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论文

2024-12-24

美术课程论文(12篇)

1.美术课程论文 篇一

课程目标

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变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分目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观察、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加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践,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至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3.养成勤于观察、敏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

欣赏评书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势、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联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曾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综合探索: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势发表学习成果。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知的愉悦与成功感。

课程内容

造型表现内容说明 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造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表达观念、情感的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美术学习成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设计应用内容说明 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欣赏评述内容说明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评述领域应注意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综合探索内容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融美术各领域为一体、与其他学科一体、与社会联系。

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连接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活动。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2.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3.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气氛

4.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5.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7.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8.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二、评价建议: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2.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4.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2.美术课程论文 篇二

而这些充斥在少年儿童身边周围的视觉图 (影) 像, 都是外来文化的形象。从早期麦当劳、迪斯尼、好莱坞的消费模式到好莱坞动画、拍大头贴等哈日族及韩剧的韩迷族。这些形象其实深刻地包含着外来文化的价值, 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少年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曾几何时, 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成了中国青少年最热衷的节日, 各种西方 (美国) 式的节庆活动仪式风靡。哈日或哈韩风潮带来的各色流行文化与周边产品的热销, 不单是文化强国在我国牟取利润, 更是在根本上潜移默化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当中国青少年选择将西方的米奇老鼠作为自己的亲密玩伴时、当我国青少年的胃肠习惯选择西方快餐食品, 排斥稀饭豆浆时, 他们选择的不仅是玩具或食物, 更是心理底层的文化价值及自我认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背景下, 我们的孩子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接触到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其背后的文化,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同时我们的传统美术却在逐渐淡出少年儿童的身边, 而恰恰正是这些传统美术包含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取向,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经济浪潮和外来流行文化的风靡加速了中国传统美术植根土壤的流失。所以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外来文化价值观图 (影) 像的社会环境里, 传统美术的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

小学时期, 正是一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初步形成的时期, 此时将传统美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就显得意味深长。美术课堂不仅仅是传授技法、宣扬美的课堂, 也是一个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美术课程的文化属性。“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 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 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 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 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那么怎样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进行传统美术教学呢?

1.寻找合适的材料作为切入口。教师在进行传统民间美术教学的时候, 要寻找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材料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比如可以采用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广告、图片作为分析解读对象, 例如可口可乐的新春广告, 或者我国在20世纪中期所拍摄的一些动画片, 比如《大闹天宫》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媒体影像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辨认分析, 并对比同一品牌其他时期的广告, 对其中不同文化因素做出比较认知。从而引导并强化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使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广告的背景, 从而了解这些素材所包含的传统文化, 并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教师可让学生收集与民间美术相关的图片, 例如剪纸、扎染、年画等等。让学生描述相关图片, 使其熟悉了解此类民间美术表现形式, 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民间美术形式的看法。教师在学生自己收集并描述的基础上, 深入介绍此类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技法、含义, 并介绍与之民间美术形式相关的风俗传统, 使学生能较为深入地了解某一民间美术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

3.在美术课堂中进行民间美术教学, 除了以教师自备的教材进行教学外, 教师还可以邀请某一方面的民间美术创作者进入课堂, 与学生互动, 介绍其作品和创作手法, 让学生能够直接从艺术家身上获得学习。学生除了透过教师学习艺术外, 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能够接触校外的艺术世界与艺术观点, 因此美术教师有责任引荐校外的艺术资源进入课堂。学生和教师应尽量接近代表该文化的主要资源, 如此类文化的社区成员和艺术家等。在学习不同的民间美术时, 可以邀请不同的民族、不同类型的艺术家进入到课堂里来。这些艺术家认同课堂美术教育的功能, 了解教学目标并有参与的热忱, 也对自己的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他们可帮助学生探索艺术创作, 也可担任角色模范, 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以及文化。让艺术家和学生互动, 除了跨文化了解外, 也能让学生吸收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学生必须将对话过程简要记录, 询问更多有关此类民间美术所包含的文化的问题, 并筛选对话与问答中至少一项重点回家寻找数据, 准备其后的创作。学生将从对话中吸收更多相关文化的知识, 并学习以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和艺术家互动。教师需引导:“借由与彼此认识的过程, 我们便可学习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族群”的观念。

4.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某一民间美术形式进行创作。借由创作进一步熟悉此一民间美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在创作中能呈现出一项在和艺术家对话后所搜集的资料, 能表现这一民间美术所代表的民俗文化。这样的创作不是为了形式而创作, 而是为了深入了解一种民间美术及其所代表的民俗文化而创作。

民间美术是历史沿袭下来的各类艺术思想与艺术作品, 它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在教学中, 应重视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再认识、重视对学生民间美术的教育, 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 有助于引导学生参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就应该使学生知道, 传统艺术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的印记,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在小学美术课堂进行民间美术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清身边五光十色、绚烂夺目的视觉环境, 对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和亲切感, 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和认识社会, 并能培养学生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宽容心。

摘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犹如人类的“基因”, 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当今社会, 由绘画、摄影、影片、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与数字科技产生的视觉图 (影) 像已经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和行为。而受视觉图 (影) 像影响最深的是少年儿童, 传统的文化和美术形式已经逐渐从少年儿童身边淡出, 因此,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 开展传统美术教育尤为迫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传统美术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

[3].刘道广主编, 《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2 (.4) .

3.高中课程美术欣赏 篇三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欣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

二、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必修美术鉴赏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历了近一年鉴赏课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鉴赏美术作品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美术鉴赏能力。

三、教材分析

战争与和平在社会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美术鉴赏中有一定地位,本课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对战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能从不同层面看待战争与和平。从而对美术特性与表现力有更深认识,学会用一定的美术特性与表现力,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不同层面战争。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正确态度。学会一定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多角度鉴赏。

六、教学准备

课前研读教材,收集相关图片资料、视频。在对教学加以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做多媒体课件,并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与引导欣赏。

课前准备好资料。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本相关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1.播放抗日《紫日》电影片段三到五分钟,进行情景设置,调动学生情绪,并导出课题进行引发学生思考。

老师: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噩恶梦般伴随着人类,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学习。

2.战争与美术有无关联?通过直观图片对比赏析,让学生掌握观察。(展示图片:秦始皇兵马俑)

老师:美术大师是如何通过不同角度表现的。

3.表现战争的产物。同学课前准备图片(如战甲、战车、战马、长城图片)。

4.表现观念中的战争。出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

兵马俑是用来代替真人殉葬品。秦始皇花大量人力物力塑造这些地下军队希望死后能为他服务。

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对比,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何差异?了解雕塑整体风格形式怎样?

老师:艺术家塑造一个个武士,倾心灌注了他们对普通人家子弟的爱。在整体和个体统一变化和谐中,完成了巨大的艺术构思,它体现了统治者所要的军威,又表现了普通人的活力。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直观的图片对比赏析,通过鉴赏了解兵马俑雕塑艺术特色。

5.表现战争的性质:都是投降场景,画家立场和手法有何不同?

