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课文的教案设计

2024-08-31

《谈笑》课文的教案设计(10篇)

1.《谈笑》课文的教案设计 篇一

谈笑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用文艺笔调阐释事理的说明文:简洁丰富,生动有趣。

2.学习本文“多次分类”的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本文词语较多,可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阅、指导学生理解“多次分类”说明方法,用列表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及掌握这种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订正步骤:

霁颜(jì) 撇嘴(piě) 解颐(yí) 抿嘴(mǐn)

脱颔(hàn) 笑煞(shà) 讪诮哂嗤(shàn)(qiào)(shěn)(chī)

粲齿(càn) 拊掌(fǔ) 莞尔(ǎ) 冁然(chǎn)

咍然(hāi) 揶揄(yé)(yú) 回眸(móu) 佯笑(yáng)

妍笑(yán)

作者介绍:

导语:讲一个有关“笑”的故事,春秋战国,齐威王在位时,楚国派兵进攻齐国,威王让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了他一百斤金和十套车马算是送给赵王的礼物,淳于髡仰天大笑,系帽子的带子全都断了,威王问他为什么笑成这样,他说:“我从家到宫里来的时候,路旁有个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洒向神求丰收,祝愿道:狭小高地上的收成要装满篝,易积水的低田的薪要装满车子,我看他献出的东西少要求却很高,所以笑了起来“威王懂得他的意思,除将上述礼品增加十倍以外,更添上十双白璧,后来果然请来了赵国救兵,楚国只好撤军了。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课文中提到的“冠缨索绝”,此外,课文中还讲了一些笑的典故,“回眸一笑”“呵呵大笑”(《红楼梦》中张道士,他是贾府家观的主持人,80多岁了,在主人们面前“呵呵大笑”,颇有阿谀逢迎和倚老卖老),至于孔夫子的“莞尔”自然是在庄重而又亲切的表示。

从上述诸多人物的笑,我们可以看到笑的内涵是丰富的。

给课文划分段落(见书)

(1)说明笑的各种类型

(2)借“笑”说明祖国语言是何等的丰富和生动。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课文说明了几种笑的类型呢?

(①笑和脸的关系②笑和全身的关系③笑和人的关系)据此,我们把第一部分划分为三层(见书)

1节、“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课文以定义开头,简洁明快地直接入题。

“内心感情的反映”说明“笑”这种生理现象是人们情感流露,渲泄的一种必然,人的感情纷繁、复杂,笑的.状态也就多种多样,这就为下文展开分类提供了依据。

反映的部位“是人们直接观察的对象。笑的词语的产生,正是人们由观察对象,探求内心情感的结果,这个给“笑”下的定义正是全文给笑分类的整体标准,也把笑同其他生理现象区别开来。

文章内容见下页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

综观上文,作者由局部到整体,紧扣“笑”字,把一百多个表示笑的词语连缀成篇。(读19节)

20节、课文用总结性的话开头,引出说明的事理祖国

语言是何等丰富,何等生动,点明中心。

2.课文鸟岛的教案设计 篇二

一、导入

1、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它吗?在青海湖的西部有一座小岛,岛上到处都是鸟儿,想去看看吗?

好,现在咱们就去。伸出小手,咱们一起写。

(板书:鸟岛)一起读课题

2、点击(出示图片)这就是青海湖西部的鸟岛。你看到了什么?请你说说看。

3、课文里是怎样介绍鸟岛的呢?打开书,105页,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1)点击,出示第一组词(一类生字词)

西部养育玉白色

zhù

cháo

lèi

shí

筑巢人类拾鸟蛋

yīn

因为青海密密麻麻

1这些词,能读准吗?自己试试(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再指名读。

3指名读(领读:筑巢)

4开火车读,齐读。

5点击,(出示不带拼音的词)没有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好吗?

6指名读(真棒!),再指名读。

7这里的两个育呀是同音字,你还能用它们再组一个词吗?

8再指名读。

9一二大组、三四大组齐读。

(2)点击,出示第二组词。

一群一群

各种各样

筑巢安家

密密麻麻

养育后代

一个挨着一个

1这儿还有两组词呢,每组的3个词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着的,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组,再指名读,男生齐读。

3指名读第二组,再指名读,女生齐读。

3、读好这两组词呀,可以让小朋友更好地读懂课文。同样的道理,读懂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这两组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想一想我们刚才所读的课文,你能选取一组词来说说鸟岛吗?

