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14篇)(共14篇)
1.《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白鹭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理解把握主题。
2、梳理写作线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 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 鸿鹄hóng hú 寥廓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 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
(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
(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五、交流自学成果,解决问题。
师: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希望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来。
(板书:白鹭-----外形美)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
(板书:清田独钓图。
清晨望哨图
黄昏低飞图。
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师总结:
这篇散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体介绍白鹭的美。
第二部分(2-10)从不同方面介绍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这一课是很有收获的。
七、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这篇文章。(板书:白鹭)
2.听写词语,订正。
精巧 色素 配合 身段 生硬 寻常 常见
忘却 流线型 结构 青色 清晨 安稳 悠然
黄昏 恩惠 美中不足 散文诗
3.抽查背诵。
二、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在上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白鹭的美,那么,作者是如何体现白鹭的美的?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去感受一下。
重点句子解析。
①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运用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的美。用“诗”来比喻,新奇,贴切,耐人寻味。
板书:精巧的诗
②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色素美:雪白 铁色 青色
评价: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说明了白鹭颜色的恰到好处。
③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身段美:流线型结构,长喙,脚。
评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这句话说明了白鹭身段美得恰到好处。
④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太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是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
⑤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美往往蕴含在生活中,蕴含在我们常见的事物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寻常事物中那独特的.美。
⑥现在我们认真品味描绘白鹭的三幅图,看看作者是怎样直接描绘白鹭的美的。
图画之美:清田独钓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图画美”的?
(板书:图画美)
师生共同总结:借助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图画之美。田为镜匣,白鹭为主体,好一幅水墨丹青。
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悠然之美”的?
(板书:悠然美)
师生共同总结:描绘的背景----清晨;描绘的状态----悠然,这是其他鸟儿没有的,是白鹭独特的。
清澄之美:黄昏低飞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白鹭的“清澄之美”的?
(板书:清澄美)
师生共同总结:
背景---黄昏
状态----低飞
感觉: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
三、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指正)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喜爱赞美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的两个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喜爱赞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
四、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清纯自然,富有情趣。作者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刻画,描写出白鹭独特的美,同时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白鹭的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运用本课学习的对比的手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事物。
【板书设计】
色素美:雪白 铁色 青色
外形美
白鹭(精巧的诗) 身段美:流线型结构、
长喙、脚 (韵在骨子里的散
图画美---清田独钓图 文诗)---喜爱
悠然美---清晨望哨图 赞美
清澄美---黄昏低飞图
安全小贴士:
我们上下楼梯要小心,脚踏“石”地不要急。在课间活动时,言行举止要文明,追着打闹祸端起。
2.《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3.《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小英,在一次偶然的演讲课上,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无奈地走上讲台并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令小英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就因为这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面对人生的态度,由内向、自卑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纵观全文,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生动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读来十分感人。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掌声》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教育题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掌声》一文的大体内容,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下面,谁来说一说这些神态与动作?(如:“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等)通过这些句子的叙述,进一步深入课文理解小英感情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体验小英感情的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1.让学生自读第1~4自然段,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时,猜想此时小英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样做的?
(2)小英走上讲台时,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这时小英心里又会怎样想?
(3)在小英演讲完后,同学们的掌声表示什么?此时心里又会产生哪些想法?
2.师生共同探讨。(要求: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第(1)个小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文中写道,“轮到小英演讲时她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这里不难看出,小英既紧张又害怕,另外,她平时“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她很少发言,现在要站在讲台上,所以很紧张,更担心、更害怕的是怕新来的老师及同学们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而现在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她,不知道同学们会怎样看待她,心里难受的滋味表现在“她眼含泪水,眼圈都红了”,另外,在文中这样写道:“但小英犹豫一下后,还是慢吞吞地,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从这里看出小英还是很有勇气的,还是很自信的。当小英走上讲台刚站定的那一刻,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勇敢、自信走上讲台的赞扬和鼓励,是同学们自发的掌声,由此可进一步往下深入讨论第(2)个小问题,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赞扬下,小英感到同学们不但没有取笑她,反而给以热烈、持久的掌声,所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而在小英镇定情绪、讲完童年的故事后,同学们是怎样做的?从而进入第(3)个小问题的思考,此时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和能战胜自我的那种自信的鼓励,面对这种情境,小英也非常感动,为表示谢意,她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她看到同学们这样热情地鼓励自己,同时也为自己的演讲成功而感到高兴,所以她微笑着走下了讲台。通过此次成功的体验,小英在未来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转变?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精读5~6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5~6自然段
思考:自那次演讲完后,小英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在文中勾画出关键句子加以理解)在此,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验与感受。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与5~6自然段,对比小英前后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英在信中说的话,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使她了解了同学、战胜了自我,克服了自卑,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结:总之,“人人都需要掌声”,这里的掌声,不仅仅是“掌声”,还包含有鼓励、帮助、关心、支持,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到,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英变化的原因,即“掌声改变了她的生活”。(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教学)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加深“人人都需要掌声”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未来自己将怎样面对自己与他人。
4.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1、正确认读生字,会写“旗”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读中想想画面、体会欢乐、喜庆的气氛。
3、愿意通过朗读表达对祖国的爱,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 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欢乐、喜庆的气氛。
2 读出感情,读出层次。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直入课题,复习旧知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欢庆。
师:大家把右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写题目,师板书
“欢”字注意“又”字的捺变成了一个长点。
“庆”字最后一捺写出笔锋。
生:书空
师:欢庆的心情是怎样?
生:快乐,高兴的
师:带着快乐、高兴的心情再读一遍课题。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和生字词交上了朋友,还认识它们吗?(认识)
自己读读,准备开火车。
(自由读)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我的火车就要开……”
出示词语:献上 洁白 祖国 奏起乐曲 欢乐 旗帜 十三亿
师:大家发现没有,有个字是多音字,是———乐。
出示词卡:欢乐 读。乐还可以组什么词?(欢乐、快乐……)
乐曲 读。乐可以组哪些词?(音乐、乐章……)
师:孩子们把词语读得真准,字也一定能读准。是不是?(是)
每个字读两遍。(齐读)上节课我们写了七个生字,这节课我们学写——“旗”
课件把“旗”字变色。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注意“方”的笔顺,怎么写?让生说。“其”是两横、卧人不要写掉。)
现在看看老师是怎么写这个字的,右手食指竖起来,和老师一起写。
师板书。师说笔顺,生跟说。
生:书空
师:现在大家翻开课堂本。把字写两遍,注上拼音。写字的时候做到“三个一”。
生:书写。
师:巡视,注意学生坐姿、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评价语:这个同学写完了,手举得端端正正。
展示学生作业。
评价语:字迹清晰、工整、写到田字格的正中。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这么好?暗示举手。
这么多同学都写得好,你们的进步真大!
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好。
2、看图片,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从1949年十月一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一就成了祖国妈妈的生日。59年来,每年的这一天,祖国妈妈的孩子,都会共同欢庆这个美好的日子,现在,让我们共同去重温一下这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
多媒体展示:仪仗队、礼花、老百姓载歌载舞的场面。
师:人们扭起秧歌、舞起长龙,迎接祖国妈妈的生日。
天安门前人如潮、花如海,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北京的夜晚灯火辉煌、流光溢彩。
全国人民共同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这些图片怎么样?
(很美、很热闹)
师:从你们的欢呼声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国庆的热情,现在,大家把这热情带到课文里去,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比比谁读得最流利。
二、理解、朗读课文。
1初步感知,质疑问难
师:抽学生读,检测朗读情况。(评价,正音)
师:想听老师读吗?
生:想。
师:好,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诗中都写了谁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师朗读。
生:田野 枫林 蓝天 大海 孩子
师:相机板书
师:对,她们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现在请你们齐读课文,看看你还能读懂些什么?
(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又读懂了什么?
模拟回答:
(1) 我读懂了十三亿孩子在欢庆十月一日——国庆节。
(2) 我读懂了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3) 我读懂了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这是一个比喻句。
(4) 我读懂了旗帜就是旗子。
(5) 我读懂十月一日是国庆节。
(6) 我读懂了十三亿孩子是指全国人民。
2、理解第一句,指导朗读
A师:你们说得真好!孩子们,诗的第一句写了田野、枫林、蓝天、大海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场景。老师还找了些图片呢,想看吗?(想)这些图片怎样?(很美)
请大家一边看图一边美美的读一读,把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自由读)
B模拟教学:
a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师:哪些孩子喜欢第一句?(举手)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展示展示他朗读的本领。
师:你读的时候眼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丰收的果实,看到了稻谷、高粱、梨子……)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诗句来描述一下吗?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来到了这丰收的田野,老师都想和你们一起读了,好吗?(好)
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师: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还联想到以前学过的诗句,读得非常有感情!老师相信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朗读好后面的诗句。
b枫叶举起火红的旗帜。
师:哪个孩子想来读第二句诗?
