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安全的认识

2024-11-05

浅谈对安全的认识(14篇)

1.浅谈对安全的认识 篇一

浅谈对民航安全管理的认识

通过对《民航安全管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体会。结合自身认识和专业情况及学习资料,浅谈对民航安全管理的认识。

当今世界,经济危机来袭,经济倒退,消费水平下降,人民金钱承受能力下降,奥凯航空公司停营面临收购,那么,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模式,该以怎样的自身特色经受这场严酷的世纪洗礼呢?这的确是一个凝重的课题。基于对航空安全极端重要性的思考,鉴于自身学习认知,实际上做的就是以人为本、固本强基的基础性工作,进行“ 忠诚”精神教育显得愈加迫切,无疑也是20世纪对民航安全工作发出的前瞻性呼唤!

以人为本在“ 管”字上下工夫

民航安全管理,着重在一个“管”字。从管理中彰显安全,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在“ 管”字下一番工夫。进而言之就是要坚持“ 四管”齐下:

一、以 “ 严”字为本。所谓 “ 严”就是——严格的工作要求,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的程序标准,严明的奖惩制度,严厉的法规规章,乃至严酷的铁腕管理。组织领导、监督检查、规章制度、教育培训、系统完善上面,都需要维持一个中心:严!

二、责任大于天。对于旅客,生命大于天;对于机务人员,责任大于天!一个螺丝、一枚扳手,都可能被我们遗忘在飞机上而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这是民航安全管理的精髓。在进行民航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责任认知的培养,是有必要为之的。从到机场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应该让机务人员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无规矩不成方圆。所有的行为规范都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除了对机务人员的管理,还需要加强飞行、机务和空管系统的法制化管理,依法管理,有法可依。飞行员有飞行手册,乘务员有乘务手册,机务人员有机务手册,按程序飞行,按手册运行,按章法办事。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失造成错误,是应该要有惩罚制度的,警示其他人要严谨对待,警示当事人安全大于天。这是管理中的刚性制度的体现!

四、柔性政策并进。除了刚性制度,鼓励政策是需要实行的。对于员工,除了严格要求之外,还需要鼓励策略。民航人才的自主性给我国民航事业带来很大收益。尤其我校科技处处长王立文老师自主研发的飞机防冰系统,造福了首都机场,此外,还有机器人研究所的高庆吉老师和他的团队开发的福娃机器人,在奥运会期间,受到了热烈欢迎。民航系统有无数的人才,利用这批集创新和技术于一身的人才,造福民航事业,为安全管理提供巨大的保护伞。通过努力,若能在技术上达到自给自足,我国能在民航上节约巨大开支。

实践探索在“ 新”字上求发展

安全是民航“ 永恒的主题”,也是民航企业的“ 第一竞争力”。把保证旅客生命安全作为民航的“ 第一要务”,把飞行安全作为民航企业的“ 第一品牌”。始终要记住:没有民航的安全,便没有民航的一切!我们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声誉的安全理念上,认真领会民航安全的精神实质,了解国内外航空安全的发展趋势,掌握安全管理的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工作中要努力实践“ 三新”:

(1)安全管理观念要更新。安全观念的更新才能真正带动安全管理的创新。要勇于打破前人思想和固有模式,积极提出创新举措,面临新的威胁,应对新的挑战,使民航发展适应社会经济走向。防范意识应该建立在事故之前,减少意外情况发生带来的无措后果。特别是刚刚爆发的经济危机,很多航空公司缺乏应对措施,而不得不停营航班或者停业。观念走在事情之前,才能临危不乱!

(2)安全管理体制要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民航还是存在对以往体制的继承而非传承。有的体制虽仍可使用,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甚至会带来一些弊端而禁锢发展。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学习世界航空运输业的安全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取长补短,提出新创举,以尽快实现与国际民航的成功接轨。

(3)安全管理技术要出新。安全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解决是团队合作的结晶。作为民航学子,无论是在做科技立项还是课外学术作品,都需要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搭配完成。一千个人里面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谓旁观者清,课题的完善都是各方思想的融合。安全管理这个宽泛的概念其实也是众多概念的整合,想要把安全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则它的技术要出新。无论是修理飞机的人员还是电子售票的人员,都是安全管理里面的成员,整合所有成员的意

见和他们的才智,方能提升团队战斗力。而怎样将这些人才串起来,又是安全管理技术里面有待解决的问题。

结合个人专业情况,我有一些浅淡认识。首先,我国航空公司是过多于民,就是国营航空公司多于民营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若是想谋求更大的消费群和生产力,会因为他们公司规模的局限性而走改革一路。安全管理是他们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情况来看,这些公司只能在软件上提高质量,在硬件上面还缺乏技术支持。其次,我本身是通信工程的学生,据我所知,地面通信系统传输误码的情况常常出现,如果飞行员与管制员之间存在信息沟通错误,那将造成无法设想的后果。此外,还有机场跑道异物检测问题,这也是我们在研究的课题,由于技术水平有限,跑道异物给民航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但由于它体积小,不容易发现,一直存在攻克难题。这些都属于安全管理的范畴。我想,如果我们能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那么挽回的不仅仅是高额的资金,还有无数的人命。最后,我觉得管理一直是每个国家存在的问题。习惯是最可怕的势力,但我觉得我国的民航发展还是在沿着国外国家发展模式在走,除开发展风险外,还有技术上的考虑,我们的民营客机一直是从国外买进,自主研发一直不见成果。我会把这个也纳入安全管理的范畴。因为很多安全问题是因为我们对飞机本身不了解造成的,仪表的使用一直是飞行员培养的重点,还有管制员使用的雷达导航仪,我们对此类器材的不了解,常常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安全需要管理,技术问题需要攻克,这两方面是不应该分开来谈的。

民航企业是一个高度科技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管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尤其是安全密集型的现代化运输行业;是一个融高科技综合运用,高素质管理人才,高质量综合服务,高风险投入回报于一体的特殊行业。当今,社会公众对民航安全的期望值愈来愈高。作为民航企业本身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能量,辐射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具体工作中去。我们对民航安全管理的期望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期望!

