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舞蹈教学

2024-09-05

高校专业舞蹈教学(共10篇)

1.高校专业舞蹈教学 篇一

舞蹈教学计划

为培养护理学生具有优美的体态,并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为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艺术潜力的挖掘,以提高学校舞蹈教学课堂(第二课堂)为核心,以所有的学生都能舞起来为目标。在教学中采用“融合式教学”,把教学趣味的、规格的、专业的、融合在一起。基训枯燥,往往学了一会就会到厌烦。针对这一问题,本人以“兴趣式教学”为基础,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前提下,让们易于吸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造用肢体动作将模仿的事物表现出来,如:大海的波浪、风中的杨柳、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舞蹈老师不光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强健体魄,同时还培养了她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全方位的、完整的培养了学生们健全、完美的品格。鼓励她们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本课程教学来源于各类舞蹈形体训练光碟,电视及网络和自身对舞蹈认识的创造。

一·课堂主要基训教学步骤:

基训是舞蹈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基本功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基训在课堂训练中分成几个步骤,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身体训练时掌握“直、绷、软、开”等舞蹈基本功。所谓“直、绷、软、开”是指后背和腿的直立力量,躁关节勾,大小腿绷,腰的柔韧、灵活性,腰和腿的“软度”,肩和髓的“开度”。由于学生身体自然条件方面有差距,在进行训练时可运用

各种方法使初学者身体的各部位尽快具备“直、绷、软、开”的条件。

(一)·地面练习

地面练习主要是对舞者全身肌肉进行等张力的系统训练,是把杆练习前的准备练习,自始至终要求习舞者保持良好的姿态:挺胸、收腹、立腰、梗头、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以保持舒展、挺拔、剐健、优美。习舞者学会克服无形阻力的均匀用力的方法,避免耸肩、塌腰、翘臀、憋气等不良习惯,使体态挺而不僵,动作柔而不懈,加大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伸展与收缩的能力,使肌肉的张力得到均衡发展,腿形修长,肌肉线条优美。由于舞蹈艺术的特点,要求躯干的基本姿态是直立挺拔,其动作要丰富多变,通过地面练习,在上体和下肢没有任何重力负担的情况下,对腰背对抗肌群进行相对紧张和相对平衡的练习。经过长时间的地面练习,能克服习舞者体态自然松懈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练后背和腿的能力,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加强腰腿的柔韧和力量的训练,加强肌肉能力和动作的感觉,加强肢体的控制能力和稳定重心的能力。个人的姿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面练习使习舞者的身体稳定性得到初步掌控。

(二)·把杆练习

使用把杆进行训练其内容主要包括扶把的各种站位、擦地、蹲、踢腿、屈伸、划圈、压腿、击打、身体的弯曲与波浪、移重心、平衡与控制、转体、跳跃等练习。借助把杆进行慢动作及分解动作的练习,不仅能培养规范化的身体姿态,而且能有效地发展腿部、躯干部位的 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能够发展细腻的肌肉感觉,有利于掌握技术细节,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开始训练时可以双手扶把,以帮助控制身体姿势,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可改为单手扶把。蹲的练习。蹲的训练主要围绕着膝关节、大腿肌肉和小腿肌肉的拉长、收缩的运动。运动时要求上身保持直立,收腹,收臀,蹲时关节外开。

(三)·节奏练习

节奏练习在音乐理论中可谓旋律的骨架,也可以说是旋律的灵魂,是音乐中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符或休止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结构。舞蹈中的节奏是指舞蹈动作进行时占有的时间,即动作的长短、强弱、快慢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反映在流动的动作过程之中。节奏性质的训练体系是指动作中快慢、强弱、动静等的有机组成,由单一动作组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作变化或动作延伸。

(四)·意念训练

“意”就是意念、内在精神,“气”是气息,“形”是我们的形体动作。“意”、“气”、“形”三者是独立存在的,但在舞蹈中这三者必须互相依托,结为一体,“气”与“意”结合,通过“气”、“意”来引导人的形体动作。例如:舞蹈的站姿。一个好的站立姿势,必然是头部端平,两眼平视,颈、肩放松,挺胸,收腹,收臀,膝关节伸直。做到这些,首先要用意识来感知,用心来引导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但是,挺胸收腹必然会影响到呼吸的困难,我们可采用胸腹式呼吸和快吸慢呼的方式。等呼吸和心灵融合为一体,感觉意念也就更集中,这时气已不是气息而是意念,形体已不是单纯的形态姿势而是一种气

韵。

二·各民族舞蹈教学计划: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悠久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各民族艺术宝库中具有继承和发展意义的主要部分。通过对各民族舞蹈的基本舞姿、动律、风格特点的训练,使学生在解放身体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的能动性和自身的协调性,同时基本掌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动律特点,使学生在掌握各种素材和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达到专业舞蹈人才应当具备的身体协调性以及对身体的灵活把握与运用。民族舞蹈教学以不同民族为一课时,一课时为8节小课时,(课时长短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调节)

(一)第一课时:芭蕾组合的学习

通过地面练习、扶把练习的训练,克服学生自然形态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练后背和腿的能力,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加强腰腿的柔韧和力量的训练;加强肌肉能力和动作的感觉;加强肢体的控制能力和稳定重心的能力。通过芭蕾组合的学习,对人体的腿、头和头基本形态的初步练习,训练各动作的基本协调能力。使人体摆脱自然状态,逐步培养一种流畅、舒展的舞姿和舞蹈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第二课时:藏族民间舞蹈组合训练

踏、弦子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三)第三课时:蒙古族民间舞蹈组合训练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在蒙古舞蹈的风格视觉模式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因此蒙族舞的肢体训练着重要求演员在肩、臂、腕上下功夫。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四)第四课时:汉族民间舞蹈组合训练

汉族舞蹈,它的内容题材十分广泛。有反映人民劳动生活的,如采茶舞、跳春牛、绣花舞等;有表现男女之间爱情的,还有具有宗教祭祀色彩的各类巫舞、傩舞等。此外,有许多以自然 景物、动植物为题材的舞蹈。这类舞虽然没有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但却寄托了他们的情感和愿望。如《云灯舞》,以模拟白云飘浮在长空,表达对自由的向往;《荷花舞》、《蜡梅舞》,则歌颂了人的高尚情操和坚贞不屈篇二:舞蹈教学计划 少儿健身操兴趣小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培养护理学生具有优美的体态,并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为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艺术潜力的挖掘,以提高学校舞蹈教学课堂(第二课堂)为核心,以所有的学生都能舞起来为目标。

