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精选10篇)
1.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 篇一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学习心得
(2011-08-04 21:40:33)对低碳经济最初的认知源自2008年初的“限塑令”,对于习惯拿个钱包就上街,大包小包塑料袋往家提的家庭主妇而言,在“限塑令”刚开始实行时真的相当不习惯。但也就在媒体轰轰烈烈的宣传和辩论中渐渐适应了随身携带购物袋的生活,觉得自己每天步行上下班,生活中几乎不用一次性用品,节约水电,应该还算比较环保了吧。经过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学习才发现自己离真正的环保还差得远着呢。真正的循环经济应该是5R,也就是包括了Recycle{回收}、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fuse{拒绝}、Repair{修理}这五项,而我们所做的基本上只是减少,其余四项还做得远远不够,而且仅限于日常生活中,而工作中的循环和低碳观念几乎还是空白的。所以,就先自我检查一下我的工作环境中有哪些与低碳原则不相应的地方吧。
首先,是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对于医疗系统而言,一次性医疗用品越来越多的应用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了吧。最初是基于标准预防的概念,为了保护患者也是保护工作人员,而后来,我们渐渐习惯了一次性医疗用品带来的便利----便宜、干净、方便,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应用范围也在悄悄的扩张,从最初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垫单到现在包括注射类、导管类、敷料类、缝合针线类、放射性类,透析类,骨科类,中心静脉插管类,试剂类,卫生用品,护理器材及临床需要的其他器材,一次性医疗用品几乎涵盖了医疗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就在我们尽情享受一次性用品带来的方便的同时,我们也在制造越来越多的医疗垃圾,因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特殊性,这部分医疗垃圾是不可回收的,而且基本上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对其的处理也极简单,焚烧或是破碎掩埋,不论是哪种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都不容小视,而其浪费的能源更是无法估量的。
其次应该就是医疗护理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了。无论是药品还是医疗器械,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算是医疗卫生行业主要的碳排放源了。而值得一提的是为人们熟知且广为诟病的过度医疗。说起这条其实多数医疗工作者尤其是医生都觉得自己蛮无辜的,毕竟过度医疗的成因相当复杂,一味的把责任推给医生们实在有失公允。但不管什么原因,过度医疗特别是抗生素的泛滥应用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医院抗生素的应用占所有药品的10%,而我国一般医院抗生素用量都在30%以上,而基层医院则高达50,按中国的人口基数算,可以想象那该是多大的一个数字。另外一项广为人知的过度医疗就是输液了,2010年年终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的一次报告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其主要内容就是指出去年一年中国输液量为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体,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则为2.5-3.5瓶,2003年时这个数字为30亿,2007年升到70亿。在国外,门诊输液人次约为10%,在我国则为60-70%,这还只是门诊,住院患者的输液率更是惊人,国外约为45%,而我国部分医院住院病人输液率高达90%。可以说是相当触目惊心了。第三我觉得是药品的包装。这一点中年以上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就在十余年前,我们看病取药时只得到几个小小的纸袋,口袋里就能放下。现在取药基本上以盒为单位,看一次病大大小小好几盒药,小点的袋子还放不下,看着怪吓人的,但打开层层包装实际里面也就十几二十余粒小小药片,只够两天三天的用量,那药盒的份量倒要比药品重上十几倍!更甭提还有冲剂、糖浆等名目标繁多的药品剂型,让人眼花燎乱无从下口。更有夸张的要数保健食品和用品,其包装之琳琅满目,简直就是买椟还珠的现代版。
以上是我觉得整个医疗卫生行业比较常见的三种问题,再具体到我的日常工作,用5R的原则来对照,我个人做得较好的应该是再利用和修理。因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维护,所以细心呵护仪器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器械的正常使用是我的责任。而为了减少院内感染,也是贪图方便,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是还相当的多,这点需要好好的反省和改正,要习惯减少和拒绝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但我相信只要有心,就永远不会太迟。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国际能源署也因此预计,到2015年,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大国将会是中国。人口基数多是压力也是动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愿自觉的选择低碳的生活,哪怕一年一个人减少0.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加起来就能减少1.3亿二氧化碳的排入,那是多么可观的一个数字。低碳生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态度。不管能力有多少,做了就好。
2.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 篇二
资源依赖气候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已然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伴随近年来世界人口总数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种种不良影响日益突显。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升高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严峻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简单看来,低碳经济仅仅是为了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和碳排放量增加导致的各种后果而应运而生的一种解决方案。实际上,低碳经济是一个广泛性的经济前沿概念,它涉及技术领域、产业领域以及管理领域等诸多领域。
1 我国的资源诅咒问题
1.1 资源诅咒概述
我国资源总量大但各资源人均占有量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数据分析知,中国一些资源依赖率高的省份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这些省份大多存在制造业萎缩,经济稳定性差,居民收入差距大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等问题。这种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相反的变化趋势的现象被定义为资源诅咒。面对这种情况,研究中国各省份的资源诅咒效应的现状、对传导机制进行经济解释、维度以及减缓资源诅咒效应对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很多拥有丰富资源禀赋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大量外汇流入能为国计民生做出贡献。然而,这些依赖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却未能如愿以偿地享受到大自然的恩惠。资源依赖程度往往和各种涉及国计民生的指标呈现反相关。在山西和黑龙江省这种资源丰富但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资源诅咒使其陷入经济发展落后的境地。若对资源诅咒置之不理,定会使资源诅咒现象进一步恶化。目前,几乎所有的论文都重点研究资源充裕指数与GDP增长的关系,很少有人讨论GDP增长同资源依赖程度的关系。资源充裕指数(RAI)是用一个国家自然资源储量占据世界总储量的份额来计量的[1]。在资源诅咒领域,这是一个相对经典的指数。基于资源诅咒概念进行全方位思考,有人会产生此类疑问,一个国家对资源依赖程度的加深是否会致使资源诅咒效应的加重?Amber Moreen在其博士论文里已经证实了这个结论。通过分析实证数据,他得出:资源充裕程度与经济增长的标准偏差在收入高的国家,呈现显著正相关;然而在收入低的国家却呈负相关。高收入国家的这种显著正相关性,最终使拥有自然资源的所有国家来看,资源的充裕度上升1%,经济增长的标准偏差随之上升3%。高收入和低收入国际资源依赖程度与经济增长率标准偏差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若把其作为考虑因素,最终资源充裕程度的增长1%会造成经济增长标准偏差4%的增长。可见就经济增长标准偏差这一变量,传统的资源充裕程度与资源依赖程度相比,后者明显可以更好地解释资源诅咒效应。因此在下文的实证分析中,我们主要从资源依赖程度这一角度,来阐述它与其他经济变量存在的联系。
1.2 对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经济解释
1.2.1 荷兰病
