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调研汇报材料(精选6篇)
1.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调研汇报材料 篇一
关于建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调研材料
根据省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监管成效,推动工作科学发展,九江市局医疗器械科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对当前医疗器械科学监管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就完善监管体制建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九江市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
九江市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家,其中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家、二类生产企业4家、一类生产企业1家,另有1家企业取得了生产许可证,未注册产品,没有生产,5家生产医用卫材的企业产品用于出口,未在国内市场销售。
全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65家,其中专营企业74家,药店兼营企业174家、眼镜店兼营企业17家,经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企业39家;另有116家避孕器械经营企业。
二、当前医疗器械监管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监督
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还在修订中,其他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日常监管中遇到的问题处理时有的找不到法律依据,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比如当前以免费体验为主要促销手段的医疗器械监管就有难度。喜来健温热治疗仪开创了家用保健医疗器械销售的全新模式,市场上出现了远红外治疗、激光治疗、高电位治疗、弱碱性水制水机等多种家用医疗器械,这些医疗器械大都也采取免费体验的形式促销,在群众免费体验的过程中,销售人员往往热衷于一些概念炒作,通过一些夸大宣传、心理暗示等手段诱使一些中老年人购买产品。部分产品在外包装、或其他形式的宣传资料上恣意扩大适用范围和产品功效,有的甚至宣称能治愈多种疑难杂症。对于这种营销模式没有具体和细化的法规进行规范。
2、监管力量薄弱。一是表现在监管人员不足,九江市目前有12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265家经营企业,市局医疗器械科只有2名工作人员,有时还要承担一些其他工作,各县级局都没有专职的医疗器械监管人员,监管任务十分繁重;二是表现在监管队伍专业知识的欠缺,医疗器械行业涉及医药、物理、化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众多学科,医疗器械监管人员面对如此众多学科,在监管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
3、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能力有限。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人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是企业自身管理不到位的重要原因。部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者为追求企业
利益最大化,忽视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投入。具体表现有:生产企业简化原料采购控制、产品检验等质量控制程序;经营企业不认真履行质量管理制度。
我市德安几家医用卫生材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品全部出口,以订单数量确定生产,目前发展较为顺利,但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一旦国际市场波动,发展必然受挫。其他生产企业由于科技含量不高,陷于低端竞争,发展速度不是很快。我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大,九江市作为医保社保试点单位,由于多种原因医保款没有及时返还到医疗机构,从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不能及时拿到货款,资金周转不畅,很多经营企业因此举步维艰。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发展不顺导致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往往兼做其他工作,整体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不利于监管。
三、建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医疗器械监管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探索建立医疗器械监管长效机制: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现行的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线条较粗,有的法律条文可操作性不强,只停留在字面上,应从宏观到微观制定一套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相互衔接和配套的法律法规,使得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行为各方面都由法律法规来规范。针对一些有特殊性的医疗器械可以出台相对细化的管理办法,比如对免费体验式的家用理疗医疗
器械应重点对产品说明书、经营场所宣传画和宣传语、营销行为进行规范。
2、创新管理理念。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信息披露等制度。实行分类监管,采取不良行为“黑名单”措施,完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退出机制。对于擅自改变审批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条件、违法行为严重或在一定时期内多次违法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除依法对其进行处罚外,可以制定淘汰机制,明确退出条件,促进企业提升诚信守法意识、质量安全意识。
3、加强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效率。积极推广应用网络技术,必要时可对医疗器械生产重点环节进行实时远程监控,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购销情况进行动态监管,这有利于节约行政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对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的医疗器械及时召回。
4、加强医疗器械监管队伍的建设,实现科学监管,提高效率。
建议向省政府申请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大力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和水平,通过定期培训、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增加监管人员对各种医疗器械产品的感性认识,了解不同种类医疗器械的特点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4、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通过设定人员准入门坎提升医疗器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强对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继续教
育,一方面敦促企业进行内部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监管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网络培训、定期进行考核等方式提高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水平。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四日
2.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调研汇报材料 篇二
课题组对有关省 (区、市) 和高等学校进行了调研, 并对各试点单位的项目总结材料做了全面的综合分析。课题组认为, 承担相关试点的省 (区、市) 和高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部署, 积极谋划, 稳步推进, 均取得了比较好的阶段性成果;各试点单位改革均按照项目计划书所设计的实施框架, 在组织体系、政策保障、条件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总体来讲, 这项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推进了教育财政制度的规范化。下文从改革的进展、内容、成效分析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试点改革基本情况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要求, 各试点单位紧紧围绕改革要求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对改革试点地区和高校的进展情况分析, 总体来讲,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 试点地区的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成效明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政府更加注重秉持公平理念和民生理念。教育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这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试点过程中, 各地政府都树立了公平理念和民生理念, 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 这就是各级教育经费公平分配的最主要举措。同时, 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资助体系, 也是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
