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2024-09-06

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共10篇)

1.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篇一

浅谈如何做好新生代女职工

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

为切实发挥基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优势,切实做到饱含真情实感地心系职工、服务职工,免渡河镇针对当前我镇女职工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进行了调查,切实感到要做好职工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

一、基本情况

结合免渡河镇党委、政府、驻在单位、社区、村及部分企业妇女干部职工工作情况,确保了全镇妇女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实现全覆盖。同时,在各村村民代表中配备妇女同志,让她们参与到我镇社会管理工作中,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指导各妇代会委员、妇女代表、巾帼志愿者共同参与、维护妇女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机制建设。

二、开展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工作措施

经调查发现:做好基层职工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现实的措施,又要有长远的规划动作。因此,要在大力弘扬和支持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同时,注意引导女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处理好工作与生活、劳动与享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帮助青年职工特别是女职工尽快走出利己的、唯利的、狭隘的误区,构造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建立现代行政制度的新的职工的价值取向,为推进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传教育。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对它还不了解、不熟悉。还有人甚至对其产生误解,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要使女职工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就必须在广大职工中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宣传、学习活动,使更多的人懂得和掌握市场经济这门科学。只有真正懂得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才能真正地形成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竞争观念,才能真正地增强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

(二)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更好地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文明的商品经济,因此,人人都要讲道德。同时要培养干部职工的民主法制意识,使之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三)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系统工程。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女职工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广大女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自觉抵制腐败、丑恶东西的侵蚀。

(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个口号的提出,就会引导干部职工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甚至可以立见成效。

因此,提出一个口号,必须慎而又慎,不仅要考虑当前效果,还要考虑它的长远效果。更要改进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搞得不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且入耳、入脑、入心。形势发生变化了,宣传对象变了,科学技术进步了,那么,教育方式、宣传载体、宣传工具也要相应地进行变化和改变,多利用新兴媒体及职工喜欢的方式进行宣传,只有这样,舆论导向工作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五)要切实关心女职工的生活。

在关心女职工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娱乐形式及广播、报刊、电视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丰富多彩的、适合广大青年职工特别是女职工特点的文化活动,以满足职工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娱乐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之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可以说,女职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发展和变化,是涉及多种学科、多种领域的边缘学科。它的表现所反映的,无疑也涉及到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落后与发展的、封闭与开放的许许多多的东西。有待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今后继续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四、今后工作建议

今后将更好的发挥基层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优势,进一步做到饱含真情实感地心系女职工、服务女职工,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免渡河镇工会委员会

2016年5月30日

2.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篇二

一、农村地区的传统教育观念

1.农村地区传统教育观念的具体表现

(1)“读书无用”思想。农村地区的观念陈旧,有很多家长对读书的作用了解得不够透彻,认为读书就是在浪费时间,只要孩子能认识最主要的几个字就可以了。(2)“重男轻女”思想。受中国封建思想中得“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在农村地区依旧存在并且“流行”。(3)“应试教育”思想。一些农村地区的小学在课程安排上只安排了三大主课语文、数学、英语,却没有安排美术、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

2.形成农村地区传统教育观念的原因

(1)就业形势严峻,深受外出打工者的影响。如今的就业状况和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农村学生的教育和就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农村学生花费了昂贵的学费,但却找不到工作,使农民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甚至更加穷困潦倒。(2)长期受到民族文化宗教意识影响,农村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一些老旧的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3)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法律意识、文化水平低。在农村,多数农民与外界交流少,经济来源少,这一方面使许多农村地区没有脱贫,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落后,农民对法律知识几乎一无所知。

二、农村地区教育观念转变的价值

1.能够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义务,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人都无权剥夺。”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未成年人早早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致使许多孩子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面对这一现象,只有本人、家庭以及学校从观念上得到改善,才可以使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得到保障。

2.能够进一步使农村地区家庭脱贫致富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我们都清楚地看到了教育对家庭的影响和作用。所以,转变农村地区的教育观念,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知识、会利用各种信息的人,才能从根本上使农村家庭脱贫致富。

三、农村地区教育观念转变的对策分析

1.国家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扶持力度

(1)增加资金投入。农民收入低、教育上的投资少、生产力水平低是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农业的投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方法,增加农民收入,以提高他们的经济水平。另外,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科技的投入,让农民切实体会到利用科技带给他们的巨大实惠。这样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让他们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才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2)完善校园建设。农村地区孩子上学特别辛苦,他们不像城市的孩子在学校有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3)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近年来,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农村学生和学生家长缺乏市场化思想,导致了当前农村贫困地区缺教师、缺技术人员,大学生就业难,职业技术人才却非常紧缺等现象。

2.家庭教育方面,积极引导农村地区家庭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

家长的素质对家庭教育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1)必须使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2)必须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3)必须进一步使家长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家长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态度。父母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孩子的价值观。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不断发现孩子的长处,为孩子创造和睦平等的家庭环境。

3.受教育者方面,增强维护受教育权意识

3.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篇三

摘要:新时代女职工思想现状中积极面与消极面的研究、其产生原因以及女职工价值取向现状的研究,并探索两者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思想 压力 价值取向 改善方法

提交部门:公交集团票款结算中心

提交人员:薛慧媛

提交日期:2016年5月

目录

Ⅰ、女职工思想现状

一、女职工思想现状的调研

二、女职工思想压力大的原因

1、经济收入方面的原因

2、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

三、做好女职工思想工作的方法

1、改变观念,健全组织

2、全面施教,提高素质

3、突出重点,讲求方式 Ⅱ、女职工价值取向调查

一、工作价值取向的定义

二、女职工工作价值取向的共性与特性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企业在女职工劳动保护中存在着消极保护的局面

2、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3、企业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

四、开展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工作措施

(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二)要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三)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要切实关心女职工的生活 当今,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建设还是文明建设中,女性的力量都不容忽视。随着观念的改变和女性个人素质的提高,她们在社会中真正撑起了“半边天”。新时代女性在工作动机方面已经突破了原有传统女性的工作价值诉求,敢于争取自我利益和人际平等,强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发展理念。不再遵循男尊女卑,相夫教子的社会传统观念,全面投身于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新时代女性多元的工作价值观,会导致其实施积极或消极的利他行为。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好女职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要做好企业女职工工作,首要是了解企业女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Ⅰ、女职工思想现状

一、对于女职工思想现状的调查。

虽然源于家庭和工作两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但女职工思想现状仍是积极面大于消极面。以下是针对其思想现状的调查,在一项“是否对目前工作环境满意”的调查问卷里中,数据如下图所示呈现可喜趋势。

在“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且对工作富有热情”中,数据显示:

但在“当前所人事的工作可否让你感到成就感”一项中,调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二、女职工的思想压力大,其因素有二:

其一,在经济收入方面,近年来国际大环境不景气,导致各国GDP增长缓慢。公共交通本就是以奉献为宗旨的服务行业,相较司机师傅们每日披星戴月的劳苦付出,其工资收入并不成与付出正比。而养家糊口的重担不光在落男同志身上,女同志也同样肩负。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加之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赡养费用,样样不能少,故女职工的经济压力格外大。

其二,在心理因素方面,现今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心理压力普遍大,导致近年来各种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寻衅滋事、无礼取闹的事件频繁发生且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公交是服务行业,司机师傅整日要面对形形色色,素质参差不齐的乘客,相较男同志,柔弱的女同志心思往往更细腻,心灵更易受到伤害。诸如愤懑、怨怼等消极情绪不断累积,久而久之,会影响女职工的心理健康。加之社会目前还不能正视第三产业的的地位,公众轻视服务人员,导致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自我定位不高。而女职工下班回家后也不得休息,全家的家务都等待主妇来做,不但不能充分释放在工作中累积的压力,反而增加了来自家庭的压力。

