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探伤方法与应用(精选8篇)
1.rt探伤方法与应用 篇一
汽车维修中五大探伤方法
工业无损探伤的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探伤方法有五种,即人们常称的五大常规探伤方法。长沙机电汽车学院将介绍五大常规探伤方法及其特点。五大常规探伤方法概述
五大常规方法是指射线探伤法、超声波探伤法、磁粉探伤法、涡流探伤法和渗透探伤法。
1、射线探伤方法
射线探伤是利用射线的穿透性和直线性来探伤的方法。这些射线虽然不会像可见光那样凭肉眼就能直接察知,但它可使照相底片感光,也可用特殊的接收器来接收。常用于探伤的射线有x光和同位素发出的γ射线,分别称为x光探伤和γ射线探伤。
2、超声波探伤方法
通常用超声波探头与待探工件表面良好的接触,探头则可有效地向工件发射超声波,并能接收(缺陷)界面反射来的超声波,同时转换成电信号,再传输给仪器进行处理。根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常称声速)和传播的时间,就可知道缺陷的位置。当缺陷越大,反射面则越大,其反射的能量也就越大,故可根据反射能量的大小来查知各缺陷(当量)的大小。常用的探伤波形有纵波、横波、表面波等,前二者适用于探测内部缺陷,后者适宜于探测表面缺陷,但对表面的条件要求高。
3、磁粉探伤方法
磁粉探伤是建立在漏磁原理基础上的一种磁力探伤方法。当磁力线穿过铁磁材料及其制品时,在其(磁性)不连续处将产生漏磁场,形成磁极。此时撒上干磁粉或浇上磁悬液,磁极就会吸附磁粉,产生用肉眼能直接观察的明显磁痕。
磁力探伤中对缺陷的显示方法有多种,有用磁粉显示的,也有不用磁粉显示的。用磁粉显示的称为磁粉探伤,因它显示直观、操作简单、人们乐于使用,故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不用磁粉显示的,习惯上称为漏磁探伤,它常借助于感应线圈、磁敏管、霍尔元件等来反映缺陷,它比磁粉探伤更卫生,但不如前者直观。由于目前磁力探伤主要用磁粉来显示缺陷,因此,人们有时把磁粉探伤直接称为磁力探伤,其设备称为磁力探伤设备。
4、涡流探伤方法
涡流探伤是由交流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作用于待探伤的导电材料,感应出电涡流。如果材料中有缺陷,它将干扰所产生的电涡流,即形成干扰信号。用涡流探伤仪检测出其干扰信号,就可知道缺陷的状况。
5、渗透探伤方法
渗透探伤是利用毛细现象来进行探伤的方法。对于表面光滑而清洁的零部件,用一种带色(常为红色)或带有荧光的、渗透性很强的液体,涂覆于待探零部件的表面。若表面有肉眼不能直接察知的微裂纹,由于该液体的渗透性很强,它将沿着裂纹渗透到其根部。然后将表面的渗透液洗去,再涂上对比度较大的显示液(常为白色)。放置片刻后,由于裂纹很窄,毛细现象作用显着,原渗透到裂纹内的渗透液将上升到表面并扩散,在白色的衬底上显出较粗的红线,从而显示出裂纹露于表面的形状,因此,常称为着色探伤。
2.rt探伤方法与应用 篇二
本试验选择免疫抑制性受体PD-1及其配体基因, 建立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以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IBDV) 感染4周龄健康雏鸡, 检测鸡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 中3种基因在IBDV感染后第7天的变化, 对鸡免疫抑制状态下PD-1、PD-L1、PD-L2的表达水平进行准确定量, 为PD-1及其配体的定量检测提供技术平台。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株及试验动物
IBDV毒株, 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提供;3周龄健康雏鸡, 经RT-PCR和ELISA检测IBDV抗原及抗体均为阴性, 购自新乡周边鸡场, 隔离饲养并观察1周后进行试验。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淋巴细胞分离液, 购自天津灏阳生物有限公司;质粒提取试剂盒、PCR产物纯化回收试剂盒, 购自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有限公司;p MD18-T载体、AMV反转录酶、RNA酶抑制剂、r Taq DNA聚合酶、Ex Taq DNA聚合酶 (Hotstart Version) , 均购自Ta KaRa公司;红细胞裂解缓冲液, 购自Bio Legend公司;SYBR GreenⅠ、TRIzol试剂, 购自Invitrogen公司。
1.3 鸡PD-1、PD-L1、PD-L2、β-actin mRNA qRT-PCR方法的建立
1.3.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根据Gen Bank中PD-1、PD-L1、PD-L2 (登录号分别为XM_422723、XM_424811、XM_424812) 基因及管家基因β-actin (登录号为XM_429312) 的基因序列, 应用Oligo7软件在保守区设计qRT-PCR特异性引物, 见表1, PCR引物由Ta KaRa公司合成。
1.3.2 鸡PD-1、PD-L1、PD-L2及β-actin重组质粒的构建
提取4周龄雏鸡PBMC总RNA进行反转录, 并以反转录产物为模板, 利用合成的PD-1、PD-L1、PD-L2及β-actin引物, 分别扩增PD-1、PD-L1、PD-L2及β-actin目的基因片段。PCR产物经0.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回收纯化, 与p MD18-T载体连接后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中, 经PCR及测序鉴定后测定其浓度, 并计算质粒拷贝数。计算公式:拷贝数 (copies/μL) =浓度 (ng/μL) ×6.02×1014/分子质量。对各质粒进行10倍倍比稀释为1×101~1×108copies/μL, 作为重组质粒标准品。
1.3.3 PD-1、PD-L1、PD-L2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以10倍系列稀释的重组质粒标准品 (1×101~1×108copies/μL) 为模板, 经qRT-PCR检测后, 计算Ct值并绘制标准曲线。
1.3.4 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
将重组质粒标准品按照1∶10比例稀释8个梯度 (浓度为1×101~1×108copies/μL) 。按照上述反应条件进行荧光定量RT-PCR扩增, 确定检出下线, 并对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将4种重组质粒标准品分别以10倍梯度稀释作为模板进行qRT-PCR扩增, 各进行5次批内重复检测和4次批间重复检测, 批间重复检测每种样品设3个重复, 同时设无模板阴性对照, 计算批内、批间变异系数 (CV) 评价重复性。
1.4 临床样品检测应用
为了检测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将4周龄健康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10只/组, 试验组通过点眼、滴鼻感染IB-DV稀释液, 0.1 m L/只;对照组用灭菌PBS做相同处理。感染后第7天于翅下静脉采集所有雏鸡的10%柠檬酸钠抗凝血2 m L, 参照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的说明书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 用于总RNA的提取。提取的RNA用微量分光度计测定浓度, 严格按照反转录试剂盒操作说明书反转录成c DNA, 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鸡PBMC中PD-1、PD-L1、PD-L2的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组质粒标准品制备的结果
以鸡PBMC反转录产物为模板进行常规PCR扩增, 分别扩增PD-1、PD-L1、PD-L2及β-actin基因片段。重组质粒DNA的测序结果表明, 插入片段与原始的序列同源性为100%。重组质粒标准品纯化后OD260 nm/OD280 nm值均在1.80~2.00之间。
2.2 标准曲线建立的结果
