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

2024-11-17

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共10篇)

1.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 篇一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

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过程:

一、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二、导入:

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三、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2.精选语文爱莲说教案优秀 篇二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

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背诵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描写莲花的诗句。

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学习宋代周敦颐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爱莲说》。

二、预习展示

1.字词注音展示

蕃 fán 涟 lián 亵 xiè 濯 zhuó

噫 yī 颐 yí 淤泥yū 鲜有闻xiǎn

2.作家作品展示

周敦颐(1017-1073) ,北宋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谈谈《爱莲说 》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朗读基调。

(1)一生读,

(2)男女生读

(3)齐读

(4)师生评价

3.再次走进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直接描写莲的句子,说说各体现了什么品质。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研读品味

(1)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2.组内交流

3.班上展示

各组派一人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展示,之后讲评。允许听者质疑。

(多媒体可展示有关美句以及答案)

4.背诵课文

采用当堂背诵的模式,鼓励学习小组推荐“最佳背诵者”展示背诵效果,并进行评价。

四、达标测试

1.学生做“当堂达标检测题”,教师监考。

2. 学生做完后,组内相互批改, 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

3.各组汇报批改情况,尤其是错得比较多的题。

五、总结反思

1.学后反思

学生谈感受,谈收获,反思不足等。

2.教后反思

3.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 篇三

一、教材定位:

《爱莲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短文两篇》里的第二篇课文。前几课分别为《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和《陋室铭》。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要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立人生标杆,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文章通过对莲高贵品格的描写,赞扬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讽刺了追名逐利的世俗之徒,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学习这篇文章主要要求学生把握“莲”的形象,理解莲的品质,掌握以花喻人、衬托等手法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利用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的能力,自主思考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较难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联想、想象的能力,所以在分析“莲”的外形所对应的“君子”的品格时,可以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做出较为合理的推断。但是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影响,他们在把握作者对菊、对牡丹的态度时会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适时地引导。

三、教学设想:

1.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唯“言”独尊,着眼于应试的教师们把“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作为教学目标,唯恐学生遗漏一词半句,于是一篇篇语句优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便被肢解成碎片,对“文”的鉴赏品析轻描淡写,如蜻蜓点水。而如今不少人又披着新课改的外衣,扛着“人文大旗”,开始大声呼唤“文”的价值,但是矫枉过正,走进了另一个误区,文言文的课堂俨然成了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品德课,基础字词句的积累又被忽略了。文言文教学,不能总在“文”与“言”的两难中乱冲乱撞,在这两端间必须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黄金分割点”,只有“文”“言”和谐统一了,文言文教学才能走出低效之轮回,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古代文化遗产带来的乐趣。基于上述思想,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先请学生就“爱莲说”这个标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的引领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并翻译解读。这样“以文悟言”就把“文”和“言”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解决了二者割裂的问题,也解决了侧重一方偏废另一方的问题。

2.我校施行学案教学已经多年,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有效引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非常有价值。所以,我将认识生字、作家简介、文体知识、译读课文等较为简单的问题都通过学案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请他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3.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能加深理解,同时唤起情感。本课的教学设计了五次诵读,分别为学生个别读、教师范读、小组读和两次全班齐读,五次诵读的任务各不相同,并且有梯度,层层递进。从读准字音、断句的浅显要求,到读出情感读出体悟的较高要求中,学生的认识也上了一个台阶。

4.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当下这种学习模式比较“流行”,或是因为这种模式会使人感到课堂学习氛围浓烈,就盲目地、多次地组织无效讨论。合作学习一定要建立在有需要的基础上,当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所以,本课将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安排在分析莲花的品质这个较有难度的问题中,以求达实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四、教学目标:

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汇,如可、蕃、之、濯、蔓、枝、远、鲜等。

2.了解作者周敦颐。

3.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理解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德育目标: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感受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努力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分析莲的形象,理解君子之德。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对莲、菊、牡丹的态度,感受正衬、反衬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学案教学法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青莲居士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引出,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写莲 的诗句。

