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硕士论文

2024-09-21

工程管理硕士论文(共11篇)

1.工程管理硕士论文 篇一

解答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分开划线等相关问题※ 来源: 同济大学 论坛 BBS.TONGJI.NET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专业硕士。专业硕士以前就有,但都是非脱产,非全日制,非应届毕业生考的。只有学位,没有研究生学历。去年开始国家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能靠的专业硕士,有学历,有学位。全日制,和学术性研究生一起参加全国统考!

必须提醒的是,专业硕士毕业后和学术性拿到的毕业证书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学位的话,请注意了,不是“专业硕士”这四个字眼!而是分类的,专业硕士是个统称。它包括“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等。所以根据你的专业,拿到的学位就是相对应的。比方说你是“结构工程”的专业硕士,那么你拿到的学位上面的字眼就是“工程硕士”。你是建筑学的专业硕士,那你拿到的就是“建筑学硕士”!不是“专业硕士”字眼!特此提醒!学术性的话,学位证书就是“工学硕士”等等!

所以,今年的分数线大家看一下,就会明白其实专业硕士已经重新划线了。

专硕和学术型硕士(科学型硕士),在校课程是完全一样,生活,学习等等!

有五点区别的是:

1、三助申请的岗位有区别。专硕的比较少。

2、奖学金,同样有

A.B类。学术型的每个人都有奖学金,而专硕型,只有部分人有。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要自己出全部学费、(其实这是和学校有关系的,比方说武大,上海交大的专硕是全部有奖学金的。同济特例!)

3、专硕研二要外出实习半年。这是必修的课程。(但是如果导师有项目就不要出去了,可以跟着导师做)

4、毕业论文,专硕既可以做学术型的论文,也可以做工程实例型的。

5、专硕不能直博,考博正常。总结:对于工科类的来说,外出的实习不乏为一件好事情。但综合还要靠自己的考虑,和导师的态度!

国家政策立案:

1、向国际接轨。香港和西方国家专业型硕士占到总硕士比例的70%-80%。很多去国外读研的同学,其实他们拿到的就是专业学位的硕士!

2、教育部文件:2015-2020左右,全国硕士总人不变的情况下,专业硕士:学术型硕士比例=7:3.学术型的硕士必须读博。专稿学术研究!上海交大,清华等大学今年的专硕就已经接近40%。

去年招收和今年包括以后的招生区别:

1、09年,是一条线,大家一起复试,将录取的人定下来后,再将排名靠后的人安排成专业硕士。

2、10年及其以后。分两条线,分别招收!但是,专硕刚出来一年,基本没人报。所以,今年最有可能的就是仍然像去年一样,讲排名靠后的人填补专硕的名额!

2.工程管理硕士论文 篇二

关键词:专业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机制

专业硕士是1991年以来开展的具有职业背景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 现已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仍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发展, 以及如何保障专业型硕士生教育质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 培养目标

专业硕士研究生既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又有在职硕士的特色。因此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 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借助案例分析, 注重专业实习, 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存在问题

截止目前, 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 但随着专业硕士的发展, 高层次人才供需矛盾日益显现, 专业硕士的教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并暴露了其培养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1) 专业硕士教育所需教材严重滞后, 应用型教材短缺。专业硕士大多与学术型硕士共用教材, 理论内容过多、缺乏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缺乏实践应用模拟, 已不适应大规模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因此, 专业硕士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2) 培养方案不合理, 课程与学术型硕士趋同。专业硕士的教学方式单一, 同学术型硕士课程类似, 多采用固定的教学模板, 课程设置不能结合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特色, 没有针对专业硕士开设专门性理论及实践课程, 模板化严重, 难以真正满足社会需求。

(3) 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学制过短。多数学校专业硕士的学制为两年, 两年的时间里不但要完成大量的专业课程学习, 而且要进行实习实践活动, 撰写实习报告, 完成学术论文与答辩, 造成了极大的课业压力, 论文写作的质量与实践活动的效果都无法保障。

(4) 导师的投入及指导不足。随着硕士研究生的增多, 原本带学术型硕士的导师也开始指导专业硕士, 培养思路没有转变, 培养模式依然是学术硕士的模式, 缺乏相应的培养经验, 导致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不成熟。与此同时, 导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5) 专业硕士生个人择业观定位不准。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择业观呈现出就业期望值偏高的现象。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来讲, 企业是最好的职业选择, 理应回归国家的培养初衷, 更多地去企业创造人生价值, 然而, 现实中更多的是想“逃离”企业。

(6) 缺乏实习机会。全日制专业硕士应有一年的实习时间, 随着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校方面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需求, 学生自身的校外实习机会也较少, 学生实践多留在学校进行, 不能了解当前企业的需求与现实情况。

3 健全措施

(1) 构建高校负责、企业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专业硕士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可通过组建校企合作的管理组织, 建议建立弹性机制, 制定开放性的管理政策和办法, 调动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 在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中对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 从而实现对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

(2) 落实双导师制度, 引进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大力落实双导师制度, 鼓励校内导师关注实践知识, 同时, 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来担任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 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 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全日制专硕, 使其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 编写高质量专门教材。针对专业硕士的课程特点及实践需要, 组织高校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硕士生导师编写适用于专业硕士的教科书, 规范课程内容。同时应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及专业特色的专业硕士教育特色教材, 丰富专业硕士教材的多样性, 为各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地选择性教材。

(4) 区别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教育, 小班教学。建立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不同的培养模式, 凸显专业硕士教育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消除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同质化教学现象。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 研究生教学小班化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是专业硕士发展破除壁垒取得进步的关键一环。

(5) 为学生增加实习机会, 基地实习与自主实习并举。随着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 能够保证专业硕士实习质量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实践基地, 为此教育部行政部门应鼓励支持高校积极探索新型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 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方案, 建立起与企业、行业长期合作的多形式专业硕士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张亚菲, 刘文波: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六大问题[J].当代经济, 2013 (5) :86-88.