国内外学长们已经提出,如若一个国家的发展过多地依赖资源收入,那这个国家就处在问题重重的发展轨道上。也即资源充裕国家中资源诅咒这一现象会造成各种宏观诟病。早期大多数观点认为这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所做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对“荷兰病”上。上世纪60年代中期,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出口天然气使其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一片繁荣景象。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打击了非天然气产品,如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的出口竞争力下降[2]。国际上称这种现象为“荷兰病”。荷兰病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解释各种宏观病症的缘由。这一现象表明出口业激增带来外汇使得本币升值,工资水平相对下降,劳动资本被排挤出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为吸引劳动力所造成的花费使这些行业产品成本的增加,伴随着本币升值再次打击了这些非资源产品的出口。对于起初靠不可再生资源创造效益的国家来说,这些国家最终还是要依赖已经被资源租冲击至衰退的非资源出口的行业来发展,因此,结果形成一个重大的问题。“荷兰病”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个国家将无力应对一些经济动荡,给经济向前发展造成巨大阻碍,甚至造成经济的倒退。
1.2.2 贸易条件论
Prebisch-Singer假说是19世纪50年代就出口商贸易条件恶化形成的,这一假说引起了学术论证界的很大争论。首先,工业化强国家和靠出口初级产品的贫穷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正是由于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具有很大收入弹性。与此同时,资源部门的发展对其他部门的发展只能起到阻碍作用。因为通常跨国集团会控制资源部门,隔断它与其他部门直接的联系,以充当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飞地,最终将会慢慢其经济发展几近瘫痪。
1.3 资源诅咒的量化——资源依赖指标
本文中提出一个指数,用以表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我们选择的极具战略意义,在国民生产生活中举足重轻的重大能源类属,除传统意义上的煤、石油、天然气之外,基于对现实状况的分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其他金属矿也考虑在内,来形成一个作资源依赖程度的衡量指标的综合指数,此指数将会在下文的实证分析中用到。资源依赖指标的定义:RDI=(天然气和石油开采业累计工业总产值+煤矿开采业和洗选业累计工业总产值+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工业总产值+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工业总产值+其他采矿业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表1就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RDI。表1中可以得出,内蒙古,青海,陕西,黑龙江,新疆,山西等内陆资源大省,平均依赖率高达23.5%,资源依赖程度很强。然而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工业城市,其平均资源依赖率仅仅为1.79%,资源依赖性很弱。由前后资源依赖率的差距可得出,中国各省份之间资源依赖性程度差异很大。山东作为沿海开放省份,虽然也拥有很高的资源依赖率,在下面内容中我们发现山东省却基本不存在能源诅咒问题。这和我们的传统观念是一致的。同时此现象暗示,资源诅咒是否存在可能会和区位效应相关。
以上数据资料源自国研网和03至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此处经济增长速度以每年各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作为指标。鉴于部分数据缺失以及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不具可比性等因素,台湾、西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本文中不做研究。
1.4 资源诅咒的维度
过分依赖矿产资源的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一般。一些天然拥有丰富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落后于某些资源匮乏的发达国家。由图1可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资源依赖度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这种微弱的关系能证明将资源依赖度作为描述资源诅咒的代表的合理性。由图可知,内蒙古的资源依赖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时较高,为一特例。作为连续六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省份,内蒙古成为近年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对于其快速增长的原因各界人士仍各持己见。
图2显示RDI和各省人均生产总产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传统来讲,人均数据能较好的反映既定的国家或者区域层面的数据。将人口作为考虑因素,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实际水平。由表格可以得知,山东辽宁两省的数据情况也为较为特殊,同时享有较高的资源依赖程度和较高的省份生产总值。收入分化一直都是制约自然禀赋丰富的国家发展的主要环节。由图2可知中国也非例外,收入不均已经在人均数额表示的维度中开始显示出来。提到山西煤矿,人民首先想到的定是暴富的矿主和艰辛悲惨的矿工。山西不仅仅饱受资源诅咒的桎梏,尽管其历史上寻根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在其意识形态方面,时至今日仍然受文化诅咒的严重桎梏。和那些资源依赖性不强的国家相比,资源依赖性强的国家在对人力,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比重少之又少。2001年,Ross证明了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出口与婴儿死亡率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资料证明,矿产品出口每增加1%,将会伴随婴儿死亡率增加12.7%。石油出口每增加1%,婴儿死亡率将增长3.8%。从上述四个维度来理解资源诅咒,资源依赖程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人均产值,教育科技支出等指标存在负相关性,于此同时,资源依赖程度强的省份往往存在收入不平以及社会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基于以上实证分析,易形成如下结论:中国省际层面的确存在资源诅咒。
2 减缓资源诅咒效应、发展低碳经济
2.1 减缓资源开采
这一措施从技术经济学视角看来,由于资金的时间价值,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增值,放缓资源开发进程意味着潜在资源租的流失。但把资源诅咒纳入考虑范围后,可知过分开采和出口自然资源将会阻碍国家的经济的发展进度。减缓开采进程这一举措,很明显为资源依赖强的国家提供较多的时间来对资源租进行有效的计划和配置。较为缓慢稳定的现金流入与快速大额的现金流入相比,要容易控制得多。但实际上,放缓开采进程并非易事,由于对巨额的资源租的占有欲望是无休止的,把未来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进来后,情况更加恶化。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力度进行管制。
2.2 保持不同行业多样化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对资源部门的依赖,非资源行业的挤出效应和资源转移效应加剧了制造业服务业等非资源行业的萎缩。因此政府理所当然的利用资源租来维持这些衰退行业,竭力保持行业多样化[3]。此举措看起来能促进行业多样化,保持行业间平衡,保持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然而不幸的是,多米诺效应的作用会引发缺乏创新及竞争力培养压力,寻租过盛,R&D投资不足,公共部门与似有部门出现交叉等问题。对我国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省份,行业保护要确保透明化和公开化,同时要尽力避免被保护行业对政府保护的过度依赖性。
2.3 成立自然资源基金
成立自然资源基金,是本文所提倡的对资源租进行保护、冻结、管理和平衡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博茨瓦纳、阿曼、智利、挪威、科威特、多美及普林西比和尼日利亚等诸多国家都采用这样的工具。由于设计初始意图的多样化,自然资源基金的目标也会而有所不同。自然资源基金可以用来削弱资源租的宏观诅咒效应。比如,通过持有国际储备的制度化来应对本币升值,抵消部分资源价格和需求波动,还可以将资源租的收益期间扩展到长期,使得资源租与政府干预绝缘。
3 结论
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转变,包括节能减排技术的革新,能源开发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转型,相关保障制度的革新乃至于人类有关生存发展观念的全面变革。这场革新是能源与经济甚至于价值观的大变革,它倡导迈向生态文明,在生态领域及其相关领域走出一条新道路:摒弃20世纪以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所产生的创新机制与创新技术,推行低碳发展模式,采用低碳生活方式,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
参考文献
[1]刑俐.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利用方式转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
[2]Kei Gomi,Koji Shimada,Yuzuru Matsuoka,Scenario study for aregional low-carbon society,Sustainability Science,2007,2(1):121-131.