(相机选择,最后底限)没有把握的话,可以再去读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课文里是怎么用这两组词的呢?,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2、第一组词,谁来说?指名说。

点击,出示第二自然段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1)指名读,(字音读得真准)还有谁想读?

(2)指名读,点红(一群一群,筑巢安家,养育后代)(你读懂了,春天的时候,一群一群的鸟儿们,在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3)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好像看到,成群的鸟儿都飞到岛上安家落户了。

(4)齐读第二自然段

3、点击,第二次出示第二组词。第二组词,课文里又是怎么用的?请你说。

点击,出示第三自然段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1)这段话读好了呀,我们读好全文就更有把握了。不过,这段话挺长的,自己先练练吧!

(2)指名读,(这么长的一段话,你能读得这么流利,不简单!)

(3)指名读,点红(各种各样,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各种各样的鸟儿聚集在岛上,所以才有了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的鸟窝。)

(4)指名一组读,(读得好,老师奖励大家看一幅照片!这就是岛上那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的鸟窝)

(5)想像刚才的画面,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知道了鸟岛上,不光鸟儿多,鸟窝多,连鸟蛋也很多呢!)

(6)齐读第三自然段

4、点击,第三次出示第二组词。

这些词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白了吗?再看到这些词,我们就知道,春天,一群一群的鸟儿们喜欢在鸟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鸟岛的六月,各种各样的鸟儿聚集在这里,密密麻麻的鸟窝和鸟蛋一个挨着一个。

四、默读课文

1、-这学期呀,我们小朋友开始学习默读的方法,用心读不出声,这样能让我们更好地边读边想。通过初读课文,鸟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板书:(鸟岛)

2、学生默读课文

谁先说?(真爱动脑筋!你会读书!你学会了边读边想!)

(机动)

3、哦,鸟岛在你们心中这么美呀!你从哪句话感受到的,自己好好读读那一句,等一会儿跟大家一起分享!指名读

4、下节课,我们还要细细地品读课文,到时候,我们对鸟岛会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更加精彩。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部筑育密玉

指名读,齐读

2、范写:密

注意它的笔顺哦,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这个密字的下面是山字部,而蜜蜂的蜜面却是虫字部。每个字的部首都跟这个字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

3.课文枣核的教案设计 篇三

六 枣核

(3)文中的美籍华人是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3)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

3、本节课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的主题 。

【合作探究展示】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 “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2)体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2、探究总结本文表现主题的方法。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4、小结本文.

谈谈我的收获:

【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 B.兴趣C .意思 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 是:________。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 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 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 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 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 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4.课文鸟的教案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背诵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目标1。

学法指导:

1.诗歌重在朗读,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其主旨。

2.要真正理解这些鸟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还要联系作者的生活处境。

3.通过查找资料弄懂这些鸟的文化内涵。

知识链接:

【闻雁写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作者介绍】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曾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被贬后开始“吏隐”,思乡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池鹤》大约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诗歌中鸟的意象诠释】

乌鸦:伤感、悲愁 燕子:美好、惜春、时事变迁

喜鹊:喜庆、愉悦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鸳鸯:永恒的爱情、白头偕老 鹤:情义、清高、隐逸、神仙、长寿

杜鹃(子规):悲惨、凄恻、哀怨同一种物象(鸟)被诗人赋予相同或相近的.感情基调或风格。

鸿鹄:理想 追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青鸟:信使

鸳鸯:鸳鸯:永恒的爱情、白头偕老、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学习过程:

导入:二月天,清风送冷,枯枝新芽嫩;侧耳听,啁啾细语,暖人心。那是谁在报告春的消息?是鸟!鸟是如此的美丽,诗人也特别喜欢鸟,尽情地歌颂赞美鸟。请把你收集的咏鸟诗句默写在下面(注意注明作者与诗题)。比一比,哪一组默得多而准确。

品读这些诗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同桌可以商量)。

课文也为我们准备了三首咏鸟诗,今天我们怀着欣喜走进这美妙的鸟世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发现。

自学导引:

1、背诵这三首古诗,比比谁背得快、背的准。

2、参考工具书鉴赏这三首诗歌。

3、这三首诗中你喜欢哪一首(或哪些句子)?说说理由。

合作探究:

1、《闻雁》文学作品中鸟的形象:大雁,作为鸟的专题,我们的重点是来品味诗文中出现的各种鸟分别蕴涵了怎样的文化信息。这里出现大雁的形象,理解两个关于大雁的词:“闻雁思乡”和“鸿雁传书”。

(1)、“闻雁思乡”: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产生思乡之情?“鸿雁传书”: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

(2)、提问:如果将诗歌后两句前置,思路与原诗有什么区别?

