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欣赏课的教学设计特点

2024-06-13

谈谈欣赏课的教学设计特点(精选11篇)

1.谈谈欣赏课的教学设计特点 篇一

结合动态图,谈谈教学机智的本质、构成要素和主要特点

生科院 生物科学(师范)122 李琳洁(2012210357)Tel:***

摘要:教学机智反应了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临场应变能力,是衡量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当代教学模式日渐多样化,对教师在教学机智方面的要求也日渐提升。教学机智主要反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同时可以在教学活动的切身体验、回顾反思和实践练习中得到提升。关键词:教学机智、本质、构成要素、及时性、偶发性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间一种复杂的交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偶发事件需要靠教师的临场发挥来解决,同时不能使课堂活动长时间偏离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教学机智。那究竟什么是教学机智?教学机智由什么构成?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升,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情境解说——动态图简述

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的,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如课堂骚乱、学生恶作剧、学生顶撞教师、学生矛盾激化等:

动态图a课堂上,因学生不专心听讲,老师用各种方式向其投掷粉笔,而学生百般躲闪,纠缠许久,致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

动态图b课堂上,老师正在板书,两位学生纠缠打闹,老师突然转身,狠狠扇了一位学生,被扇学生翻倒在地。

动态图c课堂上,一位学生在板书,两位学生在台下打闹。台上学生因自己未受尊重,一记回旋踢,踢倒了其中一位打闹的同学。

二、教学机智的本质

德国教育家约翰·弗雷德里奇·赫尔巴特首次将“机智”的概念引入教育,认定机智在教育实践中占据特殊地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教学机智在《教育大辞典》中被解释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对课堂突发状况的临场反应。它往往能体现出教师的处事方式和心理素质,虽然是短时间的反射应答,但正确应用教学机智,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能为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添色,利于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教学机智本质上是一种在教学情境中临场应变的智慧,具有情境性、迅速性和准确性的特征;其目标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那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学机智呢?

三、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

教学机智不是与生具备的,可以通过自身修炼学习并逐步提高。从教学机智基本构成来看,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敏锐的观察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目及众人,实时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掌握学生异动的先兆。一般情况下,东张西望体现学生听讲不专心,接下来可能会发生学生之间低声聊天,小打小闹等。例如,动图a中,个别同学不专心听讲,引起一系列课堂异动;动图b和动图c中,同学之间小打小闹发展至课堂暴力。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留心观察,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及时得到教学活动的反馈,适时防范或是制止学生与课堂相悖的行为。2.敏捷的反应力

老师的敏捷反应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观察到的学生表情、言语、行为等外部特征作出大胆推测,迅速反应。如动图a中,学生不专心听讲,可能是教师知识点的讲述缺乏吸引力,需要及时地调整枯燥教学方式,以抓住学生的关注度;动图b和动图c中,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打闹,可能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可能是学生之间存在预矛盾等,教师可以请打闹学生回答问题,打断学生的打闹,给学生短时间的冷静,在最短的时间里回归课堂活动。3.准确的判断力

教学机智相对于长时间的影响,更侧重于对突发情况的迅速判断和直觉反应,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握重点,从现象把握问题本质,以班级整体的教学为重。如动图a中,学生不专心听讲引发师生粉笔大战,致使教学活动无法继续;动图b中,教师板书时学生打闹,教师对学生大打出手。这都是教师没有把握课堂教学重点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走到打闹学生身边进行眼神提醒、手势制止、语言提醒等,若学生依旧继续打闹,可以学生回答问题或板书解题,在时间可空间上打断学生的打闹,给学生短时间的冷静,具体问题可以在课后单独找学生了解情况,再根据实际情况作进一步处理。4.理智的自制力

都说人是感情动物,冲动在所难免,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控制自己的感情,保持心态平衡,机智冷静地审时度势,寻求最合理的解决办法。例如动图b的情况,面对课上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生气是必然的,此时释放心中的躁怒会导致图中的暴力相向,进而导致课堂的混乱,且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甚至可能造成学生身心受伤,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由此可见理智的自制力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点。5.了解、理解、爱护、尊重学生

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是教学的重要元素之一。教学机智不是一种纯粹的技巧,它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理解、爱护和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课堂矛盾有效化解。课堂学习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远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影响深远。6.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及技巧

经验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熟能生巧一词在教学机智中同样受用。每一个教师在首次遇到突发事件时内心都是慌张混乱的,在多次处理经验后就能较好地控制慌张不知所措的心理。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教师教学机智的产生是很有作用的,若没有教学经验,教师采取动图中的错误处理方式的可能性更大,致使课堂活动严重干扰,偏离教学轨道。

四、教学机智的特点

教学机智相对于智慧等哲学名词有其独有的特性: 1.偶发性

教学活动不一定能完全根据教学计划走,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环境、学生教师心理状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难以预料的事件时才是教学机智发挥其作用的时候。例如动态图a、b、c中均出现学生聊天打闹等偏离教学活动的突发情况。面对这些偶发情况,教学机智相应产生处理方式,具有较强的偶发性。2.针对性

教学机智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做出的临场应对措施。目的在于把脱离课堂教学的学生引回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学机智对于突发事件本身具有针对性。例如动态图b中学生趁教师板书时打闹,教师可以采用眼神制止、语言提醒,或者请打闹的学生板书解题,针对打闹的同学处理此事件,暂时缓解学生矛盾,把握教学全局。3.及时性

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其中强调时效性。简而言之就是处理突发事件要及时,不能拖延。在教学活动中,拖延的时间越长学生的注意力会被转移,新课的引入等铺垫作用会消失,学习效率大打折扣,重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很耗时。这就考验了教师短时间的观察判断和反应能力。4.情绪感染性