(1)《布雷达的投降》

老师:我们看到这个画面可知这是表现战争刚结束的场面,同学大体可以从美术形式上分辨胜利方与战败方。画家用西方传统画法,人物形象写实,画面是和平休战气氛。可见艺术真实不是纯粹技术产物。

(2)表现战争性质的画面《免胄图》

老师:《免胄图》是李公麟对战争的表述,这个作品场景与我们见过的电影的表现场景有何差异?画家表现手法与西方绘画表达手法有何差异,说说看,同时展示组图进行对比。

老师:战争性质在中国古代孙武与孙膑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中提出战争是三位一体的,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达到战争最终目的,战争最终目的是禁止战争发生。

可以通过和平议和和外交策略解决,而不是单靠武力解决问题。战争是要讲究道德、责任与规则的,李公麟就是追求这样的战争。

李公麟还用中国画白描手法,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及运动感、空间感,画面朴素优美,技巧要求高。形态刻画,画家在白描发展过程中贡献极大。表现手法突出画中主题,在北方强敌压境,大宋大将郭子仪威慑力使强敌臣服场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形式方法:学生对比分析画面,探究知识和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相结合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采用带着问题阅读分析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让学生更深层次认识问题和学会鉴赏鉴别的方法。

6.反思战争。展示组图《原子弹灾害》《游击战》。组图进行对比,体现战争的危害性。

形式方法:探究进行对比和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行情感态度、德育教育与爱国教育。

7.追求和平。

展示图片:

老师:我们通过不同画面的对比,艺术大师毕加索怎么用美术的形式对战争进行控诉呢?

看《格尔尼卡》图后,分组完成。

第一组:交流问题,毕加索的立体派画面的感觉如何?画中的色彩如何?为什么这样处理?

第二组:连线题。

马头残暴的法西斯

眼睛光明

鲜花烈士

牛头人民

第三组:同学们各自找资料讨论,每小组成员简单交流,并用文字阐述完成。

形式方法:動手表达,思考分析,连线作答和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掌握比较分析和归纳的学习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8.练习与巩固。

结合毕加索作品,对你有何启发?画一张以和平为主题的图稿。

老师抽查不同表现风格的作业评价。

形式方法:模仿或创作练习,作业点评。

设计意图:体验不同表现手法和细节表现主题,所带来的创作快乐。这个环节是教学难点,既能检查学生在课堂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作业点评方式正面肯定学生的优缺点,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其动手能力。

9.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美术的不同层面,了解了战争和平的关系,并掌握了美术的一些特性。

追求和平,追求真善美是人们的共同美好的愿望。

10.布置作业。

课后做一次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学生作品展。

4.美术课程标准指出 篇四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要指导儿童自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实践和创造活动。” 《美术新课标》指出通过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成功的美术教育中得到的将是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美术新课标》中指出:美术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而转向注重学生的美术文化层面学习。

《美术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力求使教材的基础性、科学性、开发性、趣味性得到有机的结合。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美术新课程标准》关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说明指出: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做、玩、画融为一体。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美术新课标》中指出:美术欣赏课是“欣赏·评述”这一领域的主要体现形式,它和其他三个领域构成了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

《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标准》指出:“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课标》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体现艺术性和应用性。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5.创意美术课程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初步理解“装饰”概念及鱼纹样的表现特征,欣赏并发现鱼纹样的图案美和组合美,会运用简化、夸张等方法设计鱼的不同形态,懂得运用点线面及色彩等元素装饰鱼,表现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欣赏、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掌握设计不同形态的鱼纹样,不同的组合方法,懂得运用点线面及色彩等元素装饰鱼,表现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创造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简化、夸张等方法设计出不同形态的鱼纹样,懂得运用点线面及色彩等元素装饰鱼,表现鱼。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以前学过的纹样知识设计出鱼的组合纹样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课件、没有经过装饰的生活物品图片

2.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白纸、薄彩纸、剪刀、胶水。

四、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说词语

师: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热身小游戏——看图猜词语。

生:年年有余(鱼)、鱼跃龙门、金玉(鱼)满堂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大家一看就发现了吧,这三幅吉祥的图画都和鱼有关,其实在我国民俗文化中,鱼一直是吉祥物,深受大家的喜爱,人们在赋予鱼各种美好愿望的同时,也在描画着鱼的种种美态。

2、揭示课题

早在5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鱼的形象描绘在生活的器皿上,像这种鱼的装饰花纹(课件展示彩陶),我们把它叫做鱼的纹样(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初步欣赏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鱼的纹样装饰的物品呢?

生:盘子上、瓷砖上、花布上(包括床上用品、衣服、门帘、窗帘、包)等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2、了解鱼的外观构造

这些物品有了鱼纹样的装饰,变得更加漂亮了!这些美丽的鱼纹样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呢?你们想学吗?要想画好鱼纹样,我们先了解一下鱼的外观构造。

鱼的外观构造从大体上可分为身体和鳍,身体上有眼睛、嘴巴、鳃盖,鱼鳍包括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3、单个鱼纹样的设计方法

(1)外形

师:从一条生活中的鱼到图案中的鱼,还要经过外形、色彩等一系列的蜕变,让我们见识一下吧。(课件展示鱼的外形:一组突出夸张、一组突出简化、一组突出变形,同时和生活中的鱼图片对比)

学生欣赏图片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图案中鱼和生活中的鱼在外形上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进行分析并讨论

师:

第一组:本来就很大的肚子画得更大——夸张

第二组:减去了鱼上下的鳍,只剩下尾鳍了——简化

第三组:这条鲤鱼为了适合方形的需要,将自己变成了方形——变形

我们可以通过夸张、简化、变形或是将它们结合起来等装饰方法画出鱼的外形。快看,美丽的鱼儿们来给我们当模特了。如果让你画一条鱼,你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生:先画身体,后画鱼鳍。

师:那我们先来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些鱼的身体部分呈什么形?

(出示被描画了身体和鳍的鱼的图片,简单介绍纺锤形)

师示范并讲解:鱼的身体一般呈纺锤形,在画时可以进行长短胖瘦、对称或不对称的变化,扭一扭、弯一弯的变化,甚至还可以将纺锤形的鱼身体经过夸张变形画成--------(让学生大胆说一说)

生:半圆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

师:(示范画)画好身体后再加上鳍,鳍可以简化到只有尾鳍,也可以夸张到你想画的形,如花朵、树叶、火炬等(教师示范),其实在大自然中,为了生存的需要,长得奇形怪状的鱼有很多。鳍画好后最后画出眼睛、嘴巴和鳃盖。眼睛、嘴巴和鳃也可以通过夸张、变形等方法画出来。这些一条条看起来形态各异的鱼其实就是由简单的身体加上有变化的鳍组成的,它再怎么变,我们用这种方法都可以画出它的关键。

(2)装饰

师:鱼的外形完成了,接下来要进行装饰了(板书:装饰),那如何装饰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鱼儿们是用什么装扮自己的?

点线面、丰富的色彩„„

师:设计师们在鱼的身上找到了灵感,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鱼纹样

欣赏作品

师:经过点线面装饰过的鱼更漂亮了。我们进行装饰的时候点线面还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装饰的点,我们可以把它生活化,生活中的每个物体都是点,如太阳,月亮,荷花等;线是由这些点连接而成的,有直的,有弯的,细的粗的,各种颜色的;把点画大些把线拉宽些就是面了。(教师边讲边示范点线面的运用)

色彩除了彩色的很美外,单色的同样也很美。彩色的要注意色彩的对比与协调(课件展示彩色鱼纹样),单色的要注意黑、白、灰的对比(课件展示单色鱼纹样)。

4、组合鱼纹样的设计方法

师:我们还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纹样知识,用到鱼纹样的设计上,如相同图样排排队、适合纹样,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渐变的形;有序的鱼形排列;无序的排列等,都带给我们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相同的鱼纹样,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在短时间内变现出来?