2.浅谈对安全的认识 篇二

本质安全, 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 使各种危害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 进而逐步趋近本质性安全。

本质安全原则上是指从开始就实现本质安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来预防事故, 达到防止事故放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其来源是从设计上对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解释演绎扩展而来, 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崭新理念, 属安全管理上高层次的文化范畴。认清本质安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对之加以利用和控制。过去我们常说发生事故是必然的, 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如果我们在工作中遵守安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企业规章制度, 就会大大降低事故的发生率甚至实现零事故, 那么我们就会改变过去的想法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 发生事故是偶然的, 这实质上是指安全管理理念的转变。

二、本质安全的建设

1. 转变安全观念

本质安全理论对于员工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 要使员工接受这个理论, 并自觉遵守, 就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进入思想意识层面, 入脑入心, 才能主导和支配人的行为。因此转变观念, 让本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实现文化入位也成了深入开展本职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

(1) 我们要把实现本质安全提升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从统一决策层思想入手, 领导应从自身做起, 把对本质安全理论认识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和探讨, 深刻领会在本质安全文化下派生出来的人、机、环闭环管理的精髓。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决策中。

(2) 我们应以落实安全责任为重点, 提高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质安全的认识, 把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思想转变和履行职责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同时应积极在广大员工中开展读书等活动, 积极组织员工学习, 使之更新观念。并且开展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利用“事故的可控在控”理念增强他们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信心,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3) 我们不仅要很好地利用各种安全活动, 宣贯本质安全理念, 还要组织大家查找整改身边不安全隐患、讲述自己的安全经历、学习不安全时间等自我教育活动, 使每一位员工从一个安全被管理者转变为安全管理的支持者、实践者和安全主动监管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会大大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常思安全之利弊, 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关乎着自己的安全, 同时也关乎着企业和他人的安全。

2. 健全管理制度

制度文化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中间层次, 是企业在安全制度中长期形成的习惯, 是建设安全文化的关键。因此, 首先要规范安全管理制度着手, 形成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的的一整套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 以制度为手段推动本职安全工作的开展。我们应该以健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责任追究三项机制为着眼点, 以各类分析、检查、监督、评估为手段, 形成一套可靠的完善的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监督反馈、持续修订的安全制度管理机制。

3. 重视制度的执行

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使制度落到实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细节入手, 让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 实现安全目标。力求做到各种工作无论大小、所处地域以及无论在什么施工阶段、施工工序等, 都必须坚持按标准作业、按规范施工。从业人员必须定期参加安全制度的学习、培训、讨论等, 熟悉安全制度, 遵守安全制度, 形成按制度办事的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成为企业上下的一种理念和追求。

4. 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

通过贯标学习, 我也逐渐认识到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 以先进的理念进行安全管理对企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我认为要在认真研究本职工作的全过程的同时努力实现作业环节的标准化, 只有做到了标准化才能进一步量化各项工作, 才能实现全程监控和全程管理, 才能真正实现本质安全。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标准化管理:一是作业具体过程标准化;二是实行检修作业指导书的标准化;三是实行生产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化, 四是实行安全监督例行工作标准化;五是多部门联动, 形成“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三、结束语

通过不断地分析, 我感到本质安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稳定和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增强责任感、培养安全管理主人翁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载体。

摘要:企业本质安全建设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长治久安的必经之路, 以安全管理体系为基础, 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为保证, 以班组安全日活动为切入点, 对企业本质安全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3.浅谈对安全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安全生产;成本投入;经济效益;相互关系

一、事故致因关系

凡是发生事故都是有规律和原因的。之所以发生事故都是能量的失控,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对北露天煤矿2010年至2012年发生的一起轻伤事故,二起不列级非伤亡事故。对三起事故进行分析,就可以折射出成本投入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案例一:2010年12月21日推土机司机包某在保养时,不慎将左手小指和无名指夹伤,造成轻伤事故。案例二:2011年9月7日 12号前装机司机徐某在地销煤现场作业清煤向后倒车时,不慎与星火3909号常某的拉煤上站自卸车相撞,造成前装机水箱漏防冻液和发动机护罩变形串位轻微非伤亡事故,经济损失为9500元左右。案例三:2012年4月23日挖掘机司机李某在保养时,由于未挂牌检修和进行交底,盲目起车,造成发动机粘缸发生一起一般分伤亡事故。经济损失10余万元。

发生上述三起事故原因的共同点:(1)不安全行为是操作者安全意识不强,存在着侥幸和麻痹大意思想;(2)不安全状态是设备检修没有排除完故障危险点,盲目操作,倒车不认真观察,明知有危险,在没有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冒险操作;(3)管理上的问题是不重视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不严格执行规程,违反规程和制度。