二、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采用“融合式教学”,把教学趣味的、规格的、专业的、融合在一起。基训枯燥,往往学了一会就会到厌烦。针对这一问题,本人以“兴趣式教学”为基础,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前提下,让们易于吸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造用肢体动作将模仿的事物表现出来,如:大海的波浪、风中的杨柳、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舞蹈老师不光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强健体魄,同时还培养了她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全方位的、完整的培养了学生们健全、完美的品格。鼓励她们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本课程教学来源于各类舞蹈形体训练光碟,电视及网络和自身对舞蹈认识的创造。

三、授课时间

每周星期三下午第二三节

四、授课地点

舞蹈教室

五、活动内容

基训是舞蹈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基本功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基训在课堂训练中分成几个步骤,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身体训练时掌握“直、绷、软、开”等舞蹈基本功。所谓“直、绷、软、开”是指后背和腿的直立力量,躁关节勾,大小腿绷,腰的柔韧、灵活性,腰和腿的“软度”,肩和髓的“开度”。由于学生身体自然条件方面有差距,在进行训练时可运用各种方法使初学者身体的各部位尽快具备“直、绷、软、开”的条件。篇三:舞蹈教学计划

舞蹈教学计划

12春幼教第一学期(理论 实践教学)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舞蹈是一门专业技能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舞蹈教育和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舞蹈教学和舞蹈表演工作,成为合格的教师和舞蹈表演者。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

3、教学基本要求

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按照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三基”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课程应以舞蹈基本理论、舞蹈技能训练为基础,音乐教学法相配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不是纯理论性课程。其核心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工作的要求,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实践环节。提高感性认识。

2、教学形式: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作为基础,同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与之配合。第一学期(注重软开度的练习)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1、学时安排60学时

专业开设:民族民间舞(20)芭蕾舞基训(20)中国古典身韵(10)幼儿舞蹈考级(10)教材(北京舞蹈学院中华民族民间舞教材 解放军艺术学院芭蕾舞基训 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身韵 北京舞蹈学院幼儿舞蹈考级)

2、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2、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做舞蹈记录。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胯关节训练,腰的训练、胯的训练,压腿和跑腿训练,走跑跳训练,基本舞步训练,身段组合训练。

四、民族民间舞训练

理解藏族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弦子基本步、平步、靠步、撩步、拖步、退踏步、滴嗒步,以及常用手臂动作:撩袖、摆袖、晃袖、献哈达、敬礼。学会弦子组合1—2个,踢踏组合1—2个。

五 芭蕾舞基训

把上练习

双手扶把 檫地组和 节奏4/4 单手扶把 双腿蹲 节奏4/4 单手扶把 檫地 节奏2/4 单手扶把 小踢腿 节奏2/4 单手扶把 单腿蹲 节奏4/4 单手扶把 控制 节奏4/4 单手扶把 大踢腿 节奏3/4

六、中国古典舞身韵

地面元素训练

1、提沉

2、冲靠与旁移

3、含腆仰

4、云间转腰

5、横拧

6、旁提

七 幼儿舞蹈考级

1.走步 《吹吹拉拉》 2.音乐反应 一 《大苹果》 音乐反应 二 《看星星》

3.扩指 《保护小羊》 4.手臂动作 《你说可笑不可笑》 5.弯腰、转腰 《小钟》

6、前压腿 《小脚》

7、双吸腿 《弹弹唱唱》

8、脚位 《擦玻璃》

9、头的动作 《小鸟的歌》 10.摆臂 《伸出手》 1 1.蹦跳步 《小兔子》

12.平踏步 《开火车》 13.游戏 《万花筒》篇四:舞蹈课程教学计划

舞蹈课程教学计划

蔡 倩

为培养孩子具有优美的体态,并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为加强少儿自身素质培养和艺术潜力的挖掘,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融合式教学”,把教学趣味的、规格的、专业的、融合在一起。初学舞蹈时,孩子们因为年龄尚小,往往学了一会就会到厌烦。针对这一问题,老师以“兴趣式教学”为基础,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前提下,让孩子们易于吸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引导少儿通过想象,创造用肢体动作将模仿的事物表现出来,如:大海的波浪、风中的杨柳、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舞蹈老师不光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强健体魄,同时还培养了她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全方位的、完整的培养了孩子们健全、完美的品格。家长们一起为少儿的未来着想,鼓励她们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变被动的练功转化为主动的练舞,让孩子们热爱舞蹈,达到心与灵、肢体与神韵的完美结合。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舞蹈素养,提高综合性艺术素质。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快乐、优美地表演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常识,强调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二、具体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使学生身体各部位有一定的灵活与协调能力。2.跳舞时与音乐协调一致。3.对事物的动态和舞蹈动作有模仿兴趣,乐于参与自娱性的儿童集体活动。4.初步理解舞蹈表情,知道舞蹈与音乐的姐妹关系。5.在舞蹈中与他人合作。6.欣赏舞蹈,能有体态反应,掌握舞蹈风格。

三、以舞带功的形式让孩子逐步掌握舞蹈的要领和要求 1.动作基本准确到位,配合协调,身体各部位可以灵活运用。2.跳舞时能情绪投入准确表演掌握不同舞蹈风格。3.乐于通过舞蹈表达自己情感。4.集体配合协调默契队形整齐准确

(1)意识到在生活中注意自己体态语言行为美

(2)观赏舞蹈表演,简单了解欣赏舞蹈的文化背景。

四、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舞蹈发展的相关知识。

2、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识别舞蹈图谱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舞蹈基本手位、脚位。手形、脚位、手位、脚形。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腰的训练、,走跑跳训练,基本舞步训练,组合训练。

三、教学进度

片段舞训练(总共四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周)基本动作练习

第二课时(第三周)完成“准备段,第一舞段”

第三课时(第五周)完成“第二舞段,间奏部分”

第四课时(第七周)综合训练,动作提高

片段舞训练(总共四课时)

第一课时(第九周)完成“准备舞段”教学

第二课时(第十一周)完成“第一舞段,第二舞段”教学

第三课时(第十三周)完成“间奏段,第三舞段”教学

第四课时(第十五周)完成“第四舞段,综合表演”教学

第十七、十八周 欣赏课成品舞表演 汇报

注:每个学期让孩子学会并掌握一个舞曲,能独立随音乐跳舞。每个舞种根据孩子本身的掌握情形而定。篇五:舞蹈课程教学计划

舞蹈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小学生舞蹈地方课程属于普及性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舞蹈素养,提高综合性艺术素质。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快乐、优美地表演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常识,强调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二、具体教学目标

