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2024-09-18

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精选8篇)

1.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篇一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模版)

学员姓名 马克强 学员单位 史纳学校 观察时间段 2013.10.22 观察对象 七年级 授课内容 《荷叶母亲》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创设幽静而低沉的情境来导入新课利用地震中的片段激发大家情感体验,尤其是借助讲母爱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教师在语言情感方面指导较成功。

1、教学环节安排恰当,衔接自然连贯;

2、重视文本探究,能够结合学生情感体验;

3、善于引导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2、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要灵活处理课堂上的意外事件。

教师给予的太多,让学生读得不够入味入情。而且教师要学会聆听,尊重学生的感受,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这样才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声,进而形成共鸣和教学亮点。

无论从检查预习情况,有感情的朗读,还是品析重点语段,利用主旨句造句,学生理解的比较到位。

应关注全体学生,让多数学生也能回答上问题; 抓住富有感情的词语来体会; 多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学生每次回答问题老师都能进行总结。在进行到“品“荷”,赏语言”这一环节中的小组活动时,能够很好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能激发学生大胆发言以赢得小组加分。

2.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篇二

关键词:课堂观察,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2011年上学期我校进行了小学数学课堂观察专题教研活动, 9月上旬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课题学习, 下旬要求教师制作出课堂观察记录表, 10月份进行课堂观察课题的方案, 11月份进行课堂观察活动。

在2011年11月15日上午我带着录音机, 走进我自己的班级五 (2) 班的教学课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进行专题式课堂观察。通过自己的记录和反复听录音, 我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的行为与学生的“学”是否有所转变进行仔细地观察。

一、课题的引入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师:同学们每天早上高高兴兴来学校, 胸前佩戴着红领巾。 (出示红领巾) 你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 (生:三角形) 你知道做一张红领巾要多少布料吗? (生:不知道) 我们要求所用布料的多少就是求出红领巾的面积也就是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我得出课题。 (此环节共用1分钟, 学生都参与)

二、探究新知

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动手用一个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折一次, 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并共同找出规律——分成的图形的面积是长方形或者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共用8分钟, 有82.5%的学生准备了学具)

第二个环节:首先, 我让学生动手用已准备好的若干三角形试着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学生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并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最后, 我一到学生再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等的, 从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共用18分钟, 师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我提出问题, 我们课前用的那张红领巾底是110cm, 高是33cm, 这张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我们有56位同学, 每个人一张, 共用布料的多少? (共用5分钟, 学生都参与)

三、知识的应用

我和同学们共同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 我让同学们测量得到一些数据, 并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都踊跃参与。 (共8分钟)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共1分钟)

五、课堂分析

整个课堂同学们共提出54个问题, 个人提问题22个, 集体提问32个。下面就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如下分析。

1. 现实生活, 引入课题

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创设生活情境。教师从学生实际生活空间引入教学,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的开始, 我从同学们每天都佩戴的红领巾的形状和面积求法引入, 造成悬念,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 给足时间, 生成主人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教师将自己拥有的或者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 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 以真正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我让学生两次动手操作, 通过折、拼、观察、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自主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并且还发现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 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时间, 多一点思考, 多一点交流, 多一点体验,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扮演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

3. 课堂评价, 活跃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更关注学习的过程, 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评价, 学生间的互评, 都能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树立信心。

六、困惑

1. 在课堂教学中, 能否随机改变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节课我以三角形面积求法导入时, 有个学生说他知道用底乘高除以2求三角形的面积。当时我没有理睬那位学生, 那个时候能不能应着他而改变教学计划, 能不能按XX同学说的三角形的面积用底乘高除以2得到, 然后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 用几个三角形来拼一拼, 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找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这样是否就可能空出更多的时间用在知识的应用上?

2. 数学课堂的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教师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 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等的学习方式是现在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 合作学习交流的时间到底安排多久才是合理, 才是有效的呢?这也是教师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七、感想

1. 语言的欠缺

课堂教学录音, 使我认识到自己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在课堂中语言偏快, 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没有考虑自己的提问难度能否为多数学生所接受;语言缺乏激情, 燃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个课堂语言的语气听起来让人感到平淡, 生硬。

2. 与优秀教师的对比

课后, 我在网上听了一位优秀教师的同一节课, 让我认识更深, 认清自己与专家的距离, 鞭策自己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

3.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篇三

作为观察对象的课堂教学是一节研讨课,由广州市天河区某校教师执教。该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有较高的基本素养。此次省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该教师进入中山市某名师工作室(省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一周。跟岗结束后汇报交流,执教《容积和容积单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观察者为某校教科室主任,协助者为工作室两位跟岗学员。主要采用三人分工随堂记录的形式,一人记录课堂中活动事件及持续时间;一人记录每项活动中学生参与方式及人数;一人统计整节课参与体验0次—3次以上各段的人数。课后回放课堂录像,进行必要的补充,进一步收集或更正数据,调整观察角度,对重点环节进行统计分析。

二、观察与分析

(一)活动基本情况记录与相关数据统计(见表1-表6)

(二)数据分析与解读

1. 课堂上所进行体验活动时间分配不合理。各项活动时间差距不大,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平铺直叙,浅尝辄止,各体验活动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必要的递进关系。无论是层次或纵深梯度都不明显。

2. 所进行的体验活动整体上效果不佳。收到良好效果的体验活动只有1项,占活动总项数的16.7%。活动明显低效的占50%。

3. 在调动感觉器官参与体验方面没有明显突破,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口、眼、耳”等器官的体验。虽然各项体验活动中都有“手”的参与,但真正能动手操作的人数极少,其他同学仍然是“观众”。

