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家论教育

2024-09-12

教育名家论教育(共12篇)

1.教育名家论教育 篇一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千多年来, 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中华民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理论及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我国急需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所固有的那种教学模式及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回顾历史,重新研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发展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意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一、“有教无类”的学生观

教育面向何人, 是教育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否则, 学校难以发展。对此, 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主张,即“有教无类”孔子敢于向传统教育挑战, 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 他认为应该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扩大受教育的对象, 无论贫富、贵贱、年龄及国别, 都可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 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失为一次重大的体制变革,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孔子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数多出身贫贱。今天, 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 学习知识已经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有教无类,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追求。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

二、“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观

人是否要受教育及教育在人的自身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这是教育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孔子用发展、辩证的眼光, 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著名论断。也就是说, 人的知识和能力是后天获得的, 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无论是谁, 只要勤奋努力学习, 就一定会成功。

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主张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 是对知识先验论的极大否定和挑战, 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孔子的这个观点, 具有两种正确的含义, 第一、人生来是大体相似的, 那么, 不论贫富贵贱, 人生就应该是大体平等的,没有贵贱智愚之分, 这就为他的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根据。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别差异问题。这种

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 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 不完全是先天命定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安排的环境影响, 当然它的力量就比一般自发的环境的力量更大了。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三、“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认为圣人与下民之分就在于是否好学, 孔子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就是说他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 只是重视历史知识, 能抓紧学习罢了。他对学习从来没有感到满足过, 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情。

孔子对已是“学而不厌”, 对人则是“诲人不倦”。这是孔子教学态度的两个方面, 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孔子对待学生, 不分年龄大小, 不管智力高低, 都一样认真地、不知疲倦地教。孔子通过指导学生学习,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又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充分体现出孔子的治学态度, 这对当前加强师德教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同时又要一腔热情地倾注于教育事业, 把知识无私的奉献给学生。

四、因材施教、注重诱导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其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即使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其真理性的光芒。

(一)因材施教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孔子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 随时跟学生谈话以了解其真实想法和志愿, 以致能够运用精练的语言十分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然后, 他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正因为孔子能够因材施教,他的学生才能各有所长,既不影响学生学习常规的知识,同时也不埋汰了学生的个性、喜好和梦想。

这对于我们当前教育中的大班教学,统一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应该尽可能的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尽可能的能够与每一位学生接触交流,尽可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等不同的特点,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厌学。同时,这对于我们当前的大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在招生时,应该尊重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或者是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要求调剂专业的要求,而不是强行的让学生去服从专业调配。此外,在大学生选择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时,也要慎重地考虑,不是跟着大家后面一窝蜂的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而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即使是决定工作后,也要慎重选择自己的工作,到底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当前什么工作最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去追求、奢望,当然这也要考虑的,但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而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二)启发诱导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所首倡, 发展至今已成了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表达得很清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不难看出, 孔子启发式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孔子不仅阐述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思想, 而且在教学上任用的非常出色, 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 他提倡学思结合。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而忽视启发式的引导。它把学生摆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挥与培养。这种教育方法违背了人具有创造能力,希望实现自己才能的本性。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与压抑,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会失掉好学上进的品质。其实,这种倾向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也是大相径庭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颜回多年追随孔子学习的切身感受,他总结概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孔子追求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启发的方法也很巧妙, 一是“能近取譬”即用生动的例子启发学生。二是“叩两端而竭焉” 即不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而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问题问学生, 拓开学生的思路, 让其从正反两方面的考虑中, 从正确与错误的分析比较中得出结论。他的着眼点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思想,就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好学,乐于学,使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的人,都从自己的起点上,循序渐进,这便是循循善诱。总之,循循善诱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对当今教学是很有启示的。

(三)倡导读书 孔子提倡读书,但读书是很艰苦的,孔子强调自觉性,认为读书要培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他强调多读、多见、多闻, “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他同时强调要反复练习, 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孔子要求学生读书时, 要多问、多思考、实事求是、抓住中心。多问: 要“疑思问”“不耻下问”;多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应该抛弃道路传言, “道听而途说, 德之弃也。”读书要有一个主张贯穿始终。他说: “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 予一以贯之。”同时, 他反对速成的人, 告戒后生“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孔子也不赞成读死书。他说: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我们从孔子提倡读书的思想可以看出: 一个人知识、能力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靠读书读出来的。学生要想取得学业上的成就, 就必须认真读书。他关于读书的方法及治学的态度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四)学思结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翻开《论语》,其开篇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也是孔子教人为学的方法。不论是学还是思,都是停留在头脑中的一种认识活动,而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所谓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知行结合的教育目的

最后,对于教育的目的,孔子要求把学习和应用联系起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是中国实践哲学本质的充分体现。中国实践哲学的本质就在于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的结合。孔子本身就是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的典范。如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身教感化的教学形式。子曰:“二三子以为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就是说自己对教学没任何隐瞒,自己本身的一言一行都可谓在教学。在对人方面,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认为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行”“实践”与现代并不相同,他的“行道”主要是通过向全社会传播仁爱来实现大同世界,但其“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的思想精髓我们应充分把握。就拿当前教育而言,其课程设置和内容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使理论远离实践,知识的所学所用严重脱节,这也是现代教育中的一大问题,急需我们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孔子穷数十年教育经验,对教育的对象、方法、过程、目的等都做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广博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资源。其中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毛泽东曾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7]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的挖掘儒学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和理论,这对于加强和深化我们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现代所需要的人才有重要借鉴意。更进一步说,中国真正的崛起和发展应该建立在对包括儒家优秀思想在内的文化传统进行再发现和再认识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

2.教育名家论教育 篇二

会上,汪晓赞一行专家在听取了工作室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及对项目研究的愿景规划的基础上,推介了“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体质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活力校园”、“运动教育模型”等研究项目,对如何收集、利用监测数据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培训。并提出工作室研究项目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重点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以期在3年的周期内取得丰硕成果,争取做到区域辐射,广泛推广应用。