[2]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6) :59-61.

[3]阴天榜, 张建华, 杨炳学.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1998, (4) :46-47.

[4]黄德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J].计算机教育, 2014 (6) :35-38.

3.工程管理硕士论文 篇三

关键词: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实践能力;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6-008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1]。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而言,专业硕士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能够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虽然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处于同一个培养层次,但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学术型硕士偏重理论和研究,侧重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而专业硕士重视实践及应用,侧重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3]。

食品工程硕士是培养从事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检测与分析、食品分离与重组、食品化学及应用、果蔬加工、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食品机械与包装、功能性食品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探讨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进行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1 国内相关院校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调研情况

首先调查了国内食品工程专业领域内,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环节,尤其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课程设置、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环节、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情况。经调研发现:江南大学拥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多个国家级及部省级科研平台,在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环节中突出应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关研究领域结合食品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实行校内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拥有良好的实践条件。中国农业大学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方面着重审核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华中农业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明确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鼓励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济南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与学位论文相结合方式,应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采取“双导师制”,并与生产企业挂钩,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三者的密切结合。

2 沈阳农业大学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实践环节的优势及不足

对照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具体情况,结合目前社会对该专业研究生的实际需求,找出本校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环节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2.1 优势

1) 沈阳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食品学院从2001年开始招收在职食品工程专业硕士,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硕士。

2)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研究方向齐全,包括果蔬精深加工、动物性食品加工新技术、粮油深加工与转化、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等。食品学院设有农业部东北野生猕猴桃资源异位保存圃、农业部果蔬贮藏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食品安全决策咨询中心、辽宁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食品科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实验条件及设备完善。

3) 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10余家。食品学院先后与沈阳辉山乳业集团、沈阳康福食品有限公司、沈阳新大地农业有限公司、浙江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依云贝尔饮料股份有限公司、盘锦市盘山酒业有限公司、沈阳耘垦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和教学基地共建协议,加强了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学科发展。

4) 师资力量雄厚。食品学院现有专兼职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5名。指导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位,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75%以上的指导教师有国外留学经历。

5)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非常重视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6个月;论文选题应结合食品企业的生产实际,解决食品加工及贮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食品企业的技术水平。

2.2 不足

1) 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教育普遍重视学术研究而轻视实用技术,受该理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硕士比学术型硕士更容易考、专业硕士学习时间短(学制2 a)或没有被学术型硕士入取等原因而就读专业硕士的。虽然全日制专业硕士同时拥有学历和学位证书,但与学术型硕士相比实际地位不高,社会认可度仍有待提高。

2) 定位不够清晰,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相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型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主要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研究性工作;而专业硕士是要培养具有职业背景、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企业发展[4]。调查中发现仍存在个别导师将专业硕士当作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情况,结果导致少数专业硕士成为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压缩版”。

3) 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环节落实不到位的现象。通过了解国内高校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发现本校相关课程设置上部分存在不够合理的现象,个别课程只是削减了一些学术性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增加了一些形式上的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培养环节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很好地针对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学生研究方向的特点,距离全面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化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nlc202309090941

在实习环节,虽然本校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也将“双导师制”引入到培养环节中,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但在办学中仍然感到企业对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承担不够。一是目前对专业硕士的指导仍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及校外导师并未真正参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培养计划没有反映企业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校外导师的指导不够深入,仅停留在实践环节的指导上,在前期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后期毕业考核方面的参与明显不足。

4) 校内导师队伍偏向学术性。许多专业硕士的校内导师是学术型指导教师,或同时招收学术型和专业硕士,他们虽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但相当一部分人因缺乏行业工作经历,在指导专业硕士职业提升的实践环节感到力不从心,造成专业硕士培养中学术型与实践型导师失衡。

5) 专业硕士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专业硕士在选题和课题完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导师研究方向或实践条件的限制,课题不能够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部分研究生虽然也有校外指导教师,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校外导师未尽到义务,甚至存在个别校外导师只挂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业硕士毕业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现象。

3 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针对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调整意见,通过改革形成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具体实施方案及效果如下。

3.1 增设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及实验课

根据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专业与学院特色,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面向食品生产、服务食品生产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设置适用于食品工程专业领域和研究方面的课程[5]。在原有理论课程基础上,增设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如食品分离技术、现代仪器分析、食品物性学、新产品研发等课程,同时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食品工程技术综合实验等课程。在授课教师的配备上,根据课程设置选择具有实际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经过1 a的试用,教学效果显著,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及实践能力。

