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6篇)
1.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任务。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和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给学生鼓励,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这届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信心不足,我便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历史,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了视野。
四、转变教学观念,并重教书育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我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五、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存在一些。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2.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 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标的思想、理念在不断落实, 但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沉闷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应试教学模式依然流行。我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和问卷调查, 发现这一状况的产生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受原有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理解新课程和运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尤其是对《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 但是有些教师还在沿用老教材的教学方法, 对新事物缺乏认知的积极性;网络资源的丰富, 下载课件及教案相当方便, 一些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根本不屑一顾, 整个学期下来都没有翻一下, 甚至对教师教学用书还进行口诛笔伐。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上不重视。一次参加某学区教学调研时, 我听了一堂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调研课, 这位老师是用课件上的, 课后问他:你的课件是怎样做出来呀?有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他的回答很明确:我从不用教师教学用书, 现在现成的课件多的是, 不用自己辛苦了。是呀, 网络资源共享多方便, 又省力省心省时。现状是严峻的, 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教师教学用书编者的初衷。教师教学用书是专家们依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 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 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教学, 是教师理解新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 它尽管以历史与社会教材附属品的面目出现, 但对大多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 一些一线教师却无视教学用书, 甚至不用教学用书, 这样无疑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 以致加重了备课的负担。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几点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 除了部分教师在教学用书中找不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之外, 还同教学用书的内容编写有一定的关系。以改变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为目的, 我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只罗列了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明确课时教学目标, 这样笼统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带来许多不便, 因为教师上课是按课时来教的, 而不是按单元上的, 所以一些教师很难抓准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仅罗列了5点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课时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同, 所定位的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三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感受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解读有关资料, 分析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2) 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2)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进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位老师在备本课时教案时就没有确定教学目标, 只有教学要求内容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4)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 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观察以上三位老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发现, 第一位老师将教学要求内容直接套用为教学目标, 第三位干脆不定教学目标, 直接用教学要求, 这两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概念没有弄明白, 其实两者不能替换。第二位老师定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似乎很好, 但是观其内容, 又有些乱。因此, 如果教学用书向大家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无疑就会给广大教师指点迷津。
(二) 提供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 只对课时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结构分析, 却没有确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给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例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两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 (2) 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对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以上两位老师对同一课时确立了不同的重点、难点, 不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而且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造成不同。更值得探讨的是, 他们仅仅确立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未提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更何况他们确定的重点、难点内容未必就是公认的重点、难点。因此, 我认为, 教学用书中如能增加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部分内容, 将大大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三) 提供教学评价建议应体现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学评价建议”应包括教法建议、学法建议及评价建议, 是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某些学法, 达成学习目标的建议。然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评价建议”部分仅用一段话做些简单的说明。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中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如下:“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的先后顺序, 能否合理地想象并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以上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其实仅仅停留在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与学的评价并未体现出来。教师
WENJIAOZILIAO
