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制度专题

2024-06-24

国家公务员制度专题(精选8篇)

1.国家公务员制度专题 篇一

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一、名词解释

1、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实行编制管理、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公务员职位聘任制,也称聘用制、聘用合同制,是机关与所聘公务员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聘任合同,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一种任用方式。

3、公务员辞职是指公务员出于本人意愿,依照法律规定,辞去现任职务,解除或部分解除与行政机关职务关系的行为。

4、公务员辞退是指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管理权限内作出的解除其与公务员之间存在的职务关系的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面的法律行为。

5、公务员退休是指公务员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为国家服务到一定的工作年限,或因病残丧失了工作能力,离开工作岗位,依法办理退休手续,由国家给予生活保障,并给予妥善安置和管理。

6、公务员考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根据有关法规,采取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国家公务员的思想品德、工作成绩、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进行全面考察并作出评价。

7、公务员奖励是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根据公务员的现实工作表现对其实行的物质或者精神鼓励。

8、公务员惩戒制主要是指对有过错公务员的行为予以否定性的评价并给以一定的惩罚、申戒,以对其警示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

9、委任制就是由任免机关按照公务员管理权限直接委派其辅助人员或执行人员担任一定职务或是免去其现任职务的任用方式。

选任制就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方式来确定任用对象的任用方式。

聘任制也称聘用制、聘用合同制,是指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通过聘用合同任用与管理工作人员的方式。

10、公务员职务晋升是指根据机关的工作需要和公务员本人的表现,提高公务员原来的职务,公务员由较低层次的职务升任至较高层次的职务。

11、公务员降职是指对不称职的公务员,依法降低其原来的职务,由较高层次的职务改任较低层次的职务。

12、公务员培训是指公务员管理部门和各机关根据工作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按照职位要求开展的各种教育和培训活动。

13、公务员交流是指机关根据一定的需要,通过法定形式,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公务员的工作职位,或者将符合一定资格和条件的、具有非公务员身份的公职人员调入机关担任公务员职务的管理活动。

14、挂职锻炼是指公务员任职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在职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担任职务,在实际工作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的一种交流制度。

15、公务员回避是指机关为了保证公务员不因个人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而对公务员在担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作出的限制性规定,以保证公务员公正廉洁地履行职务的法律制度。

16、公务员待遇就是国家、机关提供给公务员个人物质的或者精神的条件和环境。

17、公务员福利是指国家在发给公务员工资报酬的同时,通过举办服务性设施、提供劳务和保险、发放必要津贴、享受假期等形式给予公务员一定的生活保障和生活享受。

18、公务员保险是国家对因生育、年老、疾病、伤残和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公务员提供的必要的帮助和补偿。

二、简答

1、公务员制度的功能。

答:

(一)选拔配置功能

(二)更新功能

(三)监控功能

(四)保障功能

(五)开发功能

(六)激励功能

2、建立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答:

(一)有利于国家政治和行政秩序的长期稳定;

(二)有利于防止和避免政府的吏治腐败;

(三)有利于政府机关选用优秀人才和促进社会公平;(四)有利于政府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五)有利于政府为社会提供规范化的公共服务。

3、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公开原则

(三)平等原则

(四)竞争择优原则

(五)功绩制原则

(六)法治原则

4、当代中国公务员职位聘任制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

(一)合同管理

(二)平等协商

(三)任期明确。

作用:

(一)实行聘任制有利于健全用人机制、增强公务员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二)实行聘任制有利于满足机关吸引多样化人才、适应行政管理的新要求;

(三)实行聘任制有利于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提高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四)实行聘任制有利于机关降低用人成本,减少财政开支。

5、中国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的形式。

答:中国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的形式分为四种: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6、中国公务员奖励的基本原则。

答:

(一)法治原则

(二)平等原则

(三)公开原则

(四)功绩制原则

(五)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

7、公务员职务任用的方式。

答:按照中国现行干部任用制度,公务员职务任用的方式有三种:委任制、选任制、聘任制。

8、公务员交流的作用。

答:

(一)培养锻炼上的促进作用

(二)人才资源的配置作用

(三)廉政建设上的防范作用

9、公务员交流的形式。

答:我国公务员交流的形式主要包括三种: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

10、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

(一)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原则

(二)按劳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三)正常增资原则

(四)平衡比较原则

(五)物价补偿原则

(六)法律保障原则。

三、论述

1、当代中国公务员的义务。

答:

(一)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五)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七)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八)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九)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2、当代中国公务员的权利及其特点。

答:公务员的权利,是指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可以做出某种行为,要求他人为或者不为某种行为的能力和资格。

特点:

(一)权利的真实性。

(二)权利的广泛性。

(三)权利的平等性。

(四)权利的法制性。

(五)与职务的相关联性。

3、中国公务员引咎辞职的情形。

答:

(一)因工作失职,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或者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

(二)决策严重失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

(三)在抗灾救灾、防治疫情等方面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

(四)在安全工作方面严重失职,连续或者多次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者发生特大责任事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连续或者多次发生特大责任事故,或者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负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的。

(五)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方面管理、监督严重失职,连续或者多次发生重大事故、重大案件,造成巨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

(六)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力,造成用人严重失察、失误,影响恶劣,负主要领导责任的。

(七)疏于管理监督,致使班子成员或者下属连续或多次出现严重违纪违法行为,造成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

(八)对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严重违纪违法知情不管,造成恶劣影响的。

(九)有其他应当引咎辞职情形的。

4、公务员降职与行政处分的的区别。

答:

(一)目的不同。惩戒是通过惩处违法违纪人员来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以达到维护法纪,制止和预防违纪行为发生的目的。职务升降的降职虽然也含有警示、鞭策、激励的意义,但主要目的在于为职位选择适宜的人选和合理使用公务员,充分发挥每个公务员的作用,从而保证机关的高效运转。