设计目的:调动并拓展学生的诗词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题:解读题目,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并请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

设计目的:检查课前预习,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为之后的学习预热。

(三)初读课文,掌握正确的字音和断句。(此环节包括学生个别读,教师配乐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设计目的:检查学案预习,正音并规范断句,同时用音乐创设氛围,尝试模仿教师的语气读出感情。

(四)再读课文,译读文本:

1.通过解答学生之前的提问:“周敦颐爱莲,其他人爱什么花?”翻译并解读第一段前3句。

设计目的:通过对“文”的问题设置,解决“言”的教学重点。并请翻译的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提示学习要点,进一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解答学生之前的提问:“周敦颐为什么爱莲?莲有什么可爱之处?”翻译并解读第一段第4句。

设计目的:通过对“文”的问题设置,解决“言”的教学重点。并请翻译的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提示学习要点,进一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3.把握第一段第4句话的情感,以组为单位请学生朗读。设计目的:进一步体味作者喜爱莲赞美莲的情感。

(五)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小组合作探究莲与君子的共通之处,理解作者所抒发的“君子之志”。

设计目的:此环节是把握文章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关键所在,有一定的难度,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集体的智慧解读。

2.从成就和品德两方面介绍作者周敦颐,补充周敦颐凌然正气的小故事以及陈宪章的诗《茂叔爱莲》。

设计目的:简单了解作者的杰出贡献,重点了解作者令人敬重的人格魅力,从而进一步体会“君子之风”。

3.通过分析菊与牡丹的特点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进而译读第二段,并掌握本文以花喻人和正衬反衬的写作手法。

设计目的:仍然使用对“文”提问的方式,解决“言”的教学重点,进而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六)小结并再次配乐齐读课文:

作者不愿做___________的人,也不愿做_____________的人,他要做_____________的人。

设计目的:此环节的设置重申作者的人生理想,明确人生方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高水平地诵读,在读中感受作者洁身自好、傲然独立的的人生追求。

(七)布置作业:

小练笔:以“爱______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设计目的:复习巩固本文学到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九、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就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既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机械地将它们理解为“文”+“言”,而是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当下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所以本教学设计大胆突破,探索“以文悟言”的教学思路,即以文言文所蕴涵的文化来反照领悟“言”,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本教学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做引领者”的新课标理念。从学案设计到课堂教学,整个环节均以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主,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只在关键之处适时引导点拨,三维目标完成顺利。

第三,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新课标注重学生的 情感体验,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要达到这个目标,朗读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设计中期待让学生通过多形式,如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等,使学生读得有味,读得有神,读中有悟。而且我将朗读划分了层次和梯度,五次的朗读各有不同的作用,每一次的朗读都力图解决不同的问题,层层提高,从而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

第四,巧抓时机,适时渗透作家介绍。一堂好课,每个环节都应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每一个环节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只要科学合理,配合我的教学节奏,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是可以创造新的富于变化的。本文对作者周敦颐的介绍,关系到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所以不放在上课伊始,而放在分析君子之德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环节设计紧凑,由浅入深,过度衔接顺畅自然。各环节给学生设计了合理的台阶,难易有别,梯度明显,符合认知规律。

4.初二语文教案 篇四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初二语文教案 篇五

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

3、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4、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课文

了(liǎo)不悲笃(dǔ)

舆(yú)奔(bēn)丧

恸(tòng)亦卒(zú)

不调(tiáo)

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实词:

笃:(病)重;索:要;舆:轿子;

径:直往;素:向来,一向;卒:死

虚词:

而:表承接,不译;了:完全;

既:已经;俱:全,都。因:于是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奔丧事,一路上都没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

2.探究

(1)、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

(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独特的悼念方式?

3.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真切的体会?

