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

2024-07-19

高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精选5篇)

1.高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 篇一

杨庙中学建设健康校园三年规划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根据《固镇县关于加强“五园”建设的实施方案》对健康校园创建工作的部署,积极推进我校健康校园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实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面向全体师生,以人为本,增强师生“健康第一”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升校园健康环境和师生健康素质。

三年中,我校将在以下各项工作中积极行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保障机制。

1、调整健康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组员,建立复盖各个管理部门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健康学校工作的研究、规划和部暑。领导小组成员又是落实规划的具体责任人,做到集体领导,整体部暑;分工负责,部门推进;有计划、有行动、有落实。

2、进一步疏理学校卫生、体育、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进一步明确各项规章制度的指导思想,充实体现“健康第一”,“和谐发展”的措施。

3、提高卫生管理专职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卫生保健老师的责任意识,赋予在健康学校建设中的职责。确保其参加专业培训的时间,支持开设 健康教育课程。

4、完善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二、重视督促检查,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1、办好学校食堂,坚决执行《食品安全法》。

2、学校后勤部门执行日检制度,对食堂卫生、安全、健康操作流程进行监督。

3、办公室配置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设备,为教师提供安全、足量的饮用水。设置洗手区,为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供条件。

4、定期听取师生对饮食、饮水卫生和质量的意见,接受师生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把好食品卫生的重要关口。

5、教育学生不吃摊贩供应的不洁食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懂得自我保护,增强安全意识。引导学生间相互提醒及督促,共同抵制不洁食品。

三、用好课程渠道,普及健康知识。

1、健康教育排入课表,做到健康知识普及率达100%。每周一小课讲授卫生保健、心理、公共卫生知识。让学生获得相应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健康生活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在师生中开设急救知识讲座,组织急救练习和危急情况紧急疏散演习,普及自救知识和技能,懂得互救的方式和方法。

3、组织健康教育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和广播电视台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预防传染病等专题知识介绍。利用班会,校会等课程,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主题活动,进行自我教育。走出校门,联系街道社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宣传健康知识,在向大众宣传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

4、重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安全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使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化。

5、通过家长会,发放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青少年健康的知识,形成学校、家庭相辅相成的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措施。

四、坚持保健制度,提供健康服务。

1、坚持健康普查制度,掌握学生健康信息。每学期安排一次体检,普查与督促、指导用眼卫生结合,控制近视眼发病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指导和健康干预。

2、继续做好卫生室资料统计和归档工作。做到学生健康卡、预防接种卡等资料完整且全复盖。并能运用健康资料为家长提供学生健康指导,为学校领导部暑健康教育提供信息。

3、做好学生常见病和突发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执行晨检制度,严格落实情况报告、隔离、消毒处理和跟踪调查等措施。

4、做好学生计划免疫接种工作,确保免疫接种率达100%。

5、按教育局部暑,做好教职工体检工作。

6、依靠学校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人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五、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师生体质。

1、确保“两课两操两活动”落实。认真执行体育教学大纲,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满足学生煅炼活动的需要,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学习锻炼技能,提高自觉锻炼意识,使学生体能得到增强。

2、落实“阳光体育活动”计划,推动校园群众体育活动。确保每天一小时的室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到阳光下锻炼身体,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3、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将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到健康校园建设中。

4、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报告制度。体育教师配合卫生室保健老师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依据体质标准,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体锻达标、体质健康合格率达100%。

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实现无烟学校。

1、学校建筑和设施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在教育教 学活动期间保持教室良好的通风与采光。

2、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专人负责打扫校园公共环境,强化岗位责任,做到校园整洁、整齐、见缝插绿。学生参与学校卫生管理,保持教室环境卫生优良。

3、参照无烟学校标准,在校内宣传吸烟有害,采取控烟措施。教师不在校园内吸烟。督促家长和外来人员不在教室和公共场所吸烟。依靠全员努力,建设无烟学校。

固镇县杨庙中学5

2010.10

2.高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 篇二

一、青春期生理变化

青春期的最大特点是个体在生理上蓬勃成长,急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身体外型上的变化