(二)原因不同。惩处工作人员的原因是有违法违纪行为,对公务员实施降职的原因则是公务员不称职。

(三)实施后果不同。中国公务员制度规定,公务员受处分,依据其受处分的种类,在一定期间内,不得晋升职务、级别和工资档次。就是说,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某些权利是被限制的。而公务员降职作为职务关系的正常变更,以上方面都不应受影响。

5、公务员回避的类型、地位和作用。

答:类型:

(一)任职回避。

(二)公务回避。

(三)地域回避。

地位和作用:

(一)回避对于公务员公正履行职责具有导向作用。回避制度设计,就是在公务员在任职或执行公务前,将一些可能影响公务员公正使用权力的隐患予以排除,对公务员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回避对于公务员健康成长具有保护作用。实行公务员回避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亲缘、地域等问题给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行职务造成的不利影响,对公务员起到一种保护作用,帮助公务员排除复杂社会关系的干扰,保证公务员的健康成长。

(三)回避有利于发挥全社会对公务员的监督作用。通过实行回避制度,可以将公务员的任职和执行公务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合理设计回避的程序,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有权利要求公务员按照规定实行回避,对公务员公正履行职务就能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2.国家公务员制度专题 篇二

自技术专题组成立后通过各种形式对本组的定位、研究范围以及具体工作内容进行讨论,包括:大数据技术标准框架;《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中大数据技术标准体系框架;与平台组和基础专题组讨论大数据标准相关标准制定;已立项标准范围及内容;拟立项新标准的征集;后续工作安排等。

大数据技术标准框架

2015 年7 月发布大数据核心技术标准体系第一版V 0.5,2015 年11 月发布第二版V 0.8。

(1) 大数据核心技术标准体系

大数据内涵丰富,且不同数据集之间特征差异明显,目前仍无针对所有数据特征和应用需求的通用技术,技术和产品体系十分复杂。我国在大数据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及应用技术等方面发展滞后且不均衡,对大数据技术体系的统一认知和具备合力的研发资源整合机制尚未形成。在此背景下,需要研究建立一套大数据核心技术标准体系,规约各种专门技术内容及其相互逻辑关系,为大数据技术体系提供完整视图,并为进一步明确技术标准化的需求提供指导。

调研国内外大数据技术体系框架,依据大数据技术标准体系框架,有计划地进行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大数据核心技术标准研制工作。

(2) 大数据集描述及评估

数据在模态、结构、量度、稀疏性、产生速度、时效性、分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数据处理技术、系统的多样化,需要建立标准,刻画数据集的特点,为处理提供支撑;数据在准确性、价值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标准的方法和模型衡量数据的质量。

研究刻画数据集特征的数据描述模型;研究衡量数据质量的标准方法和质量模型。

(3) 大数据处理生命周期技术标准

研究数据( 尤其是感知数据) 采集、编码、元数据表示等技术标准,支持数据交换;研究支持数据开放、共享的关键技术标准,为大规模数据资源的建设提供支持;研究面向特定领域的核心概念本体模型,支持数据在语义层的互通与集成;研究数据特征集合和分析方法标准;研究数据可视化共性技术标准,为工具提供标准服务接口。

(4) 面向领域的大数据技术标准

选择标准化需求迫切的重点领域,在共性技术标准的支撑下,研究特定领域的标准;从特定领域需求出发,研究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为凝练共性技术标准积累资源和经验。

2016 年工作重点

总体思路:基于发展趋势整体规划;面向实际需求确定立项;整合优势资源重点研发;加强组间合作促进国际化。

重点工作:

(1) 研究确定大数据技术标准体系:确定大数据核心技术的全景图,指导技术标准化需求调研,及确定标准化技术路线。

(2) 积极推进六项已立项标准的制定:

《多媒体数据语义描述要求》、《数据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信息技术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信息技术数据溯源描述模型》、《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大数据分类指南》。

3.国家专题调研新疆纺织产业发展 篇三

邹勇一行在阿克苏地区调研时,就地区棉纺企业发展、吸纳就业、棉花价格补贴、水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减免增值税、储备运输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了阿克苏巨鹰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永翔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深入生产车间,详细了解地区棉纺企业的发展情况。

阿克苏是全国棉花主产区之一,也是新疆最大的棉花产区和优质棉基地,出产的棉花品质优良、可纺性能好,是棉纺工业生产的上等原料,特别是长绒棉,更是国内首屈一指生产中高档棉纺织产品的上佳原料。目前,阿克苏地区地方棉花年产量在1000万担以上,全地区总产达到1500万担以上,占全国的1/9,新疆的1/3。地区发改委将围绕纺织支柱产业建设,加强产业规划与研究,积极向国家、自治区反映地区纺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大对纺织工业城和棉纺服装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促进地区就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马杰)

4.国家公务员制度专题 篇四

2015国家公务员笔试辅导课程【面授+网校】

◆基本信息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公告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安徽地区职位表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分数线

◆报考指导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300问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冷热门分析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内容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重要通知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政策、技术和考务问答

◆备考内容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阅读资料|行测考试题库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阅读资料|申论考试题库

5.专题八.国家科技文化建设 篇五

一、【主要内容】

1、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2、科教兴国战略 和人才强国战略

3、建设创新型国家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主要知识点】

1.现在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新科技产品的问世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类别: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空间科学。

为什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什么说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2)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教育的重要性)

(3)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际形势)

(4)我国科技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情)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结论)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大力发展教育。

2、科技创新的意义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在创新;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教育创新的意义(教育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青少年应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1)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2)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4)善于观察,展开想象,培养求异思维。(5)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3、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弘扬;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检测题

1、【2010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真题】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属于()A.经济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民主法治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开展()

①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③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10年广州市中考真题】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向世界,面向未来的,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化。

A.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B.民族的科学的高雅的 C.地方的科学的大众的 D.民族的大众的通俗的

4、【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中考真题】11.中宣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l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双百”优秀人物评选活动的意义是()