2.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开展试点的各省 (区、市) 能够积极按照中央要求, 坚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优先保障, 做到“年初预算优先考虑教育、执行预算优先满足教育、年终结算追加优先照顾教育”,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重庆市 (1) 坚持执行市级教育经费占市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区县 (自治县) 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5%以上并逐步提高。
3.教育经费筹集渠道进一步拓宽。为保证教育投入, 各地都加大了筹集财政教育经费的力度,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重庆市梳理并打通了“八条”渠道:一是城市建设配套费部分用于教育;二是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 并足额安排用于教育;三是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2%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四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切块20%用于教育;五是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教育;六是教育用地、教育资源转让所得全额返还学校;七是统筹使用科技、就业、农业、扶贫等部门资金和国企捐赠资金支持教育;八是高校新校区建设营业税实行先征后返。作为试点高校拓宽高校筹措办学经费机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 , 做好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工作, 目前省政府支持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研究院建设。
4.健全教育经费监管制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试点的各省 (区、市) 都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措施, 改进了监督检查方法, 切实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重庆市采取六项措施, 包括改革和完善区县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教育经费监管中心, 加强经费监管;积极推进高校试行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增长考核制度、公共财政投入持续增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工作职能,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控制学校债务。
浙江省 (2) 探索建立了以预算绩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教育经费监管机制改革。2012年由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 要求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基础, 以绩效跟踪为主线, 以绩效评价为手段, 以结果应用为保障, 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 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尽快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
二、试点改革典型经验
各省 (区、市) 把制度创新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找准制约因素, 在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以及与国际接轨方面有了一些质的突破, 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 江苏省建立了较完善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 (3)
江苏省借助改革试点的时机, 注重完善教育财政的政策规范性和科学性, 在教育财政投入、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教育经费监管以及教育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 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财政规范体系。具体经验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 强化组织领导。
江苏省教改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在此基础上, 针对每个改革试点项目, 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 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担任组长, 将实施责任分解到人。教育财政体系制度的建立是政府的职责, 需要政府内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为把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到实处, 省政府加强在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中的作用, 有效地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2. 政府密集出台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教育投入政策。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江苏省围绕试点目标任务, 先后出台了《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强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等10多项政策文件, 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 实行预算单列。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各项教育投入政策, 基本建立了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和投入机制。2012年, 按照财政部口径, 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18.74%。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5.6个百分点, 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全面增长, 全面落实了“三个增长”。同时, 还不断拓宽教育财政性经费来源渠道。2011年, 江苏省明确提出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自2011年1月1日起, 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 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
3.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覆盖。
在学前教育方面, 明确公办幼儿园 (含集体园) 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原则上不低于200元。在义务教育方面,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至小学600元、初中850元;完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校舍平均造价提高至每平方米1000元。在普通高中教育方面, 重点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明确学校举办者、受教育者承担经费比例;制定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每生每年不低于500元, 并建立生均财政拨款稳定增长的机制。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 重点是结合全省实际, 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免除学费, 省财政按相应标准和比例与市县财政分担免学费补助资金和国家助学金, 同时, 健全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2010年底, 全省确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为2800元, 其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500元。在高等教育方面, 逐步建立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的投入机制;制定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定额标准, 2013年省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9000元, 同时设立教育咨询委员会, 建立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机制, 实行“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绩效奖励”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绩效拨款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实行优质优价, 省教育厅、物价局、财政厅对民办高校学费标准分层次、分类型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完善民办高校学费监管及学生奖助政策, 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收费管理。
