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心得体会(共10篇)(共10篇)
1.树立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心得体会 篇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组工干部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创新组织工作思路和办法,提高组织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顺利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要把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组织工作的切入点。要牢牢把握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不断强化发展理念、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发展自信,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用新视野、新思维、新举措指导、推动、落实组织工作,不断创新组织工作的理念、思路,使之与五大发展理念融合适应。
要把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组织工作的突破点。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事关“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革命理想大于天”的高尚情怀,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气魄,始终保持艰苦创业、埋头苦干的精神。要扎实抓好五中全会精神培训,深化五大发展理念认识,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提高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当好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主力军。
要把发挥“五大发展”理念作用作为组织工作的落脚点。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得好不好、到不到位,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起到了决定作用。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体系,创新党员干部考核办法,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引领核心作用,以上率下,一级抓一级,不断扩大和深化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倾力改善民生,增加群众福祉,千方百计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
2.树立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心得体会 篇二
新常态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阶段性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我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新定位,是我们顺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必须依据的大前提
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一个政党制定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循着我国制度变革、经济社会重大变化的发展线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当今正在走向一个与以往有着重要区别的新阶段。
从国际环境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呈现出“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显著特征,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走来,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同时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发展优势产业的步伐,这使得过去一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需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从国内情况看,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成为有影响的经济大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时期。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条件、供给条件、市场条件等都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速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转向集约、经济结构正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总体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同时面临着经济下行、传统人口红利减少、环境硬约束加大等各种难与险增多的挑战。
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由“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变的必然性。正是基于这些内外条件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见,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国内外发展大势,对我国基本国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这一科学判断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新方位,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总依据。
新常态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更高层次、更高发展形态的大战略,是加快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路线图,是我们顺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必须遵循的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科学阐述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的必然性,而且作出了认识、适应、把握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重要论断,深入论述了新常态的新特征、新趋势和新要求。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新趋势,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资源环境约束等九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并相应地提出了”八个必须”的针对性举措,强调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积极影响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市场充分竞争创造良好条件;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真正形成市场与政府合理分工,推动发展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了“八个更加注重”的实践要求,要求我们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破解发展难题的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这些论述,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握新常态的发展逻辑,着力解决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难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根本问题,构建了我国新常态下“顶层设计”的发展路线图,从而为我们顺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指明了根本路径。
新常态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大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我们顺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必须树立的新思维
人的认识总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变化的,科学理论只是对这种实践发展的总结提升和科学概括。新常态概念的提出同样是这种探索总结的产物。事实上,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党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是这种探索渐进新常态概念的同质性判断。而新常态概念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经历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更加准确简明的科学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基本国情、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加成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新常态概念在其内在逻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这就是,以基本国情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为基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总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力奋斗。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基本国情阶段性变化的新定位,为我们党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济新常态必然引发我国经济社会、乃至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伴随着新的思想解放和思维观念的深刻变革。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刻,体会中央政治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题召开的专题学习会旨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思想,首先需要深入领会和践行贯穿其中的新常态思维。
一要树立“平常心”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时就强调要保持平常心,就是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新常态规律思维,要从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中看到新常态的必然性、长期性,理性地看待经济增速。既要保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又要树立战略思维,看到我们具有宏观调控的主动性,看到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坚定信心,顺势而为。
二要树立“稳中求进”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稳”和“进”的重点不同,“稳”和“进”要相互促进,就是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新常态辩证思维,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与深化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进促稳,以稳保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要树立“唯创新者强”的思维。在新常态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看到新常态经济实质上就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创新是全面的创新,关键要落实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因此,推进新常态必须树立“唯创新者强”的思维,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着力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四要树立“结构性改革”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我们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新常态的根本动力,牢固树立系统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破除主要依靠单项改革或宏观刺激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路径,注重用配套改革成果化解深层次结构问题,实现更大的改革红利。
五要树立“优化空间格局”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发展战略,强调在继续实施既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就将以往更多关注国内的区域经济概念拓展到欧亚大陆板块,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的新棋局,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树立统筹对内对外发展的“一盘棋”思维,突破区域利益局限和市场阻隔的藩篱,构筑新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
3.树立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心得体会 篇三
回顾过去的五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十二五”胜利收官,中国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3大特点更趋明显。我们看中国经济已经不能用传统的速度眼光来评价,而应该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三个角度来看。一是“十二五”特别是后三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五年来,GDP年均增长7.8%,其中2015年增长6.9%,经济总量达到67.67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二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都在不断优化,“消费超投资、三产超二产”的特征更加明显。2015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5%;城乡区域结构发展朝着平衡、协调、协同的方向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三是动能转换顺利快速推进。促投资扩消费产生的内需拉动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增长迅速集聚产生的新动能、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的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都在不断增强。可以说,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换了一挡”,经济转型“升了一级”,动能转换“进了一步”,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的五年,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尽管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低速增长,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非常迅速,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能源革命方兴未艾,孕育着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机遇。我注意到,参加本次年会的嘉宾,很多是来自全球知名企业的工商业界领袖,相信会十分乐意和我们一起分享未来的发展商机。从国内看,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特别是我们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适应、把握和引领更加自觉,我们完全有条件、有智慧、有能力、有信心,在“十三五”时期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我们将围绕引领经济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经济,开拓新市场,投资新领域,培育新动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经济总量必须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6.5%以上。为确保经济增速处于6.5%以上的中高速,我们将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强化经济走势预测监测预警,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投资、消费、价格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将积极促进消费升级。大力培育和拓展住房、汽车、信息、旅游、健康、养老、文化、环保等消费热点,推动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形成新动力。我们将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投资工程,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这些重大工程,着力调结构、补短板、培育新动能。