当课堂教学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事件时,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情绪都会出现相应变化。例如动图a中,教师板书时学生一直与他人聊天,教师感觉到自己不被尊重,出现投掷粉笔头的过激行为;学生的躲闪更激起了教师的不满,教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采用各种方式向学生扔粉笔,偏离的教学安排;班内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从学习中脱离,专注于教师与学生的粉笔之战,课堂氛围被破坏。这个事例中明显可见教学机智应用中对教师自身情绪控制的要求。失败的情绪控制会致使教学活动的崩离,良好的情绪控制与传递也能正面影响学生的情绪,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结论:教学机智不是纯粹教学理论,却比众多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更广泛,作用更强大。正确运用教学机智不仅能化解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更甚者可以通过突发事件为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提高教学效率,深化教学意义。

教师的教学机智不仅仅标志着教师教学水平的高度,也反应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情感等方面的深度。特定的教学机智慢慢形成教师特有的教学方式,也成为教师的一种个人特征。在教育方式日渐多样化的今天,对教学机智的追求也日渐强烈。

参考文献:

《教学机智的意蕴、要求及修炼》

李允 李如密

2008年6月

《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行动》

李允

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3-4版 《论教育机制的修炼》

宋明亮 张鹏君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教师教育智慧的额含义与基本要素》

韩大林 刘文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4月 《教学机智:教师的教育灵魂》

耿丽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 第9期

2.谈谈欣赏课的教学设计特点 篇二

关键词: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指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 重要的是领会精神。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学习的智慧, 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 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创作的实践者日常接触美术作品, 在自我的欣赏和交流之外, 更担负着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教学工作。欣赏美术作品虽然与品读文学作品有所区别, 却有诸多相通之处, 都需要欣赏者根据自身经验、文化和艺术修养, 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产生共鸣。作为大文学家的陶渊明, 知识渊博, 但他读书不死抠一字一句的意思, 在于抓住原文的纲要和精神, 每有会意便因之而无法欣喜。而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许多做法却往往与之相反, 大多教师认为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作品的相关知识, 不管学生愿不愿接受, 能不能接受, 也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 以为作品的分析越全面学生了解得也越多。然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 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原本准备充分的教学内容却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 很多教师对上欣赏课就觉得很头痛。

要改变这样的课堂局面首先就要调整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的面面俱到并不可取, 脱离学生的认识基础, 过于深奥的理论性教学也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似乎可以看成是对我们教学思路的点拨, 我们应该认识到, 美术作品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和作品传递思想的丰富性是学生对作品“不甚解”的原因, “不求甚解”是欣赏中合理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作品, 可以不要求他们理解作品所包含的全部要素, 而是有所取舍, 突出重点, 引导学生在作品欣赏过程中去感悟和体会, 从而形成新的审美经验, 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提升。根据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了解, 我认为, “不求甚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学生的必需的方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所传递思想的复杂性是“不求甚解”的必然。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着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传达出艺术家复杂的思想情感。当我们置身于人类几千年美术发展史的长河, 面对无数风格骏异的艺术作品, 我们能否完全读懂作品, 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美术教师要想全面读懂作品, 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有些作品即使花时间去研究也未必全能够弄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 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是那些写实的再现性的美术作品, 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罗丹的雕塑等, 学生容易接受是因为再现性的艺术作品表现的形象接近客观真实, 但容易接受并不代表能完全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作为一件优秀的再现性的艺术作品, 并非是客观对象的简单模仿, 而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描绘表达主观的精神世界。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种难以测量的深度和那难以揣摸的神秘感。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就是对客观形象的理想化的表达。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 如同那缥缈的夜曲, 仿佛听见, 却又捕捉不到, 作品传达出的神秘气息有谁能说出它的究竟。安德鲁·怀斯是美国20世纪伟大画家, 他高度的造型能力和写实技巧让人深为叹服。但怀斯的画里有另一种内核——“提炼出的抽象”, 在超级写实风格中加进了主观理想和愿望, 如《远方》就是一幅很有深意的画。他的作品都具有丰富内涵, 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作为再现性写实的艺术作品, 尽管其内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但作品外在的美感仍能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审美愉悦。那么对于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又会是怎样的呢?表现性艺术, 重视主体意识和个性的表达。表现性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象征性、隐喻性, 更有抽象的表现, 特别是二十世纪初欧洲的现代艺术, 出现的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 已摆脱了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 作品强调单纯化和平面化, 追求画面的装饰性, 有些作品根本没有具体的物象, 如蒙德里安的作品就是几何图形, 康丁斯基的绘画强调色彩与线条具有象征性。完全不同于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习惯像不像的审美评判, 必然会在欣赏过程中产生迷惑不解。因此, 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不可能全面理解作品, 对作品“不求甚解”是美术欣赏的必然。

二、“不求甚解”是为了有的放矢、有所取舍, 抓住作品欣赏中的关键和重点。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活动的集中体现, 作品中包含了艺术家的创作方法、艺术形式、技巧及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等综合元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把握这些关键因素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显得尤为重要。不难发现, 由于教师的审美观念、艺术修养和课堂把握能力等因素, 课堂欣赏教学往往会出现偏差, 其一是作品欣赏停留在表层, 教师津津乐道于作者的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情节内容和有关作者的趣闻轶事, 而对作者的艺术观念、风格特点和作品本身的构图、色彩、空间处理等形式因素却甚少涉及。这种肤浅的欣赏教学无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其二是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的过于专业和深奥的分析。教师应该明确自己面对的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 过于理性的分析会让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如画面构成、笔法技巧等, 教师讲得越全面, 学生听得越糊涂。从以上分析可见, 要让欣赏教学更有效就需要学生的“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是为了有的放矢, 抓住作品欣赏中的关键和重点, “不求甚解”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所进行的教学。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全面了解作品, 把握作品欣赏的重点, 教学中要有所取舍, 避免专业化的教学倾向, 关键是通过作品让学生获得审美知识和经验。其次, 要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太多理性的分析不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本体的真切感受。尽管学生对作品最初的感受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限制。最后, 引导学生欣赏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 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如画面色调、构图、气氛、感受、作品含义等, 当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 教师适当地对作品形式作一些理性分析, 使教学得到不断深化。

三、对“不求甚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进一步思考。

美术欣赏活动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其源于艺术作品所传递着人的复杂的思想情感。“不求甚解”是中学美术教学的必然, 除上述外, 也与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因素有关。

1. 学生的认识水平制约。

中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艺术修养现状往往不能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 艺术认识和审美经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 自然由“不求甚解”向“甚解”转变。

2. 课堂教学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时间是有限的, 深入的欣赏也只能是有限的几幅作品, 而有些作品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体会。“不求甚解”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也是学生作品欣赏过程的必然。

3.“不求甚解”是学生开阔美术欣赏视野的需要。

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想涉猎更多的艺术作品只能是“不求甚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开阔视野, 从而了解更多的美术作品, 获得更广博的艺术审美经验。

参考文献

[1][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2]新课程——中小学美术.浙江省教育厅.

