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量的测量课件(精选3篇)
1.降水量的测量课件 篇一
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我精心做了准备,制作了课件,想好了思路,比起以前的课应该算是准备充分了,可是上完课后还是觉得效果不是很好,我仔细分析了下主要原因如下:
1、课件设计不是很合理,条里不是很清楚,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不是很紧凑,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讲完了这一部分内容,下一部分内容忘记了,或者是引不出来了。再就是课件内容,没有很生动的图片,以至于让学生学完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
2 课堂内容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课堂的整个思路还没有很明确的调理清楚,课堂怎样导入,课堂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没有去环环想清楚,所以导致课堂内容不紧凑。
3、自制简易雨量器这个环节,很可惜的是没有让同学们准备好材料,没有具体让同学们动手亲自做一做,只是说说就算了。应该说很可惜。
从学生效果方面讲,应该算是良好,学生知道了这节课重点与难点,基本内容算是知道了,就是有的地方还不很细致。以后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努力把课堂完善好。
2.降水量的测量课件 篇二
1 自动气象站雨量传感器工作原理
目前, 自动气象站所用雨量传感器均为翻斗式。翻斗雨量传感器主要由承水器、上翻斗、计量翻斗、计数翻斗、干簧管和调节螺钉等组成。降雨出现时, 雨水首先在承水器内汇集, 流入上翻斗, 然后进入计量翻斗进行计量, 每产生0.1 mm降水量计量翻斗翻转1次, 并将计量后的0.1 mm降水倒入计数翻斗。在计数翻斗的中间装有1块小磁钢, 磁钢上部装有干簧, 计数翻斗每翻转1次, 磁钢对干簧管扫描1次, 干簧管开关接点闭合1次, 送出1个导通信号, 通过二芯电缆传输给数据采集器, 从而实现对降雨量的自动监测[2]。
2 降水测量值异常的表现形式及故障分析
2.1 降水天气未监测到雨量或雨量偏少
当发生大面积强降水天气时, 对自动站气象站雨量数据进行比对, 若自动站气象站采集数据无雨量或比邻近站降雨明显偏少时, 则该站雨量传感器系统出现故障。
2.1.1 承水器堵塞。
自动气象站雨量传感器所用承水器堵塞会造成所收集降水无法通过计量翻斗, 从而导致无降水记录。造成承水器堵塞主要原因是因为承水器本身漏斗孔较细, 加上气候干燥, 风沙尘土大, 承水器漏斗孔很容易被泥土堵塞, 此外还会受植被影响, 如杨絮、柳絮等, 所以承水器需经常人工清理。清理杂物时应用水冲洗, 切忌用细铁丝等坚硬工具疏通, 以免损伤漏斗孔内壁而影响正常数据采集。2.1.2干簧管损坏。干簧管出现故障时, 其开关接点将无法闭合, 从而造成雨量传感信号传送失败, 导致降水记录为0。当自动气象站在降水天气时无雨量数据, 而现场查看翻斗和承水器并未堵塞, 则应用万用表测试干簧管是否损坏。具体方法是拧下雨量器其中一个接线柱线头, 用万用表测试2个接线柱, 经翻斗翻动后, 若万用表数据指示无数据, 则确定干黄管已经损坏, 重新更换干黄管后雨量传感器可恢复正常。
2.1.3 数据线断路。
数据连接线是数据信号的传输通道, 数据线路中断同样会造成降水记录为0。如果降水天气时无降水记录, 同时现场检查承水器漏斗无堵塞, 干黄管也正常, 则检查雨量传感器与采集器间的数据连接线是否连通, 如果线路中断, 应重新连接断点或更换数据连接线, 确保雨量传感器正常工作。
2.2 晴好天气出现较大雨量记录
当天气晴好、无降水过程或降水结束较长时间后, 自动站气象站所采集数据中仍出现较大的雨量记录, 则该站雨量传感器系统出现故障。
2.2.1 传感器故障。
2014年5月14日辽宁朝阳地区一自动气象站出现连续雨量记录, 1 h内累计雨量达84.5 mm, 而周围其他站点并无降水记录, 技术人员及时赶赴现场, 对雨量传感器进行检查。现场并无强对流天气, 地面干燥, 没有降水的迹象;检测采集器正常, 传输电缆也无明显破损。打开雨量筒, 发现计数翻斗卡在中间位置与干簧管处于平行状态。测量干簧管两端, 显示为导通, 说明雨量感应器与采集主机已经形成闭合环路[3]。虽然此时不会产生雨量记录, 但极微小的颤动, 如汽车使过或行人走动都可能使干簧管产生瞬间断开、闭合的动作, 从而产生雨量记录。更换雨量传感器后, 采集数据恢复正常。
2.2.2 传输导线故障。
2014年6月28日辽宁省朝阳地区一自动气象站1 h累计雨量121.8 mm。虽然当时该地区有降水天气, 但与实际值偏差过大, 技术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经检查采集器和雨量传感器均正常, 而传输导线处于时通时断的状态。进一步检查发现, 埋于地下的传输导线表面湿漉并有明显的破损, 电缆处于开闭路的临界状态, 加上表面潮湿, 使传输导线有时开路有时闭合, 导致采集器不断地产生雨量记录[4]。更换电缆线后, 自动气象站恢复正常。
2.2.3 人为因素。
经调查统计, 晴好天气出现较大雨量现象的人为因素主要是儿童玩耍时往雨量筒内倒水所致。另外, 技术维护人员在对雨量筒进行清洗时, 应断开雨量传感器的传输导线或进入测试状态, 否则也可能出现雨量暴增的记录情况。
3 降水测量值异常的处理流程
当发生降水测量值异常现象后, 应及时关闭自动站的降水记录功能, 并对雨量记录展开调查, 将调查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预报预警中心, 对所产生的错误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如果是仪器设备故障, 要及时更换或维修;如果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误测, 应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
4 结语
