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 暨南大学

2024-07-27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 暨南大学(共14篇)

1.《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 暨南大学 篇一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前言

[目的要求]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功能系统(运动系统、内脏系统、脉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研究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主要分科之一,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在总的培养目标下,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为其它基础课、临床课以及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以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系统解剖的主要内容,了解相关知识,增强运用人体形态结构的“三基”内容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教学内容与三基要求]

一、理论讲授 人体解剖学绪论。

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血管的分支走行等(包括运动系、内脏系、脉管系)。常用的表面解剖学及体表投影等。

神经系统的组成、位置、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功能意义及其在临床应用的意义。感觉器官的组成、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意义。

内分泌腺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意义。

(二)实践部分

按各系统顺序在讲授的基础上进行分组示教与实践,结合活体、标本、模型、投影片、挂图、录像、等反复实践。建立立体形象,增强记忆,从纵的方面加深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技能要求:能正确认识各器官、结构和正常位置与形态;能正确应用解剖学术语,描述人体的各形态结构等内容。

[教学安排] 根据口腔、预防、高护各系的特点及学校对五年制教学计划的安排、系统解剖学暂定32学时,以小班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为特点的教学模式。

本学科是实践性强的科学,通过标本、模型、多媒体等各种教具的形态学教学,充分理解其形态结构与功能意义。

[使用说明]

1.本大纲按运动系、内脏系、脉管系、感觉器、神经系、内分泌等顺序排列。

2.本大纲依据解剖学的教学模式,以小班讲课与实验为主,可以小班讲授、示教、自学与实践及小结。通过标本、模型、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本大纲是在1982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经多年来的反复修改和实践后而制定的,其内容可分为两级。

掌握内容是属一级内容,本级内容必须通过反复学习与思考达到熟练的描述、准确指认和联系实际应用。

了解内容:本级内容可通过讲授、示教能较熟练地描述、一般的了解和一般认识。

教材中凡未在大纲中要求的均属参考内容。[大纲特点] 1.本大纲在通阅系统解剖学第五版教材后,并结合参考82年以来所用教学大纲修改。

2.本大纲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做到删繁就简。

3.本大纲分掌握和了解两级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其重点。4.本大纲条理清楚,要求明确。对本学科进展,大纲也有所体现,增添要求(神经系统较明显)。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概念、范围及分科。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意义、基本观点和方法。了解人体解剖学历史概况。掌握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了解人体的变异、异常和畸形的概念。

运动系统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和基本功能(支持、运动、保护)。了解骨骼的概念。

第一章

骨学 第一节

总论

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了解骨的表面形态。

第二节

中轴骨

一、躯干骨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与功能。

掌握椎骨的组成、一般形态及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掌握胸骨形态结构与分部。掌握肋骨一般形态与分类。了解第一肋骨和末二肋骨的形态特征。

掌握躯干骨的重要体表标志:第七颈椎及胸、腰椎棘突、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和剑突的位置及意义。

二、颅

掌握颅的组成、分部和功能,脑颅和面颅诸骨的名称、位置,下颌骨的形态结构。(注:口腔专业学生应重点掌握上颌骨、下颌骨和蝶骨的形态结构)。

掌握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和重要结构,了解颅底外面观。掌握颅顶和侧面的主要结构。了解眶的构成、形态及孔裂。

掌握骨性鼻腔的构成,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掌握新生儿颅的特征,了解其出生后变化。

掌握颅骨的重要体表标志:枕外隆凸、乳突、颧弓、外耳门、下颌角、翼点、下颌骨髁突、颏隆凸和舌骨的位置。

第三节

附肢骨

一、上肢骨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主要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组成和排列,掌骨和指骨的排列及基本形态。掌握上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肩胛骨下角、肩峰、肩胛冈、锁骨、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与尺骨茎突、豌豆骨的位置及意义。

二、下肢骨

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

掌握髋骨的位置、组成和主要形态结构。掌握股骨、胫骨、腓骨、髌骨的位置、形态、主要结构。掌握跗骨、跖骨、趾骨的组成与排列。

掌握下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髂嵴、髂前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坐骨结节、大转子、髌骨、胫骨粗隆、腓骨头、内踝、外踝、跟骨结节的位置。

第二章

关节学

了解骨连结的形态分类及功能意义。了解直接连结的分类和各类特点。

掌握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及运动。了解关节的分类及各类关节的运动形式。

第二节

中轴骨的连结

一、躯干骨的连结

掌握脊柱的构成。

掌握椎间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了解椎间盘脱出的概念。

掌握前、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棘上韧带的位置和功能,了解椎骨关节突关节的构成。

了解脊柱各面观的形态。掌握脊柱的正常弯曲及运动特点。掌握骨性胸廓的组成及其功能。了解肋与脊柱和胸骨的连结。

掌握胸廓上、下口的形态及组成。了解骨性胸廓的外形与各径,骨性胸廓的年龄变化和性别差异。

二、颅的连结 了解颅骨连结的主要形式——缝。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第三节

附肢骨骼的连结

一、上肢骨的连结

掌握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了解上肢其它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二、下肢骨的连结

掌握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掌握骨盆的组成、分部,了解其性别差异及临床常用的骨盆测量点

了解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趾间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掌握足弓的构成及功能意义。

第三章

肌学

第一节

总论

掌握骨骼肌的形态、构造、起止和作用的概念。了解肌群的配布原则和运动时肌群间的相互关系,肌的命名和辅助装置。

第二节

头肌

了解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

掌握咀嚼肌的组成,咬肌、颞肌的位置和作用。掌握头肌的肌性标志:咬肌、颞肌。

第三节 颈肌

了解颈肌的分群及各群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胸锁乳突肌位置与功能和前斜角肌的位置。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体标志。

第四节

躯干肌

了解躯干肌的分部和各部的分层概况。

一、背肌:了解背浅、深肌群的位置和组成。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和功能。了解胸腰筋膜的位置和配布。

二、胸肌:了解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的组成。掌握胸大肌、肋间内、外肌的位置与功能。

三、膈:膈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中心腱、三个裂孔)和功能。

四、腹肌:

掌握腹直肌、腹外、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位置、纤维方向、其腱膜形成的主要结构,掌握腹肌的作用。了解腰方肌的位置。

了解腹股沟管和腹横筋的位置。了解腹直肌鞘的组成和特点。

五、了解会阴肌(包括盆膈)(见生殖系统)

六、掌握躯干部的肌性标志: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腹直肌。

第五节

上肢肌

了解上肢肌的分部

一、了解上肢带肌的组成及各肌的名称和功能。掌握三角肌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二、掌握臂肌的分群及各群肌的组成与功能。掌握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三、掌握前臂肌的分群、名称和各肌群的作用。

四、了解手肌的分群、位置与作用。

五、掌握上肢肌的肌性标志: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尺侧腕屈肌腱、拇长伸肌腱和指伸肌腱。

六、了解局部记载: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与境界。

第六节

下肢肌

掌握下肢肌的分部。

一、了解髋肌的分群、组成和功能。掌握臀大肌、梨状肌和髂腰肌的位置和作用。

二、掌握大、小腿肌的分群、名称及各群肌的功能。掌握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掌握胫骨前、后肌、腓骨长、短肌的位置和作用。

三、了解足肌和足底肌的分群及其位置、作用。

四、掌握下肢肌的肌性标志,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腱、半腱肌腱、半膜肌腱、小腿三头肌和跟腱、股四头肌腱。

六、了解局部记载:梨状肌上、下孔、股三角、收肌管和腘窝的组成、境界。

内脏学 第四章

总论

了解内脏的概念,内脏各系统的位置及主要功能,内脏各系统之间及与其他系统间的关系,了解内脏的一般构造。

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第五章

消化系统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上、下消化道的组成。

第一节

口腔

了解口腔的境界和分部。了解唇、颊和腭的形态。掌握咽峡的构成。

掌握乳牙和恒牙的牙式,牙的形态和构造。

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了解舌肌的一般配布和功能。掌握颏舌肌的起止作用。

掌握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及其腺管的开口部位。

第二节

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掌握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

第三节食管

掌握食管的位置、形态、分部和狭窄位置及临床意义。了解食管壁的结构。

第四节

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了解胃壁的结构。

第五节

小肠

掌握小肠的分部。

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空、回肠的位置,了解形态结构特征。

第六节

大肠

掌握大肠的分部及结肠的形态特点。掌握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掌握直肠的位置和形态构造。掌握肛管的位置和形态构造。

第七节

掌握肝的形态、位置(成人、小儿)及上、下界的体表投影。了解肝的主要功能,了解肝段的概念。掌握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