[3]艺术概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谈谈音乐欣赏教学 篇三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中专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巧妙运用q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中专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从不认真听,也不动脑想。签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我就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时,课前就有听到同学说民歌没意思,土里土气的,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

三、精心传授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对于器乐曲的欣赏: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是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欣赏时,要求学生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灵活去理解欣赏乐曲内容。

四、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主动借助有关图片、幻灯、录像、电脑进行教学,但必须强调“以听为主、以看为辅”,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音乐知识讲解与乐曲欣赏相结合。

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而孤立地讲授音乐知识,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不容易记。因此,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乐曲的同时应结合音乐知识的讲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搞好中专音乐欣赏教学,任重而到远。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求,在教法上不断创新,为中专音乐欣赏教学开创新的局面。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4.请谈谈你所在公司的组织结构特点 篇四

企业组织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设置,不是把一个企业组织分成几个部分,而是企业作为一个服务于特定目标的组织,必须由几个相应的部分构成,就像人要走路就需要脚一样。它不是由整体到部分进行分割,而是整体为了达到特定目标,必须有不同的部分。这种关系不能倒置。

各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力的界定。

这是对各个部分的目标功能作用的界定。如果一定的构成部分,没有不可或缺的目标功能作用,就像人的尾巴一样会萎缩消失。这种界定就是一种分工,但却是一种有机体内部的分工。嘴巴可以吃饭,也可以用于呼吸。

单位、部门和岗位角色相互之间关系的界定。

这就是界定各个部分在发挥作用时,彼此如何协调、配合、补充、替代的关系。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同时,实际上就已经解决了后面两个问题。但作为一大项工作,三者存在一种彼此承接的关系。我们要对组织架构进行规范分析,其重点是第一个问题,后面两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进一步展开。

1、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厂部不另设职能机构(可设职能人员协助主管人工作),一切管理职能基本上都由行政主管自己执行。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是:它要求行政负责人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亲自处理各种业务。这在业务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把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最高主管一人身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直线制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

2、职能制

职能制组织结构,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如在厂长下面设立职能机构和人员,协助厂长从事职能管理工作。这种结构要求行政主管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相关的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就有权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单位发号施令。因此,下级行政负责人除了接受上级行政主管人指挥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构的领导。

职能制的优点是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管理工作比较精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于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的责任制,在中间管理层往往会出现有功大家抢,有过大家推的现象;另外,在上级行政领导和职能机构的指导和命令发生矛盾时,下级就无所适从,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容易造成纪律松弛,生产管理秩序混乱。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明显的缺陷,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职能制。

3、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也叫生产区域制,或直线参谋制。它是在直线制和职能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取这两种形式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把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决定权和对所属下级的指挥权,并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负全部责任。而职能机构和人员,则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不能对直接部门发号施令,只能进行业务指导。

直线-职能制的优点是:既保证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在各级行政负责人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其缺点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报告请示才能处理,这一方面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办事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设立各种综合委员会,或建立各种会议制度,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起到沟通作用,帮助高层领导出谋划策。

4、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也引进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公司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也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

5、矩阵制

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组织结构。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矩阵结构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矩阵结构的缺点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5.大学语文小说的特点与欣赏 篇五

小说的特点与欣赏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

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抒情诗、抒情散文无需人物、情节和环境;叙事诗、叙事散文和戏剧文学,尽管具备这三要素,但不易构成完整的世界,也许小说才称得上一个“世界”因它容量大,能够比上述文样式更多方面、更为细致地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展现人物关系和命运变化,能够更为完整地表现错综复杂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能够更加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正如黑格尔所说,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及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以下分而论之。

(一)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

小说偏重于客观生活的描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的人是丰富的统一体,七情六欲并具,感情复杂微妙,不仅有神态、语言和行为的外在表现,而且有思维、意识和心理的内在活动。另一方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实际生活中,人必定会与不同性格、不同命运和不同思想、不同地位的人形成各种关系。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细致的描写。

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变化,作家既可以写人物过去的经历,也可以写人物现在的处境;既可以写特定场所中的人物行为,也可以写没环境中的人物活动。短则几小时,长达几十年;静则居室冥想,动则驰骋千里。无须受时空的限制,只要符合一般生活的逻辑。如《米龙老爹》,从时间上看,始于和平时期,倒叙战争年代的故事;由米龙老爹受伤被捕,而追叙他一个月来杀敌的经过;且在叙述第一次暗杀成功后,又回笔描写审判现场,然后再叙暗杀其余十五人的经历。几十年、一个月、白天、黑夜,时间跨度或长或短,时间顺序颠倒往还。从空间上看,开端由远景诺曼第省的田庄,转至近景米龙家门前的葡萄树;然后从米龙家的马房,写到庄前临时的审判场。而在米龙老爹杀敌的经历中,仓后濠沟、石灰窟地道、庄前大道、路边矮树丛,场所迅速变动,频繁转换。如此时空迭次变换,描写人物的活动和关系,对剧本来说,通常是难以表现的。即便是荒诞剧,时空变换的频率,也远远不及小说。