①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②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有利于感召人们自觉亲近和服务社会

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0年四川资阳市中考真题】10.中央外宣办、全国“扫黄打非”办等九部门为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环境,从2009年12月到2010年5月开展了铲除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互联网低俗信息的专项行动。这一行动()

①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③有利于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④能够彻底杜绝手机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10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真题】23.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于2009年9月20日晚在北京举行,裴春亮等55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陈荣超等262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有利于()

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④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2010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真题】32010年5月25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我们青少年要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

①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②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③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勤动手 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学好语数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设立体现了党和政府()

①坚持把发展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③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0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

14、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成功研制出的杂交水稻于20世纪70年代推广至今,累计增产3.7亿多吨.创造经济效益3700多亿元,这表明()

A、生产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科学研究 B、农业科技是人类文名的标志 C、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2010年河北省中考真题】钱学森经常告诫科技工作者:“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我们要敢干!”这启迪我们()

A.没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B.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就一定能成功

C.国家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D.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答案:

11、【2010年四川资阳市中考真题】7.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作为一次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低碳”、“创新”的理念。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①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②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能力 ③有利于提升我国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④表明节能减排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0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真题】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状况,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创新。判断:()理由: 答案(2)判断:(√)

理由: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若回答“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同样得分)(2分)

东营统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判断;理由: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在创新

2008东营中考试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这就迫切要求广大青少年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判断:()理由:

判断:正确。(1分)

理由: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青少年要从转变学习方式做起,培养创新思维,打牢知识基础,锻炼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2分)

2010年达州市中考试题

材料一:世博会来了,这个百国同台万般竞妍的盛典开始啦!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欢聚一堂,享受不同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大餐。

材料二:本届世博会是一场“经济、科技、人文与生态奥林匹克”的顶级盛宴。很多参展方都带来了本国最新的科技成果。例如芬兰馆白色“鱼鳞外墙”完全是新型纸朔复合材料;日本馆应用了最先进的循环式呼吸孔道技术,号称会呼吸的展馆;以色列馆展示了一种微型的胶囊,通过“人体漫游”的方式完成一次无痛苦的身体检查……

(1)[感受世博]世界文化有什么特点?(2分)

(2)[走进世博]假如你成为世博园的一名游客,你会以怎样的态度和眼光面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2分)

(3)[真知灼见]你认为在世界文化的融合中,中华文化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魅力?(3分)

(4)[引领未来]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作为当代中学生如何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呢?(4分)(1)丰富性,多样性

(2)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善于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和长处。

(3)(1)我国的文化历史渊源,博大精深,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分析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要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并不断发展创新。(3)对优秀的外来文化和文明成果,我们要积极地借鉴吸收和学习。

(4)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坚实的创新能力基础;②勤于思考,善于想象,积极探索;③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勇于创新,勇于探索;④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009年临沂市 中考试题

在向人们介绍自己的创新经验时,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说过:创新的灵感来自于联想,联想来自于博学广知和集体智慧;在一首打油诗中,他写道:“市场需求,兴趣推动,苦苦思索,趣味无穷;灵感突现,豁然开朗,发现创新,十分快乐……”

(1)“创新的灵感来自于联想,联想来自于博学广知和集体智慧”体现了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哪些观点?(6分)

(2)从材料中我们感受到闵恩泽创新并快乐着。无们青少年学生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享受到创新的快乐?6分

1、创新离不开想像、创新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善于合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团结就是力量等。

2、①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积累知识,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正确把握好奇心,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善于观察、展开想像、求异思维。③勇于实践,学以致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树立远大理想,担负起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2009河南中考试题

欣赏漫画“一字值千金”,回答下列问题:(1)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精神的重要性?(2)培养这种精神首先要做好什么?为什么?(1)这幅漫画说明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2)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做好教育创新。因为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010云南省昭通市中考真题】(10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的 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的认识。

(2)你认为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应怎样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在创新;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答:①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③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④借鉴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有;⑤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合作、交流与竞争;⑥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在全社会营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风气。(5分)(评分说明:本大题答案具有开发性,考生围绕上述参考要点回答,言之有理,表述清楚,即可酌情给分)【201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中考真题】2009年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六十载奋斗创业,一甲子春华秋实。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迎来了六十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检阅受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

【经典回放】(1)请例举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3分)【调查途径】(2)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到祖国巨变的资料的?(3分)【睿智析理】(3)请分析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4分)【感悟精彩】(4)国庆阅兵式上展示的某些武器装备,经历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你有何感悟?(3分)【抒发情怀】(5)请你写一句祝福祖国的话。(2分)答案:.(1)①神舟飞船系列成功发射②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③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④香港、澳门顺利回归⑤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⑦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2)①上网搜集②查阅资料③走访④I司卷调查⑤实地调查⑥座谈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3)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③坚持党的领导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坚持科学发展观⑥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⑦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⑧坚持保护环境的国策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4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4)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我国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⑤勤于思考⑥善于动手实践⑦敢于质疑、敢为人先、敢于向权威挑战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5)祝福祖**亲明天更加辉煌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2010年泉州中考试题

2009年11月12日,第七届上海世博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不竭的源泉,也是世博会的灵魂”。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科技世博”为主旨,全方位展示了新能源使用、低碳排放、高效照明、水科技、“三网融合”及安全高效管理等全新科技,打造一场“由科技发展引领低碳新生活”的盛会。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谈谈对“科技创新是世博会的灵魂”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2)结合资源、环境国情,谈谈倡导低碳新生活的现实意义(5分)

(3)在“由科技发展引领低碳新生活”的今天,你如何践行低碳生活?(4分)(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在创新;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2)①我国的资源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②我国环境形势总特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③倡导低碳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

6.国家公务员制度专题 篇六

维护祖国统一

材料一 2010年11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5年来,自治区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族政策,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接受民族知识教育,为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例1 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富有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实施,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一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呈现在世人面前。究其原因,主要有

