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小结(19篇)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小结 篇一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整合》
阶段性小结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或制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迅速而准确的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课程标准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长虹教育立体机的使用也给我们实施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组的成员积极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与情境教学的有效整合问题,在情境教学方面,着重研究解决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情境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大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积极配合课题组课题研究,完成子课题研究任务,我们子课题组成员做了一些大量的课题研究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撰写子课题研究计划。
子课题研究计划有我们子课题组长吕超一负责研究制定,共分四大部分:
1、指导思想,2、主要内容,3、主要措施,4、实施步骤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子课题研究的风向标。
二、加强了理论学习。
“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子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当代数学教育界的名家的著作和网上有关资料,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提高了理论素养,有力地指导着课堂教学。
三、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我们组的成员进行了Word使用培训、qq的运用以及PPT的制作培训、网上资源的下载、修改和使用培训,现在我们组的成员已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上网查找资料、下载资料,使用qq接收和发送资料,使用qq群进行交流等。
四、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学习和促进,实行资源共享。
我们组成员根据分工,多次进行集体备课,每人精心主备了四节课,包括教学设计、课件、说课、教学反思等内容,并且进行集体评议。在集体备课中,组内成员取长补短,每位老师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
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研究是为了运用,我们组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精心备课,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设计多样性、具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并且围绕数学情境问题进行积极探究和交流,并且设计数学情境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六、撰写论文,总结提升。
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每人结合自己的子课题撰写两篇论文,送到区、市教育局进行评选,我们课题组进行结集处理。通过论文撰写,提高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写作水平。
七、努力方向。
当然,我们课题组研究的子课题还不够深入,实施应用信息技术体现得还不够明显,研究时间短暂,下一步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努力,争取更研究的更深入、更扎实、更有效,有力的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颍东区向阳中心校数学课题组
2014年4月28日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小结 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信息获取的源头,传感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不仅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而且逐步成为工科类专业的跨学科选修课。面对这一变革,同时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需要对课程进行不间断的改革和建设[1]。具体说,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由于专业成立时间不长,课程建设刚起步,必须要解决课程的发展问题。
2)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解决了兼顾教学内容系统性和先进性的问题。
3)强化实践环节,建设一流的传感器技术教学实验室,构建开放性实验平台。
4)将科研成果引入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学,利用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改造更新实验手段,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在实验项目设计开发过程中,我们结合所从事的惯性传感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利用科研经费的资助,自行设计制作传感器,研制开发实验设备,设计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例如将北京市教委项目“旋转载体用陀螺研究”和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同时也能够开设综合性、设计型、创新性实验。
5)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根据本课程理论广度、深度以及适用面大等特点,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探索理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革新、课程考核方法的革新。同时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精选教学案例,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扩展眼界、引发兴趣。
《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起到了与前期课程更好的衔接作用,达到了专业综合性训练的教学目的。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纵向和横向的整合,把《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内容整合起来,教学内容以“传感原理”为基础,体系结构以信号分析处理为线索,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标。
1 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1.1 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基本技能、适应能力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课程内容的总体结构分以下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2]。
1.2 教学基础
在教学上,主讲《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等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项目负责人,结合《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研学,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4届,有关传感器方面的题目有水深传感器设计,陀螺电路设计,高冲击加速度计设计,水平仪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平姿态传感器,硅微机械陀螺仪等。
2 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
2.1 研究内容
2.1.1 理论课教学设计
学时和内容安排,课程总学时64,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实验8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分三大模块:传感器技术基础、常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现代新型传感器。各模块包含章节及学时分配如下:
(1)传感器技术基础4学时,包括绪论(1学时)、传感器的特性指标和标定方法(8学时)。
(2)常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2学时,主要讲解电阻应变式传感器(4学时)、变磁阻式传感器(4学时)、电容式传感器(3学时)、磁电式传感器(2学时)、压电式传感器(3学时)、热电式传感器(2学时)、光电式传感器(3学时)、光纤传感器(3学时)。
(3)现代新型传感器16学时,主要包括化学传感器(3学时)、生物传感器(3学时)、传感器检测技术(2学时)、传感器新技术(4学时)。
实验教学主要针对传感器原理、特性的研究,传感器的标定,相关调理电路的认识,传感器的应用。实验内容分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开放型设计型实验三大模块。
2.1.2 实践教学设计
(1)建设一流的传感器教学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加大综合型、设计型、开放型实验的比例。
