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 课程设计

2024-11-22

专业教育 课程设计(共11篇)

1.专业教育 课程设计 篇一

论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

杨敏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 永川 420160)

Discussion on Teaching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Yang min(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hongqing , Ya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收稿日期:2011-3-19 作者简介:杨敏(1981-),男,四川阆中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通讯地址及邮编:重庆市永川区兴龙大道1999号 402160 联系电话:*** E-mail: 99879733@qq.com论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

中文摘要: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教学设计核心理念为理论基础,提出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方法和要求。

中文关键词: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Discussion on Teaching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Abstract: The teaching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carried out smoothly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personnel training.In this paper, the core concept of teaching desig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put forward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re curriculum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design of unit teaching ideas, methods and requirements.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Teaching Design

教学标准资料是一个系统,包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案等三个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其核心是能力体系和课程体系,属于第一层子系统,课程标准是宏观的课程教学规范,其核心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与标准等,属于第二层子系统,教学设计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是能力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案,属于第三层子系统。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着直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角色,因此,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1教学设计核心理念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是建立在地方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及教学条件等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思路,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1系统观

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包含教学主客体(教师和学生)要素、教学条件(一体化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要素、课程信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要素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职业精神、典型企业文化等)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从系统整体上考虑各个要素,才能做出逻辑关系严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

1.2能力观

高职学生的能力是社会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过程就是训练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过程。知识不能转化能力,能力是训练出来。因此,教学设计要体现任务引领,实现理论、实践、考核三位一体化。

1.3主体观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导演”作用,示范和指导学生按照项目或任务载体的步骤进行教学,学生起到“演员”作用,模仿教师操作,领悟要领,反复训练。显而易见,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表面看仅仅是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深入分析,更是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

1.4发展观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地位,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如何体现高端呢?如何区别中职学生?要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过程中,不仅训练工作过程中各环节必需的技能,还需训练学生的领悟能力,要让学生感悟,触类旁通,大胆尝试和创新。因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环节。

2.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脉络,是课程单元设计的基础。通常以“说课”方式进行课程的第一堂课教学,一般包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考核方案等五部分。

2.1 课程地位和作用

课程地位和作用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主要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所反映的专业能力体系和所对应的知识体系,得出本课程的性质以及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目标,可分解或整合,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一一对应。素质目标必须符合职业岗位及工作过程要求的素质。

2.3 教学内容组织

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指根据工作过程或能力逻辑关系,以项目+任务方式为主线,融入理论,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可分解或组合。一种方式是以能力目标为主线,以每个能力目标为模块设计单项训练任务,同时设计综合能力训练项目,文科类专业可做课程设计,理科类专业可做项目设计,例如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的《市场调研实务》课程,最终设计某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课程设计,学生按市场调研和分析流程逐一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实现了培养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最终设计某管理系统的课程设计,学生按开发管理系统的流程逐一完成各个功能模块的任务,实现了培养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另一种方式是整门课程设计成一个大型项目,将项目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就是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教学结束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管理系统开发的大型项目,将项目分解成登录界面设计、基本信息维护界面、资产入库界面、资产出库界面及资产异动界面等五个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就是如何实施任务的过程。

2.4 课程教学方法

教师、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对象等要素直接决定着教学方法,不能评价哪种教学方法是科学的、有效的,学生能快乐学习、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就是科学的教学方法。重要的原则是: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5 课程考核方案

考核方案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考核标准及教学设计,要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理念,以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主要在教学过程的单项训练任务中,检验学生是否达单元教学目标;终结性考核以以综合能力训练项目为主的知识和能力融合性考核,也可单独考核知识和能力。

3.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通常指编制课程单元教学方案,是将课程整体设计如何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包括单 元教学目标、教学载体、教学过程及工作任务单。

3.1 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一致,以单元能力目标为主线,设计相应的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如果课程教学能力目标比较具体,就将课程教学目标作为单元教学目标。反之,如果课程教学能力目标比较宏观,则需要对课程教学技能目标做进一步分解,将分解的子技能目标作为单元教学技能目标。

3.2 单元教学载体设计

单元教学直接训练学生的能力,以任务导向,以载体为支撑。因此,单元教学的载体应选取职业岗位中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比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消费者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学校所在城市的商品房的目标顾客的购买行为分析作为载体。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登录窗口程序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以学校的教务系统登录窗口的程序设计为载体。

3.3 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单元教学的主体,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角色及活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一体化教学,则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理论、实践、考核一体化,应由导入工作任务、实施工作任务、训练工作任务等三大环节构成。

导入工作任务指分析载体,提出本堂课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实施工作任务指按照工作步骤的逻辑顺序完成工作任务。关键在于紧紧围绕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应详细编写实施工作任务的步骤、内容和要求。内容以知识要点形式编写。

训练工作任务指完成实施工作任务后,学生自行反复训练的工作任务,一般由教师配套编写工作任务单和课程设计指导书。

3.4 工作任务单设计

工作任务单是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单元教学训练有机结合,在单元教学过程中配套的训练学生能力的方案,是单元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深化,不能代替单元教学设计。其核心要素是工作要求、工作流程、考核标准。

工作要求:结合企业(行业)标准,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各重要环节的规范。

工作流程: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注重工作任务训练过程中各环节的深入分析,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感悟,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考核标准:检验完成工作任务预期目标的标准,也是检验单元教学过程的预期目标的标准。通常是课程整体设计的过程性考核标准。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考核、技能考核及素质考核等,考核标准要量化、可操作,才能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3.5 课程设计指导书设计

课程设计指导书是完成各教学单元后,实施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可作为终结性能力考核的依据,一般包括项目背景、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成果标准等要素。

项目背景: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准确、精炼描述项目背景信息,才能明确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课程设计以工作任务贯穿整个过程中,工作任务对应的能力训练,工作任务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的实施流程。整个项目是一个系统,每个工作任务就是子系统,对于项目系 统来说,依次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就是工作过程。对于任务子系统来说,完成单个任务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

成果检验:综合能力训练和成果表现是课程设计的特点,是高职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调研报告、策划方案、艺术作品、机械零件、工程预算报告等都属于课程设计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的检验都依赖于单元教学标准。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周国烛,王文博,韩志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张玉臣.职业教育三环节教学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范江洪.对我国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改革的整体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7]曾天.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设计的系统性[J].新课程,2010(7).