身体外型的变化主要有: (1) 骨胳与肌肉的发育。青春期学生骨胳肌肉发育最快,但脊椎、胸廓、骨盆和四肢尚未完成骨化过程。骨胳比较柔软、富有弹性、易弯曲。18岁后逐渐骨化,但完全骨化要到25岁。肌肉纵向生长,横向发展不够,因而体形显得瘦高而耐力不足。 (2) 身高、体重。个体身高、体重的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次发育高峰在乳儿期 (0-1岁) ;第二次高峰在青春发育期。初中生每年身高平均增长7-10厘米,体重每年增加约3-3.5公斤。女孩从9岁起进入生长发育的突增阶段,男孩比女孩晚1-2年,14、15岁以后男孩身高、体重超过女孩。 (3) 第二性征。即指青春期男女特有的在性激素的刺激下所出现的身体内外的一系列变化。如男生喉结突起,声音变粗,长胡须,阴毛、腋毛先后出现;女生乳房隆起,骨盆变宽,臀部变大,皮下脂肪增厚,阴毛、腋毛先后出现。第二性征使青春期学生的性别差异日趋明显。

2. 体内机能的健全

主要有以下表现: (1) 心脏的发育。心脏发育较快,但落后于血管的发育。因此心跳较快,血压高,易疲劳。 (2) 肺的发育。男生到17-18岁,女生到16-17岁,可达到接近成人的肺活量。 (3)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13-14岁脑已基本成熟,但脑、神经系统发展成熟需要到20-25岁以后。

3. 性成熟

月经初潮和遗精标志着性发育即将成熟。一般男性15岁左右开始首次遗精。遗精意味着男性生殖腺开始走向成熟。

女性的性成熟比男性早1-2年,一般女性从11-12岁开始进入性成熟期,男性从13-14岁进入性成熟期。

二、青春期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与引导

与生理变化相对应的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上的迅猛发展,激烈动荡,这是一个充满五彩缤纷的幻想和心理矛盾的时期,也是青春期学生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下经历一系列的矛盾运动过程,使个性基本定型和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1. 性成熟提前,性道德发展滞后

青春期学生由于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引起了他们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差别与两性关系。他们程度不同地出现了易于幻想、易于冲动和对异性的好感、好奇,热情爱慕等现象。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如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情节及流行歌曲中的缠绵的情调,特别是一些“黄色”影像书刊等,会使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躁动加剧。加上缺乏性心理方面的教育,易导致性心理变态,甚至失足或性犯罪。

对于青春期学生在性心理发展上的不协调,宜加强性生理、性道德方面的教育,使青春期学生对自己和异性有一个科学的了解,消除好奇心理,并且利用性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走上歧途。

2.“成人感”与不成熟性的纠葛

青春期学生身体的迅速发育,引起了他们对自我成熟过程比较强烈的自我体验。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成人把他们当作大人来对待。他们不愿戴红领巾,要参加共青团;他们不愿像小孩那样跟在家长和老师的后面,要求独立行动,独自办事。他们讨厌家长和老师拍拍他们的头,摸摸他们的肩等那种爱抚的做法,要求家长和老师称他们“小伙子”、“大姑娘”。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想表现出自己的成熟。有的甚至学吸烟、喝酒,认为这是成年人的权利,他们亦应得到。这促进他们独立性与实践能力的迅速发展,但也产生消极的一面,容易出现越轨行为。

3. 自尊与自卑并存

与成人感相联系,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与好胜心得到了发展。他们在与别人相处过程中,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尊重自己的个性和尊严。如果学生的自尊心过强,特别是由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行为,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向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学生,内心深处常体验自尊心未能满足的失望与痛苦,因而失去青春期学生应有的锐气。

所以对青春期学生宜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劝说少训斥,以增强自尊,消除自卑。并把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由追求虚荣、单纯地为个人荣誉争强好胜等消极方面引导到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学业成功上来。