在设计教学时, 要考虑教与学如何和谐接轨,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学用书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具体方法,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 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 提供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的习题答案设计要建立多级标准, 问题解答不能仅停留在给出答案提示, 而应提供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对答案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及音像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和传播的音像、文字材料的总称。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资料, 分析它的不同发展形态, 并搜索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在教师用书中,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目前教师用书中“参考资料”的内容选取以文字为主, 显得相对单一和无趣。纯知识性的介绍使得这部分内容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 尤其是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更显得干瘪, 没有血肉, 激发不了教师阅读的兴趣。因而, 教学用书宜增加图文资料, 增加课文内容相关人物的趣闻轶事, 甚至是音像资料, 否则容易枯燥乏味。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选用也能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资料的兴趣。”可见资料选取的重要性。例如:我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中发现, 本次活动涉及很多历史学、神学、佛学、美学、建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环境与气候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 这就需要教师教学用书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 便于教师采用, 以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六) 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偶发事件, 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教师教学用书若能根据每一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评价建议等编写具体的教学案例, 以案例的形式供广大教师参考, 则将更好地展示编者的意图和促进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三
易混点一: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剖析]
鸦片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都是在中同近代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略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美俄伙同侵略;前者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前者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训练平台]
1.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主动发动的
B.两次鸦片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C.两次鸦片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D.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2.“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这座世界著名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英法联军
C.德法联军
D.美俄联军
4.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军队武器落后
B.清朝封建制度腐朽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清政府的军事指挥不当
[参考答案]
1.D2.A3.B4.B
易混百三: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知识剖析]
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戊戌政变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训练平台]
1.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政变的实质反映了()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派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D.光绪帝和慈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右图所示机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人民群众未被充分发动
B.帝国主义的破坏
C.光绪帝被囚禁
D.封建顽固旧势力的强大
[参考答案]
1.C2.D3.B4.A5.D
易混点三: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
[知识剖析]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权,辛亥革命结束。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广义上称为辛亥革命。
两者的联系: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武昌起义又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两者的不同点: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辛亥革命失败了,它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训练平台]
1.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能够迅速对全国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是()
A.革命党的长期准备
B.起义士兵英勇奋战,占领武汉三镇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支援
D.一些清朝官僚投机革命
2.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当是()
A.武昌、南京
B.天津、北京
C.延安、遵义
D.上海、广州
3.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主要依据是()
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D.辛亥革命未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下列事件中,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2.A3.B4.D
易混点四: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剖析]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后者是无产阶级领导。②革命对象不同:前者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后者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为主要任务。③发生时间不同:前者发生在1840年至1919年,后者发生在1919年至1949年。
[训练平台]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D.五四运动的推动
3.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有新旧之分,其主要原因是()
A.革命任务不同
B.革命性质不同
C.革命主力军不同
D.领导阶级不同
4.五四爱国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B.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C.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
1.C2.C3.D4.B
易混点五: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剖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这一时期,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广泛,内部矛盾复杂。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坚持自己的抗战路线、分别领导两个战场,形成一种不太完善的合作局面。
[训练平台]
1.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了中国建同后近60年来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历史上,同共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2.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级广泛参加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A.社会性质
B.社会主要矛盾
C.两党的阶级性质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参考答案]
1.B2.D3.B
易混点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剖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政治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经济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另外,它还具有两面性:有反对外同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但同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依赖关系,这又决定了它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
[训练平台]
1.19世纪末,中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70年代,宁波某资本家创办工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赖日本人的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了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方式开始形成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
[参考答案]