三、新形势下要把女职工思想工作做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变观念,健全组织

首先企业上层要提高对女职工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组织,配备觉悟、素质双高又热爱女职工工作的人员负责其思想工作,同时还要抓好工作规范管理,制定对应的工作制度,采取适当的措施,通过企业简报开辟“女工园地”;其次,要深入宣传贯彻《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范》,举办女工权益法律知识竞赛,做到“宣传到位,督促到位”。广泛深入地开展工作,使女职工的思想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再次,必须摸清女职工的具体情况,区别学历差别,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分层施教,开展以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岗位明星”为主题的“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克服职工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消极相思,增强竞争意识、忧患意识,鼓励女职工通过函授、自学等方式进行自我充电,切实提高女职工业务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激励其在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高。

2、全面施教,提高素质

首先要组织女职工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学习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思想;其次要坚持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女职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族美德教育。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再次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她们自觉学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最后对女职工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使“四自”真正成为她们的生活信念,在工作的生活中知难而进,坚忍不拔,以奋发的精神面貌发展自己的事业。

3、突出重点,讲求方式

要做好女职工的思想工作,还要适应改革形势,针对突出问题,讲求方法,以灵活多样的的教育形式,多方引导,寓教于理、寓教于帮、寓教于情、寓教于乐,注意解决她们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急她们之所急,通过做实事来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借鉴外国企业的做法。日韩企业都有为退休员工举办“退职式”的优良传统,在为企业勤勤恳恳劳苦奉献了一生的员工退休之时,单位举办一个隆重的聚会,邀请众职工家属出席,工会领导以肯定员工的供献及表示感谢为主题发表讲话,最后授予职工鲜花和感谢牌结束。一个简单的仪式却能让职工感到企业对自己一生的肯定,极大的避免了当职工退休之后,深刻感到空虚,无助,甚至“当回首往事时,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种情感泛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退职式”保证了职工的心理健康。

Ⅱ、女职工工用价值取向调查

一、工作价值取向的定义

所谓工作价值取向是一种从工作目标的角度研究和诠释工作意义的方法,具体是指人们对自己工作价值与期望的主观定位。从理论上讲,工作价值取向包含了人们对工作在生活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对工作的主观感受以及期望通过工作实现的目标;从实践上看,工作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与工作的关系。它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其自我认同与职业成就。美国社会学家Bellah认为工作价值取向分为谋生取向、职业取向和事业取向三种。谋生取向的劳动者认为工作是谋生是一种手段,物质回报是他们最为重视的;职业取向的劳动者认为工作是获得社会地位、声望的一种途径,个人发展和提升是他们的追求;事业劳动者认为工作是获得工作本身的意义和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享受其过程和充实自我才是目的。

由于社会角色和人性的差异,新生代女性和男性具有不同工作价值取向,并由此导致不同的职场利他行为。成长于20世纪70、80年代的女性已成为职场主力军,她们在个人权益和社会利益诉求方面具有鲜明特征,尤其是与社会和文化情境高度相关的工作价值取向,更是存在多元差异化结构内涵。新生代女性多元的工作价值取向,会导致女职工实施积极或消极的利他行为。

二、企业女职工是由不同层次的群体组成的,她们的价值取向既有共性又有群体特征。

(一)女职工价值取向的共性

1、主体性浓郁。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日渐增强,劳动积极性不断提高,崇尚学习,钻研技术,努力充实自身素质的风气正在形成。女职工在人生价值观上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认知带来的好处是对工作的热情和追求。

2、时代性强烈。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及承受能力不断增强。新时代女职工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公平,效率,自由,竞争的时代特征。她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事业成功。她们更加关注个人发展空间及所能取得的展现自我的机会。

3、矛盾性增多。新时代女职工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二)女职工价值取向的特性

1、波动性大,可塑性强。许多女职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自身如何面对今后的发展变化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们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同一问题的判断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故建议工会可以多举办领导与女职工的座谈会,通过领导对企业发展形势介绍,分析,重塑女职工对企业和个人前途的信心。

2、利已特质。新生代女性有较强的表达性,她们更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这种认知带来的好处是女职工对工作的热情和追求,但过分强调自我则会使女职工缺乏对企业的责任感和自我奉献的精神,一但对工作环境或实现个人价值产生不满情绪,首先想到的就是“跳槽”,而为企业发展考虑不多。

发挥基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优势,做到饱含真情实感地心系职工、服务职工,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针对当前我公司女职工思想现状,切实做好职工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企业在女职工劳动保护中存在着消极保护的局面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基层工会组织制度是比较健全的,工会的存在极大促进了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但部分企业主张利益第一,轻视及消极执行《劳动法》。不顾诸多劳动安全事故的前车之鉴,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合法权益保护。

2、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尽管法律中有许多保护女职工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对其的宣传工作不够到位,监督管理不够扎实,大部分女职工对自己权益也是一知半解,加之自身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故无法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只能忍气吞声,听天由命。

3、企业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

《劳动法》中对女职工的工资、劳动安全卫生、作息时间、产假、职业培训等有明确规定。然而部分企业被利益蒙蔽良心,无视法律法规。迫使女职工们经常加班,不但不给加班费而且正常的工资待遇竟然也低于同工种的男职工。更有甚者,当女职工怀孕之后,会被企业以各种“莫须有”的借口不当解雇。纵使不被解雇,有些企业也会克扣产假,并拒发产假期间的法定薪水与奖金,取消相关福利待遇,别外对于哺乳期的妇女不给予劳动保护,严重侵犯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开展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工作措施

做好基层职工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现实的措施,又要有长远的规划。因此,在大力弘扬、支持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同时,注意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处理好工作与生活、劳动与享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使女职工尽快走出利己的、唯利的、狭隘的误区,构造起适应建立现代行政制度的新的职工的价值取向,为推进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更好地遵循经济展的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力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文明的商品经济,因此,人人都要讲道德。同时要培养女职工的民主法制意识,使之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系统工程。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体女职工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广大女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自觉抵制消极、丑恶东西的侵蚀。

(三)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个口号的提出,就会引导干部职工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甚至可以立见成效。因此,提出一个口号,必须慎而又慎,不仅要考虑当前效果,还要考虑它的长远效果。更要改进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搞得不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且入耳、入脑、入心。形势变化了,宣传对象变了,技术进步了,那么,教育方式、宣传载体、宣传工具也要相应地进行变化和改变,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女职工的电脑、平板及手机APP调动起来,只有这样,女职工的工作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四)要切实关心女职工的生活。

在关心好职工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娱乐形式及广播、报刊、电视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诸如刺绣,绘画,舞蹈,演讲等健康有益的、丰富多彩的、适合广大女职工特点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女职工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娱乐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之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夏雨《新时代青年女职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研究》

4.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篇四

――争创低碳环保家庭事迹材料

拥有了绿色环保观念,整个社会才会更文明、更和谐。如何做一名绿色环保使者,把“绿”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这两年,我们盐河镇正在创建省绿色生态乡镇,我和家人响应学校号召,在生活中强化学习与实践,努力改变观念与方式,积极投入到“低碳环保家庭”的创建中。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处处注重绿色文明,从节电、减排、环保、低碳的点滴做起,推动环境保护。现将我们全家争创低碳环保家庭的经过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强化学习转变观念

