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的生态发展

2024-12-16

宗教旅游的生态发展(9篇)

1.宗教旅游的生态发展 篇一

关于加快宗教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论文

近年来,宗教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游客对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内容和载体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本调研组针对湖南省常德市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认证思考,形成了具体的调研报告,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发展的现状

1.常德市宗教现状及发展情况。主要有三个类别的文化资源。一是核心宗教文化资源。桃花源被誉为道教“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桃川万寿宫有“华夏第二宫”之称;药山寺被誉为“曹洞正脉”,影响深远;石门夹山寺历经“三朝御修”,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二是普通宗教文化资源。澧县钦山寺曾为鉴真东渡前的习经之地,也是日本佛教一宗的发祥地;津市古大同寺历来是九澧一带具有传戒资格的选贤十方丛林,曾有不少高僧驻锡。三是其他宗教文化资源。津市市关山中武当道观相传是真武祖师飞身之地,为道教圣地,可与南北武当相比。

2.常德市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常德市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点和优势:一是资源品质好。常德市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26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二是资源独特性强。常德市目前有“中华城祖、世界稻源”--城头山遗址、《桃花源记》所在地、茶禅祖庭夹山寺、道教圣地星德山、最长的诗书画艺术墙常德诗墙以及“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善德文化等一批国家顶级文化资源等一批省内顶级自然资源。三是资源集聚度高。常德市旅游资源以市区为中心,呈南北两翼对称分布,形成了四大资源集聚板块,即沅江密集板块、澧水密集板块、壶瓶山密集板块和西洞庭湖密集板块。

3.常德市宗教文化助推旅游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旅游产品。如德山乾明寺大力开发佛教的木鱼、进香袋、佛珠等佛事活动用具;津市药山寺面向游客提供茶具、素米、素食及系列开光物品和音像资料等,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了旅游观光。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常德市宗教文化节日游得热度不断升高。如,桃花源“福”文化节、星德山新春拜财神、太阳山普光寺新年祈福等节事活动的举办。三是促进了经济发展。近年来,常德市平均每年以宗教旅游为目的的信徒和游客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每年宗教旅游产业净产值超过10亿元,平均每年用于修缮和维护宗教文化资源资金达数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融合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缺乏融合发展意识。宗教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大多存在“重旅游、轻宗教”的思想,对開发和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心有余悸。另一方面,旅游氛围尚未形成。少数宗教文化景点,为吸引注意力和经济利益,聚集了一些“算命先生”“风水大师”,以所谓的“开光”“烧高香”“打卦算命”等方式骗人钱财,严重破坏了宗教文化旅游的氛围。

2.规划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缺少政策支持。市政府虽然出台了《常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5)》,但是没有对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进行规划。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常德市宗教文化景点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区域范围内的.品牌特色亮点少。三是存在多头管理。在宗教文化景区管理中,寺庙的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宗教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3.硬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全。部分宗教场所道路、绿化、房屋等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宗教场所位置交通、地势条件较差。二是宗教场所建设缓慢。大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基本都由民间自发组织修建,宗教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有的场所甚至出现“烂尾”的现象。三是宗教文物保护不够。由于历史原因,常德市许多宗教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损毁,宗教建筑、雕刻、美术品不复存在。

4.服务配套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旅游景区的服务配套建设严重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宗教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未形成产、供、销的旅游产业链。景区部分工作人员的宗教文化知识不够,缺少精通宗教知识的讲解人员。

5.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一方面,宗教文化保护不够。少数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另一方面,宗教文化氛围不浓。大多数宗教文化资源的价值未能被深入挖掘,武术、禅茶、斋宴等多种宗教文化内容未深入开发,宗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三、意见建议

1.解放思想,优化宗教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树立宗教文化旅游大有可为的发展理念,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要突破“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积极支持和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服务。另一方面,要防止“重旅游,轻宗教”现象。政府要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和产业工程来抓,把发展规划、建设目标、政策措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有序将宗教文化寓于地方旅游发展中,对于假借宗教之名行过渡商业化之实的旅游开发项目,要加强监管,从严取缔,倡导文明旅游。

2.科学规划,打造宗教旅游品牌。要重点实施“旅游+宗教”战略。一是科学规划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宗教文化资源的优势,尽快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重点打造品牌项目。要注重对宗教场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重点包装各区域内的宗教文化特色,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如,依托药山寺打造“禅意小镇”为契机,全面规划以佛教文化为内容的素食展示、佛教禅修等活动,增加佛教餐饮项目规划,打造“宗教养身”旅游品牌。乾明寺、夹山寺可以通过组织宗教论坛、禅修交流、宗教文化节等活动形式,打造“学习交流”“宗教养身”宗教旅游品牌。桃花源景区的桃川万寿宫,可以依托旅游景区观光优势,设立以道教礼仪为主的园区,通过增加绘画、周易、太极演示等文化活动,打造“观光旅游”宗教旅游品牌等。三是精心编制特色路线。要着力把宗教文化参与体验式旅游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作为重点进行规划,打造宗教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的精品路线。如,“禅修交流”旅游线路,“观光游玩”旅游路线,“休闲娱乐”旅游路线等。

