道附近这一特点即将开设“交通安全”校本课程;准备根据教师的特长和爱好组织学生成立“社团组织”,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活动,目的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学习进行拓展,开发学生思维,拓展课外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学校以“关心教育”为突破口,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声誉不断提高,先后被评为“延庆县教育系统先进学校”“延庆县社会大课堂先进集体”“延庆县教育系统手拉手先进单位”“延庆县教育系统优秀工会组织”等,目前学校已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9.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通过体会,找到参与社会的途径。

3、通过辩论,端正态度,认识到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重要性。【教法设计】

情境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对象】 高中学生 【教学过程】

一、分析案例,发现社会问题

案例:2011年9月2日下午4时许,一名拄着拐杖的老人在上海市黄浦区尚文路中华路口不慎跌倒,血流满面。尽管当时有许多路人看见,但竟没有一个人上前搀扶老人起来,大家只是在一旁围观。大约过了10分钟,才有一名路人报警。老西门派出所两位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实施救援。民警联系120救护车,将老人送到附近医院救护,并随后联系到老人的家人。说一说:在现实社会中还有哪些同类的社会问题?

二、明确角色,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当弱势群体在身处困境之时伸手向社会呼唤寻求帮助,可并没有能够得到任何帮助。有时因为某些利害关系,虽然被大家发现了,却不敢或不愿意给予帮助。最终造成无法挽回,令人悲哀的结局。社会中这种问题我们常听说,尽管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但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解决社会问题势在必行,但是作为中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面对他人需要帮助和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出示资料:„„

案例1:

浙工大一男生过了四天又当爹又当妈的日子

虎啸(网名)和爱心公社网站以及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水儿、浪人等10人,到浙江省聋儿康复中心与“儿女们”做暑期告别。一跨入教室,满屋子30多个聋儿一拥而上,粘到他们身上,要背、要抱、要亲,每个人身上都“负担”了三四个小朋友,坚持不住都要趴到地上了。

孩子们拼命争着、叫着,每一个都想把“爸爸妈妈”占为己有。俞晓斌眼尖,冲向虎啸,一把勾住他的脖子不肯放了。晓斌是虎啸双休日带回家的“宝贝儿子”。„„(见附录1)案例2:

实验小学42名少年儿童参加了伊春区前进街道办事处新欣社区景福助教协会成立暨阳光课堂启动仪式。„„(见附录2)案例3:

特雷莎修女的演讲词 我准备以我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建立自己的家园。因为我相信爱源自于家庭,如果我们能为穷人建立家园,我想爱便会传播的更广。而且,我们将通过这种宽容博大的爱而带来和平,成为穷人的福音。首先为我们自己家里的穷人,其次为我们国家、为全世界的穷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姐妹们,我们的生活就必须与祷告紧紧相连必须同基督结合一体才能互相体谅,共同分享因为同基督结合就意味着互相体谅,共同分享。因为在今天的世界上仍有如此多的苦难存在······当我从街上带回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时,给他一盘米饭,一片面包,我就能使他心满意足了,我就能驱除他的饥饿。但是如果一个人露宿街头,感到不为人所要,不为人所爱,惶恐不安,被社会抛弃---这样的贫困让人心痛,如此让人无法忍受······因此让我们总是微笑相见,因为微笑就是爱的开端,一旦我们开始彼此自然地相爱,我们就会想着为对方做点什么了。案例4:

姚明领衔中国残疾青少年首次感受“NBA关怀”„„(见附录3)案例5:

比尔盖兹慈善名言„„(见附录4)总结:

因此,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也要为社会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并非一定要成就伟人或什么大事业才可以对社会做贡献,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我们为社会尽职尽责的地方。因此,我们就应该关爱社会、关心他人。

三、交流体会,找到参与社会的途径

当同学们明确了要关爱社会、关心他人的重要性之后,会比较困惑,我们学生到底可以做些什么,请同学来交流一下自己都做过哪些帮助他人的事情?或者说说自己曾经在哪些方面接受过别人的帮助?自己是否还存在力所不能的事情,需要他人帮助? 教师罗列:

1、遵守社会公德。

2、遵守社会规则。

3、爱护公共设施。

4、服务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做起。

5、当看到别人遭受痛苦和不幸时,尽力地去帮助、救援。

6、热心参加公益活动。

四、大家辩论,端正态度,坚定参与社会的决心。

同学开展辩论:

正方观点:中学生有必要以实际行动关爱社会、关心他人

反方观点:中学生没有必要关爱社会、关心他人

教师总结:

关心别人的人,内心是宽广的、安宁的,这也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我们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就是关爱自己。同学们,只要我们在为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努力奋斗的同时也能时时刻刻地想到别人,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五、拟方案,落实到具体行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践方案。并进行交流 【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重要性,从而自觉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变被动为主动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附录1:

浙工大一男生过了四天又当爹又当妈的日子

昨晚6点钟,虎啸(网名)和爱心公社网站以及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水儿、浪人等10人,到浙江省聋儿康复中心与“儿女们”做暑期告别。一跨入教室,满屋子30多个聋儿一拥而上,粘到他们身上,要背、要抱、要亲,每个人身上都“负担”了三四个小朋友,坚持不住都要趴到地上了。

孩子们拼命争着、叫着,每一个都想把“爸爸妈妈”占为己有。俞晓斌眼尖,冲向虎啸,一把勾住他的脖子不肯放了。晓斌是虎啸双休日带回家的“宝贝儿子”。惟一的“爱心爸爸”

“这里的孩子,都在2周岁半到7周岁之间,来自全省各地。”省聋儿康复中心的赵老师说,自1998年起,康复中心就不断地向社会招聘双休日爱心妈妈。“主要是由中年人组成,下岗女工较多。虎啸是惟一的男性,应该叫他爱心爸爸。”赵老师笑了。虎啸是浙工大之江学院英语专业的大四学生,还有两天就要毕业了。他当爹是4月份的事情,之后因为实习工作的需要出国一个月,满打满算,他当了四天的爹。“当初应聘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有能力和责任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虎啸说。当爸爸花絮

家庭作业:春天双休日

把孩子带回家,老师都会布置家庭作业,为的是配合课堂的康复课程。4月15日,是虎啸第一次把晓斌领回家,家庭作业的题目是“春天”。“公园里,百花开,红花开,白花开;花儿好看我不摘,大家都夸我真乖。”简单的儿歌是聋儿学语言的课程之一,教晓斌念了几遍儿歌后,虎啸带他去运河公园触摸真正的春天。运河上不时有货船驶过,晓斌大叫,还要爬到围墙上看。虎啸趁机告诉他,这是“chuán”、“qiáo”,还有“héshuǐ”。晓斌认真地听,半天不做声,虎啸不断地重复,晓斌才胆怯地跟着开了口,“进步就是这么开始的。”虎啸挺高兴。玩得兴起,晓斌一脚踢翻了公园里一只大垃圾桶,桶倒了,垃圾出来了,满地的甘蔗渣、荔枝壳。晓斌看到虎啸的脸色,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站着不动。