整改对策:(1)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和安全投入,严格执行检修挂牌和检修交接班制度,坚持班前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检查与监督。(2)加强设备保养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教育,杜绝违章行为,举一反三,落实各级安全责任。(3)结合事故案例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注意观察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归根到底就是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安全责任、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员工自身素质不强,防范事故能力差。要逐步解决这些薄弱环节,需要适当加大成本投入作为依托,才能做到安全生产重在落实,才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各类事故发生。

二、事故与成本的关系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靠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呢?从上述事故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要保证不发生事故或少发生事故,必须要根据本单位特点,对安全措施的落实给予适当投入。要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就必须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投入,使其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安全操作技能;要保证人员安全就必须在危险场所或道路特殊地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安全,遵守安全警示提示,做好自我保安;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就要为一线员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尘口罩,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志,定期公布检测数据;控制粉尘最有效的方法是持续对采场和运输道路洒水降尘;开采采场底部煤炭,就必须加大疏干排水的投入。如此种种都离不开有效的安全投入作保障才能实现。因此说,保证安全离不开安全资金投入,没有适当的安全投入,不发生或少发生事故只是一句空话。

三、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就煤矿整体而言,企业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花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煤矿成本除了人力、设备投入外,那就是安全成本。一些急功近利者错误认为安全投入就是白花钱,属于肉包子打狗式的投入。结果,事故隐患增多,人员安全素质下降,“本质安全”度降低,必然事故事件不断发生,甚至酿成大事故。所以,有头脑、聪明的煤矿负责人都对安全成本“情有独钟”,决不追求“最小化”投入,换取事故不断出现作为代价。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适当投入安全成本,以保证生产顺利可靠进行,保证安全与经济效益得协调统一。

四、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煤矿安全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得到安全稳定发展的大问题。煤矿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以保证安全生产为前提。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是要保证必要的、适当的安全生产投入,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是煤矿企业减少事故、有效落实安全措施和控制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减少企业因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控制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其实就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我们只有摆正和协调好安全生产与成本投入的关系,摒弃安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错误行为,真正把安全放到第一位,才使煤矿安全责任、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有效防控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

4.浅谈对安全的认识 篇四

几乎每天新闻媒体中都有关于安全事故的报道,从所有的事故中不难看出,安全生产管理不力,制度不健全是事故发生的主要根源。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此,笔者浅谈一下自己对安全生产管理的看法。

一、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单位正常运行的最根本要求。

长期安全生产为人们带来幸福、社会稳定、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不能不注意到在长期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萌生轻视、忽视、藐视安全生产的思想的现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可能形成,因此应长期保持高度警惕,这一点至关重要。

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工作环境,做到按规程操作,不违章;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

2、安全管理的普遍原则

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单位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职工必须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职工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方针、政策等,除少数情况外,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优劣、成效。安全生产是各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发生事故(尤其是特大事故)是安全管理弊病的总暴露。

3、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间接实践是通过理论、规范、标准的学习而获得管理知识。因此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认真学习来自于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经验教训相结合的规章制度。直接实践是要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因为事故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惩罚;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的最公正检查;是强迫人们接受的最真实的科学实践。

二、认识规律,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各种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善于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从而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决定安全与否的基本因素主要几项:

1、操作人员按规程操作;正确方法的使用,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隐瞒真相;服从指挥,忠于职守,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2、设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设备都有寿命,任何设备的故障都有其规律性。

3、环境(时间和空间):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夜班、节假日、人的喜庆、悲伤、失意、生物钟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刻。

4、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一个单位失败的主要原因。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

三、管理者如何抓好安全生产

1、抓干部的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干部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干部要把研究本单位(部门)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2、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战略思想

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积极的预防思想。

3、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

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是单位稳定的基石,是单位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是增强单位凝聚力、吸引人才和劳动力的磁石。

结果:保证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人员、设备及管理),时刻在最佳状态。

4、安全生产工作方法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式方法,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素质、设备和管理等基本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使之达到“可控和在控”。

(1)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在治黄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效益就无从谈起。

(2)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

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5.浅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五

弹指之间,我踏上讲坛已近七年,还记得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激动;更难忘记第一次面对学生成绩时的无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可为什么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却是不理想呢?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思索着这一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如今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在这里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激发兴趣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学习起来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想学好数学,我觉得很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数学课对于好多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没有兴趣,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展示多种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创新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方式、情境教学方式等,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我在讲授《分数除法应用题》时,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活动“旅游”,先用课件展示九寨沟的图片及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适时出示拓展题目,让学生选择旅行社,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讲授前我们应该认真挖掘教材,研读教参,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关键,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整堂课的教授方法。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避免做许多无用功。还要熟悉你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变通你的教学目标,教无定法,只要学生能很快的接受就行了。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实现有效性,上好课是必须的。一堂好课不仅使学生掌握到许多知识,而且对于我们教师的成长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非常有益的。在经过了精心的备课以后,接下来就上课了,我们应该努力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结合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添加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编制一些教学课件,来辅助数学教学,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具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这些情境和教具、课件等辅助手段,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有效、科学的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场所。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保障。尤其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课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都认真听讲,可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年龄还很小,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不令人满意的情况,比如做小动作、说话、影响他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对这些学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一些暗示。如眼神、手势等。也可以很自然的边讲边走到他的跟前,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给他起一个警示作用。

6.浅谈对“四个尊重”的认识 篇六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实践课作业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关系到能否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的战略大问题。

把“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高度尊崇,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全国人民特别是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共同努力,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素质,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下大力气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使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作用,把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把现代化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

证和智力支持。

根据“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贯彻“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必须把尊重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做好人才工作。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结起来显得至关紧要。为此,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坎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为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和凝结起来,应采取以下重大措施:

第一,团结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鼓励他们的创业精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表彰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就要充分肯定,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他们敢闯敢干敢试,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非常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力量。他们大多数人奉公守法,依靠诚实劳动致富,也对社会生产力和其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他们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应与公有财产一样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过去把一切非劳动收入看做剥削,现在要分开,只要是合法的就不能扣上剥削的帽子。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的新思想,充分反映了现实和时代发展的要求。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第一次出现四位私营企业主,这也充分显现了对一切社会劳动的肯定,对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的表彰,承认他们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总而言之,只有对各种建设力量都给予团结、保护、鼓励和表彰,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二,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激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是说,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既要体现普通劳动者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也要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业精神和创造活力,还应体现包括资本、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的价值,真正做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与此相联系,还应正确认识和评价包括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在内的民营经济在发展社会经济上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是一种蕴藏着巨大创造活力的经济形态,它依靠“民资、民力、民智”,以“民本、民富、民主”为发展路径,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有人说民营经济是一场“人民战争”。确实,人民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就在于贯彻“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营造一种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创业的主体。要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地发展民营经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样,我们就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第三,要形成一整套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人才汇集机制。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贯彻好“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人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纪

念建党八十周年的“七一”讲话中强调的:“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党和国家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领导千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要用崇高的理想、高尚的精神引导和激励各种人才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同时要关心和信任他们,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通过各项工作,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

自2000年起,中央、国务院每年(除2004年外)都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评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给予获奖科学家每人500万人民币的重奖,充分体现了中央、国务院“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为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和形成“四个尊重”的社会风尚确立了良好的价值导向。

7.浅谈对“赏识教育”的认识 篇七

对于“赏识”一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193页中的解释是这样的:赏———即赞美之意, 识———即肯定与认可。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所以, 依我之见,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 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 鼓励他们不断地追求成功的教育理念。在赏识教育理论中, 它是一种思维视角, 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 是一种凡事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在学校教育中, 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 把“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 使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潜能和取得成功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赏识教育的意义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 赏识教育意义尤其重要。

1.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

因为赏识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它着重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走进学生, 发现学生的长处, 培养学生的自信, 激发其活力,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求知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赏识教育强调把教育的思路、方法和手段紧密地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 从实际出发, 因而能够真正地体现教育的本质, 有效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成为一种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

2.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 由于赏识教育是以赏识学生为出发点, 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长处和进步, 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潜能, 把每个学生视为一片有待于开发和进一步开发的土地, 视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 以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善于尊重学生的意见, 使他们不唯书, 不唯上, 敢于突破古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质疑。在教育过程中, 只要老师真正地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 用自己宽厚的爱去赏识学生, 肯定学生“真棒、真行”, 定会使学生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势, 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因此, 只有去赏识学生, 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建立起情感至上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三、对实施赏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1. 充满爱心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 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所以, 无论哪个学生, 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寻找, 必定发现其自身的长处, 即使做错了事情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 关键就一个“爱”字。当然, 爱不是纵容, 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爱的内容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不断地丰富和扩展。科学的爱是理解、尊重、信赖、鼓励和严格要求的情感体验。只有把学生的成长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 才会增强情感。爱得愈深, 责任心就愈强, 教育方法就越多。而真正的爱需要学习, 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培养和提高。

2. 表扬得当

现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非常重视赏识教育。他们认为, 对于孩子来说, “骄傲也会使人进步”, 表扬经常化, 所以, 西方的儿童显得大方自信。我认为,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应当借鉴西方人科学的教育方式, 大胆地尝试赏识教育。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长处和进步, 即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肯定。但在表扬中也要注意把握分寸:第一, 表扬要有针对性。因为空泛的表扬会使人疑虑, 不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喜悦和激励效应。第二, 不可事事表扬。事事表扬会使学生产生做事一味希冀得到表扬的心理, 甚至会产生“当面积极背后偷懒”的不良习惯。第三, 不搞虚假表扬。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要发自内心, 虚假的表扬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3.“赏”“罚”要分明

我们强调赏识教育, 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表扬, 并不意味着没有批评, 没有处分。恰恰相反, 对学生的批评和处分不仅存在而且必要。因为, 批评和处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认识, 使他们健康成长。同时, 批评和处分又是一门艺术, 要求我们要“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当面, 批评要个别”, 千万不能讥讽、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做到进步时肯定和鼓励, 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方面。

4. 与学生交朋友

某一天, 当我在教室打开自己的手提电脑, 无意间, 自己的QQ账号投影在屏幕上被同学们看到了, 随之便有同好几个同学说:“老师, 我们可以加你为好友吗?”我当即回答:“可以, 多多益善。”想不到当天晚上我打开电脑时果真就收到了不少的“好友申请”。之后, 其他班的同学也陆续地加了进来, 还别说, 在我的好友名单中还主要是学生呢。学生加入好友后, 一方面为了游戏, 另一方面更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谊。还真有不少学生愿意和我说心里话了, 包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使我感觉到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同学们也更愿意听我上课了, 学习兴趣更浓了, 成绩也有所提高。做学生的朋友, 一定意义上就是老师对学生人格的肯定, 是对学生的赏识, 学生会主动亲近老师, 这就是古人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8.浅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篇八

一、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以及学校的教学环境,利用各种教具,如图画、实物、简笔画、录音机、录像、教师身体语言等创设多种形式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教师所设情境进行实践演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感受英语(feel English)、说英语 (speak English)、用英语进行思维(thinking English)、用英语的方式主导行为(behave in English),从而巩固知识,培养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1.情境教学可以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的教学效率。初中生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的培养,对显而易见的实物和直观信息接受快,敏感性强。