3.整合力量,扩大宗教旅游影响。一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要切实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导,明确宗教、文化、建设、旅游等部门的责任。二要拓宽载体、推介亮点。要大力协调相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宗教场所的建设与开发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合力将宗教文化品牌做大。三要加强合作、扩大影响。加强与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宾馆饭店等部门的合作,增加广告投放密度;加强市内外各宗教活动场所的联系和协调,扩大常德市宗教文化对外的影响力。

4.挖掘内涵,提升宗教旅游品味。要组织力量对宗教场所的历史渊源、人物、建筑风格等进行深度发掘,制作宗教文化旅游宣传节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在著名寺庙景点内有选择地开办宗教人员、宗教导游培训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整体素质。

5.拓展延伸,发展旅游特色产业。大力开发香、烛、油、珠、佛像、音乐磁碟等宗教用品市场;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特色文物,按照不同需求,分层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作为礼品、工艺品推向市场。同时,在开发产业上下功夫,引导和组织企业把资源小产品打造成特色产业。如,全力塑造“武陵禅茶”品牌,大力宣传石门夹山“禅茶之旅”,以宗教文化色彩推动常德茶叶产业发展。

2.宗教旅游的生态发展 篇二

一、清泉寺景区概况

清泉寺位于四川南充市顺庆区舞凤镇清泉山上, 有嘉陵江水从旁绕过, 创建于公元1009年北宋真宗年间, 后经明、清修缮, 为今天的清泉寺。清泉寺为南充市的四座宗教寺庙之一, 距市中心有近10公里, 距市政府新区1.5公里。1984年清泉寺被批准为四川省南充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古朴优雅, 靠山依石, 错落有致, 雕廊画柱, 朱门红窗, 晨钟暮鼓, 木磐、梵语之音不绝于耳, 香烟缭绕, 使人油然而生脱尘超俗之意。寺有三间天王殿、五间三圣殿、九间僧舍, 400平方米藏经楼, 两个钟鼓楼, 汉白玉的密石石狮两对, 3.3米高的汉白玉千佛塔一座, 六吨重露天观音像一座, 大小木、泥制佛像40余尊。现在的寺庙中又修建和新建了许多建筑, 整个寺庙显得规模更加宏大, 在寺庙中还增添了许多娱乐设施。寺东侧400余年20米高笔直的古松与西侧高3米、长15米的榆龙树匍匐而长, 蜿蜒盘绕, 像一条活生生的巨龙相对称。

二、清泉寺在南充市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清泉寺是四川南充近郊宗教旅游的主要场所, 也是农家乐比较集中的地区, 南充共有宗教寺庙场所四处, 只有清泉寺和西山风景区的栖乐山寺对南充市的影响较大。清泉寺在旅游高峰时的旅客人数是西山风景区内栖乐山寺的4~5倍以上, 而且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清泉寺的宗教旅游收入比较可观。虽然清泉寺宗教旅游的季节性很强, 其高峰期, 主要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至十九日、六月十八至十九日、九月十八至十九日及春节期间, 旺季很短, 淡季相当长的特点, 然而其旅游直接年收入仍可达300多万。同时, 还带动相关的旅游商品市场的兴起, 公交系统收入增加, 高档农家乐的出现, 景区周围的餐饮业、娱乐行业不断发展和升级, 间接的旅游年均收入可达800万以上, 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笔者在清泉寺景区大门外的公路连接带区域, 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了走访调查, 对2003年和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比较明显的变化,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居民数增加了27户, 农家乐增加31户, 2003年办农家乐的只有5户, 仅为33%左右, 到2008年超过了80%。家庭平均年收入由2003年的0.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2万元, 增长了近3倍。由此可见, 清泉寺旅游明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清泉寺旅游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 加大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南充拥有悠久的宗教历史背景, 深厚的宗教文化, 丰富的宗教景点, 可将清泉寺和南充市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开发, 推向市场, 但是目前南充市的经济还不够发达, 对宗教旅游的开发力度也还不够。

南充坐落在四川盆地东北部, 嘉陵江中游, 素有“丝绸之乡”、“果城”之称。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涌现出了纪信、陈寿、朱德、罗瑞卿、张澜等杰出的人才。南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 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是三国国际文化旅游热线的必经之道。目前, 南充市已开通两条国际旅游线路:一条是“将帅故里游”, 一条是“三国遗迹寻踪游”。

(二) 加大宣传力度, 开展宗教旅游活动

旅游景区景点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宣传促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1]。在宗教旅游宣传中, 必须重视宗教活动的作用。目前, 清泉寺的客源地也是南充当地, 为了吸引外地旅客来清泉寺景区, 必须加大宣传的力度。

大力开展宗教旅游文化活动, 形成的宗教旅游模式。以宗教寺庙的历史事迹或传说典故为题材, 开展相应的宗教旅游文化活动, 形成“教商交融、寺市互动”的宗教旅游模式, 促进南充旅游发展。如果举办大型的宗教旅游活动, 可以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 2006年8月18日在峨眉山金顶, 举行了十方普贤圣像开光法会活动, 吸引了全球目光, 国内名山大寺、东南亚诸国著名佛教寺院的108位大德高僧悉数汇聚金顶, 为金顶古老的华藏寺恢复重建落成和全球最大的普贤圣像开光, 国内外近100家媒体记者蜂拥而至, 旅客和信众上万。由此可见, 宗教活动的开展对于宗教旅游的促进作用是相当大的。