活动期间,还由初中体育教育名家工作室的2位成员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分别是刘新军老师执教的《快速跑》和荣燕光老师执教的《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2位教师都是以ipad播放视频或照片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组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探究、分析及讨论,最后指导学生学练。整节课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贯穿始终,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练习效果很好。课后,上课教师、观课教师和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评课研讨活动,大家就信息技术进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练习密度、学习目标达成度、探究教学法的合理运用以及学生练习中的安全防范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会者对两节课的教学规范提出了赞扬,对执教教师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表示了肯定,并对教学中探究问题的提出和课堂气氛的调控提出了指导意见。

在次日举行的专家报告会上,黄魏老师结合多年从事省市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工作的积累,做了“基于课程标准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的报告。报告从“设计”切入,用大量生动、鲜活的场景详细阐述了教学设计的步骤,破解了常态教学设计中的难点问题;用逐渐完善的学习目标表述案例剖析了存在的种种问题,论述了正确表述的策略;用优秀教学课视频的片段提供了教学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报告还从活动指向、教学环节、方法与效果、运动负荷、组织结构、个别差异、安全措施、教学特色8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教学设计的具体建议,分析了探究学习的实践应用,阐明了有效教学的4个特征,并指出了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设计重中之重的5个方面。理论结合实践,针对问题为与会者的实际教学设计提供了理念和思路,有利于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技艺和水平。

汪晓赞教授结合本次工作室调研和指导活动,做了“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教体育——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报告。报告从缺少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常态的社会化问题入手,以国际化的大视野透视了常态体育教学,将课堂教学的视角拓展到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更为宽泛的层面。用国外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的丰富的案例和优秀经验,论述了终身体能发展课程模型的使用音乐、运用分组、重视规则教育、人人参与、保证运动负荷、发展体能、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关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9个要素,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在报告中,汪晓赞教授还学以致用地引入了“文化课中的微运动”这一主题,他以足球为例,从赛季、团队、评价、比赛以及赛季后的庆祝活动5个方面阐述了运动教育模型的组织形式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

“威海市教育名家工作室”于2015年5月正式成立并启动,建设周期3年,是2015年山东省威海市政府《关于实施威海英才计划的意见》中18项人才扶持计划之一。成立工作室的目的旨在进一步加强威海市高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威海教育家群落,建立健全的教育名家培养体系和平台,打造威海教育品牌,推动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快速发展。威海市初中体育教育名家工作室是威海市首批授牌的7个教育名家工作室(高中数学、高中物理、初中生物、初中地理、初中体育、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之一。每个工作室每年可获得10万元的年度财政扶持资金,工作室以主持人所任教的学段和任教的学科命名,而主持人和工作室的成员则是由各区的体育骨干教师与教研员经过层层选拔和审核产生。

3.名家论海洋玉髓 篇三

徐惠恩谈海洋玉髓(“海洋玉髓”首席收藏家 )

徐惠恩说:海洋玉髓产于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岛,在亿万年前的海洋深处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奇特的地壳变化演变形成;它集宝玉石的柔润通透与黄龙玉及巴林石的奇特草花于一身;更重要的是这种宝玉石级的原料在马达加斯加的储存量极为稀少——综合这种奇石产地、材质、图案的特殊性,专家建议将其命名为“海洋玉髓”。

“第一次发现海洋玉髓是在当地的一家古玩店里。当老板拿出一块质地晶莹白皙、圆润通透,画面宛如仙境的''石头''时,我完全被震惊了: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漂亮的''石头''?”徐惠恩坦言,

其第一印象就是这“石头”是否出自世间?它质地坚硬而不失柔润和细腻,丰富艳丽的色彩、奇美的纹理而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是万古灵秀在其中的生命凝聚。在大自然绝妙的“天工”面前,古往今来任何一位艺术大师都显得黯然失色、自叹不如。

海洋玉髓与一般玛瑙质(类)收藏品有何区别?

海洋玉髓具优质玛瑙属性。提到玛瑙,大家印象中都是“物美價廉”的。这其实是误解。玛瑙在古代就被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并颇受皇家喜爱,元代皇家还专门设有玛瑙玉局。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玛瑙更是身价不菲。再近一点的“小鸡出壳”、“沧桑”等,都是身价过亿。就像翡翠,老坑阳绿的翡翠与普通翡翠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一样,海洋玉髓,就是玛瑙中最顶级的品类。

海洋玉髓作为收藏新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有哪些?

综合众多专家的意见,海洋玉髓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美”。“海洋玉髓”拥有极品羊脂玉般的质地,细腻、光滑、圆润、通透,人的思维能想象到的图案都能在“海洋玉髓”上找到,有人物、有花鸟、有水墨山水,有的甚至你能在上面找到一年四季的景色。一幅幅大自然纯真的天工佳作,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历练,足以让任何一幅画作显得那么稚嫩,任何一位丹青大师都会黯然失色。

其次是稀,“海洋玉髓”的产地是马达加斯加,原石的储量本就不多,并且从数万吨原石里只能挑选出约百分之一含有美妙纹理的原石——极像翡翠的“赌石”,从数万吨原石中得到质地优良、图案精美无暇的上品确是少之又少。

4.“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感悟 篇四

淮阳县实验小学

王勤

2015年4月17日-4月19日,在郑州体育礼堂里举行了由<<德育报社>>主办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四期新课标暨海峡两岸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会。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有幸亲临会场,目睹了名师的风采,受益匪浅。