分别以PD-1、PD-L1、PD-L2及β-actin的重组质粒标准品为模板, 进行RT-PCR扩增, 建立标准曲线。结果表明, 4种分子皆有良好的扩增曲线, 直线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0, 在1×101~1×108copies/μL范围内检测效果良好, 其动力学曲线和标准曲线见图1。
1.1×106;2.1×105;3.1×104;4.1×103;5.1×102;6.1×101。
2.3 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分析结果
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PD-1、PD-L1、PD-L2及β-actin的检测下限均为10 copies/μL;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 4种分子熔解曲线均出现单一狭窄峰, 均能够扩增到与预期目的片段同样大小的特异性片段, 没有生成非特异性产物和引物二聚体, 结果见图2;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 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 重复性良好, 结果见表2。
M.DL-2 000 Marker;1~4.分别为PD-1、PD-L1、PD-L2和β-actin的RT-PCR产物
2.4 临床样品检测应用 (结果见图3)
注:与对照组比较, *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图3可知, 在IBDV感染后的第7天, 病毒载量在雏鸡体内达到最高, 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雏鸡PBMC中PD-1、PD-L1及PD-L2 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 (P<0.05) 。
3 讨论与结论
研究发现, 某些病毒的感染可以诱导PD-1及其配体PD-Ls的表达, 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病毒载量和疾病的进展呈正相关[12,13], 继而影响PD-1∶PD-Ls通路, 使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与杀伤, 引起机体产生免疫抑制和持续感染。因此, 检测鸡淋巴细胞PD-1及其配体的表达情况对反映机体免疫调节状况及评价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3.rt探伤方法与应用 篇三
关键词:PRRSV;Nsp2基因;RT-PCR诊断;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226-02
2006年以来,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猪场暴发高热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并逐渐蔓延扩散到北方各地区,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传染性疾病后来被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征,并且继发感染链球菌等,与伪狂犬等病毒混合感染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因此,建立一种能够快速,有效、准确的检测方法在 PRRS 的防控上具有重要意义。经病原分离及分子流行病學分析,国内流行的高致病性毒株主要是由1种带有Nsp2基因部分缺失以及多个位点发生突变对猪呈高致病性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PRRSV基因组毒株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M蛋白在各毒株间比较保守,同型毒株间M蛋白序列同源性大于96%,欧洲、美洲型毒株间序列同源性在78%~81%之间[1];其次N蛋白保守性较高,欧洲、美洲型毒株间的同源性在59%~63%之间,同基因型毒株之间的同源性可达 96%~100%[2]。GP5、GP3、NSP2是容易发生变异的3个蛋白,其中GP5变异程度最大,欧洲、美洲型毒株间GP5同源性仅为52%~55%[3]其次为GP3,同一毒株间同源性为 86%~98%,2个基因型毒株间GP3氨基酸同源性为54%~ 60%,GP3多数变异发生在N末端,2个基因型GP3 N末端35个氨基酸残基的一致性不到30%[4]。
在PRRSV基因组中非结构蛋白NSP2变异程度最显著,美洲型同型毒株间同源性约为80%,美洲型、欧洲型毒株间同源性仅为 40% 左右,NSP2 的中心区易变异,并且变异不仅表现为个别碱基的置换,还表现在缺失和插入上。 Gao等对PRRSV分离株HB-2 (sh)/2002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分析表明,NSP2蛋白存在编码12个氨基酸的连续36个核苷酸的缺失,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NSP2蛋白存在缺失变异现象[5]。
本研究根据 Nsp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该引物包含 Nsp2基因缺失序列,分别对高致病和经典毒株的基因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通过 RT-PCR 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长度的不同可将二者区分开来。试验结果表明,新建立的RT- PCR 鉴别方法可以达到快速、简捷、有效区分高致病性变异 PRRSV与经典型PRRSV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参考GenBank上多株PRRSV毒株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所设计这对引物覆盖Nsp2基因整个缺失区域。由于高致病性PRRSV变异株与低致病株相比发生90个核苷酸的缺失,所以高致病性株和经典株的预期扩增产物长度分别约644、734 bp。
上游引物:5′-CGAGCTTAAAGACCAGATGGAGGAG- 3′;下游引物:5′-CTTGAGCTGAGTATTTTGGGCGTGT- 3′。
按照Simply P 总R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分别对PRRSV CC-13分离株RNA基因组进行提取,进行反转录。
临床送检样品来源长春及周边地区猪场疑似PRRS病死猪的组织病料(肺脏、脾脏、肾脏、子宫和淋巴结等),组织剪碎,在冰浴中匀浆,4 ℃静置一段时间(0.5~1.0 h),10 000 r/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提取RNA。取病料上清液100 μL到灭菌1.5mL离心管中,按照R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病料RNA,进行反转录,制备cDNA,进行PCR扩增。
将PRRSV (CC-13株)、PCV2、CSFV、PRV病毒用合成的F/R引物进行PCR扩增。
用Marc-145细胞对PRRSV(CC-13株)进行病毒效价滴定,计算病毒TCID50,经测定病毒效价为105 TCID50/0.1 mL。然后依次稀释成10 000、1 000、100、10、1、0.1、0.01 TCID50,提取病毒RNA并制备cDNA,用建立的RT-PCR方法进行检测。
对上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重复3次,以检验该方法的重复性情况。用建立的RT-PCR方法检测临床送检样品,鉴定结果与N蛋白基因引物RT-PCR鉴定结果进行对比。
2 结果与分析