在文学做品中,唯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 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了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领域,从个人性情到社会关系。作家都可以按照需要而加以具体细致的刻画。如莫泊桑刻画米龙老爹,先用特定镜头凸现其肖像,接着通过与普军团长的对话,呈现米龙老爹志气高尚的气度和杀敌前后的心理,然后在环境的变换中描写他杀敌的机智行为,最后仍以肖像描写表现他敢作敢为、视死如归的气概,而这一切描写始终围绕着一个普通百姓和一群武装到牙齿的侵略军的关系进行着。各个角度的细致描写,各种方法的交叉使用,使米龙老爹这一爱国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与其它叙事文学样式相较,小说的情节可以作到更为完整,更具复杂性,更有连贯性,尤其是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跌宕回旋。

不仅如此,小说自身的发展,使其情节特点更为鲜明。古代小说比较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一般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编排。作品依据人物的经历,顺序展开情节,铺叙一个一个事件,构成完整的故事,为了使故事生动,作者还可空插一些有趣的奇闻。其间,故事便等于小说的情节。十九世纪以来的小说,已不同于古代小说的故事体而更注重情节的完整。故事与情节不同,故事既可以是全部情节,也可以是情节的基础。故事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情节虽然也是事件的叙述,且保持了时间顺序,但重点在因果关系上并常常为事件因果关系的描写而打破表面的时间顺序。近现代小说不同于其它叙事文学样式和情节特点,恰恰表现在此。如鲁迅的《**》,以七斤剪了辫子而引起的**为基本情节,但作品并不注重剪辫子故事的叙述,而且九斤老太反复唠叨一代不如一代的事件,很难纳入剪辫子的故事,读者显然觉得作品的故事性不强。然而,这却是一篇情节相当完整的小说。作品围绕剪辫子产生的**安排情节,始述七斤的烦恼,继写七斤夫妇如何恐慌,尔后描写一切复归原状;同时则又始终隐约贯串九斤老太感叹的情节,说明她对**未闻未见,无动于衷,毫不关心。作品情节的两个方面,天衣无缝地交融一体,展示了**乍起复平与九斤老太感叹的因果关系,从而一方面反映张勋复辟只是一场闹剧,昙花一现;另一方面则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腐败现状和农民的愚昧落后,依然如故。

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 节的完整。如《米龙老爹》,整体结构时空颠倒,米龙老爹的杀敌经过,则又在他被捕后追叙。情节并非是叙述人从头至尾的描述,而且由人物对话、口供和叙述人的补叙所组成。尽管情节没有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但各种技巧的运用,却使作品体现了时序的连贯和情节的完整。甚或当代一些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表面上时空颠颠倒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空插映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现,情节在变化中仍然是完整一体的。

(三)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人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发展。所以,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一般说,典型环境包括了人物所处的时代氛围、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形成的社会环境和活动场所、自然景物等生活环境。

任何一部小说都脱离不了时代氛围的描写,因为现实主义小说描写的人物事件,必须在某一时代的具体背景下展开。一定的时代,规定了活跃其间的人物和发生其间的事件的特定性质,决不可远离或超越。如《水浒传》在北宋末年的背景中,决不可能塑造出曹操、刘备、孙权之类的形象;而《儒林外史》里范进、周进之类的人物,则决不可能在三国纷争的时代背景中产生。小说艺术世界的时代氛围,首先是由背景描写所体现的。当然,光有时代背景描写是不够的,小说必然还会展现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是刻画人物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塑造,与大观园的具体环境和贾府上上下下人物的描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后者,前者则无从凸现。环境描写的另一方面,是人物生存、活动的特定背景的展现。生活中,一个人的气质、品质,不仅仅是在语言和行为中体现,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也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便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然而一个人并非只在固定的环境中活动,社会交往和在一定的矛盾运动中,人总会走出固定的环境,因之,小说又很注重描写人物行动的特定环境,及时衬托、显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人物的性格特征。

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三者往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构成小说的又一特点: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绘,再现真实的生活氛围。如孙犁的《嘱咐》,描写八年不见的平原景色:铁路边折毁的炮楼,破墙上的鸟粪,烧毁后的村庄,被砍伐的堤柳,点示出作品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八年抗战刚刚结束,内战又已拉开序幕。作品又借水生的眼睛,展现家乡的风景,辽阔的平原,熟悉的村庄,醉人的袅袅炊烟,以 及街道的废墟,荒凉的坟地,既表现了水生对家乡的热爱,又透露出他对敌人的仇恨,而水生家屋内外的场景,八年分离、一朝相逢的家庭温馨气氛,送别时白洋淀景色的描写、渲染,则衬托显现了水生夫妇爱家、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品质和心心相印、呼吸相通的恩爱感情。人物刻画与环境描写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小说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的。丰富而细致的刻画人物,必须借助于情节的充分展开;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则给人物活动、情节铺叙创造了特定的氛围,三者互为作用,构成了小说世界。正因为如此,欣赏小说也就应该根据小说的基本特点,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首先,应该把握环境与人物的关系。阅读一部小说,无论长篇还是中短篇,必须首先把握作品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具体环境和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使自己进入小说世界的规定情景。这样,在欣赏过程中,才能理解作品描写的生活、风俗和习惯,理解人物的行为、思想和事件的性质,并在读完作品后,能够判断作品描写的生活、人物是否真实可信,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是否具有进步意义。假如欣赏者不能进入小说世界的规定情景,那就容易误解作品,作出不正确的判断。譬如《麦琪的礼物》,故事的背景是在本世纪初美国垄断资本势力急速发展的时期,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压榨,造成了贫富差别日益悬殊。故事发生于这一背景下的圣诞节前夕,在一对贫穷的恩爱夫妻之间展开。欣赏者把握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人物拮据窘迫的境况,才能理解人物心地善良、感情纯洁、能够自我牺牲的品质,从而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否则,就会感到小说人物的可笑,而不能体会到作品内在的悲和愤。