一~三年级:

1.通过训练使学生身体各部位有一定的灵活与协调能力。2.跳舞时与音乐协调一致。3.对事物的动态和舞蹈动作有模仿兴趣,乐于参与自娱性的儿童集体活动。4.初步理解舞蹈表情,知道舞蹈与音乐的姐妹关系。5.在舞蹈中与他人合作。

6.欣赏舞蹈,能有体态反应,掌握舞蹈风格。

四年级:

1.动作基本准确到位,配合协调,身体各部位可以灵活运用。2.跳舞时能情绪投入准确表演掌握不同舞蹈风格。3.乐于通过舞蹈表达自己情感。4.集体配合协调默契队形整齐准确

(1)意识到在生活中注意自己体态语言行为美

(2)观赏舞蹈表演,简单了解欣赏舞蹈的文化背景。

五 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ⅱ、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的相关知识。

2、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识别舞蹈图谱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舞蹈基本手位、脚位。手形、脚位、手位、脚形。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腰的训练、,走跑跳训练,基本舞步训练,组合训练。

2.高校专业舞蹈教学 篇二

多年来,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 舞蹈编导专业建设从招生计划到培养目标, 再到教学改革、管理模式等活动都按统一的计划方式运作, 与之配套的教学内容、方式及其评价依然具有集中性和统一性的特点。虽然这种管理能够强化教学的规范性, 但在强调学生自我创造力的今天, 缺乏主动性培养的有机环境。同时, 教学内容得不到更新, 教学计划缺乏创新;课程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现代文化进步的新成果, 相同的课程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以及不同的年级重复讲解, 如此等等都将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教学评价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适应性工作, 而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创新工作。如果缺乏改革意识, 没有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和把握, 就难以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当前, 在舞蹈编导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许多学校用其它学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舞蹈编导教学的质量, 不分学科、不分专业, 不分方向, 以至于或略了舞蹈教学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性。由于评价对象的学科方向不同, 完全统一的评价项目不适用于所有被评价的对象, 因此, 如果想用统一的指标体系评价舞蹈编导教师的教学质量, 就要求其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必须适合学科的各个方向, 否则其评价结果就不具有科学性。

同时, 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 因素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 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能力, 学校的教学条件、管理水平及学生的知识结构等。但是, 学校的活动主要是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直接由教师主持的, 因此, 教师的思想态度, 业务能力直接制约着专业教学的质量。同时, 由于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 我们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 必须分析有关条件, 寻找可比因素, 设计一个全面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 尽可能做到客观、公平和合理。

二、舞蹈编导专业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的基础,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是舞蹈编导学科工作的重心, 加强教学质量检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同时, 通过教学质量的评价, 让教师获得全面、准确、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 为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具体看来, 教学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诊断教学问题

教学评价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准确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利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改革, 适应舞蹈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过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是否得当,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把握, 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改进教学措施,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践证明, 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了大量反馈信息, 而且也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直接的反馈信息。

(二) 引导教学方向

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是教学评价多种功能和作用的综合表现, 它建立在对教学效果的验证、教学问题的诊断和多种反馈信息的获得等基础上, 具体表现为对教学方向、教学方法及其策略的更换, 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调整等。同时, 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及学习时间的分配, 常常要受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影响。所以, 要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完善教学评估机制, 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 检验教学效果

检验并评价教学效果, 是教学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教学任务的落实, 以及稳定的教学秩序都离不开严格的教学检验制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 学生是否掌握了预定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是否得以实现, 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验证。所以,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对专业知识结构的把握,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环境因素, 把评价制度建设纳入研究和重视的范围内, 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中, 明确岗位职能, 贯彻责任意识。

三、舞蹈编导专业教学评价的推进

教学评价作为对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 必须适应并配合教学管理的改革, 结合时代精神, 并以文化创新为指导, 确立较为完善的管理评价结构, 在教学评价管理目标中应做如下改进:

(一) 关注教学创新实现教学改革

作为高等教育的舞蹈编导学科培养的人才, 主要是具有舞蹈编舞与导演双重能力。那么, 日常的舞蹈编导教学就成为了舞蹈创作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的不断更新与创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尤其, 在专业课程更新方面, 要通过教学的不断更新, 把课程更新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的各个环节。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与科研能力得到的提高, 以适应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 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关注教学的主要施教环节, 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在拓宽教学思路的同时, 拓展新的教学手段。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专业班级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 大力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要尝试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 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继而扭转单一模仿的教学方式。

(二) 加强学术研究推进学科研究

学科建设问题是高等教育院校各项建设的核心, 也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然而, 在许多院校的舞蹈教学管理体现出“重常规管理, 轻学术管理”的现象。舞蹈编导学科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宽、专业精、能力强, 并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舞蹈文化人才。因此, 学校中心工作就是教学, 但是, 要把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统一起来, 把科研引入教学才是真正的重视教学, 所以, 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契机, 加快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共同进步, 实现优化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同时,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学管理部门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强化学术管理上, 认真抓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等内容的改革, 将学术管理融入教学管理之中, 推进舞蹈教育教学的创新思路, 继而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

(三) 加强教管结合健全评价制度

舞蹈编导学科是教学与管理的结合, 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种功能的关系, 对于提高舞蹈教学管理水平, 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价值。教学管理作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结构, 不同阶段的教学管理层次相互独立、彼此联系。

首先, 学科领导要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实践证明, 这种例会制度可以较好地形成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中枢, 可以有效地而配合教学评价工作。

其次, 教学监控系统要不断完善。教学监控要以教学质量为核心, 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 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主要内容包括:主管教师看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

再者, 要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挂钩。教学环节的严格推进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所学加以运用, 不能找到合适工作岗位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实现自我价值, 则教学与其结果部分就会脱钩, 其后果不是学生不能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华, 还使得教学的成果无法很好地转换为社会效益。所以, 如何更好地将教学结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对教学价值的有效发挥意义重大。

结语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 各高校舞蹈专业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新的判断, 如何实现舞蹈编导教学管理的时代转型, 并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复合型舞蹈编导人才, 不断改进舞蹈编导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被提上日程。各大院校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管理要从宏观的文化视野把握整体的办学模式,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实现规范化管理, 面向时代现实需求, 结合各校办学实际, 设计一套兼具开放性、创新性、科学性特征的核心课程评价体系, 乃是推进我国舞蹈编导专业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孝彬主编, 《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吕艺生著, 《舞蹈教育学》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3]刘青弋著, 《动感空间》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4]于平著, 《高教舞蹈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3.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篇三