4. 求知欲与识别力相矛盾

青春期学生渴望求知识,求知欲强,好奇心强。这对于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创造力的觉醒及积累大量的知识,无疑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先进的文化知识和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纷至沓来,各种信息从不同渠道不断涌现,而青春期学生辨别力不如成人,抗拒诱惑的能力较差,往往良莠不分,会把错误和含有毒素的东西也接受下来。有的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对青春期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分析鉴别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

5. 闭锁性与开放性共生

青春期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他们有了心灵的秘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吐露真情,这是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闭锁性。闭锁性又带来了新的矛盾,他们感到孤独,抱怨别人不理解他们,于是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热衷于寻找了解他们的人,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旦遇到自己信得过而又理解自己的人,就会把自己的真心、真情、真话倾诉出来,这又是青春期学生心理上开放的表现。由于不够成熟,常会因交友不慎而滑入邪路。

所以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根据这一特点,努力和他们交友,并指导他们交友,以促进其心理的发育。

6. 敏感性与偏激性交织

青春期学生受旧事物的影响比较少,没有多少陈规陋习。他们才思敏捷、思想解放、接受新事物快;他们行为果断、敢想敢说、敢作敢为,并有向腐朽事物发起冲击的大无畏精神。但他们又缺乏社会经验,初出茅庐,阅历较浅,见识不多,思想比较单纯,缺乏辨别能力,易偏激、片面,易犯绝对化的毛病。

为此,应从提高青春期学生的认识能力入手,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7. 自觉性与受暗示性同在

随着青春期学生独立性的增强,行为的自觉性也在增强。初中生行为自觉性并不完善,具有较大的受暗示性;初三之后,受暗示性逐渐减少,意志行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不断发展。但高中阶段以致大学之后意志的自觉性容易出现独断性,突出地表现在喜欢争论却往往理由不足,坚持错误的意见,不能自制等。

对以上情况要通过提高认识水平,增强他们对行为目的的认识,提高意志的自觉性,以减少他们行动的冲动性与受暗示性。

8. 理想性与幻想性交错

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初中生还很少想到,虽然也讲长大了干什么,但思考不深,比较朦胧。高中生特别是大学生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及自己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幻想比较实在而强烈。正确的积极的幻想就是理想,理想是他们克服困难、不断开拓进取的动力。错误的、消极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常使他们不顾条件蛮干,当幻想未能实现时又转为意志消沉。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宜对学生的幻想深入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在此基础上确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地努力。

9. 兴奋性与冲动性强烈

青春期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常表现出情绪易于冲动,处事比较任性,理智难以驾驭感情的状况。他们的情绪来得快,平息得也快;容易高涨,也容易低落。

教育工作者宜帮助青春期学生培养积极情感,增强情感的深刻性、稳定性和理智性品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冷静的情绪。

1 0. 批判性与创造性发展

青春期学生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相应发展起来。他们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本,喜欢猜疑和争论,坚持科学的个人理性,排斥任何形式的外在权威。他们对别人提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轻信盲从,要求有说服力、有逻辑的论证。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也常常会反复思考,找一找有没有漏洞,有没有足够的根据,或等待事实证明。他们由于这种独立批判性,往往不大容易接受虽然正确、但还没有经过自己证明的观点。如果他们一旦认为某些想法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因此认识问题又常常表现比较固执,甚至产生怀疑一切、唯我正确的态度。教育时宜坚持耐心说服、以理服人的方式,最好启发他们不断地自我教育,提高自我修养水平。

青春期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愿意独立思考问题,加上他们批判性的特点,最少保守思想,所以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新设想、新见解,或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思维上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教育时应注意培养他们超常的反传统思维方式,促使其创造性发展。

3.高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庭的夙愿,孩子如何能成才?栋梁之才、逸群之才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中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人群,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为了确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们不能忽略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只有加深认识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让孩子得到一个真正的“家”,才能真正做到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是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问题客观存在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来,中学生因考试失利、社会交际等问题引起的自杀现象屡见报端,2009年,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所曾在临安市作过的一项抽样调查,对象为1700名中学生。在参与调查的中学生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6%(自杀意念是指曾经认真地考虑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其中10.5%自杀未遂。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接纳自我:能够清晰地认知自我,从生理上、心理上接受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才能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