其次,应该把握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欣赏小说,读者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牵引,以致忘了人物。其实,除了部分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着重于表现情节和事件外,近现代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塑造人物为主。因之,欣赏小说不能满足于故事情节的一般了解。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欣赏小说也就不得不时常提醒自己注意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各种表现,各种人物在情节发展各个环节的主次地位,以及情节跌宕起伏与人物的关系。这样才能理解情节始自于人物而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和又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重要性。欣赏小说若不认识这一点,那读情节性强的作品,或许尚有故事可得,而读情节淡化的作品,则会一无所获。

譬如老舍的《断魂枪》中王三胜与孙老者比武的情节,光读故事,容易停留在比武经过的欣赏上,至多对两人的不同性格有所了解。如果能思考作品全部情节的发生和归结人物的关系,那便能深一层地认识到,这段情节还为刻画沙子龙的形象起了不可或缺 的铺垫作用。又如契诃夫的《苦恼》,全部情节发展开过程,几乎没有故事性,但若欣赏者注意情节与人物的关系,便能理解,前三段马夫对人倾诉的情节与后段对马倾诉的情节对照,对于刻画马夫的心态和反映社会的冷漠是何等的重要。

再次,应该把握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小说是个世界,喻之于精湛的长篇小说尤为贴切。优秀的长篇小说总会展现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关系的缩图,三教九流,芸芸众生,活跃在其间,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互为联系,互为牵制,互为作用,形成复杂的人物关系。因之,欣赏小应该注意从重大事件里人物各种表现的描写中,发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而认识各色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思想特征,理解故事情节的深层含义。如在宝玉挨打的事件中,贾府上的贾母、贾政,下及焙茗、聋婆,主次人物先后登场:打的、挨打的、凶的、恶的、哭的、闹的、气的、急的、慌的、骂的、喊的、怕的、恨的、叹的、怜的、先硬后软的、先劝后怨的、先诬后悔的、先骂后哭的,等等,各人各资,声口毕肖。欣赏者能在各人迥异的话语、态度、举止表现的描写中,窥得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特点,发现不同人物与贾宝玉挨打的一事的反映,认识各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立场,从而理解这一事件具有的思想意义和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作品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6.谈谈欣赏课的教学设计特点 篇六

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背景下,我们除了热衷于对教材、教学模式的探讨时,也要想想“人”这一最根本要素的作用。

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亟须提高。

《专业标准》要求我们要借鉴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广泛征引,并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实现课堂上师生的灵活互动;改变忽视实际的、刻板僵化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材料的趣味性与多元化;改变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主体性更强的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功利性很浓的教学评价方式,实现以学生个体全面、均衡发展和培养其创造性为指向的立体化评价。

根据以上要求看来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有责任感外,还必须做到:

一、要有现代的语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在课堂,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语文教师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因此语文教师要抱定终身学习的学习目标,即要深入探究,又要广泛涉猎;即要深入研究教材,又要关注社会时事动向;即要注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陶冶作用,又要注意时下的流行文艺对学生心灵和思想的影响。在教育发展的驱动下,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此重点说说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知识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高中语文《胡同文化》涉及建筑知识,《石钟山记》涉及到地理知识,《我有一个梦想》涉及到的历史和人权的问题,《琵琶行》涉及到音乐知识,《神奇的极光》涉及到的天文知识,„„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第二层知识是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它能为提高人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最后一层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基础也是立足之本——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它是任何一个教师从事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语文是常教常新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时时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常读、常写、常练、常翻工具书。要有扎实的功底和敏锐的视角,要善于发现和思考。只有专业知识牢靠,才能实现教学严谨,才能在教学中收放自如。

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研究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教师要淡化经验的影响,要注意科学的探究,要走出“教书匠”的传统角色,而是追求做“学者型教师”,只有怀抱这样的精神,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要有较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学生。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和习惯,了解了学生知识储备中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更好的落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师要善于解剖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特长,学会倾听,学会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在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和要求基础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试想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呢?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时代要求,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能够灵活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

五、要有健康积极心理状态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他们的责任更大,时代要求教师的标准更高了。教师既是常人,又不是常人。教师不能用常人心态情感对待教学中的问题,应从教师角度去审视处理,教师要找准自我,要学会自我纠正自己的行为,要学会反思。思考、反省、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真正具备了反思的能力,语文教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能细心而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能正视和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缺点、和不足,能亲切适时的给予引导和鼓励,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使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表现出十足的信心,拥有健康的学习品质,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让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在问题面前不慌乱、逃避,而能正确的看待,这样才能遇到挫折不苦恼,摔倒之后不灰心。反之,如果老师的心态不健康,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实验证明,让成年人和小孩子做同样的事,成年的不良影响对小孩子影响相当大,因此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拥有乐观、豁达、健康、积极的心态尤为重要。以健康的心理教学环境影响教育学生,将会收到不错的教育效果。

7.举例谈谈宋诗的特点 篇七

北宋的著名文学家苏轼痛恨朝廷的积弱不振, 让百姓深处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诗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如《吴中田妇吟》1:

官今要钱不要米, 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 不如却作河伯妇!

《吴中田妇吟》借江南田妇的语气写受到天灾、虐政的双重灾难。作者的矛头指向朝廷, 认为不该对西夏出兵, 以增加人民的困苦。结尾一句“龚黄满朝人更苦, 不如却作河伯妇!”把对于朝廷的愤怒推向顶端。统治者不断剥削人民, 让人民苦不堪言, 人民生活比死去更加忍受煎熬。

苏轼的另一首《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更是一个戏谑的口吻表现苏轼对于县吏催租的反感, 表现出对于人民疾苦的同情。

我是朱陈旧使君, 劝农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 县吏催租夜打门。2

苏轼在品味优美如画的风景时, 不料官吏催租的人却在晚上打门催租, 使得苏轼的雅兴全无。苏轼的雅兴被扫, 可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却日夜难眠。夜晚酣睡之时, 还要忍受官吏的盘剥, 这种日子实在是度日如年。