(三) 走宗教旅游的生态化之路

方百寿[6]、孙岩、王君[7]对宗教旅游的生态化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 郑嬗婷、陆林[8]对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过研究, 可以说宗教旅游的生态化, 将成为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 也是宗教教义纯洁传播的有效渠道。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18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景观数占80处, 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宗教景观数占29处, 宗教景观均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国家公布的前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宗教景观数的比例均较大, 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年鉴1990—1994。

由表2可看出, 在国家公布的前三批共11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宗教景观数达57个, 比例高达47.9%, 说明了宗教景观风景名胜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清泉寺于1984年被四川省南充市设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悠久, 生态环境也较好, 应当走生态化的旅游发展道路。

(四) 规范交通运输, 开行专线旅游公交

交通运输不够规范, 全部均为临时车辆, 目前仅有1路、11路公交车, 可以从市区到市政府新区, 到景区还有一段路程, 旅客只能步行到景区大门。一到旅游高峰时期, 由各路公交车辆随意性地抽调部分车辆出来组成临时的所谓“清泉寺专线车”, 票价是平时公交的2~4倍, 而且车辆太少, 不能满足需要, 尤其是返城的车辆, 超载现象很普遍,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建议在高峰期, 开设专线公交, 起点站设置在五星花园, 经人民中路、果城路、滨江大道、市政府新区, 到终点站清泉寺大门。清泉寺寺庙大门外近1 000米左右的地方, 建一个公交终点服务站, 方便旅客乘车。票价按通票收取, 淡季每人每票1元, 高峰期, 每人每票2元。

(五) 治理景区大门外连接道, 规范小商品市场

景区距南充市政府新区1.5公里左右, 该路段现在已经改为水泥路面, 但是路面很窄, 部分路段不足3米宽, 需要加宽, 连接段道路质量也较差, 需要维修, 景区的可进入性较差。

寺庙大门外近1 500米长的连接道上, 两旁小商小贩占道经营现象相当严重, 95%以上的小商小贩都是当地的农民, 经营的商品大多是香蜡纸钱、小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小食品等, 档次较低。建议南充市政府、景区管理委员会或社会投资者出资, 在景区大门外, 修建景区小商品市场, 统一规范和引导农民商贩小市场。

(六) 扩大景区面积, 美化景区环境

整个景区坐落在清泉山上, 四周均为低地, 景区面积很小, 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建议扩建景区, 可以向市政府新区方向发展, 该方向地势相对平坦, 还可以和市政府新区连成一片, 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景区的环境卫生也有待改善, 在旅游高峰期, 在景区内随处可见乱扔的垃圾, 有损景区的旅游形象。应当增加景区保洁人员, 随时清理景区卫生。当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 提高旅客的环保意识, 让旅客自觉地爱护景区的环境卫生更加重要。

摘要:宗教旅游具有市场规模大, 需求稳定的特征。清泉寺是四川省南充市近郊宗教旅游的主要场所, 也是农家乐集中的分布区域。清泉寺在南充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清泉寺景区在旅游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 建议举办宗教活动推广宗教旅游, 改善和提升清泉寺景区的旅游地形象, 从而促进南充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改善南充市产业结构。

关键词:宗教旅游,南充,清泉寺

参考文献

[1]曹洪, 黄善明.西部地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05, (1) .

[2]曹绘嶷.剖析中国的“宗教旅游热”[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2) .

[3]罗福源.中国宗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4, (1) .

[4]李萌.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则[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

[5]曹绘嶷.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2, (4) .

[6]方百寿.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向[J].社会科学家, 2001, (1) .

[7]孙岩, 王君.宗教旅游的生态化发展---五台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五台山研究, 2005, (2) .

3.宗教旅游的生态发展 篇三

关键词:淮安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淮安市政府曾提出“到2015年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的战略目标”。生态旅游是淮安建设生态市的重要内容。淮安素来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以绿水为特色的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来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必将有力地促进淮安“生态市”和“美丽淮安”的建设。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综合专家学者的意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淮安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淮安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生态旅游发展观,建立生态旅游城市

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发展观,以新的思维理念,从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等多个角度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白马湖、洪泽湖,着力打造从淮安市区中洲公园到淮安区河下古镇的里运河风光带,深入挖掘水文化资源。重视绿化建设,栽花、植草、种树,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花卉节、园艺节,让绿色观念深入人心,把淮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做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品牌,从而提高淮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让“生态家园”的美丽口号落到实处。

二、大力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并推出精品生态旅游项目

淮安生态旅游资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不同的资源有效整合,可以推出极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比如,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可以推出“水体考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知名度极高的淮扬美食推出“生态美食品尝旅游精品”,利用金湖的万亩水杉林、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盱眙的第一山开展“森林浴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利用采摘农民种植的特色果蔬开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精品”,利用洪泽老子山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温泉养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金湖闵桥的万亩荷花、涟水的白鹭节、洪泽湖丰富的鸟类开展“赏花观鸟生态旅游精品”。让“绿水城市、生态家园”的口号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努力把淮安打造成“生态旅游天堂”。