我和妻子关心热爱环保,经常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关环保低碳的宣传材料,带动家人一起学习。这不仅从思想上营造了绿色氛围,还引导和教育家庭成员以及身边的朋友普及低碳知识。我们利用周末闲暇,和家人一起学习《环保知识100题》、《环保小常识大全》、《低碳生活36计》、《低碳三字经》,我们给孩子讲煤电生产的整个复杂的流程,还搞家庭环保低碳知识有奖竞猜活动,以此来促进家人,特别是促进孩子关注掌握日常的环保低碳生活知识。除此而外,我们还在水龙头和电器开关的旁边贴上可爱的节水、节电提示大头贴,提醒家人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我们平时特别注意孩子的即时表现,发现孩子的浪费

行为及时提醒纠偏。经过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低碳环保的观念,已经在我的家里生根发芽:我们全家人充分认识到水的珍贵,油、气、煤的不可再生,节约就是保护环境。

二、注重实践改变方式

我们注重低碳环保知识学习,更注重低碳环保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改变着生活习惯与方式,再让这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与方式,来宣传、倡导、引领身边人过低碳环保的生活。

先谈节电实践。我和妻子商量后,将家里原有的100W白炽灯全部换成了8-25W不等的节能灯,对客厅里的吸顶灯线路进行改造,将吸顶灯里的8盏灯泡分装两个开关控制,平时不来客人只开4盏,保证客厅照明即可。在使用电脑时,我们有意识地降低显示器的亮度,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将能耗下降到50%以下;在午餐休息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使用笔记本计算机,用电池时,在Windows XP下,通过Speed Step技术,CPU自动降频,功耗降低了40%。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我们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

少都费电,所以我们严格控制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用数个塑料盒盛水,在冷冻室制成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我们还适时清洗冰箱,及时除霜。使用洗衣机时,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所以我们多用强档。一般脱水不超过3分钟。再延长脱水时间则意义不大,所以我们严格控制脱水时间。用全封闭式电饭锅煮饭,降低热效的散失。使用微波炉时,我们尽量将食物切成小块,用“高火”,提高微波炉的使用效率……经过一家人的努力,一年下来,全家节电近200度。

再说节水实践。刷牙、洗脸时,用口杯接水,用洗脸盆洗脸;洗衣服时,衣物集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小件、少量衣物采用手洗;适量投放洗涤剂;洗浴时,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盆浴后的水可用于冲洗厕所、拖地、洗涮拖把等;做饭时,先用抹布擦除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再洗涤;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洗车时,用水桶盛水洗车;使用洗涤水、洗衣水洗车,洗车水处理后循环使用,比如浇家里的小菜地;厕所节水,在水箱里竖放一块砖头,减少每一次的冲水量,经常性检查水箱,以防水箱漏水,用收集的家庭废水冲厕所,节约清水。一水多用(1)洗脸水用后洗脚,然后冲厕所。(2)家中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保证了冲厕所需要的水量。用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洗碗筷,去油又节水。用女儿养小金鱼的水浇花、葱,促进花、葱的生长。

又说节气、节油实践。我们用煤气灶烧水时,尽可能地采用中火,而且控制每次的烧水量。烧煮饭菜时,我们先采用小火,到饭菜要熟的时候,再改用大火。平时上、下班与有车同事采用轮番开车拼车的方法,来减少汽油的损耗,每周有意识地强制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一次,平时多注意向有经验同志学习节油驾车技巧,下班尽可能地错开高峰回家,减少路堵,以节省燃油。

最后说说其他低碳环保实践。我们全家还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提高废物的利用:将我剃须刀和女儿电动小汽车里换下的电池收集起来,用于电视、空调、风扇遥控器;鼓励女儿学做手工,将废弃不用的衣、鞋盒子做成储物箱,将音乐盒地底座装饰成芭比娃娃的躺椅,用打草稿的纸做粘贴画;和妻子带头双面使用打印纸,给女儿做榜样;老母亲把家里的旧衣服分类拆缝成罩衣,做成拖把、购物袋等。

一个家庭,就是一份力量,所有的家庭行动起来,就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相信,有政府主导,有单位和居委会支持,有大家的参与,低碳环保生活将无处不在,天

5.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篇五

摘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经济伦理的视角下把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确立经济发展的正确目标,寻求通达目标的路径,避免其被异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人的幸福为中心,实现符合经济伦理要求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方式。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伦理;幸福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更优配置,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增加人民的福祉,使人幸福。这不仅需要经济制度的合理安排,更需要人们观念的转变,因为人的行为总在一定的价值观念、伦理意识的支配下去做出选择。

经济伦理就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并用以约束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其核心使经济主体在内心深处接受人是目的的观点,把经济活动变为人的幸福和人格完善的手段。从经济伦理的视角下把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确立经济发展的正确目标,寻求通达目标的路径,避免其被异化。

1 把以人的幸福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人是目的”这个观点是人对自己的最真切的定位。它对人和人所面对的世界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哲学观点,也是最重要的哲学观点之一,经济伦理就是以此为基础。因此,经济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使经济发展围绕人为中心,而不是人围绕经济发展为中心。

那么人的目的是什么?在人所追求的价值中,有一种特殊的价值。它不是某种具体的价值,而是一种抽象价值;

不是某种单个的价值,而是价值的总体;不是某种确定的价值,而是一种变动的价值;它不为任何人完全拥有,但几乎所有人都承认它的存在并努力追求它。这种价值就是幸福。幸福意味着人生的完善,意味着人性的圆满实现,意味着越来越好的生活。

幸福作为一种满足感是个人的感受,每个人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然而,在某一特定的社会范围内,总是某些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要素,总有些用以判断的客观尺度。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在某一社会范围内,而且在全人类范围内,人们越来越觉得应当有一些衡量生活好坏、质量高低的标准。从这种意义上看,一个人是否幸福决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幸福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是幸福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某人感到幸福,也未必真的是幸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应该围绕如何增进人的幸福为中心,创造出让人们幸福的外部条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首先是社会个体的.财富增长,贫穷肯定是一种不幸,财富可以改变生活状况、改善营养条件、改变教育环境。但到了一定限度,财富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目前,我国大部分人不富足,“就业难”、“挣钱难”的问题还很突出。其次是公平分配制度的完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公平的分配是增进人的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因为公平感和幸福感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当然,公平分配也是相对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行的,最大限度的实现还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来进行第二次分配,使公民生活的基本条件能够得到保障。第三是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的舒美。舒美的自然环境是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是人类所应该追求构建的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仅是人类幸福的条件,不只是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的内容,具有目的价值。经济发展方式就应该向增强人的幸福转变,在增加人们的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舒美的环境等方面想功夫,让人们在发展中得到实惠、感受到幸福。

2 实现可再生可循环生产方式

幸福首先依赖于物资的丰裕,它是幸福的基础,物资匮乏的年代肯定不会幸福。物资的丰裕离不开生产。生产就是利用工具加工自然资源,使最终的产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过程。所以在生产中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需要我们关注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工业文明前,人类的生产力有限,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小。近代科技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在机械哲学和科学的作用下,自然在人类面前不再神秘,人类在自然面前也不再毕恭毕敬。“人类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使人们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大。在这样进程中,生产(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生产)消耗了过多的资源,产生了过多的废弃物,造成了更多的环境破坏。

我国长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我国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包括能源耗竭损失、二氧化碳污染损失、矿产耗竭损失、森林耗竭损失等)占GDP的比重非常惊人。从世界银行200年底公布的数据看,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占GDP的比重占GDP的6%―7%,而1985年,这一损失达到20%。虽然90年代以来大规模经济调整使这一损失占GDP比重迅速下降,至1998年降为4.5%,但仍明显高于日本和美国。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随着以GDP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标准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依靠牺牲环境、资源和损害民生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已到尽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发展利益,提高国家收入。经济发展要求自然、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可持续。