[3]韩文科.多元化路径发展清洁能源.中国经济周刊,2009,(24):38-39.
3.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 篇三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1 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此大环境下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非常必要。
(1)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2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生態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因此,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3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从客观角度来说,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存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是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当前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4 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分析
4.1 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不足
农业生产越来越商品化、专业化,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需要,而是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合作。农户之间的合作不能依靠强行的手段,而是要在各个农户之间出现相当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时,各个不同的环节、阶段由不同的组织去完成的情况下,农户之间才会形成良好的合作。
4.2 传统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单独的家庭经营模式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没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且农业生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农户需要通过农业合作经济,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4.3 农产品的特性
农产品的不易保存与专用型决定了农业需要合作经济制度,大部分的农产品都不易保存,而且销售时间都很短,一旦在成熟或采摘之后没有尽快销售或加工,丰收的农产品就会很快腐烂,也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生产资料都是针对农业方面的,如果放弃农业经营,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为了减少上述方面的损失,农户希望能够寻求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稳定合作。
4.4 传统农业缺乏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没有竞争力。通常来说,农户的经营范围较小,不能形成大的规模。农户在单独采购生产资料时,因采购量太少而不能获得优惠的价格,而小批量的出售农产品,也难以获得较高的价格。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不可以采用大型机械,不能使成本控制到最低。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来提高收益。
5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的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基层推广。
6 农业合作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6.1 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农业合作经济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没有发展农业合作经济之前,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农户的收入也不理想。农业合作经济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加强了农民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既能使农民在交易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也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农业合作经济有利于大型机械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6.2 农业合作经济促进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合作经济的形式是农户自愿地组织在一起,进行共同生产、共同销售。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需要改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值得共同学习借鉴。农业合作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
6.3 农业合作经济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个的农户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所以合作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農业合作经济可以把单独农户的资源进行整合,改变其市场地位并提高经济效益。纵观全球,农业合作经济已经在大部分的农业发展中国家占据着重要地位,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农业合作经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
7.1 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十分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注重化肥却忽视农肥、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森林的覆盖率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业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
7.2 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7.2.1 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业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业废弃地,从而巩固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业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之保护。
7.2.2 落实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要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7.2.3 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措施选择上,要切实遵循适宜性与可持续两重标准。前者是指选用合理的技术。要依据不同区域中的资源、生态、技术以及投资等具体状况,选用合理的技术类型;要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为先导,优先选择富有实效性的传统农业技术、工业式农业技术以及可替代农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合理结合。要跨越单一化的农技科学,从而实现多和学科领域中相关技术的组合以及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指农业技术的选择应当具有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低污染或者无污染,并且有助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型农业技术,使用较少或者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盐碱化等副作用的农业技术和其他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良好技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消费品利用成效的技术以及能够提升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
7.2.4 健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
一是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与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机制;二是要健全农业发展规划与政策;三是要健全行为准则等非正式制度因素。
7.2.5 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农业的发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上。所以,在农业科技工作当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健全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改进与优化农业科研系统结构,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为有效的农业科研应用机制,真正做到农业机构的轻型化、农业队伍的精干化、农业成果的产业化、农业企业发展的集团化、农业运行机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据现代农业发展之所需,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科技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加以对待,通过财政拨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来推广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注力度,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业产出的效益。
7.2.6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的核心系统之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子系统的各组之间虽然具有一定联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循相互依存与制约的生态学规律。为此,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调控的原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原理、彼此依存与制约原理以及生物竞争性原理等来安排与组织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具备比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性以及可塑性。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而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则是我国当前与今后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作者单位
4.大学生和低碳经济 篇四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据国外气象学家考证,在最近的200年内,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5℃。科学家预言,如不采取必要措施,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有可能再升高1.5℃—4.5℃。如果这些变化果真发生,将直接影响到目前生活在沿海60公里范围内的10多亿人口,世界上30%的大城市,将受到海潮的威胁。世界气候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低碳经济”的理念已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1997年在日本京都,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就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同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至此,“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虽然是个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但是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一。联合国正在推动减少碳排放的国际合作,并规定每个国家允许的碳(二氧化碳)排放量。有迹象表明,碳排放量将来可能替代纸币成为未来的货币。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也都开始直接跟“排碳量”挂钩。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是一种能力,而是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有的人坚持不喝瓶装水。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生活。这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普遍民众,特别是莘莘学子的广泛参与。作为中国青年,作为大学生,我们承担着社会责任、肩负着历史使命,应该为缓解气候变暖做出我们的努力。
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全国各地百所高校的环保社团同时在全国16个城市开展节能和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倡导低碳生活,以引人们对于节能减排的关注,进而采取行动。
在大学校园中,悄悄出现崇尚环保绿色生活方式的“低碳一族”,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地球减碳,也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用不同方式感染周围的人。他们立志要做“环保主义者”,执意要过一种低碳生活。一切与钱无关,只是价值观问题。早餐时食堂用一个大胶袋只装一只小面包很不环保,便自带饭盒吃早餐;平时拿到的宣传单,会收集起来当草稿纸,用完后再拿去废品回收站;每天随身携带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污染大,尽量不打包、不叫外卖;和朋友出去聚餐,吃多少点多少绝不浪费;有时连一张纸巾也分成四份用;平时尽量减少吃零食、少喝饮料,坚决不买不必要的衣服。还有一些同学,甚至一周只吃一次肉,鸡蛋也尽量少吃,原因是肉类生产会消耗更多的粮食,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低碳一族”还提出了“校园十大低碳生活方式”:
1.书籍传递和旧书籍再次使用、不定期捐赠旧杂志衣服。
2.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袋,买水果的塑料袋循环使用。
3.每天食物以满足需求即可,可节约资源,又健康,倡导低碳饮食。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如大米、意大利面、面包、水果等)的摄入量。
4.集体去教室学习,教室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扇停,空调开时门窗关闭。
5.宿舍的饮水机在白天上课和晚上睡觉时关闭,用时才开。
6.杜绝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木筷、一次性塑料杯等。
7.多用电子邮件等无纸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传真机。
8.接收到的传单看完后做稿纸,再放进回收箱。
9.上学多走路和骑单车。
10.买棉布衣服不买化纤衣服,尽量选择本地的、季节性的、包装简单的产品。
5.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 篇五
经过本次的《低碳经济》学习,对低碳经济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尤其对两个概念及系统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但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用了5讲的篇幅深刻细致的阐述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低碳转型的国际趋势、低碳转型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变革、低碳转型的政策工具、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探索、低碳生活的时代意义等多个方面的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结合这些内容,提出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低碳经济知识的重要意义和各自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如我国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其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诸如电力、烟草、钢铁、矿业等行业均是需耗费巨大的碳、油、电资源为代价而发展,由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使我国深受其害,酸雨、光雾、天灾不断,高碳经济虽然带来了一定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污染却给人民带难了深重的问题与困难,在治理污染中我们也损失了许多经济发展速度,如
何能在低消耗、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无污染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全体人民思考与讨论。《低碳经济》就为我们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了解低碳经济,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低碳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川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人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亦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那么,当今高碳产业区该如何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呢?