受邀莅临本次论坛的有来自北京、天津、苏州、台湾、、江苏、山东各地市的著名特级教师。在这三天的学习中,我们一共听了9节课。授课内容涵盖小学和中学的数学内容。

纵观各位名师,他们的课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等新的教学理念。保持并放大了孩子们的天性。这次论坛由名师示范观摩课,说课,与老师互动等几部分组成。首先“登上舞台”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全国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小学数学研究会秘书长徐长青老师。徐老师提出的“简约教学”给我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他用“鱼”、“渔”、“娱”、“愉”、“欲”、“域”、“寓”、“喻”、“逾”、“育、”十字概括的“简约教学“思想,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上的观摩课是《数与形》,在这节课里,他用游戏---“猜”、“数”、“推理”、验证“等形式一次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语文、数学、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徐长青老师,其诙谐幽默的语言、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总是迎来学生与老师的热烈掌声。尤其是在互动引领环节讲到:老师要勇敢地退,适时地进,你不退,孩子永远没有补位的机会;等待、期待就是教育的爱。另外,要清楚“学不会是孩子的权利”,老师不应一味的责怪,因为现在学不会不代表将来也学不会。徐老师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生动、幽默的讲解,无一不在的让人耳目一新。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声,亮晶晶闪烁着求知欲的眼睛,就是对这节课的最好的评价。是呀,徐老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新的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因此,他给学生的是种子,而不是果子。听徐老师的课,犹如在看一场连续剧,剧情起宕跌伏,喜怒哀乐伴随其中。课结束了,而课堂中的一幕幕精彩的镜头,仍萦绕在我的脑中,让我为之感叹。来自北京市的特级教师,“减负增效”的创始人柏继明老师。听了她的《倍的认识》一课,我感概良多。首先,在导入新课这方面,她利用儿话音让学生来读“倍”字,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快,孩子们进入了学习状态。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而柏老师恰到好处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其次,课堂上,她让学生爱吃的苹果、草莓等水果当学具进行“倍”的引导,再次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感能力,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学会了新知识。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数学老师的语言表达不亚于语文老师,而且也能把课上得这么生动,有趣!柏老师在课堂上很注意培养孩子说话不拖长音,回答问题表述完整,学会自己给自己问题。再次,在教学过程中的反复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做到了瞻前顾后、搭好台阶,千方百计让学生悟出其中的学习规律。

江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贲友林老师的一节复习课,更能让人联想很多。贲老师给学生上的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这节课可以说是让我大开眼界。首先贲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上台展示。然后再让展台上的学生提问其中的一位学生查找自己作品的欠缺点,并说明理由。他的课是让学走在了教之前,课堂上的互动,到处充盈着学生的声音。而教师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这节课,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中生成,在学中生长,在学中生活的真正含义。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情绪高涨,老师的评价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数学课可以上得这么有意思,不像个数学老师,简直像是个相声演员,幽默极了!使我想到了一句广告语:“学习就像玩游戏,不知不觉长智力。”

来自杜郎口的徐利老师的课,很符合我们学校的教学特点,他的导学学案是值得一学的。教案的设计多设计课本上没有答案的习题,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在学与练的结合上,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暴晒各自的错误,而后又由学生自己点评,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情绪高涨,老师的评价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生敢于畅所欲言。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苏州名师徐斌的课,更值得一学。他追寻的无痕教育在《平均数》这一节观摩课里体现得淋漓尽致。1.用学生爱玩的套圈圈这种游戏导入新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陌生环境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2.在授新的过程中,徐老师从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样多”和“不一样多”来引入到“平均数。3.语文、数学、生活紧密相连。徐老师把平均数中的“移多补少”法不失时机地提到成语“取长补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4.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普遍有成就感,课堂上充满笑声、掌声。总而言之,这些名师们不仅仅是他们的功底深,课堂的调控、驾驭能力强,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而且他们都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感受。根据几位大师作课的特点我想在以后教学中我们应做到精讲、激趣。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准确迅速地传递知识信息。深度知识由浅入深,精讲精练,浅显知识点到为止。努力使课堂形成轻重缓急,张弛结合,千方百计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幼儿教育名家名言 篇五

2) 幼儿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我们自豪,因为我们选择了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我们把爱心奉献给孩子,孩子把微笑传递给我们。

3)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小精灵,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愿尽我的全力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真求善求知的火把。

4)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育,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5) 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快于:家庭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

6) 太阳的幸福,是给人以光明;月亮的幸福,是给人以温馨;园丁的幸福,是让每一棵小树苗茁壮成长。愿每一棵小树都能够接受阳光的照耀月亮的关怀;愿每一棵小树都能够成为参天大树。为此,我们努力着奋斗着奉献着……

7) 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8)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育,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9) 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

10) 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快于:家庭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

11) 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12)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成长!

13)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14) 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15) 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16) 让我们一起走近孩子理解孩子倾听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孩子,使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17) 用爱倾听每一个孩子心底的声音。

18) 有了光明与黑暗的均衡的节奏,有了儿童的生命的节奏,才显出无穷无尽,莫测高深的岁月。

19)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20) 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21) 人的幻想是没有止境的,儿童的幻想更是无边无际。因为孩子的心灵比成人的心灵更加秘密,——儿童的心灵是纤尘不染的,而被生活所磨炼出来的成长,心灵深处却显然存在着这种纤尘的污痕。

22)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23) 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24)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25)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26) 礼貌是儿童和青年都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27)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6.听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 篇六

诗意人生

——听全国教育名师论坛有感

新县特殊教育小学

程敏

2014年3月20日,我有幸去郑州聆听了全国教育名家论坛。两天半的时间虽然短暂却仿佛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精神之旅。三位名师及他们的团队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课和报告就像三本丰富而又深刻的书籍,隽永而又耐人品味。令我们这些来自全省各地的朝圣者佩服的五体投地,对这些大师级的名师崇拜而又充满敬畏。

两天半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些教育名家身上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共同的地方是:

一、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第一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

他们是虔诚的教育圣徒,执着行走在教书育人这条大路上。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向常规教育挑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自己执着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朝着理想的教育之地前进。

二、他们都热爱阅读。也带着他们的孩子开始经典阅读。

他们博览群书,名师赵志祥说:“拜他为师的老师藏书少于一千册靠边站。”看赵老师的书房,宽敞的房间里放着一个足足有一面墙的书架,里面摆满了各种经典书籍。再看他的地下室更是书的世界。赵老师出口成章,熟读经典诗文,他的课才会上的如此生动幽默、妙趣横生而有异彩纷呈。这与他博览群书、熟读经典是分不开的。他教的《有趣的对联》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大师那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积淀在课堂上的完美呈现。在他那里古诗居然可以用各种腔调唱出来,他唱的《绝句》将古人吟诵诗歌的韵味完全展现出来了,我们仿佛看到一群孩子跟着一位老先生摇头晃脑地唱古诗。诗中的画面在学生眼前流淌。无需多讲,诗的意思已十分了然。试想:这样的吟诵哪个孩子不喜欢,这样的课堂谁舍得离去。当赵老师宣布下课时孩子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他们面对赵老师背起了《笠翁对韵》,场下几次想起热烈的掌声,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情不自禁的鼓掌。

