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2024-08-28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精选14篇)

1.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一

体育锻炼对你健康的作用

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你可能认为只要身体无病、不虚弱就是健康、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心情不好时,你感到身体无力,什么事情也不想做;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后,你可能情绪压抑、心情烦躁。这些情况都说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某一方面有缺陷,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状况。因此,在关注自已健康的同时,努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与他人友好相处,你才会精力充沛、乐观开朗,才能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增进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人体不但机能正常、没有疾病、躯体不残缺,而且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你的体能,而良好的体能有助于你预防疾病,精力旺盛,增进你的身体健康。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尊和自信等。

体育锻炼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锻炼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降低心理紧张和焦虑水平,提高自信心和自制力,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例如,当你碰到烦恼或感到学习压力增大时,运动可以使你心理放松,忘却烦恼。

2.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二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特奥运动的口号是:“让我获胜, 如果我不能获胜, 让我勇敢地去尝试。”其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鼓励人去检验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 人在体育运动中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能力, 这种证明不再是用语言而是用活动。因此, 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 进而可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大

隔开网球场和羽毛球 (篮球) 场的通道也很有讲究, 和两侧体育馆的通高设计不同, 通道被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主要以服务性设施为主, 包括器材租赁处、小卖部、自动售货机、可供出租的储物箱等等。其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储物箱 (见图4) , 上下五层的储物箱完全是利用走廊两侧的空间进行安置, 有效利用了空间, 能满足所有来馆学生的使用。每个箱子就是一个方形塑料盒, 可以锁在柜脑获取更多的氧气, 从而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有助于促进人的视听觉、本体感觉、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的提高, 能够有效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此外, 参与体育活动, 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 从而降低疲劳感, 提高文化学习效率。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情绪的调控

很多人认为, 体育运动的益处只限于提高身体素质、防病治病, 却不知其对人的情绪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国外有一位心理学家, 曾用体育疗法治疗人的抑郁症并取得良好疗效。这位心理学家对13位抑郁症患者进行了5个月的观察和治疗, 结果发现, 通过体育疗法, 病人的忧郁状况大为改观, 精力变得充沛了许多, 也变得愿意与别人交往, 情绪和注意力明显好转;绝大多数人感到自己已经从抑郁中解脱出来, 又能正常学习和工作了。

体上储存衣物, 也可取出拎至浴室更衣用, 十分方便。

上层通道设置了很多诸如乒乓球、沙壶球、桌面足球等趣味性的桌面体育项目。此外, 上层通道的视野较好, 坐在这里休息时, 可以很直观清楚地观看到两侧网球馆和羽毛球 (篮球) 馆内的比赛。

体育馆不仅十分注意安全, 也同样重视卫生。运动场地和器械每天都有专人打扫、清洗和消毒。在器械区、休息区和饮品售卖区, 到处都设有无菌饮水设备、干洗手设备和消毒纸巾, 既卫生又方便。

总体来讲, 加拿大的学校体育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外观比较朴素, 不像国内大学体育场馆那样宏伟富丽;占地面积也要比国内体育馆小, 没有像国内体育馆那样在门口及四周设有大量的台阶和外部装饰。体育馆外观的高度也和国内的相差很多, 因为这边的体育馆普遍建造为半地下式的, 所以从外面看加拿大的一些大学体育馆通常是一个并不起

因此, 当遇到挫折和烦恼, 或感到生活单调乏味时, 不妨到运动场上去, 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只要置身于运动中, 就会忘掉一切烦恼, 就会感到生活是富有朝气的, 生命的力量是如此旺盛。虽然, 在运动之后会感到身体上的疲劳, 但在精神上却得到莫大的满足, 也会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对建立、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学校体育作为一种媒介, 是调整、引导和建立良好的学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如, 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人与人容易产生共鸣, 达成共识, 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同时, 在相互学习中能够密切配合、真诚交往, 从而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互相了解与交流, 学会谅解, 形成团结一致、相互合作的氛围, 进而达到感情交流、融洽人际关系的目的。

眼的建筑。这样做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 方便建立联通教学楼和体育馆的地下通道。因为加拿大纬度高, 冬季气候寒冷, 所以联通学校各个建筑的室内连廊是十分必要的。另外, 半地下式的建筑更有利于保温, 能够节省能源。

3.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三

关键词:群众体育;体育活动;益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国家对人们的健康关注逐渐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如,在市区公园、住宅小区、中小学校校园等都安放了体育健身组合器械,这说明我国群众体育健身上升到一定的水平。下面仅从我校群众体育锻炼活动谈谈己见。

一、开展群众体育锻炼活动能保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1.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主动参与意识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现象,由于它的竞争性、娱乐性、健康性、教育性和大众性,不仅极易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和自由运动的机会,而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可以通过忍受锻炼中的艰苦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从精神上得到必要的鼓励,从中领悟体育对适应社会的真正价值,使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2.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倾向

在参与集体体育锻炼或比赛中,加强个性的自我约束,强调相互协调与配合,既要接受团队的约束,使个性适应群体的需要,又要不断提高公众意识、集体荣誉感、道德责任感等优良品质,使自己在复杂的情感体验中,按照集体利益为上的行为准则,尽可能抑制和转移不良倾向,学会冷静处理矛盾与冲突,以达到在行动上与同伴保持一致的目的。同时它使身心全面发展,还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激发人们的愉快情绪。