第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我们将重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去产能,从钢铁和煤炭入手,今后五年钢铁产能去掉1—1.5亿吨,煤炭产能去掉5亿吨并减量重组5亿吨;合理有序去库存,主要是房地产库存;稳妥审慎去杠杆,重点是企业债务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特别是企业的成本,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等等;全力以赴补短板,通过适度扩大投资,来补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我们将努力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改善和创新供给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我们将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构建发展新体制。我们将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立政府权力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更好地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12358价格监管平台的作用,优化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我们将进一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公平交易,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我们将着力释放创业创新潜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支撑平台,促进创业创新蓬勃发展。
第四,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拓展经济增长的广阔空间。我们将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培育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到2020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60%和45%。我们将充分发挥“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的叠加效应。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五,推动高水平双向开放,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提高自贸试验区建设质量,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执法,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我们将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高效运转,发挥丝路基金作用,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环保、卫生等领域合作,共创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我们将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钢铁、铁路、电力等行业为重点,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拓展多边、双边产能合作机制,与发达国家、与跨国公司共同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塑造各国企业共享双赢、多赢的合作局面,使我们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中实现共赢。
“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愿景,既是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将为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开展海外合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衷心希望,也非常愿意,和世界各国朋友一道,精诚合作,携手共进,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为作者2016年3月20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有删节)
延伸阅读
未来将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的协同性
——简评徐绍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的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侯永志
徐绍史主任的发言准确传递了中国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传达了中国的政策走向和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安排。
“十三五”期间,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将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构建经济发展新体制,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水平双向开放,这是徐绍史发言的核心观点。
徐绍史主任的发言重点强调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中国有条件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GDP年均增长6.5%以上的目标。当然实现这种目标,需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价格政策的协调配合。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比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而没有消费,生产也难以持续。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必然需要处理好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之间的配合协调。再比如,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关系,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发展,宏观经济的运行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撑。处理好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关系,需要处理好财政金融政策和区域政策的配合协调。
二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未来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只有进行结构调整,才能在新的阶段,实现持续发展。结构调整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的挑战。徐绍史主任强调,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形成新动力。
三是进行结构调整,必须重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结构调整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任务。徐绍史强调,进行结构调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是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地去产能;合理有序地去库存,主要是房地产库存;积极审慎地去杠杆,重点是企业债务的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特别是企业成本,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政府正在制定具体的方案;还要全力以赴地补短板,通过适度扩大投资,来补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短板。这些都指出了未来中国经济优化结构的方向。
四是要着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是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的必然要求。徐绍史强调,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积极培育中小城市的成长、特色小城镇的成长,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同时还要加快城市群的建设发展。
4.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心得体会 篇四
一、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维护和促进法治
强调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审计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组成部分,审计监督职责是宪法确立的。审计的依据、程序和标准都是法定的,这就要求审计机关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审计、实事求是,为维护和促进法治发挥应有作用。
把握好依什么法的问题。指出,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另一方面,有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一定要处理好严格依法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严格遵循宪法和基本法律法规,以是否符合党的政策、中央的决策部署和重大改革方向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切不可拿着一些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法规制度去机械比对、生搬硬套。对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中的具体规定,审计人员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符合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要坚决依照执行。反之,要根据审计情况,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及时修改完善。
把握好怎么依法的问题。指出,要把厉行法治作为治本之策,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真正做到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审计机关要坚持依法审计,围绕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两个重点,始终突出问题导向,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凡是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凡是重大违纪违法的,凡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置党纪国法、国家和人民利益于不顾的,凡是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重大履职不到位的,凡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凡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毁损的,必须坚决揭露查处,大力推动整改问责;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失职渎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违反廉洁从政和廉洁从业规定等问题,要始终坚持“零容忍”。
把握好怎么用法的问题。指出,要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坚持系统的观点,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按照这一要求,审计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慎作出结论和处理。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故意与过失的关系。对主观故意引致的问题,要毫不姑息、坚决查处;对工作过失造成的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慎处理。如果是上级规定不明确或制度过时、不符合实际,被审计单位不得已采取变通举措产生的问题,应当立足于重点揭示和反映这些制度规定中存在的问题。二是不会与不为的关系。比如,对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政策措施中的不作为、慢作为问题,要分析是主观上消极松懈、不愿作为,还是认识和适应新常态有个过程不会作为,或者是受到不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制度规定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阻碍而不能作为,不能一概而论。三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如,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应当查深查透,同时要分析判断是个人问题还是集体违纪违法违规,不能因为一些个人的违纪违法问题就对一个单位全盘否定,更不能因此影响单位正常运转、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要用法律的手段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坚持鼓励创新,促进培育发展新动力
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审计工作中,坚持鼓励创新,是审计机关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对改革发展中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举措,凡是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化解过剩产能的,凡是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质增效的,凡是有利于化解房地产库存的,凡是有利于扩大有效供给的,凡是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都要坚决促进总结完善,大力推进形成新的制度规范。