生:„„

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折剪画三合一的方法

示范方法

(1)折(以四条鱼为例),十字折或三字折

(2)画 画出鱼外形

(3)剪 沿外轮廓线剪,得出四条鱼,四条同方向或两两同方向摆好

(4)装饰单色或彩色

(5)组合有序组合或无序组合(6)调整如果嫌空加上合适的背景

(三)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

师:现在同学们是不是跃跃欲试了,你们每同座位面前都有一个生活物品,同座位之间讨论一下,你们手中的生活物品适合用单个鱼纹样来装饰,还是组合鱼纹样,如果是适合组合的,是有序组合好,还是无序组合好,确定好后进行分工。如确定画组合纹样的,两人中造型能力强些的负责画外形,画好剪下来的四条鱼,再一人装饰两条;确定画单个纹样的,就一人负责画鱼纹样,一人在物品上画合适的背景,背景可能画得快些,再来帮同桌涂色。

2、学生作业(播放背景音乐)

(四)作品展示:

师:说说喜欢哪个作品,哪个最打动你?

师:有了这些鱼儿的装扮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色彩缤纷了。

(五)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用夸张、变形等方法结合点线面、色彩装饰鱼的纹样,同学们设计的鱼纹样真是丰富多彩,美丽无比。这些都是鱼纹样的平面形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鱼纹样的立体形式。这里老师带来了一些鱼纹样的立体形式,(课件出示)是不是很特别、很好看呢?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鱼纹样的立体形式并仔细观察。

盘子装饰

教学理念

1、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感受在盘子上作画的特性,体验设计、绘制有装饰图案的盘子带来的成功喜悦。

2、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设计、绘制有装饰性的盘子,提高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能力,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在盘子上作画的特性,体验盘子装饰带来的乐趣。难点:装饰内容与装饰形式的创新。教学过程:

1、感受盘子的美。

(1)展示课前收集的盘子,在同学之间交流。

(2)欣赏各种材料制成的盘子。(木盘、竹盘、玻璃盘、陶盘、瓷盘、搪瓷盘、塑料盘等)(3)欣赏各种形状的盘子。(几何形、仿生形等)(4)欣赏各种装饰图案的盘子。(古代的盘子、现代的盘子、外国盘子等)

(5)讨论:盘子的作用。(装饰性、实用性)

2、探讨盘子的装饰方法。

(1)质疑:人们是怎样装饰盘子的。(2)讨论:盘子的装饰方法。

(3)欣赏:在工厂、作坊里的盘子装饰过程。(多媒体)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给学生一最大的信息量)。

3、研究用水粉装饰盘子的方法。(1)尝试用水粉在盘子上装饰。

(2)讨论:在盘子上作画与在纸上有什么不同?

(3)小结:在盘子上作画的特性。(4)欣赏各种盘子装饰作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等和抽象的点、线、面及其组合等方面思考。

4、学生创作:

(1)要求:内容的新颖性。

(2)激励:将举办柏卖会,比比谁设计、绘画的盘子艺术价值高。(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体会创作的喜悦。(1)作品展示。(2)组织拍卖会。(3)教师肯定表扬。

6、延伸。

(1)你打算用这个盘子干什么?(2)教师建议:

A.给作品刷上透明漆,使她增加保存的时间,作为一件装饰品。B.把设计作品给厂商欣赏。

《刮出来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总 目标

1.通过欣赏、对比了解刮蜡画与其他形式画作在风格、创作手法上的区别。2.了解刮蜡画的基本创作方法,初步学会单色和彩色底版制作的方法,学习运用不同材质的工具进行刮画,体会不同材料刮画的技巧。

3、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感受创作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制作底版及刮画的方法。难点:尝试运用不同媒体创作刮出来的画。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师)多种方法制成的范作、刮画工具

(生)油画棒、各种刮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欣赏中体验刮蜡画的独特,引出课题。

1、让学生回想,你都用什么工具画过画?你还知道能用哪些工具来画画?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已有的绘画经验,为学生理解刮蜡画与其他画作的区别做铺垫。

2、展示不同工具创作的画作(学生画作)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绘画经验观察作品,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其对作品创作工具、创作风格的直观感受。

3、展示一幅优秀的刮画作品。问:①欣赏了这副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②你有什么不同问题要提出? 使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刮蜡画的独特。教师暂不作解答。

4、现在,老师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看看哪些小朋友的眼睛观察得最仔细。

(教师变魔术——用尺在涂好颜色的纸上刮画)

5、谁知道它是怎么变出来的?

生:刮出来的。(假若小朋友不知道是怎么变出来的,老师就自然的引出:那老师来告诉大家,这画是刮出来的。)

6、你们真棒!的确是刮出来的。出示课件:提示课题《刮出来的画》

二、引导探究,认识刮画

1、出示两张不同的范画(用黑笔直接画的效果和刮出来的画的效果)。

提问:刮画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呀?

师小结:以前的画是用笔直接画上去的,而刮画是先涂颜色再刮。2.出示两种底版(单色底版和多色底版)请学生上台任意地在两种底版上刮图案。

问:为什么一张画刮出来是单色的,一张刮出来是彩色的? 学生观察比较并回答。

三、深入探究,尝试刮画。

1、既然刮画要先涂颜色,涂颜色你们会吗?(会)该怎么涂呢? 出示平涂和渐变的范画,让学生了解涂颜色也可以这样涂。

2、自主学习书中刮画底版制作的方法,想想制作步骤。

2、师生互动讨论:

① 制作步骤:平涂或渐变的底色→加涂深色→刮画 ② 注意点:涂色:先淡后深,一层盖一层

现在用你喜欢的颜色在纸上试着涂一下吧。学生尝试涂,教师指导。

2、检查,教师拿几张作品来展示,并提出注意的地方:

涂的时候颜色要厚、要重。

3、刚刚有些小朋友涂得颜色有的是一种,有的有很多种,来看看: 漂亮吗?漂亮在哪里?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单色也好,多色也好,看起来都很好看,各有特色。不要忘了,颜色涂好后上面还需要涂一层黑色。

四、自主探究,理解刮画。

1、黑色涂好了就要开始刮了,用什么刮呢?

2、小朋友准备的工具真充分,那我们利用手中的工具能刮出什么漂亮的画呢?