4. 学生在大部分体验活动中都属于间接参与。体验活动1—5中,能够直接参与的人数都不超过6人。直接参与范围非常小,间接参与的学生很难保证体验效果,或者根本没有体验后的经验积累。

5. 通过对学生参与活动频次的记录,我们发现课堂上依然被“强势”学生抢了大部分“话语权”。3—5名同学整节课都非常活跃,抢占多次活动参与机会。而无“直接体验”人数竟然超过50%。

综上,本节课所设计的6项“体验活动”大部分“单调、枯燥”。对于比较抽象的升与毫升的概念学习来说,仅仅是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真正建立起一个比较清晰的“参照模型”,学生依然缺乏足够的直接且有效的体验,难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4.课堂观察与教学改进 篇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1)收集课堂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借助观察工具,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

(2)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研究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优点;

(3)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评价是测评加价值判断,课堂观察是测评的一种;有时候,我们评课,要先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且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体现在两点: 观察内容的确定和观察工具的设计上,例如:弗兰德斯的师生语言互动观察。

(二)课堂观察的特点

(1)系统性——课堂观察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到明确观察内容、选择观察方法与编制观察工具,到最后的分析观察结果,是一系列的活动,因此具有系统性。

(2)选择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的目的不同,观察的内容、聚焦的对象、选择的观察工具和方法也就不同。因此,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观察者要依据目的进行有选择的观察。

(三)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四)课堂观察的意义(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在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

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

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以观察“课堂提问”为例,参与者首先设计出“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对执教者课堂中“提问的次数”、“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及“对学生回答的方式”等深入细致地观察与记录。下课后观察者与执教者结合课堂观察的记录(及录像)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展开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向。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另外,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知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部曲。这不仅需要教师反省“忙、茫、盲”的教学工作,整理、释放用于课堂观察的时间,而且需要学校为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环境支持,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以确保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日常行动。

总之,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细腻的、深入的、兼具定量和定性的课堂研究方式。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事件拆解成一个个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一个小单元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因此,我们说,关注教学改进,是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所在;实施课堂观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5.课堂观察活动与实践的反思范文 篇五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研究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它蕴涵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课堂研究正是要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揭示课堂的事实和规律。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它能够为课堂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第二,课堂情境具有变化迅速,事件发生的同时性、即时性等特点,如果像日常听课那样凭经验而为,这样观察的成效就不大。而现代课堂观察已经成为专门的学问,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能够对转瞬即逝的课堂情境作更加细致、深入地记录与研究,这是一般听课所无法做到的。

第三,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通过学习,我对课堂观察和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课堂实践观察对教师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教师探究课堂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首先就要研究被观察的同行及其课堂,提出清晰的观察目的,制作观察量表,还要充分考虑适合自己的观察与记录方式。教师进入现场后,要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运用量表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课堂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这无疑是一项严肃而专业的研究工作,事实上也是一种适合教师实践场景的研究方法。

第二,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活动。教师在实践中参与课堂观察要经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环节,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课前会议是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提供讨论、反思教案的机会,着重解决两个问题:被观察者说课与确定观察点。进入课堂观察环节,观察者根据观察点,选择观察位置,运用量表做好课堂实录。课后会议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分享观察收集到的信息,主要完成三项任务: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形成几点后续行动的改进建议。

第三,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行动。从教师所要经历的活动可以看出,课堂观察不是一个教师所能为的,或者说仅凭一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确保课堂观察的质量的,它需要教师间的合作,要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来完成。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包括被观察者)之间,要基于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等要素构成一个合作共同体。教师借助于合作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促使合作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第四,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如果教师持续地开展课堂观察,这种反省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进而迁移至其他的学校专业活动,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其次,课堂观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通常教师们通过听课或观看录像来观察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材运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和提问技巧、教师的观察力和调控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地思维表现、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与非学习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等。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更深的意义是关注、研究与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织部分,教和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观察教师,还是学生,最终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由学生的输出结果来检验,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就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所产生的意义是面向学生,以便更高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第二,课堂观察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么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如以学生学习的互动为观察视角,观察学生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怎样的帮助,通过观察实录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供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进而影响上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使其发生新的变化。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最后,我认为在开展观课活动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观课目的,不宜将课堂观察搞成大大小小的“赛课”。“赛课”的情景往往不是真实的,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教学,这种形式的本身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排除各种功利的干扰,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非考核、分等级,不是褒贬某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而是用相互促进的策略和方法,互相取长补短,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

第二,采取包容的态度,不宜居高临下指责被观察者。由于教师各人的学习经历、人生阅历、教学经历不同,教师对人生、对教师职业、对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培养的思考、规划与计划不同,甚至教师的情感、意志、欲望等都不同,造成了对教学理解和教学行为的许多差异,课堂观察活动中,会因此出现许多的争论和冲突,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遇到这样的情景,应正确处理,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第三,创造和谐人文气氛,反对激进做法。课改的任务是繁复和艰巨的,由于客观的诸多原因,目前教师普遍对课程改革存在各种焦虑的情绪;伴随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和生活在教育改革不断加速的环境,教师会产生许多的困惑和恐慌,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教师给自身徒添许多的责任。因此,在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中,去除繁文缛节,减少教师的精神负担。创造和谐人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和意义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纪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课堂观察有何意义?

