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技巧和方法

2025-01-09

辩论的技巧和方法(精选14篇)

1.辩论的技巧和方法 篇一

初级伎俩(常用,但是稍微注意一下可以发现)

1。极端思维:认为事物只有两个极端,如果不是一个极端就必然是另一个极端,没有中间状态。

举例:

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人要都是好的张三怎么被骗的那么惨?

2。逆命题思维:将一个正确的命题的逆命题直接使用。

举例:

五毛党都说xxx是错误的,你也认为xxx是错误的,所以你必然是个五毛党。

3。否命题思维:将一个正确的命题的否命题直接使用。

举例:

如果我能把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灭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我能吗?不能,所以我并不爱你。

4。用必然代替概率:将一个概率较大的事情认为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举例:

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将来就考不上大学,上不了大学,找不着工作我看你怎么办!

5。不完全归纳:将几次个别事件归纳为规律

举例:

河南人都是骗子。

6。时间因果:将时间上相邻的事情当作是因果关系。

举例:

昨天你们IT部门搞了一次服务器升级,晚上我的电脑就不能开机了,你们能不能把服务器恢复原状?

7。利用感情:将逻辑问题避开而转为感情问题。

举例:

妈妈是世界上最心疼你的人,怎么可能跟你说错的呢?

8。模糊论题:论题本身非常模糊,不具备可证伪性,一切都能有其他解释。隐蔽性在于所有的解释都存在合理性,而且论题本身不可证伪,也就无从辩驳。

举例:

你看张三,干尽坏事,现在瘫在床上了。李四也干尽坏事还好好的——那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9。存在即合理:将命题和存在的事情联系起来,并用之说明存在的正确性。

举例: 那么多人都买XXX产品,一定没有问题。

10。拒绝逻辑:否定一切逻辑推理,只有自己是正确的。

举例:

你说一千道一万,我儿子就是不可能作出这样的事情来!

隐蔽伎俩(一般人时不时都会上当,不信您试试下面几个例子,看看能不能一眼看出错误。)

1。单向思维:和“极端思维”类似,单向认为在一个问题上只存在两个观点,只要一个错误,另一个就正确,即“和错误的不同就是正确的”。这种形式往往是隐形的,在论辩中经常使用,主张对方是错误的,而将其后的逻辑推理部分(我方和对方的观点不同,所以我是正确的)隐去。

举例:

XX党严重贪污腐败,因此,为了国家的前途,必须换掉XX党。

2。过度概括:将一个正确的命题进行过度概括,并仍当作正确的命题来使用。实际中使用往往隐去概括的部分,直接使用概括后的命题。

举例:

有氧运动有益健康。

3。偷换概念:将一个概念变为另一个近似的概念,隐蔽性在于利用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省略,偷换本身可能看来无懈可击。

举例:

肥胖会导致多种疾病,所以一定要少吃。

4。按图索骥:先有一个结论,然后根据这个结论寻找支持的论据,隐蔽性在于正面论据都是真实的,无可辩驳,而反面论据没有列出,普通人也不一定有精力去寻找反面论据。

举例:

张三有多恶心,请看看XXX文章就知道,里面记述了他是如何酗酒、吸毒的还被公司解雇的。

5。诉诸差异和特殊性:认为只要存在差异,就不能使用规律。这种隐蔽性在于隐去了大前提,而小前提无可辩驳。

举例: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7。因果倒置:将结果当作原因。隐蔽性在于有时候因果性非常复杂,或者论证需要用高深的专业知识,普通人可能不懂。

举例:

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只要控制住物价,就可以控制通货膨胀。

8。联系因果:将有联系的东西当成是有因果性的。隐蔽性在于联系性可能非常紧密,如不仔细思考会让人觉得就是因果关系。

举例:

科学问题科学家说了算。

9。诉诸思维倾向或定式:利用人们常有的思维定式或倾向。隐蔽性在于否定命题等于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很难察觉。

举例:

XXX幼儿智力开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0。断章取义:割裂或引述无关紧要的话。隐蔽性在于大多数情况下完整的话都不为人所知,容易被误导。

举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大家要努力学习啊!

================================分割线================================经过这个帖子发现了一个新的常犯的逻辑错误:

11。长文逻辑:很长的文章,如果其中大部分逻辑都没问题,一定整个逻辑都没有问题。

例子:

本文,上面初级伎俩的第三原来的例子是:

你要是爱我,就不会忘记我的生日。今天我生日你竟然给忘了,你不爱我了。很明显是个逆否命题,没有逻辑错误,是举例不当。

2.疏导学生心理的方法和技巧 篇二

关键词:疏导;直言点拨;借题发挥;巧言暗示;反弹琵琶;欲擒先纵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200-02

疏导,是针对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疏通和引导,使他们解除思想疙瘩,克服不良言行的教育语言形式。它是正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一些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出现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或不良言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疏通和引导。疏导的作用主要在于沟通心灵,指点迷津,启发学生消除思想障碍,走出误区。

疏导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重视方法和技巧的选择和运用,只有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本人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通过摸索实践,得出运用下列方法进行疏导,有一定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直言点拨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变化,形成了他们特定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阶段不同,心理特点也各异,他们的思想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抓住实质,不厌其烦地给以指点,使学生明白事理,解除思想疙瘩或克服不良言行。记得有一年我接了一个班。开学时,学校安排公共场地。我叫劳动委员让别班的先挑,剩下的是我班的。结果我班负责打扫厕所。大多数学生有意见,因为他们在家中很少进行劳动,何况是这样又脏又臭又累的活呢。我和颜悦色、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选择这样的场地,我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大家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养成先人后己的美好品德。有了这两种美德,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就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请问,你们哪一位不愿得到这两件‘宝’呢?一个人连厕所这样的累脏的活都能做,你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何况厕所是一个学校文明的窗口,从这个窗口让我们向全校师生展现我们一班的风采。”我的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怨气尽消。一年下来,值日生每天三次冲水,坚持把厕所冲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人叫苦,反而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磨练机会。

同时,教师在直言点拨时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突破口,方能有效。如,一些同学好吃零食,整天零食不离口,渐成奢侈为荣之风。而不少人认为,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吃点零食不要紧。孩子喜欢吃,家长乐意给钱,小事一桩无须小题大做。在这样的情况下,给他们谈“艰苦奋斗”,就要有意寻找突破口。有一天,一位学生因吃食方法不得当而泻肚子。这下我就抓住契机点拨说:“我们吃零食容易引起厌食、偏食,造成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加上个别不道德的厂商将伪劣变质食品混入市场,我们食用后,轻则身体不适,重则引起中毒。再说,贪吃零食容易养成不良品行,一天少则几角多则几元,久而久之,不知钱财来之不易,就会养成奢侈挥霍的劣性。”话语不多,但我从实际事例出发,结合科学知识教育,使得学生吃零食的风气很快扭转,使学生养成俭朴的美德。