3.2 增设学术报告培养环节

增设学术报告为食品工程专业的必修环节,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听取5次以上校内外组织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并撰写3 000字以上的报告。学院在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作报告的同时,还注重邀请在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专题报告。通过学术报告环节的培养,促进了研究生对本专业知识及在实际中应用的深入了解,拓宽其知识面,为其今后从事食品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全面落实“双导师制”

导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水平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6]。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导师的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专业硕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在其培养中各自发挥着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环节仅采取“双导师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其落到实处。改革后的具体做法是:校内导师负责理论学习,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校内校外导师各司其职,共同把关培养专业硕士,并贯穿专业硕士培养的始终。经过1 a的改革,“双导师制”在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效果显著。

3.4 改革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管理及考核方式

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应突出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7]。首先,在研究生入学前的面试中增加了实践操作考核环节,在专业课的笔试环节侧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确保入学的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其次,研究生入学后在校学习期间,侧重考核各门课程中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在中期考核过程中对论文选题方面严把质量关,在实验期间要求导师定期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检查。最后,采取毕业论文与实践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将研究生撰写的实践总结报告纳入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评价体系,同时邀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评价,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学习、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3.5 严格执行论文盲审制度

建议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同学术型硕士培养一样严格执行论文盲审制度,且学位论文至少由2位专家评阅。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预答辩,通过预答辩的论文进行盲审,盲审合格后再进行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答辩委员会通常由5名以上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为来自企业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食品专家。

3.6 通过引进及培养的方式提升校内导师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校内导师的理论水平及科研素质,食品学院从2010年开始先后派出10余名中青年导师到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深造。2015年学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从省内外高校引进具有教授职称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名,并从国内知名高校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3名。同时,结合辽宁省科技厅三区科技人才工程需要,安排10余名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导师到相关食品企业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培训职工和培养科技人才。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加深了研究生导师对企业的了解,同时提升其科研水平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妹裙.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育人机制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4.

[2] 张兴平,孙恒,曹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4.

[3] 张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分析与探索[J].江苏高教,2014(6):107-109.

[4] 王辉,王云峰.以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12):47-48.

[5] 申辉,张清安,张晓莉.提高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23):371-372.

[6] 陈祎鸿.论导师下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24-26.

[7] 谢蕴江,刘雁红,任海霞.关于食品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1):63-66.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mand for talented person of the socie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specialized. The paper did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training target and mode of master in food engineering major, on the basis of i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step in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raised the reform direction and measures for the training mod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creasing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for those masters in food engineering major.

Key words: food engineering; specialized master; training mode; practical ability; reform

4.工程硕士论文 篇四

摘要:我国在理工科院校建立管理工程专业十多年来,国内管理人才的需求市场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教育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总的来看,管理教育还不适应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这在最近几年已日益明显。为此,我国已在20多所院校开始工商管理研究生(MBA)教育试点。同时,管理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以下“管理工程专业”与“管理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均简称为“管理专业”)改革也近在眼前。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与MBA教育试点的协调和遍及目前各大学的学科改造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使管理专业改革成为一个相当具有共性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结合我校管理专业的情况,提出一管之见。

关键词:管理工程,本科教育,改革

一、管理专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管理专业的设置特点有:

一是按行业设置专业,如工业企业管理工程、交通运输管理工程等等,口径过窄,有急功近利之嫌。

二是同一学校各管理专业教研室偏大偏全,且各行其是,每个教研室与管理有关的各类教师云集一室,各室之间同类人才多所重复。

由此导致的问题为:

一是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在各方面都懂一些,但在企业的任何职能领域都懂得不深。这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尚可应付,但在今天企业的经营活动非常复杂、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这样的人才就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

二是师资浪费,研究水平和教学效率低。每个专业都有同一套教师班子,都上一些小班课和浅层次的课,既开不出深层次的课,越来越脱离实际需要,也开不出必要的选修课,学生没有选择余地,教材、阅读材料和案例建设也成问题。

二、管理专业改革的基本思想与工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如何进行管理专业改革?我们认为,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工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

二是培养这些管理人才的合理有效的教学体制是什么。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经济活动复杂,市场竞争激烈。一方面,各类企业越来越多地进入集团化、多样化经营,经营范围跨越多个工商行业,经营业务涉及生产、销售、技术开发、金融、房地产、服务、贸易等众多方面,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跨行业的综合管理才能。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越来越细,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具有某些专业特长。例如,进行企业的销售工作,除应具有一般的市场营销知识外,还要具备进行市场研究、广告与促销策划、顾客的消费行为分析、营销战略计划、零售与批发业务、个人推销等复杂工作的知识。又如,进行企业的财务工作,除应具有一般的财务分析知识外,还应掌握投资决策、金融法规、股票证券市场业务、多样化经营投资、房地产、各种金融机构等深层次的知识。因此,工商企业需要兼备综合管理才能和专业特长的管理人才,其中一部分高层次人才可由研究生教育来提供,而大部分的中高层次人才则需要由本科教育来提供。