(生读)
师:你读这句诗看到了什么?
(火红的枫叶)
读这一句你们想到了哪句古诗?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被霜打过的枫叶漫山遍野,火红火红的,这就是枫林举起的——(旗帜)
师:一起读读这句诗。起——
c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师:谁愿意来读读第三句?
(生读)
师:蓝天里白鸽自由地飞翔,像一支动人的舞蹈,白鸽象征着什么?
生:和平
师:这和平的使者在蓝天里自由飞翔,它们会给祖国妈妈送上什么祝福呢?
预设一:生直接说出来。
(祝福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祝福国庆节快乐。
祝妈妈繁荣昌盛,更加美丽。
……)
预设二:生说不出来。
教师引导:祝福妈妈生日快乐……
师:祝福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带着对祖国的祝福齐读这句诗,可以加上动作。
女生准备——
读得太有感情了。
男生读——
读得很棒!
d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师:谁愿意向第四句发出挑战?
(多抽几名生读)
评价语:声音真洪亮!
读得真流利!
师:听,大海正弹奏着欢乐的乐曲。——
课件:短暂的波浪声
师:你说说大海可能弹奏什么乐曲呢?
生:欢乐的歌。
师:祖国妈妈的生日他会唱什么歌?
生:《生日快乐》歌。
《国歌》。
……
师:大海在祖国妈妈的生日献上这么多欢乐的乐曲,我们小朋友也来快乐地读一读。四个大组比赛,看哪组读得最有感情。
一大组准备,大海奏起——(师手示意二 三四大组轮读)
D师:大家读得真有感情,把诗句连起来读还能读得这么好吗?(能)
试一试,抬头挺胸,坐端正,声音才好听。
(生读)
3。第二句理解、朗读。
师:同学们,这几句诗描写了金秋十月,果实累累、红枫似火、白鸽齐飞、海涛阵阵的欢快和喜悦场景,是因为什么节日的到来?(国庆)
齐读课文最后一句。
课件出示: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祖国妈妈的十三亿孩子是怎样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呢?
生说。
预设一:只有小孩
师:十三亿孩子仅仅指我们小朋友吗?来看一看。
预设二:孩子们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祖国妈妈的孩子是怎么欢庆的?
课件:小朋友 叔叔阿姨 爷爷奶奶 的欢庆图片
师: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说)
师:对。同学们,不管是老人、青年、还是小朋友,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解放军,不管在大陆、香港、还是国外,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带着欢庆、喜悦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生齐读)
4。全诗背诵,情感升华。
师:孩子们,你们今年几岁了?
(七岁、八岁)
对,你们有的七岁有的八岁。我们的祖国妈妈已经59岁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祖国妈妈这59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出示幻灯片:开国、香港回归、神州6号、奥运、神州7号
注:每幅配上时间,解说。
师:看到亲爱的祖国妈妈取得的辉煌成就,你们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自豪不自豪?
生:自豪!
师:那我们带着这种高兴自豪的语气齐读全文。配乐朗读。
生:看书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有感情,谁能来背背这首诗?
(生个别背)
评价语:背得真流利。
真有感情,还带上了动作。
师:谁还愿意来?(生举手)全班起立一起来!
三 拓展提升
师:背得真投入!孩子们,田野献出果实、枫林举起旗帜、蓝天飞着白鸽、大海奏起乐曲,我们应该献出什么呢?让我们献出一首最美的诗给祖国妈妈。
一二大组读1、3、5、7行,三四大组读2、4、6、8行。最后两行全班齐读。
起——
我爱 祖 国
我爱万里长城,
我爱小河;
我爱五星红旗,
我爱白鸽;
我爱红领巾,
我爱花朵;
我爱爸爸妈妈,
我爱老师同学。
你要问我最爱什么,
我最爱我的祖国!
5.《鸟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合肥市双岗小学 杨青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用“疏忽”“倍感亲切”造句。
2、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鸟是大自然的精灵,你知道哪些关于鸟的成语或诗句呢? 学生汇报。
同学们的课外积累可真丰富!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鸟的世界,去聆听那美妙的——《鸟语》(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小作者很喜欢鸟,特别想成为通晓鸟语的公冶长……)
复习一下文中的词语:
(1)出示:呢喃软语 亲切啼叫 充满深情
这三个词谁来读? 指名读。
这三个词在文中都是描写鸟儿的什么——(鸟儿的叫声)
师:鸟儿的叫声很亲切,很动听,一起读!齐读。
(2)出示:美丽矫健 翩翩飞翔 飞行整齐 这组词谁来读?
想象着鸟儿飞翔的姿态,谁再来读? 师:读得真不错,老师奖励你再读一组。
(3)出示:搏击风雨 终日忙碌 勇敢顽强
师:第三组词又是描写的——?
生:写了鸟儿的品质
写了鸟儿的精神
师:一起读。生读词语。
读得真好。小作者爱听鸟语,爱看鸟的姿态,喜爱鸟的品质。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他对鸟儿的喜爱。能很快找出来吗?
生: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评价: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出示句子: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齐读。
师:注意到后面这个感叹号了吗?小作者为什么发出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精讲点拨:
1、出示活动一:
默读第4——7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当中体会出作者对鸟的喜爱?画出这些句子,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也可以谈一谈你的体会。
学生活动。
2、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当中体会出作者对鸟的喜爱,我们来交流交流?(一)与布谷鸟对话
(1)课件出示:我最喜欢跟布谷鸟对话了:你做什么?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勤劳刻苦。
生:我从 “最喜欢”这个词感受到小作者很喜欢布谷鸟。
师:见过布谷鸟吗?看,布谷鸟来了,(播放课件)知道它为什么叫布谷鸟了吗?我们也来学一学它的叫声。
生学声音。(清脆的布谷鸟叫声,害羞的布谷鸟……)
师:布谷鸟在说什么呢?你听懂了吗?
布谷、布谷——学生答 种田织布
勤劳刻苦
学着用布谷鸟的语气说一说!指名说。
猜猜看,布谷鸟还可能说什么?
(好好学习、快点上学、麦子熟了、春天来了、快快出工、、、、、、)生:认真读书
师:老师要表扬你,你们听,“布谷布谷,认真读书”和文中的句子“种田织布、勤劳刻苦”听起来多顺耳、多有节奏啊,这就叫押韵。(板书:押韵)诗歌创作呢都要求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谁还能说出这样的词?有点难度是吧?(不能马虎、不能疏忽、快快播谷、麦子成熟、闻鸡起舞、改正错误……)
师:从这么简单的语言中听出这么多的意思,同学们真不简单。想不想和布谷鸟交谈交谈?和你的同桌分好角色在下面练一练。
指名读对话。男生问,女生答。杨老师问,你们答。
师:老师觉得和你们这群布谷鸟对话,真是自由自在,用文中的一个词,那是——什么?(无拘无束)
出示:人和鸟就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仿佛也变成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
谁愿意为我们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 指名读。
(2)还画了小作者喜欢布谷鸟的句子吗? 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再读句子
(1)理解句意。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从这句话中,我们读懂了作者和布谷鸟之间的感情,布谷鸟成了“我”的好朋友,时时提醒“我”好好学习,不断催“我”奋进。)在生活中,谁会催促我们? 生:父母、老师、朋友
师:在作者的眼里布谷鸟就像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在我们贪玩时,布谷鸟在催促我们——(生:要认真学习)
师:在我们做作业粗心时,它在催促我们——(生:要细心)
布谷鸟真是我的好朋友啊,所以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2)理解词语:疏忽
生:“疏忽”是粗心大意、忽略。
师:在平时的学习中你有过疏忽的时候吗?
考试的时候疏忽过,结果怎样了?把这句话连起来说一说。不知不觉你都会用疏忽说一句话了。
除了学习,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疏忽?
学生回答。(开车时、盖房子、医生给病人看病……)
师:看来做什么事都疏忽不得。
再次引读——所以,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小结:声声催促都饱含着深情,催促我不断前进,真是催人奋进啊!(板书:催人奋进)
所以小作者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引读齐读)
(二)与喜鹊对话 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课件出示:据说喜鹊是报喜之鸟,总是给人们预报喜讯,乡里人都很喜欢它。所以,尽管它的嗓音并不出众,听到它的叫声,人们仍倍感亲切。
师:你画的是关于喜鹊的句子。
课件出示:喜鹊图及其叫声
师:谁来学一学喜鹊的叫声?(再轻快一点!)
指名读:喳喳喳喳,喳喳喳喳!
师:喜鹊是报喜鸟啊,所以它的叫声分明在说——出示:喜事到家,喜事到家!
师: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让我们高兴的喜事呢?看,笑容都挂在脸上了!
生:考了好成绩,得到压岁钱,过生日,中彩票、比赛获奖……(值得高兴、应该高兴、我很荣幸……)
师:同学们的喜事真多!我们也来学着和布谷鸟对话的样子来和喜鹊对对话好不好?