“我大声又缓慢地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去把垃圾捡起来,用手。”虎啸说。可是晓斌好像没听懂。言传不如身教,最后虎啸手把手地,教他一起扶起垃圾桶,引导他把地上的垃圾一点点捡回去。然后很认真地看着他打着手势说,“以后也要这么做。”

今生第一次给“儿子”擦屁股

玩回家后,虎啸给孩子洗脸,谁知晓斌竟然哭了。“好大滴的泪。看他捂着肚子,以为是肚子痛。问他,他又不说话,也不做手势,急死我了。后来我猜,是不是孩子要上厕所了。”

虎啸忙不迭地帮他脱下裤子,搬了小凳子,让晓斌蹲到马桶上。看看差不多了,就递给他张纸,结果发现晓斌坐在那儿半天不动。

于是虎啸决定做天下所有母亲都做过的事——给孩子擦屁股。没料到给晓斌穿裤子的时候,他竟然一声不吭地又蹲下去了,原来没拉完„„完了,再擦屁股,再穿裤子,又蹲下去了„„完了又擦。“一共擦了三次小屁股!”虎啸笑得不行,“给聋哑儿当妈妈可真不容易。”

“爱心妈妈太少了”

昨天,在教室的角落里,虎啸亲热地看着一个月没见的“宝贝儿子”。他指着腕上的手表,盯着晓斌的眼睛问:“晓斌,几点了?”“一点!”晓斌的单眼皮眨巴了几下,用非常不标准的普通话说道。

虎啸转头对记者说,和聋儿交流也是非常有技巧的,首先要大声地叫他们的名字,让他们的眼睛看着你,确保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然后再和他说话,要慢,一字一字说,让他听清,可以从简单句开始,比如“这是花”、“小心”、“关门”,同时还要手势配合。“这都是当爱心妈妈必须掌握的。”看着教室里的爱心妈妈们和孩子打成一片,虎啸却叹了口气:“爱心妈妈太少了。”他说,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外界,接触社会上的人,外面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而这些又是他们康复中很重要的环境。“爱心妈妈除了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最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责任重于泰山,如果有更多的爱心妈妈就好了。”虎啸一字一顿地告诉记者。“你做一点,我做一点,世界就会好一点。”虎啸说,这一直是爱心公社所提倡的

参考资料:(记者葛辉 都市快报)附录2:

4月30日上午,在伊春市职业学院图书馆一楼会议室,市教育局团委、关工委组织市实验小学42名少年儿童参加了伊春区前进街道办事处新欣社区景福助教协会成立暨阳光课堂启动仪式。新欣社区景福助教协会主要针对社区部分青少年群体假期缺少学习和活动的良好环境,一些留守生缺乏父母关爱、特困生缺少良好的兴趣爱好、单亲家庭子女性格孤僻等问题,由新欣社区发起,社区“五老,十大员”和职业学院“阳光社团”的青年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下成立的组织机构。景福助教协会阳光课堂的授课教师由社区的10位老同志和伊春职业学院“阳光社团”的青年志愿者担任,无偿担任教学任务。学员面向社区所辖学校市实验小学特殊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课堂定于每年五一、十一、寒假、暑假期间开课,课程内容包括假期作业辅导,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设英语、法制教育、健康知识、环保知识、书法美术、棋类等特长爱好辅导班,组织演讲、手抄报比赛、球类比赛、才艺展示等文体活动。通过阳光课堂的开办,培养未成年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帮助留守生、单亲家庭子女、特困生等特殊青少年进行课业辅导,提高社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增强自律自护能力。附录3:

10月16日晚七点半,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的约18000个座位几乎座无虚席。

随着姚明一句“现在让比赛开始吧!”全场观众的热情随即被点燃,休斯顿火箭队与新泽西篮网队的一场精彩对决就此正式拉开帷幕。这座还没举行过一场正式比赛的华南地区独一无二的球场用一场重量级较量完成了自己的首场秀。NBA球赛现场气氛一向非常火爆,中国赛也不例外。美女啦啦队员的热辣舞蹈、极具节奏感的音乐与鼓点、球队吉祥物的搞笑表演、球赛暂停时与观众的互动游戏、现场派发的各种小礼物,与美国NBA一模一样的各个精彩环节在比赛中陆续上演,将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然而,在比赛第四节的暂停环节,全场观众却随着主持人的介绍,逐渐静了下来,这次走进球场中央的是一群来自中山特殊学校和广州聋人学校热爱篮球的残疾儿童。他们是这次NBA中国赛广州站关怀活动的主角,也是“NBA关怀行动”首次在中国残疾青少年中开展的关爱活动。随后,观众们为这些与众不同的孩子送上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残疾孩子与NBA球星面对面

实际上,早在比赛的前一天,也就是10月15日,这些来自中山特殊学校和广州聋人学校的孩子们已经与火箭队的这些大牌球星相识,并亲身与他们切磋过球技了。

下午三点,在广州体育学院篮球馆结束了队内训练的火箭队球员们迎来了这些特殊的“粉丝”。他们就是此次NBA关怀行动的主角——来自中山特殊学校和广州聋人学校的30名学生。学生被分为三组,接受火箭球员以及德雷克斯勒等火箭名宿的教导,学习运球、传球以及投篮。

孩子们开始都有些羞涩,中规中矩地按照NBA巨星们示范的动作,小心翼翼地照做。但是不一会儿,在一对一的攻防和投篮中,他们逐渐与这些NBA巨星熟悉起来,在投篮进球得到NBA巨星们赞许的手势后,他们笑得更加灿烂。偶尔在动作做得不到位或者投篮不进的时候,他们也会遗憾地摇摇头,这时NBA巨星就会拍拍他们的肩膀或者用眼神和其他动作来鼓励他们。

姚明与几位队友一起负责为孩子们传球并示范投篮动作。他就站在篮下,给每一个学生喂球。每当有学生投进一球,姚明就会跟小球员们击掌鼓励。

广州市聋人学校男子篮球队主教练曾文雄告诉《公益时报》记者,他还提议让姚明在学生们投篮时,做一个防守的动作。在他的心目中,如果孩子们能够在姚明的面前投篮进球,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肯定是最难忘的一刻。其实,孩子们特别喜欢姚明,在他们的心中姚明是中国的骄傲。他们在来参加活动之前,每个人都为球星准备了很多小礼物。一个叫朱文浩的孩子还特意为火箭队画了一幅本赛季火箭队获得NBA总决赛冠军的画,希望这幅画能够带给火箭队好运并伴随火箭队最终夺冠。能够参加这次活动对于这些残疾孩子来说已经实现了梦想。

持续一个小时的活动中,整个广州体育学院篮球馆里洋溢着欢快温馨的气氛,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活动结束后,NBA联盟主席大卫·斯特恩发表了感谢辞,最后他用了一个刚跟聋哑孩子们学来代表火箭的手语——食指与中指搭在一起往上升,向参加NBA关怀行动的球员和学生表示感谢。