4.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一、紧抓常规教学,有备无患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接受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提供信息参考。我所教的四个班,特征各不相同。结合《中国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接受能力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四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轻松。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己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老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接受,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为了给学生上好丰富的历史课,我积极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习教学视频,在网上下载电子书,尽最大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内容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中国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老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该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哪一个知识点该用平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激情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传说丰富课堂内容、哪个时候应该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时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学校关心教师的教学成长和能力培养,经常组织各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中国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更好的掌握,也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三、课堂效果与教学成绩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中考试,四个班的学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我自己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与来期教学目标: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学习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5.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篇五
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式教学基本模式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评价、归纳总结五个基本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活动、体验、表现来完成教学。
本节课在设计上,遵循一个基本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反思、归纳评价,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也充分体现了问题的基础、层进、综合、开放等特性。特别注重发挥小组成员积极性,通过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其中还设计了小组及个人的反思评价量表,学生需要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做反思。比如,在课堂的最后,学生要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自己在小组活动中做了些什么,自己是怎样调节自己的学习的,如果自我评价是否定的,那就要考虑以后如何改进,等等。
但是在本次课堂教学中,设问的技术和提问的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问题式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认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要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关注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但是个体的自主思考就会忽视,或者说是教师不太相信学生,不敢放手,往往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学生。而且,在反思、反馈评价过程中,虽然有设计评价的量表,但是这种单纯的数字表格很容易流于形式,反思的真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6.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良好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在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共有70人,其中八年级(一班)34人,八年级(二班)36人。该届学生总体水平不高但比较平。初二历史是中考内容,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应该比较强,八年级学生课堂纪律应该比较好。但综合文化水平比较低,缺乏综合归纳能力,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八年级的内容是从鸦片战争到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这段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共27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每课时的具体知识为依据展开教学。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认真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
本套课本以课为单位。每课教学一课时。
第一周(8.27-31):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二周(9.3-7):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三周(9.10-14):第4课 洋务运动。
第四周(9.17-21):第5课 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五周(9.24-28):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第六周(10.1-5):国庆长假
第七周(10.8-12):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
辛亥革命
第八周(10.15-19):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立
第九周(10.22-26):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十周(10.29-11.2): 复习、中考
第十一周(11.5-9):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十二周(11.12-16):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十三周(11.19-23):第15课 北伐战争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十四周(11.26-30):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十五周(12.3-7):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十六周(12.10-14):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十七周(12.17-21):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十八周(12.24-28):第23课
内战爆发
第十九周(12.31-1.4):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二十周(1.7-11):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十一周(1.14-18)第27课 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第二十二周(1.21-25)期末考试
总结
以上教学计划,一定认真履行,争取在新的学期里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葛行山
7.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七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有效使用地图非常重要。历史地图上的各种符号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空间概念, 获取准确的知识, 而且还能使他们通过想象、思维、分析与综合等心理活动, 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进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有所促进。
一、构建使用地图的物质环境
1. 做好课堂使用地图的常规要求
要有效使用地图, 课堂常规工作必须做好。教师走进教室后要立即把教学地图挂到或粘到黑板上 (在磁性黑板上, 可以用磁铁的磁力把地图粘住) 。在讲授之前, 应要求学生在翻开教科书的同时必须翻开《历史与社会图册》或相应的地图册。在学生预习或讨论的间隙, 老师一定要到学生中间检查每一个学生是否准备了《历史与社会图册》《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等现有教材以及教师规定的地图册。如果有学生地图准备不到位, 教师应帮他把地图翻到相应的页码, 或者叮嘱他别忘记拿地图。这种亲和的举动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不看地图就有点过意不去。这些常规工作一般能保证绝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会主动使用地图。
2. 让学生拥有地图
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历史一边看地图的意识和习惯, 就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历史地图 (包括地球仪) 。
(1) 明确目标和要求。八年级开学初, 教师就应向班上的每个学生说明“左图右史”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性,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世界地图册》和《中国地图册》以及地球仪, 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拥有《杭州地图》《浙江省地图册》《中国地形图》等地图册。
(2) 教师示范, 抛砖引玉。新学年的第一节课, 教师就要把自己所有的地图册和地图带到教室里展示给学生 (太多了可以精选, 太少了则要买一些) , 使他们有所感动。
(3) 家校联系, 注重落实。在布置任务后的十余天里, 教师要让课代表对同学拥有地图的情况进行跟踪登记, 然后在课堂上不断表扬已经拥有地图册的同学。对于还没有的学生, 教师就要问明原因, 如果是家长的问题, 可以联系家长;如果是学生本人的原因, 教师就要继续开导。
3. 在教室里布置地图
新学年伊始, 教师应请求班主任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贴上《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在前面的墙上贴上《浙江省地图》和《杭州市地图》。这样做便于学生学以致用和教师在课前课后能方便地与学生们一起在地图上讨论各种问题。
二、经常查找地图上的地名
1. 经常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教科书中的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