2.专业教育 课程设计 篇二

关键词: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电机与控制技术

0 引言

“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是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电气设备修理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各类型直交流电机原理与控制、变压器、微控电机原理与控制与直交流电机电力拖动基本原理等内容,除包括电机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涉及到实际电机拖动与控制问题。课程理论抽象、工程技术应用要求较高,而士官学员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掌握不精、不深、不够,而实际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为解决上述矛盾,教学组紧紧围绕课程“专业基础服务专业”的课程定位,以专业与学员任职岗位需要为牵引,对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内容,使得教学设计理念和目标更加细致、完整、科学合理,通过内容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设计,完善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评估机制,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和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形成。

1 课程设计①的方法和原则

教学设计是教员根据教学层次或者对象对授课进行预先策划与精心设计。教学设计的总体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内容、课程的组织实施设计、教学评估设计。

1.1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指导和规范教员的教学行为。教员授课质量的好坏,教员的教学理念将对此产生直接影响。根据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教学理念要以士官职业岗位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基于项目或任务载体、加强能力实训、以学员为主体、一体化教学等基本原则。

1.2 确定目标

基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并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一般可分为总目标、分目标。总目标是对课程的方向性总体把握,分目标是对课程各个子部分的提出更为细致教学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设计与确定需要反复完善与修改,绝不能一成不变。

1.3 优化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实质部分。教学内容在设计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1)内容要符合学员的专业与岗位需要,对后续专业教学有支撑作用;(2)针对课程目标,构建优化教学内容;(3)内容应考虑专业的前瞻性;(4)内容应综合考虑广度、深度和难度的平衡。通过合理设计,优化内容,保证内容的基础性和专业特色。

1.4 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

这是课程方案的形成和实施环节,设计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1)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2)选择合理的教育方式与活动形式;(3)教学进程与课时分布。

1.5 课程评估

设计方案实施后,要及时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等因素进行评价,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改进设计。

2“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2.1 教学理念

根据士官学员特点、专业和岗位需求,构建应用性理论、验证实验与技能实训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强调“实用、适度”,重视应用性;加强教学互动,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加强实践性教学,实现电机理论知识和应用、电机实际控制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做”教学过程,使学员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合理采用讲授式教学、比较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媒体、部组件、实物等手段,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实践教学采用讲解示范、分组练习、个别指导等方式,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提高动手能力。建立过程性考核系统,调动学员在实践训练、师生互动、学员协作交流等方面的学习主动性。

2.2 教学实施

(1)教学中,教员要贯彻“以学为主”教学理念,实现由以教员为中心向以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转变。②(2)要求教员要积极提倡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求教员突出“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对电气维修及相关专业学习的桥梁作用,正确处理基础内容与实际装备应用的关系,强调用电机拖动技术解决电机与控制技术问题的方法学习,调动学员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力。(4)实验教学教员要围绕培养学员的知识理解、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相对完整的实验实训内容。

设计了4个基础实验、4个实训项目和多个开放性实训项目等三个层次实验项目。其中,基础实验紧密围绕课程标准中知识点的要求,合理设计和组织了实验内容,抓住了学员的兴趣点,有效培养了学员主动学习和应用所学课程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实训项目,以修理车间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项目或者任务,例如修理车间的配电系统安装调试、电机正反转控制、电机顺序起停控制、电机Y/△起动控制、典型机床电气控制设计等。通过实训项目,可以有效加强学员对课程中电机拖动与控制方面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增强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员的基本素质和岗位能力。开放性实训项目打破课程体系的束缚,设计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项目任务,让学员熟练掌握低压电器等的使用方法和应用技能,同时也培养学员的工程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具体化。

2.3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按照专题的形式,从难到易,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逐步展开,同时结合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减。

(1)压缩电机原理的内容。电气设备修理相关专业学习电机原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学习特种电机使用和维修打好基础。因此,对电机原理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压缩。一是着重讲授电机的工作原理、主要的电磁关系、工作特性及交流异步电机的等效电路等,对各类电机的绕组及磁动势部分只作简要的介绍即可;二是对此部分的重难点进行重点讲授,如直流电机的换向、交流异步和同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

(2)强化电机拖动内容的教学。“电机及拖动基础”应着重掌握电机的机械特性、运行特性以及对拖动系统运行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电机的机械特性、电机的起动、制动和调速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及动态特性的分析上。对当前应用较广泛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花较多的时间详细分析,既分析不同频率下电机的机械特性,又分析不同性质负载时电机的转速、电动势、电流、电磁转矩等物理量的变化趋势,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增加新型电机的教学内容。在新型车辆上特种电机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无刷硅整流发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为此,控制电机要的同时增加这部分内容,并合理安排教学时数,使教学更加适应新技术和新型车辆发展的要求。

2.4 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教学对象和课程本身特点,确立以理论讲授式为主,同时采用比较式教学、演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员系统掌握电机与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体系,形象化地理解抽象概念,使得理论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5 教学评估设计

评估设计采用了针对教员教和学员学的双向考核的措施,全面监督和评估教员教和学员学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③

在评估教员教的环节中,设计了学院教学督导组听查课、系教学督导组听查课、教研室领导听查课三级听查课制度,同时课程结束后立即组织召开学员评教会,在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行教员教学的综合评价。学院教学督导组将听查课的情况和指导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务科;系教学督导组将听查课的情况和指导意见及时反馈给系、室;教研室领导把三级听课情况及时通知教学组;在期末,教务科、教学组和学员代表联合召开以“教学效果”评价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收集学员对任课教员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教学组根据教学评价信息,及时总结和交流教学实效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促进教学组教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在评估学员学环节中,采用课堂提问、作业、实验实训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学员成绩综合评定办法。该综合评价方法,贯彻了过程性、形成性考核思想,激励学员重视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的过程,调动学员在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协作交流、实践训练等方面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双向考核措施和方法,全面监控和评估教员教和学员学两个方面,促进提升了教员教学能力和学员学习能力,提高了授课质量。

3 结束语

教学组通过对课程设计的改革,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中取得了实效。通过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备,更加贴近专业,更好服务于专业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有助于学员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员更容易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注释

1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9-183.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6-181.