工具不一样,刮出来的效果也一样吗?学生讨论并实践。刮画

五、自由创作,大胆尝试。

创作要求:

1.大胆想象,画面内容要丰富.2.涂色时颜色要均匀且厚,可单色,可多色。

3.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尺.银币.牙签.钥匙等)进 行刮画.4.给你的刮画取个好听的名字.六、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1、各组推选优秀作品,展示于黑板上。

2、请小画家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七、课外延伸.1、尝试合作创作(和家人,同伴,老师一起)巨大的刮画作品,如壁画等.2、充分挖掘生活中可以用来刮画的工具和材料,如沙子,木头等,抽空进行刮画

《有趣的砂纸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探索用砂纸作画方法,能用丰富的色彩,大胆的想象来表现画面,让其画面具有一种特殊的形式美感。掌握画砂纸画的技能,能用不同方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扩宽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大胆想象能力、儿童画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画砂纸画的乐趣同时能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寻找有用的媒材进行创造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砂纸画的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涂色方法表现作品。教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砂纸、范画、水粉、油画棒等。学具:砂纸、油画棒等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想请同学在一张特殊材料上创作美术作品。(多媒体出示砂纸画)、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画是在什么材料上画的吗? 板书课题《有趣的砂纸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欣赏砂纸画作品,感受砂纸画这种特殊媒材的形式美感,学生觉得很好奇,想了解砂纸画。

二、探究学习,初步感知

观察砂纸画与普通白纸作画有什么不同之处。(出示范画)生:学生小组讨论。

师:总结白纸光滑、涂上颜色鲜艳,砂纸底色深、粗糙、上面有小沙砾、对油画棒的着色力较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了解砂纸画的特点。

三、教师示范,诱发联想

教师示范用直接涂色和勾线涂色方法创作砂纸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创作砂纸画方法。

A、构思。想好要画的题材和内容;

B、布局。把要画的内容在画面上作适当的安排; C、作画。把画面上所要表现的对象具体地描绘出来; D、完成。对画面作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完成整幅画的创作。

2、师提问:A、你还能想出其它的其它的涂色方法吗? B、砂纸上涂什么颜色比较好看

生:学生小组讨论,尝试着在砂纸上画一画。师:总结学生总结的涂色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示范掌握砂纸画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并探究学习新的涂色方法。

四、赏析范画,总结方法

1、教师出示一组砂纸画。(多媒体出示)生:学生赏析范画,并说出涂色方法。

2、教师出示不同题材的砂纸画,解析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赏析,总结归纳砂纸画的涂色方法,进一步深入的了解砂纸画。

五、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1、教师出示梵高作品《星月夜》让学生自由表现星星、月亮、树木。师:梵高用波浪线、短弧线,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规律来画画。大树像火苗一样晃动,星星月亮是用短的线条以旋转的方向来画,让人感到它们不停的在运转。云在风的推动下也飘动着。整个画面都动起来了。画家用黄色、橙色来画月亮和星星,这两种颜色明亮温暖和夜晚形成强烈对比,近处有一棵高大的树,天空中月光、星光把夜空点缀得非常美丽。远处有山,山下的房屋里有温暖的灯光。

生:听音乐,感受画中意境,想象如何表现心中的《星月夜》

2、学生小组实践。

3、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掌握的方法,自由表现心目中星月夜。

六、自由创作,体验快乐

1、师提问:如果让你创作一幅砂纸画你打算表现什么内容?

2、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作业。

七、展示作品,评价小结

1、展示作品。

2、引导学生自由开展自评、互评。

砂纸画涂色方法

勾线涂色:先用油画棒轻轻地勾出轮廓,再按作画需要涂上颜色;直接涂色:不勾轮廓,直接用油画棒在砂纸(砂布)上描绘对象;叠加涂法:在涂完第一层颜色后,然后选择另外一种颜色,用油画棒的粗头把第二种颜色涂在底色上。这种技法使画面更有透明感。轻重变化涂色:在涂颜色时,用力有轻重的变化,会使画面颜色出现浓淡变化,产生立体感和空间感。

混色法:在一块上色区域的边上,在涂上另一种颜色,然后用手指或指头等办法把颜色揉在一起。

厚涂法:使用柔软的油画棒,让油画棒色彩在砂纸上层层叠加,可以产生类似油画的厚涂效果。

刮涂法:通过刮去平涂的不同的油画棒颜色,可以产生一种简明而独特的效果。如果最后一层颜色是深色,而前面涂的颜色是浅色效果更明显。刮画的工具可以是刀、针、梳子等。涂的颜色越多越厚,刮后显露的色彩越丰富。

油水分离法:在油画棒绘制主体物或勾线的画面上,用水粉填色或画背景时,水粉色稍清一点就会产生明显的油水分离效果。

砂纸画--花的礼物

课前导入

同学们是不是经常收到爸爸妈妈送的礼物呀?这是爸爸妈辛勤工作挣得的钱为你买的,爸爸妈妈是多么疼你爱你呀!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爸爸妈妈准备一份礼物呀?送什么样的礼物好呢?对了,让我们亲手来画一幅漂亮的瓶花,有各种美丽的花朵,送给爸爸妈妈是不是很有意义呀?爸爸妈妈收到礼物后一定会很高兴!制作步骤

1.用单色油画棒勾画出花瓶和花朵的轮廓。

2.用过渡法添加花朵的颜色。

3.用过渡法添加花瓶的颜色,使花瓶有立体感。

4.添加背景,丰富画面。学习提示

注意砂纸画平涂、过渡法的应用,注意花瓶的色彩的搭配。

学生作品

漏印纸版画《五彩世界》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粉印纸版画的相关知识。

操作领域:能运用粉印纸版画的技法创造一幅粉印纸版画。情意领域:开拓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思维,刻制各种内容、画面的印制底版。教学难点:粉印纸版画的印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范图、多媒体课件、6B铅笔、吹塑纸、黑色印纸、水粉颜料等粉印纸版画印制工具。

学生准备:6B铅笔、吹塑纸、黑色印纸、水粉颜料等粉印纸版画印制工具。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1)师生互动,展示一组小朋友用各种材料绘制的美术作品。师:同学们,你喜欢这些小朋友用各种材料绘制的美术作品吗?(出示一组美术作品)小朋友们觉得他们好看吗?能不能说一说它们都是一些什么画?(国画、线描、蜡笔画、剪贴画...…)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哪一张比较特别?(粉印纸版画)

师: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画?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2)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这种绘制方法——粉印纸版画。板书课题:粉印纸版画 2.发展阶段。

(1)师生交流,启发学生思考。出示课件图片。

请小朋友们小组讨论一下:你知道这些不同的画种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国画、线描、蜡笔画、剪贴画… …)

教师活动:

师:下面老师想来变一个魔术,大家想看吗? 1)拿出事先刻好图案的吹塑纸底板,贴上黑纸。2)将水粉颜料涂在吹塑纸底板上。3)将黑纸覆盖压印。

4)展示印制的分印制板画的半成品。5)展示事先印制好的粉印纸版画成品。

师:你觉得这样的绘画方式有趣吗?好玩吗?(2)出示课件图片,启发学生思考。

(用这种方式印制出来的画就叫做粉印纸版画)(3)师生互动。

启发学生想象,学生讨论。师:你能总结出粉印纸版画的特点吗?

师:你觉得哪些题材可以成为分印制板画的内容呢?(人物、动物、风景… …)

启发学生思考。

师:你觉得用于印画的纸是深色的好还是浅色的好?为什么?