要有保护新生事物的强烈意识。指出,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是对习惯做法、传统模式、现有制度的突破、超越甚至是颠覆。面对新生事物,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一句“不合规矩”,便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一种是细心观察、谨慎研判,对符合改革总体方向的,小心呵护其成长壮大。审计人员应当选择后者,切不可固守老思路、老办法,不能简单套用原有的制度规定来衡量判断新情况、处理新问题。
要有识别扶植创新的战略眼光。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在审计中应当多方考量。特别是面对很多处于实施或试行中的新举措、新办法,结果和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怎么才知道其利弊呢?对此,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研究,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分析研判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最新知识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储备,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央重大政策措施的内容、背景和目的,深刻领会和把握改革方向,了解相关改革的最新进展,真正做到辨别并支持那些符合改革方向的创新举措。
要有包容创新试错的责任担当。指出,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要积极营造创新文化(300336,股吧),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审计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大多有一个探索尝试、厚积薄发的过程,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乃至失败。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创新事项,要有包容精神,只要创新不违背改革的大原则、大方向,就应积极支持,推动其改进完善,并注意总结经验,推动形成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促进健全正向激励机制。
三、坚持推动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完善
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坚持推动改革,是审计机关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审计机关要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把握改革,更加主动地适应改革、服务改革。对体制机制性问题,凡是制约和阻碍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凡是制约和阻碍结构性改革推进的,凡是制约和阻碍创新创业、激发活力的,凡是制约和阻碍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的,凡是制约和阻碍转型升级、提高绩效的,都要坚决揭示反映,大力推动完善制度和深化改革。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及时更新理念、调整思路、摆脱思维定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为推进改革不断深化作出积极贡献。
围绕制度创新聚焦发力。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审计机关要把促进制度创新作为各项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着力关注体制机制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需要的问题,及时揭示和反映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例如对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以“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为由导致资金分散闲置的,不仅要坚决查处,而且要大力促进资金整合、有效使用;对一些部门和领域的具体制度规定没有及时修改完善从而影响改革进程的问题,积极提出审计建议,推动改革、改进和完善。
5.树立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心得体会 篇五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七章节,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体会
-----平果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副局长 凌金活
按照局党组理论学习安排,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七章节,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同时将该内容的学习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作为案头卷、工具书、座右铭,认认真真精读学,原原本本务实学,联系工作实际学,带着深厚感情学,全面准确把握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分为17个专题,每个专题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入了习近平在2014年8月18日至2017年9月29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批示、贺电等99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做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并提出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通过学习,感到自已身处发展黄金机遇期,更要保持清醒头脑,稳住基本盘、基本面和现有经济形势,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探索符合我们县工作实际的生态富民强县发展新路子。
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思想智慧和科学方法,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正确认识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特别要准确把握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这三大特点,坚持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来看待形势、研究问题、推进工作。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克服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坚决破除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牢牢把握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既要保持GDP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更要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我们的经济在中高速区间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要以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工作,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迈上新台阶。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要进入新状态、展现新作为,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扭住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这条主线,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切实增强攻坚克难的进取心,狠抓举措创新、政策落实和决策落地,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是要充分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深入贯彻落实全区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新常态下创造经济发展的不寻常,实现“十三五”强势起步、快速开局。真正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归根结底要体现在行动上。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面临的主要问题,看到问题的集中体现为总量不大、增速不快、质量不高,从而保持清醒认识,围绕突出问题,用新思维、新方式,找出动力转换、结构优化的新路径,推动总量做大、增速加快;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自身应有更积极的作为,看到工作中面临着发展机遇,同时又要具备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明显优势,从而用更高的要求来激励自己,以更加积极的作为努力实现新跨越、干出新奇迹。
工作中要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自然也是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根本指导。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开展经济工作两层皮现象,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政治任务,与经济工作关系不大。思想认识不到位,行动就会缺位。于是,就会按老思路开展新工作,用旧办法解决新问题,效果自然就不理想。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十分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可以说,只有掌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真谛,才能抓住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要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特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基于我国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的理性抉择。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尽管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在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中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前提是正确分析判断新常态。从全国全县形势看,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实质,把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升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全力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总书记的在书中的重要论述,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联系理论和实践、纵观历史和现实,对经济发 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刻阐述,对我们深化对新常态下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新发展理念深入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上来,更好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理解经济发展面临的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深刻认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努力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要在思想上确立新发展理念,切实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老旧做法,真正来一次思想大转变。要在谋划上坚持高标准,对照先进地区,提升工作标杆,改变安于现状的心态,打造一批发展亮点,真正来一次理念大提升。要在推进上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短板”问题入手,找到结合点、切入点、突破口,完善一系列政策和机制,真正来一次工作大突破。要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实现产品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企业从小而多转向精而强、平台从低小散转向高大聚、方式从单纯制造转向制造服务化、动力从侧重管理控制转向依靠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加强制度供给,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人居环境供给质量。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努力做到”八个更加”,即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八个更加”是判断我们认识是否到位的基本标准,也是我们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基础。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有对路的方法和得力的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也要使改革的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要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坚决破除过去的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变化、工作思路上的新发展、工作路径上的新突破。
四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已有良好开端,但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方面的进展和成效也有很大差别。2017年要在巩固现有成果、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将瞄准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攻坚克难与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结合起来,促进“三去一降一补”全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就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实体经济出现弱化苗头而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如何沿着正确轨道走出一条实体经济振兴的新路,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紧紧扣住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不断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促进企业家成长的体制机制,培育有利于激发其积极性的产业生态。目前,国家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出台许多重大政策举措,但如何更好地解决“政策好、落实难”的问题,仍需在完善实施机制上大胆探索。许多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进一步激发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需要有效设计时间表和路线图。
五要积极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要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要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还要注意防控化解各类风险。积极引领新常态,必须抓住和发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动力,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要向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要动力,要向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动力,要向消费创新和消费热点要动力,要向区域创新发展要动力,要特别重视向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要动力。