出示:有什么喜事?喳喳喳喳,()!
学生模仿喜鹊报喜。
师:人们听到喜鹊的叫声——
生:倍感亲切。
(点红:倍感亲切)
师:是一般的亲切吗?
生:不是,非常亲切。
生:特别亲切。
师:生活中,哪些人,哪些事让你倍感亲切呢?
指名说……
哪些人,哪些事让你倍感亲切呢?
指名说……
师:老师、亲人、同学,那些关心过我们的人都让我们倍感亲切。喜鹊却让乡里人倍感亲切。
生再读这句话。谁来读一读?
师:可是喜鹊的“话”常常不能应验啊,为什么人们还这么喜欢它呢?
生: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师:是的,喜鹊在我们中国一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喜鹊出现在贺卡上,祝福朋友,装点美好生活;喜鹊作为窗花印在窗户上,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这样的鸟怎能不喜欢呢?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出示句子:每当这时,我心里便有说不出的高兴,总是盼着喜事快快降临。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生:读
师:多么可爱的鸟,多么丰富的鸟语啊,它催人奋进,给人希望,还给生活增添了乐趣。(板书:增添乐趣)
所以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引读)三)与群鸟对话
过渡:小作者还关注了什么鸟?(黄莺、百灵、画眉)它们的“语言”丰富极了。引读:一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便以“知音”自居,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
小作者不仅听懂了鸟语,还获得了很多启示。他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指名读。
课件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师: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自由读。
师: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句子,都是说从……那里,我认识了,懂得了,学到了什么。
师:是啊,前面四字词语在写鸟儿的特点,后面的短语则在写人们从中得到的启示。燕子是--,它很――,大雁――,要么排成一字形,要么排成人字形,它们很遵守纪律,苍鹰能够――,它――。
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指名读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句式相近
师: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句式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排比。(板书:排比)我们以后写作文时也可以用上这种手法,它可以增强语气呢。谁再来读?
再指名读。(如果再加入一股力量,读起来会更有气势。)
齐读
师:这里还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
生:从其他鸟的身上学到的鸟的精神。
师:你还熟悉哪些鸟、动物,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生:从捉虫的啄木鸟那里,我认识到要为别人服务。从反哺的乌鸦那里,知道了孝敬的重要。……
师:如果说鸟儿的鸣叫是有声语言,这儿就是鸟儿们无声的鸟语了,它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启示。【板书:给人启示】因此,小作者从心灵深处发出了感慨——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齐读)
鸟语催人奋进,读: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它不但催人奋进,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读: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它不但催人奋进,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更可贵的是还能给予我们启示,再读: 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三、拓展延伸:
出示活动二:
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写一句保护鸟儿的公益宣传语。
1、学生写话。交流。
2、播放一组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画面。鸟给我们带来乐趣、带来启迪,带来遐想,让我们爱鸟护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创造一个人鸟和谐的家园!
让我们把自己的心声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 出示句子: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齐读)
6.《石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一、《石榴》教材分析:
《石榴》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5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这一过程。文章语言优美,在描写石榴花与石榴果时,还运用了比喻与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学生阅读、习作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能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3、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文中优美语句,知道作者介绍石榴的顺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瞧,这是什么?引出《石榴》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走进石榴园去看看美丽的石榴花和可爱的石榴果?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
(二)、研读课文,品读词句,体会写作手法。
1、师:第一自然段,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说明石榴园名声很大吗?
2、师:指导朗读(读出石榴园名声大的感觉)设计意图:
3、师:打开书,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什么季节的石榴树是什么样子的?
A春天抽枝长叶(体会春天石榴树抽枝长叶的生机勃勃的样子)出示: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指导朗读)
B夏天开花
出示: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1)对“郁郁葱葱”和“火红的”石榴花一句进行理解,同时借助图片图文并茂去感受石榴花颜色的美丽和开得旺盛。
(2)指导朗读。
(3)夏天的石榴花你还喜欢哪里呀?
(3)范读引导。从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从“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就挂满枝头” 从这句话感受到花开得特别多特别茂盛。)
(4)出示: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5)指导美美的读一读,品一品,师:这段不仅写的美,还写的特别生动有趣那,请找出句子? 大家都喜欢这句话?为什么喜欢?(非常可爱)哪里看出的?
(6)朗读体会把石榴花的样子比成了活泼的小喇叭。这样的打比方多形象啊!“活泼”“鼓着劲”这两个词的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花像小朋友一样的可爱。
出示: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7)(出示图片配乐)指导把石榴花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设计意图: 第二自然段写了春和夏两个季节石榴树抽枝,长叶和开花的景象,重点写出了花。分别写了花的色:“火红”;花的多:“越开越密”、“越开越盛”;花的形:“小喇叭”。写出了石榴的活泼、美丽,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石榴的美。C秋天结果
1、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小石榴是怎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的呢?
大家轻声地读读第三段,边读边想,并在书上划一划表示颜色变化的词。
(“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2、再找找看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先后变化?
(“先”、“逐渐”、“最后”)
3、出示: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4、孩子们,作者在描写中用上了“先”„„“逐渐”„„“最后”把石榴生长过程写得更加清楚了,这多值得我们学习呀!
5、学会运用,用“先”„„“逐渐”„„“最后”练习说话。小石榴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的!一天天成熟的!那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的?自己快到文章里去读一读,找一找。
(1)熟透的石榴是什么样的?
(2)看图读词句:咧开嘴的石榴。
笑破肚皮的石榴,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3)指导把它们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4)从这些石榴娃娃„„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拟人、可爱、喜爱)这些石榴娃娃在干什么?(急切、扒开、张望、报告)做动作。
(5)把成熟的石榴当成人来写,写得多生动,多有意思呀!让我们读着读着不由得笑了起来,我们一起来读好吗?(还可以加上动作演演石榴娃娃)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三节,写石榴的成熟过程及它的外形。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我思考,让学生找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在此我让学生找出看出颜色变化的连接词:“先„„逐渐„„最后„„” 再通过图片与文字对照,让学生领悟其用词的准确生动,总结出只有平时仔细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好。对熟透了的石榴描写特生动。: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进行描写。在此我设计了一个小练习,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体会拟人写法的好。
1、看图,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2、看图理解体会:玛瑙和石榴子的相似之处。
它们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团结、可爱„„)
3、指导读这句话。
4、这句话是写石榴的——(剥开皮的样子)
5、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给学生吃
什么味道哦?
指导读好这一段。
6、师小结:今天咱们学习了枣庄的石榴,作者通过细心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拟人手法,让我们仿佛看到来了春天里生命力极强的石榴树,夏天像小喇叭一样火红的石榴花,秋天满树可爱的石榴娃娃。生动的描写不仅把石榴写得更加可爱,还把自己对石榴的爱对家乡的爱全部都表达了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情感价值观,体会“爱”对石榴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配乐朗读课文。
(三)、回顾课文,总结写法,动手写写水果。
同学们,作者先是仔细观察石榴子的样子,再写石榴的味道,写的时候还恰当地运用拟人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最后还亲口去尝尝,这样写出来的石榴啊,就非常讨人喜爱。今天咱们每人都带来了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对吗?
(1)水果大拼盘: 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先观察剥开皮时水果的样子。(看到了什么?可运用拟人手法,展开丰富的想像。)再放到嘴里尝尝味道。
(2)生交流。
设计意图:课文第四节,写石榴子粒的形态和它滋味。我是以实物出示让学生直观的进行观察,品尝,从而再来交流,并读好文章中的句子。
(四)布置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6.石榴
春天
抽枝
长叶
夏天
开花
茂密
秋天
7.《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 篇七
师: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生: 九色鹿。)九色鹿是神鹿,鹿中之王,一心助人。人们传唱着一首歌谣———(出示:遇见神鹿, 万福安康;遇见神鹿,吉祥吉祥。指名读,生齐读。)
师: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 是我们不愿提起的,他叫——— (生:调达。)读准名字中的多音字。
生:(齐)调(tiáo)达。
二、梳理故事前后关系,点出“义”的主题
师:在这个故事中,前后不少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快速读一读,试着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说一说。
(生阅读课文,思考。)
生:因为九色鹿救了调达, 所以调达答应不暴露九色鹿的住处。
生:因为调达想发财,所以告诉了国王九色鹿的住处,九色鹿非常气愤。
师:调达的行为怎么样?
生:很可耻。
师:能不能用上一个成语, 否定他这个想发财的念头?
生:因为调达财迷心窍,所以告诉了国王九色鹿的住处, 九色鹿非常气愤。
生:因为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所以受到了惩罚。
……
师:同学们越来越会寻找了,许多“因为……所以……”就藏在课文的细微之处。
师:故事中发生的事也有一些是让人没想到,或者是我们不愿意去想的,用“竟然”说说。
(生思考)
生:九色鹿救了调达,但是调达竟然忘恩负义。
师:“但是”和“竟然”都表示意思的转折。去掉“但是”,再说一遍。
生:九色鹿救了调达,调达竟然忘恩负义。
师:这样表达,语句就更简洁了。
生:九色鹿长得很漂亮,王妃竟然要用它的毛皮做衣裳。
师:你为什么没想到?