对PRRSV CC-13株、PCV2、CSFV、PRV进行扩增,结果只有PRRSV CC-13株出现预期结果扩增出644 bp的目的片段,说明本方法特异性较好。根据扩增片段大小判断可知PRRSV CC-13株为高致病性PRRSV变异株,结果见图1。自1996年首次确定PRRSV在中国存在以来,针对PRRSV建立了很多种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普通RT-PCR、荧光定量RT-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ELISA、胶体金、免疫荧光试验等。其中就有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如荧光定量RT-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但这些检测方法价格高,操作技术要求严,不适合用于普通临床检测。ELISA、胶体金等检测方法操作容易,但检测灵敏度与重复性又受到质疑。简单、快速、准确的RT-PCR检测方法成为目前诊断的主要方法。
经1% 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在0.01 TCID50处仍可看到特异性条带,结果表明,本方法敏感度可达0.1 TCID50(图2)。本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可以实现PRRSV的特异性扩增;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检测的敏感度可达 0.1 TCID50,表明本方法的敏感性較高,可以较敏感地检测到样品中的PRRSV。重复性试验表明,重复3次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方法的重复性较好。
对上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重复3次,阳性情况以及扩增条带大小情况与上述结果一致。
用本试验建立的RT-PCR方法,对长春及周边送检的60份病料进行盲检,结果有10份病料为阳性,与研究中用针对N蛋白基因的引物进行RT-PCR检测结果相一致。从图3可看出,上述部分样品中分别位于5、9、11的3个样品的扩增片段约为644 bp片段,与图4中N蛋白基因引物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可以判断出这3个阳性样品为高致病性PRRSV毒株。本试验所建立的RT-PCR鉴别诊断方法,它不仅能够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辅助手段和方法,而且还能够为流行病学研究指引方向,在辨明毒株的类型前提下,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研究。
3 结论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区分高致病性PRRSV与低致病性PRRSV的RT-PCR方法,通过验证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快速鉴别出高低致病性PRRSV毒株。
参考文献:
[1]Meng X J,Paul P S,Halbur P G,et al.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the putative M (ORF 6) and N (ORF 7) genes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syndromevirus(PRRSV):implicationfortheexistence of two genotypes of PRRSV in the U.S.A. and Europe[J]. Archives of Virology,1995,140(4):745-755.
[2]Magar R,Larochelle R,Dea S,et al. Antigenic comparison of Canadian and US isolates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the nucleocapsid protein[J]. Canadi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Revue Canadienne de Recherche Veterinaire,1995,59(3):232-234.
[3]Suárez P,Zardoya R,Martín M J,et al.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European strains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inferred from DNA sequences of putative ORF-5 and ORF-7 genes[J]. Virus Research,1996,42(1/2):159-165.
[4]Murtaugh M P,Elam M R,Kakach L T. Comparison of the structural protein coding sequences of the VR-2332 and Lelystad virus strains of the PRRS virus[J]. Archives of Virology,1995,140(8):1451-1460.
4.rt探伤方法与应用 篇四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和仪器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试剂盒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为:2015002;H5亚型禽流感抗原 (Re-6株) 、H9亚型禽流感抗原:购自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批号分别为:2013004, 2013002;新城疫抗原购自哈尔滨动物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批号:20150116;病毒RNA提取试剂盒 (离心柱法) 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20140724。
1.1.2 仪器与设备ABI 7500荧光PCR仪, 购自美国ABI公司。
1.1.3 样品来源鸡泄殖腔、后拭子共100只采自东莞市常平镇三鸟批发市场。
1.2 方法
1.2.1 核酸提取方法
在1.5m L的无菌离心管内加入50μL蛋白酶K;取200μL样品加入离心管中;加入200μL已含Carrier RNA的裂解液, 漩涡振荡15s充分混匀, 瞬时离心, 72℃, 10min;加入250μL乙醇, 漩涡振荡15s;将混合液全部吸至离心柱, 室温下12000g离心1min, 将离心柱装至新的收集管;将500μL的抑制物去除液加入离心柱, 室温下12000g离心1min, 将离心柱装至新的收集管;将500μL的去离子液加入离心柱, 室温下12000g离心1min, 将离心柱装至新的收集管;将离心柱收集管室温下14000g离心3min除去参与乙醇;将离心柱取出, 放置于新的1.5m L, 打开离心柱盖子, 72℃放置2min;在离心柱膜的正上方加入72℃预热的洗脱液50μL, 静止1min, 14000g离心1min, 核酸-20℃保存。
1.2.2 荧光RT-PCR方法
分别配置H7和N9反应体系, 每管加入反应液A 17μL, 反应液B 3μL。探针检测模式设置为:Reporter Dye1:FAM, Quencher Dye:NONE, Passive Reference:NONE。反应条件设置为:50℃15min, 1个循环;95℃15min, 1个循环;94℃15s, 58℃45s (收集荧光) , 45个循环。阴性质控无扩增曲线Undet, 阳性质控有扩增曲线, Ct值小于等于32结果成立。结果判定:如果H7及N9反应体系FAM检测通道均无扩增曲线或Ct值大于42判为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阴性;如果H7及N9反应体系FAM检测通道均有扩增曲线, 且Ct值小于等于42判为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如果仅H7或N9反应体系仅其中的扩增曲线满足判为阳性, 则只能判定H7亚型或N9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
2 结果
2.1 H7N9亚型禽流感抗原检测结果
以10-2~10-11各稀释度H7N9禽流感抗原为模板, 用离心柱法提取方法提取核酸, 然后用同一试剂盒方法同时上机检测, 检测结果为H7能检测出1:10-10抗原稀释度, N9能检测1:10-9抗原稀释度, 详细结果见表1。
