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15篇)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一
如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案例研究
我从事教学工作18年了,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其实叙述案例做起来并不难,教师们也乐于动笔去做,但是若说研究,可能就觉得有困难了,常常觉得无从下手。
怎样对案例进行研究呢?又研究什么呢?或许还有很多不知道怎么做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该从依据自己的工作特点确定研究目标入手,有了研究目标,行动起来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就会尽量避免研究的盲目性。
第二,要从积累案例入手,为案例研究积累事实依据。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将自己一天或一周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经历梳理一遍,把自己经历的与研究目标内容有关的事,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和感悟写下来,把所做的经过拍成图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日子久了,积累的案例也就越来越多,分析研究也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坚持经常对已有案例进行科学可靠的综合比照分析,并及时记录分析结果,为案例目标研究论证获得准确、可靠的理论依据。
第四、坚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长期不懈的实践和探索,力求案例研究与个人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同步提升。
第五,要坚持定期总结案例研究目标成果,及时形成案例目标研究或阶段性总结报告,为最后形成教育教学案例研究终结性报告积累第一手材料。
第六,要善于总结经验,提高效果,使所做的案例有根有据。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二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迅猛发展, 高精尖技术不断应用于飞机性能的改进和完善, 尤其是机载电子设备普遍应用了计算机新技术, 正在向数控、屏显、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 陆续装备一批引进的以及国产的较为先进的机种, 这些飞机与我国原有飞机比较, 技术性能更好, 结构更复杂, 设备更为先进, 技术要求更高。因此, 航理教育要紧跟时代的要求, 努力提高航空理论教育的教学能力, 提高航理教学的教学水平, 培养出高质量的飞行员。
如何提高航空理论教育适应新的形势, 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科涉猎广
航空理论教育涉及的学科纵多, 军事领域知识深邃, 所以航理教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 高深的文化底蕴, 并要立足于在各学科的前沿审时度势, 航理教员能否具备与先进技术相适应的眼界与意识、与设备发展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能力和与知识军事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创新能力, 是决定航理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飞行员在完成飞行训练和飞行任务时是驾驶员和决策者等。航空理论知识对一个飞行员来说, 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交叉, 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但割裂开来就会使飞行员掌握的航空理论知识不均衡, 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在飞行训练和任务过程中就很难灵活自如的操纵飞机, 增加飞行事故发生的机率和空中特请处置的难度。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 航理教员把一种型号的飞机的知识完全的交给学员是不现实的, 也是无法办到的。航理教员要把一定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 这样在空中出现特情时, 飞行员就会很快的判断出飞行故障的原因及处置方法。出现排除不了的故障时, 能够立即做出其它相应的处置措施。把飞行事故等级降到最低。而且, 对于航理教员所讲授的知识并不是要求飞行员完全掌握, 有的只是一个了解, 比如, 飞机上一些仪表电气的工作原理, 给飞行员讲授这方面的知识, 只是增加飞行员对装备应用的可靠性和在出现空中特情时能够放心大胆的去处置。
2 建立交流机制
由于没有相应制度的规范, 航空理论教员和飞行教员之间缺少相应的沟通和相互学习。航空理论必须同飞行实际紧密结合, 才能充分发扬其应有的作用。否则, 航空理论教员不知道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如何;不知晓学员会不会灵活利用理论去实践飞行;飞行教员遇到理论难点不去深究, 也不向航空理论教员反馈, 这肯定对双方都是损失, 也不利于飞行能力的提高。
同样, 各院校航空理论教员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尤其是同一机型的院校之间。只有在搞集中培训时, 各院校航空理论教员还偶尔能在一起学习、讨论问题。其它时间干脆连面也很少见, 更谈不上相互学习取经了。
各飞行单位都有自己优良的传统, 结合自身的特点, 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院校有自己较为完善的教育训练体系。应该说二者的相互交流可以实现双赢, 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 消除教员的后顾之忧。由各院校提供参加交流活动的教员的详细信息, 由上级部门组织, 让院校之间、院校与基层之间的航理教员到交流单位承担授课任务, 在交流这段时间里把自己单位与交流单位关于航空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学经验等进行探讨、学习、交流。这样, 让院校教员能了解基层关于航理知识的最新内容, 并通过的一线教员了解航理知识方面的需求。同时院校教员把深层次的知识体系带到基层。通过这样的交流会给院校和基层的建设、发展都带来新鲜血液和活力, 从而也能带动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 也切实达到了交流提高的目的。
3 体验飞行
院校的航理教员大部分都没有任何飞行经历, 一部分航理教员有飞机维护工作经历, 但一是时间比较短、二是科目比较单一。因此, 现在的航理教员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在通过老教员的帮带和自学, 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完成航空理论的授课任务。这种教学过程与飞行实际脱节, 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使授课内容贴近飞行实际, 可以通过模拟机训练和体验飞行两种方式提高教员联系飞行实际的能力。
但显然让所有航理教员参加实际飞行是不现实的。一是航理教员的身体素质是一个难点, 二是由于经费、时间、安全等方面等原因很难实施。但是让航理教员在模拟机上实施飞行就能消除很多困难因素, 而且现在几乎所有的机型都有对应的模拟机。让每一名航理教员通过模拟飞行训练, 把“飞行”的经验和自己授课的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紧密的联系起来, 然后在去教飞行学员。这样, 航理教员知道飞行员在飞行时需要了解掌握些知识, 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好把握。而且, 通过模拟飞行训练器, 可以人为的制定飞行故障, 通过对故障的判断和处置, 可以把直观感受教给飞行学员。
体验飞行也是贴近飞行实际的有效手段之一。它的目的是让航理教员亲身经历在飞行各阶段的感受和设备指示。这种方式的特点显而易见, 但受到教员身体素质和资源的限制, 只能在部分教员中实现。通过有计划的对部分满足条件的航理教员实施体验飞行, 切实增加教员的直观感受, 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与飞行实践的结合。
4 结语
顺应新时期新装备的特点, 提高自身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理论联系飞行实际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航理教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文厚, 徐彦军, 孙岩.信息化条件下航空理论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9, 20 (4) :38-39.