课堂观察的起点与归宿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现状:很多老师在听课时不会观察学生的活动,上课教师在学生活动是时行为目的性不明确)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课堂观察赋予备课组、教研组新的意义,教师分工合作成为一个合作体。教师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人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现状:评课时,有的教师只说不好的地方,对好的地方就忽略不说了,这样不利于合作文化的形成)

二、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20个视角)

1.学生学习: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交流

2.教师教学:关注怎样教的问题。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3.课程性质:关注教育学的内容是什么,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4.课堂文化: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具有整体性。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上述四个维度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成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

(一)学生学习观察点举例

●准备 :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想一下:自己的课堂中有没有经常重复学生的答案,如果经常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不会倾听的坏习惯)

●互动 :

△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讨论1:关于教师提问的互动

▲有的提问有的是指向内部的。■设计得好的指向思维过程的问题,如: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蜗牛?这样的问题问下去会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设计得一般的问题式指向结果的如:“马铃薯为什么会浮起来?” ;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问下去后学生会急于找资料寻答案。

▲有的提问是指向外部的(课堂组织起到管理、激励、提醒等的作用)

讨论2:关于学生互动的习惯与情感行为

案例:小组汇报后的其他学生的意见反馈,一个学生说:“你这个方案是不对的,应该„„”汇报小组的学生就很尴尬,有点生气了。另一个学生说:“你们的方案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汇报组的学生就很快的接受了建议。启示:人际交往的行为要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进行,但这是教不会的,需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感悟和体验的。

●自主 :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二)教师教学观察点举例

●环节:

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关于板书与多媒体的比较:板书有自己的优点:有时候多媒体的呈现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而板书的速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在后面的环节巩固)

△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对话 :

△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现状:很多教师害怕提问后的停顿,教师常要反复唠叨)

△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教师有没有抢学生的话题?积极的理答方式有:追问、激励等。案例:初中生在学习惯性时内容时会有一个“速度越快惯性越大” 的错误前概念,教师的较好理答是“如果„„那么当速度等于零的时候惯性等于多少?”学生就会自己认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现状1:学生不懂的不问,学生懂的就问

现状2:关于学生的齐声回答问题。为什么要齐声回答?

——简单的、需要强调的知识点经常采用齐声回答,能起到了反馈、巩固、调节气氛等的作用,其中的反馈、巩固的功能是指向内部的,调节气氛是指向外部的。实际上,齐声回答效果最好的是指向外部管理的,而指向内部的齐声回答效果是不好的,那么,你问什么要学生齐声回答?

——建议:齐声回答少一点,把时间节省下来。

●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在学生合作的环节设计上,教师也要备好课,目的要明确)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机智 :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三)课程性质观察点举例

●目标: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

△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 内容: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实施: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

● 评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教学目标设定后,一定要有与目标相匹配的检测,是这一节课的终结性评价)

△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大家可以观察研究一下课堂中的教师评价语言)

● 资源:

△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四)课堂文化观察点举例

● 思考

△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现在大量的课还停留在记忆和模仿)

△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

△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 民主

△课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 创新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

△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

△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关爱

△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

△座位安排是否得当?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特质

△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

△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

△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

三、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时不一样的

(一)定量与定性两种课堂记录方式

1.区别:定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定性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

2.联系:

定量的方法在于使研究有理据,通过前后若干次的观察数据的比较,归纳出被观察者教学行为的特点。定性的方法着眼于综合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文化等要素,为被观察者提供全景式的改进性建议。两者相互补充,有助于对教师课堂行为从细节到整体的把握。

传统的听评课所做的判断、建议绝大部分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课堂观察强调的一个要义是“拿证据来”

(二)定性的记录方式

1.描述体系:即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

2.叙述体系:即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主观评价

3.图式记录:即用位置、环境图等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

4.技术纪录:使用录音、录像等电子设备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四、课堂观察三步骤

(一)课前会议:

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被观察者说课:

(1)教材分析: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内容;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说明;说明该内容在本课程中的地位,与前后内容的关联,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教材的处理,使用了哪些课程资源等。

(2)学生情况: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等,提供标明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学生座位表。

(3)简要说明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与“课标”不同,要解释与本班学生的适切性。指出本课的重、难点,说出解决的策略。

(4)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大致结构,说明创新与困惑之处。

(5)介绍对学习过程的监控,重点介绍监控的措施与时间,为观察者观察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帮助。

2.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的进一步阐述。目的是让观察者对本课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和开发观察工具提供必要的帮助。

3.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二)课中观察:

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

(三)课后会议:

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

1.被观察者的课后反思

(1)目标达成情况:围绕着每个学习目标,就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分析要基于学生的表现,基于证据说明。

(2)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活动,如小组合作学习、同伴讨论、动手制作、实验、看听视频录像等;讲解;对话,如提问、理答等;学习指导,如指导文本阅读、图形阅读、书面和口头表达等;及资源利用。应以教学环节为主线,围绕上述几种主要教学行为逐次说明每个教学环节自己采用的教学行为,及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的作用。

(3)预设与生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按照课堂生成的资源改变既定的教学程序、策略甚至教学内容,说明改变的原因。

2.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要简明,有证据,有回应,避免重复。

3.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

(1)成功之处;

(2)个人特色;

(3)存在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特征和现有教学资源,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认识、实践和思考)分类:课程研究 | 标签: 课程

教育教学

语文

研究

2011-10-25 21:19 阅读(128)评论(2)“课堂观察”: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