课堂教学中每当讲到重要的地名和地理范围, 教师就要立即让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比如, 在学习《古代希腊》时, 就要让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图册》中找到克里特岛、迈锡尼、雅典、斯巴达、奥林匹亚、马拉松、爱琴海等地名。这种查找还必须注重能力的迁移, 比如以上地名还要让学生到《世界地图册》中的《希腊》这幅地图中找到。
2. 仔细引导学生分析地图上的隐性知识
地图上往往有许多隐藏在地图语言里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学生一般不会感知, 只有教师正确引导才能显现出来。如在分析《隋朝大运河与主要粮仓的分布》图时, 可以让学生先数一数大运河沿岸有几座粮仓, 然后问学生:“地图上把这7座主要粮仓的分布一一标出来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看书、讨论和老师启发, 不难得出以下的隐性知识:当时大运河运输的主要货物是粮食, 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等。
3. 不时强调时政要闻的发生地
新闻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 而且因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时效性强, 容易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因此, 教师要把报纸、电视上的重大新闻内容及时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 并让学生找到事件的发生地, 拓展学生识图视野。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意识和习惯,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还能体现“小课堂, 大社会”的社会学科的课堂精髓。
三、丰富使用地图的形式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历史地图鲜活起来
学生对活动的地图相当感兴趣, 而Flash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为实现地图的动感提供了机会。例如, 在讲《秦灭六国》时, 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把秦灭六国的路线和次序用活动的箭头一一反映出来, 死板的知识立即变得鲜活起来, 学生学起来必然兴趣大增, 很快就能记住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先后灭亡的次序, 也能很好地理解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统一战略。
2. 适当整合教科书和图册中的地图
相对而言,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的图片比较丰富, 而图册中的地图则更全面, 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如果有些地图雷同, 就需要教师进行整合。比如,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图册》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就比同册教科书中的《新航路开辟航线图》要全面、形象和生动得多。因此, 教师在讲《新航路的开辟》的时候, 应以图册上的地图为主。
四、及时发挥评价的作用
1. 营造学生喜欢使用地图的氛围
(1) 经常鼓励和表扬看地图的学生, 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地图。教师要给不大喜欢看地图的后进生创造必要条件。教师要经常寻找机会让他们在地图上找一些重要的地名, 如果一时找不到, 就要帮他们找到, 然后及时表扬, 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产生看地图的兴趣。至于那些喜欢看地图的学生, 教师则要提挑战性问题, 解决后应予以高度赞扬。
(2) 适时展示自己,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亲其师, 信其道”, 在运用地图方面教师要养成两个习惯:勤买地图、勤用地图。在看新闻和历史书时, 就要把相关地图册放到身边, 碰到陌生的地名, 应马上查找。教师还要把这两个习惯及时告诉学生,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 教师还要适时展示自己渊博的历史、地理知识和高超的识图能力, 并尽量为学生解决使用地图的疑问。
2. 关注作业的分层布置和指导订正
(1) 作业要分层布置。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 教师可只要求他们完成《历史与社会作业本》《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的作业就可以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既能培养他们运用地图的意识又能增长历史知识的练习题。比如:找出隋朝大运河所流经的省份以及沿途经过的历史文化名城;列举中国七大古都的名称和它所在的省份以及在此建都的朝代等。
(2) 批改仔细, 及时订正。教师对作业的批改要仔细, 特别是要重视在读图方面出现的错误。如果是个别学生出现错误, 教师就要把他们叫过来进行个别辅导, 然后让他们书面订正;如果做错的学生比较多, 教师可先给课代表订正, 然后叫他在课堂上或自修课时讲给其他学生听。
3. 重视考试命题的引领
8.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八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9.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九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新课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他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历史知识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不太浓,特别是男同学学习自觉性较差,需要老师经常督导。特别是学生对材料阅读能力较差,需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发展的历史,内容比较枯燥,理论性较强。本书一共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下面又分为若干课。本书由文化课和探究活动课两部分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由教材、导学方案以及地图册三部分组成,其中教材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导学案和地图册可视情况而定。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标,备好每一节课,明确重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尽量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讲求教学技巧,加强课堂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地图、文献资料等,将历史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增加课堂容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每上完一课就做一课的练习,讲解一课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后有充分的时间补充知识,拓展视野。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5、严抓课堂纪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6、认真批改作业,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在有自信同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7、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认真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10.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第一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1)19世纪上半时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2)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3)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4)从鸦片走私中可以谋得暴利,于是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1)政治上,清朝政府日夜腐败。
(2)经济上,白银外流,危机清朝财政。
(3)军事上,军队战斗力消弱,军备落后。
(4)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林则徐禁烟措施:
(1)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雷厉风行的开展禁烟。
(2)他缉拿烟贩,并命令外国鸦片商必须交出囤积的所有鸦片,并保证以后不再进行鸦片走私。
(3)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虎门销烟的意义:
(1)虎门销烟向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名族精神,维护了名族尊严。
(2)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和走私活动。
(3)林则徐不愧为民族英雄。
中英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8月内容(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4)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3影响(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利。
(3)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4)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社会。
(5)民族的觉醒,战败求和,刺激了新思想。新观念在中国的出现。
魏源奋发编著<<海国图志>>
魏源:地主阶级爱国的知识份子。
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就是想外国学习,制夷就是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兴盛。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2性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列强扩大再中国的侵略利益,进一步开辟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俄国侵略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1856---1860
俄国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2俄国侵略特点
(1)乘火打劫,武力相比
(2)调停为诱,签订条约
(3)强行占领割让,步步吞噬
太平天国运动
性质: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851年,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洪秀全建号:太平天国。建年:太平年。天王:洪秀全1853年,建都 天津