我们不能因为自然原因而放弃发展,这是历史的倒退,不为现实所接受。幸福的基本条件就是物资对人的某种满足,目前我国大多数人还没有达到公认的幸福程度,发展是使我们幸福的重要手段,绝对不能不发展。而片面追求发展,放弃可持续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最后使环境恶化,最后我们依然不会幸福。实现三者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依靠建构于环境伦理基础上的科技创新实现可再生可循环的生产。在生产的原料上,主要应用可回收可循环的原料,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生产的产品上,应注重产品更便宜,更耐用,更便于修理和循环使用,更具美感和更无伤害性,减少一次性或短暂性消费品的生产;在生产的能源上,开发再生性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减少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恢复性能源的消耗;在生产的过程中减少各种有害物(气体、污水、化工废料、垃圾等)的排放。在此基础上的科技创新必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既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3 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公平分配全体公民的普遍幸福来源于财富、权利、机会的公平分配,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要求。社会公正正是这一价值要求的保证,它对人们由享有平等权利所引起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作适当的调整,保证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在总体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使每一位公民得其所得,不得其不应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关注到这一点。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每一位公民的天赋、作为、条件、环境、机遇等方面客观上不相同,最终会出现事实上的不平等。国家政策如果强制性地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追求绝对的平等,必然挫伤强者的积极性,虽然保护了弱者,看似会增强普遍的幸福,但其结果将导致社会缺乏活力,社会效率的低下,最终并不会享受到幸福(这已被历史所证明);如果任由事实上的不平等发展,虽然社会可能会更具活力,但必然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深。实现公平分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健全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最低保障原则的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这需要政府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动保护机制,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法律援助等帮扶制度,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民共享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果。第二,着眼于社会中下层的利益,把政策的优惠机会偏向他们。“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关键之一。这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着眼于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同时提高低保的保障水平。第三,健全分配调节制度。当前,我国城乡、地区、行业、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大,这需要对收入过高的行业采取从总量和水平两个方面,对他们的收入加以限制。一是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加以限制,二是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如累进所得税、遗产税,对高收入者课以更高的税赋,提高公共财政的收入,支持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好以上问题,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的边际消费能力和边际消费倾向,直接拉动社会内需,而且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4 构建合理消费的消费文化

消费是得到幸福的必要手段,消费创造了生产并引导着生产,所以在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不能不谈消费。

在目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资本的逐利性这一本质的强力推动下,借助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方式,工业社会开始大量生产,商品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面临的一大问题。

于是,商品不再只具备简单的使用价值,而是同文化意义、身份象征、生活态度等等相结合。此时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且同时也是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此时的社会“已经从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中心的社会转变到以‘消费’(以及消费服务)为中心的社会”。这些使得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呈现异化状态:浪费、感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所有这一切又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助长了社会的等级化和地位攀比风气,进一步加剧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收入和财富差距,形成了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少消费经济就会衰退;消费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们带来幸福,消费越多就越幸福;人类能够承担消费社会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合理消费的消费文化是基于对幸福的正确理解,即“某种程度的满足”,这既表明人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同时有强调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这种程度就是:生存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发展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并有进一步满足的可能。合理消费的消费文化就是既鼓励人们对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消费,与传统的禁欲主义消费观和节俭消费观区别,又能够避免感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合理消费的消费文化首先应该关注人们更多的非物质性(安全的、情感的、尊严的、审美的和自我实现的等等)需求。实质上对物质增长的渴望背后有一项

★ 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论文

★ 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论文

★ 东莞经济发展论文

★ 社会成本视角下的文化建设障碍分析的论文

★ 中国美术特征视角下的美术教学思考论文

★ 心理学视角下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研究论文

★ 浅谈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论文

★ 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 国际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6.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篇六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和教育者针对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更好地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仍存在很多工作误区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良性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管理者,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只能是“管中窥豹”,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课堂改革与教学现实两张皮

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正确性、全局性已经达成共识,这毋庸置疑。因此,教学改革的宣传氛围很浓郁、口号很响亮,但因为改革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如,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管理者的改革思想和认识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执行能力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改革实践与传统方式发生激烈碰撞,而传统方式往往会占据上风,逐渐让课堂改革成为一个口号。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常常是开始决心强、口号很响亮,中途信心弱、实际左右望,结果不了之、无功返常态。

2.跟风冒进不切合实际

在教育大环境下,教学改革好像成为学校品位发展的“代名词”,不改革就意味着落后,因此,众多学校就被推进了改革的洪流,不管是否准备好,不管是否具备改革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集团化推进课程改革,集中学习某地某校的成功做法,不联系学校自身的教育实际,照搬课堂操作模式,照搬学生评价方式,为失败埋下种子。二是突击进行教学改革,一夜之间“百花齐放”,挠一下头,开几个会,没有理论基础、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分析诊断,学校课改方案就出台了,“名目繁多”众多的“课堂模式”就开始实施。三是追求短平快,期待短期出成果。学习借鉴别人的固定模式,不考虑别的学校的环境、改革现状、配套措施以及成败得失,追求表象和形似,违反教育发展规律,改革走入死胡同。

3.教育评价与课堂改革相冲突

教育评价永远是课堂改革的指挥棒,基于素质教育的课堂改革,必须有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否则,改革无法深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反之,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死读书、读死书的根源是“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如果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考核、评价过程和标准,没有真正转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教学改革就会“带着镣铐跳舞”,最后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4.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相互错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统领者、组织者、引导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有的课改片面追求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合作、探索的形式和氛围,最终导致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有的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为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的“一言堂”变为优秀学生的“一言堂”;有的课改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提出无师课堂,教师成为课堂的观众,“开放式”教学变成了“放羊式”。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甚至弱化教师作用,认为课改成功的最高境界不需要教师。

5.教学模式化背离课改本质

一味强调“打破常规,创新求异”,建立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好像成了课改的“代名词”,很多学校为了追赶上“课改”的步伐,“一二三”“二二四”“三三五”等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花样频出,课堂热闹了,但教师迷茫了,学生糊涂了,这是对课改的误读,看似课改,实则作秀。课改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发展”,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是为改变教师学生观念和态度,但模式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课改目标,强调课堂教学形式的模式化、一致性,恰恰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和本质。

二、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要打好根基,稳步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极其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是真正的改革,就会有失败,而且失败的概率都会很高,只是不同事物呈现的失败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对待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责任感,扎实稳步推进。一是认真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创建良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环境;二是认真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强化改革思想、创新精神和执教水平,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力上做好改革准备;三是认真研究分析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找准突破口,明确课改方向,没准备好就缓做,宁可不做也不要冒进,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炼;四是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保障系统,为课改的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2.要遵循规律,把握本质

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说到底是创建更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实现人更加健康地成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教育评价人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课改的重要使命,只要牢牢抓住这个教育本质,改革就能“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高度关注学科结构特点、知识内容形式、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观念与能力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结合实际确立科学的教与学的方式,不能简单地模式化,也不能想当然的理想化。希望短期出成果一炮走红的课改思想,是功利主义在作怪,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3.要科学理解、确立、运用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郞口中学的小组合作、东庐中学的导学案等成功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课改初期,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这对课改是有帮助的,但长远看,机械地照搬套用模式,就会桎梏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本质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能片面地把教学模式等同于操作模式,认为教学改革就是建立操作模式,曲解甚至机械套用操作模式和教学流程,追求“热闹的小组合作”“生动的舞台表演”“精彩的学生问答”等课堂表象。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固定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严格的操作程序,会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不变的学习模式,会让课堂变得死板而无味。因此课改要有模式,以帮助师生更快地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但课改又要冲破固定的模式,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创建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4.要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和包办,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受到打击,这是之所以要改革的原因,但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是始终不能撼动的。而课改现状有弱化教师作用、夸大学生能力的倾向,课堂由学生做主,“自主学习”变成“无主学习”,“合作学习”变成“小组表演”,“探究学习”变成“游戏玩耍”,教师退居二线当观众、考官和导演,这是很危险和不负责的。教师的人格、学识、经验、方法将影响学生一生,这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必须发挥人格示范、知识传授、方法引领、能力助推等重要作用,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能否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良好发展,这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5.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是统领和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标,考核评价跟不上改革的需要,改革就无法真正深入,因此,要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教育评价的顶层改革和设计,淡化学科分数的评价比重(特别是小学阶段),把学生素质发展和成长前景作为评价学校、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方式。

