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农村文化的调研分析

2025-01-10

对加强农村文化的调研分析(12篇)

1.对加强农村文化的调研分析 篇一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完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的重点,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当前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它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建设成就位居全市领头羊地位,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虽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我区基层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之处,主要体现在:

1、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多元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目前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 “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被动的适应变为现在主动的选择,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我区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相距较远、难以适应,部分地区基层文化工作形式还比较单

一、手段落后;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新意,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文化活动层次也不高,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开展普遍较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大部分群众的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

2、基层文化建设无法适应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对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民收入来源从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二、三产业,而城镇化的发展,又使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流动,向城镇积聚,这些新情况,促使农村人口出现了多层次的特性。面对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对象,目前基层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非常欠缺。尤其在农村,特别需要重视和关怀三方面群体的文化需求:一是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活动场所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二是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群的比例逐渐升高。相对而言,农村老年人越来越成为文化生活的边缘群体。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生活比较孤独,既有信仰寄托的需求,也有交流倾诉的需求,而目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活动场所十分缺乏。三是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仍处在 社会的边缘状态,也处在文化建设的半盲区。

3、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够统一。

目前,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化的发展。首先,领导层中不同程度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对农村发展双重属性的巨大作用,缺乏做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其次,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追求现代文化发展,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导致目前部分乡镇、村落一些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4、基层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不够平衡。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的投入,使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比,与农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目前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多;部分地区宣传窗、阅报栏、活动室等传统基层文化阵地仍不健全;还有部分乡镇尚未建设文化中心和电影院;部分地区的文化设施已陈旧老化,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有些地区即使建立了名义上的阵地,很多也有名无实,未能充分利用,有的用之不当,甚至被挪作它用。除去一些经济基础较好、领导一贯重视的镇村以外,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导致了阵地设施明显跟不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

5、农村文化管理后继人才较为缺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就业人口比例逐年增多,农村基层文化骨干相对较少,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缺乏后劲;部分村民尤其是下一代青少年对位于本镇村的历史人文、名胜典故、风土人情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易造成新文化建设出现断层。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强文化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方向,确保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为促进基层文化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依法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以乡镇和中心村为重点,通过统筹、整合、建设,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基本建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遍布城乡的基层文化体系,使我区基层文化建设走在前列,为推进“##领跑”、实现富民强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乡镇、村落历史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涵盖面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 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当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消除一味强调现代文化建设的认识偏差,发掘好、保护好乡镇及村落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农村,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各地应当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农民保护、挖掘农村已有的、在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在保护、挖掘乡镇、村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使村民得到乡土历史、乡土知识的教育,引导乡土情节、弘扬地域文化,提升特色文化品位。

二要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和时代的节拍。针对我区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备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必须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吸引民间资本共建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同时,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基层树立起“大文化”的观念,使设施建设包容娱乐、休闲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普及知识功能。在继续搞好普及村级文化室“八个有”的基础上,对标志性宣传设施、简单的体育设施、传统文化设施也要列入建设内容。对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镇,可以提出文化阵地建设硬件设施必须达到“十二个有”的要求,就是必须建有一处经常性休闲活动场所;有阵地管理机构(有专人管理);有一块黑板报(6m2以上,每2 周出一期);有三种以上报刊杂志;有一台电视;有300册以上藏书(示范点要求1000册以上);有宣传阅报栏(要求经常更换);有一处演出舞台(戏台);有“菩萨事迹上墙”;有一支文艺队伍;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上墙;有“四榜”上墙。

三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基层文化队伍至关重要。在当前,除建设利用好理论宣讲员、业余文艺骨干等传统宣传文化队伍外,还应建设组织好三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技术、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二是建设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区级文化馆、文联、下属艺术协会、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基层多创作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浓郁的节目。三是建设一支文化组织管理人员队伍。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年纪又比较轻的人员到乡镇文化机构工作。逐步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工作岗位规范,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制定基层文化协管员的长期培训计划,建立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网络,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努力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环境。

四要加强文化示范镇村建设。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农村文 化活动具有点面结合的特点,文化活动开展好的一个村或几个村,往往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带动一个乡镇文化活动的活跃。为此,在普及村文化室“八个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活动内涵,因地制宜建好首批20个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文化阵地示范点,按照“十二个有”目标完善示范点建设标准,以点带面,带动全区农村文化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用典型引路,传播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同时,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大宣传倡导力度,引领、推动和深化农村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反对封建迷信和倡导婚喜丧事新办简办等农村重点工作。不断培育形成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五要加强基层文化机制建设。一是强化政府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真正融入新农村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强化制度约束,量化目标考核,将文化建设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中,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把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统一,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强化财政扶持。要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把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形成经济搭台、农民唱戏、投资人从中受益的良性机制,鼓励社会上热心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捐资捐物,完善文化设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三是强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发展农村文 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坚持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格局。四是强化目标考核机制。把文化设施建设和开展各类比赛、展览、文艺汇演以及日常文化活动的情况作为评先创优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先进文化示范镇村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激励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2.对加强农村文化的调研分析 篇二

关键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研究

在每个人的记忆当中, 农村最热闹的地方就应该是大礼堂, 并且其也是农村人心灵安放的殿堂。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 很多礼堂都已经消失, 而当今社会, 国家越来越重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因此要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农村文化水平, 从而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家园。去年开始, 我国就开始加强了对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并且将其纳入到我国政府的年度计划当中。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开始加强了对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许多城市都开始积极参与到其中。农村文化礼堂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它是一种基层文化组织形式。其主要是利用农村大会堂、旧校舍以及活动中心等建筑空间, 并且对其进行整改和扩建, 使之成为专门的文化讲堂和文体活动场所。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定规章制度、设置活动和组建团队, 从而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能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弘扬道德文明, 对我国文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能够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并且其会涉及很多方面, 例如文化、教育、娱乐和生活等。对于繁荣基层文化来说, 加强对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可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同时可以丰富农村文化的形式以及内容, 并且对整合基层文化资源起着积极的作用, 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十八大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加快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能够不断的巩固和完善基层农村文化的建设, 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 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1.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正确树立民族风貌

(1) 开展自愿服务活动

很多农村为了加强文化礼堂的建设, 就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目前很多地方都会实施“文化志愿服务进礼堂”的活动, 这个活动包含很多内容, 例如:司法调解进农村、名医自愿进村会诊, 非遗传承进礼堂等等, 在这些活动当中, 文化礼堂会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文化志愿者, 从而使活动顺利进行。在开展自愿服务的过程中, 农村可以培养一批文化骨干, 建立农村文化礼堂人才队伍, 挖掘一些草根艺术家, 从而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并且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2) 开展民俗传承活动

目前很多农村参与到文化礼堂建设中, 例如我们可以引入当地“乡村记忆”的展示, 能够有效的传承优秀文化, 让人们感受到周边的文化气息, 并且突出地方特色。每个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传承民族文化。当今已有很多农村的文化礼堂都建立了“乡村记忆”馆。在开展民俗传承活动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及重要的节庆假日, 开展各种各样的文明礼仪活动。

