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精选10篇)
1.学校校本课程开设 篇一
莘县实验初中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开设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一、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设置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在开设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同样要开设好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等)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好的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兴趣爱好特长、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在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等方面意义重大。近年来,山东省两次对课程实施水平进行评估,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督促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和类别
(一)开发的方式和类别
1、开发渠道以我校教职工为主,老师们也可联系家长和合适的社会人员开发开设,但评奖和开设均以我校联系的教师为责任人。
2、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一是原来开发成熟的校本课程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剪纸、布贴画、泥塑、折纸、丝拉花、象棋、武术等;二是开发书法、绘画、诗词诵读、围棋、豫剧、摄影、乡土历史、乡土地理、机器人、乒乓球、二胡、钢琴、谜语等;三是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开设烹饪、木工、温室栽培、果树栽培、食用菌种植、家电维修等课程。(不仅限于这些,老师们可以根据特长增加新的课程资源)
(二)开发的程序
1、各年级要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对学生实用的、具备开设条件的课程,确定拟开发校本课程目录。
2、根据选择的课程物色开发人员,先要看现有教师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看有多少课程可以开发;再调查家长能承担多少;教师和家长确实承担不了,开发意义非常大的课程再面向社会物色人选。
3、开发人员确定后,每门校本课程都要编写出简易的教程,可从课程渊源、意义、简易教程、作品展示和实践训练等几个方面编写,同时还要开发准备课程开设需要的各种材料、教学用具等资源。
三、校本课程的管理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经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中心暂时设在科研处,负责人由科研处主任兼任。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有三个职能,一是策划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二是与学部、年级结合统筹安排校本课程的开设;三是结合学部和年级对开发开设的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和奖惩。
2.建立校本课程活动室,作为存放校本课程材料资源、作品的地方和开展校本课程活动的场所(暂时设在教研组活动室),活动室相对分类设置,有利于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开设。
四、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和我校实际情况,我校的校本课程准备采取集中设课的方式,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一起排课集中开设。即集中在某一天的某一节一个年级的所有班级全部开设地方和校本课程,这样,可以方便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校本课程开设的地点,根据课程的性质,可以选择在教室,也可以选择在活动室,以教室为主。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价
1、校本课程开发时,要不断进行调度和交流,使开发的校本课程尽可能规范和完善。
2、校本课程开发后要组成评委会进行验收,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评出一、二、三等奖,各奖项设置多少根据开发校本课程的质量确定。
3、评出的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本人300元、200元、100元,同时设立校本课程开发年级奖,评出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年级、科室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分别奖励先进500元、300元、100元。
4、原来开发的第二课程要进行完善,完善后同样参与评奖,由于原来已进行奖励,这次奖励根据相应奖励等级减半发放奖金。
5、建立长远的校本课程开发补充和完善机制,评奖过后重新开发的校本课程随时可以向校本课程开发中心申请验收,学校将组织评为进行验收,根据验收等级发放奖金。
(二)校本课程的开设评价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设评估委员会,对每次开设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评估验收,经验收开设到位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全部按超课时计算课时补贴,由课程开发中心统一核算。
2、对开设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及时推广,好的作品成果将进行展览。
3、开设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同时将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定,记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六、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张庆华
常务组长:许朝芳、李银乐
副组长:耿代军、刘东江、李保华、苏保震、张继刚、王耀强
成员:侯爱芹、刘广元、郭传勋、刘辉、张保具、赵惠民、张建中、何广杰、张雨印、谢洪庆、李至任、王泽峰、岳彩力、王立强、卢永庆、赵记霞、岳发星、赵福玉、张玖玲、王喜月、尹芳霞、高翔、李兰芝、赵妹芳、高广建
校本课程开发中心负责人:郭传勋、刘辉
七、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发动阶段):2011年3月1日-30日
第二阶段(开发阶段):2011年4月1日-20日
第三阶段(评奖验收阶段)2011年4月21日-30日
第四阶段(课程安排)2011年5月上旬
第五阶段(开设阶段)2011年5月下旬至放假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了一些校本课程开设的典型学校,我们要借鉴经验,勇于创新,克服一切困难,本着对学生、对国家、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创造性的开发开设好我校的校本课程,以实际行动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莘县实验初中
2011.3.26
2.学校校本课程开设 篇二
一、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的课程, 注重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它的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生活和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 不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并照顾到众多学习者的背景及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是在保证国家对教育的统一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反映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充分考虑教师的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以突出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提供适应自身及地区特点的课程, 它在一定范围内能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二、校本课程的开设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 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
1.以人为本。传统课程强调学科知识教学 ,忽略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
2.给学生留下空间。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 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课程选择的权利。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这就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空间。
3.差异性教育。国家课程强调人才培养的整齐划一 ,忽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要学的内容作系统安排,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个性化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 要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课程,做到因材施教。
三、校本课程的开设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无疑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教师课程决策权,教师就是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
1.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执行者的角色使教师习惯于服从上级的指令,不需要关心参与课程的决策,也不知道该怎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教师形成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行使课程决策的权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参与能力。
2.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 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的科目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从而形成整体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由于传统上教师不用负责教材的改编或重组, 长期处于被动完成的状态,没有选择课程主题、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 无疑可以帮助教师在相关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之下获得这种能力。
3.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校发展的远景和文化的创生。在与校外专家共同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进行行动研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
4.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教师在传统的情况下 ,大多都是孤立地开展教学。校本课程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求教师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教师在合作过程中会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四、开设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学校的发展需求。
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 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就是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给学校一个空间,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的办学哲学,确立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正如我校就是以校本图书作为校本课程,并形成一定特色。
国家统一的课程,难以反映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某些地方和学校开始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从当地经济、文化及特色出发,增强课程的地方性和灵活性。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把课程编制权部分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让一部分优秀校长和特长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任务, 在确保国家教育整体质量的基本前提下,开发更多独具特色的课程,使不同的学校形成各自的特色。
五、校本课程的开设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国家统一的课程体制 ,教师和学校习惯听从外部的指令,缺少主动决策的机会和能力,极大地损伤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扼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校本课程开发通过相对权利的重新分配, 使广大教师有机会分享权力,承担责任,让他们有机会参与课程的决策与执行,从而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加快教育民主化进程。