3.专业教育 课程设计 篇三

作为当前热门的学科之一,设计艺术专业的蓬勃发展与市场需求及专业教育方向紧密相关,设计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纵观世界范围内的设计艺术领域,我国设计艺术发展还显得滞后,特别是对于设计艺术教育模式来说,高校教育大多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专业性教育,忽视了学科专业与艺术教育的内在联系。在越来越国际化、文化渗透日益强烈的今天,民族文化的潜力被受到再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集聚着民族特色的文化积淀,不仅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深刻的文化内涵,更是向世界散发着独特的民族思想光华。为此,作为设计艺术教育专业,应该从人文学科知识的互补中来提升教育的全面性和学生的文化修养。

国外设计艺术教育与人文学科的构建现状

设计艺术是文化在设计中的表现,并以独特的物化形式来演绎人类文化的结晶。文化是设计艺术的灵魂。西方设计艺术对文化的依赖古已有之,并在各类设计运动中以现代风格成为主流。可见,设计艺术与文化教育的融合才能构成完整的、科学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如包豪斯的设计检验思想是将实用艺术与工业生产建立融合,其过去注重功能与技术的设计思想,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吸收而备受批评。1956年引入人文科学等理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对现代艺术、史学、哲学、文化学、形态学、社会学等知识的教育,逐渐树立了“乌尔姆式”的教育理念。随着西方科技的发展,其设计艺术理念与风格也逐步受到重视和发展。在美国的大多数设计艺术学院,其课程多以设计与艺术相关,尤其是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关注,也逐渐成为设计艺术学科发展的重点。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文学科的构建现状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发展较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也较大。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源自传统的师徒制,随着教育方法及教学体制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成。据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1918年高等部14门课程中文化基础课程仅5门;1961年《高等工艺美术学校教学方案》中,课程总分为政治、专业和文化体育三大类,文化体育有四门课程,占总课程的15%左右。当今中国高等设计艺术院校逐渐认识到对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并从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基本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史论课、公共课程;对于公共课程则以选修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为主。以清华大学工业造型设计为例,人文课程主要有马列主义、政治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以及法律、经济等基础课程;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校公共必修课有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中国近代史、心理学、马列主义,及体育、法律等;学院必修课有世界建筑史、西方舞蹈与欣赏、中外音乐史、艺术概论、计算机及美术史等;专业必修课有现代设计史、绘画基础、视知觉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文字设计、图形设计、版面设计、包装设计、工艺印刷、视频编辑、动画设计等等课程。对人文课程的重视与课时的增加已经由选修转变为必修,但总体来看,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忽视仍是值得反思的。

对于设计艺术专业教育融入人文社科课程的构建思路

1.对课程主题知识的构建

对于西方文明的强势文化带来的冲击,在国际多元文化环境中,应该加大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在课程构建上,对本土传统文化知识应给予重视,如开设中国文学史、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传统哲学、中国戏剧史、儒家经典、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等课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彩纷呈,让本土文化与异文化共同融合。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还应该加大对西方设计艺术的课程构建。另外在课程建设上,应该加大对设计文化审美理念课程的设置,特别是在前言审美文化的学习上,能够从设计艺术专业学科发展上,融合国际性优秀设计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如开设中西文化关系史、跨境族群文化、哲学与当代中国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研究、西方思想与经典、中外音乐审美、东西方美学思潮等课程。

2.在课程建议与实施上合理构建人文社科学习资源

针对设计艺术专业实际特点,对课程分类上以选修和必修进行设置。在本系课程设置上,应从设计艺术专业上来设定选修和必修,注重专业课程与相关选修课程间的互补性;在跨系人文社科课程设置上,可以从师资的联合共享上,鼓励专业师资到跨院系任课,还可以通过学科间的互动与重组,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各专业学生间的交流。在人文社科资源共享上,一方面加大国内跨校学习资源的共享与交流,特别是对于国内知名综合性大学人文资源的借鉴,以各自独立的教育资源进行联合和互换,对名师进行流动教学,跨校讲座,促进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对国际性跨校学习与交流的开展,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实际,从世界异域文化的交流中来实现人文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强化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

结语

鉴于此,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应该从转变教育观念和改革课程设置上,进一步加大对人文社科课程的重视力度,借鉴国内外成功教育经验来优化课程设置,促进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

作者简介:王锡金(1984-),男,汉,山东省章丘市,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助教,绥化学院,艺术设计;

4.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篇四

要求:每个题目人数不得超过4人,具体每个题目需要达到的指标由学生自行决定,但学生间不得雷同。若学生自己有特殊的想法,可以与我联系。每个学生需对所设计的东西用Proteus软件仿真得到相应的效果,并做出具体实物,依据实物写出相应的论文,正式文本部分不得少于5页(除程序)。上交文件夹名为学号姓名的组合,文件夹所包含的内容为所设计的Proteus文件的电子档和论文的电子档,并上交论文的纸质版。

1、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交通灯设计

2、基于单片机的流水灯设计

3、基于单片机的100S的秒表设计

4、基于单片机的液晶显示

5、基于单片机的波形发生器设计

6、基于单片机的整数计算器设计

7、基于单片机的电子钟设计

8、数字抢答器设计

9、基于单片机的电子琴设计

说明:使用指定的软件进行编程和仿真,由于私自使用其它软件导致老师无法打开仿真程序,由学生负责。论文尽量按指定格式排版,论文和实物5月底上交。若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随时联系我。

评分标准:

90-100分:做出具体实物,实物调试成功,能实现相应的功能,并能自己扩展其它的功能,论文内容与实物相符,论文结构合理,表述清晰;

80-89分:做出具体实物,实物调试基本成功,能实现基本功能,没有扩展其它更多更好的功能,论文内容与实物相符,论文表述清晰;

70-79分:做出具体实物,实物调试中,基本功能都还没能实现,论文内容与实物相符,论文结构合理,表述清晰;

60-69分:软件仿真成功,能实现相应的功能;做出具体实物,但实物调试不成功,论文内容与实物相符,结构合理,表述清晰;

5.专业教育 课程设计 篇五

一、课程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舞蹈

课程代码:PT1BS03

教学单位:普通课教研室

制定时间:2021年4月

编写负责人:__________

审定负责人:__________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学分:8

课程学时:136

授课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三、课程简介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已成为保证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幼儿教育专业中,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舞蹈是人类最早的一种艺术活动,它是经过提炼和加工,以人体的造型和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手段,来表现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现代人文化生活和自娱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精神文明程度,陶冶美的情操,充分发挥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舞蹈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舞蹈的内涵和音乐及表现形式,应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和现代生活的实际。通过学前教育舞蹈学,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素养和精神文明程度,使其具有担任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学前艺术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美的形象、动人的音响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