“孩子们得到的不仅是单纯的开心,更是一份阳光的心态,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是最重要的。”广州市聋人学校的带队老师说。一个美好的开始

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汤小泉的眼中,这次活动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很多孩子今晚都会兴奋得睡不着觉,能够与NBA球星面对面打球,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太珍贵的经历。”汤小泉说,“对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来说,自此能够与NBA继续开展各项合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开始。”

与NBA合作,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近几年的一个想法和计划。

众所周知,对于NBA来说,在中国赛期间肯定是要举办“关怀活动”的。本来NBA中国赛的计划方案一般来说在一年前已经基本确定。在北京的活动环节已经安排得非常紧凑,无法加进去任何环节了。后来,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与NBA中国进行了多次沟通之后,NBA表示非常愿意在NBA中国赛广州站的环节里增加一个与残疾孩子的互动活动。是慈善和爱心,最终促成了“NBA关怀行动”在中国残疾青少年中开展的首次关爱活动。NBA总裁大卫·斯特恩也特意赶到广州参与此次活动。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活动对于NBA中国来说也是一次挑战,他们之前并没有举办过与残疾人互动的活动。甚至有工作人员曾经提出需要在现场配备十几位手语翻译的建议。但是,在工作人员看过这些残疾孩子们打篮球的视频资料后,他们都深深地被感动了,这些听力障碍的孩子打篮球时,与普通孩子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在15日的活动现场,事实再次证明,体育是无需语言的,现场的几位手语翻译并没有机会发挥他们的作用。NBA球星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这些聋哑孩子都能够心领神会。

“NBA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中国NBA的阳光照遍了各个地方,感谢您今天将NBA的阳光带给残疾人,实现他们的篮球梦。”汤小泉理事长在活动现场对NBA总裁大卫·斯特恩说。

大卫·斯特恩随即表示,他将尽最大的能力,将这种活动继续举办下去。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将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体育与慈善相结合的理念越发成熟。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项目开展紧密与重大体育赛事结合,今年底在广州举行的亚残运会将是又一次残疾人体育盛会。利用社会公众对体育的关注,将体育与慈善相结合开展公益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家对残疾人的关注度。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开展,可以展现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精神,同时,对残疾人的康复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在探索开展体育与慈善的新渠道。关怀会继续

NBA中国区公共关系、社区关系及政府关系事务高级总监杨伯宁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NBA一贯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重视公益活动。10月15日姚明等火箭队队员带领来自广州市聋人学校和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30名聋人中学生进行了基本的篮球技术训练,是“NBA关怀行动”首次在中国残疾青少年中开展的关爱活动。活动结束后,NBA还将赠送篮球等体育器材给残疾孩子。

在美国,NBA一直保持着举办慈善活动的惯例。去老人院慰问、赈济灾民、与小朋友面对面„„记忆中有这样一张照片:球场上脾气暴躁的“怒吼天尊”拉希德·华莱士,在一个大冬天,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夸张的帽子,一边微笑一边为贫困的人们送出礼物。这正是NBA深入人心的诸多原因之一。

“所有团体对于社会健康、福利及进步等方面都要做出贡献,而专业体育联赛更担当了一个特别的角色。NBA球员那非凡的名声让他们可以为社会带来转变。”杨伯宁曾这样诠释NBA关怀行动的意义,他说,“历年来,NBA、NBA球队及球员都以团体及个人的身份深入接触有需要人士的生活。透过NBA关怀行动的不同项目,我们将会把我们的工作扩展至支持健康生活、教育及社区发展的项目,而我们的球员亦承诺贡献他们的社区。”

“NBA关怀行动”是基于NBA长久以来对世界各地重要社会问题的关注而设立社区公益活动项目,一直关注和支持包括青少年教育和家庭发展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并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逢NBA中国赛于10月16日在广州举行,为了鼓励更多残疾青少年参与到篮球等体育运动中来,引导社会更多的关注残疾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在广州站的赛事之前增加了这次关怀行动。

“我参与过几次NBA关怀行动,在我看来,今年北京和广州的这两次关怀行动是学生参与最完整、最有组织、互动性最强的活动。” 杨伯宁感慨地说,“我能看得出来,这些孩子真的喜欢篮球。残疾孩子与NBA球星之间的沟通完全不需要语言。”

杨伯宁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聋人中学生教NBA总裁大卫·斯特恩手语中如何表示“火箭队”。他说,当时,他能感受到在场的人无论是大卫·斯特恩本人,还是NBA球星、NBA工作人员,甚至包括在场的媒体都被这个场面打动了。他还表示,他的很多同事都认为这次活动非常成功。还有一些高管受到这次活动的感染,向他表示今后一旦有这种活动,他们都会随时准备换好运动装上场与孩子们互动。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杨伯宁说。附录4:

一,给青年的11条忠告(首发于《时代》杂志)1.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2.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3.刚从学校走出来时你不可能一个月挣4万美元,更不会成为哪家公司的副总裁,还拥有一部汽车,直到你将这些都挣到手的那一天。

4.如果你认为学校里的老师过于严厉,那么等你有了老板再回头想一想。5.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于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

6.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不要将你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训。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所以,在对父母喋喋不休之前,还是先去打扫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

8.你所在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并不如此。在某些学校已经没有了“不及格”的概念,学校会不断地给你机会让你进步,然而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

9.走出学校后的生活不像在学校一样有学期之分,也没有暑假之说。没有几位老板乐于帮你发现自我,你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

10.电视中的许多场景决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天天泡在咖啡馆里。

10.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 篇十

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新闻中心近日成立 作者:贺威

来源:《下一代英才》2012年第09期

中新社8月8日讯:为了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发[2004]8号)和顾秀莲同志在全国关工委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各级关工委参与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交流、咨询、宣传、报道,更好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工作,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发展中心批准,成立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新闻中心(简称“中关工委教育新闻中心”)挂靠教育研究院。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任总顾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郭锡权,原国家教委专职委员、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担任名誉主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柳斌等3人担任顾问。

11.校长要多关心老师的家庭 篇十一

女老师的老公是乡镇的一位领导,工作任务重,应酬也不少,一个星期基本上难得回家一次。她一边上班,一边照顾一个读小学的女儿。她抽泣两声,继续倾诉。她说她的女儿从小就发育缓慢,智力比不上其他的孩子。开始找了城区几所小学都不愿意接收,是自己哭着和城郊小学的校长一次又一次地说情,才打动了这位初为人母的女校长,勉强把女儿留在了现在的学校。孩子在学校已经一年多了,这当中的每一天她都胆战心惊,一会儿害怕女儿被别的孩子欺负,一会儿又担心学校不再收留她的孩子。以至于只要一听到电话响,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最近天气昼夜温差大,孩子经常感冒,晚上睡不着,早晨又起得很早,吵得她也不能很好地休息。学校不了解她的情况,又安排她下周上全市的公开课。中学的公开课,既关系着老师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关系着所在学校的声誉。她说她快要崩溃了,脑子里一团乱麻。多年的同事,我知道她是一个专业能力强,工作又十分认真的老师。她一定很想把这堂公开课上好。她的哭声从话筒里传送过来,却似有着无穷的力量,一声一声敲打着我的心扉。我静静地听她诉说,轻轻地安慰她,鼓励她。她的啜泣逐渐停止,声音更加流畅与响亮。多好的一位老师!一段简单的交流,就把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重新做回了坚强的自己。此刻,我仿佛看到了她脸上的坚定与微笑。

