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缔造和睦师生关系(精选3篇)
1.用爱缔造和睦师生关系 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用爱和理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演讲之前,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在一节语文课上,一名女生因为没有背过课文被我罚站后,突然跑出教室,我急忙跟出去,看到这名女生跑到操场的角落里大哭了起来,我的心咯噔一下,这不就是十年前的我吗 依然记得,高中时我也曾因没有背过一道政治题而被老师罚站,也曾跑到操场上低声哭泣……
望着这一切,我呆住了。自己当年所受到的刻骨铭心的”惩罚”为何在今天——在自己当了一名教师后,又重演在了自己学生身上 心中的痛更加的疼了!
静下心来,我不禁思索:老师和学生这是所有学校的核心主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构建任何一所和谐校园的核心!然而,我们靠什么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呢
我还记得,自己在当学生时,最信奉的一句话就是——理解万岁。现在想来。作为学生那会不就是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获得老师们的真诚理解吗
理解,用爱理解,这不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钥匙吗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大地冰融雪化,是因为有了太阳的温暖,师生关系的和谐得靠真爱的滋润。作为教师,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学生只有觉得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地爱老师。所谓”将心比心,以爱博爱”吗!
对学生的爱,不只是在学习上,更多是在生活上。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抚摸,一个期待的目光,点点滴滴,无不发自内心。前几天,天气预报寒流将至。一上课,我先友情提示,嘱咐学生及时增添衣服,尤其是住校生。话刚落地,同学们竟然鼓起了掌,很长时间。整整一节课,所有学生聚精会神,我看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信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如果爱是基础那么相互理解便是桥梁如果爱是阳光雨露,那么相互理解便是营养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在他们犯错误时,作为教师更应该去理解他们,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在此基础上,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学生才能更理解你,信任你,师生关系才能越来越融洽。
我班的周奂龙同学,一个农村孩子,深深懂得父母的不易,为此,便有了辍学回家帮父母挣钱的想法。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我时,我没有在必须上学这一块上大讲道理,而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来和她进行交流:孝心可佳,但想法违背父母的意愿。尤其是作为父母,不想让其子女”重蹈覆辙”。经过我跟她的多次谈心,交流,她终于打消了辍学的念头。
“事不过三”这是我和学生之间的约定。允许你犯错误,但你一定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自己的错误。约定的兑现,需要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春风,我不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从那以后,在我的课堂上是用爱和理解编织的融洽。
和谐的社会少不了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离不开和谐的班级,和谐的班级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爱,用理解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吧!
2.用爱缔造和睦师生关系 篇二
一、尊重学生营造平等的和谐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会有一根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发生共鸣, 教师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调准音调。”尊重学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 是非观念尚未成熟, 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者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尤其需要加以保护。教师爱学生就应该爱他的一切, 甚至是缺点和不足;尊重学生的老师在与学生接触交流时, 无论是态度、语气、方式, 还是表扬、批评、激励, 都会像涓涓细流一样进入学生的心田, 催成一片绿色;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教师面对学生要表现出良好的态度, 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 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学生发号施令, 粗暴责备, 讽刺挖苦;尊重学生还要因材施教, 注重个性差异, “教育无差生”,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教师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学生的对与错、优与劣, 要扬长避短, 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 发现他们的兴趣特长。对待后进生要视他们为迟开的花朵, 需要更细心地培育, 让他们在“山穷水尽”的苦闷中看到“柳暗花明”的喜悦。尊重学生更要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 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 教师善意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都能使学生产生很好的心理效应。因此, 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 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
二、用爱交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充满爱心的语言是学生成长的营养, 能结出爱的果实。马克·吐温提到:“听到一句赞美的话能够高兴两个月。”的确, 赞扬孩子是与学生交流的法宝, 让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语言中, 慢慢你就会发现, 有一天, 不是你找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学生找你解决问题;教师用亲切和友爱与学生沟通, 用爱心施教, 才能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与学生交流, 教师首先要用心去研究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 老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应该贯穿在每一个教育环节、每一个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在校的每个生活活动中, 抓住沟通的契机, 用良好的沟通意识、沟通技巧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 摸透他们的所思所想,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并随时与之沟通, 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三、用心沟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这就需要教师俯下身子看学生,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我们只有通过合理的方法, 与学生沟通, 从外化转到内化, 从单纯的说教转为实践活动, 让真情与认识相互作用, 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应力求做到:
1. 充分发挥学生交流的主体作用。
师生间的相互交流虽然始终是一种双向交流, 但是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这一交流的主体, 因为学生既不是单纯接受, 也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同样有着交流的主观愿望与能动性。因为交流是双方平等的沟通, 如果忽视这一点, 交流就会失去一方, 也就不成为交流了。因此握有交流主动权的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把学生看成有多方面需要的、有主观能动性的对象, 以平等的身份和满腔的热情, 寄希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才可能进行持久的、和谐的师生交流。
