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服务

2024-10-24

基层服务(共12篇)(共12篇)

1.基层服务 篇一

今年来,我市大力开展“进村入企”活动,帮助企业、群众解决了一批困难和问题。请结合“进村入企”活动,谈谈机关干部如何贴近基层,服务基层。

一、什么是“进村入企”

“进村入企”是指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访民情、办实事,抓落实。活动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坚持群众路线。广大干部沉到基层,深入一线,真正把自己作为群众的一份子,了解群众诉求,身入心入,问需于民,全面摸清底数,积极破解难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为什么要“进村入企”,贴近基层,服务基层。

坚持群众路线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党的理念,应该大力发扬,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进村入企”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扎实的贯彻群众路线,促使广大机关干部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二、“进村入企”是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的重要抓手。通过干部下基层,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树立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三、“进村入企”是体察实情民情的好机会。通过下基层可以找到群众心中的“焦点”、“热点”问题,更加深入的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问题。

四、“进村入企”是促进基层发展的重要动力。干部下基层,就是要更好地推动工作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群众解难题、为基层办实事。

二、“进村入企”,贴近基层,服务基层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一是流于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一些地区虽然也在搞“进村入企”,但却只重场面,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从内心深处培养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所以活动效果不明显,群众也不认可。

二是目的错误,抱有“镀金”思想。抱有“镀金”的思想,“金”镀得再漂亮,也只是镀在表面,最终的结果是把自己“镀”成跑皮型干部。

三是责任心弱,缺乏工作动力。有些干部下基层后,就是开开会,到处走访,做做调研,写写文章,觉得自己学历高、能力强,纯粹是因为上级号召才去的,没有真正为基层百姓服务的动力。

机关干部何如贴近基层,服务基层,需要做好以下五点:

一、“进村入企”首先就要要坚持群众路线。执政为民,说到底就是要切切实实为广大基层群众解决问题,谋取福利,提高他们生活的幸福感。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走到群众当中去,接接地气,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只有深入了解基层的真实状况,与群众沟通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才能真正办实事、办好事。

二、“进村入企”不能流于形式。“进村入企”不能只注重场面,搞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而是要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让干部拿出足够的精力,沉下心来在基层、在生产一线干上一段时间。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尝到甜头,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能够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效果作出评价。

三、“进村入企”要有责任心、事业心。“进村入企”是否有效果关键在于责任心,不可抱有“镀金”的思想,要避免只做表面化文章,到处走访,做做调研,写写文章,开开会。有责任心就是不把自己当局外人,用老实的态度,不做“悬浮干部”,要把基层作为“第二故乡”,全心全意的服务好。

四、“进村入企”要敢于吃苦。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干部唯有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历练,才能磨炼意志品质、提升思想认识;在与群众打交道中改进作风、做到亲民爱民,在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本领、提升工作水平。

五、“进村入企”要成为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中的一环。各级党政机关提拔领导干部,要优先从具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要完善领导干部到基层锻炼的工作制度。

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这是中央用人的导向,每个干部都应当铭记于心。

机关干部必须把“进村入企”提高到相当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真正俯下身去参与基层和一线生产中,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为不断取得民生工作新突破、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2.基层服务 篇二

1 健全服务机制, 推广国家电网品牌

该局成立了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了《洛南分局行风建设工作要点》, 把行风建设任务分解到各科室和供电所, 完善了《行风建设管理办法》、《行风建设管理考核办法》和《供电服务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领导小组经常指导、督促、检查供电所行风建设工作, 加强考核和责任追究, 把行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切实增强了员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制度到位、措施到位、监督到位、考核到位, 确保行风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同时, 积极推动示范窗口建设, 发挥窗口服务优势, 将推广国家电网品牌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增进社会公众对电网企业服务品牌的了解和认识, 努力塑造电网企业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良好形象。

2 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行风建设

除了在企业内部加强考核和责任追究外, 该局还建立了社会监督机制。一是强化电费电价政策和标准的公开透明度。将有关电价的规定和各类电价标准向社会公布。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除了在所有营业大厅公示外, 还通过印发公告、公布监督电话、设立举报箱、聘请行风监督员等形式, 建立起社会监督体系, 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同时, 主动接受地方人大、政协和政府的行风测评和监督。三是强化明察暗访监督。实行检查制度, 并经常开展现场暗访或电话暗访。这些举措推动了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深入开展, 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 即: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由低标准服务向高标准服务的转变, 由不够完善的服务构架向规范化服务体系的转变。

3 注重服务实效, 打造一流服务平台

在日常工作中, 建立健全行风建设优质服务的“四个运行机制” (“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机制, 分工明确的责任机制, 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 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 保证优质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促进了行风建设。一是设立行风管理部门, 承办客户投诉事件, 形成了“受理—查处—反馈”的闭环式管理模式。二是通过95598客户服务热线以及分局服务监督电话, 倾听客户的呼声。三是建立定期与客户沟通联系制度, 了解供电服务存在的问题。四是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 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为客户监督员, 监督检查供电职工的供电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 并定期召开监督员座谈会, 与客户监督员互通情况, 让社会了解和理解供电企业的运营情况, 为提高服务质量出主意、提建议。

4 拓宽服务方式, 深化“四个服务”内涵

服务方式从早期的“随叫随到”、“特事特办”, 到现在的“上门服务”、“跟踪服务”、“一条龙服务”、“一站式服务”、“集市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 充分体现了供电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服务理念。结合洛南县经济发展的现状, 该局开展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确保供电畅通”活动。由于烟叶加工和畜牧业对电力依赖性强, 该局采取了“减少报装接电环节, 缩短办电时间, 特殊产业特殊服务”的举措, 提升了服务质量, 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军烈属、老劳模等特殊客户, 实行个性化的亲情服务。同时, 还开展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 (窗口) ”活动, 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了《洛南分局人民满意基层站所创建工作实施意见》, 进一步指导供电所开展工作。通过扎实开展创建活动, 在管理、技术、服务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延伸服务内涵, 构建了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和谐供电服务体系, 提高了社会对电力行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5 实施超前服务, 大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基层服务 篇三