(2)打破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限,将课堂向实验室延伸,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3)不断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验建设和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将课程教学与课外研学、学科竞赛有机结合,形成研究型学习的氛围,多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2.2 主要观点
“传感器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强同时又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特点,我们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的总体思想是: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引入到教学案例中,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贯彻始终。
围绕这一理念,我们实施了以下方案:
1)多采用案例教学,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引入课堂,丰富教学案例。
2)探索基于资源建设的大班研讨课的教学模式,由学生被动的“课堂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学生主动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
3)致力于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建设用于大班研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用于学生课外学习、师生交流、延伸和补充课内教学的多媒体课程网站等。
4)积极改革考核方法,由传统的笔试为主向笔试+实验+研讨(论文)的形式转变,提高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过程考核在学生课程评价中的比例,鼓励形成研究性教学氛围。
2.3 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重点在于:
1)对传感器原理的讲解,使学生从机理上获得理解,避免落入简单的公式推导,使之成为无源之水。
2)理解常用传感器转换电路的原理和特点。
3)在理解传感机理的基础上掌握传感器使用的一般原则,学会在实际的工程问题中会选、会用,掌握传感器选用设计的一般原则。
4)了解传感器的静、动态性能指标和标定方法。
本课程难点在于:
1)涉及的基础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本专业的前序课程,给学生深入理解传感机理带来困难;
2)目前绝大部分教材及参考书中对同一被测量的多种传感方法缺乏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涉及的往往只有正确使用的例子,而没有多种方案的比较或传感器使用不当的例子,导致学生学难以致用。
为解决以上矛盾,采用了以下方法:
1)根据课程需要和教学体会,进行教材建设,编写适应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有效处理理论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
2)改革教学方法,对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涉及到的基础理论进行跳跃式强化;
3)教师根据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扩充实例,分析讲解;
4)通过讨论课及设计型实验,给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的机会;
5)鼓励和支持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实践补充欠缺的知识,积累工程应用经验。
2.4 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1)开发4个综合设计性试验;
(2)完善多媒体课件,扩充和完善习题库和试题库;
(3)将科研内容融入到学生毕业设计中,例如加速度计系列项目的开发;
(4)努力向精品课程建设迈进;
(5)开发课程设计项目3个。
3 结束语
《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电子信息类的许多学科,如模电、数电、信号处理、电路、单片机、物理等。这几年,我们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方面一直在改进。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起到了与前期课程更好的衔接作用,达到了专业综合性训练的教学目的
本文通过对《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的介绍,意在和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本人从事的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更好,通过撰写本文,也使我重新梳理了教学思路,在以后的教学中沿着这条思路进行下去。
摘要:《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本文对《传感器技术》课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笔者已经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并得到明显提升,并进一步将本课程建设成我专业示范性课程。
关键词:传感器,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贾伯年,俞朴.传感器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3.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技术作为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在信息化日益重要的今天,其发挥的作用是日渐重要的。与传统的计算机学科相比,它的范畴是不一样的。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養,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学生的素养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化不可避免的来到了我们的面前。作为学生,仅仅是掌握传统的科学素养是不够全面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不懂信息的获取、鉴别、筛选,就是21实际的文盲。
(1)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复杂的庞大的信息库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能熟练的利用身边的各种媒体,如网络、报纸、电视等。
(2)分析信息的能力。网络等媒体上的信息是五花八门的,学生获取的信息有可能也是纷乱复杂的,所以学生应培养自己的甄别能力,能够自己判断信息的可信度,筛选出真实有用的信息为自己服务。
(3)加工信息的能力。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是不一个类别的。那么当这些信息都来到面前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概括的能力,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对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真正做到为己所用。
大部分的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学生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迅速有效的获取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的这种兴趣需要老师来激发。在一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大多数学生是比较有兴趣的,可以说是比较好奇。但是这门学科也和别的学科一样,只有好奇是不行的。它也有机械重复训练和记忆的地方。面对这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下来,学习也没有了原先的热情。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
在鼠标练习这一环节,我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学生一听,兴致特别高,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要领,即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是不断变化的,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越来越高的,因此知识创新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的教育应该也是致力于这个方向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师最需要改变的是原先的陈旧观念,不要包办学生的一切。不要只是进行“填鸭式教学”。要紧跟新课改的脚步,把课堂放给学生,相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这就提醒信息技术老师要注意的是,既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么课的具体要求,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这么课为其他学科服务。我们学校上课基本上都能用到多媒体教学,因此在这一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无论是语文的诗词鉴赏还是英语的读写听说都会经常的用到多媒体教学。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任何事情都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信息技术同样是把“双刃剑”。它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除了向学生讲解互联网的好处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师,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发挥网络的优势作用。
4.信息技术教学小结 篇四
本学期在学校计划的安排下,结合课程计划,开展常规教学,现作总结如下:
一、开学初,便结合了学校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
二、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专门存放作业及学习资料档案的文件夹,方便学生对作业进行管理。课前课后规定学生有次序、安静地排队进入电脑室,使用电脑过程中要养成正确使用的方法。下课后要养成学生进行桌面的整理与凳子的统一摆放方可离开的良好习惯。
三、平时经常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实行学校的“争奖章”计划,凡每达到三枚印章,便可换取一枚“学习或特长”章,除了这种激励方法外,还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
四、在教学之余,我还一直努力搞好“信息学辅导”,本人坚持边学边教,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与学生共同进步为原则,希望学生能以特长生这一身份升到更好的优质初中和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参加信息学全国联赛为奋斗目标。
辅导时间基本上都是每天中午1:30至2:40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每当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通过南海区的网上评测系统做题,让学生多练多编多交流,体会到一题多解的编程方法。而学生通过不断的做题,在网上的排行榜常常是名列前矛的,因此他们对编程的兴趣是很浓厚的,非常有激情。但也因学习的内容涉及太多太广,像初高中甚至大学的一些数学知识都涵盖在里面了,平时只能想办法利用好课余时间,对不同能力程度的学生实行个别辅导,所以辅导必须打“持久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得到的。
4月10号还组织了部分学生参加桂城汇英中心举办的“信息学汇英杯”的竞赛,其中11人比赛,10人获得奖项,使学生得到了一定锻炼与成功的体验。
5.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小结 篇五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可见我们学生的学习发展是多元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中,我们也该从多元出发来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教学评价方式设得多元化些。
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采用纸笔测验。纸笔测验的效率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计算机操作技能方面:采用上机测验。重点评价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或软件的熟练程度,测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懂得了:过程是评价的重点。重过程是初中信息技术评价与传统评价的一个主要区别。过程的重要性在于学生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课堂即时评价辅以课后延伸评价(可以将作品上传至校园网,采用网络评价),促使作品评价多元化、全面性。
事先确定评价的规则和标准。作品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属一般或不好,表现的哪些层面属主要评分点,这些规则和标准事先给学生一些引导,以增加评价的有效性。
6.信息技术培训小结 篇六
在培训开始之前,我们也一直在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以促进教学效果。但我们完全凭的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接触的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因掌握得较粗浅,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更好地促进教学。这使得我们迫切需要这样集中培训的机会,使得自身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能接触并掌握到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相关技术,这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实践: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在教“圆的认识”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在一条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手推车、摩托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大家都是很自然地忙着赶路。然后,马路上行驶的车子分别换上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车轮,出现车子颠簸,甚至停驶的情况。我设问:谁能说说这种现象吗?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对圆的认识的欲望。
2、变抽象为具体,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圆柱的面积公式等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就非常关键。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圆柱与长方形面积几何图形上的对比需要非常动态的展示过程。我们用道具很难那么清晰地展现出来,而用课件等辅助软件便能很好地呈现出来。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能使我们的教学理念更能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
但教学过程需要具体,也需要抽象。我们要从我们每个课时、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过分依赖于课件等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习惯于接受丰富内容与材料的展示过程,而忘记自己的大脑才是最具想象力的器官。
3、获取网络信息,扩大课堂信息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老师能够在学校资源库和网络上进行有目的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并把这些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和信息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开展讨论,并通过对资源收集再利用,再发现知识。
但网络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来源,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如教科书、实验仪器、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和影视音像等可以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
对于资源的调用不应过分依赖网络资源,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7.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七
一、教师要有自我开放的勇气
要构建开放的课堂, 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思维上、教学方式上有大胆的自我开放的勇气。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束缚, 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 而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师只有解放了自己, 才可能解放学生, 才可能创设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的课堂。
二、学生要有自主开放的权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只有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 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 学生要有自我表现的权力。开放的信息技术课堂, 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自我表现、勇于表达思想的宽松条件, 给学生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课堂教学要锻炼学生自我表现、勇于表达的胆量, 学生敢说、能说、会说, 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断迸发, 课堂才会精彩纷呈、活力四射。
(2) 学生要有自主选用学习方式的权力。学生喜好不一, 性格各异, 能力、水平也各不相同, 自然合适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也就不尽相同:有的喜欢研读教材, 有的擅长动手操作, 有的爱好与人交流讨论, 有的愿意独立探究……课堂上, 教师应还给学生自主选用学习方式的权力, 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 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信息技术。
(3) 学生要有自主进行学习评价的权力。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性的评价机制。教师要给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评价的权力, 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标准的灵活性,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关的目标纳入课堂评价的视野, 使评价者能够深入被评价者的内心深处, 由重视冷静客观到充满人性关怀, 使评价形成内在动力, 产生心理激励,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思维训练要有自由开放的空间