4. 扶困助学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更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2012年, 江苏省“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实现全覆盖, 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补助共投入28亿元。一是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二是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 对义务教育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放生活费补助, 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 切实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状况。三是落实高中阶段教育国家资助政策。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范围, 对全省中职学校所有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免收学费, 并向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按每生每年1500元发放国家助学金。对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实施免费教育。四是完善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奖、贷、助、补、减政策, 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5. 加强经费管理与监督检查, 促进了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各级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制度, 江苏省建立了省对各市、县 (市) 的财政教育投入状况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核定了全省63个市县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 对各地教育投入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分析。建立教育投入公告制度, 每年发布全省地方教育经费统计公告, 定期发布全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比情况的通报等。
在经费的使用管理中, 不断强化绩效理念, 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性、导向性作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省政府先后制定了《规范和加强高校发展基金会财务管理的意见》《省级教育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 研究建立《江苏省教育厅省级财政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目标指标体系》, 建立起了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督、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运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同时, 对省级教育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 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安排的依据, 作为动态调整的依据, 作为表彰奖励的依据, 对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 江苏省不断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 切实加大财政教育投入, 落实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政策, 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强化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引导作用, 以增加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为主, 加大对教育内涵建设的支持力度, 着力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全面实现了试点任务书规定的改革目标。试点成效产生良好影响, 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案例
中国科大成立了以校领导牵头, 教育基金会、校友总会、发展规划处、财务处等紧密合作的“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专项改革小组。改革小组从学校实际出发, 统筹谋划, 确立了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筹款项目为载体、以校友捐赠为突破口、以社会捐赠为战略重点的筹措办学经费思路。他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 校友会初步对科大的校友做了定位分析。
科大校友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科大毕业生主要集中于学术界, 形成“千人一院士”的独特学术贡献。根据可追踪的校友来看, 科大毕业生在学术界占了很大比重, 大约有70%-80%, 在企业界大概是20%-30%左右, 政界不到个位数。在企业界基本都集中在IT和金融领域。二是科大校友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回馈母校的热忱。科大非常看重本科学生, 学校的管理服务充分体现为“以学生为重”。自建校以来, 学校招生规模一直相对稳定,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这也是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肯定和对科大富有感情, 愿意为科大付出的基础。
科大学生去向是全球范围, 每一届毕业生中大约1/3-1/4是当年直接出国, 社会总是诟病像科大这样的高校是不是给美国培养人才, 但是实际上, 从近几年看到的情况让科大人感到非常欣慰, 近几年国家启动了“千人计划”, 邀请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发展, 科大校友占了半壁江山以上, 甚至有很多校友又回到了科大工作。
2. 建立多元化校友联系网络, 为校友服务提供信息平台。
校友会的基础工作从校友网络信息平台抓起。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友联络和网络关系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形成了独特的校友社会网络, 为进一步开展多渠道筹资打下良好基础。为此, 校友会从以下4个层次和角度建立和开展广泛的校友联络工作。
(1) 校友联系从新生开始。校友工作不是毕业以后才展开, 自新生一入校, 就开始建立“校友”概念, 感受校友组织的力量。
(2) 国内校友联系网络。科大校友总会主动加强与各地校友的联系;通过举办多种活动, 为校友提供贴心的服务和便利的交流平台。每年6、7月, 校友总会着力打造“毕业季”校友活动。
(3) 国外校友联系网络。针对学校海外校友人数众多的情况, 校友总会开设了“北美校友服务热线”, 北美校友只需负担本地电话费用, 即可与母校随时保持沟通。
(4) 立体全天候全员联系网络。2012年起, 科大校友总会在新浪微博、微信、Facebook、Linkedin等社交平台上发布或转发与学校发展成就相关的文章, 在网络上积极传播科大发展的正能量, 现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此外, 校友总会还及时关注、搜寻和整理校友取得的成就。目前校友总会正在校友企业的帮助下, 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友社交平台, 未来将为全球科大校友提供更便捷的沟通服务。
3. 基于服务校友, 合作双赢的理念, 开拓学校筹资渠道。
中国科大校友总会以“服务科大”和“服务校友”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一步凝聚了校友力量, 动员起更多校友主动与母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等方面发展共赢, 从而真正服务于学校发展, 涌现了许多鲜活而生动的事例, 值得研究和总结。
(1) 拓展“大校友”理念, 积极争取各种社会资源。根据中国科大校友会章程, “虽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 但由于各种原因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关系密切, 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和校友总会的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士, 若本人自愿履行校友义务, 经本会会长办公会议审议, 报常务理事会备案, 可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友称谓, 享受校友的一切权利”。
(2) 开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捐赠项目, 培育新型的捐赠关系。目前, 中国科技大学教育基金会在充分调研学校的需求和捐赠人愿望的基础上, 已经开发、设计了各种奖学金、奖教金、助学金、办学条件 (软硬件设施) 建设基金、招生基金、宣传基金、学生社团发展基金等各种形式的捐赠项目。
(3) 坚持精益求精, 打造值年返校的校友活动品牌。校友毕业值年返校是科大校友的传统活动, 届届传承。中国科大每个年级毕业十年 (或倍数) , 都会有校友返校聚会。
(4) 建立校友导师团, 助力学生就业创业。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 校友会和团委合作, 成立校友创业导师团。这些导师分布在全国各地、创业有成。他们接受聘书, 每年至少回来做一次报告, 虽然自费差旅, 没有讲课费, 但能上中国科大的讲台他们很开心, 很自豪。
(5) 设立校友餐桌。校友总会邀请热心校友回校与同学们共同进餐的活动, 被称为校友餐桌。这个活动是从2011年4月开始, 每一次有知名校友回来, 餐厅后面会挂上可反复使用的横幅。校友会会提前半天在网上发布, 让各院系学生报名, 按照邮件送达的时间顺序取前十名。一个人不能超过三次。校友餐桌持续至今已办30多期, 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对学生的影响长远。
