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演讲稿

2024-10-19

高中语文演讲稿(12篇)

1.高中语文演讲稿 篇一

高中语文老师演讲稿:因为辛苦,所以幸福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今天的这次演讲,就从我的本职工作说起,高中语文老师演讲稿。

这个学期我教高一,开学没多久,高一许多班级都写了以进入一中之后的感想为话题的作文。于是,在作文中我看到了这样的句子,“一中的宿舍楼远远一望,犹如巴士底监狱。”还有“对于一中的苦,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还有,“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我苦难的开始。”也有同学这样写道:“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一中吧,因为,那里是梦想的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到一中吧,因为那里是痛苦的地狱。”对此,我不由得感叹,我们的同学真是太有才了!

也有同学写自己入学成绩出来以后的感受。他考得比他自己想象的不理想还要不理想。说实话,我看了以后,心情很沉重。如果一个同学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急,老师急,其实啊,最痛苦的是这个同学本人。因为他能体会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不满,能感知周围所有人对他的失望,这种精神上的苦楚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以承担,他们才是真的猛士啊,敢于直面家长冷漠的表情,敢于正视老师哀怨的眼神。对这些同学,哎,伤不起啊!

而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还有几个同学超越了他的同龄人,文章一开篇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高考制度。我之所以说他们超越了一般同学,是因为一般而言,我们的同学要到高二尤其是要到高三才开始诅咒万恶的高考制度。而那几个同学笔锋之犀利,文笔之老练,如投枪,如匕首,我为之叹服,对他们的批判意识我很是欣赏。这几个同学莫非就是江湖中盛传已久的犀利哥?

好,今天我们首先就来谈谈我们的高考制度,一个很尖锐的话题。

确实,高考的确不是理想的制度,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很值得我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么,就取消高考吧!会怎么样呢?高二高三的同学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语文课本里庄子的一篇文章,《胠篋》。嗯,我们都知道庄子的代表作是《逍遥游》,而其实最具有颠覆性的最厉害的是他的《胠篋》这一篇,他推翻了孔孟苦心经营的仁义道德,修齐治平那一套,他否定切教化和文明,他大喊一声,我不相信!问题是,庄子推翻了一切之后,他有没有指出一条积极的取而代之的出路呢,没有!这也就决定了庄子那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庄子》一书无法超越薄薄的《论语》,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永远是儒家,演讲稿《高中语文老师演讲稿》。我们只有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悲伤逃避的时侯才会亲近庄子。同样的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取代高考呢?没有,至少,以目前的社会条件,在当下的几十年,我们不得不采用这个制度。或者说得难听一点,以目前的社会文明状况,我们也只配用这个制度。因为,它相对公平,如果不采用这个制度,恐怕在场的大部分同学连上大学的机会也没有,中国的昨天已经告诉了我们这第一点。所以,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高考?没有,暂时没有!现在,面对高考,我们愤世嫉俗的心是不是要稍微平和了那么一点呢?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吃苦的问题。

还是要回到那次作文,我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同样也看到了这样的话,一中,我来了,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我将以苦为乐,演绎我精彩的高中生活。为什么在同样的痛苦面前,有的人感到痛苦是一种幸福,有的人却将痛苦视为灾难呢?那是因为,如果是自愿自发的行为,那么他的痛苦因为有了良好的理由而成为幸福,反之则是苦难。学习负担的主要问题不是负担的轻重,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感受到这种负担有意义,一旦有了良好的理由,我们在承受压力时看似痛苦,实则是一种幸福的快乐。如果,你抵触高考,视高考为粪土的话,那么,一中确实是折磨人的地狱。但,只要你给自己的学习找到良好的理由,明白个人的命运要由自己负责,只有奋斗才能改变你的命运;但,只要你深信你现在吃的苦将是你华丽转身的必须;但,只要你明白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只有你拿到大学的入门券你以后才更有可能去改造这个社会;那么,吃苦便是一种幸福,一种让人羡慕仰慕倾慕的幸福!

而同时,假如生命中绝无负担,绝无痛苦,人将会有漂泊感,变得无所事事无所寄托,那更是一大痛,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名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想,光这个书名就值得我们思索。如果,有那么一天,你们不再需要这样的努力,这样的辛苦,每个人都能轻松地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如果有那么一天,你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就业而奋斗了;如果有那么一天,你们面前不再有任何困难和障碍,所有的人告诉你们,你们不需要奋斗了,不需要努力了,那么,还要你们这一代人干什么呢!

同学们,人生有时候不得不做一些当时看不到希望,却在以后的岁月中能起作用的事情。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足够努力,足够勤奋,永不颓废,永不放弃,那么,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终究会是水到渠成的,没有什么能比在高中三年奋斗一场,吃苦一场更幸福的了!跨过这一道门槛,新的天地就出现在你的眼前,美好的未来就在向你招手。现在痛苦一时,将来轻轻松松一辈子,现在轻轻松松一时,将来痛苦一辈子;正如冰心所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同样,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栋梁,不努力奋斗的吃不了苦的只能空留人生的遗憾。

说了这么久,我还没有告诉大家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把这篇文章的标题做为一句话送给大家,叫做“因为辛苦,所以幸福”,我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一定要记得,明天永远比昨天更长久,我们也许因为软弱放弃过昨天,但是,我们一定要为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追求而珍惜每一个今天。让我们学会优秀,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让我们学会骄傲,然后用足够的努力去配得上这种骄傲,让我们学会吃苦,那些我们曾经吃过的苦将成为我们青春华年里最美的风景!