二、开展群众体育锻炼活动能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

体育锻炼活动具有竞赛性、趣味性、娱乐性、观赏性,观赏高水平运动竞赛能给人以高尚的精神享受。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体育活动必将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在我校广泛开展教师体育锻炼活动,学校组织了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在群众体育锻炼活动中,增强了体质,提高了意志、品质,同时也改变了师风、校风,对促进安定团结都有积极作用。学校工会组织教师比赛,给教师创造了相聚的条件,同时教师又相互谈心、交流,了解体育技术,这样不仅能活跃校园教师文化生活,而且陶冶了教师的情操。因此学校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使之逐步进入每一个教师的生活之中,不仅活跃了教师的文化生活,也是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教育的途径之一,为我们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开展群众体育锻炼活动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需要

在学校教师是主人,也是学校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因此学校每名教师除了政治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和教书育人的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从我们学校来说,现在每名教师不仅有大量的授课任务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还有教育科研任务,要求教师精神不断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并使教师产生不间断的紧张性,必然引起教师在精神上的压力和体力上的疲劳。而要使他们恢复体力、消除疲劳和进行积极性休息,体育锻炼活动应是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仅从我校群众体育锻炼活动来看,在午餐后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我们是中职学校,主张组建各种体育锻炼协会,现在还只是一个框架,为了使这个框架更加完善,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学校应当以体育锻炼活动协会为支点,和各大企业组织各种有益比赛,也可以建设成沟通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桥梁,将会对我们中职学校的招生、毕业生就业创造便利条件等。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要勤奋学习和工作,为自己的未来创造美好的生活,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是必要的,慢慢地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找到愉快,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生活品位,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郑厚成.体育与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四

在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非常有必要,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体育健康的重要性,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康锻炼中。所以一定要加强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的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网络等手段来对体育健康进行实时宣传,通过宣传来提升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加强体育健康行为,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这样也是保证人们锻炼主动性的基础。

3.2组织好大众健身体育活动

在组织环节,需要做的就是激发更多的人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并且能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和工作中,使其成为人们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开展日常体育工作时,最好利用上节假日的时间,开展一些人们喜欢的、愿意参与的运动等专项活动,利用这些活动来激发人们的体育热情,这时再组织体育活动就会非常的得心应手,人们的热情也会非常高涨。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还要派专业的人员对专门的区域进行管理,出现问题直接与专人进行对接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所组织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健全俱乐部制度的同时,发挥出良好的带动作用。

3.3培养人们健康锻炼意识

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体育技能是当前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环节,因此在真正选择体育锻炼内容的时候,体育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加强对个体体育兴趣及技能的锻炼,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按照趣味性的原则进行体育项目的推广。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单独拿出来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将趣味性融入其中,就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再通过言传身教,就可以提升人们的体育锻炼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健康需求。

3.4做好人们的健康心理疏导

人在接触社会之后,由于受到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都受到了非常大的考验,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加强对人们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导可以极大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当前健康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心理疏导还需要工作人员积极的组织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锻炼中放松自我,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缓解工作以及生活中带来的压力。舒缓身心,让自己心情舒畅,以一个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和生活中。

3.5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在开展体育健康促进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参与人员以及场地设施的影响,导致很多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其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打击。例如,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锻炼的需求,场地设施老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体育锻炼安全。所以在群众体育工作中,一定要加大对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优化体育场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体育场地的设施使用率。

3.6培养人们适应体育环境的能力

在参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加大对个体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并按照不同的气候环境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条件来利用各种场地,从而实现从事锻炼,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社区中可以组织人们练习太极拳等健身技能,帮助人们在相对有限的锻炼场地能够很好地实施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组织的管理能力,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能够承担相应的组织管理事务,在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让人们自己去做,去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在社区中可以让人们去承办运动会,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去组织去承担,从而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7促进人们终身体育意识

大众健康需求对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非常大,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因为体育锻炼只有经过了长时间的锻炼发展之后,才会对身体产生效果,如果半途而废或者三分钟热血,那么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所以只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体育锻炼的发展,大众健康的需求才能够真正的达成。

4结语

在我国大众体育开展的过程中,深入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提高人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技能水平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也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主要目的,更是体育健康促进的关键。基于此,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还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优化,对体育场地进行改善,增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运用运动会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让人们能够在一个正确的健康需求基础上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加高效的完成大众健康需求,促进体育锻炼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淮,项贤林,倪伟,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5.做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 篇五

2、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帮助提高智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大脑耗氧量是人体耗氧量的25%,运动时可达到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体育锻炼使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等得到发展,有助于兴趣广泛、动机良好、情绪稳定,对提高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6.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六

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

团结,友谊,进步;更高,更快,更强。

常言笑,保青春容貌;多锻炼,拥百年安康。

猛虎出山,锐不可当。

终点不是梦,重点是突破。

崇尚体育,阳光健身。

注意饮食,储存健康筹码;积极锻炼,掌握人生导航。

积极引导健身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生命需要运动,学习需要勤奋,人生贵在坚持。

龙腾虎跃,雷霆万钧,无与伦比,万众一心。

勇于冲刺;团结友爱,勤学砺志。

青春在歌唱,生命在欢腾。

参加体育运动,做阳光少年。

阳光下锻炼,幸福中生活。

7.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七

关键词:社会公众,健康需求,体育锻炼,特征

在我国全民健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加大对公众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 成为提升全民健身开展质量、实现体育健康促进的途径。健康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在生活中, 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 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 是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之一。

1 大众健康需求的内涵

也不断提高。对人们来讲, 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是保证生活工作的基础条件。健康需求指的是:个体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 在行动、心理和意识方面的健康目标实现的过程。健康需求是推动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驱动力。积极的健康需求, 能够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 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经济繁荣、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2 新时期大众健康需求的特征