2.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交际活动的充分体现,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任何有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决定语言表达的意义,语言是客观情境的反映,没有情境就没有语言的意义,交际活动离不开语言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共同发展。在情境中精讲多练,可以培养学生扎实地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在情境中进行操练,能提高学生实践的量和质。

二、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运用实物进行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只是贫乏地讲解,学生记不住、分不清,课堂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而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形象直观,能调节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致,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教名词,可以拿实物来进行教学。再如教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可以拿三把长短不一的尺子或三个大小不同的盒子,也可以叫三个高矮不同的同学进行比较,并进行充分的练习。又如,教“What about...?”这个句型,准备红、蓝、白三件衣服,挂在教室前面。讲课时,事先安排好A、B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同时说,“Lets go shopping”,A、B同时说,“OK”,接着教师走到衣服前,带着建议的口气询问A,“Do you like the red?” A高兴地说, “Yes, I do.” 接着又问:“What about the blue?” A不情愿地说,“No, I dont like it.”最后又指着白色问:“What about this one?” A不假思索地说,“I dont like it.” 接着再带着询问的口气问B:“What about you?” B即刻回答,“I like the blue one.” 然后把“ What about...?”写在黑板上,用汉语解释一下,学生联系刚才的表演,印象就加深了。

2.师生表演,直现情境

让学生充当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这句话用在新目标英语教学中恰如其分。如我在教Unit 1,Getting to know you.Im Kang Kang.Are you Jane时,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下自己,之后让学生逐个向老师自我介绍,并问好。Im...Are you...?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too.Welcome to China.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自我介绍表演,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锻炼了口语,培养了胆量,从而获取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另一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语课堂不再枯燥,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媒体运用,展示情境

现代英语教学回归英语的本质,突出交际性。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可协助教师更高效地讲课,提高课时利用率,为学生有效地参与语言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更能为学生营造出栩栩如生的情境,它集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官效果,较生动形象地展示教材中的语言素材,学生的视听效果得到强化,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如描述生日时,播放“Happy birthday”这首歌,再对重要文字进行加亮、加粗、闪烁、放大等,这样就形成了栩栩如生、鲜明灵活的教学情境,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游戏,进行情境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游戏,可以使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记住单词和句型。如我在教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Is this an /a...? How do you spell it?句型时,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带上鸡蛋、苹果、蛋糕、桔子、小汽车、尺子等实物和一根红领巾。在教Whats this in English? How to do you spell it?时,一边出示实物,一边问。操练几遍后,让学生来参与这个游戏,分别把叫上台的学生用红领巾蒙住眼睛,用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提问,蒙住眼睛的学生猜It this /that a /an?如果猜对了,大家问How do you spell it?猜的学生拼对单词就得到相应的奖品,并给小组加分。运用游戏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疲劳和厌倦的心理,这样学生在欢快的笑声中不仅巩固了知识,也掌握了一些学习英语的技能、技巧,从而提高了综合素质。

9.浅谈对爱国守法的认识 篇九

通过学习《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我了解了许多爱国守法的知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也深刻地意识到要理解并按教师爱国守法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重要意义。小学教育是一个发展人也是一个创造人的重要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等等诸多方面都影响年青一代的发展。下面我就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对爱国守法的浅显的认识:

1.深深感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责任之重大,尤其是小学学生,犹如一张白纸,需要在教师的影响下描绘人生前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直接传递给学生一些人生态度和社会信息。所以,感觉到自己身负重任,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教学技能,更要注意思想认识的充电,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的育人效果和影响力。努力给学生积极的心态、阳光的认识问题,从爱自己的祖国、学校、家庭成员、老师、同学等自己身边的可触及的到的开始,培养学生的爱心、善意和高尚的情操和品质。作为教师,有能力、更有责任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2.少年强则国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影响力有多大,学生的心态、人生观、道德准则等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强大,直接影响长治久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因素不能忽视,它是最活泼、也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人的素质、涵养、处世态度等都是教育或社会、家庭等影响而成。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教育,其重要性由此可见。如何在教学行为中增加育人力度和效果,应该是教师应该注意认真考虑到问题。

3.爱国的方式和表现有很多。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知识,教给学生学会如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场所卫生习惯、尊重老人、爱护小孩等都是培养爱心、爱国、爱家、爱校的表现;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也是爱国行为。因为学生掌握好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各种习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将来肯定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响应的贡献的。

教学生如何爱国,首先自己要爱国、爱岗、爱生、敬业。作为教师,爱的传递与知识点传递一样,也需要一桶水,才能传递给洗衣袋一碗水。同时,教师也是家长,从家长的角度也要做些培训工作,人是家庭中的人,是学校中的学生,更是社会中的人。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教师而言,言言行行皆教育,以身作则、教书育人。