三、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淮安旅游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购物和娱乐方面。尽管开发出了不少特色旅游产品,但是宣传不到位,尽管有一些专门的淮安特产专卖店,但是销售场所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外来游客的购物需求,建议有关决策部门下决心建设淮安“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淮安市主城区四水穿城,组织专家深入论证,把“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沿河道布局,建设富有淮安水文化旅游特色的“水街”。 淮安文化产业不算少,传统艺术也不少,比如淮安京剧、淮海戏、淮剧,但是淮安的娱乐休闲场所相对来说不多,旅游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享受,如果游客在淮安旅游中能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盛宴,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注重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游客需求日趋多样化。来淮安除了游山(第一山自然保护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玩水(洪泽湖、白马湖、大运河)等传统活动项目外,可以开发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这些景区要侧重养生、保健、度假、休闲等功能。如建设 “渔文化、水文化、古文化”旅游风景区;建设“中医养生、生态养性、健康养老”旅游风景区;建设“洪泽湖健康养生园”和“洪泽湖水生态养生园”;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等特色景区。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生态旅游酒店、生态旅游美食、生态旅游交通。金湖的荷花是一大亮点和特色,除了夏天开展赏花活动外,在知名度颇高的白莲藕上可以大做文章,藕可以作为农产品销售,藕汁可以做成休闲饮料,藕粉、莲子可以做成旅游商品,荷花二字也可以作为当地艺术团体、商品的名称加以冠名。把荷花、莲藕做成品牌,做成富民工程,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淮安地近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宿迁、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城市,可以通过区域联合开发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线路,进一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五、创新生态旅游营销方式,切实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在营销方面,淮安生态旅游除了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刊、广播等宣传手段之外,还要利用网络进行营销,特别是政府网站,要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淮安生态资源的优势做好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体现的是环保效益,传递的是一种健康的消费和活动理念。积极到周边城市或国内大城市举办生态旅游推介会,通过各类平台和渠道,大力推介淮安的生态旅游活动和拓展旅游市场,使淮安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六、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措施

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近年来,淮安及周邊省市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空气质量越来越差,这虽然不是一两个城市的原因,也不是一两个城市能解决的,但是如果每个城市都注重环境建设,切实做好治污减排工作,有关部门检查处罚力度再大些,对排污单位的准入及管理再严格一些,相信环境会逐渐好起来的。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工程,对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个人和单位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对各个单位机关的生态环境和绿化,要实行包干制度,谁的地盘谁负责。还要强力实施生态轮休制度,对于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生态区域要实行季节性的轮休,减少游客人数,修建游客专用通道。同时做好生态监测监督工作,做好生态旅游游客管理工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配备生态旅游解说系统,促进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加快淮安生态市的建设步伐,促进淮安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淮安生态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的双赢,提出了以上六点对策和建议,这些对策和建议对淮安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支持淮安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服务,同时为淮安早日建成华东一流、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美丽淮安”和“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玉琴.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博士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邓超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系统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2.

[3]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11.

[4]李燮.我国生态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硕士论文].成都理工大学,2011.

[5]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农业大学,2011.

4.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篇四

免费公文网

“>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2010-06-29 18:18:1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2)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它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巳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朝阳产业,也是关联性强,外向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生态旅游”正在大众化。随着我县///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基础实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省///省级森林公园的建立,城区景点的开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等必将带动我县生态旅游的发展。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将//生态旅游做大做强,努力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率先突破,关联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兴起,是//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一、//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年来,我县坚持以“生态立县”为目标,以公益林、退耕还林、长防林等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全县土地总面积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81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境内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完好,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森林景观奇特,是游人休闲避暑的好地方,是认识自然、增长知识、寓教于游的理想场所,另外区内水系发达,溪流密布,是//的发源地;被誉为“江南古堡”的通天寨,奇绝的仙峰石林、风光秀丽、绿树成荫,以典型的丹霞地貌森林风景资源

为基本特色,以“奇、险、秀、幽、野”为主要特征。还有奇峰雄峙的红石寨,西华山森林公园五龙岩摩崖石刻,如日山普照禅寺,苏区革命活动旧址——秋溪红家垄红四军军部旧址和秋溪虎尾坑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不仅质量优越,而且数量较多,分布也相对集中,潜力资源也较为充足,绿色、红色、古色交相辉映。其中以赣鄱之源、丹霞景观、客家文化等旅游资源尤为突出,不仅有数量,而且有品位,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很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赣鄱之源作为江西人“母亲河”赣江的源头和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最大水源地,对赣人、国人和世人都将具有非常的吸引力。

2、交通网落日趋完善。到了现在,//县的内外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境内公路交通已经形成“一纵一横”主干线、县乡水泥路网已贯通,串连10个乡镇,形成“8”字形公路交通网络格局,206国道纵贯县境南北。三级水泥路西至宁都,接通昌厦公路,东连福建宁化。另外,//省内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军民两用机场的通航,以及即将修建的山东济南——广东广州,广西南宁——福建泉州的国家高速公路均经过//,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困绕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3、客源市场广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环境、资源等矛盾加剧,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态优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回归自然成为新的潮流。生态优美的//也将受到人们的亲睐,客源市场前景广阔。首先,//是老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对教育十分重视,培养了众多有识之士,其中不少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客家人寻根问祖意识强烈,这些将为//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旅游客源市场。其次,//是赣江的发源地,赣江作为江西的母亲河,在江西人心目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作为长江的第二大支流也受到省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饮水思源”的理念吸引全社会人员 的参与,以赣江源探源为主题,配合森林生态观赏游,专业教育的专题科考游,都将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再次,//县作为//的近邻,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凭借互补性资源优势和与//的连网互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赢得客源市场。第四,省委提出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的实施在促进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因此,从长远发展上看,随着全县生态旅游业的做特做大做强,未来的客源市场必将从周边城市扩展迁延到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潜在的客源市场发展前景亦是非常可观。