二、借题发挥

现代中学生正置身于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多元化观念和形形色色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给他们打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烙印。工作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敏锐地抓住某个有利于教育的话题,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巧妙地进行引导,使他提高认识,走出思想的误区。有一位老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发现一个学生存有一种不正确的想法,认为自己年纪小,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是“无名小卒”,对国家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位老师就抓住“无名小卒”作话题,对学生说:“一盘棋中有将、相、士、车、马、炮,还有众多的小卒。小卒每次只能走一格,这比不上马走日字,相走田,车走直线,炮翻山,可是当小卒勇往直前时,却势不可挡。小卒过河能吃车闹士,而且能“将”军,怎么能说无名小卒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呢?”接着又进一步发挥:“翻阅历史,大人物总是少数,无名小卒却是大多数。许多名人当初也是无名小卒,大发明家爱迪生是报童,飞机的发明者莱特是自行车修理工,发明火车的史蒂芬是烧火工,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当初是学徒工,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是普通一兵,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人物,当初都是‘无名小卒’。这些人物虽然当初是‘无名小卒’,但都为自己的祖国乃至全人类做出杰出的贡献!”这位老师就是运用借题发挥的方法启发学生,使他思想开窍,提高了认识,树立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的崇高志向。

三、巧言暗示

青少年在发育和成长中,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异性之间的爱慕,正如早晨太阳初生的一层薄雾,它是美好的,但绝不能让它酿成云、酿成雨,甚至酿成雷电和冰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大喊大叫,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消极反抗,有时则使学生觉得老师无能。学生中对这样的青春期问题往往比较敏感,不便直言点破,作为老师应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使之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于是便可以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方法旁敲侧击,进行疏导。下面是一位老师同一个早恋学生的谈心,他只字未提男女之事,很值得我们借鉴:“你看,这棵桃树,因为春天到了,开始发芽了。多好的春天啊,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你看,一棵芽,以后就是一朵桃花,再以后,就是一个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呀!怎么搞的,这里已开了一朵花,哎,开早了啊!现在还没到开花的季节,没有开花的时候开的花,是一种无结果的花啊!”学生听到这里,心里似乎被猛地推了一下,接着又听到:“争春,不一定提前表露。旱柳提前发芽,但春天刚到,就开始枯黄,飘落无情的柳絮;竹笋,春日还把头埋在土里,吸收着丰富的水分和营养,后来拔地而起,直冲云天……”听到这里,学生已领会了老师的话外这音。这位老师巧妙地运用比喻进行暗示,他的话就象春风一样吹开了学生的思维之窗。同是这样的情况,老师若直言,不一定有这么好的结果。因为学生对早恋已产生的羞耻心,这种羞耻心一旦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其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一方面被训斥的学生容易因信念和理智的丧失而“破罐子破摔”,另一方面,因为学生们往往同情弱者,认为老师做得太过分了,反而同情被训斥的学生,就站在他们一边,这样,对大多数的学生不能起到警示作用。因此,教师在疏导时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四、反弹琵琶

有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从反面进行延伸,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使它的谎谬或危害更加突出,从而给学生以警示的作用,并产生风趣的效果。有一段时期,我发现班里有许多男生迷上了打游戏机,一放学或星期天就沉迷于它。我掌握确实的情况后,在班会课中便着重解决这一问题。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谈打游戏机的好处>的标题,学生一见感到新鲜而好奇。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打游戏有哪些好处吗?”许多人都笑了起来。有几个学生说可开动脑筋。我表示肯定。我说:“打游戏的好处很多:一、开发智力,敏锐思维;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三、增强动手能力。”然后,我开始点到另一面:“还有更重要的是:第一是省粮,打游戏一长,忘了吃饭,一省;再加上时间一长,身体垮了,食欲锐减,食欲一减,这当然就节省了不少粮食,二省。第二是省衣,学生时代本是身心发育的时期,如果这时候搞垮了身体,可以及时地控制身高,从而达到省衣的目的。第三是省钱,上机时间长、精力花费过多,作业就不做了,可省下钢笔和墨水,这不是省钱吗?还有,把钱用到打游戏机上,这是消费,这样促进货币流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此外,到初三毕业时,我班能出现五六个比尔盖茨,这不是更值得骄傲的事吗?”在一片笑声中,学生接受了我的警告,自那以后,班中再没有人上游戏机房。这比正面劝说有效多了,是我们老师疏导学生思想的较实用的一招。

五、欲擒先纵

有时,我们可以采用欲擒先纵的方法,即老师先对学生的想法或做法表示部分认同,以求得心理上的接近,再寻机转过话头,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弊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一段时间,我班女同学一度看言情文学成风,什么《少女日记》《美少女》等等,全是街头通俗文学,对中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垃圾,看了只能使她想入非非。开始我采取压的方法。班中表面上看没有这类书了。实际上她们却偷着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改变了方法。我先鼓励学生要多看课外书,一是向他们推荐课外书,如《钢铁是怎样烁成的》《红岩》等优秀名著,二是借给他们看,把自己订阅的全拿去,如《青年文学》《读者》等,在班中形成一种开展课外阅读的氛围。然后,有目的地针对最爱看言情书的那个女同学,把秦文君的作品给她看。经过几个星期后,我举行了一次读书汇报活动的班会,特地让她发言谈课外阅读的感受。这此班会后,那些垃圾文学销声匿迹了。这种方法避免了与学生的正面冲突,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感化和启迪。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门富有艺术性的劳动,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恰当地疏导,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缺乏教育机智,永远也不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参考文献:

[1] 傅惠钧 教师口语艺术[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辩论的技巧和方法 篇三

基本内涵

1、遏制:制止。

2、腐败:(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

3、预防:事先防备。

4、惩治:惩办。惩罚和治理。

预防和惩治的关系

1、预防是事前防范的范畴,惩治是事后处理的范畴。

2、惩治是手段,预防是目的。

3、惩治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预防。

4、惩治是预防的基础和前提,预防可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降低反腐败工作成本。

5、惩治重在威摄力,起到警示的作用;预防重在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从源头治理。

6、惩治是治标,预防是治本。

7、惩治的范围和对象狭窄;预防的对象和范围更广,更有广泛性。

8、惩治能立竿见影,预防见效周期长。

9、惩治的力量是显性的,有力的;预防的力量是隐性的,柔弱的。

辩论要诀:

预防一方必须要把事件向前拉,力求从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反腐败的工作成本,织一张完美的大网,向理想化方向发展;现在的不完美就是为了将来的完美。属于理想主义者,向往美好、和平、人人从善。

4.在辩论赛中辩论技巧的内容 篇四

①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

辩题: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是精英在辩论赛中辩论技巧的内容大众

香港大学(正:精英)vs大连理工(反:大众)

奇袭:刘冬舒(质询)vs刘一枫(接盘)

大工立论:

1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来自于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2社会进步最终由大众来完成:由大众来实践和检验

3社会进步的方案是由大众和精英来一起决策,决定的,而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大众在决策中的比重越来越多

刘冬舒学长的奇袭:

刘冬舒:第一个论点是大众向往是源动力所以他更重要对不对?

枫哥接盘:对,但不是靠这一个点论证

刘冬舒:好,所以你第一个论点是这样的,请问你我因为更想成为有知识的人所以上大学,在大学里老师悉心教育我,我成才了,所以我成才是更因为老师还是因为我想上大学?

枫哥:更因为我自己

刘冬舒:所以你认为老师对你成才的教育贡献不如你想上大学?