(3)、我们上学期学的杜甫的《春望》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2、《池鹤》鹤的一般文化内涵:

(1).鹤的种类很多,《池鹤》中写的是哪一种?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来?

(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这只鹤的品格个性?是什么品格个性呢?

3、《迎燕》

(1)、谈谈你对燕子有哪些印象,在它身上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文化意义?

(2)、诗中哪一句可见百姓对燕子的喜爱?你们知道百姓为何喜欢燕子吗?诗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答的呢?

展示交流:

如果说大雁是一只思乡鸟,那么池鹤就是一只自由鸟。本诗通过对比,充分展示了丹顶鹤的高标个性:身居高竹笼中,却始终对可望不可即的青田云水一往情深、苦苦追求,群鸡、鱼鹰、鹦鹉所无法相比的正是鹤对自由蓝天的向往。鹤是有理想追求的,虽然在凡夫俗子的眼中,鹤的自由天地只是乌托邦,只是空想,但它仍对自己的理想痴情一片。这或许并不一定是一种悲哀,因为在一个现实世界中总有人会去追求理想,每个人也应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而燕子实在就是一只勤劳的鸟,一只幸福鸟。可以说诗歌因有鸟的丰姿,画面变的多姿多彩;诗歌因有了鸟的歌声,旋律变得优美动听,诗人的心也由此可观可听。鸟功不可没。

巩固提升:

一.填空

1、《闻雁》中直抒胸臆,抒发了深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 。

2、《池鹤》中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子: , 。

3、《池鹤》中可以用成语“鹤立鸡群”来概括的两句诗是: ,。

4、《池鹤》中写出了鹤的外形特征的句子: , 。

5、《池鹤》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 。

6、《池鹤》中写出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 , 。

7、《池鹤》中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诗句: ,。

8、《迎燕》中表明了主人身份的句子是: , 。

9、《迎燕》中写出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忙碌的诗句: , 。

10、《迎燕》中写出燕子与百姓情谊深厚的诗句: , 。

11、《迎燕》中突出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的诗句: , 。

12、鸟受诗人钟情,有的描绘赞颂,有的借物抒情:“低头乍常恐丹砂落,晒翅常凝白雪消。”写了池鹤的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抒发了 。

13、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可能会导致“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好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处处闻啼鸟”。(用一句唐诗填空)

二、比较《池鹤》与《秋词》:《池鹤》,诗中的鹤在鸡、鹦鹉等禽鸟的映衬下显得清高、风采超凡,寄托了诗人不甘同流合污品质,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秋词》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写的是一鹤凌云的诗情画意,写的晴空之鹤潇洒、闲适、清高,引发诗人的豪情。

教(学)后反思:

5.课文欢庆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五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篇幅短小,生字不多,可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认一认生字,再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认读。注意庆是后鼻音,帜是翘舌音,奏是平舌音,曲在课文中读第三声。在充分认读之后,可结合课后读读写写练习巩固认读,给生字组词。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有五个要求会写,可以通过写字来巩固认字。

2、写字:

书写前,建议引导学生先观察字形,找一找容易写错的字,如,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

要写的字有六个左右结构的字,要提示学生注意它们的结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可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旗字笔画多,不容易写好,要加强范写指导。

二、朗读感悟

这首小诗,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开头四行不直接写人们庆祝国庆的场面,而是通过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出金秋十月,果实累累,红枫似火,白鸽翻飞,海涛阵阵的欢快、喜庆气氛。这几行拟人化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了气氛,而且为后面写十三亿孩子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做好了情感的.准备。

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教学时,教师最好能进行示范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可让学生反复自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读后面四行,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在学生熟读之后,可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和图片,并结合插图背诵课文。然后自选伙伴,把这首诗背给同伴听,请同伴为自己的朗读、背诵进行评议。