开放的课堂需要训练学生开放的思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必须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放广阔的思维空间。
(1) 精心教学预设, 提供开放的空间。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 精心进行教学预设。这些教学预设要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空间。有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的思维才能天马行空、自由飞翔, 学生的想象才能精妙绝伦、异彩纷呈, 学生的创造力才能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2) 加强思维训练, 拓展开放的空间。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在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有意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努力拓展思维开放的空间,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比如引导学生学后反思来强化思维的训练:这项怎样完成的?还可以用哪些其他的方法来完成?这一类的任务有什么样的共性?经常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再去挖掘一些新的问题, 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得到了训练。
四、人格的培养要有全面开放的途径
开放的课堂要通过全面开放的途径, 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使学生具有自主、积极、进取和开拓精神, 有健全的身心、丰富的个性、高度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1) 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 学会倾听, 学会发现, 学会激励, 学会鼓舞, 学会组织, 学会引导,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积极主动建构知识, 形成能力, 健全人格, 获得基本的信息素养。
(2)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是鲜活而多姿多彩的, 只有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把个性差异看成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触发器, 形成和完善个性的内在追求, 才会发现学生个性的美丽, 才会惊讶课堂生命的奇迹。
(3)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优化奖励机制, 采取多种评价形式, 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开放的课堂要让每个学生获得这种愉快的力量, 要让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课程资源要有恰当开放的渠道
合理开放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恰当开放的渠道,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信息技术资源, 这是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的重要保证。如及时将学校图书馆、科技馆、网络教室等资源场所对学生开放;积极创造条件, 促使博物馆、实验室等社会资源对学生开放;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各种资源, 等等。
8.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5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12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的教学原则,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为良好的教学成效提供保证。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听得懂、乐意学、用得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目的。以下,笔者浅谈几点自己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看法与体会。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要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会了应该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去发挥创造,只有让学生动手去实践,他们才有机会去发挥创造,去独立思考,才会有所创新。此外,在课堂中形成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创造性思维极强的学科,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更可以拓宽思路,激发灵感,促进创新。
四、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同时还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适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启发。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兴趣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激发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参与课堂,才会愿意并有信心去面对学习困难。
(二)情感激励
教师与学生形成和平友好的关系,学生会更愿意参与学习,对学习信息技术充满信心。通过期待的注视、信任的眼神、得当的肢体语言等方式,都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评价激励
当学生能获得教师积极评价时,他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向困难挑战,发挥出更大的潜能。相反,若教师在信息课堂中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指导不到位,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如果教师的语言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更加不愿意尝试,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学不好信息技术,从此消极应对。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能积极参与课堂,勇于面对学习困难,对学习信息技术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杨广.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代教 育,
2015(10).
9.信息技术期中工作的小结 篇九
一、教学工作方面
二、辅导学生方面
半学期来,继续抓好学校电脑兴趣班活动,提前备课,精心准备练习素材,每节课对学生创品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整理。
三、其他方面
在做好信息技术教师的本职工作的同时,管理好机房、广播室、班班通设备的上报维修等工作,做好一年级新生学籍上报、教育统计、教师信息录入维护等工作。对于生疏的工作,及时请教,努力使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四、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加强学习,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多充电,多请教,多动手。
10.信息安全技术 第3章小结 篇十
1、根据不同的加密方式,对称密码又分为哪两种密码?
2、简述分组密码的原理。并举出分组密码算法的例子。
3、简述流密码的原理。并举出流密码的例子。
4、假如使用3 位(从0 到7)的RC4,其操作是对8 取模(而不是对256 取模),密钥是326。(1)求初始化后S 表的值(2)计算第1 个密钥字
(3)用上面生成的密钥加密明文100101
5、DES的密钥、加密明文、输出密文分别是多少位?DES算法分为两部分:加密过程、子密钥产生过程。请分别描述DES算法两部分。
56位密钥,64位明文,64位密文; 加密过程:
(1)64位明文经过初始置换被重新排列,然后分左右两半,每半各32位;
(2)左右两半经过16轮置换和代换迭代,即16次实施相同的变换。然后再左右两半互换;
(3)互换后的左右两半合并,再经过逆初始置换输出64位密文。
• 子密钥产生过程:
56位密钥首先经过置换选择1(如图3.13所示)将其位置打乱重排 • 将前28位作为C0(如图3.13的上面部分),后28位D0(如图3.13的下面部分)
• • 接下来经过16轮,产生16个子密钥
每一轮迭代中, Ci-1和Di-1循环左移1位或者2位,如图3.14所示
• Ci-1和Di-1循环左移后变为Ci和Di,将Ci和Di合在一起的56位,经过置换选择2(如图3.15所示),从中挑出48位作为这一轮的子密钥
• 再将Ci和Di循环左移后,使用置换选择2产生下一轮的子密钥,如此继续,产生所有16个子密钥。
6、使用DES 加密,假设明文和密钥都为(0123456789ABCDEF)16 =(00000001 00100011 01000101 01100111 10001001 10101011 11001101 11101111)2
(1)推导出第一轮的子密钥K1(2)写出R0 和L0(3)扩展R0 并计算E(R0)⊕K1(4)将第(3)问的结果,输入到8 个S 盒,求出加密函数F(5)推导出R1 和L1
7、在AES中,分组长度和密钥长度分别是多少位?请描述AES加密过程。请描述AES的密钥扩展算法。分组长度128位;密钥长度128位,192位,256位
8、分组密码的工作模式有哪5种?分别有何特点? 1)电子密码本模式
• 优点:并行处理来加速加/解密运算;一分组发生错误不会影响到其他分组.• 缺点:相同的明文组将产生相同的密文组,这样会泄露明文的数据模式.2)密码分组链接模式 • 每次加密使用相同的密钥,每个明文分组的加密函数输入与明文分组之间不再有固定的关系 • 明文分组的数据模式不会在密文中暴露
3)密码反馈模式
4)输出反馈模式
5)计数器模式
9、在8 位CFB 模式中,如果传输中一个密文字符发生错误,这个错误将传多远?