掌握胆囊的位置、形态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和胰管的汇合与开口部位及胆汁排至消化管的途径。

第八节

掌握胰的位置、形态,了解其功能。

第六章

呼吸系统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第一节

了解鼻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

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了解上颌窦的形态特点。

第二节

掌握喉的位置、主要体表标志。了解其性差及年龄变化。掌握喉的软骨。了解其连结及喉肌的位置和作用。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

第三节

气管与支气管

一、气管

掌握气管的位置和构造特点。

二、支气管

掌握左、右支气管的形态差别。

第四节

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分叶。了解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第五节

胸膜

掌握胸腔、胸膜腔与胸膜的概念。掌握壁胸膜的分部,了解胸膜隐窝的位置。掌握胸膜和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第六节

纵隔

了解纵隔的概念、分部及其组成。

第七章

泌尿系统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第一节

掌握肾的形态、构造、位置及肾区投影。了解肾的被膜与肾段。

第二节

输尿管

掌握输尿管的形态、分段、各段的位置及狭窄部位。

第三节

膀胱

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分部,膀胱三角的位置与粘膜特点。了解膀胱的年龄变化。

第四节

尿道

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功能。

第一节

内生殖器

掌握睾丸与附睾的形态与位置,输精管的形态特征与分部、精索的组成和位置。

掌握射精管和合成与开口部位。

掌握前列腺、精囊的形态、位置,了解主要毗邻关系、筋膜鞘及年龄变化。了解尿道球腺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部位。

第二节

外生殖器

了解阴囊的形态、位置及阴囊的构成,阴茎的分部、构成及皮肤特点,海绵体的构造。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部位、三个扩大处和两个弯曲,了解其临床意义。

第九章

女性生殖器系统

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第一节

内生殖器

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固定装置,了解其年龄变化。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子宫的形态、位置、分部、固定装置,了解其年龄变化及子宫壁的构造。

掌握阴道的位置、形态及阴道穹的组成和毗邻。

第二节

外生殖器

掌握女阴的组成,阴道前庭内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

附:乳房与会阴

掌握女性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了解会阴的境界与分区,狭义会阴的概念。

第十章

腹膜

掌握腹膜的概念与分部,腹膜腔的概念及交通。了解腹膜的功能与被覆脏器的不同情况。

掌握小网膜的位置与分部,大网膜的位置、构成和功能,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位置。了解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十二指肠悬韧带、肝、脾韧带的名称和位置。

掌握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了解其临床意义。

脉管系统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总论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了解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

第二节

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各腔的形态结构,房间隔与室间隔的形态结构。

了解常见缺损部位,心壁的构造(心外膜、心肌层、心内膜、结缔组织支架)。

掌握心传导系的组成、位置和功能。

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前室间支、旋支、后室间支、左室后支)及分布区域。了解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注入。了解心脏的体表投影。

掌握心包的构成和心包腔的概念。

第三节

动脉

了解动脉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和器官内血管的配布规律。了解肺循环的动脉:了解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的行径。掌握动脉韧带的位置。

体循环的动脉

掌握主动脉的起止。了解其行径及分部。

一、主动脉升部:掌握主动脉的升部的起止和分支名称。

二、主动脉弓:掌握主动脉弓的起止和分支名称及排列关系。1.颈总动脉:掌握左、右颈总动脉的起止部位,了解体表投影,掌握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位置与功能.掌握颈外动脉主要分支的名称。了解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行径。2.锁骨下动脉及上肢的动脉

掌握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延续关系,了解其分布及体表投影。

掌握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

三、主动脉胸部:掌握主动脉胸部的起止,了解其分支、分布概况。

四、主动脉腹部:掌握主动脉腹部的起止、分支名称。腹腔干的分支、分布,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分布,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的分布。

五、髂总动脉。掌握髂总动脉的起止及分支。了解子宫动脉行径和分布。

六、髂外动脉和下肢的动脉

掌握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延续关系。了解各动脉的分布概况,足底动脉弓的组成,股动脉的体表投影。

掌握头、颈、四肢的动脉搏动点及常用压迫止血点。(颞浅、面、颈总、锁骨下、肱、桡、股和足背动脉)。

第四节

静脉

掌握静脉的结构特点。了解静脉血回流的因素,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和导静脉等)的特点。

肺循环的静脉:了解左、右肺静脉的行径。体循环的静脉:

一、上腔静脉系:掌握上腔静脉的组成、注入、收纳范围。

掌握头臂静脉的组成,颈内静脉的起止、主要属支(面静脉、下颌后静脉);颈外静脉的位置和注入部位。

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的起止。肘正中静脉的位置;奇静脉的位置、收纳范围。

了解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的位置、收纳范围。二 下腔静脉系:掌握下腔静脉系的组成、主要属支及收纳范围。

了解肾静脉和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的行径。

掌握大、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及注入部位。

掌握门静脉的组成、属支、收纳范围,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交通部位,了解其交通途径。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

第一节

总论

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了解其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掌握局部淋巴结的概念。掌握淋巴管道的组成和各部特点。

第二节

淋巴导管

掌握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收集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部位及收集范围。

第三节

淋巴结

掌握淋巴结的形态特点。

一、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掌握下颌下、颈外侧浅、深淋巴结群的位置、收集范围;颈干的组成及收集范围。

二、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掌握腋淋巴结的分群、收集范围,锁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

三、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胸壁和胸腔内的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

掌握支气管肺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

四、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腰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掌握腹腔淋巴结的位置与收集范围。腰干和肠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

五、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骼外、内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

六、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掌握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位置及收集范围。了解腘淋巴结的位置及收集范围。

第四节 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了解肺、食管、胃、肝、子宫、乳房的淋巴引流。

第五节

掌握脾的形态、位置,了解其功能。

第六节

胸腺

了解胸腺的形态和位置。

感觉器官 第十三章

概述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及其关系,感受器的分类。

第十四章

视器

掌握视器的组成、功能。

第一节

眼球

掌握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视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掌握眼前房、后房的位置,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态、位置、功能,掌握房水的产生、循环、功能。

第二节

眼副器

了解眼副器的组成与功能,眼睑的形态和构造。

掌握结膜的形态、分部,泪腺的位置、泪道的组成及开口,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作用。

了解眶脂体、眶筋膜。

第三节

眼的血管及神经

了解眼的动脉来源,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分支。

了解眼球血液回流的途径。眼上、下静脉流注及其结构特点。掌握分布于视器的神经(神经系学完后掌握)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

第一节

外耳

掌握外耳的组成,外耳道的形态分部、幼儿外耳道的特点,鼓膜的形态分部和位置。

第二节

中耳

掌握中耳的组成,鼓室的形态(六个壁上的主要结构)、位置与交通。

了解听小骨的名称、连结、位置和作用。

掌握咽鼓管的形态特征、开口位置、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乳突窦乳突小房的位置。

第三节

内耳

掌握内耳的位置和分部。骨迷路与膜迷路的组成。了解膜半规管和椭圆囊、球囊、蜗管的形态与功能。掌握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位置。了解声波的传导途径。

神经系统

第十六章

总论

一、了解神经系在机体内的作用和地位。掌握神经系的区分。

二、了解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掌握反射弧的基本构成,了解反射的分类。

三、掌握神经系统常用术语的概念(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核、纤维束、神经节、神经)。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一、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节段的概念。

二、了解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三、掌握脊髓灰、白质的配布形式及各部名称。

四、掌握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中间外侧核、后角固有核的位置与功能。

五、了解胶状质、胸核的位置,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的概念。

六、掌握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皮质脊髓前、侧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七、了解髓固有束的位置和功能,了解红核脊髓束、脊髓小脑前、后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网状脊髓束的位置和功能。

五、掌握脊髓的功能和常见损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脊髓横断损伤,脊髓半切损伤,脊髓灰质炎)。

第二节

掌握脑的位置和分部。脑干的组成。

一、脑干

1.掌握脑干的外形(各部主要结构和脑神经的连脑部位,菱形窝内的结构可不要求),第四脑室的位置及连通。

2.掌握延髓、脑桥、中脑的内部结构。(延髓的两个交叉,脑桥分为基底和被盖部、中脑出现顶盖和脚底)

3.掌握脑干内神经核的分类,脑神经核的机能分类、位置,薄束核、楔束核、脑桥核、红核、黑质的位置。

4.掌握脑干内锥体束、内侧丘系、三叉丘系、脊丘系、外侧丘系的位置与功能。

5.了解延髓丘系交叉、橄榄部、脑桥下部、脑桥中部、中脑上丘、中脑下丘断面的主要结构。

6.掌握脑干网状结构的位置及主要功能。

二、小脑

1.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及分叶。2.了解小脑核团名称及小脑的纤维联系。3.掌握古、旧、新小脑各部的主要机能