生:它是神鹿,那么美丽、善良,怎么可以伤害它?
师:问得好!为什么要伤害这么美好的事物?
生:国王竟然听了王妃的话,带领军队去抓九色鹿。
师:王妃使用了什么手段呢?文章里有一个字———
生:(齐)缠。
[师出示:见( )勇为忘恩负() 见利忘() 背信弃()]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调达落水,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他,这就叫———
生:(齐)见义勇为。
师:九色鹿对调达有救命之恩,调达竟然忘却了这个恩情,而要出卖它,这就叫———
生:(齐)忘恩负义。
师:调达见有利可图,就违背做人的基本道义,泄露了九色鹿的住处,这就叫———
生:(齐)见利忘义。
师:调达对九色鹿有承诺,决不说出它的住处,但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这就叫———
生:(齐)背信弃义。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行为都跟哪个字有关?
生:(齐)义。
师:对,都跟“义”有关。(板书:义)请注意,“义”的第一笔是什么?
生:(齐)点。
三、走进故事,强化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师:阅读故事,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放进故事里。九色鹿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无论聆听还是阅读,都让人不能平静。请大家再次轻声读读课文,用心体会体会:哪些地方让你忍不住跷起大拇指,哪些地方让你真想踹上一脚,哪些地方让你心跳加速,还有哪些地方让你终于松了一口气。当然,你也可以读出别的感受。(出示)
要跷起大拇指的———
真想踹上一脚的———
让我心跳加速的———
终于松了一口气的———
(生阅读课文)
师:我们按顺序讨论吧。哪里让你忍不住跷起大拇指?
生: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这让我想为它跷起大拇指,因为九色鹿见义勇为。
师:还有谁对这个地方也有感觉?
生:九色鹿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一个不认识的人,所以要为它跷起大拇指。
师:看了九色鹿救起调达后的情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调达得救后非常感谢九色鹿,但九色鹿告诉调达,不需要回报,更不要它做奴仆。这也让人钦佩。
师:我们来看看九色鹿和调达的那段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只读对话,不读提示语,但要体会他们各自的语气。(出示课文片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指名一同桌朗读对话)
师:读得不错,是两种不同的语气。“调达”,我也来和你对一下话,好不好?(师生分角色朗读。在学生刚读到“终身”时,教师就开始读九色鹿的话。)
师:我跟九色鹿的回答哪儿不一样?
生:九色鹿是在调达说完“终身受你的驱使”后才接着说的,但你在调达还没说完时就说了。
生: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读,因为书上说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
师:打断别人说话可是不礼貌的行为,九色鹿是不礼貌吗?
生:(齐)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因为它不想让调达做它的奴仆,它救人不求回报。
生:九色鹿救调达根本就没想到要回报,更别说做什么奴仆了。
师:一个“打断”,写出了九色鹿的无私与果断。请两位同学试着再读读这组对话。
(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打断”部分处理得很好。)
师:调达听了,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想象一下,调达会怎么起誓呢?
生:我发誓永远不会向别人泄露你的住处!
生:我对天发誓,我这一生都不会泄露你的住处!
师:“对天发誓”,语气加强了。
师:可以用一对关联词语来说:无论……都……
生:无论什么情况,我都不会泄露你的住处。
师:叩头是旧时最为郑重的礼节。调达又是叩头,又是发誓,但最后还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下面继续,还有要跷大拇指的地方吗?
生:我要为乌鸦跷大拇指。情况紧急 ,是乌鸦高 声叫喊为九色鹿报信。它善良,还很勇敢。
师:你来读读这部分,把当时情况的紧急表现出来。
(生朗读相应内容)
生:我要为国王跷大拇指。
师:哦?国王可是带军队来捉拿九色鹿的!
生:可他后来改正了错误,还下令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师:你还是不能说服我。一来,国王竟带军队捉拿九色鹿,实在不应该。二来,本来就不应该伤害九色鹿,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怎么还给他跷大拇指?
生:因为国王金口玉言,轻易不会改变主意。现在知道错了,而且还能改正,所以还是要肯定他。
师:从这个角度看,国王确实也有值得肯定之处。那么,哪里让你们真想踹上一脚?
生: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刚刚调达还说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现在他看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动心了。
师:这个让你真想踹上一脚?
生:对。
师:而且狠狠地?
生:对!(众笑)
师:假如你当时在现场,请你制止调达,给他做做工作。
生:调达,你都说了永远不会泄露九色鹿的住处,你现在在金钱面前就忘了自己的誓言,你还是不是人啊?
师:一句反问很有力。
生:让我想踹上一脚的地方是:“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师:踹谁?
生:踹调达。因为调达发誓永不会泄露九色鹿的住处,现在却因为金钱要去出卖九色鹿。
师:假如调达揭下皇榜的时候你就在现场,请你来制止他。
生:调达,难道你连最后一点良知都没有了吗?连你的恩人都要背叛,你对自己的诺言是不是从来没有想过遵守?
师:是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九色鹿对调达可是———
生:救命之恩。
师:刚才两位同学其实都是在说做人———
生:做人要有义气,要守信用。
师:对,做人要讲道义。
生:我想踹王妃,她做梦梦见了九色鹿,就想要它的毛皮做衣服,那么美好的事物怎么能去伤害呢?
师:王妃也是有责任的。
生:我想踹国王。他竟然带兵捉拿九色鹿,实在不应该。
师:可是,他是被王妃缠得无奈才发兵的啊!
生:可他是国王啊,国王是要有主见的,怎么对一个王妃就没有办法了?
生:这么没有主见,还怎么治理国家呢?
师:看来,国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师:同学们从人物的表现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并且注意到人物之间的关系,很深刻。下面再说说,让我们心跳加速的是什么?
生1:“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再一看,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
师:为什么你心跳加速?
生1:因为九色鹿可能会被抓住。
师:你是为它的命运而担忧。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是在这个地方心跳加速。
生2:我是在这儿心跳加速的:“她突发奇想,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做件衣服穿上,我一定会显得更加漂亮!”我为九色鹿的命运而担忧。
生3:我是在这儿心跳加速的:“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师:其他同学有话要说吗?
生4:你为什么要为调达担心?对这么一个小人有什么好担心的?
生3:尽管调达忘恩负义,可是,故事的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坏,他掉进河里,生命危险,我们当然要为他担心。
生4:你这么说有点道理,但我们现在知道了调达是小人,我肯定不心跳加速。(众笑)
师:我理解你(指生4),大家都是嫉恶如仇,自然不会同情调达。而你(指生3),更有一颗悲悯慈悲之心,因为,那毕竟也是一条生命。我尊重你们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哪里让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生:“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师:九色鹿由危险转为安全了,用个成语,叫作———
生:转危为安。
生:化险为夷。
师:九色鹿命运的转变跟它对国王说的那段话密切相关,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指名读)
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读得很流畅。有几处长句,如果注意句中停顿,表达的效果会更好。(为句子加上停顿记号: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看看提示语,谁能把当时九色鹿的语气表现得再强烈些,如果能用上手势就更好了。
(一生朗读,手指前方,语气到位。)
师:很有力度,尤其是最后的反问。(板书:有力)谁能把最后的反问句读读,读出力度?(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九色鹿尽管很生气,但并没有气昏头。它在跟国王讲什么?
生:九色鹿在告诉国王事情的经过。
师:九色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国王听,让国王了解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在跟国王讲理。九色鹿当时非常气愤,生命都受到威胁了,但九色鹿非常冷静。它的话很有理。(板书:有理)
生:我读出九色鹿非常沉稳,碰到这样见利忘义的人,它却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师:沉着冷静,不愧是鹿王。请你也读读这段话,要讲清事理。
(生朗读)
师:九色鹿说:“陛下,您知道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九色鹿很有勇气,敢跟国王说。
师:“陛下”是对国王的尊称。当时,它生命受到威胁,面对的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生:我觉得九色鹿很有礼貌。
师:是很讲礼节。(板书: 有礼)
生:它很尊重国王。
师: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气急败坏,反而会激怒国王,适得其反。九色鹿很有礼节,很冷静。你们看,这段话里包含着多么丰富的信息,有力、有理、有礼。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名读)
师:故事中的这段话很重要。在另一个版本中,九色鹿是这样说的:(出示)
“我乃鹿王,云游贵邦。一心助人,救人于危难之中。一天,我在水中救起一个快要淹死的人,现在这人就站在我的面前。他违背誓言,恩将仇报。……生命虽 然可贵 ,但是卑鄙和邪恶的生命,终究要受到惩罚。”
师:(先后指数名学生朗读前两句) 说这段话时的九色鹿给你们什么感觉?