六要结合实际,精准把握经济发展的特点规律,保持清醒头脑。我们要深化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做到冷静清醒、立场坚定。一是树立自信心。有了自信,才能处变不惊,才能举重若轻。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存量、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些都是经济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才出现的状态,所以,新常态也是富裕之态,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态。当前,新常态下的经济,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个性的一面,需要我们既看到相同趋势、又看到独有曲线,既看到基本规律、又看到特殊规律,从而更加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既要看到新机遇、新优势。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特征突出,这种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也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腾挪的空间。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增长后,之所以能成功转入中高速,关键就在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使其能够持续发力、绵绵不绝。因此,区域发展机遇极为珍贵,应当切实抓住用好。又要看到新挑战、新压力。从经济发展上看,我们经济总量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还不合理,特别是资源型经济更加难以为继;从社会发展上看,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从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上看,在新常态下一些党员干部推动发展的方法不多、本领不强等等。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本身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每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都是区域间经济进退消长、发展位次重新洗牌的关键时期,谁能抢抓机遇,谁就能占据主动。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坚定信心,正视问题,勇闯新路,把经济转型发展不断引入新境界。
七要治懒促勤,强化担当,才能有效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干部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危害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治理“为官不为”“懒官懒政”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主要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内心深处不想懒,到工作岗位不愿懒。
一要勇于担责。干事业不可能一点风险没有,新常态下风险和挑战更是难以预料。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当前,我们的目标已经明确,尤其需要每个干部把干事创业当成党员的使命、干部的义务、自己的良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困难当头敢打硬仗,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决不能碰到困难绕道走、遇到矛盾就上交。
二要以上率下。广大干部要争做智勇双全的指挥员、战斗员,切实承担起引领发展的重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既要把握大势谋思路,又要眼睛向下抓落实,在各自负责的地方和领域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发展成果。要树立担当意识,找准位置,发挥作用,要时刻想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上级最大的支持;做好部门工作,就是对全局最大的支持。要转变作风,抓好落实。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把强化抓好党建是本职、抓不好党建是失职、不抓党建是渎职的责任意识,把从严治党的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切实落实“两个责任”,毫不手软地查处腐败分子,坚决果断地纠正不正之风,把清正廉洁写在每个干部队伍的旗帜上,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要改进工作方式。切实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切实加强对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与时俱进。要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善于运用法治的理念、法治的思维、法治的办法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下大力气完善知识结构、增长实践才干,做到政治强、懂经济、会管理,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和法治化水平。要狠抓工作落实。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领导干部尤其要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要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干工作就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接着一环拧,真正做到善做善成,成效突出,为党的事业做出一翻成绩来!
6.三严三实引领新常态(讲党课) 篇六
认真履行党的宗旨
——在XX“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座谈会上的党课报告
(2015年
月
日)
XXX
同志们:
根据中央关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统一部署,目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照“三严三实”要求,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党性原则,进一步明确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争做“三严三实”的好干部,考验着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是否有大局意识、奉献精神。下面,我重点围绕“三严三实”的内涵意义、“不严不实”的问题表现以及“三严三实”的工作要求作党课报告,既是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也是我对专题教育活动的理解和承诺。
一、主动学习,深刻理解“三严三实”的科学内涵
2014年3月9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总书记关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
—1—
到“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阐明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驰而不息推进从严管党治党的坚定决心,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基本要义。
一要切实把握“三严三实”主要内容。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二要深刻理解“三严三实”的时代内涵。从历史来看,“三严三实”作风建设涉及到了良好品德、官德的养成,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息息相通。从现实—2—
来看,“三严三实”是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加强作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时期,向全党发出的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动员令。“三严三实”从锤炼党性、用权为民、为政清廉、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公道正派这几个方面,深刻阐明了新时期作风建设的新要求。领导干部要经常用“三严三实”这面镜子照一照、想一想,用这把尺子量一量自己的行为,看看是不是达标合格,是不是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不是践行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搞清楚了往哪里走、怎么走,才能走得对、走得正、走得稳。党员干部必须以“严实”的标准立身立行立言立德,赢得群众信赖。“三严三实”既是正心修身的思想守则,也是干事创业的行动准则,体现了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的辩证统一。这既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干部成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的方向指南,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严从实的鲜明执政风格。
三要充分认识“三严三实”的重大意义。“三严三实”既继承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既坚持了党的优良传统,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彰显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严三实”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三严三实”是党中央在落实八项规定、聚焦反对“四风”进入新阶段作出的新的重大部署,先破后立、逐步深
—3—
入,是深刻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考量,是延展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推进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是践行好干部标准、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快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的有力保证。
二、注重实效,着力解决“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教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问题查、对照问题改,强化制度执行,使整改工作取得实效。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一是强化问题导向。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滥用权力、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问题。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与新常态特别是与“三严三实”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一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6个方面:
(1)信仰迷失、信念动摇。个别党员干部政治不坚定,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理解不深,在党忧党、爱党兴党政治责任不强。在党不信党、在党不为党,信仰迷失、信念动摇、精神迷茫,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不明朗。个别党员干部甚至传播网络、短信、微信等新型媒体上流传的一些政治倾向错误的段子、小道消息。
—4—
(2)政治纪律、政治意识淡薄。个别党员干部对党不忠诚,对组织不信任,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执行党的纪律规则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个别干部对上级交给我们的定点扶贫、创卫攻坚、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重点工作任务持有不同意见甚至抵触情绪。
(3)群众感情不深,宗旨意识不强。个别党员干部立场不稳,群众感情不深,漠视职工群众疾苦。对群众态度冷漠,语气生硬,服务方式粗暴;在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上,不愿与帮扶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
(4)党员意识淡化,党性修养缺失。个别干部党性意识退化,党员本真褪色,不讲党的原则,奉行好人主义,把自己等同普通群众,未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机关干部中有的占编占岗不做事,有的工作不在状态,有的喜欢当“甩手掌柜”,有的工作过拖过推、推进乏力。
(5)为官不为,不敢担当。一些干部不敢直面问题,不敢负责,干事创业缺乏激情、动力,克难攻坚缺乏勇气和办法,遇到问题躲、推、让,守摊子、混日子,出工不出力,拖沓松散、效率低下,庸懒散浮拖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一度时期甚至出现了能干事的责任大、问题多,不干事的反而有意见、品头论足多等反常现象,影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6)学风不浓,观念陈旧。有的干部学习意识淡薄,不喜欢读书,学习应付了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思想不解放、观
—5—
念陈旧,满足于已有知识和传统思维。个别同志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做事上喜欢凭借经验感受判断,对学习不以为然,忽视了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补充。我认为,在这次专题教育活动中,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要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践行“三严三实”摆在重要位臵,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久用力,巩固和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要突出问题导向,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边查边改,深入开展“5+x”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持立规、执纪两手抓,深入持久解决“不严不实”问题。要带着问题把自己摆进去,对照党规党纪、国家法律,对照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实际,联系个人成长进步经历,联系教育实践活动中个人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往深里找、往细处查,把自身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找准、找实。
二是狠抓整改落实。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要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在巩固、拓展、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下功夫,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保持清醒认识,保持坚定自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切实解决“不严不实”问题,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使作风建设各项规定真正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保持干部的政治本色,廉洁自律、严明纪律,切实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6—