有关“课堂观察”的认识、实践和思考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

孙 旺

一、“课堂观察”的涵义和学术价值

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托马斯·库恩(六十年代崛起的美国科学家、哲学家)

(一)背 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西方教育科学主义的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的大量输入,使得一些专家和学校、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

(二)课堂观察的涵义

⒈什么是课堂观察——

国外英语著作中的解释是: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ing)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

⒉课堂观察概念的界定——(不讲具体内容,只讲提炼的9个关键词)

定义一: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

定义二:⑴课堂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以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⑵ 课堂观察的目的在于研究处理课堂教学中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可为评价学生和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一个动态的参数。

定义三: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课堂表现的过程。课堂观察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课堂观察的学术价值

⒈一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

⑴课堂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

⑵课堂观察是适合研究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

⑶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⑷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依据。

⑸一线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归根结底: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堂观察”是指教师通过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观察,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旨在共同探讨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从而提出一些对教学工作有帮助的建议。“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工作方法,也是一种专业学习活动,同时还是一种合作研究活动。“课堂观察”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并辅以专家的理论指导和帮助,能有效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⒉一线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理念——教师的“课堂观察”是什么,即准确定位教师的“课堂观察”的问题。课堂观察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它既不能等同于教师工作中的日常话语交互形式——“听课或评课”,也不能等同于专家所谓的“课堂观察”。

他们的不同主要在于目标指向。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听课往往与评课联系在一起,听课与评课的目的是为了对他人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因而听课活动更多的指向他人;而中小学教师的课堂观察,是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艺,因而更多的是指向自己。专家所进行的课堂观察,一般以认识课堂、揭示规律、建构理论为目标,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向性。教师进行的课堂观察,则是以提高实践智慧为目标,有着极强的实践指向性。因而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课堂观察应是以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艺为旨归,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四)课堂观察的由来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于1950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他开发了人际互动的12类行为编码,并以此作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过程的研究框架。在某种程度说,贝尔思的研究拉开了比较系统的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而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于1960年提出,后经他自己不断修正的研究成果:课堂观察“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录音机、录像机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课堂观察的手段与技术,使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但是,量化的课堂观察在加深对课堂教学的描述和认识的同时,也无法克服它纯技术的缺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种志研究”(参见注释)等质性研究方法开始走入课堂观察。完整的文字描述(也叫“课堂素描”)呈现了课堂全貌,使原本被剥离出来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回归情境本身,研究者利用个人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诠释课堂。今天,人们探索、追求着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融合。两种性质不同的研究取向,从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丰富和充实了课堂观察。两种取向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已经成为课堂观察发展的主流趋势。

注释:“人种志研究”—— ①定义: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互作用”的实地调查研究。试图在研究现场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②适用性:尤其适合于对社会群体、个体与群体所处的背景以及人际交往过程的研究。它是研究者在现场进行长期的观察、访问、记录,针对所选择的场所、针对自然发生的对象而作的研究。

二、课堂观察的研究情况概览

课堂观察在我国早已有所介绍,也有学校或教师开展了一些课堂观察的研究工作,更可喜的是,最近几年课堂观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一线教师的关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⒈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研究情况概述

理念的引进和提出、倡导:2000年9月1日,在新课改起始阶段,陈瑶教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推广。(《课堂观察指导》后由教育科技出版社于2002年10月出版)

2005年开始,崔允漷教授开始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开展较为系统的、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活动是:2007年12月21-22日“全国普通高中课堂观察展示与研讨会”在浙江省余杭高中召开。浙江余杭高中的课堂观察,已经有了一定的程序性和系统性,操作性强。

2008年1月至今,众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课堂观察”的研究,各种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研究论文和论著散见于各类省级以上的中文核心期刊。内容涉及到中小学所开设的所有学科。(其中,论著是以简介的形式介绍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目前,可以检索到的、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含论著的摘要)有700多篇;论著26部。

因此,有人说: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指“一线教师”)

如今,比较连续性的、相对集中的研究,主要见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观察”栏目,邀全国众多名师,分专题、各有侧重地向读者展示中学语文课堂观察进行中的研究成果和崭新动态。(本栏目开始于2009年第1期)其研究内容已经涉及到文本解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等等。

⒉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研究的突出贡献——关于“课堂观察模式”的研究

⑴课堂观察的“描述-相关-实验”研究模式(云南师范大学教授陈瑶)。在这个模式中,首先对课堂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描述,然后对过程和结果之间的相关进行系统的研究,最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相关是真理还是假相,再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再度进行课堂观察和分析。这是一种比较规范、相对完整的课堂观察研究,然而这种研究模式比较适合于专门的学术研究者来完成。⑵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崔允漷(huǒ),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于2005年11月与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建立了“大学—中小学专业伙伴”关系,共同探索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同题。历经两年的钻研与修正之后,我们终于研制出了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模式。LICC是听评课专业化的知识基础,也是该模式的一种假设。它意味着课堂教学由“学生学习(Leam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与“课堂文化(Culture)”四个要素构成。其中,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学习,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教师在“教”时所呈现的直接行为、该课堂提供了什么性质的课程、情境与人际关系体现了怎样的课堂文化。因此,基于对专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基础的尊重及该模式传播的便捷性,我们将该模式四个要素每个要素的首英文字母组合在一起,以此来命名我们为之努力过的课堂观察模式。