4、开发成本低廉。//生态旅游资源品位和质量很高,但资源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以观光游、科考游为主,很多景点也是天然形成。象赣鄱之源、通天寨丹霞景观、西华山五龙岩摩崖石刻等景区基本上都还处于原生态,也没有债务负担,在开发时可轻装上阵;同

时,目前全县的公路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有的景区巳通公路,道路扩建难度和投资规模都不是很大,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的生态旅游开发必将是低成本的和极具比较优势的。

5.生态旅游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五

【摘要】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古有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蓬勃发展并成为世界最大产业之一,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然而,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众旅游业的日益鼎盛,旅游业已不再是一种“无烟”产业和“无形”贸易,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任意采石取土、破坏山体、改变地貌、砍树毁林、修建公路、大兴建筑、过量开采地下水、倾倒垃圾等现象,在许多旅游地司空见惯。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缺乏管理和无序发展有关,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加强对旅游业的生态管理,实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生态旅游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正文】

随着旅游活动的蓬勃开展和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传统旅游发展方式中的一些不足,如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旅游的社会、生态效益等,已经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旅游业,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旅游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作为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一身的生态旅游备受关注。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而不是去现代的城市和海滨度假,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总之,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做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与体验和文化这几个核心就是生态旅游的合理内涵的概括。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业、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维护作为旅游发展之基本吸引要素的环境资源的质量;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总体来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以维护和保护整体的生物支撑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的多样性,保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有效利用资源,从而形成旅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它要求重视旅游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建设,重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建立良好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环境保护标准,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并利用新技术来恢复和重建已经被污染的生态系统,通过保护和重建自然环境,为人类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提供基础条件。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有效增长,更应重视质量的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配置,增加效益。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经济的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明显不同的,前者主要强调高速度、高效率甚至高消费的工业化、城市化走向,而后者主要强调发展持续均衡的生态经济,坚决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方式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稳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综合体现,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所以必须努力实现旅游发展过程中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构建人类与自然生态同栖的社会共同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我国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进十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云南的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黄河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四)游客严重超载,超出旅游地区的承载能力

在我国,一些旅游地往往为了眼前利益,毫无限制的让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没有一个游客容量的上限。如张家界,每逢节假日都会“游人如织,人满为患”。这不但超出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影响旅游质量,而且对花费大量心血和资金辛辛苦苦多年保护这些珍贵保护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说是致命摧残。

(五)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很多旅游景区管理者缺乏对“生态旅游”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真正内涵的理解,在管理方面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如在我国一些景区,经营野生保护动物、品尝野味的饭店林立,景区缺乏足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

四、实现生态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

首先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视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把旅游环境当作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并通过外部约束规范防止各种掠夺性的旅游开发和经营行为。其次,要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同时在全社会经常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一些生态知识的介绍,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最后,旅游地要充实导游人员的生态知识,在旅游过程中应用环境解说系统,联系景物,对游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加游客的知识和游兴,并使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者。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进行有序的开发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业发展未来状态的科学设计,要使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与旅游行业的跨行业特点和公众参与性,要求旅游发展规划必须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系统性原则出发,它不仅要求对旅游功能系统结构、要素结构进行综合设计,还要对其依存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考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又要考虑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更要紧密结合所依托的区域或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力求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在开发阶段,应对各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

(三)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以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的旅游形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通过约束旅游者和开发商的行为,使之共同分担维护景观资源价值的成本,从而使当地居民也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对生态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开发与管理,促使人们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维持系统,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从美学角度欣赏生态的需要,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旅游市场

旅游区的资源环境管理涉及到《环境保护法》、《国土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污染法》、《大气污染法》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整治旅游环境,就必须以这些法律法规为武器,坚决依法办事。与此同时,以旅游区、旅游业和旅游者为特殊对象的《旅游法》也应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很多,环境一旦破坏,生态平衡就很难恢复。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必须在当今环境保护和研究的最新水平上,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开展国际交流,扬长避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到我国参观旅游的国外人士逐渐增多。应在建设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争取国际合作与资助,不断开拓、积极发展。了解国际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进展,学习国外旅游开发中的先进技术,管理中的先进方法,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建春.生态旅游研究.杭州出版社.2007 3.章家恩.旅游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赵晓燕.旅游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5.印开薄,鄢和琳.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6.浅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篇六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途径。本文通过对国内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论述,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以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我国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认识。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对策

目 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真正内涵„„„„„„„„„„„„„„„„„„„1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1

(二)显著的特征„„„„„„„„„„„„„„„„„„„„„„„2

1、态性„„„„„„„„„„„„„„„„„„„„„„„„2

2、味性„„„„„„„„„„„„„„„„„„„„„„„„3

3、重性„„„„„„„„„„„„„„„„„„„„„„„„3

4、可持续性„„„„„„„„„„„„„„„„„„„„„„3

5、自然趣味性„„„„„„„„„„„„„„„„„„„„„4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4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5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6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6