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与专业院校的舞蹈课程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既要学习一些舞蹈基本功技能,又要学习幼儿舞蹈知识与技能,在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能帮助学生实现以下的价值。

(一)陶冶审美情操,抒发个人情感

舞蹈无论对于人的气质培养,还是人的审美提高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想象力和创造力得。

到激发,由于舞蹈艺术是以美的载体来传播人类深层的情感信息和表达人类对真、善、美共同的向往与追求。

(二)发展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舞蹈课程,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强化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三)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职业素养

舞蹈是一门艺术课程,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技巧。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是尽量广一些,深一些,主要能为我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艺。

四、课程设计思路

1)

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教学内容安排尽量采用具体→抽象→活学的思路,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基本功训练,幼儿舞蹈训练的直观教学,强化临摹与创作结合的能力。适当体现探索、发现、创造的方法,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安排应贯彻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兼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1.课程设计理念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自主化、实践职场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

系,做到教学做学合一。

基于项目导向,突出实践能力。

开展情景教学,模拟实际环境。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注重过程评价,强调全员参与。

利用多种资源,强化自主学习。

2.总体设计思路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多示范,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以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在教师讲课中要贯彻设疑(提出矛盾)、析疑(分析矛盾)、解疑(解决矛盾)三个环节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舞蹈现象有好奇心,并能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问题的思路。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现代信息技术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选择

基础模块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

统筹兼顾

就业岗位和发展的统筹兼顾、课程整合和前后课程衔接的统筹兼顾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对舞蹈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舞蹈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

要根据不同的舞蹈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

示范法

舞蹈教学的示范法在树立舞蹈动作概念和学生学习舞蹈动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以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教师讲解与示范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语言要形象生动,示范动作一定要优美、准确,尤其对不断变化方向、路线的舞蹈,教师一定要耐心讲解、反复示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2)

练习法

练习法是根据舞蹈要求,有目的地反复练习。练习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对个别的某一难点动作的方法练习,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动作,使舞蹈更加完美;第二种是对舞蹈从头到尾的排练,对学生在整个舞蹈排练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使学生迅速掌握正确的舞。

蹈动作和提高表演能力,使舞蹈的表演更加完整;第三种是不断变换舞蹈练习的组合,使学生在不断变换的练习中,逐步了解舞蹈的难度。

(3)

分解组合法

舞蹈教学中的分解组合法,是指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把舞蹈的基本动作、重点难点动作进行分解后,再把分解动作组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先教上肢动作,再教下肢动作,然后再把分解动作组合起来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也可把舞蹈分解成段落或不同角色的动作,然后再组合起来完整串联。运用分解组合法时应注意目的性和科学性。

(4)

观察模仿法

舞蹈教学中的观察模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观看教师或同学示范表演,模效动作。如:先一些难于的组合动作,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边观察边模仿。运用观察模仿法时,被观察者的动作应是准确、富有感染力的,教师应有简明的语言提示。运用观察模仿法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

(5)

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

用语言提示,讲解舞蹈的内容、情节、动作要点、思想情感等,运用口令使学生掌握基本动作的节奏和规律,是舞蹈教学中的辅助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加快学生对舞蹈内容、情感的理解和对动作的掌握,从而增强学习兴趣。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语言口令的简明。学习具体动作时,口令的运用不宜过多,应加强音乐与动作的配合。

(6)

个别教学法

舞蹈的个别教学法是指教师对舞蹈学习能力较差或较强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缩小集体学习舞蹈的水平差距,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强自信心,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计划和针对性,保证个别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六、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对舞蹈课程而言,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网络、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市场营销的策略。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舞蹈课程学习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

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认知策略

1)根据需要进行预习。

2)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3)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舞蹈动作。

4)在学习中善于记动作。

5)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

2.调控策略

1)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

2)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

3)制订简单的学习计划。

4)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

5)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

6)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7)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

3.资源策略

1)注意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

2)使用网络工具软件查找舞蹈的主题信息。

3)注意生活中接触到的舞蹈问题。

4)能利用实践演出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

七、考核方案设计

《舞蹈》是一门考试课,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堂参与与课前准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师评定与学生评定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学习舞蹈的态度和职业能力。

形成性考核包括常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表现、职业行为等)、课堂作业(各能力训练分项目或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舞蹈表演作业)、平时测试、课外作业等。

终结性考核包括课程综合训练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果展示、课程综合设计或报告、期末完成舞蹈的情况等。

八、课程目标

1.总体能力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舞蹈知识。

2)培养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4)幼师舞蹈教学的目标有两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艺术素养;二是让学生了解幼儿舞蹈的基础知识与创编方法,训练学生教幼儿舞蹈的组织教学能力,为将来在幼儿园工作做准备。

5)要培养合格的幼儿艺术教师,我们通过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单

一技能技巧的训练和舞蹈组合学习的课堂模式,在专业舞蹈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组织能力,强化职业意识,紧密联系职业需求,重点突出学以致用。

2.具体能力目标

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懂得人体美和动作美的概念,明确幼师学生舞蹈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和舞蹈的素材,能够按人体基本活动规律和舞蹈的表现规律做动作组合及跳集体舞蹈;了解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特点,学习具有典型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及动作素材。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姿态和舞蹈基本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发展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

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具备阅读和再现幼儿舞蹈教材的能力,并能自学、记录和初步创编幼儿舞蹈,掌握幼儿舞蹈教学方法,能讲解示范舞蹈动作和组织领导幼儿舞蹈活动。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树立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精神,热爱儿童,刻苦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精神以及创造性、表现力和活泼愉快的情绪,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陶冶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提高鉴赏力和文化艺术素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是通过课内外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完成的。

九、课程内容要求、课时分

项目教学表

项目

工作任务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学时

讲授

实训

项目一:

训练学生基本功

(40)

任务一

地面压前旁腿

舞蹈的含义

舞蹈基本功训练

第一节常用基本动作与舞姿

训练学生的舞姿

任务二

软度训练

舞蹈基本功训练

第二节

基本功技能与训练

脚本手位

基本脚位

任务三

掌握中间组合舞蹈基本功训练

第三节

中间组合训练

掌握组合要领与要求

任务四

古典舞常用手型和脚型

舞蹈基本功训练

第四节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

掌握动作韵律

项目二:民间舞训练

(30)