第三块:布置作业

6.爱莲说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激趣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1)

莲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幻灯片2)

下面,我们一起先来讨论一下莲的形象,然后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你们的回答反映了对莲的喜爱,不过,你们喜欢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1-

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了解本文的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三、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3、4)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灯片3、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5)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3、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

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理解文意。

1、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幻灯片3、4)。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

3、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五、理清结构,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幻灯片6)。

2、作者赞美莲的优秀品质,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幻灯片7)

3、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幻灯片8)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4、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5、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幻灯片8)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6、作者写莲为什么还写菊花、牡丹呢?(幻灯片8)

六、拓展。

1、有关写莲的诗句。(幻灯片9)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七、布置作业(幻灯片10)

1、指出句子所表现的君子品格

(1)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2、说说句子的大意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教案《爱莲说》 篇七

教案《爱莲说》

一、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二、“爱莲说”的“说”是什么意思? 三、翻译课文,我读一句,你们翻译一句 四、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爱菊和爱牡丹的人? 答:用“用陶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予独爱莲”,用“世人甚爱牡丹”反衬 “予独爱莲”,以表达出作者对莲的喜爱之情。 2、第二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找出句子 反问:同予者何人 排比: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比喻: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3、 文章说明了君子有哪些品质?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淤泥而不染”,不随俗沉浮,“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 五、看最后一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现在真正的隐士和君子很少,而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人很多。 六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照应了上文哪句话 “世人甚爱牡丹” 2、结尾这一感叹表达作者对什么的鄙弃? 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 七、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求富贵名利,在污浊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君 子。 ――亓蒙

8.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八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琪罗,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课文中也提到了俄国一位的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滞(zhì)留禁锢(gù)炙(zhì)热

颔(hàn)首低眉锃(zèng)亮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gà)

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目光等)锋利,锐利。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约束,限制。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或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作者五个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3、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4、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5、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6、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

(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四、布置作业:

1、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9.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九

1.激发学诗的兴趣,积累诗的名句。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朗读本诗,把握诗的内涵,体会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

重点

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难点:朗读本诗,把握诗的内涵,体会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

教法

选择朗读、比较、探究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

时数1课时教学

时数第1课时备课

总数第28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先学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绝壁( )踩空( )顽皮( )复杂( )

兴奋( )刺激( )翻新( )展览( ) jué cǎi wán fù xīng cì fān lǎn

2.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提心___胆夜以___日多___多彩___峨壮观魂飞___散惊恐万___无穷无___不___一切目不转___

吊继姿巍魄状尽顾睛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五、分组探究题

(一)学生初读诗歌思考解决

1.从文中那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发?

2.作者从那些角度来描写水?

视觉:失声叫喊—大笑

听觉:玩耍—驱赶——展览,演出

3.作者仅仅是在写水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意志——丰碑

(二)比较探究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

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倾听思考

看幻灯片,明确学习任务。

看幻灯片,掌握先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参考工具书学习文中生字词

1.正确把握《望庐山瀑布水》和《站立起来的水》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望庐山瀑布水》主要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如:香炉峰上笼罩的云气,由于在日光映照下变成了紫色,作者就把它比喻成紫烟,又把瀑布比喻成挂在山前的河流,生动地写出山之高,落差大,瀑布水流长。同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瀑布水如同来自天际,突出瀑布水自上而下的宏伟气势。《站立起来的水》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把瀑布写活了,“它们一脚踩空”“大声叫喊着下来”“大笑着下来”“在玩耍”“在赶场”,生龙活虎,神采飞扬。别具一格的是结尾部分,作者写瀑布水是站立起来的,用它们众志成城的决心,坚强的意志,多姿多彩的生命,筑成了瀑布这巍峨壮丽的丰碑。这是多么离奇的相像,又是多么热情的赞美,瀑布在作者的笔下活了起来,站立了起来。

2.《望庐山瀑布水》《站立起来的水》《黄果树瀑布》都是写瀑布的,它们描写的角度有何异同?

《望庐山瀑布水》是单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瀑布的。《站立起来的水》从听觉角度写水的声音——像是在叫喊;从视觉角度写水的形态——像是在玩耍、被驱赶着的、在赶场;还从观察者的角度写人的感受:感觉水是重叠着,站立起来的,有决心,有意志,有生命。《望庐山瀑布水》《站立起来的水》写的都是远观瀑布的情景,而《黄果树瀑布》则是写近看瀑布的情景,作者不但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还用手抚摸,用躯体感受。两首诗写法有何异同?