(2)有自控力: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按照社会要求和一定的内在标准对外部环境,自己的情感,欲望、行为等加以控制的能力。良好的自控力,可以控制中学生避免遇事情绪化、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

(3)抗挫折能力:生活中适当的挫折可以帮助中学生成长,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应在孩子建立自信心、同理心的基础上,以正能量的思维习惯去思考与解决问题。

(4)有应变力:中学生应适时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应变能力。所谓应变力是指当周遭环境、所处条件、竞争对手发生变化时,能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的能力。

(5)人格完整:中学生处在人格发展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健康的人格行为举止应是合乎一贯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贯性、统一性与延续性。人格健全的孩子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值得全社会予以关注。由于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家长的举止行为、家庭的文化氛围,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主要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所形成的气氛环境。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夫妻关系是否和谐,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和睦的家庭、温馨的环境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保障,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与帮助,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夫妻间有分歧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更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谩骂指责,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在良好家庭氛围中成长,中学生就会懂得爱,学会爱,个性会倾向于活泼开朗,宽容有礼,阳光向上,与人为善。

2.家长的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认知理论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攻击反应试验表明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家庭教育观中提到“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儿子或女儿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家长的一言一行、处事应变、生活态度、价值取向,无一不对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对社会逐渐认知并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对家长不断的说教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需做到止于言,立于行,对孩子的要求,自己要先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并需避免对孩子要求一套,自己做事情却是另一套的双重标准,这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造成孩子认知偏失,难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只有父母“言必行,行必果”,严于律己,中学生才能接受家长的认知,确立家长在自己心中的榜样地位。

3.和谐的沟通模式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家长往往只重视中学生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获取,却严重忽视了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更忽视了应如何与中学生沟通、交流,才能使他们容易接受信息的传达。而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逐步形成性格特点,因此家长作为中学生最亲近的人,需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平等交流,才能正确引导他们。首先,要与中学生做朋友,经常与他们进行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有必要,帮助他们分析一些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阶段可能遇到的困难,鼓励孩子勇敢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的困难,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其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家长与孩子的教育尽量是一对一或二对一的,交流性的,避免公开的斥责。中学生在十几岁的青春期,自尊心很强,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不做当面斥责。

总之,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有中学生的家庭都应高度重视,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关心爱护孩子,珍视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做心灵上的朋友,情感上的后盾,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相信每个中学生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缦,王百玲,刘燕,陈风华.甘肃省回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 2015,(4)

[2]张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中学为例 [D],2015.

[3]陈定湾,何凡,刘碧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9)

4.高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 篇四

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

(2017.1~2019.12)

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以及《惠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如下:

一、学校背景

惠州市龙丰学校创办于1998年9月,是惠州市龙丰小学和惠州市龙丰中学合并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区一级学校。

学校位于惠城区鹅岭西路30号,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学校占地面积达23000多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约1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约8平方米。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574人(其中初中10个班,485人,小学22个班,学生人数1089人),是目前惠州市区一所规模较大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在职教职工88人,专任教师6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人,中学一级教师8人,中学二级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16人;本科学历27人,专科学历76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

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服务理念:、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学校以“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人民,教好一名学生,振兴一个家庭”为宗旨。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以德为首,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以“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培优补差,人人成才”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模式,德智班,德能班、德艺班的开设促使优等生更加优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都得到转化、提高和发展。

二、组织领导方面

2016年下半年,新领导班子已对我校的发展前景作了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学校的发展之需的区级示范性学校,办惠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积极探索民办学校高效能管理和广大师生身心和谐发展模式。为此,学校德育中心专门出台了发展的一系列政策:

1、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刘爱华(校长)

副组长:黄 诚(副校长)

心理辅导中心负责人:张仲旦(安全办主任兼团支部书记)

张新莲(少先队辅导员)