务、为患者解难。在活动中,要边学边查边改,对查找梳理的“不严不实”的问题,要比照群众路线教育的整改方法,列出清单,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坚持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一起改,大问题和小问题都不放过。要持续深入开展正风肃纪和“庸懒散浮拖”等专项整治,结合工作实际,抓好XX等惠民活动,建立长效机制,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同时也要考虑到干部职工的实际问题,解决他们的难题,助推内生动力。要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坚守道德高地,坚持用权为民、忠诚老实做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聚焦问题整改,对自己严要求、作表率,要将自己的整改落实工作臵于全民监督之中。
三是强化制度执行。要把“三严三实”作为思想建党的根本遵循、从严治党的根本目标、制度治党的根本指向,从思想上、制度上严起来,从作风上、举措上实起来,笃定理想信念,整肃纪律风气,强化责任担当,历练过硬素养,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推动力,以优良作风紧紧凝聚全市职工群众,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这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叩问思想、触及灵魂、淬砺身骨。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坚持严的精神、实的作风、韧的态度,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专题教育,努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对领导干部来说,“三严三实”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有些事情普通
—7—
群众可以做、党员干部不能做,有些事情一般干部可以做、领导干部不能做。作为管理层面,我们重在执行落实好制度,要按照党纪严于国法、领导干部严于一般干部的原则,扎实抓好制度的执行、规矩的遵守,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干部教育管理、权力运行监督等制度。
三、带头示范,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行动自觉 “三严三实”是新时期的新标准和新要求,重点在于贯彻落实,必须坚持“严”字当头,进一步强化政治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提高党员干部的忠诚意识、干净意识、担当意识。
一是强化政治纪律,牢固树立忠诚意识。党的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政治立场的行为规则,是党最重要的纪律,是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总书记指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古往今来,忠诚是考量一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对党的干部来说,就是要诚一不二,以忠诚立身。不忠诚是十分可怕的、极端危险的、极其致命的。古有岳飞谨遵母训“精忠报国”,亦有秦桧“勾结党羽、专横权势”;今有杨善洲、郭兴利等人民公仆忠心为党为民,亦有***、刘志军等“贪腐老虎”践踏法纪。忠与奸自古以来便是是与非、善与恶的分界线。
—8—
“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修身做人之本,最要紧的是做到立信立德、对党忠诚,把立信立德、绝对忠诚摆在首位,始终做到讲政治、讲党性、讲规矩、讲大局。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以焦裕禄和身边的典型郭兴利等为榜样,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于党,永不背叛自己的入党誓词和神圣使命。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章,按党的规矩办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与党同心同德、同心同行,做到入心入脑讲纪律,谨言慎行守纪律,团结一致护纪律。
二是强化廉政纪律,牢固树立干净意识。“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为官用权之道,最要害的是做到遵纪守法、个人干净,把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作为重要内容,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廉政纪律是指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指导、调整、约束、规范廉洁行为的准则,是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干净是执行廉政纪律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倘若思想观念里沾上了“不洁之土”、“贪腐之蛆”,那么很容易在腐败的歧途上越走越远,迟早会受到党纪国法的惩罚。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廉政教育,形成“干净”的思想基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纪律和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进一步强化法纪意识,时刻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对条规戒尺心存敬畏。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党委要对各
—9—
科室中心等部门机构在廉洁、作风和效能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情节轻微的违纪问题予以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要及时提醒和监督,通过提前介入,主动干预,有效防范廉政风险。
三是强化工作纪律,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工作纪律是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工作纪律的内在要求。“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之要,最核心的是做到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把担当担责作为重要标准,做到知责、担责、尽责、问责。有权必有责、责任要担当。
四是强化带头示范,牢固树立表率意识。这次教育活动的重点是副县以上领导干部。作为领导干部角色定位和各方面的要求都有别于一般干部,一定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强化带头当表率,带头示范履职责,切实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副县以上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自己在作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按照好干部的标准要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坚定“忠诚心”,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焕发“热忱心”,当好干部职工和群众的贴心人;增强“事业心”,勤勉务实做好本职工作;强化“责任心”,敢于担当、干事创业;恪守“廉洁心”,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保持XX的政治本色,廉洁自律、严明纪律,切实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要紧密结合实际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把深入学习总书记系—10—
列重要讲话作为重中之重,注重实际效果,抓好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这四个“关键动作”,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以上率下、身体力行,带头抓教育、带头作示范。专题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正确处理好开展专题教育与抓好日常工作的关系,把专题教育的成果体现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履职尽责、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我们要对照“三严三实”,自觉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将专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真正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动XX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X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树立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心得体会 篇七
1 改进典型人物报道方法
典型人物的报道遭遇“滑铁卢”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旧式的典型人物报道过于强调单位和集体,塑造的人物常常是理想、崇高、完美无缺的代名词,而不是现实中普普通通、生动鲜活的老百姓,这让人经常去怀疑人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过去典型人物的报道方面单一,信息不足,难以在现在多样的新闻中“冲出包围”,独占鳌头,因此很难受到人们关注。最后,人们通过网络接收大量信息,价值观开始变得多元化,追求自我价值、挑战权威、去中心化的思想成为潮流,大多数人有了筛选信息和选择判断的能力,不再简单接受所谓灌输的信息。受众的质疑和挑剔是正面典型人物报道所遇到的最大挑战。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这个词。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虽然“新常态”是针对经济发展提出来的,但它绝不仅仅适用于经济,同样也可拿来指导我们的典型人物报道。新常态下正面典型人物的塑造要迎合大众心理,抓住当今潮流,容易引起共鸣,被人们普遍接受,同时也要放眼未来,使人物经久不衰。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组织开展也为我们的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了方向,粗糙、无趣的人物记叙应该被淘汰,细腻、饱满、生动鲜活、真实的典型人物才能深入人心,引领主流。
2 新常态下典型人物的引领作用
2.1 典型人物引领社会转型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社会结构也逐渐趋于高风险社会的社会结构:普通民众与社会精英之间、群众与政府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不同方面的利益进行博弈,不公平的社会事件导致激进群体滋事频发。在社会转型期,原来的制度和秩序被破坏,官方权威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在新常态下,媒体的新闻报道扮演了关键的社会角色。可以设想一下,假如电视、报纸、互联网上铺天盖地全是有关“范跑跑”“打老虎”“扶不扶”等的负面新闻,人民大众是否还能感受到社会正义和生活幸福。据2010年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已然得了“坏消息综合征”,在发表与社会、政府、商家等有关的负面新闻这一方面堪称世界之最。我们需要正面的典型人物来提醒我们、告诉我们,世界依然是美好的,社会仍然是和谐的,电视、新闻中的坏消息并不是这个社会的全部。
针对“坏社会”的现象,我们的政府和新闻媒体要注重塑造新常态下正面的典型人物。积极、善良、健康向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取向的典型人物会给这个看似“混乱不堪”的社会注入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将再次体会感动和温暖,心生尊敬和崇拜,潜移默化地将典型人物的事迹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就是一个新常态下塑造典型人物的成功示范,它向全国观众推出了像丛飞、洪战辉、魏青刚、郭明义等普通百姓,也有中国女排、青藏铁路建设者等集体典型,感情真挚,事迹新鲜,动人心弦,是引导中国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旗帜。典型人物的塑造有利于公众了解社会美好的一面,平衡负面新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升国民的幸福感,引领社会向更加稳定、和谐、公平的方面转型。
2.2 典型人物引领民众传播诉求
新闻公众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使典型人物的报道更加平实和生动,这让群众对近期的典型人物喜闻乐道。典型人物不再是“伟人”“完人”,而是日常生活中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普通人,他们有和我们相同的问题,有和我们相同的遭遇,却因在面临选择时做出了与我们不同的选择而被大家所称颂。这些普通典型人物的塑造和传播让百姓看到了当今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和鼓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因此,贴近生活的典型人物引领了普通民众精神诉求的传播。普通百姓也有被重视、被大家称赞的渴望和诉求。当新闻媒体报道、传播他们的事迹时,信息传播就会带给他们无限的满足与信任感,与此同时,千千万万的民众也会争相传颂和学习。“最美妈妈”徒手接高楼坠下的小女孩、“最美乡村女教师”“最美交警”等典型人物成功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填补了近年来典型人物的空缺,引领传播了普通民众的精神诉求。
2.3 典型人物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政府执政管理
典型人物可以传播社会主流思想,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再次构造全社会都认同的价值观。典型人物的塑造要经过筛选、考察,最后报道那些可以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事迹,给社会树立新鲜的榜样,提高社会认同感,潜移默化地教化众人。典型人物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传播的正义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政府在执政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放权给媒体,尊重新闻的传播方式,通过引导媒体对典型人物的报道达到实施社会管理的目的。新闻媒体报道的典型人物比其他方面报道的典型人物更加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利于消除民众的逆反心理,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因此新常态下典型人物的报道工作不仅对百姓生活、社会转型、精神文明建设有引领作用,同时也使政府更加认同了新闻媒体的工作,促进政府在执政管理上突破旧的思想和方式的约束,寻求新的、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
3 结束语
正面典型不仅指某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体。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事迹等触动心灵,发人深思,体现时代精神,直击社会问题,对社会大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和示范性,能够引导社会主流思想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此便可以作为典型人物成为社会道德模范。新常态和媒体“走转改”下的典型人物鲜活生动,贴近百姓生活,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摘要:在如今物质生活较为充裕的社会,正面典型人物是一剂提高公民精神道德修养的良药。塑造一个好的、正面的典型人物可以在百姓心里树立一个标杆,引导人心向上,同时也会让社会主流价值观深入百姓心中。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以及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正面典型人物的塑造也有了新的要求,即新闻媒体推出的典型人物既能起到良好的正能量引领,又得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此,新形势下正面典型人物必须要贴近生活、真实细腻,才能成为引领社会主流的典范。
关键词:典型人物,新常态,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桑华.信息时代自媒体传播“个性化新闻”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张洪波.真实动人心[J].青年记者,2006,(6).