降雨量是自动气象站的主要观测要素之一。作为技术保障人员, 要经常对观测数据进行核对, 一经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检查。同时, 加强观测场地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杜绝人为因素造成误测, 从而避免错误数据导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迟发或误发, 有效提高气象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 2003.
[2]晏敏, 徐明芳.CAWS600B型自动站维护和常见故障判断[J].广西气象, 2005 (1) :53-56.
[3]姜冬梅, 薛亮美.区域气象观测站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办法[J].山东气象, 2010 (1) :69-71.
3.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篇三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1
《测量降水量》是20xx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在本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经过实际教学实践后,有一些感悟和体会,现将本节教学的得失简单总结一下。
收获:
本节教学中,学生了解了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学会了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了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学会了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课前准备仍不够充分,制作材料缺乏,学生粘贴刻度条要到前面来抹胶水,耽误了时间。制作过程中指导不足,有一组学生刻度条贴的过高,没按要求把零刻度线与容器内部的底面对齐,导致返工重做,也耽误了教学时间,导致上课有些压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2
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我精心做了准备,制作了课件,想好了思路,比起以前的课应该算是准备充分了,可是上完课后还是觉得效果不是很好,我仔细分析了下主要原因如下:
1、课件设计不是很合理,条里不是很清楚,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不是很紧凑,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讲完了这一部分内容,下一部分内容忘记了,或者是引不出来了。再就是课件内容,没有很生动的图片,以至于让学生学完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
2 课堂内容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课堂的整个思路还没有很明确的调理清楚,课堂怎样导入,课堂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没有去环环想清楚,所以导致课堂内容不紧凑。
3、自制简易雨量器这个环节,很可惜的是没有让同学们准备好材料,没有具体让同学们动手亲自做一做,只是说说就算了。应该说很可惜。
从学生效果方面讲,应该算是良好,学生知道了这节课重点与难点,基本内容算是知道了,就是有的地方还不很细致。以后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努力把课堂完善好。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3
这是四上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降水量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根据经验会将降雨量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本课以说一说降水形式有哪些导入,学生都能说出雨、雪、冰雹,但也有人会说到霜、雾,在这里没有将霜和雾这样不能测量的水归为降水量,因为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下来的液态或固态的水,解释之后应该不难理解。
现在这个季节最常见的还是雨这一种降水形式,恰好上周又刚刚下过雨,于是让同学们回忆下上周下的是什么雨。有人说是中雨,有人说是小雨,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清楚地说出判断依据,我又放了一段大雨视频,视频中雨声很响,地面积水很多,车开过也会激起水花,再让同学们来说一说凭什么说上周的是小雨或中雨,视频中的是大雨或暴雨。有同学说到可以通过雨声(听)判断,有同学说到通过看地上激起的水,也有同学说用一个杯子/量杯去积水,积到多下的就是大雨,但没有同学说到可以看雨是成滴下下来还是成线下下来。
雨量器的制作没有让同学们操作,虽然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是教学要求,但由于划刻度太浪费时间,所以课堂上只集体学习了如何制作,动手制作作为回家作业。在学习中有三点:1、透明杯子必须是直筒型的(出示大三个杯子,一个是圆口直筒、一个小圆口直筒、还有一个是非直筒明确什么是直筒);2、透明杯子要15厘米以上(学生能想到是防止雨太大,雨溢出无法测量);3、制作刻度条时以毫米为单位,零刻度与杯子内侧底部对齐。
在出示三个透明杯子时有人认为大圆口、小圆口直筒杯子都可以,但也有同学认为只有一个可以,那就只能通过实验来验证,尽管在实验前学生自己也提出了要尽量模拟地像真实下雨,也就是平行组洒水时间要相同,洒水壶拿的高度要相同(使雨一样大)。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小组还是无法严格做到导致有几组平行组最后测得数据不一样,那就只能重新再实验。另外由于洒水壶数量有限,也无法做到人人参与。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4