11.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88-01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日益迅速的社会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因此,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很多学校配备了计算机,开展了电脑普及教育,给学生创造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良好环境。但对初学者小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就需要执教者在教学时下功夫。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教学谈几点个人的做法。
一、 用形象的语言诠释,加深学生的理解。
专业术语对初学信息技术的小学生来说是高深的,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干瘪、单调的专业术语,会加深学生的掌握和理解。如在讲网络时, 关于域名和 IP 地址, 我是这样讲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 为了区分彼此, 他们也有 ‘名字’ ──我们称之为域名, 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 ‘身份证号’ ──IP 地址, IP 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 记住它不太容易, 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 这样, 学生就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 IP 地址的神秘面纱。
二、以“玩”促学,激发学习兴趣。
许多学过电脑的人都曾感慨地说:“电脑是‘玩’会的”。学电脑的目的是为了用电脑,因此,小学电脑教学不宜对小学生空谈枯燥的理论或他们难以掌握的命令,而是应从“玩”字上下功夫,选好切入点,让他们在“玩”中接触电脑、感知电脑,即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渠道,电脑教学正可利用这个优势,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鼠标的使用》时,我不在讲解一些概念上花很多时间,而是利用电脑中的游戏帮助学生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运行游戏软件练习“纸牌”游戏,一听玩扑克,学生们兴致盎然,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在乐此不疲地玩“纸牌”游戏的过程中,“指向”、“单击”、“双击”、“拖动”这些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起来就简单多了,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三、多途径训练,巩固提高。
有效的练习不仅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启发思维、培养能力。许多电脑知识是在反复、大量的使用中才能熟悉、体会、掌握的,因此,会用之后,还要多加练习。但这里讲的“练”,并不是简单、机械、重复的练习,而应该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应是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电脑积极性的练习。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领悟一些深刻的道理。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语言教学、WINDOWS基础等。通过各种竞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等各类比赛,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有助于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提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 篇十二
●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交谈、观察课堂表现、测验等手段进行摸底, 了解学生的智力、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将学生划分为三类:A类优秀生, 思维活跃、基础扎实、接受事物快、学习兴趣浓;B类中等生, 各方面表现一般, 但有一定的上进心;C类后进生, 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操作水平、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弱。A类生通常不需要教师太操心, 但应重点关注如何让其更上一层楼。B类生处于可上可下的位置, 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C类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但这种分层是动态的, 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分类。
●备课分层
一要备教材, 理清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然后按A、B、C类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层次备课。如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A类学生要尽可能地挖掘潜能;对B类学生要努力培养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对C类学生, 主要是打好基础。二要备好教法和学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 选择不同教法和学法。比如, 对于A类和B类学生, 教师应该多运用任务驱动法, 引导其自主探索,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C类学生, 则应多运用讲解演示法, 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三要备教学设计。新知识导入课题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的坡度减缓程度, 要以C类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 但也要激发A类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 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
●教学活动分层
在教学中, 我主要抓住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共性, 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方法, 做到“放、引、扶”。“放”就是大胆放手, 多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能力。“引”就是引导,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突破学习难点。“扶”就是扶持、帮助, 令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培养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分层
在分层教学中, 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任务难度过低, 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 渐渐失去成就感——吃不饱;如果难度过高, 学生又会感到吃力, 渐渐失去信心, 形成心理负担——吃不了。所以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能力的前提下, 分别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包括基础题、巩固题、提高题。基础题是根据C类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的简单操作题;巩固题主要面向B类学生, 目的在于强化技能, 巩固操作;提高题主要面向A类学生, B类学生有时间可选做。
●教学评价分层
由于学生因个性差异而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学习, 那么评价他们的标准也应不同, 对C类学生采用表扬评价, 发现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B类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既指明努力的方向又揭示不足;对A类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进一步。
13.信息技术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小结 篇十三
三、教育教学能力方面: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学生,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为此,我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地组织每星期的教研活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学习、实践工作,搞好集体备课,使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得到了提高。本人撰写的论文《谈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取得了很好认可。
四、工作实绩及履行职责情况
本人一直担任高
14.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小结 篇十四
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辛勤过后的快乐,也有耕耘过后的收获,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与遗憾,总体来说,不管是教学还是教研组和其他方面,都让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一简单总结:
一、思想方面
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参与学校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一学期来,我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创新,努力进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二、教学方面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五年级6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时担任我校综合教研组长和校信息员的职务。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本学期我力求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搜索教学资料进行学习,制定了一套可行的教学进度计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接受层次的不同,适当放慢进度,在其接受能力范围内进行有效教学,因材施教,以教材为基础,同时不断拓展知识面,寻求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本学期我指导的两位学生的电脑制作作品也荣获了“合肥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一等奖。