关键词 高校舞蹈编导专业 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高等舞蹈教育的逐步完善,大部分高校先后都创办了舞蹈编导专业,并且随着专业办学实力的增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肩负起了培养社会所需的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重任。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高校针对时代与社会因素,在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教育实践上不断套用、借鉴、反思与完善,探索着更为适宜的教学模式。

1 社会对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戚戚相关,舞蹈编导专业的创办体现了时代的人才需求。现今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来自中小学学科教育的需求,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现和实现素质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因此舞蹈专业教师的引进成为中小学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社会市场的需求,社会物资条件的极大丰富,大众对于精神消费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艺术领域的活跃,各种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这些活动中具有节目创编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策划导演能力的舞蹈编导人才就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三是社区文化生活的需求,社区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基层群体,在全民健身的舆论引导与带动下,社区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形式多样的健身舞成为社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充分避免损伤、符合不同年龄段运动规律、科学的舞蹈活动才是适合群众的,只有专业的舞蹈编导人才才能担任起社区活动策划与编排导演重任。

那么社会对舞蹈编导人才的专业素质又有哪些要求呢?舞蹈编导专业是一个以培养对现实生活和对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舞蹈创编者的专业,旨在让学生掌握不同舞种、不同舞蹈形式创编的技能,具备表演、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舞蹈编导人才应在具备舞蹈编创能力的同时,又具备舞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策划群众艺术活动的能力等复合型素质;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具备深厚的专业编导表演技能,对生活美有较强的敏感度,有较强的创作欲和综合表演能力,有良好的音乐把握能力和舞蹈技巧水平;有独具匠心的创造性特征。

2 我国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现已从一个专业发展成为一个结构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在社会经济和舞蹈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的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舞蹈编导专业的发展和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

教学功能的单一性导致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市场需求脱钩。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内容分为专业课与公共课两部分,其中专业课包含专业课堂实践课如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编导技法等,专业理论课如舞蹈运动原理与解剖学、舞蹈美学、舞蹈编导理论、舞蹈教育心理学等,专业选修课如钢琴、声乐、美术等;公共课包含公共必修课如英语、体育、心理学、教育法与教学论等,系外选修课如美学、文化入门、人文地理等其他院系的选修课程。这样丰富的课程体系,技能与文化并重,实践与理论并肩,应该说为舞蹈编导专业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课程上的保障。但实际上,由于教与学禁锢在课堂中,即便是偶尔有舞蹈比赛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不能充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常规课堂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能力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课堂所学内容没有转化到明确的目标能力上,凸显出课堂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

在舞蹈编导专业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舞蹈教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师也在这种思维定势中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他们主体性发展的关注,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特征的培养。其次是教学过程授课形式的单一僵化了学生的思维,理论课中灌输性的授课方法以及实践课中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没有关注到学生情感与思维认知能力的变化与发展,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3 创新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的探索

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要很好地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培养出技能与文化深厚的综合性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教学模式才是关键。

3.1 压缩课堂教学,加强实验创作环节

在各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具体年级年度课程安排中可以发现,专业课程安排时间松散,周一到周五有大量的小块段时间被闲置,而且课程类别的区域时间段不适合舞蹈专业动与静(专业课和理论课)的特点,使得教学战线拖得太长,效率低。这样的课程安排没有考虑到舞蹈编导的专业实践性特点,应在不减少课时的基础上,压缩一周的课堂教学天数,将压缩精简后的时间用于实践环节。精简课堂教学天数,让学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用于实验创作环节,紧密结合编导理论与技法,围绕所要表现的主题,亲自创编舞蹈作品。实验创作环节的强化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技法的转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

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应用其他形式补充实践教学,如采用电教设备观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舞种和文艺活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融会贯通;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就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纵深拓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理论素养;举办作品分析讨论会,可以观摩知名舞剧或舞蹈家的作品,也可以欣赏与点评学生自己的作品,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反思、促进与提高。在教学手段上,不断尝试与创新,如在舞蹈实践课上采用强制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强制性的舞蹈教学中启发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主学习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是辅助教学手段,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不能让教学流于形式。

3.3 多渠道提供舞蹈编导实践途径,延伸教学环节

提供充分的舞蹈编导实践,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学到用的转变,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舞蹈编导实践的把握,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高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舞蹈编导的实践机会:第一是即兴训练。在学生对音乐的风格、旋律、基调以及表现的情感与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迅速组织舞蹈动作去刻画,并有情感地即兴表演出来;第二是剧目训练。剧目训练可以促进各门课程的训练成果的融合,让学生边学边用,在剧目训练中检验各种技巧技法的掌握程度,同时反思舞台动作与课堂训练的差异,不断修正技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综合能力;三是校内各种展示机会。如舞蹈专场晚会、舞蹈比赛、学生任编导的其他校内娱乐活动等,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与创意,以个人、小组、集体的形式进行组织、创作与表演,通过舞台实践激发创作与表演潜能,提高技术能力;四是社会实践活动。如可成立学校舞蹈团,成员来自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教师组织团队和指导,以市场化的形式操作,演出剧目根据社会的需求编排和表演。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编创,以市场为检验标准,使舞蹈专业教学实效化,很好地将教学、剧目编排和表演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水平高的学生。

参考文献

4.浅谈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 篇四

摘 要: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对舞蹈教学的认识很肤浅,并且有些学生缺乏学习舞蹈的信心。针对这一情况,舞蹈教师必须及早扭转学生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师如何对从未接触过舞蹈的学生采用谈话、讲解与舞蹈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关键词:幼师专业?舞蹈教学?技能技巧

舞蹈是幼师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健美的身体姿态及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舞蹈抒发和表达感情,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舞蹈课与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化训练是有所区别的,职业学校的舞蹈课是要教会学生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的基本技能技巧,而不是要培养专业性舞蹈演员。下面笔者对幼师专业舞蹈课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

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深入接触过舞蹈这门艺术,对舞蹈教学的认识很肤浅,且有些学生缺乏学习舞蹈的自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舞蹈的料。因而职校幼师专业学生对学习舞蹈课的态度虽然也向往,但不像艺术院校的学生那样兴趣浓厚。所以舞蹈教师必须及早扭转学生的心态,而转变这种心态的有效方法则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从未接触过舞蹈的学生往往对单纯的舞蹈理论灌输感到枯燥、乏味,而改用谈话、讲解与舞蹈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较快地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笔者还让学生欣赏高年级学生表演的舞蹈,鼓舞她们,帮助她们树立学习舞蹈的自信心。另外,笔者还把所用的舞蹈教材与北京舞蹈学院的考级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因为舞蹈学院的考级教材多有配套的录像带、音乐伴奏带,这些材料不仅便于教师教学规范动作,而且学生通过看录像,更能够直观地感受舞蹈艺术之美,提高欣赏水平,激发学习兴趣。