这首《荔枝叹》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所作。作者把荔枝比作祸根, 直言不讳的揭发那些官僚争新买宠, 诬陷谄媚的行为。

君不见, 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3

苏轼前期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句盛赞荔枝。但看到因为荔枝而使百姓遭遇诸多不幸时, 他希望上天“莫生尤物为疮痏”来毒害人民。苏轼怀着“欲食林甫肉”的愤怒希望统治者不要接受这种进贡, 不要过于享受骄奢的生活, 让百姓得以喘息。这种政治讽喻诗以极其尖锐的笔触表现了苏轼关心民间疾苦的伟大情怀。

在辽、西夏和女真的军事威胁下, 北宋王朝就只有求和、送礼, 甚至撤防、割地。面对这样严重的国家形势, 以国家天下为己任, 国家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的宋代士大夫们忧心忡忡。4 以上的几首诗都是作者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作。这些诗具有代表性。具有忧患意识已经深入宋代文人的血脉成为宋代诗歌特点之一。

二、具有生活的哲理

宋诗在文字表达上更加具有哲理。从身边的小事开始, 阐幽发微, 所有的大智慧在哲理都融在细腻的写景里, 融在细细致致的的叙叙事事里里。。

张舜民的《纨扇》就从纨扇的被用与否, 阐发某种事理, 表明某种看法。

纨扇本招风, 曾将热时用。

秋来挂壁上, 却被风吹动。

纨扇本来是为了在夏天时扇风, 曾经在天热的时候被用。秋天的时候却被挂在墙壁上, 却被风吹动。这首诗以纨扇自喻。他本来是一个有着强大政治抱负, 愿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却被闲置一旁, 受人摆布。这首诗赋予纨扇巨大的生命力, 它不再是简单的物, 而是有些鲜活生命的人。

苏轼的《琴诗》采用琴来阐述深奥而晦涩的哲理。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采用两个设问句来表明手指和琴声两个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手指是主体, 琴声是客体。只有主客统一才能使事物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陆游的《游山西村》是著名的哲理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全诗紧扣“游”字展开叙述。诗中的腊酒、肌豚、春社、所享受的乐趣都是“游”所得到的。第二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名句。正担心此路不通时, 一转弯, 却发现前面出现了一个村庄。这句诗常常被用来探讨人们遇到困难时的内心的迷惘, 却突然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疑无路”和“又一村”写出了作者心理的变化。“疑无路”说明了作者遇到障碍时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又一村”写出了作者看到前面的村庄时内心的狂喜。这首充满哲理诗句鼓舞了无数在学业上和生活上遇到挫折的人为人生继续奋斗。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将生活哲理寓满园的春色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爱惜木屐的齿痕印上青苔, 轻敲柴门却久久不开门。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柴门久久还不开?是主人不在家还是主人是一位隐逸的高人, 不想参与俗人的社交, 不愿意被打扰。所有的答案都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最后两句诗极具哲理。用满园的春色来比喻新的事物新的生命, 新的事物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它的力量是谁也无法阻碍的。

总结

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得到继承与发展。宋诗具有忧患意识、具有生活的哲理和讲究以情动人等特点。宋诗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的饕餮盛宴。

参考文献

[1]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中编第二册, 2009年版,

[2]孙望, 常国武, 宋代文学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3]殷光熹, 宋诗名篇赏析[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2年3月版

[4]赵仁珪, 宋诗纵横[M], 中华书局, 1994年4月版

[5]赵齐平, 宋诗臆说[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6]吴文静, 浅谈宋诗的特点[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1)

8.谈谈幼儿美术欣赏教育 篇八

关键词 幼儿 美术欣赏 审美能力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

一、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作用

(一)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扩大幼儿生活的视野

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无穷大的,事物种类繁多,他们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实我们大人也不全能。借助许多美术作品,可以使他们接触到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得使幼儿受到教育和生活的启迪

幼儿通过美术作用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欣赏“雨中的温暖”这副作品,画面中,下着雨,一位老师脱下自己的外套搭在两个孩的是很上,挡住了雨,不仅使孩子欣赏了画面的丰富的色彩,还使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关心自己的那一份爱,从而引发他们的关心同伴,以至关心周围人。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提高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会对幼儿起着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欣赏艺术的能力。

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幼儿认识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在知道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幼儿的年龄特征主伐,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启发,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活动。

二、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指导

在幼儿园活动中美术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到怎么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呢?以下我们就分四点来说说如何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

(一)美术欣赏作品内容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应选择与幼儿特征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如小班可选择星星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老师给小刚看一幅画,里面是一个设置很美的房间,桌上放着一个玩具和一个花瓶,花瓶防在中间。老师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放啊?这样放的好处是什么呢?”从而引起幼儿绘画没,制作兴趣,探究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

(二)美术欣赏作品形式多样化

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画幅尽可能大些,以便让幼儿看清楚,欣赏对象也可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电影等方式呈现给幼儿。“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看电视录象,让其感受电视录象中美好事物。”在自然景物和环境布置的欣赏中,最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因为教师一开始就做了讲解和分析这样做极容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应让孩子仔细观察,使幼儿自己去发现。其次,教师不要做过多多深的讲解分析,对幼儿进行“赶鸭子上架式”的知识灌输,那样是会适得其反的。教师应主要通过体温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积极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師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加深对作品的欣赏程度和理解,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接着,教师又引导幼儿欣赏如何折出鱼各种形状的身体,几条鱼是各不相同,教师又请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体验鱼儿游的形态,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理解。

总之,美术作品种类繁多,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理解,根据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欣赏指导。

三、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成效

美术欣赏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 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低幼儿童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在进行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时可采用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来增进幼儿的理解力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方法遍是讲解,分析。在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后,老师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具体形象,抑扬顿挫,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展开丰富联想。同时还可以把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或其里面的小故事向幼儿作一简单的介绍,提高他们欣赏的积极性。

(二)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问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

幼儿对抽象作品作出反映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做所表达的意想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大人都不及他们。