六、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七、学生讨论、更正,教师巡视

在你看来,《站起来的水》与《黄果树瀑布》各自发现了什么别人没有表现过的东西?

《站起来的水》:从瀑布中发现了人的感觉,认得特点:像一个任性、顽皮的孩子;同时,它又是人的“决心”、构成的精神“丰碑”。《黄果树瀑布》主要是瀑布的震耳欲聋的声音、让人浑身湿透的潮湿,以及从中体验到太快淋漓之感。八、课堂小结学生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帮助、点拨

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让学生能从容读书,静心思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并适时板书。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教师提问、评价并小结

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完成目标任务。

针对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开展讨论,共同解决。

小组交流,合作写出答案。

针对多媒体布置的学习任务,全班交流,明确答案,理解主题。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伊路《站立起来的水》原文阅读

站立起来的水

水从绝壁上失声叫喊下来

惊恐万状下来

魂飞魄散下来

不知道这里有绝壁吗

那么是一脚踩空

又像是大笑着下来

把所有的白牙都露出来的

顽皮的大笑

没完没了的大笑

没头没脑的大笑

不顾一切的大笑

越看越叫人提心吊胆

又像是在玩耍

绝壁越奇特复杂

就玩得越兴奋起劲

越花样翻心

越好看刺激

又分明是被驱赶着的

被自身的`重量愣拽着的

停不下来不能慢一点

让人目不转睛

舍不得错过一个细节

却又像是被绝壁架在那里

展览演出一幕接着一幕

无穷无尽的水在排队赶场

为了这一刹那

夜以继日地奔波

瀑布更像是

很多很多的水重叠着站立起来

很多很多的水的决心意志

很多很多的水的多姿多彩的生命

筑成多么巍峨壮丽的丰碑

《站立起来的水》练习题

收获平台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盘踞( )几绺( )棱角( )倏地( )石穹门( )

皱缬( )尘滓( )蕴蓄( )明眸善睐( )( )

二、将下列成语填写完整。

绿□□□ □绿□□ □□绿□ □□□绿

三、品读课文《绿》第三自然段,并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呢?

2.此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西湖的波和秦淮河的水呢?

3.丰富的想象与充满诗意的语言,是此段的突出特点。请举一句为例,从语言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

⊙发展空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条河流

①我怀念那条河。

②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③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10.初二语文教案 篇十

1.了解人物独具魅力的真性情,努力做一个自然真实的人。

2.学习本文抓特征、用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汪曾祺( 1920--- ),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 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等。散文集有《蒲桥集》、《塔上随笔》等。文学批评集有《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其代表作也是其获奖小说是:短篇《受戒》、《大淖记事》,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其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精致。兼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文中始终贯注着互融相济的儒道文化思想,因此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位士大夫”。

(二)金岳霖(1895-1984)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浙江诸暨人士,生于湖南长沙。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著有:《逻辑》、《论道》和《知识论》。 其中《论道》,其原创性思想之丰富,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罕见其匹,被贺麟称为“一本最有独创性的玄学著作”。

而《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2、基础知识:

1汜水 演绎 脖颈 呢帽 不肖

甘霖 逻辑 接触 跳蚤 兴奋

麂皮夹克 熙熙攘攘 鳏寡孤独

2、根据字音写出汉字:

枯zào jiàn赏 xiàng貌 深居jiǎn出

nài心 细jūn 屋yán 一fù镜片

3、理解词语

谈吐 深居简出

熙熙攘攘 一时无二

4、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1)请用一个词概括金岳霖先生给你的印象。

(2)金岳霖先生“有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课堂学习】

1、从这些趣事中可以看出金岳霖先生什么性格特征?

2、“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3、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

【拓展延伸】

同学们上学多年,一定遇到过许多老师同学,写一段文字,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他们的个性特点。(100字左右)

上一篇: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外语系简介下一篇: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