2.有利于学校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的概念,已被多数家长接受,中国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自主决策、自主开发,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市场的需求,逐步提升学校在市场中的位置,扩大学校和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开设校本课程的思考 篇三
一、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人文学科是要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和热爱生活,同时,通过它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了解世界、了解人类行为与历史的另一扇窗。《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这一课程的开设,就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问题,然后结合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西藏的问题、奥运会的由来、奥运精神、自由主义的由来等,以期在教会学生做人的同时,开拓他们的视野,并使他们的思想能更上一个台阶。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没有什么比教师自己编写、实施教材能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为中学教师提高科研能力提供平台。如笔者在给学生开设《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这一课程时,就查阅了大量关于我校的历史,而且还把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思考——百年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教育的关系,同时,在对史料的挖掘中也发现了许多以前不太注意的专业问题。这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说,也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开设校本课程的形式
总体来说,开设校本课程可以分长期校本课程和短期校本课程两种形式。刚开始,可以选取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形式,因为中学教师的工作量大,有一定的升学压力(而这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其知识更新、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一开始就开设长期课程是有难度的。因此,开设短期校本课程是首选,即使开设一两节与教学大纲无关的课程也可看作是短期校本课程,应把这一过程作为教师的经验积累阶段,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尝试后,再逐步向开设长期课程过渡。从长远来说,开设短期校本课程也可以作为长期校本课程的一种补充而存在,它可以让教师根据社会的变化来确定内容的变化,如《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就是因为学生热议该事件,然后以此为契机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典型。
校本课程的上课方式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也可以是现在较为时髦的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讨论式,选取什么样的方式应根据开设的内容而定。笔者上《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采用讲授与讨论两种方式相结合,而上《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则是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式。
三、选取哪些内容来开设及如何开设校本课程
在此,笔者主要从短期校本课程来论述。“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某一时期需要了解或掌握的问题,或者是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此来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内容:第一,选学校的事情来开设;第二,选身边的或学生比较关心、感兴趣的事情来开设。比如,短期校本课程《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和《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就是围绕着这两个角度来开设的。
开设《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短期校本课程是选学校的事情来开设,因为2008年恰逢南宁三中建校100周年,当时学校计划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校的历史,这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要把学校自身的问题解决好,就要放在本校中进行,而且还要把开设的课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即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社会的变化与教育的关系。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本校的历史,如采用图片、文字、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阶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学校的教育是独立存在的吗?它会受到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在南宁三中的百年史中留下了哪些足迹?回顾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哪些借鉴?……把身边的历史加入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来思考,就成为了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一个立足点,也是让遥远的历史走进学生心中的一个尝试。
而开设《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是在2008年4月底,当时奥运圣火在国外传递时,遭到了藏独分子的破坏,海外的华人、华侨及留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心与强烈的民族情感,但也出现了一些杂音,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从青岛二中毕业的学生王千源在美国的所作所为。学生对此非常关注,因此,笔者以这一事件为契机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开设了两节短期校本课程。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后,我捕捉了几个相关的名词:王千源的个人成长史、奥运、藏独、近现代的中国、自由。然后设计了几个板块的内容来开设:(1)什么是王千源事件?(2)关于西藏。(3)关于奥运会。(4)关于言论自由。(5)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通过开设课程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需要马上给出答案,但要对他们有所触动,让他们有所思考。
笔者认为,开设校本课程应该是在学校中的,开设的内容可以是在我们身边的、对我们有所触动的,也可以是当地或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是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或者是教师有独到见解的问题,或者是把学生的思想引到更高层次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
四、开设校本课程前教师应该做的准备
开设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就要求教师能很好地把握1898--2008年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同时,要求教师对身边的事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并且要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特别是对自己所要分析讨论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如《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既涉及了奥运圣火传递、藏独在海外闹事等相当多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涉及了许多中学教科书上没有提到的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充分地了解;开设校本课程还要求教师善于思考,尤其是尝试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最后提出的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和《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这么说,要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首先要有有思想的老师;最后要求教师能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与热情,热情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情的学生。
4.学校校本课程开设 篇四
学校名称:阳城县白桑联校白桑完小
课程名称:艺术类——剪纸
开设年级:四年级
开设形式:兴趣小组
课时安排:每学期12课时
主要内容:基本要领、方法技巧。
突出特色:
1、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2、选用特制的彩色宣纸,质地要求平整、柔软、色纯、不反光、质感强、纤维细腻。普通大红纸易退色、质脆、表面粗糙,不适合做艺术剪纸,但用于窗花,既鲜艳又经济。毛边纸系竹子纤维机器制作,比宣纸粗糙,价位较低,适合于普通艺术剪纸。
教师人数:4
专职兼职:兼职
教师学历:专科以上
教师专业:语文、数学教师
教师职称:小学一级4人。
5.学校校本课程开设 篇五
自查报告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教基〔2001〕28号)、《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湖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和〈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鄂教基〔2002〕17号),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就执行课程计划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程开设情况
1、开齐开足学科课程
在市、区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根据我区自身的特点,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具体做法是,每学期严格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方案、任课教师安排表、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科课程中,有关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本着既开足课时,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特别是课改课程中的小学科,在开齐并开足课时的同时,还加强这些学科的建设。比如: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等,各校在师资力量较困难的情况下,从人员配备、教学设施,实验场地等都给予了相应的力所能及的调整。
2、强化课程整合的相关内容
根据《江夏区义务段有关课程整合实施意见(修订)》的相关内容进行课程融合。
(1)专题教育中廉洁教育、反邪教、中华民族精神、防艾滋病、禁毒、禁赌整合并融到品社课程。
(2)武汉精神教育整合并融到品社课程;
(3)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工艺制作》、《科技制作活动》整合到科学课程。
(4)、法制教育融合到生命安全教育每周一课时。防灾防空、安全教育可采取集中作讲座、报告、开展实践演练等方式进行;法制教育可邀请法制专业人员(法制副校长)集中讲座、作报告、组织图片展等形式进行。
(5)心理健康教育0.5课时融合到课外活动中。(6)《综合阅读》融合到语文课中。
要求:整合到其他课程的地方课程教学,在教学设计等常规环节上要有明确标识;不能整合的,授课老师要制订专题教案。专题教育内容融合到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类活动中实施的,要有活动方案、班队活动教案、专题讲座讲义、影像、总结等相关资料。
3、开发隐形课程
我联区对隐形课程的开发每学期都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逐步在隐形课程中强化育人环境。首先,我联区坚持每学期的主题教育月活动。本学期的月教育主题有:讲文明,争做文明少年;树新风,争做绿色少年;赛才艺,争做艺术少年;讲方法,争做勤学少年。同时,学校还开设图书阅览室、各种橱窗、固定标牌宣传等。各教室的室内宣传布置到位,特别是教室布置及板报等都纳入每月教育主题中。我联区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和美育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生动活泼、和谐共处、开拓进取的教育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在管理体系和学校资源等方面都与城区学校存在一定差距。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如个别学科师资不配套,专职教师的配备不足,教学的质量等方面受到一定影响。还有硬件设施还不尽完善,特别是各学校的操场较小或有的没有硬化,影响了体育课与活动课正常进行。
四、努力的方向
以后,我们一定会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让学校的所有硬件与软件设施,都能为执行课程计划服务。争取达到与建设星级学校要求严格相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不懈努力。
6.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篇六
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
一、指导思想