(3) 开展尚德崇贤的活动

我们文化工作者可以在当地开展一些“最具孝心儿女”“当代雷锋”“最美缙云人”等评选, 以主题报告等形式, 加强宣传, 创建典型的村庄。将尚德崇贤作为思想基础, 经过各种平台进行宣传报道, 通过这些人物典范可以更好地弘扬道德文明展现自信乐观, 这样人们的精神面貌不断提升, 生活也就会更加和谐美好了。

2.齐聚民心, 打造人们心灵家园

(1) 传递民族风情

要想建造人们的心灵家园, 就必须将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主流价值结合起来, 并且要满足群众的需求, 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民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可以利用文化礼堂开展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能够了解到农民的心声。再根据人们的需求建立了不同活动形式, 例如娱乐休闲、舆情收集等。

(2) 打造祥和、欢乐的舞台

通过群众的自编自演以及文艺团队交流演出的形式, 将农村文化礼堂搭建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农村文化礼堂会有很多文化志愿者和业余文化团队参加进来, 从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县委宣传部每年会对文化礼堂建设和文化礼堂特色活动运行进行评选, 以此来鼓励文化礼堂的发展, 激发他们办出更好的活动。在完成村务管理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 充分的挖掘现有的资源, 从而突出文化精神和道德渲染。

(3) 传承历史的文明

挖掘整理村庄的历史是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针对于村庄的历史中留下的知名人物物品进行整理, 以及其独特的记忆和传统的文化, 从而充分的利用农村资源, 挖掘出本村的特色, 这样能够更好的传承历史文明。同时还能够反映农村传统文化。在活动设计上面, 需要想尽办法发掘资源, 将本村的特色展现出来, 从而打造具有独特文化的乡村。

3. 满足群众需求, 打造全新文化格局

(1) 村级需要有序推进

加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明确建设的目标、实施的步骤以及建设标准, 通过在一定时间构建一批布局合理和功能完善的农村级文化礼堂。农村文化礼堂需要以农村群众为服务的对象, 并且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职业背景, 以及教育程度和喜好的不同, 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 增加活动的形式, 从而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2) 样板示范的引领

加强样板村的创建, 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作用。目前, 缙云已经有40家文化礼堂建成投入使用, 并作为重点示范建设。我们可以通过我县的这些文化礼堂样板村, 来推动其他乡镇文化礼堂的建设, 并且能够更快投入使用。例如:壶镇镇的湖川村、新建镇的笕川村、东渡镇的桃花岭村、七里乡的大园村、舒洪镇的岭口村等文化礼堂示范村。今后, 全县将会建成更多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因此, 文化礼堂示范的发展, 对探索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加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的热门话题。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趋向大众化, 并且可以推动农村文化的建设。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能够有效的传承文化历史, 弘扬乡村风情, 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从而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支绍乐.浅论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10.

[2]郑中, 郑波.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创新管理平台的建立[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11年学术年会文集 (3) [C].2011.

[3]杨文会, 李伟.河北新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民间特色艺术产业化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

3.对加强农村文化的调研分析 篇三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高职院校;教育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绚丽多姿,形式包括民间歌曲、民族民间器乐曲、曲艺音乐、戏曲等,其内容更是浩如烟海。民族音乐作为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寻求本土文化资源已成为各国、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自然被提到了作为本土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站在时代的高度,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并结合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教学,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一、高职学生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现状

在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艺术方面,一个明显的特性就是:各种流行音乐充斥着学生的视听感觉并使其产生着强烈的心理共鸣。其中以我国港台歌曲、韩剧插曲、网络歌曲等流行音乐最为突出。相对而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学生心中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他们不甚了解,不懂得欣赏像《黄河大合唱》、《春节序曲》、《春江花月夜》、《彝族舞曲》、《十面埋伏》、《赛马》等题材音乐的民族优秀经典曲目,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

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缺失与漠视在高职院校相当程度地存在着。他们所接触的电视媒介、随身携带的MP 3里、手机上大部分是流行音乐。一些流行音乐往往让人听后会产生一种所谓的激情,而这种激情的后果:首先是影响其对其他风格音乐的欣赏;其次是可能会麻醉人的心理;继而会使一些人分不清纯音乐和音乐艺术的区别,从而影响他们对音乐艺术价值需求做出判断和取合,进而还会影响到他们对性格和人格的全面塑造。

可以这样说,目前一些流行音乐占据着贴近我们生活的媒体与演出市场,吸引着数以百万甚至千万青少年的兴趣,更包括青年大学生。许多青年学生不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不知道建立在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基础上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既优美又富有感染力。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民族音乐艺术鉴赏力与民族音乐艺术审美观得不到提高,其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情结也会逐渐淡化。因此,对学生进行公共音乐艺术教育时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引导、学习、熏陶和渗透十分必要,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不容忽视的一个教育内答。

二、高职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播与传承是育人的需要

众所周知,好的音乐作品能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而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所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更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因为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其音乐本身,欣赏者在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言行和举止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投入到促进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中。

从1994年开始,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就展开了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提出了要从“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四方面对音乐教育加以改造。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后起之秀,不仅是一个“培养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训练基地,更是一个社会化的场所和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应该摒弃育人方面重技轻艺、忽略文化意识倾向的做法。适宜地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唤起大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欣赏兴趣和传承意识是切实可行的。

三、高职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几项措施

(一)提高对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增加民族民间音乐欣赏内容,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获得民族音乐欣赏的理论基础并提高欣赏水平。其次,通过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积极引导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学校要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民族民间音乐天地中,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可邀请国内外有知名度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人才和学者讲学,开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讲座,增加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机会。

(二)利用社团活动加大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欣赏的宣传力度

高职院校一般都有大学生社团组织,可组织专门的合唱团、民乐演奏团等,扩大参与面,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欣赏,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喜爱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开辟多元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应利用一切有利的环境开展教学,如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个人节假日和外出旅游的机会,在家乡或旅游地进行一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专题调研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外出进行普风实践考察,增加学生了解、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

(四)实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学网络化,高职院校可互通有无

近年来,多媒体设备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已经卓有成效。高职院校应有较大投入,确保具备良好的网络教学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图片、音像的资料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学。基于网络技术的成熟,各地高校的联网,可实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样会使带有各地特色的、活的民族民间音乐组成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大家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将不再是单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而是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具体的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4.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研分析 篇四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农村 合作医疗

为了解决广大农民无钱看病和因病返贫问题,一场新型的农村

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正在全国各地积极进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

**市于2005年1月1日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是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县(市)。一年多来,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良好,“农民因病致贫的比例由41.62%下降到26.37%,因经济困难未就诊的比例由43.7%下降到34.6%。”可以真切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项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推进试点工作中,我们贯彻自愿、互助、公开、服务的原则,坚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不搞强迫命令;坚持合作医疗制度的互助共济性质,动员农民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规范操作,加强监管;坚持便民利民,真正让农民受益。笔者带着农村合作医疗与乡镇卫生院建设的问题,深入乡镇进行调研,认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中有“三难”:宣传动员难,筹集资金难,报销解释难。突出问题表现在乡镇卫生院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是建立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

