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变式教学

2024-07-12

高中物理变式教学(共10篇)

1.高中物理变式教学 篇一

浅谈高中数学之变式教学

刘海波、陈燕中 对于所有的高中生来说,要学好数学学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高中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又不得不学。“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成了学子们问得最多的问题。而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便成了教师们的难题。很多人便单纯的认为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题,见的题多了,做的题多了,自然就熟练了,成绩就提高了!于是,“题海战术”便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熟话说,“熟能生巧”,当然,多做题肯定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好处。但长期这样,只会使数学越来越枯燥,让学生越来越厌烦,于是出现厌学、抄作业等现象。

众所周知,数学题是做不完的。我认为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还是要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工夫。要利用书本上有限的例题和习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一切有用条件,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探索性、灵活性、独创性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另外,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自然增强,并且在不断的变化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中,兴趣油然而生。变式教学不仅是指问题的变式,而是泛指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基本概念辨析型变式;定理、公式的深化变式,多证变式及变式应用;例题、习题的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在我看来,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

一、利用变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数学的大部分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直接抛出概 念,学生很难接受。而如果根据概念类型,设计一系列变式,将概念还原到客观实际(如实例、模型或已有经验、题组等)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概念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变式教学:(1)提出问题:我有一张白纸,把它撕成两半,将它们重叠后再撕 一次,重叠后再撕一次„„那么撕扯3次后把所有的纸重叠放置有多少层?5次呢?15次呢?(2)若一张纸厚0.1毫米,那么撕纸15次后把所有的纸重叠放置 有多高?有一人高吗?若撕掉20次呢?(3)你能建立起“纸的张数y与撕纸的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 式吗?

生活中就存在这样一类函数(如y2x),从而给出指数函数的概 念。

通过这样一组由特殊到一般的变式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二、利用变式教学预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在学习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有关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变化,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变化中的不变,明确并凸显出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条件、结论和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关键之处,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引入奇偶函数定义之后,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该定义,掌握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搞清楚“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等有关问题,可利用辨析型变式设计下列变式题组织学生讨论。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1)①f(x),xR,且x0

3x3③f(x),x1,00,1

x3④f(x),x0,

x3x②f(x),x1,00,1

x1x2(2)①f(x)

x1lg1x2x33②f(x)

学生易错为第(2)组:

x1x2①∵f(x)x1x2

∴f(x)(x)2x2f(x)∴f(x)为偶函数 ②∵f(x)lg1x2x33

∴f(x)f(x)且f(x)f(x)∴f(x)为非奇非偶函数

事实上,要先考虑函数的定义域,根据函数的定义域将函数进行化简 后再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正确解法为:

①由x10得x1(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f(x)为非奇非偶函数

21x0②由得x1,00,1

x330此时,f(x)∴f(x)lg1x2x33lg1x2x

lg1x2xf(x)

∴f(x)为奇函数

这组变式题,通过引发学生头脑中固有思维模式的冲突,使学生加深了对“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必要性的理解。

教学中,设置反例、错例辨析的变式训练,通过对问题正面、侧 面、反面的分析,使学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达到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目的。

三、利用变式教学深化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著名的教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一个基本问题的变式,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其在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的同时拓展了数学思维。

例如:在进行增、减函数的概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增、减函数的定义,需要进行概念深化变式。也就是探求概念的等价形式或变式含义,并探讨等价形式及变式含义的应用,达到透彻理解概念、灵活应用概念的目的。因此要学生注意增、减函数定义的如下两种等价形式:设x1x2a,b,(1)f(x1)f(x2)0f(x)在a,b上是增函数

x1x2f(x1)f(x2)0f(x)在a,b上是减函数

x1x2(2)x1x2f(x1)f(x2)0f(x)在a,b上是增函数 x1x2f(x1)f(x2)0f(x)在a,b上是减函数

在形成概念后,不应急于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而应对概念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辨析型变式和等价深化变式,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数学变式教学以一胜多、举一反三的变式训练,给数学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学得轻松,并且避免“题海”,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学生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和培养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变式教学不能变成教师整节课的精彩演绎和拓展,决不能一时兴起就刹不住车,教师讲得神采飞扬,酣畅淋漓,学生听得头昏脑胀,应对不暇。教师必需注意学生的感觉,控制变式的节奏、变式的维度及变式的深度。“变”与“不变”,都要让学生去体验。教师的作用应该主要是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去思考和比较,发现变式问题中的“变”与“不变”。

2.高中物理变式教学 篇二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变式教学

数学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经常受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思维广度不够,经常陷入题海之中,得不到主动发展,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变”,让学生在不同的背景下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思维的高度一步步的提升。

一、变式教学的要求

数学变式教学首先要有针对性,如在概念教学时候,可以针对概念进行变式。在习题课时针对章节内容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重要题型进行变式,达到归类总结的作用。在复习课时进行横向联系,纵向比较的变式。其次,变式教学要具有适用性。要根据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对题目进行适当的变式,变式要具有启发性,要讲究创新,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探究中完成变式教学。