我校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我校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一)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花林阔
副组长:于炳修 娄鹏 任成功 宁海涛 弓丽红
(二)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组长:任成功 宁海涛 副组长:教研组长
组员: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关教师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六大类课程:
1、体魄锻炼课程
2、文学艺术课程
3、科技创新课程
4、特长培养课程
5、人格成长课程
6、实践探究课程
五、实施办法
(一)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二)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五)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六)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7.学校校本课程开设 篇七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办学思路从原来的学科教育模式转向能力培养方向, 课程设置从学科体系向转向以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转变。信息检索课是一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提高信息应用能力、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最快、最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论学科。本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技能起着重要作用, 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中, 由于认识不足、课时较少和学校设备、师资等的局限, 中职学校基本上忽略了这门课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制约了他们今后在专业领域的发展。
2、中职学校学生状况
在我国,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偏差, 学习上有困难、不懂问题怎么办?他们基本上都是放弃求知, 他们与图书馆的联系不密切, 遇到问题时查找资料的意识能力很薄弱, 视野很窄, 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差。因此引导中职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成为当务之急大事。笔者任职中职学校多年, 利用下课休息时间, 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 他们的信息意识淡薄, 主动捕捉相关专业信息的能力不强, 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比较少, 图书馆的使用度低,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容乐观。二是对信息源不清楚, 检索方法不了解, 对光盘检索和网络检索知识为零。三是对网上资源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 很多学生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看视频娱乐, 再者就是玩游戏, 对网络和图书馆资源利用不当。对信息的种类、特点知之甚少, 更不知怎样有效检索、评价和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对信息检索技能的掌握就更谈不上。
3、信息检索的内容和作用
3.1 信息检索的内容
信息检索 (Information Retrieval) 是指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 并根据用户的需要找出相关信息的过程。它包括两个部分:1.存储:将大量分散无序的信息集中起来, 经过加工整理, 使之有序化、系统化, 成为可以查询使用的信息集合。2.检索:借助于查询语言, 将所需要的信息从集合中查找出来。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并进行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课程。此课程主要讲授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础知识, 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方法, 介绍检索系统 (计算机) 检索工具、技术与检索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的信息意识,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3.2 信息检索课程作用
3.2.1、拓展视野
通过学习信息检索, 使学生能使用它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情况,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能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 掌握行业动态, 更好地服务于工作。
3.2.2、明确专业方向
在中职学校, 大多数学校所教授的专业知识都不是最新的, 学生在就业时会发现学校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现实工作的实际问题。学生学习过文献检索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 并明确专业中的哪个领域适合自己,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找到跟专业相关的知识, 这样学习的内容被掌握得更加牢固, 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4、开设信息检索课程的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形式, 提高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强度
4.1 将最新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 让学
生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让信息检索课程跟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需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我们要选择符合中职学校软硬件教学条件下的内容, 及时删除落后的内容, 增加补充最新知识。随着网络的普及及光盘技术的发展, 网络信息检索应作为信息检索课的新知识点, 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和检索为重点的新体系, 将计算机检索贯穿于检索课程的始末。在教材的选择上, 选择实用教材, 选择的教材需考虑学生的程度,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具有详细步骤的实例案例教材对他们比较适用。同时信息检索任课老师也要跟上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 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4.2 使用现代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检索课程的兴趣
现代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 主要体现在:一是现代教学方法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 使用多媒体教学, 课堂上可以呈现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 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二是现代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信息检索课程的特点和性质, 介绍几种适合在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4.2.1 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属启发式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授课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 让学生思考问题, 让他们在掌握信息检索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 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在项目的驱动下, 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归纳利用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及探索精神。同时项目不是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 而是以小组为单位, 让他们组内有分工, 有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检索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共享资源, 共同承担学生任务, 完成学习目标, 活跃了课堂气氛, 充实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4.2.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 协同学习的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是一种促动式的教学方法, 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兴趣。信息检索是一门关于如何查找、获取文献知识和信息的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使用案例教学法作为理论学习的辅助手段, 减短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距离, 找到信息检索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 对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理论知识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完成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
4.2.3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与信息检索课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在信息检索课程的授课过程是让学生克服困难, 然后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问题教学法以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接到问题后, 以个人思考或小组为单位去讨论, 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信息检索知识,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加强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使用在信息检索课程中, 能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的实现。
4.3 增加实习环节的比重, 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信息检索课是一门传授方法的课程, 教师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授课教学过程中, 增加实际的动手环节特别是上机动手的比重, 利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等资源,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大量的动手上机练习, 让学生真正掌握联机检索和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的方法和技能。
4.4 将入馆教育并入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体系
在新生报到后, 中职学校在展开入学教育、参观图书馆时, 可把简单的目录查询与馆内电子藏书的基本使用方法作为重点介绍, 强调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让入馆教育成为信息检索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今后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4.5 开展多种形式的用户培训
培训讲座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用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中职学校的师资资源有限, 因此, 文献信息检索课可以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并非必修课,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短小精悍、主题明确的用户培训讲座。这些讲座的开展将有助于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 增强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5、结束语
在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各种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检索课程的设立将会成为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掌握好了信息检索, 就可以及时获取相关行业动态, 获取前沿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信息。俗话说:“受之与鱼, 不如受之与渔”。信息检索课程的设立将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各类知识和信息, 引导学生将不受时空限制便可实现终生教育。让学生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生活、工作、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霞.信息检索课课程现代化教学方法试析[J].新世纪图书馆, 2003 (2) :82-84.’