任务五

培养学生对舞蹈感觉

第一节

藏族舞蹈

掌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任务六

培养学生对舞蹈感觉

第二节

汉族舞蹈

掌握汉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任务七

培养学生对舞蹈感觉

第三节

苗族舞蹈

掌握苗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项三:

幼儿舞蹈训练

(36)

任务八

了解幼儿舞蹈的教育意义

第一节

幼儿舞蹈教育的意思

掌握幼儿舞蹈的特点

任务九

掌握幼儿舞蹈组合第二节

幼儿舞蹈组合训练

《我是一个大苹果》

《西瓜》

《我的小小手》

《数星星》

掌握幼儿舞蹈的组合14

项目四:

幼儿舞蹈创编(30)

任务十

掌握幼儿舞蹈的点和线

第一节

幼儿舞蹈作品的特点

第二节

幼儿舞蹈创编的原则

学习幼儿舞蹈创编

任务十一

掌握幼儿舞蹈的点和线

第三节

幼儿舞蹈的过程

第四节

幼儿舞蹈的排练

掌握基本要求点

任务十二

完成幼儿舞蹈的创编

第五节

幼儿舞蹈的实践创编

学习幼儿舞蹈创编

课时合计:136

十、项目方案设计

项目一:舞蹈的基本训练

第一节

常用基本动作与舞姿

第二节

扶把基本技能与训练

第三节

中间组合训练

第四节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

教学目标:

(a)培养正确身体姿态和健美体型的形体训练,发展身体的协调性、柔韧以及与舞蹈相关的身体素质的训练。

(b)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幼儿舞蹈的基本步法及其组合。

(c)初步了解人类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从中探寻人类舞蹈艺术是如何产生的。

(d)在发现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e)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感悟美、初步领会舞蹈艺术的精髓所在。

项目二:民族民间舞蹈

第一节

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

第二节

藏族民间舞

第三节

苗族舞蹈

教学目标:

(a)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高雅美好的情感情操。

(b)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认识事物的严肃地科学态度。

(c)

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关注和热爱

项目三:幼儿舞蹈

第一节

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幼儿舞蹈组合教授

第三节

幼儿舞蹈组合实践

教学目标:

幼儿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舞蹈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其原则有: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直观性、力量性、巩固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这些原则对于舞蹈教学具有普通指导意义。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和贯彻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审美、协调能力,使学生学习舞蹈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项目四:幼儿舞蹈创编

第一节

幼儿舞蹈作品的特点

第二节

幼儿舞蹈创编的原则

第三节

幼儿舞蹈的过程

第四节

幼儿舞蹈的排练

第五节

幼儿舞蹈的实践创编

教学目标:

(a)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创编儿童舞蹈。

(b)了解、掌握儿童舞蹈风格、韵律,感受其独特魅力。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对舞蹈产生兴趣,同时爱上舞蹈。

(c)培养幼师生的综合能力,充分显示出教师为辅、幼师生为主的教学特点。

(d)表现儿童舞蹈的特点,引导幼师生运用一些编舞技法创编儿童舞蹈,感受儿童舞蹈的风格特征,进而学习儿童舞蹈并对生活产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十一、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课程采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用书。

舞蹈(基础版)吴彬

主编

END

6.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篇六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的内容是根据课程的目标,有目的的选择一系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是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课程目标,同时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物化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与途径。由此可见,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笔者根据两位学者的课程内容定义,对 X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分析。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按照一定的目的筛选出来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按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那么笔者在此最为关注的便是课程编排的逻辑序列和课程内容对所有相关经验知识的选择。从课程内容编排的逻辑顺序来讲,幼儿心理学与幼儿卫生学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人体生理解剖学作为学科基础的,人体生理解剖学需要开设在心理学与卫生学之前,至少同时开设;而钢琴的开设是需要乐理基础的,应该在乐理之前或者和乐理同时开设。从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选择来看,课程在基础课部分缺失较多,如语文、数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等相关基础性学科缺失;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六法”课综合为一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从课程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看,实践课类,应有见习与实习组成,而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安排和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中得知,只有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见习部分缺失。学生第二年末就不在学校了,都进园了,就跟毕业了没什么区别,到明年快毕业的时候再领证。一般第二年末直接就签工作了,周边的幼儿园都能进。(教师 X1)

嗯,我们没读完 2 年级就算毕业了,我们二年级末进园实习了一个月,然

后又回到学校考试,然后就彻底的不用去了。学校联系的幼儿园,但没有教师指导。后来就是自己找幼儿园,学校也推荐。(毕业生 B1)

学生第二学年第二个学期上一半就走了,我这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上不了几天,我主要还是教社会科学。(教师 X3)

Q 学校与 X 学校的课程内容现状比较相似,笔者在调研期间发现 Q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法课—沉与浮、摩擦力等课时,学生几乎都听不懂,笔者在访谈的过程中,得知这些学生没有上过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我们没有上过物理课,也没有上过化学课,也没有你说的自然科学课。(在校生 Q1)

我们小学的时候有过,但是在这里没有上过自然科学课,物理听说过,但不知道讲什么。(在校生 Q2)

她们都没上到初三,物理在初中学过,光记得都是连线的小灯泡,但是那时候也没怎么学,也没听懂过,哈哈。(在校生 Q3)