10.浅谈对茶的感悟及认识 篇十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就开始饮茶,用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形成并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中国“茶道”在中唐时期出现,那时品茶悟道已成为一种思潮。茶事文化高潮迭起,这时出现了集唐以前茶文化之大成、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茶书——《茶经》问世。今天,踩着历史走回传统的历程,在历史的的热潮中,曾经独树一帜的中国“茶道”这一概念,以诗的形式问世以来,至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它超越茶的自身,到达生命的本身,它一直植根于民间,回顾“茶道”,每当历史跟人心相遇时,有感即通!当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时,“茶道”会豁然贯通。因为经济是一切文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茶道”做为一种文化,必然成为社会的一门独立的学问存在。任何学问,有了民间立场,才有它的生命力。茶通人生之道,品茶悟道,是人生最高境界。诗僧皎然做为提出中国“茶道”的创始人,终结了在他之前饮茶的千百年来所走过的漫长道路,开创了心态文化的最高层次——“茶道”!它以人为本,开创的中国“茶道”,将会以更加旺盛地生命力,经受起伏跌宕的历史长河的考验,永远鲜活地存在于世界!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茶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令人享受的方式,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只有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一点惆怅,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你更加清醒,也让你更加从容。

茶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令人享受的方式,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只有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一点惘怅,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出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你更加清醒,也让你更加从容。因此,研习茶艺,学习茶文化,普及茶文化,扩大茶文化的影响,可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总之,无论做茶也好,品茶也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多的结果,就在于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达到善化人心,美化环境,净化社会的目的,从而提升茶文化的境界,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创造出更加祥和富裕的社会环境,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弘扬和光大。

时间如流水过去,只有茶浓淡依旧,随便推开窗,窗外是和风温煦的静静秋日,蓝天白云下树叶沙沙作响,身边茶香袅袅。人生的从容舒怡就如这闲适的热茶,珍重才是幸福。人生的闲暇,才是喝茶,品茶的时候。浮云人生,炎凉世态,最宜于在人过中年的匆忙之后品尝。三餐的五谷,人生的五味,都在茶中化作浓淡,浓有浓香,淡有淡香。浓茶淡水,细斟慢酌,品的是茶,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水岁月,就在茶中。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当它被投放进水杯中,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诱人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了,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不被人关注而沮丧,因为我们已经成就了他人,贡献了自己。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

11.浅谈对微课程的认识 篇十一

一、微课程倡导转变“师本位”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微课程研究的目的直指问题的解决,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小策略作为支撑。如在对美术课堂现象的研究中,教师提出了许多好的小策略。针对学生不注意倾听的小策略是:教师做倾听榜样、表扬倾听学生、鼓励他人补充、听众评价、学生表达要清晰有趣等。针对学生时间管理的小策略是:教师提醒、小组设时间提醒员、教室挂钟等。众多的方法中,总有一个适合你,当教师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时,其研究热情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二、微课程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1. 班级微课程

基于班级管理各种常见的问题而开发的微课程,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如班干部的培养、班级文化的建设、学生纠纷等问题,适用于班会课、教师培训、教研活动,代表作品有《卫生竞拍》、《抽奖》、《挑战垃圾》等。

2. 学科微课程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基于学科某一个知识点、重难点、教学策略等而开发的为课堂教学或课后辅导服务的微课程,挖掘其中的内容进行开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课堂内外的有益补充。如《成语探险》、《读写“围博”》、《24点》等学科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3. 阅读微课程

对经典的文章如学习、阅读、成长、课堂、儿童、视野等类别的图书进行开发,浓缩文章的精华,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发师生的思考,适用于读书交流会,如《我想成为在路边鼓掌的人》、《阅读策略》、《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等文章,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精华部分进行开发,实现碎片化的高质量学习。

4. 电影微课程

对经典教育类电影进行重新剪辑,调整,梳理,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压缩处理,中间加入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质疑等元素,实现教育家长或学生的目的,从而引发对教育现象新的思考。成功开发的《三个白痴》、《梦想与现实》、《为你而“站”》等电影微课程让人深思。

5. 家校微课程

为提高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开发的微课程可以在家长会、德育研讨、班主任经验交流等领域培训家长或教师,从而使教育方式更为有效。如《孩子们心中的家长》、《爱吃饭》、《十八刀砍掉孩子未来》等微课程启发家长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深刻反思。

三、微课程是教育教学思考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体

与传统教科研的弊端相对应,微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快餐化,四五分钟,一次学习;简单化,语言简洁,易于理解;实用化,提供策略,解决问题;多样化,视角广泛,种类丰富;聚焦化,一课一点,深层剖析;智能化,自动播放,自主学习;娱乐化,有画有音,轻松快乐;普及化,人人能做,人人爱做。根据目前研究的状况,微课程从课堂教学到班级管理,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教师成长到学校管理,从学科教学到学生学习,从经典图书到经典电影,微课程几乎涵盖了教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我们微课程制作团队开发出了“三小”、家校、学科、电影等一系列的产品深受一线教师喜爱和欢迎。

参与之初,教师作为消费者,慢慢学着尝试制作,一旦制作,便想着给人看。所以,如果想要制作出给人以启迪的微课程,教师必须思考自己的教学得失;要使微课程真正发挥其作用,展现其魅力,就要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关键;要使微课程震撼心灵,就必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以及教师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做恰恰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提炼和完善,从而实现自我高质量学习、高质量研究、高质量成长。

四、微课程研究的创新点与未来发展

深化微课程设计的研究。虽然与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都已有一些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在线移动学习课程设计的研究还是非常有限的,也较少针对移动学习的特点对课程进行专门的设计,而针对微课程的“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的学习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实现,微学习设计的研究还需深化。完善微课程的通信系统。从目前的通信技术现状来看,支持微课程的移动通信技术如优酷、博客、手机智能终端等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通信以及学习者相互之间的通信,如何完善微课程的通信系统,使移动学习者可以按需上传下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2.浅谈对地价上涨的认识 篇十二

1 地价上涨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地价上涨有其必然性, 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 我们从其形成原因及意义进行探讨。