二是学校要丢掉功利思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和改革环境,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喊着素质教育口号苦干应试教育,成为分数的奴隶,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科知识与学科分数并不矛盾,但分数不等于知识,分数更不等于能力。

三是要建立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全面关注学生思想、人格、个性、习惯、兴趣、知识、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让课堂教学改革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四是建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课堂上需要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这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也需要恰当的批评与教训,这会让学生时刻保持警醒,激发前进动力。但课堂上“你真行”“你最棒”等大量廉价的表扬和赞美,没有榜样性,缺乏真感情,会让学生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反之,课堂上随时无节制的批评和打击,又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产生厌恶。因此,教师要科学把握使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武器,既能让学生享受沁人心脾的赞美,又能让学生感受撼动灵魂的批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观,用评价指引学生人生的发展方向。总之,教学改革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支撑,否则,教学改革就会根基虚浮,继续“穿新鞋走老路”。

6.要持之以恒,坚定课改方向

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向是不会有错的,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教学改革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改革就不会停止。因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要坚定课改的决心,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扎实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不盲目跟风,不左右摇摆,不消极应付,不贪功冒进,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和育人环境,持之以恒,科学稳步推进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舞,成功与失败并存。素质教育呼唤教学改革,人才成长呼唤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清醒头脑、积累智慧、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建教育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素质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7.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篇七

思考题:

1.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行业重大的创新与变革,医患沟通却是一条通向现代医学模式的新途径和桥梁,它的新意和科学性就在于真正开始触动了心理和社会因素来协助诊疗和保健康复等,它是更优化的医学模式。它的意义还在于有一个医患双方都欢迎的操作性较强的实施平台和方法,一个围绕患者与健康为主题的新的医学“游戏规则”,已在我国开始逐步建立、推广应用。以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为导向,构建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医患沟通体系,以适应新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需求。

(一)确立新的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医患沟通的构建,首先需要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构架,对科学实践医患沟通极为重要。我们应从现实医疗工作出发,确立下面五个方面的思想认识。

1.以人为中心——医院的新宗旨:近十年来,我国许多医院和医疗机构为了适应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需要,纷纷向社会宣布医院的宗旨,如“一切为了病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病人至上”等等,将医院全部工作都围绕病人展开。所以,为了真正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我们应该更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宗旨,确立医院以人为本的全新宗旨:“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医患一体——医务人员的觉醒:医患沟通,首先要实现医患双方真正的理解。怎样才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呢?医务人员首先要建立“医患一体”的思想认识。所谓医患一体,即人人都是患者,人人都是医者。总之,医患一体的观念是医患沟通的核心观念,说到底是一个字:人。医患都是人,医患沟通就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体谅、人与人的信任、人与人的尊重、人与人的合作。

3.沟通共享——医疗体系的“神经和血液系统”:我们都知道,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对于人机体的健康生存和发挥功能至关重要,同理,医患沟通就如医疗体系中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一样重要。一方面在发挥着信息收集、分析、综合、传导、传递、反馈并以优化的信息来领导、管理整个机体的功效;另一方面,在发挥着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产生、更新、流通、交换、储存等功能。它表明:只有沟通,才能共享。

4.医疗活动有市场特征——医学实践的新规则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社会“游戏规则”,人们以自己的各种劳动(产品)和资源作为商品来互相交换,来维系社会的运转。医疗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并且需要很多相关资源支持的社会行为,其中凝聚了无数人的劳动价值。不管医学自古以来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和义务,也不管今天我们在讨论医疗卫生的公益程度如何,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我们处在全球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经济运行规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细微之处。所以,今天的医疗活动有着显著的市场特征。

(二)更新机制和制度

医患沟通的主体是医患双方,但主导是医院和医务人员,因此,从更

直接更有效的角度出发,医疗机构的医患沟通可从最薄弱、最可行的环节入手。

1.强化医疗机构医患沟通职能建设

(1)领导重视:应该说领导重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我国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一般都是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的领导班子是个集体。近几年来,国家卫生部和省市卫生厅局都在积极推动医患沟通工作的开展,各级医院领导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进行了各种宣传教育,并在医院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主动自律,优化服务,医患沟通初见成效。

因此,还需要各级领导对医患沟通给予更高的重视,要坚持重视下去,常抓不懈,不能仅仅为减少医患纠纷而开展医患沟通,更不能为防止患者和媒体“干扰”去重视医患沟通。领导重视的重要环节在于,一方面要让医院中层领导也高度重视,能够落实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给予医患沟通建设必要的人、财、物,确保医患沟通成为医院常规工作中的重要组成。

(2)强化职能机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医院的职能机构基本设置为:医务处(科)、科教处(科)、人事处(科)等等,没有专设医患沟通方面的职能部门。而在国外许多医院里,则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如患者关系部、公共关系部等。我国的医务处作为医院最重要的职能部门承担了医疗质量管理、综合医疗的组织协调、处理医患纠纷、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等工作,但由于医疗业务相当繁重,医务部门人员的工作重心放在了质量管理、处理医患纠纷及协调医疗工作方面,不能有效地主动开展医患沟通的各项建设,医患关系的处理处于被动状态,总是当“消防队员”去“救

火”。

随着近几年医患沟通的开展,我国一些医院也设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如医患沟通中心(部)、医患关系部等,专门职能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医院医疗行为模式开始更新和完善。这非常重要,它表明医院已把医患沟通(关系)作为医院重要的日常工作,并且有专人来加强建设。建立医患沟通的职能机构,取何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个工作班子来对内和对外开展高效的工作,要有若干人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

(3)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医患沟通职能机构后,最重要的是如何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主动地开展各项医患沟通的建设。如果仅仅是把医务处解决医患纠纷的职能简单移植过来,仍然被动的当“消防队员”,代表医院与患者及家属谈判索赔等事宜,那么,这个职能机构设立的意义就不大了,而且,还会给人以不诚心沟通,为了应付患者和社会的印象。

医患沟通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心应该是什么呢?首先,要否定被动的沟通模式,推行主动地沟通模式。不能整天忙于各种找上门来的医患纠纷事务中,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构建本单位医患沟通的科学规划与职责。职能部门的核心即在于此。

其次,要组织和引导全院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研究、实践并总结医患沟通的规律,实际上,本单位和外单位发生的每一个医患纠纷的案例都是极好的教材和研究对象,只要用心去探索,就会不断有新的经验积累和理论上的进步。

第三,要建立起以医院和医务人员为主导的全方位医患沟通制度。对医院内,应实施诊疗全程医患沟通制度,即从门急诊、病区、手术室、实

验检查室、出院处等各科室,从工作态度、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对社会,应实施开放式医患沟通制度,即面向社会,主动与社区、学校、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密切的联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医学咨询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