谢谢大家。《高中语文老师演讲稿》

2.高中语文演讲稿 篇二

这样的现状让人心痛。如何缩小这一差异,提升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我想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学生演讲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演讲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交际活动为中心,集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应变能力于一体。这些年来,我在此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有了一些收获,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思考。具体说来如下:

一、实践与收获

1. 三年一体规划,有序分步实施。

高一学生演讲要求“讲述故事”,学生能够围绕“感动自己的一件人、一件事、一首歌、一段视频……”的主题讲述一段故事,侧重训练学生的讲述能力;高二学生演讲要求“阐明事理”,学生能够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阐明故事背后的道理,侧重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高三学生演讲要求“评论时事”,学生能够在关注当下热点现象的同时,冷静思考背后的本质,侧重训练学生思辨能力。

三年下来,每位学生的“讲述”“说理”“思辨”等各种类型的演讲至少都得到了一次有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既有所侧重又连贯有序的统筹发展,个人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语文素养有了质的飞跃。

2. 课堂演讲兼顾所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兼顾所有”指的是有效兼顾每个学生个体。每周我都要抽出一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展示自我,每个学生按照学号循环上台演讲,教师随机点名其他学生点评,争取每一个月每个学生都能有上台的机会。“内容丰富”指的是学生演讲的内容,鼓励学生在遵循每个年级总体要求的前提下自由选题,自主发挥。比如高一学生就“讲述故事”分成了好多类,有如感动自己的“人”、感动自己的“事”、感动自己的“歌”、感动自己的“视频”等等,而感动自己的“人”还可以细分成“父亲”“母亲”“老师”“朋友”等等。“形式多样”指的是学生演讲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基础薄弱的允许照稿宣读,能力较强的可以脱稿演讲,在同学演讲中获得灵感的可以上台即兴发挥,电脑基础好的鼓励制作PPT辅助……

经过这样锤炼,学生的胆量和口才得到了有效锻炼,学生的演讲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规范和提高;经过这样锤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经过这样的锤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品质得以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彰显。

3. 课外准备时间充足,手段多样,方法充分。

课堂的精彩源自学生课外的准备。为了课堂演讲的5分钟,学生能够花费一个星期甚至一个假期去准备;为了课堂演讲中一个典故的准确,学生能够在课余去图书馆翻阅大量资料;为了课堂演讲中一句名言的使用,学生可以在周末到电子阅览室查遍网络;为了课堂演讲中一个道理的阐述,学生可以在晚自习后在宿舍展开激烈辩论……

经过这样的锤炼,学生的见闻得以增加,知识得以丰富,有效弥补了学生因学习任务繁重而导致思想封闭、眼界狭窄的问题,培养了学生了解自我、关注生活、关心时事、放眼世界、与时俱进的生存意识。尤其珍贵的是,学生在日积月累之后不知不觉形成了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二、问题与反思

在这三年的实践中,虽然有了不少的收获,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使我困惑,促我思考。

1. 高一“讲述故事”、高二“阐明事理”、高三“评论时事”的模式是有序的,但具体操作时针对每个阶段、每个学生都是合理的吗?比如有些学生,尤其是理科男生长于理性思维,不擅长讲述故事;有些学生尤其是文科女生长于感性思维,不擅长阐明事理,那么我们对他们还要严格按照计划机械执行吗?那样是不是得不偿失?可不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我觉得,在制定整体学生的整体规划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特性鼓励个人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帮助学生在大致符合整体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有一些个性的自由,成就个人效益的最大化发展。比如:理性思维强的理科男生在高一阶段能够基本完成故事的讲述就算合格,允许他们提前进入阐明事理的阶段,让他们在演讲时侧重故事背后事理的阐述;感性思维强的女生,在高二以后,能够就故事背后的事理谈一两点认识就可以,着力训练她们在故事讲述中的技巧,培养她们讲故事的能力。

2. 学生演讲内容丰富是好事,但落实到一堂课上,是不是内容比较分散,给学生理解和消化增加了难度?比如:在高二的一堂演讲课上,有四位同学演讲,他们的题目分别是:《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社会的》《龙的传人,或者狼的传人?》《请不要绑架道德》《唱出来的人生——如诗般的中国现代民谣》,这些演讲涉及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同一堂上呈现,虽然各有千秋,但由于内容的复杂,势必造成阅历较少的高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理解困难,也就很难引起大家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犀利点评了。这样的演讲只会成为某个学生展示的舞台,缺少了其他学生的互动和共鸣,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我想,教师应该统筹规划,对学生的演讲稿应事先阅读,在归类之后进行组合,不宜机械按照学号进行。

3. 演讲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当然应该以学生为主,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怎样落实呢?在演讲课的实践中,我一开始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主持,学生演讲,学生点评,课堂似乎很热闹,学生好像也蛮高兴。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热闹是表面的,高兴是暂时的,很多学生只是凑热闹,互动时只会说“好”或者“不好”,说不出个所以然;轮到他上去演讲,次数一多,就失去起初的新鲜劲,不再高兴了。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对语文成绩提高见效不明显,耽误时间,影响学习。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过于随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演讲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科学有序的进行,才能保持学生长久的兴趣,从而赢得他们由衷的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演讲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学生演讲前的引导。在演讲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演讲的基本要求、注意事项、方法技巧,要审核学生的演讲稿,能根据学生演讲的内容帮助学生合理归类组合。(2)学生演讲中的指导。在演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加以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大胆质疑,有效互动,注意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3)学生演讲后的辅导。这里包含了对演讲的学生个别辅导和对全体学生的辅导。针对演讲的学生个体,教师可以在讲后及时与他们沟通,指出优缺点和改进意见;针对全体学生,可以当堂课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下次演讲提出要求。

3.文化语文: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 篇三

一、文化语文的价值取向

1,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民族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在传承、发展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于漪老师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他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语言本身是一种lT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这个形体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聚焦在文化认同上》)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脉。培养学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

2,语文教学呼唤文化的浸润

德国教育专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孔子以降,语文总是镶嵌在文化学之中,当时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着古人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则。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经历、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高中语文教学中,一旦文化参与减弱,一旦成为应试的附庸,便失去了活力。忽视教材文化内蕴的开掘,就是抛弃我国语文教育与生俱来的优点。当语文“堕落”为一种知识学科,则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成为僵尸。文化学的参与,语文知识系统才不会当作一个独立的变量,它周围才会形成一个缜密的反馈环。这个反馈环通向系统内部的是文化阐释;通向社会生活的,则是文化联系。

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3,语文教育是弘扬文化的大旗

语文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性。教育情境下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文的学习即是教育发挥传递、选择和创新文化功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涵化、意识觉醒、思维拓展以及民族精神建构的过程。