成 员:卓木宠、袁启辉、卢海贞、林国良各班班主任

三、学校的总体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并不断发展完善。对个别存在障碍的学生给予适当帮助达到心理健康,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加强对学生创新人格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寻找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最佳结合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自知、自主、自强的奋发精神和高尚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把“学会调适、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综合素质,自 主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感恩。

四、各年级的发展目标 一、二、三年级: 1.学习目标。(1)增强学习兴趣,初步培养自信心。(2)进一步认识角色任务,明确学习动机。(3)找到自己在班里所在的位置,能帮助同学学习。(4)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格目标。(1)能与同伴、父母和老师进行良好的交往,富有同情心。(2)懂得理解别人,能与小伙伴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帮助。(3)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不适应交往的心愿。

3.生活目标。(1)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或家中能做力所能及的事。(2)学习在休闲活动中怎样松弛身心。(3)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会与他人合作,懂得与他人合作时必须遵守规则。四、五、六年级: 1.学习目标。(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2)摆正自己在班级(或小组中)的位置,肩负起自己的责任。(3)掌握学习技能,克服自卑,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4)能集中精力,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2.人格目标。(1)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2)学会观察别人的优点,能接受别人的批评。(3)懂得宽容待人,与他人真诚沟通,并体谅他人。(4)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性情。

3.生活目标。(1)了解消费常识,学会合理消费,培养管理钱财的初步能力。(2)培养处理日常班务的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七、八、九年级: 1.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习技能,灵活掌握学习方法。(2)能及时调整学习情绪,克服考试紧张心理。(3)能自觉集中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能在成绩面前,保持良好的进取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具有较强的自信心。(2)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别人的不足。(3)能理解别人,真诚待人。

3.生活目标。(1)培养生活中的独立自主能力。(2)进一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3)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能力。

(三)学校工作目标:

1.探究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班会课》团队辅导中,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彰显独立、坚持、批判、挑战、进取、合作等个性特征,使其具有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形成理解、宽容、谦让、合作优良的心理品质。创编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和学生礼仪课校本教材。

2.探究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方式方法,积极进行“新经典诗文诵读与学校自育自学实验研究”,使每一个学生在身心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和谐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素养达到优良水平。

3.以“知心姐姐”及个案辅导为主要形式,关注弱势群体,进行《家庭成员缺失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实践研究》,帮助个别学生克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交友、学习和生活。

4.深化创新家校结合的工作方法与途径,充分挖掘利用家长和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优势,探讨在“成功父母成长讲堂”工作模式中,实现家庭 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提升家教品质,抓好《家庭、学生、教师互动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5.探索在丰富的学校教育活动中,以“八自”为载体(即

一、自觉——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不把学习当作负担。

二、自信——对自己充满信心。情绪乐观稳定,善于避免忧愁、焦急等消极情绪,心胸比较开阔,性格开朗、豁达,充满朝气。

三、自持——积极、向上。反映适度,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对复杂事物有自己的主见,不肓从。

四、自知——对自己的相貌、体形、体质、生理特点、健康状况和兴趣、动机、态度、情感、能力、品德、智慧以及适应性等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五、自爱——正视自己,悦纳自己。不论自己长得美与丑,有无生理缺陷有无身体疾病,智力和能力水平的高低,都能喜欢、悦纳自己。

六、自尊——有友谊感、责任感、善于与人交往。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七、自强——有理想、有追求、有明显的生活目标。相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能树立远大的理想,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

八、自律——能较好地遵守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遵守学校纪律。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能经受各种挫折和打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当自己的要求不能立即得到满足时,有一定的忍耐力。)动中求静,以静制动,打造德育品牌,全面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6.创新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方式,在形象建设、礼仪文化内涵发展中,提升教师的职业自觉和专业自觉工作品质。

四、实施措施

学校从“六条途径”逐步深入开展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取得理念创新和行动创新实质性的突破。

1.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

2017年,构建每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与《学生主题班会课》相融合的校本课程体系。

2017—2019年,探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形成班级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实施激励机制,鼓励创优争先。