1、坚持以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节能减排是促进低碳发展的有力举措。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业节能要注重以先进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交通节能要重视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运用多种运输方式。建筑节能要合理改造已有建筑,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生活节能要推广使用经济高效的节能产品,培养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2、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导向,要按照分步走的发展思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一是要继续完善常规化石能源节能政策。对减少煤炭等能源消耗、环境效益显著的行业和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应用节能技术,降低工业能耗。二是在新能源利用政策中要更多地突出综合环境政策。既要结合发展新能源的自然条件,也要考虑当地的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并在项目建设中首先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努力使项目建设更具前瞻性,为地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三是要发展壮大服务业、现化物流等第三产业。
3、大力发展清洁资源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结构的变化。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
4、努力提升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宜居、和谐的城市环境。
建设低碳社会必须以优良的环境为基础。
5、加强倡导低碳的宣传引导,全面提高公众的参与水平。
6.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根据沙人综{2011}25号文件《关于在全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开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公共课培训的通知》精神,我进行了自主学习培训,通过培训,收获颇多,现心得如下:
一、经过本次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学习,对两个概念及系统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
1、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2、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但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深刻细致的阐述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低碳转型的国际趋势、低碳转型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变革、低碳转型的政策工具、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探索、低碳生活的时代意义等多个方面的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结合这些内容,提出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低碳经济知识的重要意义和各自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4、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如我国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其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诸如电力、烟草、钢铁、矿业等行业均是需耗费巨大的碳、油、电资源为代价而发展,由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使我国深受其害,酸雨、光雾、天灾不断,高碳经济虽然带来了一定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污染却给人民带难了深重的问题与困难,在治理污染中我们也损失了许多经济发展速度,如何能在低消耗、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无污染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全体人民思考与讨论。《低碳经济》就为我们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了解低碳经济,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低碳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通过整合,我认为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应予贯穿低碳经济的思想:
1.在《光合作用》中,贯穿“碳汇”和“森林碳汇”等概念与知识。
2.在《微生物的培养》中,理解“碳源”等概念。
3.在《生态农业系统》教学中,正确理解与处理“循环经济”(特别是“循环农业”)等概念与知识。
4.在《酸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酸雨的形成原因、治理方案,养成自觉低碳消费行为。
6.在《资源使用》等内容中,让学生养成“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新原料思维观。
7.在《运动养生》中让学生学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自觉进行低碳生活的方式与途径。
8.在《能源》教学中,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努力上进,创造性地发展我国能源体系,完善能源使用机制,积极为我国的发展与壮大贡献知识与力量。
综上所述,学习《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获感良多,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国际能源署也因此预计,到2015年,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大国将会是中国。人口基数多是压力也是动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愿自觉的选择低碳的生活,哪怕一年一个人减少0.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加起来就能减少1.3亿二氧化碳的排入,那是多么可观的一个数字。低碳生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态度。
7.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 篇七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国家战略,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其利用效率和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它对于改变原来的对于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对于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和较高的发展中的外部性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旅游企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和产品服务特征一直走在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前列, 而如何打造和有效实现循环发展模式对于新时期下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增长起着决定作用, 它可以显著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并带动相关环节和主体实现整体性能的提升。
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的重要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创新其循环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把握, 即从自身发展战略和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层次去考虑循环发展问题, 将其建设成为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对旅游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的分析来将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功能和要求在旅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并建立某种机制确保其功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 最后要着眼于旅游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分析, 提升循环发展模式的价值贡献程度。
二、低碳经济下目前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旅游企业目前循环发展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 循环发展对于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和内在效益增长的贡献率都还比较低, 循环发展的理念和思维在旅游企业中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普遍性认识。除此之外, 归纳总结起来旅游企业在打造循环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长期整体规划的充分考虑和有效解读, 使得对于循环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都没有得到企业相关保障和机制的支持, 相关的环节和职能也没有得到持续性的朝着循环式发展的机能转变;第二, 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从上下游供应链的范畴来考虑和分配相关循环发展模式的要求, 使得旅游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成员对于整个循环发展模式的贡献率较低, 这也使得整个循环发展模式在整体功能上存在一定的欠缺;第三, 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旅游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具体细分, 使得其循环发展模式对于价值创造的贡献率较低, 不能有效地按照市场要求将相关的客户诉求和意愿有效地融入到循环发展的模式之中。
三、低碳经济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低碳经济下循环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企业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 在分析了低碳经济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 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从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整体业务运行的角度出发, 将循环发展模式的建立健全确立为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后以此为指导将符合循环发展的模式和理念贯穿于旅游企业的业务决策、战略制定和具体业务环节之中。这种战略地位和层面的确认是确保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得以持续推进和保障的根本, 它可以使得旅游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的发展得到有效的资金资源投入保障;第二, 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根据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功能细分和要求, 将之从上下游产业链成员的范畴中根据优势分析来做出具体的职能分配和工作安排, 然后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根据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来达成相关机制来避免各种短期利益博弈行为。旅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成员的配合和协作是快速建立起高效的循环发展模式的组织保证;第三, 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对于旅游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流程做出具体的分析, 然后将旅游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纳入到循环发展模式之中, 以此来提升旅游企业在打造循环发展模式中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 从而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水平。
四、总结
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其独特的产业特点和产品服务特征决定了打造循环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其增长水平质量和内在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低碳环保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 本文在分析了旅游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旅游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即从旅游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的高度层次去认识和考虑,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功能细分将之从旅游企业产业链协作的角度来进行操作层面的思考和措施制定, 最后要根据旅游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和价值增值环节的需要来具体修正和调整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参数和属性。
摘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宏观环境背景下, 旅游企业如何探索和实现循环式发展模式对于其自身的良性发展和内在效益性增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作用意义的基础上, 重点指出了旅游企业在打造循环发展模式中遇到的问题, 即缺乏对于旅游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关注和有效解读、尚未从旅游企业产业链的层次去安排和配置相关的功能和要求以及旅游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的价值增值能力不足等问题, 最后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低碳经济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伟, 黄远水.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6) [1]李伟, 黄远水.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6)
[2]刘德智, 李杨.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 2010 (05) [2]刘德智, 李杨.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 2010 (05)
[3]彭琴, 龚新奇.从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J].北方环境, 2009 (04) [3]彭琴, 龚新奇.从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J].北方环境, 2009 (04)
8.新的经济形式——低碳经济的研究 篇八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描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得出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工业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和威胁。全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社会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张,能源不合理使用和浪费,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严重束缚了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自身的经济发展还需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改变现有的发展和消费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不仅仅是通过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而且还要确保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
在此背景下,围绕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理念如“低碳发展”、“低碳经济”、“碳足迹”、“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等。而能源与经济的发展大革新的结果,将为逐步向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粗放式和外延式的增长模式,着力推进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转变成为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就应运而生。
二、低碳经济的定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一系列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终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形态。而这种经济发展形态,主要有两个方面特征:一是碳生产率比较高即每排放一单位碳所创造的GDP比较高;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效率水平高并且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也比较高。
这样就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很多要求。首先,我们强调低碳经济的发展,但不应该以牺牲人民生活和福利水平为代价来寻求碳排放的降低。其次,由于我们要求碳生产率提高,即每一单位碳排放量所创造的GDP是增加的,这就需要依赖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机制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并意味着要求我们要做到无污染、零排放,而是以先进技术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同时,还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我国近年来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坚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节能减排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巨大成就,也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尽管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以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和措施,也取得一系列巨大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对节能减排采取的措施力度是强而有力的,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正面临着来自自身发展状况和外界的巨大的减排压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低下。粗放式和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低、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单位GDP的排放的碳的量要与其他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能源结构:在世界上,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为主。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燃煤产生单位热量引起的碳的排放量比燃用石油天然气高出很多。但由于在未来较长的时间,中国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就使的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中国要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严峻困难和挑战。