系,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材料二 2011年7月19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日。60年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深切关怀西藏各族人民,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西藏发展、保持西藏稳定的政策措施。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新政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使西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材料三 中新网2011年8月4日电:全国反恐怖工作会议今日在乌鲁木齐召开。近期,新疆和田、喀什连续发生暴力恐怖犯罪案件,造成无辜群众重大伤亡,严重影响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孟建柱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的稳定,事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国家统一和安全。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新中国成立之后,消除了民族间不平等的根源,各民族间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3.我国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

4.新疆、西藏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①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政策,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④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与援助。⑤自治区各级政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⑥自治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不断创新。

5.新形势下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①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关系到我国边疆地区的巩固,关系到我国政治的稳定、民族的团结。②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④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6.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答:①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②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每个公民的崇高责任。

7.为什么维护和保持新疆社会大局稳定,是当前新疆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答:①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才有百姓的幸福安宁、社会的发展进步。②一个社会如果混乱失序、动荡不安,社会的繁荣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③同心协力,坚决维护新疆团结稳定的局面,有利于促使新疆早日摆脱贫困,增强新疆的经济实力。④有利于促进人民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⑤有利于增强新疆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⑥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谐,共建民族大家庭。

8.青少年应怎样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答:①按照“三个尊重”的要求去做,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②要自觉履行维护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③在学校生活中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与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④积极宣传党的民

()

①党和民族政策是西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保障

②民族团结进步、各项事业的发展是西藏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基础 ③完全依靠国家的帮助和支持 ④勤劳、勇敢的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此题以西藏60多年来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背景,考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使学生感悟成就的同时,坚定信念,明确责任,突出“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学生既可以从党和国家、少数民族自身、全国人民等角度分析归纳,也可以将政策适度、民族精神等作为解题的角度。总之,学生要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归纳知识。③“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

例2 [2011·德宏] 材料一 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的各族群众。温家宝指出,盈江地震灾区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贫困地区,要把恢复重建同扶贫开发相结合,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通过扎实努力的工作,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盈江。

材料二 2011年4月11日至13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州府芒市举行“中国·德宏2011国际泼水狂欢节”。“中国·德宏2011国际泼水狂欢节”以“美丽德宏、欢乐傣乡、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为主题,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进德宏跨越式发展”为宗旨,在民俗活动中增加为灾区祈福等活动,唱响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主旋律。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温家宝总理对于灾后重建的重要指示中,特别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哪些观点?

(2)在盈江遭受3·10地震后,国际泼水狂欢节的举行有何重要意义?

(3)为帮助盈江人民重建家园,我们能做些什么?(注:答案中不得出现县市名称)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材料和教材基础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第(1)问旨在让学生回答民族团结的有关知识。学生要通过材料找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来回答。第(2)问考查国际泼水狂欢节举行的意义。学生可以从感恩党和政府、提高国际影响力、弘扬民族文化、展示灾后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等角度回答;第(3)问旨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回答时一定要注意设问中的主体是“学生”,回答做法时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宣传、献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②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已经载入宪法和法律。③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④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⑤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①表达了德宏人民对党和全国各族同胞大力支援的感恩之情。②有利于在遭受3·10地震后重建家园、振奋民族精神,鼓舞灾区人民勇敢战胜困难的勇气。③有利于树立德宏的良好形象,提高德宏的知名度,扩大德宏的国际影响力。④有利于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加快德宏桥头堡黄金口岸的建设。⑤展示德宏人民面对地震灾害时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⑥充分展现德宏傣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7.专题一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篇七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2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历史·2) 清雍正年间,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 任命谕旨通常说, 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C

解题技巧:本题属于情境材料式选择题,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与调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材料可知,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因而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其位置“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因而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清朝时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 “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说明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由此可知, 选项A、B、D都能在材料中得到体现。“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 说明军机处官员遴选的标准是与皇帝的亲疏远近, 而非才德。故正确选项是C项。

变式练习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 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 若是一一咨禀, 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交他每 (们) 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B

示例2 (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10)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 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 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 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 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 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以直接叙述的方式创设情境, 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认识。题干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和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等内容, 反映皇帝分割相权, 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取士、分工协作、抑制朋党等方面的内容, 故排除A、C、D三项。

变式练习隋唐以前, 官府设有谱局, 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示例3 (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4)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 被告上法庭, 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 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 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属于情境式材料选择题, 旨在考查学生对罗马法制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题干材料可知, 原告因在法庭辩论中误将“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导致败诉,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当时罗马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罗马法规定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 A项表述错误;审判结果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 不涉及审判程序和法律解释问题, C、D项错误。故正确选项是B项。

变式练习“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顺序依次进入, 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 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 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答案:A

【重点突破】

1.现实生活中的制度印记

(1) 分封制与地名、姓氏的由来: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 建立周朝, 为了巩固统治, 实行分封制, 后周公旦辅佐成王, 继续实行分封制。周朝先后分封同姓、异姓诸侯国1300余个, 其中较大的有齐、鲁、燕、楚、秦、晋等国。今天山东省简称为鲁、山西省简称为晋、陕西省简称为秦等, 都是源自于西周时期的封国。春秋末年, 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 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 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 故山西的别称为三晋。到战国末年, 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 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 齐鲁便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 进而形成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 故习惯上称山东为齐鲁大地。湖北古属楚国, 河北古属燕赵。故在今天的报刊出版中才有了山西省的《三晋都市报》、山东省的《齐鲁晚报》、湖北省的《楚天都市报》、河北省的《燕赵都市报》等。周朝时期, 受封者及其后代以封国、采邑地、官职名称为氏, 后逐渐演化以“氏”为“姓”, 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各种汉姓。例如周公旦是鲁国的国君, 当他回朝廷任职以后, 就由他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继承君位, 为鲁公。鲁公的弟弟们必须分出自成一家, 建立新氏。所以凡被分封到凡地, 成为凡氏的始祖;伯龄被分封到蒋地, 成为蒋氏的始祖;他的四弟被分封到邢地, 成为邢氏的始祖;胙侯被分封到胙, 成为胙氏的始祖, 后来又改为作氏;茅权被分封到茅地, 成为茅氏的始祖等。