2.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2017年,依托“构建自主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在本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的学习能力。

2017—2019年,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锤炼独立、坚持、批判、挑战、进取、合作等个性特征,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2017年,设置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给学生提高调节心理的场所,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适应社会环境。健全“知心姐姐”及“心理辅导老师”工作机制,实施同伴互助,帮助困境学生群体度过心理危机,使之以健康的心理对待人生。

2017年,完善班级个案研究工作机制,每学期教师实施“确定个别辅导目标—校内外跟踪研究—采取心理激励—规范辅导记录”,总结提升个案研究工作成果。2017年,进一步完善和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橱窗、心语信箱,“心情大舞台”广播栏目、校报、班会课等途径和阵地,形成立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继续开辟网上心理咨询交流平台,“知心姐姐”通过网上与同伴交流互助,形成浓厚的“心灵相融”的人际氛围。

4.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2017年,创新家长学校工作,完善家委会章程、制度、公约,在家庭教育中积极渗透心理辅导。聘请辅导专家做客心理咨询室为家长提供咨询指导,定期进行“成功父母成长讲堂”家长培训活动,开展“家长与子女共读德育小故事”活动,切实提升家教水平。

2017年,完善学校、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的家校协同的教育网络,实现学生个案数字化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服务。

5.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2017年,以“四项教育”确定教育目标,在力行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中,利用“读书角”阵地、“心理导航”墙,“悦长廊”栏目、红领巾广播站等丰富多彩的主题队活动,深刻挖掘“敬、净、静、竞”班级品牌文化内涵。

2017年,实施“快乐中队”行动研究主题活动,开展“中队干部影响力”团队培训,关注队员的心理发展和情感倾向。创编学校、班级“校园心理剧”,让队员在情境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2017年,创新“家教结合”工作模式,时时处处凝练、提升集体活动的教育品质,打造品牌德育活动。

6.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2017年,在组织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反馈的基础上,坚持“教师负性情绪的产生原因与自我调节”课题研究机制,集中心团队力量,聘请专家对班主任及辅导员进行针对性“问题培训”和“互动培训”,为教师具体传授排解负性情绪、体验执教幸福感的方法与技巧帮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亲身感受心理成长。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团队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活动,凝练独特鲜明的校本课程成果。

2017—2019年,全面实现教师心理健康科学、规范研究,加强师德教育、礼仪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研究。完善教师个体心理健康档案,引进教师心理测量软件,进行心理档案数字化管理。在教育工会团队活动组织中,有效提升教师身心健康水平,实现教育资源整体最优化。

5.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篇五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校未来十年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否做强做大、提升学校教育品牌,关键要有一支教育理念新、教育教学水平高和教育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供支持。现根据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草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为目标,以深化课改为契机,扎实推进生本课改工程。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立足本校,借助外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观念先进、善于创新、有团结精神并能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以确保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校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二、规划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初步创建有我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制,营造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教研氛围,探索教师发展评价机制。促进新教师迅速成长,造就一支思想观念新、教学技艺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培养一批水平较高的各级各类名师。

三、组织保证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教研处、德育处主任为副组长,科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为成员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教导处和教研处具体负责教师成长的管理、考核、实施、督促和评价。

2、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以各科组、年级组为基本单位,具体负责实施本组的教师发展规划,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

四、实施方案和举措

第一部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

(一)、专业引领,构建成长平台。

(1)每学至少请1名教育理论专家,1—2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一线学科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每学年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到先进学校参观学习一次。

(2)积极承办各级教研活动(各学科每学年一次以上),通过承办这一平台,实现和有关专家、教研员互动教研,构建“教、学、研一体化”的培训机制,以保持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

(3)教研处每月安排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交流活动一次,要有专题发言(科组负责登记),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学术沙龙、专题论坛,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4)鼓励青年教师函授、自考、在职攻读研究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三年内使我校教师在本科学历达100%的基础上,有3至6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5)建立校级课题管理机制,引导教师进行专题研究,为申报各类各级课题作积极准备,每个科组有一个研究课题,每位教师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申报时间为每年年初,争取每年有若干省、市、区、校各级课题立项。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让课题成为研究教育教学的真问题;真正形成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