⑶成都师范学院的陈大伟教授,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从2006年7月开始,将课堂观察的微观研究命名为“观课议课”,阐释了详尽的理论思考,列举了详细的研究范例。因为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近两年来已经对广大教师进行了系统的远程培训,故此处不赘述。

三、教学实践、研究与思考 ⒈我的实践与思考

我当教师已有21个年头了,教语文也有16年了。我听了校内外许多老师的课: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随堂课等。在执教的头几年,我对上公开课教师的一招一式都很佩服。一听到哪里有公开课就往哪里钻,总想从公开课中求得一劳永逸的教育秘籍。然而几番寻觅,仍是不得要领。就这样忙忙碌碌,我的教学职业好像被牵着鼻子走。

我进行课堂观察的几点体会:我想,语文课堂观察应该是教师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所不可缺失的一个舞台;语文课堂观察有着有着教师专自身业发展必然性、必要性、可靠性、持续性。

思考与困惑:“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他乡的经验,怎样在我国本土扎根与发展?仍然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例如,课堂观察能真正促进课堂学习的改善吗?课堂观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吗?国外课堂观察的技术需要怎样改进才能适合中国的课堂?中国班级规模过大如何合作地开展观察?如何自主开发观察或记录工具以适应中国的课堂教学“原型”?在进行观察之前,如何让观察者理解中国式的课堂结构?怎样培训教师具有一整套的技能,让大家成为合格的观察者?运用好课堂观察技艺,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怎样积累相应的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课堂观察数据和事件的能力?等等。

⒉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这样去进行课堂观察和实践研究。供大家借鉴或批评。

我们一线教师可以怎样进行课堂观察呢?

课堂观察的发展:对于究竟怎样进行课堂观察,把课堂观察的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以及把微观研究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有非常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更高的学术价值。

⑴课堂观察的指向分类有哪些——

自我观察(一边讲课一边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即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显性特点)。

观察他人(听课):包括教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学生的非学习性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课堂观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及其本人为对象的职业直觉活动。良好的课堂观察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迅速而准确,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客观。课堂教学中的观察方式,主要包括注视、扫视、环视、巡视等四种方式。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都会对课堂观察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课堂观察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这种能力。”(张国伟《论课堂观察》,《教育探索》2005年2期。)

⑵了解并熟知“课堂观察”——推荐阅读理论书籍和相关学术成果

①《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崔允漷教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日版。(重点介绍)

②《课堂观察指导》陈瑶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重点介绍)

③《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美)里德、(美)贝格曼著,伍新春、夏令、管琳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④《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林高明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1日出版。⑤《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王文著,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30日出版。主要针对: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

⑥《品味课堂——楮树荣评课实录(高中)》楮树荣编著,宁波出版社,2010年8月1日版。

读这类书,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对怎样专业听课、评课才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⑶亲身实践“课堂观察”——最常用的课堂观察的方法:

★ 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⑴描述体系,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⑵叙述体系,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的主观评价。⑶图式记录,用位置、环境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⑷技术记录,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定量的记录方式和定性的记录方式可以相互补充使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更客观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

走进课堂做研究 ————常态课中课堂观察的实践与研究

2011-03-04 14:43:19| 分类: 我的工作 | 标签:课堂

|举报|字号 订阅

一、为什么进行课堂观察研究:

老师平时的日常事务和常规工作比较多,细想起来,不难发现有些老师事必躬亲、事事到场、事事插手,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大,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喊:“累,”甚至身心疲惫,由于学校年轻教师比较少,多数教师具有职业倦怠情绪。

1.三种“问题课堂”

A:“义无反顾”的课堂:教师以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为追求,忽视学生感受。

B:“教师表演”的课堂:学生是听众。

C:“支离破碎”的课堂:零碎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完整性。2.听评课时存在的问题:

缺乏目的性:听课就是听课,比较盲目,记录课堂实录为主,偶尔会记录体会和感想,没有听课重点。

听者缺乏思考:对课中教师教与学生学出现的问题,不能引发深入思考。

评课没有重点:课后评课随意,没有说服力,教师收获不大。

3.体教研活动问题意识差。

“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没有质疑,没有提问,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

怎样才能让我们看似“周而复始”的课堂充满魅力?如何能让我们的老师把握工作重心,教书不累?我想只有依托校本教研,掌握工作方法,寻找课堂教学优质化途径,学会抓大放小,才能得心应手,幸福工作。让我们在探索有效教学的道路上且思且行,期待渐行渐远。

二、课堂观察是什么: 课堂观察是基于课堂教学情境下,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发展自我的研究活动

三、课堂观察的目标:

★ 解决“问题课堂”(绿色课堂)

明确听课目的(克服盲目)

提高评课效力(科学有效)

改善学生课堂学习(学得精彩)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反思)

★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生存根本)

四、课堂观察内容:

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目标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区别在于:

日常观察(上课)

科学观察(听课)

观察主体

任课教师

教学同行

观察对象

学生为主

任课教师兼顾学生

观察内容 学生的学习行为、表情、情绪、学习气氛

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参与度、教学质量、教学达标度

教学诊断

现场反馈、教师自我调整,课后教学日志

现场记录、课后评价、评价反馈

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立即产生判断

理性思维,通过课堂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经验积累

教学反思,自身积累教学经验

听取同行意见,有个消化吸收和扬弃的过程 观察分类

日常观察

科学观察

观察作用

提高自身的课堂观察力

促进同伴共进

五、课堂观察什么:

精心是态度

精细是过程

精品是成绩

1、常态课中教师的日常观察:

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获取教育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了解教学效果。

(1)

日常观察什么?