[2]陈钰.加大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力度推进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1) :149-150.
[3]韩开来.浅谈信息检索在提高专业教育方面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08 (6) :38-39.
[4]白建, 华赵军, 赵立祯.以案例教学加强信息检索课实践环节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 2008 (3) :70-72.
8.学校校本课程开设 篇八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学思路;教学尝试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定的民主化。我国近几年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提出: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确定个性化、特色化课程,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和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一、校本课程教学思路
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必须体现校本化。在高中常规英语教学中,教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在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特别是交际能力方面做得很不够。因此,我们将“把知识转变为初步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校本课程的目标之一。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在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校本课程的目标之二就是增加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常有这样的弊端,即课堂教学以灌输──接受型模式为主,由此产生学生认识能力、自学能力低下的不良后果。在校本课程中突出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我们追求的第三个目标。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安排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安排应依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既容易实践,又补充必修教材内容的实用的、短小而又相对完整的板块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因此,在课程设计模式中,我们统一每一章的编写体例为:A.研究性课题学习(Research Tasks for Learning)B.模仿与操练(Imitate and Practice)C.欣赏(Appreciation)D.生活实践(Learning in Doing)E.潜能开发(Developing the abilities)F.阅读网站(Reading On Line)G.评估与评价(Assessing)。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摒弃了以前单一的灌输──接受型的“填鸭式”教学法,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表演式等教学方法。我们将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他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每堂课开始时,要求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在教学中,我们对听、说能力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校本课程的效果评估
校本课程是一门严肃的实践课,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制订了相应的测试方法。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校本课程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不将词汇作为测试内容。测试主要着眼于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背景知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行学分制。这在评价导向上要求教师不但要上好常规课,而且要能组织、开发出1~2门具有校本课程意义的、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
五、校本课程尝试中的思考
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使“人”的存在和“人”的应有地位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凸现和回归,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书匠”的形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实践中,增强研究意识,不断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
2.合理兼顾学生兴趣和学科能力培养
我们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往往会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调查。我们发现选择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语视听的学生较多,大部分学生选择的原因是这些课要求不高,情节有趣,比较轻松,很容易拿到分数。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做出合理的调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要减轻学生负担
任何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都不会得到学生的支持,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选材时,特别要注意文章的难易度,尽量降低对学生的词汇要求,对不能猜测的生词,我们一般加以汉语释义,使学生自学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上。再者,由于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多样性,这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为授课时的设疑、答疑、讨论做好准备。负担轻、效率高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丁筱燕.新标准 新理念 新课堂:Britain and Ireland.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9).
[2]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8.
9.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篇九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首先欢迎大家到实验学校指导工作,感谢大家现场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和课程教学。
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中,我们本着学校阳光办学理念,聘请开发顾问,成立课程研究、审议、评价等组织,制订《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评价方案》,经过近三年时间探索,确定了34门校本课程,现在各课程教师制订了《课程纲要》,真实备课,引导全体小学生自主参与。
下面我把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具体做法和一些想法向各位领导同仁做一汇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课程理念:让每一个生命都闪光
校本课程是什么?三年前在我们的心目中和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没有多大区别。但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在大量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有了明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一)校本课程的定位
在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关于校本课程的20个视频后,我们对校本课程有了拨云见日之感。
什么是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在这个定义中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必须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来确定,也就是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学校想培养阳光自信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哲学,那么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就不是随意的,应该为阳光学生的培养服务;二是必须对本校学生进行需求评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三是校本课程是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四是校本课程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的课程,不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规定动作。
校本课程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校本课程有这样四个要素: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较之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更规范、更稳定、更科学,有一定的运行规划和线路,有自己的出发地和目标地。
(二)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就是国家授权学校做主,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
开设到现在,我们深刻体会出这句话对于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多么重要,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想把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学生的特长培养结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也是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规律的。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地利用校内和校外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和发展,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学生的特长发展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附属品,而非主要成果。
结合我们学校阳光教育理念,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孩子在课程自中变得阳光、自信,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校本课程中闪耀出己独特的光彩。
二、课程设计:力求科学规范
校本课程是国家授权、学校作主的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课程,只有科学设计、规范运行的课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达成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因此,在校本课程设计上,学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从了解和学习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入手,规范校本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学校教育哲学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学校新建于2011年上半年,但建校不久,在汤校长、王校长的带领下初步建立起阳光教育文化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初步将学校的教育哲学定位为培养阳光自信的人,将校训定为“天生我有才”,校风定为“阳光做人,自信做事”。“天生我有才”这一校训是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而设立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它给全体师生传递的信息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才气,只有用心去做、耐心去学,勇于尝试和挑战,每个人都能闪耀出自己独特的光彩。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理念,学校于2011年起就着手校本课程的开设工作,力求以多样、多彩的课程满足师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的师生都能成为阳光自信的人。
初步有设想,现在形成了比较实用的规划方案。由杨艳艳主任牵头制定。
(二)以需求评估为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2年,在整体文化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由王兆梅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组建了30个社团。2013年,在社团运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我们将其转型为校本课程。转型为校本课程,意味着它不再是兴趣小组,也不再是社团活动。
为此,我们于2012年6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需求评估,对学校
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了每个学生的家长、每位老师爱好特长。
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地推敲和论证,最终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类型。
教师个人:教师个人开发,这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和评价;
教师小组开发: 轮滑、陶艺、棋艺属此类种类型,每门课程由两位教师来开发,分学段开课,这种类型的好处是学生年龄段相对集中,教师便于课程设计和管理,目前看来,这种形式是相对科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后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教师全体开发:学校的读书课程属此类,每天中午学生都进行课外阅读,周一三五下午课外活动进行读书交流和汇报。
校内外合作开发: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及学校师资不足的现状,我们聘请了部分校外辅导员和本校教师一起合作开发了部分课程,软陶、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都是这种类型。
师生合作:这是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合作开发的课程。爵士舞和快乐写作、实践银行、实践超市四门课程都是这种类型。这样的课程基本属于学生自主管理,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体验成长。
从开发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课程选编、课程改编、课程新编三种类型。
课程选编:根据我校部分课程开发能力较缺乏的状况,乒乓球、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等课程采用课程选择式开发。
课程改编:学校大部分课程都采用课程改编式,即对已有的课程(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
课程新编:对实践银行和实践超市采用课程新编的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学生自主管理的路径与方法。
对于已确立好的校本课程,我们依据“体系→科目→课题”的思路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前期调研,共分艺术审美、健康生活、趣味益智、学科拓展四大体系34个科目。
三、课程运行:以师生为主体,以自主为状态
以前我们固定每周二、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上个月,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根据微课堂教学理念,报请区领导指示,把下午的前三节课调整为30分钟,最后两节课为校本活动时间。
课程运行工作中,我们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自主作为运行的主要方式。
(一)课程纲要教师自主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与门类确立后,我们没有着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而是花费大量精力组织教师编写了课程纲要,使每门课程走上规范稳定的运行状态。
首先,我们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从对校本课程的基本认识、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校本课程纲要三方面对各课程辅导教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明晰了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设校本课程?如何开设校本课程?