(6)力争尽早开办《校本教研》交流刊物,定期汇编教师论文、案例分析、反思体会等。

(7)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鼓励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特长和学校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

材,另一方面启动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部分教师及科组编写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年内开发1-2个校本课程系列。

(8)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考核量化指标,以考核促普及,以评价促发展,并依据考核结果指导教师自我发展。

(9)每学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获奖成绩作为评定先进个人、优秀科组的重要指标之一。

(10)发挥青年教师研究会功能,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强化整合,促进新进教师成长。

新教师的培训和整合将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新教师的培养主要以科组为基地,进一步加强以“老”带新的制度,建立新教师培训体系,使新教师在二年内要适应育才实验学校的教学工作,站稳讲台,夯实教学基本功,形成一定的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基础之上有较大的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能做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认真履行和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项任务。

(1)新教师上岗前要参加由校长主持的新教师座谈会,学校各个科、处、室必须参加,对新教师要提出努力方向并充分听取新教师的意见,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2)每学期听同一备课组教师或指导老师的课不少于15节(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不作要求),学期结束将听课笔记上交教导处备查。

(3)备课要求写出详案,且有教后记,学期结束将备课笔记上交教务处备查(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不作要求)。

(4)每学期开一节展示课,连续开两个学期,由科组给出评价意见后备查。

(5)每学期独立完成一份试卷的命题,由科组签署意见后交教务处(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不作要求)。

(三)、重视年轻教师成长,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年轻教师(毕业三年以内)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是最有成长潜力的一个群体,对青年教师要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平台,进一步加强“师徒结对”制度,了解教材、大纲、备课、批改、辅导认真到位,合乎规范,坚持写详案;能按常规和一般模式组织教学,全面进入教师“角色”;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认真听课、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自学有关的理论书刊、做习题、钻研教材、练习教学基本功等途径,初步形成适合教师工作的较完备的认知结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应通过劳动人事部门的考核。使新教师在三年内要适应教学工作,站稳讲台,学会和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夯实教学基本功,形成一定的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并能做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认真履行和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项任务。

(1)每学期听同一备课组老师或指导老师的课不少于20节,学期结束将听课笔记上交教务处备查。

(2)备课要求写出详案,且有教后记,学期结束将备课笔记上交教务处备查。

(3)每学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设一节汇报课,连续开三年,由教研组给出评价意见后报教务处。

(4)每学期独立完成一份单元测试题的编写,由科组签署意见后交教务处。

(5)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业务比赛。

(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提升,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是学校最具战斗力的教师队伍,从教3年以上的教师,教学要有特色,具备任教各年级的能力;能主动从事教科研活动,能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每两年至少有一篇文章获奖或发表;能独立开设校本课程;能够规划校级课

题或省、市、区级课题。

(1)确定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培养人选,规划培养,争取三年内新增1-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或教坛新秀。

(2)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青年教师学习、备课、上课、评课等,与结对教师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帮助青年教师学习理论等。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业务比赛。争取3年内有一批优质课冲出越秀区,走向全市。

(4)积极参与教研交流,每年至少有一篇文章公开发表或市级以上获奖。

(5)每年必须申报校级以上课题一项,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编辑的教学资源。

(五)、强化高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发展,打造育实品牌。

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教师是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代表学校学术最高发展水平,在未来十年内对45周岁以下的高级教师要建立考核制度,五年内争取80%学科能涌现出越秀区学科带头人,争取2-3名市级名师,有个别特级教师培养人选.(1)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必须结对培养青年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每学期开设研究课不得少于一节。

(2)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中起带头作用。

(3)每年承担市级以上课题一项,并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4)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45周岁以下)必须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每年至少有一篇以上的文章市级以上获奖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5)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45周岁以下)必须每年参与有关书籍的编写(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教辅用书的编写)。

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2011-2-1

52010学年下学期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

上一篇: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下一篇:感恩革命先辈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