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弘扬人文,改革弊端》)语文教育承载传统文化的内容,弘扬着文化精神。

二、探寻文化语文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中生中国经典文化的有效积淀

在当代学生当中,他们自己选择的课外阅读对象大多是色情、打斗、凶杀等形形色色的卡通图书、娱乐杂志。我们中华民族那种独特的文化气质、礼仪风尚,在我们当代青少年身上,似乎已难觅其踪了。加强高中生中国经典文化的阅读,让青年一代继承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此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同时学生又可从中积累写作素材。

经典文化的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主要的抓手是对古代经典名著的诵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时空特点带来两个命题:一是经典的选择。每学期指定一到两部经典名著,由教师指导选读或全读。教学过程中少些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应更多地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从完整的作品中反复体味、咀嚼文章思路的流转和细微情感的变化,感悟其中蕴涵的博大思想。它与课本中经典作品的教学配合进行。二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及途径。对于这些经典名著,我们采用下列方法组织:课本中的节选作为读懂原著的钥匙;举办讲座,分专题辅导;课外阅读;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小论文,召开读书报告会。

2,以文化的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他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文化语文要求从文化视角考察和阐释课文,就是在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中把课文的读解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阐扬课文中的文化意蕴,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如读解《阿Q正传》,从政治的角度考察,得出的结论是,阿Q与赵太爷属于两个阶级,二者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其间的对立与冲突十分尖锐,显然,这种读解易于形成公式化;如果从文化的角度阐述,就会发现,阿Q与赵太爷文化心理上的内在一致性:阿Q同样具有“主子性”,也决不放弃统治别人、凌辱别人的机会,而赵太爷失意的时候也是奴性十足。实质上。阿Q与赵太爷具有同样的封建性和劣根性等农民心理。鲁迅抨击的正是民族的这种劣根性,即失意时逆来顺受,甘于屈辱,得势时则以强凌弱,在兽面前显示出“羊”性,在“羊”面前显示出兽性,惟独缺少个性和主体性。再如《师说》一文,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从文化意蕴说,讲《师说》而不讲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那只能说明讲话者没有文化眼光,放弃了语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3,区域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

充分开发课外文化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新的教育精神。文化语文也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几篇课文的讲解,而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课程资源。

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吴地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行程中吴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吴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我们充分挖掘吴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吴文化,从小扎下民族的根。围绕着“吴文化”主题,我们从苏州由古至今的诗、词、文、楹联、园林文化等方面设置专题,进行系列性开发,侧重点在语文学科。然后根据每个专题性文化课程的学科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像专题性文化课程《苏州的楹联文化》的实施,除了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研读了解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现场采风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一文化现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样,《苏州的园林文化》的课程实施,则要将学生带到苏州园林参观了解,并邀请专家开设讲座。语文由此拓展开去,不断为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地方课程资源,从而铸造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魂。

4.高中语文《师说》试讲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我今天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师说》,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1、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以前都是老师来评价你们,今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换同学们来评价一下老师,说说你们对教师这一行业的理解。有没有同学积极说一下?

师:嗯,这位同学举手最快,那就你来说说。

师:哦,你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师:嗯,非常好,这两句分别是加里宁和列宁的名言呢,很好,请坐。

师:你已经迫不及待了,你来说一下吧。

师:你说你爸爸也是教师,经常批改作业到深夜,教师这一职业非常辛苦。评价客观,请坐。

师:老师听到大家的评价各有千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非常好。

师: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先生,对教师这一行业,有着怎样精彩的评价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师说》。

2、初读

师:下面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大家通读全文,诵读过程中,注意标注出重点字词。好,开你们的朗读吧。

师:好,时间到。刚才老师在下面转的时候发现有的同学特别认真的把不熟悉的字词记下来,边读边记,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好,同学们可以借鉴哦。

师:老师在黑板上帮大家列出了两个容易读错的通假字,有没有同学愿意讲解下这两个字?

师:嗯,周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了,好就你吧!

师:嗯,你说这句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读”,通“逗”,读dòu,表停顿;

师:回答非常准确!声音也洪亮,很好,请坐!

师:我看到王同学跃跃欲试了,好,请你!

师:嗯你说这是“或师焉,或不焉”中的“不”,通“否”,读fǒu,表否定。

师:回答非常棒,看来你有在课前好好下功夫呢,请坐!

师:看来大家对文章都有预习,很不错。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名家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并认真标记下文章用到的对比论证有哪些。

3、析读

师: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文中那些句子用到了对比论证?并且分析一下作用。

师:我听到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的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小组已经全员待命的状态了,那就请你们先来!

师:嗯你说你找的是“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对比论证。很正确。

师:那这样对比一下,有什么作用呢?

师:嗯你说突出体现了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是不对的,很好,请坐。

师:第二小组迫不及待的举手了,好,请你们来!

师:恩你说你们找的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两句。同学们说对吗?

师:嗯,非常准确,能一下找到两句,真是人多力量大啊。那这个有什么作用呢?

师:嗯,你说强烈反衬出于其身则耻师的不明智。和凸显士大夫之祖的傲慢。

师:嗯非常不错!回答正确!请坐!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劝学》中的这样一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用到了什么论证?请看屏幕。

师:嗯,我听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比喻论证,非常好,那么在这里运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呢?

师:嗯,听到同学说的很好。这里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容易打动人,非常好。

4、小结作业

师:课堂时间短暂,很快我们又要下课了,现在我们一起总结,我们学习了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凸显事物特点,论点鲜明;比喻论证呢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稿高中 篇五

我渐渐觉得自己已无法驾驭这想要袖口一吐就是盛唐,把酒便邀明月的诗的机器。我不知道当他抚摸着纸面时,是否会想着主人那无奈的眼神,是否只顾着和青莲倚石咨嗟,是否只顾着拭去易安凭栏轻泣的泪水。我拽着缰绳在他身后,冒着昭君出行扬起的风沙,穿过玉门弥漫的硝烟烽火,躲过南国缠绵的细雨,一路颠簸。他在疯狂的奔跑,一刻不停的。

路过灵渠时,他拾起秦人留下的兵戈,抚去千年的铜锈,仍有一丝逼人的寒气迎面而来,细细摩挲,他似乎感觉出了那个年代的血腥。我捂着鼻,听着流淌了千年的灵渠默默地诉说,美丽,安静。沿着直道而上,阿房宫在远处烟云缭绕,焚椒兰,弃脂水,何等奢华;廊腰曼回,檐牙高琢,何等富丽!可怜楚人一炬,灰飞烟灭啊!