生:很有鹿王的气势。
生:我觉得它很有气质。
生:“我乃鹿王,云游贵邦”,有一种鹿王的高贵。
师:语言是内心的反映。说这段话时的九色鹿确实高贵、圣洁,不可侵犯。
师: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吧。
(生自由朗读,大多数选择课外的版本。)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接下来老师自我牺牲一下,我扮演调达。“各位,我错了,当初九色鹿救我的时候,我不该郑重起誓。如果没有起誓,就不算背信弃义,我就可以带着国王的军队来抓它了。”你们说对吗?
(生纷纷说不对)
生:九色鹿救了你,你不感谢它,你算什么人?
师:这叫忘恩负义。如果九色鹿没有救过我,我可以带人抓它吗?
生:如果九色鹿没有救你,你不就被水淹死了吗?
师:我也没有掉进水里去,我就在山中行走。
生:那你也不能伤害无辜呀,你这样会受到惩罚的。
师:你能不能结合“义”字说一说?
生:如果伤害无辜的话,你就违背了道义。做人必须遵守道义。
师:也就是说,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条件,这才叫人。
生:遵守道义是做人的底线。
生:你出卖了九色鹿,下次再掉进水里,就没人来救你了。(众笑)
师:我以后就在陆地上行走,不靠近水边。
生:它是神奇的鹿,是绝无仅有的,出卖了以后就没有了。
师:那如果有两只、三只呢?(众笑)
生:还是不能。它是那样美好,我们不能破坏美好的事物。
师:不论什么情况,调达都不应该出卖九色鹿。在这儿,九色鹿已经成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
四、九色鹿形象讨论与情节改编
师:九色鹿的形象流传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了,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九色鹿形象。这是两位著名画家笔下的九色鹿,(出示两幅九色鹿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头上都有光环。
师:画家为什么这么设计?
生:表示它们很神圣。
生:它头上有光环是因为它有神力。
生:它是善良的鹿,光环代表着正义。
师:刚才我们说了九色鹿是神鹿、鹿王。九色鹿是怎么说的呢?(出示,生朗读。)
我来人间降吉祥,
我回仙山去远荡。
缥缈彩云间,
蓬莱是家乡。
师:蓬莱是传说中海中的一座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们来看一看,一开始调达落水之后,九色鹿是如何来救他的。(播放动画片片段)
师:我们看到,九色鹿跳进河中,河水遇九色鹿自动分开,非常神奇。如果将这种神奇的景象与课文中的描写对照,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与“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是矛盾的。
生:这样就跟一开始的九色鹿有神力发生了矛盾。
师: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呢?我们自己来编一编。九色鹿是具有神力的,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九色鹿会怎么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
生:九色鹿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并没有慌乱,它大喊一声,所有的刀都飞上了天空,士兵们都吓了一跳,跌倒在地。九色鹿趁机逃了出去。
师:九色鹿怎么离开的?
生:趁那些士兵在慌乱中,它瞬间就跑出去了。
师:瞬间消失,然后,它在远处跟国王说了那段话。
生:对。
生: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九色鹿发出了神力,头上的光圈闪闪发光,敌人的刀枪箭斧全部飞上了天,咔嚓一声全都断了,士兵连连给它磕头。
师:然后九色鹿对着他们义正词严地说了那段话。
生:九色鹿喊了一声,森林里的鸟儿全都飞到了它的身边,带它飞走了。
师:这个想象很有浪漫色彩,九色鹿坐在鸟儿的翅膀上飞上了蓝天,有意思。
生:九色鹿飞到天空中后突然不见了,它在天空中对着国王说了那段话。
师:它怎么飞上天空的?
生:驾着云彩。
师:这个想象非常美妙。它驾着祥云飞上了蓝天,不愧是鹿王。
生:九色鹿大喊一声,森林中所有的鹿都出来了,帮着它逃跑。
师:群鹿都过来了。刚才我们说了九色鹿是鹿王,很从容,最好把“逃跑”换个词。
生:它从容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生:九色鹿的光环闪闪发光,那些人眼前全是金色,然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九色鹿就步态优雅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生:九色鹿突然长出了两只翅膀,它翅膀一张,就飞上了天空,飞向了远方。
师:同学们有很多的想象,使这个故事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我们看看这个版本是怎么写的。(显示相应画面)“埋伏着的武士们把九色鹿团团围住,射出了一支支箭,顷刻间九色鹿四周燃起熊熊火焰,射来的箭全都被烈火烧断了。这时天上金光万道,九色鹿飞腾而去。”这就是神奇的九色鹿。
五、简介背景,推荐书籍
师:九色鹿光彩照人,高洁神圣,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敦煌莫高窟257号洞窟的壁画上。(出示壁画)
师:1981年,根据这个故事拍摄的动画片《九色鹿》,已经成为经典。这是两本关于九色鹿的图画书,画面精美,文字精致,值得大家阅读。(出示封面)下课!
教学评析
一、简明的要求,扎实的语言训练
课文《九色鹿》,故事简单,人物鲜明,语言浅白,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几乎毫无难度。于是,如何挖掘有意义的语文训练点,如何提出挑战学生思维的问题,就成了教师的难点。稍有不慎,便会使学生在已知区辗转徘徊,无效劳动。
本课中,周老师没让学生随意复述课文内容,而是要求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和“竟然”的句式,进行较高层次的创造性复述。指向明确的要求促使学生动脑,在浅白易懂的课文中,搜寻一条条线索与脉络。“因为……所以……”的表达抓住了故事的因果关系,“竟然”的表达则凸显了故事的转折部分。如此设计,训练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之余,也梳理了课文脉络。
二、有趣的问题,具体的阅读指导
阅读故事,除了读懂内容,还要读出感觉。为此,周老师巧妙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课文:(1)要跷起大拇指的;(2) 真想踹上一脚的;(3)让我心跳加速的;(4)终于松了一口气的。四个问题从读者的阅读感受出发,具体可感,趣味横生,有别于一般作业的刻板僵化。问题看似随意,其实指向文学欣赏的重点:问题一和二,涉及人物评价;问题三和四,涉及情节铺排。
三、巧妙的追问,深入的主题探索
《九色鹿》故事,典出《佛说九色鹿经》,带有浓厚的教化色彩。通过阅读故事,学生自己便能感受到九色鹿的好与调达的坏。周老师通过成语 (见义勇为、忘恩负义、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中“义”的主题。至此,教学构思称得上“巧妙”,然而接下来的设计才真正显出“高深”。
走进故事,周老师化身调达,以一连串环环相扣的追问,一一检验先前归纳出的主题。首先,是“背信弃义”:“如果没有起誓,就不算背信弃义,我就可以带着国王的军队来抓它了。你们说对吗?”接下来,是“忘恩负义”:“如果九色鹿没有救过我,我可以带人抓它吗?”一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说:“它是神奇的鹿,是绝无仅有的,出卖了以后就没有了。”周老师机智回应:“那如果有两只、三只呢?”
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摇头,不断反思。终于明白,即使无信、无恩,甚至对方只是一只普通的鹿,调达也不应该出卖它。“义”的内涵,在质疑与思辨中逐渐深化,从有条件的“义”,升华为无条件的“义”。九色鹿的象征意义,也在一轮轮脑力激荡中浮现。周老师此教学设计,不仅巧妙,而且高深。
四、丰富的征引,缺失的传说元素
《九色鹿》经过改编后,神秘莫测的九色鹿,被改得平凡普通;绚烂多彩的美丽传说,成了单调无趣的教育故事。课文编者似乎急着要带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而随意说了一个故事,把其中丰满的细节都删去了。殊不知,删去的正是《九色鹿》作为经典传说所引以为傲的神秘色彩。
周益民老师研究儿童文学多年,对民间文学的涉猎尤其深广,自然洞察到了其中不足。课堂上,周老师调动课外资源,试图补充课文缺失了的传奇色彩。“遇见神鹿,万福安康;遇见神鹿,吉祥吉祥。”课堂伊始,周老师以一首歌谣揭题,尝试为九色鹿树立“神鹿”形象,营造神秘氛围。随着教学推进,周老师引入了《九色鹿》其他版本的文字,让学生比较不同表达所塑造的不同形象。接着,通过动画片段,突出九色鹿的“神鹿”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改编故事情节,试图以读者的想象力,弥补课文的缺失。最后的“简介背景,推荐书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动画片以及图画书的推荐,大概都是周老师为补充课文不足而做的努力。
五、优秀的教学,短小轻薄的教材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无论语文训练的设置、阅读方法的指导、主题探索的深入、传说元素的补充,都充满令人赞赏的闪光点。课堂上所运用的各种技巧与方法,其背后体现出的是教者深厚的学养,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我从周老师的课中,得到了许多阅读教学方法上的启发。
然而,似乎也因教学设计的不凡,更凸显了课文的短小轻薄。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四个问题重读课文,尝试把自己的心放进故事里读出感觉。短小轻薄的课文,经不起四个问题的检验。从学生的回应中,我察觉他们并未真正为文本所触动,更多时候,他们只是为回答而回答,给出的回应趋向一致。尤其是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文本并未成功营造紧张的节奏与氛围,学生只是凭着理性与应付问题的心态作答。
课文的短小轻薄,还表现在“情节改编”的环节。抽去各种细节描写,《九色鹿》原文中的传奇色彩被大大削弱。课文中,无论是文字的叙述,还是插图的描绘,都让九色鹿显得平庸失色。尽管周老师做了许多努力,引入动画片段,展示图书插画,试图还原九色鹿的神鹿光芒,但学生还是难以进入。从学生改编情节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思维并未充分激活。这是否与学生的第一印象有关?倘若学生初次接触的《九色鹿》是饱含各种细节、充满奇幻想象的版本,情况是否会不同?