学生学习态度的观察

A:注意力观察

表现:

对内容感兴趣时,神情专注,直视教师,面部表情随教师讲解而变化,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或不断点头。有的学生眼睛直直的看着教师,始终盯视一个地方,不随教师动作变化眼神,此时可适当移动一下位置,判断他是否精神溜号。

注意:避免教师长时间与学生对视,造成紧张气氛,引发不愉快。

解决办法:变换单一的教学方式(媒体演示、互动教学),变换教学节奏

教师语言机智、幽默、风趣

B:学生接受状态观察 表现:

接受知识:频频点头、会心微笑、适时呼应、听到幽默处会发出善意地笑声„„

接受知识不良:目光游离、左顾右盼、窃窃私语、做无关的事,教室响起低低的噪音

C: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

学习过程中学生异常行为表现或突发事件的关注。

学习风格的观察

A:视觉型的学生,对文字、图片、图形、图像接受能力较强。

表现:能够提出质疑性的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显的轻松,游刃有余。面对教师重复琐碎的讲解,不耐烦,懈怠,干脆做其他的事。

B:听觉型的学生,对语言、音响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强,对文字感悟稍差,知识的获得方式需要教师耐心的讲解。表现:学外语时喜欢多听多说,作业往往出错率较高,课上显得全神贯注,稍稍显的有些紧张,很怕漏掉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少质疑,答案中规中矩,守纪律,课上不太活跃,这种类型的学生多了教室里往往显的沉闷。

C:触觉型的学生,喜欢自己动手参与学习活动

表现:对动手操作的活动感兴趣,有创意,课上小动作比较多,容易使人怀疑有多动症,成绩一般,走上工作岗位会有不俗的表现。

课堂整体学习状况的观察

A: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的观察——物品、思想

上课开始,教师用期待、信任的目光扫视全体学生的目光和表情。

B:课堂气氛的观察——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

良好的课堂气氛: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洽,温暖而激励

消极的课堂气氛:冷淡而紧张,阴沉而消极,不安而躁动 C:课堂情绪的观察——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溜号、目光游离、回答问题不积极、个别学生昏昏欲睡)

影响课堂情绪因素:

教师教学语言冗长沉闷

教学手段缺少变化

教师处事不公平

教师的批评与事实不相符或出入较大

个别学生是非观念较差,以顶撞教师为乐事

《关于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当第一次听到这一个名词时,总觉得课堂观察不外乎就是看,看教师,看学生,看教学效果,看问题、评教学,殊不知,在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特别是这次学校又组织学习了时主任的《关于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之后,我深深体会到课堂观察也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与相当的专业水平的。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把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这样看来,课堂观察,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组织相当严密。这与我们以前所参与的听课、评课大不相同,一般的听评课,随意性较大,看到什么记什么,观察的问题过于分散,一个人观察多个方面的问题,看似面面俱到,却是面面不到,不够深入。发现的问题尽管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但是没有系统和深刻的分析总结,是一种不自觉的研究行为。而课堂观察,观察的点是课前就确定的,无论课前说课、讨论、还是课上的观察,课后的反思、讨论,都是围绕研究目标进行的。而且课堂观察有明确的分工,观察点具体,观察者就一门心思观察一个方面的问题,配以量表等观察工具,可操作性强,那么观察的问题怎么不深入不专业呢?

课堂观察让我们听课、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听课评课的目的已发生改变,我想这也是教师在走进专业发展中的一种尝试,但这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观察都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决定了观察的深度,想要有深刻的认识,必先有相当的理论支持,所以我们观察者必须要在理论方面加强学习。

课堂观察跟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还在于,它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在观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记录教学环节的层面上,更要记录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练就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敏锐起来。

6.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篇六

[摘 要]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对我们活生生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诊断、研究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和实施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 课堂教学、观察、诊断、参与度、学习成效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

面对新的课堂,我们教师要以研究者而非教书匠的角色出现在学校以及课堂的场景中,拿起研究的武器,通过研究更深刻地了解自身的境况,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件,预测自己的种种行为所可能引发的学生的变化。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如何?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地为自己的课堂把把脉,研究反思,对症下药,从而创造出真正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新课堂。

一、我们的计划与安排

2006学年第二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课堂诊断的学习与探究,主要是结合《课堂观察指导》一书的学习开展课堂观察的探究。

(一)每位教师利用寒假自学《课堂观察指导》一书,并且每人上交一篇该书的学习体会;

(二)把对《课堂观察指导》一书的理论学习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以优质课评比为契机开展课堂观察、记录和分析,分工对全组每位教师的公开课做好观察记录,主要分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参与度及成效、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师的移动位置)进行记录,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记录的情况,结合自己对《课堂观察指导》一书的理论学习来进行分析,写出一篇观察分析报告后在评课时和全组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形成新的认识;

(三)用理论指导实践,反思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更好地完善理论,从而指导教学,为教学服务。

二、我们的探究与实践

在对课堂观察与诊断的探究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课堂提问的观察与诊断、学习状态的观察与诊断、参与成效的观察与诊断和教师移动的观察与诊断。例如我们对八年级的优质课开展的课堂诊断和分析探究如下:

背景:八年级的三位教师开设公开课,各教师分别准备好了课件、教案、学生练习卷以及12张记录表(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表3张、学生的参与度及成效分析表3张、教师的课堂提问统计表3张、教师的移动位置分析表3张)。