驻留片刻,已是张骞辞别之时,漫漫黄沙,前途无尽,望着当头的太阳,却感觉西面的朔风吹得人满面沧桑。临行之酒一干,使命身上一担,就此别了大汉,西去茫茫旷野。他看着张骞,显得有些失落,拾起了步子,跨过山头,赤壁之火正在东风中熊熊燃烧蔓延,华容道上,曹操无奈的回首,他看在眼里,长叹道,江南的水只有江南人知道啊。

顺着这水,他看见了正在华清池边更衣的贵妃,不尽想起了《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我暗暗的道了声,红颜祸水,他还是一动不动,突然显得十分安静。我伸出脑袋,原来《石豪吏》里那被征去兵营的老妪在营房前孤独的抹泪,他掏出手绢,递给老妪,还是一声哀叹。走在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在远处显得十分单薄,他走过去为野老递了把盖屋的茅草,可曾想,千古诗圣,如此落泊。

我总以为他不会哭,至少在我眼里。当沙漠中三十万军士回望十五的月亮时,当将士与士兵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热血洒满故土时,他落泪了。感慨,只有这样的民族几百年后才会依旧强大繁盛。可怜帝王不是神,遭了难,就开始逃,还依旧不忘夜夜笙歌。他在临安遇见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词篇尽是离人愁思,她的泪就如这江南常见的细雨,飘洒了千百年依旧让人心酸。我安慰不了那女子,只见她在梧桐下,暮雨中,执一柄油伞,默默啜泣。

我不知道他还将去哪里,去听听关汉卿的《窦娥冤》,还是看看柳莺莺长亭送别。他低丧着头说,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回头看着自己踏过的足迹,蜿蜒曲折,他欣慰的笑了。我松开缰绳,凝视着他,他静静的闭目,大概梦回盛唐了吧!不得而知。

6.高中生语文课前演讲 篇六

“全民健身日”目的

刘鹏介绍说,曾讲了四个重要——体育已经成为推广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沟通世界、联系世界的重要桥梁。因此,“全民健身日”是一个标杆,是一个推动力,推进全民健身长效化、机制化,推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目标迈进。

从扩大全民健身节日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人们更广泛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弘扬积极向上的奥林匹克精神,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角度讲,8月8日设立“全民健身日”的目的还在于,让中华民族铭记中国体育的辉煌时刻。

“通过‘全民健身日’的宣传和带动,让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让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刘鹏表示,这将是“全民健身日”最成功之处。

“全民健身日”分量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剑表示,20xx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设立节日、纪念日和活动日的通知。“全民健身日”与“植树节”并行排列,属于国家政府立法规定,国务院批准的活动日,以后会制度化。

“全民健身日”有其显着的特征,呼吁全体人民群众走向运动场,走进健身行列。同时,8月8日也有着深远的意义,纪念中华百年奥运梦圆时刻。

据张剑介绍,由于社会流行节日过多,中央政府下发文件从严设立节日。20xx年,中央政府共批准设立两个节日,其中包括“全民健身日”,反映了老百姓的共同愿望。

“全民健身日”好处

有了节日,人民群众如何过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每个人就在所在的地方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就是最好的方式。在这一天,公共体育设施将向公众优惠或免费开放,并提供优惠的健身指导服务。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北京奥运会遗产的全民化和社会化。”

7.高中语文演讲稿 篇七

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呢?笔者认为应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康人格这几个方面着手培养。促进这几个方面的培养, 最好的方式便是朗读。因为朗读不仅是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的基础, 而且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路、情感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陶冶性情, 塑造美好的心灵。朗读教学的作用可涉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 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 还是文学鉴赏较高的能力层级, 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 都离不开朗读。可见,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而纵观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 虽然“没有读书声”的教学已经很少了, 但是“为朗读而朗读”、“朗读走过场”等照本宣科式的无感情朗读却多了, 其朗读指导的随意性更是充斥着整个语文课堂。从这点看,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高中的朗读教学, 加强对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 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既然如此, 如何才能改善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呢?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研究, 并结合本人所任教学校的朗读教学实践,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古人尚且如此肯定“读”的重要性, 更何况是我们呢?一个目光远大、认真负责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 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渗透到语文教学的细节之中, 为此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克服错误的认识, 冲破应试教育的影响, 明确认识到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懂得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品思想、作者感情的钥匙, 是活跃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措施, 是学好普通话的有效手段, 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步骤, 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高中生,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逐步形成。因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宣讲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其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促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它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条件。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 就会积极主动地关注朗读教学, 认真地对待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二、传授朗读的技巧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由经验型急剧地向理论型转化, 他们的思维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理论思维已经形成, 能从一般的理论原则出发, 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并且随着思维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增强, 更喜欢独立思考, 质疑探究, 在与课文作者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加深领悟, 提高认识, 他们的朗读也进入了以意逆志的创造性朗读阶段。这一阶段朗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朗读技巧, 尝试朗诵创作。通过初中的朗读学习, 大部分高中生已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从表情朗读阶段进入表演朗诵阶段。教师应在继续教给学生基本朗读技巧的同时, 对学生的良好身姿体态、生动的表情语音进行专门的训练, 引发学生的朗读创作激情, 迈向更高的朗读境界。在教学方法上, 高中生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批判评价文本意蕴, 满足精神需要, 获得内在愉悦, 寻找自我存在的欣赏评价阅读阶段, 而是进入一个用生活经验去汇兑文本, 用智慧去思考人生, 以意逆志, 不断超越自我, 生成新我的创造性朗读阶段。教师应当运用诵读、朗诵、吟诵等多样的朗读方法, 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涵的多重把握和整体感知中, 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构建文本的新意义, 活化文本, 读以致用, 创出“要以我用书, 不为书所绊”、“跳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的朗读天地。