(三)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开展同题材风格的比较欣赏;同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欣赏,使幼儿在感受和感性选择的同时,老师给予色彩,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美和寓意美理性点拨。

9.谈谈欣赏课的教学设计特点 篇九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临床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3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4-01每一位老年人走进医院住院时,都是思虑万千,心情不定,忐忑不安。我们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其生理特点,对这些住院的老年患者,都进行了良好的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其服务效果得到了老年患者和患者家人对我们护理工作的满意和赞誉。在临床护理中选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护理效果,为临床老年住院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最佳的疗效,使老年患者心理宽松安然。消除住院的一切疑虑,给治疗效果打开了一条阳光通道。小面将我们近年来了解掌握的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对其的护理方法总结报告如下,供同道们参考。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老年人的听力和视力都有明显的下降的减低,其下降的减低的原因,有生理性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疾病的病理原因。如脑血栓小脑萎缩等。时常造成老人不能与其他人共享各种信息。如脑卒中患者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有的也影响面部表情及感情交流。老人讲话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张冠李戴,不能正确使用语言交流信息。其主要表现:反应能力较慢,考虑问题时间延长,眼花耳聋,视力及记忆力下降或明显减退,個性较强、孤僻、任性、唯我正确等。2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2.1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心里不安思虑万千,每位住院治病的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这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住院的头几天,自己总在想,总在琢磨,我得了什么病,重不重呀,好不好治呀,什么时候能治好呀,有没有危险呀,什么时候出院回家呀等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老人不明确住院的原因和病情如何,因此,在思想上产生焦虑和心里不安。从而表现出烦躁、心情烦闷、不思饮食、睡不好觉等。

2.2老人住院时间长,缺少家人和亲人的陪伴,使老人在思想上产生孤独和寂寞。这样的老人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和沟通,很少于他人聊天,在老人住院期间很少有人前来看望他,儿女们工作忙,不能整天陪护。然而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经常表现为情绪低沉,天天闷卧病床上。

2.3悲观和消极这些老人总认为自己老了,无所作为了,前程是日落黄昏。心理脆弱,患病后产生了悲观和失望的心理,不愿去看病,怕给家庭造成困难,故要回家养病,产生了悲观和消极。

2.4恐惧和紧张有些重病和癌症的老人,总认为自己的生命快到终点。治疗是无用的,同时自己害怕死,因此在思想上产生恐惧和紧张。

2.5焦虑和多虑有些老年患者性格固执,有钱舍不得治病,整天心事重重。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好都对,对别人总是半信半疑。整天都在关注自己的健康,身体有一点不适,马上就怀疑自己得了什么大病了,所以天天都是疑病。

2.6情绪不稳这些老人如同小孩一样,情绪十分不稳定,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就激动,发怒、急躁、成天鸡蛋里挑骨头,对家人和医护人员总是急头摆脸,有的还爱蹦、爱喝、对人还嬉皮笑脸的,情绪难以稳定。

2.7过分依赖别人有些老年患者为自己清闲自在,总有依靠别人照顾的心理,事事想让别人帮助,自己能做的事都不愿去做。适应了在别人照顾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这对战胜疾病和早日康复都是不利的。3临床心理护理

3.1在老人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和这些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向他们说明住院治疗的好处,时常向他们汇报疾病的治疗情况及好转情况。使这些住院老人,心中有底,安心、放心、高兴。我们随时都嘱咐他们治疗疾病时,要有耐心和信心,要开心,心情要舒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都有着重要作用。

3.2在饮食上,我们医护人员经常告诉这些住院老人,要多吃蔬菜,少吃肉,少吃盐,少吃咸菜,多吃些豆类制品及营养高的而不油腻的食物。同时叮嘱他们加强睡眠时间,加强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和下棋等。这些对身体早日康复都有极大的好处。

10.谈谈欣赏课的教学设计特点 篇十

傅磬1962年出生于广西合浦, 一个靠近海边的县城, 傅磬出身在普通的家庭, 父亲是一个老中医, 傅磬的祖先与音乐无缘, 但是傅磬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并且极具音乐天赋。15岁时傅磬考入合浦艺术训练班,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提升, 合浦粤剧团聘请傅磬为大提琴演奏员, 在合浦粤剧团工作期间傅磬接触到了大量的戏曲音乐。19岁时考入广西艺术学院, 开始接受了正规专业的大提琴演奏专业与作曲专业的训练, 并学习多门专业音乐知识。1986年大学毕业之后傅磬被分配到中国音乐家协会广西分会工作, 从此傅磬开始了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道路。

一、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广西本土文化

广西具有丰富的民族资源, 具有浓郁的本土音乐文化特色,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更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等特点, 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珍品, 在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傅磬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巧妙融入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中的精髓, 成功地创作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音乐, 尤为突出的是他音乐作品中的壮族音乐。在傅磬作品纪念音乐会的17首曲目中《三月三九月九》《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壮族大歌》《千山万水听壮音》就是含有浓郁壮族音乐元素的作品。《三月三九月九》是一首以歌颂各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歌曲, 旋律具有壮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多种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使得歌曲呈现出欢乐、团结、大气的氛围, 把民族团结的内容融入音乐作品中, 与歌曲主题呼应。这首具有南方少数民族以亲切朴实、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生动语言和民族风格浓郁、情绪欢快的优美旋律唱出了56个民族对美丽家乡的赞美和最伟大祖国的热爱。《挑着好日子山过山》描写的是广西十万大山的壮族生活情形。音乐作品的旋律气势蓬勃、高亢抒情、韵味十足, 音调取材于壮族的基本旋律, 生动地描写了壮族人民挑着担子飞奔与田野山间, 放声歌唱的动人情景。《壮族大歌》引用古老的壮族民间传说为歌词, 傅磬运用过山腔这一壮族音乐材料来表现歌词的内涵, 在把握原始民歌元素的同时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 使听众为这一部音乐作品感到震撼。《壮族大歌》的成功对傅磬的音乐创作是一个很好的肯定, 也表明了傅磬是在创作道路上有了更好的突破, 走向了更高的层次。