我放下电话,望着窗外树枝堆簇的新绿,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作为她的朋友,她曾经的校长,对她的家庭情况我却知之甚少,愧疚像潮水一样往自己的心里涌来。曾经,在她遭遇烦恼、痛苦的时候,我又给予了她多少应该给予的关怀。还有,只是她吗?对于其他我的老师,我又真正了解他们家庭多少情况,给予过他们多少温暖。

作为校长,我们应该主动地了解老师的家庭情况。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每一张笑脸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快乐与忧伤?平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的工作,学校的质量,校园的安全。但是作为校长,我们自然也有关心每一个老师的义务与责任。确切地说,关心每一个老师的家庭,也就是关心每一个老师的成长,更是关心一所学校是否能和谐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用适当的方法了解老师在身体、婚姻、子女、父母、财经等方面的情况,既要做到了然于胸,又要保守老师家庭的秘密,尊重老师的个人隐私。

掌握了老师家庭的情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心关注老师的生活,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如果早一些知道了同事女儿因为发育缓慢就读困难的问题,我们就应该主动帮助孩子康复,甚至可以由学校出面协调,争取孩子就近入学。同时,在平常的课表编排,任务分配中尽可能多给予她一些便利。对于那些体弱多病的老师,我们就可以尽可能少安排他们一些教育教学任务;对于经济困难的老师,在年节之际尽可能给予一些困难补助;对于独身的老师就可以尽量安排他们一些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以便找到自己理想的伴侣;对于父母年迈的老师,就可以尽量多给一些假期,便于他们多一点时间尽孝,同时,校长也可以到这些老师家串串门,看望他们的父母,与他们多多交流。

德高为师。作为无私而高尚的老师,他们把微笑与信心留在了课堂上,校园里;把痛苦与忧伤深深地藏在心中。作为校长,我们就应该主动地做老师们的朋友,平常注意了解老师的情况,关键时刻给予老师最有力的鼓励与支持。这样,学校就会时常如同荡漾爱心与快乐的春天,滋润孩子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12.让关心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篇十二

一、关心的概述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他认为, 关心是不可避免的,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标志。值得思考的是, 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关心的能力, 关心也并不是所有人为人处世时的首要考虑要素。

西蒙·威尔认为, 关注是关心的核心, 是全身心地投入, 并且她似乎相信智力上的关心与人际关系间的关心紧密相连。 [1]27然而, 无数证据证明, 很多智力高度发展的人对其他人和其他生命形式毫无兴趣、漠不关心。

诺丁斯提出, 关心是一种观点和态度, 它由记忆、情感、能力等多种心理成分构成, 并且使各种成分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2]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华认为, “学会关心”是极具涵盖率的教育理念。从关心的对象说, 包括了人对自己的关心、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对自然的关心。 [3]

从以上的列举分析中, 可以发现人们对“关心”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 但存在一些共同点。一是关心的主体都是人, 都指向一定的对象;二是关心离不开“爱, 照顾, 挂念, 同情等”, 并且需要主体一定的付出;三关心的对象很广泛, 但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人和物。

基于以上的理解, 这里对“关心”作以下一个描述性的定义:首先, “关心”是一种“爱和体谅”, 是人积极能动的力量, 它能使人克服孤独感和分离感。其次, 关心是一种关系, 它涉及双方, 强调的是设身处地地着想。这里可以界定为“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关心的关系性是指关心者给予关心, 被关心者感受到关心者所给予的关心, 并作出积极的回应。只有这样, 关心才算真正完成。最后, 关心包含广泛的内容。这里概括为三个方面: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世界。

二、关心是一种双向的意向关系

第一, 关心具有关系性。后现代主义者认为, 人是“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交汇点”。人是生活在关系中的结点, 个体不是单子式的存在, 而是关系中的自我。教育中的关心亦是一种关系, 它涉及双方:“关心者”和“被关心者”。人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爱, 人人也都需要关爱他人。

第二, 关心具有意向性。教师的“教育者”角色, 决定了其在关心关系中不可避免地扮演着关心者的角色, 担任着对被关心者的一系列责任。这种关心不是盲目的, 它必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成人的奉献和意向是让孩子茁壮成长, 走向成熟。是指向孩子个人的发展的———这就要求教育者看到现在的情境和孩子的体验, 并珍惜它们的内在价值。 [4]再者, 这种意向性还要求关心关系中的双方必须都具备一定的心理状态, 教师不仅希望学生在自己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快乐地成长, 同时孩子们也需要具备一种愿意并乐于学习的欲望。

第三, 关心具有双向性。关心不是由“关心者”到“被关心者”单向的流动, 它需要一定的反馈。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时刻关心、照料着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像“教师关注学生”一样关注教师, 但在现实中能做到的, 是学生应及时对教师的关心和付出做出回应, 而不仅仅是理所当然地接受。

三、关心不仅是一种意识, 更是一种理性和行动

诺丁斯认为:“如果我们希望人们过一种符合道德的生活, 关心他人, 那么我们应该为人们提供契机, 使他们练习关心的技巧。重要的, 使他们有机会发展必需的个性态度。”[1]34人的关系性存在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它不可能直接成为学生的理性。虽然, “关心”首先体现为一种以“爱”为基础的心理品质, 但心理却不是行为本身, 但它的确可以通过人的一系列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关心应该成为一个实践的过程。

通过知识达成关心意识无可厚非, 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可以依赖知识达成关心。但现实中, 学生过于依赖在课堂中学到的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 同情来自想当然的猜测。

当学生看到周边的朋友受到伤害便挺身而出, 看到新闻媒体上关于灾害或个人事迹不惜省吃俭用也要捐款以表爱心, 看见各种标语“所有生命都有活着的权利”、“消除歧视”等时的立即行动, 我们并不是否定学生们拥有乐于助人、同情心, 但我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在有可能遭受身心伤害时依然要采取帮助吗? 那些消息若是虚假时依然要捐赠吗? 当这些鼓动和煽动性的口号可能会使得学生甚至侵犯一个团体而维护另一团体时, 这些行动还正确吗?

依赖书本知识采取行动固然不可缺少, 但在教育中真正做到关心的最重要的任务却是: 学生必须有机会亲身实践关心, 作为有经验的关心者的教师更应该和学生一起实践。没有多少人能够不经历实践就真正学会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进行关心。

“关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 它涉及教育和人的方方面面。缺乏实践性的关心只是关心的外壳, 只会流于形式。虽然将关心主题正式纳入正规课程很难, 但希望还是有的。通过渐进的改革, 佐藤学先生所言的把学校的人际关系从“伤害与受伤的关系”, 转到“关爱与被关爱的关系”总会实现。

参考文献

[1][美]诺丁斯著, 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0.