三、间脑

1.掌握间脑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位置,第三脑室的位置与连通。

2.了解背侧丘脑核团划分,掌握特异性中继性核团的名称、纤 维联系和功能(包括后丘脑)。

3.了解下丘脑的功能。掌握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主要核团名称。

四、端脑

1.掌握大脑半球的分叶及各叶的主要沟回。

2.掌握大脑皮质第1躯体感觉区、第1躯体运动区、视区、听区的位置与特点。了解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的位置。

3.掌握大脑髓质的分类。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所含的主要投射纤维束及内囊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

4.掌握基底核的组成和位置,纹状体的组成和功能。5.掌握侧脑室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6.了解边缘叶的组成及边缘系统的概况。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掌握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

脊神经

掌握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分、分支与分布概况。

三、颈丛:

1、掌握颈丛的组成、位置,了解其分布概况。

2、掌握膈神经的分布。

三、臂丛:

1、掌握臂丛的组成与位置,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的发起及主要分布。

2、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损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

3、了解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胸前神经的分布,四、胸神经前支:掌握胸神经前支的分布概况及其皮支分布的节段性。

五、腰丛:掌握腰丛的组成与位置,股神经的分布概况。了解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分布概况。

六、骶丛:掌握骶丛的组成与位置,坐骨神经的发起、行径及分 布,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肌支的分布。

了解阴部神经、臀上、下神经的分布。

第二节

脑神经

掌握脑神经的名称、连脑的部位、进出颅的位置。

一、了解嗅神经的功能性质和分布。

二、掌握视神经的功能性质,了解行程和被膜。

三、掌握动眼神经的纤维成份、分布。了解睫状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四、掌握滑车神经的分布。

五、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成份,了解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掌握眼神经的分布概况。掌握上颌神经的分布概况。

掌握下颌神经的主要分支(耳颞神经、舌神经、咀嚼肌神经、下牙槽神经)的分布概况。

六、掌握展神经的分布。

七、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份、主要分支(鼓索、面肌支)的分布概况。了解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八、掌握前庭蜗神经的功能性质。

九、掌握舌咽神经的纤维成份、主要分支(舌支、咽支、颈动脉窦支)的分布概况。了解耳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十、掌握迷走神经的纤维成份、主干行径及分布概况。了解喉上神经,左、右喉返神经的分布。

十一、掌握副神经的分布概况。

十二、掌握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掌握内脏神经的区分(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和分布。

一、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

掌握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概念。

(一)交感神经

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交感干的位置与组成,主要椎前节(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的位置。

了解灰、白交通支的概念,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

颈部:了解颈上、中、下节的位置及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胸部:了解内脏大、小神经的发起及其纤维联系、分布概况。腰部:了解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盆部:了解节后纤维的概况。

(二)副交感神经

掌握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颅部: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交换神经元的部位和节后纤维的分布、功能。

掌握面神经、舌咽神经内副交感神节前纤维的起始、交换神经元的部位及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

掌握迷走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与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骶部:掌握盆内脏神经的分布概况。

(三)掌握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内脏运动神经对器官双重支配的概念。

(四)内脏神经丛:了解各主要内脏神经丛(腹腔丛、腹下丛)的部位和分布。

二、内脏感觉神经:了解内脏器官的传入途径及形态结构特点。

第十九章

脑和脊髓的传导路

一、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 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束在中枢各部的位置及向大脑皮质投射的部位)。

了解躯干、四肢本体感觉传向小脑的途径。

二、掌握躯干、四肢及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及向大脑皮质投射的 部位)。

三、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以及向大脑皮质投射的部位。

了解瞳孔对光反射的径路。

四、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五、掌握锥体系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位置。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在中枢各部的位置、交叉部位及其对下运动神经元联系的状况。

六、掌握锥体外系的概念。了解新纹状体——苍白球系、皮质——脑桥——小脑系的概况。

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1.掌握硬脊膜的形态特征,硬脊膜外腔的位置与内容。

2.掌握硬脑膜的结构特点,大脑镰、小脑幕的位置,硬脑膜静脉窦的名称、位置及血液流向。

3.掌握脑和脊髓蛛网膜的形态特征。蛛网膜下腔的位置及内容。了解蛛网膜下池、蛛网膜粒的位置。

4.了解软脊膜和软脑膜的结构特点,齿状韧带的位置。脉络组织的构成。

5.掌握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1.掌握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行径,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发起和分布。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和位置。

2.了解脑浅、深静脉的回流状况。3.了解脊髓动脉的来源及分布特点。4.了解脊髓静脉的回流概况。

第二十章

内分泌系统

1.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2.了解内分泌腺功能。

2.《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 暨南大学 篇二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

1. 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其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效果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对此进行精心的裁剪和巧妙地组织。 (1) 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 只有依据明确, 科学的目标进行组织, 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性和系统性。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编写教案。 (2) 要结合教学内容自身的结构和特点组织教学。要求:具有系统性, 逻辑性, 科学性, 启发性。 (3) 要正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熟悉教材的内容, 结合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好教学方法, 逐个攻克重点难点内容。 (4) 根据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认知规律, 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5) 适当补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相关内容和实例。

2. 课堂语言:

教学步骤的实施, 教学内容的传授, 大多是以教师的语言为主体。在上课时, 老师总是一味高声讲课, 声嘶力竭, 失去了儒雅风度不说, 学生的心弦时刻绷紧, 听觉容易疲劳仿佛句句是重点, 却让学生找不到主次, 久而久之, 便产生厌倦;若一味低调, 学生情绪低落, 打不起精神听课, 造成注意力转移, 精神涣散;语速太快, 课堂气氛不够宽松从容, 造成学生心理过于紧张, 不能适当的放松平静;语速太慢, 授课的内容之间衔接不紧凑, 课堂上没适当的紧张感, 显得拖沓, 学生情绪会逐渐虚浮烦躁。高声低调, 语速快慢, 都会制约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尽量做到: (1) 准确: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师用词必须准确。 (2) 精炼:对所讲内容的概括和描述要精练。 (3) 生动鲜明: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做到这一点很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放宽思路适当联系临床案例进行讲授, 如:骨盆的骨性结构的学习可联系内科骨髓穿刺、外科阑尾炎诊断、手术治疗、妇产科的剖腹产等内容综合学习讲授, 同时可自编些简单的利用学生记忆的口诀加深学生的形象认识, 如:十二对脑神经的顺序和名称记忆歌诀“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十一副返舌下全”等。

3. 板图及多媒体应用:

(1) 板图及标本的应用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解剖学教材上的图片多, 实践标本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基本达到二比一的比例, 学生观察图片模型能加深直观印象及理解, 有助于建立形态印象, 加深对形态结构的理解, 可以说明形态结构的关系, 能够表明形态结构发生发展的过程, 将具体的形态结构变成抽象的,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吸收率, 由此可见图片及标本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解剖学学习过程中, 众多标本面积过小, 导致上面的重要结构在课堂上示教效果不好, 学生看不清楚, 影响学习, 所以老师应仔细观察插图, 仔细观察标本结构, 自己动手多练习, 加强手绘板图的准确性, 简明性, 在授课过程中撇开枯燥无味的教材图片, 边讲边手绘, 形象生动, 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学科教学, 现在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 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 节省教师授课的板书时间, 又能把以前的那些难懂、难以想象、接受较难的知识做成动画、Flash等展现出来, 使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与老师的讨论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效果相当明显。

二、学生的学

1.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医学学习不比其它学科的学习, 往往涉及到人命关天, 所以必须掌握一手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作为医学生除了有过硬的专业本领之外, 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

2. 预习不容忽视:

预习作为一个学习过程中的准备环节, 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课前做好预习, 学生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发现新课程中的疑难问题。等到了课堂上带着目的去听课, 集中精力去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 从而大大提高了听课效率。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前预习可通过阅读、做练习、做实验等方法进行。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记在书上, 另一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 就是边细读, 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 就是一边细读, 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预习笔记本上。

3. 听课的技巧:

听课的方式: (1) 倾听:就是指学生集中精力听取教师所授知识的听课方式。这种听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记住教师的所讲内容。 (2) 质疑: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内容, 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随着课程的推进, 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此种听课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3) 比较:经过课前预习, 学生会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所认识, 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 学生可以将自己预习的结果和老师的讲解放在一起进行分析, 从而纠正自己犯的错误, 解初先前的疑惑。听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注意力集中, 强调听、记、思三者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学生要本着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的原则来听课。在课堂上, 记下老师的讲解的提纲要领, 记下让自己疑惑的问题, 记下老师引论的相关知识。下课后, 学生根据自己课上听到的和记下的内容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掌握新知识。