三、向工商管理多学科方向综合发展的思路

我们认为,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路是向工商管理多学科方向综合发展,培养既有综合管理才能又有专业特长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将原来按行业设置专业改为按管理职能设置专业学科方向。如设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人事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系统等,学生毕业后可为工商企业,如金融企业、服务业、工业企业等服务。具体设什么专业,可按本校的师资力量、对准的市场和重点发展的方向而定。在教学组织机构上,可按新设置的学科方向成立教研室,将教师按专业分别划到各自的专业教研室去。各教研室开设本方向的5~7门专业课,教师人数只需4一6人即可。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能开出一门普及性质的专业课和1~2门深层次的专业课。

工商管理各学科方向的本科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和实施要点是:

1.学生在前三年所学的课程基本一致,实行统一的教学安排。这样做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前三年的课程一般都采用合班(即2~3个班)上课。这些课程包括:普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数学、英语等),主要在一年级上;技术基础课(如数理统计、电工学、机械基础等),主要在第二学年上;专业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各职能方向的普及性质的课程),主要在第三学年上。专业基础课程按性质承包给各专业教研室负责。

2.第四学年上学期各教研室为本专业的学生开出4门深层次专业课。这些专业课由各教研室根据本方向的市场需求、热点,有选择地开设。例如,市场营销方向除普通市场学以外,深层次课程有市场研究、营销战略计划与分析、广告与促销、消费行为、个人推销、零售与批发、工业市场学、国际市场学等。又如,财务管理方向除了一般的财务管理课外,深层次课程有投资决策、金融法规、股票证券市场业务、多样化经营投资、房地产、各种金融机构等。这样,学生所学的近20门管理课程中,至少有5门本专业方向的课程。

3.学生除了必修本方向的4门课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它任何专业开出的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四年级的专业课堂不宜大,一般以50人以下为宜,这样,每个专业课堂上除了本专业的学生外,还可插入巧名左右其它专业方向的学生。

4.四年级专业课的课时应逐渐减少,最低可降到30学时,以增加学生课外自学、阅读、进行案例分析的时间。

5.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业实习,调查企业实际,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当然,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应考虑适当发挥研究生辅助教学、批改作业的作用以及利用校际间教师兼课、调剂师资的可能性。

四、管理专业改革的意义与面临的困难

管理工程专业向工商管理多学科方向综合发展这一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

首先,管理学科按管理职能建立,能真正培养我国企业急需的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

第二,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工商管理研究与教学;

第三,学生真正有选修课可选,提高毕业生择业的灵活性。

进行管理专业改革也面临很多困难,主要是:

第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使部分教职工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改革方式;

第二,人事调整必然打乱原来的组织关系、课程间的关系、非正式的组织群体关系以及原来的教学科研组织关系,从而带来某些不便;

第三,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艰巨,原来只开一般课程的教师,重新组合后再分别开出深层次的专业课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第四,在教学资料的建设中,要开出更多的专业方向和深层次的课程,需要有教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大量的案例,加以高年级以案例教学为主,推动案例教学也要经过相当努力;

第五,推广管理专业向工商管理多学科方向发展的观念,需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界的支持。

5.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篇五

炼油部分:建设1000万吨常减压、120万吨延迟焦化、200万吨蜡油加氢裂化、300万吨直馏柴油加氢精制、80万吨催焦化柴油加氢等10套装置。

化工部分:建设100万吨乙烯、60万吨全密度聚乙烯、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55万吨聚丙烯、60万吨芳烃、32万吨苯乙烯、13万吨聚苯乙烯、13万吨丁二烯、12万吨MTBE/丁烯-1、10万吨丁苯橡胶、8万吨SBS、2万吨己烯-1等12套装置。

公用工程部分:主要建设3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5台41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动力站,以及系统配套项目。

该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中国石油“十一五”重点工程。工程对于拉动地方经济、繁荣西部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总投资300亿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5%,税后投资回收期8.77年。于8月22日破土动工。

根据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的利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完善过程管理的思路和做法,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现代项目管理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并且将各项目阶段的计划、实施、控制等具体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现代项目管理要求在项目管理中,要根据具体项目所属专业领域的特性和实现过程的特定情况,及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限制条件,将一个项目划分成各个便于管理的项目阶段,并将这些不同项目阶段的管理活动进一步划分成一系列的具体管理过程,分阶段、按过程做好一个项目的管理。现代项目管理的目标,是要在生成项目产出物(成果)的实现过程中,通过项目的管理过程去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全面总结巧年来建筑业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进一步规范全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作法,促进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7]。经国家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并于5月1日起施行。但系统的引进项目管理的知识还是近几年的事。

6.工程硕士学习心得 篇六

讲点具体的,看的人会有兴趣。

1.英语能不放弃复习尽量不要考的太差。

gct联考一般的院校都有单科要求。考下来最差的一般是英语。为什么呢?还是因为来不及做了。我开始做英语时,考试时间只有30分钟了,最后猜了20个C。所以我英语成绩不到50分,也有时间的问题,45min给我,一定及格了。大部分人都来不及在3小时内成4门课,往往英语最后做,所以英语成绩低一些。但是再低不能不到单科线,不然game over了。

2.英语考试的难度大约在3.5级水平。

比4级低在哪里?低在没有听力。其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英语也没怎么复习,说不上经验。

最后总结一下吧,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强项也不一样,怎么复习应试自己决定。

1.复习的比重,我是数学>逻辑>语文>英语

2.数学书要认真看,再多做题。逻辑大部分时间做题。语文把握住阅读理解。英语我放弃。

3.考试时注意的问题:

1)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考到一半去了趟厕所尿尿,来回也得几分钟吧。我事后算过了,按时间算分数损失了近10分。真亏啊。

2)平时做练习时要坚持用答题卡,不然会很不适应。

考试时到底边做边涂还是做完一起涂,个人事先想好做个训练,我是用前者。我当时考试时,旁边做了个MM,说实话真的是很可爱的类型。

她是做完再涂,大约剩下5min时间开始涂的。不要问我怎么观察的这么仔细,我可没看人家的答案啊,都是AB卷的,我只是看人而已^_^

她剩了5分钟开始涂卡,铃响了,我们都缴了,她还没涂好。老师看她蛮可怜的,等了她5分钟,可是还没完,只能强收了,英语好像还没涂。

人家都差点哭出来了...

3)我考了272分,分数是还可以了,主要还是时间来不及。

英语猜了20个C,一个考上北大的网友也来不及,他猜了10几个B。但是这些猜的题基本都没达到25%的几率。分析一下,正确答案的几率可能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现在考上工程硕士的同学大家一起聊过这事。他们说自己猜得很准,总结的经验:前面如果是ACDB,那么你来不及做的也就猜ACDB;或者英语来不及做,要是猜阅读理解题,就看答案里有原文章出现过的单词的那个。哈哈,纯属瞎掰,可能只是运气好了点罢了。

7.工程管理硕士论文 篇七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通用标准要素,专业认证

面对日益激烈的新型工业竞争,工程硕士的培养需求快速增长,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成为教改研究的热点。2013年6月,中国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标志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展开。教育认证是通过确认某一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的方式,为接受或可能接受这种教育服务的群体或个人与需要教育服务的社会工作提供的一种教育质量保证方式[1]。因此,工程教育认证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质量保障机制,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2]。同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本科向硕士层次的拓展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3]。但是工程硕士培养相较学士培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培养学制、学分差异,培养学制不同,带来培养环节的三个要素———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差异。由于工程硕士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与现行的本科生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关联性、关键要素的标准如何被不同学校接受,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推广性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为例,综合分析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差异性,参照英国和欧洲的经验,考虑学制、学分、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培养的差异,开展工程专业硕士认证通用标准要素分析,为统筹考虑并综合设计我国本科和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提供参考。

一、国内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

工程硕士培养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可以区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前者培养的对象多为应届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后者培养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是与企业共同培养的,在职人员应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工程硕士的各项培养环节。(2)培养学制、学分差异,英国和美国均有一年学制的工程硕士,国内则分别有2年、2.5年和3年学制的培养形式;由于学制的差异,必然带来总学分要求的差异。(3)培养学制不同,带来培养环节三个要素———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差异。

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为例,选取该领域专业建设水平处于国家前列的西南交大、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五所高校,收集五所高校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4,5,6,7],具体分析上述第(2)和第(3)两个方面的差异性。

1. 学制差异。

五所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差异较大,东南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学制为2年,西南交大和中南大学学制为3年,见表1。

2. 学分差异。

五所高校由于学制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达到毕业要求的总学分也有明显差异,东南大学总学分最低不少于26学分,中南大学总学分最高不少于36学分,见表2。

3. 专业实践培养差异。

五所高校对于到企业、事业或其他单位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的培养要求差异主要体现在累积时间要求和学分差异上。累积时间方面,同济大学要求不少于3个月,西南交大要求不少于1个学期,北京交大不少于6个月,中南大学不少于12个月。学分设置方面,东南大学没有实践学分要求,同济大学专业实践学分要求最高,为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9%),见表3。

4. 课程设置差异。

五所高校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差异较大,课程分类按照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和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四小类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1)公共学位课:五所高校学分要求为5~6学分,相同课程包括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但公共学位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有较大差异,最低占16%,最高占23%。(2)专业学位课:五所高校专业学位课学分要求有较大差异,开设的课程数量与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相关,北京交通大学学分要求最低,为4学分,中南大学学分要求最高为14学分,见表4。五所高校相同或相近课程仅有两门,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或交通工程理论)、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或综合交通系统规划)。(3)专业选修课:四所高校学分要求为6~8学分,开设的课程数量与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相关,西南交大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数量最少为16门,同济大学由于支撑了3个二级学科方向,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数量最多为33门课,见表5。东南大学培养方案中非学位课程要求8学分,但是没有具体列出课程名称。(4)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五所高校均有这个培养环节,学分要求为1~2学分,较为一致。

5. 学位论文要求差异。

五所高校中三所高校对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要求不少于1年,西南交大和中南大学要求不少于1.5年,对论文选题要求略有差异,查阅文献与字数要求有一定的差异,见表6。

二、工程硕士与学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关联性

在职业资格体系发育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要职业大都有最低的教育要求,以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水平。以美国为例,参加工程师执照考试的报名者必须获得经过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学会(ABET)认证的学士学位,而医生、律师等专业化程度更高的职业,最低学历要求则为博士层次[8]。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本科向硕士层次的拓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英国高等工程教育类型丰富,层次多样,其硕士层次的认证与学士相比,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在深度和宽度上都比学士有更高的要求[2],具有如下特点。