一、我市农村乡镇卫生院的现状

我市有78万多人口,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80%以上,现设有18个乡镇(除两个街道外)公立卫生院。我们来到人口8万多的众埠镇,也是**第一大镇,这里的农民家庭收入大部分以农业收入为主,虽然不算富裕,但已基本脱贫。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83.5%,镇卫生院建设从硬件到软件在全市都是最好的,医护人员较多,但是,由于设备陈旧,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低等原因,该卫生院业务量不多,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活力。乡镇卫生院目前的服务水平已经制约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并影响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

我市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建筑大部分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老样子,破旧不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落,农村居民自费医疗成为农村医疗制度的主要形式。县(市)、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名存实亡。由于各级政府投资不到位,卫生机构管理混乱,加上设备老化,从业人员经济收入不能全额保障,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医技骨干的流失,许多乡镇卫生院出现失活的状态,即便今年进行了整修也无济与事,要么丧失了服务职能,要么服务水平大幅下滑。“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是乡镇卫生院的两个基本职能,因此政府公立的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模式,重点做好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

预防、保健属公共卫生的范畴,政府必须加大公共卫生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但是就现状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虽然现在有了好的政策,但在全国农村真正能落实,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乡镇卫生院要履行这一职能就必须有政府的投入,在得不到投入的情况下只有两条路,一是大幅削弱此项职能,损害农民应该享受的权益;二是自筹资金,从基本的医疗服务所得中挤出经费,艰难地开展工作。但在调研中看到,我市基本排除第一条路,主要走第二条道路,但这条路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市财政对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的工资只保40%-60%,余下部分只能靠自己从医疗服务的收入中补充,使预防、保健的经费大打折扣。

基本的医疗服务是乡镇卫生院的另一个重要职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一职能也未能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现有的医疗条件,满足不了农村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要求,降低了本身的医疗信誉,形成农民小病在村卫生所或个体私人诊所,大病宁可绕过乡镇卫生院直接转至县、市级医院。有些偏远山区,由于交通问题不得不到乡镇卫生院就医,农民也不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自己不信任的医疗服务。农村乡镇卫生院正处在上下夹击的状态,处境实在令人堪忧!这种现象如不及时解决或改善,不但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使一些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抬头,同时严重影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作为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主阵地——乡镇卫生院改革、改造因此备受关注。在赣州市各县、区,乡镇卫生院的改革、改造,已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赣州市章贡区昔日200多平方米木板房结构的水西镇医

院如今已成为总建筑面积达2200多平方米、江西规模最大的花园式乡镇卫生院,他们通过为残疾人和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等特色服务,重新赢得了城乡群众的欢迎,业务收入稳步提高。

二、农村乡镇卫生院应该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供基础保障

“少花钱,能治好病”,这对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的患者来说,是最大的心愿;对农村

新型合作医疗的管理部门来说,也希望每年的合作医疗基金,除按测算的比例给患者报销一定的医疗费用外,还应该有所结余,同样不希望合作医疗基金出现赤字,这是双方共同的意愿。农村流传一些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一次院,一年白干”。农民就怕得大病,因为自己支付的医疗费用较多,这正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重点解决的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得了大病,就医和住院的费用按规定报销的比例也较大,即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支出的费用也较多。如何在保障服务的前提下能让双方都能少支出,乡镇卫生院在其中应该承担重要的角色。这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分类比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以阑尾炎手术为例,在乡镇卫生院做一例阑尾炎手术的费用(包括住院费)大约是600-800元左右,在市医院的费用约为1400-2000元左右。不论是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还是保障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运作,当然都希望首选在乡镇卫生院做这类手术。

但目前乡镇卫生院的现状,尤其是服务水平,还不能出色地胜任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在考察的16个乡镇卫生院中有44%能开展像阑尾炎这类外科手术,但手术环境、手术器械都非常简陋。到这里来做类似手术的患者,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差。卫生院手术室和病房的卫生条件令人担忧,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术后的刀口愈合及克服感染得益于农民自身的抵抗力,服务水平有待大幅改善,否则将严重影响乡镇卫生院的医疗信誉。有些乡镇卫生院现在还不能开展这项业务,虽然现有的技术水平,经过进修可以开展这项手术,但没有手术条件,缺少必要的手术室设备和手术器械。可见目前乡镇卫生院还不能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供基础保障。

三、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是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

农村乡镇卫生院的职能,确定了它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卫生院服务对象是农村居民,面向的是相对的弱势群体,为了保障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权利,国家要承担这份社会责任,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保障乡镇卫生院福利性、公益性内涵。从今年开始我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完善,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也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点。市乡两级政府将集中力量办好本乡镇公立卫生院,并由市级政府统一管理。有条件的乡镇将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承担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此外各地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乡、村级公共卫生工作职责并落实到位;明确职责合理负担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应该是使农民受益的社会政策,在目标选择上除了以大病为主,还兼顾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这些工作的实施,许多都需要乡镇卫生院来承担。乡镇卫生院是国家在农村推行一系列卫生政策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只可加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可将它推向市场。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指导意见,对加快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包括乡镇卫生院的建设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领导班子应该看到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和严峻,要像抓农村教育和计划生育那样抓好农村卫生工作,才能使农村卫生环境大幅改善,乡镇卫生院才能真正发挥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作用;切实落实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培养好的农村卫生环境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信誉,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才能顺利地建立和健康发展。

四、政府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政策

(一)坚决地把卫生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公共财政的基本宗旨,逐步消除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的现状,加快对农村卫生设施的建设,增加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应该把重点放到乡镇卫生院。

(二)切实落实《关于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乡镇卫生院除了基础设施外,最缺的还是技术力量。卫生院中较少的几名技术骨干是中专学历或相当学历,有的是毕业于国家举办的学历教育学校比如自考,有的是毕业于民办学校,作为全科医生还需要进修或再教育。为了更好地充实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力量,对现有的医生进行传、帮、带,加快提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切实落实《关于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关的机制,严格执行相关的人事及职称晋升制度。鼓励城市卫生机构中待晋升的医生轮流到乡镇卫生院服务,充实基层卫生机构的技术力量,帮助基层卫生机构建立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行为,补充必要的科室,提升卫生院的医疗信誉。

(三)政府有关部门要协调好乡镇级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所的建设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两个机构虽然在某些功能上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内涵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由于管理和财政投入分别来自两条线,造成业务用房屋建设、设备投入、人员配备、功能设置的重复,两个机构的待遇形成强烈的对比。计划生育服务所这边是站房新面积大,设备新并且齐全,尤其是2005年我市各乡镇对所属计生服务所进行改造装修,某些功能的技术力量较强,从业人员的工资是国家全额拨款;卫生院这边是医疗用房破旧且面积小,设备简陋且陈旧,影响业务的开展,技术力量流失,医务人员的工资国家只负担40%-60%。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重复和不协调,使农村卫生工作不可能是有效率的。国家要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和管理,尽快完成上挂工作,保障医卫人员合理的报酬和福利待遇,协调并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均衡发展。