4. 复习的方法: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 复习是促进能力发展的一条途径。良好的复习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复习的方法有: (1) 经常性复习:及时的阅读教材, 及时的温习功课, 经常性尝试回忆和复述。 (2) 循环性复习:简要的说就是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方式。可循环积累, 不断巩固。 (3) 系统性复习:把片段的、部分知识加以综合, 排列成序, 把获得的知识纳与有知识结构的体系中, 有利于加深理解。 (4) 实践性复习: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复习方式。解剖学的复习, 应多看标本.模型和电教材料, 这样可充分调动多种分析器参与复习活动, 使大脑皮质形成广泛记忆痕迹, 增强记忆的效果。

总之, 只要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随科学发展变化更新, 学生的学习方法合适得当, 二方面结合, 解剖学的教学就会得到长远发展, 教学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摘要: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但因内容多、重点知识点多、与临床联系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怎么样教好该学科, 用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好该学科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3.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 篇三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偏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主、实用为本,为社会培养具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因此,中职院校医学专业应将培养具有较强卫生技术能力的学生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为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各门学科奠定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解剖教学作为基础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解剖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承担起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任务。其中,人体解剖学的许多章节是以理论教学为先导的。因此,应有效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效果,从而为学生的临床课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直观教学法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中离不开直观和实践的手段。直观教学方法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为了增强理论课的直观力度,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挂图、投影、幻灯、电教录象、多媒体等,将抽象知识结合到人体器官或结构的绘图上,增加了学生对器官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能根据讲解内容配合板书图示,则效果更佳。因此,能够在黑板上绘制器官的平面图,应该成为人体解剖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另外,再配合活体演示,如在自己身上示教器官的位置、神经的走行、骨性和肌性标志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举例法

解剖学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学生会感觉困难,甚至不愿意学习。作为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举一些生动活泼的例子,不但有助于加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将一些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易于理解。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要善于利用实例联系所讲解的内容。在讲解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时,可以举些临床实例,如失语症、失读症等,还可联系外语学习中的“四会”与语言中枢的关系。许多临床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与阑尾炎的触诊的联系,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征决定其易坠入异物等。

三、归纳法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入门课,要掌握的概念多,信息量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信息量与记忆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人体的结构十分复杂,解剖学名词繁多,现代医学中的名词约1/3以上来源于解剖学,这就为初学者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只要稍加留意,通过对比总结和归纳,就会发现有很多规律可循。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理论规律,分清异同。因此,笔者在促进学生记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首先,在课前将一些有位置关系或功能关系的结构设计在表格中;其次,授课过程中利用板书将信息和功能项目设置在黑板得当的地方;再次,在讲解时边讲边填写,逐渐在黑板上自然地展现出归纳表格,使学生记忆的同时,便于记笔记。

四、复习巩固法

人体解剖学是分系统讲解的,然而人是一个整体,各部分、各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教师讲述某一器官时,常常涉及到毗邻器官以及分布其中的血管神经;当讲述血管神经时,又涉及支配器官,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横向或纵向联系相关器官进行讲解,以求知识的完整性。为防止出现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的现象发生,适当地对相关系统进行讲解,也是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五、总结法

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应抽出少量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理顺主次关系,点明重点、要点,让学生分清哪些知识需掌握,哪些知识该熟悉,哪些知识该了解。这样做能使学生思路清晰,掌握的知识完整、系统,也有利于学生课后有重点的复习。

六、注重预习和复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只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学生自身的学习驱动力才是学习的关键力量。首先,教师要能通过诱导、启发等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在短时间内能够抓住教学的重点,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有疑问的内容注上重点符号或查阅相关资料。其次,通过讲课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整体把握和了解,将零散知识系统化,使模糊知识清晰化。最后,课后要求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记忆。这样长期的坚持下去,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各种教学方法应灵活运用,有机衔接,应以直观教学方法为主,辅之其它教学法,要举例得当,归纳合理,联系恰到好处,总结条理清晰,才能有效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波.解剖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6(18).

[2]易华庆,刘鑫.解剖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7(2).

4.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教学 篇四

但由于解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很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甚至对学习解剖学丧失了信心,为以后临床课的学习埋下了隐患。

而在人体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神经系统这一部分的内容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难点,学习的时候就“迷迷糊糊”,复习的时候更是“无从下手”。

为了不让这一部分的学习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拦路虎”,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

1 注重整体观,理清学习思路。

神经系统之所以难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这一系统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不能够把本章的内容有机地串起来,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

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脑才是思想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各种感觉的产生部位和各种运动的发出部位。

这就为以后传导通路的讲解打下了基础,即:上行传导通路一定和感觉相关,下行传导通路一定和运动相关;其次,要让学生知道神经系统各部分的主要作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譬如:脑是司令部,脊髓是信息员,脑神经和脊神经则是具体任务的执行者和具体感觉的产生者。

我们把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只是说明它们的位置和作用不同,是为了讲解的时候更加清晰,其实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最后,还应让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和人体其它各个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都密切相关,它通过传导通路到达各器官、组织发挥功能,使全身各系统之间的活动更加协调。

所以,它还是人体上最重要的一个调节系统。

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对神经系统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了解,学习起来就有了方向感,思路也就更加清晰了。

2 精讲基本概念,扫清学习障碍。

神经系统的名词较多,而且有些看起来还还比较相近,容易混淆。

很多学生在神经系统的学习中,由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深,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例如:神经核和神经节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是却有很大差别,如果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老师在讲解的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就不知道老师所说的部位在中枢还是在周围,学习效果当然就很差。

经验告诉我们,基本概念的准确把握是提高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前提。

全面深入理解关键概念比积累大量信息更为重要,它能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无论再繁杂的内容,都离不开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把神经系统中的“常用术语” 作为重点给学生讲解。

例如:神经核与神经节的异同;纤维束与神经的异同;灰质与白质的异同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讲解,学生就不会出现分不清楚“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核”等类似的常见问题了,也为整个神经系统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3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形象。

神经系统这一章和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不同,直接到实验室观察,只能够看到大体外部结构,而内部结构以及他们之间的纤维联系几乎不能用肉眼观察到,这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难度。

但如果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就可“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

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三维立体效果和动态画面,大大弥补了教师用语言、教具和实验课所无法表达清楚的缺憾。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使繁琐枯燥而又非常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而又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以往我在讲解“传导通路”这一节时,需要在黑板上反复画图,还要一直重复前面有关端脑、脑干的相关知识,但学生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

自从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后,竟然有80的学生理解了“传导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链作用,也能把前后的.知识串起来了,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此外,网络的普及也给教学带来了方便,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自学,自制多媒体课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开拓了视野。

4 结合临床病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神经系统的内容相互之间联系多而繁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5.《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 暨南大学 篇五

XXX(姓名)

在本学期中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积极参加学校和本学校的各项政治学习及业务学习。热爱教育事业,遵守职业道德,团结同志,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服从组织安排,做好各项工作。

一、在教学方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认真履行教师守则和岗位职责,教风端正,为人师表。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第一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脚踏实地的干好本职工作,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本学期中主要教授农村医学2个班《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由于长时间未接触医学,加之教材、内容变化大,任务重,还是比较生疏,但自己还是积极承担。并做到课前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做好多媒体课件,课后及时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相互观摩,提高教学质量,很好的完成了教学工作。

在教学的同时,认真钻研新教材、教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结合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做到即教书又教人,关心学生。此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本专业和其他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在其他工作方面。主要负责办公室党建材料及办公室文件日常工作处理、会议室安排整理工作,并做好学校领导、各科室人员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如,班级的学困生还比较多;平时的学习还不够,自身的教学理论还比较缺乏;备课有时尚抓不准等等问题。还如,课堂上:

1、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2、如何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全面提高的关系?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又达到数学教学优化的问题?