1. 硕士的学习产出标准是学士的拓宽和提高。

硕士层次学位项目的认证标准高于学士学位项目,例如在学习产出中,对学士要求具备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而对硕士层次的毕业生,则普遍要求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对前沿、新技术和新发展有所意识,甚至是批判性的意识,还要有对工程外部领域知识的理解。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关于“对各种工程材料和组成部分的知识和理解”的限定词,工程硕士要求是广泛的,而学士要求是理解可以应用工程知识的背景[2]。因为工程硕士有着面对工程实践的职业指向性,而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往往是复杂的现实问题,面对的是各种工程材料和组成部分问题的综合集成,因此知识要广泛。在“交流和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要求上,对学士要求具备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而对硕士层次的毕业生,则要求具备理解团队中的不同角色并进行领导的能力[2]。

2. 工程硕士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程硕士培养有更多工业界参与的项目工作和团队工作要求,具有更明确的工程职业指向性,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2]。因此,在英国经过认证的综合型工程硕士学位在工程师注册中具有优势地位也是理所当然的。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工程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的不同在于前者在研究过程和工业环境中,应提供更具深度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提供更大范围的项目工作经验,包括参与团队项目。

三、考虑工程硕士培养差异的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素分析

我国本科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正式确立,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国际上进行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家不多,各大国际认证组织对硕士层次的认证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国可参照英国和欧洲的经验,考虑学制、学分、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培养差异,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三个关键要素可以在大多数学校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上,进行相关标准的条文编制,以使得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建议如下。

1. 毕业要求。

从前文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五所高校全日制硕士培养学制差异分析可知,工程硕士最短学制为2年,并且学位论文的累积工作时间有不少于1年的要求,因此通用标准在毕业要求这项,可以规定适用的学制,例如最低学制要求为2年。毕业要求中的能力标准,考虑到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在深度和宽度上都比学士有更高的要求,且更注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工程硕士毕业要求能力标准在目前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给出的本科生12项毕业要求[9]基础上,建议增加创新能力要求;将本科的研究能力对应至工程问题分析,实验的设计、实施及分析,创新能力三项能力标准;提高工程知识、工程问题分析、实验的设计、实施及分析、工程设计与开发、工程与社会、终身学习6项能力标准。见图1。

2. 课程体系。

本科培养以课程为主,但是工程硕士培养除了课程以外,还有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的要求,因此建议将通用标准第5大项标题“课程体系”调整为“培养环节”,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培养环节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培养环节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前文指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五所高校全日制硕士在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设置、学分比例上均有较大差异,很难按照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标准给出各类课程占学分比例的最低要求。建议工程硕士在课程这一项,提出必须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要求即可。同样,对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只要给出明确要求,不需要给出学分比例的最低要求,以适应各所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方向和就业去向的多样性。

3. 师资队伍。

工程硕士与学士培养的明显差异在于工程硕士采取的导师制,因此在师资队伍这项通用标准中,应关注“导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指导中,而不是本科生通用标准中的“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对工程硕士的专业深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通用标准中应关注“专业教师”具有专业水平、工程经验、职业发展能力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而不是本科生通用标准中泛指的“教师”。

四、结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尝试和推广将是一种趋势。本文综合分析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差异性,考虑了大多数学校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提出工程硕士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素———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三项的具体调整建议。建议依托已组建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以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统筹考虑并综合设计我国本科和硕士层次的认证标准,让我国硕士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走在国际前列。

参考文献

[1]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16.

[3]郑娟,王孙禺.英国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83-90.

[4]中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Z].2013.

[5]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Z].

[6]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全日制)[Z].2011.

[7]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2014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Z].

[8]潜睿睿,王晓蓬.美国专业学位等级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衔接[J].教育评论,2013,(2).

8.工程管理硕士论文 篇八

[关键词]工程硕士 教学 管理 信息化平台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

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硕士作为一种在职学位教育,经过近十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领域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山东科技大学自2001年增列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以来,先后获得了“矿业工程”、“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安全工程”等1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面对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迫切需求,重视与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既是承担学位培养单位的责任,也是企业发展和在职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的需要。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学位,它的录取、学习与培养和一般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程序有很大的区别。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工作环境、领域知识以及工作与学习矛盾等方面的特殊性,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办学单位教育、管理、培养的功能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课堂知识传播与获取、面对面教学决策与服务的特点,是教学改革、管理机制转变和教育理念更新的必然。尤其是对于在职学位教育主要是面向从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企业在职人员,这类学员以“进校不脱产”的方式完成学业。过去曾经采用的定期上课辅导、现场课堂教学都是由任课教师集中面授某门课程,但由于学员普遍存在工作与学校的矛盾,再加上学员所在单位地域分散的实际,给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也使得工程硕士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迫切要求培养单位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完善培养各个环节,以满足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达到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本文立足于工程硕士培养信息化平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后各个环节的课程成绩、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进度等重要事项的记录纳入其中,力求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学籍管理、教学环节管理、师生互动交流管理以及毕业过程管理等几方面入手,提高我校工程硕士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现