在明晰关于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后,课程组组织教师着手于校本课程的编写,并采取过关的形式,由课程组对所有的校本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写批注,再次召开修改会进行修改,不合适的进行多次修改,直到达标为止。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规范、更科学,我们邀请区教研、教科室领导来校对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课程纲要、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地辅导。
校本课程纲要的形成,使全体教师明晰了自己的课程将走向何方,如何走,保证了课程的正常稳定运转。
(二)课程科目学生自主选择
在确立了即将开设的校本课程后,为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保证选课环节的客观性,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组织教师为自己的课程编写了海报,将海报展示于校内和校外,校外的主要是给家长看,因为参加课程需要家长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支持,比如轮滑鞋,绘画颜料、舞蹈练功服、羽毛球拍等。二是设计了一张自主选课表,让学生带回去和家长一起选课。学生的自主选课表填完后,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志愿进行分课。实行学生自主选课,主要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校本课程真正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而服务。
(三)课程学习学生自主管理
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以自主管理为基本思路,对所有的课程进行了自主管理的分层要求:
第一层是自主管理,面向爵士舞、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带这两门课程的分别是王兆梅和杨艳艳,是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组的主要管理人员,这两门课程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一是出于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爵士舞课程的学生在2012年时完全处于百分百管理状态,这种管理状态的出现完全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2012年六·一儿童节上,四年级一班五位女生的爵士舞《千方百计》在初选中一举夺魁,时尚个性的动作、阳光帅气的服装引起了评委的关注,在和孩子们交流后发现:这个舞蹈是孩子们自己根据音乐创编出来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老师参与辅导,就连服装,也是孩子们自己请车友宜的家长买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事件的启发,2012年9月,学校经过充分论证与思考,建立起近30个社团,并在爵士舞、拉丁舞社团中试行“学生百分百自主管理”,将社团的过程管理、活动展示等全部交给学生来做,教师不再全程负责,必要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2013年,学校将社团转型为校本课程时,为爵士舞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以使爵士舞课程的发展更健康有序。
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也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课程学生共二十八人,分为七个团队,这七个团队的队长是由学生自荐和推荐评选出来的。队长出来后,队员自己选择队长,这样,通过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组成了课程的七个团队,学生们自己命名了团队名称、团队目标等,比如团队名称分别为:囧战队、鸡牛部队、青冰队、猫咪队、星星队、雪魅队、梦啦啦队,这些由学生自主命名的名称和我们成人设想中的完全不一样,但学生都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比如青冰队,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所以她们取名青冰队,她们的目标是超越管理顾问杨艳艳。雪魅队,她们希望自己写出的作文象雪花那样高洁、充满魅力,囧战队和鸡牛部队的成员全部是男生,囧的含义代表郁闷、悲伤、无奈,而这个团队的含义和目标是战胜囧状,保持一种乐观自信的心态。
第二层是其他课程尝试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起初将点名、卫生、纪律维持、卫生打扫等交给学生去做,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后再逐渐放手。
自主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张扬、风采展现的平台和机会,使师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也满足了师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师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自己作主的课程。
四、课程评价:在表现和赏识中锻造师生自信风采
校本课程的开设,给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姿的舞台,更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管理好新开设的校本课程,是课程研究组讨论最多的话题。经过多次尝试与论证,初步建立起了“制度+人文”的管理模式,以表现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为主要形式,打造师生阳光自信的风采。
(一)在自下而上的制度管理中凸显人文情怀
为了规范教师的课程开设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制度了《校本课程管理规定》、《校本课程评价细则》,对教师如何上课、学生如何上课、教师请假如何处理、学生转课如何处理、如何评价辅导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开课过程中,课程研究组根据相关制度进行检查和通报,每次开课都发放检查通报。
制度能规范人的行为,却缺乏人文的情怀与细腻。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课程组注重以情感管理来弥补制度管理的刚硬,使整个课程管理刚柔相济。
课程组成员在制定重大决策前,首先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动态,尽可能让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出现,使各种制度、决策的形式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既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被尊重的成就感,又可以形成制度与规则的价值认同。
(二)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形式,在赏识中激励师生自信心的形成
对于校本课程,我们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表现性评价,如表演、朗诵、作画、捏制、写作等,尽可能地不使用纸笔测试的形式,力求以评价给师生搭建风采展示的舞台。在评价标准上,以赏识性评价为主,重在发现师生在课程中的闪光点、进步处,以激励师生的自信。
五、课程成果:每个生命都绽放异彩
提到课程成果,我们不想单纯地向大家汇报我们有多少作品获奖,有多少学生被评为何级优秀。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是满足孩子个性成长的需求,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生成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无法拥有的体验,找到自己的自信,收获快乐与成长。而这其间,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也会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与提升。
(一)学生的收获与成长
1.收获快乐的学习状态