2.2 特异性试验检测结果
分别用H7N9亚型禽流感抗原、H9亚型禽流感抗原、H5亚型禽流感抗原、新城疫抗原强1:1000稀释, 用离心柱法提取方法提取核酸, 用同一试剂盒方法同时上机检测, 结果为阳性质控、临界阳性质控和阴性质控成立, H7N9亚型禽流感抗原H7反应体系CT值为19.01, N9反应体系CT值为20.22, H9亚型禽流感抗原、H5亚型禽流感抗原、新城疫抗原的H7和N9体系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3 重复性试验
用离心柱法3次平行提取病毒RNA为模板, 同时用同种试剂进行检测, 对其重复性进行分析, 变异系数 (CV) 为1.13%, 重复性良好。
2.4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检测100份鸡泄殖腔、喉拭子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重组的A型流感病毒, 2013年2月在中国华东地区首发并呈高度散发状态, 虽然对家禽无症状或低致病性, 但对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此病对家禽无症状或低致病性, 所以应用快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对该病进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荧光PCR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特异方法已广泛用于动物疫病监测和发生动物疫情时的早期诊断该方法操作简便, 从核酸提取到出结果仅需3h, 荧光PCR不仅实现了常规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 而且与常规PCR相比, 荧光PCR技术由于多使用了一条可与模板互补配对的荧光探针, 提高了特异性, 并且由自动化仪器收集荧光信号, 避免了肉眼判断的主观性, 又可进一步提高灵敏度;荧光PCR技术全封闭反应, 无须PCR后处理, 避免污染, 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根据试验结果, 应用建立的荧光RT-PCR方法检测H7N9亚型禽流感抗原, H7体系可以检测到1:10-10抗原稀释度, N9体系能检测到1:10-9抗原稀释度, 且对H9亚型禽流感抗原、H5亚型禽流感抗原、新城疫抗原无交叉反应, 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为1.13%, 证明该方法敏感度比较高, 特异性好, 重复性好, 适合大规模的动物疫病监测。
参考文献
[1]Y.M.Saif, 等.禽病学[M].第1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147-166.
[2]朱闻斐, 等.H7亚型禽流感病毒概述[J].病毒学报, 2013, 29 (3) :245-249.
[3]张险朋, 等.三种核酸提取方法检测禽流感病毒的比较[J].动物医学进展, 2014, 35 (11) :116-119.
[4]Gao R, et al.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 (H7N9) virus[J].N Engl J Med, 2013, 368 (20) :1888-97.
5.rt探伤方法与应用 篇五
关键词:锻件 直探头 探伤灵敏度 比较
中图分类号:T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04-01
锻件的制造主要由铸造、锻造、热处理及机械加工4道工序组成,超声波探伤时都要用直探头探伤,有时还需要附加斜探头探伤。直探头超声波探伤中确定探伤灵敏度的方法通常有对比试块法、底波反射法和AVG曲线法。对比试块法就是制作具有相同孔径、平底孔声程覆盖工件检测范围的对比试块,用以确定探伤灵敏度和缺陷定量的方法;底波反射法与AVG法理论上是一致的,不同点在于底波反射法在3倍近场距离之内不可用,而AVG法可以通过实测得到,随着超声波探伤仪技术的进步,底波反射法可以用DAC法代替。描述规则反射体至波源的距离、反射信号的幅度、反射面积当量大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称为AVG曲线,又称距离-波幅-当量曲线,其中A代表反射体至波源的距离,V代表反射体回波信号的幅度,G代表反射体的当量大小,英文名为DGS曲线,形象地表述了声程、波幅、当量大小之间的关系。根据通用性不同,分为通用AVG曲线(适用于所有探头)和实用AVG曲线(适用于固定探头)。与通用AVG曲线一样,x<3N区域内的实用AVG曲线只能由实测求得,当x≥3N时,理论计算与实测十分接近,因此x≥3N区域内的实用AVG曲线通常用理论计算绘制。由于工件轮廓尺寸的影响,底波法和实用AVG曲线法定量精度方面与对比试块法稍有不同,笔者根据本单位日常检测工件一般小于200 mm的实际情况,用不同规格的直探头在DB-P-Z20-4、DB-P-Z15-2、DB-P-Z10-2平底孔对比试块上分别进行试验,得出了实用AVG曲线法在上述对比试块上的试验结果。
1 试验条件和方法
1.1 试验条件
(1)仪器:HS600型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
(2) 探头:2.5P10、2.5P14、2.5P20直探头。
(3)试块:DB-P-Z20-4、DB-P-Z15-2、DB-P-Z10-2平底孔试块。
(4)耦合剂:68号机油。
1.2 试验方法
HS600型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具有部分实用AVG功能(仅限于制作声程≥三倍近场部分),而且具有单点实用AVG能力,测试结果与底波反射法理论计算相同,所以试验用直探头测出每个试块的第一次底面回波后建立实用AVG曲线,再用此曲线测量试块中平底孔的当量直径。底波法和实用AVG法与对比试块法使用上的不同点在于探头和工件纵波声速的真实性上,因为声速和频率参与定量计算,因此根据探头入厂检测报告如实输入频率参数,纵波声速通过超声波探伤仪自动校准后输入,这样得到的实用AVG曲线才准确。
2 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虽然平底孔的声程在3倍近场距离之外,符合理论要求,但是2.5P14直探头对DB-P-Z10-2试块中Φ2 mm平底孔的检测结果超差较多,已经超出探伤精度±2dB的要求,更换一只同规格的直探头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底波反射法和实用AVG法得出的结果一般均比实际值偏大,极端的时候比实际平底孔直径大50%。
具有相互平行大平面锻件是外观形状最简单的一种,测试结果显示并不是3倍近场距离以外什么探头就可以随便可以用理论计算求缺陷当量。底波法和实用AVG法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使用时必须要考虑工件轮廓尺寸的影响。
3 结语
对比试块法以数值确定的平底孔作为反射体,标定DAC曲线,去除了许多干扰定量准确性的因素,实用简单,但使用时一定要实际测量补偿值,测试结果的精确性依赖于试块制作精度,试块使用前需要进行检定,只有测试合格的试块才可以投入使用。
底波反射法和实用AVG法受到一定限制,测试结果一般偏大,优点是不需要试块,探伤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缺陷,只要在其附近完好部位测量三处底面回波,如果三处底面回波基本一致,就可以用此处底面回波作为基准建立实用AVG曲线。缺陷定量时,只要根据缺陷所在声程、缺陷回波相对底面回波的dB差值,就可以得到缺陷的当量大小。实际上,现在的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软件设计已经非常先进,能够直接给出缺陷当量、声程等参数,不需要操作者自己计算,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大大减轻了探伤人员的工作压力。
由于3种调整探伤灵敏度的方式不同,定量精度有差异,所以在检测标准允许采用的情况下,操作者使用那种调整方法在探伤报告中应予注明,便于供需双方核查探伤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检定考核委员会.超声波探伤[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
[2]GB/T 6402—2008.钢锻件超声检测方法[S].2008.