枫哥:对

刘冬舒:那对方同学你为什么要在上大学的时候选择去哪个大学和哪个老师呢?

枫哥:最主要的是看我未来想做什么

刘冬舒:如果说最重要的就是你有这颗心,这个动力就好了你为什么要选择学校和老师呢?

枫哥: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想上大学就不能去选择学校啊?

刘冬舒:因为这说明选择学校,选择对老师对你成才更关键嘛,我们看下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告诉我社会进步最终由大众来完成?

枫哥:对,第二个点

刘冬舒:那请问打仗最后是不是由士兵完成?

枫哥:对

刘冬舒:那战争输了最应该问责将军还是士兵?

枫哥:两方都要问责

刘冬舒:我知道两方都要问责,但我们一般问罪更多的是将军还是士兵呢?

枫哥:包括士兵和将军

刘冬舒:对方同学不要回避我的问题,我知道两方都要问责,最应该问责的是谁?如果你是国家的总统,如果打仗打输了你是问责国防部长还是一等兵?

枫哥:我可能会问责国防部长

刘冬舒:对,所以由谁执行不等于谁更该附更大责任,我们从打仗的例子可以看出,最后一个问题,你是不是说有坏的精英就说明我方论证不成立?

枫哥:没有

刘冬舒:那您是不是说我方论证的时候没有考虑坏精英,所以我方该把坏精英考虑进来?

枫哥:您方讲精英有那么那么好

刘冬舒:对对对,那有没有可能有些大众对生活的向往也没有那么美好呢?

枫哥:没有

刘冬舒:比如说在纳粹时期德国人全民想把犹太人屠杀掉,对方辩友德国人民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好不好?

枫哥:你是说德国人民想杀人么?

刘冬舒:对方辩友德国人民不想杀人举办犹太人干嘛?很多犹太人可是被德国人民举报出来的

枫哥:他的确是举报了,但是·

刘冬舒:所以这部分德国人民对社会向往的是不好的对不对?

枫哥:他们想向往更好的生活

刘冬舒:我知道他们想向往,可他们向往的未必是美好的对不对?所以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人民想向往更好的就能向往出更好的东西。

枫哥:方法可能会错

刘冬舒:所以人民也会做错对不对,所以您方跟我方在这方面是平等的

总结一下:

刘冬舒学长的质询非常的标准:

1每一步都是先确认对手的论点,

2然后提出对手论点理由下的反例质问对手为什么还成立

3最后结该论质询得到的结论然后转到下一个问题。

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

1刘冬舒学长每个逻辑背后都配备例子,而且用的例子都非常通俗易懂,是常见例子

2刘冬舒学长的问题大多是封闭式提问,很难不露痕迹的转走问题

5.辩论的技巧 篇五

辩论技巧第一条:立论之胜在于破

常常觉得立论的关键在于周圆,在于四平八稳,在于滴水不漏,其实这样的立论是很难分胜负的。裁判有时候会说:正方一直在防守,没有进攻。所以输了。或者说,反方一直在进攻,但是没攻破正方,所以正方赢了。这类的话对于输的一方总觉得裁判不公平。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究竟给裁判一个什么样的理由判你赢,判他输呢?辩题的产生,本身就限制、规定了双方各自固有的逻辑优势和逻辑劣势。那么,只提自己的逻辑优势而回避对方的逻辑劣势,这种立论本身是不是不完整的呢?如果能将对方的逻辑优势变为对方的逻辑劣势,那么是不是就提供了一个让裁判只判你赢而不判他赢的理由呢?如果把辩论看成比武,那么获胜的一方一定不仅是保全了自己,更是消灭了对方。断其一指而断其臂,这个是比较正确的立论思路。

辩论技巧第二条:立论要突出重点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不这样会怎么样、这样的话能解释什么现象,等等,当一辩稿对于以上种种因素平均用墨,平铺直叙的时候,其实只得了个合格分。什么都说等于什么都没说。因为观众记不住那么多。就好像“八荣八耻”,太多了,记不住,远没有毛主席的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来的响亮。如果争论的矛盾不在定义,能否将定义往后放放呢;如果争论的矛盾不在前提,能否把前提只是简略说明一下呢。如果争论的矛盾在于“必要”“源头”“根本”之类的词,能不能少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意义”“作用”“价值”呢?一辩立论是定海神针,向观众解释“什么该多说,什么该先说,什么该反复说”,而不是毫无重点的啰嗦和唠叨。让人听得烦。

辩论技巧第三条:价值拔高是于对题目的思考,是于对生活的看法

“为什么辩论这个题目”比“这个题目要我辩论什么”更重要,我们一定要树立“我在玩辩论”而不是“辩论在玩我”的概念。价值的简单化、大众化、肤浅化是很可怕的。如果辩手准备了很长时间,然后打“人祸比天灾更可怕”,最后只说“所以我们应该防止人祸啊”。“逆境比顺境更能使人成才”,说“所以我们要经历住逆境啊”。“现代社会合作大于竞争”,所以“我们要多多合作,减少恶性竞争呀”。这对观众而言,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啊,因为他们花1小时结果听到了自己拍屁股就能想到的东西,他们就不禁怀疑辩手的智力水平了。

辩论技巧第四条:一辩稿拟写要多方参与、共同思考

写一辩词,不只是一辩的事。辩论队在准备立论的时候,讨论双方纠结的点,而忽视讨论一辩词怎么写,忽视讨论一辩怎么用词,忽视讨论一辩选用什么要的论证手法。这个是不对的。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到一辩稿的拟写中来,一辩才能在场上参与到自由辩论的整体攻势中来。否则2、3辩说的话很容易脱离1辩的立论基础。

辩论技巧第五条:自由辩论前提在于倾听

听对方说什么,听队友说什么,一直在强调,始终做不到。小学语文老师就教六个字,叫作“归纳段落大意”,可是大学里的辩手还做得不怎么好,还不知道自己做得不怎么好。归纳能力是理解,思考,发散思维和反驳的基础。自由辩论转瞬而过,当我们无法捕捉到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有意无意误会曲解对方的意思的时候,辩论就悲哀地沦为泼妇的吵架了。直到辩论生涯结束,我们还在纳闷:为什么对方不能理解我的反驳的话呢、为什么我总能找到对方说话的漏洞呢——恐怖啊。“先听清楚你再辩,别着急!”

辩论技巧第六条:争锋相对关键是层面一致

辩论场上要临场辨析出讨论问题的层面是否一致,其实很难。即便辨析出层面不一致,更敢于去在同一层面辩论的,更难。因为你本能上就觉得对方说的是对的,本能上就觉得只有在另外一次层面,自己才有话可说——观众用屁股都知道在那个层面你是有话好说的。那我还来看你们两个辩论干什么?比如一个伟人曾经说过:“发展带来的问题可能比不发展的问题更大”。辩手于是就得出结论:所以不要发展。新事物比旧事物有更多的不足。辩手就又得出结论:所以新事物不好。这两者就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类似这种例子有很多很多。带有这种简单粗暴的思维惯性打出来的比赛直接导致争锋相对不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如何改变,我们想过吗?我们要善于辨析出同一词语在语境中所处的层面,才能找出“公说公没理”的地方,才能养成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争锋相对地辩论。

辩论技巧第七条:自由辩论发言要注重承接

初中二年级写材料作文,第一部就是要引材料,自由辩论中的反驳也是这样。因为自由辩论思维跳跃非常快,所以承接对方的话然后展开反驳能够帮助观众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对方和队友听懂你在反驳什么。你是反驳对方这一句,还是反驳对方上一句,还是反驳对方上上一句,不承接的话,不容易听清楚。对方刚才说了什么,这样的话会怎么样,这么样对方如何解决?反驳思路就更容易连贯。千万不要怕对方听清楚你的反驳,而要怕对方没听清楚你究竟在反驳些什么。.