开设校本课程之后,学生对校本课程是否喜欢成为课程组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对于校本课程,学生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选课,如果在开设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保持,学生可能就会产生转课的念头,如果大批量地转课,校本课程就不可以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课程组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本学期,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和监控:一是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采取当面访谈的形式进行询问;二是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机会,以《校本课程大家谈》为主题,让学生采访本班同学对于校本课程的感受与看法;三是以书面形式引领二至六年级学生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中期总结。(展示中期总结图片)这三种方式进行调研后,我们的结果是学生非常喜欢校本课程,许多学生表示下次还要报门课程。我想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功。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六年级二班的一个孩子,他是班里最跟不上的一个孩子,父母双亡,以前在课堂上经常没有表情、很木然,因为他基本听不懂也插不上嘴,但现在这个学生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容,在软陶课上,他很专注,很认真,也非常有成就感,中期总结写得满满的,虽然句子中标点缺失很多、也不少,但他想写、敢写了。这种状态,也带到了平时的学习中,有一次上实践课,老师让学生们自能展示,不需举手,直接站起来给大家汇报,诸葛祥轩是第三个站起来汇报的同学,全班同学自发地为他鼓掌。
做陶艺时,有的孩子喊我“师傅”,我也回他一声“徒弟”、“悟空”;有时已经放学了,有的孩子还想做,向我缠着我请求“师傅,您别先让我滚呵,我得做完的。”那种融洽的师徒关系,学生也自在,老师也自在。
2.收获真切的成长体验
真正的成长所指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能力和情感目标上的实现与达成。许多学生在中期总结中提到了自己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三年级三班于润涵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在陶艺课程的学习中,我体会到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是如果细心做你就会成功。”
三年级四班奚岩基写道:“我喜欢篮球这门课程,因为可以练习我们的身体,让我们长得更高,学习的过程我感觉很艰难,必须刻苦才能有收获。我的收获是任何事都要刻苦劳动才能有成果。”
五年级二班曹艺馨在烹饪课程中期总结中写道:“我吃着自己炒的鸡蛋,心里乐开了花,俗话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天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吃到了幸福的味道。”
老师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深刻地体验到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成长,开设手工课程的吴迪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做手工本来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作,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从一开始的坐不住、做一会就烦躁转变成为:‘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再做一会。’”
3.收获自信的精神风貌
自信从何而来?居里夫人有句名言: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而个体的自信心决不是在封闭着的自我意识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周围的人们交往中,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想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以此作为素材,并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内化到自己的心理,从而形成自我形象。换句话说,个体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
在培养阳光自信学生的教育哲学的引领下,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以赏识性评价为主,无论是针对辅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力求评出自信、评出风采,事实证明,学生们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在赏识性评价中,慢慢地建立起了自信,逐步向着自信阳光的目标迈进。
周传国,一个三年级学习不咋得的、像个“小秃爷”,做陶艺认真度超出我的想象。表扬他为什么能做得好——你很聪明,认真了,听得准确、观察得细致。学习数学时也这样一定能学好!
六年级一班韩涵在合唱课程的学习中期体会中写道:“平时我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现在终于有机会了,我们园一共不到三十个人,虽然人很少,但要一个一个地起来唱还是有一点紧张,王雪老师不断地鼓励我们要有自信,不要害怕展现自己。这一门课程让我感受到: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要太胆地面对恐惧就能克服害怕。”
三年级四班王梓萌参加的是架子鼓课程,她说:“学架子鼓能在班里很出
色,别人都不会就自己一个人会很光荣。”
赏识性评价需要教师高看学生,而教师放低身段,和学生一起学习,也是生发学生自信的源泉。王宝菲老师是学校架子鼓课程的助教(她自己不会,学校有聘请的校外专业教师),负责管理学生。她在课程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架子鼓,这种低身段的课程参与形式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一个片断:
“陈老师让我作为第一组(3人)来尝试,刚开始我敲得还可以,但到后面我全乱了,该敲四下的我敲了三下,看着在旁边指挥的陈老师向我喊“四下,四下”,我却更加手忙脚乱的敲了五下,也许是陈老师再也忍不下去了,便“咔咔”关上音乐,并指着我说:“你,到旁边站着去!”,这一句话让我浑身冒汗,仿佛一下回到了学生时代。此时,学生都正瞪大眼睛看着我,这目光让我窒息。倘若有个洞我会一头钻进去。后面,在学生的练习中也许有了我这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反例,站在旁边警示着他们,他们个个学得都很快,敲的也比我准确。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一个平时各科成绩都在及格边缘徘徊的学生,当他顺利敲完走到我身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你要认真,加油”。这可是我平时在课上用来鼓励他说的话。看着他自信的背影,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也许正是有了这次的教训,我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更加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一有时间我就练一练陈老师教的动作,慢慢的我赶上了,让自己由反例变成了正面的榜样。我终于也能跟学生们一样自信,轻松自如的演奏了。现在孩子们见到我都会兴高采烈地叫我“架子鼓老师”,我也倍感喜欢和珍惜这个称呼。因为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我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架子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4.收获专注的学习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李旭做陶人,最小的和一粒黄豆一般大,一个小坦克不到2厘米长,一个3厘米大小的泥人用十七八个部件粘合起来;赵振东做的8厘米高的人物,每个手指只有半个大米粒大小,细心地粘合。
篮球、轮滑听起来有趣,但是要反复练习一个运球动作、反复练习一个轮滑姿势时间一长也有些枯燥。——需要坚强。对陶艺班的同学来说,天冷了,我们还敢不敢揉捏那冰凉的陶艺?——让学生体会到做陶泥,不仅能使自己心灵手巧,还能让自己坚强。
陶艺班的孩子现在再看自己最初的作品,往往是嘲笑自己做得难看——“我做得这么难看还得能得奖来。”有的孩子用陶泥做作品,一开始哪怕做的是乌龟或老鼠,都要在背上大大地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他自己做的,有一种成就感。现在,再做时,哪怕做得很精致,自己也不想再刻名字了——一写上字,就不好看了——这是审美感增强了。从注重成就,到注重审美,这是一个小小质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飞越。