二、变式教学要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数学概念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要素,数学概念具有发展性,只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变式教学是促进学生迅速、准确的掌握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对于有些数学概念,可能需要多层次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多层次的变式,为学生分层理解设置好台阶。

案例1“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

三、变式教学要突出教材的地位

在高中教学中,教材是具有权威性和示范性的。变式教学要以经典习题为生长点,结合课本的习题,做到有源可溯,从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特别是高三的复习课,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习题价值,使高三复习事半功倍。

古希腊著名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在《平面轨迹》一书中给出过一个结论:到两定点距离之比等于已知数的动点轨迹为直线或圆。

数学语言:点A,B为两定点,动点P满足PA=λPB,当λ=1时,动点P的轨迹为直线;当λ≠1时,动点P的轨迹为圆,并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

这个结论在苏教版的高中数学教材上并没有提及,但是在习题中,涉及到这个圆的问题却有很多,如果教师能够及时给出这个结论,势必会在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

点评:案例2是“阿波罗尼斯圆”中最基本问题,考查了用解析法探求轨迹问题,体现了解析几何的魅力。经过化简可以得到轨迹方程为(x+1)2+y2=4,其轨迹是以(-1,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

改变案例2中的设问,可将试题设计成一道填空题。

(1)若圆心C也在直线y=x-1上,过点A作圆C的切线,求切线的方程;

(2)若圆C上存在点M,使得MA=2MO,求圆心C的横坐标a的取值范围。

点评:这道题目的第2问中M点的轨迹就是阿波罗尼斯圆,得出M点的轨迹方程后,M点还在圆C上,这样此问题就转化为两个圆有公共点的问题。

变式5已知点A(0,1),B(1,0),C(t,0),点D是直线AC上的动点,若AD≤2BD恒成立,求最小正整数t的值。

点评:将结论中的PA=λPB这个条件改为PA≥λPB(或PA≤λPB)且λ≠1,点P的轨迹又会变为圆内或圆外的部分,和直线结合,又会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对教材习题进行恰当的变化,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感悟数学的本质,发现数学规律;帮助学生在复杂的题目面前,能够迅速的抽丝剥茧,探究本质,寻找到恰当的方法。

四、变式教学要突出“思维的螺旋式发展”

变式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这就要求变式教学要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螺旋上升的空间。在高一高二教学变式中要重视基础,不能所有问题全部抛出,走出“高一学生当高三教”的误区,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在江苏高考中属于C级要求,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在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教学中,要强调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条件:正、定、等。

点评:“等”这个条件是学生做题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此题等号取不到,需要再结合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

这三个变式,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其本质就是对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有完整的认识。这三个变式还考查了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五、变式教学要突出“生本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生本课堂”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时就必须要贴近学生,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变式教学即是如此。

点评:这道题结合sin2θ+cos2θ=1,即可算出sinθ和cosθ再求和,题目本身并不难,但是此题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教学时,更多在强调sinθ±cosθ与sinθ·cosθ的关系,而恰恰是直接利用sin2θ+cos2θ=1关系求解的题目被忽略了。

点评:这道题如果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代入,就会得到a1,d与A,B,进而得出A,B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这道考查的也是定义及性质的应用,属于基础题。但大部分同学是采取的赋值法,对取特殊值来解决,这种方法也非常好,可惜很多同学绕在方程组里,没有找到最终的关系。

变式教学可以让教师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数学“不变”的本质和规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变化中领略数学的乐趣。总之,新课标下,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做到因材施教,不断完善和创新变式教学,帮助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敏.高中数学变式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探究 篇三

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套题进行题海战术,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课堂效能的提高,而变式教学以“选题引入,激发思维—变式引申,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高”的教学环节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注重了有价值的变式思维训练,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得到训练。

一、变式教学的界定和意义

变式是指相对与某种范式(即数学教材中具体的数学思维成果,含基本知识、知识结构、典型问题、思维模式等)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景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

变式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构建,深入分析挖掘和体现数学教材中蕴涵的变式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二、变式教学的意义

1.运用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求异、思变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学会透过问题的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探索问题的规律和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训练

变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和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式探索研究,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能从“变”的现象之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木质中来探索“变”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三、变式教学的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数学教学是师生围绕既定目标而进行的双向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数学变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做到教师为目标而教,学生为目标而学,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明确变式的根本目的。变式是为了突出本质特征排除无关特征,变式教学要有助于让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变式选题应注意具有代表性,教学的成效不取决于运用的数量,而是看运用是否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性,能否使学生在理解概念时有助于克服感性经验片面性的消极影响,能否有助于问题解决。

2.启迪思维原则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运用变式教学模式教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创设思维情境,设置思维障碍,添设思维阶梯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具体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要尊重思维发展的规律,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组织教学。

3.暴露过程原则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展其数学能力的有效措施。运用变式教学模式教学,应特别强调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即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因此运用变式教学应引导学生重新剖析问题的本质,在将问题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从而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