第三、排放温室气体总量:中国人口基数大,导致所排放温室气体总量比较多,而且其中对“内涵能源”消耗的比例也较大。所谓“内涵能源”,是指产品在加工、制造到运输等全过程的能耗总量,又称之为“隐含能源”。而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和贸易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巨大的“内涵能源”出口净值。
第四、锁定效应:我们所谓“锁定效应”,就是指基础设施、以及大件耐用消费用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甚至50年以上,在此使用年限期间它们不大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起来。如今,在积极大力发展电力的过程中,如果中国不能克服和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所带来的弊端,若干年后,这些发电站还会像现在这样较多地进行碳的排放。到那个时候,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将会面临相当被动的状况。中国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未雨绸缪、超前运筹,如何努力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以及其所带来的后遗症,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考验和挑战。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宣传和普及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
虽然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但落实到公民个人身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力宣传和普及低碳理念,应着力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减排意识,引导“全民低碳”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其实低碳经济并不遥远,它与我们每个人生活都密切相关。对于企业,则要建立清洁环保的生产机制和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三个低碳产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二)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经济社会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不会改变,而且近几年很多发达国家把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转移到我国,在力保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对资源环境不造成污染和破坏,这的确是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个重大的考验。在全球发展低碳产业的良好势态下,中国应该以此为良机,走出一条依靠技术创新和进步来寻求发展的道路上,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和技术储备,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碳的生产率即单位能耗的GDP的产出量,从而在保证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减少碳的排放量。其次,资源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如今社会条件下,人类生产主要利用的是碳含量极高的化石能源,因此利用这些能源之后就造成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气候问题,而且是化石能源埋藏在地下经历了经过千万年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都是不可再生能源,满足不了人类日益增长的开采速度和利用速度。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不仅仅是我们保护环境的需要,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发展低碳技术
我国要积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强化能源高效利用和节约,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主动向发达国家学习其先进的低碳技术。同时,通过合作机制与国际协商,加快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大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加大低碳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再创新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沈瑞钢,李由.低碳经济: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学术界.2010(03).
[2]单宝.解读低碳经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06).
[3]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10(03).
[4]纪玉山,张忠宇,刘静暖.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基于制度设计的视角.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2).
9.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 篇九
1.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在(ABCD)。A气溶胶B制冷剂C发泡剂C发泡剂
2.碳基能源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AB)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大气褐云、灰霾、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氧气D氢气
3.人口增长对下列哪些资源具有巨大压力(ABCD)。
A土地B森林C水资源D能源和物种资源
4.2010年4月,UNDP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中国走向低碳之路的一揽子政策选择,建议渐进实施碳税制度。(错误)。
5.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法。(错误)
6.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正确)
7.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正确)
8.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B)即指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A认知性B可行性C可操作性D可承受性
9.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D)
A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B加强法律体系建设C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机制D低碳技术创新
10.煤的精细生产高效利用属于(A)
A降碳技术B零碳技术C消碳技术D高碳技术
11、循环经济的特征不包括(D)
A观念先行性B技术先导性C物质循环性D主体单一性
12、低碳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答:
1、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资源节约的特征;
2、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环境保护的特征;
3、低碳经济具有低排放性,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特征。
13、“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
1、日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中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措施有(ABCD)。(多选)P71-7
2A、推出环保合作倡议B、开展双边与多边交流、合作
C、加大环保资金国际救援力度D、以上都对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应对目标是(ABCD)。A稳定温室气体浓度B生态系统能适应气候变化C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D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2、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 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BCD)。(多选)P196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在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时,应与其再生增殖能力相适应,与其补偿供给能力相平衡
C、在开发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时,更应当设法延长矿物的衰竭期
D、当生态平衡失控或失调以后,应尽可能地恢复和重建。
3、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BCD)。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在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时,应与其再生增殖能力相适应,与其补偿供给能力相平衡
C在开发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时,更应当设法延长矿物的衰竭期
D当生态平衡失控或失调以后,应尽可能地恢复和重建。
4、按照“低碳”的要求,城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对)
5、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对)
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金属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CO2排放量其值越高说明废弃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资源的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错误)
7、发展太阳能行业与低碳经济无关。(错误)
8、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有(C)。
A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B引导社会能源需求
C调整能源结构D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9、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B)比重偏高。
A工业B农业C服务业D第三产业
10、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B)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A认知性B可行性C可操作性D可承受性
11、把煤在汽化的条件下,或者是其他工业条件下,转化为清洁的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技术是指(A)。
A煤清洁技术B煤替代技术C煤净化技术D煤转变技术
12、简述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简答)
P177 答:
1、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2、国家有扶持政策要加强;
3、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4、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
5、优化油价政策。
13、.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近50 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由动 造成。
14、全力行低碳消费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管齐下”。(填空)P9215、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1、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五个层次”,不包括(D)。(单选)P9
2A、恒温消费B、经济消费C、安全消费D、环保消费
2、以下属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ABCD)。(多选)P230
A、理论障碍B、观念障碍C、管理障碍D、制度障碍
3、下列关于低碳模式论述不正确的是(D)。
A: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B: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C:低碳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
等系统运动
4、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摆脱生存危机的必然发展方式。(判断)P87(正确)
5、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正确)
6、低碳营销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关键。(错误)
7、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正确)
8、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
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下面属于低碳消费指标的是(C)。(单选)P320
A、单位GDP能耗B、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C、人均碳排放D、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营销模式是(A)。(单选)P32
4A、产品营销模式B、市场营销模式C、绿色营销模式D、持续营销模式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什么?(简答)P101-10
2答: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调整能源结构;
3、遏制奢侈浪费;
4、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阶段,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贡献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效益障碍等方面。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业(5)
1、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AB)。(多选)P1
2A、植树造林B、采用固碳技术C、减少人口D、大量消费汽车
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设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ABCD)。P232-23
3A、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
B、建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C、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D、以上都对
3、关于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探索包括(ABCD)
A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B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C国家的扶持政策要加强D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4、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对经济没有负面影响。(错误)
5、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模式的两个特征。(错误)
6、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正确)
7、环保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正确)
8、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D)
A恒温消费B经济消费C安消费全D可持续消费
9、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A)。(单选)P3
31A、煤B、石油C、天然气D、太阳能10、1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C)。(单选)P
A、人B、政策C、市场机制D、自然
12、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有哪些?(简答)P171-17
3答:
1、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2、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科技;
3、倡导低碳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13、中国的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它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
14、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
10.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 篇十
A
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
A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
D
冯之浚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
AB
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
ABCD
张扬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
ABC
社会层面实现低碳的现实路径有()
ABCD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包括()
AB
基于应用太阳能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建“低碳城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哪几方面()ABC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ABC 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功能有()
ABC
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有()
ABC
荒漠化大致有四类()
ABCD
我国的环境问题,除一般环境问题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BC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ABCD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
AB
实施财政补贴政策的情形包括()
ABCD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3+l”模式指()
ABCD
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要()
ABC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
BCD
低碳经济
ABC
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BCD
一般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是()
ABCD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十位。
B
发展低碳经济,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间的关系,应尽量开展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可以忽视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B