(6) 建立先进技术研究院。2012年10月24日, 由中国科大与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四方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先进技术研究院通过与高新企业的紧密合作, 将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紧密结合, 培养一流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产学研结合, 为研究院和学校发展提供持续的资源支持。据统计, 首批签约的10家单位中, 有5家是科大校友为主要负责人的单位;首批聘任的8位工程博士企业导师中, 有5位科大校友或校友企业骨干。
经过3年多的努力, 中国科大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学校校友会直接点对点拜访的校友有1000多人。近3年来, 学校接受的捐赠稳中有升。现在基金会总盘子有2亿左右, 定向使用约1.7亿元。
三、试点改革主要问题
尽管各地的改革有许多新突破和亮点,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综合对试点地区和学校调研情况, 以及有关方面对改革试点情况的反映, 试点改革存在以下5方面问题:
1.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试点改革着眼于长效型机制的建立, 但是对于如何保证教育财政制度的持续性和刚性, 以及应对经济波动风险方面, 政策预估不足。
从各地的试点材料来看, 很多试点地区都着重强调政府投入保障的力度, 提出明确的财政投入目标, 并予以一系列制度保障。但是, 政府的财政水平本身随着经济周期有起伏, 不同地区的财政抗风险能力不同, 需要根据不同的支付能力, 明确各地不同的教育公共财政的边界, 才能形成制度的刚性约束, 保障教育财政投入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湖南省通过试点改革, 提出了这个问题, “2012年, 我省完成了国家4%的分解任务, 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但总量和人均投入水平仍然偏低;下一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尚未明确, 政策出现断档。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缺乏刚性和持续性, 各项教育税费征收计提仍欠规范, 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效果欠佳, 加之地方财力薄弱, 新增可用财力不足, 地方教育经费投入将难以在高起点上维持稳定增长。由于中央和省没有出台针对高中教育的投入政策, 地方各级政府对进一步加大高中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1) 财政政策制度刚性的特点, 导致出现财政波动时应对非常缓慢。因此, 要充分考虑财政支持能力约束和经济变动的风险因素, 在政策设计之初要将这些变动调整因素纳入进去。当前, 各级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虽然已经建立, 但如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水平变动相联系的稳定增长机制, 仍需进一步科学测算。
2.教育投入仍然缺乏有效的测算和评估手段。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涉及教育成本、教育财政手段有效性等财政学、经济学规律运用, 是约束性最强、规律性最明显的一项政策。甘肃、江苏、广西和浙江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并提出了系统的制度设计构想。例如, 浙江省完善了生均拨款方式, 在原有生均+专项拨款制度基础上, 增加了拨款系数、绩效系数以及将过去严格的专项项目式拨款, 改为专项一般性拨款, 充分考虑了高校的办学成本差异, 增加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同时增强了对高校绩效的监管要求。
但是, 多数试点地区还是基于既有的、经验的财政投入水平进行政策设计, 或者简单的延伸执行国家对各级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设计。如关于高校的拨款标准, 部属高校的标准是否适合本地的财政能力, 是否符合本地高校教育成本等实质性问题, 并没有从政策的可行性方面进行科学测算。
3.各地试点工作进展非常不平衡。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在于各级政府。目前, 有的省 (区、市) 已经建立起相应的教育经费拨付机制, 有的还停留在论证阶段, 没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受思想观念、地域特点、财政状况等因素的制约, 承担试点任务的各省 (区、市) 的工作进度有快有慢。总的来看, 财政状况较好的较发达省市, 工作推进的速度要快一些;而财政状况较差的中西部欠发达省份, 由于调研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又要考虑上级扶持力度等因素, 财政投入标准的测算过程相对比较复杂, 推进速度相对滞后一些。个别省 (区、市) 刚刚完成办学条件、经费标准的测算工作。
4.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的有些难点问题还缺乏破解办法。例如, 生均拨款加收费的经费保障模式与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尚有一定的差异。从现有样本高校的测算数据来看, 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日益提升, 与现有的经费保障模式有一定的距离, 生均财政拨款主要根据财政的财力状况确定拨款盘子, 然后确定生均拨款的水平, 高校的收费标准更多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 因此高校的经费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5.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现代社会, 随着学校教育逐渐成为人的发展的基本手段, 教育的支出也越来越庞大, 政府财政虽然承担主要责任, 但绝不能成为唯一的途径。无论从国家的财政能力, 还是教育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水平提升角度分析, 多渠道的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 都是各国深刻认识到的基本规律。这个问题也纳入一些地区试点改革。以内蒙为例⒓, 为减少政府负担, 促进教育发展, 集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办学校的教育由于受准入政策的牵绊、不能同等的享有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等问题的影响, 其办学积极性无法提高。2011年, 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1.05亿元, 占全区教育总收入的0.2%;2012年, 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2.27亿元, 占全区教育总收入的0.4%。社会力量办学投入有所增加, 但总量较少, 而且主要集中在民办幼儿园的投入, 在高职、中职学校等投入并没有增加。
四、试点改革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各地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效地完成专项改革三项试点任务, 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鼓励有系统和独立思考的地区继续深化试点改革的创新探索。教育是公益事业, 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职责。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 各省 (区、市) 都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的教育投入标准,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各地的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都是在深入调研、充分协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是, 无论是在改革的深度和系统化方面, 还有许多探索的空间。应该鼓励有深度的试点单位继续深入探索下去, 形成有序、持续、适用的地方教育保障机制。
2.上级主管部门要及时开展试点项目工作研讨, 交流工作经验, 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给予政策方面的指导。建议各试点省 (区、市) 建立定期交流研讨机制, 及时交流工作经验, 研讨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提高试点项目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意义。许多试点工作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包含政策的设计、执行、反馈, 还包括政策效果的监测, 各个政策环节的衔接, 各个执行部门的链接机制等许多细微之处。国家有些相关规章制度在执行中缺乏操作细则, 都是由各执行部门按自己理解操作, 因此, 在执行过程中难免有偏差, 很多地方强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政策解读、专家指导。