辩论技巧第八条:自由辩论要带信息量

其实整场辩论都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信息量,而自由辩论中的信息量尤为突出,这反应了你迅速调动知识积累,并把它组织成语言的能力。七一讲话一万四千余字,其中提到“人民”136次,平均每100字中有“人民”(打假关键在政府引导关键在群众抵制);中国沿海地区人均GDP高达1万1千多美元,相当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最平穷的地方人均GDP还不到1500美元,只有非洲中部国家的发展标准。前后相差8倍,相当于美国跟乌兹别克斯坦的差距(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更重要社会效率更重要)。中国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300万,相当于2个瑞典、6个新加坡。(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关键在是否在户籍制度)人微笑时调动16块肌肉,而绷着脸则要有60块肌肉,可见微笑比绷着脸更容易做到(笑比哭好哭比笑好)。我们发现,当我们言之有物,说理有据的时候,辩论往往更引人入胜。

辩论技巧第九条:四辩词要表达和内容并重

TELL和READ是两个概念,前者比后者更注重如何让观众更为接受。有人记录下著名辩手黄执中的四辩稿,发现文章并不符合高考优秀议论文的标准,如果换个人不加感情地读出来,甚至会读得语句不通。可是正是这么一篇辩词,为什么能够如此感染人,以至于半夜躺在床上,仍然回想着他那种辩论的姿态呢?因为我们以书面语写四辩词的时候,把很多应该去考虑的因素给过滤掉了。致使四辩词只记录下了内容,却没有了意境。一味地堆砌逻辑是无法让人情感上产生认同的。要知道优秀的演讲有很多的因素。如果有一篇好的演讲稿就能够成为专业的公众演讲者,未免想的太天真。语速,发音,语调,停顿,手势,表情,甚至违反书面语规则的一些东西,等等,都是使四辩的现场表现更为立体因素。

辩论技巧第十条:四辩驳要从小处着手,立要从大处着眼

四辩要完成“再次破与再次立”的任务,执行的时候,往往会反驳对方的观点而忽略支撑对方观点的依据。反驳对方和话而忽略对方说那些话的逻辑推理,这就好比你把大树的叶子摘下来,过段时间,叶子又能长出来,是一个道理。只有把对方立论搞清楚了,究其根本,举其实例,而彻底反驳,才能让反驳有现场感,反驳才会到位。而四辩的再次立论,则要从大处着眼。不要纠结、重申、照搬之前的话,而要把这些“水滴”放回立论的“大海”里,让观众对于整片大海有清晰的理解,才能感受到大海的气魄。

辩论技巧第十一条:拟写结辩稿要学会写纲要。

前面说了四辩稿要从大处着眼,所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说哪几个点,要比具体用什么例子用什么词来说更为重要。依据纲要边说边展开。同时,就是把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的过程。思辩要学会写纲要,学会展开纲要,学会以一条不变之纲变成不同的临场效果。

辩论技巧第十二条:赛前一天不改立论框架

常常会想立论想到比赛开始,比赛最后一天问问别人有没有好想法,更改一下立论。这跟赛场上改立论一样,是大忌。很容易让队员之间的意见不能统一。无敌立论是不存在的,辩手对立论的理解跟立论本身的完整性,是同样重要的。与其将观点一改再改,不如将数据案例一些东西用语言组织得更好,因为临场组织这些东西真的很难。

辩论技巧第十三条:辩论准备在7天之外

6.赏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篇六

【关键词】赏读小说 方法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60-02

赏读小说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应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小说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对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认识。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典型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和性格。例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精彩的外貌描写:在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是“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是“标致的人物,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是众人见林黛玉时对她的年貌、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度气质的描写;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宝玉见林黛玉时,对林黛玉的外貌和神韵的描写。两处描写虽然出自不同人物的观察,但却反映了林黛玉的两个共同特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林黛玉是“依傍外祖母和舅氏姐妹”、寄人篱下来的贾府的。她“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的感情的反映。这些外貌和行为描写塑造了林黛玉倾城容貌、细心谨慎、生性孤傲的形象。

《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王熙凤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显示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显赫权势。而后作者刻意描写王熙凤与众不同的服饰,极力写她集珠光宝气于一身的装扮,也就是为了反映王熙凤的生活骄奢、地位尊贵。在见林黛玉时先是在贾母面前恭维,继而悲伤拭泪,又转悲为喜,刻画了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虚构的,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以某一真人为主,综合其他的人的事迹重新塑造、产生新的人物。例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的、田福军等,都是“杂取多种人,合成一个人”。把生活中多个人物的一些特征找出来,综合在一个人身上,经过作者重新塑造的新形象所反映的生活,就会更加集中,更具有代表性。《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生活在农村,学习很艰苦,忍饥挨饿,始终永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他那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不是某一个人所特有的。同样,像田福军那样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不谋私利,不怕吃苦,敢于创新,性格坚毅也不是某一个人所特有的,而是作者揉取多人的特点重新塑造的人民喜爱和尊重的人物形象。

作者总是通过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生活的时代,寄托作者领悟的生活真理。读者则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反映的生活本质。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不是单一的,有很多种,例如在正面描写时,又可以进行侧面烘托;也可以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达到目的。作者塑造具体感人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完整的故事情节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不是刻意找这几个阶段,而是要寻找情节发展的原因。例如《简爱》中的简爱,她是一个敏感、敢爱敢恨、有独立意志并勇于捍卫尊严的女性。当她误以为罗切斯特要娶英格拉姆小姐时,决定离开庄园。对一个在自卑与自尊中苦苦挣扎的简爱来说,选择离开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祝福》中的典型形象祥林嫂,她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农村妇女,她善良、勤劳、随遇而安,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她既没有经济地位,更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选择生活的权利和自由都没有。经历两次婚姻,封建礼教、世俗道德要她守节,社会又不容许她守节,反过来还要她承受“失节”的屈辱。社会现实就这样把她一步步逼向死亡的深渊。故事从开始到结局的发展,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在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加以探究。

三、具体的环境描写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指对时间、气候、季节、景物等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渲染气氛、表达人物心情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祝福》中的开始部分,写“我”在年底回到故乡“鲁镇”,见到人们正忙着迎接新年祈求幸福,一片年关祝福的景象,而以前在四叔家帮佣的祥林嫂却在饥寒交迫中悲惨的死去,鲁镇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死麻木不仁。鲁镇人们迎新祈福和祥林嫂死去的对比,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气氛。人们对祥林嫂的冷漠,揭示了祥林嫂的悲剧产生的社会大背景。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也就是指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等,环境决定着人物的性格,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会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环境,记录人物的种种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从而显现出人物的性格,环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同时,还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反过来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7.辩论赛辩论演讲技巧 篇七