三、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而现今的语文教学, 教师的讲风过盛, 照本宣科, 千篇一律。这样的语文课, 学生如何有兴趣?如何能喜欢?如何能学好?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要创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千方百计去“引逗”学生, 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让他们感到“今天, 我就是主角”。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就准确, 这样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如在诗歌的教学中, 就适合用朗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它的节奏感强, 讲究押韵, 语言凝练含蓄。这些特点决定了诗歌不可讲得太细也不可过于简略。这就需要用朗读去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等特点。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强了, 鉴赏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自然会乐于朗读, 并对学习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要求的重要措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提倡多角度, 有创意地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 实施朗读教学往往和问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实施朗读教学必须确立问题意识。

如何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具体地说, 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想象, 想象文章的内容和所描绘的意境, 带领学生认知体会;可以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或字词, 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 使得学生很快领会作品的意境;可以利用整个作品的“空白”去想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 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本人所任教的高中在探索这一问题时的做法是:先给学生时间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想象, 然后提出各自的问题, 再分组讨论解决, 解决不了的, 由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长期下来, 学生就可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

当然,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几个方面, 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对朗读教学的监督和评估力度等方面的研究, 以改善朗读教学的现状, 以便促进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2]刘联华.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语文综合素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 .

[3]林肃程.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J].教书育人, 2000 (11) .

[4]周学红.高中语文新教材朗读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 2003 (1) .

8.高中语文演讲稿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特色;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审美的、诗意的及充满情趣的”,为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诗意的教学方式、画意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以具体课文为例,探索如何将诗意的教学、画意的阅读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一、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语文课堂中,对课文的陈述首先应创设诗意情境,然后将语文精神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学习《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苏教版必修),该课文主要讲的是麦当劳因其快捷、低价而深受大众欢迎,但其中所赋予的意义与美国有本质的不同。该怎样讲才能使这篇议论文充满诗情画意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其中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麦当劳广告,画面中的美食很诱人,班里调皮的学生已开始舔嘴唇。然后,问大家喜不喜欢吃麦当劳,学生齐声说“喜欢”,再继续追问学生:“那你们喜欢吃里面哪一款美食呢?用诗的形式将这款美食描述出来,哪位学生写的好,放学就请哪位学生吃麦当劳。”班里每一位学生都绞尽脑汁想将自己写的诗念出来,真是妙趣横生,引得全班学生捧腹大笑,班里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教师又问学生:“大家通过中文宣传或者英文宣传了解过麦当劳吗?”“有谁知道麦当劳里有哪些中国文化表达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激情瞬间被点燃,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自然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倡画意阅读,培养鉴赏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高中语文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创建一个内容共创、时空共有、意义共生的课堂氛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和诗情。

对于文学经典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文学真谛,增强鉴赏能力。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着重讲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示了贾府的奢侈生活、豪华环境和森严礼法,重笔墨刻画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的性格特点,详细描绘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初次见面,为接下来小说情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该课文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首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林黛玉进府路线及人物关系制作成幻灯片,展示每一位人物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人物关系。在展示幻灯片过程中插入《枉凝眉》曲子,让学生在歌曲和画面中感受每一位人物的特点,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和诗意。其次,在了解文字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找出文中描写贾府环境的语句,并讨论这些句子的作用。最后,待整篇课文学完時,教师可发问:“那大家更喜欢小说中哪一位人物呢?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自由回答,畅所欲言。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通过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一起共享名著,使课堂散发出诗情画意来。

三、渲染语文课本,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课本是教师和学生必备的书本,如何对语文课本进行渲染,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可摒弃过去不能在课文上“胡乱涂画”的思想,改为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注解记录在课文内容旁边,然后定期在班级里评比展览,让大家评一评谁的想法最有创意,适当给予鼓励。通过这种精神涂鸦,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教学中创新思维,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如:学习何为赋、何为比、何为兴时,教师可通过生动的例子分别予以说明,赋就是直抒胸臆,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比就是通过联想所引发的感触,如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兴就是自由发挥高兴、悲哀及伤心等情绪,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解读不像书本那样死板,能通过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专有名词,学生可将这些诗句分别记录在赋、兴、比的旁边,翻看课本时,就能够看到这些注解,方便理解。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应付考试,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抓住语文特色,通过诗意的教学和画意的阅读,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红春.谈高中语文有效课堂途径[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2):120-122.

[2]董建政.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J].教师,2013,(18):79-80.

9.高中语文演讲稿 篇九

教学目标 :

1、品读课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评论与感受,领悟文中深沉的文化底蕴。

2、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文:即品赏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旁批的阅读方法。

2、品人:即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

一、演讲导入

以有关梁启超的课前演讲导入。

某某同学的演讲内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谓激情四射,听了他的演讲,耳畔似乎仍激荡着 “少年智则国智”的豪言壮语,那些超越忧患意识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谁?对,就是梁启超,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学的热血沸腾,那么激励我们一往无前的粱启超先生,他的演讲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领略大师的风采。

二、知人论世

大家对梁启超都知道些什么呢?

梁启超: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三、品文品人

学生自读课文,领略大师风采,选择最能展现梁任公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圈点旁注。

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那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对粱任公先生进行描述的呢?首先请大家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对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动的描写?找出最能展现梁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对课文进行批注,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一个代表在班上交流。我要强调的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时候注意一定要在书上做记号,边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只有用心经历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究竟怎样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学不太理解,我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甲戌本《红楼梦》一直被认为是《红楼梦》几种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个版本。我们来看看胡适收藏的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的。旁批举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屏幕显示: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细看形容,【甲戌眉批:是从宝玉目中细写一黛玉,直画一美人图。】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甲戌侧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甲戌侧批: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甲戌侧批:此十句定评,直

抵一赋。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由此看来,作批注无非就是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找出最能展现梁任公风采的句子进行批注。学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师恰当评价。

小结:从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虽然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政治维新运动,可是文章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来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他演讲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话来说——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四、质疑解难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解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五、情景再现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我们近距离地领略到了短小精悍、风神潇洒、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奔放、幽默风趣的梁启超,大家能想象当时梁启超演讲的情景吗?大家想让梁启超走到我们的教室中来吗?好,我们有请某某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

学生再现梁启超演讲的情景

过渡:大家的掌声就是对这两位同学的肯定,特别是某某同学,简直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以后啊,我们还要多进行这样的活动,要大力培养我们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试

写这位当时叱咤风云人物的一次演讲,可写的一定很多,可以写当时清华园的轰动一时,可以写会场上的热烈气氛,可以写此次演讲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等,但作者只选取了演讲时的几个片断,抓住几处细节便把这位学者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有没有给大家一些启示呢,如果要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呢?(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我们来一个实践,(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任选一个方面,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片段。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风采、修养。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愿在座的各位同学人人拥有这把利剑!