3.完善教育财政监管制度,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一是要在深化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建立责权一致、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 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安排使用和管理教育经费的主体责任;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发展内涵, 加强监管、提高效益”的原则, 做好教育经费管理工作。二是加强省级经费管理平台建设。加快设立省级教育经费监管中心, 建立教育经费动态监控系统和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完善高校财务资产管理规范化考核制度, 建立教育经费统计年度公告制度;开展教育重大项目绩效考评, 加强高校财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三是完善高校财经领导体制, 加强内部控制。完善高校总会计师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集中核算”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扩大高校部门预算公开试点范围, 推动高校加强国有资产统筹管理, 实施年度审计制度。四是指导市县强化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将市县教育经费安排使用和管理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列为教育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启动实施基础教育经费管理绩效考评工作。
4.关注舆情信息, 加强正面宣传。要注意关注试点工作中的舆情信息, 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多做政策宣传、解疑释惑工作, 多做增进共识、统一思想的工作, 多做典型报道、示范引导的工作, 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
摘要:教育体制综合试点改革专项“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共涉及9个试点单位10个项目。通过对试点地区的材料分析和典型地区调研, 课题组认为, 各试点单位均按照项目计划书所设计的实施框架, 在组织体系、政策保障、条件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特别是在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 建立较完善的教育公共财政体系,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保障教育公平和教育经费监测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典型经验。总体来说, 这项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推进了教育财政制度的规范化。
关键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3.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调研汇报材料 篇三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现状分析,探讨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水利系统 财务监督机制 问题 对策
水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财务监督机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水利资金使用效率,本文通过对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现状分析,探讨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完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这是保障水利系统资金安全的重要方法。传统水利财务管理办法由于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水利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往往无法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管理机构分散、复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管机构进行管理,导致资金运转缓慢;审批资金集中停留在资金预算管理部门,下派速度缓慢;资金调拨需要经过众多管理机构,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个别部门办事拖拉现象,因此完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是确保水利系统资金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这是促进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尽快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完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建设,可以从内容上确保水利工程的财务计划、审核过程中各个部门严格履行职责,确保水利财务支出科学合理;在形式上,由于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责任制度,这就客观上实现了一旦出现问题,具体部门必须担负起相应责任,有效杜绝了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的弊端;在方法上,严格的财务监督机制,对水利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测,确保了资金从下拨到实际到位中人为操作受到有效限制,促进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尽快适应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财务管理透明、高效的管理要求。
二、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实施现状
(一)水利主管部门财务监管缺位,同步监管更是无法实现,导致资金管理链条无法正常运作,水利资金的相关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导致违规操作的行为只能在出现问题后进行纠察,无法提前进行预防和及时推行过程监督。(二)水利财务监督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制度建设相对落后,导致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工作无法高效完成、一人兼多职的现象,这就违背了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三)部门预算过于粗放,综合预算尚未真正建立,这就导致实际工作过程中水利财务监督机制难以真正建立。
三、完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相关对策
(一)推行水利财务管理信息联动机制,将执行预算细致化、透明化。推行水利财务管理信息联动机制,将执行预算细致化、透明化,是实现水利财务监督机制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手段。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不断的推动水利财务部门与政府相关单位的互动,尽早实现省财政、水利财务信息联动的制度。将预算细致化、透明化处理,不仅仅可以促进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有效工作,还能够为水利主管单位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环境下提高监管效率提供有力保障。鉴于诸多积极意义,水利财务管理部门应当积极的建设金融信息联动系统,更加公开、透明的公示执行预算,确保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将国家的资金调拨合理的安排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为水利工程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所需要的资金创造有利外部条件,提高水利财务监督效率。
(二)加强不同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配合程度,实现水利财务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众所周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水利财务系统的财务预算、审核以及调拨等各个工作流程都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区别,但又缺一不可,只要是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财务管理质量都将受到致命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的财务不同部门都不应当采取闭门造车、独立成国的封闭管理状态,应当与其他部门进行积极、有益的交流和协作,这样不仅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快的得到相关资料,从而提高本部门财务工作的效率,更能够提高水利财务系统的整体管理水平。实际推行过程中水利部门所指定的相关财务管理办法以及计划需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公开,与之相配套的还需要实施相关的政务公开,在相关监督部门有效地外部监管下,为水利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三)加强对水利预算的管理,切实改善财政预算以往的粗放型特征,真正做到财政预算的精细化处理。要实现预算管理有效、科学实施,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要确保预算人员的业务素质要过硬,通过定期培训和进行考核,淘汰业务能力不过关的工作人员,为实际工作中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预算计划做出积极地探索。其次,探索建立多级预算体系,这样可以使每个部门能够对实际工作每一次的支出项目都能够进行预算,提升单位每个月、每个季度的预算准确率,为水利财务监督能够有效实施提供必要条件。
四、结语
水利系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财务监督机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水利系统的资金使用效率,笔者在大量研究我国水利财务监督的实施情况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过对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现状分析,探讨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程腊梅.推进基层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黄石经验.财政监督:财会版.2012(12):308-309.