(2) 宗法制对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1) 忠孝观念。在西周实行的宗法制下, 家与国为同一结构, 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家国同构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 国是大家”。在家庭或家族内, 父亲地位尊, 权力最大;在国内, 君主的地位至尊, 权力至大。所以, 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 即“家人有严君焉, 父母之谓也”。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 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 所谓“夫君者, 民众父母也”。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 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在本质上的统一, 这就是忠孝同义, 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 必先齐其家”的说法。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 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 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2) 男尊女卑。宗法制中血缘集团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 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西周的家庭关系与宗法制度密切联系, 突出地表现为“父权统制, 男尊女卑”的观念及夫妻不平等。今天, 重男轻女、养儿传宗等观念即是宗法观念的贻害。 (3) 社会心理。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人、家庭、国家是自下而上的从属关系和自上而下的统属关系。这种逆向互济的双重关系决定了个人在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 往往强调整体的至上性和个体对整体的服从性, 以达到整体内部的平衡。个体在整体内部紧密的人际关系中, 也得到某种情感满足和生活、安全上的庇护。整体至上性在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为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的责任感和顾全大局的情操, 同时也带来了抹杀个性、安时守分、奴性自卑的依附心理。 (4) 人际关系。以血缘纽带相联系的人际关系充满了人情味和非理性色彩, 人们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总要染上点亲情、乡情色彩才觉稳妥。这种浓厚的感情色彩造就了中华民族忍让、同情、宽容、大度的美德, 同时也因过于重人情、亲情, 而带来裙带风气、荫庇心态、宗派倾向等不良习性。

2.郡县制、行省制与当今中国地方机构设置

在当今中国地方政府机构的设置中, 采用省、市、县和乡四级管理体制, 由中央垂直管理。其中县和省的设置分别起源于春秋和元朝。

春秋时代, 为了因应诸侯争霸的需要, 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置县并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 从而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中于中央, 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至战国时代, 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秦统一后, 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郡以下的一级行政机构是县。郡守、县令 (或县长) 由皇帝直接任免, 不得世袭。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 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 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为后来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 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 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 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 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滥觞于魏晋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 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 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的简称。随着全国的统一, 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 “掌国庶务, 统郡县, 镇边鄙, 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 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明朝废宰相, 中央已无称“省”的官府。地方的行省一称虽亦废止, 但代之而设的布政使司在习惯上仍被称为行省或“省”。于是“省”的含义遂由宫禁、中枢机要等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影响直至今日, 而元朝行省正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从制度层面而言, 元朝行省辖区广阔, 权力集中, 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与此前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明显有异。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能够对空前广袤的疆域统治近百年, 行省制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构成及其演变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 使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下来。在这一制度之下有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汉至清, 中国古代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与调整都是围绕着这两对矛盾展开的。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秦朝时, 丞相“掌承天子, 助理万机”, 实乃“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尽管也有御史大夫和太尉的牵制, 但御史大夫是副手, 太尉又不常设, 因此相权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挑战。由于秦朝统治时间短暂,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尚未充分暴露出来。汉承秦制。汉初相权很大, 严重危及皇权。汉武帝时, 设中朝 (内朝) , 成员为皇帝的亲信近臣 (侍从、秘书, 这些人身份低微, 被皇帝破格使用, 使其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 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 导致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 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 相权削弱, 君权加强。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传统的“首长制”宰相变成了“委员制”宰相, 人数增多, 权力被分散, 权臣无法独揽大权, 皇权得到了加强。北宋在中央的分权上继承了隋唐的“优良传统”, 财、军、政权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此后, 在元朝虽有反复, 但这不过是相权的“回光返照”而已。到明朝, 废丞相, 权分六部, 归皇帝直接掌控, 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至高无上的皇权最后战胜了与之对抗的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 更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从汉到清, 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 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皇帝削弱相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 (三或更多) , 使之相互牵制, 彼此制约, 从而保证君权的独尊。二是转移相权, 即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 (外朝或外廷的大臣) 向皇帝身边的人 (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 转移。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自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 “有叛人而无叛吏”, 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 引发叛乱, 到武帝时推恩令的推行, 削弱了地方势力。隋唐时, 地方势力强大, 最后导致五代十国的乱局。到北宋, 鉴于五代之弊,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此三项措施实行之后, 地方彻底失去了和中央对抗的物质基础。自汉代以来, 中央政权为消除地方割据, 采取的共同措施有武力平叛、强干弱枝、加强监督。其总的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和调整中, 虽然是以强化皇权为目标的, 但是不能以牺牲行政效率为代价, 必须在强化皇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做到有效平衡, 否则就会造成不利的结果, 唐宋时期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说明。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 使相权一分为三, 三者相互牵制, 有效地加强了皇权;同时三者之间分工明确, 相互配合, 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正是由于做到了二者的有效平衡, 才出现了隋唐时期空前繁盛的局面。宋朝时, 采用分化事权的做法, 在强化皇权的同时, 却出现了兵将分离、一职多官的现象, 不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而且行政效率低下,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这就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 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1) 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突出特征, 而古代西方以民主和法制为突出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古代中国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谱。而古希腊、罗马史却是一部平民追求民主权利的发展史。在这里, 没有君临一切的专职君主, 有的只是围绕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的各种斗争和改革。 (2) 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 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古代中国在向阶级社会过渡时, 原始民主荡然无存。古代中国民众没有古希腊、罗马公民那种自豪感与主人翁意识, 在中国最终确立的是君主专制统治。而古希腊、罗马在城邦国家时代, 出现了西方的群体公民的民主, 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民主制残余, 其实行的是贵族集体领导或全体公民共同掌管国家政权。 (3) 古代中国的变法争鸣和政治改革都是围绕加强王权专制而展开的。诸子百家为王权专制提出了奠基理论;中国古代的法律, 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 内涵是刑罚, 惩治百官和众民, 以加强王权的威慑力, 带来的是人权的丧失。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改革大多是在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背景下进行的, 内容是巩固和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法律制度是为维护民主制度服务的, 其内涵是人民权利, 保障公民自由与平等的人权。这种主权在民、法律至上的政治制度体现的是共和国中心价值观念, 与古代中国的帝王思想、官本文化是水火不相容的。 (4) 从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和影响看:中国大一统和儒家正统思想加上专制王权造就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其中专制王权是整合社会的权力中心。旧中国的每一次朝代更替或走向统一, 都是强有力的君王专制维系了帝国的统一与文明的延续。所以, 尽管中国古代有频繁的朝代更替, 但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却一脉相承, 从未中断。而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制思想成为催生人类迈向现代化的动力。进入近代, 西方国家率先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一方面这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共和传统有内在的继承关系和深刻的历史渊源。从总体上来看:古代中国实行人治。一是重视皇权, 没有民主、人权可言。皇权对臣民施以严刑酷法, 以强制百姓遵规守矩。二是中国重视家庭伦理纲常, 家庭是皇权最坚实的社会支柱, 严格受到血缘礼仪规范的限制。上有皇权, 下有家庭, 所以奖赏与治罪往往涉及家庭。而古代西方实行法治。一是重视人权, 人权自由受法律保护。二是西方伦理推崇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 家庭与乡土观念相对被淡化, 对政敌的制裁也相对宽容, 不涉及家庭。