从这两所学校的课程内容来看,不难发现这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一些共有的现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顺序不符合知识逻辑体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缺失而引起,但部分科目的安排不是由其相关科目的缺失而引起。笔者在调研期间对两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顺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了解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顺序的现状。首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类课程都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其次为专业课方面,专业理论基础课一般分别出现在第一、二学年,其中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出现在第一学年的第一二学期,幼儿文学与教法课一般出现在第二学年的第一、二学期;专业技能课从第一学年到第二学年末,或者到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前半学期。再次,实践课程安排在了第三学年整年或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后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笔者在此重点分析了 X 学校的技能课程顺序安排以及实践课程的安排顺序。技能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的有钢琴、舞蹈、书法、美术、民族民间、基训(舞),从第二学期开设的有歌唱、视唱、健美操,从第二学期开始,专业技能课大部分就开设了;另一方面笔者要分析的是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在课程内容部分已经详细说明了部分内容缺失的现状,在这里笔者要分析的是其顺序现状,实践课程的实习部分主要开设在第三学年,中间学生再无返校与教师接触反应问题的机会,直到最后毕业的前两周,学生返校取得其毕业证书。Q 学校在课程顺序方面的现状,与 X 学校存在着相同点,但也有其不同之处,不同之处表现为技能科目设置的顺序有所不同,如钢琴、舞蹈、美术、书法、乐理与视唱练耳从第一学期开设,从第二学期开设的主要由手工、幼儿舞蹈等。这是笔者对两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现状的介绍,笔者在网上也对有学前专业的中职学校进行了搜索,几大门类课程的开设顺序中,技能课与实践课都存在与 X 学校和 Q 学校相似的现状。

由于课程的实施主要依靠学前教育专业一线教师与学生的实施,所以笔者

首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现状做了简要的调研:X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课教师 40 余名,第一学历研究生 2 名、本科生 18 名、20 名大专、2 名中专生;Q 学校学前专业课教师,第一学历研究生 2 名(含一名实习生)、其余大专生居多,由于该校教师转岗现象严重,无法确切统计其专业课教师数量与学历等。其次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现状做了必要的了解:X 学校招生分为秋季班与春季班,秋季班一般为初中毕业生,而春季班为初中肄业的学生,学生的年龄多在 14-17 岁之间,女生为主,在校生大约有 1000 人;Q 学校学生与 X 学校学生的年龄相仿,在校生 600 多人,占学校人数的四分之一,且 Q 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有三年制与五年制两种。笔者在此需要阐述一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课程一般包括见习与实习,但在此笔者依据导师的建议,根据知识外显与内隐这两个维度,对课程进行了重新的的划分,分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包括:技能训练(手工技能、与幼儿及家长的交流沟通技能、艺术技能、教学技能等)、见习和实习;理论教学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1.在校生总体情况

笔者对文化基础课、理论基础课和实践课中的专业技能 课的实施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150 份,其中有效性问卷为 85 份,其他 65 份无效问卷,由于部分学生正在一年级,所以一些课程还没接触到,部分其他原因,笔者针对此题又进行了补发,补发份数为 100,回收的有效性问卷

为 95 份(由于上次的经验,这次发的全是要毕业的班级,并且教师督促学生认真填写)。针对此题,发放问卷 250 份,其中 180 份为有效性问卷。科目的学习

2.毕业生综合反馈

7.专业教育 课程设计 篇七

部分本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成熟, 偏向侧重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及艺术创意, 理论和实践得不到融会贯通;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不健全, 偏向侧重培养技术技能, 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学生后续学习能力较差, 影响了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国家本科职业教育的开展, 在培养模式上将淡化学科, 强化专业,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本科职业教育应取长补短, 深入研究合理的专业课程设计,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 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环境艺术本科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做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

一、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本科职业教育按学科设置专业, 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 重视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及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 要求比技能型人才有更宽的理论技术基础, 又较普通本科教育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对象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实际, 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限制在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所必要的范围内, 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本科、高职高专、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特点的不同。学术型本科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 专业理论基础雄厚, 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方案创意能力, 学生后续发展基础坚实。高职高专环境设计专业或相关专业培养学生建筑装饰设计、效果图制作与渲染、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等职业能力, 要求专业理论够用, 学生后续发展潜力不足。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室内外装饰设计、效果图制作与渲染、施工图绘制、设计策划与营销、陈设艺术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等职业能力, 专业理论适用, 学生有较好的后续发展能力, 满足建筑装饰行业在设计、生产、建设、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市场要求。

三、本科职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影响着学生毕业后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能否满足行业以及社会发展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本科职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围绕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展开。

(一) 课程设置构建思路

本科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性”,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应以社会、企业调研为先导, 充分分析学生就业岗位, 提炼岗位群职业能力与素质, 建立健全知识结构。整体构建思路明确基于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设计产教融合的教学方案, 将人才培养方案同社会企业行业专家、本科院校专家、高职院校专家、专职教师等进行三方论证, 调整完善。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 建立长效动态的企业、毕业生追踪回访机制, 进一步验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课程体系。

(二) 课程设置与说明 (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2014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试办本科职业教育的通知” (内教高函〔2014〕19号) 文件精神,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与内蒙古工业大学联合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在学生不同的学习认知阶段, 选取由易至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建筑装饰业典型项目 (真实项目) 导入课堂, 基于项目的真实工作情境和工作流程设计课程体系, 将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合理组合, 由主要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带动相关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利用理实一体教室、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现场等, 由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建筑装饰行业工程项目的方案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成本控制与预决算、方案招投标等工作, 使学生达到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课程、专业基础技能培养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均开设比例较大的实践教学时数, 部分课程为纯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数的60%以上, 实践教学五年不断线。要求学生在第五、六、七、八、九学期的五个假期深入生产一线, 跟岗实习, 参观设计企业, 调研设计项目, 跟随企业导师学习, 并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第九学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 开展毕业设计, 第十学期赴企业顶岗实习, 了解企业文化, 参与企业生产实践, 进一步培养职业能力与素质。

课程设置强化素质培养, 利用第二课堂、认识参观、专业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综合素质, 激励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保障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三) 课程设置的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任务紧密相关, 以能力素质体系为依据, 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 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设计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态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打破理、实的明确界限, 引导学生将理论转换为实际应用能力, 具有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鲜明本科职业教育特色。

1.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产学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产学融合”, 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设计开发课程体系, 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授课。

2.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按照环境设计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 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产学结合为途径,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3. 根据生产实践进行基于工作进程的教学设计

根据真实工作情境设计, 分析环境设计关键技术节点, 以行业标准为依据, 突出职业性, 以环境设计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渗透到课程内容, 并以该标准对学生所掌握的技能进行考核。

4. 毕业生具有较强后续职业发展能力

可考取助理初级室内设计师、中级设计师、高级室内设计师、二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可从事设计主管、建筑装饰项目经理等职位的工作, 也可考取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总之, 本科职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围绕环境设计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 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梳理明确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前导后续关系, 整合每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关键点, 形成环环相扣的职业能力体系与素质能力体系, 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模拟仿真训练, 熟悉岗位工作流程, 培养职业能力素养。

摘要: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做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 探索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环境艺术本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任务紧密相关, 以能力素质体系为依据, 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 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设计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态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打破理、实的明确界限, 引导学生将理论转换为实际应用能力, 具有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鲜明本科职业教育特色。

关键词:职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王薇薇, 徐钊.教育何以善待社会:论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改革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 2011 (10) .

