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经验交流

2024-08-15

均衡发展经验交流(8篇)

1.均衡发展经验交流 篇一

交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提升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月5日上午,荥阳市教育系统、漯河市教育系统有关领导在郭店镇中心校领导的陪同下,来到郭店镇前时完全小学参观和交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李三奇校长热情的接待了远道而来的客人,详细的介绍了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展示了近两年学校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近年来,新郑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坚持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办好每所学校”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统筹教师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区域内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逐步呈现出了均衡发展的局面,让更多的学生公平地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郭店镇前时完全小学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学期成功举办了新郑市第十二届校际交流活动,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荣誉。

李校长向随从人员介绍了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一些富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超前规划,着力解决现有学校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拓展发展空间;因校制宜,着力解决薄弱学校转化难问题,促进优质发展;多措并举,着力解决择校之风难遏制的问题,促进公平发展;涵养文化,着力解决素质教育难奏效问题,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与会人员还参观了郭店镇其他几所中小学校

2.均衡发展经验交流 篇二

一、沈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情况

沈阳市1992年开始出现择校现象, 此时将近10%的学生择校, 学校内部出现了特殊的班级, 1995年, 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所谓的校中校, 1998年实行“四个独立”, 2000年前后全市有将近40所学校允许择校, 学生择校人数达到30%多。为了扭转急剧升温的择校热, 2002年该市开始规范小学升初中, 2003年开始采取电脑派位, 2004年开始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 到2006年共建成59所, 35所民办公助学校彻底转变为公办学校, 2008年, 完成了104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硬件建设。同年, 根据高标准建设一所学校, 就要高标准地配备好一所学校, 使其成为一所高质量运行的学校的思想, 实施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再提升工程。2008年试点学校30所, 2009年74所, 经过两年的再提升工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逐步实现了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

⑴办学条件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建得一样漂亮。该市2003年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 2004年着力改造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开始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 到2008年, 10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全部竣工, 基本上实现了“一乡一校”;城区全部106所薄弱学校实施综合改革。

⑵办学力量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合理调配。沈阳市中小学生约90万人, 2003年针对学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 开始建立大学区管理模式 (根据地域相邻原则, 依托优质品牌学校, 设立学区, 每个学区设一所学区长学校, 学区长学校轮流坐庄) , 尝试城乡教师交流, 实施“五统一、一共享”举措, 即统一教师工资标准、统一调配、统一备课、统一考试、统一考评, 共享教育资源, 明确规定校长、教师凡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6年必须交流, 2006年交流2055人, 2007年交流2046人, 2008年交流1770人, 共计5871人。教师交流原则上实行学区内交流, 一般不交流到其他学区。据调查, 各方对教师交流的满意度达80%。

⑶区域教育齐头并进——城区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为调动各区创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性, 沈阳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时, 明确责任主体在区政府, 最终落实到学校, 五个区全部列为争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 市教育局制定评估标准, 实行以奖代拨的经费投入机制, 督导室每年进行一次评估, 凡达到评估标准的学校奖励300万元。该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低位均衡向高位均衡的演进,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情况基本得到控制。

⑷深化提升谋新跨越——实施质量再提升工程。在百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后, 沈阳市以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质量再提升工程为突破口, 继续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经过两年的再提升工程项目建设,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 以薄弱学校综合改革为重点, 跟踪发现新一轮出现的相对薄弱学校, 作为重点扶持的目标, 逐步实现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 不断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沈阳市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 政府的强力推动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

从2004年到2008年, 沈阳市两级政府累计投入24亿元, 建成了10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实现了“一乡一校”, 达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硬件条件的标准化。这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 (1) 领导重视。为了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沈阳市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为组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为副组长, 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审计局、市监察局等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2) 政策到位。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指示精神, 沈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的通知》《沈阳市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规程》《关于确定辽中县为创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 组织实施了“建设标准化学校, 促进物质资源均衡配置”“校长教师流动, 促进人力资源均衡配置”“规范办学行为, 调整招生政策, 促进学苗均衡分布”“统筹发放教师结构工资, 缩小校际间教师收入差距”“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好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工作”“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等措施, 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坚强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3) 形成合力。在沈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教育部门单兵突进, 而是政府领导牵头, 各政府职能部门积极配合, 全社会广泛参与, 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 (4) 财政保障。沈阳市教育界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人民教育政府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经费均由政府买单, 即使学校建设有欠账, 这欠账也不是学校的, 而是政府的。校长只管用好学校、管好学校, 无须找钱还债。

(二) 综合改革配套措施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引向深入

2006年7月, 沈阳市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 周期为三年, 经过认真考查和评估, 将五个城区全部确定为实验区。市政府每年设立1500万元专项资金, 采取“以奖代拨”方式, 重奖工作突出的实验区。实验区建设项目的实施, 标志着沈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到区域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创造了沈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特有模式。这项改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央及地方媒体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主要效果表现在:推动政府责任到位, 全市35所民办公助学校全部恢复公办学校性质, 实行“按学区招生、就近入学”的招生办法, 对中小学入学政策调整带来的学费收入减少问题, 市区两级财政投入1.74亿元进行补充, 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推动教师流动到位, 实验区教师交流人数达到专任教师编制数的15%, 其中95%以上为“人走关系动”的实质性交流;推动资源整合到位, 实行学区化管理, 五城区共划分49个大学区, 其中小学28个, 初中21个。这对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作用,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共同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 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

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 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简陋的问题。农村标准化校园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2005年开始实施城乡“手拉手”工作, 2009年确立了建管并重, 建好一所、管好一所、用好一所的工作思路, 在继续做好城乡学校“手拉手”工作的同时, 启动了定点联系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制度, 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 要求各地把握内涵, 充分理解和认识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实际, 突出重点, 切实建设好城乡教育共同体;高度重视, 加强共同体建设的组织协调和责任落实;同时, 建议各地根据实际, 创新合作模式, 共同商定新的合作项目, 以务实高效的形式促进义务教育共同体的发展。

(四) 循序渐进, 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沈阳市2003年开始实施综合改革实验, 综合改造薄弱学校, 市教育局成立评估组, 对学校存在的必要性进行评估, 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首批改造的学校22所, 教育局每学期投入20万元进行改造, 要求县区按1:1资金进行配套, 以达到改善办学条件, 建设高标准学校的要求。同时, 采取了以下得力措施: (1) 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调整, 全区范围内竞聘上岗, 选拔的标准为能力+优势+热情; (2) 依靠原有的教师队伍, 选调100名知名教师进入22所学校, 既教老师, 也教学生, 带动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教育局22个处室包学校, 帮助学校解决困难; (4) 依托高校科研力量, 提升学校综合诊断水平。第二批改造25所初中, 第三批又改造了60所小学。2004年开始建设高标准九年一贯制学校, 经过几年的建设, 2006年将35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学校完全转为公办。为巩固成果, 沈阳市制定了教师交流机制, 原则上在学区内交流, 分提拔性交流、培养性交流、研究性交流优化大学区内部管理, 从纪律、卫生、出勤等方面提高常规管理水平, 从文化环境、办学理念等方面做到精细化管理, 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外延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的转变。