1.1 从我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土地

供求形势看, 土地由于位置的固定性、资源的稀缺性等因素, 可供应量越来越少, 因而其相对价格必然上升。

1.2 从土地区位看, 同一城市内部, 城市中心

人口集中, 拆迁成本大, 存量土地的可供量日益减少,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供应的有限性及区位差异性, 客观上导致土地供应的相对不足和土地供需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地价上涨。

1.3 地价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是由土

地供求状况决定的。地价稳中有升,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表现, 有利于房地产的保值增值, 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1.4 我国土地招标拍卖工作起步时间不长, 实

行有偿使用土地制度以来, 土地供应大多数是实行有偿划拨或协议出让, 真正以招标拍卖取得土地所占比例很小。我国现行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有协议出让、招标和拍卖三种, 采取不同的出让方式, 地价水平不一。一般情况是:拍卖出让地价最高, 招标出让地价其次, 协议出让最低。我国首例已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出现在1987年12月深圳市。以后, 在全国许多城市陆续推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浙江地价比江苏高, 但浙江的房价并不比江苏高;杭州与南京相比, 杭州房价也不比南京高。各地实践证明, 土地招标拍卖可以提升地价, 但不一定抬高房价。相反, 住宅用地及其他用地的招标、拍卖增加了国家土地所有权收益, 使国家做为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本着“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的原则, 加大了城市的建设步伐, 交通、市容、环境及等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为招商引资及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5 土地招标拍卖可以直接调整国家与开发

商的利益关系。明白了土地价格不能决定房价, 房价是由市场决定的道理后, 就可理解这个道理:土地所有者———国家的收益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是互相消长的, 二者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科学的土地价格水平必须保证国家收益和开发商合理利润这两方面的利益。通过招标拍卖土地, 让开发商去公开公平竞争。房地产开发商会科学地计算他们能承受的最高地价, 国家也可获得更大收益。

还有一点需否定:全国房价普遍大幅度上涨, 是一些地方政府贯彻调控政策不力所造成的。这次房价大幅度上涨是全国的普遍现象, 几乎无一地方幸免。更重要的是, 房价大幅度上涨并不是我国的独有现象。除了德国、日本外, 世界各国的房价都在一路飙升。自1995年以来, 美国的房价上涨了27%, 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的房价至少上涨了三分之二, 瑞士和英国的房价上涨了2倍, 爱尔兰的房价上涨了3倍, 这是不是都是因为地方政府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和利益观造成的呢?显然不是。房价上涨有其真正原因, 因此也要正确认识。

2 房价与地价关系

从房价与地价构成及特征, 可知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 诸如土地取得成本 (地价) 、开发成本、销售费用和开发利润等, 同时还有社会因素, 如供求比例、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变动情况、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结构情况等等, 那么, 引起房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有规律的。按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商品价格的变动受三大因素制约:一是商品自身的价值:二是货币本身的价值;三是该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房屋作为商品, 同样受此因素综合影响。可以说, 这次全国房价普遍大幅度上涨是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性的货币贬值是造成房价普涨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 美国的赤字政策导致美元不断贬值。表面上, 人民币相对美元是在升值, 但升值的幅度并没有达到美元贬值的幅度。因此, 相对欧元等其它货币, 人民币实际上已经贬值。住房作为不动产, 其价格自然上涨。这就是房价大幅度上涨成为一种国际现象的重要原因。

住房建设的费用也大幅度上升。土地价格上涨, 建材价格、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房地产业实行的加大生产型税收政策;房地产业升级换代, 采用节能新措施等等, 都是全国住房建设普遍增加的生产费用, 也就不可避免地提高了住房的销售价格。

从住房的供求关系看, 城市化的加速、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投资渠道狭窄、国外“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淘金、房价上涨预期引发的“羊群效应”等因素共同作用, 造成全国城镇住房供不应求, 导致房价上升。仅前两个因素相加, 每年全国城镇需要新增住房至少要达到7.5亿平方米。此外, 城镇危旧房改造, 还需要新增住房, 而去年全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只有6.61亿平方米, 明显供不应求。

按照价值规律,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 商品的价格就会高于其价值, 房屋做为商品, 价格自然高。

因此, 我们看到, 房价上涨源于综合因素, 需求强劲是当前引起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的主要原因, 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如在住房消费观念的偏差等。地价与房价相关, 但非因果关系, 房价上涨有其真正原因, 地价不决定房价。土地价格作为商品房价格的构成要素之一, 对商品房价格产生影响, 但土地价格与商品房价格并不存在绝对的相关关系, 相反商品房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地价格。

3 平抑房价的几种手段

2006年国务院会议再次提出六条关于楼市调控的针对性措施,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二是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

三是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 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

四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五是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六是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 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 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国六条”充分体现国家对平抑房价的重视和信心, 也给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落实中央调控政策, 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地方政府在市场上发挥作用, 形成政府为主、开发商为辅的调控政策。从新国六条“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具体比例要求”的说法我们也可以看出, 中央希望地方政府能够进一步发展最直接的调控落实作用, 因地制宜的进行地方调控。

发挥政策调节作用, 鼓励改善型需求:“从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的表述可以预计, “完善住房转让环节税收政策”将可能进一步落实目前的契税和营业税政策。目前的政策前提是保证供需的平衡。

对于普通市民“卖旧买新、卖差买好、卖远买近”的改善型住房的自住需求, 政府一直鼓励。存量房市场的交易不会受到过多的限制, 反之, 也只有存量房市场相应的活跃, 才能减少新房市场的阶段性供应压力, 并且提供更为宽裕的选择余地。