二、融幼儿律动教学于舞蹈的基本技能、技巧教学中

1.基本功训练是学习舞蹈的基础和前提

幼师专业的学生年龄大多都是十六七岁,正是生长发育时期,如果教师不注意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方法,学生很容易出现韧带拉伤、肌肉挫伤等一系列伤病。教师在加强对学生的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合理控制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切不可急于求成。为把枯燥无味的基本功训练变得生动活泼,教师可选择一些节奏鲜明、轻快活泼的音乐作为伴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

2.舞蹈的基本技巧训练是提高学生舞蹈素质和舞蹈能力、发展学生表演能力的重要环节

幼师学生的舞蹈基础一般比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学的学生,笔者融简单的律动教学于舞蹈的基本技巧训练中,以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这些律动大多是以学生较熟悉的歌曲作伴奏,节奏鲜明、轻快活泼,易被学生喜爱和接受。对于舞蹈感觉较好的高年级学生,笔者的教学除了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外,更注重以各民族的舞蹈组合为主(如汉族秧歌、维吾尔族舞、蒙古族舞等)进行训练。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各民族舞蹈的特点,力求做到形神兼备地表现舞蹈的意境和特点。例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开朗、活泼、婀娜多姿、风趣、诙谐的情调,藏族弦子的沉稳、柔颤、富有歌唱性,蒙古族舞蹈的豪放、质朴及内柔外刚的特点,这些都需要学生融会贯通、揣摩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三、变单纯教师教为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独立编创舞蹈的能力和组织能力

过去的舞蹈教学大多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忽视、束缚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挥。由于幼教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因此近两年来,笔者对高年级的学生注意师生合作,重视学生独立编创舞蹈能力的教学。笔者经常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各种舞步、舞蹈技巧来独立编创舞蹈,笔者定期进行总结,指出其优点与不足。在课余训练时,还采用培养小老师的办法,鼓励舞蹈素质好的学生教舞蹈素质差的学生,使学生在互帮互学的实践中提高了组织能力。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舞蹈教学中的体会,通过这些方法,所教学生课内外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舞蹈表演能力和编创能力也普遍有所提高。笔者学校组织的毕业汇报联欢会的大部分节目都是学生自编的舞蹈,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努力掌握教学规律,一定能够创出一条适合现代舞蹈教学的新路子。

5.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分析论文 篇五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模式;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为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对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舞蹈教学能力是必备的基本艺术素质之一。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目的和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又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相关的改革创新,以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舞蹈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舞蹈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然而,当前的舞蹈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一些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由艺术类专业的老师兼任,他们在制定舞蹈教学目标时通常参照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来自高中的学生基本上没有舞蹈基础,他们在学习舞蹈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舞蹈表现力较低而难以达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2.舞蹈教学内容不够合理

教材是教师从事舞蹈教学的依托,特别对于新教师来说,教材中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授课内容。一本好的舞蹈教材,既要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又要有利于学生自学。然而,当前高校中的舞蹈教材内容较为杂乱,经常选用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材内容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舞蹈素质的提高。

3.舞蹈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

舞蹈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利用肢体动作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他们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形体训练,所以在舞蹈表现的过程中缺乏柔韧性和灵活性。高校学生在学习舞蹈方面因为骨骼发育已经定型,所以在舞蹈基本功方面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学习兴趣也不够高。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常规的示范与讲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4.舞蹈课程设置过于随意

学前儿童心理学和学前儿童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舞蹈课程教学因为缺乏固定的模式,在缺乏专业的舞蹈课程管理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舞蹈教学质量降低的后果。在学前教育的整个舞蹈课设置方面,一些高校缺乏合理的规划,有的不同年级之间缺乏衔接,有的内容安排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课程计划,使舞蹈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

5.舞蹈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课程评价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考核方式通常是根据老师对学生的舞蹈表演的观察而进行的评分。这种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舞蹈表演效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舞蹈的态度、对舞蹈的深层理解等方面缺乏考核的有效性。

6.舞蹈教师缺乏教学专业性

舞蹈教师作为学生舞蹈学习中的示范者和指导者角色,其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当前有些高校中的舞蹈教师并不是有学前教育背景的专业舞蹈教师。虽然这些教师也经过了系统的舞蹈专业训练,但是因为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舞蹈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其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难以把握幼儿舞蹈教学的特点。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

1.立足学前教育,明确教学目标

一些高校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目标的时候,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当具有明确的舞蹈教学目标,任何一节教学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出具有层次化的要求,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达成最终的舞蹈教学目标。

2.根据幼儿园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学前教育舞蹈课教学通常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课程构成由舞蹈基础训练、幼儿舞蹈训练、幼儿舞蹈创编、幼儿舞蹈鉴赏等部分构成。这几个模块都有相应的训练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体现出专业的特色,为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当前的舞蹈教学更多的是技能的训练,而对于如何将所学舞蹈知识与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这部分内容没有涉及,影响到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有关幼儿园舞蹈教学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的舞蹈技能提高与幼儿园教育技能的提高结合起来。教师对幼儿园舞蹈教学技能的训练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化教学、微格教学等,以此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实践能力。

3.多种方法并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化社会中,舞蹈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的大学生既能够充分地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娱乐与学习,又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多种方法并用,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当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采用图片化、视频化、网络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舞蹈的示范动作,课堂上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所学舞蹈动作的展现。教师可以结合项目教学法、个案分析法、实际训练法对学生的进行舞蹈动作的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优化课程设置,促进课程之间的联系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的一系列课程的组合,课程的设置影响着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例如,课时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对舞蹈的训练时间要求。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课主要分布在五个学期内,每个学期只有2节左右,课时少就意味着教学内容要被压缩,技能训练就难以达到熟练,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设置不够合理。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实践型教学人才,课程设置应当更加侧重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增加有关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的内容。

5.改革评价方式,提倡多元化评价

当前,舞蹈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重视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不注重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发挥。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坚持学期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和学期中间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和自己以往水平之间的比较,对其取得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尝试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的目的由进行甄别和选拔向促进学生的舞蹈技能的提高转变。