2.1 主动性

个体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生活、学习和工作。在生活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工作任务、经济压力、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个体的身体、心理等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不断增加的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下, 个体对提升自身健康水平, 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成为一种主动的追求目标。正是健康需求的主动性, 给个体参与体育锻炼, 带来了驱动力。

2.2 多样性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人, 在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 会受到经济环境、人际环境、实习环境、生活环境的多重影响。这些影响在激励人们不断拼搏和进步的同时, 给人们的身体、心理带来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因此, 人们在追求健康时, 表现出了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多重目标性, 健康需求的多样性, 是参与不同项目体育锻炼的基础。

2.3 动态性

人们的身体、心理等状态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环境中。因此, 人们健康需求表现出了动态性。这种动态性, 体现在不同时期健康需求的不同目标。例如:在人们刚刚从开始工作的时候, 可能由于生活环境、工作任务等的变化, 造成个体心理的巨大变化, 这时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提升心理健康适应水平, 成为这一阶段的心理需求。随着人们工作环境的逐渐适应, 在面临结婚、生子、买房等任务时, 可能由于压力大等原因, 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层面表现出了更大的倾向。所以, 人们健康需求是动态变化的。

3 体育锻炼满足大众健康需求的策略

3.1 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

在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加大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 利用社区宣传栏、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途径, 加大对健康的宣传。通过有效的宣传, 提升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 有意识的加强对健康行为的追求。加大健康宣传力度, 是提升人们体育锻炼意识的基础, 是保证锻炼主动性的基础。

3.2 优化体育锻炼内容, 培养人们健康锻炼的意识和技能

在全民健身开展的过程中, 帮助人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 是提升大众参与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 在选择体育锻炼内容的时候, 教师要加大对个体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基础、年龄、性别等特征的了解, 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按照实用性、趣味性的原则, 选取人们喜爱、适合体育锻炼开展的内容作为大众体育锻炼推广的项目。通过这些运动技能的传授, 提升人们的自我锻炼能力, 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3.3 做好大众健身体育活动的组织, 激发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

在大众体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要以人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促进为目标, 在开展日常体育工作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节假日等, 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会、篮球等专项联赛、健美操比赛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更多的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活动组织方面, 社区等要安排专人进行负责, 组织创建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 在健全俱乐部制度的同时, 发挥良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3.4 加大对场地设施的建设, 提升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在开展体育健康促进活动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参与人数和场地设施的影响, 使得一部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们积极性遇到一些阻碍。例如:场地设施不能满足人们体育锻炼需求、场地设施老化、损坏, 影响人们体育锻炼安全等等。因此, 在群众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 要加大对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在优化体育场地设施使用范围和时间的基础上, 提升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

3.5 做好人们的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导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关系、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使得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因此, 加强对人们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导, 成为提升人们健康水平、实现人们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心理疏导, 需要体育教师、体育社会指导员等, 积极组织人们参与体育锻炼,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释放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

3.6 培养人们适应体育环境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加大对人们在不同环境, 运动条件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人们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在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要善于加大对个体的引导和教育, 按照不同的气候环境和场地器材的实际条件的变化,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场地, 实现从事锻炼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例如社区可以组织教一至二套如韵律操、太极拳等健身技能身, 帮助人们在有限的锻炼场地、体育器械的时候, 能够很好地实施体育锻炼。同时, 要加大培养体育锻炼组织管理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能承担一些组织管理事务,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 让他们自己去做, 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于社区或者单位所承办的运动会, 应让每个成员去组织和承担, 以有效提升人们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大众体育开展的过程中, 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提升人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技能水平, 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 实现体育健康促进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 需要社会不断地优化体育锻炼环境、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充分利用运动会、节日等机会,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正确认识健康需求的基础上, 提升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红芬.健康教育相关概念与学校卫生工作新思路[J].江苏预防医学, 2011 (03) .

[2]罗旭.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 2008 (08) .

[3]周结友.全面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02) .

8.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八

[摘 要]:研究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学者认为,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尤其是对初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显得更为关键。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影响

学校体育不但可以健身,也可以提高自信。权威人士通过对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对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并经常参加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体育活动对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

一、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

1.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心里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参与者必须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对外界事物(球或器械等)作出迅速准确地感知判断,协调好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因此,要求运动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的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促进学生情感过程的发展,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的自信心

研究表明,身体运动能改善学生的自我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活动中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不管是在中学生的体育课上,还是比赛场上,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陶醉与悔恨等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此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若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进行选择,他们一般都能很好的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运动兴趣。

3.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活动的激烈和艰辛,是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的运动水平和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必须意志坚强、刻苦锻炼,付出努力和汗水,而当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体育锻炼标准,则会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从而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因此,通过学校的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各项体育活动都必须有较高的自我控制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学校体育形势和活动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人格的发展需求,而不同的体育项目可以培养不同的人格,如棋类可以培养学生冷静和沉着的性格;体操可以培养学生的灵巧和勇敢;球类可以培养学生的机智果断等。学校体育活动规则性,能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学会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修炼自己的品行;学校体育活动的竞争性能使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发展更趋向于成熟和完善。

三、体育锻炼对团队心理氛围和心理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是一种集体参与的活动,通过团队内的角色分工、合作与转换,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意识和民主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学、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队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通过学校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归属感,提高团队中个人的归属感;有利于团队良好心理氛围的形成,改善团队的整体心里情绪状态;可以提高团队的整体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的积极进取心;通过团队成员的相互影响和沟通,提高团队的整体心理水平。