[2]张力先, 单树森, 姚四伟.追逐知识军事浪潮造就高素质航理教员队伍[J].科学教育家, 2008 (1) .
3.结合生活实际的作文教学方法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39-01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习作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表明他们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学生只有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对此,教师应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并在习作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在家里,有与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场景;在学校,有课内的学习活动,有课间跟同学一起游戏的活动,有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兴趣小组活动等;社会上,有市场的繁荣、家乡的变化;此外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等。这些鲜活的材料,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但是,学生要丰富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随时记录下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带领学生去发现周围的事物。例如,笔者以一次雨天为契机,让学生讨论有哪些写的素材,学生各抒己见:雨前、雨中、雨后的天气变化;低年级小朋友在雨中嬉戏的场景;家长接送孩子的情景;在雨中驾乘各种交通工具的人的表现;雨中小贩的情况……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写作的素材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去发现、揣摩。
很多学生对生活细节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或是对一些事物只有模糊的印象,再让他们回忆时,可能早已忘记了,这就让学生生活中大量有趣、有价值、有意义的材料没能得到记录。笔者布置学生写一篇描写本班某个同学的作文,目的是引导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这位同学的动作、语言、表情等,以此来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当学生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生活时,他们果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例文如下。
①她写完作业后,把手卷成海螺状,将大拇指的指甲放在嘴里,神闲气定地啃了起来,难怪她的指甲总是那么短。
②有的同学虽然不会做,但他那双雷达眼总是在别人的试卷上探来扫去。一旦探测到目标,他的笔头就在试卷上跳起了舞。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从生活中抓拍一幕幕精彩的镜头,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写活动类的观察作文前,笔者注意先布置好观察任务,让学生既要观察活动的全过程,又要抓住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或几个镜头进行深入观察,还要观察全场观众的反应,从而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学生在写这一类文章时,既写动作,又写心情,能清楚、有条理地展示活动的精彩场面,抒发自己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作文材料都是靠平时有意或无意的观察来获取。如果只顾观察,不能形成表象,他们可能会遗忘。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用书面的形式记下来,写成观察日记。这样,在写作文时,学生就能按要求选择素材了。
二、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没有写的欲望,却偏要写,内心没有直观感受,很难把作文写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学会表达。
学校组织学生去风景区春游,针对这一契机,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拟写一份春游的通知,再写一篇推荐春游景点的作文,将推荐的景点说具体,并说明游览时的顺序,写得好的,参观时就由他当“导游”。学生跃跃欲试,为了让同学们去自己推荐的景点游玩,有的学生到实地观察,还拍了照片,甚至画出了游览的顺序,笔下的作文丰富多彩。在春游时,学生兴致勃勃;春游后,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做一份手抄报,内容不限,或描写景色,或描写活动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等,呈现的美文不断。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写作,真正懂得了“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对此,学生还需广泛地接触社会,并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间接生活经验,使千姿百态的生活画面出现在自己的作文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日记、周记来给学生提供体验情感的平台:高兴时与他人分享;委屈时可以申诉;迷茫时想得到求助……通过老师适度、适当的引领,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独特的生活,抒写真情。当学生真正热爱生活,拥有更多的心灵感悟时,他们就会觉得习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为学生搭建作文的舞台,使学生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在语言应用中提高写作水平,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反映浓浓的生活情趣,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4.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四
答: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这样关注学生:
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语文学科独有的情感特点,尤其是我们面对的学生年龄小,注意意志弱等特点。本人在备课前,就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新颖、活泼、有童趣的活动(游戏)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的愉悦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学中我设计的猜谜语、唱歌、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关注学习的难点,鼓励学生质疑。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课文的难点,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我不会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探索解决。通过对难点的探索,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和形成。
三、要关注学生差异,注重分层指导。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要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能随便或过早作出结论。同时,予以必要的分层指导。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具有多样性,多样性即个性。学生的性格差异、基础和习惯都决定了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存在。当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时,本人就要做到是: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一定的关注,并对他们所呈现的过程表示真诚的好奇,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因为这是一种信任,来自老师的信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而逐渐减少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5.结合自己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入党 篇五
一、入党为什么
从心存入党想法,并决心递交入党申请书起,我无数次问过自己,入党到底是为了什么。