[2]袁桂林.诺丁斯关心理论及其与完善人格教育理论的差异[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2.

[3]班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 2003, 12.

13.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 篇十三

为了让职工在紧张工作之余,更好地关爱子女健康成长,建设温馨和谐幸福家庭,我校工会于6月14日上午举办了《关心子女心理健康 构建和谐幸福家庭》专题教育讲座,励智新起点速读速记实战专家、亲子教育实战专家赵晓霞老师受邀到我校,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校工会副主席、女工委主任胡娟与青年职工一起认真聆听了这场有意义的教育讲座。

在讲座上,赵老师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为主线,首先“一语中的”抛出了四个家长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之后大家聚精会神的听赵老师分析家庭氛围、成员沟通方式以及家长教育方法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均可在家长的教育方式、生活习惯、家庭关系等方面找到根源”,之后,赵老师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向大家讲述用良好的沟通来维系和谐幸福家庭的窍门。赵老师把心理学知识与家庭教育高度融合,分析了家庭成员在整个家庭中的功能以及建设和谐家庭的理念与方法。整场讲座融理论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对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针对性。在互动环节中,赵老师与大家面对面交流,为现场观众送上解决家庭矛盾、改善教育环境、正确引导孩子成长成材的良方。两个小时过去,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会后,大家纷纷就个人问题向赵老师请教,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4.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 篇十四

胡淑玲

遇见这本书,是在一个朋友家里,无意间在她的书桌上发现的,当书的题目映入眼帘时,我不禁问自己,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到关心教育了吗?学校里教会孩子的究竟是什么,是学会写作?是学会计算?还是学会某种特长呢?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学会关心家人、朋友、甚至小动物等,他们真的太需要学会关心了,所以我果断地问朋友借下了。

诺丁斯是美国的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在书中告诉我们: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她同意海德格尔的观点: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是对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但诺丁斯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学会关心的首要秘诀在于专注。专注在此并不意味着疯狂或者痴迷,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和接受。当真正关心一个人,就会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种专注或者关注可能仅仅持续片刻,以后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但在任何关心的交流过程中,它都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说:当一个陌生人向我问路,我们之间的交流就可能变成一种关心关系,即使这种交流的时间很有限。我专注地倾听他的问题和需要,然后认真地回答他。当他接受了我的专注、认真和答案,这种关心的关系就完成了。

诺丁斯还批判了现代人的关心现状:不关心(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部分关心(关心知识、伟大事业、物质世界、动植物,却对同类缺乏同情),伪关心(以关心的名义干危害他人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她赋予关心全面的含义: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她还坚定的说:毫无疑问,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包括正视精神信仰问题。

无疑,诺丁斯是在用“关心”来治疗千疮百孔的教育。她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人类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

如何具体地实践关心教育?诺丁斯告诉我们,需要因地因人采用不同的策略:或严厉或温柔;对严肃者要敬慕和尊重,对温柔随和的人可以通过拥抱;有时,关心只需几分钟的注意,有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她提醒我们,智力上的注意力并非就能转移到人际关系中去,很多智力高度发达的人对其他人和其他生命形式毫无兴趣,漠不关心。

教育学生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一种鼓动关心和连续性。如果希望教育成功,必须从建构信任关系开始,并且持续维护和完善这种信任关系。在学校里我们会过多的强调学习。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这样过多的强调就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对成年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很难再花很多的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遇到火灾的时候他到底会不会自己逃脱危险?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的关心。自我的身体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义自我的情感部分,精神部分和智力部分。

关心不是孤立的,自我从来就是存在与一系列人际关系之中的。在特定的时间内,我们作为个人的态度与行为将会影响身处的各种人际关系的质量,我们要教会还学会关心他人。作者用整整的一章节文字来讲述。总结下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作者认为存在很多所有人都共同关心的领域,因而孩子在这些领域内的能力必须得到开发。第二,驾驭必须开发所有孩子都具有的某种特殊能力或者智慧,这要求我们对猛力的多元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第三,对各种关心领域的重视和能力的开发必须要考虑由于性别,民族和宗教而导致的各种差异。

15.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 篇十五

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 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指向最终的幸福。人类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 是同人生内在的生命力量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与人类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都是幸福。因此, 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恩赐, 幸福也不等同于物欲享受。儿童的幸福是与其精神世界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一切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 一切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致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儿童带来幸福。一切违抗儿童成长内在力量的、外在强加的活动对儿童来说均无幸福可言, 甚至是不幸的。必须指出的是, 幸福是一种真正的愉快, 它可能外露, 也可能内藏。所谓真正的愉快是指这种感受是发自儿童内心的, 是与其成长的方向一致的。愉快不一定都是幸福, 不当的物欲、无理的要求等均与幸福无关。

二、现实生活是否让儿童感受到了幸福

这个问题涉及到影响儿童生活的所有方面, 下面就只从幸福为何远离儿童, 至少是部分儿童的成因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讨论。首先, 要认定的一点是, 许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 他们生活在幸福中, 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 还有许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 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儿童有没有体验到幸福, 不是凭成人去问儿童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断定的。这需要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 了解儿童的真实感受, 要从儿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中辨析儿童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儿童教育领域中出现“愉快教育”的术语?这是因为,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甚至某些教育理论中, 儿童没有主体性体现, 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 儿童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真正的愉快。进而可以推断, 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与儿童本身发展的生命力取得一致。所以, 不是所有的儿童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家长及教师应该为儿童真正的幸福而思考, 这也是一切真正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1.幸福观的偏差

教师尤其是家长, 经常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裕, 等同于成人为儿童创设的各种成人认为十分优越的条件。

不可否认, 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的确是影响人生幸福的一个方面, 但这仅是外在的方面, 物质富有者不能感受到真正幸福的大有人在。在儿童的生活中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条件越丰富, 就越幸福。对有些儿童来说, 多读书会使其内心愉快, 使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但也有些儿童在众多的图书面前无所适从, 茫然失措, 图书并没有给他带来积极的感受。同样, 有些儿童在钢琴面前积极而兴奋, 乐此不疲;但也有些儿童见了钢琴就烦躁不安。成人经常为儿童在不断丰富了的生活中没有出现成人期待的结果而苦恼, 这是一种偏差了的幸福观导致的苦恼。这种苦恼的背后, 是儿童由于被迫顺从而带来的痛苦。因此, 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感受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个体所从事的活动、获得的体验与其生命成长, 尤其是内在精神成长取得一致, 内在的生命潜能得以不断激发时, 个体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受。

所以, 对于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成人来说, 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了解儿童精神世界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就是“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经常能听到家长们廉价的许诺;经常能看到教师以本应属于儿童自身权利之一的游戏作为儿童学习的奖赏, 也经常听到教师在要求儿童“高兴”地说和“高兴”地唱。其实, 在儿童脸上挤出来的“笑容”是转眼即逝的。那并不代表着发自内心或是真正的高兴和愉快, 并不是建立在儿童对学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的, 儿童的内在需要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2.个体需要在认识上有所偏差