6.rt探伤方法与应用 篇六
1 材料和方法
1.1 引物
根据Gen Bank中发表的有关CSFV、PRRSV基因组全序列及部分序列,依据病毒各自的保守性区域,设计2对引物分别用于扩增CSFV 777bp和PRRSV 434 bp目的片断,引物序列如下:CFSV1:5'-GTCGTCAGTAGTTCGACG-3'(182-203);CSFV2:5'-ATGCTCTTTTGGGGCTAT-3'(941-961);PRRSV1:5'-GCCAGTTCCAGCCAGTCAATCA-3'(14929-14952);PRRSV2:5'-GCCCCGATTGAATAGGTGAC-3'(15343-15362)
引物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合成,用双蒸水稀释为100μM,-20℃保存备用。
1.2 病毒及细胞
CSFV、PRRSV、PK-15细胞、Marc-145细胞均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CSFV接种无PCV1感染的PK-15细胞,连续盲传6代后收毒。PRRSV接种Marc-145细胞,当细胞出现85%以上的CPE时收毒。
1.3 临床样品
共有来自新疆发病现地的20份送检病料,包括心、肝、脾、肺、肾、淋巴结、血液,编号为XJ-1~20;来自山东发病现地的21份患病仔猪样品(心、肝、脾、肺、肾、淋巴结),编号为SD-1~21;来自吉林发病现地的48份送检病料,包括心、肝、脾、肺、肾、淋巴结,编号JL1-1~48,18份流产胎儿病料,编号JL2-1~18;来自黑龙江发病现地的12份流产胎儿病料,编号HLJ-1~12。所有样品用于m PCR临床样品检测及单个病毒的单重PCR检测。同时将这些病料组织匀浆处理后用PK-15细胞和Marc-145细胞接种传代后备检。
1.4 病毒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用TRIzol试剂(Molecular Research Center,Inc.)参照使用说明书提取样品总RNA。
1.5 CSFV、PRRSV单重PCR反应
CSFV、PRRSV单重PCR反应在25μL体系中进行,包括10x PCR Buffer(500 m M KCl,100 m M Tris HCl,p H8.3)2.5μL,200μM d NTP 2μL,CSFV、PRRSV特异性特异性引物(Table1)10pmol各1μL,1 U Taq TM DNA聚合酶(Ta Ka Ra),c DNA模板各1μL。PCR反应程序如下:94°C,5 min;94°C,45 sec,50.4°C(CSFV)、58.6°C(PRRSV),1min;72°C,1min;72°C,10 min。取5μL PCR扩增产物于1%的琼脂糖凝胶于1×TAE(40 m M Tris-aceate[p H 8.0],1 m M EDTA)电泳鉴定。
1.6 PCR产物的鉴定
分别对CSFV、PRRSV的扩增产物进行胶回收,克隆到p MD18-T载体上,转化到DH5α,提取质粒后,送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测序。
1.7 m PCR方法的建立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1.7.1 最佳反应引物浓度:
将CSFV、PRRSV的引物浓度在以5~20 pmol的浓度之间进行m PCR反应,取5μL PCR扩增产物在1×TAE电泳液中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
1.7.2 最佳反应退火温度:
为了确定m PCR反应的最佳退火温度,将混合好的反应体系在50~60℃的退火温度条件下进行m PCR反应,取5μL PCR扩增产物在1×TAE[40 m M Tris-aceate(p H 8.0),1 m MEDTA]电泳液中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
1.7.3 最佳反应Mg2+浓度
在Mg2+浓度设为1.5 m M、2.0 m M、2.5 m M、3.0 m M、3.5 m M、4.0 m M、进行m PCR反应,取5μL PCR扩增产物在1×TAE电泳液中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
1.7.4 最佳反应d NTP浓度
将d NTP浓度以200μM、250μM、300μM、350μM、400μM进行m PCR反应,取5μL PCR扩增产物在1×TAE电泳液中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
1.7.5 最佳反应酶浓度:
将Taq TM DNA聚合酶(5 U/μL)按0.5 U、1.0 U、1.5 U、2.0 U、2.5 U、3.0 U进行m PCR反应,取5μL PCR扩增产物在1×TAE电泳液中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
1.8 m PCR方法的建立
m PCR反应由两部分组成,包括m RNA反转录成c DNA和m PCR扩增。RT-PCR反应在20μL体系中进行,包括4 m L 1 x反转录溶液[50 m M Tris-HCl(p H8.3),75 m MKCl,3 m M Mg Cl2,10 m M DTT],6 m L d NTP,1 m L随机引物(50 p M),1 m L M-MLV反转录酶(Promega Corporation)和1 m L HPRI,7μL RNA及DEPC水。PCR反应在30μL体系中进行。反应混和物包括3 m M Mg Cl2,1x PCR Buffer(500 m M KCl,100 m M Tris HCl,p H8.3),300μM d NTP,5 pmol/each PRRSV;15 pmol/each CSFV病毒特异性引物,1.5 U Ta Ka Ra Taq TM Hot Start Version DNA聚合酶(Ta Ka Ra),用DEPC水补足体积。将上述混合物RT-PCR反应管中。其反应条件为:42°C,30 min;接下来94℃预变性5 min;94℃45 s;56.8℃1 min;72℃1min;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取5μL PCR扩增产物于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
1.9 m PCR的敏感性