低碳经济是消耗化能源小、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
A
低碳能源开发机制是发展低碳产业的基础和前提
A
社会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最高级形式
B
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越高,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低下。
B
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其寿命可达200年,因而是最受关注的温室气体。
A
本世纪中叶,以碳排放有效降低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A
针对企业的制度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编制与统计考评制度、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等。
B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应使能源技术进步与绿色技术创新相结合。
A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高碳能源的消耗。
A
环保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A
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变暖最明显,其中东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B
日本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国,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
B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解决的是低碳经济市场领域的外部性问题,而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力量
A
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
A
我国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决定了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清洁能源比例较低,CO2排放强度高,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异常突出。
A
保护和改善环境仅指保护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严衡。B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A
“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与放弃的过程
A
成年人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95%,如果人体减少水分10%便会引起疾病,减少20%-22%就要死亡。
B
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立法和执法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
A
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A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是有机结合的A
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开始减低
B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A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生产中所需的高纯度多晶硅和生产设备主要来自国外,而大部分光伏产品也依赖国外市场。
A
范式涵盖了模式,具有整体性的意义
A
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和基本内容,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是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内容。
A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先进的发展观念
B
能源系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GDP年平均增长率),适合跨国及跨地区间的能源效率比较。但是该指标在稳定性较差。
A
再利用技术通过对重要元素的工循环代谢分析,将在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
B
我国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决定了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清洁能源比例较低,CO2排放强度高,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异常突出。
A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B-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
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不包括()
D
光伏发电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不包括()
B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有()
A
企业内部循环指()
A
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A
张扬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中不包括()
D
严刚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是指()
A
()的碳减排潜力巨大,应当大力发展
B
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
A
一个健康成人,每天平均要喝()毫升水
B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
D
不属于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难以克服的问题的是()D
以()为代表的新能源及其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A
()即低碳消费方式的可操作性
C
关于科斯定理论述正确的是()D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没有()A
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属于()
A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是()
B
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B
()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 A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指的是()
B
()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
A
低碳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包括()
A
“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是在借鉴国外三种典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不包括()D
(),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了热带林行动计划。
D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支持和保障的是()
A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
D
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的原则不包括()
D
我国()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50%以上,严重影响我国能源安全
A
针对政府的制度主要包括()
ABCD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
ABC
碳基能源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大气褐云、灰霾、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AB
力行低碳消费需要()
ABCD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是()
ABCD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
AB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在()
ABCD
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
ABCD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有()
BCD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确定为()
ABCD
舆论支持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ABCD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有()
ABC
循环经济低碳模式结构系统整体特性有()
ABCD 只有(),才是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的和经济的工业能源
C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
D
可再生能源不包括()
A
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
A
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没有()
A
以德国双元系统(DsD)为典范。
C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
C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指的是()
B
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
A
()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 A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
B
()是指倡导低碳的思维模式、生产观念、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将企业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C
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不包括()
D
太阳能资源的特点不包括()
D
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不包括()
D
()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
D
()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A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是()
B
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还要归于()
C
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是指()
C
解决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加强和健全环境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因素不包括()C
以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典范
B
1990到1995年间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就几乎达()美元
D
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力量()
D
实施低碳营销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D
近百年我国气候在变暖,以()最为明显
D
(),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
D
()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
A
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
A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
D
冯之浚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
AB
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
ABCD
张扬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
ABC
社会层面实现低碳的现实路径有()
ABCD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包括()
AB
基于应用太阳能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建“低碳城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哪几方面()ABC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ABC 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功能有()
ABC
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有()
ABC
荒漠化大致有四类()
ABCD
我国的环境问题,除一般环境问题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BC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ABCD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
AB
实施财政补贴政策的情形包括()
ABCD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3+l”模式指()
ABCD
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要()
ABC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
BCD
低碳经济
ABC
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BCD
一般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是()
ABCD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十位。
B
发展低碳经济,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间的关系,应尽量开展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可以忽视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B
低碳经济是消耗化能源小、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
A
低碳能源开发机制是发展低碳产业的基础和前提
A
社会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最高级形式
B
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越高,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低下。
B
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其寿命可达200年,因而是最受关注的温室气体。
A
本世纪中叶,以碳排放有效降低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A
针对企业的制度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编制与统计考评制度、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等。
B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应使能源技术进步与绿色技术创新相结合。
A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高碳能源的消耗。
A
环保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A
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变暖最明显,其中东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B
日本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国,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
B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解决的是低碳经济市场领域的外部性问题,而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力量
A
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
A
我国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决定了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清洁能源比例较低,CO2排放强度高,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异常突出。
A
保护和改善环境仅指保护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严衡。B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A
“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与放弃的过程
A
成年人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95%,如果人体减少水分10%便会引起疾病,减少20%-22%就要死亡。
B
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立法和执法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
A
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A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是有机结合的A
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开始减低
B
只有(),才是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的和经济的工业能源
C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
D
可再生能源不包括()
A
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
A
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没有()
A
以德国双元系统(DsD)为典范。
C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
C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指的是()
B
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
A
()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 A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
B
()是指倡导低碳的思维模式、生产观念、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将企业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C
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不包括()
D
太阳能资源的特点不包括()
D
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不包括()
D
()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
D
()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A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是()
B
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还要归于()
C
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是指()
C
解决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加强和健全环境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因素不包括()C