三、沈阳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

(一)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以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是沈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词。如果没有政府主导行为, 沈阳市的百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和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就不可能实现, 更不会出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成本全部由政府承担起来”的可喜局面。正是因为政府主导, 沈阳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会“要钱有钱, 要政策有政策, 要配套有配套”。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教育部门一家“单兵突进”是难以有很大成效的。当前, 湖南的首要策略就是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为政府的主导行为, 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省深入推进教育强省的“头号工程”。建议成立以分管教育的副省长为组长, 省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 切实加强对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领导, 组织实施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 协调省级财政以及各市州财政单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金, 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合格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 加大义务教育投入, 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能够快速启动, 顺利实施, 早见成效。

(二) 用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综合配套改革”是沈阳市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可以说, 没有收入分配大致均衡、师资大致均衡、学校办学条件大致均衡、教育教学质量大致均衡等这些综合配套改革, 沈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可喜的局面。

湖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全盘规划, 充分评估和分析自身具有的优势以及面临的劣势, 用综合配套改革来深入推进全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体言之, 需要着力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合格学校建设为契机, 大力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 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 (2) 调节收入分配杠杆, 统筹发放教师效益工资, 缩小地区间、校际间收入差距; (3) 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实行教师交流, 将教师从“学校人”转变成“职业人”, 鼓励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任职、任教或支教; (4) 建立长效机制, 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边远地区、小数民族地区流动。

(三) 设立实验区, 逐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设立实验区, 逐步推进是沈阳市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特色。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省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 这将是影响湖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依据这一省情, 有必要设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 由省政府牵头, 调动各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性, 把工作重点放在缩小地区间、校际间的差距上, 放在关注弱势群体上。设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时, 可以考虑在全省经济发展三类地区中各设立一个市或州, 在基础上, 再创建若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示范县的确立、建设与评估等均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测评指标体系以及信息反馈机制。

(四) 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着手,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均衡发展经验交流 篇三

民生工程之首:顺应民心的使命自觉

作为北京市一个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快速发展的新城区,随着区域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同步推进,朝阳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强区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其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加快发展的需求更加强烈。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多样化的需求日益提升。朝阳区对此高度重视,坚持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作为妥善解决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矛盾焦点的重大举措,明确列入“十二五”规划,并作为全区“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十大民生工程”之首。

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朝阳区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完善主管区长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办公室、推进综合督导评估验收及专项督导……“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被纳入朝阳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一体系、四区、三化”的发展目标,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参与、职能联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努力构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督导评估机制等五个长效机制,有效推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区域均衡发展,全区2011—2013年三年间教育财政拨款投入连年增加,较2011年增幅达48.25%,不仅依法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一个提高”,同时实现了在区内经费拨款标准、教师收入标准、办学条件配置标准、教师编制配置标准的“四个统一”,实行城乡均等和城乡统筹的经费定额与供给方式,教育公共服务“一个体系,五个机制”更加完善,突出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政府职能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提升了依法治教的水平和管理效益。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一所学校都优秀,让每一个孩子都活得精彩!”朝阳区教委主任孙其军说。

优质扩容辐射:固本开新的资源运筹

2010年,新源里中学更名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虽然只是更名,但是对新源里社区的老百姓来说却是一件大事——盼望了多年的优质教育资源梦终于实现了。清华附中本部派出了包括特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在内的一批优秀教师到朝阳学校任教。目前,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已拥有特级教师6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优秀青年教师26人,中学高级教师69人,学生2298人。

“从当年招生的1242人到现在的2298人,学生不仅不流失了,一些原先流失的学生竟然也都回流了。”学校相关负责人说,每年,清华附中从本部选派优秀老师到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为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面,目前,学校已经拥有新源里校区、新源西里校区、柳芳校区、三元桥校区以及小学部校区等五个校区,发展成为12年学制学校。

作为北京市人口最大的导入区,为促使朝阳百姓尽快享受优质教育成果,特别是尽快改变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和大量新建小区“教育洼地”现状,自2008年开始,朝阳区开始全国性地遴选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按照“促进均衡、辐射品牌、资源共享、提升内涵”的基本思路,朝阳区走出了一条“以名校为龙头,以‘五化促均衡,以‘名校办学三模式为主、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办学为辅的优质资源扩充的基本路径”。

“名校+新校”,拉动区域教育快速发展;“名校+薄弱”办学模式,促进一般学校转型升级;“名校+民办”办学模式,满足百姓教育多元选择……近年来,朝阳区先后引进黄冈、华师一附中、东北师大附中、人大附中、清华附小、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府学小学、芳草地国际学校等区级、市级和全国名校资源,共举办中小学33校45址,惠及约31000名中小学生;先后推动了和平街一中整合紫绶园小学,清华附中整合新源里中学、服装附中、新源里小学,八十中学整合温榆河双语学校等一系列名校整合工作,累计整合学校25所31址,惠及17291学生,实现了优质资源在43个街乡的全覆盖;先后开办八十国际学校、陈经纶分校实验学校、人大附中朝阳分校、芳草地小武基学校、王四营中心小学分校等5所优质民办学校,总规模达到126个班,能够为5040名学生提供优质化教育选择。

同时,朝阳区借助区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力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拓宽优质资源供给渠道,先后与北师大、首师大、北工大、传媒大学、二外、北京教育学院、中科院等开展合作办学,举办附中附小14所21址,惠及14808学生。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办学,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力,带动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办学质量的提升,以二外附中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校快速成长为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

不同形式优质资源的丰富,促进了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朝阳区相继研究制定了“一校一策”“名师管理保障计划”等一系列深化机制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多元化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极大程度激发了学校管理活力,促进了区域间、校际间均衡程度的提高。

以中考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标志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历史新高。2014朝阳区中考呈现快速增长和均衡分布两个显著特点,综合及格率为95.4%,成为唯一连续6年高位稳定在95%以上的区县。500分以上人数占近五成,高分段人数增幅达到35%。优秀学生分布在除一所学校外的全部公办学校,覆盖率为98.5%。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到87.1%(国家标准为85%),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由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跃居北京市前列。