开展“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基层”主题活动是济南市科协贯彻落实“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对“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有利于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群众为根本,以实践为标准”的理念,自觉按照“发展更好、城市更靓、管理更优、生活更美”的总体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各项工作,以切实具体的行动把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全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推进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雷卫国强调,济南市科协全体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基层”主题活动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围绕“科技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抓住“科普惠民、泉城提素”—511主题服务活动这条主线,针对“科普惠民、泉城提素”—511主题服务活动查找在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制订具体改进措施。要把单位整改与个人整改结合起来,把近期整改与中长期整改结合起来,互相衔接,互相促进。要紧密结合“科普惠民、泉城提素”—511主题服务活动的工作任务,明确拟办理的实事项目,各部(室)和事业单位要进一步细化量化,明确完成时限,落实工作责任。

为扎实开展好主题活动,济南市科协成立了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了《关于广泛开展“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基层”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和《济南市科协“三服务”主题活动配档表》等。下一步将抓好工作落实,切实办成、办好涉及科技工作者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让基层、科技工作者和群众受益。会议要求,领导小组和服务督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协调,及时调度,半年和年底,对各党支部、各部(室)和事业单位,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和考核。要充分运用网络、刊物、宣传栏等阵地,对活动过程及成效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编辑:孔海生)

4.基层服务 篇四

——《如何推进“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调研报告

当前,受国际铁矿石价格影响,钢铁市场持续低迷,攀钢的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进入了“保命经营”的艰难阶段。面对严峻形势,职工的增收难度加大,部分职工的思想情绪产生了较大的波动,直接影响到车间职工队伍的稳定以及一线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车间生产经营工作的开展。在国际大环境钢铁价格持续走低,短期难以回暖形势下,石灰石矿采矿车间分工会作为攀钢的基层工会组织,为在企业面临困难和挫折时,稳定好职工队伍,积极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从自身内部出发,坚持工会干部深入基层大走访、困难职工大帮扶、服务重点在基层的原则,深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调研。

调查研究是开展活动的“先遣部队”,要想切实开展服务基层职工的各项活动,就离不开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采矿车间分工会利用两个月的时间,由车间工会牵头,成立了领导小组,以“稳定基层职工队伍”为目的,紧紧围绕车间生产经营主线。开展了“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在基层”专题调

研活动。本次调研以实地调研为主,针对采矿分工会下属原矿、检修、普立窑3个工会小组进行走访、调研,主动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了解普通职工一线职工的工作状态、生活需求、精神面貌和征集在当前企业困难时期,工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中,随机访问原矿、普立窑、检修3个作业区职工,以填写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深入了解采矿车间各班组职工对我分工会的认识。选取车间先进吴兵、值班长赖明俊、一线职工杨富等多名有代表性的职工,就调查所关注的问题与他们进行深入访谈。请他们从一名普通的工会会员角度出发,讲述在车间工作的经历和感受,从而为我工会提供第一手感性资料。通过进行深入访谈,我们不仅直观的感受到企业职工对工会的认识情况,而且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真正倾听了他们的心声,了解了他们的想法。车间分工会在此次“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在基层”调研活动,收获良多,成果丰富,给采矿车间分工会在企业面临困境情况下,在逆境中的经营管理和工会工作带来了全面、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总结出了当前工会工作落实情况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之处:

1、通过车间工会长期扎实深入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仍有一部分一线职工没有直接受到工会关怀。车间工会多年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各班组都产生了良好

效果。无论是劳动保护、职工权益、还是在困难帮扶、班组建设等方面,工会组织都尽力让广大职工享受到工会给大家带来的温暖和关怀。但是采矿车间作业环境艰苦,大部分职工从事露天作业岗位,车间管辖区域涉及白云石、石灰石两采场,作业区域广、工作战线长,还有部分职工从事夜间值守工作,在看望、走访中,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惠及每一位职工。个别职工认为从事艰苦行业,而未感受到工会对职工的关怀,在工作中怨言较多。

2、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员工对于工会服务的潜在要求也日益加大,工会工作压力增加。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广大员工对于工会各项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员工日益提升的需求和工会工作能力产生矛盾。为了更好地服务职工、密切和职工的关系,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

3、班组建设虽然近几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职工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在企业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今天,工会虽然在改善班组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班组还是存在缺乏办公电脑、空调等硬件设施,同时班组的阅读学习材料较少,使职工在认识新事物以及了解企业形势的空间上缺少了渠道。

4、工作岗位与工会活动时间冲突,部分职工无法积极参加到工会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来。由于采矿车间作业战线长,岗位人员相对紧缺,工作时间相对固定,一线岗位人员为保生产组织,导致部分职工因为岗位关系,不能经常性地参加工会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来,较少享受到工会组织的各种交流和文化活动。

为响应各级工会的积极号召,为确保此次调研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采矿车间分工会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制订了一系列实施方案,旨在更加积极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群众工作,面对面地与职工交流,心贴心地做思想工作,实打实地维权服务,积极处理基层职工反映诉求、释疑解惑、疏导情绪、提振信心,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与职工队伍稳定。

一、深入一线,接上地气。“面对面”向基层职工了解诉求。

1、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讲清当前企业面临形势。

采矿车间工作区域分布点多面广,为更好地了解各个生产岗位上职工的需求,车间工会坚持干部深入基层走进一线,将职工组织起来,召开多种形势任务教育活动,讲清当前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对收集到职工提出工会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做耐心分析。分析工会工作无法惠及每一位职工的种种困难,理顺工会工作与生产经营的关系,解开职工的心结。让一线的职工充分信任工会组织,同时增强职工企业归属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线生产工作中,切切实实地为车间生产经营想办法、出主意、找措施,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稳步推进。

2、深入一线参与生产,切身感受一线职工艰辛。

“要真实了解职工困难,就必须融入到职工内心倾听一线心声”。采矿车间工会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躬亲实践,放下身子走访基层联系群众。以一个普通岗位工的身份亲身体验和感受一线职工的艰苦,和一线员工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了解与发现生产工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在企业艰苦时期,更好的维护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同时,多种形式座谈活动,就职工们关心的民主权益、福利待遇、劳动保障等问题,进行广泛而有益的讨论。探讨并帮助职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实现职工队伍状况在一线掌握、工会维权帮扶在一线实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一线推进、工会工作任务在一线落实、群众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会形象在一线树立。