四、学校体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学校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运动医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运动是大脑会释放出一种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内啡肽,内啡肽分泌越多,人的愉快感、放松干就越强。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显著的松弛人的紧张感,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失望,沮丧的情绪。美国医生帕克研究发现,运动员和普通人身体的内啡肽水平不同,经常运动的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身体内啡肽生产量较大,速度也较快,故应付日常精神困扰的能力也较强,对一些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一旦终止运动,愉快感也随之锐减,往往显得急不可耐,抑郁、焦虑、易怒等情感也随之而来。

学校体育中体育手段的调解和治疗,可以使人转移注意力,发泄负性情绪、稳定情绪、但对不同的心理疾病,应采取不同的手段和不同体育项目,学校体育可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心理障碍者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因心理疾病所积累的大量心理能量,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消除已形成的病态心理。

五、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具体执行者,担当着多重角色,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德性的培养着,又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心理工作者的作用。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学校卫生学知识,并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健康的心理因素,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心理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总是在一定的情景和场合下产生的,心理总是与情景相伴随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热爱和面对学生,就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美好心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一种喜悦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果一位体育教师能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将有助于发挥儿童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有助于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将康的良好效应,在体育中尽量摒弃传统的单一技能授课,转向关注学生的参与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逐渐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将学生引入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单纯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转换到同时培养自己的群体适应能力、自我定位、社会协作。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体育教师在体育练习中,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又针对性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

9.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篇九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好,不得病,只重视生理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其实,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为人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据美国某综合医院门诊部对前来就诊的病人不加选择地抽样调查,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情绪不好而引起的。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会越来越成为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生理健康,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症,身体状况良好,有充沛的精神投入学习和工作。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呢?

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而是一个人在心理、精神上处在社会生活中完全安宁的状态。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豁朗的情怀,再大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而郁闷最容易造成心理障碍。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保持心境的恬静和愉悦是不可能的,从来不忧伤、不生气的人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然而,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适当的方法采转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能做到的。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也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经常在户外运动而又运动得当的人,总是精神充沛,情绪乐观。

1、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快疲劳的消除,常说的“疲劳”是一综合性症状,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若活动时情绪消极,会很快产生疲劳,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就能减轻疲劳,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4、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10.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十

一、【课前准备】电脑一台,投影仪一台,课件若干,乒乓球十只,渔夫道具一套。

二、体育常识教学(20´)

(一)教学内容: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锻炼身体要注意的事项; 2.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3.提高学生正确锻炼身体的自觉意识,以逐步养成习惯。

(三)教学重点: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学难点:养成正确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直观演示导入课题“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电教手段)(板书:

一、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2.传授新知

(1)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一:全面锻炼,突出重点。直观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全面锻炼身体的必要性。(电教手段)(板书:全面锻炼)2 直观演示启发学生思考针对不3 同4 季节、各人不5 同6 情况在选择锻炼项目上应有所侧重。(板书:突出重点)

(2)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二: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①直观演示违反这一科学方法出现的情况。(电教手段)

②讨论得出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二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板书:2、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3)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1)听故事思考问题。(电教手段)

2)讨论得出只有坚持经常锻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板书:

3、坚持不3 懈,4持之以恒)

(4)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四:注意安全,预防事故。1 直观演示启发学生发现锻炼中的不2 安全现象。(电教手段)学生讨论得出科学锻炼身体要“注意安全,4 预防事故”。(板书:

4、注意安全,5预防事故)

3.巩固运用

(1)集体朗诵科学锻炼身体的四种方法。(板书提示)(2)是非辨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电教手段)

三、游戏教学(11´)

(一)教学内容:摸“田螺”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摸“田螺”的游戏方法,学会身背后手递手传递“田螺”的方法。2.提高反应速度和观察、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三)教学重点:手递手传递“田螺”。

教学难点:不断变换传递路线。

(四)游戏方法:

1.大家并肩坐成圆圈,双手置于背后。选一人做“摸田螺人”站在圆心。

2.用一个乒乓球充作“田螺”,并做假动作迷惑“摸田螺人”。1分钟后,“渔夫”喊停,猜乒乓球在谁手中。

(五)游戏规则:

1.任何人不得有意指示“田螺”在哪儿,否则判犯规,停止游戏一次。2.“摸田螺人”只准站在圆中观察,不得随便走动。3.“摸田螺人”没有猜中时,由自己或请他人表演一个节目。

(六)游戏的场地设计(如图):

(七)教法:

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规则(多媒体演示)。2.布置场地(多媒体演示)。3.正式游戏3-4次(电教手段)。4教师小结。

四、素质练习(9´)

(一)练习内容:

1.凳面支撑 10秒×2-3次 2.走上走下 20秒×2-3次

(二)要求:

1.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 2.注意安全。

(三)组织队形:八路纵队。

(四)教法:

1.韵律准备活动一套(音伴);

11.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十一

【关键词】城中村居民;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YANG Jun-t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nghuai College, Zhumadian 463000, Henan)

【Abstract】Through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grounds for decision-making on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city dwellers and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to modern urbanized residents. Up to 86% of the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suffer from moderate or severe mental problems, 5% above that of the city dwelle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mental health between people doing regular exercises and those doing no exercise. It is also discovered that the amount of exercise-taking i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8 factors,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tension and sensitiveness, poor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capability, bad self adaptability,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anxiety, depression, hostility, and somatization.