同时,为了准备安徽省信息技术教学评比暨基本功大赛,我研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从理论上充实自己;常常隐匿于机房,钻研教学软件和练习基本功;经常奔波于其他学校听课,磨课,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水平。通过充分的准备和四天不分昼夜的比赛,最终取得了一等奖的成绩。在这里也要感谢学校的支持和许多同事的帮助。
三、教研组的工作
本学期我有幸担任我校综合教研组长一职,综合学科比较特殊,学科较多,有的学科甚至只有一名教师,因此,教研活动的开展往往受到限制。怎样使我们综合组的教研真正有效地开展,又能体现综合学科教研的特色?怎样让我们综合组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怎样量身定做我们的综合组计划?……作为没有任何教研组长工作经验的我来说,有太多的疑虑和担心了。而最终“综合组学科教研周”活动的成功开展,一次次的综合学科教师和学生的获奖,丰富而多彩的综合组师生活动等等。
我们用实力证明了我们团队的力量,最终获得了“优秀教研组”的殊荣。许多人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而我只能说我是用学习和服务的心态去努力做好我该做的,如果说是我的教研组计划制定的好,或者说作为综合组长,我组织开展的教研组活动有效,又或是说我从一开始就注意收集我们组的各项文字和图片等资料,向着“优秀教研组”的目标而去。那么我想说如果没有综合组每一位教师的支持,那么再完美的教研组计划、再精彩的活动策划可能都只是纸上谈兵和空中阁楼了。因此“优秀
教研组”的荣誉称号,有我们组每一位教师的功劳,同时也有校领导的支持和语、数兄弟教研组的帮助。感谢你们!
四、学校信息员工作
本学期我担任了我校信息员一职,我的工作是负责校园网站的更新,同时负责将我校园网新闻向蜀山教育信息网发送。在这要说明一点,基本上只要是上了我们校园网的新闻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发送到蜀山教育网,但是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说有我上传到蜀山教育信息网后台的新闻都能被审核,所以当有的老师撰写的新闻没有出现在蜀山教育信息网上的时候,请谅解。本学期我校上传到蜀山教育信息网的许多新闻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新闻数量相比一些兄弟学校还是稍微少了一点。因此希望下学期大家能积极撰稿,支持我的工作,同时也是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
五、其他工作
在机房管理方面,我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做到正确开关机,让其养成良好习惯。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管理好机房的每台机子,并时不时对机房卫生进行全面打扫。另外,我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例如我参加了“蜀山区教职工卡拉OK大赛”、“蜀山区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我校六一活动,我执教了区内的一节公开课和一节录像课。这些活动,有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的仅仅是参与,但是我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收获。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本学期做到了全勤,一边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一边准备教材和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15.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小结 篇十五
关键词: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新形势下, 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各个企业对人才有了更多的要求, 除了要具备获取、解决信息的能力,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而信息素养的基础培养, 就是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汲取。因此,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综合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严格落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各个环节, 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到其他课程中, 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中,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一、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定义来看, 信息技术是人类对相关信息获取、表达、加工、评价与管理所用的各种操作程序的代称,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研发、系统安装与应用软件中, 技术渠道是它的本质。信息素养则是人类加工、获取、管理、交流与呈现的各种能力, 同时也是对各种信息活动与信息结果、方法与过程的评价, 以及思想沟通、观点发表、合作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它是本质是能力。
从上述的对比中,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信息素养则更注重理解、分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处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则是通过该技术改善能力。从辩证关系来看:信息素养与课程教学就是毛与皮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也就难以做到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同时, 皮上没有毛覆盖, 一旦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素养相脱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将难以胜任时代要求。
二、提高信息素养的意义
1. 有助于课程目标实现
信息技术作为直接面对现代化发展的学科, 它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读、写、说、操作能力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与能力。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是, 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素养, 在潜移默化中改善自身修养。因此, 在现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不能一味要求成绩, 不是为了成绩而练习做题, 还要在各种评价与实践中传递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 帮助学生施展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2. 有助于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与生产中, 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进入生活中, 而信息技术则为更好地应用信息给予了很好的保障。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代表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不仅会对经济效率与结构构成影响, 对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也会构成很大影响。事实上, 信息技术作为双刃剑, 它对社会健康发展也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这要求人类趋利弃弊, 让信息技术为生活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有助于规范行为, 推动社会发展, 让其成为适合大众发展的公民。
三、在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1. 强化教学目标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普及技术就成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 必须结合教学要求, 让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课程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好技能与知识, 根据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与表现形式,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感性认知; 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表现的情况, 提高学习热情与意识, 从和他人的合作中, 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并且养成健康的计算机应用习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 必须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部署, 根据主体要求与地位, 完善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2. 编制恰当的教学框架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多以信息知识为主, 和生活没有太大联系。而这对小学生来讲, 则是乏味、枯燥的, 很难提高学习兴趣。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提到的图片整理、互联网引擎与聊天工具, 由于任务重、内容相对较多, 所以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存在很大冲突, 很难保障学习成果。对此,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部署中, 必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经验, 从情感与生活需求着手, 做好实践能力培养, 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有效学习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 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过程中, 理论与知识传输也有很大作用。为确保教学成果与效率, 必须结合教学重难点,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能与知识。