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
左宗棠收复新疆19世纪6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清政府内部有海防和塞防之争
(1)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清军采取缓进急战的战术,阿古柏兵败自杀。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广大地区。
(2)在左宗棠的武力震慑下,1881年,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3)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三课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背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政府制定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此制定喂国策,积极对外扩张,侵略中国。
2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辽东半岛战役顺率大屠杀
3失败原因(1)清政府腐败无能。(2)统治者避战求和。(3)清军军备废弛(4)部分官兵临阵脱逃。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 伊藤博文 李鸿章
内容(1)清政府割占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不平等的条约,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战争背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中国首当其中。
2义和团运动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口号 扶清灭洋 山东直隶
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9月 八国 李鸿章
2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1)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嫁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承重的枷锁。
(2)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洋人的朝廷。
第六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从自强到求富
1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背景 西方的先进,西方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3洋务运动的性质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兴办军事工业
(1)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李鸿章(最大)
(2)1866年(福州)船政局(设备最齐全)左宗棠
(3)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曾国藩
5洋务运动的影响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他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
代工业企业
(2)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6民用工业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 湖北织布官局 汉阳铁厂
7交通电讯
(1)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事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
(2)1880年,开平煤矿为运输煤炭,修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次年竣工,全场11千米,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唐胥铁路详细延长至大沽口,天津,向东延至山海关,绥中,全长276千米,1893年通车。这事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
(3)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线架设完工。电报沟通了中国各重要城市间的联系。
8失败原因(1)没有触动封建腐朽的清王朝的政治制度
(2)没有从根本上发动生产力
(3)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状元实业家
张謇是1894年科举考试的状元。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民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谁会性质决定
(3)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收封建势力阻挠和官僚资本控制,民族经济发展缓慢。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904年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铁路的意义(1)这事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它的建成,振奋了名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第七课 戊戌变法运动
1时间 1895---1898
2背景 19世纪末,主要帝国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对中国进行瓜分。
3公车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帝
标志 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警世洪钟<<天演论>>
影响 眼福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戊戌变法
1时间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标志着变法开始
2变法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3意义 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4性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戊戌政变1898年9月,戊戌政变
2标志 囚禁光绪帝
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极力反对
(2)封建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加上帝国主义干扰
(3)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派力量薄弱,没有发动群众
(4)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不符合中国国情。
4谭嗣同为什么死得其所
(1)谭嗣同认为维新变法挽救国家危亡而现身时光荣的,值得的(2)死得其所反映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对国家摆脱危亡现状的不懈追求,希望用自己的鲜
血唤醒更多的国人的觉醒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第8课 辛亥革命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性质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905年8月 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被推选为总理,这事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以 驱除鞑奴,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旗帜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影响 武昌起义胜利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这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又叫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
意义(1)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制终于结束
(2)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民心
第九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喂主要阵地,高举 民主 与 科学 两面大旗
1内容(1)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发对就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1)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向封建礼教发动猛烈攻击,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邹义>>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意义(1)这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2)鲁迅在小说中愤怒的揭露了延续几千年的风光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刻批判
评价 鲁迅讲发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第10课 清初明末的文化与教育
京师大学堂 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设立,这事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他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事中国第一个以教育为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申报的创办
时间 19世纪70年代 地点 上海
他是中国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时间 1897年 地点 上海
使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第11课 谁会生活的变迁
照相术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走进清朝宫廷生活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这事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步影片<<定山军>>
这事一步京剧艺术纪录片,他揭开了电影事业的序幕
该称呼 革出大人 老爷等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贴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剪辫子时间 1912年3月 标志 做中国民国新国民
11.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一