mPCR的敏感性参照Huang C(Huang C et al,2004)进行[9]。将目的片断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质粒经提取后用双蒸水分别进行10倍的稀释,取每个稀释度的质粒为模板进行m PCR反应,检测其敏感性。
1.1 0 m PCR的特异性
以大肠杆菌、双蒸水、PCV2、PPV、PRV、PCV1、SIV、PRRSV、CSFV为模板进行m PCR反应,检测m PCR反应的特异性。
1.1 1 m PCR的重复性实验
以建立的m PCR诊断方法,分别对已知病毒临床样品、新疆、山东、吉林、黑龙江送检的临床样品以及病料在PK-15、Marc-145的细胞培养物和正常细胞对照样品重复检测3次,以验证试验的稳定性。
2 结果
2.1 PCR产物的鉴定
将CSFV、PRRSV扩增的目的片段经测序后,将其序列与Gen Bank中发表的序列经DNAStar进行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的目的片断分别为各自病毒的的特异性条带。
2.2 m PCR最佳引物浓度
结果表明,PRRSV的引物浓度在5μmol,同时扩增CSFV的引物浓度在15μmol的条件下,m PCR反应扩增效果较好。
2.3 m PCR最佳退火温度
将混合好的反应体系在50~60℃的退火温度条件下进行m PCR反应。结果表明,m PCR反应在退火温度为56.8℃时扩增效率较好(图1)。
2.4 m PCR最佳Mg2+浓度
结果表明,m PCR反应在Mg2+浓度为2 m M条件下反应较好(图2)。
2.5 m PCR最佳d NTP浓度
结果表明,m PCR反应在d NTP浓度为300μM条件下反应较好(图3)。
2.6 m PCR最佳酶浓度
结果表明,m PCR反应在Taq TM DNA聚合酶浓度为0.3μL(1.5 U)下反应较好(图4)。
2.7 m PCR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m PCR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在病毒的单个PCR反应中,病毒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CSFV,8.5 pg;PRRSV,8.3×10-2 pg(图5)。
2.8 m PCR的特异性
以大肠杆菌、双蒸水、PCV2、PPV、PRV、PCV1、SIV、PRRSV、CSFV为模板进行m PCR反应,结果表明PRRSV、CSFV均扩增出各自的特异性条带,而其余病毒模板均未扩增出条带(图6)。
2.9 样品检测结果
对XJ-1~20、SD-1~21、JL1-1~48、JL2-1~18、HLJ-1~12临床样品经过m PCR检测。同时将这些病料组织匀浆处理后用PK-15细胞和Marc-145细胞接种传代后备检(表1)。
2.1 0 m PCR与单重PCR的比较结果
利用建立的PCV2、PPV、PRV、PRRSV单个病毒的单重PCR诊断方法与m PCR诊断方法对同一组织样品和病料的细胞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者的符合率为100%(表1)。
2.1 1 m PCR重复性实验
用建立的m PCR试验在不同时间对每份样品及病料接种细胞培养物重复检验3次,检验结果均一致。
3 讨论
PRRSV、CSFV是对养猪业造成影响最大的疾病。CSFV被OIE列为A类疾病,CSFV的自然分离株在毒性方面存在很大的变异。强毒株导致猪群急性感染和高死亡率,温和型毒株往往产生亚急性或温和型的感染,用低毒力株进行产后感染能导致温和型疾病或亚临床感染。然而,一些低毒力株能够对胎儿和新生仔猪导致死亡[10]。PRRSV被OIE列为B类疾病,在世界上养猪国家广泛流行。该病毒在主群中传播迅速,感染后2~3月能使猪群中95%的猪表现出血清阳性。PRRSV引起的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流产、死产以及弱胎,出生的弱胎往往伴有呼吸道疾病和继发感染,出生后很快死亡。有些育肥猪可能表现出轻微的呼吸道疾病和继发性感染[11]。2006年以来在我国成为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造成全国猪场流行高热病。
%
本研究建立了1种新的热启动m PCR方法用于同时检测猪的2种重要病原体:PRRSV和CSFV。试验表明,该m PCR方法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的鉴定及区分PRRSV、CSFV2种RNA病毒,能够应用于临床样品中PRRSV和CSFV的单个或混合感染。在本实验中,使用一种热启动Ta Ka Ra Taq TM Hot Start Version DNA聚合酶用于PCR反应得聚合酶,由于RT-PCR反应不得不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进行,高温加热前,该酶的特性抑制了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低温条件下由于引物的非特异性退火或引物二聚体引起的非特异性扩增。此外,对于m PCR反应,引物的设计至关重要。引物不仅决定着反应程序的退火温度,而且对m PCR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起着很大的影响。由于m PCR同时加入了多队引物,因此引物间的相互作用也影响着m PCR的反应。针对以上情况,在扩增引物的设计上要统筹兼顾,好的引物设计决定着m PCR反应的成功与否。
随着养殖集约化提高,交通运输的方便,这些都为猪群的频繁接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发生混合感染的病例增多,这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m PCR技术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具有方便、快速、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12,13,14],为病原体的常规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提供了1种新的方法。
相关知识