4.探索创新原则

要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养成积极探索、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激励氛围。教学民主是学生探索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土壤,只有构建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5.量力而行原则

变式教学的变化深度、广度和难度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因此实施数学变式教学时,作为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三个“度”:一是题目的变式难度,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效率”;二是题目变式的数量要“适度”,不能多多益善,否则造成题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三是要创设变式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否则会导致“高投入,低产出”事倍功半的教学结果。

4.高中物理变式教学 篇四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高三政治教学中进行变式训练的探索

孔令昕

目前,高三政治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效教学的现象,比如重机械记忆、轻创新能力,多教师讲解、少学生思考,重应试“窍门”传授、轻思维能力与学习兴趣培育,等等。

如何提高高三政治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怎样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呢?笔者认为,尽管提效的途径和策略不是唯一的,但高三政治教师若能针对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有质量的变式题目,引导学生适时适度的开展变式训练,则会在高三政治学习与复习过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对于变式训练,许多教师并不陌生,但真能从现实问题出发切实地分析变式训练的意义并落实到自身的日常教学中去,却并不是每一位政治教师能够做到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以浙江省嘉兴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为例,从四个方面谈谈高三政治教学开展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1.针对死记硬背的痼疾,变式训练可以活化知识,夯实基础

在政治学习中,学生死记硬背历来是一种无法改变的顽症,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近三年的高考政治部分的命题趋势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如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准确、不到位,就很可能在选择题答题过程中错选,在主观题上则会造成方向不明、思路不清、答非所问的情况。而在日常高三政治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能牢记一些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等等,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却十分肤浅,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变式训练,通过材料不变变选项或者选项不变变材料等方式,会对基础知识的内化和落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2.针对复习课单调枯燥的病征,变式训练可以凸显主体,激发兴趣

对高一高二的思想政治课而言,要上的灵活、有新意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但到了高三,政治课以复习为主,为高考而高考,单调无趣、枯燥无味往往成其代名词,每天的政治复习课忙于记笔记、做练习、看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等等,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厌学情绪严重。如何在高三政治复习课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我认为,变式训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不同角色,比如变式训练的“策划者”,从最初选择试题和背景材料,到后来的编制变式设问,直到最后参考答案的设置,甚至必要时还可以体验批卷者的角色。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要想出色完成某项任务,需要深入挖掘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自主探究,需要同学们的集体智慧,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这样的自我体验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效率的提高定能顺利达成。

3.针对作业量大低效的积弊,变式训练可以摆脱题海,提高效率

目前,在高三政治教学中仍然存在“题海战术”的现象,为了落实重难点知识,为了学生在课后能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政治这门功课,很多高三政治教师总是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企图覆盖各种习题的解法,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往往为了完成政治作业而没有认真审题便草草了事,结果是同样的题目做过多次还会再次做错,同样的角度练习多次还是无从落笔。实践证明,题海战术只会加重高三学生的负担。但教师若能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在同样材料背景下对问题进行灵活变换,便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摆脱“题海战术”,提高高三政治课复习效率。

4.针对复习条块分割的问题,变式训练可以接通思维,促进迁移

在复习的初始阶段,按一定的模块或知识系列进行一块块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某一内容强化记忆、加深理解。但是,如果在后期的复习中没能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就可能使知识条块分割,出现学生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一旦遇到灵活多变的设问往往无从下手,缺乏应变的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比较差。如,材料背景是在描述某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设问却问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或者该地政府应该如何打造文化强省等等。学生在答题前也许对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以及政府的相关基础知识背得烂熟,但遇到实际问题,还是难以将已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与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起来。面对这一客观现实,高三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对于试题的讲解也不能停留在一问一答上。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角度,产生一个个“类似但有区别”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变”的题目中发现“不变”的本质,进而探求“不变”的规律,在角度多变的变式训练中,利于高三学生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调用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四种模式

高三政治的变式训练的模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在一个背景材料(文字、图表也可以是漫画)下从不同的模块知识角度设置同类题型(如前一问是从《经济生活》角度谈措施,后一问则从《政治生活》角度谈措施)的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模块角度设置不同类题型问题(如前一问是体现类,变式后是原因类),也可以变换不同背景材料设置同一类型问题等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以下四种模式无论从可操作性,还是实效性方面都是值得尝试的。

1.同模异角。高中阶段政治学科共开设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高三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在相同材料、同一模块背景下设置不同角度的问题开展变式训练。

案例一:(20嘉兴市二模。40)近年来,一些电视台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过多过滥、形式雷同的婚恋交友等节目充斥荧屏,对此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上星综合频道(卫视)应以新闻宣传为主,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律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开办一个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与此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

(2)该《意见》的出台过程和内容是如何体现矛盾观点的?

讲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说法可以等量代换为矛盾观点?学生思考后会总结如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从其他哲学原理角度进行变式,如:

变式1: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为什么下发该《意见》?