首先,入党是心灵的契合,是个人对党的性质、宗旨以及奋斗目标的认同。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党执政的落脚点、出发点都是为了领导、支持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党执政的六十多年里,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古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认定只有一个真正做到执政为民的政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其次,入党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每个追求进步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也充满了干事业的热情与冲动,渴望拥有一份事业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我当然也不例外,从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我就和其他的共产党人有了共同的理想,那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凭着对党的忠诚为党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并在这伟大的事业征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最后,入党是为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县级工商局的领导干部,就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言行上都应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处处以一个楷模的标准来要求、约束自己。通过实际的工作、生活,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示范、引领作用,影响带动身边的其他同志,携手一道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二、在党干什么
入党后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思考该在党干什么。作为一个县级工商局的党员领导干部,我认为具体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保持党员先进性。我党执政的六十多年,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布满荆棘,这就要求共产党员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保持一个党员的先进性,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是立足于本职工作。每个党员都应该从本职工作做起,克服一切困难,必须按时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同时我国现在正处在深刻变动而又极其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要联系社会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今年5月,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在浙江调研时就强调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效能和水平,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服务工作,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要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为工商事业稳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改进工作作风。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再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揭示了“理论”与“行动”之间的内在关系,务实既是领导者的一种品德修养,又是领导者的工作作风,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能踏踏实实做事。求实效,重实干,把为人民谋利益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了。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国家的发展也就会蒸蒸日上。同时,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才能早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为党留什么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共产党人应该留给后人什么呢?革命先烈浴血奋战为我们留下了和平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为祖国奉献的机会。烈士们把美好生活留给我们的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作为新一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要为后人留下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形象,要留下共产党员迎难而上,不畏艰苦的英勇气概,要留下共产党员先人后己,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要留下共产党员的不怕苦不怕累,平凡岗位不平凡的可贵精神。在工作学习中,牢记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保持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体现党的求真务实之风。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党旗,才能无愧于我们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6.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六
转眼间,我的教师生涯已走过了17个春秋了,在这17年里,由于没有做好规划,时间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但却没在忙碌中收获到成绩,总结出很好的教育教学经验。为了使我今后的教师生涯能够有所收获,我特意制订我今后的教师生涯规划:
一、现状分析
在走上教师这一职业道路的17年里,我都是以人民教师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热爱教师这一职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不断在工作中反思、总结经验,寻找自己在式作中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1、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安教、乐教。
2、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容易得到学生的信服。
3、有丰富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经验。
4、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并能不断地学习提高。
(二)劣势:
1、有职业倦怠感。
2、不善于把已有的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
3、做事有点急进。
二、自我定位:
1、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2、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模式。
3、改变做事急进的毛病。
4、与学生做好沟通,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5、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
三、职业规划
第一年:多看书,多听课学习,把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善于总结、善于反思,不断进步。
第二年: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多撰写论文。
第三年:积极参与各种教研和教学活动,善于与同事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采取措施
(一)多看书、多学习、多听课、多总结、多反思、多写论文。
(二)认真做好学科的教学工作,善于与学生、家长、同事的沟通,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7.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七