赵老师的学校,孩子们回答老师的话,不能直接说,而是要用一句诗来回答。例如:一孩子上厕所了,老师问:某某去哪里了?另一孩子一定不能说他上厕所了,便用一句诗说: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孩子哭了,不能对老师说谁谁谁哭了,而是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孩子去洗澡了,不能说她去洗澡了,而是说:“春寒水滑洗凝脂”。赵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读经典、唱经典、玩经典。孩子们不亦乐乎。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自然深受经典诗文的感染,于是五年级孩子便能写出那样温婉动人的文章。

一个热爱阅读的老师才能培养一批热爱阅读的孩子:一个热爱经典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一批热爱经典的学生,才能营造一所书香四溢的美丽校园。不管是在赵老师的校园、窦老师的清华附小还是在魏老师的盘锦市,他们的校园到处都是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他们的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孩子们可以随意看书。他们倡导:每个孩子语文书可以不带,但一定要带一本文学经典。这就是他们的教学理念。这也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第二套教学大纲,阅读是增长孩子的智力背景,是对孩子进行智育的必要手段,越是学习困难的孩子越要尽早进行阅读。现在看来,他们的教育理念正好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没有大量的、广泛的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优秀书籍做背景,就不能对孩子进行真正的智育。

再看看窦桂梅的学校,连墙上画的都是优秀绘本《我爸爸》,孩子们在去上厕所的途中都能读完一本故事书,每天清晨孩子们可以在学校的走廊上自由看书,这是他们的晨诵微课堂。每周五的第一节课,他们都要到图书馆或者是教室里进行阅读活动。再看看他们的图书馆,墙上特殊的装饰——一张大大的蜘蛛网,那是著名的童书《夏洛的网》,讲述的是关于友谊以及生命的价值等等。再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学校有几本适合孩子们读的童书?再看看孩子们的书包里都放得是些什么书?《鬼吹灯》《作文选》等。这样的书籍怎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灵,怎能让孩子们受益。孩子们没有适合他们的书籍可读,童年将是多么的贫瘠而有苍白。如果在孩子最需要书籍滋润的年龄没有适合他们的优秀童书相伴,孩子们的人生还能有多少幸福可言。我真希望我们的教育系统,希望全社会有志之士都能关注孩子们的阅读,让孩子们的童年有书香弥漫,让孩子们能有一个幸福而又完整的人生。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再谈谈他们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风格。

首先说说魏老师:

魏老师的报告已经是第二次听了,第一次是在新县的体育馆,当时听了就十分震撼,兴冲冲的到书店买了魏老师的三本书:《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文选》。从前到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对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十分了解,他的日记道德长跑,他的犯错误写说明书,他的课前一支歌,他的课前五分钟的七嘴八舌口头作文,他的语文知识树,他的教孩子自学的教学方法,他的六部教学法,他的班级自主管理„„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有些方法我也曾用在我的课堂上,比如让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每天一个日记一直写到五年级孩子们居然写了三四个日记本。比如他的班级承包制,我现在还在我的班级里运用。我最崇敬魏老师的清正廉明和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记得他的话:“人生处处是道场,时时有禅机。”如果以禅心看世界,以禅心想问题,就没有解不开的节,干任何事情都不会觉得累。他的注意力体操“松、静、匀、乐”时时处处让人处于放松、快乐、平静之中,所以拥有三十多个头衔的他,每天忙得脚不着地的他、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依然精神饱满,激情依旧。这就是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他依旧精力旺盛的秘密所在。

这次学习有幸听了魏老师的一节课《给善良插上翅膀》。魏老师的教育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堂上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让他们有事做,让孩子在课堂上真正从事脑力劳动,只要让他们品尝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功,让他们体会到进步的喜悦他们一定能学的更开心更起劲。这就是魏老师的秘诀,也是他成功的秘诀。魏老师的一分钟竞赛让孩子在快乐紧张的比赛中体会到自己居然也有那么多的不可思议的地方,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让孩子们体验到一次又一次的不可思议。孩子们会很惊叹自己原来也可以做到这么好。魏老师真是一位有想法有办法的优秀名师。尽管对他已十分熟悉,再次听他的报告时依然聚精会神,依然从头到尾不曾挪动过身体,没有半点走神。向魏老师学习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做禅事、说禅话、听禅音。心中有禅意,人间处处是乐土呀。

再说说窦桂梅老师:

很早就知道窦老师,网上看过她的《秋天的怀念》、《再见了,亲人》,以及她的书籍《窦桂梅怎样教语文》,亲临现场听她讲课却是第一次。听了她的《皇帝的新装》。课前我就在想这篇童话她会怎样讲。它完全不同于《秋天的怀念》那样富有深情,窦老师又会以怎样的理念来阐释这篇我们小学时就曾学过的课文呢?听了窦老师的这节课后我才深深地感受到窦老师的宏大、深刻。通过分析人物,寻找文中矛盾的交集点,让孩子思辨,进而联系实际,在矛盾冲突中体会人物心理。最终将课文引向哲学的高度——回到事情本身。一篇童话窦老师居然可以把它解读的如此深刻,是呀回到事情本身,就像课后窦老师跟我们交流的一样,你敢说我们这些在座的各位不是大臣、官员吗?在面对自己的利益将要受到侵害时,我们有多少人能说真话、能控制自己、能保持本真,能回到事情的本身,这不仅是留给学生的思考,更是留给每个人的思考,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左右摇摆,难以定夺,但是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保持生命最初的本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谢谢窦老师让我们认识到这些。这就是这篇童话的主题,也印证了窦老师的主题教学。听了他们清华附小老师的阅读课、识字课,深刻体会到了主题教学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窦老师的课堂不仅充满思辨,更多的是怎样将英语、音乐、绘画整合在一堂课中,这堂近两个小时的大课深深地吸引了所有的师生。那充满夸张搞笑的朗读,那联系自身的反复思考。孩子们在进行着道德上的艰难抉择。在这样的两难抉择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更多的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的思考。

7.论日本中等教育外语教育模式 篇七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66年10月发表咨询报告《关于中等教育的扩充、整顿》, 较全面地表述了日本中等教育的属性: (1) 对所有青少年,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其他教育训练, 提供有组织的教育机会; (2) 教育内容及形态须适应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出路和环境, 同时在考虑社会要求的基础上, 实现多样化; (3) 通过教育训练, 进行尊重人格形成上所需要的普通教育, 培养作为个人、家庭人、社会人和国民的深刻觉悟和社会智慧[1]。