朝阳区教委副主任肖汶介绍,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和薄弱学校转化,增强了百姓对就近入学的认可,带动了择校等不公平现象的解决,准备择校的学生纷纷回流。2014年朝阳区义务教育入学实现了全部取消共建行为,新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就近入学,标志着今年择校得到根本性遏制。

城乡一体联动:公平均衡的生动实践

“区内留学”——这是朝阳区因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而产生的生动词汇之一。2014年10月20日至24日,位于朝阳区王四营乡官庄村的官庄小学20名学生再次来到芳草地国际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留学活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官庄小学的孩子们融入芳草集体、深入芳草课堂,在快乐与分享的氛围中体验了城区优质校的特色学校文化。

像管庄小学与芳草地国际学校这样的“结对子”学校,在朝阳共有14对。2011年起,朝阳区由市区级示范学校与农村学校、相对薄弱校组建了上述“城乡发展共同体”。

共同体不仅仅停留于口号与纸面,不仅选派学生“区内留学”,更是通过建立“管理一体、研训一体、资源一体”的工作模式,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学校特色发展。如在共同体融通教师编制使用,市区级示范学校要全面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吸纳成员学校教师参加听课、评课、优质课展示等教研活动,组织选派教师到成员学校任教;如建立教研培联动制度,积极组织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师校本培训方面的合作,共同开展学术论坛、教学沙龙、教学业务培训和课题研究活动;如实施教师交流制度,主要学科至少一名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派驻对口学校的比例进行交流,实现骨干教师覆盖全部重点和薄弱学科,示范校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到共同体框架内农村学校支教。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农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农村学校教师专项培训助力项目、农村学校特色发展工程等多个项目先后开展,涵盖内容从农村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逐渐扩展至校本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建设、校本特色德育、学校文化建设等四个发展方向,由“农提”进至“农助”,推动农村学校特色发展,虽一字之变,折射的却是朝阳区关于城乡一体、“自主造血”的转变与进步。

人才强教战略:均衡深化的核心动力

2014年11月25日,朝阳区教委在润丰学校举行小学名优班主任展示活动,白家庄小学陈铁萍等3位优秀小学班主任与大家分享了教育理念和职业收获,并由此拉开了2014年度朝阳名优班主任展示的大幕,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先后又有北工大附中初中部田欣,八十中学高中部赵修瑞、吴丹、国佳等4位中学班主任依次亮相。

7位班主任的脱颖而出离不开“双名工程”的引领塑造。十余年来,朝阳区始终坚持“以教师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第一资源”,在“双名工程”的孵化下,促进干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干部教师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推进与深化的核心动力,先后三轮的“双名工程”实施以来,朝阳区按照基础性人才、骨干人才、专家团队、专家领袖人物4个层次设计了9大培养措施和8大载体,以“青蓝计划”“翱翔计划”“教育家计划”为抓手,以“成就未来计划”“打造精英计划”“塑造名家计划”为载体,突出对应不同层级的人才实施针对性的培养与建设,探索建立人才梯度培养培训机制,培养了一批有专业引领能力的带头人,已初步形成了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层级建设体系。

2011-2014年,朝阳区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补充教师3856人,吸引“211”“985”大学优秀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每年200余人到朝阳任教,中小学高学历教师比例从“十二五”初期的3%上升为10.6%。目前,全区特级教师实际规模已达20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6人,市级骨干教师281人,分别占到北京市的13.46%和14.01%,总量占全市的13.92%(接近1/7),区级各类骨干近4000余人,各级各类骨干人才占全区专任教师的40%左右,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大批优秀人才聚集朝阳的态势形成离不开人才发展的激励措施。朝阳区审时度势,启动了教育系统队伍建设“4H”计划,从Health(健康)、Home(家庭关怀)、House(住房)、HR(人力资源开发)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此外,为了达到促进人才有序流动,促进城区优秀干部教师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辐射,朝阳区还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级干部交流工作办法,就干部教师交流对象的确定、交流的方式、交流工作程序以及交流的纪律进行了明确,探索了区域内学校校长、教师科学交流机制,采取双向选择交流、对等匹配交流、学区配置轮岗交流、资源统筹交流、城乡发展共同体合作交流、合作办学共享交流、特级教师送教交流、骨干教师支教交流等多种形式。

学区综合改革:高位均衡的崭新起点

2014年年初,“朝阳区将启动学区化综合改革教育实验”的新闻引起中新社、北京晨报、法制晚报以及央广网、新民网、凤凰网等各路媒体关注。

这一改革对朝阳已有的学区制进行重新规划,提出了以“10—15—40教育发展结构”为标志的“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即依据城市的空间结构和重点功能区等因素,将朝阳全区划分为10个功能集团。在功能集团基础上依据教育发展需要细分为15个学区,学区内实施资源统筹。学区内按地域细分为2—3个片区,全区共划分为40个片区,片区内以优质资源为龙头整合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扩大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片区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区域内学生对口入学。

伴随着“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朝阳区教委也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率先在全市各区县中组建基础教育一科,统筹管理九年一贯制教育。在区教委领导层面,改革领导体制,重新划分领导分工,已将原小学和中学分段改为将小学和初中合并,设分管九年义务教育的分管副主任;将高中独立,设置分管副主任。

目前,学区化资源结构重组和转型升级共72校97址,优质教育服务惠及63099名学生,受惠学生比例达到43.86%。仅2014年上半年就有18所中小学转型升级为教育资源优质校,涉及11个学区,18个片区,占学区总数的73%,惠及16568名学生。

“要在达到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还要达到高位标准,并且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既要让孩子上学,同时要上好学,继续城乡统筹战略。”朝阳区教委主任孙其军表示,在扩充优质资源总量、城乡一体发展的同时,素质教育八项工程的统筹推进,教育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双名工程”的长期实施,数字网络平台的支撑应用为朝阳教育的品质发展、内涵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根据“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阶段目标,2014—2015年,朝阳区将完成十大功能区十五个学区的布局,区域资源配置基本到位,完成机构整合和重组,形成领导健全、衔接紧密、边界清晰、群众认可的学区框架;2016—2018年,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学区内部与外部的运转机制,形成九年一贯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街(乡)、社区、学校相互融通的育人网络,学区、片区内运转正常,稳定发展;2019—2020年重点推动学区内涵发展、品质提升,构建成熟的学区发展模式,建立保障区域发展的制度机制体系,实现各区域整体高位优质均衡。