关键词:化学,社会实践,生活实践,化学教学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它也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其基础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注重于知识体系的传授, 严密过程的推导, 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学生只能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着枯燥乏味的学习。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它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学完了高中化学内容, 却不能很好地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去进行社会科学实践。这正是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实例。据此, 本人在原电池一节内容教学中在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方面作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始于生活需要, 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们在生活实际中产生应用需要时, 人们会努力的寻求知识来解决应用需要。刚接触本节内容时, 学生可能并不乐意去接受知识, 因为他们认为原电池的原理与他们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为此, 在第一堂课中, 笔者并不急于向学生介绍原电池的原理, 而是首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在你的生活中哪些方面会涉及到电池? (2) 在你使用电池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 (3) 你在购买电池时会关注哪些方面呢? (4) 你知道现在的电池污染现状吗? (5) 你知道电池的发展史及现在的发展状况吗?这些问题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积极踊跃的思考并回答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非常多, 如:随身听、电子表、照相机、手机等等, 笔者随之问到:这些器件分别用哪些电池合适呢?答案却少的可怜, 对于第二个问题, 学生也有不少答案, 如:电池容量不够、漏液等等, 笔者随之问到,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回答者也是寥寥无几。对于后面的几个问题, 笔者发现学生几乎不能回答。对于这样的结果, 笔者觉得现在的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关注不够, 但同时也发现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表现出极浓的兴趣。因此本人顺势简单对这几个问题作了总结并向同学介绍了有关电池的一些知识, 如: (1) 一粒钮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而无法饮用, 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 它的溶出物可使1平方米的土壤丧失农用价值; (2) 电池使用不当能够使人中伤; (3) 现今的电池的发展状况, 等等。在本节课中, 虽然并未介绍电池的原理, 但笔者发现学生对电池的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多学生都提出电池到底是如何工作的这样的问题。
于是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课后任务: (1) 自己学习课本并查阅资料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 (2) 购买一节五号电池 (各种品牌都可以) 记录下它的价格, 并用一只指定型号的灯泡对其进行放电实验, 记录下灯泡从通电开始到灯泡完全不亮所消耗的时间, 同时观察电池有何变化。放完电的电池可进行解剖并带到课堂上来; (3) 查阅资料, 了解有关电池发展现状、各类电池的构成及电池污染状况。对于这样与众不同的家庭作业, 学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二、学于积极实践, 寻求科学真知
实践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笔者把第二堂课搬到了实验室, 计划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电池的基本构造。
首先, 笔者检查了第一堂课的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 令笔者感到惊讶的是学生对第一堂课的课后任务能够如此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对于第二项任务,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真的去做了, 并且还有并不算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第一项任务, 很多同学也似懂非懂地写上了电池的电极方程式, 并表明了电子的流向, 第三项任务也有不少同学收集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作业完成情况让我感到非常满意, 同时也说明了第一堂课的成功。有了这样自学的基础, 在第二堂课上笔者就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独立的完成了Zn-Cu原电池的实验, 并通过实验与学生共同探讨了原电池的基本构成, 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极反应的分析, 电子的流向等等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 虽然同样是书本的理论知识教学, 但学生似乎更认真。
其次, 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剖了他们实验后的电池, 让他们通过实验了解实际中电池的基本构造, 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了常见的Zn-Mn干电池的结构、原理、及其常见的规格、使用注意点和它的放电特性。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积极思考, 并且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如:电池的电压为什么大多是1.5伏, 短路后或长时间放电后的电池为何会漏液, 不同的电池价格为何有很大的悬殊等一些问题。
最后, 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简单的课题:
1.收集各位同学的实验报告, 统计各类电池的放电时间与其价格比。
2.收集常见电池的种类, 分析各类电池的工作原理。
3.查阅资料分析我国目前电池的污染状况,
为此笔者把学生按兴趣不同分成了三个研究小组, 分别对上面的三个课题做研究, 并在下堂课做研究的结果报告。同时要求学生把学习中的问题收集起来, 在下堂课共同探讨。
三、练于研究过程, 培养科研能力
对于上堂课的三个课题, 笔者检查了三个小组的研究情况, 发现:虽然时间仓促, 但学生却非常认真地完成了任务, 而且每个小组都有详细的研究结果。笔者对他们课前作了简单的指导后分别让他们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做了研究报告。
对于第一个课题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点: (1) 由于不同的同学所做的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分析上可能会有误差; (2) 对苏州市场上的几种电池作比较后, 发现放电时间与其价格比最高的是地摊上购买的0.2元一节的“白象”电池 (可能是冒牌) , 放电时间与其价格比最低的是纽扣电池; (3) 地摊上购买的许多电池发现漏液严重, 放电情况参差不齐; (4) 建议不要购买劣质电池, 可能会对你的机器产生腐蚀, 也可能污染严重。
对于第二个课题, 他们把电池按不同的方式分成了几类: (1) 按外形分, 分别是拄形、纽扣形、方形; (2) 按可充电与否分:一次性电池, 可充电电池; (3) 按材料分:铅蓄电池、锂电池、碱性电池、干电池等。
对于几种典型的电池如铅蓄电池、碱性电池等, 他们还详细地分析了原理。
对于第三个课题, 他们也比较详细地对我国的电池污染状况作了分析, 并举出一些有关回收电池的倡议。
当他们介绍完他们的研究成果后, 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共同探讨, 就连笔者也感到获益匪浅。
8.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八
一、探究实验与概念理论教学实际相结合
化学概念的建立和巩固以及化学原理的应用和熟习,在探究实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案例1 探究原电池电流强度的影响因素
学生在《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学完原电池原理后,已初步具备了自行设计和改进原电池的能力,该课题是基于以上前提继续从定性研究提升到准定量研究而设计和实施的。提供的仪器用品: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实验模具(见图1,玻璃片大小各一片,提示:大的用作载玻片,小的用作压板)、滤纸、金属片(锌、铁、铜,规格1×4cm,各两片)、碳棒、灵敏电流计、导线、硫酸铜溶液浓稀各一瓶(0.1mol·L-1、0.033 mol·L-1)、盛有稀高锰酸钾溶液的滴瓶、盛有蒸馏水的洗瓶、小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附标签)、镊子、砂纸、直尺等。首先通过小组协作选择合适仪器和药品组装一个微型原电池,测其电流并对所得数据及时记录。然后交流,并汇报实验现象和数据,发现小组间电流数据有差异(发现问题),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电流大小?——探究原电池电流强度的影响因素(确定课题)。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研究方向进行探究,例如:两极材料、两极间距、电解质种类、电解质溶液的浓度等等。并将实验研究的方向、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数据和结论逐一汇报,全体学生讨论评价并汇总结论,整个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和调控,并适时评价和引导。
学生在不断的“猜想假设→实验→反思修正→再实验”中综合使用了变量控制、对比实验等实验思路和方法,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验素养,体会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会了反思和评价,加深了学生对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和应用,有利于教学中重难点知识的再认识和再升华,又适度从准定量角度对影响电池效率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验证、评价和总结,为后续了解常见化学电源以及对电池优劣的判断和改进埋下了伏笔,一举多得。