[3]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引领新常态的四川力量 篇八
——延迟效应。就是消减负面影响的效应。四川地处我国西部腹地,亦称“西部终端”,是大陆地势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中东部盆地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盆周高大山脉环峙,四周无缺,在我国版图上形成了天然的相对封闭区域,具有准独立性。东距沿海1600多公里,南连云贵和重庆,西、北向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延伸,进出川通道以公路、铁路陆路交通为主,不沿海、不沿边,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传导进出四川缓慢,而且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次减弱。比如世界金融危机对四川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现象”延迟效应明显,为四川的积极应对抢占了先机,赢得了时间。
——内生效应。就是自力更生效应。四川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自古素有“天府之国”美誉,蜀相诸葛亮曾赞其“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境内农业条件较好,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5亿亩,生猪、牛、羊出栏9300万头,水产品产量132万吨;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一定储量的矿产94种,占全国总数60%,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达1.24万亿元;第三产业发展快,市场辐射力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三次产业结构12.4:50.9:36.7,布局更加合理,优势更加明显。依靠自力更生、自我突破,在特殊时期经济完全可以内循环,实现自给自足、良性发展、保持平稳。
——外流效应。就是自身对外开放的效应。四川盆地作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开发最早,因长江形成三峡出口,是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外流型盆地的典型特点是表面封闭,实际很开放。成都是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城市,三星堆、金沙遗址就是佐证。3700年前蜀布、邛杖等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销往印度、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埃及等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始终保持对外开放格局,坚持“走出去”,逐步发展形成内陆开放高地。相继成功举办西博会、科博会、农博会、旅博会、酒博会、海科会、钒钛产业博览会及“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对外开放活动,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对外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2014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突破100家,全省累计超过500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超70亿美元。
——弹簧效应。就是动力与压力成正比的效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川是千河之省,流域面积超50平方公里河流2816条,总长度11.17万公里。四川人性情如水,外柔内刚、不屈不饶,勇往直前、不胜不休。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四川人更加敢于战斗,更加善于把压力变动力,犹如弹簧一样,外部压力越大,其反弹潜力空间也越大、反弹力量也越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有8.66万同胞遇难失踪,130多个县(区、市)2961万人受灾。四川人民没有退缩、没有被吓倒,而是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战胜灾难、化危为机、崛起危难。全省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奋起救灾,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灾区防疫全覆盖,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震后两年间,修复加固震损住房355万户、重建农房150万户、城市居民住房26万户,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2008年—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3.5%,创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历史新高。四川在困难和逆境中坚强地挺立起来,顽强地走了过来,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奇迹和辉煌。
——逆势效应。就是迎难而上的效应。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普遍增长乏力,我国出现“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四川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内陆市场腹地,产业基础雄厚,自成体系,可以带动西部、支持全国发展。2010年至2014年,GDP年均增速过12%,高出全国同期平均速度3.7个百分点。2014年在严峻的外部环境压力下,四川仍然保持了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质量好的良好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万亿元,增幅8.5%,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领跑西部第一。四川是传统农业大省,是中国粮食和肉类主产区之一,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3375万吨,猪肉产量56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6%和10%。同时,2014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2409亿元,电子产业、汽车、石油化工等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逆势上升后劲足、潜力大。四川正成为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切实发挥五个作用
——先导作用。就是冲锋在前。“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家乡,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80年6月,广汉县向阳乡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四川人坚信:只有改革创新、大胆试验才有出路、才有发展,任何抱残守缺、墨守成规都是死路一条。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桥头堡作用更加凸显。随着农村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攀西试验区等国家级试验区相继获批,天府新区建设启动和绵阳科技城享受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政策落地,四川再次迎来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时代,正加速形成西部发展先导区,以四川速度领跑西部发展、四川力量助推全国腾飞。
——后盾作用。就是支撑强劲突出。四川是西部重心,与中国的命运和发展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抗日战争时期,川军抗日力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四川作用进一步彰显,成为推动和支撑西部发展的坚实后盾。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布局了一大批工业企业,成为国家极其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水电、油气化工等产业基地,制造业中有5个行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超过5%。同时,在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四川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区位特殊、地位重要、贡献突出,已形成7条铁路干线、15条高速公路、“一横两纵”水运大通道和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占西部地区25%左右,实现了从“西部终端”向“西部枢纽”的重大转变。
nlc202309010713
——心脏作用。就是提供“血液”持续。四川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力点,是支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和核心腹地,是扩大内陆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和实施向西开放,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战略高地和重要依托。从经济总量、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的意义上讲,岷江是长江的源头,成都是长江上游第一城,四川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开篇之作,是南北丝绸之路的起点。从中国地图看,由成都、重庆、西安、昆明构成的“西四角”经济区或菱形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一个拉紧的弓箭模型,“西四角”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射点”、发力点,上海与东盟、孟加拉湾是弓背,发射方向是东南亚,张力辐射太平洋和印度洋。“西四角”经济区是“三带”(长江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布局的“心脏”,成渝是两个核心,相当于两个“心房”或磁极(电极),有很大的极化效应,能给西部发展提供动力、资源和“血液”,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就是支撑。
——回旋作用。就是包容空间大。四川土地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五,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唯一羌族聚集区、第一大彝族聚集区,也是革命老区。四川经济发展呈现“三非”特点,即非平衡、非饱和、非高端,总体不平衡、欠发达、发展水平不高。后发优势明显,投资空间大、发展潜力大、回旋余地大。目前,全省第三产业比重36.7%,低于全国10.8个百分点,服务业突破性发展上升空间大;重化工业比重高达67.5%,六大高耗能行业、传统资源性行业比重达40%左右,而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占比只有22%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以上,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空间大;2014年全省城镇化率46.3%,比全国低8.5个百分点,城镇化加速发展空间大。到2020年,全省将引导约700万人就近就地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促进约8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由此,将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容量。
——内需作用。就是自身消费明显。四川是我国第四人口大省,是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占西部12省区市总和的四分之一,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6137亿元。全省电商交易额达1.2万亿元,跻身全国第一梯队;汽车销量全国第三;成都双流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连续十年居中西部机场第一,航空第四城地位进一步凸显;房地产市场活跃,商品房销售面积7142万平方米;并成功举办西博会、科博会、酒博会等交易盛会,进一步促进了消费需求升级。今年,四川继续深入开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加快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将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注入强劲动力。
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新常态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区域发展的大机遇。在新常态下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必须坚持和深化治蜀兴川思路,牢牢把握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培育竞争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走出具有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之路。重点要抓好五项工作。
——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4月11日,李克强总理批示指出:继续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铁路重大项目建设。这是一个历史机遇,坚持以铁路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南向西向开放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南向加快成昆铁路扩能改造、成贵客专等项目,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运输通道和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北向推进西成客专等项目,打通成都—西安—环渤海地区的铁路和公路;西向推进蓉欧快铁、中亚货运班列等国际物流骨干网络和成兰铁路建设,形成通往西北和中亚的便捷通道;东向推进沪汉蓉铁路大通道建设,融入长江黄金水道,畅通东向出海通道。同时加快成都第二机场建设和连通重点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省界的高速公路网络,推动形成融入全球经济的快速通道。
——抓好以工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打造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聚焦七大优势产业领域,组织实施重点技改项目,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水电开发、光伏电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推进“宽带中国”计划在川实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三大新的重要引擎。
——抓好以科技为重点的创新驱动战略。抓住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绵阳科技城享受中关村政策、天府新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机遇,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落实鼓励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对接产业链布局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产品培育;加强同部、企、院、校协同共建共创,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重点支持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鼓励和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争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落实科技创新支持政策,进一步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拥抱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时代。
——抓好以金融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实好服务业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创业创新。优先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养老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继续实施服务业“双百工程”,支持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建设区域服务中心城市。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做大做强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全企入网”。继续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以成都为中心、以省内高品质旅游资源为支撑,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高水平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加强智慧旅游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抓好以人口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10年,四川省有2500多万农民和农民工需要完成市民化,将带来近4万亿的投资需求。坚持以人为核心,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抓好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创新城乡住房一体化管理;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有序推进行政区划和社区管理服务创新。落实户籍制度专项改革方案,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逐步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多点多极战略,大力推进“百镇建设行动”,支持各地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开发,夯实底部基础;创新机制和办法破解推进城镇化融资难题;增加政府投入,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建设;探索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快奔康致富步伐。