以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典范
B
1990到1995年间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就几乎达()美元
D
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力量()
D
实施低碳营销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D
近百年我国气候在变暖,以()最为明显
D
(),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
D 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BCD
企业层面实现低碳的现实路径有()
ABC
防治荒漠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我国的环境问题,除一般环境问题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BC
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包括()
ABCD
企业生态伦理是指在处理企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的总和
ABD
冯之浚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
AB
本世纪中叶,以碳排放有效降低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A
臭氧(O3)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它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A
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的途径。
A
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约生产塑料袋能耗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A
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生产力的提高的动力源自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及其低碳产业集群
A
低碳产业创新系统应以保持和提高我国低碳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为系统目标,以低碳产业技术的有效创造、扩散与利用为系统核心
A
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A
“新领域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B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是有机结合的A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A
“产品营销模式”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
A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先进的发展观念
B
瑞典科学家斯万特 ?阿尔赫尼斯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5~6℃。
A
系统化技术是能够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 B 芬兰是欧盟惟一的能源净出口国和最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国。
B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A
水污染是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含量超过水体本地值和自净能力,使水质受到损害,破坏了水体原有的性质和用途。
A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效率,包括: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回采率和金属再生利用率。
A
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
A
环境变化主要是由人类的生产或生活行为所导致
A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GDP)称为综合能耗强度
A
成年人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95%,如果人体减少水分10%便会引起疾病,减少20%-22%就要死亡。
B
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占电力结构的80% A 再利用技术通过对重要元素的工循环代谢分析,将在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
B
CO2虽然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但其增温潜力(GWP)是最低的。
A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B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是比较容易的 B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全建立起来,政府、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弱化,企业、公众和中介组织成为最广泛的参与主体,各自主动履行其基本职能,彼此之间协调统一,良险发展。
A
消费的物质保证上看,消费决定于以增值价值为核心的经济运行,即消费决定生产 B 价格在营销组合中是最敏感、最重要的因素
A
-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有()
D
世界森林总体上每年净吸收大约()二氧化碳,相当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 1/4。A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
B
()就是在道德价值和安全可靠等方面的社会接受程度
D
解决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加强和健全环境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因素不包括()C
()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B
碳金融不包括()
D
低碳模式可分为()个相互影响时间跨度
B
发展低碳经济,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的关系
C
()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A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D
要实现节能降耗,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产业,调整一、二、三类产业的格局 C 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B
()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
D
下列关于低碳模式论述不正确的是()
D
介于基础科技与应用科技之间的应用性基础技术,被誉为“高技术的基础”的技术是指()B
(),美国的 “雨云-7号”气象卫星测到了这个臭氧洞
D
低碳模式的特征不包括()
C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
D
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不包括()
D
通过对重要元素的工循环代谢分析,将在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是指()
D
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是()
A
()亚马孙流域8国签订“亚马孙河合作条约”,宣布为保护亚马孙河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共同努力
D
()是用来衡量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状况
C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
D
(),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了热带林行动计划。
D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包括()
D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位
B
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还要归于()
C
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是()
A
共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为()
ABCD
要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必须遵循以下哪些原则()
ABD
富营养化是由于()等植物营养成分大量积聚,使水生生物,特别是水藻类过分繁殖引起污染的现象。
CD
新能源汽车根据动力的不同形式,可以分为()
ABC
低碳农业要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的新路子
ABC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出现了三种不同模式包括()
ABC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的特征()
ABCD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
ABCD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ABCD
紫外线的增强会导致()
ABD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ABCD
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
ABCD
践行低碳生活要()
ABCD
温室气体()
ABC
低碳经济的特征有()
ABCD
冯之浚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
ABC
哪些水系()的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BCD
一般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是()
ABCD
实施财政补贴政策的情形包括()
ABCD
冯之浚提出的社会子系统的指标包括()
ABCD
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阶段,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贡献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A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蕴含了节能减碳的价值品质。
A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先进的发展观念
B
“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
A
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
A
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为背景,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优化消费习惯达到减少碳源的目的。
A
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低碳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B
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政府行为
A
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立法和执法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
A
新材料技术被誉为“高技术的基础”,是介于基础科技与应用科技之间的应用性基础技术。A
价格在营销组合中是最敏感、最重要的因素
A
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是碳强度(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
A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A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十位。B
水污染是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含量超过水体本地值和自净能力,使水质受到损害,破坏了水体原有的性质和用途。
A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金属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CO2排放量其值越高说明废弃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资源的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
A
赤潮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B
环境法的利益平衡中,首先应明确基本的环境公益和基本的经济公益应当满足的原则,建立基本环境公益的保障机制。
A
2011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彰显出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决心
B
低碳消费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两个核心指标。
B
企业生态伦理是指在处理企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
A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比一直居于较高水平。
A
本世纪中叶,以碳排放有效降低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A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B
“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
A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关系,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飞跃。A
未来的发展观应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为主旨,并以其作为衡量其它一切方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
B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GDP)称为综合能耗强度
A
“循环”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社会系统中各家庭之间、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
A
环保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B
-
排污权交易对市场机制的利用最充分,它的实施需要合适的条件不包括()
B
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
C
低碳经济的特征不包括()
C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C
一个健康成人,每天平均要喝()毫升水
B
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新技术属于()
C
()法、德、荷、瑞士等国签订了“保护莱茵河不受化学污染公约”
C
低碳经济的实质()
A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指的是()
B
()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
A
()即低碳消费方式的可操作性
C
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是()
C
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是指()
A
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实际,对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下列哪些选项不包括()
B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
D
关于科斯定理论述正确的是()D
()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
A
90年代初,我国476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近()个。
C
能源短缺就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是()
A
臭氧()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
C
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的方式没有()
D
一个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来源不包括()
D
光伏产业的核心是()
C
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驱动型”发展阶段
C
从1995年起,每年的()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C
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值越高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B 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是()
A
()是指围绕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可释放电子的半导体物质为核心,包括上游的硅材料制备及电池制造,中游的电池组件封装以及逆变器、控制系统和蓄电池等配套部件的生产以及下游光伏系统集成与应用的一个新兴产业
A
只有(),才是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的和经济的工业能源
C
电动汽车产业的财税扶持政策重心要向()领域倾斜
A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有()
BCD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
ABCD
紫外线的增强会导致()
ABD
当前企业低碳责任弱化的主要因素有()
ABC
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ABCD
践行低碳生活要()
ABCD
低碳经济的现实框架有()
ABCD
政府低碳责任的带动失力原因有()
ABCD
循环经济低碳模式结构系统整体特性有()
ABCD
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BCD
“5+l”模式的5包括()
ABC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两个重点领域()
AC
低碳模式,在运行模式结构上分为()
ACD
目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有()
ABC
气象要素有()
ABC
环境法的生产力发展的功能,表现为以下哪些方面()
BCD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有()
ABD
富营养化是由于()等植物营养成分大量积聚,使水生生物,特别是水藻类过分繁殖引起污染的现象。
CD
赵波、严立冬建立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控制层是()
ABCD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
ABC
人类可以采用征服者统治异民族的方法来对待自然界,而应当在改造的同时,积极地加以保护,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双方的协调发展。
B
替代技术就是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工艺等得以产生的技术
A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A
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理念成型之初也不需要政府制定一些合理的强制手段
B
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
A
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
A
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A
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最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首次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
A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A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
A
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的市场