2. 充分开发相互交流的功能。
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是一种多样的、开放的社会交际, 这种交流既可以对有限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 以构建相应、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的能力。
3. 充分突出师生交流的心理氛围。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重要的、适应的信息交流活动。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双方的态度和情绪成正比。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 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高, 感受性较灵敏, 反应能力较强, 思维活跃, 更易于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总之, 尊重学生, 营造平等感是合作交流的基本前提。只有用爱交流, 用心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现用真诚的语言来言之有物, 言之有据, 言之有情, 言之有理, 才能使交流双方实现心与心的呼唤、爱与爱的共鸣和灵魂与灵魂的交融。
摘要:本文通过一幅漫画, 试图从尊重学生、营造平等的和谐氛围, 用爱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用心沟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等方面介绍个人对和谐师生关系心理构建的认识, 对小学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3.用爱缔造和睦师生关系 篇三
关键词: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因材施教
“人之初,性本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像一张纯洁的白纸,可塑性非常强。为什么后来会形成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群呢?他们中既有名垂千古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巨大牺牲的智者、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垃圾、败类。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受教育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说明为人父母、为人师者的责任重大。现在的学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少,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教他们怎样做人。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事做得,什么事做不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使其从小明辨是非,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为了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充电,提高教师素养
小学教育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感、人格魅力、文化修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儿童、甚至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拥有与特定年龄段的儿童交往互动的心理品质和实践的能力。具有多门学科的文化知识素养和综合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和少先队组织的管理知识和能力,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素养和相应研究能力。除此以外,还应广泛了解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的能力。教育教学是师生双方思维的共同活动,但教师的成人思维模式和学生的儿童思维模式具有不同特点。小学儿童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习惯于形象、动作具体的思维方式,教师本人则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个人的成人思维模式倒转回展开性的儿童思维模式,才能便于儿童的接受与理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兼具交替使用承认思维模式和儿童思维模式,是小学教师专业特有的思维特点,体现着小学教师思维运行的对象化和儿童化。
二、塑好形象,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就是指教师的人格影响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风貌、精神品质、待人接物、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他们都会被学生直接效仿,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因为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在家里,父母长辈也经常教导,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会大大强化教学效果。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动学生的心灵,把学生顺利的带进知识的殿堂。
三、调整情绪,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要让学习有兴趣,需要师生之间的愉快合作。而合作的前提是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教师的情绪感染力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绪可以“传染”给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绪。通过实践证明,教师积极饱满的情緒,对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本领,还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只有教师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才能鼓舞每一位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大胆鼓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大胆发言,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想说、敢说、会说。让每个学生有所收获,使每个学生都愉快的学习,并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乐趣。
四、因材施教,善待每位学生
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有“一俊遮百丑”的观点,认为只要学习刻苦成绩好的学生,一切均好;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的,一切都差。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学习刻苦成绩好的,不一定个个都品德高尚,而表现好品德高尚的人,却一定能刻苦学习,即使由于个人先天素质限制,不一定成绩优异,但一定能扎扎实实学习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将来一定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教师一定对每位学生认真分析,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善待每一位学生,发挥他们的长处,各有所获。
五、让健康有益的活动占领学生的课余时间
学生在双休日怎样度过,是每一个家长最关心、也是最头疼的事情。严不得,松不得。严了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孩子成长;松了,又怕放野了,学坏了,引发安全事故。这时教师就要加以认真引导,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让有同类兴趣的同学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探索,讨论一些未知领域的问题。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课余生活,同时也增加了知识储备,让教师放了心,家长满了意。
【用爱缔造和睦师生关系】推荐阅读:
用爱缔造幸福的班级12-17
夫妻和睦标语08-13
家庭和睦名言12-11
邻里和睦说明文10-04
团结友爱_和睦相处07-31
营建和睦的家庭的英语作文09-07
有关团结和睦的谚语有哪些09-21
同学和睦相处的作文500字06-27
八年级说明文:和睦相处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