师:你有什么样的创意? 教师演示。

构思:想一想我要画什么内容。

构图:用6B铅笔在吹塑纸上将想画的内容刻出来,刻出凹痕。印制:将水粉颜料涂在吹塑纸底版上,再将黑纸的一边与底版固定并覆盖在底版上压印。

依此类推,依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涂一块印一块,将颜色转印到黑纸上,直到完成(出示成品范作)

(4)启发学生想象思考。

师:你想用粉印纸版画的形式来创作一幅什么内容的作品呢?(5)学生活动(作业,老师辅导)

布置作业。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粉印纸版画的形式将自己最想描绘的画面表现出来,看谁能够印制出一幅独具特色的作品,好吗? 作业要求。

内容独特、新颖,富于想象力; 构图饱满,画面用笔粗犷

用色鲜明,色彩艳丽;

注意不要将颜料涂到凹痕里去。

辅导重点。

选择制作较好的作品展示,启发别的同学。(6)总结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

趣味手工 立体的海洋动物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材料的结合制作,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2。学习立体作品的制作,体验立体作品制作的乐趣。制作步骤:

1。在纸杯上用水粉颜料上色。(可以用渐变色,效果更丰富。)2。把纸杯从中间剪成两半,叠加在一起。

6.美术课程的好处 篇六

幼儿美术是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美术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又直观又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

美术教育能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1、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2、锻炼协调性,提高创造性。

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剪贴“金鱼”,幼儿经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沿线剪下来,然后在纸上拼出金鱼的不同姿态,最后粘上,还画上嘴和眼睛。经常锻炼,幼儿就会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优能教育美术课安排特色:绘画结合泥工

泥工选用纸粘土与软陶泥,主要训练孩子的造型、识色调色、想象力。泥工的益处:

第一,2~3岁是精细动作发展阶段的幼儿。我们采用有一定硬度软陶泥,让孩子发挥了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孩子手脑并用。

7.美术微课程的设计要点 篇七

笔者认为,从微课程的概念和特 点出发 , 它短、小、精,且以视频形式呈现的特殊形态,赋予了它多重性质,首先它可以作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次它的完整性也凸显了“课程”的性质,再次,由它引发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使它成为特殊的“教学”方式。因此设计开发微课程需要从它的不同性质入手,有侧重地关注几个设计要点。

一、从资源角度:关注内容精选精编

不同类型的知识传授过程也是有区别的。有的适合讲授,有的适合启发提问,有的适合展开讨论。微课程作为只有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形式,更多的应是关注那些适合通过讲授、演示完成的教学内容。比如,介绍一个概念,讲述一个知识点,或者演示一种操作方法等。而对于那些需要学生实时互动的教学内容,诸如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等,则不适合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一定要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精编。

(一) 首选语言不能代替的内容

用简练的语言直接能够表述清楚的,无需制作微课程。而必须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手段才能让学习者认识和感知的内容则需要制作微课程。如欣赏评述领域的名家名作赏析类课程、设计应用领域的创意设计类课程,尤其是造型表现领域的很多技能技巧类课程,都是跟写一写画一画做一做相关的,怎么写?怎么画?怎么做?很多时候是靠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这时候就必须要看,学生一看便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可能都不需要教师说一句话。例如某教师在小学五年级《精细的描写》一课中设计了三小段微课程,每段微课程从开始到最后没有一句解说,只有配着音乐时而快进时而真实速度播放的关键环节演示,学生看得入神,看完就知道该怎样精细的描画了。

(二) 可以轻松提高效率的内容

对于视觉艺术的美术学科来说,离开了可视化工具,一切便只能成为想象。微课程以它信息容量大,直观可控的特点,可以在多种美术教学活动中灵活应用,从而使演示指导事半功倍,提高效率。

比如大多绘画类的内容:素描、色彩、国画、版画等等,演示起来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借助视频编辑软件将演示速度快进,或者截取关键的环节,短短的几分钟内就知道基本的绘画方法,这一类的内容就非常适合设计成微课程。再如很多手工制作的操作类内容,现场演示可能需要很多材料及过程中的半成品,否则有限的时间内只能演示一小部分,同时演示时也只能满足近距离观看者的需求。但若制作成微课程,由于拍摄角度及距离可以人工控制,拍摄选取的时间节点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因此一个完整的需要十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的演示可能三五分钟就表现得一清二楚。这样的内容都很适合设计成微课程供师生学习使用。某教师在初二年级《纸板的创想———成型方法》一课中设计了三段微课程,分别用截取放大关键镜头、快进折剪过程等巧妙设计演示了成型方法,三段微课程时长相加不到3分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学及教师指导的效率。

(三) 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美术教师大多都有同感,短短的40分钟一节课让学生看了、感悟了、尝试做了并不十分困难,但需要课堂上完成好作业却难上加难。其实学生做不出或画不出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难点没有解决。一节课总有一两个关键点,如果不能突破,学生有再好的工具,给他再多的时间作品效果也不会很理想。所以必须分析学生学习这节课最难的是什么,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比如初一《大家动手做条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对于学习此课来说,学生们发现材料特征很容易,但掌握拼插等造型方法却并不容易,设计和使用接口关系展现龙的动态更难,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此时,教师如果设计了直观的演示过程,指导学生基本的插接方法,再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插接部位,让同样的插接形成不同的造型,学生一定会十分受益。再如初二《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空间表达》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在画面中运用手绘线条表现物像之间的空间关系。如何表现是个难点,但认识理解空间概念更是一个隐性的难点和关键点。观察的视角不同,相同的物象就会呈现不同的空间效果,而相同的空间效果,也可以用不同的空间表现方式进行表达。某老师借助精选的图片,结合远洋地产的航拍视频截取,将空间的概念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尤其是某广场不同角度的照片,更能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

二、从课程角度:注重结构及风格设计

海量的媒体资源检索与应用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大多免费向学习者开放,但能够直接应用于美术基础教育的微课程却少之又少,与自上而下的各种高校慕课平台所做的微课程开发以及全国各联盟组织的“微课程”比赛所做的微课程开发相比,自下而上的以教师个人翻转课堂为依托所做的微课程开发似乎更容易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以地域为中心,在相同版本教材为依托的教学背景下开发出的微课程才更受一线师生的欢迎,这不得不说与课程结构需求紧密相关。

(一) 树立内容及教学结构观

首先,要有内容结构观。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微课程短小精的另一面就是碎片化,例如很多大赛评选出的优秀微课程却不能够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设计微课程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单个知识点和系列化知识点的联系,做到独立但不孤立,尽可能将内容系列化处理。例如网络教学走红的“可汗学院”,单独看萨尔曼·可汗的某一节微课程不一定很出彩,可是可汗学院的微课程是系列课程,3500个系列微课程视频融会贯通,支持可持续性地个性化学习。可汗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学科中每一个知识点所应该教授的程度,并配合以自己更深的理解,更深入浅出地讲述。美术学科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特长培养中,很多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呈现系列化递进或关联状态,如:线条系列、色彩系列、手工系列、设计系列、欣赏系列、美术活动系列、特长指导系列……每一个内容本身,也由多个相关联的内容构成。因此,我们首先要树立内容结构观,将这些相关联相递进的因素好好地利用起来,形成有层次、有递进的系列化的课程内容,而不是将它们互不关联的割裂开来。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理解学科 (或单元) 的全貌。让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知识点在知识图谱中的定位等,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脉络,内化所学知识并逐步掌握相关技能。

其次,要树立过程结构观。

微课程作为一种脱离教师课堂教学而独立存在的课程形态,必然要呈现它的完整性,因此需要在建构完整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微课程结构。比如从微课程开篇如何进入主题,如何吸引学生并激发学习微课程的热情,到过程中环节的衔接再到作业的建议和课程结尾等,如何自然流畅短时高效。课程结束时怎样设计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等等。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学过程的推进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帮助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而在微课程中,所有内容的推进都是由教师一人完成。因此在明确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后,对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特别是在没有面对真实的课堂情境,讲授完一段微课程,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结构有所设计和把握,兼顾教学认识全过程。

(二) 注重课程形式及风格

当确定一个课题后,我们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形式需求,及学习者的需求差异,尤其要根据设计制作者的性格和表达优势,综合将其设计归类,看看适合哪种形式风格。相同或不同课程内容,都可以设计不同的形式风格,只要能达到课程目标就是好的设计。