(2) 造成古代中西方制度差异性的原因: (1) 一方面, 古代希腊、罗马地处地中海南部沿海, 山多地少, 港湾、岛屿众多, 所以形成了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的海洋型经济 (海洋文明) , 商品经济发达;这种经济要求社会有公平的法则以及较自由、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这样, 古代希腊就逐步形成了小国林立、民主政治发达、法制体系较完善的社会。另一方面, 欧洲气候宜人, 温暖多雨湿润, 其麦田可以沿着山坡分布, 不需要灌溉, 也不需要排涝, 也就不需要政府来协调水利事宜, 修河通渠。这些都促使古代希腊、罗马民主制度的形成。 (2) 古代中国地域广大、土地辽阔, 适于农耕, 逐渐形成了一种农业经济 (农业文明) 。农业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政权来控制水系, 协调农业生产, 组织抵御自然灾害。在同一水系, 对水、土地的控制变得特别重要, 在争夺中, 容易形成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 进而形成强大的皇权。中国长期存在的分散性封建自然经济条件下, 农民随时面临天灾 (旱、涝、蝗灾等) 、人祸 (地主官僚欺压等) , 在生产、生活甚至人身安全方面显得非常脆弱, 一旦失去土地, 就可能沦为流民, 进而揭竿而起, 威胁封建王朝。因此, 农民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 国家必须建立强大的政权以维护统一和社会安定, 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镇压农民的反抗。由于以上原因, 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以专制为特色的政治制度。

(3) 对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异性的认识:古代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发生于不同的文明圈内, 其时间、经济基础、历史传统、文化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 而这些不同的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文明形态和各具特色的古代政治制度。评价这样的政治制度,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 它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当然, 在现代社会之中, 民主法制成为现代政治文明最基本的诉求, 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一个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政治理念。但是我们倘若因为现在对专制的否定, 而否定历史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实际上是抹杀了历史上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同样, 我们倘若因为现在对民主制度的热爱, 而拔高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实际上是忽视了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事实上, 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还是古罗马的法律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古希腊的民主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民主的有限性和直接民主的弊端上, 古罗马法律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不能做到法律上真正的人人平等。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则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修建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直到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是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明中独领风骚。这样的地位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明清之后的落后, 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 昧于世界大势, 不知思变;延续传统政策, 经济上不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政治上热衷于君主权力的加强, 与西方国家的工商立国和政治民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 1.下列省份 (见右图标注) 的简称源自西周时期封国的是

A. (1) (3) (4)

B. (2) (3) (4)

C. (1) (2) (3)

D. (1) (2) (4)

(原创) 2.汉语的称谓语作为词语使用时, 常有多语连用的习惯, 如“祖孙”、“父女”、“君臣”、“师徒”、“父母”、“弟妹”等。这种词语的成分尽管都是并列关系, 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这种称谓语的结构排列体现了

(1) 原始民主 (2) 宗法观念 (3) 等级差别 (4) 男尊女卑

A. (1) (2) (3) B. (2) (3) (4)

C. (1) (2) (4) D. (1) (3) (4)

(原创) 3.宗法确立之初只适应同性贵族, 但由于周人实行同姓百世不婚, 就用婚姻关系把异性贵族联系起来。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 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赋予周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

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周王权力至高无上

C.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D.等级从属关系森严

(原创) 4.迈克尔·H·哈特在对秦始皇的评述中说:“不提才华卓绝、名声赫赫的李斯宰相就不能对秦始皇加以完备的论述。事实上李斯对秦始皇的政策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以致很难在二者之间分清他俩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功绩。”这个“伟大变革”是指

A.确立皇帝制度B.推行郡县制

C.实行三公九卿制D.实现国家统一

(改编) 5.1975年12月, 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语书》中, 凡是“正”字都改成了“端”字, 如“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这说明

(1)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2) 避“正”之讳, 显示皇帝独尊 (3) 书者懈怠, 错字百出 (4) “端”、“正”换用, 字义相同

A. (1) (2) (3) B. (1) (3) (4)

C. (1) (2) (4) D. (2) (3) (4)

(原创) 6.《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 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 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下列对“革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结束分裂, 实现统一

B.废除分封制, 推行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D.“焚书坑儒”, 力行法治

(改编) 7.下面两幅图为安徽省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图。由图一到图二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