个体能否真正感受到幸福, 关键在于当前的活动是否与个体的需要或兴趣协调一致。在现实生活中, 成人经常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给儿童。有些成人以为, 自己需要的, 儿童也一定需要。其实, 儿童与成人处于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 他们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卢梭在其经典名著《爱弥儿》中有一段十分明了的表述:一个成年人确实必须知道许多对儿童似乎无用的东西。但是, 成人所必须知道的一切, 儿童就应该都去学吗?儿童不是成人, 他们的生活应该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要解放儿童。要知道, 儿童自有其特殊需要, 无视这些需要, 就是无视儿童的幸福。

3.对儿童学习认识的偏差

儿童是怎么学习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儿童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儿童的学习是同儿童的一日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日生活是儿童学习的内容, 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因此, 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 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 如饮食、劳动、游戏、卫生等都是儿童的学习活动, 也都是儿童的学习内容。儿童学习这些内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坐而静听, 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果缺少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学习, 这是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所明示的。而现实是, 儿童经常地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端正静坐的环境里。对儿童而言, 动作就是思维, 儿童在动作中学习。但儿童动作被控制了, 难道不影响儿童动脑吗?儿童需要活动。如果我们给他活动场地, 我们将会看到, 这些从来不能满足的使人苦恼的小孩现在转变成为愉快的工作者。出名的破坏者变成他周围器物的最热心的保护者。一个行动和活动杂乱无章的吵闹喧嚷的孩子, 转变成为一个精神宁静、非常有秩序的人了。不难看出, 活动对于儿童是多么的重要。是儿童的生命潜能作用影响着活动的时长及活动的性质和质量, 并使儿童在重复有变化的活动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三、幸福是儿童教育的应有之意

儿童的幸福与成人的作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成人的干预使儿童没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时, 我们也可以认定, 成人的努力朝着儿童生命潜能成长的方向的努力能使儿童更好地拥有幸福。我认为, 幸福是科学的儿童教育的应有之意。因为一方面,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文明事业, 是人类幸福的有机构成部分, 即“幸福需要教育”。因此, 教育是人类包括儿童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在人类幸福的光辉映照下的伟大工程, 而儿童教育是这一工程的核心和起始, 儿童正是由于接受了教育, 才促进了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使他能更好地感受并创造幸福。另一方面, 教育应包容幸福, 是确实有助于儿童生命潜能发展的教育, 即科学的教育。科学的儿童教育, 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幸福;科学的儿童教育, 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儿童的幸福感受, 让儿童感到满足和兴奋。

摘要:儿童教育应该教授儿童知识, 应该发展儿童的能力, 应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感, 还应让儿童感受到幸福。儿童有没有获得幸福, 是衡量儿童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之一。

16.家庭教育论文 关心儿童论文 篇十六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就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阐述了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们学会关心。而这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我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

诺丁斯认为,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在这段概括全书主要观点的话中,我发现:原来关心的顺序应该是从人到环境,最后到知识学问的。这和我们中国的千年古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替、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不是不谋而合的吗?

我认为关心自己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热爱生命的情感,没有关心自己的能力,最终将带给亲人和社会沉重的灾难和深深的遗憾。我想数学家陈景润如果学会照顾自己,稍留心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他一定可以长寿延年,为国家和世界验证更多的猜想。我想英年早逝的好干部沈浩,如果在投入的工作之余能关心自己的身体,哪怕是早晨喝一杯温开水,上午吃一个苹果,或是睡前烫烫脚,生命也许不会突然暗淡,留给人们的愧疚和遗憾挥之不去。我们不愿看到为了教育学生撇家舍业的教师,连自己最亲爱的父母孩子都不关心的老师怎么能更好的关心别人?所以一个热爱生命关心自己的老师才会感召一批热爱生命、关心自己的学生。

从书中我体会到如果想要得到幸福,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让我们一起去关心他人,并因此得到幸福。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就需要互相帮助,你想,我现在帮了别人,那么以后我有困难了别人也就会来帮助我啊。

那么就需要多观察一下周围的人都是怎么关心你,人家是怎么关心别人的,用心看,用心学,然后不自觉地自己就会用真心去对待别人,先从熟悉的人,朋友开始,和他们有了感情,就会理所当然地想对他们好了。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自己,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不是无度的纵容,不是华丽漂亮的言辞,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承诺,更不是物质的给予,而应是发自内心地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之上。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有一颗爱生之心,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只有关爱学生,才会尊重每一个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切实做到“爱生如子”。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心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心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心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17.教育叙事感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篇十七

五元钱

我曾经是一个全校眼中班风最差、纪律最乱的班级的班主任。刚接手这个班时,我也曾经胆怯过,因为他们虽然只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有几个学生的年龄已经是在12岁——15岁之间,而且打架、偷东西、结班派等坏事时有发生。其中有一个年龄最大的15岁男生,比我高半个头,可以算得上我们学校的“风云人物”,“小弟”都有一大群跟着他混,10件坏事里,至少有8件和他有关。但自从我们之间有过一段小插曲后,我反而觉得他是我们班最有男子气概的男生。

那是在我接手这个班一个多月以后,我从我们学校小卖铺的阿姨口中得知,这个男生早餐买米线时从来不自己排队,都是他的“小弟”排队买给他吃;他不买的那天,就吃他小弟的,一个的吃几口就饱了;买零食也是从不现身小卖铺,都是吩咐“小弟”来做。

他这样的恶行让我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古惑仔》里的画面。我当时就有想狠狠收拾他,为民除害的冲动。但我想了想,如果我真这样做,也许真发生冲突时,我反倒还要被他收拾呢!那刚怎么办呢?我冥思苦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法子。

那天,我让同学把他叫到办公室,他进来时把头仰得老高,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但我并没有表现出不满,反倒微笑着请他坐下。他警觉性地看看我,不吭声,依然坚持站着。

我关心地问他:“马贵强,这两天你父母在家吗?”我已经了解过,他父母因为工作,经常不在家。可他以为我要请家长,所以马上反感地回答道:“没有!”

我依然保持着微笑,并从衣服口袋里掏出5元钱,递到他面前,温和地说:“孩子,我知道你父母已经4天没回来了。你爸爸给的钱用完了吧?来,拿着!以后你父母不在家,钱用完了就跟老师说,可不能让你饿肚子呀!”他愣了一会儿,连忙把我的拿着钱的手推开,说:“老师,我不要,我有钱。”

我摸了摸他的头,关切地说:“孩子,不要对老师说谎。老师知道你没有钱了,我昨天早上还看见你在吃李建平的米线呢。拿去,别饿着肚子。”他听了我的话后,马上低下头,又一次推辞着说:“老师,我真不要。我爸爸给够我一星期的钱了。”我无关紧要的说:“没事,拿去备用吧。”这时,他小声地在我耳边说:“老师我真有钱,我不是因为没钱才吃他的米线的。”我假装吃惊地看着他问:“那是为什么呢?”他很长时间没吭声,双手不停地来回搓着。似乎他也知道我应该明白原因了,他的头更低了。

我站起来,用双手把他的脸捧起来,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说:“孩子,李建平家里条件在班上算得上比较差的,如果以后在自己有条件的情况下,更要多帮助他。你说,我说的对吗?”他鸡啄米似地点头。我又接着说:“我这段时间一直都没有看见你去学校小卖铺排队买米线,是不是爸爸给的钱被你花光了?”