事例1 1993年8月的一天夜里, 北京隆福大厦里一个报警铃突然响起, 但是值班人员没有认真查找原因, 就把警铃拉回到原来的位置。过了一会儿, 报警铃又一次响起, 这时, 隆福大厦里的大火用灭火器已经无法扑灭。这场大火造成了数千万元的损失。毫无疑问,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值班人员缺乏责任心, 没有认真查找警铃报警的原因。因此, 人们常说“责任重于泰山”的原因就在于此。
懂得责任
事例2一个11岁的美国小男孩在院子里踢足球, 不小心凌空一脚, 把邻居家的一块玻璃踢碎了, 人家要他赔偿12.5美元。小男孩闯祸后, 诚恳地向父亲认了错。没想到, 父亲却让他对自己所犯的过失负责。“我没有钱赔给人家。”小男孩难为情地对父亲说。父亲说:“我可以借给你12.5美元, 一年后你必须如数还给我。”从此, 这个小男孩便利用周末、假日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 他终于挣得了因闯祸向父亲借的钱, 并还给了父亲。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
此例说明, 里根父亲在里根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责任的种子, 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懂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由自己来负责, 任何人都不会替你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
事例3“80后”男孩曹阳飞宇, 2008年考取了福建三明学院外语系。当时他面对病重的父亲, 曾想退学, 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两难之间, 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卖掉祖房, 背起身患尿毒症的父亲一起上大学。他在校外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子, 早上起早为父亲熬汤煎药, 晚上回来为父亲换洗被褥, 中途还要回来一趟看望父亲的病情, 而且还不落下学习课程。他这样做了几年, 从不张扬, 后来才被几个同学知道。他这种孝老爱亲、知恩感恩、自强自立、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 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 被评为2011年“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并受到李长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的先进事迹, 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和高度的责任感, 其所展示的爱心, 是百善之首, 是人性之基, 彰显了炎黄子孙的人性之美, 续写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华章。
做负责任的公民
事例4 2012年5月8日晚, 黑龙江佳木斯市第19中学在晚课放学时, 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 在失控汽车冲向学生时, 她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 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 造成全身多处骨折, 双腿高位截肢。张丽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完美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当车子冲向学生, 在学生生命面临威胁的刹那, 她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 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
事例5家住哈尔滨市宾县经建乡二道河子村朱家屯的4岁女孩孙悦, 本来还处于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 可是因为父母重病, 丧失劳动力, 小小年龄的她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她每天都要伺候生病的父母, 做生火、淘米、煮粥、刷碗等家务。就这样, 生活的压力让她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而这种磨炼也让她学会了从容面对生活。
一个4岁娃娃都懂得自己的责任, 知道担当责任, 那么, 作为一个中学生更应懂得自己的责任。中学生应担当哪些责任呢?首先是作为一个公民, 应承担维护正义, 热爱和平, 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一切的责任;作为父母的子女, 应当承担孝敬父母, 关爱父母, 体贴谅解父母的责任;作为一名学生, 应当承担遵守学校纪律, 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所以, 我们中学生肩负着多重责任。
漫漫人生路, 虽然有许多的外力因素无法把握, 但我们必须具备驾驭人生航向的能力, 每个人都得对自己负责。总而言之, 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梁启超曾说过:“人生于天地之间, 各有责任。知责任者, 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 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 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据也。”通过以上众多鲜活的事实, 让我们的学生明白, 我们的成长过程, 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年龄, 处于什么时期, 担任何种职务, 做什么样的工作, 都有着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 而这责任是沉甸甸的, 重于泰山的, 无处不在的!
12.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二
浦沅实验学校 周红英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八年级仅一个班,人数少,只有35人,男生12人,女生23人。从总体来说,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具体来讲,班级人数少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也有利于辅优培差工作的开展。女生多,听话守纪,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但分析理解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男生少,但男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有针对性性的问题,特别是周游和郭盛羽同学,在七年级时几乎每课都能提出相应的问题,而且大多有价值,不过,男生不喜欢识记基础的知识点,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叙述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共22课,七个单元。具体单元内容: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3、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一至五单元,难点是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也是难点。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四、教学措施:
教师应帮助八年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4、认真抓好辅优培差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辅优培差工作计划。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近代有无数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五、课时安排:
八年级历史上册总共有22课,每课1课时,其中新课教学占22个课时,单元复习占6个课时,期中复习占1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2个课时,活动课3课时。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未标注的均1课时)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第3课 收复新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单元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三单元单元复习与测试 期中复习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四单元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五单元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第六、七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
期末综合复习与测试(2课时)
1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三
今天讲了一节公开课,从上周接到这周要讲公开课的通知开始,到今天正式开讲,心里一直都提着,今天总算是可以松口气了,趁热打铁来消化一下各位听课老师提供的宝贵意见。
首先我自己觉得,本节课比较赶,导致有些讨论也不能很充分的进行。高老师指出,在讲《天朝田亩制度》一节时,情景模拟设置的不错,只是如果课下就安排学生准备的话,效果会更好;还是在评价这个制度的落后性时,高老师指出对私有的否定也是其落后性的体现。
14.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四
一、十分勤劳的父亲
我家的台阶父亲觉得太低。但是, 这三级台阶也是年轻时的父亲勤劳的结果。“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 用三块青石板铺成”。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这可是一块一块“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的, 而且是“一口气背到家”的。“父亲”的力气可真大, 这样节省了石料钱。力气大而且勤劳, 父亲建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家。父亲的个子高, 力气又大, 长年累月地在地里劳作, 但毫无怨言。
父亲的勤劳还可以从那双脚上看出来。“他的脚板宽大, 裂着许多干沟, 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 他一般都去凼里洗, 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父亲的脚, 要过年才在家里用板刷刷洗一次, 而这次, “我为他倒水, 倒出的是一盆泥浆, 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有这样一双脚的“父亲”, 是农民的本色, 是农民的骄傲, 这是一双多么勤劳的脚啊。和那些笼在袜子里鞋里的细皮嫩肉的, 还要去“洗脚城”享受一番的脚相比, 父亲的脚, 可以说是“铁脚”, 踏踏实实地生长在泥土之中。
父亲的每一年, 都在勤劳中度过。“于是,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 四个月去山里砍柴, 半个月在溪滩上捡屋基卵石, 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哪一天闲得了?