变式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理由。

变式3: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理由。

虽然三个变式题目都同属《生活与哲学》模块,但从不同的哲学原理角度出发进行设问,答案也都有所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变式训练不是讲授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注重以一个点为中心编织的知识网络。就拿上述“变式1”而言,想答好此题必须明确辩证唯物论所包括的知识点,即“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而这些知识点之间也是有联系的。通过一个背景材料,只要变换不同的哲学角度,便可轻松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可见,开展变式训练有利于学生找到解题的窍门,形成“趣学”、“乐学”的.氛围,大面积地提高高三政治教学质量。

2.异模同角。即在不同模块背景下设置相同角度的问题,这样的变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模块知识的迁移能力,感受同一问题在不同模块背景下答案的组织大相径庭。

案例二:(年嘉兴市二模。40)略,同案例一。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

在原问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从最简单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限定在同样背景材料下、同样的设问角度,自己思考还可以从哪些不同模块角度分析此问题,既可以是一本书的模块知识,也可以是模块下的具体知识点。在此要求下进行变式训练会让学生在初始阶段方向更加明确。现展示学生的部分学习成果:

变式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

变式2:结合材料,运用有关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

变式3:结合材料,运用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

变式4: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

以上变式训练是在同样的背景材料下,同样的设问角度,即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所不同的是原问是运用《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分别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政府的相关知识”、经济模块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角度进行设问,无论是思考角度还是答案组织上都是截然不同。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加强对必要性一类题目的答题规范,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对审题的关键,即运用什么知识要特别关注。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在自己编制的设问基础上组织参考答案,并在同学中交流。现展示变式1的参考答案: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其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规范文化市场,弘扬主旋律,既推动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又满足了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③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是政府引导文化市场发展,净化社会环境,推进服务型政府的要求。④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是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树立政府权威,审慎用权的必然要求。

这份参考答案是在学生自主编制、同学之间交流、师生共同修改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在共同学习修改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如前面重要性第二点所述,一些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苦口婆心强调的道理如今都“无师自通”了。

3.同材异型。同样的背景材料,从不同或相同知识范围设置不同题型的设问,主观题的题型大体有三种,即“是什么”――体现类、说明类等、“为什么”――原因类、依据类、意义类等、“怎样做”――措施类等。通过同材异型模式的变式训练,对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深化内化书本知识,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六:(2012年嘉兴市二模。41)材料二:就解决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人大代表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在网上征求群众意见。网民甲认为解决小微企业的困难关键在于政府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放水养鱼”,减轻企业税负负担;网民乙认为小微企业要走出经营困境的根本在于企业自身“练好内功”,降低经营成本。

(2)请用“财政”和“企业”的相关知识分别指出网民甲乙所持观点的合理之处。

原问属于评析题的一种,在认真分析后,我鼓励学生一起另辟蹊径,从不同角度,不同模块知识设置不同题型的变式问题,部分成果展示如下:

变式1: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就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应如何履行政府职能。

变式2:请用“银行”和“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小微企业遭遇融资难和借贷危机的原因。

变式3:运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可见,变式1属于措施类的题目,变式2和变式3都属于原因类的题目。通过不同题型的变式训练,学生可以熟练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对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有很大帮助。

4.异材聚问。不同的材料,通过聚焦的方式,可以整合相关知识而综合理解运用。政治变式训练不仅可以变知识范围、变设问角度、变不同题型,也可以在设问不变的前提下变换不同材料背景。例如,我们在案例六原题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设问不变变材料的变式训练,既可以选择最新的时政材料加以选编,也可以寻找以前做过的经典例题材料,让学生在”似曾相识”中提高应变的能力。比如,在相同设问的前提下变换这样的背景材料:

案例七:(2012年桐乡市高三摸底考试41)材料二:就“民间借贷”问题,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民间借贷”有其必然性,为大量民间资本提供的投资渠道,为求贷无门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宝贵的资金“输血”,国家应该加以扶持。小周认为,“民间借贷”容易引发非法集资等行为,催生诸多民间高息借贷的乱象,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政府必须依法加以规范。