思想是辩论场上“力量”的源泉,技巧是驾驭这股“力量”的手段,一场比赛当中,思想和技巧都围绕“辩题”展开。而气势则和“辩题”无关,气势源自辩手的意志,是辩论的灵魂。

首先说思想和技巧。辩论场上的“思想”和“技巧”是难以拆开来论述的,愚蠢的思想必将表现为苍白乏味的技巧;而精妙的构思往往可以把各种技巧都耍得有模有样。

举个例子,设想你现在站在学生会的会议室里,刚刚抽完一个签,签上面写着这一轮比赛的辩题“正:金钱是万恶之源”。你的脑海中也许马上就会浮现出诸如“兄弟为了宝藏而反目”“贪婪-指环王-尼伯龙根之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之类的素材。如果你顺着这些思路想下去,不好意思,你已经踏上了失败的第一步,并且会一步步陷入“例证堆砌”的陷阱里,辩论场上你问出的中最多的问题就是“啊,你看张三,李四,和贪婪的王二麻子,他们的所作所为,难道不证明了金钱就是万恶之源吗?”对手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对,不能证明。”例证堆砌这种机械的思想孕育出了辩场上最愚蠢的发问方式“反问”。

拿到辩题之后,聪明的做法是“分析定义”。一个选择恰当的定义可以让你在整场比赛当中掌握主动,一个辩题当中定义也常常会成为双方交锋的战场。还是拿“金钱是万恶之源”这个辩题作为例子。“万”字的定义就基本决定了辩论赛的胜负。如果“万”解释为“一切”,那么辩题的意思就是“金钱是一切恶的根源!”这样的命题就很容易辩驳了,“一个强奸犯强奸他是为了钱吗?难道这不是恶吗?”诸如此类。如果“万”解释为“很多”,那么辩题的意思就是“金钱催生了许许多多的罪恶”这个辩题说起来就稍微好论证一点了,“卖淫嫖娼”“毒品犯罪”“侵略战争”等等例子都能用上了。再进一步,如果我们把“金钱”定义为“充满诱惑的利益”,那辩题就可以解释为“利益是诱发一切辩论赛辩论演讲技巧许多恶的根源”,那正方就更好打了,因为对方举不出任何一个与“利益”无关的“恶”。建议你看一看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决赛,那一场就打的是这个“金钱”的辩题,看完之后你就能感受到他们对定义的争夺。所以,拿到辩题之后请一定要先思考一下:“这个题目当中有哪些字的定义是可以为你所用,哪些字的定义可以为对方所用的。”当然,辩题还分三类:①应然性辩题,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倡导什么价值。“应该鼓励青少年见义勇为&不应该鼓励青少年见义勇为”这类辩题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怎么选择。②实然性辩题,事实是怎样的“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种辩题里面“特定词汇‘本’和目标词汇‘善’‘恶’”的定义非常重要。③比较性辩题,“__利大于弊&__x弊大于利”,这种辩题的分析中最重要的是“比较标准”,就是说凭什么说利大于弊的标准!

好了,当你分析完辩题之后,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论据整理。在这个阶段,你一定要铭记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你要说服的不是对手,而是场下的观众(好吧,其实我想说的是评委),而他们往往都很‘蠢’”作为当了很多次评委的资深蠢蛋,我可以很明白的告诉你,一个再厉害的评委在赛前对辩题的思考深度一定不及场上辩手的十分之一,而且他们一定不会全神贯注的听完所有的比赛,他们一定会开小差!所以你的论述一定要简单,一定要浅显,一定要好玩,在激烈的比赛中(特别是下午的场次,那时候评委特别困)抓住评委的往往不是精妙的逻辑(没工夫想),而是一段有趣好玩的话。比如说,有一次下午我去评一场比赛,双方的论述都淡而无味,我也听得昏昏欲睡,这时突然有个辩手说了一句“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一瞬间我就精神了,他之后的论述我就真真切切的听进去了。至于怎么好玩,怎么简单,就要看你们自己的造诣了。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比喻。举个例子来说,我想举一个“兄弟为钱反目”的例子。第一种说法“6月3日,在广西南宁发生了这样一起兄弟反目的惨案.......”,第二种说法“在一个狗窝里,有两只狗,他们是兄弟,哥哥的叫狗笨,弟弟的叫狗二......”,你觉得哪那个说法更能引起场下观众的注意呢?

8.在辩论中取胜的技巧 篇八

一、想要辩论不败,在为人处事与观察社会自然方面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这套理论必须能够自圆其说,完全掌握,这样在斗嘴时才能随手拈来,随机应变.

二、与高手辩论时最好不要引用别人的话,那会显得你没能力,你至少要学会把那些名言警句改头换面以自己的形式说出来.因为别人的话引用的再多,也是别人的,真正的高手,都不屑于引用他人或古人的名言,而是努力让自己的话成为经典,成为名言,成为别人争相引用的对象.

三、辩论时自己绝对不能动怒发火,谁先失去理智肯定是谁先输,无论对方如何谩骂挖苦,你一定要保持冷静理智,绝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回骂,因为那样的话,你就把自己降低到与对方同样的水平了.

四、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进攻的姿势与意志,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必须随时随地寻找对方的破绽,在回答对方的发问时,千万别忘了反击或反问一下,力求把握话语的主动权把花旗导向自己熟悉的一面或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五、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激烈迅速的辩论过程中,自己难免要说错一两句话,当对方抓住其中把柄大局犯案时,如果无法圆转自如,你最好立即承认错误,然后以此为资本反攻毒贩的痛处,逼他也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被动为主动,化坏事为好事,切记死不认错,否侧就变成不入流的胡搅蛮缠了.

六、要有勇气坚持错误,即自己要敢于提出与常识不合的观点,同时以坚定的信心与意志来维护这个观点,即使与普天下的人为敌也在所不惜!当然,你得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来支持,不可完全用气势和狂妄来压人.

七、要适时同意一下对方的观点,即对对方一些较精彩的话或明显的公理以及说的一般但对自己没什么威胁的话,可以承认对方说得对,这样一来可以麻痹对方,二来使对方产生对你的尊敬,你说的有道理时他也不好意思硬加反驳,三来这是一个以退为进的策略,在对方心生得意时,必须毫不留情的加以猛攻,让他来个乐极生悲.

八、不可陷入恶俗辩论的泥坑.有些对手虽然水平不高,但很能胡缠烂打,自己说不出什么系统明确的主张,但喜欢把你的每一句话拆开来进行零碎敲打,然后说些隔靴搔痒或强词夺理的话.碰到这种情况,你千万不可与他认真辩论,因为那纯粹是浪费时间,最好是猛然一击后即高逃远遁,避而不见.注意,你必须先有一次充分的攻击后才可远飚,不然会被人视为畏战而逃.

九、要学会釜底抽薪之法,记即看准对方仗为靠山的理论基础,一把抓住其理论根源,抖出其中的荒谬与落伍,即可以最快最猛的方式打击对方的信心.