3、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关注三个维度目标、如何有效进行整合?这些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努力进。

四、今后努力方向:

1、树立先进、正确的教育观。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2、加强学习,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主动掌握、使用和开发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使用校园网,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3、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争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上,以“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课题实验为依托,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课题入手,不断探索现代课程改革的路子。

4、善于学习,勤于动笔。

6.《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 暨南大学 篇六

摘 要:三维打印技术(又称3D打印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应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堆积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一种技术,其发展势头迅猛,已应用于如航天航空、建造、汽车、地理等诸多领域,就医学领域而言,目前多集中于临床手术方面的应用,基础医学教学则相对较少,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如何将三维打印技术融入到解剖学教学中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该文正是基于这一特点进行相关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三维打印技术 人体解剖学 教学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c)-0128-02

三维打印技术(又称3D打印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堆积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一种新型技术[1]。其被业内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并迅速应用于各个领域。作为医学领域,其也涵盖诸多学科,三维打印技术已应用于其中部分学科[2],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将三维打印与解剖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目前和今后所面临的一个新任务。三维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三维打印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技术越来越趋于成熟,精度越来越高,并已应用到诸多领域,如工业、航空、制造、建筑、考古等领域均有其身影[3-5]。在医学领域当中,三维打印技术已直接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服务,如在脊柱外科领域中,对畸形矫正、假体设计、导航模版制作、骨移植物、手术器械和外科实训等方面,并真正做到了“个体化”原则;在整形外科中,国外学者利用其对下颌骨骨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做到精确性高、手术时间短、口腔功能恢复良好及患者对术后外观满意度高等优点[6],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一种标准化治疗手段[7-8];在肿瘤、血管外科及器官移植方面中,国外学者[9]利用高通量的自动化细胞打印系统以癌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为原料在Matrigel胶上打印出二者的3D共培养模型,在打印过程中它们保持细胞活性,并在接下来的过程中继续增殖。Boland 等[10]应用3D打印技术将牛血管内皮细胞和藻酸盐水凝胶同步打印,形成内皮细胞-水凝胶三维复合物,成功打印出具有活性的微脉管结构,为打印血管奠定了基础。Mironov等[11]就提出了3D打印器官用于器官移植,他们通过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出自体细胞,播种于可降解的生物支架上从而生成相应的器官,目前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制造结构相对简单、无需复杂供血的组织器官,如人造内耳、皮肤等[12]。随着三维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重要,能不断地为人类所服务。人体解剖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人体解剖学教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就是因为其教学手段旺旺依靠大量的骨骼标本和尸体标本,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其真实的结构,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殡葬业的规范和普及,传统的土葬已越来越少,那么相应的尸骨标本的来源也就显得非常困难,现有的骨性标本结构多是建校初期所得来的,经过多年的实用已经出现不可避免的损坏,尸体来源也面临同样的困境,遗体捐献工作并没有全面普及,尸体标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医学院校的发展。虽然,现在有许多辅助教学标本模型,但其在真实度、器官结构还与真实标本有很大差距,不能完全满足现有教学。因此,解剖学教学在标本模型方面面临亟待突破的方法。三维打印技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索

三维打印技术也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了,在解剖教学方面,目前受到标本数量、解剖名词繁杂、缺乏立体教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往往只能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板书、教材、挂图、少量标本和模型相结合的模式,二维性不能全面完整展示人体器官、位置和结构,无立体感,以至学生们常感觉这门课程抽象难以理解[13];另一方面使用塑胶模型也难以获得1∶1和真实感,再有尸体来源也将越来越困难,同时尸体作为教学涉及众多伦理及防腐剂影响健康等问题。所以,三维打印打印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外学者报道[14]已经有医学院校将三维打印技术引入并投入使用。目前国内还未见报道,因为三维打印机目前多用于科研和部分临床应用,一方面其设备较昂贵;另一方面打印耗材成本也较高,但随着三维打印机的发展与普及,打印耗材成本的下降,必将对医学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人体解剖学教学将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7.《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 暨南大学 篇七

1 双语教师在解剖学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人体解剖学属于医学基础课程, 解剖学英文专业词汇约占整个医学术语的1/3, 学好人体解剖学, 并掌握好人体解剖学英文专业术语在未来医疗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解剖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在不影响学生对解剖学基本知识掌握的前提下, 建立医学词汇体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和公共英语运用的能力。教师在解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担当着重要作用, 解剖学双语教师通过在课前选择适宜的教材、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串并、不同教学手段的并用, 以及要求学生课后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复习, 使学生能够养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培养双语人才的目的[1]。这些目标的达到无疑对解剖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高专解剖学双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 目前, 我国高校都面临着双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医学教师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英语教育培训, 许多解剖学教师英语口语水平不高, 用英语进行教学表达困难;而专业英语教师没有解剖学及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 也难挑医学双语教学的大梁;只有少部分从国外归来的教师及部分博士学位的教师可以胜任“双语教学”工作。但除了重点高校外, 一般院校这些教师所占的比例很少。因此, 鉴于解剖学在整个医学中的基础地位, 解剖学双语师资已经成为医学双语教学改革中的“软肋”。

3 解剖学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构想

3.1 解剖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其一, 双语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解剖学双语教师首先应具备解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素质过硬, 同时要掌握解剖学与临床相关学科的联系, 及时了解解剖学最新成果及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其二, 双语教师应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2]: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等交流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采用标准的英语句式来讲解解剖学专业知识, 课堂交流中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英语应用水平才能显著提高。其三, 解剖学双语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医学高专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而解剖学名词繁多、结构复杂, 又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 相对高专医学生, 要让英语成为传播解剖学知识的桥梁, 其难度不言而喻。实施双语教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 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展示典型病例、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对双语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3]。

3.2 青年教师是双语教学的新生主力

教师的素质和使用英语的能力是开展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的关键。对于高等专科院校能自如使用英语授课的教师甚少, 而通过“筑巢引凤”引进从事解剖学教学这一艰苦行业的高级人才几乎不可能。因此, 从解剖学教学师资队伍中挖掘一批英语水平较高、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实现专业教师“外语化”, 是解决目前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重要途径。

3.3 学校整体推进双语教师培训

双语师资力量的提高不能仅依靠教师单方面力量, 高校应建立机制, 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培养和在职培训。解剖学双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解剖学专业知识的积累, 同时至少应全脱产接受英语培训半年以上, 综合英语听说水平应显著提高, 医学英语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积累, 要求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和认识达到统一。同时学校应自我发展与外部交流合作相结合,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培训, 不断更新英语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方法和技巧, 其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到最新的解剖学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纯正的英语。学历培养与在职培养相结合, 自我发展与外部交流合作相结合, 学校整体推动与教师自身努力相结合, 是快速提高双语师资力量的有效途径[4]。

3.4 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教师津贴都是按课时或工作量来计算的。进行双语教学, 老师要准备外文讲义及课件, 要用外文备课与讲课, 教师备课时间往往是传统备课时间的20倍之多。双语教师只有付出更多, 才能将内容讲深讲透, 才能在课堂上应用自如。且双语教学占时过多可能影响到教师的科研时间, 甚至可能影响到定级定岗, 教师往往对此积极性并不高。因此, 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实行优劳优酬、提高双语教学课时费, 以能定级定岗、优胜劣汰, 是稳步推进双语教学的必由之路。

4 结语

医学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解剖学双语教学是医学双语教学的基础, 解剖学双语师资问题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青年教师应该成为解剖学双语教学的新生力量, 通过优劳优酬适当激励、学校整体推动与教师自身努力相结合, 是推进解剖学双语师资培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传好, 邵正仁, 单增强, 等.人体解剖学教师在双语教学中扮演的角色[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0, 18 (1) :45-46.

[2]高坤, 邓祥元.浅析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构成与提高[J].教师, 2014, 32 (6) :105.

[3]陈树友, 安彩艳.双语教学在医学专业中的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2 (7) :31-32.

8.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八

【关键词高职高专 解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53-01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和入门课,与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关系极为密切,但目前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更新教学理念

1.1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我传授你接受”的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参与性不强,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培养,不符合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获取和综合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学生的发展与老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失去了引导,也不是削弱教师在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作用。

1.2 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1],即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有别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性大学的精英教育。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职业技能能力培训,以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真正培养出面向基层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2.调整教学內容

不同的专业,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就不同,课时数差别也较大,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专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必需、够用” 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科学合理的设计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比例。例如,对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解与该专业有关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而内脏学可简略点,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创新教学方法

3.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实训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突出能力本位,强调经验知识,旨在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训(验)室为中心的转变的教学方法[2]。该教学法不但可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而且可边讲边学,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很好的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2 演示教学法

人体解剖学是生物医学中的形态学科,结构复杂,比较抽象,学生普遍反映难懂、难记、难学。在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运用挂图、模型、标本、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边演示边讲解,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学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该法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多媒体信息的形象性、开放性、共享性优点和人体解剖学的形态学特征相结合,能够充分创设一种图文并茂、声像相辅、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将人体解剖学各器官的形态结构、解剖层次和毗邻关系用精美的彩图、文字标注、动画、视频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而且还可以把一些难以观察到的深部微小构造放大,利于学生观察学习,使原本抽象深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形象生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利用多媒体的虚拟动画演示和光标闪烁,可以清晰地把心腔内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血流方向显现出来,立体感强,动态效果好,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3.4 结合临床教学法

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课的学习,而忽视解剖课等基础课的学习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当的结合临床,突出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性,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解剖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讲完一个章节后,提供典型的与该部分内容有关的病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如讲完消化系统,给出一个胰头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病例;讲完感觉器,给出青少年假性近视的病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其产生原因及发生机理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创新评价体系

核测评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评价方式单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使考核方法多样化,学科成绩多元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体解剖学的考核测评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查课堂讨论及提问、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及出勤、完成作业情况等;(2)实验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3)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其中期中考试占40%,期末考试占60%),主要考查人体解剖学基本理论知识。此种考核方式既可有效避免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技能的弊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S].2000-1-17.