4.石泉县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交流材料 篇四

石泉县教育体育局 2010年4月

我县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总人口18.2万,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是革命老区县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单设初级中学8所,九年制学校2所,初中在校学生7431人。其中,初中农村留守儿童282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8%,寄宿生4266人,占初中学生总数57.4%。初中专任教师493人,大专以上学历487人,学历合格率为98%,本科以上学历368人,占专任教师的75%,专任教师岗位合格率均为100%。现有市级规范化初中3所,省级素质教育优秀初中1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民生至上,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实施“双高普九”和创建教育强县为载体,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优化学校布局,撤并薄弱学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调配师资,加强队伍建设,关心弱势群体,完善资助体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初中教育乃至整个义务教育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一、我县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为均衡发展奠基 在深入调研、科学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06年

制定了《石泉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2009年又制定了《石泉县2009—2013年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科学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实施规模办学。全县中小学由十五末期的177所调整到目前的71所(含两所高中),其中初中由11所调整到10所;普通高中由2所调整到1所;小学由163所调整到59所;小学校均规模由100人增加到187人,校均增加87人,学校布局更趋合理。

(二)加大投入,合理配臵教育资源,为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要实现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是根本保障。

1、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为实现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我县以实施普及实验教学、“双高普九”和创建省级教育强县为载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近三年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达到1.5亿元以上,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留守儿童成长中心建设、灾后重建、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小学生活设施改造、新农村卫生新校园、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中小学条件装备更新”八大工程。初中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为保障实施普及实验教学、“双高普九”和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按照《陕西省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对全县初级中学的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卫生保健器材、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功能部室进行了全新配备。二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组织实施了《全县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五年发展规划》,目前,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在全县中小学达到

了全覆盖,10所初中建有计算机网络教室14个;多媒体教室16个,语音室8个,电子白板教室10个,学生微机总量达617台,学生计算机拥有量超过省定标准。三是教育教学装备基本采购装备到位。2008年底,我局组织人力对全县中小学理科实验仪器及有关部室设备进行了认真摸底,在此基础上,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全县中小学条件装备计划,配合政府采购中心完成了中小学教学设备招标采购工作,组织专业教师对所有设备进行严格认真的验收,确保设备质量。通过软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全县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的教学设施条件基本实现了均衡配臵,极大地改变了中小学条件装备现状,满足了教学需要。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学用房楼房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办学条件均衡化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为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我县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扶持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狠抓薄弱学校改造。促进均衡发展。将原办学条件较差的第三中学迁址重建。正在新建的第三中学教育教学装备按照标准化学校进行建设,一步规划到位,建成后将成为我县又一优质教育资源。

2、均衡师资配备,强化队伍管理。

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和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一方面全面实施新教师“凡进必考”制度,公开招聘、择优选用;另一方面制定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所有教师均有合格的任职资格,教师合格学历达100%,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75%。与此同时,2010年又制定了《石泉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暂

行办法》,按师资均衡的原则调派任课教师,选派城区学校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任副校长,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县域内师资水平、教学力量的均衡配臵。

3、均衡生源分配,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入学机会

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实行平行编班,不设重点班或快慢班。分班时,科任老师搭配、优秀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及中途插班生都力求平衡。这样,不仅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受教育的环境,也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竞争的积极性,有利于对教师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

(三)优化管理,提升教师素质,为均衡发展注入活力

1、切实加强教科研工作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理念,以“名师培养工程”为载体,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名师培养与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石泉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2213”品牌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每年预算10万元教科研及远程教育维护经费,2009年又追加50万元预算用于师资培训。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级递进教师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和完善校本教研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机制逐步形成,各校通过随堂公开课、研讨观摩课、校外听课、业务进修、校际交流等形式和途径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2、扎实搞好教师培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实施

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我县以实施“名师工程”为重点,加大骨干教师、名教师培养力度;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培训、考试、认证,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实施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提高工程,使英语教师能够用流畅、准确的口语给学生授课,并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以教学行为研究、问题研究、课堂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采取“校校有课题、人人搞教研;人人有任务、校校有成果”,以科研促教学方法的改进,努力做到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

三年来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6300余人次,培养县级骨干教师216名,市级骨干教师86名,省级骨干教师43名。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支教育教学理念新颖、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有力地保障了教育发展需要。

3、大力优化教育管理

2009年初,县局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学校领导班子能力不强、学校管理不规范、激励制度没有建立、过程管理不到位、教师队伍结构老化等问题,制定了《石泉县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绩效考核奖惩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津贴分配的实施意见》、《石泉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奖励指导意见》,引导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制度、津贴分配制度和奖励机制,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县中小学教师岗位设臵工作的指导意见》、《石泉县小学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工作量认定、岗位聘用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解决了调研中出现的分工不公平、岗位聘用只讲资历、教学常规管

理不到位等问题。今年年初,又出台了《石泉县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暂行办法》,建立并完善了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积极鼓励县域内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通过抓制度建设和激励导向机制,实现了学校的规范化管理。2009年我们以“双高普九”和创建省级教育强县为契机,创建了7所市级规范化学校。

(四)倾注爱心,关爱弱势群体,确保教育公平

均衡发展是手段,教育公平是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1、以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为切入点,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我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全县留守儿童有1.18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48.4%。留守儿童问题成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制约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我们把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作为加强农村教育的切入点,探索建立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机制。通过推行代理家长制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来。积极推进三大中心建设,培育四支队伍,构筑关爱平台。通过积极争取筹措,两年投资3100万元在全县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建成了26所留守儿童成长中心,并采取政策激励、部门帮建、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社区建设了一批留守儿童校外活动中心和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组建了70名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护专职队伍、2477名代理家长队伍、260名留守儿童工作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及精干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专家队伍,使留守儿童真正达到了“学

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通过抓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不仅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搭建了健康成长的平台,而且全面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提升了农村教育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较大的缩短了我县城乡教育的差距。首先,促进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两年来全县新建和改造学生宿舍2.34万m,净增加学生寄宿能力3600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其次是促进了学校功能拓展,围绕学生后勤服务设臵了规范化餐厅、浴室以及亲情接待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围绕环境育人,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阅览室、劳技室、音乐美术舞蹈室,配臵了丰富学生文体活动的娱乐健身设施;围绕素质教育,加强了标准化的科学、地理、生理化等实验室建设,初中都达到了“26室一部”,真正把学校建成了“校园、家园、乐园”。同时,通过抓留守儿童工作还促进了学校管理和教学教法创新,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自立能力,特别是专门选聘培训了一批心理辅导老师,设臵专门的心理辅导室,积极探索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体系

为了保障每个适龄少年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广泛开展捐资助教活动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特困学生捐资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成立石泉县特困学生圆梦教育基金会筹备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资助管理中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孤儿、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低保户子女、特困职工家庭子女、革命烈士子女、残疾人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给以经济补助。两年间,对