十、要努力做到悲智并起,能在辩论时做到悲智并起的人,才是真正达到了辩论的最高境界!“悲智并起”是佛教用语,指一种高度情感与最深理智的融合交织状态,在一般人的心理中,理智与情感是此消彼长的,如水火之不相容,相消而不相成.但佛之悲智,即所谓的“无缘大悲”,却能将悲与智同时并起,相成而不相消,也就是说,这种状态能使理智与情感同时保持在互相激荡的巅峰状态.如果能驾驭它用之于辩论,那世间将没有任何人是你的对手!初级的辩论是不可以感情用事,但最高级的辩论,却一定要有情感的参与,而且这种情感必须是强劲深邃的.

辩论赛中轻松胜出的五个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在辩论中如何取胜应注意的问题

一、辩论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正方一辩的发言时间控制: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不过,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这一点极难,所以不必强求。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是避而不答,于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一辩还常在结尾时说:“关于______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这种做法优点是在配合上显得连贯,缺点是可能会破坏一辩的整体气势。如果时间已到而稿子还未念完,可以把论点重复一遍,然后坐下。

2. 控制驳论的的比例: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是知道应该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看了都替他着急。驳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①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 ②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应该抓住机会予以痛击;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间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 ③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 ④最好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 ⑤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可以只立论。

3.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初看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如果能在发言中以幽默的语言或大义凛然的陈词引起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对评委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自由辩论。

4. 概念的模糊和清晰:其实不光是概念,很多场合都需要模糊的语言让对方找不到靶子,这似乎和第3点有点矛盾,但第3点指的是一般情况,而这里指的却是特殊情况。举个例子:在“法治能消除腐败”的训练赛中,我持正方立场,这时我方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怎样给消除下一个定义,消除的权威定义是使不存在,如果同意这个定义,显然不利;如果不同意,这个定义又实在太难驳倒,甚至很难防守。最后我方采用了这样的定义:法治能消除腐败,指的是法治的惩治、防范、监督、教育几种功能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实战效果颇佳,对方没有什么好办法指出我方这个定义错在何处,结果在枝节问题上作了大量的纠缠。可以看出,概念模糊化目的是为了防守,这种概念的本意对已方是不利的又或者无法定义精确。相反,概念的清晰是为了进攻,如上例中反方当然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消除就是使不存在,使腐败现象为零,这样才能加强进攻的力度。

5. 煽情:煽情是辩论中的常用战术,自由辩论中也应用颇多,但由于自由辩论中个人发言时间很短,使这种战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大规模煽情一般出现的规范发言中。煽情时首先要投入感情,可谓慷慨激昂之时,声嘶力竭;沉痛哀伤之处,气若游丝。但也要注意不可过火,以不影响自己发言为度,切不可泣不成声,拍桌子等等,煽情内容也要注意有逻辑性

辩论的策略

论辩论之“攻”

没有任何经验,尽管也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什么“一辩”、“二辩”,但至少现在看来,咱班还没有这样的条件,于是“辩论四善”中首当其冲的“攻”自然也由“单枪匹马”变为了“群舌共愤”。这样也好,团结的力量大嘛!上半场,我方恐怕是有些落后了,被对方的提问弄得团团转,比如对方问题一个接一个“培优不是浪费时间吗?”、“有必要培优吗?”……对手的功力真让人敬佩,的确,辩论就该这样,要想取胜就得进攻,要想赢得全城就必须先攻下城门。一个问题接一个,让对手的我们毫无余地,这一仗,他们打得真妙!

论培优之“守”

象棋中“田”子格里的“将”的两旁便有两位忠心耿耿的“士”,他们走不出田字格,当然也不能进攻。第一局中的我们显然与之类似,那可真像成了反方的“顾问”。虽然问题目不暇接,但就算敌人再多,我方的回答那也是毫不逊色。“就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要说……”,这是“守”中最常见的句式,面对对方的枪林弹雨,不要恐慌,及时应对对方问题,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就算不进攻,只要努力守住自己的城池,那么比分还是1:1

论培优之“转”

“总不能一直就让人这样牵着吧…”我方队员显得有些担心了。“四善之三”——转!张潇雨以一种成熟的风范,话语虽不尖锐却满富杀气:“那么请问,现在别人都在培优,你不培优就会落后,那么请问对方怎么回答?”厉害!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其实在她发言之前对方就一个已经争执了好几回合的问题再次向我们发出挑战,再这么下去,我方非落后不可。在这时候,可以移转话题,这一块攻下来便可转移阵地,继续以一个全新姿态应对挑战者。感谢她的这一“话锋一转”,我方终于由“守”过渡到“攻”。

论辩论之“断”

有了刚才的那一“转”,我方终于渐渐趋上。“我认为……”,“你们说得不对……”这是“断”中最常用的句式了。”化整为零“这道理大家都懂。一个个的论据总会有胜利的一方,当然也有失败的一方,那么失败的一方当然不会再提这个论据,这时阶段性胜利者便可以见缝插针,集合一个个小胜利最终合成一个大胜利,这样,胜负就易显了。

论持久战

“四善”都完了,但辩论还未结束,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很多。除了最常用的“四善”,还有小编自己归纳的“挑刺儿”:比如对方的话自相矛盾:前一位同学刚说“培优对人有伤害,可以‘减少人口’。”,后来的同学又说:“培优对人的健康没有太大影响。”这时,你便可毫不留情,一语道破玄关,让他们自相矛盾、无话可说。

9.浅谈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篇九

一、理解是阅读的要旨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由词组成句子和话语的语言编码过程。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从辨认文字符号开始进而对文字、语义、语法、修辞进行译码加工处理,同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

二、弄清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一)表层理解

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教师对该课可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由于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的基础,为了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文章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头脑中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知识。背景知识能提高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2.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课文中的难句略加解释。为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教师可板书设计一个图表如下: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困难,可让他们根据图表复述课文以促进其提高说的能力,并为深层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深层理解

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应启发帮助他们在文中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线索(比如语篇标志、主题句等)。

(三)评价性理解

阅读的目的是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判断,提高深层次理解和评价文章的能力,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具体操作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适当为学生补充交际中急需使用的词汇。

2.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讨论不仅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促进、丰富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在设计这一层次的问题时,教师应注意挖掘文章的思想性,兼顾语言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

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从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三、利用教材进行阅读训练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强调独立阅读课文,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时,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然后,再按精读要求,给学生指定段落,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以求弄懂。精读也全是由学生自己去研读,改变了那种课堂中从泛读到精读,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局面,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四、坚持限时阅读训练

每课时抽出10分钟进行听力和快速阅读训练。选用150个词左右、难度适中的短文,再加5-10个理解检测题,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迅速读完全文,完成阅读理解题。然后检查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进行辅导讲评。

五、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只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是不够的。如果以每周1000个词来计算,学生一个学期只能完成1-1.5万个词的阅读量,不足以使学生从中获取到独立阅读英语文章的基本技巧。所以,除快速阅读外,我还开展了课外阅读活动,目的在于增加阅读量。向学生提供较多而且题材较广的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不同阅读材料,要求每人每天课外阅读600个词的短文,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六、讲求阅读效率