6.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素质是影响舞蹈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不够了解,教学方式有待改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研室要多进行幼儿舞蹈教学的探讨,使舞蹈教育更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引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方向的教师,使学校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以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质量。总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舞蹈教学模式改革,以学前教育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舞蹈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垣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

6.舞蹈教学在高校教育的作用论文 篇六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概况

(一)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舞蹈专业教学作为普通高校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各地高校得到了迅猛普及和发展。人们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重视度只增不减,开设舞蹈专业的高校逐年增多,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走势。舞蹈教学不断发展,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模块。虽然各高校舞蹈教学的方式和标准迥异,但都重视在舞蹈教学中寓教于乐,充分发挥高校舞蹈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层面、塑造形体美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20世纪末期,我国倡导“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政策,加强了对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不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舞蹈和表演能力,而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色的复合型人才。否则,舞蹈教学在艺术教育中难以同科技人才的培养接轨。

(二)高校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舞蹈教学缺乏专业特色,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不容乐观。大多高校由于舞蹈教学师资和科研方面的匮乏,多是生搬硬套其他专业舞蹈学院的教学内容,不仅教材过于陈旧,教学过程也毫无新意,无法满足学生舞蹈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很多高校舞蹈教师不太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和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相对孤立的`状态,缺乏充分的交流,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无法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开展。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在此得不到应用,更是让舞蹈教学的质量一落千丈,高校想谋求新发展难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我国舞蹈教学与社会脱轨,缺乏知识支撑。高校在舞蹈课程上的开课大多自由松散,缺乏理论系统的规章制度。专业课的设置上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理论课所占课时量较少,且门类不够齐全,呈现出散漫无序的状态,致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往往是“能跳不能说,能舞不能懂”。针对以面向社会教学的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不能单纯使用灌输性的方式,或是逐字逐句地口传心授,而未能正确引入视频教学等科技手段来辅助舞蹈专业的课堂教学。这一大弊端,使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大相径庭。

二、舞蹈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舞蹈对训练学生的协调性、敏锐力和匀称外部形态有着特有的功效。舞蹈训练实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规范的专业讲解、系统丰富的训练,源源不断地接受肢体与外部信息反馈,使舞蹈者能对自己的动作做出准确的反应,增进身体的敏锐度、感受力。学生通过舞蹈这一系统形体训练,最大限度地美化肢体的线条,纠正不良的自然体态,增强其肢体的灵活性,扩展其自身素质,增强体质。其次,舞蹈教学是美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舞蹈能让人在舞蹈美中感知以舞姿挖掘本色之内涵,一步一踏,一收一放,以看似简约实则繁复的舞之韵律,回归美的宁静致远。世间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强弱是审美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识。然而,舞蹈的学习能让人深层次体味到美的深远,让美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并以此培养出高素养、高品位的人。高校舞蹈教学将舞蹈知识、动作韵律以及审美能力传播给学生,将舞蹈艺术蕴涵的美学思维、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赋予到艺术教育之中,这为深入建设高素质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舞蹈教学之发展构想——兼收并蓄,开拓创新

高校艺术教育要想在社会转型期中站稳脚跟、得以长足发展,唯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深化各个模块的改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舞蹈教师需不断扩大并熟练掌握多重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掌握舞蹈内在的艺术规律,深刻领悟藏于动作背后的内涵实质以及各种元素组成的舞蹈动作,了解所形成风格的内在因素。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感知到舞蹈的魅力,为学生日后在舞蹈表演、编排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一些经验。各高等院校应当更新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校理应建立合理规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文化课与专业课要均匀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等量齐观。在教学手段方面更要趋于多样化,剔除单一教学手段带来的枯燥乏味。同时,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舞蹈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四、结语

7.高校专业舞蹈教学 篇七

1 舞蹈动作示范能力

舞蹈教学自古以来就是老师边讲解边示范, 学生边练习边体会。在普通的教学中, 理论永远伴随着实践, 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 使学生的舞蹈动作尽量准确到位, 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因为作为一个幼儿舞蹈教师, 如果示范动作既标准又活泼生动, 必然会给幼儿留下美好的印象, 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 使其认真学习。另外, 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应安排的丰富多彩, 如基本功训练、各民族民间舞、古典舞、幼儿舞等, 增加学生的舞蹈语汇,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各种不同风格舞蹈的特点和动作要领。

2 语言表达能力

2.1 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亲切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语言的准确、生动和亲切。这三方面对学生日后教授幼儿来说至关重要。首先, 语言表达准确不仅可以避免失误, 而且有助于学习进度,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语言表达生动可以唤起幼儿的兴趣, 减少舞蹈训练中的痛苦成分。最后, 亲切的语言可以降低幼儿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提高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因此, 这就要求幼艺专业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课上有意识的学习和总结。比如, 在芭蕾课手位的学习中, 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到七位手的连贯动作比喻成切西瓜送朋友, 一到三位手的动作是举起一个大西瓜, 四位手是右手切了一半, 五位手是送给右边的小朋友吃, 六位手是左手切一半, 七位手送给左边的小朋友。又如, 幼儿教师应尽量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即使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 也要使用亲切的语调。

2.2 舞蹈术语、要领和规格的表达

舞蹈术语是舞蹈教师必须掌握的语言, 在教学中体现出专业性和严谨性。在幼儿舞蹈教学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的语言既要有基本术语又要达到易懂、开发想象力的效果。另外, 幼儿舞蹈教师应能说出常用身体部位的名称, 做到科学严谨的表达。

而动作要领和规格的表达是舞蹈教师课堂上最重要的表达内容, 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师应训练学生对舞蹈动作与艺术的讲解能力, 做到尽量将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将课上所学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进行讲解。以藏族舞的退踏步动作为例, 要领是膝部松弛, 保持小颤, 踏地有声, 节奏鲜明;规格是右脚向后踏一步, 左脚原地轻踏一步, 右脚向前重踏一步, 退踏间隔一脚距离。

2.3 数节奏

为了培养幼艺专业学生作为舞蹈教师的能力, 教师必须从一开始就注重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使之能够自己数出节奏来。例如, 在学习某个舞蹈之前,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一起听音乐, 然后跟随老师一起数节奏, 最后过渡到学生自己数;还可以多找些不同节奏类型和快慢的音乐, 进行更多训练;此外, 还可在学生学会一组动作之后, 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数节奏,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又可锻炼表达能力。