设问:请用“财政”和“企业”的相关知识分别指出小张和小周观点的合理之处。

与原设问(请用“财政”和“企业”的相关知识分别指出网民甲乙所持观点的合理之处)对比,除了人物称谓有变化,其他的知识范围和设问类型、角度均相同,所不同的就是背景材料。通过设问不变变材料的变式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背景材料在作答时的重要地位,避免出现答题过程中的“虚”,即针对性不强,脱离材料,简单照搬教材或老师归纳的观点,一味的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和死记硬背的知识泛泛而谈。实践证明,经常开展异材聚问的变式训练,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无论是调动知识能力,还是分析综合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以上是我在高三政治教学过程中对开展变式训练的粗浅尝试。需要说明的是,变式训练的模式不仅限于以上四种,应对不同材料、不同背景、不同设问,其变式训练的模式与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利用变式训练提高高三政治课堂效率还需我们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此外,在具体开展变式训练时,还应重点关注一些问题,比如变式训练是相对常式训练而言的,它绝不是一味的求奇求新,变中求怪。以上笔者阐述的变式训练模式分类也是相对的,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应以课本内容、学科指导意见和高考考试说明为本,以历年常考的考点为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现状,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课本题、高考题出发加以变式,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足思考和尝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切忌教师讲完一个变式又讲另一个变式,使变式训练成为师生的负担,失去变式训练应有的意义。要适时适度的开展变式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在高三后阶段的学习与复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尝试“变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自主探究,成为变式训练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高三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5.高中物理变式教学 篇五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科学和新思维的原动力,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高中物理学有着知识量大,理论性强,对学生的运算,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存在大量弊端。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改革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科学和新思维的原动力,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高中物理学有着知识量大,理论性强,对学生的运算,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存在大量弊端。比如搞题海战术,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和分数等级,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以应试的观念,考试的方式,分数和升学率为尺度去评价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同时还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存在着评价功能甄别化,评价标准,方法以及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知识化,忽视了自我评价的价值,使被评价者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这种教育评价观念缺乏目的性和个性,使学生的“棱角”在教师权威的抹拭下逐渐消失,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完全有悖于素质教育精神,严重偏离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的不断进步。”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体现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弊病;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结合我多年时间经验,我有一下几点看法:

一课堂环境人性化,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心理学表明,课堂环境的好坏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紧张的课堂气氛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发展性评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课程标准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在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地采取各种新的方式方法,使之蕴涵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安排上,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极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的智能表现的非常突出,而有些同学的潜能则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和开发,发展性学业评价充分注意到课堂中学生个体化的智能特点。只有为学生创设提供多元化发展 1 的课堂学习环境,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智能特长,才有可能使他们的多元智能,特别是潜在的智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二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接受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往往是交错融通组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接受学习中可能有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成分,在体验学习中也会融入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因素,而探究学习中同样会有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成分。由于各自比例不同,侧重不同,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学习模式。但是,实际教学中大量存在某类学习任务适宜以某种学习方式为主的情况,因此,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究物理奥妙的兴趣,改变学校教学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让学生养成爱观察、爱实验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物理课,要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正是这样一种评价方式,它在重视施教过程中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施教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把考试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而要对考试结果作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评价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具体到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比如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他们对科学学习状况的自我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在学期结束前,教师设计科学学习评价表,由学生自己和小组成员进行的自评和互评;在平时教学中,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期末,家长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上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科学学科特点和要求,并给予学生科学学习的有力帮助和支持。2.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书面测试之外,还应有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一次优秀的评价活动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加以综合。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作为对学生的平时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其结果可以是显性的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定。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以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水平,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只有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也只有这样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才能从多方面收集信息加以分析,才能收集到真正的信息,达到科学评价的教学功能。3评价注重过程性和动态性。

6.高中物理变式教学 篇六

关键词:学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物理教学教学实践

经过中考筛选后,尖子学生都进入市重点中学就读,而留在农村中学高中读书的这些学生,他们在高中入学考试时,物理基础较差,成绩较低,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外;更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来自农村中的学生学不好物理的原因之一就是意志品质薄弱,主要表现在缺乏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积极进取心和自制性。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谈点体会。抓住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1、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翻开世界史、自然科学史,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包括科学家不主张爱国?又有哪个国家的人民不把爱国精神看作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心灵美呢?“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和巴斯德都说过此话。居里夫人说:“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时,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她把自己发现的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取名“钋”,以纪念自己的祖国。

我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且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的浑天地动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祖冲之的圆周率,西安的兵马俑等科技文化珍品在世界光彩夺目,仅就新中国的诞生,像磁铁一般,吸引着海外许多炎黄子孙归心似箭,希望全力报效社会主义祖国。他们排除种种干扰,历尽艰险,他们的爱国壮举、思乡情怀催人泪下。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从1950年起就要求回国报效新生的祖国。但是美国当局百般阻挠和迫害,没收他的书籍,诬蔑他是“间谍”,对他审讯、监禁、关押到一个岛上,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仅半个月,他体重就减轻了30磅。后来虽被科学界知名

人士保释,但他的办公室、住宅、信件、电话等都受到严密检查。这样被整整迫害了五年多,他没有屈

服,终于在祖国的帮助下,1955年获准回国。当接到可以离境的通知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力排美国政府的阻挠,登上诺贝尔授奖台,用汉语作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二千多名来宾为之震动。这是1901年诺贝尔奖问世以来,500多名获奖者中第一次用中国人民的语言在这里演讲。他要在这科学圣地抒发中华民族子孙的自豪感。

我国桥梁设计专家茅以升,他是我国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者。李四光的地质力学,他的科学论断对大庆、胜利油田的发现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并为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他们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在心理上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倾向性,逐步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好物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1、2实例渗透。理想是意志行动的强大力量源泉,高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理想尚未明确。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虽然基础差,但很朴素实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物理学比较实用,常想学到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物理知识。他们从物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物理学家们取得成就的动人事迹中受到鼓舞,在心理上萌发一种将来在生活中有所应用和科学上有所贡献的愿望。