(四)在乡镇卫生院推行民族医药,降低医疗成本

5.对加强农村文化的调研分析 篇五

一、农村妇代会建设情况

全县717个行政村,全部配齐了妇代会主任,其中进支委53人,进村委率85人。

1、年龄

结构:20-35岁有42人,36-50岁388人,46-55岁260人,56岁以上有27人。

2、待遇落实情况:进“两委”的妇代会主任待遇有保障,大部分妇代会主任待遇与村计生小组长相同,少数妇代会主任实行误工补贴。

3、产生方式:直选产生妇代会主任139人,进两委41人。其余妇代会主任为任命、推选、委派等方式产生。

二、发挥作用情况

农村妇代会主任既是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落实到基层的贯彻执行者,也是广大妇女群众的致富带头人,她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稳定方面发挥着不低估的作用。她们处在生产和生活的第一线,与妇女群众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好的群众基础,能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贴近妇女、服务妇女的工作,使党的方针政策快速地传达到人民群众中去,也能使党和政府快速地了解群众的呼声。同时,农村妇代会直接组织广大妇女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倡导乡风文明,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家庭和谐安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村妇代会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认真开展了“巾帼建功”、“双学双比”等主题活动,在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参与三个文明建设中也到了领导、宣传、组织、协调等重要作用。2007年,开展“**县城乡妇女手拉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实施了“文化扶贫、科技扶贫、项目扶贫”三大工程,两年来,已有50多个县直单位妇委会与生态文明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为各村真帮扶、办实事、解难题,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城乡妇女手拉手、同参与、共发展的崭新局面。2008年围绕城镇拆迁改造和西柏坡市创建,组织广大妇女开展“新女性,新形象,新家园”活动,营造了“家中整整洁洁,门前干干净净,人人清清爽爽”的新环境。

三、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存在重经济工作、轻群团工作现象,导致妇联组织的职能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基层妇女组织活力不够。一是妇联干部兼职的较多,妇联干部多注重抓硬指标、硬任务的工作,而忽视了本职工作。二是基层妇女组织普遍存在着没有工作经费,有组织无活动的现象常有发生。三是县级妇联对乡、村妇女组织没有人事权和财政权,尤其是对乡镇妇联主席的任免也缺少参与权,所以乡镇妇联主席大部分存在着以本乡镇中心工作为主,妇联的业务工作是在做好中心工作基础上抽时间、挤时间做的问题。

3、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偏低。通过直选和任命、推荐等方式,**县717个村全部配齐了妇代会主任,但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偏低。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推行税费改革,提倡和鼓励农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减少了干部职数,以减轻农民负担,这一举措造成许多干部的“失位”和落选,导致进“两委”率偏低。二是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尽管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组织法》为保障妇女参政议政做了相应规定:“村民委员会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民政部为落实此规定也专门出台了《民政部关于努力保证农村妇女在村委会成员中有适当名额的意见》(民发[1999]14),但都只提出一些“组织”、“教育”、“引导”之类的措施,没有硬性规定,效果并不明显。

(二)意见建议:

1、加强宣传,形成重视基层妇女组织的浓厚氛围。要宣传妇女工作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使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够充分认识到妇女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妇女工作、重视基层妇女组织的浓厚氛围。

2、加强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支持。妇代会直选是一种创新,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需要,是大势所趋,急需国家政策或立法支持;提高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也急需制定硬性规定,为妇女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更健全的法律保障。

3、建议农村妇代会换届直选与村委换届同步进行。省妇联十一届五次常委会提出了:农村妇代会换届直选工作要转入经常性工作。根据我县妇代会换届直选工作经验来看,农村妇代会换届直选与村委换届同步进行,这样有利于农村工作的稳定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偏低,但通过全县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与直选产生的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二者相比而言,后者高于前者。这是因为农村妇代会换届与村委换届同步进行,为广大妇女同志提供了与男同志平等竞争的机会,通过竞选演讲,使很多优秀

**县是山区大县,全县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到80%以上。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妇建”的原则,大力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培养女干部力度,充实妇联队伍。

一、农村妇代会建设情况

全县717个行政村,全部配齐了妇代会主任,其中进支委53人,进村委率85人。

1、年龄结构:20-35岁有42人,36-50岁388人,46-55岁260人,56岁以上有27人。

2、待遇落实情况:进“两委”的妇代会主任待遇有保障,大部分妇代会主任待遇与村计生小组长相同,少数妇代会主任实行误工补贴。

3、产生方式:直选产生妇代会主任139人,进两委41人。其余妇代会主任为任命、推选、委派等方式产生。

二、发挥作用情况

农村妇代会主任既是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落实到基层的贯彻执行者,也是广大妇女群众的致富带头人,她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稳定方面发挥着不低估的作用。她们处在生产和生活的第一线,与妇女群众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好的群众基础,能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贴近妇女、服务妇女的工作,使党的方针政策快速地传达到人民群众中去,也能使党和政府快速地了解群众的呼声。同时,农村妇代会直接组织广大妇女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倡导乡风文明,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家庭和谐安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村妇代会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认真开展了“巾帼建功”、“双学双比”等主题活动,在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参与三个文明建设中也到了领导、宣传、组织、协调等重要作用。2007年,开展“**县城乡妇女手拉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实施了“文化扶贫、科技扶贫、项目扶贫”三大工程,两年来,已有50多个县直单位妇委会与生态文明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为各村真帮扶、办实事、解难题,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城乡妇女手拉手、同参与、共发展的崭新局面。2008年围绕城镇拆迁改造和西柏坡市创建,组织广大妇女开展“新女性,新形象,新家园”活动,营造了“家中整整洁洁,门前干干净净,人人清清爽爽”的新环境。

三、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存在重经济工作、轻群团工作现象,导致妇联组织的职能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基层妇女组织活力不够。一是妇联干部兼职的较多,妇联干部多注重抓硬指标、硬任务的工作,而忽视了本职工作。二是基层妇女组织普遍存在着没有工作经费,有组织无活动的现象常有发生。三是县级妇联对乡、村妇女组织没有人事权和财政权,尤其是对乡镇妇联主席的任免也缺少参与权,所以乡镇妇联主席大部分存在着以本乡镇中心工作为主,妇联的业务工作是在做好中心工作基础上抽时间、挤时间做的问题。

3、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偏低。通过直选和任命、推荐等方式,**县717个村全部配齐了妇代会主任,但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偏低。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推行税费改革,提倡和鼓励农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减少了干部职数,以减轻农民负担,这一举措造成许多干部的“失位”和落选,导致进“两委”率偏低。二是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尽管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组织法》为保障妇女参政议政做了相应规定:“村民委员会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民政部为落实此规定也专门出台了《民政部关于努力保证农村妇女在村委会成员中有适当名额的意见》(民发[1999]14),但都只提出一些“组织”、“教育”、“引导”之类的措施,没有硬性规定,效果并不明显。

(二)意见建议:

1、加强宣传,形成重视基层妇女组织的浓厚氛围。要宣传妇女工作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使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够充分认识到妇女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妇女工作、重视基层妇女组织的浓厚氛围。

2、加强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支持。妇代会直选是一种创新,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需要,是大势所趋,急需国家政策或立法支持;提高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也急需制定硬性规定,为妇女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更健全的法律保障。