效率体现在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两个方面,读速的提高与读量是密切相关的。阅读要以量求质。我给学生定的阅读总量为40万个词左右,每天坚持10分钟,读速定为60wPM左右。要求准确理解率达70%以上,实践证明,一般水平的学生通过努力是不难达到这个指标的。

七、落实阅读辅导

阅读基本上是在课外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但是没有得力措施就很难保证持续地开展。为了扎扎实实地搞好阅读,除对读量、读速严格要求并记录在案进行评比以外,我主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指导。

(一)指点学生阅读时抓住文中重点段,段中主题句和句中的关键词,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办法。阅读中难免碰上生词,让学生碰到生词不惊慌,因为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线索或可根据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或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

(二)指点学生“依纲”阅读,这个纲就是文章的理解题,每篇材料都配有相应的阅读理解题,既可以做为理解检查题,又可做为阅读的提纲。一般的学生都是先阅读短文,再看问题,回头看短文,然后做选择答案。我指导学生的另一种做法是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做选择答案,这样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大大地提高了。

10.提高辩论能力的小技巧 篇十

1.多听

多听不是叫大家去听录音,而是去听不同的东西,去吸收不同的知识,可以听名人演讲的录音,可以去菜市场听别人如何还价杀价,可以在家听别人是如何用更好更妙的词语来描述事物,以此来增强自己不同方面的知识及词汇。

2多读

每在可以抽出30分钟的时候读书,要读出声,要自己读得舒服,不一定强迫自己要读出很大的声音,但是吐字一定要清析,读音要准备,要带一点的感情色彩,不要生板毫无节奏可言地照读。

3多写

多写就是积累自己词语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现在写字并不一定要纸上用笔写(建议最好如此),也可以在QQ空间、微博等地方进行多写,可以把你一天做的事情、见到的事物、某件事情的感触等都可以写,每天坚持,不要中断,等你过了一段时间再往回看,不仅是自己的词汇量大了起来,还会锻炼到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4多说

多说也不是叫你自己跟自己说,而要走出家门,要跟别人说,可以跟陌生人去说,可以跟同学去说,可以在车人跟旁边的人去聊天,多与别人沟通才可能会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如果不与别人进行多沟通,那么上面做的三点根本也是没有太大的用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旅游,跟不同地方的人去说,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见识和胆识。

11.辩论赛辩论时的小技巧 篇十一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_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12.初中语文汉字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篇十二

一、初中汉字教学的主要内容

小学汉字教学主要是练习识字和书写,初中也要识字进一步扩充词量,并能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但更重要的还是让学生领会汉字不仅有工具价值,还有审美的价值;体验汉字的“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悦耳,形美以悦目”。

汉字的知识浩瀚如宇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教学的课时安排,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学生的自学探究课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有必要将以下汉字理论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1.文字和汉字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字和汉字,以及其发展、演变的一般过程。文字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则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文字是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类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才出现了文字。早期的文字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文字也在不断发展,后期才出现了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

此外,需要向学生说明,汉字不仅是我国在使用,在汉字文化圈也被广泛运用。这里的汉字文化圈指以中国为主,包括朝鲜半岛、日本、东亚等地区。汉字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早期的结绳记事、洛书、伏羲文王画八卦,后来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2.汉字造字法

六书,是指汉代许慎提出的六种构造汉字的规律,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随着汉字学家的深入研究,我们通常认为“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而转注、假借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

二、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1.象形造字法

象形用线条或笔画,勾画出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如我们看到的太阳是一个圆形,太阳黑子是圆形上的一个点,就可以用“日”的字形勾画出太阳的以上特征。象形字源自图画文字,但与图画文字相比,它的象征性质增强很多。由于象形只能勾画事物的外部特征,抽象的意义无法勾画出来,所以它的造字能力依然较弱。

2.指事造字法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或是用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所以指事字可分为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和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这两类。例如“上”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用点标示位置的抽象符号;“刃”字是在象形字“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即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

3.会意造字法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构成,会意字的意义要综合各部分的意义。会意字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异体会意字,即是由不同的字型符号组成的汉字,如“武”字,由“戈”和“止”构成,止是趾(脚趾)本字,戈下面有脚,可以理解为人拿着武器走路,进一步引申为显示武力或征伐;二是同体会意字,即用相同的字型符号构成的汉字,如“从”字是两个人,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进一步理解为跟从。

4.形声造字法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即表示意义范畴的符号和表示声音类别的符号组合而成。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左形右声:材偏铜冻证骑秧破

右形左声:攻颈削瓢放鹉雌故

上形下声:管露爸芳崖宵界字

下形上声:架案慈斧贡膏凳赏

外形内声:固病庭阀园匾裹衷

内形外声:闷问闻辫

形在一角:裁载栽

声在一角:醛渠

三、初中汉字教学策略

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开展各种活动和课题研究。如“查找资料或询问爸妈,关于自己姓的起源、名字的寓意(来源)”、“猜字谜”、“写对联”、“联想字意或读音”研究等。

除了利用好传统的教学资料,还要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新兴教学技术。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较简便地实现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的呈现,以及在线学习等。学生通过视听,全面欣赏汉字的美,如“名家汉字讲座”“某个字的演变动画”“汉字音韵听赏”“书法欣赏”等,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引发学生对汉字美的思考。

13.辩论赛中的技巧总集 篇十三

细化本方战场(最少一个论点一个战场),每个战场准备一定量的问题,四人赛制推荐每个战场四个问题(可以是排比 式问题,或多角度问题)。在自由辩过程中,每次回答对方问题都要尽量简练,主要进行己方战场提问。具体实施过程:一辩提出问题(将话题引入战场),二三辩继续进行本战场提问,加深评委及观众印象,四辩继续提问,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总结性。依次循环。每次一辨提问都是适当的将话题引入新的战场。

说明:战场强推可以说是非常好使的战场型技巧之一,但是易被破解,易变成了整场逃避问题,所以需要一辩控场好,二三辩机灵,四辩清醒,前期准备雄厚,并且辩手善于提出两难或封闭式问题。此技术使用成功将会在场面上由排山倒海之势,如:20xx年武汉大学,以成败论英雄。

2、两难问题

提出问题,答案通常只有两个(最常见和最低级的就是是或者不是),但是两个都是陷阱,或答案显而易见但有利于我方。

说 明:两难问题便于思考,提问起来简单易行,但是对方如提前揣摩出意图,则也很容易破解(最简单的,你问一句是不是,对方死了心的说不是,在自由辩时你也不是很好与他纠结)。最常见的两难型问题就是强迫对方回答是与不是,但是辩论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会有人见坑就跳了,因此出现了比较新颖奇特的两难型问题,例如: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等(注:此战术在近些年稍有水准的比赛中几乎已经不再出现,新生赛中常见)

3、封闭问题

提出问题,问题有多种答案,但不过只有几种逻辑,在准备问题时将所有可以回答的方式都考虑到,并且都知道如何将此答案说回自己的战场,此类问题称之为封闭问题。

说明:此种问题使用起来效果优于两难问题,操作也难于两难问题。此技巧的本质是诱敌深入,用有利于己方的方式解释对方的回答,对于经验丰富的辩手配合战场强推,效果极佳。质询环节只要气势足够效果也是极佳,但是如果被推测出意图,对方会特意逃避问题,所以对控场能力要求较高。