[2]郭晶, 徐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A].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美术研究论文集[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3]徐钊, 郭晶.新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18) .

8.专业教育 课程设计 篇八

【关键词】中职学校;“3+2”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课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3+2”学制模式是指对自愿参加这种学制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制的教育,使学生达到大专学历水平。通常情况下,这种学制的前三年,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后两年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学生毕业之后所享受的待遇与普通三年制高职毕业生是一样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专业“3+2”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3+2”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设计与实施计划。

一、当前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衔接不当,“3+2”学年制连贯性较差

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虽然不属于学科教育范畴,但其教学内容与学前教育职业有许多相同之处。“3+2”学制模式只是将中职教学和高职教学衔接起来,同时缩短了一年学时,然而这种模式只是单纯地把学生的学历进行链接,其中涉及的课程内容连贯性不大。由于对“3+2”学制模式中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做的不到位,使两者之间缺少连续性与整体性,导致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之后,在进行高职课程学习时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体系,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2.课程设置的内容重复率较大

根据目前的形式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教育系统,对于学前教育“3+2”课程设置都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系统的要求,正因如此,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都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设置课程目标与具体的课程内容,从而使两者之间有很多重复之处。据统计显示,在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中,中职教学内容与高职教学内容的重复率接近30%。

3.課程内容不够深刻,体现不出文化涵养

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与专业相关各项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广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及各种涉及到的科学领域,做到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极为宽广的知识面,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积极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现如今的职业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熏陶还不够深刻,体现不出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也存在教学内容相对笼统,没用侧重点的问题。

二、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方案

1.设置准确的课程目标

通常情况下,从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会选择成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因此要合理安排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中职教育的目标设定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进行设定,基于这些学生都是刚刚从初中毕业,目标的设定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形成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专业知识为辅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最后两年的高职教育中要将课程目标的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训上,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地职业技能基础。

2.设置全面的课程原则

课程设置的原则主要有三点:第一,课程设置要顺应学前教育的发展脚步,与此同时,还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又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第二,使文化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共同展开,在中职教育中构建“技能训练+文化基础”的课程体系。第三,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发展需求,即虽然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行业,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学习的愿望。课程设置要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设置明确的课程指导思想

课程的设置要有清晰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要根据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课程的设置要紧密贴合学前教育的就业方向,全面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根据有效的信息资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主体专业培训。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前教育的职业标准,这些标准不外乎是一些幼儿教师资格证等,想要考取这些证件需要进行严格的考试。

三、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实施

1.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要任务设置专业课程

在设置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就业为目标,使学生自身的素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设置以职业理论基础为主的必修课,设置以职业技能为主导的相关专业必修课,设置以考证为目标的选修课。这样一来,课程设置既有层次性,又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不同的技能知识。

2.认真构建两年的高职教育教材

科学有效地编排高职教材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简单直观地了解知识要点,而且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材的构建应以课程目标与培养相关专业素养为主,编写内容应与课程体系相呼应。认真听取相关行业专家、讲师的意见与建议。在编写教材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学前教育领域中较为新颖的题材与内容,从而达到丰富教材的目的。

3.对整体课程进行探讨,提高教学课程质量

对于课程设置来说,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课程是在中职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正因如此,课程的设置要具有五年制教学的宏观统筹性,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基础,需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中职教育学校和高职教育学校需要针对课程整体性与连贯性做出深刻的探讨与研究,前三年的中职教育要以文化知识教育为教学中心,后两年的高职教学课程要以专业技能为主。前者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后者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做到有主次之分的教学课程设置,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3+2”学制作为衔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一种合理而高效的教育模式,与普通的学制模式相比,不仅在教育资源、教学周期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还可以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但在实际情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关单位需针对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改革计划与措施,从而促进“3+2”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栓.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及策略[J].南都学坛,2015,35(6):120-121.

[2]张星瀛.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J].职业技术,2011(9):111-111.

[3]吴春玲.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丽水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宁波大学,2014.

[4]王玉辉,葛秀兵.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三式”教学模式——构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z1):131-131.

9.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 篇九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课程类别 教 学 时 数 总 学 时 讲 课 学 时 实 践 学 时 30 上 机 学 时 1 13 一 2 16 3 16 开 课 学 期 二 4 16 5 16 三 6 1 5 课 程 名 称 必 修 必 修 公共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 体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语文 英语 礼仪 52 126 78 95 94 96 84 26 64 96 64 96 96 52 48 80 64 26 48 96 64 96 96 专业基础课程 素描 色彩 中外美术设计史 图案 装饰基础 图形创意 构成基础 字体与板式设计 专业及专业特色课程 VI设计 电脑室内设计 电脑广告设计 色彩构成 设计概论 手绘POP 卡通 手工 书法 摄影 1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军事训练 入学教育 工艺制作1 工艺制作2 风景写生 艺术考察 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

10.专业教育 课程设计 篇十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学前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90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幼儿园教育改革潮流声势浩大,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教领域也面临着同样的改革发展诉求,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探究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关系成为现代幼儿教育领域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教师基本素质结构的要求展开研究,分析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关系。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1.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当前教师素质的关系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解放初期,幼儿教育主要由解放妇女以照顾幼儿生活、安全为主,对幼儿教育期望值不高,多数幼儿园教师学历达不到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优生优育理念的提出,人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开始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2001年提出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关于幼儿园教育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方面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因此,培养出新一代身心健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主动性、积极性的幼儿园教师成为时代的呼唤。

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教师基本素质结构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江苏省的幼儿教育事业在全国处于较发达的地位,但统计发现,过去的十几年,江苏省学前教育与幼师专业毕业人数比例较整个教育类毕业生低,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人数比例也偏低。此类现象反映出我国幼教师资水平偏低早全国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与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不相称。

2. 研究方法和过程

为了客观评价新时期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结构,我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学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素质”(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手工、绘画、口语、电教技术)。“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结构”调查可看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政治思想素质”应放在第一位。表明人们开始转变思想观念,由单纯偏重幼儿园教师技能技巧转变为注重幼儿园教师的品德和职业道德,同时对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了新的要求。“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素质”调查可看出,人们将“教师口语”放在教学技能的第一位。表明人们对幼儿园教师教学素质有新的认识和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多数人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把科研方法列入必修课,提升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同时可将家庭教育列入选修课程,培养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技巧,获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对教师的语言训练、演讲技巧、生活课、形体、玩具的制作等课程列入选修课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与教学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 研究结果

通过研究可知,人们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根据新时期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结构要求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有了新的见解,见表1。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中应顺应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结构要求,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素养,满足时代对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 英.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40).