3、深入班组监督管理,掌握职工队伍情况。

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班组的管理好坏,将直接影响车间产品的生产进度、产品质量、以及班组内职工队伍的稳定。为更真实地了解班组职工队伍的状况。采矿车间分工会采取资料查阅、现场考察、个别访谈等方法,对班组的职工队伍、制度执行情况、管理满意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调查存在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形成对班组的长效监督机制,提高班组职工队伍的整体战斗力。提升班组有效激发职工的活力等都面临着新挑战的能力。同时,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让广大职工更多地分享到改革成果,明确的工作目标促进了工会工作的发展。

二、拉近距离,放下架子。“心贴心”和基层职工产生感情。

1、创造一种沟通无限的工作氛围。

采矿车间结合工作实际,注重加强与职工的沟通。在车间、班组内部营造一种自由开放、信息共享、人人平等的氛围。在交流形式上,除公司正式、制度化的交流途径之外,积极鼓励各种自发、非正式的交流沟通渠道。在与一线职工娓娓道来的谈心、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模式下,减少员工之间、班组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形成一种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2、要尊重和认同员工。

尊重和认同是员工情感管理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一线职工无论处于何种岗位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见解得到尊重和认同。调查发现,当前采矿车间职工的素质普遍都比较高,因此要求被尊重和认同成为一线职工工作是否快乐的最基本要素。对此,采矿车间分工会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所有的职工都视作车间大家庭中的一员,公平地对待他们,喜爱他们,要让员工感觉到被重视。全心全意的为车间及矿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3、深入了解职工思想动态。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会工作的一项基本功。工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与职工沟通交流,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与职工“零距离”接触,既要真诚倾听职工群众的情况反映,也要虚心学习职工和基层创造的实践经

验,重点了解职工合法权益的现实情况和制约基层工会工作发展的难点,更加积极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群众工作,实实在在为职工说话办事,把广大职工的思想进一步统一起来,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维护职工队伍与社会稳定。

三、注重成效,扑下身子。“实打实”为基层职工解决困难。

1、深入基层直面职工,为一线员工提供优质工作生活环境。

采矿车间大多是在露天环境下服务生产一线,为车间的生产经营任务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大多工作强度大、工作单调枯燥、生活节奏单一不变。特别是在两采场以及普立窑作业区的职工,为使他们能够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车间生产经营任务中,采矿车间分工会积极与矿相关部门协调,改善职工工作餐饭菜质量,为一线作业休息区加装空调、热水器、在高温天气给职工送去一瓶瓶清凉饮料等,改善一线职工作业条件,大大提升了一线员工的生活质量、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2、着眼点滴关怀职工,为一线员工提供温暖贴心福利待遇。“患难见真情“、“雪中送炭”,为使一线职工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真真正正地感动一线职工,采矿车间分工会重点关注一线职工的点滴,从细微环节了解职工困难,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一线职工谋福利。普立窑作业区职工郑红,自

身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长期住院,不能够正常上班,需要大量的医药费;工伤职工王建秀身体虚弱,生活拮据;检修焊工李颖,生病住院……为了体现组织的温暖,车间领导得知后,经常给予帮助与支持,逢年过节组织慰问,通过对职工无微的关心,给一线职工带去“雪中送炭”的关怀,大大提升了工会在职工中的声誉和地位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5.深入一线服务基层 篇五

服务基层 推进部门“三定”工作有效运行

中源县委编办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本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单位的宗旨,围绕政府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的制定,合理设置和调整机构,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严格标准抓落实。按照县委、政府及上级部门的要求和相关规定,对政府机构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设置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三定”工作的范围、方法步骤、主要内容、时间安排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政府机构改革“三定”工作,政策程序明了。

6.基层服务经历证明 篇六

基层服务经历证明

兹有我单位工作人员张天雨,汉族,身份证号:***413,于2009年9月考入我单位任教,属于“农村义务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人员,服务期限为3年,服务期限的起止时间为2009年9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截止2012年9月1日服务期已满一届,在此期间遵守相关文件规定,完成各项服务工作,考核为合格,于2013年参加四川省公务员考试,本单位同意报考。

剑阁县元山初级中学校 2013年11月21日

7.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篇七

一 、 以 建 设 标 准 化 “ 壮骨”, 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程度的高低, 直接关系着老百姓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一是定位高。我们在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上, 坚持“眼光远、思路宽、标准高”的原则, 在符合《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 满足辖区服务人口数量需求的基础上, 力求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 并符合国家卫生学等标准。目前, 我市10个卫生院基本建设通过争取国家资金和地方财政支持等措施, 全部实行了新一轮的标准化建设。二是配备齐。10个乡镇卫生院均按1.4名/千服务人口和1.2张/千人口配备了医务人员和床位, 并配备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其中, 6个卫生院配备了DR, 3个卫生院配备了碎石机和腹腔镜。三是要求严。全市145个村卫生室的建设严格按照“统一设计、统一布局、统一外观、统一标识标牌、统一设备配备”的要求, 扎实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房屋建设和基本装备由市财政、村委会筹资和企业家捐资建设, 业务用房面积120-160平方米, 设“四室一房”, 及29种以上常用设备。目前, 我市145个村卫生室除今年正在新建的16个外, 其他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的要求。

二 、 以 业 务 规 范 化 “ 活血”, 提高医疗技术普及性

规范化建设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业务发展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普及和提高。一是强化依法执业。我们强化依法执业的理念,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建立健全并落实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主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 加大院感预防控制管理力度。二是强化医疗质量提升。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安全管理措施, 规范医疗文书书写。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拓展业务范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确保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价廉。4家乡镇卫生院与上级三甲医院建立了长期协作机制, 近3年无医疗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诊疗操作规程和绩效考核办法。督促乡村医生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诊疗规范, 做到诊疗有处方、看病有记录、收费有依据、传染病有报告。三是强化公卫服务。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转变服务模式, 以健康管理为中心, 全市乡镇卫生院组建全科医师团队28个, 实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签约率已达55%。截至目前, 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95.7%, 一类疫苗接种率为100%;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7.3%,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8%;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管理率70.95%;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80.5%;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84.6%;重型精神病规范管理率97.2%;全市疫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均达100%。通过业务规范化建设, 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的普及性。