摘要:建立了1种一步法RT-PCR用于同时检测典型猪瘟病毒(CSFV)和猪繁殖呼吸道综合征病毒(PRRSV)的多重PCR诊断方法(Multiplex PCR,mPCR)。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CSFV、PRRSV基因组全序列及部分序列,借助DNAStar和Oligo6.0基因序列和引物设计软件,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分别用于扩增CFSV、PRRSV病毒777bp和434bp的目的片断。该mPCR由RT反应和PCR反应构成。将病毒核酸连接到PMD18-T载体,提取质粒后,以10倍进行倍比稀释,取每个稀释度的病毒核酸进行mPCR反应,对CSFV、PRRSV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8.5pg、8.3×10-2pg。以PCV2、PCV1、PPV、PRV、SIV、E.coil和双蒸水为模板进行mPCR反应,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mPCR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对临床样品的检测表明,本研究建立的mPCR诊断方法能够对CSFV和PRRSV进行快速的诊断,同时对CSFV、PRRSV在猪群中的流行病学调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大棒材超声波探伤方法 篇七
关键词:检验,超声波,探伤,大棒材,波形
1 概述
西宁特钢大棒材探伤采用超声波探伤检测系统,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和用户的要求, 不管是一般用途还是特殊用途的大棒材钢材基本上都需要进行超声波探伤。随着用户对大棒材产品内在质量、性能、规格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大棒材的探伤也越来越要求严格。那么针对大棒材钢材进行无损检测的技术在目前国内外钢结构领域应用也比较广泛。
2 超声波探伤原理及特点
超声波检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超声波探伤是利用超声能透入金属材料的深处, 并由一截面进入另一截面时, 在界面边缘发生反射的特点来检查零件缺陷的一种方法, 当超声波束自零件表面由探头通至金属内部, 遇到缺陷与零件底面时就分别发生反射波, 在荧光屏上形成脉冲波形, 根据这些脉冲波形来判断缺陷位置和大小。超声波检测与其他方法相比, 它的主要优点有:穿透能力强, 探测深度可达数米;灵敏度高, 可发现与直径约十分之几毫米的空气隙反射能力相当的反射体;在确定内部反射体的位向、大小、形状及性质等方面较为准确;仅须从一面接近被检验的物体;可立即提供缺陷检验结果;可检测材料内部尺寸很小的缺陷、可较准确地测定缺陷的长度和深度位置;超声波检验, 既不破坏成品, 半成品的完整性, 又能为产品的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还具有设备轻便, 运用灵活, 对人体及环境无害, 可作现场检测, 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但超声波探伤法由于纵波脉冲反射法存在的盲区和缺陷取向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对位于表面和近表面的某些缺陷常常难以检测, 由于材料的某些内部组织如晶粒度、金相组成、非均匀性、非致密性等, 会使缺陷检测的灵敏度和信噪比变差, 从而不能直观地显示材料中缺陷的形态和类型, 因此需要操作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完整的探伤理论知识, 才能对材料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正确的判断, 从而确定处理的方法。因此, 对超声波探伤中缺陷伤波的正确判别, 具有很大的重要意义。
3 检测方法
现场探伤检测采用纵波和横波接触法。纵波用来检测棒材内部缺陷, 适合于检测棒材内部的分层、夹渣和球状裂纹;横波用来检测棒材表面和内部的纵向线状缺陷。
3.1 仪器、探头及耦合剂选用
3.1.1 仪器
仪器应符合JB1834-76《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技术条件》所规定的技术性能指标, 并应具有衰减器。西宁特钢大棒材探伤探测仪器选用CTS-22探伤仪。
3.1.2 探头
接触法探伤采用工作频率为2.5-5MHZ;晶片直径或边长为10-20MM的直探头、双斜探头及线聚焦探头。根据需要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探头, 西宁特钢大棒材探伤选用单晶直探头和单晶斜探头两种探头。
3.1.3 耦合剂
接触法探伤采用20#-40#机油或其他介质作耦合剂。
3.2 检测方法
3.2.1现场探伤检测采用纵波和横波接触法, 选用单晶直探头和单晶斜探头。
3.2.2探测仪器选用CTS-22探伤仪
调整底波反射度为80%高, 此时面板旋钮位置, 衰减器33 d B, 增益5, 抑制4, 发射强度“强”。
3.2.4查形式:在探伤检测扫查中, 对整支钢大于2/3圆周、横向扫查, 方式见图1所示。
4 波形的分析
超声波探伤除了确定工件中缺陷的位置和大小外, 还应尽可能叛定缺陷的性质。不同性质的缺陷危害程度不同, 例如裂纹就比气孔危害大的多。因此, 缺陷定性十分重要。
4.1 根据加工工艺分析缺陷性质
工件内所形成的各种缺陷与加工工艺密切相关, 如焊接过程可能是气孔, 夹渣, 裂纹等。铸造过程就可能产生缩孔, 疏松等。锻造过程就可能产生夹层, 折叠, 白点等。
4.2 根据缺陷的特征分析缺陷性质
对于平面缺陷, 在不同的方向上探测, 其回波高度不同。在垂直于缺陷方向探测, 缺陷回波高, 在平行于缺陷方向探测, 缺陷回波低, 甚至没缺陷回波。一般的裂纹, 夹层, 折叠等缺陷就是平面形缺陷。
对于点状缺陷, 在不同方向上探测, 缺陷回波无明显变化。一般的气孔, 小夹渣等是点状缺陷。
对于密集形缺陷, 缺陷波密集互相彼连, 在不现的方向上探测, 缺陷回波类似。一般白点, 疏松, 密集气孔等属于密集形缺陷。
4.3 根据缺陷波型分析缺陷性质
静态波形:单个缺陷一般是独立出现的, 而密集缺陷是杂乱出现且互相彼连。
动态波形:不同性质的密集缺陷的动态波形对探头移动的敏感程度不同。白点对探头移动很敏感。但夹渣对探头的移动不太敏感。
4.4 根据底波分析缺陷的性质
工件内部存在缺陷时, 超声波被缺陷反射使底面的声能减少, 底波高度降低, 甚至消失。当缺陷波很强, 底波消失时, 可认为是大面积缺陷, 如夹层, 裂纹等。
当缺陷波与底波共存时, 可认为是点状缺陷 (如气孔, 夹渣等) 或面积较小的其他缺陷。