2260名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了救助,累计发放“圆梦”助学金142.8万元。全县特困学生长效救助机制的建立健全,实现了县委、县政府向社会承诺的“在石泉,决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目标。

我县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上,态度坚决,措施扎实,成效明显,源于县委、县政府和教体局的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政策保证和经费保障的“四到位”,由此充分说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党委和政府部门的远见和决心。前不久,吕厅长一行前来我县调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充分肯定了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将我县确定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

二、当前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师资水平有待提高。要构建教育的均衡,实现教育的公平,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培养机制、奖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教师校本培训机制还不尽完善,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师资水平和学校服务能力的提高。

2、教育经费仍显不足。虽然通过实施普及实验教学、“双高普九”和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义务教育投入仍显短缺,部分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还相对落后,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3、县域内教师流动不畅,县域内教师流动长效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学校之间、乡镇之间教师流动相对困难,致使部分边远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缺乏活力。

三、对策和建议

1、政府部门以督查监测促进均衡。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省市督导部门建立具有积极导向性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和制度,监测的结果依法发布,对地方的义务教育决策起到激励、约束和规范作用。

2、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议中省市和地方政府拿出相应的资金,出台相应政策规定,增加贫困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的工资、津贴补助,通过工资、津贴等经济杠杆和评定职称、荣誉等激励措施,提高这些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善边远地区教师生活工作条件,留住人才,稳定队伍,从而保证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配臵。

5.均衡发展经验交流 篇五

a)800*600能照顾到所有网友的电脑,但相当是张“小报”,

b)1024*768渐成主流。1024*768能比800*600多出一栏的信息。

c)正文页采用自适应设计,能在正文页做更多相关内容。首页也可以尝试自适应的设计。自适应设计的核心是要留出宽度伸缩自如的栏。

d)在1024*76模式下,页面的长度不易超过10屏。

e)随着电脑升级换代,分辨率提高,电脑屏幕能够提供的面积越来越大,这是一种难得的资源,要充分利用。“小报”改“大报”要增加一倍的纸张成本,网站改“宽版”,不增加任何成本。

2.字体字号

a)目录页用小字号,为的是放更多的标题。

b)正文页用大字号。为的是让读者读得舒坦。

c)慎用不容易看清楚的楷体。楷体的作用等于图片,主要起美化版面的作用。

d)多用对搜索引擎友好的标粗,来表示重点。

3.颜色

a)同一个页面的颜色不要超过4种。眼花缭乱,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b)颜色对比不要反差太大。网页版面不是美术作品,要避免形式对内容的喧宾夺主。

c)文字+底色能够起到很好的突出作用,在视觉变化上相当于图片的作用。

4.静态化

a)访问量大的页都应该静态化,以便减少服务器压力,增强网站稳定性。访问不到的网页是最差的网页。

b)动态化和静态化在一个页面中结合使用,能同时得到轻负荷和即时交互性的好处。

c)哪些页面的哪些地方需要静态化要在一开始就考虑,访问量大了之后,再高考虑,就迟了,由动态化转为静态化,会有很多历史问题。

5.分栏

a)首页选4栏?还是3栏?

b)正文页多用2栏,

c)“纵向逻辑”是指将相近的内容从上至下排列,而不是从左向右排列。如果读者对这方面内容感兴趣,他会从上至下,逐行阅读。这样可充分力利用首屏,让首页增多从上至下阅读的可能。

d)避免一栏太强,一栏太弱。通过图片、套红等手段进行调控。平均使用读者主意力。使读者不敢放过左中右任何一栏。

6.图片

a)一图胜千言。十分必要时才用。因为图片的编辑成本和带宽成本都比较文字高很多。

b)在目录页的图,小点,再小点,多用特写;小分辨率,能看就行。在正文页的图,保证清晰,美观。正文页有的是版面。

c)正文页在5屏之内,尽量不要分页。让读者一次读完。

7.导航条与网站地图

a)导航条是网站的门牌号码,不能随意更改。否则,读者会迷路,找不到他原来看的内容。

b)导航条上的分类名的前后次序要兼顾重点和读者阅读逻辑,即归类摆放。

c)导航条最多三行。最好二行。太多行显重。

d)导航的更多,就是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的摘要版可以放在网站底部,成为底部导航。网站的底部导航,很有必要。其好处是:一、可放多行;二、可形成网站底部的阅读重点。将读者从首屏带到最后一屏,期间会增加很多点击。

e)主导航和频道导航:主导航每页都有,频道导航只在本频道页面出现。

8.首页更新成本

a)首页设计不能只考虑美观、协调,要考虑24小时更新一遍之要求。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一定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首页更新成本。

b)交叉自动同步更新的设计,可有效降低各种首页更新成本,给读者内容丰富即时的感觉。

c)更新即时的首页是网站的资源,因为是资源,更多的标题会拥上这个首页。如此,正循环,这个首页也就火了。更新不即时的首页是网站的鸡肋,会越来越寂寞,最终会被荒废。

6.均衡发展材料 篇六

一、学校基本情况

明溪夏阳中心小学位于东经117°19′~117°35′,北纬26°19′~26°31′之间,地处三明市明溪

县东北部,距县城47公里东与沙县的富口、夏茂两镇毗邻,南与梅列区的陈大、岩前两镇

交界,西与本县沙溪乡、瀚仙镇接壤,北与将乐县白莲、漠源、南口三乡相邻。总面积3

43平方公里,耕地31146.67亩,全乡辖16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130个村民小

组,有2718户,16487人。

学校现有中心小学1所,村完小1所(地美),现有在岗教职工83人,其中

小学72人,幼儿园11人。专任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县级骨干教师9人。幼儿、小学生共574人(幼儿数151人),寄宿生63人,学

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以

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以“规范办学行为,构建和谐校园”为办学理念。学校占,地面积11777.73平方米生均20.51平方学,校舍面积5135.7m2生均8.9平方

米,图书室藏书11000册,生均19.16册, 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

体教室、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等,校园布局合理、整洁美观、做到绿化、美

化、净化,全校园。学校制定了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全面进行德育、智育、体

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根据学

校的整体规划,各部门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以教学为中心,采取切实可

行的措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

学校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将我校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办学理念

学校领导班子办学思想明确,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并能根据学校实际认真制定学校工作计划和目标具体、融合先进教育思想

和教育理念的中远期学校素质教育规划,并能逐年落实好。“爱国、守法、诚

实、文明、积极、向上”已成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先后获得 “先

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班子成员讲学习,教育思想先进,教育理念新,有较强的执法意识,做到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各职能部门能做到期初有工作计划,期