学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这段话写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场时的外貌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写出了他 睿智、朴实、潇洒、自信的特点。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在写人的时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写切不可泛泛而谈,有人在写《我的妈妈》时说:“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中等个子,身材一般,梳一头短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大家说,作者抓住了妈妈的特点没有呢?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示例2: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 开场白:谦虚自信、幽默风趣、开朗直爽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陈涉“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再如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孔乙几“多乎哉,不多也。示例3: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 表现梁任公先生有学问有文采,从演讲的内容上写出了梁的丰富有趣,博闻强识。“一朗诵”: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一解释”:《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岸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

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同样的执着,同样的敬佩!示例4: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处,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拓展侧面描写——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描写,举例《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写人就是要写出独特之处来,是不是?徐志摩的婚礼上“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学生可能提问: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怎么理解?

梁任公年轻时热衷变革,是戊戌变法的主角之一,许多次政治事件他都处于漩涡的中央,经历了一次次从激情到失望,从愤怒到无奈的过程,其心态产生了变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热衷政治兼做学问的,之后则全身心投入了学术,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这句话便将话题收拢到学术上来,省去了许多介绍。

2、文章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是个病句吗? 是病句,文言不规范。

3、“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这句话怎么理解? 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大家是愿意看书,还是愿意看电影?当然愿意看电影了,因为电影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兴趣,是不是?同理推论,看戏肯定比读剧本有趣得多了,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4、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这是梁风趣幽默的表现,比如有同学说“我这人没有什么优点,可就是长得太帅!”

5、“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为什么?

梁启超是广东人,在百日维新中,他曾给光绪皇帝上奏了一篇《变法通议》,光绪皇帝读后大家赞赏,说“梁启超文章写的好,可就是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的北京话说的太差,光绪帝怎么都听不明白,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那为什么效果要强些呢?因为他用广东官话演讲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达,是不是?再者,广东话的确比普通话更沉着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7、“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约二十余年,偶尔获得机缘在毛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为什么哀从中来?为什么顿时能回忆起《箜篌引》?

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外在的形式表达应该源于他的内心情感的积淀。《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

9、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

10、先生的演讲引用了很多内容,但为什么作者偏偏提到《桃花扇》和“剑外···”这两个例子?

文章所选取的材料是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务的!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作者选取的这两则材料都能突出表现他的性格。

11、作者写这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而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12、何谓“笔锋常带情感”?

在戊戌变法前夕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宣传变法文章;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他继续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撰文,议论政事、宣传西方学术文化。这种文章当时人称为“报章体”或“新文体”,这种“新文体”在当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古文的束缚,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内心的热情,造就了新的文风。

梁启超的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的学者、文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响者之一。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0.高中生的高中生活演讲稿 篇十

大家好!

为自我的年少轻狂向所有伤害过的人道歉;向所有帮忙,理解,关心过我的人说声多谢;向所有教师,同学,朋友献上最深深的祝福……

高中生活就这么结束了,十八岁的时光转瞬即逝,十八岁的春秋,自我可曾留下些什么当年明月说功名利禄对一个人来说,或许是一辈子,但对历史来说,最多也就是那么几页,前一页他很牛;翻一页,他就怂了。一生尚且如此,十八年可是林中片叶,海中滴水。人这一辈子想在历史中留下些什么,真的很不容易。恒温说若不流芳千古,亦当遗臭万年可历史还是把他埋没了。还是范仲淹说的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是安身立命之本!达也好,穷也罢。还好我没忘记梦想,随身还携带着良心!

史书看多了,不免有些历史感再辉煌的王朝都以破灭结束;再伟大的人物都难逃死神的安排!就像以往的学校生活,高兴时的笑;悲痛时的泪;相聚时的欢乐;离别时的不舍……都被时间风干成了记忆,藏在回忆的匣子里!书上说当你怀念那些以往滑过你生命的那些人时,所有的爱憎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你再看他们,所有的爱憎都变成了一种体验生命的深广的欣慰了那些敬爱的教师和那些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肯定都很幸福欢乐,很是怀念那些久违的笑脸,或许你们也会偶尔想起我,就像《之后》中的你是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1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一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琐碎、支离的分析,还应当以自己的感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知文学阳刚、阴柔之美的审美境界,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文化素养与品格修养。教师更应该在阅读、感知、汲取的逻辑过程中,积极寻觅因材施教的有效的阅读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学生有爬阶梯往上前行的兴趣。如果学生视阅读如险途,阅读教学就会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反之,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甘之若饴,乐在其中,阅读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阅读经验。叶圣陶先生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的‘目治’,也是读。”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多“读”,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学本体深入细致的解读能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声调铿锵,情韵不匮”是衡量中国古典诗文是否成功的一条重要准则,也是诗文写作的最高典范。而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这样综合性的阅读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再次,在阅读教学中,与其让学生绞尽脑汁地去揣摩玄虚的意境与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技巧,倒不如在品格塑造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典范,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与震撼。但现在很多教师却只会不厌其烦地对一些名篇名著进行肢解分割,忽视了学生对文质兼美文的整体把握。如陈自彪老师就提出:“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到语文课堂上来是非常必要;朗读不厌其烦,不厌其多。而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讲解作者的立意谋篇、写作技法和写作风格,肢解浑然一体的课文内容,忽视通过朗读对文章本身具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的把握。”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二中学)