分工:每三位教师记录一种表格,课后进行分析对比,写出观察分析报告,用于评课交流。

探究:

(一)各上课教师谈教学设计

(教师1)执教课程:菱形的识别。因为新课程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考虑到菱形的识别定理的学习的需要,所以就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买菱形丝巾(她买的是菱形吗?)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而在探究菱形的识别定理时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获取认识,在应用中通过变式来落实巩固。(教师2)执教课程:正方形。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认识有点零乱,故借助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引入,让学生通过填写,自然形成对正方形的认识,很快而自然地得到正方形的定义、性质。而在处理如何得到正方形的识别方法时,考虑到书本只是一笔带过,只要学生认识到即可,所以就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形成认识。(教师3)执教课程:菱形的性质。考虑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所以设计了一些与菱形有关的图片引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作用。对菱形定义的探究采用了摆火柴棒引入,自然贴切,而对于菱形的性质探究,则采用了一个开放题让学生探究,同时为了兼顾优生培养,设计了一个探究实践题。

(二)分析诊断交流体会

每位教师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观察报告并交流体会,结合课堂教学情况从四个方面进行交流探讨:

(1)数学课堂提问的观察与诊断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对话教学技能,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生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纵观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虽然不乏包含各种新理念,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通过对三节课的提问情况分析发现,三节课中教师的提问都不错,基本上问题都能 很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课堂2中在学生给出了正方形的几种不同定义后,老师问:同学们认为把哪句话作为定义呢?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都可以吧?老师告诉大家:我们书本上矩形、菱形的定义都是在平行四边形基础上产生的,于是我们把“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称为正方形”作为定义,学生恍然大悟。

同时发现:我们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表现略有不够,较少有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新教材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师在运用串联式提问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过程中,教学时间也悄悄地溜走了,造成教学任务有时不能很好完成。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探究讨论可采取“并联”方式,而不要用“串联”方式给出问题,同时题目多以题组形式给出,这样即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可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当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并有意识地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然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可多问问学生,他们做得对不对,有没有其他想法?这样,学生的学习信息可以同时呈现出来,而且信息面比较广,同时也有意识而实在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与诊断

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课堂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确实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学生学习状态较好,积极性较高,发言也比较积极,愿意举手发言,有个别学生很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2)学生的整体反映较好,特别是从关系图中发现并给出正方形定义时,学生积极活跃,给出了几种不同定义,流畅自然,水到渠成。(课堂3)教师的课堂设计步步紧扣,题组训练由易到难,所以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状态都很投入,探究、开放、题组都给了学生空间,学习状态积极投入。

(3)学生参与成效的观察与诊断

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三节课的设计都非常不错,学生基本都能积极参与,成效较好。但记录中也有发现个别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自己顾自己,不看黑板,上课老师可针对记载情况,多关注这些学生,从而使教学更为有效。

那么我们的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及成效呢? ①创设良好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长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听说西方的孩子如果出现“35+34=68”这类错误,教师的评价是“很好,与正确答案很接近。”教师的这种宽容、激励,有利于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个性健康是建立在有安全感的心理背景下的。从三节课来分析,教师注意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 供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也给予了赞赏和激励,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赞赏和激励下,表现得自信且思维活跃。但也有个别学生脱离课堂,我们认为我们也要给予这个别生特别的帮助和辅导,帮助他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我们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三堂课,三名执教老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和结论等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如其中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让学生在折纸的操作中获得菱形、正方形的识别方法,重视概念抽象的过程,性质形成的过程,结论应用的过程等等,不但让学生知其然更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我们教学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交流的机会,多一点体验,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也会更喜欢我们的数学课堂,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4)教师移动位置的观察与诊断

教师的移动位置分析:通过记录发现,课堂1和课堂2中老师在讲台前走动多,到学生中去的时候较少,课堂3中老师到学生中走动和指导略多。我们发现教师的走动可能与学生动手操练的时间有关,相对而言,学生练习时间多些,教师到学生中间去的次数也会多些,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多考虑给学生相对足够的练习时间。

三、我们的反思与提高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呢?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心以下问题:

(1)行为的参与度:一种是积极观察、思考、认真讨论,亲自实验操作,写写、画画、算算等;另一种是旁观,不积极讨论。

(2)情感的参与度:一种是兴趣浓厚,态度认真,有了一些收获流露出成功的愉悦; 另一种是表情淡漠,有厌倦情绪、依赖他人。

(3)认知的参与度:一种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或寻求规律从特殊事例到类似问题;另一种是机械仿效,条件不清,不善于由此及彼。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第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三: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第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是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大纲和教材,也不只是原原本本地按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达进行反思,对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课堂观察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教师对活生生的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反思和改进,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成为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创造性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7.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篇七

一、走进课堂观察

根据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现状, 近几年来,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的特点, 我们对青年教师开展的活动重点放在教学设计的评比上, 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市区级骨干教师, 则主要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2 0 0 8年, 我市举行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笔试和讲评。随着活动的深入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发现, 教师教学生活中最常见的听课、评课却被我们忽略了。科学地听课、评课, 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 也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经的修炼之路。2 0 0 9年, 结合我市开展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 我们率先在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本着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理念和“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 我们制定了课堂观察活动的详细实施方案, 组建听评课合作体并组织教师学习课堂观察活动的内容和流程。全市共建立跨校学习团队6 0余个。活动过程中, 观察教师与被观察者在组建的听评课合作体平台上, 通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议课三个阶段, 对4个维度、2 0个视角、6 8个观察点进行观察, 并经过分析、筛选、确定、制表、记录、整理、汇总等步骤, 把课堂上的教学片段用数字量化得出定量分析结果。从课前准备和讨论, 到确定课堂中的观察点与评价量表, 再到课后议课的分析与反馈, 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