探究实验与概念理论的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优秀案例还有不少。例如可以在学完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之后再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综合的实验探究;学完硝酸和硫酸之后可以进行氧化性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浓度、温度、酸碱性等角度;再如有关盐桥或离子交换膜的电化学装置的探究实验等等。
二、探究实验与元素化合物教学实际相结合
探索实验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相结合的案例选材非常广泛。
案例2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的再探究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高一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旧知延伸,对该反应进行再探究,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对过氧化钠性质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能加强他们变量控制、反思评价、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素养。
课题的引入:先让学生回顾并书写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向盛有250mL水的大烧杯中加入约32g的过氧化钠粉末,发现立即有大量的气体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然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后溶液突然出现了红色,但很快又消失了。
课题的确立:向Na2O2与水反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后红色褪去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红色褪去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1:有可能是产物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猜想2:有可能是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温度升高,使红色褪去;猜想3:有可能是热量和产物O2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上述猜想,演示如下两个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1:从大烧杯中再取1~2mL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水浸泡使其冷却至室温,再滴加酚酞并观察。实验发现仍然是先变红后褪色。
教师演示实验2:取约10mL 0.01mol·L-1
NaOH溶液中滴入4滴酚酞,溶液变红,将其再分为四等份,其中一份只通入氧气(事先准备好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的装置),第二份只加热,第三份加热后,再通入氧气,第四份作参照。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均不褪色。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得出结论:褪色的原因与反应放热以及产物氧气均无关。教师顺势引导:说明我们之前的猜想并不全面,反思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原因呢?学生自发讨论起来,提出猜想4:“Na2O2与水反应可能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其他物质。”此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你们知道哪些物质具有漂白性?并让他们结合物质的元素组成预测出H2O2。
教师演示实验3:向实验2中的第四份溶液中滴加少量双氧水,发现红色褪去。结论:H2O2有漂白性,可使滴加酚酞变红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
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究竟有没有H2O2生成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从大烧杯中取出约3~5mL溶液于大试管中,将大试管放在试管架上,然后向其中加入半匙二氧化锰,立即发现有气体产生,并将准备好的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试管中央发现复燃。验证了猜想4。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论分析,类比复分解反应,尝试着书写出反应Na2O2+2H2O=2NaOH+H2O2,认识到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方程式:2Na2O2+2H2O =4NaOH+O2不够完善,过程中同时还发生了反应:Na2O2+2H2O=2NaOH+H2O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部分H2O2分解,有氧气产生其实是两步反应的总结果,而部分未分解的H2O2具有漂白作用。
等到大试管中不再冒气泡时,教师要求学生将大试管中的混合物倒入过滤器中过滤,并用小烧杯取滤液。然后让学生思考已经除去H2O2的滤液滴加酚酞后实验现象又会如何?学生普遍认为变红之后不会再褪色,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从小烧杯中取1~2mL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振荡,观察,结果发现仍然先变红后褪色,学生惊讶了,问题又出现了:这次褪色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分析,学生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产物NaOH及其浓度上了,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出总反应后的滤液中NaOH的浓度约为3.2mol·L-1,然后学生根据提供的药品,设计并实施了对比实验:各取1mL的0.01mol·L-1NaOH与3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加2滴酚酞,振荡,观察,实验发现3mol·L-1NaOH溶液滴加酚酞后先变红又褪为无色,而0.01mol ·L-1NaOH溶液则变红后一直不褪色。初步结论是酚酞在稀碱性溶液中才能稳定地显示红色,而在浓碱性溶液中会先变红后褪色,这个结论令学生吃惊不小。结合前面的实验,学生最终认识到:向Na2O2与水反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一是由于反应分步进行,过程中有H2O2产生,二是由于产物NaOH的浓度太大,最终使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中自己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科学探究的提高和完善增力发热。
实际上,探究实验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相结合的案例选材既可以从教材内容中寻找,又可以从生产生活中寻找,还可以从高考热点中寻找。例如:氯水成分及其性质的探究、铝盐或铁盐的性质及应用探究、补铁剂中铁元素价态的确定及含量的测定、铁及其化合物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亚硝酸盐的性质探究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例在探究的内容、深度、广度方面往往具有阶段性,望读者注意挖掘它们在高中教材不同阶段的教学功能。
三、探究实验与化学实验教学实际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探究实验与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最为常见,其中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或是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案例在实际教学中很受教师们的欢迎。
案例3 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
海带提碘的实验涉及很多的实验仪器和基本实验操作,这些基本操作主要有:灼烧、溶解、过滤、萃取、分液、蒸馏等,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学化学中的基本操作。这也是人教版教材把它编排在必修2最后一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式,对海带提碘进行了探究(需注意:灼烧时需用到乙醇,且气味很大,因此教师事先准备好海带灰;另外,蒸馏碘的CCl4溶液太耗时且分离效果也不佳,一节课45分钟进行不完,学生也只需回顾这部分操作的仪器和操作要点即可)。
任务一:讨论并总结完善教材中“从原料干海带检验并获取单质碘”的实验流程。(结果参见图2)
任务二:已知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为:99.2%水溶性碘、10.3%有机碘、1.4%IO3-(注:这不是碘元素的百分含量);经灼烧灰化后,再将海带灰用热水充分浸取并过滤,滤液中碘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为I-。教材中特别强调海带在灼烧之前不能用水冲洗,如果将海带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究竟会怎样?请根据提供的试剂和几小片干海带,设计并实施实验获取实验结果。
当学生完成任务二后,认识到用清水浸泡海带后会损失大量碘,生活中长时间用水浸泡海带是不明智的,更可贵的是学生认识到教材中关于验证海带中存在碘元素的实验太过于靠后,其实也可以优化为将海带用水浸泡后再实验检验之。
任务三:为何不直接蒸馏碘水?利用“萃取→分液→蒸馏”对你有何启发?