12.高中语文演讲稿 篇十二

选修课程教学时间差不多占了整个高中阶段的五分之三。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规定, 高中语文选修内容涉及“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模块, 这对于习惯于按既定教材“规规矩矩”地“教”的一线教师来说, 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基础一般、在有限的必修阶段无法改变“读不通”“写不顺”局面的一般学生来说, 其学习引导更需要教师的非凡智慧。

但是, 从选修课的实施情况来看, 问题不是个别的, 也不是局部的, 而众多问题的核心是:许多语文课比以往更失却了“语文味”, 因而为学生更好发展的语文选修课却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选修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语文味丧失现象

1. 从目标定位看, 存在“知识过度”现象

像《外国小说欣赏》之类的选修课程, 介绍一些有关小说的知识, 是应该的, 也是必要的, 但这一选修模块所用人教版的教材, 以“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为话题来选择课文并介绍知识, 不少教师上课时把这些文学常识的讲解当作了主要任务, 把课文只当作说明知识的例子。

教材编排自有其道理, 在初中和高中必修阶段学生对小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适当对小说的特点进行理性的梳理,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小说作品的赏析水平, 但事实上, 高中语文与大学专业讲授应该有所不同, 更主要的是, 学生在高负担下事实上对小说作品接触得并不多, 虽然这些“知识”不应排除在“语文”之外, 高中学生的确也应该有所了解, 但不当的教学操作就会失去真正的语文味, 至少是失去高中语文味。

2. 从实施过程看, 内容有“集中失度”倾向

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的基础与兴趣, 并培育新的兴趣与能力, 但选修课程内容的过分集中, 会使学生在一定时段学习某一模块时感到单调、枯燥甚至生厌。半学期集中时间学习《〈论语〉选读》, 学生一拿到教材就有点不舒服, 况且课文注释详尽, 全部翻译就在书上, 学生不知道还要学点什么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 有大量的背诵要求, 学生学起来吃力, 而高二下学习《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两个模块时, 一学期竟然没有要背诵的, 这样的相对集中, 对学生学习积累是不利的, 也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的模块设置与选择, 在理科类学科中可能是合理的, 但在语文学科中, 实际上也是缺乏语文味的表现,

3. 从学习方式看, 存在“探究过度”的偏差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是选修课学习的重要方式, 但探究又应该有“高中语文”的特点。一是有别于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或社会上一般人的探究, 也不同于大学里师生的探究, 虽然各种探究就基本方面说有不少相通之处;二是探究应该只是语文选修课程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 语文学习中的诵读涵泳、观察体悟等, 什么时候都不能丢。高中生学习语文并不是要培养专家, 只是培养会思考质疑, 会准确理解、精致表达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4. 从激励机制看, 普遍有“评价糊涂”的困惑

教师最关心的是, 选修课怎么考。但在这方面的相关信息难有确证、事实上一时难以明朗或者说也不可能明朗的情况下, 评价往往没有了恰当的方向:要么以传统的考试进行评价;要么以出勤、作业情况等笼统地评价, 缺乏切实具体的过程性评价, 关注的要素太多, 重点不突出, 语文味不强, 无法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

二、教学中如何突出语文味

笔者以为, 要使高中语文选修课有“语文味”, 我们不必在什么是“语文味”上进行过多的概念理解纠缠, 我们只要明白, 从目标定位看, 突出“语文味”, 就是能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需求出发,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在这一大前提下, 实施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尊重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而在过程评价中一定要突出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

1“.选”出语文味道

选修课程内容丰富, 涉及文学、文化、哲学诸方面, 不“选”, 教学时间来不及, 不“选”, 难以突出语文味。

这里所说的“选”, 除了选模块以外, 主要是指一旦选定所学模块后, 如何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选择具体学什么, 即从既定课程内容中筛选出合适的教学内容。

具体的操作, 又涉及几个方面。

一是从模块整体上考虑选择。如语文版的《〈论语〉选读》, 其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论所体现的关于政治、为人、治国、修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以对话为主的体式, 重点词句的解释与翻译, 对语言简练却意蕴丰富的感悟, 练习中涉及的通假、句式、训诂、辨正之类的古汉语知识等。有的教师觉得原文都已翻译, 学生没有文字障碍, 便把教学内容定位在“思想”上, 有的教师借用于丹《〈论语〉感悟》的读法, 仅把课文作为“由头”或“话题”, 教学内容定位于现实运用, 或凸现一个主题, 与哲学、历史等课程没有多大的差别, 有的甚至定位于“思想教育”, 有的教师却又仍像必修课那样去上, 定位于字词梳理、翻译落实;有的教师关注课后练习, 定位于古汉语研究, 有点大学里做学问的味道。

这些“选”, 似乎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基本上是习惯于教教材的做法, 即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 取决于教材如何编写, 脑子想着的是“我如何教完这本书”。

其实, 选修课要上出语文味, 教师的脑子里更应该时刻想着“我的学生怎样才能进一步发展”, 考虑的是可用的时间, 关注的是学生的基础与基本需求。仍以《〈论语〉选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为例, 笔者关注的是:首先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最接近的相关内容, 如《沂水春风》《高山仰止》等, 尽可能再现情景, 反复诵读中感悟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主要思想。其次选择哲理性言论拓展讨论, 了解孔子思想框架,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其他内容则以学生自读为主。

二是在选定的具体学习内容的处理上, 重视“点”的选择。如《高山仰止》, 可以重点学习表现孔子与子路、颜渊关系的章节, 特别是颜渊死后孔子的态度, 品味“噫!天丧予!天丧予!”的语言魅力:一个“噫”字, 声音似乎从牙缝中挤压而出, 悲愤压抑之极, 反复说“天丧予”, 突出其指斥天道不公、惋惜痛悼爱徒的神情, 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历经磨难的老人泪流满面、仰天长哭、撕心裂肺、捶胸顿足的形象。

“选”, 实际上是智慧地夺取时间, 优化课程内容, 使选修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2“.组”出语文魅力