三、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7

(一)公平性原则„„„„„„„„„„„„„„„„„„„„„„7

(二)可持续性原则„„„„„„„„„„„„„„„„„„„„„8

(三)共同性原则„„„„„„„„„„„„„„„„„„„„„„8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8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8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9

(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9 结束语„„„„„„„„„„„„„„„„„„„„„„„„„„„„„„10 参考文献„„„„„„„„„„„„„„„„„„„„„„„„„„„„„11

浅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

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为:

1.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同时做到经济上可靠、环境上适宜、社会文化上可以接受。没有积极的体验,旅游者就不会再来;经济上不可靠,旅游者所需要的设施和服务就没有人提供,生态旅游对提供者和当地人的潜在经济收益也就无法实现;如果环境没有得到保持,就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不是文化上可以接受,就很难得到当地人的支持,他们甚至会对旅游产生敌意,加以抵制。

2.是生态旅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旅游,而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旅游。从包容关系来看,生态旅游是自然旅游的一个子集,但不是所有的自然旅游都是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生态旅游则侧重于对它的保护,强调可持续的价值观,同时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当地人的需要等;自然旅游强调旅游动机和单个旅游者的行为,因此并不必然是可持续性的,而生态旅游则侧重于综合性,包含了社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3.是生态旅游不是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的一种典型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更不是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本身。实际上,所有的旅游活动,尤其是占主流的大众旅游,都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其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二)显著的特征:

1.态性

生态旅游本质是创造回归大自然的氛围,追求人和地的和谐。本质决定了其功能必然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协调和平衡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其规划原则、开发方式、活动内容、产品设计等生态旅游的一系列环节,无不与生态学原理息息相关。

2.味性

旅游本身首先,是一种审美和愉悦的精神享受,生态旅游则更具有高品味的特性。回归大自然,追求原汁原味的自然情调和文化享受是其目的,更是其特点,只有旅游者置身于生态旅游中,才能真正体味到人地合一、忘却自我的旅游审美。其次,生态旅游的高品味还体现在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生态意识水平,能自觉地维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再次,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获取各种科学知识,认识大自然的奥秘和历史文化内涵。

3.重性

生态旅游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首先,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使人类感悟大自然魅力所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则能够实现人类灵魂的升华,同样可以实现旅游的和谐美。其次,不仅自然生态旅游地需要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任何一个文化旅游地也都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构成一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存在和面临生态环境问题。

4.可持续性

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生态旅游功能而言,就是要实现旅游地的持续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不破坏旅

游资源,也不降低旅游资源的价值,可以说,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最佳方式。

5.自然趣味性

任何一个生态旅游区都是由一定的地位、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文化气息组成的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它通过登山、探险、森林浴等生态旅游形式以及一系列科学考察活动来体现。游客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可以进一步了解各自然要素如何发生、发展,如何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生态系统,从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享受自然和历史文化赋予的自然乐趣。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国家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

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有的地方为了大量揽客,在风景区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

我国对旅游洞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

老化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风景区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指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含意:

1、本代人的公平性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

2、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联合国

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宣言》,指出“各国拥有着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与开发本国资源的主权,并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并且这一原则现已上升为国家间的主权原则。

(二)可持续性原则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应考虑资源的临界限,没有限制的发展不能实现可持续。该原则强调可持续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共同性原则

虽然世界各地、各国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要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该原则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就是要促进全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主要措施: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公园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

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二)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切实

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结束语:

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同时做到经济上可靠、环境上适宜、社会文化上可以接受。没有积极的体验,旅游者就不会再来;经济上不可靠,旅游者所需要的设施和服务就没有人提供,生态旅游对提供者和当地人的潜在经济收益也就无法实现;如果环境没有得到保持,就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不是文化上可以接受,就很难得到当地人的支持,他们甚至会对旅游产生敌意,加以抵制。

生态旅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旅游,而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旅游。从包容关系来看,生态旅游是自然旅游的一个子集,但不是所有的自然旅游都是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利

用,而生态旅游则侧重于对它的保护,强调可持续的价值观,同时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当地人的需要等;自然旅游强调旅游动机和单个旅游者的行为,因此并不必然是可持续性的,而生态旅游则侧重于综合性,包含了社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刘 曦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3.3.19 【2】 周凤翠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网。2007.01.30 【3】 吴楚材 吴章文 郑群明 胡卫华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7.宗教旅游的生态发展 篇七

随着永续发展概念的形成,旅游环境意识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先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新术语,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界定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新型旅游形态。理想的生态旅游特质应考虑以自然为取向、生态的永续性、具有意义的环境教育、当地获益、以及游客满意五大要点。提倡生态旅游的学者最终目的乃在旅游行为发生时,对当地环境的干扰可降至最低,并对当地经济环境的贡献最高,同时借助旅游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引发居民自动自发的保育环境,至于游客,可因此获得较高的满意度以及生态教育知识。

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主要差异在于游客不再只是消极的消费以获取刺激,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获取知识和体验,生态旅游并非追求游客数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小众旅游形态。