这些心理倾向,有利于理想的树立。因此,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这些积极的心理倾向得到满足。

如“功率”这一节的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教师要求同学回忆:坐在汽车上外出活动时,有没有注意到汽车在上坡或下坡的过程中,司机是怎样操作驾驶的?同学们议论开了,大部分学生通过回忆能说出汽车放慢了行驶速度,个别学生说,看到了司机通过操纵杆进行换档。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成功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鼓励学生去思考

下一个问题:司机为什么要进行换档操作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新奇,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学好了功率这一节,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了。”由于问题来自于实际生活,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有学好知识的迫切愿望,同时也感到惊讶,想不到开车还有科学道理,做司机也要懂得物理学。进而学习“功率”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不适时机地介绍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物理和生产生活实际的关系,强化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鼓励学生克服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离开困难,磨砺意志就成为一句空话。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2、1克服生活上的困难。经调查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有一部分在生活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条件差,连基本的学杂费都交不上,即使考取大学,家里也拿不出昂贵的学费供子女上大学读书。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适合到社会上参加工作,在家里也是闲着,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看看脚”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消沉,对学习没有激情,对自己的要求当然不会很高。教师要积极引导,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要鼓励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志气的、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好学生。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对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贷款方式念大学。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是一定要考取大学,进行“现代人才观”的教育,向学生阐明“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再次,使学生明白现代生活离不开物理知识,物理学来源于生活、来自于实践,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用物理规律改造自然,其乐无穷,使学生消除消沉情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2、2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来自农村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数学、物理基础很差,又加上学习方法不当,物理成绩提不上去。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当学生学习上发生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能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根据心理发展的情况,高中生的独

立意识很强,肯于独立钻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对他们来说,自己能看懂的内容,不喜欢别人再讲,自己会做的题不想问别人。为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给他们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坚韧性。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些物理学史,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从科学家们的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勇敢地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果断性、积极进取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是追求成功,“避”是回避失败。彼此间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使外部行动陷入欲于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这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心理原因,同时来自周围环境非议的压力也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很重要的因素。如在回答问题或板演时,由于过去未答好或出现错误而遭受同学的嘲笑,故产生想答而不敢答、想做而不敢做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缺乏锐意进取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物理学史,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内容, 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告诉学生失败乃成功之母。鼓励学生把甘苦、荣辱置之度外,丢掉“怕”字。

可以说,坚韧不拔、刻苦勤奋、锐意进取是所有科学家的共同优点,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居里夫妇用四年时间,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不停地处理30吨铀矿渣,终于得到0.1克镭;法拉第历时十年,经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物理教材中所阐述的自然科学原理都是自然科学家优秀意志品格的结晶。

经常介绍这些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失败,却为了获取成功,为了追求自然奥秘,而表现出来的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将起到潜移默化、优化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帮助学生克服片面认识的个性特征,进行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学生的冲突行动和消极情绪的产生,外因是来自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意志品质的影响,内因是学生未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片面个性特征,有的学生对自我弱点缺乏认识,在学习中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自己一学就会,题目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表现在看书不认真、练习时马虎,这类学生属“成功倾向型”;有的学生对自我优势缺乏认识,认为物理知识太深,自己学不好,表现在课堂上怕老师提问、怕板演,练习时不敢做题,这类学生属“失败倾向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意志表现,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学中设置的目标是学生所能达到的,使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都能尽量获得成功,尝试成功的喜悦。

国外某学者曾做过一个实验:向女生布置简单的作业,并告知成绩优秀者奖2.5美元,并设四种得奖概率——3/

4、1/

2、1/

3、1/20,(例如,得奖概率为3/4的条件下,组成4人小组,其中的三人可得奖结果表明,由于成功率的不同,效果也不一。概率在1/2的场合最优,其余场合,要么概率过高,要么概率过低,成绩均有下降的倾向。换句话

说,非常容易得奖和几乎不可能得奖的场合,学生是不可能热心从事作业的,而成功与否各占一半的场合,最能调动从事作业的动机。因此,我在教学中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以适度的“成功率意识”去从事物理学习。

第一,布置适于学生能力的、难度恰当的题目。题目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以成功率在1/2左右为宜。遵循这一原则选择作业题目,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平时要对学生提出适合于自身能力的要求目标,这一点十分重要。由于学生的现实能力有巨大的个性差异,千篇一律地规定一个要求目标,是成问题的。对于一个成绩考90分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只要求考70分,那是调动不了积极性的;反之,对于平日尽是考30、40分的学生来说,70分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样也调动不了积极性。划一的或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只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萎缩。所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要求就是比他以往的成绩水准