目前我校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不断增加,招生人数年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工程硕士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目前建立的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就是根据工程硕士教育的工作实际,在原有的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手工管理的基础上,开发了多功能、交互跟踪式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该信息平台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各个环节的课程学习、作业提交、成绩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提交等培养内容纳入其中,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在校学籍管理、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提高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Browser/Server)软件工作模式,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提供的网络资源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的信息及处理结果返回到浏览器和服务器。B/S模式的优点是具有稳定的技术平台,业务扩展、系统升级简单方便,它为异种机、异种网、异种应用服务的联机、联网、统一服务等提供了最现实的开放性技术基础。使用B/S模式,可以较好地满足基于Internet互联网需要以及面向师生的服务和互动管理,满足并发访问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学员能够在线学习,需要拥有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以目前最为普通的计算机配置来讲,基本都可以满足需要。学生要自己负责个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配置,并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性能。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

构建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目的,一方面提高日常的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员服务,另一方面为学位培养过程提供交互平台,有效促进学员课程学习、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以及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人员管理和培养管理两大模块。

1.人员管理功能

信息化平台人员管理功能包含指导教师和学员各自的个人信息管理,学员个人基础数据信息按照学员报名信息全部转入,指导教师信息由各业务学院提交到管理部门后转入。后期的维护由学员或指导教师本人完成。录取学员凭录取通知书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个人学籍的学号和信息化平台的登陆密码,指导教师由平台管理部门发放个人登录代码和登录密码,进入信息化平台后可以查阅和修改个人的基本信息,修改登录密码。

2.培养管理功能

培养管理功能是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功能,通过使用该功能中的不同选项,可以完成培养计划的查阅和修订、课程的选择、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作业的提交、成绩与学分的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选题情况、中期汇报、论文提交、指导教师评语等内容,方便了学员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培养进度与过程的了解,大大加强了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及指导老师全面、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掌握,强化了培养单位对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起点,又要保证符合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员利用现代网络在线技术手段完成教学计划的实施。培养要求包括必要的课程学习、作业的提交、质疑问题的在线解答,相关课程成绩与学分的取得,不同教学环节的网上信息互动,达到学员不必亲临校园课堂便可以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毕业论文可以实施在线提交,导师审核通过后来校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合格即可视为学业完成。

由于学员与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角色不同,登录系统后也会有不同的使用权限,不同权限的指导教师、任课老师或学员登录系统后,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工作需求在同一系统界面上完成各自不同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相关任务的时效性。

学员毕业后,信息化平台中的学员相关信息一并导入毕业学员数据库,作为永久电子文档资料予以保存。

工程硕士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

工程硕士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架构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桥梁,不仅在教学与管理方式上突破了时空限制,而且也是教育理念的一场变革。

信息化平台的实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改革出现了新局面。网络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多媒体视频教学手段,把面授和远程传播相结合,精心组织网络课堂教学,并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作业和考核,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课程的综合程度,推进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时,信息化建设为教学提供了直接交流的良好空间和条件。工程硕士与任课教师或指导老师通过答疑解惑、作业提交、在线测评、选题评价、论文提交等交互学习环节,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促进了师生沟通。

从教学内容和目标上,教师结合工程领域特点,合理规划课程设置,不断增加和更新教学信息,并与实践融会贯通,同时注重拓展工程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他们了解前沿、掌握前沿和探索前沿的能力,使工程碩士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学习与工作中善于创新、敢于创新,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造性的工程人才;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善于接纳、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精心地组织、安排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的各个环节,工程硕士生也学会了在信息化环境中自我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与更新知识。

结论

通过我校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践,系统分析了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出了适合于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并实现了交互式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为学员、教师和导师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拥有的远程资源学习、在线交流互动、信息及时更新为工程硕士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改进提供支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晓娅.对清华大学42 篇工程硕士论文的评价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32~35.

[2]陈晖.以信息化手段加强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管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6): 46.

[3]王钰,蔡志辉,高述珉.推进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33~34.

[4]彭国华,高思炜.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7(1):95~97.

9.工程硕士自我鉴定 篇九

在本科四年和保送研究生的三年期间,本着“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刻苦,工作认真,成绩优秀,年年获得奖学金,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断拓宽知识面和社会阅历,积极参与生产和科研项目。

我的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良好。计算机通过了计算机国家二级,能熟练地运用vb、vc、fortran语言编制程序,并为同学和自己编制过不少实用的程序;能熟练使用autocad、ansys、flac、abaqus等专业软件。英语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能比较熟练的阅读行业资料。

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使我懂得求实、创新、团结、进取是职业生涯的第一要义。如果有幸成为贵单位的一员,我将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单位的发展竭尽全力。自从xx年9月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以来,这三年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收获很多,成长很快,现做自我鉴定如下:

在思想上,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我关心时政,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能用科学的发展关来认识世界和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平时我能认真执行学习及学院的各项决议,关心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我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成绩优秀,所修学分已经超出了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要求。我在努力掌握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加强上机时间能力的培养,现能较熟练的设计和优化算法,并能运用fortran和matlab等工程通用语言实现数值算例程序。我已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研究生学位英语水平考试,具备了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较强的外文专业资料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科研上,我的研究方向是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很快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相关的书籍杂志,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它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现已在省级刊物定稿两篇文章,另有两篇已投到国内外权威期刊。并且在这期间,我的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生活中,本人能做到自律,能和同学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人处世诚恳踏实,待人接物和善热情,生活简朴,平时能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怕困难,能关心身边的同学,与周围人结下深厚的友谊,被评为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研究生。