这些观点代表日本中等教育概念的基本认识, 既体现对学生选择权的尊重, 同时也体现政府对多种人才的培养思路, 体现了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 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日本中等教育研究与实施确定了基本理论框架。

日本中等教育模式: (1) 中等教育投入不惜成本。根据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和规定, 政府投入经费, 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教师进行培训。并通过对教师人事管理体系的改善, 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和指导。 (2) 邀请社会上有丰富知识和优秀技能的人员和外籍教师作为特别非常勤教师参加学校教育。各校还制定了相应的“特别非常勤教师聘任制度”。没有教师资格许可证的人员可通过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的许可成为非常勤讲师, 担任一部分教学任务或负责俱乐部活动。 (3) 注重学生个性方面的充分发展。1998年4月, 日本文部省针对学生个性教育明确指出:“为使青少年全面发展, 让他们参加、体验当地各种丰富的活动、充实校外生活十分重要。”

以上模式充分体现了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社会组织本位与个体中心二元论到以人为主体的多元整合论。

2 外语教育模式的背景和发展

教学模式的发展是非直线形的, 具有累积性、革新性、多样化和互补性[2]。日本中等教育外语教育模式也随着国家在不同阶段面对的不同形势而曲折发展。

1855年, 美国培里舰队的叩关以及之后俄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接踵而至, 都大大震撼了这个古老的国家。旧的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实力落差, 主张师夷制夷的洋学兴起。日本知识精英, 无论是持攘夷论还是持开国论, 都不得不正视西方力量。福泽谕吉认识到日本落后于西方诸国“全在于汉学教育之罪”, 因而大力倡导西学教育;小幡笃次郎写作《天变地异》, 撑起科学大旗;“明六社”要担起启蒙重任, “以卓识高论唤醒愚民”;伊藤博文等一批从洋学教育中出来的新当权派, 急于提倡“工艺技术百科之学”以一洗儒学空口高论的弊病[3]。他们把拯救日本的希望寄托在西方科学技术上, 并在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实际工作。其中之一是明治维新后发布的《学制令》, 规定课程设置中加入外语课。从此, 日本中等教育的外语教育模式初步发展起来。

二战结束后, 日本战败, 受美国影响, 外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日本引进美式民主的同时也加强外语教育, 并在以后各阶段进行各种改革, 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外语教育, 侧重对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从学生需要出发,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程设置灵活化。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语教育, 由于高考需要, 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80年代,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为适应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教材编写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外语教育上为向学生更多地提供与外教接触的机会, 日本文科省从1987年开始, 实施JET计划, 即“招聘外国青年辅导外语教学事业”规划。应聘来日的外国青年被分散到全国各中学, 协同日本外语教员组织外语课。这样外语课就有两位教师, 一位本国教师, 一位外籍教师。两位教师共同在课堂上答疑解难, 共同架设语言学习的桥梁[4]。这种配对教学方法, 远胜于本国外语教师的单一授课, 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开展语言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 加强了听说训练,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会话能力。20世纪90年代, 日本外语教育呈现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发展态势, 如外语教育的起始阶段提前到小学, 以及地方政府与民间合作推进外语教育等。

3 存在问题

3.1 过分强调美式教育, 使外语教材参差不齐, 不成体系

日本教材编写制度是文部省负责审定, 民间编写出版, 即只要符合官方标准、经过审定的教科书都可成为教材。这样就造成外语教科书出版泛滥和版本不一。

3.2 注重语言知识教学, 忽视语言技能训练

日本人外语交际能力较差, 很大原因是学校外语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航标, 注重语法教学, 忽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造成的。

3.3 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随着JET计划的实施, 大量以非日语为母语的教师来日本任教,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日本的外语教育水平, 但总体来说, 日本仍缺乏高水平的外语教师 (特别是小语种外语教师) 。

3.4 多而杂的方言, 影响了外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母语迁移现象使有方言发音习惯的学生在学习基本语音时, 产生各式各样的错误, 从而造成听、说方面的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 日本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 以及2003年出台的《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计划》等, 明确了外语改革的目标以及所要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改善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师的指导能力, 改善聘用制度;转变学习外语的动机;改革入学考试的评价方式;援助小学外语会话活动, 提高国语能力, 推动实践研究的开展。

4 启示

4.1 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日本是通过高薪或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去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本国的外语教育, 政府也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方便。我国应借鉴, 也应大力调整我国现有人力资源, 充实我国外语师资队伍, 同时可以采用吸引留学人员和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等措施来保证师资力量, 吸引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到教师岗位上来, 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4.2 政府、社会、学校需要密切合作

在日本, 任何教育战略或者政策的产生, 都是经过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在咨询和审议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日本在2002年出台的《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以及后来的《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方案》, 都是采取英语教育改革恳谈会等方式,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同时方案的实施需要文部科学省、地方政府以及学校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完成。日本正是整合了这些资源, 形成最大的合力, 确保日本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5]。而在我国各部门间, 往往各自为政, 缺少高效合作。不过近年来国家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省部共建高校、部委之间共建高校等, 这些政府间或政府与高校间相互合作的模式, 有力地保证外语教育质量的提高。

4.3 创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

对学生来说, 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日本重视对语言教学环境的培养, 如大力开办面向学生的外文报纸, 利用媒体优势来辅助外语教学, 创建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而我国目前缺少这样的学习环境, 可通过政府的政策性引导, 学校的努力和支持以及多种多样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去创造、丰富和充实外语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外语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外语创新应用水平。

4.4 强调母语学习的重要性

母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 国家在强调外语学习重要性的同时, 必须重视母语的学习。日本在强调外语学习重要性的同时仍强调增强日本国民国语能力的重要性, 一方面加强本国母语教育, 另一方面也强调所有来日本参与JET计划的外国青年不遗余力地学习日语。而在我国全民学外语的浪潮中, 往往忽视汉语的学习, 如有些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 甚至没有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汉语的基础课, 造成其汉语写作能力差。因此, 单纯重视外语学习而忽视汉语学习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4.5 坚持外语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

日本制定的21世纪外语教育发展战略中, 一方面加强外语教育教学, 另一方面强调外语教育科研。通过教学给科研提供现实的、可靠的教育材料和案例, 通过科研反过来指导教学。在日本, 国家有“日本教育改革恳谈会”、“推进英语指导方法改善恳谈会”等, 地方有“超级中国语学校”等, 来进行外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推广, 进而有效地进行外语教育科研。日本外语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 对我国外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既克服了外语教育教学因没有科研而失去方向, 又避免了科研没有教学支持而失去生命力的局面[6]。

摘要:介绍日本中等教育外语教育模式的背景和发展概况, 总结问题, 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进而探讨日本外语教育模式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中等教育,外语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審議会.中等教育の拡充整備について (答申) [R].日本文部省, 196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3]山住正己.日本教育小史[M].日本:岩波新書, 1987.