六、单纯的课堂,复杂的浮想联翩
看过不少周益民老师的课,部分来自现场,更多来自文字。其中有《外公是棵樱桃树》作品导读课、《小王子》作品交流课、绕口令主题课、庄子童话课,等等。相比之下,这一次《九色鹿》的教学显得有点逊色。不是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而是教材本身局限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的话多少能表达我的想法:“课程内容永远大于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如果选择的文本是不好的文本,你再教,也是南辕北辙。你拿来的食材本身就是腐烂的,怎么炒出香味,且孩子们吃了还有害。我们应该无限相信孩子们的学习潜能。”
语文教材的贫乏,儿童文学的丰饶,周老师是有深刻体会的。他毅然跳出传统教材的框框,投身儿童文学的海洋,并且在民间故事、儿歌童谣、整本书读书会等领域如鱼得水。若干年后,周老师为何又回归传统语文教材,上起课本中的课文?也许,他是在自我挑战,尝试将近年的心得融入传统教学;也许,他是想告诉我们,在大家较能接受的框架内,展示自己的思考;也许,他是在批判教材,以戴着镣铐跳舞的姿态,让大家把那副镣铐看得更清楚。
8.《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蕴含的深意。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充分与文本对话,入情入境地读,层层深入地读,体会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地想,感受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为了谁》、洪水来临场景等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播放《为了谁》。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画面就是98年抗洪救灾的感人场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洪水有关的课文《桥》。2.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规律。(这两级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老汉的)
咆哮 发疯 狞笑 流淌 放肆 没腿深
揪出 拥戴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 膛
读后板书(洪水、老汉)。3.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呢?本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洪水之可怕、感悟老汉之伟大、领悟作者写作之精妙。
二、精读品味
(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势不可当
1.让我们亲眼目睹这场洪水:出山洪课件。2.说说你的感受。(势不可当、破坏力强、可怕无情等)。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怎样可怕的洪水的呢?请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多读几遍,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势不可当。4.用你的朗读再现出洪水的可怕和势不可当。
出示重点句:【生自由练读,然后采用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诵读,读出山洪的无情、可怕和势不可挡的气势。】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5.读后评议,再次齐读,读出洪水的气势。
(二)认识老人——感受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1.同学们,一般说来,这样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文中的这场凶猛的洪水结果怎样?(农田被淹,房屋冲毁。人员伤亡惨重。但这次洪水中只有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2.在此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3.请再次品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画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动。4.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教师预设:(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体会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他像一座山。屹立如山、责任如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说话简单有力,节奏快,指导读的干脆、有力。】(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推”字体会老汉在最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5.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师配乐朗读最后一段)6.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体会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7.对照板书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做为党员,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动作果断,不容置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的人性光辉, 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三、体会题目的蕴含的深意
1.课文中是一座——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还要用“桥”为题目?(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板书:死、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四、领悟写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师生总结、归纳。(巧妙的设置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简练,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五、课后小练笔
请学习本文的写法,把你听到看到的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生命桥 连心桥 希望桥
9.《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冷水滩区珊瑚学校:何国鹏
教材分析:
《检阅》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一专题展开的。《检阅》一课主要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突出。集中体现在文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还是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
课文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从文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人物形象比较丰满。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语文学习的重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是学习本课的难点。另外,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使学生在阅读时初步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分析:
学生对“检阅”一词比较陌生,对参加检阅游行的意义不清楚,所以不能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就无法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棘手”“商定”“商量”“鸦雀无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以及他的优良品质。
2、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团结的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博莱克的恒心与毅力,体会团结的力量,体会关爱残疾人的高尚品格。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祖国六十周年大检阅的视频、课文朗读音频、文字投影、图片投影。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棘手”“商定”“商量” “鸦雀无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儿童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博莱克的坚强,勇敢。教学重点
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刻含义。教学流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
1、播放祖国六十周年国庆大检阅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2、出示课文插图(波兰首都华沙国庆检阅图),谈话引入课文。
二、抓关键句,全面感知。师:就是这样一位左腿截肢,靠拄拐走路的儿童队员出现在这样一个隆重的检阅仪式上,观众们会怎么评价呢?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
1、出示:“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学生朗读。
师:另一名观众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检阅之前吧!
2、自由读课文2~9自然段,想想,队员们在讨论什么? 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检阅,这真是一件()的事情。理解“棘手”的意思。
三、理解句子,感受(人间)真情。
出示:阅读3~9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事情难办?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学生汇报
1、出示第六自然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你发现了什么?
从这五个门号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范读。
2、你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儿童队员们的为难? 出示: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理解“商定”和“商量”
师:是的,正是这件棘手的事情,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所以整个俱乐部此时都——鸦雀无声,这个鸦雀无声表面上看是一点声音也没有,其实大家心里正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让我们发挥想象,让队员们说出这鸦雀无声背后真正的想法吧!他们这个时候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如果让他去
。如果不让他去。
师:队员们既想检阅的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博莱克的自尊心,这可怎么办呢?谁想到了好主意?
3、出示队长的话:“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指名读,齐读。师:此时,俱乐部里再也不是沉默的局面了。队员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另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一个队员大声说。
4、小结:俱乐部里的这场讨论,大家从一开始的棘手,难办到最后决定让他参加检阅仪式,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四、感悟“这个小伙子真棒!” 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读课文10~16自然段,思考:“这个小伙子真棒!”表现在哪里?
汇报:
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1、指名读:学生自己练读。想一想,这是个怎样的小伙子?
2、真好!现在让咱们把自己独特的体会带进去读出来。(齐读)
而博莱克作为一名残疾儿童,虽然他柱着拐,但高昂着头,挺着胸膛与全队保持一致,这是多么不容易啊!通过这个镜头,我们仿佛看到他平时辛苦练习的情景。
学生想像说话。
3、面对这样的小伙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4、对呀,我们还有很多话要对博莱克说,但都化作一句最简单而蕴涵深刻的话,那就是——这个小伙子真棒!
5、这一幕幕镜头,这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这个小伙子真棒!