与课程内容的“选”相联系, “组”就是对选择内容, 从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视角进行必要的重组, 以使学习内容得以优化, 使学习进程更具吸引力, 学习时间安排更为科学, 从而使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进一步感受语文魅力, 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重组, 就是教师跳出一般的教学视野, 站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 积极进行课程参与。重组的方式可以是模块内有关内容的重组, 可以是模块间内容的重组, 还可以是既定模块与教师自己开发的相关内容的重组。

上《外国小说欣赏》时, 如果照着教材按部就班地上下去, 似乎是按知识序列进行的, 科学的, 但学生觉得这样很单调, 学完课程后可能会暂时记得“主题”“情节”“人物”之类的要素, 对有关文本的感悟却是欠缺的。拿到新的文本, 难以自主欣赏, 因为“知识”是很难套上去的。所以, 实施这一选修课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鲜活的作品上, 探索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艺术魅力, 而不在学习鉴赏小说理论。

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在教学时, 在通盘考虑的情况下, 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 突出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如上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时, 首先让学生在早读时温习必修课程中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让学生在温故比较中更好地感悟本文的主旨和情感。同时, 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拯救大兵瑞恩》,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插入《集结号》中的几个战斗场景, 让学生感受课文是怎样从一个侧面来表现战争题材的。在接下来具体的欣赏课中, 又引入孙犁的《荷花淀》重点比较对话描写的异同,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对比中感悟什么是“全知视角”、什么是“有限视角”。同时, 印发沈从文的小说《生》, 让学生课外阅读, 使他们感受另一位老人命运的同时, 感悟中外小说、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不同特点, 也给刚接触外国小说、事实上读外国小说还觉得不适应、不喜欢的大部分学生之学习生活加以适当的调节。这些内容重组后, 学习时间为4课时, 似乎使本已紧张的学习时间变得更不够用, 但因为把本单元另外一篇课文《墙上的斑点》处理为真正的学生自读。这样, 一周上一个单元, 时间还是来得及的。

比较困难的是跨模块、跨学期学习内容的重组。不难发现, 高二 (下) 学习的两个模块《外国小说欣赏》和《语言文字运用》是不需要有什么背诵的, 而高三所学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却有大量背诵任务。从课程设计角度本身而言, 相对集中自有道理, 从课程内容实施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的角度看, 一个学期没有背诵任务是极为不当的。所以笔者在教学内容重组时, 考虑了两点。

一是开学初几周抽几节课播放, 每节课播放一集《百家讲坛》中关于唐诗的辅导, 然后打印一些短小的古诗让学生抄到笔记本上, 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让他们自己查资料, 理解并在课堂上能够作讲解。选择的古诗有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要学的, 有的是与之相关的。

二是选择《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传记让学生阅读, 既是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又与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一种比较。

这样, 因课程模块过于集中、学生学习感觉单调枯燥的情况大有改变, 学生在选修阶段觉得语文是丰富多彩的, 学有所得, 选修的魅力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选修课程教学的目的便容易达成了。

3“.品”出语文能力

有人说, 选修课阶段的语文学习, 重在一个“探”字, 这大体上是没错的, 但是, 这“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分学科特点、不分学习内容、不看学生基础能力的包打一切的“探究”。从凸现语文味的视角来看, 这“探”应该从属于“品”, “品”是品读, 品味, 品评, 在“品”的过程中有“探”, 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品读, 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 在选修课学习阶段也不能忽略。像《〈论语〉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样的选修模块学习中自不必说, 即使在《外国小说欣赏》学习中也需要品读。品读可以是默读、朗读、诵读, 它们与品味、品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即使在围绕一定主题进行讨论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还是需要运用朗读与诵读。如讨论小说《桥边的老人》一文的主题时, 一般教师比较关注文章的最后一段, 因为这一段中有着较明显的暗示。但是, 如果引导学生品读老人最后一次说的“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效果可能会更好。让学生试着把这句话从文字转化为有声言语的过程, 就是一种品味, 一种探索。依一般学生的水平, 可能朗读不出老人的腔调, 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让学生深入品味, 一是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相关情景, 有时候, “我只是在教室里看书, 并没有违反纪律啊, 并没有损坏公物啊, 我为什么也要受到老师的惩罚?”二是试着把老人的这句话拓展成五六句话, 用老人的口吻说出:“我与政治没有关系, 我只是和我的动物相依为命, 我没有招谁惹谁啊, 我和我的动物为什么要平白无辜地受战争的罪……”这样, 我们便不难体会到这简单的话其实便是对战争的一种控诉, 对主题的理解便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也就更容易感悟海明威写作语言的特点, 乃至更好地感受其“冰山理论”。

联系学生的生活或熟悉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能真正的体验, 这是选修课程中“品”的重要方面。

在很多情况下, 即使是看起来纯知识性的东西, 我们也可以在联系比较中让学生品出体验, 品出眼力。

上《桥边的老人》时, 引入《荷花淀》进行比较。当水生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后, 课文写道: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 她才说:

“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笔者提了三个问题:

能否改成“女人马上说”?“你走, 我不拦你”后面的句号能否改成逗号?“家里怎么办”后面的问号能否改成感叹号?

尽可能放开让学生说, 先不作评价, 暴露出学生真实的想法。然后让学生感悟:句号表示前后是两件事, 体现出水生嫂深明大义的品质, 只是有些为家里担忧;如果改成逗号, 前后是连贯的一句话, 侧重点在后面, 水生嫂表面上是“不拦”, 却可家里的困难来拖住丈夫, 这就显得她不明道理。

为了让学生理解, 不妨再作这样的比较, 可以把上面的文字改成如下语句:

“你走, 我不拦你。”过了一会, 她才说, “家里怎么办?”

学生自然就会感悟到句号的作用, 更好地感悟了文本内涵。

总而言之, 高中阶段是相对集中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 对终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在这一阶段要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高中三年两个半学期的必修课内, 习惯的养成还是有困难的, 即使有一些好的习惯, 还必须在此后的选修课阶段进行保持和强化。

上一篇:2024学年第二学期节假日放假安排的通知下一篇:县“联县驻村帮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