(4)加强评估考核:如果我们确实把医患沟通作为行医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作为医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作为医学模式更新的突破口,并建立了新的管理职能部门,那么,我们就十分有必要对这项特别重要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核。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任何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都是评估和考核。科学的评估和考核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只有科学的医患沟通评估标准,才能引导和规范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广大医务人员才刚刚起步探索医患沟通的基本经验,国外也没有适合我国的现成经验和理论,所以,我们还未能制定出医患沟通的评估标准体系,也没有医患沟通的专项考核。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在政府和社会的推动下,明显加快了医学模式转化的步伐,医患沟通的评估标准会很快产生,考核机制也会应运而生。

加强医患沟通的评估考核工作,需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评估的重点应是自我评价和改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即自下而上的路径;考核的重心应是对下级检查和督导,以考核促进整改,即自上而下的路径。所以,医疗机构应自觉对内开展医患沟通的评估建设,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医患沟通的专项考核工作。

2.优化医疗和服务制度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有哪种规矩就成哪种方圆。医疗和服务制度规范的优劣决定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行走线路与行为方式,决定了面向外界的形象。如果制度和规范是科学、严谨、人性的,那么,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就是科学、严谨、人性的;如果制度和规范是随意、松垮、冷硬的,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就是随意、松垮、冷硬的,即便有少数优秀的医务人员,也不能改变医院的整体形象。没有了好形象,就阻挡了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所以,当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出现后,我们的医疗机构就应该积极地适应她、顺应她,要把过去陈旧的医疗和服务制度及规范进行全面的梳理,看看哪些是不科学不严谨不人性的东西,要将它们修正完善,使之成为推进医院发展和医务人员向上进取的源源动力。如南京市卫生局在2006年制定了关于医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同城互认”的规定以及“药房托管”的医药分家具体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优化医疗服务的过程,得到社会和患者的好评。

3.重视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医院文化应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也是以病人为主的文化,她反映出医院的发展战略、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等。

医院文化内涵的深浅决定了医院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医院的兴衰。医院要生存、发展、进步,在医疗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有优秀的医院文化为基石。医院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使医院在激

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就要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尤其在现代,医院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医院发展的核心部分。

重视医院文化建设,首先应该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并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医务人员认同并自觉遵守和奉行其信念和行为准则,使医院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消除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勇于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医院文化建设从更深的层面上说,也是人的素质的建设,它通过对人的文化精神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使个人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医院文化的核心特征应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将人的发展视为目的,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看待,这是医院价值观的根本性变化。以人为本,对内,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千方百计地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因为对人创造潜力的发掘和对人的创造才能发挥,永远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内容和最重要标志。对外,要遵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人为中心,珍爱生命,关心病人,以病人的需求为服务导向,尊重病人的人格。

4.积极参与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改革

医学是社会性的,医院是实施医学的主体,承担着其它部门和行业难以替代的社会责任。所以医院是政府下属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医疗卫生单位。虽然医院不具有法定的行政职能,但客观上却在许多方面执行着政府的卫生法规和有关国家政策,发挥着一定的卫生行政职能。中国医疗卫生

事业的改革相对于迅速发展的国家经济显然是缓慢了,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

但是近几年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如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及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医院管理制度的改革、“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及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推行、药品招标改革、病人选医生制度等等。这些无一不与医院和医务人员密切相关。可以说,国家医疗卫生的全面改革和发展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医院和医务人员对改革方针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完全取决于改革的措施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8.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八

(与新课程同行)刘丽华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金碧镇仓街中心学校 海源小学 电话;*** 电子信箱;2372290792@qq.com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对于我们教师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新的压力,我们教师要如何适应新课改变化的要求,就这一问题,我有如下见解。

一、更新教育观念。

1、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不再是单向的教学过程。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的学生观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3、新的教师观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新课程的实践者。教师应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更新课堂教学方式,贯彻新课改、落实新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应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注意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转换角色

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

2、用全新的思维做好备课环节

新课改的要求下,备课环节已不是传统备课中的一个教师就能够单独完成的思维、组织的环节了。他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同伴的帮助。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备课。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的资料。

3、课堂教学氛围要情感化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安全感、快乐感、幸福感。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朋友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课堂教学要做到“新”、“趣”、“活”、“实”

(1)新——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2)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3)活——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 “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4)实——就是教学中要讲究实效,就是教学要“到位”。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鼓励、肯定、点拨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师生同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学习我快乐,我教学我幸福”。

三、践行师德规范,展现人格魅力。

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育人的含义,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生气发火,这除了伤害了学生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侃侃而谈。

9.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篇九

一、对资源型经济一般特征的认识

在工业化发展的特定阶段,资源的突然发现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升,以及资源性产品需求的增加,会刺激资源丰裕国家或地区资源的强力开发,推动资源产业的发展,形成资源型经济。

资源型经济,是指通过大规模开发利用可耗竭的矿产资源所形成的经济快速繁荣及其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动等现象;其中,矿产资源的工业化是资源型经济形成的主导型因素。资源型经济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一)要素比价提高,容易导致反工业化现象

资源发现和资源繁荣,增加了资源部门对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的需求,提高了要素价格,引起要素比价的变化。要素比价的变化抬高了其他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其他产业的竞争力,导致了这些部门就业比重的下降,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继而出现了反工业化现象。

(二)资源收益分配不公

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面对骤然繁荣的资源产业和滚滚而来的资源财富,往往缺乏相关的制度准备和调节机制,资源收益分配不公问题严重。尤其在资源价格高扬的时期,巨额的溢价收益大多直接流入采矿权人,导致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平。矿产资源因资源的可耗竭性和信息的不完备性特点,往往难以通过市场竞拍的方式一次性地发现资源的真正价值和市场价格,所以资源所有人(多数情况下是国家和政府)的合理收益也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影响资源财富的公平分配。

(三)资源型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规避风险的回旋余地小

在资源型经济体中,资源税收——收益、采矿权价款及其他相关收益是财政收入的主体,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发展对资源价格的波动十分敏感。世界资源价格波动直接导致资源经济体更大幅度的波动,在“世界资源价格——经济体资源型产业——经济体宏观经济运行”的传导机制中,资源型经济体的自增长能力和抗周期波动能力弱,严重时将导致该经济体经济动荡和发展衰退。

(四)投资外逃、消费外溢和产业空洞化

在资源型经济体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调节机制,巨额的资源收益无法得到合理使用。大量的资源财富被用于异地投资和异地置业(不动产),导致资本外逃。矿主的奢侈品消费、高档服务消费以及旅行消费都在外地消费,出现消费外溢问题,诱发和放大了非理性消费行为。这样的投资和消费不能给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有效需求拉动和生产性投资支撑,不仅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还在较大程度上搅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当资源型产业衰退时,留给当地的只有废弃的厂房、过时的设备和失业的员工,形成可怕的产业空洞和创业荒漠。

内蒙古经济增长实现“八连冠”主要是由工业经济增长带动的,工业经济增长表现在两极上:区域上的“呼-包-鄂“增长极”和产业上的资源能源“增长极”。就内蒙古目前的产业结构而言,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区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业三大产业占77.9%,仅能源一个产业就占37%;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之和仅占15%,资源型产业比重过高,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

二、建立资源型经济规避机制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资源富集国家(地区)由于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升,以及资源性产品需求的增加实现了经济快速繁荣。由于经济增长依赖资源,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经济结构难以得到调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解决,经济发展被锁定在“资源优势-资源开发-资源财富”的轨道,最终导致经济增长滞缓、贸易条件恶化、反工业化、产业空洞化、收入差距扩大、区域发展的非持续性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许多资源型国家经济发展滑向“资源诅咒”泥沼。有的国家(地区)形成了“问题区域”(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北英格兰、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有的国家陷入“荷兰病”病态(荷兰、尼日利亚)。