[2]孙宝光.做好新时期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思.江苏水利.2012(11):234-235.
[3]夏永敏.知识经济时代的水利财务管理探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2(05):376-377.
4.村干部社会实践调研汇报材料 篇四
2008年7月,我非常荣幸的能够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被分到基层工作。转眼间已经快半年了,在忙碌和快乐的工作中,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激情投入在工作中。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到了领导在生活上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在工作上对我们的引导和支持;更体会到了村民的热情和关怀。下面就半年的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首先正确的认识大学生村干部这一角色。
农村的工作关键是和老百姓打交道,其中有通情达理的、蛮不讲理的;有思想超前的、有思想保守的等一些问题。因此在只有工作中不断的向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学习,积累农村知识与工作经验。在这段时间中,村领导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入村工作以来,才发现做农村工作需要懂得东西太多太多,也明白了农村工作远不如自己想得那样简单,农村工作包含极大的复杂性、矛盾性。虽然村里人比城里人多了几分纯朴,多了几分真诚,多了几分厚道。但村民和村委会、村民之间关系却是盘根错节,息息相关,处理这些问题时必须了解村情民意。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村官,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之所需、解决群众之所难,加强同群众的沟通与协商,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类型,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某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及时的同领导联系。我还主动地到村里宣传党的新政策、新方针和一些科技兴农的事例,激发他们自主致富的积极性。
第二深入了解村、组基本情况。在村组干部的帮助下,我了解了全村的基本情况。全村有农业人口2008人,其中党员75名、困难群众15户,共有16个村名小组,全村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13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等,渔业发展较好,2007年人均收入9300元,达到了小康标准。
第三,认真搞好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致富农村,仅靠单纯的农业生产是不行的,还需结合该村自身优势,努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我村的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主要产业是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现拥有水产养殖场1000多亩,水稻承包2900多亩。水产是以青虾养殖为主,年产值大约在2000-3000元/亩,而水稻年产值只有400元左右每亩,如此大的差距,让我很惊讶。终于在一次与村民的谈话中我得知了原因:现在承包的稻田都是比较分散的,这样一来,在灌溉和机械化种植方面都比较困难;再者现在农肥普遍比较贵,让村民很为难,不施吧肥水稻就没收成,施肥吧就没什么利润。所以村里的男劳动力都愿意到外地打工,家中就只剩下女劳动力、老人及小孩。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农田规模化、集中化种植,以减少农本的开支。
11月份我有幸作为一名志愿者到“一村一品研讨会”服务,为期两天的会议,让我也深受启发。面对我们村现在种植产业比较萧条的情况,我想我们可以试试特色农业,这也是一条快速致富的好路子。
第四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便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农村。来到农村工作,才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够广博。尤其在某些方面如关于农村的法律法规、党风廉政建设等知识还十分匮乏。因此我意识到,自在己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须不断充电,学习各种关于农村工作的知识,方能胜任今后的工作。好在村里定有各种报纸杂志,这样就方便了我及时获取各种时政信息和国家、省内的各种相关政策和动向。利用工作之余,我认真的翻阅《新华日报》、《常州日报》、《现代快报》等报纸。其次我还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民事纠纷调解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的法学知识,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感觉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新的成绩。但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的不足:有想法不敢下决心实践,工作方式比较单一,经验方面的缺乏,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上不够成熟。
5.完善管理机制 强化审计监督 篇五
加快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为了落实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宁乡县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村级财务管理的新特点,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审计监督,加快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完善代管模式,健全规章制度
2001年,宁乡县开展了村帐乡镇代管工作。这是一种单一的账务代管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日显不足,特别是与上级要求还有差距。因此,从2006年6月开始,全县逐步改革原有的模式,实行账务、资金“双代管”的新模式。实行“双代管”的乡镇,以经管站为依托,成立会计核算服务中心,负责会计核算和流动资金管理。各村将委托“双代管”的事项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以村委会的名义重新签订委托书。村上不再设会计和出纳,只设一名报账员。在此基础上,乡镇会计核算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资金帐户,统一报账时间(段)、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档案管理。在会计核算手段上,实行会计核算电算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此同时,县经管局对原有的财务制度进行完善,在全县统一建立健全了13项财务管理制度,以确保对村级财务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
二、建好理财组织,加强民主管理
为了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的民主管理,我县采取的工作方法是:抓好重要环节,带动民主管理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县村级财务民主管理达到四个100%,即100%的村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100%的村民主制定了费用开支标准,100%的村实行由理财小组在入账前对收支凭证进行审核,100%的村每年年初由理财小组对上财务进行清理。
1、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提高民主理财能力。去年,我县结合第七次村委会换届,各村全部建立了新一届的民主理财小组,尽量把村上那些懂业务、有威信、做事公道正派的人选入理财小组。同时,县经管局逐乡镇指导,各乡镇经管站具体组织,分乡镇对理财小组长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