A.安徽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B.中央政权对安徽控制加强

C.安徽在全国政治地位提高

D.安徽与中央权力斗争激化

(原创) 8.帝国是对领土非常辽阔, 统治或支配民族众多, 具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强大国家的通称。关于帝国一词, 并没有非常精准的科学定义, 使用十分混乱。根据使用的场合与习惯,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我们通常把秦称为帝国, 它属于

A.由帝王控制, 实行君主制的国家

B.实行君主制而拥有殖民地的国家

C.虽无君主但恣意向外扩张的国家

D.以上几种情况, 秦朝兼而有之

(原创) 9.陈寅恪认为:“唐初……真正的成就是修改现行的行政方法, 以适应扩大了的帝国的需要, 及变化中和变化了的社会秩序, 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约化和效益化的时期。”这里的“成就”主要是指

A.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B.分割宰相权力, 实行三省六部制

C.削弱世袭特权, 实行科举制

D.扩大地方权力, 实行行省制度

(改编) 10.现代国学大师钱穆认为,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 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 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他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了

B.唐朝三省互相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不受任何牵制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原创) 11.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及中国某制度时说:“人类的想象无论多丰富, 也很难设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在中国, 智者决定一切, 而且他们都是通过这一制度证明他们能够胜任他们的官职、不负众望。”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原创) 12.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 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 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 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 称为“差遣”。“差遣”的实质是

A.笼络民心B.强化皇权

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统治秩序

(原创) 13.《皇明职方地图》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军事地图 (见右图) 。上卷为两京十三省图表, 中卷为边镇、九边、三关图表, 下卷为川海、江山、漕黄、海运、江防、外夷图表。该图绘制于

A.秦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原创) 14.黄仁宇在《万历五十年》中说:“一人乾纲独揽, 如果没有过人的精力, 绝顶的记忆力, 坚忍不拔的意志, 对政务的练达以及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权力的痴迷, 根本无法做到。”因此, 明太祖废相后势必要寻求某种制度补偿性替代。其所寻求的“制度补偿性替代”是

A.设立殿阁大学士B.成立内阁

C.直接掌管六部D.启用宦官

(改编) 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盖中国自宋以下, 贵族门第之势力全消, 宋儒于科举制度下发挥以学术领导政治之精神。尊师相, 抑君权, 虽亦有流弊, 要不失为历史之正趋。明太祖、张居正则皆此潮流下反动也!”在钱穆看来, 明太祖、张居正的“反动”是因为他们

A.强化了君主专制B.废除了科举制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削弱了丞相职权

(原创) 16.“终明之世, 内阁从制度意义上讲仍然不是宰相, 它在编制上一直是临时的, 成员严格上也都有自己的本职, 入阁只是一种兼职。而且六部作为执行机关在体制上并不隶属于内阁, 内阁领导他们, 事实上没有法理上的依据, 所以内阁和六部经常会出现摩擦。”材料表明

A.内阁职务虚设, 没有任何实权

B.内阁等同宰相, 可以统领六部

C.六部、内阁平行, 实现权力制约

D.内阁权大位显, 却无法理依据

(原创) 17.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是历代封建帝王政治构建的核心。在下列帝王中, 将专制皇权推向顶峰的是

(原创) 18.在古希腊, 从法理上说, 城邦属于公民集体所有, 所有公民都是城邦的主人, 公民权便意味着参政权, 只是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罢了。按照梭伦改革的规定, 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主要受限于

A.经济实力B.家庭出身

C.文化水平D.男女性别

(原创) 19.公民称号和公民权对于雅典人来说比生命都重要。一个人如果拥有巨额的财富和出身于名门世家, 而不享有公民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公民

A.政治地位提高, 不受法律约束

B.享有被选举权, 担任城邦的任何官职

C.参与司法审理, 不受年龄限制

D.出席公民大会, 参与国家事务决策

(改编) 20.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 这一做法

A.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B.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C.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D.提高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道德水平

(原创) 21.亚里士多德评论雅典的民主制度时说:“平民群众必须具有最高权力, 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 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这段话所强调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A.公平正义B.人民主权

C.法律至上D.少数服从多数

(原创) 22.“实际上, 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一切都受惠于希腊人。”英国诗人王尔德 (1854—1900) 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沿袭了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B.英国人没有跳出古希腊文明模式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D.英国人对现代生活缺乏创新意识

(改编) 23.《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一定时期后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 或卖至台伯河以外之外邦;如果有多数债权人时, 他们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 加以分配。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

A.成文法比习惯法更残酷

B.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权

C.维护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D.平民权利没有得到法律保护

(原创) 24.查士丁尼认为:“市民法 (又称公民法) 与万民法有别……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 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 叫做市民法, 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 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 叫做万民法, 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据此可知, “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在于

A.制定主体不同B.法律地位不同

C.适用对象不同D.理论依据不同

(原创) 25.罗马法中有关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所作的详细规定, 说明立法的基础是

A.简单的商品生产关系

B.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C.残酷的奴隶制生产关系

D.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 共50分)

(原创) 26.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建立的汉朝, 最大的贡献就是“汉承秦制”。也就是说, 他虽然推翻了秦朝, 却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然而, 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 犹豫不决, 进两步退一步。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 汉朝是如何继承并维护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的?在对郡县制的继承上, 刘邦“进两步退一步”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果如何? (6分)

材料二由唐代的三省职权划分我们可以看到, 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 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 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因而可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 又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 它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2) 唐代的三省职权是怎样划分的?依据材料二, 指出这种划分的作用。 (7分)

材料三论中国政治制度, 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 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 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 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 只是迫于时代, 迫于外面一切形势, 改头换面, 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 却不能说它有建立。宋之于唐, 只好说像东汉之于西汉, 有事而无政。有形势推迁, 而无制度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 与唐相比, 宋代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动?为什么说这种变动“只是迫于时代, 迫于外面一切形势”? (5分)