本节课学生容易将降水和降雨混淆,所以要强调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粗细可以不一样,影响不大,在这里解释的时候,我想了很久怎么解释,后来我觉得可以这样来,假设粗细不同的直管的天空上掉下来100滴雨水,粗管将100滴雨水全部收在容器中了,那细管是否也可以呢?粗管和细管接受水的能力一样吗?哪个容器中水接受得多但是上升得慢,哪个容器水接受少但是上升得快呢?最后其实我们只看降水的高度而不看多少,然后大家就能理解其实粗细不同的直管,并没有什么影响。另外在制作中还必须强调直管的上下口径一致,可以以一种不同口径的和塑料直筒接收雨水的能力举例,然后看降水的高度是否一致。
另外,学生一般没有直筒这种玻璃杯,可以用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下部如果不平整可以先加入适当的水使其平整,将“0”刻度线提高。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没有影响。降雨量的六个等级学生一般很难记住,需要在课堂上反复提醒记忆,在课堂中也应强调毫米和毫升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5
《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本课讲述的是天气日历中形容天气的另一个特征降水量。首先让学生知道降水包括很多形式,下雨、下雪、冰雹等都是降雨的形式。降水量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首先介绍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书本上有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照书本学习制作的方法。老师再提醒制作雨量器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选择的器材必须是上下口径一样大的,必须是透明的等。再讲到测量降水量,降水量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降水范围。
本课中,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玻璃杯,那么可以用“酷儿”等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降低难度。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如果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许水。刻度必须是从平整的地方开始量。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有没有影响,这点学生较难理解,还是自己讲解的不够清楚?降雨量的6个等级的划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记住,需要多次反复记忆。学生容易将降水量的单位毫米与毫升混淆。雨量器的制作不算难,应该让学生回家动手制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6
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并学会制作雨量器以及用自制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
上课时首先是以降水的形式有哪些来引入,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回答也是千奇百怪,所以也让我反思平时应该多介绍一些关于天气的专业名词,拓展知识面。
整节课的主要活动就是制作雨量器和模拟降雨,活动操作比较简单,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很高。刻度条由我来提供,学生只需要将刻度条贴在雨量器上面即可,制作完成后小组上讲台展示分享,其余小组评价,最后选出做的最好的一个作品来进行模拟降雨过程的展示。在这个步骤上,开始想的是每个小组都进行模拟降雨,但是在一个班上完课后发现时间不够用并且整个过程很乱,有些同学会趁乱玩洒水壶。针对这些问题,最后调整了后改为选一组学生进行展示模拟降雨的活动。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7
《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要让学生制作一个雨量器,主要是让学生制作一个刻度线,贴在直筒玻璃杯的外面。课前,我想到学生的制作速度可能不快,因此在材料的准备上,我用即时贴代替白纸,让学生在即时贴上画刻度,这样就节省了粘透明胶带这一环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觉得这个制作应该不成问题,也非常简单。但没想到,学生的画线水平是非常差的,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画,怎样起笔,且速度超慢。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画线之前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而且是边示范边指导的,告诉学生先画一条直线,底部标为0,再像直尺刻度一样画下来。在看到学生画线能力如此差的情况下,我原来设计让学生画100MM的刻度,后来改为画60MM,但大部分学生的制作时间花了近半节课。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下面关于雨量的实验和雨量大小的判断非常匆促。
课后,我从数学老师口中得知,这届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特别是画图能力。如果不画刻度线,学生更会将雨量的单位:毫米还是毫升搞混。那么如何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加快画刻度线和制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呢?