三 、 以 运 行 信 息 化 “ 化瘀”, 提高医疗资源共享性

信息化建设是基层医改的强大支撑, 通过运行信息化建设, 有效化解了基层卫生机构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 提高了医疗资源共享性。一是建平台。我市自2011年开始启动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全省率先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了包含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结算及综合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当阳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全面实现市、镇、村三级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为综合服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2013年, 当阳市在全国县市级率先发行兼具就医和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二是建网络。我们建立完善了医生工作站, 为全市10个乡镇卫生院、145个村卫生室按4500元/单元的标准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刷卡器等相关设备, 并联网接入信息化管理平台,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信息系统联网率达100%。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实现了无缝对接, 达到了村村通网络, 时时知信息, 处处能报销的目标。三是建机制。我们建立健全了信息运用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信息互联互通作用, 确保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及时报销, 省内住院四级联网即时结算。并定期开展财务运行状况、双向转诊、医疗费用、抗菌药物合理运用等分析, 充分发挥了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

四 、 以 管 理 科 学 化 “ 健体”提高医疗模式统一性

8.基层服务 篇八

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与中国船检文化、加强船检文化建设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中的作用和基层船检文化建设

的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基层 公共服务 文化理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航运业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也为世界港口和航运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远洋船队规模位居世界第4位,总运力已位居世界前列,航线遍布全球各地。在新建船舶方面,中国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据克拉克松统计(按载重吨计),2010年中国在三大指标上均超过韩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第一造船大国。但从金额来看,中国在完工船舶和手持订单方面的金额实现均落后于韩国,显示出中国在高附加值船舶建造领域和船舶建造平均周期仍落后于韩国。这也反映出中国离全球第一造船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作为为中国航运和船舶制造业提供公共安全与技术服务的中国船级社就需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切实提高我们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基层船检的服务能力建设,在努力实现中国航运大国和造船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是船检工作本质的需要

1、船检工作中的公共服务内涵

中国船级社的宗旨是通过对船舶和海上设施提供合理和安全可靠的入级标准,并通过提供独立、公正和诚实的入级及法定服务,为航运、造船、海上开发及相关的制造业和保险业服务,为促进和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防止水域环境污染服务。

所以,船级社的本质是一个参与提供为促进和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防止水域环境污染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机构。

2、增强基层船检公共服务能力的紧迫感

公共服务的职能主要在基层,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是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2月的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同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建设服务型政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当今世界在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的推动下,随着海运贸易的增长以及船舶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船舶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以经验应用为主的传统观念正逐步被取代。在国际上,海洋运输业的环境保护和人命安全一直是各国际性组织所重点关注的方面。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IACS协会批准通过新的决议和技术标准要求逐年增多,这些标准的设定越来越多地重视船舶航运带来的环保、人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并且从局部的、单项的技术调整,越来越多的发展为新科学、新知识的船舶设计理论上的全面应用和全面更新。首先,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必然不断地提升船舶技术标准的快速发展和更新;其次,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存问题之一,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威胁,船舶航运也不能置身事外;同时,通过设立标准以达到技术输出等目的,也是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中常用的手段。在这一社会转型、技术大发展的年代,作为第一服务窗口的基层船检必须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加强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的建设,以适应时代,满足中国海洋战略发展的要求。

3、基层船检工作在服务能力建设上的不平衡

发展了的船舶工业基地与新兴船舶工业基地船检能力的差别。据国防科工委所统计的数据,我国船厂有三千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是387家,主要位于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珠三角(以广州为中心)和环渤海地区(以大连为中心)三个基地,可以说中国船舶工业数量较多,除了三个中心外,大多处于水平低、小而散的格局,地区造船能力差别凸现,而地区船检能力的发展是依附于地区船舶业和航运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地区发展与人力资源滞后造成的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后发展地区的专业船检人员的人力资源与地区快速发展不匹配,以及综合服务能力的不足。

发展地区与后发展地区的船检管理服务能力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后发展地区船舶工业的大面积发展在这些地区也就近几年开始,船舶工业与地区原产业毕竟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工业系统化与产业个体化的矛盾在这些地区向船舶工业化发展道路上将始终伴随着,人的思想观念转型也同样在矛盾中前行,这对这些地区船检管理服务能力将产生影响。

加强船检文化建设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公共服务能力与中国船检文化

我国船检是伴随着近代海关和航政机构的设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船检作为近代航政管理机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船舶安全航行和促进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中国船检也经历了由公共行政到公共服务的转型发展过程,这种转型需要以权利为本位向以民为本位、以社会为本位转变,即向服务性船检转变。而服务性船检的基本理念就是:第一就是服务,船检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应该尽可能的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产品;第二个就是服务性船检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法规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的程序,以业界、社会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船检。这就是服务性船检的基本含义。为提高服务型船检的服务能力,就要对它原有的文化进行转型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型中定义: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船检文化建设也是这样,它应该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否则船检文化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也就没有生命力。增值开发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文化建设自然要以民本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并通过这一思想的开发利用,使职工群众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地参与船检的民主管理。坚持人的平等性,认为“人皆为尧舜”,这正是过去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的增值开发并用于现代船检的文化建设,将为船检职工提供平等竞争的,倡导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运行机制。务实精神要求人们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对此如能发扬光大,必将形成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船检精神,努力提高船检公共服务能力的精神。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定义文化:“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企业文化则是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建设船检文化,实际上就是要重新审视船检所遵循的价值观体系,根据长远发展战略重新建立起一套可以共享传承,可以促进并保持船检正常运做以及长足发展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提高船检人的公共服务能力。

2、加强船检文化建设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中的作用

能力素质模型创始人大卫.麦克里兰认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我们可以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冰山理论),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而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的表现在于人,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理解,文化应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这充分体现建设良好的船检文化对提高船检公共服务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船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实践基层船检文化建设的体会

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置于重要位置。文化需要渗透,为了用船检核心价值观引领基层船检队伍,我们在实践基层船检文化建设中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开展工作,创新活动载体,积极推进单位的“共产党员示范岗”的创建工作。树立“服务至上,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员工的专业技术应用服务质量,加强廉政建设,设立廉政专题走廊,加强我们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把我们的基层船检建设成为一个“管理精细化,理念先进化,技术精湛化,工作廉洁化”的在地区具有良好影响的基层单位,使我们队伍的船检工作服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结语