三、实践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四、资料袋

〖国庆节的来历〗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

6.《雪》的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设计理念

一般来说,语文学习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那就是“文字”、“文学”和“文化”。通过文字,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这是最浅层面的阅读。深一层的,是对作品文学性的欣赏。而语文课的“内核”,应该是在文化层面。言为心声,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者一种人生态度的流露,语文教学,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感染学生,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必须借助于对文字的品析和对文学的鉴赏,,因而这三个层面既是逐步深入又是互相融合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把握南雪和北雪的特点。

2.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理解对比的作用及作者寄寓的情感。

3.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和执着的人生态度。

4.内化情感,引导学生坚强地面对挫折,创造美好的明天。

教学重点

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教学难点

江南的雪对朔方的雪的对比衬托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和品读讨论与点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这是马来西亚诗人江天的诗句,诗中的“一个人”是谁呢?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想,今天我们学了鲁迅的《雪》之后,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雪景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新年新诗会”上朱军、徐俐配乐朗诵的《雪》。(屏幕播放朗诵视频)

要求:1.圈点文中的生字生词;2.用波浪线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雪景的句子;3.结合注释①捕获阅读信息。

(一)在小组内交流要求1的内容。教师巡回检查重点字音字形,如:处子模样脂粉奁凛冽的读音;瓣磬的字形。提问学生所获取的阅读信息(散文诗、选自《野草》、两幅画面、两种情感氛围。)。(板书: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二)有感情的朗读画波浪线的句子,和同学交流你喜欢的原因。请选择其中一幅雪景,用“我喜欢(江南或朔方)的雪,因为……”的句式描述雪景之美,理由可以用原文中的句子也可以概括。(尽量抓住两幅雪景特点,对朔方雪的理解不必很到位。南雪:滋润美艳、冬花烂漫、春虫吟唱、生机勃勃和塑雪罗汉的童真、童趣……;朔方的雪:旋转升腾有不可抑制的力量、不畏惧严寒,蓬勃奋飞、自由驰骋于天地间、敢于斗争……)

小结:随着大家的描绘,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两幅截然不同的雪景图,江南的雪柔美,蕴蓄着春天般的温暖,朔方的雪壮观,蓄积着旋转乾坤的力量。(板书:美力)

三、知人论诗,领会情感之美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领略了江南积雪的柔美和朔方飞雪的壮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的描写中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一)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那时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而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1924年12月30日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刮起凛冽的朔风,白雪飞舞,旋转升腾。这些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并以此为契机,创作了充满诗情的散文诗《雪》。……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二)教师大屏幕展示相关评论材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

1.《王蒙:读<雪>需要联想》……它只有“兴”的前一半,某种具体的事物――雪,却没有后一半:从这个具体事物联想起来的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读者的切切实实从形象出发的,而又是活泼敏捷的联想,是多么必不可少,多么引人入胜啊!

2.《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所有我们熟悉的鲁迅的形象……都是顽强和坚硬的,一个斗士的灵魂,不屈者的灵魂。只有细读他关于故乡的文字,熟悉他的阿长妈妈,他的朋友闰土,他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之后,浸润在他情趣盎然的童年世界时,我们才会轻轻地叹一口气,欣悦地想到,鲁迅也是温情的鲁迅,是柔软和童真的鲁迅,,率性和孩子气的鲁迅……鲁迅离开了故乡……灵魂的另一面,那种故乡的湿雪浸润出来的柔软和温情,他把它留在了纸上,留在了自己的文字和心里。只能是这样,别无选择。

3.《李允经:<雪>的独特之处》……《雪》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象,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江南的雪”占了全文的大半。但就全篇来看,这依然是一种对比,或者说一种衬托,是以南雪的柔美来进一步衬托北雪的壮美,从而巧妙地抒发了作者那种渴望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情感。

结合背景和以上材料,细致品读课文,讨论:

1.作者更为欣赏的是哪里的雪?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篇幅写江南的雪,而且极写其美艳和热闹?