比如知识技能型的课:手绘线条系列、纸造型系列、色彩系列中色彩知识类等,都是典型的知识技能倾向的课,这一类微课程,需要将重点放在演示方法上,所以课程风格基本可以采取突出演示指导型。再比如想象创意型的课:造型表现中的创意造型类、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联想类或者创意设计类等课,这一类型的课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充分大胆的想象创意,同时学习创意想象及设计的方法,因此启发指导的过程是个重点,需要丰富有趣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意联想。可以以情感交流型为主,辅以演示指导。再比如赏析感悟型的课:欣赏系列和部分色彩系列课,这一类课程大多需要通过各种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如何描述分析解释,从中发现和感悟作品的魅力。因此通常采用审美感悟型。

三、从教学角度:重视互动与参与设计

微课程作为课程形态,当它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时就成为助力翻转课堂的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必须要重视一点,即教学策略需要更加生动有趣。照本宣科似的微课程,无异于平常的老师上课,这种课无效率而言,即使变成微课程,大家也不会喜欢看。

(一) 把握语言文字关

尽管美术微课程大都以视频画面为主,但适当的解说是十分必要的。教学的本质重要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所以一定要有效率意识。微课程的时间短、节奏快,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所准备的应该是能用正常的语速在规定时间内讲完的内容。正常语速,一个人一分钟可以讲200~300字,阅读100字左右,那么准备3分钟讲稿的文字就应控制在1000字以内,而如果仅出现文字,就需要控制在300字以内。超出或不足都会影响讲课的节奏。可以用字幕方式补充演示过程中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同时还要注意,只需呈现关键词语而不必像电视剧一样将所有的台词都打出字幕,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认知负荷。

(二) 严把质量关

美术微课程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画面美观,其次是播放流畅和试听同步。美术总是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与创造为主要特征,离开了视觉的冲击,任何优美的语言都可能变得苍白和不切实际。美术微课程最终的呈现形式,落脚点还是视频过程与图片说明,这就是美术教师的特殊语言。这个视觉语言如果不清晰,课程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不专业只是小问题,达不到应有的启发引导效果很容易使制作者徒劳无功。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课程的独特的亮点。整个过程若要有一种情绪带动,当然再好不过。美术教师对学习的热情可以很容易地感染学生,很多不同的好办法都能传达出这种热情,所以课程效果的设计很重要。可以留心学习其它领域的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与创造,例如,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

(三) 注重启发性

8.美术课程论文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

一、要明确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性、选择性

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制定切合实际的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

2.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依照美术学习方式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具有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的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倾向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课改的精神,新课程标准对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首次明确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案例,便于教师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4.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改要求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生活环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个人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气质,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二、要转变教育观念

1.要有从学科本位走向多功能美育的教育观。

2.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3.要建立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教师观。

4.要形成开放、延展的课程观。

三、要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或手段。以往美术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教育方法受教育目的、内容的指导;如果说新课程标准已经为我们的赛跑拓宽了跑道,那么,跑步的方式和过程更应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世界回归,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很显然,旧的教学方法已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跑道。

四、要扩充人文知识

1.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大家可能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样“硫酸泼熊”事件记忆犹新,“伤熊”事件已经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教育的反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有着心理疾患的偏科怪才,据他的母亲说,他从小不去看电视,从不出去玩,一天到晚只知道学习;还有像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所以,“刘海洋现象”是教育机制中缺乏人文教育的综合性结果。

教学中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好象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人性的体验等;因此,在新时期只有体现人文性的教育才能实现21世纪全面教育的目标:即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新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高尚的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主体性高度宏扬的新人。

2.理解人文精神的涵义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的思想态度。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对于人文精神的解读,我们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位外国作家在谈到全球化文化的问题时作了这样一个比喻:他在一张餐巾纸上画了一些麦当劳、耐克、雀巢、可口可乐等商标后,说:“商标文化符号已融入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许多孩子对它们都非常熟悉,相反,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却不甚了解,言及至此,他用笔在这些商标上狠狠的画了一个“叉”。可见,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民族文化的忧虑已是非同小可了,经常听到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及其艺术特征,并对之加以尊重和传承而不使我们自失于全球化的迷茫之中,是我们大家刻不容缓的职责。

4.培养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观

9.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篇九

马家店中学 云泽杰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的执行,需要我们从教学全体出发,共同营造这个崭新的平台。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的能力。

一、学生方面因素

(一)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新课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尊重每一个求知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传授-接受式,课堂教学专制、僵化、始终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即便教师付出很多的艰辛也是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发展的教育观来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以往,我们往往偏重于“填鸭式”教育,忽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去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文化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存在糊弄学生的情况。新课改之后,美术课地位的提高使得我们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起来,给教师的个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三)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方面因素

在构成美术教育系统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指导学生情感实践,从这些方面看,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情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设置了这样的情感目标:为什么我们的奥运会标要用中国印?当你看到它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奥运情、中国心,这样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10.创意美术校本课程总结 篇十

我非常热爱绘画,在选校本课程的时候,一下子就被陈老师的创意美术课吸引了。盼望着自己可以进入这门课中学习。终于,我荣幸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在课上,老师给我们看很多名家的作品,作画过程,教我们如何分析作品,并提出自己对每一幅的看法,鼓励我们提出自己的见解。使我增强了对画作的分析能力。老师也会拿出自己的作品和历届学长们的作品给我们赏析,使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作画的技巧,受益匪浅。

在一个学期的校本科中,我们画了很多张画。有酷酷的摩托车临摹,创意线条写生,倒着绘画,足球场上的瞬间,热闹的早市等等。每一张都是我们用心画出来的。从开始到结束,每个课间大家都很少离开座位,每节课大家都会向老师抱怨时间过得太快想继续画一会。我也是如此。我想,就因为是热爱,沉浸在艺术中,才会感觉不到时间的飞逝吧。以至当老师说出这是最后一节课时,每个然脸上都流露出不舍之情。

11.谈美术老师的课程评价 篇十一

一、评价与美术课程评价

现在“评价”的意思已经从原来的“比较”扩展到“反馈-矫正”,又到现在的“反思”。这说明评价是不断地发展进化的,评价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改进工作之中。

如今对评价的概念有着诸多版本,在此我们暂时把它的概念归属为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因此,评价是价值判断主体在先有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价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再说美术课程评价,它是对课程的某些方面或其总体的价值给予评定。具体到课程评价活动中,美术教学的课程评价对学生引导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在新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美术老师要注重少年儿童天性中固有的同时又使美术活动所必须的人格整体性、创造性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着眼于儿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评价要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一评价目的,我们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表现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式。因此我们评价学生不应该过于看重他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强调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强调他们在课堂上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二、多元评价和美术教学

1.多元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顺利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潜能加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教师应该提供有益的反馈。同时,老师要求家长和社区对学生在课外的表现进行评价,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多元评价重视收集学生日常的表现和教师指导的情况,以及课堂学习的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元评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体系构建不仅包括对课程、教材以及教具等各种构成因素的评价。

美术学科的教育评价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质量监控和导向,更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诊断、激励和强化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重激励、重发展、重创造。

2.多元评价对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术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因素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发展,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转变传统的错误评价观念

美术教学评价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敢转变观念,家长都以学生画得好坏来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所以就出现了评价的相对滞后。老师由于受到家长及社会的评价压力,对学生的美术评价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观念。