[4]江利川春雄.日本人は英語をどう学んできたか——英語教育の社会文化史[M].日本:研究社, 2008.

[5]大谷泰照.世界の外国語教育政策——日本の外国語教育の再構築にむけて[M].日本:東信堂, 2004.

8.论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篇八

在物理教育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教育也是可行的,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只要在物理教育实践中努力探索,认真实践,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必将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将来结出硕果。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而是和谐的、统一的,协调共存的。其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物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在认识上,感情上和行动上的交流与探讨的动态过程,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应该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存在并贯穿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那么只要教育者深刻地把握这些关系,在传授物理知识、培育能力的同时,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系统地而不是点缀地开展教育活动,物理教育就能较好地发挥出它固有的人文素养教育力能。

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途径、方法方式、手段是可行的,实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物理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途径尽可能“回归自然”

物理学本身具有“自然性”。在物理教育中,应该让学生广泛、充分地接触自然,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小培养并树立善待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正确态度,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乃至其他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传统的物理教育使不少学生认为,物理就应该是形形色色的定理、定律、公式、就是大量的习题、严密的推导、繁琐的计算,给学生的一个明显感觉是,物理学似乎就是相互割裂开的力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几个大块,从大量理想模型和抽象定理中,学生得到更多理性,失去的是形象,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使学生感到物理太抽象,太难学、学习物理的动力靠“升学压力”来维持,这不是物理教育的目的。

物理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应该包括谋求人对自然界的伦理精神,审美体验和求真的统一,通过直观和感官体验自然内部秩序性和神秘性,通过实验和观察触及自然的奥秘性和开放性,通过理性思维认识到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从而产生对自然界内部和谐、统一,庄重、崇高的感受中,提升人的品格,完善人的素质,物理教学法应尽可能地使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和探究来实现,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学习物理的驱动力。

二、物理教育的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应回归社会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在尽可能多的实验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理解、关心、同情、责任感:可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融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强化集体观念,课堂设计尽可能多一点实验探究,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学会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和教训以及成功的经验,学生将从正面和反面逐渐找到与他人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正确途径,逐步树立敢于单独负责和与他人共同分担责任的责任感,逐步学会如何清晰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耐心的、真诚的听取他人的意见,逐步学会如何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勤奋”无形中得到培养,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效率无形中得到提高,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无形中得以实现。

三、在物理教育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展、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物理教师应尽量营造一个愉悦的物理学习环境,让学生从体验知识,发挥自己所有理性力量和感性力量,以使他们不仅以“求真”的角度掌握科学知识,而且从“求善”、“求美”的角度来体验科学知识的精神价值。

在條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实验探究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发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取得成功的喜悦、自然的奥妙物理知识的美妙等,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逐步形成并巩固。

教学过程不应是单向、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的形式要尽可能是师生互动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平等地与学生一起研究。教师要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放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由掌握,并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心里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及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注意培养、学习方法要多给予指导使他们逐步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规律,理解并实行“实验的精髓是控制”的思想,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物理知识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不能只记结论,要领会科学真理的神韵,注重科学思想的理解。如通过学习“密度的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测量”、理解“测量变换”思想在现代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科学哲学、科学史的教学,要让科学家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每一项重大科学发现都对解放人类思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有重大意义;要让学生理解法拉第、爱迪生等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在因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被迫辍学,边当学徒边自学,以借书或从旧货市场买书的方式,通过刻苦的认真研读、学习,最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四、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体现“美”

作为物理教师要深刻理解“亲其身,信其道”的含义要以美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循序善诱的启发方式、机智幽默的连珠妙语、旁引博证的知识功底、生动形象的例子、巧妙的实验设计来拨动学生心弦,赢得学生的赞美,以逐步培养这方面“美”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要不断创新,青少年对于重复出现或一成不变的刺激易出现熟视无睹甚至厌烦现象,而对于新奇的刺激着会出现极大的兴趣。教师要重视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视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始终以新奇的目光和美的感受激发起饱满的学习热情。

在讲解物理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型组合,给学生以物理学科的整体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物理世界图像,尽可能是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的心里互相吻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到物理知识内容及条理清楚、又不单调乏味、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美的享受。

学生喜爱教师、与教师的融洽关系、学习的兴趣、有成就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并保持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都有深刻体会,我们为何不在此方面不断努力探究并实践呢?

参考文献:

[1]《物理教育新理念》

[2]《物理教育学》

[3]《物理教学参考》

[4]《科学、哲学论坛》

9.全国教育名家班主任论坛 篇九

xxxx小学 xxx 此次在平顶山市举行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震动,可以说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感人至深,收获丰厚。这次学习让我看到了自己与全国优秀班主任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重新定位了班主任的职责,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次学习是一次里程碑,与会的六位专家用诙谐幽默,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他们各自做班主任的经验与感悟,可以说他们的思想非常切合我们基层班主任的实际,因此我非常注意记录他们的思想,参加了两天的会议,我用圆珠笔做记录。为了听课,我早早来到会场,抢好位置,短短的两天学习,我受益匪浅,我不停地对照专家,反思自己,我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成长方向,那就是向大家看齐,向专家看齐!