3.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分别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南北雪的`对比衬托中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作小结:江南的雪美丽热闹,生机勃勃,寄寓了作者对温暖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故乡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但作者更为倾情讴歌的是朔方的雪,虽孤独冷寂,但无所畏惧,永不妥协同严寒抗争。在南北雪的对比中,还表达了作者在黑暗中渴望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执着追求美好理想的情感。

四、文如其人,感悟精神之美

在刚才的品读和讨论中,朔方雪的孤独战斗、无所畏惧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永不屈服的朔方的雪象征了什么呢?“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让我们再次走近鲁迅:(大屏幕展示材料)

1.本文写于五四退潮时期,作者内心充满了一种寂寞、孤独而又坚韧斗争的思想情绪。正如鲁迅自己在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自序》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2.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鲁迅

3.写于《雪》之后的一个星期的《风筝》的结尾:……“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鲁迅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那种寒威和冷气使鲁迅觉得非常的――孤独。言为心声,朔方雪的孤独其实正是鲁迅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刻。那么,鲁迅在孤独中沉沦了吗?没有!

同学们仔细揣摩最后三段,用红笔画出朔方的雪战斗英姿的词语和句子。正像当代作家黄蓓佳所写,鲁迅把故乡带给他的柔软和温情留在了文字和心里,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要像朔方的雪一样,在严寒的威逼之下,铺天盖地地洒落,在致命的晴天之下,旋转升腾地闪耀,闪耀出灿烂辉煌的世界!这种抗争的精神,这种不屈的灵魂,就是朔方的雪,更是横眉冷对黑暗现实的顽强和坚硬的鲁迅!

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最后三段,来感受鲁迅不屈的战斗精神!(板书:题目作者抗争的精神不屈的灵魂灿烂的世界)

五、提升境界,创造美好人生

(一)此刻,我们心中激荡着一种强烈的情感,请同学们结合全文的内容,雪的特点和处境、文章的表现手法、作者的情感、性格等写下你对课文最深课的理解。要求格式:江南的雪(是)……,而朔方的雪(是)……(注意前后内容的对比衬托,如:柔美、壮美;温馨、冷峻;柔软、坚硬;美丽的少女、坚强的斗士等)

(二)《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这是鲁迅的内心独白,是鲁迅的人生选择,他要像朔方的雪一样虽孤独却永不屈服!

那么,当我们再读江天的诗句时,是否也会油然而生一种类似的感受呢?请大家一起读这节诗: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

结束语:同学们,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想想鲁迅,你一定会坚强起来,用顽强的精神战胜困境,创造美好的明天。在今天课的结束之际,我把江天的诗《读点鲁迅》送给大家: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充满活力/读点鲁迅/你的生命/将感到充实/读点鲁迅/你将坦荡荡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江天《民族魂鲁迅读点鲁迅》

板书设计:

灿烂的世界

江南的朔方的雪鲁迅

美力抗争的精神

7.课文《小小的船》优秀教案设计 篇七

2、会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学会想象,初步培养观察天空的兴趣。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看图进行说话训练;学习船等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开火车认读与课文有关的熟字:门、人、大、小、目、手、儿、在、里。

2、指名认读音节:shan

liang

chuan

jian

xing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很有趣的儿歌:《小小的船》,读题。

2、教学船。

船:左右结构,左边是舟zhou zi pang,舟像一只小船的船身,中间的一横像船桨,舟字旁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一提不要出船身。

3、你们看见过什么船,在哪儿看见过?课文中说的小小的船是什么船呢?听老

4、师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

出示投影,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课文朗读。谁能说说书上说的船指什么?。

四、引导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

2、看看课文有几行,有几句?

3、指名逐行读,共同评议正音。

4、组词读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5、同桌互读课文。

6、看图说话:小姑娘坐在小小的船里看见了什么?(板书:看见)

7、教学看、见

看:先写一个手,把竖钩改成撇,下面写个目目zi pang。

见:注意里面的撇应写在竖中线上。

五、指导书写。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学习生字词,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词和新教的偏旁。

2、指名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教学生字。

1、指名读第1句。

①两第三声,要读准;弯弯小小两尖要读重音。

②跟弯相反的词是什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请看图说说。为什么说它像小船?

③教学两尖

两:不能念成er。口头组词:两边、两样、两旁

尖:上下结构。是新偏旁,叫小字头,注意小作偏旁时要去掉钩。尖怎么记?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尖尖的?并请学生指图说说弯弯的月儿什么地方是尖的?

④口头填空。

()的月儿()的船,()的船儿()尖。

⑤指导朗读。这月儿弯弯的、黄黄的、两头尖尖的,多可爱啊!要读

出月儿非常可爱的样子。

2、教学第2句。

①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我、小、坐、只、闪闪、蓝蓝要读重音。

②教学在、只、星

在:中间是土字,上面一横短一点。口头组词:现在、存在、正在。

只:在这儿念zhi。口头组词:只有、只好。

星: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写得扁一点。

③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了什么?