我在后来材料准备上,利用即时贴的背面来画刻度线,因为背面刚好有像尺子一样一厘米一段的长度标记。如果用这个来画图,学生只要标上数字,画出毫米刻度线就可以了,速度会大大提高。不过要准备一个透明胶带进行粘贴。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8
降水量是天气单元学习的第二个天气特征。在聚焦环节,出示水在自然界的三态循环的图片,请学生阐述水的循环过程,这不仅是对前面溶解单元相关知识的巩固与复习,还顺势导入了今天的教学内容。那自然界中有哪些降水形式呢?有了前面的复习,学生自然就能说到下雨、下雪、下冰雹等。探索环节,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究竟有多大呢?学生会说到看雨的大小、雨下的密不密等等。我们常常在天气预报中听过大雨、小雨、中雨、暴雨等等,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根据什么来分的?引出降水量。什么是降水量呢?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它的单位是毫米(mm)。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什么呢?播放介绍雨量器的微视频。这是气象学家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播放制作简易雨量器的微视频。需要的实验材料有透明直筒杯、宽的透明胶带、安全剪刀、刻度纸条。
(1)在这里,第一个班尝试让她们制作了刻度纸条,但是学生画的不是很标准,而且很费时间,所以后面的班级我给它们直接打印准备的刻度纸条。
(2)透明直筒杯子,由于透明直筒的杯子也不是那么容易找,所以我提出假如用矿泉水瓶制作的话,上部分是直的,底部是凹凸不平的,怎么办呢?学生说到把下面割了再补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学生说到填,拿什么填?有学生会说到水。所以我们贴刻度纸条的时候0刻度往上一点,从直的部分开始贴。口径大小不同的塑料杯会不会影响降水量的测量呢?学生会有误解,认为口径小的塑料杯测量的降水量要大些,反之小些。在这里,我播放了微视频(用浴室喷头模拟下雨测试不同口径大小杯子是否会影响测量降水量)帮助学生理解。
(3)安全问题。为了防止学生用剪刀受伤,我是要求学生让家长帮助把矿泉水瓶的上面的部分割开,如果没有剪的,我是请同学举手,我来操作的。发布用简易雨量器测量模拟降水的任务。怎么来判断降水等级呢?出示24小时降雨等级标准,帮助学生认识,简单记忆。最后在班级课堂用浇花的喷壶进行模拟降水,演示正确读数,然后根据降水量判断等级。最后拓展,怎么测量雪、冰雹的降水量呢?学生能够说到等它融化,再进行测量。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9
本课在上课中有如下问题:
1、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玻璃杯,那么可以用等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或用一次性纸杯代替),降低难度。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如果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许水。刻度必须是从平整的地方开始量。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有没有影响,这点学生较难理解,还是自己讲解的不够清楚。
【降水量的测量课件】推荐阅读:
基坑及降水监理细则08-29
降水施工作业指导书01-16
初二地理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06-28
工程基坑打井及降水协议(合同)01-21
近40年我国东部降水持续时间和雨带移动的年代际变化09-06
水量平衡测试项目汇报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