4、定义切割

定义概念时,将概念细分,尽量多的与类似概念进行比较,保留有利于己方的一面,剔除不利于己方的一面,包含有利于己方的一面,并且防止对方包含不利于己方的一面。

说明:常用技巧,定义概念最大的错误就是照搬词典,除非词典中的定义对你已经非常有利了。每一个辩题都有每一个辩题的环境,背景。了解清楚这些,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切割定义。但是最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概念自己必须会解释。

举例:

a、传承传统文化要融入流行还是原汁原味: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融入流行,还是传统文化在传承的时候向文化中融入流行;原汁原味是一成不变还是保留核心价值;融入流行后的传统文化还是不是传统文化。 b、锋芒毕露更易成功还是锋芒不露更易成功:锋芒毕露是只露好的还是优缺点都露(字典上是有点缺点全部暴露);锋芒不露是不是锋芒从来不露,还是该露的时候才露;一个豹子逮猎物潜伏了半天算锋芒毕露还是算锋芒不露;是不是只有守株待兔才算锋芒不露。 c、爱情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家庭不和,责任义务,性格不合这些造成的爱情的复杂是不是爱情本身自己的复杂;爱情是只包含着心里的那种感情还是包含着许多许多。d、效果还是动机是评判行为的善恶的标准:讨论的善恶是针对人的行为还是针对这整个行为构成的事件;事有善恶之分么;结果是看长远的还是看现今的。

5、合理栽赃

当对方辩友举例狭隘,定义独特,理念有悖常理或辩论手法偏执时可以进行合理栽赃。俗称:“扣帽子”。

说 明:此技巧用于躲避问题和使自己的场面好看一点,属于战术防守型技巧。通常一个队伍被对手逼迫得使用合理栽赃时,通常是遇见理论和实例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当然也不否认有为了场面好看使用合理栽赃的。但是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使合理栽赃变得不合理。常用语句:“对方辩友的眼界是不是太过狭隘了呢?”“您同意可是在座的各位未必同意啊!”“对方辩友为什么今天的兴趣只放在上呢?”“您的意思是不是说这个群体就活该呢?”“难道就不重要吗?”等等。

6、短打压制

自由辩时,对所有回答都进行快速归谬,反驳并快速展开自己的战场。尽量使对手回答琐碎及难以说清的概念,浪费对手时间,使己方有多余对手30秒以上的时间。最后进行对对方的“缺席审判”(轮番陈述攻击,对方无法说话,哑巴吃黄连)。

说明:此打法比较流氓而且需要配合战场反驳,快速反应,高度执行,万一失误很难有回天之术,到时候就只能靠辩手素质了。需要配合较好的低论述成本的立论架构,和较好的提高对方论述成本的操作技术。

7、战场反驳

在辩论准备阶段尽量多的猜透对方可能的理论方向和战场规划,将所有对方可能的方向,归纳入自己的战场之中,使得在自由辩阶段(包括对辩阶段)将对方的所有问题都拉回自己的战场。

说 明:俗话说“黄天不负有心人”,真的,各位如果你们准备充足的话,你将在辩论场上感到轻松的一面。战场反驳其实不太算是一种战术,而是应该每次辩论前做好 的准备。

8、逻辑归谬

在辩论时对对方的理论进行逻辑上的推导,或是反向推导以来找到对方逻辑上的错误。

14.律师法庭辩论的技巧 篇十四

争取主动是辩论制胜的关键。

其技巧有二:一是辩论前善于设题,就是为对方设想可能要进行辩论的题目,设题一般在事实、证据、定性、量刑、适用法律条款、程序等六个方面考虑,善于设题就首先取得主动。

二是善于出击,即在阐明自己观点的同时,敏锐地发现对方的漏洞和错误,抓住症结进攻,使对方陷于被动。

②善于把开头话说好。

常见的方法有三:一是借他人之口开头,如借审判人员之口,被告人之口,用他们的话,用法庭调查的某一情节作为辩论的开头,然后展开辩论。

二是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对方答复,使对方的错漏暴露得一清二楚,接着以此为靶子开展辩论。

三是针对辩论的症结开门见山地开头,就是针对对方的.基本见解,进行直截了断的反驳。

③善于使用第一手材料。

辩论者要善于把自己在办案过程中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并经过反复查证属实的事实和证据,说得清楚、明白、具体,包括重要细节在内。

由于材料确凿,潜力就大,使人产生坚信不疑的感觉,对辩论制胜特别有利。

④善于引用法律条款。

要求辩论者不仅对每一条法律序码说得出来,而且对每条中的第几款、第几项也要背得出,并要掌握其内函和实质,以及与相关条款的内在联系,进而阐明这些条款与本案事实准确无误的关系。

做到了这几点,就能在辩论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比较容易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⑤善于发现“靶子”。

要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善于抓住对方一段话的主旨,抓住这段话的漏洞,抓住这段话与他前面的话、与证人的话、与被害人的话的矛盾。

这样就能发现“靶子”,针锋相对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失去辩论的锐气和主动权,收到较理想的辩论效果。

⑥善于拒绝多余的辩论。

在辩论中如出现对方在枝节问题上揪住不放或死不认帐的情况,可以采取拒绝辩论的作法:如对对方纠缠的问题是已经阐明的问题,只需点明已在前面讲过不再重复;如果对方揪住枝节问题不放,可以严正指出:“所提出问题根本不影响本案的定性与量刑”;如果被告人在清楚的事实和确定的证据面前死不认账,律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不再为其辩护,公诉人可以声明公诉发言到此结束,使辩论嘎然而止,干脆有力。

⑦善于顾此顾彼。

当对方一次性提出较多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与定性量刑有关时,辩论者只宜回答每个问题的重点,不要详加阐述,以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对方若再就一两个问题追问,再就这一两个问题作具体答复;如果对方提出问题很多,关键性的只有一两个,可只就这一两个问题作答,声明其他问题“暂且不答”,不宜把话讲死;如果是性的刑事案件,若干被告人都有各自的辩护人,这一辩护人的辩护发言,不可把罪责往另一辩护人的被告头上推,更不宜当庭出现辩护人之间的争执,要紧紧围绕被告人的事实进行辩护。

⑧善于补救失误。

法庭辩论是严肃的,要求尽可能不说不适当的话,要求不说不该说的错话,但是,说漏了嘴、讲错了话的现象毕竟不可能完全避免。

遇到这种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补救:一是对已说出的非根本性的不适当的话,可在下一轮发言中说得周全些,亦可在休庭时向对方作解释;二是说了直接影响定罪量刑的错话,必须立即予以更正,可以说:“审判长,请允许我更完整地、更准确地说明我刚才的发言……”这是法庭认错的委婉方式,另一方不必再去纠缠;三是说了不该说的话,如有辱对方人格的话,应尽快转换口气,尽量弥补,并在庭审后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

⑨善于放松情绪。

有经验的辩论者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始终保持放松的情绪,而紧张对辩论是极不利的。

上一篇:税务管理实习求职简历下一篇:暑期英语培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