他立刻否认说:“不是的,老师。”

“那如果你父母不在家时,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老师,老师会尽力帮你的。”我顿了顿说,“你先回教室吧。”

他从办公室离开后,看着他的背影,我松了一口气,把这5元钱又装回口袋里。

后来,过了两个星期,我又向小卖铺的阿姨了解他近期的情况,阿姨也感到很惊讶:“奇怪了,这孩子这几天都会自己买东西了,早上也跟着乖乖地排队买早餐了。什么时候开始会听话了?”我听了阿姨的话,打心底里高兴啊!

我也渐渐发现他变了,上课变得更专心了,干劳动变得勤快了。因为他号召力强,被我提拔为班长,还成了我的得力助手。

看到马贵强的转变,我庆幸当时没有着急“收拾”他,而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台阶,让他从错误中走下来。所以,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急于处罚或批评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要是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那么就可相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错误的。处罚或批评非但不足以使学生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学生挤下黑暗的深渊。

只保留了一个星期的黑板报

我在当任三年级的班主任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三年级上学期时,我们班每一期的黑板报都是我全权包办。到了下学期,我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黑板报。前两期时,他们总是出一期黑板报要花两个多星期的时间。看着他们出黑板报虽然拖拖拉拉的,但也干得不亦乐乎。我想应该给他们一个适应的时间和过程,否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没有妄加批评。

第三期黑板报时,他们同样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才出完这期黑板报。在11月中旬,我接到学校的通知:“各班要在下个星期内出一期有关‘反对邪教’为主题的黑板报”。

我接到通知,马上把任务布置到班上。可小东西们听到我说要重新更换黑板报的内容,他们的怨声再道——“高老师,我们上星期才刚出完的黑板报怎么又要换掉呢?”“哎,真是白费力气!”“可不可以不换呀”“可惜!可惜!”„„

听了他们的抱怨我也是直摇头。我走到了负责出黑板报的学生——袁梦佳面前,惋惜地说:“哎,这期黑板报真可惜呀!才刚刚出场表演,却马上要落幕了。有的内容我都还没看呢!”我边说边摇头,“最可惜的是你们的付出啊!两个多星期的劳动成果还没被我们欣赏完,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要是你们能早点出完,我们就可以多看几天这期黑板报了!哎„„”我故作伤心地摸了摸她的头。

她红着眼睛,“哇——”地哭起来,边哭边哽咽着说:“高——老——师——,我——错了——,我——以后——要——早点——出——完——”

这时我看到她哭得那么伤心,心里也为之一震。我拿出纸巾,让她把眼泪擦干净后,意味深长地说:“傻孩子,哭成小泪人了。这期可惜的黑板报虽然马上就要和我们再见了,可它却给了你们一个宝贵的教训,那就是做事不能养成拖沓的坏习惯。每天都有新的事情要完成,如果做事总是拖拖拉拉,那事情就会一天推一天,越积越多,让很多任务错过了它的最佳时机,就像这期黑板报一样。”

那孩子边抽噎着,边承诺道:“老师,我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那期可怜的黑板报下午就被擦得干干净净。到第三天早上,我走进教室,诧异地看到一个个崭新的粉笔字在我的眼前跳跃。我真没想到他们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黑板报换上了新衣服,我不禁笑出声来,他们也笑了。

从这件事以后,我们班的每期黑板报都是在一至两天内完成,而且在交给他们完成的其它任务上也很少出现拖沓的现象。

这就是孩子的可爱之处——当他自己发现并认识到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后,他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觉地来改正错误。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善良的,对待孩子我们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如果一个孩子面对错误屡教不改,那是因为他第一次犯错误时,还没有自己认识到错误所带来的影响,就已经被责备和处罚挤向了黑暗的深渊。

18.试论我国儿童与儿童成长教育 篇十八

一、儿童成长危机的现实分析

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两则报道:一是2004年6月, “北京亚运村第一幼儿园为70名小朋友安排了身穿黑色博士服的隆重毕业典礼, 园长介绍说, 希望这个典礼给孩子们留下关于学习与美好未来的深刻影响”。二是据《黑龙江晨报》报道, 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两岁幼童张泽洲乖巧聪明, 拥有超强的记忆力, 小小年纪就能识1200多个汉字。张泽洲的妈妈曾是一名幼儿教师, 在张泽洲5个月大时, 她发现孩子特别爱听“三字歌”的录音带, 孩子13个月时, 她就按识字挂图教他识简单的生字, 现在, 25个月大的张泽洲已经能背诵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全部课文, 据介绍, 张泽洲的家长已经为他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正在等待回复。

翻开报纸, 打开电视, 这样的报道比比皆是,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当今社会、家庭以及幼教机构提供的早期教育、倡导的早期教育理念是迎合谁的?是迎合儿童吗?当然不是, 很显然, 我们的早期教育是迎合成人的, 儿童是为未来、为成人而生活的, 我们的文化也只有成人的概念, 儿童也被看作是“小成人”, 受到了成人一般的对待, 虽然我们对儿童的关注在增强, 可儿童过早地被推入成人世界, 他们像成人, 穿着更加精心设计的衣服, 在电影和电视上观看成人节目以及在更年幼的时候就遭遇到媒体的暴力侵蚀。很多时候,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儿童被鼓励像成人一样做事, 说成人的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 逼迫儿童迅速去成长, 而且成长得太快太迅速, 他们仓促地走进了成人社会, 在儿童能力与成人愿望发生冲突的时候, 灌输、劝导、威胁和训斥的“物化教育”随之而来。美国的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中写道:“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 当然我不是说年纪小的人看不见了, 我是说当他们出现的时候, 都被描绘成十三四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 ”只是作为儿童, 没有了自己的话语, 没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那片湛蓝晴朗的天空, 没有了独立的人的生活。儿童还是儿童吗?