船检服务是一种混合型的公共服务,是政府服务的延伸,以标准为基础,它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同时也是一种基础性公共服务,按照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我国交通、特别是海上交通基础性科研,如应引导对我国的船舶业相关标准、以及涉及环保节能的船用设备标准的系统化梳理和研发制定,并进行相应的资金投入,使之与快速发展的海洋交通发展相适应。

9.基层服务项目简介 篇九

2003年的夏天,贵州省在全国首批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五年来,贵州既招募本省大学生,又接受外省的援派,累计安排来自北京、山西、湖南、海南、湖北、江苏、四川、河南、辽宁、安徽、河北、贵州等省内外志愿者7692人次,覆盖省内65个县约800余个乡镇,服务项目包括支教、支农、支医、农技扶贫、远程教育、青年中心、基层检察院、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基层法律援助、农村文化建设等11个方面。无论是志愿者总数还是覆盖范围均居全国第一。同时,贵州还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贵州省内项目,一些地县级项目也随之开启,形成全国唯一的四级联动(中央、省、市、县),四级出资,四级开展西部计划的“贵州西部计划现象”,受到团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在志愿者的管理中,我省独创了“三位一体”(各级项目办、服务单位、志愿者个人构成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2005年4月贵州省西部计划项目办荣获全国西部计划综合评比(服务

省)第一名。

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们积极投身基层,在基层砥砺品格、无私奉献,用激情和爱心演绎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受到基层百姓的欢迎和拥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他们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典型,成为家喻户晓的“志愿明星”,成为大学生们的学习楷模。西部计划志愿者唐开文、谌永业分别荣获2005“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和“中国百优青年志愿者”称号。同时,经过1至2年的磨砺,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的自身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转变了就业观念。据统计,至2007年末,共有2000余名结束服务的省内外西部计划志愿者通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和录用、各地聘用、自主创业

等方式扎根贵州为基层工作。

我省5年来的实施成绩充分显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志愿者奉献精神为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为内容,积极投身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和促进了人才的合理配置,摸索出了新兴的智力扶贫模式,真正取得了“老百姓得实惠,志愿者长才干”的阶段性成果。

贵州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

2006年4月,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扶贫办、团省委联合启动了贵州省“三支一扶”计划暨组织我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一系列精神和部署,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方面的扶贫攻坚工作,为我省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献智献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两年来,共有1000名“三支一扶”志愿者在我省的37个受援县服务,服务乡镇达400余个。

按照《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通知 》(黔人通„2006‟48号)文件精神,“三支一扶”计划项目办与“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办公室设在团省委,在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办公室的指导下负责“三支一扶”计划的具体实施。借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经验,“三支一扶”计划在我省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成效,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肯定。“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的到来,为我省基层教育、农业、卫生、农技扶贫等项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的努力奉献,为我省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

加速作用。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选聘高校毕业生进村(社区)工作

背景介绍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2005年12月31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05]21号),对我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这项工作是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要求,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战略高度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我省从2006年开始,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抓手,贯彻落实

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部署。

工程情况简介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而提出的重大决策。目前农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省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因素。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年轻干部到农村锻炼成长及献智出力,提升农村本土人才文化知识水平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具体任务为:2006年选聘1000名(实际选聘1500人),2007年选聘2000名,2008年选聘2500名。选聘对象为我省及外省普通高等院校大专以上学历应届、往届毕业生(含高等职业院校应届、往届毕业生)。在村工作时间2-3年。我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积基层就业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和各专项工程进展情况在贵州人事人才网()均有收录,欢迎放大高校毕业生点击阅读。

贵州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连续5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我省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我省2008年选聘名额为629名。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普通高校统招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重点是应届毕业和毕业2年以内的本科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大学期间担任过班级以上学生干部职务或获得过校级以上表彰或系(含校属学院)级“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也可选聘。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团省委等部门组织到农村服务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高校毕业生,按照选聘计划的一定比例单独进行选聘。

10.如何搞好银行基层服务 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根据分行的统一安排,本次服务培训的最后一节课由我来跟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我也愿意把我对服务工作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思路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们大家共同提高,把我们的服务工作搞上去。

一、优质服务的重要性

服务工作是老生常谈,我们银行就是做服务的,服务的重要性我相信在做的每个人都很清楚,但这里我还是想引用安利全球总裁史提夫。温安格 和德。狄维士的话来阐述一下。他们是这么说的:“你一定非常关心,在影响顾客购买的众多因素中,究竟哪一个因素才最具影响力?是优质产品、卓越的品牌,还是不断推出的精彩促销活动?在我们看来,这些因素的影响力都勿庸臵疑,但销售人员诚信专业、周到细致的服务,更是推动顾客产生购买意愿的至关重要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在消费者心理领域所做的一项调查和我们的观点不谋而合。据统计,超过70%的顾客一旦对销售人员的服务产生了喜欢、信任之情,那么信赖和接受他们所推荐的产品和品牌,就变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句话,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体会,人们所说的“回头客”、“忠诚度”就是这么形成的。

二、服务的目标

我们银行提供服务的目标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可能会说是为了指标、任务,发展业务,比方说在做的各位行

长、网点主任;有的可能说是为了绩效,为了挣钱,为了养家糊口;可能也有人说了我没什么目标,我们就是干这个的。这些可能都对,但我想我们服务的目标应该是赢得客户,具体的说是赢得更多的中高端客户,这才是我们服务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说这些并不是不鼓励大家销售大单,而是希望大家对这些大单、这些客户要给予密切关注,特别是购买大单保险的客户,我们卖的是保险,卖的不是客户。

这也落到我们刚才说的服务的目标是赢得客户,我们现在有很多产品,卖基金、理财产品、销售保险、销售黄金白银,当然还有我们的本行—存款,等等,这么多产品其实都依附在一个载体上,就是我们的客户,前面说的这些产品只是客户资金的存在状态或者说形式,只要客户在,资金可以转化为基金、转化为理财产品,但是一旦客户没有了,这些都一并不存在了。所以张衢行长在《掀起银行的盖头》一书里说“业务如庄稼,客户才是土地”,银行服务的基本要点就是经营客户。

董事长不是这么说的吗?“满意度是今天的市场,美誉度是明天的市场,忠诚度是永远的市场”,所以,我们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在于赢得客户,在于赢得客户的满意、美誉,更重要的是赢得客户的忠诚。