有所提高,使之意识到成功率在1/2左右,我们应当依据这种水准去设定目标,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第三、在考试体制下的学校里,只要取得了高分,就以为是成功了。但是,每一个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考分低,物理实验的技能优;有的主要学科的成绩差,但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具备优异才能,这样的学生是很多的,倘若对这部分学生仍然用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那么他们就不能体验到成功,从而导致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应当用世间一般的“好学生”标准“量”所有的学生,只要适于某一个学生特点的课题是优异的,就应当予于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在这方面的成功。

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内外规章制度,在讲、练、实验、检查等环节中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的自制力逐步得到发展。

7.高中数学例题变式教学的探索 篇七

一、数学例题变式教学的价值

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变式教学方法一般以简单的问题作为开端,降低了教学的起点,然后对问题进行变式,逐渐增加知识点和难度,让学生对思维方式和知识点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时候,困难成为了吓跑学生的主要因素.面对难解的问题,学生极容易因失去耐心而丧失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如果通过变式教学的方法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就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保持兴趣,愿意主动探索未知的知识点.

2. 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变式教学通过变更例题的数据和形式,使学生找到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运用多个知识点、多种方法解题的思路.此法有助于巩固已学内容,使学生对各知识点都有深入的了解.

二、高中数学例题变式教学的策略

任何的教育方法其核心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深刻地掌握教材的知识点,所以即使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变式教学法也要研究教学策略问题[2].

1. 对例题的形式进行变式

例题的形式决定了学生理解题意的过程,例题的形式变化可以有利于提升学生全面把握问题核心的能力,多角度看待所求解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灵活的课堂氛围.

如,2015苏州调研19题.已知函数f(x)=ex-a(x-1),其中a∈R,e为自然对数底数.(1)当a=-1时,求函数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2)讨论函数f(x)的单调性,并写出相应的单调区间;(3)已知b∈R,若函数f(x)≥b对任意x∈R都成立,求ab的最大值.

2. 对例题的结论进行变式

对教材例题的充分利用是教材二次开发的重要内容.对例题的结论进行变式,既可以吸引学生关注教材,又可以降低学生对难题的恐惧心理,从而容易找到思路.

如苏教版必修5P19例4:如图1所示,半圆O的直径为2,A为直径延长线上的一点,OA=2,B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AB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问:点B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OACB面积最大?

变式:在原题的基础上加上线段与半圆相交于点D,BC、CA、AD及圆弧BD围成的面积为S(1)求S关于α的函数关系式;(2)试判断S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对应的cosα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AOB=α)

3. 对例题的背景进行变式

不同背景的数学例题会提取学生记忆中不同的知识模块,而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转换是学生灵活思维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对例题的背景进行变式,帮助学生链接不同部分的知识,形成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

如,2016年苏北四市零模卷14题:已知点A(0,1),点D是直线AC上的动点,若AD≤2BD恒成立,则最小正整数t的值为______.

把直角坐标系为背景的阿波罗尼圆问题,变式为以圆为背景,而A、B两动点也需转化到各自圆心的阿波罗圆问题.背景不同,本质相同.我们也可以把三角问题换成向量背景,代数问题换成几何背景,几何问题换成代数背景.

4. 对例题的难度进行变式

通过改变例题的某些条件可以改变这道例题的难度,教师只要对例题进行改变就完全能够达到递增难度的目的,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如,2016年镇江零模卷14题:由sin36°=cos54°,可求得cos2016°的值为______.只给了简单的条件,很多四星级的学校的学生甚至都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利用条件,致使造成很多同学不会求解,得分率很低.

无独有偶在2016年海安高一期末卷:同学研究相关资料,得到两种求的方法,两种方法的思路如下.

思路1:作顶角A为36°的等腰三角形ABC,BC=1,底角B的平分线交腰AC于D.

思路2:由二倍角公式cos2α=2cos2α-1,可知cos2α可表示为cosα的二次多项式,推测cos3α可以用cosα的三次多项式表示,再结合cos54°=sin36°.

请你按某一种思路,计算的sin18°的精确值为______

.设计思路:思路1提供了几何法,思路2提供了代数法.笔者在高三做了实验,给学生8分钟时间,先用镇江试题,50人的班级,答对者可谓凤毛麟角;再用海安题,班级有38人做对,还有几个学生是计算出了问题.

同样的问题,由于交代的条件不同,造成难度上很大的差别,所以通过改变条件来改变题目的难度,我们可以把这两题放在一起进行变式教学.

三、例题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不要偏离教学目标

运用变式教学法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设置不同变式的时候不能盲目改变条件或结果,弄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出来,浪费时间.数学教师在变式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偏离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2. 应具有代表性

盲目的追求变式数量也是不可取的.本来讲清楚一个问题,只需要两三个有代表性的变式,太多的变式都是在重复讲解,这样就失去了变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意义.

3. 要有比较

要比较不同变式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变式教学的本意.如果教师讲了半天,学生学了半天,最后学生还是一脸茫然,看不出不同变式之间的关联,那么这样的变式教学只是在浪费时间.