二、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时代性

音乐不仅仅是本土民族音乐的产物, 还用现代的审美意识继承与发展, 形成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傅磬在年轻时, 中国大地上曾卷起“流行音乐”的狂潮, 傅磬也深受这一股狂潮的影响,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到与时代紧扣的特点。在《捶苗布》这首音乐作品中, 在节奏的运用上, 采用了固定音型来描绘“捶苗布”的形象, 同时也采用民族舞蹈性强烈节奏来贯穿曲目, 在曲目中我们还可以听到现代摇滚乐。傅磬的在他的民族音乐作品中巧妙地运用现代的音乐元素, 使他的作品即富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感。傅磬的音乐作品说明了他的创作是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传统音乐与时尚音乐融会贯通的产物。《苗山雨》的歌词描写第一人称“我”到苗山的感受, 这与傅磬在第一次体验生活时的情景很吻合, 因此他谱曲时感触良多, 感同身受, 音乐也自然流畅。具有浓厚的苗族音乐特征, 当然在运用民族音乐的过程中, 傅磬也不忘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因素。《老王》讲述的是新时代扶贫干部尽心尽力为改变穷山寨的面貌而“从此山里山外跑, 热情热血热心肠”的一个故事, 表达了人民群众和党的干部情换情、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歌词非常纯朴、生动, 描绘出一个很富于同情心、很实干的干部形象。这一主题也是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曾出现的人们话题和主旋律题材, 因此, 《老王》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傅磬用通俗化、随意性很强的的音乐语言来谱曲, “老王”这一人物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 因此, 傅磬在这首歌曲中, 虽然用的是通俗歌曲的创作手法, 却力求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来体现这一人物特征。《老王》曲中引用《刘三姐》的“唱山歌, 这边唱来那边和”这一段早已家喻户晓的音乐来歌颂广西干群的鱼水情, 塑造广西的扶贫干部形象, 傅磬在曲中用了三次, 使听众倍感亲切, 同时这三次《刘三姐》音乐的引用也恰到好处, 大大增强了歌曲的艺术魅力。

三、音乐作品创作在全国音乐的影响

11.歌剧音乐欣赏特点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歌剧;音乐欣赏;舞台场景;戏剧情节;人物性格

与流行音乐不同,歌剧音乐没有那么通俗,加之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上的障碍,给歌剧音乐的欣赏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此,通过对歌剧音乐的特点进行分析,以便引导欣赏者领悟歌剧音乐的独特魅力,理解歌剧音乐内涵。其特点要从舞台场景、戏剧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来分析。在高中音乐教材中,精选了例如:《蝴蝶夫人》《茶花女》《卡门》《白毛女》等部分国际、国内的传统歌剧选段,这些序曲和唱段深受听众的喜爱、经久不衰,其强劲的艺术生命力在舞台上延伸百年。

一、舞台场景

歌剧音乐集合了舞台表演与视觉形象,而不仅仅只是纯粹的听觉艺术,在教学中,为了使音乐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就需要引导学生听视结合,融入情感,调动想象,让歌剧的审美价值得以真正体现。舞台将生活场景高度浓缩与提炼,它既是演员表演的空间,也是剧中人生活的空间。艺术将服饰、道具、灯光、布景这些生活的真实进一步提炼,将抽象具体化。舞台背景与场景音乐结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这个平台或是营造出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或者对宏大欢乐的热闹场面进行渲染,把听众带入剧情,融情于景,最终达到与剧中人同悲同喜的境界。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留心歌剧音乐与舞台背景的变化,因此,这些变化起到了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作用,通过剧情的起承转合,变化起到暗示的作用。例如:在歌剧《卡门》的开场音乐中,生动地表现出了不可抑制的欢乐情绪和斗牛士潇洒英武的形象,旋律充满了活力,节奏明快,采用了进行曲的特点,加上舞台场景色彩明朗的衬托,整个音乐振奋高昂。值得注意的是,在欣赏歌剧音乐时,不观看、只听,凭着想象是达不到最佳欣赏效果的。

二、戏剧情节

歌剧都具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其创作大多取材于传奇故事或同名小说。例如,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创作的《茶花女》,在高中音乐教材中选入了《茶花女》的精彩唱段《饮酒歌》,在歌剧第一幕中,在女主人薇奥莉塔的家中举行着宴会,应大家的要求,席间,阿尔弗莱德唱了这首《祝酒歌》。这段音乐活跃又轻快,采用了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于旋律的大六度跳进,表达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赞美与渴望和人们充满活力、热情的情绪。如果没有提前了解剧情,在听赏时就难于体会音乐内涵。所以,在欣赏歌剧前,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他们多接触与歌剧音乐同名的文学作品,从文学的角度把握剧中人物性格,了解故事情节,可促进对歌剧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欣赏。

三、人物性格

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采用了音乐,例如:在《白毛女》中,杨白劳和喜儿对唱的一段《扎红头绳》中,杨白劳的唱段节奏较为缓慢,旋律苍凉哀婉,结束句音调低沉,表现了杨白劳性格软弱、逆来顺受的性格。而喜儿的唱段旋律流畅,节奏轻盈、明快,结束句上扬的音调暗示了她不谙世事的心灵,也表现出活泼、天真的少女情怀。唱段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本文分别从舞台场景、戏剧情节、人物性格等特点方面,对歌剧音乐欣赏进行分析,希望给高中音乐教育者提供帮助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郑小瑛.让歌剧走近大众让大众走进歌剧:谈“歌剧中心”上演的《紫藤花》(歌剧《伤逝》校园版)和《茶花女》[J].艺术评论,2012(4).

[2]金湘.当代中国歌剧发展掠影:兼谈“歌剧思维与歌剧创作”[J].艺术评论,2011(12).

上一篇:教案放小鸟下一篇:规范域名抢注的国际立法新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