师生总结:1.能直接用于分离或提纯的方法,往往是借助于某些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2.用其他物理方法将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拉大,或用化学方法将它们转化为物理性质相差较大的物质,相当于降低了分离或提纯的难度,从而间接方便地分离或提纯;3.若有多种方法,则需选择简单、经济、易行、环保的。在总结之后,教师适当拓展延伸,引出“用反萃法分离碘的四氯化碳溶液”(见图3),优化了前面图2的实验流程。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提出任务四:除了反萃法外,你能想到更好的方法回收四氯化碳吗?联系活性炭的吸附色素以及沙石的净水机理,请设计实验方案。
任务四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实验改进提出其他更好的建议。最后教师展示图4,然后将各小组获得的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用图4中的装置集中处理,回收四氯化碳。
随后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设计实验、分组实验、优化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一节课学生既锻炼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得出了从物质中提取元素的一般思路:确定元素的存在形式→寻找转化方案→确定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四、探究实验与复习课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实践证明,复习课中引入探究实验,既巩固了旧知,还能适当将所学知识网络化,侧重于知识应用和挖掘新知。这样的案例实施起来往往事半功倍。
案例4 关于某些离子的检验探究
在高三复习离子反应、离子共存和离子检验的时候,可以借用像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43页第11题“现在有NaOH、Na2CO3和Ba(OH)2三种无色溶液,选用一种试剂把它们鉴别出来,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这一类的试题,我们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探究实验。首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从中选择快速简便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人教版这个题有点特殊性的是一旦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中任何一种被鉴别出来后,另一种即可被鉴别。除了硫酸、硫酸钠等试剂,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学生的答案中出现了铝盐(其他学生则由此联想到铁盐、铜盐等),而针对氯化铝、硫酸铝或明矾等是否可行时产生了讨论的小高潮,一方面是用量或滴加顺序的讨论,另一方面涉及了双水解反应现象(铝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的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进行了及时反思:如果把这个题的限制条件“一种试剂”去掉,那么学生的探究舞台将变得更为广阔和有趣。
9.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九
生活实践产生了数学知识,数学为生活实践服务。因此,数学教学,讲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整合教材内容,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1、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知识转为动态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采取先出示动物图,再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这样展现应用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最后再通过比一比,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虽然这样逐一呈现例题的方式所花时间较多,但它直观、新颖、容易理解,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激趣、迁移的新理念。
2、联系实际,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删繁就简,突出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四则运算的教学,就可避免大数目的繁杂计算,引进“计算器的使用”这一教学内容,加强了实用性,和现代接轨。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修路、做零件”等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理补充教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却未能进入课本,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各式各样的百分数,然后在课堂上汇报并说明它的含义。有人说:“某种药品的有效率为95%,意思是100人服了有95人会痊愈,效果很好”,有人说:“衣服上标有100%棉,说明这衣服是全棉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小悟空”采回的“野果子”也就绚丽多姿,学生自己教自己,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结合实际,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捕捉“生活现象”
良好的开端如同纽带,联系着学生的认知与新问题,恰当地运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堂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含义时,可运用生活实际这样引入:妈妈买来8个梨,要平均分给4个人: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可以怎么分?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事例,所以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二)还原“生活画面”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编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根据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课件出示):草地上有5只白羊在吃草,又走来了4只黑羊;有4只花蝴蝶在花丛中(4朵黄花,5朵红花)飞舞,又有2只白蝴蝶停在红花上……由于画面生动,内容丰富,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被激活,他们能在现有的知识起点上进行探索,组合条件和问题编出“求总数”的应用题。通过教师对内容创设整理和及时的引导,不仅让学生理解掌握“求总数”应用题和“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站在整体的角度把握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孕育了“相差关系”应用题的内容,为后继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
三、在课堂中学,在课堂中用,学以致用
1、注重实践,给予学生体验、感悟的机会。
例如:1时、1分的时间观念的建立,通过让学生静静地看着秒针走1圈和用1分时间做不同的事情(写1分钟字、读1分钟课文等),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1分的长短,同时恰到好处地进行惜时的教育。再如:教学长、正方形的春风吹又生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去测量书本、教室的长和宽计算它们的面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所学到的知识,从而达到内化,根深蒂固。
2、拓展“生活时空”,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然后加以统计,并发现规律等。学生兴趣很高,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巩固和应用。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自我发展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须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知识,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实验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精辟的描述,现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数学课程标准》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恰当地组织教学,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储存了许多生活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主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问题
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课改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用生活中的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当然,有些情景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3、参与实践活动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版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学地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处理数学问题或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5、改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指出了数学教学必须与自来水笔建立紧密的联系,因为数学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都会真正认识到本学科的实用价值;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肯定学生的差异性,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培养他们能力的多样性。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探究性教学”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基础上的,注重让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及生活实践能力并以此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观。总结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杜威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发展,指出现代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与自来水笔实践相脱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3、建构主义理论。数学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数学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学习数学就是做数学,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才有可能理解数学,学会数学。因为任何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必须经历“建构”这样一个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有可能是有效的学习。老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体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再是灌输着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这为学生学习个化特征的形成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使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倒塌的个人经验的内化。
4、多元智能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事实上智力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而是彼此独立的、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置于一个动态的、体验、发现、探究以及操作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来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因素,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本课题正是半促进每一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其所具有的开发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智能理论为数学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
六、本课题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每学期召开一次校课题负责人工作会议,结合当前研究的实际情况分析布置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以利于各实验校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修正研究方向。
2、及时组织各实验校及实验员参加上级课题组织的各项课题研讨活动,积极于外地实验校联系,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
3、每年组织一次课题研讨会或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活动,鼓励实验员参预研究,对好的实验员和实验校进行表彰。
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十
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考小牛和小山羊,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的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反思: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良好的学习状态又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
3、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
4、“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1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实际
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乐趣、改善学生学习状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依靠自身能力学会寻找规律、总结规律,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探讨中掌握物理知识,总结出生活中的规律。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物理教学的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措施,旨在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当前我国物理教学模式的现状
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在物理课程开设方面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些教师仅仅依靠物理课本进行死板的板书教学方式,没能结合生活实际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对实验课的设置也是少之又少,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很多学生表示物理学习的难度大,不愿意花时间去解决,造成学生普遍物理学习兴致低落,學习效果不高的现状。
二、针对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教学措施
(一)注重用物理现象引出教学内容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物理内容决定着物理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总结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相关教学材料做出好的引导功课,利用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有效引导学生思考。
(二)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做好演示实验课
物理教学要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如果学生能看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必定对物理学科有新的认识和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经常准备好物理演示课,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到物理的普遍性与我们的紧密联系。
物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物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加重要,而物理本身是一门动手操作的课程,要注重实验的学习。因此,如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也是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物理教学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通过有效措施一定能改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曾志旺.联系生活进行物理教学的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05(10).