观念一:(传统评价)大部分教师都认为美术评价就是评学生的习作优劣,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既打分或优、良、及格、不及格等,学生被评分数高的就开心一点,但不知自己的习作好在哪儿,被打及格的同学也不清楚习作差在哪儿。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了,特长发挥不出来,美术作业就流于形式了。如果教师把美术教学的形式转化为活动形式,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学习有激情,随着激情转化为成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给予学生鼓励,满足他们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以一种开放的、现代的艺术眼光去看待和品评。让学生能自信面对每一件事,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观念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每一幅习作,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造型准确等为标准来评判。这样就抑制了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同时传统评价也有形式单一的缺点,因为它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定反映方式。我们老师就是要把美术教育定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人类发展的首要任务来完成。为此,教师要科学地看待每一个同学的作业,不要按照“像与不像”或哪里的颜色没涂均匀等来评价。相反要用肯定、赞美、鼓励的语言来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了不起,每一幅作业都各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做法就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而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

观念三:(单一评价)老师在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评定时,只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即让老师出一个考试题目,学生画一张来交)的做法,是不好的。因为这样做不仅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要让学生不仅学到会画,更要学到会欣赏,分辨别,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基于上述的错误观念,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得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尤其重要,我们要让评价成为连接教师、学生、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使学生有兴趣学,学得好,学得久。真正让评价成为美术教育的坚实基石。

12.美术课程与幼儿发展分析 篇十二

在每一次游戏活动或者绘画活动中, 幼儿对色彩、形体、线条的观察和认识, 在游戏或者绘画中的应用, 都是他们情感的表现。他们在这种情感的表现中认识与观察, 学习与成长。美术课程教育直接关系到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的分析

1、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0~6 岁是幼儿各种心理功能形成期, 从出生到3 岁是“心理胚胎期”, 这一时期幼儿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 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 比如说幼儿能够辨别色彩, 喜欢鲜艳的颜色, 鲜艳的颜色更能冲击他们的视觉力;喜欢看动画片, 尽管不了解动画片的具体内容, 只是喜欢那种色彩斑斓的画面与搞怪或者漂亮的动画形象。渐渐地, 幼儿从“心理胚胎期”过渡到有意识的转化, 慢慢产生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 从而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表现在他们的记忆、理解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通过某件事情表现出来。例如4 岁的小朋友能记住老师和家长对自己说过的一些话, 比如说在坐滑梯的时候要依次排队;吃饭之前要洗手等。他们能够认真的照着做, 同时还能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比如说家里买了一只小狗, 妈妈告诉小朋友在幼儿园里要好好听课, 回家了才能和小狗玩。那么小朋友他会好好的听课, 但是也会想着家里的小狗, 爸爸妈妈在上班, 我在幼儿园, 小狗会在干什么?幼儿就是具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总爱问问题, 总想知道事情的真相。这种好奇的心理会引导着幼儿身心的成长。

2、幼儿视觉记忆的发展

幼儿具有异常敏锐的观察力, 可以吸收许多的影像。例如说一个5 个月大的婴儿, 经常和妈妈在一起。当家里来了客人, 他会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客人看, 他会惊奇地看着这位客人, 然后再转头看向自己的母亲, 就这样看好长一段时间。这是幼儿的一种观察方法。从最初的惊奇逐渐发展为能够认识人物或事物, 这种人物或事物在幼儿的大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记忆。伴随着年龄增长, 幼儿有意识的记忆能力不断发展。例如用音响给一个6 个月大的婴儿听动画音乐, 起初给他听的时候, 需要父母打开播放, 婴儿才会有所兴奋。渐渐地, 随着播放的次数增多, 当父母把音响放在婴儿面前的时候, 婴儿便会出现兴奋。这种情景反复出现在婴儿的视觉里, 已经形成了一种记忆。有测验幼儿记忆广度的实验表明, 要求幼儿按照要求到“商店”去买糖果、气球、水杯、花朵四样东西。结果表明, 三、四岁的孩子走到“商店”, 就认为他的任务完成了, 既没有记住要“买什么”, 也没有记住到“商店”时应该你要做的事;四、五岁的孩子来到“商店”后能迅速复述要“买什么”, 不过没有记住的也就算了;五、六岁的孩子在接受任务时, 会听得很仔细, 如果忘记了会请成人提示。随着视觉表象的不断积累, 幼儿的视觉记忆都能有所提高。

3、幼儿是在“学习”中成长的

幼儿喜欢玩耍, 这种单纯的“玩耍”不仅仅只是“玩耍”。玩耍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其中幼儿会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一定的记忆。通过这种学习能够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并促进幼儿心理的全面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 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 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他们要求独立的工作, 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在工作中非常投入, 专心致志;他们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 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 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所以老师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陪同孩子玩耍, 更多的是要充分挖掘幼儿大脑里内在的潜能, 不要忽视和抑制了幼儿的心理发育。要学会去观察每一位幼儿他们的心理特点, 充分地唤起幼儿学习的热情。比如幼儿会自己穿衣服, 扣扣子, 把教室的凳子排列整齐, 这些每天都重复的事情就是一种学习, 幼儿通过这种学习能够熟能生巧, 同时他们还会去帮助一些不会的幼儿穿衣服, 扣扣子。幼儿在学习时得到的快乐, 会让他们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充满热情。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习, 吸取经验, 从而将这种经验运用到其它的生活和学习中。

那么, 美术教育在幼儿的这种认知能力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观察能力, 增强幼儿的审美情感, 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二、美术教育与幼儿能力的发展分析

1、幼儿美术发展特点的理论

在幼儿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幼儿对美术的认识和探索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着。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幼儿绘画发展的研究 (见图1) :

2、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 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他对儿童绘画发展过程的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 (1) 儿童绘画过程基本上呈现外国研究者所指出的四个阶段, 即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写实期。 (2) 儿童先会画线, 后会画圆, 然后才会画点。 (3) 儿童绘画技能的增进, 落后于他的感知认识。 (4) 儿童绘画容易反映他印象最深的客观现实。 (5) 儿童绘画是随着他身心的发展而发展的, 儿童的绘画技能与他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密切相关。

3、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时期

1) 涂鸦期 (2岁左右)

这一时期的幼儿在绘画的表现力上, 由于幼儿手腕还不够灵活, 手指的动作也较少, 所以整幅画面会呈现出线条乱、长短不齐, 形象表现模糊的特点 (见图2) 。但这一时期幼儿对绘画产生了朦胧的兴趣和爱好, 喜欢用各种颜色的笔来描绘事物。到了3 岁左右, 幼儿会独立画直线、交叉线、方形、圆形等多种图形了。这就意味着幼儿已经进入了涂鸦晚期, 开始进入象征期了。

2) 象征期 (3 岁左右)

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视觉形象的感受力有所提高。他们能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表现物象的具体特征。但是形象比较粗糙, 有夸大的成分, 形体具有不完整性。

图3 是一位3 岁小朋友画的爸爸。从中我们能看见幼儿在这个阶段大脑对图形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 画面中各种几何图形较2 岁小朋友的画中更能直观的表现, 只是形象还不是很准确, 各个部分的表现相对来说也比较模糊。在这个时期, 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有所加强, 喜欢对自己的画加以命名。喜欢边画边说, 比如幼儿画了一个圆圈, 会说:“这是太阳。”当然这个物体也会是别的东西, 幼儿对所赋予含义是不确定的, 时常会有所改变。