(原创) 27.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见, 明代的专制主义政治是比较高明的政治, 皇帝一方面使内阁“有宰相之实”, 把原先宰相的权力巧妙地转移到了内阁的身上, 这大大替自己分担了繁忙的政务;另一方面, 皇帝又使内阁“无宰相之名”, 内阁行政没有法理上的依据, 本质上依然是由于皇帝制度外的信任而私授权力的秘书班子, 而且官阶比较低, 这样就大大防止了内阁专权的可能性。当然, 这种内阁体制的作用只能是对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 它仍然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相违背, 本质上是帝国政治制度的一种畸变。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 依据材料一, 指出明朝内阁的特点。你如何理解它“本质上是帝国政治制度的一种畸变”? (6分)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 而丝纶出纳, 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 阙后军国大计, 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 威命所寄, 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2) 依据材料二, 指出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并分析其作用。 (6分)

材料三在皇权专制方面, 明清却有一以贯之的精神血脉, 所有的制度安排无一不是围绕着如何加强皇帝的权力而展开的。……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寻求体制外的力量, 于是又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这些体制外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 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清朝帝王尽管个个精明能干, 曾出现过“康乾盛世”, 但是这种极端专制主义制度结构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 “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 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 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3) 依据材料三, 指出君主专制强化的危害。 (4分)

(原创) 28. (16分) 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 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 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 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因为人民通过颁布关于治权的王权法, 把自己的一切治权和权力授予他……行使治权的君主承认服从法律, 这是与他的尊严相吻合的一种说法。”

———摘编自《罗马公法与现代欧洲宪政》

材料三法律上的平等原则, 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 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 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它在本质上就是对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完满反映。

———周枏《罗马法原论》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 (4分)

(2) 根据材料二、三, 概括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6分)

(3) 结合以上材料, 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B 5.C 6.D 7.B8.A 9.B 10.C 11.C 12.B 13.D 14.A15.A 16.D 17.D 18.A 19.D 20.B 21.B22.C 23.C 24.C 25.A

二、非选择题

26. (1) 汉承秦制:汉朝继续实行秦朝开创的皇帝制度, 中央机构的设置仍然沿用三公九卿制, 地方继续实行郡县制。 (3分) 表现: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 又实行封国制。 (2分) 结果: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 (七国之乱) 。 (1分)

(2) 职权划分:中书拥有决策权;门下拥有审议权;尚书拥有执行权。 (3分) 作用:三者相互协调, 提高了行政效率;将相权一分为三, 三者相互制约, 强化了皇权。 (4分)

(3) 变动:到了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设置中书门下, 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 军政归枢密院掌管, 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 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同时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分) 原因:自唐末以来, 三省机制被破坏;宋朝初年, 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强大。 (2分)

27. (1) 特点:权力很大, 行使宰相职权;地位低, 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理解:废丞相设内阁, 使皇权缺乏制约因素, 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相违背, 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6分) (2) 特点:位低权重;机密性高。作用:行事快捷,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6分) (3) 危害:导致政治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近代落后挨打。 (4分)

28. (1) 途径:通过思想家的著作流传后世。 (1分) 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3分) (2) 影响:罗马法为西方近代法治思想的孕育奠定了基础, 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契约思想、人民主权思想影响很深;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近代西方社会通过制定法律限制君主特权, 创建近代政体, 推动制定人人平等的法律打下了良好基础;罗马法中的平等原则有利于自由主义经济原则的建立, 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分) (3) 启示:人类社会的文明源远流长, 彼此互相影响;文明没有优劣之分, 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吸收、借鉴和学习。 (6分)

8.国家公务员制度专题 篇八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议会与王权矛盾尖锐;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

确立和发展: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议会改革

《权利法案》主要内容: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

意义:集体统治取代专制独裁; 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美国背景:美国独立;邦联制度影响国家的发展

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规定实行联邦制度;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以修正案的形式弥补宪法的不足

两党制形成

意义: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

背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局部长期动荡;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由总统掌握

意义:标志着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

德国背景: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统一

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内容:皇帝是帝国元首;宰相主持内阁工作;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

意义: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知识剖析】

一、英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并壮大起来。

(3)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

2.过程

(1)爆发: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此后,英国成为共和国。

(2)复辟:复辟期间,查理二世及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竭力加强王权,恢复旧的统治秩序,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

3.结果

1688年,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受邀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

(1)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

(2)颁布时间:1689年。

(3)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4)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1832年议会改革

(1)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意义: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形成

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2.产生

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即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3.英国政党制的形成

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政党间展开了激烈竞争,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美国

(一)1787年宪法

1.制定背景

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邦联制的国家,政治上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2.颁布时间

1787年。

3.原则

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大原则,即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民主制原则。

4.思想来源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5.内容

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6.评价

(1)积极性

1787年宪法是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2)局限性

允许奴隶制的存在,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不能与白人男子享有同等权利。

(二)美国联邦制的建立

1.时间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不久,第一届国会也经选举产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2.联邦制的特点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2)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可制定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同时在政治、经济、财政和文教等方面享有一定自主权。

3.联邦政府的结构

(1)立法权属于国会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

(2)行政权归于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对宪法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

(3)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大法官由总统提名,但需经参议院批准。他们除非犯罪,否则终身任职。

(4)政府各部门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如最高法院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行为,如果它认为某一法律、条约和政策“违宪”,可宣布其无效。国会可用三分之二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国会可依法对总统提出弹劾。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4.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

①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②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影响

①两大政党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②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本质

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18世纪时,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2)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

(3)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颁布时间

1875年。

(2)内容

①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②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意义

沉重打击了国内复辟君主制的保皇派势力,最终从法律上奠定了共和制的基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全确立。

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

(1)颁布时间

1871年。

(2)内容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④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3)评价

上一篇:入职简短自我介绍下一篇:集装箱装卸工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