末有工作总结,期中各项工作有落实。正副校长持证上岗,并能按要求完成岗位

培训和提高培训,各类人员的任职条件符合规定年龄、学历。班子成员模范遵守

师德、为人师表、廉洁奉公、作风民主、团结协作、深入教学,注意听取和采纳

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积极组织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建设校本课程。具有较强的业

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全体成员即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工

作得到了全体教职工的认可。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分工具体、职责明确,全

体人员团结协作,认真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师德师风,实施素质教育

全体教师能认真履行《教师法》中所规定的权力和义务。以《中小学教师职

业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制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

范细则》。近两年来,学校进开展了以“忠诚履责,爱生乐教”为主题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2010年4月2日我校张爱华老师在参加县组织的“忠诚履责,爱生乐教”师德演讲比赛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开展了 “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开展以“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主题的教育大讨论;开展以“真心关爱学生、倾情奉献教育”为主题的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和学习黄金莲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活动,开展“我是园丁我荣光”等师德活动。在活动中广大教师自觉行动,参与其中。学规范,找差距。时时以规范要求自己,处处以教师的荣誉规范自己。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全体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自觉按照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严格要求,规范言行,事业心和责任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学校把师德教育活动与民主评议行风结合起来,平时检查和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民主测评相结合,并把结果记入教师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批敬业奉献、治学严谨、热爱学生的好教师。

全体教职工热爱本职工作,积极上进,有进取精神。教师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各项工作呈现一派生机。全年教师无违法,违纪现象,没有擅自离岗,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全体教师的工作得到社会,家长、及各界人士的理解、支持和好评。

注重家校联系,积极组织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同时,针对夏阳乡出国和外出打工人员多,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切实关心这些困难群体,为他们构筑就学的帮扶体系。

三、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学校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和上级精神,认真制定和实施教师培训计划,计划目标明确、措施有力,且落实较好。

1、积极培养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校与县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三明青山小学继续联系结对,开展“一帮一”活动。同时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县、市骨干教师培训,开展评选“教坛新秀”活动和评选优秀教案活动等。

2、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课件制作培训,目前,按上级要求,完成了全员培训任务。并建成了教师电子备课室。为开发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奠定了物质基础。

3、、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自学考试,提高学历层次。目前,60年以后出生的教师全部参加小学教育大专自学考试或参加电大考试。现已有本科毕业6人,大专毕业37人。尚有8人正在进修大专或本科学历。

5、提倡终身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如;校长培训、新课程培训等。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聘请县进修学校和实小的老师到学校开讲座,上公开课等。近年每年连续带来了优质观摩课和精彩的讲座,特别是2010年10月又带来了3节优质观摩课和3个精彩的讲座。

6、根据实际,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一是大力开展有关新课程学习培训活动;二是着力开展了课件制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撰写学习心;认真开展校本培训,通过计算机基础、课件制作、多媒体的使用等的培训,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开展与县实验小学联系结对工作,开展“一帮一”活动。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和参加县、市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不断接受了新思想、新理念,教育行为、教师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目前学校100%的专任教师,能适应二门以上学科教学和年段“小循环”教学工作,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2008年以来,有19篇论文在市级汇编(其中二等奖5篇,优秀奖2篇),有64篇在县级汇编,有51篇收入中心小学教师论文汇编。但校本培训工作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认真做好教师评价工作,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是认真制订《夏阳中心小学教师工作考评细则》,每学期期末组织有关人员以《夏阳中心小学教师工作考评细则》为标准,从出勤情况、教育教学工作、继续教育、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个人获奖等方面对每个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量化考评,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二是每一学年按县局有关文件精神,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组织考评小组认真复评,做好对教师考核工作。

四、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学校十分重视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目前学校德育氛围浓厚,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布局合理。努力做到绿化、美化、香化。两图、守则、规范醒目,有宣传栏、雷锋塑像、名人名言、校训,校徽、校歌,学校德育园,有大幅宣传标语,教育方针等。并把戴连发烈士墓、乡敬老院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我校根据县局和关工委文件精神,为了弘扬革命先烈精神,使学生从小受到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组织体学生去玉连祭扫革命烈士墓,打扫乡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等。

2、每学年初及时调整和充实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德育工作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每学期期末及时总结。

3、坚持升挂国旗制度,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制度。坚持“红领巾广播室”每天两次正常播音。积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4、认真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做到:领导机构健全,教师、教学时间和地点、教学内容落实;每学期至少召开家长会一次,每位教师对本班每位学生进行一次以上的家访。积极开展了警校共建活动,邀请校外辅导员参与学校大型活动,聘请司法、公安、消防等共建单位领导和干警到校上课。针对出国和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问题,制定了特殊生教育管理制度,认真实施特殊生教育“二代工程”。

几年来学生没有违法事件发生。教师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5、选配政治素质好,教育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各学科教师努力挖掘各科教材的教育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品

德教育。聘请了关工委领导、派出所干警、乡团委领导、司法所领导、退休老教师担任校外辅导员,这只精干的德育工作队伍,为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和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我校认真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能按照省颁布课程计划开足、开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班队会、早会等,积极开展时事政策教育,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法得当。同时通过晨会、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通过学科教学自觉、适时渗透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7、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发展特长”的教育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生课余生活。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各方面的修养;培养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启迪科学思维,促进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展示了学校各方面的教育成果。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德育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年多来,坚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每年的九月份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结合时事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同时开展了 “遵守则、学规范” 知识竞赛和安全知识竞赛,坚持开展每年的欢送新兵入伍活动等。在各项活动当中,同学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感知。通过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得到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小学德育纲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教育。一是制定了低、中、高年级道德教育细则要求和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评价制度,同时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晨会、班队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守则》、《规范》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二是每年的九月份积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三是行为规范检查形成制度,坚持“五星班级”评比制度,由红领巾劝导队每天两次对各班纪律、卫生、考勤、队员标志佩戴等方面进行检查评比,每周汇总,评出“五星班级”,对优胜班级奖给“流动红旗”,并把结果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或“文明班级”的依据;四是大力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优秀民族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通过系列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强了爱国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积极开展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学生思想道德评价制度,并把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

五、加强常规工作,进一步落实课改工作

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执行规定或推荐的教学用书目录选用教科书。学校图书室配套完善,定时向学生开放,积极组织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学习研究创造条件。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活

动,实验室、教学仪器得到充分利用,坚持每周三的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个性特长全面发展。认真探索信息技术教育途径,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了英语和信息技术课程,不断推进教育改革进程。

1、认真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各科教师严格按校历制定所任学科教学计划和进度,认真编写学科课时教案,并严格按计划和进度实施教学,认真写好课后反思。