[2]韩璐,叶宁,王桂芳.高职院校药理学教学中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60~61.

作者简介:

9.《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 暨南大学 篇九

一、实验前期过程:实验教学结构改革与目标修订

在实验教学的目标设定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在目前的基础实验体系之中增加创新实验内容,同时只有在掌握了目前人体生理学实验的基础性操作之后,在进行学习推理过程、实验创新环节以及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提升过程。

与此同时在实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按照教学大纲掌握常规实验内容,还要依托教材中的实验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设计、问题提出与思考、实验课题的多角度分析工作。

诸如,人体学解剖生理实验教学中的“蛙的神经干动作电位速率的测定”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实验知识,进行相关实验过程的实践,同时还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进行其他形式的实验延伸。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有一些学生就提出可以将蛙的神经干放置于咖啡、酒精、可乐等不同的液体之中,进而研究与分析不同的饮料是否对于外周神经传导有着相关的影响。

二、实验中期过程:优化实验教学环境,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1.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引入PBL学习法

在当前的医学教育领域,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能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其中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作为主要内容的PBL教学模式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PBL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教师作为方向指引、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有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所难以比拟的优势,尤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根据目前的中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可以引入PBL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

在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之时,可以应用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相应的教学团队进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利用图书资料、网络工具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实验延伸。

2.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体系之中,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是常规教学的发展与延伸,主要是通过教学指标的创新设计来提升学生关于问题发现、分析、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当然,进行实验探索与自主探究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多方位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进行确定,而后搭建起进行研究与探索活动的团队与基本环境,并且期间需要运用教学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的斗志。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自主研究与探索过程,教师需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指导与关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确定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思考实验结果与结论等,同时还要竭尽所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当过“主角”、扮演过“配角”,在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正是基于这种培养目标与方法的确立,中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也将为学生开辟自主发展的“第二课堂”.

三、实验后期:建立科学的实验评估机制,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科学、完善的学生实验评估机制,是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所具有的`“一考定结局”的成绩评价模式也暴露出诸多弊端。其中在中职学生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对学生成长状态考评作为主要内容的动态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学生的日常表现、实验过程把握与操作、实验报告写作以及创新能力等将成为衡量学生实验成绩的重要标准,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加大了创新精神与行为的比重。为了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力,在相关的教学考核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相关教学文件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题库的设计,以保证能够全面检验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正是基于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在中职医学类专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笔者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了一些思考与阐述。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就目前的教学研究现状和教学效果来看,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实验教学的综合设计与完善也必将开创中职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0.谈谈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 篇十

【摘要】: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人体有九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受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关键词】:系统 组成结构 功能

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实现的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构成人体基本形态,头、颈、胸、腹、四肢,维持体姿。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脏器[1]。

二、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2]。在消化过程中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三、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呼吸系统的机能主要是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完成气体吐故纳新。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所产生的CO2,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2]。低等水生动物无特殊呼吸器官,依靠水中气体的扩撒和渗透进行气体交换。在较高等的水生动物鳃成为主要呼吸器官。陆生无脊椎动物以气管或书肺交换气体。而陆生脊椎动物中肺成了唯一的气体交换器官。肺是一个内含大而潮湿的呼吸表面的腔,位于身体内部,受到体壁保护。哺乳类的呼吸系统除肺以外还有一套通气结构即呼吸道。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进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合,以及它们与机体代谢水平的相适应,又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四、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被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的产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类[3]。

五、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人体重要的器官系统之一。是生物体内的和生殖密切相关的器官成分的总称。生殖系统的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分泌性激素和维持副性征。

六、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是体内封闭式循环管道系统,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组成,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脉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不断地把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气以及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供其新陈代谢之用;同时,又将各器官和组织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七、感受器 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并结合一般功能特点可区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两大类。外感受器包括:光感受器、听感受器、味感受器、嗅感觉器和分布在体表、皮肤及粘膜的其他各类感受器。内感受器包括:心血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胃肠道、输尿管、膀胱、体腔壁内的和肠系膜根部的各类感受器,还有位于关节囊、肌腱、肌梭以及内耳前庭器官中的感受器(通称本体感受器)。

八、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这种特化细胞的网络所构成的器官系统,调节动物的动作与在其身体的不同部位间传递讯号。动物体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来应付环境的变化。动物的神经系统控制着肌肉的活动,协调各个组织和器官,建立和接受外来情报,并进行协调。神经系统是动物体最重要的连络和控制系统,它能测知环境的变化,决定如何应付,并指示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使动物体内能进行快速、短暂的讯息传达来保护自己和生存[4]。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就是神经系统。

九、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2]。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组织及内分泌细胞组成。(1)内分泌器官(内分泌腺)包括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是神经系统以外的另一重要调节系统,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活动等进行调节。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其分泌物质称激素。内分泌腺散在分布于体内,相互间不相连接。内分泌腺供血丰富,分泌物通过血液运输。(2)某些脏器中的内分泌结构:如胰岛、黄体、睾丸间质细胞等。(3)散在于某些器官上皮中的内分泌细胞:如胃肠内分泌细胞等。【参考文献】

11.《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 暨南大学 篇十一

一、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不可动摇的基石。医学名词中约有1/3来源于解剖学,解剖学课程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形态学基础。对于刚进入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来说,首先应培养其对医学课程的兴趣,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循序渐进,若直接变为英语教学,则学生会觉得接受知识比较困难,而人体解剖学及相关或者派生的英语专业词汇占医学词汇的七成以上,掌握和熟悉解剖学词汇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从而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七年制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双语教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观测点之一,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双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上要端正态度,在思想上要重视双语教学。七年制医学生是现代医学走向世界的关键力量,能够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为今后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年制学生是每个医学院校重点培养的对象,其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外语的驾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医学院校的水平。若学生能掌握解剖学大部分专业词汇,那么就可以为以后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及英语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解剖学双语教学对他们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双语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引入国外先进的学科思想、新颖的课程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因此,提高参与双语教学教师的素质是贯彻双语教学的关键。双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一定的英语基础,重要是的应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积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英语讲座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水平。当然,学校可以尝试从以英语和汉语为主的双语国家或多语地区聘请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或具有相关海外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也可以通过一定程序的选拔,选派优秀教师到外语学校或国外培训,以提高双语教学的师资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四、双语教学教材的编撰

编撰合适的七年制医学生教材是推行高效双语教学的关键。笔者认为,在编撰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要尽可能采用英语原版教材的表达方式,又要注意突出重点,一定要适合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同时也要编撰配套的英语版习题集,作为学生课后的复习资料。该学科合适的教材若能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开阔专业视野,就可以为以后其他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模式的培养任重道远,还需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探索,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只有坚持不懈、反复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医学校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具有高综合素质、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等医学人才,使我国的医学事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妍妍,王然,宋英莉,等.医学生理学双语教学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7):748-749.

[2]宋金鑫,许明璋.对医学七年制学生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99-401.

[3]张静.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信息,2009(24):567.

[4]王华民,林英姿,彭江龙,等.利用医学微生物学网络课程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6):791-794.

[5]杨媛华,王辰.从医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探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增刊:320-321.