但是,并不是所有资源富集国家(地区)都必然经历“资源诅咒”。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大多数发达国家借助于矿产资源优势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本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博茨瓦纳、智利、阿曼);一些福利国家通过出口资源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居民收入稳定和社会福利增加(挪威)。

所以,路径选择对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很重要,有效的规避机制可以避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这种规避机制,包括从资源型经济产生的源头进行控制,对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对资源繁荣进行调控,合理安排资源开发带来的收益变化;有效利用资源开发带来的收益,将其转化为工业化发展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变资源财富为发展能力。

《意见》提出将内蒙古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资源丰富、靠近市场、基础较好的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要使内蒙古的发展避免陷入“资源诅咒”泥沼,而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

三、以制度创新促进资源型经济的合理发展和转型

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内蒙古的比较优势就是资源禀赋,因此,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不能放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过分倚重资源型经济不仅不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资源型经济的合理发展和转型。

《意见》提出加大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力度。推进资源税改革,研究完善内蒙古煤炭等矿产资源领域收费基金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国债转贷资金全部改为拨款。鼓励中央企业在内蒙古的分支机构变更为独立法人,实行税收属地化管理。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等政策措施,对内蒙古而言,这是难得的创新资源产权安排、资源管理与资源收益分配的政策机遇。

(一)创新资源产权制度安排

在采矿权的出让上,根据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不是单纯依据采矿权市场上买主出价的高低,决定出让对象和出让规模。科学核算资源价值,完善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资源价格体系。合理界定和区分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和开发权,健全资源产权有偿转让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中,要避免放任的市场化倾向,实行“有监管、有限定”的有偿出让方式,强化资源开发的环境责任与社会责任。

(二)完善资源环境补偿制度

通过权利金来调节资源所有权人与资源开发使用方的关系,通过资源税或资源超额利润税来调节不同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矿业权出让金或矿业权有偿使用费来调节国家与矿业权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具有生态税特征的消费税来调节资源消费者与社会的关系。

(三)创新资源财富管理制度

文献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有17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财政稳定基金。这些国家或地区政府用“过剩”或“额外”(相对于法律规定的一定水平来讲)获得的资源出口收入,设立专门财政基金。基金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稳定基金,目的是保持政府预算的长期稳定;二是储蓄型后代基金,目的是保障子孙后代在将来资源枯竭以后“有饭吃”。通过设立长远稳定基金的形式,将资源旺盛时期或者资源产品价格上升时期形成的“超额”收入,以基金形式存储起来,以备在资源枯竭或者资源产品市场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弥补政府预算收入不足,解决不同时期的财力平衡问题。

(四)创新资源收益分配制度

建立资源红利与资源产品价格的联动机制。当资源产品价格低于某一界限时,只收取固定的资源红利。当资源产品价格超过某一界线时,即资源产业平均利润明显超过工业行业平均利润时(如2.5倍和3倍),启动这一机制。当资源价格超过界限,资源产业平均利润过高(如4倍以上),启动即期收入资本化机制,即资源超额收益自行转化为投资或转入社会化基金。当资源价格过低时,则采取价格补贴或其他有效办法,帮助企业渡过市场难关。

《意见》明确指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创新资源管理,不仅涉及资源型产业本身,更关系到内蒙古2400万城乡居民的收入和其他切身利益。以此,应把握难得的政策机遇,探索创新资源型经济的管理。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10.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2 篇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新课程改革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理念。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也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一、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向主动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自主学习的涵义

自主学习是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相对独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 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进行监控、调节和修正;在任务结束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1]。

自主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建构。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实践而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成为自己主动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的构建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建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而是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上自己做主。学生的自学过程即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学生自学意识、自学精神的启动而发展的[2]。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根据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自主学习有别于其他各种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品质。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 对学习任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学生善于思考, 能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来达到学习目标。当学习遇到困难时, 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相对独立性

独立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而言的。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 相信学习主体愿意依靠自己的努力来独立解决学习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 由自己对学习做出选择和控制, 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具体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原有学习基础, 对学习目标做出独立选择, 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等等。整个学习过程主要是由自己安排与管理的, 而不是由教师或他人来包办。然而, 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认知特点, 自主学习又不完全是学生的自学, 其独立又具有相对性, 在强调学习的独立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 帮助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等等。在自主学习中, 任何否定教师作用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

3.反思性

反思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机械性而言的。反思性集中反映在对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状态的调控上, 它贯穿于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 是衡量自主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剥离了反思性特征, 自主学习将失去其重要内涵, 并最终沦为机械学习、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反思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的反思, 如对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进行反思, 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 如对自己学习状态、学习进展情况、学习效果等进行反思, 并据此对学习活动做出及时调整;在学习任务结束之后的反思, 如对自己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对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做出评估等等。

4.自我建构性

自我建构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盲目接受性而言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的记忆与背诵,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盲目接受状态。自主学习则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它是“以我为主”的学习, 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经验的背景下, 借助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得知识。自主学习的自我建构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选择与已有经验相适应的知识作为学习内容, 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学习内容的“个人化”理解, 通过已有认知结构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 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创新性

创新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墨守成规而言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性、思维的定向性、方法的单一性和结果的惟一性, 遏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在教学实践中, 为了落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方式担当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性是自主学习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 是自主学习的应有之意。自主与创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自主是创新的前提, 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 自主也将无法展开, 无法实现或无法完全实现自主学习的价值。自主学习的创新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与结果, 敢于质疑权威, 对学习内容能够自觉、主动地展开独立思考, 进行多向思维, 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事物。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新问题, 解决新情况, 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三)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形成[2]:

1.强化问题意识,确立自学目标

自主学习的标志之一就是学生能够自主地确立学习目标。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一种真正的需要,亦即要有问题需要解决。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己探究并建构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一方面教学内容应呈现出一种造成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和布置要解决的、有疑惑的任务,穿插一些联系学生实际经验的、发人深思的问题,以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直接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并努力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行动、去合作、去探究。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扬教学民主,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让所有学生都有“我要质疑”的欲望,大胆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使学生确立“我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奴隶”的观念。自主学习鼓励勇于怀疑和批判,在批判和怀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调动自学兴趣,保障自学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意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强烈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摈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不同见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其次,要融洽师生关系。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即使出现失误,教师也应宽容大度,肯定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勇气和态度,对其获得成功的部分,哪怕是极微小的创造性,也应加以充分肯定和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放手自主学习,形成自学氛围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否定与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表述,促进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智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说来反馈信息,使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在有限的45分钟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师在自主学习形成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在自主学习形成中的作用[2]。

1.实现自我变革,为自主学习提供观念支撑。

教师观念的自我变革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师观念的变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变教学观念。要改变那种“为教而教”、“为考而教”的观念,确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观念,做到教是为了学生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二是改变课堂教学角色。要改变传统的传授者、施教者角色,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变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突破难点的扶持者,学生质疑问难的中介人,学生主动学习的鼓励者。三是改变教学机制。新的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的交流模式基础上,使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四是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应突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学习的过程如何,而不是看其结果如何,考试如何;要看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2.遵循辅导原则,为自主学习形成提供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守4个基本原则,促进自主学习生成。一是遵循激励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激励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学生感到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是自身内在的一种需要。二是遵循全面性原则。自主学习不只是一些学习好的学生的事,而是每一个学生的事。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指导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向每一个学生伸出热情的手,指引、扶持、鼓励他们。三是遵循差异性原则。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多元智力因素是不相同的,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学习潜能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到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个人性格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四是遵循迁移性原则。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封闭于某一学科的自学能力,而是开放的动态体系,它体现在各门学科学习中的主动建构,也体现在生活中自理能力的主动建构及在集体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建构等,这些方面的自主能力可以相互迁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掌握辅导方法,实现自主学习。