3. 充分利用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技术性很强的科类, 外加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 所以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很难跟上时代要求与发展, 这就影响了教学实用性与时效性。对于这种情况, 不仅要不断优化、整合教学, 让教学部署更加合理, 还必须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这期间, 有效的资源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好的辅助功能。首先, 整合配套光盘与素材, 优化教学组织与活动, 提高作业设计的高效性,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 科学应用资源。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互联网有着很好的储存作用, 它有多种资源, 所以在教学中, 老师可以整合教学要求, 自互联网中收集文字、动画、视频与图片, 然后再利用图片、文字、动画与视频, 将其更好的渗透到教学中,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结构的新鲜感与丰富性。
4. 优化教学设计与组织
搭设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让其更贴近生活, 这样不仅能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热情, 更有助于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时效性。所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老师必须正视学生的主体功能与地位, 根据已有的知识特征与学习过程, 生成良好的教学情境; 然后, 再将生活情境变成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将抽象信息技术的理论内化成知识链条, 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技能固化成自身的信息实践技巧,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相关问题, 这样才能为现代化社会培养信息技术优秀人才。
5. 规范并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应用实践中处处潜移默化地规范并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让学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网络时代, 网络安全防范成为重中之重, 这其中就需要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道德的养成教育, 这也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一门复杂的综合实践学科,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积极调整教学策略, 深度整合课程部署与教材内容, 多钻研、多学习, 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效性, 让学生有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课外语文, 2015, (04) .
[2]吴康.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 2015, 14 (02) .
[3]赵丹杨.思维导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12.
16.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浅谈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兴趣;信息素养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游戏激趣,主动学习
学生爱玩游戏,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把计算机新课的教学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指法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如果在教学中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组内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游戏中就容易掌握打字方法,教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就有兴趣听,并乐于练习。
2.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多媒体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等,使学生从感叹中激发学习的欲望。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创设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
3.整合学科,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在教学“初识PowerPoint”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可以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从而使学生产生要学好PowerPoint的想法。
二、创设和谐探究氛围,保持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術教学过程中,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探究的学习氛围,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探究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笔者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笔者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让学生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
三、鼓励创新,培养信息素养
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拓展性的练习中,只要学生有创造,教师就要予以表扬,学生就会品尝到创作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五边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桌合作画出“五边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五边形”会画了,其它的多边形同样可以画出,这样学生就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求统一,在评价时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因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教育学生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教育学生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总之,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志文.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的实现形式[J].理论学刊,2002(6).
17.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小结 篇十七
1、各级党委政府继续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按时足额兑现教师工资和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及老干部活动经费。XX年罗店镇中小学财政预算教师人员经费807.68万元,公用经费15.38万元,合计823.06万元。此二项经费全面拨付到位。XX年罗店镇应兑现教师工资986.38万元,已兑现986.38万元,兑现率100%。
2、努力提高会计素质,规范学校财务管理。XX年5月26日—29日,罗店督学办、罗店一中、罗店二中、罗店三中、罗店镇小、马店小学等六个单位的会计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会计业务知识的学习。7月12日—13日,罗店督学办举办全镇中小学会计培训班,通过学习,提高了全镇中小学会计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各校还认真加强对学校经费的管理,特别是对学校食堂的管理,坚决实行食堂利润“零”结余。
3、认真审计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率。本审计全镇13所中小学教育经费1206.14万元,2所校长离任审计经费158.38万元。从审计情况看,教育经费使用合法、合规、合理,没有出现违纪违规现象。
4、各校积极筹措经费,加大力度进行寄宿制学校建设。到XX年11月止,全镇中小学筹措经费38.8万元进行寄宿制学校建设改造。罗店一中改水近6万元,打围墙5万余元,新购体育健身器材2万余元。全镇中小学对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学生餐厅、锅炉、厕所等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维修。
二、普教工作
1、强化控流保学,提高“普九”成果。
XX年我镇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99.8%,巩固率达98.8%以上。全镇各中小学建立了控流保学机制,层层签订“回收流失学生责任书”,切实落实小升初“三交两送一签”制度,确保流失生及时回收到位。各校能认真做好“普九”档案建设,重点抓好普及程度表册及自评自查材料的填写工作,做到册、卡、人头三统一。
2、加强学校德育创新,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各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青少年犯罪;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教育,贯彻《守则》和《规范》;整顿学校周边环境,净化学校育人环境。一年来,通过学校德育教育,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罗店一中被评为市级先进家长学校;罗店二中、罗店三中被评为县级先进家长学校,温映波被评为优秀家长。罗店一中、罗店镇小被评为县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张长宏、孙辉华、谢良国、周浩、丁谅平、徐红、程铁华、史志群、黄仕容、周波、袁国雄、李彩虹、徐平伢、张艳红等被评为县德育先进工作者。刘文倩等19人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市优干。孙菲等47人被评为县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3、扶贫助学,防辍控流,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
XX年全镇减免贫困生2370人次,减免杂费23.58万元。
三、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全镇中小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尤为重视。XX年,丁远金同志被评为市优秀工作者,刘想宝被评为县优秀工作者,罗店一中被评为县级远程教育先进学校。