父母们至今仍尊崇古已有之的“神童”、“天才”, 他们不仅仅迷恋, 更是高期望地希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他们过多地将培养“神童”、“天才”的手段、方法等同于正确的教育, 几乎每一对这样的父母都坚信, 鉴于自己对孩子亲密无间的关系和了解, 一定能挖掘出儿童头脑中的潜能, 儿童自然而然就变成了“神童”、“天才”。于是, 打着“潜能开发”、“3岁就能掌握人类全部智力”的口号, 以“钱能”开发“潜能”的早教市场热极一时, “像感冒病毒一样传染开来。”

要知道, 成人为了使自己的培养模式行之有效, 并且使原本天真活泼的儿童, 在成长期间忙忙碌碌。他们围绕着成人的“天才计划”不断地死记硬背、重复演练作业, 穿梭于特长班和学校, 在各种考级考证的大军中早早地“身经百战”等等。

在儿童身上好似插满了输送营养食品的管道, 那些对未成年人富有“责任心”的“好心的”成人们, 将他们认为“有营养的”东西不停地用外压形式灌输到儿童身心内。在这样的高压下, 儿童的生活还能悠游自在、宽裕自如吗?还能有时间玩玩只有童年才能享受的游戏吗?最重要的是, 儿童还有时间进行其内在生命的丰富发育和茁壮成长吗?一个不能自主地拥有童年、不能自主的建构生命、不能享有童年的欢乐的儿童会有一个健全的生命吗?能成为一个健全的成人吗?

这些操纵着儿童“成长时间表”的成人们, 曾经也是儿童, 曾经也拥有童年, “你们当中, 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欢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大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 为什么要剥夺他们决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 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 是一去不复返的, 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记得卢梭在两个多世纪前就振聋发绩的质问, 今天的成人难道还没有清醒吗?成人对儿童成长大包大揽, 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事无巨细以此“充实”儿童的成长空间, 这种做法不是帮助儿童成长, 而是阻挠了儿童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给儿童带来的痛苦和摧残是不言而喻的。张勤在《幸福的香味:按照天性教育孩子》中说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应该学的东西, 长大后会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由此不难看出, 对于儿童而言, 他出生不仅仅只是为了发展得更好, 为了更加符合成人或者社会给他安排的各种角色, 而更重要的是生活, 能够幸福、从容地在社会中生活。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二、我国儿童成长教育的建议

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的, 他们的早期教育强调的是“过早开发”和“过度开发”, 全然不顾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其实, 自然为儿童的发展安排了一定的顺序, 这种顺序是不能违背的, 它表现在儿童发展的进程中, 自然的教育就必须与这种进程保持同步。当代心理学也证明: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 受机体内部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 儿童在成长中各种机能的出现都有一个内部时间表, 外部环境虽然对比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它不足以改变机能成熟的步伐, 某种机能尚未成熟时, 通过教育或训练, 促使其提前出现或加速发展, 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甚至使这种能力的发展受阻。所以, 对待儿童, 首先要尊重, 不要急于对他们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 让大自然先教导很长的时期之后, 我们才可以去接替它的工作, 以免在教法上同它相冲突。如果你害怕错失良机, 那么, 由于错用时间而带来的损失, 远比在那段时间中一事不做的损失还要大, 而且, 儿童本身也不会消极地等待发展, 相反, 卢梭认为“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 我们“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 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 因为“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 不应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 所以, “最初几年的教育应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 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 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其实, 一个社会以及如何教育与养育儿童以及怎样对儿童的需要做出反应, 通常是由社会的人们如何看待儿童来决定的, 这就是儿童观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 笔者特提出3点建议:

(一) 尊重儿童的自然生长———打牢儿童教育的根基

儿童的生活过程就是儿童的成长过程, 儿童成长的根本状态是儿童作为成长主体内在的展开的活动过程。因为, “生长, 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 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这表明, 在儿童期, 儿童能够并且需要自己的成长, 并且是有所作为的。儿童需要的是不断地发现、认识最终运用自己成长所需的“活动的东西”, 而不是单纯地依靠传统教育从外部灌输知识、技能。

正确的儿童成长观首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天性, 尊重儿童的自主成长。正如爱默生所言, “尊重儿童, 尊重他到底。”儿童有自己的成长大纲, 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健康成长。儿童教育工作者应该抱有欣赏、等待的眼光, 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成长过程。儿童的成长过程好似一颗树苗的成长过程, 我们不能因其最初的弱小柔嫩就拔苗助长, 也不因其始于自发的根部成长而不闻不问。杜威说过, “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 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儿童教育恰恰要认识到儿童的成长始于根部, 要“培植”根器, 为儿童日后的充分成长提供条件。

因此, 基于培植、培育的儿童教育就要尊重和欣赏儿童的原生态的、基础性的成长生活, 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进行成长, 在儿童成长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引导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 重视儿童的成长环境———塑造儿童教育的载体

首先, 以保护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为本, 净化现有以成人世界为主导的成长环境。儿童不是成人娇小的复制品, 儿童期是儿童独特的成长时期, 儿童需要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成长。一方面, 儿童是成长环境的主人, 儿童成长的内在需要决定了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应该成为儿童成长的“百草园”。儿童的本能、兴趣、需要、梦想、游戏、探索……都在成长的“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展开、生长。儿童能够独立地在成长过程中, 从容地实现阶段性的转变并获取一个又一个成长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另一方面, 成人应净化现有以成人文化为主导的成长环境。成人文化影响下的环境只适用于成人, 那种过分远虑, 担心儿童将来无法适应成人社会的成人, 为儿童提早适应成人世界制造“乌托邦式”幻想的环境。幻想终非儿童现实的生活世界, “为了不追逐幻想, 我们就不能忘记怎样才能使我们更适合于自己的环境。”让所有关注儿童教育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 让儿童在成长中免除成人世界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观念, 使儿童成长空间不再被成人的工具主义和功利思潮所侵蚀, 改造不适合儿童发展的土壤, 还儿童一个健康、安全的净土。

只有这样的成长环境才是儿童教育的有效载体, 它保护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的同时, 也在不断培植儿童自己的生活土壤。

(三) 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把握儿童教育的关键

倡导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核心是成人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与科学运用。成人应该在掌握儿童成长的特性及儿童成长的普遍规律的前提下, 学会欣赏儿童的成长, 支持儿童的成长, 与儿童共同成长。家长、教师以及社会上所有的儿童教育应该组成一个“教育者集体”, 他们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行相互交流和对话, 为了儿童的明天共同创设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

因此, 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主张, 必须是在儿童中心主义的近现代儿童教育观念的指引下, 摒弃成人看儿童的视角, 真实地回归到儿童的成长上来, 珍视、保护、创造的儿童成长世界。首先, 儿童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生长, 它是儿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 它是儿童教育的根基所在;其次, 儿童的成长依赖于周围的成长环境, 他吸收周围的一切, 儿童需要在广阔的成长空间里展开生长, 儿童教育要重视儿童的成长环境, 成人应该保护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 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多元、自由的“有准备的环境”, 为儿童成长搭建健康、自由、快乐的平台。因此, 它是儿童教育的载体所在:儿童在漫长的成长期里除了依靠内在天性的指引, 也离不开成人的帮助和指引。

儿童是不断成长的个体, 不断地走向成人, 成人是儿童成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儿童和成人彼此在相互学习、相互建构中共同成长。因此, 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是儿童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勤.幸福的香味:按照天性教育孩子[M].同心出版社, 2005.

[2]、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通风区材料下一篇: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