基于自主学习形成的过程及有关的辅导原则,辅导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是:(1)采用分层次教学辅导法。基于学生的学习差异,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会自主学习,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对不同的学习个体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2)由“扶”到“放”,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当学生自主学习处于初期时,教师应多扶持,多教方法,多示范;当学生已经具备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后,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当学生能力较强时,应完全放手让其自主学习。(3)注意及时反馈,鼓励自我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及时地主动地检验、调控、修正自己的学习程序和学习方法,这样有利于反省认知策略的形成。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2001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3][4]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尽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却有着许多共同的基本理念,与传统教学有许多质的不同,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对比。

1.异质分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合作学习则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生生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和强调“异质”分组原则。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2~8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让学生承担起个人责任并相互依赖。

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个人责任,这容易导致“责任扩散”,小组成员各自为战、一盘散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往往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这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实现小组目标。

3.交往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在合作学习中,一般来说,学生需掌握三种类型的社交技能:一是组成小组的技能,包括向他人打招呼问候、介绍自己、介绍别人等;二是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如注意倾听他人谈话、鼓励他人参与、用幽默活跃气氛等;三是交流思想的技能,包括提建议、对别人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说明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别人不赞同意见的应答、说服他人等。

4.教师参与合作过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以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的角色出现,师生关系会因这种教学形式而发生变化。很多情况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无所事事了。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师要对小组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形做到心中有数,以此判断小组合作成功与否,并将结果反馈给各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与其他人成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5.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过去,教师通常是按照分数给学生排队,看每一个学生在全体学生中的名次,以此作为衡量学生成绩优劣的惟一标准。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高分或好名次,能够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在合作学习中,引入了“基础分”(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这是合作学习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评价方法。学生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同时,合作学习还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这样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鼓励大家合作达标。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要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需要对合作学习的教学程序进行一定的设计。一般来讲,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有以下十个步骤[5]。

1.陈述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术目标,主要指与学生认知发展有关的目标;另一类是技能目标,是与学生的技能发展相联系的一系列目标,合作技能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课前应当详细表明这两种教学目标。

2.进行分组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于小组大小教师要预先确定。开始,小组人数应限制在2-3人之间。随着小组成员获得了越来越复杂的合作技能,小组规模可以扩大。合作小组保持的时间可以持续几周、几个月,甚至是整个学年,但是所有学生迟早要有机会至少在一门课程内共同活动。

3.分配角色

除了学习责任外,每个小组成员还必须承担帮助小组有效活动的责任,这些角色有总结者、联络员、记录员、鼓励者、观察者等。教师需要依据成员的性格特征及特长,适当分配成员的角色。

4.安排教室

合作学习的学习环境与传统教学区别较大,它不象传统教学那样按“稻田型”布置教室,而是要求教学环境从满足多向交流信息的需要出发,改为“T”型、“马蹄”型或“田字格”型。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利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合作学习空间,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群体空间,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交流思想和进行有效的学习。各小组之间还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影响相互之间的学习。

5.设计材料

教学材料的安排必须考虑有效的学业学习和小组成员良好而积极的互赖、互动关系,也就是说必须使学习材料具有合作性,确保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介入小组活动。

6.解释学术任务

教师要向学生清楚地解释要学习的概念、原理、技能等,并使之与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相连接,最大程度地实现学习的迁移和保持;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7.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

教师向学生说明在个人学习目标基础上的小组群体目标,强调群体内的互助与合作,同时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8.明确成功的标准

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就应明确地告知学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合作学习的评价是标准参照评价,是每位学生的表现与期望的学习结果相比,而不是与其他同学相对照。教师可因人而异,为不同的学生分别设定标准,学习的期望应当具有挑战性和可能性,以维持学习的动机。

9.进行追踪与指导

教师可自己观察或指派各组的记录员记录合作学习情况,通过观察或记录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业是否有进步,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人际交往和小组活动的技能。根据这些观察,教师便可有的放矢地介入学生的合作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人际技能。

10.实施评价与反馈

教师必须及时地与小组成员讨论小组活动情况,同时鼓励成员发表合作历程中的想法,以提升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质量。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实施方法及策略在此前的综述中已有详细介绍。

四、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它从根本上区别于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的基本特性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主体性;(2)交往性;(3)过程性;(4)个性化;(5)反思性[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体验性学习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既强调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又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发展。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和“经历”等。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进行学习。如“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基本方面,体验性学习与后两个目标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体验性学习是对既往的接受性学习的重大突破,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它所关涉到的不仅仅是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涉及到对教育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的改造与重塑。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生生存和学会做人。

值得注意的是,体验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其意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首先,体验性学习并不是一种单一化的学习方式,它具有综合性。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目前流行的许多学习方式都有着交叉、重叠关系。其次,体验性学习的对立面虽然是接受性学习,但体验并非完全排斥接受。事实上,体验性学习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如学习者对他人经验的接受等。再次,体验性学习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适用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如学习某些历史知识、数学知识、外语知识等,并不一定要采用体验性学习。另外,体验性学习与条件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没有条件或条件非常欠缺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开展体验性学习。

五、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意义学习[7]

在教育发展史上,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鲜明地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较少地采用,甚至不采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导等教学方式,而较多地采用间接的、不明确指导和命令、不作详细指点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情感、提出问题、采取行动并解决问题,从而促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思想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

(一)有意义学习的基本特征

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的是“机械学习”,也就是不理解学习内容、依靠强行灌输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与之相比,有意义学习具有四个特征。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整个人(包括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等方面)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学习中的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仍是来自内部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清楚某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是否弄明白了自己原先不甚清楚的知识。

(二)有意义学习的基本策略

帮助学生开展有意义学习,促成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创设真实场景。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显然会更有意义。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多种手段,创设诸如赏析、实验、调查、考察、访问、演说、对话等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场景,以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切实体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实践性、体验性、情境性等基本特征。

2.激活知识积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学习内容的意义。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当已有的知识经验被唤起、被再次激活,并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有效联系,才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3.丰富情感体验。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和乐趣,充盈激动和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产生心灵的共鸣和升华,这才是学习活动更高层次上的价值追求。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有意义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情感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的学习。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诚相待,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真实地向学生敞开,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动机,使之在学习中增强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感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尊重个别差异。实现有意义学习,必须尽可能地尊重个体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尽量使学习目标、内容、要求、措施、评价等做到个性化、个人化,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加强实践转化。新课程改革力避传统学习的弊端,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做好对所学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工作,帮助他们在实践的同时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习与实践同在,因实践而富于意义。具体讲,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确定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广泛搜集资料,解决现实问题,从中获取知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将在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及时转化运用于校外等其它场合,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力量,自然生发出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意义学习也是当前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习方式的划分并非绝对的,它们之间有着交叉、重叠的关系。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要依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学习对象,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达到最佳学习效果,采用的学习方式并非越多越好。另外,新的学习方式的运用并非完全排斥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在原有学习方式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恰当运用各种新的学习方式,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资料:

[1]霍巍:《浅析课改背景下的自主学习》,载《教育理论研究》,2004年第8期。

[2]王德勋:《自主学习新探》,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

[3]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一)》,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

[4]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二)》,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2期。

[5]高艳、陈丽:《合作学习的内涵、特质及教学设计》,载《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靖国平:《体验性学习与新课程改革》,载《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上一篇:说不出来的感觉小学作文下一篇: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