运用新的调控手段, 逼开发商必须“吐房”:对于开发商来说, 新的调控政策的影响将会作用于两大方面:一是“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 这既有可能是在部分房地产市场过热地区提高个人贷款的首付, 从而影响开发商的回款速度, 也更可能使开发商的开发贷款获批从紧, 进一步迫使开发商尽快加大市场供应, 谋求资金链完整;同时, “打击囤积土地、房源和哄抬房价”的措施, 将迫使开发商进一步开发囤积的土地, 从囤地转变成“吐房”来增加市场供应, 同时, 在配合市场信息的透明化调控, 可以令其哄抬房价的伎俩无法施行。

13.浅谈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 篇十三

(课程论文)

序号:78

姓名:邹虎山

专业:生物技术班级:一班 学号:12130311

1浅谈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

作为一名大一的大学生,满怀着对前途的信心,对事业的渴求,对理想的抱负,去迎来就业的季节。当我们静下心来时,都不可不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不论是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还是大学毕业生等其他求职者成功进入了新单位,都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劳动合同的签订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先学会如何签订以及如何签好劳动合同,为以后劳动争议的发生减少隐患,保护自己的权益。

首先,我们应该对做一个初步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引》是在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发布的关于劳动合同的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合同法共分8章98条,包括:总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特别规定、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属于社会法。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经过一系列的研讨才颁布的。

劳动合同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重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1],被誉为劳动者的“保护伞”,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作为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部重要法律在制定过程中经过广泛听取、认真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又一典范,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劳动合同法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立法必须给予劳动者倾斜保护。劳动合同法旗帜鲜明地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在具体内容中强化了对劳动者保护的力度,如针对实践中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的现状,劳动合同法强调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并加大了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针对合同短期化现象严重的情况,劳动合同法扩大了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适用情形,力图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促使更多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适用,从而实现劳动关系的长期稳定;针对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合同法细化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和程序,加强了对劳动者解雇的保护;针对违约金条款滥用的现象,劳动合同法限定了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范围,仅在服务期条款和竞业限制条款中可以适用违约金。劳动合同法充分体现了劳动法的社会法特性,符合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理念,它的实施对于保护劳动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有利于减少劳动纠纷,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是规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内容,通过规范双方的行为,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能够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以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不仅明确保护劳动者,也同样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如为了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其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为了让用人单位充分行使经营自主权,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权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法通过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达到“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终极目标。

在我们签订劳动合同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一: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二: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情形外,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的内容,双方应当按照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协商确定。

三: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四: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注册地不一致的,有关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和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等事项,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标准高于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标准,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按照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的,从其约定。

五: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

七:劳动合同期满,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照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服务期满;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八:职工连续工作满10年的起始时间,应当自用人单位用工之日起计算,包括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

九: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得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情形之外约定其他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针对用人单位是否有权对职工进行罚款有以下规定: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只有依照法律规定有权实施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的机关,才能依法定程序和权限,对违法者采取罚款等强制措施。而劳动法上的用人单位不是行政执法机关,无权对职工的违法行为进行罚款。

1.企业规定对员工罚款无依据可查

原《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了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职工进行罚款的权利,但2008年1月15日出台的国务院令第516号文明确废止了改条例,并规定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代替。因此,现在企业行使处罚权的依据不复存在,如果企业仍将罚款作为对员工的惩处办法,可能面临相关条款被认定无效,不能作为处罚的依据,或者额外支付经济补偿金等一系列风险。因此,无论是从管理的有效性、实用性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合法性来看,用人单位都应当摒弃“罚款”这类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而选用风险更小更利于促进用工和谐的管理模式。

2.对于涉及职工利益的内部规章制度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对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3.设立合法、有效、完善的制度进行规范。

企业针对这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员工,应制定有效、完善的制度进行规范:首先,针对考勤问题,可以在工资构成中设置全勤奖来进行有效管理:若员工当月满勤的情况下则可享受全勤奖;若员工当月出现迟到、早退、旷工等相关情形时,用人单位可扣除员工当月的全部或部分全勤奖。其次,针对员工迟到、早退、旷工的次数与时间设置不同程度的违纪处罚措施,并依法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若每人每月一次迟到?分钟或者每月三次以内累计迟到?分钟者,给予书面警告等类似条款,直至可视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并解除劳动合同。再次,对于违纪行为,还可以通过依法制定极具实际操作价值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管理。针对职工迟到、早退、旷工等各种小错,在整体考核中规定一定权重,以考核结果来调整员工的晋升、工资、奖励等。

《劳动合同法》的第一条就是它的立法目的,即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其意义在于能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者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可以有更加明细的条款保护。比如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刻的理解有关劳动法与就业创业方面的知识,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和就业奠定基础。学习有关劳动法方面的知识很有必要。

参考资料

14.浅谈对奥林匹克的认识 篇十四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 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 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 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包括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奥委会为骨干的组织体系和以奥运会为周期的活动体系。

在国际奥委会的积极努力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胜利举行。来自13个国家的295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包括跳水)、举重、摔跤、体操、自行车、射击、击剑等项目的竞赛。第一届奥运会虽然还很不正规,但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和第一届奥运会的召开,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追求卓越的要求,它体现的是一种竞争精神,一种不断奋斗的精神。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运动员通过辛勤、艰苦的训练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在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顾拜旦在1936 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生活中一项重要活动。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了世界体坛响亮的口号。

上一篇:《设计校园》教学设计下一篇:临床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