2、建立学校、教务处、教研组三级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教研制度、教师考评制度、学生减负制度和常规检查制度等,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发和考试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学校教学工作按学校工作计划有序开展,学校教学秩序井然。严格执行上级有关减负规定,不随意加班加点补课,确实做好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问题。不断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制度,学生成绩实行等级制。

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作息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参加各级组织的新课程通识培训,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新理念、新教法认真备课、上课,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以及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能力。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进行设计练习与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学过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合理应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器材和自制教具,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验操作,坚持因材施教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脱颖而出,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证明,这项活动意义重大,成效明显,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很快就成长起来,2008年10月俞银娣老师参加明溪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观摩比武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9年11月26-27日尤志蓉老师在明溪县小学“课改回头看”优秀观摩展示活动中,所上的观摩展示课《菜园里》,受到县局表彰、2012年张爱华、方文雄老师参加明溪县片断教学比赛获得一、二等奖。多人参加全国少年绘画比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的好成绩。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卫生保健制度健全,积极开好健康课和健康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按照省颁课程计划开足开好音乐课、美术课等。

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开设各种兴趣小组,各小组都派了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指导,每周有固定活动时间,各兴趣小组都做到“: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活动内容,如:舞蹈、音乐、美术、书法、鼓号队等。学校坚持每年“六一”期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县艺术节中,我校的舞蹈《拉丁舞》和合唱《童心是小鸟》均获二等奖、每二年的县运动会学校都能获得好成绩。

认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制定了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各年级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三年级以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但是,怎样开展多形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我们还在不断学习和摸索过程中。

学校重视教学改革的研究,以教务处为中心,以教研组为龙头,以校为本,以帮助教师改进教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紧紧围绕课堂改革,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几年来学校坚持常规性和专题性教研相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认真组织课题申报、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开展主题研讨,围绕主题研讨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汇报课活动,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活动,相互研究,共同提高。努力创建良好的科研氛围。近年学校开展研究的省级课题《长文短教,提高课堂阅读实效》,市级课题《农村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研究》。近年来,组织教师20多人次到省、市、县兄弟学校听课。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树立新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小学辍学率为0%。

三类残疾少儿入学率为100%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夏阳中心小学

7.均衡发展经验交流 篇七

一、美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1. 完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和州政府改变由学区主要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做法,通过拨款补助即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对学区义务教育的经费支持,义务教育经费由联邦、州和学区三方共同承担。联邦政府教育经费主要是为处于弱势的群体和无正常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帮助,每年基本占总教育经费的6%左右。州政府承担学区将近一半的义务教育经费,采用政府间补助的形式对各学区教育经费需求的支持。在补助形式上,美国各州采用的形式也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基本补助模式(专项一次性补助),即根据学区的学生数,按一定的人均补助额支付到各学区。此种补助模式不考虑各学区财政水平的差异,只是将教育经费均等地补助到各学区,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学区教育资源,保证每个学生最低的教育支出水平。难以实现学区教育资源和教育支出的均等。二是保证税基模式(专项配套补助),保证税基补助又称能力均等化计划,即为每个学区设定一个相同的学生基本税基,州政府根据各学区的财政状况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额度,对于相对富裕的学区,可以少补或不补,对那些靠学区自身财力无法保证学生基本税基的,则由州政府给予补助,以达到标准额度。这个模式可以有效地缩小学区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是目前美国各州主要的教育财政补助模式。三是基本补助和保证税基相结合的模式。此种补助模式把专项一次性补助和专项配套补助模式的优点有机结合,确保各学区既能满足最低教育支出的需求,又可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补助的有效性。

另外,针对各学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美国联邦政府设立“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对州和学区进行差别性专项教育经费资助,帮助经济薄弱农村学区更有效地获得和使用联邦教育资金,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联邦政府还提供了招募教师专项资金,用于缓解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帮助学校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针对农村边远地区,许多州政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边远地区教育补贴、寄宿补贴、家长陪读补贴等各类财政补贴,以保障农村学区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施行资金辅助计划。联邦政府通过综合学校改革论证计划、阅读优异法案计划等计划和基金来辅助薄弱学校。州政府则是通过州立法机构的拨款和设立的基金项目、专门的扶助计划来扶持薄弱学校。

2. 灵活的择校制度和薄弱学校帮扶政策

各州各地的不均衡是美国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灵活的择校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一是磁石学校。磁石学校又称特色学校,它以独特的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高效的教育质量吸引各地不同学区和不同种族的学生前来就读,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可以通过择校保证教育的均衡。二是特许学校。州政府通过立法将某些公办学校的主办权交给团体、个人或私营企业管理,实行公办私营,为学生提供不同教育特点的学校教育。特许学校既具有公办学校低学费等诸多优点,又有私立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和服务等优点,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特许学校为那些希望享受私立学校高质量的教育但负担不起教育费用的贫困家庭儿童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促进了教育公平。三是实行教育券制度。政府按照公立学校生均教育经费的额度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家庭或学生,由家长和儿童自由选择自己认可的学校,用教育券支付部分或全部学费,这种方式,增加了儿童进入高质量的私立学校的机会。另外,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针对处于困境的弱势群体和薄弱学校,实施了著名的“补偿教育计划”,把联邦教育经费中的一部分用于薄弱学校改造。

3. 加强对特殊群体教育的补偿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义务教育补偿力度。一是重视少数民族教育。长期以来,美国少数民族学生与非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上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来缩小这种差距。1994年,克林顿签署《美国教育改革法》,提出要采取具体措施来消灭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和非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上的差距。二是重视残疾儿童的教育。200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残疾人教育促进法》,规定所有公立学校都要向残疾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各学区有义务对每一名残疾孩子进行鉴定,并为其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尽量让他们与健全儿童一起上课。三是重视困难儿童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实施了“补偿教育计划”,对贫困家庭儿童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通过实施黑人儿童补偿计划、免费午餐计划等多种个性化的措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四是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针对那些随父母工作变动,家庭住所频繁变动的流动儿童。1966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流动儿童计划”,为流动儿童提供高质量的资助和服务,确保学生不会因跨区或跨州迁移受到课程设置、学习标准等方面的困扰,由联邦政府与学校合作,让这些流动儿童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二、上海市浦东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浦东新区人口流动十分活跃,2010年,浦东新区流动人口达到202.43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40.1%。人口的流动打破了浦东新区义务教育资源原有配置的平衡,给原来的义务教育财政保障体系、招生政策、学校网点布局、学校办学理念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何推动人口流动背景下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海市浦东新区做了一些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建立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上海市实行市县两级共同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上海市本级财政根据各公办学校实际招生的流动儿童数来划拨教育经费,2008年按每生1000元的标准,随后三年分别提高至1500元、1800元、2000元。同时要求各区县要按市级财政实际补助资金按1∶1的比例出配套资金,全部用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浦东新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10到2012年三年来,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达到130多亿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3000元,初中达至3200元,明显高于上海市的标准。另外,2011年和2012年新区政府在“三增长”基数之外又安排2.29亿元教育基建项目经费,用于郊区薄弱地区教育新建、改建项目顺利实施。2012年,浦东新区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发展目标。