【Keywords】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physical exercises; mental health; relevant analysis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形成的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农村的特殊居住形态,由于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城中村仍然保留着农村的管理模式,其经济、社会与建设发展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发展体系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1998年,第一篇以城中村为研究主题的地理学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其后不久,国内核心规划类刊物《城市规划》杂志以专栏形式刊登了数篇关于城中村研究的论文,这两件事标志着城中村进入了我国学术界的研究领域。随后,众多城市规划、地理 、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国城中村的特征、形成机理、改造策略等多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1〕,且多以“城市怪事”“城市癌症”等灰暗词汇来表述“城中村”,研究城中村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健身锻炼的相关关系,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关系,缩小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加速城中村居民向现代都市化居民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管辖的16个地级市(不含省会郑州市)的城中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8岁以上的1600名居民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一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等编制的《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2006年),该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包括8项。该量表的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Cronbacha在0.74~0.97之间,Guttnan分半信度在0.69~0.93之间,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在0.70~0.93之间,表明总量表及各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系数在0.77~0.89之间,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2〕。各分量表的因子分的计算方法,是将8个项目的分数加在一起之和除以因子数(即除以8),为该分量表的因子分。每一项目采用1-5级评分法。

问卷二采用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制定的《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的指标,根据本研究需要选取调查内容。

在问卷调查前,对选取生源地在所调查市的32名学生进行培训,随后于2009年1月—2月按照预定的16个市随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要求以“城中村”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不含流动人口),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600份,剔除不符合本研究目的或问卷内容不全的问卷43份,有效问卷1557份,有效率97.31%,有效问卷符合统计学要求。

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结构图

1.2.2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和书刊、报纸等途径,搜集、阅读、整理有关“城中村”居民健身锻炼与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资料,并归纳整理。

1.2.3统计分析法

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运用Excel-2003和SPSS17.0软件包处理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城中村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依据《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在2~2.99为轻度的心理问题;3~3.99为中度心理问题;4~4.99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5~5.99为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说明,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和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表1)。对所获取的样本数据进一步统计:城中村居民24.86%的人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此结果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中“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近两成的被调查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3〕”的结论相比高近5个百分点。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仅获得户籍制度性保障而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城中村居民,其文化程度及价值观念并没有随之实现同步转换,原有村委会变更为居委会,其管理仍是农村管理体制,仍然共享着一套更为接近农村文化的价值系统,并未像城市居委会一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传播和组织沟通机构。城中村居民仅为名义上的“城市人”,不能享受到城市居民在就业、医保、低保、养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4〕。虽然城市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比农村生活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及竞争压力远比农村要高得多,人际交往圈子远比以前的生产队或行政村宽泛,心理上没有归属感,有一部分低收入者甚至怀念农村生活,高收入者也没有因为自己经济地位和城市人不相上下而将自己认定为城市人,出现“城市人不像城市人,农村人不像农村人”的尴尬局面〔5〕。而从学历因素的因子均分来看(表2):城中村居民专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等6个因子得分普遍低于学历低的人群,这可能与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人群已有3-4年的城市生活经历,对城市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生活习惯等有所了解或比较熟悉,能较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有关。综上所述,城中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提高城市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就必须关注城中村居民的心理健康,高标准、高要求、高效能地把城中村的各项发展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体系中,使城中村居民在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协调发展。

2.2城中村居民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对比

体育运动能使人体内的内啡呔(天然止痛物质)的含量增加,产生欣快感,达到心理平衡,明显改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人群的低落情绪和焦躁不安的状况〔6〕。从表3中可以发现:在1557名样本中,有57.7%(898人)的城中村居民从不参加任何健身活动,参与锻炼(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界定:每周参加1次以上锻炼活动的人群为锻炼人群,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为非锻炼人群)的659名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焦虑、抑郁、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偏执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而非锻炼人群则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和躯体化等7个因子上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在各个因子均分上全部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参与锻炼的人群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锻炼人群。

2.3城中村居民体育锻炼次数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对城中村居民每周锻炼次数和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F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表4),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9个因子的得分情况与参与每周锻炼次数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1),且相关程度除情绪失调因子外均达到0.2以上,特别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和抑郁因子相关程度在0.3以上,说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7〕,调节情绪状态,降低抑郁症状,缓解焦虑,从而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此结果支持了Leith、Taylor〔8〕等人对1979~1989年间发表的81篇研究论文的总结:78%的前实验研究,80%的准实验研究以及50%的实验研究显示出长期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明显促进作用。

2.4城中村居民持续锻炼时间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表5数据表明: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等8个因子得分与不同持续锻炼时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敌对因子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锻炼时间在50min以上的锻炼人群各因子得分普遍低于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群,说明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对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否锻炼时间越长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本研究尚未涉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5城中村居民运动量大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从运动量大小(运动量界定:以城中村居民能理解的运动“不出汗”为小运动量,“全身出汗”为中运动量,“大汗淋漓”为大运动量)的因子均分来看(表6):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等8个因子上与锻炼的运动量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锻炼的运动量大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意义,且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和敌对因子与运动量大小的相关程度均在0.2以上,这与杨剑等的研究“运动能减轻强迫症状,改善人际关系,降低抑郁,缓解焦虑,从而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态〔9〕”相一致;表6的数据还显示:中等运动量的因子均分普遍低于大运动量和小运动量的因子均分,说明中等运动量的身体锻炼能增加或改善锻炼者对身体的满意程度,有益于积极心态的形成〔10〕。此结果支持了Berger(1992)〔11〕、Steptoe&cox(1988)〔12〕、考克斯(美1994)〔13〕等的研究“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的锻炼(最高心率的60%~75%)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的结论。

3结论

3.1城中村居民有24.86%的人群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高于全国城市居民近5个百分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和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

3.2每周不同锻炼次数、不同持续锻炼时间和不同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影响不同。从每周不同锻炼次数来看,有8个因子与锻炼次数的相关程度在0.2以上,3个因子达到0.3以上;从不同持续锻炼时间上有8个因子得分与锻炼时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且锻炼时间在50min以上的锻炼人群各因子得分普遍低于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群;而不同运动量对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等8个因子的影响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

3.3城中村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在各个因子均分上全部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促进是积极的、有效的,需要说明的是:体育锻炼只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仅仅依靠体育锻炼不可能全部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心理问题,应当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社会支持等手段结合运用,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俊夫.城中村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20.