二、非常节俭的父亲
父亲十分勤劳, 也非常节俭。这是中国广大农民的本色, 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 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 父亲感到太可惜”。一双草鞋, 现在还有多少人看重?尤其是那些几千块钱一双的名牌鞋子, 买来没穿几天就因不够时髦而丢弃的“大款”, 不知作何感想。当然, 经济发达了, 条件好了享受一下是可以的, 但浪费永远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父亲要建新屋, 这是一个长久的打算。“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 明天可能捡进一片瓦, 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终于“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高”。一块砖、一片瓦、一张角票、一块石头, 在今天有几许人看中了?除了像“父亲”这样节俭的农民。“勤俭持家, 家大业大”, 这是农民的信念、追求、希望。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舍不得穿一件新衣服, 舍不得穿一双新鞋, 这就是“父亲”样的农民啊。“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这应该是作为燃料, 物尽其用了。
三、需要尊重的父亲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而其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其实, 父亲也需要尊重。就算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 “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他也有自己的人格。农民, 中国的农民, 没有社会地位, 但不能没有人格。愚昧也好, 落后也行, 就是不能丢了自己的人格。中国人口十几亿, 多的就是农民。每个农民都能在人格上进行自我塑造, 在潜意识里提高自己的地位, 那么, 中国人的脊梁一定会挺得更直。
的确, “家乡地势低, 屋基做高些, 不太容易进水”。这是实用一说。“另外还有一说, 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这个目标, 父亲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终于, 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新台阶砌好, 九级, 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这时, 我们不妨揣摩一下“父亲”的心理:在不大自然之中, 难道就没有一点儿骄傲自豪吗?老实厚道的“父亲”, 不懂得炫耀, 但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一丝满足的。别人尊重与否, 姑且不论, 但自己尊重自己总行吧。父亲一生的奋斗, 就是要赢得尊重。
四、心情沉重的父亲
父亲辛辛苦苦勤劳节俭了大半生, 积铢累寸, 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个普通农民的心愿实现了, 心头的喜悦自是难以言说。但是, 新屋落成了, 有了九级台阶了, 人却衰老了, 身体也垮了。
年轻时, 背三百来斤的青石板, 能从山上一口气背回家。但在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时, “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是呀, 自然法则, 岁月不饶人, 当年的壮小伙子, 而今成了力不从心的老人了。“有一天, 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 在上台阶时, 父亲的腰又闪了。虽经母亲的土方医治, 但父亲毕竟老了, 再不敢让他担水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干, 又觉得很烦躁”。连在自己骄傲的青石台阶上坐坐, 也“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人聊天了, “偶尔出去一趟, 回来时, 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的确, 父亲的心情是沉重的。有时, 自己的目标实现了后, 就会陷入一种迷惘之中。而父亲呢?怎么了?那极短的头发, 像“刚收割过的庄稼茬, 高低不齐, 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五、结语
15.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五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财政,加重农民负担;大批官僚、地主、军管、士兵吸食鸦片,事情政府更加腐败,军对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3、林则徐虎门硝烟:时间:1839年6月地点:广州虎门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4、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鸦片贸易。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道光帝忽战忽和。
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南京条约》的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附件的内容: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6、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原因: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经过: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0月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五个勘界议定书。
4、太平军大败洋枪队: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1860年8月,李秀成在青浦大败华尔的洋枪队,1862年,在慈溪击毙华尔,1864年在金坛大败洋枪队头目戈登。
第3课收复新疆 1、19世纪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都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2、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英俄支持阿古柏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伊犁。3、1876年左宗棠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痛歼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除伊犁外。19世纪80年代,中俄签约,中国收复伊犁。4、1884年,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意义:①历史意义: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②现实意义: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
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两;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拆回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中央以奕 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主张: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2、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兴办筋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7课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后来他们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2、百日维新: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为中国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是:谭嗣同。
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
军队等。
结果: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而失败。
意义: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刻影响。
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第8课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酝酿: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当总理,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取得武汉三镇的胜利。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史称“辛亥革命”。3、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功绩: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不可能充分依靠发动广大群众,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9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在思想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久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四个代表人物以及主要阵地: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3、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4、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的概况: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陈独秀、李大钊的领导下,在北京举行示威游行,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之后各地学生纷纷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
斗争,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的作用。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时间:1919年5月4日 中心地点:前期-北京、后期-上海主力:前期-学生、后期-工人;口号:外争主权,内出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结果: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8月,在中国共产国际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不久,北京、武汉、长沙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的先进分子也组成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早期组织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中共一大的内容:“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6、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11课:北伐战争
1、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建立者: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2、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从广州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3、北伐军,尤其是第四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奋勇杀敌,取得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战役的胜利。
4、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随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并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工农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 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