三、做好服务的几个关键环节

1、尊重客户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被服务的对象。

我们上酒店吃饭,服务员给我们提供服务;我们买手机选号码,运营商给我们提供服务;到超市买东西,超市给我们提供服务。也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在被服务时,不希望别人怎么样对待我们,我们提供服务时就不要那样对待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我们希望别人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也应该这样做,这就是“己所欲,施于人”。

尊重是相互的,尊重客户、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个思想观念的问题,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头脑里时刻挂着这跟弦,想这这么做,日积月累,我们就能取得进步。不是有句谚语这么说的吗--“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重复,重复就是习惯。所以这个观念是可以培养,也可以养成、做到的。

2、大堂制胜

大堂在我们网点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也不用多谈,我想说一说大堂经理这个角色。先说大堂经理的人选,我记得总行新任个金部总经理李卫平专门就这个问题说过,他说,我们选大堂经理,不要仅选那些高学历、年轻、漂亮的员工,大堂经理起到的就是“阿庆嫂”的作用,“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大堂经理主要起到的就是沟通协调。在这方面,我们广大的中年员工有很多优势,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角色。我们在做的绝大部分都已经年过中年,中年员工的最大优势是她们的责任心,而青年员工这方面要差一些。很多中年员工,这些员工是我们行发展的基石,只要能调动她们的积极性,我相信她们的优势是年轻人所达不到的。

3、重视细节

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服务的优质与否关键体现在细节上。这里我想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们每个网点都有电话,但在接打电话这个小细节上,有的网点的电话可能长时间没人接听,觉得一个电话可能没什么大不了,有些责任心不强的觉得反正不是找我,找我就给我打手机了。

所以说,这就是细节的作用,我们说细节体现品质。

四、几个服务问题的再认识

1、服务规范再认识

服务是有规范,也是有纪律的。我们每个人从进入工行那天起,就不再单纯是我们个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工行的形象,特别是我们网点的服务人员,客户有什么不满意,不会说是谁谁谁不行,他会说工行不行,或者说工行的那个谁谁谁怎么样,也是影响的整个工行形象。所以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既然在工商银行的岗位上,就要遵守工商银行的规矩。我们有服务的考核办法,就要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评价尺作用。“服务就是管理,管理也是服务,服务不好就是管理不到位”。突出强调了服务的管理作用。

2、投诉的再认识

对投诉我是这么认识的,投诉是有形的,是看得见、听得着的,但是“隐形”的投诉呢?他在客户的心里,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对客

户来说,我可以投诉你,我更可以放弃你,我用脚投票,不跟你玩了,不可以吗?一个满意的顾客将会引发8笔潜在的生意,其中至少一笔成交;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个人的购买意愿;争取一位新顾客所花的成本是保住一位老顾客所花成本的6倍。

客户看重的不仅仅是能不能取到钱,更看重是我们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所以我们说态度很重要。

3、排队现象再认识

现在服务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日益严重的客户排队问题,排队问题我觉得可以一分为二的看,排队的人多,说明我们银行买卖好,人气旺,这是生意兴隆的表示;但另一方面等候时间过长,确实影响了我们的业务发展,突出表现在排队等候时间过长会把我们的中高端客户挤走,反过来也会出现谢行长说的那种托人办理财金卡的情况,这种情况我想在座的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要想缓解这种现象可行的办法一个是大力发展我们的电子银行尤其是网上银行业务,进行业务分流;再一个就是充分发挥低柜和优质客户服务区作用,低柜要把那些较为复杂的业务比如挂失、冻结、电子银行办理、买卖基金、理财产品等业务分离出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4、晨会再认识

11.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研究 篇十一

公共卫生是指依靠社会力量不断改善环境卫生。如传授健康科技,预防并监控传染疾病,增强身体功能,保持公民身心健康,以实现延年益寿的目的[1]。公共卫生服务是构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公民享受健康保障的最底线。当前我国公务卫生服务正逐步走向均等化,它不仅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时还集中体现了我国大力发展公益医疗服务的决心。自2003年的SARS暴发后,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也逐步升级,2009年的H1N1流感又一次刺激了人们的健康神经。随之人们也更加积极的面对公共卫生及服务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解决办法。基于此背景,笔者进行了相关探索和研究,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出发,针对现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应对全国性突发传染病和应急事件中的表现也存在着不足。因此,笔者对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随着基层公共服务内容的不断增加,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和工作强度也不断增加。但我国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所占的比例仅为14%[2],基层人力资源已跟不上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速度,也成为了制约公共服务事业进步的阻力之一。而大量专业人才都积聚在我国省市的各大医院,这种地域与人员的不合理配置格局不利于公共卫生均等化的顺利进行。同时我国公共物资在空间分配上也存在弊端,东中西物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差距,这一硬件差异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非均等化。

“等级”服务:医院对不同户籍的就医人员采取不同的服务态度,使就医人员在情感上得不到平等对待。如对隶属于本辖区户口的居民给予免费接种疫苗、老年保健等公共服务[3],但针对外来户口的居民只给予免费疫苗接种的待遇,这不仅不利于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实现,也不利于人口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基层人员能力欠缺:从基层人力资源不合理的配置中可以看出,我国医学精英都集中在医疗条件较好的省级或市级医院,只有少数人会热情的投入到基层工作中,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基层公共服务人员的质量。在全党全国全力建设公共卫生的重要时刻,必然会加大对基层人员的要求,而基层人员具备相关公共知识的并不多,致使基层公共卫生及服务力量达不到党和政府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发展均等化公共卫生的人员配备要求。此外,医疗机构职能在分配时也存在偏差。同时,政府下设的卫生行政部门及一些医疗机构制定的相关体制,也不利于当地基层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而且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没有发挥作用,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也不能满足这项惠民工程。

对 策

采用激励机制,提高基层人员积极性:增加基层公共服务专业医生的数量,这样既能提高基层公共卫生的服务质量,又能提高整体医疗事业的服务质量。政府如何把全科医务人员引入基层服务,这是发展公共卫生的关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激励机制,在原有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基层公共服务,并给予相关服务奖励,从而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设重大项目:重大服务项目主要涉及慢性病、传染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相关项目。因为传染病需要进行提前预防[4],在确诊后还需要及时上报治疗。而对慢性病需要进行指导,宣传正确的健康理念,督促進行健康的锻炼等。此外,还要制定应对基层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进而减小公共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提高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培养公共卫生服务及管理人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在培训中,应注重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并提高服务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专业人员需进行定期的实地实践,开展基层公共卫生讲座,传授公共卫生知识。此外,还要对公共卫生进行监测和实时评价,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优化人事管理制度:实行竞争上岗,定编定岗,并推行绩效考核制度,以推进基层分配制度的改革,并实现多劳多得,从而调动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把服务质量、数量和社会的满意度纳入其中,并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同时,还要建立监督机制,进行跟踪调查评定,并进行月度汇报,以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科学有效的进行。此外,还可用绩效考核的措施,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基层服务领域。

讨 论

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深化医改的过程,同时还是实现人们共享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建议不断改善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科学合理的分配人力、物力资源,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便尽早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徐立伟.半数死亡漏报折射基层公共卫生困境[J].中国社区医师,2011(23):26.