〔2〕王极盛,韦筱青,丁新华.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与其标准化〔J〕.中国公共卫生,2006(2):137-138.

〔3〕中国科学院网站.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

告公布〔EB/OL〕. http://www.cas.cn/10000/10001/10010/2008/120373.htm, 2008-4-14.

〔4〕刘梦琴,傅展.城中村:一个特殊的三农问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9):22-25.

〔5〕贺建平,刘娟,常烨等.城中村农转非居民身份认同与人际关系传播探析.〔J〕新闻界,2008,6(12):60-63.

〔6〕颜军.体育心理论稿.〔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386.

〔7〕赵纲.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

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114-116.

〔8〕Leith,L.M. & Taylor,A.H.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exercise on Ade-cade literature review.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0,13(4):219-239.

〔9〕杨剑,季浏,田石榴.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0~83.

〔10〕Skrinar G.S, Bullen B.A,Greek J.M,McArthur J.W,et al.Effect of endurance training of body-consciousness in woman. Perceptual and Sport.1986,62(20):483-490.

〔11〕Bergre,B.G.Introduction. Internation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87-93.

〔12〕Steptor A,Cox S.Acut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Mood. Health Psychology,1988(7):329-340.

〔13〕理查德·考克斯(Richard H.Cox美)著,张力为等译.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十二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指中职学生能以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骄不躁,在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上都能从主观出发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1]。中职学生大多处于16~19岁的青春期,是心身发展的关键时期,俗称“第二断乳期”。这一阶段是人生理发展过程中波动最大的阶段,如何加强该阶段的体育锻炼,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既是中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体育锻炼作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原因

1 .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自控能力较差,面对家庭、学习、经济、就业等压力,又缺乏积极的心理调控措施,使得中职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成果显示:66.46%的农村中职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 19.44%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自我中心、任性、自私;成就动机低;意志不够坚强; 承受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情感较难自控;与他人友好相处较困难等。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但会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会影响其将来的职业发展。

1 . 2中职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职学生存在上面所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内在外在的原因,有中职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原因,有社会传统观念的原因,也有中职学生自身社会适应力偏差的原因。综观来看,中职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自身认知偏差

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使得读高中、上大学成为更多学生的选择,以学历来增值自己,为进入社会更高阶层奠定良好基础的现实,致使中职学校被沦为落榜生的“收容所”。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没差别,不但让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高级应用人才的目标变得空洞,也让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目标变得迷惘。

1.2.2理想与现实偏差

对新学校的美化及学校学习生活的理想化,与到校后现实的差距,难免会产生情绪低落、失意,甚而失去学习动力,导致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

1.2.3独立自由与束缚制约偏差

中职学生崇善独立自由,凡事不希望被管教,强调突出个性。学校一些规章制度难免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大限制使了他们的活动和意愿,致使他们出现抵触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1.2.4学习任务与能力偏差

为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高级应用人才的目标,学校设立相应学习任务体系、目标体系及培训标准体系,而大多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较差,完成学习任务困难,感到难以适应,进而丧失信心,产生厌学、自卑等心理问题。

1.2.5人际交往的失败

中职生既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又缺乏相应的交往技巧; 既需要被理解,却又不能正确地认识交往;信息化发展不但减少了人与人正面的交流,同时又为不法分子骗术敛财滋生环境,造成人际信任危机。致使他们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产生交往恐惧症、自卑、暴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1.2.6对就业的焦虑

“毕业即失业”,对中职学生对求职、择业过程产生矛盾心态, 感到困惑;毕业后的工作,工资过低不能保障生活的悲观想法。许多学生表现出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极端。

1.2.7传统观念遗留的影响

受社会上“金钱万能,享受至上”等传统观念遗留的影响,部分中职学生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如吃喝玩乐、抽烟酗酒等,不仅对学习有影响,还造成不求上进的心理。

2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机理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或提高人的生理机能,即:利于人体的骨骼、肌肉的生长;有利于增加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而生理与心理又居于一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机能的变化。大脑与肌肉进行着信息的双向传递, 神经兴奋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给大脑,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肌肉积极活动,大脑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高涨,反之大脑兴奋性就会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运动可以直接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提高大脑内啡呔水平,从而实现改善心境、调节情绪的心理健康效应。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正是应用了这一机理。

当人受挫折时,大脑形成一个强刺激,引起一个兴奋状,陷入痛苦与懊丧。通过体育锻炼,运动中枢的兴奋性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转移了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使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驰,情绪趋向移动。左脑是空间图像、音乐等直观形象的优势半球,而运动能使左脑的激活水平处于优势地位。国外研究表明:跑步者在跑一段时间后,产生像欣赏音乐一样的愉快感、兴奋感,同时运动也能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 使人觉得精神振奋,心情愉快。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压抑、不满等负面情绪,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转移情绪指向,进而达到改善、调节人的情绪、情感,提高心理健康的目的。