3 教学组织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创编和表演的活动来锻炼和提高幼艺专业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使学生能根据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通过区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 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排练方法来组织幼儿, 吸引他们的兴趣。例如可以自由结成小组, 每学期创编几个幼儿舞作品, 期末进行汇报演出, 其中的排练和演出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 教师从旁辅助, 使幼艺专业学生不断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4 评价能力

正确地观察、分析、判断、鉴赏舞蹈动作, 是幼艺专业学生所需的教学能力之一。教师应在教授舞蹈动作之后,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表演, 互相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纠正和再评价。这样不仅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纠错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能力, 这一点对教授幼儿舞蹈来说尤为重要。

5 模拟教学

教师可把幼艺专业学生按能力的强弱, 合理的分为几组, 分别扮演幼儿教师和幼儿, 进行10~15分钟的模拟教学。通过模拟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教学能力, 增强学生在一定环境或条件下的应变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在学生完成模拟教学之后, 教师要引导大家进行讨论, 指出优缺点, 探讨如何改正, 让学生们从中学到相应的知识。教师最后对学生的具体表现, 比如仪表姿态、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点评, 以助于学生尽早地适应自己的职业角色。有条件的话, 可以把学生教学过程录制下来, 通过回放, 可以真实地再现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发现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有时比别人说教的作用要好得多。除班级内教学外, 也可扩展到年级之间, 高年级教低年级, 为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

模拟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 拓宽教学渠道,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 培养幼儿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是其将来胜任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 我们应当调整舞蹈课程结构和内容, 更新教学理念, 开发多种教学方法, 大力促进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以适应新时期幼儿园舞蹈艺术教育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学过程在科学、规范、系统的过程中进行, 遵循理论与实践相互靠拢的规律, 突出课程的实践性, 使学生学有所长, 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舞蹈教学技能又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康荣.舞蹈基础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23-209.

[2]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欧建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145-238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 (舞蹈卷)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163-190

[4]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2) .

[5]李静.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10 (12) .

8.高校专业舞蹈教学 篇八

【关键词】构建主义;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模式;革新

体育舞蹈既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形态,又是一项带有竞技色彩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院系的主要教材,是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运动专项之一。然而,体育舞蹈教学在我国由于起步较晚,主要还是沿用了传统体育教学中一些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学习,机械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的培养,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将构建主义运用于体育舞蹈专业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目标的革新

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的目标应该是结合学生的舞蹈基础与具体的知识结构进行确定,只有对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把握,才能对体育舞蹈的教学设计进行合理地创新与优化,从而在根本上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两个教学目标,其中一个需要结合现行教学计划对教学目标进行统一的设定,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基本的心理定位,使其对自己的情况更加了解,并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短期与长期目标,更利于学生不断的完成目标,提升自身水平。另一个目标可以与学生进行协商,或者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实际情况与特点设立并制定一个具有弹性的教学目标,如此也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体现的淋漓尽致。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依据学生主动意义构建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而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建立的协商环境受到考察与评论,从而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技术动作全面正确的理解。因此,确定一个合作式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革新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兴趣的高低和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提高。就目前看来,高校的学习环境比较宽松,使得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利逐渐被强化,因此,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才能使其主动参与到体育舞蹈的学习中,并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从而为其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革新的核心思想与方向。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是主张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的基础是沟通,两人之问双向沟通和多人之问互相交流都是合作学习的沟通方式,因此学生在沟通能力上的提高是显著的。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至少是舞伴之问的相互配合学习,而在组合动作的学习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不断地讨论、改进,这个学习过程无形中使学生建立友谊,提高他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环境的革新

对于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来说,对其教学环境的优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环境上,在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环境的优化需要对现代化的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地运用,包括博客、微博、QQ、BBS等,从而使学生通过互动平台及软件对所学的知识及动作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教学知识进行内化。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对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制作合理的PPT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媒介,将相关知识向学生进行展示,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对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巧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内化。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上传舞蹈电影、舞蹈比赛、舞蹈话剧视频的方式创设外部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与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会逐渐地同化到其本身的知识当中去,伴随着课堂知识的传授,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会不断的被完善,知识体系也会不断的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

四、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方法的革新

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追求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运动技能及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主动探索并构建自己亲身的知识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及动作技巧的理解与内化,使它们成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动作技术表象。与此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对各种问题的观点以及见解,然后教师结合这些观点以及见解,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技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信息机资源,并设计具有思考价值与启发价值的回答使学生在通过思考后,得到有效的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问题,同时借助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情感,使其不断发生变化及波动,同时也需要给教学设计留下较大的弹性空间。

在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需要充分改进教学方式。以往,体育舞蹈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并講解舞蹈新动作,并要求学生按照分解动作进行模仿与联系,这种教学方式从本质上进行划分,属于一种单边式教学,而在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需要采用“概念框架提供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取代单边式的教学方法。归根到底,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因此,在“概念框架提供式”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然后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包括教学视频、音频、舞蹈背景讲解内容、设计课堂相关问题等,从而为学生搭建好学习框架,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示范是建立在学生初步建立动作概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师生的教学活动节省所学动作技术动作的常规说明,使得教学活动可以直接进入主题,节省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进而将主要矛盾置于所学动作的讨论与分析上,如此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五、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评价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评价仅仅停留在以分数为标准的量化指标上,只重视外在行为目标,如此便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体育舞蹈专业教学评价不但要对体能、运动技能与舞蹈知识进行评价,还需要适当的融入学习态度、进步幅度、情境表现、协作精神的评价。例如,作为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重要组成成分,华尔兹的精髓是旋转,因此最重要的是流畅的旋转与转动,所有的动作都需要柔顺而富有韵律感,基本的转动以反身动作,倾斜,摆荡,起伏一气呵成,形成一个弧线。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进行刻苦的训练,还需要充分理解华尔兹舞蹈的精华与内涵,同时需要与舞伴进行默契的协作,如此,才能够完成华尔兹的旋转。基于此,对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学评价需要从各方面来进行,从而才能帮助学习者从各方面对自身进行提高。革新后的教学评价模式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团结的精神有所提升,对于学生荣誉感的增强有着及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应该体会在健全学生的身体技能、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文素质等方面,这也将成为学校教学评价改革的新方向。

结论:体育舞蹈专业在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类似专业的学生比例正在逐年增加,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及应试教育的遗留影响,我国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率长时间的不到有效地提高。因此,高校与体育舞蹈教师需要将构建主义理论科学、合理地运用到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学中去,从而对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与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最终提高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惠秋,朱兴东.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合作—情感”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6:159-161.