2 黄春广,刘风琴,张金生,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探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6):590-591.

3 何建军,谢聪,孙明惠,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2012(4):138-139.

12.基层服务 篇十二

一、“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是“三农”保险的支撑和依托, 是“三农”保险运行中基础性的配套平台, 因此它们两者密不可分, 共同构成农业风险化解机制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保险实践中, 农业经济的稳定, 农民生活的和谐也是上述两者合力共同推动的结果。可以说, 离开了“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 “三农”保险业务会因缺乏着力点而无法开展, 作用也无法体现;反之,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将是一架毫无用处的空壳。所以, 总结和宣传“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意义除了它对于“三农”保险的基础平台和配套网络的作用以外, 我们还应从“三农”保险的作用来折射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从“三农”层面上看, 通过“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 “三农”保险迅速开辟了一条稳定而重要的救灾资金筹集渠道, 为农业生产和受灾的农民群众提供及时的经济补偿, 有效解决了灾后重建资金短缺和农民群众因灾返贫问题, 进一步增强了农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的“稳定器”和“保护伞”;通过“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这一平台, 党和政府的惠民爱民政策能够充分体现, 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放大效应也能迅速得以反映;通过“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这一平台, 可以推动农村融资模式创新, 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 优化农村信贷环境, 推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帮助农户更好地解决贷款难问题。

从政府层面上看,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为政府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搭建了有效平台, 是政府服务农村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是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协同共建、共推“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等方式, 探索“政府搭台、公司运作”的“三农”保险运行新模式, 这一模式优化了“三农”保险服务机制, 成功地跨越了“三农”保险服务农户的最后“一米线”, 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从保险公司层面上看:第一, 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加快开拓农村市场的战略选择。保险公司要实现产品、服务、人员“三下乡”, 开拓并占领农村保险市场, 就必须建立健全扎根于农村的营业机构和服务网络, 实现与客户“面对面”接触和“零距离”销售, 快捷地对农村居民进行业务宣导和提供优质服务, 从而扩大公司在农村地区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全面提升公司在农村市场的覆盖面和渗透度;第二, 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巩固和强化保险公司农村市场先发优势的有效途径。保险公司通过进一步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建设标准与管理模式, 盘活现有农村网点资源, 并以此为依托, 进一步壮大农村销售队伍, 加大产品投放, 提高服务水平, 巩固和强化公司在农村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引领地位;第三, 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确保“三农”保险依法合规经营的必然要求。保险公司通过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将机构网络延伸至乡镇和村级, 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涉农一线, 实现“网络到村、服务到户”, 从而为强力推进承保理赔到户提供依托和支撑, 切实做到“三农”保险依法合规经营和规范发展。

二、“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在河北省的实践

(一)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站点覆盖情况。

截至2015年, 河北省共设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11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01个县、6个自治县、1, 970个乡 (镇) 、50, 201个行政村。目前, 全省已建成“三农”保险服务部547个, “三农”保险服务站1, 907个, 乡 (镇) 覆盖率达到96.8%, “三农”保险服务点43, 706个, 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7.06%。

2、“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队伍建设情况。人保财险河北省分公司通过系统内招聘和系统外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机构进行了人员配备和补充。截至2 0 1 5 年12月底, 河北省分公司共有46, 870名“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人员, 其中服务部工作人员2, 361人, 配备乡 (镇) 一级农险工作人员2, 068人, 落实村级协保员42, 441人。各地市公司“三农”保险服务部、站、点工作人员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二)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1、“三农”保险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一是农村地理环境恶劣。农业保险具有保险标的分散性的特征, 这一特点决定了农险工作量比较大。河北省山地面积为90, 280km2, 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8.1%。由于地理条件的恶劣性, 增加了工作难度, 此种状况严重打击了农险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阻碍了“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数据显示, 2014年河北省保险密度为1, 262元/人, 保险深度为3.17%。加上河北省的城乡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河北省农村的经济状况还处于落后状态, 这些情况都决定了河北省“三农”保险发展水平的滞后;三是农民保险意识淡薄。“三农”保险是一种无形的产品, 它并不能给农民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这一特点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和投保积极性, 加之一直以来“靠天吃饭”的保守意识在农民脑中根深蒂固。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双重制约了政策性“三农”保险的发展;四是政府支持缺乏主动性。“三农”保险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 各级政府本应该主动引导和支持。但是经过调研, 我们发现“三农”保险每年的财政补贴资金都存在到位迟滞的问题, 特别是地方财政补贴的到位迟滞问题尤其普遍, 这一现象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三农”保险的发展;五是“三农”保险立法缺失。2013年3月1日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 虽然填补了我国农业保险立法的空白, 但是该条例并未明确指出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包括哪些方面, 严重限制了“三农”保险的快速健康发展, 影响了“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

2、服务站点覆盖面尚未达标。

截至2015年12月底, 全省落实“三农”保险服务部547个, 建成“三农”保险服务站的乡 (镇) 有1, 907个, 乡 (镇) 覆盖率为96.8%, 但仍未达到“三农”保险服务站乡 (镇) 全覆盖的要求;同时, 全省设有“三农”保险服务点的行政村共42, 441个, 行政村覆盖率只有87.06%, 远远低于河北省分公司关于服务点覆盖率的要求。由此可见, 河北省“三农”保险服务部的站、点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3、服务队伍执行力亟须加强。