2、制定费用开支标准,民主决定审批权限。规范化建设一开始,我们便逐步纠正部分地方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制定村级费用开支标准的作法。现在,全县各村全部实现了由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级费用开支标准,以此作为理财小组和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审核监督的依据。不仅如此,各村还全部做到了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审批人和审批权限。审批权限一般按开支金额由小到大分为审批人审批、支村两委班子集体审批、村民代表大会审批三个层次。
3、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收支凭证民主审核。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村级重大财务事项日益增多。这些重大事项的决定,如果不充分发扬民主,既不符合有关政策法律的规定,又得不到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基于这方面的重要性,我县绝大多数村都实现了重大财务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在收支凭证审核方面,为了做到凭证入账前由理财小组审核盖章,我县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先在工作基础较好的黄材、白马桥、煤炭坝、玉潭四乡镇试点,然后组织全县相关人员前往现场参观学习,由试点乡镇领导、经管站长、村干部、理财小组组长现身说法,介绍经验。现在,全县各村已全部实行收支凭证入账前由理财小组审核盖章。
4、定期组织清理,及时公布清理结果。每年年初,各村理财小组对本村上财务进行清理。这作为一项重要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在我县已实行多年,形成了惯例,而且纳入了全县半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检查的必检内容。清理结束后,由理财小组写出书面结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公布,同时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开,有的甚至还将清理结论印发到户。
三、拓展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
以前我们的财务公开内容主要是季度、会计报表和财务清理结论。从2007年开始,按照有关政策
和农民群众的要求,我们统一部署,在财务公开中重点增加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重大财务事项等群众非常关注的内容。在公开形式上,我们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原来公开信息容易损毁的黑板报式的公开栏改为玻璃橱窗式的公开栏。而且将公开栏划分为八个固定的小栏目,公开资料由理财小组和会计核算中心审核盖章,相关责任人员签字后直接张贴上栏。特别是在收支明细的公开上,我们还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出长单的形式,分季度将资料详细连续地公开出来。这样,既保证了公开资料的长时间保存,又保证了公开信息的全面完整,还保证了农民群众对公开信息的动态了解。
四、规范决策程序,抓好一事一议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是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县的一事一议工作开展时间早,涉及面广。为了把这一工作抓出特色,抓出成效,我们着重从四方面努力。
1、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民主议事。我们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业务培训、媒体宣传等形式宣传一事一议政策精神,增强了农民参与民主议事的主动性和执行民主决议的自觉性。全县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都是在各村充分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预案,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形成正式决议的。
2、认真审批筹资筹劳申报方案。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决议形成后,填写申报审批表,连同会议记录和表决签名原件报乡镇经管站初审和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再报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审批。对不符合要求的申报方案,提出处理意见,退回乡村进行完善,限期再行申报。去年,全县共有32个乡的238个村的一事一议方案通过了审批,筹资人口69万人,筹资总额908万元,筹劳27万个工日。
3、努力构建筹补结合的长效机制。县人民政府专门下文出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措施。议定项目投资总额10万元以下的筹一补一,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筹一补三,50万元以上的筹一补五。同时,我们还大力倡导社会各界捐助村级公益建设,着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的能力,分级制定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各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将新农村建设资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奖补资金捆绑使用,实现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的目的。
4、确保一事一议筹补资金专款专用。一事一议方案审批后,由各村在村务公开栏内公开,分解造具到户名册,逐户填入《农民负担与补贴监督卡》,发卡到户。各乡镇经管站对筹补资金实行专户核算,专帐管理。各民主理财小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工程较大的实行公开招标。项目完工后,由理财小组对资金的收取使用情况进行清理,及时公布。县纪检、财政、经管、水利等部门还联合组织对一事一议筹补项目进行督查。年底,县经管局对所有一事一议项目进行专项审计。
五、强化审计监督,加大查处力度
从2004年开始,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我县实际,我们开展了改过去以乡镇经管站为主为以县经管局为主的农村审计工作,并把它作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促进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措施来抓。
1、加强领导,明确重点。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村审计工作,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批示。县委、县政府先后三次下文,进行工作部署。2006年5月,县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了县经管局关于农村审计工作的专题汇报,并明确提出,要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进行重点审计,同时还要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土地征用补偿费的分配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2、规范程序,依法审计。我县的农村审计工作一直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有序开展。审计前,审计组向被审单位下发书面通知,张贴审计公告。审计中,审计人员严格执法,认真调查,主动听取理财小组和群众的意见。审计后,审计组写出审计报告,县经管局区别情况作出处理。对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作出经济处理决定;对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违反党纪政纪和触犯刑律的,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