12.浅析结合实际进行物理教学 篇十二
在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较为有趣的事例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物理知识, 如果可以将这些事例科学的插入到初中物理的日常教学中, 将会很好的吸引学生, 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可以精神饱满并且充满求知欲的面对物理学科的新的知识的学习。所以,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 要时刻注意发现与物理教学相关的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有趣的因素, 将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常见的事情引入课堂教学中去, 让物理教学变得更加的简单、有趣、更易接受。
例如, 在对初中物理中连通器的讲解过程中, 则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家中或者是公共场所等地方有下水道的地方有没有哪儿是散发着臭味的, 或者是暴雨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下水道是进水而有些下水道却是往外冒水;在讲解静电的时候, 为什么冬天脱衣服时候, 经常会听到“啪啪啪”的声音, 如果是晚上, 还可以看到好多电火花。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日常的实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明显的集中, 并且可以让学习氛围更加的轻松, 学生可以很快的完成学习的任务。
此外,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时候, 如果可以大量选用随身可带的材料进行。这样学生也可以自主的去寻找各种材料尝试进行试验。
例如在介绍压强压力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介绍十七世纪时候的非常著名的马德堡半球试验, 让学生对这个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进行了解, 就是抽气。然后再取出两个常见的塑料挂钩的吸盘, 用力将它们挤压吸附在一起, 然后请初中学生们一个个上台尝试直接将这两个吸盘分离, 学生们一定会实用很大的力气才可能将这两个吸盘分离, 此时教师尝试从缝隙中插入一根火柴棍等等, 让两个吸盘不再密封, 这样就非常轻松的分离了两个吸盘, 此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原本很难拉开的吸盘, 透了点气就很容易拉开了呢?然后在解释因为吸盘周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东西, 所以很显然吸盘这么难分开是因为空气给予了压力的原因, 这也证明了大气是存在着一定的压强的。教师在安排物理实验的时候注意可以让材料随处可以获得, 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物理学科。
二、通过生活实际巩固学生所学物理知识
所谓的物理知识的学习, 是指学生通过已经经历的各种生活体验, 对所面临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过程, 只有通过心理上对物理学科的自我体验, 以及对日常的生活经验的体验, 才能够逐渐形成专属于学生自己的物理知识, 才能够形成一种超越了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理解, 从而对物理知识产生记忆和理解, 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注意引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物理案例, 确保所选用的物理案例更加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体验相关的物理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得到巩固,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产生新的认知, 而且学生的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都得到了解决。
例如, 在进行密度与物体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的讲解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空调的出风口总是在很高的地方, 而比如暖气片之类的取暖的东西却都是在靠近地面的地方;在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时候, 通过塞住耳朵后用牙齿咬住一根筷子, 再对其进行敲击来体验声音, 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是一定要需要介质才能够传播的。在进行光的折射的知识点的教学时候, 可以在一杯水中放置一个沉下去的物体, 然后让学生在水面上确定物理的位置后直接用筷子往下戳, 会发现每次在水面上对准了的位置, 到了水里却戳不到物体, 总是戳到物体的上方, 从而让学生明白所看中的物体其实只是假的, 是物体折射后的位置, 此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 在去游泳的时候, 不要看着水池很浅就觉得不会有危险, 其实水池要比所看见到的深度更深。
三、通过联系实际可以让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简单
物理学科中存在着很多较为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 尽管教师已经解释的很清楚可是学生仍然对此理解不够透彻。但是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后, 知识就很快被学生理解了。
例如在讲解功率知识上, 让学生对比两个人相同时间内搬了相同距离的情况, 然后理解所谓的功率其实就是一种体现了做功的速度快慢的物理量, 与做工的多少其实是没关系的。
四、总结
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 要密切联系生活中的相关事例, 根据不同实例灵活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但是也要注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所引入的生活实例不可以太过勉强, 而是要恰到好处, 而且要掌握一个很好的度, 防止纠结于一个很小的细节, 从而对物理教学产生阻碍。
参考文献
[1]吴明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13.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十三
1.校本研修的途径
校本研修又名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要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基本途径是:
(1)教师不脱离工作岗位,转换角色,就在学校接受全面的研修。(2)因校制宜地制定校本研修的方案、计划,建立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激励机制,从而保证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贴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有常规性的全员研训模式和非全员性个别化的研训模式。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如何实施校本研修。
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要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自己的教学中寻找突破口,促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1)要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要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发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听一节课之后,与同组的老师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2)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己的备课;反思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积极参与远程研修活动,认真聆听专家的指导,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进行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
13一节好课的标准:
我认为一节好课并不等于一节好看的课,它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明确:教师要明确每一堂课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应达成的目标,并且要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2、内容正确: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
3、方法得当: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4、组织有效: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的进程,对偶发事件能及时处理。
5、体验积极: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师生都处在积极的双方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15作为一名新教师,你准备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1、向名家学习,复制成功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2、向身边的名师学习,与身边的榜样同行;
3、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
4、在读书中提高,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
5、在研究中提高,做课题,写论文 17 你觉得怎样才能上好第一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节课是为人师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第一节课中,要让学生对老师留下良好印象,对学科产生浓厚兴趣。
要想让学生对老师留下良好印象,老师就要适当讲究仪表,服装、发型都要得体、自然、朴素、大方;要想让学生对老师留下良好印象,就要注重情感因素,要面带微笑,情绪饱满,举止得体,语言幽默。
14.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十四
教材有一些内容或实验只作为“做一做”或课外实验来处理,实际上,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仪器和方