3、建议农村妇代会换届直选与村委换届同步进行。省妇联十一届五次常委会提出了:农村妇代会换届直选工作要转入经常性工作。根据我县妇代会换届直选工作经验来看,农村妇代会换届直选与村委换届同步进行,这样有利于农村工作的稳定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偏低,但通过全县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与直选产生的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率二者相比而言,后者高于前者。这是因为农村妇代会换届与村委换届同步进行,为广大妇女同志提供了与男同志平等竞争的机会,通过竞选演讲,使很多优秀[page_break]妇女脱颖而出,进入两委班子。

6.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调研报告 篇六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系到农村和农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保持和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年以来,我乡以在全乡范围内学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题开展了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党员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情况

凉亭坳乡地处鹤城区北部,距怀化城区30公里,北部同麻阳、辰溪两县交界,素有鹤城北大门及三县(区)交界之地的称号。长期以来,我乡主要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属典型的山区农业乡。目前,全乡共有党支部12个,党员398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方面,村支部基本能够代表群众积极参加村务管理,较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党员也能切实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能积极参与村“两委”工作,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带领群众劳动致富。

二、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党支部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目前,我乡各支部党员存在年龄、文化不协调的现状。因我乡属典型的农业乡,农民收入依靠农业生产,农民为拓宽经济来源,增加收入,我乡现有近一半的人口在外务工,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导致在农村基层党建中出现农村党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根据我乡2010年党内统计年报表可以看出,初高中以下文化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80%以上,存在党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等现象。这也直接影响了支部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水平低。二是村集体经济薄弱,难以为群众办实事。目前全乡各村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能力受限,无力为群众解决众多生产生活问题。三是村支书为完成上级任务,向群众说得多,要求的多,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少,影响了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基层党支部班子文化偏底,年龄偏高,思想落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的不够好。据统计,目前全乡各党支部班子成员中,50-60岁的占54%,初高中文化水平以下的占80%。受年龄、文化水平、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班子成员在思想上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带领群众致

富的能力弱,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同时在工作开展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群众需要什么、服务什么等内容缺乏科学准确的定位。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必须紧紧围绕选好人、用好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这个主题。

实践证明,只有把基层班子建设好了,农村干部的战斗力才能增强,农村各项工作才能有效推动。一是要从源头上把好选人用人关,积极探索改革党支部干部选任机制。按照“优化班子结构、强化整体功能”的原则,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尤其要创新选拔机制,拓宽选拔渠道,把那些政治强、懂经济、善开拓、有闯劲、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党员选拔进领导班子,再把那些理想信念坚定,公道正派,有开拓精神,有魄力,有胆识,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二是要抓好基层干部培训。因我乡属典型的农业乡,在抓干部培训上要重点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任务,改进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参观考察相结合、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地培训相结合,根据不同村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分期分批轮训,通过上大课、观看录像、基地实践、电化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提高学习效果,让党员干部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

(二)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好农村工作“无钱办事”的问题。

集体经济能否发展壮大,是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一个大问题。农村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从根本上有赖于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各级党委要积极引导支部班子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村集体经济上来,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路子。要立足乡情、村情,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的原则,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路子。

(三)紧紧把握好加强村党支部建设这个关键,发展状大党员队伍,优化党员结构,达到“五好”目标。

7.对加强农村文化的调研分析 篇七

1 管理状况

定西市辖7县(区)、119个乡(镇)、1829个行政村、12687个村民小组,农村人口264.99万人,农业劳力88.47万人,耕地面积51.40万hm2,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19hm2。近年来,定西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面向市场培育和发展以马铃薯、中医药、蔬菜、畜草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使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1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较快

2012年全市现价农牧渔业总产值1103423.27万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农业产值856863.48万元,林业产值9196.47万元,牧业产值194465.59万元,渔业总产值1442.6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1455.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2元,比上年增加538元,增长18%。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77067.12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农业增加值521635.03万元,林业增加值4399.63万元,牧业增加值138924.65万元,渔业增加值1329.49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778.32万元。

1.2 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据农经统计:2012年全市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资产总额63357.36万元,比上年的21136.15万元增加42221.2万元,增长199.8%,人均拥有集体资产239元,其中:流动资产6181.96万元,农业资产2957.47万元,长期资产54217.93万元;所有者权益60021.81万元。全市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负债总额3335.55万元,资产负债率5%,其中:流动负债2355.28万元,长期负债980.27万元。

1.3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逐步规范

为了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进程,全市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拓展工作内容,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了村财乡管会计委托代理制、建立完善了管理档案、强化了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加大了监管力度,实现了从抓资金管理向全面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转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跨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目前全市乡镇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委托代理主体主要有三类:一是乡镇农经部门代理的有临洮、陇西、岷县3个县的53个乡镇、838个村 ;二是乡镇财政部门代理的有通渭、渭源、漳县3个县的47个乡镇685个村;三是乡镇政府会计代理的有安定区的19个乡镇306个村。

1.4 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效明显

全市深入推进“清产核资”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据清产核资统计:目前全市7县(区)、119个乡镇、1829个村“清产核资”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有资金5269.6万元,资产67424.6万元,资源153.65万hm2。同时,通过微机平台实现了“清产核资”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建立了陇西、通渭、漳县等3县的巩昌、文峰、福星、陇阳、鸡川、四族6个乡镇农村集体资产网上监管平台示范点,将农村集体资产划分为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3个类型,积极探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新的方式。

1.5 农村集体资产监督机制趋于完善

全市全面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截至2012年底,全市1829个村民委员会全部实行了财务公开,建立了村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的乡镇103个,其中:涉及村1612个;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村50个。2012年底全市已审计单位612个,较上年的552个增加60个,增长10.9%;已审计单位资金总额1943.17万元,较上年的1673.8万元增加269.4万元,增长16.1%。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底子相对薄弱

2012年全市1829个村,当年675个村无集体经营收益,占到总村数的37 %;而当年有集体经营收益的1154个村中,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为1072个,占到92.89%;收益在5~10万元的村55个,占4.76%;收益在10~50万元以上的村21个,占1.81%;收益在50~100万元的村3个,占0.26%;收益在100万元以上的村3个,占0.26%。

2.2 管理机构有待加强

农经管理部门是农村集体资产委托受权监管机构,目前市、县两级农经机构虽然健全,乡镇级农经机构在农村税费改(乡镇机构改革)后基本名存实亡,而乡镇级农经部门恰恰是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的主力军,机构得不到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将流于形式。从机构的性质看,市、县两级农经管理机构都是事业单位,行使政府委托行政职能,如行政执法、行政监督、行政管理、行政指导,单位性质与行使的职能不对应,权威性不强,从而导致工作经费与机构所承担的工作不匹配,县(区)、乡两级经费普遍短缺,工作手段落后,影响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管理水平上差异较大

全市大多数乡镇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整体上比较规范,账务设置齐全,会计核算全面、完整,村集体固定资产及财产物资由村级建立台账,一并移交代理主体管理;而个别乡镇的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甚至于没有村集体资产台账,管理人员一问三不知,业务素质较低等严重影响着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的管理水平。