根据专家们的讲课,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八项素质。

一、班主任要有幽默感

丁榕老师的报告充满了幽默感,她平时与学生相处时一定很会运用幽默,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能学会运用幽默解决问题,轻轻一句幽默的话语就能让我的工作化险为夷,我们班主任也能够将管理融入人情,融入真诚,做到春风吹人,句句暖人心,处处播撒智慧。林肯说:“幽默是一种润肤膏,它使我避免了许多摩擦和痛苦。”

二、班主任要有爱生智慧 班主任的爱生智慧应该体现在爱学生,爱教育上,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爱能生智,有爱生慧。

三、班主任要善于反思自己

王文英老师的班主任在管理中要辩证地看自己的学生,换一个角度就会多一份快乐,怎么样才能做到辩证地看待学生,其实也很简单,只有做到善于反思自己的人,才能做到辩证看待自己的工作。理由很简单,反思过去,是为了今天的工作,反思今天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反思让我们多了一份理智,少了一份埋怨。其实我们的工作也很美丽。我们痛并快乐着!

四、班主任要懂点心理学

郑丹娜老师讲的班主任要积极看待自己,阳光地看待工作,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班主任懂心理学,可以让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起来,化解了内心的灰色情绪,就能减少很多生活中的摩擦。第二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去教育学生,懂学生心理的老师能够笼住学生,能够让学生围在自己身边,于是师生之间的好关系等于很多的教育。

五、班主任要注重工作中的细节

丁老师今年已经68岁了,在漫长的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她用创造了许多教育奇迹,最让我们感动也是丁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注意到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教师满含情感的教育细节能够温暖学生的心灵,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的心灵按摩师,让我们看到学生心花怒放地美好景象。丁老师作完报告,掌声雷动,无数老师用到台上同丁老师合影,无数老师簇拥着丁老师,我向丁老师说明了用意,这位古稀老人,回头冲我笑笑说:“请等我一会儿!”这就是一个暖人心窝的细节,丁老师用细心对待陌生人,对待学生她一定会在细节上创造奇迹,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注重一些细节,让我们工作完美起来。

六、班主任要学会创新

桂贤娣老师在报告中讲的是爱与责任其实,听完我觉得他在告诉我们要在工作中走创新之路,当今的学生不好管,老方法已经过时了,班主任需要探索工作的新思路,工作要提前要切入学生的要害,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只要我们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轻松对待我们的工作,工作轻松了,我们的心态就会阳光,所谓的阳光心态每一天,幸福开心一辈子,不仅仅指学生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要做研究型的班主任,走创新之路。

七、班主任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王老师做了35年的教育工作,她说自己班主任工作的成功来源于自己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她说孩子在小学要看兴趣,在初中要看心理,到高中要看成人化教育,每个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不一样,一些特殊时期,要尤其注意提前预防,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不然我们不懂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按自己的意愿行事,鲁莽地管理学生,学生反感,效果也不会好。她说教育的关键是预防与引导,预防的好问题少,引导的好,效果好!“教在学校育在家庭”家校形成合力效果才能好。

八、班主任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张国宏是《德育报》的总编。他用班主任工作其实也很诗意,来诠释我们的工作,非常到位,讲得也很中肯。班主任工作的诗意体现在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上,我们从容、平和、耐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八小时之内工作,八小时之外求发展,求学习,勤读书,享受教育,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善于做案例研究,善于记录班主任工作中的小事,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爱自己的工作,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道路体现在我们平时的研究与学习中,只要我们坚持用研究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去工作,我们的工作真的能够做出诗意。

10.教育名家论教育 篇十

龙井乡中心校

2012年9月22日至23日我参加了区教体局组织的第九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高效课堂与新课标导向培训会。这次培训会汇聚全国知名学校的优秀教育专家。他们有华中师大二附中特级教师郑桂华,杜郎口中学的史金凤老师,清华附中的赵谦翔老师,清华附中的韩军老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的李卫东老师,他们或阐述新课改理论和阐述高效课堂的新观点,现场示范公开课和现场教师互动的方法。虽然培训会只有短暂的两天时间还是使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他们的报告中,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的《新语文、新课标、高效课堂》给了我深刻启发。我认为新课标和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前准备

对教师而言,课前准备主要是指课堂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是教师引领、驾驭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课堂设计主要表现为精心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经过几年的课改实践,我认为备课必须做到六结合:一是备课标与备教材相结合,在深入钻研,吃透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全面领会课标的建议与要求,对教学目的及对教材内容中各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层次要了如指掌,将教材内容与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相结合;二是备内容与备教法相结合,备教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环节,要对教法精心设计并随时补充修定,在运用时又要视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灵活运用;三是备知识与备认识相结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四是备内容与备练习相结合,以题带课、讲练结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五是备教师与备学生相结合,新课程理念的备课,不仅是解决教师怎样教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必须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备课时要对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知识基础、思想倾向及个性差异等心中有数。此外,不管是听课后还是集体备课后,我们都要根据自己所教的班情、学情进行二次备课,没有最好,但求更好。总之教师既要战略性备课,又要战术性备课,既要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教学参考书,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目标、要求、程序、方法,准备教具,编写教案,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课堂教学

要保持高效课堂,学生主动、会学、积极参与是决定因素。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来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使学生愿学、乐学,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感到你是他的良师益友时,才能认真听课、积极思维,并对该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发挥。学生的心理压力小,自然会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对学生的踊跃回答,应该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且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取新的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创设情景和角色扮演。“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史料外,还适当补充新的材料(文字、图片、表格、实物等),创设新情景,并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给学生以广大的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

我们的学校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整天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听取报告,我认识到了健康与学习的关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

11.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公民教育;有效开展

一、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出台预示着对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又一突破。在该标准中首次对历史教育进行了公民教育的定位,而非专业教育定位,将历史教育的目标提升到了学生全方位人文素质培养的高度。

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历史教育的目标进行了扩展,不在以为的讲历史,将过去的故事,而是以历史为立足点去探究其中的深沉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未来。历史是一面了解人类发展、朝代变更、反省人类行为的大镜子,它不仅是对过往事件的反应,更是对未来的预示。中学历史教育当中的公民教育就是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对未来的思考统一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在中学历史教育当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不仅未来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更是对前人的教训与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发生的历史事实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公民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能够让历史教育变成一个真正的充满理性思考的学科的同时,增强其实践性。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现状

(一)中学历史教师对公民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中学历史教师往往忽视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上,历史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授课中一切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标,重点讲考点,将公民教育只放在口头上,并未进行真正的实施。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将考试分数看成教学的唯一目的。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将历史教学重点放下教材知识点的教学上,例如,在对抗日战争、民族独立这样章节的讲解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事件发生的时间、时间人物、历史意义这些“考点”上,对公民教育几乎不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学历史教师往往忽视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忽视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所获得的关于公民教育的信息几乎为零。教师在思想上的忽视直接导致学生对公民教育的不重视,往往中学读完了,也不清楚公民有哪些权利与义务。