12.《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 暨南大学 篇十二

1 以教材为纲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材是设计教学方案的源泉和根本, 是师生沟通的中介, 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因而, 教师首先应该以教材为纲, 备好教材, 并按“了解、掌握、熟悉”三个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 以求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去设计并组织教学, 从而强调重点, 突破难点, 使学生扎实和熟练地认识人体形态;其次, 教师还应该结合中医院校实际情况, 突出中医教材特色。中医院校专业各异, 中医教材在编排上特色鲜明。如教材中有一章为“常用重要穴位和危险穴位断面解剖”, 以及“体表标志”章节中阐明了针灸定穴有关骨性、肌性标志和皮纹等形态结构。那么, 针对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学生,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设计讲解一些有关骨性标志、局部层次以及重要血管和神经走行的内容, 为学生走进临床医疗殿堂搭好“桥梁”。

其实, 备教材的过程就是备自己的过程, 教师应该做到以教材为纲而又“超越此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可见, 教师除了准备授课教材之外, 还需要广泛阅读与解剖学相关的课程教材, 如《X线解剖学》、《经穴断面解剖学》、《显微外科解剖学》、《艺术解剖学》等, 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积累素材, 扩大知识面, 为拓展和创新解剖学教学奠定基础。

2 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我们的授课对象, 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及准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教育理念推崇“以人为本”, 注重每个人的发展, 结合本校学生实情, 可以从两点入手:

(1) 运用多种授课对象分析方法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授课对象分析方法是指教师要采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了解测评对象的专业思想、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心理特征等各方面的情况, 具体方法归纳起来包括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与前任教师交流、与学生个别交流等。通过分析获得学生资料, 建立学生个人小档案, 从而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力争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协调一致。

(2) 结合学生特点, 做到因人施教。我国明朝中期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说过, 老师教书育人就好像医生用药, 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去开处方, 药味须时时加减, 如果不管什么病都“拘执一方”, 其结果就“鲜不杀人矣”。新时代的中医院校学生, 求知欲强, 思想活跃, 想象力丰富, 但面对中医也存在怀疑和畏难情绪, 针对以上特点,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去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力争做到因人施教。例如谈到虹膜的颜色, 结合本班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的虹膜颜色来讲授, 学生兴趣高, 教学效果好;谈到麦氏点时, 教师可请本班接受过阑尾炎手术的同学讲解其患病时的临床表现及手术切口部位, 从而让讲授内容更接近学生与生活, 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3 以创新为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 开创创新教育新局面, 培养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首先, 教学方案在设计理念上应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 内容包括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大部分。具体体现在解剖学教学上,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表达、协作及创新等能力。比如在实验教学方案中, 本人设计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其中包括一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他们就可以掌握大部分教学内容, 教师只需对反馈的疑难问题集中做最终解答即可。这样, 既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也可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避免有些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其次, 教师在教学方案中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数百年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 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正常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 直观性强, 名词繁多,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精讲式、结合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如结合墙角讲述人体常用的三种切面;结合急性喉梗阻病例讲解喉的结构并与学生讨论抢救病人的可行方法;用箭头表示大小循环、脑脊液循环等途径, 使复杂内容简单化。除此之外, 比喻记忆法、卡片记忆法等也不失为一系列好的经验模式。

4 以效果为准

所有教学方案, 不论你怎么设计, 都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为最终目标。一旦教学结束, 学生所学知识就会随时间推移而遗忘, 故做好学生课后复习与测试工作, 对巩固知识尤为重要。所以, 在教学方案里, 设计考察环节不可或缺。通过课堂教学提问、学生默写的方式, 及其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标本和模型的实地测试, 就可以摸清教学效果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从而改进教学计划。除此之外, 传统考试成绩多以期末考核分数为主, 考试改革将其改为平时 (10%) +实验 (20%) +期末卷面 (70%) 的考核方式, 这有利于督促和鼓励学生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可见教师平时注重与学生互动、及时测试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评价对于优化教学方案设计大有裨益。

5 结论

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师上课前对课程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 它是教师基于学生基础和心理特点, 围绕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学科特点、教学目的等,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资源科学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其学习能力, 以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要求。基于《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及学生的特点, 并使教学方案适应不断的变化, 提出教学方案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纲、以创新为方、以效果为准, 通过精心构思和巧妙编排, 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诚然, 我们制订和选择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案, 然而授课人不同, 教学对象在变化, 课本知识在更新, 这就使得教学计划的创新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 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案设计, 才能将课堂教学真正变成一门细腻、高超的艺术。

摘要: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师上课前对课程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 基于《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及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 提出教学方案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纲、以创新为方、以效果为准, 通过精心构思和巧妙编排, 以求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刘红宁, 左铮云.大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1.

13.成人高考医学综合人体解剖学练习 篇十三

1、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在腋中线相交于()

A、第8肋

B、第9肋

C、第10肋

D、第11肋

E、第12肋

2、成对的喉软骨是()

A、甲状软骨

B、环状软骨

C、杓状软骨

D、会厌软骨

E、舌骨

3、关于喉错误的是()

A、位于第4~6颈椎高度

B、前方有喉结

C、声门裂是左、右声襞间裂隙

D、喉前庭在前庭裂以上

E、喉中间腔在声门裂以下

4、开口于上鼻道的鼻旁窦是()

A、上颌窦

B、筛窦前群

C、筛窦后群

D、额窦

E、蝶窦

5、关于纵隔()

A、上宽下窄

B、位于胸膜腔内

C、气管位于前纵隔内

D、后纵隔内有心脏

E、食管位于后纵隔

6、左主支气管的走行方向()

A、较右主支气管垂直

B、与气管在同一直线上

c、与右主支气管相同

D、近似垂直

E、近似水平

7、右肺()

A、比左肺窄而长

B、通过一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C、前缘锐利有心切迹

D、位于右胸膜腔内

E、以上均不正确

8、属于下呼吸道的是()

A、鼻

B、咽

C、喉

D、气管

E、肺

9、对左肺的描述,错误的是()

A、较右肺窄而长

B、通常分为两叶

C、前缘近于垂直

D、前缘下部有心切迹

E、肺尖突入颈根部

10、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

A、喉口

B、喉中间腔

C、声门裂

D、前庭裂

E、声门下腔

11、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在锁骨中线相交于()

A、第5肋

B、第6肋

C、第7肋

D、第8肋

E、第9肋

12、气管权位于()

A、第6颈椎下缘平面

B、第7颈椎下缘平面

C、第2胸椎下缘平面

D、胸骨角平面

E、第6胸椎下缘平面

13、开口于蝶筛隐窝的鼻旁窦是()

A、额窦

B、上颌窦

C、蝶窦

D、筛窦前群

E、筛窦后群

14、肋膈窝位于()

A、肋胸膜与纵隔胸膜之间

B、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

C、纵隔胸膜与膈胸膜之间

D、脏胸膜与肋胸膜之间

E、肋胸膜与膈胸膜之间

二、B型题:A、B、C、D、E是其下两道小题的备选项。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A、喉腔的上口

B、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

C、两侧声襞之间的裂隙

D、每侧前庭襞与声襞之间的隐窝

E、喉腔上口两侧的隐窝

1、声门裂()

2、喉室()

A、胸膜顶

B、胸膜腔

C、胸腔

D、纵隔

E、肋膈隐窝

3、肋胸膜与膈胸膜移行处形成()

4、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总称()

三、X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肺根内含有()

A、主支气管

B、肺动脉

C、肺静脉

D、胸导管

E、神经

2、位于后纵隔的有()

A、交感干

B、迷走神经

C、膈神经

D、食管

E、气管

3、有关气管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上端平第6颈椎下缘与甲状软骨相连

B、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杈

C、气管软骨呈“C”形,缺口对向后方

D、缺口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封闭

E、位于食管的后方

4、开口于中鼻道的鼻旁窦是()

A、上颌窦

B、额窦

C、筛窦的前、中群

D、筛窦后群

E、蝶窦

5、左主支气管的特点是()

A、较细

B、较长

C、较粗

D、较短

E、较横平

6、有关主支气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左侧细而长

B、右侧短而粗

C、右侧起始部后方与食管相交叉

D、左侧走行陡直

E、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

7、关于肺的说法正确的有()

A、内侧面凹陷称肺门

B、肺尖钝圆,高出锁高内侧1/3部2—3cm

C、共分五叶

D、肺底又称膈面

E、下界在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

参考答案:

一、A型题:

1、C2、C3、E4、C5、E6、E7、E8、D9、C

10、C11、B12、D13、C14、E

二、B型题:

1、C2、D3、E4、D

三、X型题:

1、A、B、C、E2、A、B、D3、B、C、D4、A、B、C5、A、B、E

14.人体解剖部分答案解读 篇十四

1.何谓内环境?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何意义? 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举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解答:人体和复杂多细胞动物的细胞直接生存于细胞外液中,而不与外环境发生接触。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而后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由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因为内环境各项因素的相对稳定性是高等动物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由于细胞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本身不断扰乱内环境的稳态,外环境的强烈变动也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为此,机体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功能必须不断地进行着调节,以纠正内环境的过分变动,使它趋于稳定,保证机体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解答: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它的意义是使系统的活动保持稳定。例如,人体的体温经常可稳定在 37 °C 左右,就是负反馈调控作用的结果。现在认为下丘脑内有决定体温水平的调定点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参考信息使体温调节中枢发出控制信息来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体温维持在 37 °C 左右。如果人体进行剧烈运动,产热突然增加(即发生干扰信息,使输出变量增加)体温随着升高,则下丘脑内的温度敏感(监测装置)就发生反馈信息与参考信息进行比较,由此产生偏差信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从而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产热和散热过程,使升高的体温回降,恢复到场 37°C 左右。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原来方向的活动。意义: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使某一生理过程彻底完成。如分娩过程是正反馈控制系统活动的实例。当临近分娩时,某些干扰信息可诱发子宫收缩,子宫收缩导致胎儿头部牵张子宫颈部;宫颈受到牵张可反射性导致催产素分泌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强宫缩,转而使宫颈进一步受到牵张;如此反复再生,直至胎儿娩出为止。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4.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解答: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 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内负外正。哺乳动物的肌肉和神经细胞为- 70 ~- 90mV。静息电位主要由 K 外流形成,因为: A.细胞膜内 K 浓度高于膜外,膜外 Na 浓度高于膜内。B.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只对 K 具有通透性,对 Na 和带负电荷的蛋白质通透性很小,K 顺浓度梯度向外 扩散,扩散达平衡时的膜电位 即为静息电位,其值近似于 K平衡电位。+

+

+

+

+++5.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是怎么发生的?