由于各市分公司的农险部门工作人员是一支较为年轻的队伍, 并且绝大多数县支公司并没有单独设立农险部, 所以人员配置成为约束“三农”保险发展的瓶颈问题。另外, 除了人员短缺、人员配置的矛盾突出外, 如何发挥现有农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调研中, 我们发现一些市分公司对待农险工作缺少积极性和责任心, 仅仅满足于当二传手, 对省分公司的各项要求仅仅停留在简单传达的层面, 甚至连二传手也当得不合格, 对于很多工作要求、政策和信息到了市公司层面就大幅衰减, 并不能及时传递到县支公司。市分公司尚且如此, 县支公司则更加离谱。比如, 有的县支公司不仅不按要求收集备案协保员的基础信息, 甚至不知道协保员劳务费用如何支付, 对于业务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更是缺少深入思考和主动性, 甚至就连对农险业务的认识都出现了偏差, 存在思维误区和抵触情绪。

4、服务体系实效有待发挥。虽然河北省分公司的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有很多已经建成的服务站、点流于形式, 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率,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保员的工作经费支付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协保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基层服务体系和农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部分“三农”保险服务网点建设未达标, 有些乡 (镇) 服务站、点标牌悬挂和制度上墙并未完全落实到位;三是服务站、点管理良莠不齐, 部分站、点流于形式, 挂牌了事, 不仅承保、理赔、报案等业务信息不齐全, 并且尚未建立台账, 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导致服务站、点产能的挖掘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四是服务部建设严重滞后, 部分基层支公司缺乏主动性, 对服务部选址、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申报等工作未能及时开展, 从而造成服务体系建设进度落后的被动局面。

三、“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完善措施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一步破解“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一) 不断改善“三农”保险生态环境。

构建良好的农村保险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保险公司、司法部门、农村企业和农户应形成共建机制, 以促进农村保险的快速发展。首先, 加强地方政府主导, 推动农村保险生态建设。尤其是县乡一级政府, 他们的导向对“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县乡一级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抓落实上, 包括政策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落实;其次, 健全保险法制, 营造有利于农村保险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立法部门应尽快调研农村保险建设的立法工作, 进一步修订完善《保险法》、《农业法》、《农业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 明确政府各部门在支持“三农”保险中的职责, 从根本上加大法律的威慑力;最后, 保险公司应主动出击, 提高对农村保险市场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加大在农村的宣传力度, 逐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而且还要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比如提高农村一线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发适销对路的农村保险产品、健全农村保险服务网络等。

(二) 分步实现服务站点全覆盖。

目前,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点的行政村覆盖率只有87.06%。为了尽快弥补这一空白, 河北省分公司应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进一步推进“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全面推进阶段 (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 , 各级单位积极组织完成辖区内“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理顺工作机制, 实现“三农”保险基层服务站、点的全覆盖;二是检查验收阶段 (2016年11月) , 由省“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 对各乡 (镇)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有关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三) 切实保障人财物力投入。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三农”保险的重要战略手段, 必须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 本文认为应主要从强化费用支持、强化人员保障两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1) 强化费用支持。充分的费用保障是建设和运营“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坚实基础。河北省分公司应出台服务体系建设费用支持的管理办法, 参照总公司设立“三农”保险发展专项基金, 一方面按河北省分公司总保费的0.5‰计提专项费用, 另一方面调减农险间接理赔费用标准, 分别用于网点设施补贴、宣传费用补贴、网点维持成本等。对营销服务部和服务站进行建设费用补贴, 凡是验收合格的“三农”营销服务部和服务站分别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用于其初期建设; (2) 强化人员保障。河北省分公司已成立了以省公司总经理为主任, 省分公司各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号工程”发展委员会。省分公司、市分公司和县级支公司设立“三农”保险部, 与农险事业部合作办公, 增设涉农保险协作、服务体系建设管理等岗位 (可兼岗) , 并加强县级支公司农险事业部、“三农”保险部的人员配备。“三农”保险服务站、点负责人的人选应在年龄、学历、工作经历、个人素质等方面设立较高的要求, 以保证服务体系的运转效率。

(四) 全面提高服务体系效能。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并非形象工程, 必须切实发挥其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河北省分公司部分基层服务站、点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实效这一问题,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建立外部专家协作网。通过聘请农业、畜牧、气象等部门专家, 成立农险专家协作网, 为农业生产、农险查勘定损及防灾防损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增加农险理赔车辆、电脑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对全省农险基层理赔人员统一配备农险专用查勘工具;根据县支公司开展农险业务的规模, 制定出明确的硬件配备标准, 对于农险年保费收入达到1, 000万元的县支公司配备专门的农险查勘车辆, 以确保农险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要不断引入科技的力量。比如, 把包括遥感技术、地理卫星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综合运用于洪涝灾害、低温霜冻、灾害农业旱灾等自然灾害侵袭过程中的监测预警, 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三农”保险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而且能够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 稳定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定。

(五) 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

拓展“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服务领域是中国人保财险服务保障民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河北省分公司要在提高服务体系效能的基础上, 不断地拓宽服务体系的服务领域, 设计开发一批“保障适度、保费合理、适销对路”的一揽子保险产品, 探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满足多元化需求。具体措施有:

1、积极推广“三农”保险综合服务。

根据农民在生产、生活、人身、财产等方面的保险需求, 结合各地市的特色产业, 先行推出保障水平适度、保险费用低廉、保单通俗易懂、理赔方便快捷的“三农”保险综合服务自主选择项目。比如, 在红色太行区创建一个“三农”保险综合服务示范区。除已开办的政策性险种外, 逐步试点开办成本价格类、气象指数类、产值收入类保险, 以及农村住房保险、农村人口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小额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村“五小”车辆保险、外出外来务工农民小额保险、乡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等险种。力争用2~3年全面覆盖红色太行区, 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农民在生活、生产、致富中最迫切的保险需求, 逐步建立起以农业生产、财产、人身、医疗为一体的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性农村保障服务体系, 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三农”保险综合保障的“太行模式”。

2、积极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涉农保险与信贷的协调配合, 构建政府、银行、保险等共同参与、共同承担的合作机制, 推广小额信贷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符合农村实际的产品, 增强农村农民的融资能力和风险保障能力。这方面, 陕西设施农业“银保富”产品、宁波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广东“政银保”农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已经有了很好探索, 值得推广借鉴。

3、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共享机制。

上一篇:习作教学下一篇:10个信号暗示你可以跳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