在陶艺班我们有个小要求“纸不揉团平展放”,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养成讲卫生、节约的习惯,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耐心做事、不急躁的习惯。我们也建议全体学生注意这一小细节。
生活习惯上,还有一小细节,陶艺上课时要欣赏或用到一些器物,如各种形状的洒瓶、饮料瓶、圆珠笔芯、月饼塑料盒、一次性纸杯、超市发的宣传纸,等等,这些都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家中、路上、垃圾堆里淘宝一样淘来的。前段时间远足拉练,一个学生从垃圾袋里拣回一个盛果冻的心形小塑料盒拿回来,兴高采烈,那种满足感——她是如获至宝。——这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
陶艺不光是只做捏泥,让学生了解陶瓷历史、了解中国历史,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在孩子心中真实形成,其爱国情份就有了!CHINA——我为你自豪!让学生背背、抄抄关于陶瓷的诗词、夸夸同伴的作品、搜集、交流陶瓷的图片文字资料,这是一种情趣、一种能力的提高。
我对孩子们讲,我们这个校本课程的名字叫“熠尘陶艺”—— 陶艺能让尘泥闪光,通过做陶艺,我们能让自己闪光。
(二)教师的收获与成长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老师、喜欢学校,还使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在职业状态上发生了质的改变。
1.形成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能力
什么是课程?在将社团活动转型为校本课程之前,许多老师说不出所以然,而通过培训与研究,老师们建立起了课程意识,明白了课程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不同之处在于:课程必须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课程的四要素保证了课程的运行不是想当然,而是在科学规范指导之下的教学行为,而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课程纲要就是进行教学行为指导的“科学和规范”。
对于老师们来说,课程纲要的编写非常具挑战意义。课程纲要看起来内容不多,行文也不深奥,但要想编写一份实用科学的纲要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我们学校纲要的编写实行过关达标制,每份纲要的修改都在三次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更多,直到过关为止。在多次编写、修改、讨论、调整的过程中,老师们从一个新的高度上对本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进行了重建,使之前想当然、跟着感觉走的课堂状态转变为行之有据,许多老师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比如刘俊兰老师,所带的是户外游戏课程。做纲要时一筹莫展,她很勤奋,自己上网搜集了200多个户外游戏,但如何上却没有思路,借助做课程纲要的机会,教科室杨艳艳主任帮她一起进行了梳理,首先确立了课程目标——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更重要是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游戏的规则,形成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她们在这200多个游戏中进行遴选,最终确立了30个适合小学生的游戏,然后对这个30个游戏进行分类,最终整合为六大类。这样一来,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目标与使命,户外游戏也不再停留于好玩、有趣的层面,而是走向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意识的出现,是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们的另一成长体现,负责电脑课程的朱孔利在课程中期总结时提出:“在学生电脑画指导方面,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在电脑操作方面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点,但在图画的构思上,布局合理性、颜色搭配等方面则较薄弱,今后的开课过程中,我设想邀请美术组的几位老师来做一些基本美术知识的培训,整合两门课程的资源,在互补中达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其实,朱孔利设想的这种团队开发、课程整合的形式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形式,能使校本课程资源达到最优化,现在这种设想出自于开发教师之口,以一种自然需求的形式出现,下一步的这种开发形式的完善与整合就会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2.改善职业状态,收获职业的幸福感
校本课程的开设,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职业状态,许多老师在课程中体验到与学生交流、共成长的快乐,收获到教师的幸福感。
户外游戏课程刘俊兰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通过两个多月的课程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慢慢发生着变化,由上课前各玩各的到站齐队伍等我上课;由不听我讲游戏规则玩自己的到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回应„„孩子们上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很幸福。
武术课程陈汝琦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看到孩子们在不断提高,我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和感动:现在天在逐渐变冷,有的学生在和我做游戏的时候发现我的手凉,一下课就拉着我的手给我暖,一直送我到办公室给我推开办公室的门„„诸如此类的小事还有很多,因为感动,所以我会更加努力!”
陈之笑老师作为新毕业教师,带初级轮滑课程给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课程组检查时经常发现她给孩子穿轮滑鞋,或是搀着孩子一个个地练,她戏称开课之初自己是学生的超级保姆和解决麻烦的超人,课程开设之初陈老师非常累,但付出总有收获,她在辛苦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满满的幸福,她是这样写的:“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孩子们都滑得像模像样了,至少穿戴护具和正常滑行都没问题了,这也让我省了不少心。而且孩子们的热情和天真对我很是鼓舞,每次在路上碰见我都冲我喊‘笑笑老师’,有的孩子还经常送我一些折纸之类的小礼物,还有一些小女生每次都非要拉着我让我陪着滑,不然就冲我撒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个叫奚悦的女孩子,每次她滑过来的时候,都噗的一下子抱住我,嘻嘻的笑叫我老师,那种
被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幸福是人们生活、生存、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的初衷,相信不在久的将来,每位老师都能象陈之笑老师那样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能在校本课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还不够成熟,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如,随着学生的成长、水平的提高,如何将一个科目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其内容又如何综合编排,全体教师的开发水平如何提高,个人开发怎样向团体开发转变,等等,都还有更多的问题去探讨、更长的路摸索。
校本课程建设中,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是学习者、探索者,在建设中我们提高、成长;对学生来说,我们不是要培养他们要成为专业人才的,虽然我们也给了孩子一点点专业方面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过程中让孩子快乐了、自信了、阳光了。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上,我用这样的话来鼓励作为基础教育者的我:
给禾苗宽敞的空间,它就会充分地沐浴阳光,何必担心以后能否花艳果硕? 给鸟儿辽阔的蓝天,它就会自由地坚硬翅膀,何必担心以后能否翱翔长空?