18.六年级信息技术课改小结 篇十八
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这学期以来,我按照期初制定的课改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定期做好工作总结,总结教学经验,把经验点滴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获得所应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努力贴切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理念。
毋庸置疑,新课标的确给教育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为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一线的许多老师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种种模式,创造出了不少生动的、新颖的、学生学有兴趣、学得轻松的课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下面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关于网络教学。
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已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进课堂、网络办公无纸化”的梦想。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种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的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由于能连接网络的、能实行“电子教室”教学的电脑只10台,只能是3人或3人以上共用一台电脑,再加上没有投影仪,所以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鼓励探究,提倡自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我们的放手还不够。比如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独立的思考与创造性的想象力。然而,我们给了学生多少自主提问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问题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干脆还是由老师精心挑选引导讨论。这样做可以集中时间与精力,解决学习重点,但不足也很明显,因为你无从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就难免会做学生不懂的没有讲到,学生懂的我们却讲得很辛苦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如果问题总由教师指出,不知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何时能得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何时得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何时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当然,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关于课堂上的鼓励。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积极了,各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也出现了。与以往被动的吸收的课堂相比,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师真诚的鼓励也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但是鼓励也不能滥用。学生所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全有道理。我总觉得我们的鼓励有点多了。
19.借助信息技术拓展小学作文教学 篇十九
传统的作文教学活动, 主要在教师、学生、课本间进行, 信息传递方式比较呆板、迟缓, 教师往往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行抽象空洞的讲解。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 教学过程又缺少各种感官体验, 以致很难引起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于是出现了教师唱独脚戏、学生昏沉沉听的局面。如果学生要想印证自己的设想, 必须等待教师回答, 但面对众多学生, 教师很难逐一解答问题。网络让学生处于“人机对话”状态, 学生可以向计算机提出问题, 计算机会立即给予响应。同时, 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动听的音乐、精彩的画面、翔实的写作素材, 集视觉、听觉于一体, 为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体验生活提供了便利。学生既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进行想象作文, 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精彩的画面合理续写。学生在充分感受多媒体生动画面的同时, 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把作文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使得作文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提升了思想境界, 积淀了文化素养, 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 从而使个性得到张扬, 创新、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二、创设丰富情境, 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作文是儿童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 表达对人、事、物看法的过程”。小学生年龄特点, 决定了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还停留在“表面”, 是对以前或现在正在感知的事物所留下痕迹的再现, 是在人们头脑中保存的关于事物的具体形象。小学生缺乏社会生活实践, 对生活观察也不够细致, 他们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很贫乏。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合理而丰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 能有效促使学生产生真切的生活体验, 帮助学生积极理解文字内容, 感悟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媒体信息, 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信息技术还能将图像、声音等信息推进、放大,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唤起他们真切的内心体验, 引导他们自由倾吐, 抒发真情。
三、拓展资源积累, 引导学生自主写作
帮助小学生学会自主积累资源, 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一旦拥有丰富多彩的资源, 便能选取鲜活的素材供自己写作。
丰富的见闻离不开生活这个源头, 而生活又由直接生活经验与间接生活经验两个方面组成。小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相对狭窄, 因而决不能忽视间接生活经验对丰富学生见闻的重要意义。网络是个奇妙的世界, 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 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让你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天下各种事情, 获得各种知识与信息。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找需要的资料, 搜索所需的数据, 下载有趣的信息, 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求知欲望。学生不仅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还可以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展示给大家, 实现资源的共享。例如在上作文课《海天佛国普陀山》时, 课前我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普陀山的资料, 学生有的到市旅游局, 有的上图书馆, 有的从网上查找、下载, 收集了翔实的数据和资料。教学时, 我将明确的教学目标与网络技术有机整合, 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文字与图片, 充分显示了网络时代大信息量、交互性强的优势。学生在写作时由于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连平时对作文深感头疼的学生也不再愁眉苦脸了。
四、开展网上评改, 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作文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知识、品德、个性等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学生的童心、童趣也会感染教师。如在上作文课《学猫叫》时, 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猫的种类、猫的习性、猫的特点等资料, 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 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找到的材料。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协作学习, 思维在不断碰撞中产生火花。他们互相取长补短, 实现知识的互补, 情感得到了进一步沟通,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了积极的互动。学生热情高涨, 兴致盎然, 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 令写作水到渠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小结】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12-10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题目09-28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计划10-10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07-07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11-15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机器人教学反思08-14
小学信息技术《搜索引擎》教学设计08-22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