2.4 产权权属关系不明确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产权特别是最重要的土地产权模糊,虽然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在集体所有真正拥有土地,实际上并不明晰。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国家建设与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集体资产管理主体和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农民与农民之间利益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资产预期收益不明确、资产可能流失的情况下,多数村民以维护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要求将多年的积累“分光吃光”,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壮大,也给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带来了重重困难。

2.5 内部审计监督不给力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体制不顺,总体上讲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是薄弱的,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无论是审计的覆盖面,审计的领域,审计的深度来看都是不全面的,主要以抽查或“救火队”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查出的一些问题又无力处理,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体制上的问题,未建立专职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机构,从而弱化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

3 措施和建议

3.1 切实强化农村集体财务及资产管理机构

各级农经管理部门是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主管部门,负有监督、管理、指导、审计、培训等职能。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3]5号文件精神,更进一步要求:“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主管部门、建立委托代理机构、全面实行委托代理制、明确资产产权归属、建立网络监管体系强化经济审计监督、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突出民主管理的主导地位、创新经营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保障管理工作经费、加强组织领导”等措施,及时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要巩固完善市、县区农经站,建立健全乡镇农经站,形成市、县、乡三级农村财务及资产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当赋予农经管理部门执法主体地位,目前从市到县、乡各级农经管理部门虽然都承担农业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任务,但因其是事业单位而只能接受农业行政部门的委托代行之,其地位、权威、作用明显受到制约,党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也难免大打折扣,将市、县两级农经机构改为行政机构,乡镇经管机构作为县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的直属单位,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依法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和资产。

3.2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和资产管理,实际上是对农村集体资金和资产运营的监督、控制和管理,集体资产登记制度,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具体工作内容有两项:一是集体资产登记。各地按照1998年农业部、财政部下发的《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对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登记,明晰产权。在产权登记中,应注意处理好乡村组三级、乡村与集体企业、乡村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划清农村集体资产与国有资产、城镇集体资产的界限,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所有权。二是建立健全资产台账。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资产台帐,如实反映集体账内外资产的数量,价值及其变动情况,确保集体资产真实可靠。

3.3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有效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基层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农村财务与集体资产管理模式:

1)村组账乡代管;

2)会计委派制;

3)下管一级;

4)会计委托代理制;

5)农村股份合作制。

在城郊结合部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集体资产的经营机制;也可按“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的经营形式,把农民应分得的土地以经营权入股,实现对土地的集中统一规模经营。现阶段为适应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变化,逐渐调整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把注意力从集体资产的物质形态管理转到价值形态管理,从资产管理转到资本运营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4 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和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

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是一种双层监督,是群众的民主监督和职能部门的审计监督的有机结合。一是财务公开,这是民主监督的有效办法。财务公开工作要使其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做到真正公开、经常公开。二是审计监督,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形式就是审计监督,虽说国务院授权农业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有责无权,没有处罚权,影响了执法力度。

3.5 重新认识当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8.对加强农村文化的调研分析 篇八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84-01

摘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策略

当前在农村,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生活和发展则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

1在建设投入上,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

农村群众文化公益性的特点,政府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起主导地位,并不是排斥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相反,要努力开发社会资源,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坚持自愿的原则下,参与的方式既可以是社会捐助,也可以是群众集资;既可以是无偿贡献,也可以是市场化运作;既可以投入场所建设、设施添置、队伍组建,也可以投入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等。只有创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保持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2在建设内容上,坚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与注入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

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发展,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内容越来越广,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既要体现农民自身需要,又要注重社会正面引导;既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又要不断注入现代文化元素。一方面,民族民间文化,它虽然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也有其不同点,那就是它是区域性、地方性的东西。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语言、相同的生活方式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和价值观的体现,具有地域特色和地方群众基础。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使之古为今用,有利于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使之形成文化产业,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虽然类型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开展文化活动要有特色,要有利于引导群众参与,要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必须注入现代文化新鲜血液,不断充实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使农村群众文化“与时俱进”。诸如现代文艺体育项目、网络文化、风光摄影等等是现代文化的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农村实用技术等等也是现代文化的内容。

3在建设对象上,坚持优化文化专业队伍与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引导群众唱主角相结合

文化人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一支精干优良的文化专业队伍。因此,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具体说来,要把一批政治上可靠,热心文化工作,懂文化,爱文化,会文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工作岗位,形成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要加强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优化文化專业队伍;要提高文化专业人员的生活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解决实际困难,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农民文艺骨干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农民文艺骨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文化修养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建设最热情的支持者,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所以,下大力量开展面向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辅导,提高这些骨干的文化才干,发挥他们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至关重要。同时,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在对象上,还必须强化群众性。没有农民群众的参与,没有农民群众唱主角,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骨干作用,扶持农民文化团队,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实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在建设载体上,坚持加强文化阵地硬件建设与拓展多形式文化活动相结合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文化阵地建设是关键。文化阵地是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事业传承、发展的空间和舞台。要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群众文化建设进程和成效。一些地方文化设施陈旧或空缺,文化场所多年失修或挪用,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要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可以采用政府投资、民办公助、集资入股、个人出资等灵活措施,因地制宜。

硬件建设必不可少,软件建设更要加强,文化阵地需要文化活动来巩固。在搞好农村群众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开展起来。文化活动要多形式、多样化。既要有如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等民间工艺项目以及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等民间民俗表演艺术活动,也要有读书看报、文化辅导、实用技术培训、法制讲座、卫生保健常识竞赛等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活动;既要有专业人员送戏、送电影、送卫生、送科技等输入型活动,也要有农民业余文化团体、广大群众参与的如农民艺术节、祠堂放歌、农民运动会等自娱自乐型活动。要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真正让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彭玉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4期 

[2]董瑞娜;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思考[J];魅力中国;2010年09期 

[3]曹云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2008年

9.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九

党的十七大报告鲜明的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重大命题,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廉洁、抵制腐朽的良好氛围。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农村安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面对这一形势和任务,在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我带着这一课题,深入基层,采取听汇报、召开街道、系统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就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近年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农村稳定和谐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我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且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和途径。

一、全面认识推进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部份,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进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廉荣贪耻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基层腐败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各系统和街道重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以“教育为基础,制度为保证,监督为关键”的思路,初步构建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基层廉政建设惩防体系,推动了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各基层组织结合党建工作,把反腐倡廉教育和培训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通过“警示教育”、“主题教育”、上廉政党课、看廉政教育片、讲廉政故事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政勤政意识,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群众喜爱、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活动,营造崇廉尚廉的良好氛围,促进基层党风政风民风的进一步好转。各单位还分别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纳入单位的总体规划和议事日程,坚持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二、目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廉政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加强,基层群众的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是还有一部分党员和群众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项工作缺少认同感和参

与热情。目前基层普遍把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强调的是,党政领导干部要如何抓,如何身体力行、带头示范。采取的廉政文化建设措施,如推行“一把手”讲廉政教育课,廉政谈话、警示教育、发廉政短信等,从廉洁从政意识的角度来考虑的多,重在教育机关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多,而针对普通党员、一般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展广泛廉洁教育的比较少,广大群众未能真正受到廉政文化氛围的熏陶,难以产生强烈共鸣,全民尚廉、督廉的良好社会风尚尚未形成。还有些基层组织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缺乏全面分析、认真思考,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内涵是什么,增强防腐拒变能力要达到什么标准等问题,往往是模糊的概念,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不够明确,到底要干什么,怎样干,任务不清,目标不明确,因而任务不能落到实处。