[2] 黄娟莉.谈强化实用性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方法[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

11.专业教育 课程设计 篇十一

随着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幼儿园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应主动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 培养更加优秀幼儿园教师。

学前专业《物理教学大纲》指出:物理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服务, 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必要的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在幼教工作中处理与物理学相关问题的能力。幼师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特别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幼儿教育实际。学前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之一, 是所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重要地位, 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其未来的教学实践能力。

笔者在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物理教学还是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教学都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本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 以期能够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以及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提供借鉴。

二、物理和科学教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 五年制的物理教学是安排在中专阶段, 一般一学年完成;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则是安排在大专阶段, 一般半学年完成。而三年制大专则没有开设物理课程。物理课程一般是由物理专业的老师教授, 而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则由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担任。

1.课程和教材编排的不合理导致物理教学困难重重

在中专阶段物理课程学习中, 由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局限, 教材和教学中的知识相对过难, 而实用性不强。学生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同时认为以后在幼儿园工作这些知识根本就用不上, 自然对知识的学习就没有兴趣。

在幼师物理课的教育过程中, 部分老师没有摆脱高中物理的教育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 很多时候忽略了教学的对象。同时物理教材 (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和高中课程几乎区别不大, 并没有突出学前专业的特色和实用性。这样的课程设置、这样教材, 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师无法教, 学生工作后发现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2.基础及专业知识的薄弱导致科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学前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评价:首先, 课程本身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 专业知识运用情况:科学活动设计;第三, 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笔者认为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 学生需要有良好的通识课程基础;其次, 需要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素养;最后, 把这前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 运用到实际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当中。

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把中专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程掌握好。在学习学前科学教育课程时, 薄弱的文化基础便影响了其学习效果。比如, 幼师学生在设计《让小灯泡亮起来》科学活动中, 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好握好物理课中“电”这部分的知识和规律, 导致活动设计一开始便夭折。

由于幼师学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够, 加之多缺乏与儿童交往、观察儿童的经历, 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 往往对儿童认识停留在感性, 而缺乏足够的对幼儿的理性认识。导致他们在大多数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比如, 有学生在设计活动《简易直流电动机模型》中, 设计了由幼儿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 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制作简易电动机模型。笔者在课程教学中, 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动手来做简易电动机模型, 结果班级四十几位同学没有一个同学能完成。在这一活动中, 要求幼儿采取自主探究法制作电动机模型, 而老师自己都不知道怎样制作, 很明显该活动设计并未建立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对于此活动设计教师应采取讲授传和引导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递, 这样的方法更加有助于幼儿的积极参与及经验的建构。同时此现象也反映出幼师学生文化基础和动手能力的不足。

三、课程整合对学前专业科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物理教学的本身是为了提高幼师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使其具有在幼教工作中处理与物理学相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程以及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作为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的文化基础,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中怎样把握它们之间关系, 让物理等基础课程不在“难学”, 让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不在受到基础知识匮乏的局限。

1.在物理教学活动中, 创设各种环境, 结合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的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在幼师的物理教学中切记不能按照高中的物理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解物理的基础知识和规律时,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解决常见的简单的物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应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教材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作为切入点,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后有“用武之地”。如春夏秋冬、雨雪雾霜和热学知识结合起来;天狗吃月亮、会变化的影子、神奇的颜色和光学知识结合起来等,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理和规律, 为以后幼儿科学教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实际中, 经常听到学生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可见我们的物理课堂除了教授物理知识以外, 还得帮助学生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自己的课堂基本功的体现, 以此来为学生做示范。同时在学生进行见、实习活动时, 要求学生观摩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学过程, 回学校后通过模拟幼儿园课堂, 让学生以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把课内所学知识用通俗、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2.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将活动设计教学和学生需要掌握物理等基础文化知识相结合

在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教育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这门课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而忽略了在教育过程中要用的文化基础知识。而担任这门课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 在教学中, 默认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好。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完成活动设计时, 往往缺乏的就是某些文化知识。

担任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教师应不仅自己要注重掌握教育中需要用到文化知识,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生, 在做活动设计之前, 一定要通过复习、查阅等手段掌握好需要用到的相关文化知识。

3.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 整合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 使之相辅相成教学目标是教师经常面对, 设计和表述一个教学目标也许并不十分困难, 但是想要设计和表述一个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教学目标来说, 也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修得严谨的治学态度, 正本清源, 归回目标设计和表述的本来意义。采用“动词+名词”的教学目标表述是正确的, 除了要清楚“动词”说明的是认知过程 (安德森认为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 , 还要清楚“名词”是“动词”指向的具体学科知识及类型 (安德森认为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 还要清楚“动词”和“名词”的原本意义和内涵, 更要清楚“动词”和“名词”的匹配。所有这一切, 都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

2.修基础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源于教育实践、高于教育实践, 又指导教育实践。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 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理论的修行是教师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的根基。从教学目标设计来说, 教师应该掌握、借鉴和运用国内外教育目标分类研究的成果, 使教学目标设计更科学、更合理。现代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研究, 不但清楚地阐明了教育目标的类别, 还阐明了一定教育目标下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匹配, 这为教师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3.修职业执教能力

提高职业执教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职业学校教师提高自己职业执教的能力和水平, 外显表现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能力上, 内涵集中在教学整体设计与规划上, 功力体现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协调统一上。在教学实施上, 教师要有能力实现教学设计的全部意图和目的;在教学设计上, 教师要有能力实现教学设计的科学化;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协调上要有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摘要: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目前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要手段, 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通过物理课程与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的整合优化, 促使我们的学前专业教学更能贴近幼儿园教学实际。

关键词:物理,活动设计,整合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科技产业招商工作计划下一篇:传染病防控监督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