当缺陷波为互相彼连高低不同的缺陷波, 底波明显下降时, 可认为是密集缺陷, 如白点, 疏松, 密集气孔和夹渣等。
当缺陷波和底波都很低, 或两者都消失时, 可认为是大而倾斜的缺陷或是疏松。若出现“林状回波”, 可认为是内部组织粗大。
结束语
在大棒材超声波检验过程中, 发现在伤波显示中存在大小、长度不等的缺陷, 其中缺陷分布于钢材的局部、头部或贯穿整支钢材, 缺陷伤波反射有连续和不连续的形式, 最后总结出了检测方法和缺陷伤波判别定性结果。
参考文献
[1]贺霖.中厚钢板的超声波探伤[J].中国设备工程, 2007
[2]任森智, 张新胜.我国钢结构焊缝无损检测探析[J].山西建筑, 2007.5
8.rt探伤方法与应用 篇八
一、无缝钢管探伤现状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无缝钢管的年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并明显呈现出高性能的发展趋势。耐腐蚀、抗挤压的油井管和高压锅炉管及高质量的石油裂化管、石油石化输送管线管等, 将成为需求的热点。由此, 对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 我国冶金行业对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的检测主要集中应用在φ89~159mm规格, 并大多采用传统的穿过式线圈的涡流探伤或者独立水槽式超声检测方法。对于高质量中口径钢管的探伤, 一般采用漏磁法或水压实验。在国内, 尚没有钢管漏磁探伤设备, 而进口漏磁探伤设备价格昂贵, 国内大多数企业难以接受;并且水压试验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特别是在操作者责任心不高的情况下, 水压检验形同虚设。因此, 实现无缝钢管的探伤已经成为冶金钢管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旋转超声、穿过式涡流的联合探伤原理
1. 超声检测无缝钢管的机理及优缺点
超声波在被检测材料中传播时, 材料的声学特性和内部组织的变化对超声波的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超声波受影响程度和状况的探测了解材料性能和结构变化的技术称为超声检测 (见图1) 。无缝钢管超声检测方法通常用脉冲反射法。整套系统包括检测装置、检测附件两部分, 采用数字超声分析技术、DAC曲线分析、多幅技术, 实现缺陷自动检测, 并输出自动分选信号、报警及标记信号。
仪器产生的多个高压脉冲, 脉冲加到晶体通过耦合剂渗透到被检测材料中, 当工件内部存在缺陷、材质不连续等情况时, 将引起回波时间的变化, 仪器通过对测量回波的时间和声速进行处理, 实现缺陷检测和位置判定。
超声检测法的穿透能力较大, 在钢中的有效探测深度可达1 000mm以上, 对裂纹、夹层等探伤灵敏度较高, 并可测定缺陷的深度和大小, 操作简单安全, 易于实现自动化。不足之处有:要求被检查表面有一定的粗糙度;需有耦合剂保证耦合;由于超声发射到检查表面, 在折射的同时有部分声源被反射回去, 因此存在检测盲区, 需要其他检测方法来弥补。
旋转式超声波检测主要检测横向、纵向、分层及测厚, 探头的布局对检测速度影响非常大, 如纵向缺陷检测速度20~40m/min, 横向缺陷检测速度4~8m/min, 为此, 此法可主要针对纵向缺陷, 高速高效检测“横向缺陷”时可采用穿过式涡流检测。
导电滑环属于电接触滑动连接应用范畴, 特别适合应用于无限制的连续旋转, 同时又需要从固定位置到旋转位置传送功率或数据的场所, 采用非接触式可以提高旋转速度与信号的除数的稳定性。
2. 穿过式涡流检测的机理和优缺点
当载有交变电流的检测线圈靠近导电试件时, 试件中会产生涡流, 涡流的大小、相位及流动形式受到试件导电性能的影响。涡流也会产生一个磁场, 这个磁场反过来又会使检测线圈的阻抗发生变化。因此, 通过测定检测线圈阻抗的变化, 就可以判断出被测试件的性能及缺陷。常规探头有点式、平面式 (见图2) 、穿过式、组合式等。
涡流探伤法对于钢管的横向缺陷或者孔状缺陷的检测灵敏度很高, 对沿钢管轴向分布的裂纹和折叠缺陷的检测灵敏度不高, 因此采用“穿过式”主要针对横向缺陷。
3. 组合方法的优势
电容耦合旋转超声 (见图3) 与穿过式涡流组合检测, 可有效检测无缝钢管的“横向/纵向缺陷”, 并能够实现高效的特点,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 并可解决检测盲区、检测深度的问题。
三、无缝钢管自动探伤探头定位机械结构
在自动探伤中, 效应和耦合层稳定性差是漏检和误报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 由于提离波动及耦合层厚度变化引起检测可靠性下降问题成为自动探伤技术应用的瓶颈。
解决提离效应的办法主要有探头的机械跟踪法、探头线圈的桥式接法、改变检测线圈LC回路的电容值和使用多频检测技术等。除机械跟踪法外, 其他的几种解决办法都是通过改进探头和仪器来实现的。机械跟踪只改进探头架, 防止提离间隙的变化, 最常用的探头机械跟踪模式有两种:一是采用辊轮限位与气缸或弹簧顶推相结合的方法, 使检测探头与被检工件表面之间保持恒定距离, 虽然这种方法对抑制提离效应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但同时会使振动噪声加大;另一种采用探头机械跟踪, 利用测距探头即时测出探头提离间隙的波动情况, 并用测距信号来控制步进电机带动检测探头动作, 保证探头与被检工件之间的间隙恒定。这种方法适用于板材或坯材等平面扫查探伤, 缺点是反应速度慢、结构复杂。
如果将探头装入一个模块中, 采用二级弹簧顶推使检测探头与工件表面距离保持恒定, 提高了探头随动性, 探伤效果也得到保证。
四、实际应用
无缝钢管分为无缝钢管 (冷拨、热扎) 、波纹管、螺旋焊管等。以石油套管为例, 应用涡流+超声自动探伤检测的结构如图4所示。
【rt探伤方法与应用】推荐阅读:
探伤工作总结07-11
钢轨探伤安全技术措施08-05
射线探伤仪操作手册07-30
园林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与应用09-25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教学方法探讨06-13
股票的操作方法应用06-30
英语考研应用文写作复习方法10-02
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及其应用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