三、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教育、监督、自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创建文明社区的核心要件。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健全组织网络,把握主要环节,创新形式载体,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以改变观念为基础,加强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重点要改变“基层没什么大事可干,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少,管辖范围小,既无权,又没钱,且工作条件差,没有产生腐败的机会和可能”的观念。努力破除“在基层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没有必要”的片面认识。要

从加强教育入手,从点点滴滴做起,坚决杜绝腐败,永远保持党风的廉洁,充分发挥党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大规模组织、营造廉政文化建设强大声势。通过组织有影响、有特色、有效果的活动,实现“六个知道”: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知道在哪些方面约束自己、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方面约束自己、知道怎样约束自己;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知道哪些是干部不应该做的、知道干部负有哪些为群众服务的职责、知道干部违反了纪律有哪些渠道可以受到群众的监督、投诉,真正在全社会营造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

10.对加强农村文化的调研分析 篇十

新圩江镇政府 文远告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了充分论述,其中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为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状况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现状

新圩江镇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严格坚持《党章》要求,以便于党员接受党组织领导、教育、管理和监督为准则,依据工作需要和党员数量,按照党员的生产、工作地和村委会属地管理原则,合理设立基层党组织。目前,党组织由1个党总支,33个支部组成,共有党员为813人,其中正式党员779人,预备党员34人,女性党员348人,60岁以下党员562人;农村党员中正式党员652人,预备党员24人,女性党员195人,60岁以下党员392人。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做法及特点

1、加大对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

镇党委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员教育的重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准确把握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精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研读十七大报告原文,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突出“狠抓落实”这一关键,运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充分运用集中学习、专题讲座、研讨交流、读书笔记、撰写文章、电化教育等形式,把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此外镇党委还采用党员电化教育、上党课等形式,对广大党员及群众进行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实用科技等培训。

2、扎实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严格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明确班子成员的权限和职责,始终做到重大事项由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一言堂,一人定,努力维护班子的团结和统一,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贯彻执行。二是坚持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三是加强对各级干部、各单位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考核管理。通过一手抓学习教育,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工作措施和规章制度的监督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转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为加强新圩江镇党风廉政建设,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镇党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召开民主生活会,通过面对面提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三级联创”活动高效开展

我镇紧紧围绕创建农村党支部建设“五个好”和乡党委建设“六个好”为目标,以开展“双创”活动为载体,突出抓好四个建设: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和乡镇党委建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

5、进一步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镇党委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分片包村。一是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镇党员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点,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加强检查指导,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关系到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同时,镇机关支部党员和村贫困户建立联系,形成有力的帮扶网络。二是镇党员领导干部随身携带民情日记本,随时记录关系群众生产生活、我镇经济发展和稳定,以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做到随记随办,养成了党员领导干部“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的良好风尚。三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了同镇人大、共青团、妇联组织的联系,对党内的一些重大问题同他们进行协商,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在联系群众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取得的工作成效

1.学习成效显著,思想建设进一步提升

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学习,全镇广大干部、党员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思想观念有了新的转变,精神状态有了新的变化,工作作风有了新的改进。具体体现在:镇党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化对镇情、村情的再分析、再认识,查找了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从镇到村,进一步理清了抓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并确定了奋斗目标,落实了工作措施。

2.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

镇党委着眼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从“两推一选”机制入手,大力加强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通过2008年村民委员会换届,一批政治素质高,熟悉农业和农村工作,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村领导岗位。同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打牢了农村发展的人才基础。

3.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各党总支(支部)始终坚持以党员率先解放思想,率先掌握实用技术和率先勤劳致富为目的,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实施“三培养”,在全镇农村党员中培养甲鱼养殖户35户,橙子种植户120户。通过“素质教育”工程,有62%的农村党员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具有了稳定的致富增收项目。同时注重在乡土人才、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

4.农村党组织的阵地及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

近两年,镇党委重点把农村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逐步建立起石板头村、新圩村、什田村、沙子铺村、中田村等7村级活动中心,并统一配备了电教设备等设施。各村党支部还把党员活动室与文化、科普、宣传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把党员活动室办成了“党员之家”,同时也办成了“妇女之家”、“团员青年之家”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基地。活动室内“十项制度”做到了装框上墙,村务公开做到内容、程序、时间、结果公开,群众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得到有效保 障,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有的党员干部“一岗双责”的意识不强,对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极少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不强。二是对基层党组织在服务意识和水平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服务方式和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改进。三是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部分村干部和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够好。从总体上看,全镇党员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总体素质不高。四是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与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形式不相适应。大多数农村优秀青年在外务工,又没有固定的地点,给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水平。要在总结以往“三级联创”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在“联”字上下功夫,在“创”字上求突破,继续以创建“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新农村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村级党组织为目标。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党支部班子建设是必须始终抓住不放的核心问题。通过加强班子的思想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班子的每一位成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掌权为民,廉洁奉公;通过加强班子的作风建设,使每一个成员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真抓实干、吃苦耐劳的良好作风;通过加强对班子成员的领导方法、领导艺术以及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培 训,使每一个班子成员增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提高带民致富的本领。

(二)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视野要放宽。要注重从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具有一定的致富技能和本领的“能人”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对他们进行重点教育和培养,使新发展的党员真正能够发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进度要加快。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关心要到位。要通过对老党员的关心照顾,体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凝聚力;通过对年轻党员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增长致富本领,提高致富能力,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向心力;通过表彰优秀党员,开展生动活泼的组织活动,强化党员的荣誉感,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

(三)要健全和完善党支村委会的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农村干部的工作。应本着“加强党的领导、依法建制、民主有序、便于操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农村干部的工作。村务管理规则要突出建立四大机制:一是建立协调机制,理顺村务各项关系。要明确村务管理的主体、村务管理的权限、村党总支与村委会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二是建立决策机制,促进村务科学决策。进一步完善农村村务决策的程序,突出村民在决策中的主体地位和“三支队伍”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村级决策程序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三是建立管理机制,促进村务按章办理。进一步规范村集体经济管理、村财务管理,明确管理权限,管理职责,作到民主公开,使村务管理由“暗箱操作”转变为“透明运作”,从“无序”管理到“按规”办事。四是建立监督机制,保证村务有序运行。进一步落实好村务民主监督机制,实行村干部任期承诺和践诺制,让村干 部接受党员、村民的监督和评价,落实好对村干部的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把村干部置身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促使他们按章办事,廉洁奉公,从源头上防止村干部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

(四)要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切实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中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分层次培训的原则,采取“引进来,走出去”,课堂讲授和实地参观等方法,不断加强村干部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和新农村建设业务知识培训教育,做到每年对村干部轮训一遍。注重培训的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意不断提升培训档次。同时要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加强党员平时培训和教育。