3) 图式期 (4-6 岁)

4 岁左右幼儿手指、臂膀的灵活度有所提高, 协调性也有所加强。大脑对物象的记忆力也逐渐增强。这就使在这个时期幼儿在绘画时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 成人基本能看出所画的内容。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植物的基本特征已经表现出来了, 仔细看能看出枝叶。但是作品还缺乏写实性, 线条有些杂乱。形象不是很完整, 画得比较概念化。图4 是一位4 岁小朋友画的《植物》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5 岁小朋友的视觉感受性又有所提高, 大脑对图形的记忆力也进入了最佳期。他们能清楚的描绘某一事物, 能画出客观事物各个部分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图5 是一位五岁小朋友画的《妈妈的工作》在这幅画中, 小作者用四幅画图把妈妈一天的工作过程都记录了下来:早晨上班, 推坐轮椅的病人, 给病人治病到下班。

从3 岁到5 岁小朋友的作品中, 可以看见幼儿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更高一级的水平上, 才能使画中各方物象的位置具有连接性, 它们之间相互贯穿。幼儿在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中, 容易把复杂的事物画得简单和抽象, 这就有利于他们视觉思维的抽象活动。我们习惯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从由简到繁的学习过程来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实际上这样并不能让他们的思维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他们对事物特征的表现能力是受到了他们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

美术课程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来确定, 而不是教师随心所欲。我们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 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发展孩子的个性与独立。美术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美术课程在幼儿发展中的应用

美术课程的教学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按照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 以及在本阶段中幼儿的绘画能力、特征, 制定美术课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儿童在10 岁前一般都具备绘画的潜能, 美术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儿童发展潜能。

1、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各阶段表现的特征为依据, 全面体现培养幼儿创造能力、表现能力、思考能力、个性发展为教育目标。课程的内容要围绕幼儿的兴趣和爱好确定, 各方面的内容要求如下:

1) 幼儿通过练习来增强美术造型技能

(1) 绘画:黑白画、彩色铅笔画、彩色水笔画、蜡笔画等; (2) 手工制作:折纸、玩具制作、粘贴画、废旧材料利用等; (3) 立体造型:蔬果、橡皮泥、沙土、纸杯等; (4) 版画:吹塑纸版画、纸版画等。

2) 幼儿通过欣赏来提高审美能力, 陶怡审美情操

(1)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和大自然中的景物, 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2) 通过观看动画影片等色彩鲜艳的电视节目, 培养幼儿在色彩方面的认识和观察力; (3) 通过美术与各学科结合, 增强幼儿各方面身心的发展和全面学习。

2、美术课程的教学的前期准备

幼儿对课程的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幼儿的语言能力还比较低下, 主要通过视觉记忆来获取形象信息。美术课程是幼儿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媒介, 是他们对形象记忆的再现与认识。通过美术课程教学, 能促进幼儿的记忆能力, 创造能力和视知觉能力的发展。

1) 课程培养总目标

(1) 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用幼儿感兴趣的儿歌或者故事作为教学的导入, 激发幼儿的兴趣; (2) 用多种工具材料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3) 运用多种教学情景让幼儿保持学习的兴趣, 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 通过操作训练, 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2) 课程教学设计

(1) 名称:本节课的上课内容。 (2) 活动目标:本节课的预期效果和直接达到的效果, 包括运用的技巧和幼儿的感受等。 (3) 工具材料:本节课需要用到的所有工具材料。 (4) 活动过程:本节课的具体授课过程, 按照顺序包括引入、观察、操作、指导等。 (5) 教学评价:对本节课幼儿的表现给予评课、总结。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不要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美术课程教学具体内容

1) 小班的美术课程教学

3~4 岁是小班的幼儿, 他们的特点还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 手指也不是很灵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鼓励幼儿“画自己喜欢的”, 而不是用成人的思想来限制幼儿的创作力。

(1) 课程培养目标

a) 能够初步认识工具材料, 并且会画一些简单的线条, 如直线、曲线等。b) 能够运用一些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鸦, 认识一些特定的色彩, 比如红、黄、蓝等。c) 能够在一些简单的绘画和手工制作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绘画色彩的变化、手工中折纸的变化等。

(2) 课程内容设计

a)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儿歌、故事或者游戏导入。b) 认识工具及材料:以认知简单的线条、形状、色彩、工具种类等。c) 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以锻炼手的灵活力为原则。d) 重视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粘贴美工区等。

2) 中班的美术课程教学

4~5 岁是中班的幼儿。他们开始活泼好动, 注意力集中了。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 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尝试, 成人的干涉不应太多, 不要让孩子有依赖性。

(1) 课程培养目标

a) 培养形体特征的创造能力, 能够画出物体的基本形状。b) 能够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折纸, 并且能折出基本物体的形状。c) 能够初步进行物体的设色与配色。d) 能够在作品里初露自己的个性特征。

(2) 课程内容设计

a)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儿歌、游戏、故事或者欣赏作品导入。b) 认识工具及材料:能认识需要运用的工具材料的名称, 并且了解工具材料的用途。c) 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能够画出物体的特征、形状、轮廓以及手工的简单操作 (简单折纸) 和色彩的搭配等。d) 重视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把作品融入游戏, 让幼儿拥有满足感等。

3) 大班的美术课程教学

5~6 岁是大班的幼儿。这个时期幼儿的个性有了较为明显的表现。老师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增加一定的难度。这一时期的幼儿好奇心增强, 要适当的给他们挑战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情境, 使他们勤于思考, 努力克服难题。

(1) 课程培养目标

a) 画面的整体搭配更加合理, 物体的结构更加清晰。b) 认识色彩的冷暖, 合理的进行色彩搭配 (明暗、饱和) 。c) 画面主题增强, 主体更加突出, 手工操作由易到难。d) 美术兴趣增强。

(2) 课程内容设计

a)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儿歌、故事、游戏、欣赏或者提问思考导入。b) 认识工具及材料:加强对废旧材料、大型玩具工具材料的认识。c) 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画面的整体构图、色彩的合理搭配、物体形象的塑造能力等。d) 重视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幼儿相互评价或者老师评价, 把幼儿作品利用到幼儿园环境的布置中, 如挂饰、粘贴画、玩具制作等。

四、结束语

幼儿对美术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 是幼儿在美术课程中对美术相关知识学习的结果。在美术课程中, 幼儿通过一系列美术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功感会给人信心, 从而激发更高的热情。教师要尊重幼儿, 保护幼儿的创造, 不要在幼儿的创造里增添成人的因素。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的审美情感, 追求在美术世界里探索。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帮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

摘要:幼儿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 这里处处充满着美术的气息。在幼儿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美术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究竟怎样才能使美术课程与幼儿发展相融合?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这个问题:一是分析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从而引导出美术在这个能力中的发展情况;二是分析了美术教育在幼儿能力发展阶段中的变化, 从而引导出美术课程应怎样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阶段相融合。三是分析了美术课程在幼儿发展阶段中的应用。从以上三点出发, 浅析美术课程与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能力发展,美术课程

参考文献

[1]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5

[2]李桂英;许晓春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美术分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8

[3] (意) 玛利亚·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7

[4]虞永平等著.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5

[5]张念芸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上一篇:保税物流中心操作流程下一篇:企业年会主题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