/王晓成

工作流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认为, 通过开展课堂观察活动, 我们找到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途径, 找到了提高教研实效的钥匙, 也找到了破解课堂评价难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观察活动带给我们的收获

回顾我市举办的课堂观察活动, 一路走来, 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1. 教师专业素质大幅提高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使教师逐步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 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有了明显变化, 练就了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课堂观察活动要求教师科学地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 是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通过参与听课、评课, 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 听课、评课也是一种合作研究方式, 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听评课合作体, 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 探究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具体问题, 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 提升了学习团队活动的热度

学习型团队建设是教师开展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区域教研优势的有效途径。课堂观察活动紧紧依靠学习团队开展观课、评课、议课和反思活动, 在我市信息技术学科中, 学习型团队建设蔚然成风。

课堂观察活动特别强调在听评课中的合作。我们把听评课界定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活动。首先, 听评课群体是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等相关人员构成的一个合作体。这个合作体当中的主要行为是对话和分享, 而不是强加和权力性质的领导。其次, 听评课合作体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专业生活方式, 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合作机会, 针对复杂的课堂教学问题, 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 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再次, 听评课合作体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教师群体中的文化, 通过课堂观察活动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文化, 使听评课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 改变了传统听评课方式, 提高了教研实效性

听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 也是最基础的形式之一, 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课堂观察活动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避免了以往评课过程中“哄”评、“套”评、“替”评、“苛”评等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 对课堂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进行客观的、科学的、量化的评价, 教师慢慢地感觉到了课堂观察的实质, 听评课水平明显提高, 表现在:第一, 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听课, 并能进行量化评价。第二, 通过观课、议课, 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在备课时根据观察角度, 更加注重细节。第三, 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同伴互助在课堂观察活动中得到一定的体现。第四, 教师主动选择观察点进行听评课, 提高了听评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增强了备课的深度, 拓展了课堂的广度

增强备课的深度表现在, 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能够按照课堂观察点和观察者的角度来做教学设计和准备教学资源。拓展课堂的广度表现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站在学生学习的维度上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的课堂、学生的课堂。这样一来, 一节课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阵地, 更是教师反思的案例。

5. 从关注环节到关注细节, 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

以往教师听课, 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环节, 记录的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 而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细节却很少关注。而一些名师的课堂, 其教学风格和艺术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的教学细节表现出来的。课堂观察就是将细节放大, 细细地琢磨、耐心地品味, 从而领会到其中的教学奥秘。课堂观察活动就是通过听评课合作体的引领, 去捕捉真正的教学实质, 是透视课堂的最好方法。

课堂观察, 观察的是他人的教学现状, 反思的却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当观察者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 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 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并及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 可以这样设计……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我们需要练就的就是这种自觉地反思自己教学的行为。

三、对课堂观察的新思考

伴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深入开展, 我们在实践中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索。课堂观察活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教研实效性上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1. 起点高、不易操作

特别是观察量表的制定存在一定难度。为此, 我们从活动开始就预留出充裕的准备时间, 不急于要结果。用一个学期准备、学习和试点, 一个学期全面推广。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 教研员和教师共同研究解决。

2. 耗时、费力, 准备工作繁重

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开展网络教研。例如将需要的文档材料提前上传到网络上, 依托Q Q、论坛、U C进行研讨和交流。这样一来,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使交流讨论更加深入, 让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实践证明, 这些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网络教研模式, 对于实施课堂观察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3. 对学习团队活动依赖过多

团队中成员的活动态度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差异。由于课堂观察是以团队为单位的,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成员的状态、参与度不同, 会造成最终观察结果的不同, 也会让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我们充分发挥大校、强校的教研辐射优势, 根据成员的不同情况确定观察者和被观察者, 并进行合理分组, 通过开展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 帮助教师成长, 形成校际联合、共赢共生的学习团队组织文化。

8.课堂观察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八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和运行状况进行察看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的焦点是关注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观察的程序分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被观察者要说课,并提供学生座位表,表中需要标注5~8名学优生和5~8名学困生,以使观察者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布情况。课中观察时观察者要如实做好记录。课后会议包括被观察者自我反思、观察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间思考和对话、对被观察者给出结论和建议。

课堂观察的框架分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

二、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1.课堂观察是教学反思之源

教师自我反思的广度和深度有赖于反思的材料,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第一手材料仅仅靠教师自身的回忆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位教师在观察了自己的教学录像后,惊讶地说:“这是我上的课吗?竟然问了100多个问题,不可能!”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深层次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2.课堂观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课堂观察及反思,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表象到规律,抓住主要的实质问题,概括出教师上课的突出特点和主要问题。以课堂观察为起点的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3.课堂观察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他人的课堂中,给了我们走近学生并站在学生立场上观察课堂的机会。这会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二是判断课堂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这样,当教师再次回到自己课堂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

4.课堂观察可以更好地落实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通过课堂观察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更好地落实有效教学。在有效教学中,很重要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指导”。它包括有效提问、有效讲授、有效倾听三个方面。

上一篇:电视剧红高粱的个人观后感下一篇: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坚决杜绝七个有之补充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