11.浅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资金 基础设施 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开始凸显。许多农村地区在摆脱物质贫困之时,却出现精神贫困的新情况:农民文化生活匮乏,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在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同时,如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无法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繁多,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文化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的文化活动过于单调,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有秧歌、大鼓等活动,内容陈旧,而且受困于经费紧张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不少业余文化团体将精力放在演出上,缺乏平常的专业训练,演员基本功不扎实,难以向百姓传送优秀的文化内涵。

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匮乏。由于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待遇难以落实,许多文化工作者纷纷上调,不仅如此,就连当地民间艺人也因为生活所迫纷纷改行,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的不足,这对于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不斥于雪上加霜。

三是资金匮乏,正常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站依赖于乡镇资金的拨款支撑,不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工作更是难以为继。许多农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从发挥。

四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匮乏。一是各镇缺少文体活动中心。许多镇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体活动中心,开展镇文体活动缺少场所。二是各村缺少文体活动场所。村委会有文化室的为数不多,缺少文体活动场所,自然村有广播设备和文体活动场所更少,农民参加文体活动难。三是电视覆盖农户面不够。部分农民没有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没有农村基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就没有整体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文化建设,难点在农村,重點也应该放在农村,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符合我国的社会国情,符合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成为农民的普遍诉求。而如今农村文化资源的供给不足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农村文化土壤就会逐步荒漠化,甚至被大量消极文化侵蚀,从而使农民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农村的社会和谐也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符合民心、顺从民意,在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维持农村秩序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广科学文化知识,能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普及思想道德教育,能培养农民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从而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举办文艺活动,能丰富农民业余生活,发扬民间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科学技术、思想道德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文化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化,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能有效改变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萎缩窘境,对于丰富农村生活,增加农村传统文化节目和类型,改变我国农村业余生活单调的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转变农民理念,建立和谐的农村精神文明的根本方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农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和精神文明观念,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全局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不能有效地克服和纠正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短期行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再次飞跃,改变以牺牲农村文化资源为代价,以换取经济片面增长。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缺少资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它们短期内不可能解决文化发展经费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必须从财政收入中划拨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并按比例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筹资是不够的,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筹资也是不现实的。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以政府筹资为主体,积极引导市场化筹资和社会捐赠等行为,建立起筹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筹资机制市场化等具有农村特色的多渠道筹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三)提升群众素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改进农民的思想观念。

要大力普及现代国民素质教育,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疏通农村的信息渠道,使农民及时了解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开阔农民的视野;在坚持“三下乡”活动的同时,逐步变为“常下乡”和“常在乡”,结合农村传统节日和平时重要活动,随时举办能够体现农民优良传统或具有时代精神的、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要引导农民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民主法制为主要内容的新道德观念。各级各部门要想办法增加农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大力开发农村先进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的艺作品,生产和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同时,还应该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以先进文化推动农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

(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12.对加强农村文化的调研分析 篇十二

近年来,成都市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但成都市新农村文化信息传播的现状如何?农民群众是否真正享受到了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服务?这些疑惑依然存在,而回答这些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成都市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进行科学的评估。只有这样,成都市各级政府才能实事求是地制定下一步的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规划以及战略决策。

1 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现状

为了解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现状,笔者随成都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调查组从成都市的所有乡镇中随机选取了四个县(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和新津县),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对当地长住居民发放问卷,并对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采访,以此来了解成都市部分乡镇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1 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设施现状

(1)在本次调查的四个县中,各县提供给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致相同。如:图书室、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

(2)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以外,农民技术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也被列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础设施行列之中,不过农民技术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提供情况并不理想。如:在所调查的四个县中只有大邑县有农民技术学校,并开设了养猪、树木等7-8门课程,每门课配置讲师1人,均有农技师的资格认证,而且每年学生流量可达600-700人,其余各县均无农民技术学校。

(3)此次调查的对象中,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均为地震的重灾区,2013年是“5.12大地震”后的第五年,目前,崇州和彭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基本恢复重建并已投入使用,但大邑县的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图书室仍然没有修建完成,目前,为了满足村民的图书借阅需求,大邑县设置了一个面积为150平方米的临时借阅点,藏书量约为78000册,服务范围覆盖周边20个乡镇。

(4)虽然目前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总体情况还不错,但是部分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如由于资金不足导致部分设施年久失修。

1.2 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活动现状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主要有:电影、展览、文化节、传统文化活动、文艺演出以及体育健身活动等。具体如下。

(1)电影、文艺演出和体育健身活动在各县开展情况较理想,本次调查的四个县均会定期开展以上活动。如:①目前均能保证每月1-2次的电影放映,由当地广电局或文化局组织放映队去各村镇免费放映电影,并在每次放映前播放当地形象及政策的宣传片;②地震前,各县文艺演出频率较低,但灾后各县均提高了当地文艺演出的举办频率,根据大邑县的文件资料显示,该县全年完成省市下达的惠民演出任务60场,每个乡镇安排3场;③在体育健身活动方面,基本上各县会定期开展。

(2)各县在展览、文化节和传统文化活动的举办上,表现出参差不齐的

现象。部分乡镇表示从未开展过上述活动,而有些乡镇即使开展过,其频率也相对偏低。如:彭州市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相对较差,该县几乎没有举办过文化活动,而新津县推广的文化活动比较丰富,包括电影、展览、文化节、传统文化活动、文艺演出以及体育健身活动等多种形式,且频率频繁。

1.3 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途径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报刊以及互联网,电视和广播仍然是各乡镇传播公共文化信息的首要途径。电视信号覆盖率基本可达到全县全覆盖。

2 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设施参与度偏低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村民(占81%)均知道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设施的具体位置,17%的村民表示经常会使用这些设施。

2.2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的满意度偏低并存在供求错位现象

①绝大多数村民对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的满意度偏低,原因是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举办频率难以满足村民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

②阻碍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相关信息。

2.3 政府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设施宣传不到位

主要有两点不足:第一,是宣传信息上的不足。第二,宣传的范围太小。

2.4 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意识淡薄

导致农民参与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建设主体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①成都市部分乡镇村民绝大多数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占总人数的77%)。与农村的发展进程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成为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瓶颈。②村干部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5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经费不足

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资金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基本经费保障。

2.6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管理松散

①缺乏系统规划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专业人才。

②文化信息传播绩效评估与政治经济绩效混在一起进行,导致文化让位于经济、政治。

3 对于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3.1 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事业的领导

各级领导应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质量的重视,提升自身的服务职能,组织负责农村工作的官员定期下基层。

3.2 要切实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事业的财政投入

近年来,地方财政对农村文化信息传播事业的投入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建设的财政支持。

3.3 要切实兑现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承诺

相关部门在文化、影视、广播、体育等多个方面,曾制定过多项建设计划,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要将这些计划落实到位。

3.4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可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3.5 着力开展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体系建设的评估工作

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体系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建立评估体系、制定评估计划、收集评估数据、选择评估方法以及撰写评估报告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识别、预警、监督和奖惩等手段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发展将迎来一个大好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把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提升到重要位置,将其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不断开创农村公共文化传播的新局面。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实际调研,分析成都市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构建成都市农村文化信息传播主体选择与参与机制、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评估指标和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评估方法,以期为成都市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的信息传播提供借鉴。

上一篇:学雷锋献爱心活动方案下一篇:成语英文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