五、拓展练习
10.《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春花图、春风图:
细读这两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谈谈作者是如何描写花和风的? 明确:
春花图:从色味、虚实、动静、高低几个方面,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的优美画面。
春风图: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朗读指导:
春花图:这是一副绝妙的春花图,视觉所及,先写树花,再写野花,节奏为轻快型。朗读时抓住拟人的写法,“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间的逗号应连读,读出花儿闹春的气氛来。“满是”“闹”“飞来飞去”,是联想到的图景,应重音轻读,把握住声音的虚实结合。
春风图:春风图是绘春的第三步,节奏为舒缓型与轻快型互相交错。风本无形,作者却用自己的笔抓住了春风中事物的特点,以此来描绘无形的春风。“抚摸”为重音轻读,读出春风的温柔。“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应用舒缓的语气读,读出轻松,读出美好。接下来的几句,节奏陡然加快,“高兴”“清脆”“宛转”“应和”“响”为强调性重音,要找到鸟儿、短笛在风中穿透的感觉,把声音拉出去。春雨图:
(1)作者看到的春雨是怎样的,写出了雨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特点:多、细、密、斜、薄。(2)对春雨的描写,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结合课文分析。
明确: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从近景写春雨的滋润,又从远景烘托春雨的之夜的安谧,再加上人的动态、屋的静状,由润物和雨景两方面写春雨的恩泽。
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人和屋在雨中“静默”属于正面描写,而其他的雨中景物的状态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朗读指导:春雨图是绘春的第四步,节奏为轻快型与舒缓型交错,为下一段作铺垫。“最寻常”强调尽春雨连绵不断。“别恼”是转折性重音,然后向你介绍了春雨的特色,是轻型节奏,朗读的时候,用气声托出,要要读出烟雨迷蒙那种情景。“绿”“逼”为情感性重音,写出了雨中的清新。接着又展现了一幅雨夜图,节奏变得极其舒缓,“慢慢”“静默”应重音轻读,要突出人们雨中的惬意。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迎春图:
作者描写人们迎春的画面,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天的美好时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朗读指导:课文最后描绘的是迎春图,节奏为轻快型,程度稍中。两个“多”字,一个比一个读得重,传达出孩子们无限喜悦。接下来写所有人的活动,节奏更加轻快了,春天给所有人带来了青春活力。两个“有的”的重读,强调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美好希望。赞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健”。
朗读指导:文章的第三个部分――赞春,节奏为轻快型,程度依次为轻、中、重。三个排比句由小到大,读的时候注意语气色彩应是逐渐加重的。“上/前/去”应一字一顿,语气再落到实处,表达了自己要珍惜大好春光,努力“上前去”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3分钟)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气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情感有突出作用。
六、再读课文,揣摩感情(10分钟)
1.听课文录音,仔细揣摩朗读课文的节奏、韵律、语调和语气等等。
2.请同学起来读课文,注意朗读技巧,师生互评,提升朗读的技能,力求传达出课文的一种意境美和语言美。
七、拓展延伸——春的延续(12分钟)1.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你还能发挥你的想象,将春天比作别的什么吗? 2.赏析诗歌: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板书设计】
【评价方式】
作业布置(2分钟)
1.摘抄文中你认为描写优美的精彩语句。2.课后收集有关春的诗句,名句等。
11.《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6-02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而神聚。
一、复习导入,在整体把握中向往望月之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望月》,一起读课题。(多媒体出示:江月图)
(师引导概括课文结构: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设计理念】精炼概括,明快导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对望月之景的赏读学习中。
二、细读文本,在交流品味中感受望月之乐
1.精品细读,感受“眼中月”的静谧之美
(1)品读学习“眼中月”(点击出示第2自然段)。
(2)这里的”镀“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你觉得用哪个词比较好?为什么?(师生交流)
(3)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读这段文字:天上月,水中影。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江面、水中,这就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就是“江——中——月”。(生配乐品读)
师: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属于你的独特的月光。(生齐读)
(4)品析写法:
师:你认为这江中月写得好在哪?这段话中,作者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设计理念】美好的景物我们很容易看得见,但是要把所见到的美好景物栩栩如生地描述下来,让读者如入其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细品慢悟,在品析中体会写法。
2.师生吟诵,感悟“诗中月”的意境之美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诗中月(出示文中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联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
师:同是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望月时由于心情不同,感受不同,体会也不一样。想象这时候也有清幽的月光,我们也来比赛背有月亮的诗,好吗?你们当小外甥,我来当舅舅。
(师生吟诵书中的诗句,接着对诵描写月亮的诗)
【设计理念】游戏性的教学最符合儿童的天性。师生合作诵读古诗,童趣在诗情画意中流淌,在接力诵读中形成心灵的对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3.走进想象,感受“心中月”的创造之美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5至第18自然段,走近小外甥的“心中月”,感受小外甥的机灵、聪明、爱幻想。
师(出示文段):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绘声绘色”,将上述一段话变成一首有趣的童诗,并相机出示:
(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师:小外甥的诗多有趣啊,从中你可以体会到小外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1:月亮把我叫醒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生2:胆子不小,主动向“我”挑战。
生3: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设计理念】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外甥的想象之中,进一步体会望月带来的诗情画意之乐、灵动神奇之美。
三、联系生活,在放飞想象中延续望月之乐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静静地想一想,试着写一写。
师:和小外甥一样,月亮在我们的眼里是有趣、多变的,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落在人的眼睛里就不一样呢?
师(归纳):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板书)
【设计理念】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小外甥的想象感染并照亮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童心纵情飞扬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精神的提升。
四、课后作业布置,在多维思考中感受月亮之美
【必做题】
由班长组织举办一次“月亮诗会”,评选出我们班的“月亮诗王”。
【选做题】
1.多渠道寻找资料,了解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
2.观赏月亮,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成片段佳句。
12.《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
教材分析
《九色鹿》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 调达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 调达背信弃义, 出卖了九色鹿, 最后受到了严惩。民间故事大多源于生活, 语言特别朴实, 具有“百姓体”, 所以故事大多浅显易懂, 情节曲折有趣, 人物形象更是性格鲜明。故事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九色鹿的美丽善良与调达的忘恩负义进行对比;调达被救时的信誓旦旦与在皇榜前背信弃义进行对比。
设计理念
第一, 以本为本。本节课, 我着力于两点:一是品读文字, 感悟人物形象, 这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凭借语言文字, 去品读、去感悟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是诵读积累文本语言, 是熟悉文本的语言形式, 这是得言;有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可以引发学生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得意。二是内化语言, 学会复述故事, 这是运用语言的过程。怎么把故事讲好, 在于是否读透文本, 在于是否掌握文本的语言形式, 这是得法, 因此只有读得有滋有味, 才能讲得有滋有味。
第二, 以生为本。无论是教学内容 (“教什么”) 还是教学方法 (“怎么教”) , 都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 因势利导地开发, 更多地顺应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自主意向。站在儿童的角度, 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在读故事、讲故事这两个环节中, 我都循着一根“情感体验线”———故事中的哪些地方让你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真想踹上一脚?心跳加速?终于松了一口气?———选择故事中的一处地方, 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来讲一讲。
第三, 以读为本。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课堂, 着重在读前指导和读后交流上下功夫。哪些地方让你要竖起大拇指?你为什么要竖起大拇指?读出这种心情。一读, 说感受;二读, 究原因;三读, 活形象。这样的读书层次符合“言———像———意”的转换机制, 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 读出了文本的内涵, 获得语文能力的生长和精神生活的丰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会复述的方法, 内化语言, 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 走近九色鹿,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的“美”, 遣责调达的可耻行径, 懂得做人应当遵守诺言、知恩图报。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段落、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体会九色鹿的“美”, 懂得做人应当遵守诺言、知恩图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感知故事内容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2课———《九色鹿》, 齐读课题。
师引述: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只鹿, 它生活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 它双角———洁白如雪, 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 漂亮极了, 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2.除了这只漂亮的九色鹿, 故事中还 有 一 个 重 要 人 物 叫———调达 。
3.他 们 之 间 发 生 了 一 件 什么 样的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又循着由人物到情节的主线, 充分体现出民间故事这种体裁特点。
二、品读文字, 感悟人物特点
1.师:好故事得读出故事的味儿来, 把心放到故事中去读, 注意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心思、语气, 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故事就会越读越有味道。
2.出示读书要求:
(1) 读故事, 边读边做标记, 故事中的哪些地方让你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真想踹上一脚?心跳加速?终于松了一口气?
(2) 在小组内交流相关的句子和自己的读书感受。
3.学生交流。
4.哪 些 地 方 让 你 要 竖 起 大拇 指的?
(1) (课件出示:这天, ……, 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 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1你为什么要竖起大拇指呢? (九色鹿舍己救人)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从“立即”、“纵身”等体会到九色鹿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相机指导朗读。)
当时的情况怎么样? (学生汇报:从“汹涌的波涛”“奋力挣扎”“救命呀, 救命”体会到情况万分危急, 指名通过朗读表现危急。)
2你读出了一只怎样的九色鹿?用我们的朗读再现那惊险的一幕, 读出九色鹿的勇敢。
(2)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 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 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1你为什么要为九色鹿竖起大拇指? (调达要报答他, 他不要回报)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九色鹿是调达的———救命恩人, 这种恩情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恩重如山、再生之恩)
2面对救命恩人, 调达是怎样表达感激的?出示句子:落水人名叫调达, 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 感激地说——— (指名读)
加上动作、带上表情读一读。
此时的调达真是感激涕零啊!可他的话却被九色鹿打断了。
谁来读一读九色鹿的话。 (体会九色鹿的真诚、平静。)
出示对话:指名分角色读:
3从她平静而真诚的话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九色鹿? (不图回报)
5.哪 些 地 方 让 你 真 想 踹 上一 脚 的 ?
(1) 你为什么想向调达踹上一脚? (九色鹿对调达有救命之恩, 调达忘恩负义、出尔反尔。)
(2) 生:调达曾向九色鹿立下誓言, 现在却要去告密。出示句子:“调达郑重起誓……
(3) 当初调达郑重起誓, 可在皇榜面前, 他又想些什么呢?
此时的调达只有发财的美梦, 他忘记了———九色鹿对他的救命之恩, 这就叫———见利忘义;为了发财, 他违背了誓言, 抛弃了信用, 这就是———背信弃义;他不但不知恩图报, 还去告密, 出卖恩人, 这就叫———恩将仇报。
6.哪些地方让你心跳加速?
(1) 让你心跳加速的原因是 (担心九色鹿的安危) 。九色鹿能化解危机吗?让我们来听一听九色鹿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九色鹿的话, 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2) 指名读。 (九色鹿非常气愤) 令九色鹿气愤的是什么呢?