9.树立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心得体会 篇九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引领新常态 激发新活力 实现新突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交通运输系统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破除阻碍交通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推进通江达海建设步伐,特制定交通运输系统 “引领新常态 激发新活力 实现新突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开展引领新常态 激发新活力 实现新突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致力跨越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发展定位,按照“四个突破”的要求,紧紧围绕通江达海建设目标,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握客观规律,凝聚创新能量,破解发展难题,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推动兴化实现新常态下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以更加超前的意识、更加开阔的胸襟,更加务实的举措,为通达大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交通转型升级服务,强化学习,提高认识,使思想观念更加符合兴化交通发展实际;二是坚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开展交通惠民建设、构建现代化路网体系有机结合,合力推进“1535”工程建设;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成果转化,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四是坚持群众路线,集中群众智慧,拓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二、开展“引领新常态 激发新活力 实现新突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
当前开展引领新常态、激发新活力、实现新突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密切结合交通运输实际,深入查找制约工程建设、客货运发展、服务提升、物流业服务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障碍,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发展思路、方法措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新突破,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新转变,加快推进通江达海建设。结合交通运输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三、开展“引领新常态 激发新活力 实现新突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
这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从2015年3月开始至2015年12月结束。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3月)。在全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专题理论学习活动,系统各单位要坚持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搞好宣传动员。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泰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及兴化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要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请进来辅导走出去考察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确保学习效果。各基层单位党支部联系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学习研讨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阶段:集中活动阶段(2015年4月—11月)
突出主题,活动引导,重点组织开展六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4-5月份在全系统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如何解决忧患意识不强、如何摆脱因循守旧思想观念束缚、如何根治干部队伍作风不实的方面的问题深入开展讨论,努力实现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新突破,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新转变,加快推进通江达海建设。
二是6月份组织运管、海事、公路、航道等交通行政执法部门联合开展“学法、用法、守法”宣传活动,通过广泛开展交通运输法制宣传,提升广大市民的法律素养,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市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7月份在全系统组织开展“满意在车厢,文明在交通”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倡导“10米小车厢,人生大舞台”理念,着力解决公共交通行业日常经营服务中的弱项,努力实现在服务质量上有新提升,在行业管理上有新突破,在硬件建设上有新优化。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励交通行业工作人员创新发展思路、发展途径,以勇于创新的姿态,直面通江达海建设的宏伟蓝图。
四是在8-9月月份组织开展“思想大解放,交通大发展”主题征文研讨活动,紧密联系实际,重点阐述弘扬新时期交通精神,对加快推进通江达海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8月中旬,举办主题研讨座谈会,引导系统党员干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积极投身通江达海建设的实践。
五是在10月份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学巡访活动。利用 “十一”国庆节重要节日,组织党员干部到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巡学巡访,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激发系统党员干部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政治热情和创业激情,以坚定的思想共识,致力推进通江达海建设。
六是在11月份围绕“致力跨越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发展定位,在全系统开展《我为重大项目推进献一策》意见、建议征集活动。
系统各单位要结合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认真选树典型,宣传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紧紧围绕“引领新常态 激发新活力 实现新突破”主题,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创新工作举措,使全系统的各项工作,更加符合“四个突破”的要求,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
四、切实加强对“引领新常态 激发新活力 实现新突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委书记、局长沈德才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纪委书记卢俊同志担任,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下设活动办公室,由局组宣科负责全系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活动安排、督导检查和信息反馈工作。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和领导机构,并对活动做出具体安排。
(二)精心组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覆盖面,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增强主体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在系统上下形成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生动局面。
(三)突出重点。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带头更新观念,带头征求意见,带头改进工作。要突出解决思想问题这个关键,深挖思想根源,拓宽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
(四)营造氛围。各单位切实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引导力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向局网站报送活动进展情况,宣传先进典型,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广泛的开放性,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五)强化督导。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将组建活动督查组,对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掌握进展情况,确保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015年3月
10.新理念引领中国新外交 篇十
2014-01-06 09:20 《学习时报》 赵可金 我要评论0 字号:
核心提示: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础,能否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直接决定着中国外交全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足迹踏遍非洲、中亚、东南亚和拉美国家,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巩固了传统友谊,赢得了真诚伙伴。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一年,也是中国外交奋发有为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全局,主动谋划,强调布局,善于谋势,积极运筹与主要大国关系,全力稳定和拓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大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深入参与和引导多边外交进程,在外交布局上更加全面均衡,在外交安排上更加科学高效,在外交运筹上更加务实高效,实现了外交运行理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中国外交呈现出奋发有为的新气象,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加强顶层设计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对中长期对外工作作出战略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观大势、谋大事,科学运筹新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对外战略,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为运筹中长期外交整体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型大国关系。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顶层设计的关键,也是中国和平发展最根本的外部影响因素。一年来,中国坚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阶段,中美进入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时期,中欧合作确定了2020战略规划,中国同发展中大国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中国大国外交布局更加均衡,合作水平明显提升,正在步入良性互动的健康发展轨道。
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签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中俄联合声明》,签署了一大批被称为“世纪合同”的合作协议,中俄元首一年来五次会面,相互合作和国际战略协调保持高位运行,成为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典范。2013年6月,中美元首实现庄园会晤,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明确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发展内涵,中美元首在2013年实现两次会晤,拜登副总统访华,第五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第四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第24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对话成功举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正在不断得到充实。此外,2013年11月,第16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成果举办,双方宣布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为未来5~10年的中欧合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出席金砖领导人峰会,中国与发展中大国的伙伴关系有了新的提升。可见,构建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中心,开启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新方向。
经略周边战略。在科学谋划大国关系的基础上,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和平发
展大局,将经略周边作为中国战略重心,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就任后首访首站都选择了周边国家,中国同周边21个国家开展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交往,基本实现了高层交往全覆盖。中央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工作座谈会,对周边战略目标、外交方针、总体布局和工作思路进行了科学部署,明确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外交倡议,积极推动10+1、10+
3、东亚峰会、上海合作组织等各种区域合作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地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引发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高度关注,安定了四邻,巩固了周边,开创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
正确义利观。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础,能否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直接决定着中国外交全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足迹踏遍非洲、中亚、东南亚和拉美国家,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巩固了传统友谊,赢得了真诚伙伴。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等非洲三国,会见1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签署了40多个合作文件,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发展的新措施,巩固了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友谊。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拉美三国,签署了24项合作文件,与加勒比地区八国领导人分别举行双边会谈,宣布支持加勒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受到各方热烈欢迎。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强调同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大力弘扬正确义利观,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互利共赢的方针,“要讲感情,讲危难之中见真情”,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的提出,意味着中国不仅把自己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外交关系时更加进取担当,更强调履行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经济、政治乃至话语权上的支持。