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指挥失误,使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1934年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到封锁线→突破湘江(红军人员损失过半→强渡乌江→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到达陕北的吴起镇。3、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1、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掌握
2、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派出周恩来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所以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
2、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 3、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4、影响: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2、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发起百团大战。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 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七大”,大会中心任务: 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大会主要内容:⑴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⑵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大会意义: 这次大会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空前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4、1945 年 8 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5、抗战胜利的标志: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1937 年 7 月 7 日~1945 年 8 月 15 日),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台湾被日本割占 50 年后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6、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抗击法西斯侵 略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 17 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⑴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⑵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⑶过程:1945 年 8 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达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⑷结果:国共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⑸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2、1946 年 6 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 年 3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略防御)3、1947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从而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战略进攻)
第 18 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1948 年 9 月到 1949 年 1 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 全国的胜利。
2、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指挥。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其中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是锦州。淮海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以徐州为中心。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 战役。平津战役:1949 年初,北平和平解放。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1949 年 4 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23 日解放南京。作用:标志着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六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 19 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洋务运动后,我国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华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战” 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
发展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第 20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的出现:19 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19 世纪晚期,轮船、火车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2、近代通讯的出现: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电话。
3、报纸出现: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份中文报纸。
4、印刷出版机构出现: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第 21 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一)一、科技:
1、詹天佑: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和设计者是詹天佑,设计的路轨: “人”字形。
2、侯德榜:侯德榜撰写《制碱》一书,打破欧美各国对碱业的垄断,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二、思想:
1、魏源: 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家,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写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夷”。
2、严复: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译注《天演论》一书,书中进步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国图存。
第 22 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二)1、新式教育的开端: ⑴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⑵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 学),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2、新试学堂形成的标志: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兴办新式学堂,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16.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六
1、教材特点:
初二《中国历史》上册是思想性与系统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2、内容:
《中国历史》上册的内容是共有七个单元,即: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等,共24课。
3、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历史发展线索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4、学情: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初二3、4班,学生正处于上进心、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时期,这有利于我们很有效的组织教学,但较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的重视度不足,思维灵活性不够,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少数学生学习仍然欠缺积极主动性,这还需要积极进行引导和调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
2、能力目标: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良好习惯目标:通过有力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敢于发问、勤于合作的学习习惯。
4、努力提高教学成绩,争取在学期末的统考中,历史成绩有所突破。
三、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学大纲;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
2、认真进行听评课(每周至少听评2节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努力争取发表1-2篇教育教学论文。
3、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4、每周五上午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备课,坚定不移地执行“三定”、“四备”,自己要先独立备课,再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5、继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努力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坚持使用普通话进行课堂教学。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联系时事、热点,讲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昨天我在讲授第三课《收复新疆》时,我就结合最近发生在新疆的事件给学生讲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对课文重点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给学生学法、记法,提高教学效果。
4、通过各种途径,如:“四级八段”及“我的3分钟,我展示”等,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5、通过严格要求、定时检查、及时抽查、严格督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鼓励、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发问的良好习惯。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如左宗棠收复新疆,新文化运动等。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如评价革命战争作用及中国落伍原因。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历史科反映民族关系史实、政策,如清朝时期民族关系及近代社会发展,让学生了解国情和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提高爱国认知。
四、教科研:
积极参加学校和市教研室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努力在教科研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与市教研室计划一致。
其他工作与学校保持一致。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1-08
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07-20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06-20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10-04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09-01
八年级上册生物历史学09-30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10-02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