2生态旅游者行为分析

2.1生态旅游之游客特征

Colvin(1991)系统的描述一位生态旅游者所具有的独特典型特征:想要一种深度、正真的经验;欲求一个深切的、个人的、值得的旅游经验;在旅游中厌恶大旅行团;寻求身体上及精神上的挑战;期望与当地居民及当地文化有所互动;如果能够适应,通常偏好简朴的环境;可以忍受不便利的旅游环境;主动探求环境事物的相关性,并非采取被动的学习态度;宁愿得到经验而非各项便利等特征。

2.2生态旅游之游客动机

生态旅游游客着重在参与自然活动或拜访有相同兴趣的朋友。在吸引动机中,热带雨林、鸟类、湖泊、溪流、树林、野花、哺乳动物、山脉、海岸等皆为生态旅游者排名前十五项的旅游动机。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可以分为生理动机、心理动机、体验动机、学习动机。生态旅游者多半具有“自然或文化环境体验动机”及“学习动机”。

2.3生态旅游愿付费行为

观光资源具有无形性,因此无法透过市场机制给予估价,生态旅游是生态与旅游的结合,通过收费制度的建立,筛选较适合的游客,因为那些经常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亦是那些不认同收费制度的游客,透过收费制度,提升生态旅游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质量。

3陕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陕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陕南位于我国南北过渡的中间地带,南依秦岭,北屏巴山,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区域内现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3个,国家级风景区40多个。近年来,伴随着国内生态旅游的兴起,陕南三市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并初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体系,产业组织不断扩大,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1.1生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根据生态旅游者的需求特点,陕南各地本着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现有山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不断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开发创新生态旅游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汉中市为例(见表1),2009年至2014年,汉中生态旅游产业增长率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

3.1.2旅游市场开发成效显著。陕南各地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通过举办生态旅游节、传统文化节、制作生态旅游广告片和参与网络大营销等活动,吸引关中、陕北、四川、重庆、湖北、甘肃、北京、青海等省内外游客。西三角、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周边省市已经成为陕南生态旅游的重要市场。俄罗斯、美国、韩国等新兴客源市场正在逐步拓展,从而为陕南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客源保障。

3.1.3生态旅游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为满足生态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陕南三市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通过示范与检查整顿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品质旅游、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活力旅游、品牌旅游,全面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

3.2陕南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生态观念比较落后。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高度重视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唯此,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陕南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旅游的观念介绍和宣传相对不足。

3.2.2缺少生态旅游体验设计。通过上述对生态旅游游客的动机进行分析,不仅要满足游客的体验动机,同时还要满足游客的学习动机。陕南现有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规模偏小,功能单一,所开发项目可参与性不强,科技文化含量不高,对农耕、乡土文化的挖掘开发不深入,展示不强。而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旅游体验的产品又没有设计出来,仅仅是简单仿效、粗放经营,产品市场定位不明,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无法吸引游客的重复游玩。

3.2.3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目前的从业人员多是当地人,基本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专业教育与培训,整体素质偏低,服务质量也亟待提高。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些从业人员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不到位,在旅游点的规划中缺乏对环境的保护,在日常的经营中,也无法做到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游客。

4陕南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4.1开发体验项目,打造精品品牌

生态旅游与游客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陕南生态旅游主要模式是农家饭加采摘、垂钓、销售土特产等形式,对资源的利用率低,利用层次浅,对旅游者旅游度假的满足度也低,甚至出现了旅游者想消费,景点却没有项目消费的情况。要围绕给旅游者带来愉悦感受、获取知识、体验文化、享受休闲这一中心进行高品质、差异化的体验旅游策划、开发,提升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综合功能,培育和打造功能强、文化深、档次高、有规模和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拳头产品,培育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度假目的地。

4.2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农民素质

生态农业旅游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农民,没有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就无从谈起。要培养一批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级农业技工和管理行家、经营里手。对农民的培训要实际,既要通过培训获得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有实效。旅游从业人员除了要对游客进行服务之外,还要在服务过程中,将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传递给客人,让客人获得愉悦经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认同及进步。

4.3适当建立生态旅游区额外费用收取制度

生态旅游游客都希望从旅游的体验中获得情绪与精神上的成长,且愿意对当地的保育活动贡献较多的资金与费用。同时,通过收费制度的建立,作为筛选较适合的游客的手段,以此来提升生态旅游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质量。

加强旅游宣传与讲解。恰当的旅游宣传信息,能有效地引导和转变旅游者的旅游观念,指导其有目的地选择旅游行为。广告、媒体宣传有助于人们建立新的旅游行为和观念,尤其是生态旅游在陕南地区的发展,一定要通过宣传达到相应的目的,否则会误导旅游者做出不当的行为。

摘要: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应建立在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及需求分析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态旅游的永续发展。在对生态旅游者的分析基础之上,分析了陕南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旅游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提出陕南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行为,体验

参考文献

[1]赖晓华.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旅游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36).

[2]沈国斐.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12):95-98.