解答: 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宜刺激后,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波动。由峰电位和后电位组成,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的去极相由 Na 内流形成,复极相由 K 外流形成。

+

+

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及肌肉的收缩过程。

试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的过程。

解答: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电电的传递过程。

4.心脏是怎样泵血的?简述心肌的生理特性。

左右心室的泵血原理基本相同,现以左室为例说明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活动,造成了瓣膜两侧压力差的变化,于是导致瓣膜的开放和关闭,而瓣膜的开闭,又导致血液的定向流动,血液的进出心室,导致心室容积的改变。现将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容积的改变、瓣膜的启闭及血流情况归纳为下表。

心室肌收缩使室内压升高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房室瓣关闭的振动产生第一心音;但低于动脉压使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迅速升高,这一时期即等容收缩期。

心室肌舒张,室内压下降,动脉瓣关闭,动脉瓣关闭的振动产生第二心音;而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致房室瓣关闭,进入等容舒张期,此期心室容积几乎不变而室内压迅速下降。

在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上升和下降速度最快。快速射血期室内压达最高值。

射血期:①快速射血期,心室肌进一步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超过动脉压,动脉瓣开放,血液快速射入动脉,约占总射血量的70%,这段时期称为快速射血期。此期内由于心室肌强烈收缩,室内压和动脉压均达到峰值。②减慢射血期,室内压虽已低于主动脉压,但动脉瓣仍然开放,其原因在于当时血液具有较高的动能,能够依其惯性冲开动脉瓣,逆着压力梯度继续射入主动脉。

心室充盈主要依赖心室本身舒张所致的低压抽吸作用,心房收缩虽可使心室的充盈量有所增加,但不起主要作用。

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由于心肌的这些特性共同决定着心脏的活动,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1)兴奋性:当心脏的“泵”受一定强度的刺激时就能发生一定形式的反应。即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自律性:指心脏有规律的节律性收缩起源于心脏本身。即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通过其本身的内在变化而自动地发生节律性的兴奋。在正常生理功能情况下,心肌自律性,主要表现在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蒲金野氏纤维)。

(3)传导性: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一样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或特性。即一处发生了兴奋能沿着细胞膜向外扩散,并能由一条肌纤维扩散到其它相邻的肌纤维。

(4)收缩性:指心肌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时有发生收缩反应的能力,此称心肌的收缩性。心肌细胞收缩的原理与骨髂肌相似。因为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是以心肌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故又称之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而心肌的收缩性是指心肌细胞在肌膜动作电位的驱动下,有发生收缩反应的能力,而称为心肌的机械特性。

5.动脉血压是怎样形成的?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解答:(1)心脏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不变,由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就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期血压就升高。由于动脉血压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缩期内可有较多的血液流至外周,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显著,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3)外周阻力: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在心缩期,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故脉压加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外周阻力的改变,主要是由于骨骼肌和腹腔器官阻力血管口径的改变。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主要是由于阻力血管口径变小而造成外周阻力过高。另外,血液粘滞度也影响外周阻力。如果血液粘滞度增高,外周阻力就增大,舒张压就升高。(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如前所述,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的波动幅度。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故脉压增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此时如果血管系统的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必然降低,使动脉血压降低。在另一些情况下,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容量增大时,也会造成动脉血压下降。上述对影响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都是在假设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动脉血压可能发生的影响。实际上,在各种不同的生理情况下,上述各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可同时发生改变。因此,在某种生理情况下动脉血压的变化,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6.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如何调节血压的?有何生理意义?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如何调节血压的?有何生理意义?

解答: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调节血压极其重要的一种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冲动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到延髓的孤束核,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分的波动,从而维持动脉血压的稳定。

7.何谓呼吸?试述肺通气原理。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一次为6.4秒为最佳,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约为500毫升,称为潮气量。当人用力吸气,一直到不能再吸的时候为止;然后再用力呼气,一直呼到不能再呼的时候为止,这时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正常成人男子肺活量约为3500-4000毫升,女子约为2500-3500毫升。肺活量代表一个人潜在的呼吸能力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呼吸功有和健康状况,是常用的测量呼吸功有方法之一。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和喉咙中的通气管、两个肺,以及一条连接喉咙与肺部的长长的气管组成的。气管的底端分成了两条支气管,每条支气管都与其中的一个肺相连。支气管又细分为更小的气管,首先是细支气管,然后是终末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的末端有细小的充满空气的小包,叫做肺泡。●2呼吸频率简单介绍

胸部的依次起伏就是一次呼吸,即一次吸气一次呼气。每分钟呼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

计算呼吸频率时要密切观察被检者的胸部,用带有秒针的钟若表记录被测者半分钟的呼吸次数,然后把测得的次数乘以2,得到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即呼吸频率。

8.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和作用是什么?消化液为什么不将自身消化掉?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1)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HCl、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子等。1)盐酸的作用 盐酸由泌酸腺壁细胞分泌作用:①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②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盐酸进入小肠后:③可以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2)胃蛋白酶原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质,主要分解产物是长链多肽、寡肽及少量氨基酸。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pH升至6以上时,即发生不可逆的变性。3)粘液和碳酸氢盐的主要作用 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4)内因子的主要作用 内因子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对蛋白质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可与远端回肠粘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若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或内因子分泌不足,将会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胰液由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组成,无机成分主要为水、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有机成分主要是消化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它们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1)胰液无机成分的作用 HCO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2)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 胰淀粉酶:是人体重要的水解淀粉的酶。它可消化淀粉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它对生或熟的淀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其最适pH为6.7~7.0。胰脂肪酶:能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其最适pH为7.5~8.5。胰脂肪酶分解脂肪的作用需依靠辅酯酶来完成。辅酯酶是胰腺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胰脂肪酶与辅酯酶在甘油三酯的表面形成一种高亲度的复合物,牢固地附在脂肪颗粒表面,防止胆盐把脂肪酶从脂肪表面置换下来。辅酯酶的另一作用是降低胰脂肪酶的最适pH,使之接近肠内的pH。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都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盐酸、胰蛋白酶本身和组织液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激活。生成的胰蛋白酶可激活糜蛋白酶原使其变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能使蛋白质分解为多种大小不等的多肽及少量氨基酸。由于胰液中含有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消化液。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但一般不受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3)胆汁的成分很复杂,但胆汁中没有消化酶,参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是胆盐。胆汁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1)促进脂肪的消化: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3~10μm的微滴,分散在肠腔内,从而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分解。2)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肠腔中的胆盐因其分子结构的特点,当其浓度达到2mmol/L后,可聚合而形成微胶粒;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掺入到微胶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对于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如小肠内缺乏胆盐,摄入的脂类物质约有40%不能被吸收,由此导致物质代谢缺陷。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 4)刺激肝分泌胆汁:胆汁中的胆盐或胆汁酸被排至小肠后,可通过胆盐的肠肝循环刺激肝胆汁分泌。实验证明,当胆盐通过胆瘘流失至体外后,胆汁的分泌将比正常时减少数倍。

9.尿生成包括哪三个过程。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以及各段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10.简述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包括脑干、小脑和前脑。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小脑和大脑皮层运动去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籍以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

前脑属于脑的最高层部分,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神经中枢。前脑又分为视丘、下视丘、边缘系统、大脑皮质四部分。视丘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此外,视丘还具有控制情绪的功能。下视丘的主要功能是管制内分泌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的关系。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嗅觉、内脏、自主神经、内分泌、性、摄食、学习、记忆等。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上一篇:描写我的爸爸作文高中下一篇:在青年管理创新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