2. 制定高标准建设规划

2006年以来,浦东新区共新建、改扩建学校39所,净增面积177815平方米,退租还教16887平方米,合计新增校舍1281275平方米,通过优化、新建、调整等举措,有效应对区域内不断增长的各学段教育资源需求,基本形成了公平普惠、优质均衡基础教育新格局。目前,新区义务教育阶段16所民办学校在内的122所初中(含18所完中、30所一贯制),达到04标准有74所,90标准有37所,达标率90.1%;124小学(含4所民办学校),达到04标准有42所,90标准有72所,达标率91.94%。

3. 多渠道、多形式购买教育服务

浦东新区加强了对流动儿童学校的管理和整治。制定了流动儿童学校办学标准,要求各流动儿童学校按照标准进行办学,对存在安全隐患、办学条件达不到标准的学校实行关停。对按标准成功改造的学校,由上海市政府和区政府给予学校一定的补助经费,并对其按民办学校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其招生学生数按成本给予基本补贴,2012年,生均补贴每学年达5000元。三年来,浦东新区共审批设立41所以招收流动儿童为主的民办小学,上海市、区两级财政为流动儿童学校共投入2.5亿多元;2010年新区教育局先后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实施了食堂改造、厕所改造、教室照明改造等,投入580余万元实施“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配置标准图书室及增配体育运动器材”实事工程。

三、国内外经验的启示和思考

1. 建立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省、县共同分担的财政保障体系

无论是美国的联邦、州和学区共同承担,以州政府为主的财政保障体系,还是上海的市、区(县)共同分担的财政保障体系,都能有效解决因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义务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流动儿童过多导致县域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是我国许多地区的普遍现象,导致县域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流动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难以落实。缓解县级义务教育财政压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可以建立省、县两级政府共同分担的财政保障体系。一方面,县级政府要承担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另一方面,省级政府可以根据公办学校实际招收的流动儿童数拨付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专项经费,并要求县级政府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用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通过建立省县共同分担的教育财政体系,不但可以缓解县级义务教育财政的压力,更能提高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流动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县域内各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以有较好社会声誉和家长口碑的优质学校为主要对象,创新多样化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名校、强校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扩张优质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对口帮扶、委托办学、引进办学等形式,逐步缩小校际、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让所有儿童都能公平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

(2)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千校一面不是均衡,为不同儿童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均衡教育。流动儿童来自五湖四海,个性差异较大,较难适应乐清目前比较单一的教育模式。因此,要大力实施“学校特色发展战略”,鼓励引导基础相对薄弱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城乡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发展提升,努力形成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保障不同群体教育机会的公平。

3. 保障流动儿童同城入学权利,破解入学难问题

一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到本地教育整体规划中来,要把保障流动儿童的公平教育作为政府的法定责任,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实行同城待遇。地方政府要严格规范各学校的招生行为,不得以任何原因损害流动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已实行国家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国家要尽快改革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把向学生户籍所在地拨款转变为直接向学生学籍所在地拨款,或者以教育券的方式发放给流动儿童,以减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

摘要:人口流动是当今世界的新常态。人口流动打破了地区教育的平衡,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美国和我国上海地区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口流动,教育均衡,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8.均衡发展经验交流 篇八

作者简介:周登平(1968-),男,习家店中学校长,华师化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协作区交流的常规化。冯平均(1971-),男,习家店中学教师,湖大本科生,研究方向:协作区交流的常规化。

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首要任务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目的是: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作,缩小校际间的差距;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化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交流常规化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门

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毋庸讳言,许多地区还仅仅处于低水平的“普九”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即便是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现代化大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鄂西北问题更突出。因此,当前的目标是在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均衡发展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以此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下大力气改造薄弱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交流常规化交流常规化信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 用交流常规化信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交流常规化信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交流常规化交流常规化信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发展也不平衡。因此,要想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1.1 加强宣传和政策规范,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认识。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对于现代教育交流常规化信息的推广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教育行政领导、学校校长对教育交流常规化信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在实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首先,做好各级领导的观念转变工作。一方面通过宣传和学习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掌握教育交流常规化信息,使之成为内行。使各校开足开好交流常规化信息课。

1.2 加大教育交流常规化信息的硬件投入,保证学校交流常规化信息教育的顺利实施。在交流常规化信息硬件投入上,不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就拖延或凑合交流常规化交流常规化信息硬件建设,想尽各种办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投入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永远是不够用的,没有哪一个学校的教育经费多得用不完。有鉴于此,不能等待,我们创造条件,把钱花在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有价值的地方——交流常规化信息教育上。同时,我们加强校园网建设,在建网、建队伍等方面予以全面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力争校校联网,使教育信息流动起来,促进师生在网上交流常规化,以激活各地区各级学校的信息教育。

1.3 努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丹江口市习家店教育发展协作区自2009年实施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以来采用城乡交流常规化、乡镇交流常规化、内部走教等形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区域内习家店中学、蒿坪中学、大沟一贯九年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2010年都有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组织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教师构成的队伍,注重教学软件与课程相配套,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研制出高质、高效且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供广大教师使用。让不同学校的师生都可以享受到网上学习的便利。以及网外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1.4 加强区域内交流常规化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在职交流常规化教师素养的培养。同时,各校切实加强交流常规化交流常规化信息建设,凡区域内学校,都积极交流常规化信息,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学校在校教师到加入到交流常规化的行列,尤其是到边远学校任教。另外,要大力提倡教师开展交流常规化信息教育应用的研究工作,使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提高自身的交流常规化信息水平和交流常规化信息教育能力。

1.5 逐步建构完善的信息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开展交流常规化信息教育的现状——学校在交流常规化信息教育的装备数量、质量、使用及交流常规化信息的教育课程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以避免一些学校只把交流常规化当做摆设,。另一方面,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和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为原则,以考核技能为主,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与处理信息、创新信息这三大能力出发,对学生的交流常规化信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常规化,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学定期任教,并将此做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师范院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交流常规化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 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共建班,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坚决不收“择校生、条子生、高价生”。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学制改革,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从而为实现学校间生源质量均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4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另外,从我国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之间存在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要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只要领导认识到位,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在不长的时间内也是可以解决的。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则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上一篇:播音主持毕业自我鉴定下一篇:幼儿小班音乐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