8.宗教旅游的生态发展 篇八

摘要: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前进,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是,正如木桶原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们显然还是欠缺的。尤其是在旅游景区。目前已经没有一个天然景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作为经济大国却有着近乎乌有的精神现状。中国生态旅游的出路何在?我们的未来应该指向哪个地方?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关键词:

生态文明,精神建设,规章制度

正文:

<一>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包括两个要点,第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第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然而我国的环境现状却不容乐观.5月27日,中国旅游新闻网以《天斧沙宫景区遭“剃头”之祸》为题刊发了位于安宁区与皋兰县交界处的天斧沙宫类丹霞地貌遭人为破坏的报道.经济参考报2010年8月6日报道一篇以旅游开发“地产先行” 多处风景名胜遭破坏”为题的新闻报道,指出,经济发展地产偏热,许多旅游景点被迫瘦身,让位于各种地方性房产建设,以提高经济区知名度.这些行为无疑显露出了中国旅游的种种缺陷.除此之外,各地景区哄抬物价,造成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旅游收入的悲剧局面,这无疑会让人产生重尾轻头之嫌.毕竟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过度依赖于一种经济形势.我国约800海岛因无序开发消失资源生态遭破坏.陕西安康拖车猛撞击AAA景区香溪洞遭破坏。黄山迎客松现在已经是一颗塑料的树,趵突泉已经大部分由自动喷水变成水泵抽水了,泾渭分明的黄河现在已经混浊一片了,卢沟晓月卢沟桥下永定河早已干涸,看不到月亮的倒影了,崂山被疑是冰川期遗迹,景区巨石被开采遭到破坏。这些破坏的痕迹举不胜举。

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随着经济文明的发展,旅游经济成为了一种时尚.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渴望一种健康的旅游方式来放松身心,以便更好地工作.物资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现状决定,在旅游的时候不能履行相关义务,导致旅游景区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的趋势致使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盲目开发旅游景点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自然原始的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变相的破坏.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成为中国旅游景区建设的最大障碍.有些地区甚至于由环境保护区变成了禁区,在我们扼腕叹息的时候不得不想接下来的出路。

《二》发展出路,我们该何去何从?

新华社指出,面对现状,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使中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精神文明的提高是个长远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高举精神文明建设大旗,这项国策还应该继续下去。以便我们刚好的发展我们的旅游文明,做好生态文明的思想工作。提高民族素质,是千秋大业。

其次,规章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必要措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景区管理建设,培养管理人才,并对景区建设设立督察制度,责任到人,不断促使法制意识的健全与完善。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借鉴其他国家管理旅游景点经验。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肯尼亚政府就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国家发展策略,其中特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

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防治为主。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加强管理。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精神文明在其建设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关键。

总结:

中国生态旅游现状表示,我们在生态文明方面还欠缺很多。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做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对于中国生态旅游的将来很有帮助。

相关资料:

《经济参考》2010年8月6日

《新华日报》2010年5月27日

《旅游生态学》

《生态旅游,我们何去何从》

9.宗教旅游的生态发展 篇九

生态管理通常就是指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以生态学的思想作为最为关键的指导,从而使得旅游者能够得到更加髙质量的服务,此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旅游景区的生物多样性,从而使其美学价值能够得以充分的保留。但是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对其加以控制和处理。

1.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如果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角度出发,生态旅游主要出现在工业文明的后段,那个时候人类面临着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很多生存问题,我国的生态旅游通常是以生态保护区为基础发雇起来的,当前,原始的自然景观已经发展到了半人工半生态的形式。在发雇中呈现出了非常强的多样新特征,但是在发展中坯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81.1管理观念存在误区,发展思路模糊

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很多人对生豳旅游的特点和实质并没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准确的理解,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恚旅游资源的优势性也不是十分的清楚,在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也影响到了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1.2旅游资源粗放式的开发和盲目利用,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

最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兴盛,一些地方政府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为了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通常桌用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方式和盲目性的手段去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应该怎样去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以及经济价值_没有设定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规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生态旅游景区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很多旅游资源的功能都是基本相同的,同时也无法给当地的旅游产业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开发的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都不髙,所以也不能对医域之内所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合理整合,无法充分的体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发展潜质6

1.3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理念滞后

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经营者当中,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我国国营或者是事业单位,一个是农民。国营事业单位因为受到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明显,所以在服务意识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服务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农民在经营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培训,所以在经营理念方面也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此外,主管部门也没有很多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导游和服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旅游产品在开发设计、经营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1.4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强,经营管理不规范

当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持续走高的状态,地E政府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重视其发展的科学性护额合理性,这样也就使得很多地区在生态旅游方面都没有进行-个非常科学完善的规划,政府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也不能很好的对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予以正确的引导,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使得旅游E在规划方面出现非常大的不足。另外,经营主体也没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意识,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并不是很强。

1.5生态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由于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规划,我国的一些生态旅游匡当中也没有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此外,我国的很多地区的生态产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生态旅游的所有相关行业还不能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融合贯通的状态,所以也无法很好的提供更多种类的旅游产品,这样也会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了不利的影晌,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2.1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认识,理清其发展思路

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让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消费者了解其本质,以克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单方面、低水平的发展以及缺乏对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特点、规律和管理理念的深层认识,理淸其发展思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预测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利用可能性以及持久性等等,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同时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依托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减少在实施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及不必要的损失,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培养髙素质的创新型生态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髙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生态旅游合理开发和管理的关键,缺乏适宜的、髙素貭的各类人才,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才可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动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髙。

2.4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同时注重发挥政府的力量,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K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g管理的目的。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旅游相关实体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

结束语

上一篇:我喜欢我自己的作文500字下一篇:采购申请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