3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 . 1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3.1.1改善中职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改善情绪状态就成为检查其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类。温伯格等人研究报道一次30min的跑步可以显著的改善紧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3]。研究对受试者立即进行检测,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有显著的短期效应,活动后的受试者其焦虑、抑郁、紧张状态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 而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研究者同时指出,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3.1.2陶冶情操,促进中职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强调指出体育锻炼对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性:“应该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因为身体是一个人及其精神的基础,‘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4]人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放松心情,得到快乐,使心境变得积极、向上,陶冶情操、振奋精神。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勇气和自制力(如:气候、动作难度、或外部障碍、胆怯、畏惧的心理等)有助于帮助培养中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而轻松活泼的体育活动也能减少紧张与不安,获得愉快和喜悦。

3.1.3治疗中职学生的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亦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体育锻炼能够引发神经递质,如改变B-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HT等的含量,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使不良情感体验发泄出来,使患心理疾病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被消耗,这样就能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从而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5]

3.1.4有助于改善中职学生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在一定空间和环境中进行,发生着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彼通过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相互之间产生亲近感。体育运动中的肢体语言自觉或不自觉产生一种情感,通过手势或眼神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并获得比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直接和间接参与体育运动都会对自己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自我认识,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结识更多朋友,更快地融入集体。大家友好相处、团结互助,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3 . 2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甚至人的社会适应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但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损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超量、超时、不合理体育锻炼等。

3.2.1运动性的疲劳

根据身体、心理具体情况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过量或不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既损害身体健康,也给心理健康构成损伤,比较严重的是心理耗竭和锻炼依赖性。心理耗竭是指锻炼者在锻炼中因长期无法克服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锻炼心理症状。[6]

3.2.2过量的运动负荷

经常性体育锻炼造成的心瘾,会追求不断递进的运动负荷量来满足身心需求,运动负荷太大会引发疲劳和损伤,运动负荷和强度不大又引不起机体兴奋和满足。Mertesdorf研究认为:“高强度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代谢水平,但它对改善心境状态的效果不理想。而另一些研究者发现,大强度(80% VaO2max)锻炼可以降低焦虑。”[7]

3.2.3应激源

体育锻炼有各种各样的应激源,如身体对抗、环境改变、胜负等,而构成焦虑、冲动、不顾后果等心理成因。竞技类活动后的胜负结果对运动者的心境会产显著的影响,失败会导致竞技类活动对心境状态的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竞技类活动结果、心理失衡或活动内容与强度不适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构成损伤。

4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处方

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体育锻炼处方是指锻炼者为了获得较大的心理效应而制定的包括锻炼内容、运动量等方面的计划。具体包括锻炼的种类、频率、强度、次数、持续时间等方面。其研究表明:个体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和上述体育锻炼运动处方的几个方面密切相关。从体育锻炼种类、频率、强度及时间维度四个维度给出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处方。

4 . 1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种类

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种类应以有氧运动为主,辅以无氧运动;以娱乐性项目为主,辅以竞技性项目,如:慢跑、韵律体操、体育游戏、打排球等。

4 . 2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频率

中职学生锻炼频率以每周2~4次或3~5次比较好。

4 . 3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

体育锻炼强度会较大地影响锻炼者的心理效应,中职学生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较好的达到锻炼心理效应。

4 . 4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每次锻炼持续时间20~60min,坚持进行8~10周的体育锻炼是最适宜中职学生的时间,它可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心理健康效应; 而对于焦虑患者,可以将体育锻炼所持续的时间适当延长,这样也能得到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

摘要:本文从心理健康定义出发,分析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原因、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机理,并认为中职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改善、个性发展、心理疾病治疗、人际关系改善等具有积极作用,给出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处方,该处方主要内容包括体育锻炼种类、频率、强度和时间四个维度。

13.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十三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肩负着时代的历史重任,只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我们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才能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适应每天繁重的学习任务,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所以,作为中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好时期,重视和加强身体锻炼也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学校每天都有课间操,每星期都有体育课,时间虽然不长,但仍需要认真去做。运动贵在坚持,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有些同学锻炼身体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血来潮就跑上几圈,没心情就好几天不做运动,甚至稍微有一些原因,就请假,放弃健康身体的机会,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健康。殊不知,越锻炼,身体越强壮,越不容易得病;越不容易得病,就不会耽误学习,学习效率就越高。

另外,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是中招体育必考项目,体育成绩直接计入中招总分。体育成绩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你将来高中、大学的学业成绩。优秀的成绩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得到的,健康强壮的身体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拥有,而是你长时间的坚持锻炼,才能获得。

说到这里,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不会锻炼。其实,锻炼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有心,主动去做,就会发现运动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牢固树立体育与健康意识,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真正把锻炼身体变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其次,认真坚持出课间操,按老师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第三,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运动,不放弃每一个锻炼机会。认真坚持,你就会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长大后才能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学们: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请尽快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中来。

14.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十四

韶关市第十三中学叶爱旗

摘要: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其“健身”的功效人所共知。但学生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影响认识较少,本文就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进行论述,为以后的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体育运动;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现代人承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特别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了中学生许多心理疾病,并且这种现象日趋严重,这种疾病主要表现在:精神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情绪失常等,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为此本文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论述,以更清晰的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全面地认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功能。2心理健康的界定、标准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学者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有幸福感和安定感,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人格统一和调和, 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各界对其评定标准都有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尤其在经济比较发达、生活节奏快的地区更为严重。这当中,中学生占有很大比重。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对人的要求就越高,需要人们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人们愈来愈重的心理负荷,不可避免地要加剧心理冲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30%~75%的生理疾病与心理因素、生活境遇有关,心理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比以往我们所想象的更广泛、更复杂。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是精神疾患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的世纪。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精神病人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长。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万精神病人,而其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每天自杀的人数为400人,自杀未遂者是它的10倍,有自杀动机的人就更多,而在这些资料数据中,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承受不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而离家出走或自杀的不足为奇如:

江西丰城市第二中学高三(2)班副班长的卢某随着高考日期的一步步逼近,终于承受不住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于1998年7月3日上午在家中用一条绳索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丰城市110在近期内受理的第二起因高考压力而引发的自杀事件。

据悉,卢某平时性格就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但他在学习上却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父母对他期望很高。上高中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重重压力使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只知埋头苦读,生活中毫无乐趣可言。终于在临近高考的前几天,承受不了如此重大的压力,留下一封遗书,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道出了一名高考学子的心声。

这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不了沉重的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事研究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并从中得出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4.1 体育运动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体育崇高“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崇尚“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塑造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点许多人都能达成共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与克服困难、制约和调控自己的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时每一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同学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活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并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对培养和塑造良好个性心理以及修正个性的不足,都是十分有利的。4.2 预防心理疾病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中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明显升高。到1998年底,全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比率已达到20%以上,而且还在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来大,在中国,因患心理疾病被迫退学的学生人数占因病退学总数的64%,高居病退的首位。大量研究表面,体育活动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症的治疗方法。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学生做跑步试验,发现跑步可以减轻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而且发现适当的步行(达到最大吸氧量的35%~65%)也能降低焦虑状态和血压。有人认为有氧练习可以提高脑部血流和氧气的输送,从而不断提高心理状态。动物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运动可导致脑部结构发生持久性的变化,包括产生额外的血管分支和神经末梢,而且运动训练可以明显地改变脑电波的活动。脑部分泌的多种化学物质或神经介质,还有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素肾上腺等,以证明这些物质的失调与抑郁症及其他的心理障碍有关。运动可以通过维持脑内这些物质来治疗和预防抑郁症。

4.3 体育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不敢奋斗、不坚持、面对困难面对伤病低头、懒散、懈怠、无所作为,为体育运动所不齿;而敢于向困难挑战、敢于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如果学生能在紧张、激烈的运动对抗,敢于向自身运动极限的冲击,必定产生强烈的生理、心理负荷,它就要求参与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有时是极大的)意志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的矛盾,达到完成预定的任务。而这一运动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4.4 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快乐,调节情绪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实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期的宠溺教育环境中养成现在的中学生比较娇气。因此当他们受到强大的学习、生活双重压力时就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如:忧虑、沮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都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

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却可以调节人的身体机制进而影响恶劣的情绪。而在体育运动时,可使人的心理保持适宜的紧张度。人体各器官系统可以用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总保持在相应的紧张状态。体育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对快节奏生活的应变力和耐受力。使中学生可以减少和各种身心疾病。

4.5树立成就感

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现代人特别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使得体育成为了影响极为广泛,备受人们关注的事业。体育活动的成效应无疑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人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有忧郁情绪的锻炼者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消除忧郁。

4.6体育运动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

所谓良好的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研究表明,通过体育运动后运动者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这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其选择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和能力进行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其运动的内容,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运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由于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使身体得到锻炼,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让体型更健美,使人更自信,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使中学生建立了良好的自我概念。

4.7 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疲劳

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轻疲劳、消除疲劳。所以,当学生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产生疲劳时,可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进行心理调节,使人的情绪处于积极良好状态,从而有助于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果。“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它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人的身心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统一体,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能加速消除疲劳。各类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很多,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同的影响。体育锻炼的效益常常是一种综合效益,这些项目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其中不少项目有一定的交叉。可以从以下几点建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

5.1经常参加拳击、速降滑雪、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跨栏等项目,进行这些项目,从而帮助你养成果断的性格,更好的应对强压力的学习生活。

5.2经常参加橄榄球、冰壶、篮球、排球、接力跑、曲棍球、棒球等集体项目,可以帮助你逐渐改变孤僻的习惯,加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5.3经常参加竞走、摔跤、吊环等难度大、动作复杂项目可以改善的己逞强、易自负的短处,或找些高技术能力者进行比赛,从中发现不足而改变自己的个性。

5.4经常参加短跑、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可以改变自己胆小、怕事的性格。锻炼你不断克服各种惧怕心理,勇敢面对困难,有更强的自信心应对繁重的学习。

5.5经常参加慢跑、太极拳、围棋、等项目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冷静,不易冲动,可帮助你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性格得到改进。以防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具备更好的自控能力。

6建议

6.1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院的指导方针,许多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建议他们的受试者每次运动30—60分钟,每星期3—5天,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到大强度。换名话说,每天等量的运动,既可以提高心肺的健康,降低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疾病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大脑的精神健康。因此学生要坚持省体育局制定的阳光运动,坚持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号召。同时应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注意安全,身体如果有疾病时就应该知道什么运动不适合参加什么运动能参加。如果体育锻炼与运动保健、医务监督相吻合,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6.2 心理健康问题是德育问题。体育教师不只是教授给学生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健身强身的自觉意识,使其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6.3 学校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及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中学生有兴趣、有期望地参加体育活动,使他们通过经常性地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增进学生间交流,发展良好人际关系,体现自我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6.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体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健康的因素;

4做到自我治疗,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6.5 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此离开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意义。

7结语

中学生肩负着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同时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因此,他们的身体以及心理是否健康,都会对改革开放和建设我们的祖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体育锻炼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方面,是任何其它方式、其它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这一有利条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功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21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喆《刍议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174-176

[2]骆军保,李义志《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5(4):60-71

[3]刘彦等《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

[4]季浏等《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报》1998(1).[5]马启伟著《体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上一篇:怎样设计能力考核方式下一篇:幼儿传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