[2]饶帆. 体育舞蹈大众化实施途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9.高校专业舞蹈教学 篇九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学生舞蹈素养,包括身体素质、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舞蹈理论的要求不高。学习的舞蹈类型以民族舞为主,很多高职院校舞蹈课中,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占整体教学比例的一半以上,如朝鲜舞、蒙古舞、新疆舞、傣族舞等等。除民族舞外,教师还会选用芭蕾舞集训、古典舞身韵训练作为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式

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仍以“口传身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对舞蹈动作进行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或者把功底、程度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老师依据不同小组程度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者把起点、程度相差很大的学生分为一组,素质好的学生指导素质差的学生,从而带动整组学生的进步。

(三)教学评价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相似,对学生舞蹈的学校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标准是分数。也就是在学期末对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进行考察,主要是学期内所学舞蹈内容,注重看学生舞蹈技能、表演技能的掌握程度。期末表演成绩加平时出勤所得成绩即为总成绩。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一)舞蹈教育的不可或缺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现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舞蹈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在幼儿园的.美育功能不容小觑。正因此,舞蹈素养也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舞蹈表演、儿童舞蹈创编、舞蹈动作示范讲解,都是培养从事学前教育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舞蹈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舞蹈素养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推进舞蹈教学的创新,既有利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也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素养。

(二)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如上所述,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以民族民间舞为主,当然,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博大精深,可以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但训练的内容过于单一化,没有新鲜感,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年轻的学生们喜欢富有现代气息和节奏感的街舞和爵士舞等,这些舞蹈可以考虑作为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

2.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单向注入式学习,一定程度上能够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与记忆能力,但它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能够机械的吸收教师所给予的知识,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缺少实践课,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将所学舞蹈理论与技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小组合作学习长期不变,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

3.评价手段不科学

终结性评价得到的是结果,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过程,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方法是不应该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的。评价应充分发挥其激励、促进作用,舞蹈教学评价既要看到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也要看到学生的舞蹈应用能力。同时,通过评价考核,能激励认真努力的学生,促进教学相长。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创新的路径

(一)创新舞蹈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滞后的教学观念、保守的教学思想,带来的只是僵化的教学,进而导致整个教育教学裹足不前。传统的言传身教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拘泥于规范动作的模仿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无审美情感可言,也不利于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创新始于舞蹈教学理念的创新。首先,要树立审美为重,技术其次的理念。其次,注重创编,淡化模仿,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舞蹈人才。

(二)构建新的舞蹈课程体系

10.高校专业舞蹈教学 篇十

浅析师范院校幼师专业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贾守波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2期

[摘要]经过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对师范院校幼师专业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见解:选好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达到预期目标;改进考试方法,增强艺术实践。

[关键词]师范院校;舞蹈教学;幼师专业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14-01

经过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体会到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与艺术院校专业不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师范院校幼师专业学生学习掌握的教学技能。幼师学生所掌握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做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不是培养专业演员。因此,在舞蹈教学方面和舞蹈技艺内容尽可能体现多元性、综合性,更广、更新一些。以便学生通过舞蹈教学能练就更为实际、适用的就业技能。

一、选好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学校的教学对象是年龄在16-20岁之间的中专女学生,所以教学内容既要学生不仅会跳、会说、会编、会排,而且还要掌握幼儿及幼儿舞蹈的原则与方法,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的共同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她们将来的教学对象是幼儿。幼儿园舞蹈教学大纲及幼儿舞蹈创作理论与方法,着重在幼儿舞蹈创作方法与实践上下功夫,对她们尝试了“语汇掌握-理论提高-指导实践-成果展示”的课堂模式,实行布置课后创作内容,课上检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学中应让学生做“教”与“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因此,我们的舞蹈教学内容就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如在教学中第二学年要求学生掌握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中就包括了幼儿舞蹈生理心理特点。舞蹈基本功训练,包括内容广、实用的幼儿动律、歌表演、集体舞及幼儿表演唱,并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民族民间舞,即汉族的东北秧歌和云南花灯、藏族、蒙古族、维族、朝鲜族。为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主要在最后一年从舞蹈教法及提高上,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生舞蹈表现能力,从动作准确、动律的理解、风格掌握、情感表达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她们能得到自身舞蹈素质的提高。

二、注重能力培养,达到预期目标

在教会学生学习舞蹈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编排组合和节目排演组织能力。

(一)培养学生舞蹈编排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由于幼儿身心特点决定幼儿舞蹈与成人舞蹈相比更具天真、纯朴、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等特点,所以幼儿舞蹈应该以情节、立意、创意来感染幼儿,使孩子们感到高兴开心快乐。舞蹈教学中要做到:1.让学生了解掌握幼儿生理心理特点。2.抓住舞蹈形象、突出个性,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有趣的艺术形象。3.注重舞蹈自娱性、普及性、教育性。4.理解队形与画面设计是舞蹈情节、情绪变化的主要手法。

(二)培养学生基本教学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讲述动作能力。语言表达舞蹈情感能力,有些同学自己能将舞蹈跳的很好,但是当她面对孩子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才能让孩子们很快明白。因此做到能将意思表达尽量口语化、通俗化、简单易懂、适合幼儿语言习惯,就要求我们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为锻炼手段,促进学生思考,反复实践。2.判断动作能力。正确地观察、分析、判断、鉴赏舞蹈动作,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教学能力培养之一。纠正错误动作能力的培养,对动作要领要掌握准确,培养学生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能力,这一点对教授幼儿舞蹈来说尤为重要,教授幼儿舞蹈时要求教师能模仿出他们的错误,让他们能直观看到自己的错误,才能纠正。3.组织教学能力。学生能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对孩子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排练方法来组织和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这是学生在教学中必须具备的组织教学的能力。

三、改进考试方法,增强艺术实践

打破传统考试方法,以学分(10%)、平时成绩考核(60%)、集体汇报交流表演(30%)的形式进行。传统的考试以集体或分组为主要形式,而“集体汇报交流表演”的考试方法,就是把相关专业或平行班同学集中在一起,相互观看教学汇报表演内容、形式,给学生以充分交流表演实践的机会,作用为:1.监督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2.给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表现组合动作内涵的能力。3.让学生找出别人和自身的不足之处以改正错误,起到“镜子”的作用。

总之,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学不仅让学生科学、正规、准确地掌握舞蹈基本技能,还要在教育教学能力等诸方面都给予训练、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能够成为综合性舞蹈教育人才,为我国的幼教事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楼盘踩盘心得下一篇: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寄语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