10.立足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3 篇十
金塔县南关小学 王学才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自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的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使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相适应。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了安全教育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常识、艺术特长类等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引导学生在养成教育、艺术教育天地里主动参与,自主创造,自由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养和艺术兴趣,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立足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本着立足学校实际、延伸课程内容、凸显学校传统特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的理念。突出一个“本”字,也就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体现学校教育特色、管理特色和育人特色等。首先是突出学校这个“本”,以学校传统特色为突破口,开发利用本校资源。其次是抓住教师这个“本”,即教师已拥有的专业水平和特长技能,这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实施和组织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第三是强化学生这个“本”,从学生家长的现实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出发,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特色项目、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特长生培养、课题研究及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教师特长、学生需求、社区与家长的优势开发而成。依据“文化课成绩与艺术特长同生共长,重德与启智相辅相成”的育人目标,特别是立足艺术特色的创建和发展,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作为主要的校本开发课程,初步构建起以艺术特长型、综合实践型、体育健身型为主的学校课程模式。设置20多个课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专修课),建成“十队”“八组”“十五室”,学生参与率达100%。
(一)按课程内容分为:
1、艺术特长型学校课程:电子琴、舞蹈、小号、儿童简笔画、水墨
画、素描、书法等。
2、综合实践型学校课程:计算机、十字绣、制作(科技制作、手工制作)、小记者培训、棋艺等。
3、体育健身型学校课程:兵乓球、篮球、足球、健美操、田径等。
(二)按课程设置分为:
1、必修课:竖笛、横笛、口琴、小学生思想道德操作指南、小学生安全教育常识等。
2、选修课:书画、器乐、文体、手工、棋艺、科普等。
3、专修课:书画(简笔画、水墨画、素描、书法)、器乐(电子琴、小号、二胡)、文体(舞蹈、篮球、乒乓球、田径)、制作(科技制作、手工制作)等课程。
(三)按课程研发校本教材,因材施教。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先后开发了适合学生实际的《竖笛演奏技巧》《小学生口琴吹奏方法》《刺绣艺术》《少年透视入门》《简笔画入门》《电子琴演奏法》《小学生舞蹈及形体练习法》《象棋入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操作指南》等一系列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例如省级骨干教师王玉荣老师开发的《少年透视入门》这门课,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每节都设计了教学目标,课后设计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若干素描作品图片和范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从学校作品展室、校园内展示的件件作品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快乐”。
(四)按课程完善评价机制,引领课程向纵深发展。
教育评价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我校的艺术特长课程评价原则坚持“重过程,兼结果,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等。评价机制做到活动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相结合,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问卷调查、竞赛、作品展示、汇报演出等形式对学校课程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结果记入教师考核,学生的评价表附在“学生的素质报告书”后面告知家长。
学校制订了《学校课程开发规划》《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课
程开发指南》《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学校课程考核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
二、创建活动载体,激发学生兴趣。
1、以课外活动为阵地,扎实推进艺术实践活动。
活动是艺术生成的机制和源泉。离开具体活生生的艺术活动,艺术教育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把活动性贯穿于艺术教育始终,在活动中求发展,活动中受教育,活动中出成果。我们通过增强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参与,自由发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创作,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
我们将课外活动作为学习艺术,创造艺术的课堂。在低、中、高年级中分别舞蹈、美术、书法、图画、硬笔书法、器乐、手工制作等课外活动小组,在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组织活动。做到人员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每周一次班级的“自己艺术佳作欣赏”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激发学生练习特长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艺术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校制定的“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目标。
2、以“艺术日、艺术节”为舞台,让学生尽展艺术风采。
英国美育理论家雷德芬曾说:一个孩子,到了进小学和初中的年龄以后,常常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创新能力和跃跃欲试的心情,只要给予他们的适当的鼓励和指导,这种能力就可能伴随着其他的重要能力发展起来。学校确定星期三下午为学生艺术日,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为学校的艺术节。“艺术日”、“艺术节”为学生搭设了一个能够尽情地自由自在地表演的舞台,创设一个让他们自由施展艺术才华的空间和环境。活动全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艺术的实践活动,从创、编、排、演、主持都是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造、实践的过程。特别是每年的艺术节上,器乐合奏、大合唱、舞蹈、诗朗诵、相声、小品、音乐剧、课本剧、艺术体操等应有尽有,精彩纷呈,既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又让人得到了美的享受,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3、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美国著名脑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多年研究,探明了人脑两半球的分工:左脑控制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右脑控制形象思维。艺术追求的是神韵与意境,其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都是形象性的。例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作品、手工制作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对人的个性、品质、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同情心、智力开发等有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教学中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力很大,教师创设一定的意境,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多种感官,使每位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在手工制作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有一种习惯的思考方法,那就是看了材料,才会想到做什么东西。因为特别的材料总是让我们联想到某些东西,比如毛线可以做头发、纽扣可以做眼睛、盖子可以做轮子等,这样做出来的手工当然也是有创意的,可是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呀,多了就不新鲜了。我们就启发学生可以反过来去想,富有创造性地去想,因为材料是可以变化的。比如我们做只小白兔,材料就限定为白纸,纸片和小白兔可以说没有特别相似的地方,那我们怎么做呢?当然要把白纸进行变化。我们可以先抓住小白兔的特征:身体、耳朵、兔毛„„纸卷起成圆筒状可以做身体、卷成槽状可以制作成耳朵、剪成流丝状可以制作兔毛„„经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思考、去创作、去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针对现阶段学校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轻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及学生课业负担重,厌学情绪严重等现状,坚持上好学校艺术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动手实践与创新、想象力明显提升,内在潜质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尤其是过去一些学业成绩差的同学,一度失去了学习自信心,但在校本课程这块平台上,又找到了成功的乐趣,重新认识了自我,重新激发了学习上进的信心,上课时积极思考探究、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厌学、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增强。
三、彰显艺术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艺术教育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品牌。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培养了一批在器乐、舞蹈、绘画、书法、编制、刺绣、棋艺等等方面
【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推荐阅读:
学校校本课程总结09-07
学校校本教研方案06-16
××学校校本培训总结08-20
学校校本研修活动记录08-06
学校校本教材自查报告09-09
校本培训学校总结09-20
初中学校校本研修计划书08-22
职业学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09-25
暑期幼儿园校本研修总结(学校)10-17
2022年度学校数学组校本培训总结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