(二)教学方式死板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的“填鴨式”教学随处可见。为了应付考试,提高考试成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考试答案的背诵与记忆上,根本就没有对课堂中教授的知识进行彻底的理解,更谈不上公民教育了。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更多的时间是对历史课本的“朗读”,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为对历史的学习失去兴趣。

三、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展开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抓住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在中学历史教材当中有非常多的爱国英雄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无不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舍去自己,一心为国,让人动容。中学历史教科书当中典型案例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案例,抓住这些典型案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灌输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正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说的,保家卫国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历史教师在教学当中抓住这些爱国典型案例向学生讲述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为了国家利益牺牲小我的精神,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爱国主义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面挖掘生活中的公民教育

作为我国公民,都会享受很多公民权利同时还会承担很多公民义务。这些权利义务不只是在课本上面进行单纯的宣传,还要在实践中进行实践。在历史课堂教育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行一个权利夯实的教育。在选举历史课代表,在选举课堂任务分配人等一些活动中就可以考验这些权利。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挖掘出与当今学生实际情况比较符合的一些例子。以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例,教师可以就“言论自由”展开公民教育。

(三)开展课堂交流,增强师生公民话题互动

本人认为,公民思想教育虽然和实际联系的很紧密,但是必要的思想交流才能产生出更大的思想火花。教师不要一言堂,而是把更多公民的话题留给学生。公民的话题因为是比较崇高的,学生讨论起来会比较严肃以及比较认真,这样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奠定了基础。老师要把握好话题,话题既要和现实生活中公民权利义务相关,同时还要和相关的历史课程相关。教师一定要把握平衡点。话题一方面要有趣味性,另一方面还有悬疑性,最为关键的是,话题必须要有教育性。

参考文献:

[1]钟朝霞.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的研究[J].才智 2012(7)

[2]何海怡.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分析与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18)

[3]赵士才.谈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J].神州(下旬刊)2011(8)

[4]万正中.初中历史教材德育功能的挖掘对教师的要求[J].科学咨询2010(35)

12.论初中化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十二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化学书即学生的知识读本, 可让学生揭开一些神秘的化学现象和了解很多化学知识, 又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爱国主义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活教材。因而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结合有关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 全面提升学生的感情和人格, 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机结合, 这样的教学才算成功。具体做法如下:

1. 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1) 聪明在于积累, 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 以“午夜方眠, 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 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 刻苦钻研, 结果发现了氧气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 (2) 为求真理, 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 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娃桑制取单质氟, 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很多人中毒, 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 毫不退缩。 (3) 严肃认真, 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 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 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论”。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 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 仅几毫克的差别, 别人是容易忽略的, 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 进一步地分离测量, 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像这样的范例真是不胜枚举, 化学家们辉煌的事业、卓越的贡献, 无不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和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 这一切无不是他们优良品质和伟大人格的高度体现。

2. 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中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 学习勤奋。留美八年获博士学位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 把永利碱厂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碱厂。“七·七”事变, 天津沦陷, 日本威逼永利合作时, 侯德榜态度坚决, 断然拒绝, 后率众入川, 筹建川厂。他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返回祖国的决心, 他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 隐藏起来。战争结束后, 玻尔回到祖国再从王水溶液中提取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把自己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Po) , 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Poland)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 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又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只有工业发达、国家富强才能使自己的祖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

3. 通过环境保护教学,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放眼世界,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 “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 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 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 如英国的烟雾事件, 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 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 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相当大, 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而当前, 全球性环境与生态状况继续恶化, 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 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密切关注。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 中学生又是21世纪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因此,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很有必要, 意义重大, 既可通过这些事实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足够重视, 又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未来生存的危机感, 从而使学生深深意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二、利用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情感体验

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感体验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兴趣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 良好的学习兴趣, 是求知欲的源泉, 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 是吸引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增添一系列趣味性的实验, 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增加“魔棒点灯”, 在讲二氧化碳时增加“自制饮料”等。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 如家里建房, 向石灰加水为什么会发热, 甚至可以煮熟鸡蛋?住进新屋前墙壁为什么会“出汗”?烧开水的壶壁上附着的水垢为什么清水洗不掉而要用酸呢?这样, 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而且乐意去学, 并想学。使学生感到现有的知识不够,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树立学化学的决心。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境、极大的热情去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情感

化学实验的开设, 不仅是为了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直观形象, 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解释自然界中某些神秘而复杂的现象,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 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共同创造的精神。我们知道化学实验中有很多实验仅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 甚至无法完成, 需要一定的助手和协作者。因而在做有关实验时, 首先老师要指定小组长, 让他把本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同时, 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中的某些发现和收获, 来源于各个协作者的共同努力, 归功于小组集体, 而不应是个人。这些结论和收获要靠大家相互积极的配合, 共同分析、讨论才能获得。它凝聚着每个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只有意识到这点才能感受到这份劳动成果的快乐。

3.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献身的情感

古代思想家墨子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化学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 还要进行以诚实、责任、勤奋、吃苦、奉献为支柱的基本道德养成教育。如果要想取得惊人发现和令人瞩目的成果, 就必须乐于吃苦、敢于奉献, 特别是有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危害性, 诸如:氨气的臭, 硫酸的腐蚀性, 化学药品对人体的损害等, 因而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必须以高度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待各项实验。告诉他们如果要创伟业, 有时还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惨痛的代价。几年、几十年, 甚至终生。纵观古今, 放眼世界, 有哪一位科学家不是这样?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 炸死了亲人, 炸伤了自己, 却毫不气馁, 直至实验成功。袁隆平为了研究杂交水稻, 不辞劳苦、冒着酷暑, 多次翻山越岭, 常年奔走在田间,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研制出了产量高、质地优的杂交水稻。要让学生学习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懂得没有前辈的付出, 就没有今天的成果, 自己怕吃苦、不付出, 科技就不会进步, 社会也就不可能有发展的道理。

上一篇:春风化雨观后感下一篇:工程冬雨季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