负责任大国。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中国日益强调承担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一年来,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以及阿富汗和平重建等问题的解决,坚定不移地做和平维护者和促进者,为叙利亚问题重回政治解决轨道、六国与伊朗达成协议以及管控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达成WTO诞生18年来的首个贸易协定,为这一全球贸易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参与制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中国领导人积极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G20、东亚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与冰岛、瑞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由贸易区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谈判进展顺利。特别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进一步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信息,得到了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统筹型外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善于把握大局,科学统筹全局,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加强对外事工作的统筹协调,逐步建立健全了内外兼顾、通盘筹划、统一指挥、统筹实施的统筹协调体系,推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涉外各部门牢固树立“外交一盘棋”理念,保障了中央对对外工作的领导、决策、管理、处置等各项功能顺利实施,保证了中央对外战略意图的实现。2013年以来,在总书记的直接领导下,中央加强了有关机制建设,逐步理顺体制机制,制定了明确规定,加强与规范外事和外事管理工作,有力改进和加强了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特别是加强务实外交,围绕群众面临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大督查落实,提高便民、利民服务效率,加强部际协调机制、央地沟通机制、内外联动机制和官民合作机制建设,与国内外政府机构和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逐步探索建立多方联动的外交服务共同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着力从顶层设计角度对中长期对外工作作出战略规划,这是外交科学统筹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中央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综合施策,必将开辟中国外交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积极策略运筹
政策和策略是党和政府的生命。要想将顶层设计的国家纲领和战略规划贯彻落实,离不开在对外政策的具体执行环节顺势而为,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及时制定正确的政策与策略。2013年,中央统筹内政外交战略全局,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着眼于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加强策略运筹,主动布局,精准发力,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新实践,实现了中国外交的新突破。
增强战略定力。作为经济体量居世界第二的庞大经济体,克服内外压力最关键的是稳定国内外的信心,增强战略定力。十八大以来,中国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成为统率中国战略全局的核心。2013年1月28日,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作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中国增强战略定力,主要体现在坚持改革开放和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上。在2013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方针,全力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头。2013年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强调,中国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表明中国已经具备大国自信,选择了一条兼顾当前和长远的转型升级之路。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度改革上来,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中国外交越
来越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外交正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在全球范围内稳步展开。
注重科学运筹。中国有170多个建交国家,参与了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如果不能有效运筹有限的外交资源,是不能达到日益上升的外交需求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方式上进行了科学运筹,在双边外交中拓展多边外交舞台,在多边外交中强化双边外交,实现了外交效果的务实高效。
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出访行程安排来看,十分重视在双边外交中拓展多边外交舞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非德班访问期间,同非洲国家领导人举行早餐会,在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期间与拉美11国领导人举行午餐会。李克强访问罗马尼亚期间,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开展了很好的对话和交流。此种在双边外交中构建多边外交舞台,大大节省了外交资源,拓展了中国多边外交的舞台,取得了很好的外交效果。
同时,中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利用多边外交舞台开展双边外交,增强多边外交的影响力。习近平在出席G20峰会前后,安排对一些重要国家进行访问,提前就一些重大问题释放声音,引发各方面的关注,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举行双边会晤,交流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为多边外交提供中国方案。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前后,也开展对一些国家的访问,提出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外交倡议,并在峰会期间与多国领导人开展双边会晤,交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深化双边协调和务实合作,效果突出。
此外,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在重大外交活动中创新外交方式,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比如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开展的庄园外交,受到世界关注,对增进中美理解和扩大共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巴厘岛APEC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为普京总统送上生日礼物,开展“蛋糕外交”,以及彭丽媛作为主席夫人开展“第一夫人”外交,为首脑外交锦上添花。所有这些外交创新,符合外交科学规律,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抓住主要矛盾。策略运筹并非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2013年的中国外交,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直面矛盾和挑战,在外交事务上更加进取担当,尤其是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主动发声,下先手棋,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了此前一度被动的外交态势,赢得了中国外交的良好开局。
面对中国周边环境“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复杂局面,中央领导频频出访,采取“先外围后周边”的思路,努力寻求缓和周边外交局势的对策。总书记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与普京总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发展的方向,保持了高位运行,稳定了周边外交的半壁江山。随后,李克强总理首访印度,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议,得到印度积极回应。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2013年下半年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出席一系列东亚领导人峰会,提出了许多受到高度关注的外交倡议,中国周边局势得以稳定。特别是在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管控钓鱼岛争端、推动南中国海合作方面,中国领导人果断决策,夯实了中国周边战略的稳定基石。在此基础上,中央召开首次周边工作会议,对经略周边提出全面部署,巩固了外交胜利果实。
坚持底线思维
一个国家越具有国际影响力,面对各种明枪暗箭式的战略考验越大,越要求其外交具有底线思维。在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既要争取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又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利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一年来,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外交坚守底线,敢于和善于捍卫国家利益,牢牢把控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
坚守原则底线。大国必须是一个有原则的国家,而且在原则问题强调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大国担当。一年来,中国在钓鱼岛主权、东海防卫识别区、南中国海争端等事关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不仅自己要坚守原则底线,而且还要重视履约践诺的底线,如果其他国家挑战中国坚持的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原则,中国则敢于动用全部资源施加反制。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中国外交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主动发生,主动布局,赢得了有利于我国的外交态势。在划设东海防卫识别区问题上,中国坚持原则,主动施策,精巧发力,顶住各种压力,维护了我国正当权益。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中国坚持原则,掌握尺度,你进一步,我进一步,绝不吃亏,也不升级,实现了“打破实控未失控”。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牢牢把握维持地区和平稳定大局,积极致力于互利共赢,推动外交谈判顺利进行,反映出日臻娴熟的外交技巧。对于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不负责任的政治言行和外交表态,中国也坚持原则,敢于批评,并采取适当举措,在不升级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外交斗争。即便中国卷入周边国家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也必须恪守在内政问题上的国际关系原则,不能逾越外交政策底线。
树立大国心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作为一个综合国力快速上升和社会模式与众不同的大国,受到来自各方的怀疑、批评乃至打压都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批评和打压,中国不怕批评,不怕打压,甚至面对打压,从容应对,妥善处理,呈现出大国必备的心态。
中国领导人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积极引导舆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时,要么主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要么在外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主动向世界介绍出访的目的和中国的政策主张,不回避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表现出自信从容的大国心态。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选派专家学者和相关官员,应邀到各国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政策变化,主动解释中国的政策,回应外国的关切,正在走向良性互动。同时,培养大国心态,关键是振奋民族精神。2013年8月,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弘扬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2013年的公共外交强调奋发有为,孔子学院、友好
城市、对外传播等有了迅猛的发展。中国已与世界上131个国家,建立了2022对友好城市市洲,关系友好城市已成为中外地方政府和城市在各个领域交流的主要渠道。孔子学院和课堂的布点已经覆盖了占世界人口88%的国家,有120个国家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8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还有400所国外大学在排队申办,等待审批。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为代表,实施传播走出去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网络,主动设置议题,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影响力日益上升。文化部大力开展对外文化工作,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加大。国侨办侨务公共外交也发展迅猛,美国华侨反对ABC主播的抗议活动影响力受到重视。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大力实施服务企业走出去工程,多次召开研讨会,推动外交资源和企业资源的统筹利用。此外,在热点问题上,中国主动设置议题,开展危机公共外交,效果良好。
做好两手准备。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向好的方向争取和发展的可能,也有恶化乃至失控的危险。一年来,中国坚定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有力遏制了个别国家侵犯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非法行径。同时,中国主张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找妥善解决办法。中方同东盟国家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同文莱、越南就推进共同开发与海上合作达成一致,维护了南海的和平稳定。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
在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中国既要不急不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事情向积极的一面转化,通过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成问题得到解决。与此同时,中国也要做好最坏的准备,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比如在南海问题上,相比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其他问题都是小问题。只要不改变现状,不挑战原先达成的原则和共识,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谈判解决。一些国家暂时有困难,中国也可以伸以援手,共克时艰。但如果非得要以此挑战底线,进而引发冲突和更严重的后果,中国也不怕,要做好最坏情况的打算,特别是军事斗争的准备。总之,和平欢迎,战争也不怕,唯有坚持原则,进退有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海问题。在南海问题上是如此,在其他问题上亦是如此。
【树立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学习心得12-09
新课程教学理念学习体会08-25
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08-06
管理新理念新措施07-24
新课堂 新理念 新风采11-25
新课程标准理念是什么06-14
安全防范系统新理念08-30
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