A
“共生”是指经济系统内部各企业之间、社会系统内部各家庭之间以及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和谐共赢、共同生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A
未来的发展观应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为主旨,并以其作为衡量其它一切方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
B
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A
企业营销向“低碳营销模式”转换都是必然选择。
A
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属于零碳技术
B
环境法的利益平衡中,首先应明确基本的环境公益和基本的经济公益应当满足的原则,建立基本环境公益的保障机制。
A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A
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占电力结构的80% A 新材料技术被誉为“高技术的基础”,是介于基础科技与应用科技之间的应用性基础技术。A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
天气是指短时间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它们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中的、强烈的影响和灾害。
A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高碳能源的消耗。
A
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
A
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海平面上升17cm。A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生产中所需的高纯度多晶硅和生产设备主要来自国外,而大部分光伏产品也依赖国外市场。
A
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尽快改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高消耗、低效益和粗放经营的局面,坚持走资源低消耗、高效益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A
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立法和执法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
A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A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摆脱生存危机的必然发展方式
A
-
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不包括()
D
下列关于低碳模式论述不正确的是()
D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起步、发展完善、成熟的复杂过程是指()
C
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人成了难民。A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法()
A
预计到(),平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浓度将达到最大限度,然后开始下降
A
()是指利用太阳能加热工作介质,产生过热蒸汽或高温高压空气,驱动蒸汽轮机或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发电。
B
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是指()
A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是()
B
国内燃煤造成的()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80% A
以德国双元系统(DsD)为典范。
C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对海洋环境保护作了全面
系统的规定
B
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
C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
A
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指的是()
C
低碳模式可分为()个相互影响时间跨度
B
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不包括()
D
()是用来衡量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状况
C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C
世界森林总体上每年净吸收大约()二氧化碳,相当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 1/4。A
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A
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
A
大气中的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A
()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 A 发展低碳经济,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的关系
C
要实现节能降耗,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产业,调整一、二、三类产业的格局 C 社会低碳责任的推动无力的原因不包括()
C
臭氧层厚度减少(),可使大豆减产20~25% D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D
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是指()
A
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ABCD
共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为()
ABCD
臭氧在遇到()时,就会被催化,加速分解为O2
ABCD
温室气体()
ABC
循环经济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
ABC
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有()
ABC
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包括()
ABCD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在()
ABCD
酸雨中绝大部分是()
AB
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功能有()
ABC
“三高”原则是指()
ABC
要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必须遵循以下哪些原则()
ABD
“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中,“双系统”是指()
AB
力行低碳消费需要()
ABCD
基于应用太阳能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建“低碳城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哪几方面()ABC
荒漠化是指在()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ABCD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低碳经济的方式有()
ABCD
“低碳”概念由()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
ABC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有()
ABCD
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评价指标包括()
ABCD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A
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海平面上升17cm。A
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尽快改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高消耗、低效益和粗放经营的局面,坚持走资源低消耗、高效益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A
价格在营销组合中是最敏感、最重要的因素
A
水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类指标。
A
我国水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A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促进循环经济法》等,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机制、手段、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
A
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生产力的提高的动力源自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及其低碳产业集群
A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A
低碳经济是消耗化能源小、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
A
中国2010年北京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
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
A
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 ?阿尔赫尼斯就对石油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了预测。B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A
按照“低碳”的要求,城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
A
发展太阳能行业与低碳经济无关
B
低碳消费不是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B
社会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最高级形式
B
系统化技术是能够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 B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变暖最明显,其中东南地区出现了暖干 化趋势。
B
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约生产塑料袋能耗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A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
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B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是有机结合的A
臭氧(O3)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它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A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A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A
赤潮是由于浮游生物异常繁殖使海水变色的现象。
A
“共生”是指经济系统内部各企业之间、社会系统内部各家庭之间以及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和谐共赢、共同生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A
“产品营销模式”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
A
-
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其寿命可达()
A
气候变化是由()的变化引起的D
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是指()
B
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A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D
()是用来衡量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状况
C
2004年7月28一30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召开了“推进循环经济试
点经验交流会,’,会议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归纳为
A
下面不属于低碳社会评价指标的是()
B
离差值增大,表明候变化敏感性也()
A
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是指()
A
()亚马孙流域8国签订“亚马孙河合作条约”,宣布为保护亚马孙河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共同努力
D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实基本国情,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指()B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中的指标是()
C
地球表面()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
C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起步、发展完善、成熟的复杂过程是指()
C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位
B
一个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来源不包括()
D
近百年来极冰的大量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
A
(),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了热带林行动计划。
D
低碳模式可分为()个相互影响时间跨度 B
一个健康成人,每天平均要喝()毫升水
B
我国()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50%以上,严重影响我国能源安全
A
()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 B 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
A
()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A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纳入GDP碳强度考核指标
D
(),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关于森林的原则声明”
A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为()
A
下面属于低碳产出指标的是()
A
不属于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难以克服的问题的是()D 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包括()
ABCD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有()
ABCD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应对目标是()ABCD
政府要对()等方面实施有效激励与监督,协调消费者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利益矛盾 ABC 当前企业低碳责任弱化的主要因素有()
ABC
“三高”原则是指()
ABC
C模式的发展阶段设计为()
ABC
张扬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
ABC
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作用暴露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有()
BCD
3R原则指()
ABC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包括()
ABCD
践行低碳生活要()
ABCD
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
ABCD
为实现有效调控,政府可利用的政策工具有()
ABCD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3+l”模式指()
ABCD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重点产业体系()
BCD
基于应用太阳能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建“低碳城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哪几方面()ABC
人体中的水有()作用
ABCD
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要()
ABC
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BCD
环保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B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08万亿千瓦时/年,约占世界总量的1/6,平均功率为6.94亿千瓦
A
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为背景,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优化消费习惯达到减少碳源的目的。
A
1999年后,意大利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始实行“绿色证书”制度。每张证书有效期为18年。B
交通工具不是目前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B
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低碳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B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A
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越高,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低下。
B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
B
“可持续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 B
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
A
城市发展模式还应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A
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A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蕴含了节能减碳的价值品质。
A
“产品营销模式”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
A
2010年4月,UNDP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中国走向低碳之路的一揽子政策选择,建议渐进实施碳税制度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推荐阅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材料07-28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分析06-11
循环经济项目管理办法10-14
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11-03
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10-14
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08-09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10-2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06-17
发展沼气,促进县域循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10-10
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社会层面分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