3、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农村审计工作要顺利开展,除了得到群众的支持外,还必须要求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我县的农村审计工作正是由县经管局具体负责,在纪检、监察、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共同配合下开展起来的。特别是县纪委把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纳入了对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内容,并明确一名领导负责指导和协调审计工作。
4、狠抓落实,注重整改。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书下达后,我们不仅要求被审单位抓好落实,而且还要求将审计结论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县经管局还制定了审计跟踪回访制度,对被审单位执行审计
决定和落实审计意见的情况进行检查回访,帮助被审单位制定整改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对因客观因素导致问题没有落实的,由被审单位说明情况,作出承诺,限期落实整改。
通过近三年全面开展的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是遏制了农村腐败现象,保护了集体和农民的利益。通过改革管理模式,落实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把村集体财务置于群众监督和部门职能监管之下,有效地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规范了农村基层干部的经济行为,从而遏止了农村腐败现象,减少了集体资产流失,保护了农民利益。近几年,全县通过农村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金额就达1015万元,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15人,依法判刑的5人。其中有一个村通过审计挽回固定资产损失159万元,挽回流动资产损失24万元。
二是加强了基层民主建设,激发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通过规范化管理,全县普遍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村民议事和民主理财制度。特别是近年来我县通过民主决议、专账核算、民主理财、专项审计等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一事一议等筹资筹劳管理工作,大大激发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去年,全县通过一事一议向村民筹资908万元,筹劳27万个工日,并以此争取各级财政奖补和社会捐助1290万元,争取银信贷款等2148万元。这些全部投入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村级公路硬化316.4公里,整修村道67公里,加固清淤山塘96口,整修渠道16.5公里、水坝6座,新建桥梁1座。
三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实行规范化管理后,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得到了落实,因而群众意见少了,对基层工作的支持多了;干部压力小了,为民办事的意识强了;干群关系日益密切了,和谐稳定的气氛更加浓厚了。
6.学校经费管理调研汇报材料 篇六
我们南双庙乡中心小学现有14所小学,教学班79个,在校生2465人,教职工158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切实改善,学校工作正常运转经费得到了保障。为了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发挥最大效能,我校按照上级“校财局管”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健全制度,强化外部监管,着力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增强预算编制,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促进我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目前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校财局管“的管理现状
我校的经费管理,从2005年开始,就实行了校财局管模式。乡中心学校设报账会计,村级学校设报账员。中心学校负责所辖小学报账事务,并定期到县会计核算中心报账。由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员负责经费审查和账务核。这种管理的好处是在保障学校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原则下,实行财务规范、专业和科学管理从源头上、制度上规范学校的会计工作秩序,优化收支结构,预防和制止学校财务收支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使会计职能真正得到发挥。
缺点:一是增加人力成本,学校需要加大报账往返费用,层层分级报帐,运行成本大,周期过长,工作效率不高。二是我们农村,学校购买办公用品,因当地没有正规票据,白条不能核销(如可以在集市上购买的条帚、撮子等),不得不进城购买,既耗费了人力,又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给工作带来了不便。
建议:在不改变管理模式的情况,正当合理的小额白条给予核销。
二、“校财局管”的主要内容
我校按照上级下达的经费预算指标,根据全乡当年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最后报教育局核准备案后执行。预算本着科学合理、统筹兼顾、规范透明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集中财力办大事。学校公用经费预算落实到具体项目。
公用经费执行支出实行自上而下的计划管理。各校预算及使用计划经上报并核准下达后,严格按计划执行,在学校内部把预算执行职责落实到具体岗位。
财政根据学生人数,分期拨入核算中心。我单位根据预算和支出的实际情况,持有效票据到核算中心核销。
三、“校财局管”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建设
1、严格执行县教育局的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了《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重大财务事项或活动资金支出超出1000元必须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超过5000元项目报县教育局审批。对照预算的总体目标,定期分析公用经费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确保经费的正常使用。
2、学校加强对学校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指导及使用的监管。学校费用由校长核准、由经手人、副校长、教研员联签后,再报核算中心列支。
3、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每学期末在校内公布,采用上墙公示,接受师生的监督。同时,定期进行公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金收支管理。
南双庙乡中心小学 2012年10月18日
农村学校经费管理调研汇报材料
【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调研汇报材料】推荐阅读:
完善“好干部”选拔机制的思考10-11
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组织系统组工创新论坛发言材料——关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探索与思考10-22
完善管理机制 强化审计监督09-22
完善农业项目投入机制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调研09-01
关于完善党建目标管理考核机制的调研思考10-26
论完善高校集中采购监督机制09-20
关于健全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的调研报告06-2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监督管理机制的意见(试行)-立法司法解释08-29
在烟草行业完善机制体制08-26
完善村干部报酬激励意见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