比较句子: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两句话什么地方不同?课文中为什么说只看见?闪闪是什么意思?

④口头填空: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的星星()的天。

⑤训练说话。要是坐在船里的这个我是你,你会觉得怎么样?(有条件可抽动投影片,使船儿动起来。)

⑥朗读指导。在蓝蓝的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的,多美呀!谁能满脸带笑地来读这一句。

3、朗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朗读指导,背诵课文。学会用我看见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

1、配音朗读,培养学生情感,学习有感情朗读。(可适当加些动作)

2、出示投影。让我们也坐坐像小船似的月儿,上天去看看,看见了什么?(看投影背课文)

3、有感情地个别背诵和齐背。

三、责疑问难,鼓励学习。

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这孩子飞上天空坐在弯弯的月儿上,是真的吗?人们能不能上天去旅行?(鼓励学生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能上天去旅行。)

四、作业指导。

课后第4题:把句子说完整。

第1句是例句,可指名学生读。

第2句有图画做提示,可指导看图说。

8.课文《岳阳楼记》的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品读并背诵课文。

2.归纳积累文言词语。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4.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检查预习。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谪守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淫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怡

宠辱皆忘 浩浩汤汤

三、作者和背景简介。

四、朗读课文。

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五、默读课文。

参照注释,整体感知课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背诵课文。

二、诵读、研习文章。

1.研读第5自然段。

谈谈自己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2.第5自然段与文章中第1、2、3、4自然段的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之景,意在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第3自然段写悲景抒悲情;第4自然段写喜景抒喜情。第3、4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实质是在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引出“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第1自然段写滕子京的处境(谪守)和才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作者在第5自然段表达的胸襟和抱负有对滕子京的一份劝勉之意。

3.小结。

文章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骈散结合。

这篇文章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采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用词准确、生动。

例: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四、教师小结。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五、布置作业。

9.课文《狼》教案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阅读文言文

2、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狼》(第二则)字词含义

朗读、互考互批、点评

二、导入《狼》第三则

在没有注解的帮助下,学生来做一回注解者。

三、学习《狼》第三则

1、默读短文,圈划出你认为需要注解的字词。

2、借助字典为你所圈划的字词加上注解。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各自加上的注解,综合出一份代表小组集体智慧的注解。

4、小组展示注解成果。可补充或表明不同意见。

5、以不同形式朗读。

6、教师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再朗读。

7、整理原先忽略或注解错的字词。

四、总结阅读方法──借助注解、借助工具书,我们能很好地阅读文言文,能读到很多有意义或很有趣的文言故事

五、扩展阅读

10.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篇十

在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整合设计中,有一项是桥的教学系列:《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以及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两篇文章,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从知识到审美,从课内到课外,再用课外的事例来检验课内知识,这样,对桥的文化更加深了理解。

《桥之美》是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中国石拱桥》这篇规范的说明文不同。《中国石拱桥》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桥之美》从画家的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写作目的不同,采用的写法也不同。这篇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

当初选这篇文章作重点研讨,一是这篇文章语言很优美,师生都很喜爱。二是桥在从化并不少见,著名的桥有街口大桥、神岗大桥、流溪河彩虹桥等,容易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桥之美。因而,准备阶段,我除了上网下载风雨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片外,还专门带着数码相机去拍一些从化有名的桥。最有收获的是在离街口城区不远的流溪河山庄荔湖桥发现一大群白鹭在湖面活动。以前在从化电视上看见山塘水库有很多白鹭,已深为从化自然环境的优越感到自豪,想不到这么近的地方也有白鹭,景色这么美。白鹭悠闲地在觅食、栖息、飞翔,那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灵感一来,觉得白鹭在我的图片中应占很重要的地位,桥有了白鹭就会更有生命力,我可把它引申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事实上在课堂里也这样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学习, 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化的青云公园情人桥、街口大桥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很有亲切感,因而对桥之美的理解也发挥得非常好。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了解一些美学常识。

2、学会与文本对话,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内容 。

3、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与文本对话,品赏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教学难点】

品赏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教学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多媒体展示各种桥的图片,直观形象,方便学生欣赏桥之美。

《桥之美》涉及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宜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深究,实施美育渗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

设计意图

收到的效果 一、情境导入:

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你留意到我们周围事物的美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图片上的桥美吗?说说你的看法。

(多媒体出示从化青云公园的情人桥 ,让学生议论评点。)

小结引出:桥,并非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是充满魅力而又极具美感的。在画家眼里,桥的美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一起来对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

把我们的审美与画家的审美联系。 学生果然很熟悉这座小桥,能用自己的观点评价桥的美,还注意到桥与周围景物的联系、配合。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思考:

1、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可从内容、语言、表现手法和阅读感受等方面谈,畅所欲言。)

学生谈完后,老师着重指出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

《中国石拱桥》说明为主,以科学、平实的语言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知识,而《桥之美》侧重于写景、抒情,诗意的语言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文中列举了哪些桥作为例子说明桥之美?

(让学生按顺序找,并给找到的桥一个名称。)

明确:课文提到的桥有小桥流水人家 (诗中桥)

乌镇芦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长桥、山区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文学作品中的桥)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

不限制学生的回答,有道理即可。

教师总结时强调从语言上去比较,因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品赏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找准这些桥,为下一步围绕这些桥而进行的品读感悟作好准备。 部分同学还没有显示自己的朗读个性。

学生的回答各个方面的都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生基本上能找到这些桥,并能给它一个名称,但有时需教师适当的.提示。

三、品读感悟

选读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边读边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

研讨:你能理解画家为什么说它美吗?如不理解,你的疑问是什么?

给出示例: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品味理解: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让学生依靠文本,尽情畅谈。可单纯说自己的感受,也可结合自己掌握的绘画或者美学知识来说,更可提出自己的疑问,深入理解吴冠中文章人生小品的特色。)

小结:桥之美表现在哪里呢?(出示几幅图片重现桥的形象小桥流水人家之桥、芦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南京长江大桥,风雨桥。)

美点赏析:文章第4段

板书归纳: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第5段开始,桥之美的含义丰富了,由桥的形式美说到了内涵美,要引导学生发现。然后,再出示一系列的图片加深印象《清明上河图》(有桥的局部图)、索桥、钱塘江大桥、街口大桥、神岗大桥,从课文的桥说到学生熟悉的当地的桥,图上标上课文提示性的关键语句。 这也是自由开放的活动,好像范围很阔,但师生交错地说,将很有意思。

让学生有话可说,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指导学生学会归纳。

直观形象,方便理解。从课内到课外。

用课外的、学生熟悉的桥引证课文的美学观点。

学生能说自己理解的话,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多数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的叙述能力还需训练,个别同学能理解,但表达不出。

如有时间,让学生归纳效果会更好。

学生好象对精美的图片兴趣较大。特别是本地的桥,眼神流露出兴奋、自豪。 四、赏美活动

出示从化的流溪河山庄荔湖桥的图片。图片上有湖水、长直桥、湖边住宅、背景还有山,其中最显著的中间部分有一大群白鹭在栖息、觅食、翱翔。

让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和得到的启示谈谈自己对这幅图的看法。

教师启发引导:画面上的桥也许不美,但平静的湖水,宁静的住宅和山配合着桥给人多么舒适的感觉,特别是一群白鹭给整个画面增加活力,使画面更美。白鹭能悠然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那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才是最美的。 进行审美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理解美的深刻含义。

强调21世纪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生的想象能力还算丰富,从化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能影响孩子们。 五、小结归纳

桥之美的含义:(关键句)

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形式美 内涵美) 让学生从文本中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悟桥之美的深刻含义。 如时间充裕,让学生去归纳效果也将会更好。

六、拓展延伸

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文章具有人生小品的特色,有人说:人生如桥,学了《桥之美》,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或认识谈谈。 从生活中桥的联结、沟通的作用,赋予桥这个词语以联结、沟通的意义。 学生也是有话可说,阐明的意义较大。 七、学习总结

《桥之美》是一篇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

要学会品赏文章的语言,能用自己的知识和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总结,掌握方法。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1、准备充分,制作的图片吸引学生,比单纯由文字去说效果更好。

2、师生配合较好,放得开,拓展延伸不离文本。

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特长去设计,展示师生的特色。

4、教师导的技能有了进步。

不足之处:

1、朗读活动还不够充分。

2、能让学生说的最好不直接由教师推出答案(担心时间问题)。

上一篇:中考话题作文审题指导下一篇:致书记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