10.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篇十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主要对策

摘要:

通过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环境问题和探讨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应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统一规划、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转变经营思想,合理布局、控制产业方向与产品结构,从技术上减少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 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 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

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

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

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

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同时应根据本地区人文地理和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始终把发展轻型产业结构、控制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当作一条重要的战略方针。在经营策略上,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公共利益及对环保的影响。在利益追求上,要在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结合起来,重视发展与环保的协调。在经营行为上,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中。特别注意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境规划与布局工作,真正体现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有效控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6)从生产技术上减少乡镇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

①针对乡镇工业企业污染多而分散的特点,在乡镇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做好宏观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着重发展附加价值高、轻污染或无污染的产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乡镇建设,做好镇区的功能分区,也有利于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如建立乡镇企业工业园区,把乡镇企业相对集中,使得污染源集中。便于管理和治理;建立集中的小型污水处理厂,把规模小而无力建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的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企业只需根据排污量,缴纳费用;②在当今建立节约型社会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对能耗大的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鼓励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有毒、有害材料使用,如已获国家专利的“直接分解法生产黄姜皂素”的新工艺比传统的生产方法可以减少90%的废水排放;③发展新产品和新行业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控制重污染企业的发展,用先进技术治理已产生的污染,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企业已造成的环境问题,使乡镇企业走集约化的道路。

11.工程管理硕士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工程硕士 培养 课程设置 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19-01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在企业激烈竞争环境中得到渗透。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84年就开始实施工程硕士教育的试点工作,并于1997年颁布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一方案的颁布不仅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指明了方向,而且打破了我国工科学位单一的培养模式,即实施校企结合的双培养模式。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已由最初的9个发展到390个,工程领域已由仅有的10个扩大到41个,年招生规模更是迅速的增长由原来的1000余人达到8万余人,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虽然我国的工程硕士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格局,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但是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也逐渐呈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完善和改进。

1 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一种企校结合的双培养模式,它与工学硕士的培养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工学硕士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工程硕培养侧重于解决企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课程讲授以及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等环节中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案。然而,随着作者近年来参与的工程硕士培养的有关工作,深感无论是从学生对工程硕士学位的认知观,还是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讲授以及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等培养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纠正和改进。

(1)很多学生将读工程硕士看作是“花钱买学位”。

工程硕士培养目的不是为工程硕士生在企业中“升官、加工资”设置的,而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及明确未来职业发展,并致力于将所学运用于解决企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人员开设的,它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花钱就能拿学位的过程,需要学生真正的投身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并努力的提高自己。

(2)课程设置和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工程硕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工程实践者,故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时,应该在满足研究生基本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将其重点课程(计算机和英语)设置的更宽更深,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另外由于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是校企结合的方式,许多学生由于时间和地域方面的原因无法亲自到学校上课学习,虽然目前实施了网上课程教学的方式,但是一方面大多数的网上课程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使得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另一方面网上课程教学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3)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工程硕士的知识需求,与实际脱节。

工程硕士学习是带有目的和问题的,需要在老师的课堂中得到解决。然而有些老师在授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导致教课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工程硕士的需求。甚至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已经过时,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4)学位论文在选题上没有针对性,在质量上呈现良莠不齐的情况。

工程硕士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企业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桥梁”。因此,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应该是针对企业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题材,而不是和工学硕士一样泛泛而谈,没有实际针对性,这样违背了工程硕士教育的初衷。虽然有的论文的选题是具有针对性,但是在论文的质量方面却体现不出学员充足的理论知识即论文缺乏理论的支撑,只是单纯的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5)双导师制发挥不足。

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监督人员,共同督促学生完成工程硕士的学习。然而,目前的状况基本上完全由学校一方监督,企业很少或基本上不参与。校企双方在沟通交流方面也不够,导致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未能给企业面临的问题带来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2 对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

(1)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要加强合作培养基地的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1]。因此,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监督和担负起工程硕士培养的职责,这样不仅能够迫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认知观得到改善,而且还能保证培养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双赢”。

(2)工程硕士培养课程应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工程硕士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着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注重使工程硕士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注意扩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2]。因此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应该结合企业需求和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来设置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课程。另外,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都处于企业当中,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越与国际接轨,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定期的聘请国内外各相关领域著名的专家针对当前此领域最新的发展状况给工程硕士做相关报告,以保障学生能够了解此领域的最新动态,掌握此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将其运用到企业中。

(3)加强教学监督力度。

针对教师授课的情况,我们可以定期的在学生当中举行一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在评估中不仅要找出哪些老师在交课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而且还要找出存在哪些问题。这样不但可以督促老师在课程中更加的认真负责,同时,也可以找出问题的所在并给予及时更正,使教学质量得到實质性的提升,将教学质量管理真正的落到实处。

(4)对学位论文进行严格把关。

当前,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评审与工学硕士基本一样,过分的追求学术价值,失去了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初衷[3]。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应该具有明确的企业应用价值,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对工程硕士论文的评审,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并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确保工程硕士论文除了满足论文的基本要求外,更应该满足企业培养的需求,实现工程硕士培养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慧.对工程硕士培养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26-28.

[2]于书洁,杨德勇,曹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8-82.

上一篇:蛋白质的论文下一篇:我读我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