法的改进来优化为演示实验,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课后的“做一做”就可以改进为演示实验。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如果放开手,让罐子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对于演示超重失重现象我们班的学生做了如下的改进:
(1)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出水孔(开得小一点),在罐中水位较低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不从小孔流出。若使罐子突然向上加速运动,水就会从孔中喷出,由此可以说明超重现象。
(2)用透明的塑料可乐瓶,里面装入大半瓶水,盖上瓶塞,由于重力的作用,空气在水面的上方,水面是
平的。将塑料瓶向上抛出,可以看到,瓶中的空气在水中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大小不同的空气泡,呈球形。
(3)在悬挂的木板上放一块砖,在砖和木板之间放一条纸带。静止时抽动纸带,由于有比较大的压力而使纸带断裂。如果剪断吊砖的悬挂线,而使砖块和木板自由下落(下方放置减撞垫),则抓住纸带的手可以不
费力地把纸带完好地抽出。这样让学生去做、去观察、去想、去感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能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
点和魅力。我们曾经还做过这样的尝试:请三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探究力的合成的全过程,并将实验所得数据全
都记录在黑板上。目的是想体现学生主体探究地位。但是我们发现这样的模式还是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效率太低。对于演示的同学来讲,真正是得到了主人翁式的探索体验,但是对占更多数的讲台底下的同学,效率则是很低的。从整体来讲,这种模式收到的效果仍然不理想。为此我们尝试采取了学生分组探究的模
式进行尝试,做到没做到没有观众,人人动手参与。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参与”的方式是成功的,她收
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和老师达到了“双赢”。
在抓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同时,变学生实验为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从实
15.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篇十五
一、强化思想情感交流, 为师生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本身就是一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沟通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思品课上成知识传授的类型, 而应当强化与学生的交流, 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深入推进思品教学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笔者在教学之余, 通常采取三个途径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首先是与学生开展座谈, 笔者定期与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代表进行座谈, 了解他们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作为改进与调整教学设计的重要信息来源。如一位学生在座谈中向笔者建议, 应当在教学中设置交流平台或是辩论平台, 增强教学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发现的确具有相当的成效。其次是与学生个别谈心, 思想品德教师除了担任教学任务之外, 还应该结合自身工作特点,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学生出现的一场情绪或行为, 教师要及时加以关注, 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 这一点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讲尤为重要。另外, 笔者还设置了留言信箱, 学生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或是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都可以投进去, 笔者每周坚持开启两次, 每一个建议都认真审读, 确保师生之间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
二、立足学生身心特点, 为深化理解奠定感知基础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端正思想与态度, 对学生行为习惯产生示范引导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成效, 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 教师应当站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针对性强化教学, 深化教学成效。众所周知, 初中生在身心发展上面, 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 其学习探究欲望强烈, 热情高, 但是受到生活阅历以及知识基础的影响, 学生并不能够对所有的事物、现象都能够作出客观全面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开展针对性教学, 深化教学内容理解。例如在教学《网络交往新空间》内容时, 有学生受部分学生迷恋网络荒废学业案例的影响, 片面地认为网络是消极的东西。针对学生的这种片面观点, 笔者在全班范围组织了“网络利弊大家谈”探究活动, 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分为正反两方进行抗辩。对于辩论这样的新奇模式, 学生充满了好奇, 学习兴趣大增, 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在课堂辩论中各抒己见,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开展辩论活动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点拨与引导, 让学生总结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又有弊, 我们上网, 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避免‘网毒’的伤害”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自主辩论活动, 帮助学生消除了片面观点, 深化了教学感知。
三、结合校园生活特色, 为规范行为提供警示教育
初中生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但也是暗流涌动的, 学生浮躁的心, 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以及有效掌控, 很容易做出违规违纪甚至犯法的事情来。因此,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应当紧扣校园生活, 进行针对性教育, 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感受法律的尊严》内容时, 教师如果还是采取空洞说教的方式, 在学生内心引起的震撼并不一定有多深, 但是如果选取与学生生活关联度较大的初中校园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不仅可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而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教育成效。如在本章节内容的教学中, 笔者选取了两个发生在本地区初中校园里面的违法案例, 都是初中生盲目追求所谓的“哥们义气”, 结果导致故意伤害案的发生, 涉案的四名初中生全部受到了严厉查处, 对于其一生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 为学生上了一次鲜活的警示教育课。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进少管所等警示教育基地, 通过管教对象的现身说法来增强教育成效, 血淋淋的事实再一次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发挥了强烈的警示作用, 对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四、聚焦社会发展大局, 为增强信心发挥促进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希望, 增强信心, 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就应该强化正面导向, 向学生展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激励学生将自身前途与国家民族兴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树立信心, 增强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教学《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未来道路我选择》等内容时, 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演示手段, 向学生播放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专题片, 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并有效转化为强烈的责任感与上进心, 促进学生认真学习, 立志报效祖国。
综上所述,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成效,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具有思想引领作用的重要学科, 对于帮助学生尽快融入中学生活、顺利度过青春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纵观初中思品教材, 充满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 创新教育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思品教学成效。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推荐阅读:
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12-03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学07-10
结合个人自身实际谈谈08-07
结合学校实际维护新疆稳定07-17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教师幸福感12-06
论文 安全管理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08-16
在实际工作锻炼自己12-06
重视教学中的读写结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