它万万没想到———自己舍身相救的调达, 竟然———见利忘义;对自己郑重起誓的调达, 竟然———背信弃义;对自己叩头跪拜、千恩万谢的调达, 竟然———恩将仇报。再读九色鹿的话。
(3) 再读九色鹿的话, 你觉得此时的九色鹿仅仅是气愤吗?九色鹿的一番话让自己免除了杀身之祸, 这又是一只怎样的鹿? (善于摆事实、讲道理、机智。)
(4) 九色鹿斥责了调达, 向国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富有智慧。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用我们的朗读打动国王。
7.哪 些 地 方 让 你 终 于 松 了一 口 气 的 ?
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 恩将仇报, 并重重惩罚了他, 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你松了一口气是因为什么呢? (国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主持了公道;九色鹿得到了保护;调达受到了惩罚。)
设计意图: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 循着学生内在的情感波动展开, 在主动阅读的内驱力中品读文字, 表达情感, 阅读教学是积极构建的, 是师生、生生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过程。尤其是“心跳加速的地方”从体会一个气愤的九色鹿到冷静的九色鹿, 再到智慧的九色鹿,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读中悟情, 不仅揭示了文本的内涵, 而且追问学生是怎样读出来的, 从哪些文字读出来的, 这是言意兼得的体现。
三、内化语言, 学习复述课文
1.师:同学们, 《九色鹿》源自一个佛经故事, 就画在敦煌莫高窟的墙壁上。这是一副连环画, 有九幅图 (播放图片) 。我们读到的这个故事就是根据这九幅画写下来的。
2.民间故事 是人们口 耳相传下来 的 , 你讲给我 听 , 我讲给你听。选择故事中让你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真想踹上一脚的、心跳加速、终于松了一口气的一处地方, 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来讲一讲。
3.学生小组内练习讲故事, 然后指名学生讲, 师生作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莫高窟壁画让学生了解《九色鹿》故事产生的背景, 旨在揭示这个故事的文化内涵。民间故事有口耳相传的特点, 教材本身适合讲述, 而讲故事是学生理解、消化与表达民间文化的形式。
四、作业: (选一选)
13.《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蠡县桑园中心校潘东小学 李敬
【教学目标】
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从而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前三个自然段中猫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和这些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基于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学本课应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观察的能力,学习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体会人与猫之间的那份和谐、美好,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照片,请欣赏。看完后你想说什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老舍笔下的大猫是什么样子的。(性格古怪)(板书)猫的古怪体现在哪些方面,默读后回答。
那么,作者是如何把猫的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同时表达出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儿体会一下。
二、赏析词句,品味涵泳
(一)教师引导,赏析第一自然段
1.自由品读表现猫“老实”的相关词句,谈出体会。2.自由品读表现猫“贪玩”的相关词句,谈出体会。(1)请学生想象“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一句中都有谁,用什么办法呼唤它回来?
(2)通过想象老舍先生、他的夫人、他的孩子等用各种不同的办法呼唤猫回来,让学生体会这一简洁句子中蕴涵着的丰富的生活情趣。
3.品读表现猫“尽职”的相关词句,谈出体会。
同学们,让老舍先生如此喜爱的猫,不仅贪玩,还很尽职呢!(课件出示尽职句子)
(1)生读句子
(2)知道“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吗?“屏息凝视”说明了什么?
(3)现场体验10秒钟的“屏息凝视”,说说你的感受。(4)一连几个钟头,意思就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它(生接读)——屏息凝视;两个小时过去了,它(生接读)——屏息凝视。这说明了什么?
(5)它非把„„不可,这说明猫已经下定(生接说)——决心。(课件出示):
屏息凝视——————(专心)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耐心)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决心)
(6)专心的、耐心的、下定决心不退缩的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该句话: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7)生读师穿插解说
(8)同桌对读,一人读,一人解说。
(9)小结:这是一只专心的猫!这是一只耐心的猫!这是一只下定决心的猫!总而言之,这是一只——(指黑板,生接说)尽职的猫。
(二)师生互动,赏析第二、三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把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想想这些地方为什么写得好。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
(1)通过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与同桌协作做动作,深化对“蹭”的感受,体悟“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2)通过对“踩印”的理解,体会老舍先生“我家小猫脚爪印,各个梅开淡墨痕”的爱猫情结。
(3)通过想象“丰富多腔”所包含的多个生活细节,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关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生:老师,那猫的叫声不就是那么“喵喵”几声吗,哪会丰富多腔啊?
师:是啊,大概很多同学都会这样以为。那,先想想看,是不是老舍先生搬把椅子往那儿一坐,一次就能观察到这么“丰富多腔”的叫声?
生:不是,一定是多次观察的。
师:对呀,那这里面的内容可就丰富啦。跟着老师一起想。(师生共同思考)
师:也许我们的猫,刚刚吃饱喝足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 生:喵──
师:也许我们的猫刚听到主人的召唤,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
生:喵──
师:也许我们的猫,在外面疯跑了一天一夜,碰到了一只势均力敌的猫,啊,要打架啦,它会粗吼一声──
生:喵──
师:也许我们的猫,正伸出脖子来让主人帮它抓痒,它会非常受用地细叫一声── 生:喵──
师:这“丰富多腔”的声音是不是特别美妙? 3.交流关于其他句子的感受。
(三)找出“人爱猫,猫爱人”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四)总结并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三、布置作业
(一)读熟“阅读链接”中的两段文字,体会其他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模仿作者的口吻,用具体的事例说明“它什么都怕,又很勇猛。”
【板书设计】
猫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猫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也不出
胆小
勇猛 教学反思: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这篇精读课文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作者是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的性格古怪时,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几幅小猫的照片,请学生说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教学时,我让学生划出作者喜欢猫的语句仔细品读。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在作者眼中,猫的脏脚印成了可爱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猫呀!”有同学说:“我在‘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这句话中体会到老舍对猫的喜爱,在他眼中猫就像一位歌唱家一样棒。”还有的同学说:“我从‘蹭你的腿,要给你抓痒痒’这句话看出猫与作者之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潜心研读,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
当然,在课堂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还是没有真正放手,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但我的这种“介入”没有控制在一个“度”上,很多问题我都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空间,遇到问题没有引导他们如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而是直接告诉了他们答案,这对孩子语文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不足的。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对一些重点词没有加深体会等,需要在不断地积累过程中不断地进步。通过这次讲课我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总结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14.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篇十四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情态动词must, might, could, can’t的用法,学会理解他们在句子中的含义。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1.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猜测。比如,展示一些同学的不同时期去旅游的照片,让他们猜地点或者其中的人物,或者用一些其他的课前收集的同学其他的东西,如语文、英语作业本、校服、夹子等,让同学们猜物主。
(通过看同学的照片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好奇的氛围中复习了上节课的目标语言。)
2.检查作业(Check homework)。
呈现(Presentation):
①教学3a&3b.(1)导入(Lead-in),展示3a中的图片中的女孩,让同学讨论“What is Linda doing? ”S: She might b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She might be writhing a e-mail to her friend.(2)任务1:阅读并排序(Reading and put them into right order.)。让学生阅读句子,如果有生词,在生词上画圈,根据上下文猜猜它们的含义。生词应包括:symphony, optometrist, appointment, algebra, crucial, anxious
(3)任务2:讨论(Discussion)。以3b的对话为模式,运用3b的句型,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些词的可能含义,经过讨论后查字典判断谁是谁非。谈论时引导学生运用句型:
S1: What do you think“symphony”mean? S2: It must mean kind of music.S3: Why? S1: Because she went to the symphony hal1 for a concert.S4: Yes, you are right.当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巡视各组的进展,如果有困难,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能运用句型进行讨论。
(4)归纳总结(Sum-up),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断后更加完整地理解了全文,保证了能正确排出顺序——5,2,4,3,1(3a)。
(5)巩固新词(Consolidation)symphony, optometrist, appointment, algebra, crucial, anxious.让学生根据音标拼读单词,再跟老师读,注意学生的发音。
(6)语言点比较because of, because的用法。教师可以通过例句来让学生分辨,假如学生仍然不理解,可以多举几个例句。
He was late for school because it was raining heavily.He was late for school because of the heavy rain.(将探究式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于课堂活动中,不局限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个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又锻炼了口语和听力,进一步理解了情态动词must, might, could, can’t的用法。)
②教学4拓展(Extension)
利用4的图片。要求学生先在表格中写下自己的猜测。然后参照给出的对话模式以及上一节课的句型和同学进行交流。可以全班自由交谈,可以问问你感兴趣的同学的猜测,并且用Why do you think it must belong to a girl? 等句型巩固本单元的语言目标,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业的布置(Homework):
【《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10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8-06
《白鹭》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07-29
《比本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05
《练习7》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09-08
鲸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9-10
第二课时享受学习教学设计10-01
散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18
落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2
《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