参考文献

[1]华志远.一次期中考试命题引发的热议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11):62-64.

8.高中化学变式教学的尝试 篇八

一、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心,它串起了中学化学的各个知识点,可以说高考每道命题均离不开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元素化合物的复习,重在学法的指导和典型知识的归纳、总结,有序储存、检索,并关注各类知识间的渗透,才能提高综合能力,达到运用自如。

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延伸拓宽,产生即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注意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熟练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是解这类化学题的关键。采用变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1.如果在概念的内涵中不仅包括事物的本质特性,还包括了事物的非本质特性,就会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例如: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CaCO3、AgCl不是强电解质,原因是他们把CaCO3、AgCl难溶于水的特性(非本质特性)也包括到强电解质概念的内涵中去了。消除这种错误的有效措施,是多提供包括非本质特性的变式。根据以上的针对性,可以设计如下变式:

【例题解析】:CaCO3、AgCl难溶于水,所以它们不是强电解质,对不对?

变式1:CaSO4微溶于水,所以不是强电解质,对不对?

变式2:浓硫酸是强电解质,稀硫酸是弱电解质,对不对?

变式3:NH3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对不对?

变式4:KMnO4溶液是紫色的,所以KMnO4不是强电解质,对不对?

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变式,使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浓度、溶液的导电性、溶液的颜色等都不是本质特性,所以不能据此就判断电解质的强弱。教师采用这种一题多问形式,可以扩大复习范围,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放射出发散思维的光芒。

2.在概念教学的同时,也要明确概念的应用。化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通过联系实际的变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概念的实践应用,也是对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化学应用意识,例如:在学习胶体概念后,学生普遍觉得胶体很陌生,很抽象。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变式训练:

【例题解析】: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B.悬浊液C.胶体D.乳浊液

变式1:在江河入海口处为什么会形成三角洲?

变式2:豆浆是胶体,豆浆中放入盐卤或石膏,为什么可以制成豆腐?

变式3:血液是胶体,实验时手不慎被划破,为什么可以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

通过这样与实际结合的变式练习,把学生带入真实情景中,拉近了胶体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掌握了胶体的有关知识。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她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必然产生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的求知欲望。

三、在化学理论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教学理论性较强章节时,教师如能精选练习,多角度变换形式进行训练,则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又能使学生触类旁通提高应变能力。笔者在电离平衡的专题复习教学过程中进行如下多视角的变式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随时改变提问方式,推动各层次学生积极地回答。将电离平衡的专题知识设计成一个习题组,以点带面,既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又能在同一板块中将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稀释以及水的电离和离子浓度的排序等多个内容进行复习。通过以上变式分析,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达到拔高的目的。

四、在培养解题思维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

1、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中应用变式教学

要想减轻学生负担,运用变式训练,通过题型的变化,即“一题多变”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远比学生单纯解几道题的意义更大,它的教学价值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了解这类问题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题的思维方法。

【例题解析】:在25℃时,若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之前,该溶液的PH与强碱的PH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优化解法:强酸、强碱中和时若体积比为1:1时,则PH酸+PH碱==14

因为V酸==10V碱,所以C(H+)为1:1时的1/10, PH酸大1,则PH酸+PH碱==15。用这种解法解决该题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启发、引导学生再思考,这一类型的化学问题,其解法有何规律性?强酸、强碱中和时,若体积比为1:1时,则PH酸+PH碱==14.利用这个规律来解决此题,过程简化,速度很快。这个参数点也为解决更多的同类试题制造了“半成品”。

【变式训练】:把PH等于3的硫酸溶液和PH等于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若混合溶液的PH等于7,则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

优化解法:试用以上规律解决此题:若体积比为1:1时,则PH酸+PH碱==14.而此题PH酸+PH碱==13,比14小1,说明“酸浓碱稀”, C(H+)酸==10C(OH-)碱,所以,碱溶液的体积为酸溶液体积的10倍。则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 1:10 。

由此可见,通过变式设计,转换问题的因果关系,改变习题的类型。即采用“一题多变”,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解题思维能力。

2、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应用变式教学

同一道习题,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答,即运用变式教学,通过解题的变式——“一题多解”,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新的解题思路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变式训练。

【例题解析】:用1000ml浓度为1.0mol/L的NaOH溶液吸收0.8molCO2气体,所得溶液中CO32-和HCO3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基本解法:分步计算法

先发生第一步反应:2NaOH+ CO2====Na2CO3+H2O,此时CO2过量,NaOH全部反应,生成0.5mol Na2CO3,剩余CO2的物质的量为0.8 mol—0.5 mol ==0.3 mol;过量的CO2继续发生第二步反应: Na2CO3+H2O+ CO2====2NaHCO3, 此时Na2CO3过量,CO2全部反应,生成0.6mol NaHCO3,剩余的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5 mol—0.3mol ==0.2mol,所以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2 mol:0.6 mol ===1:3。

优化解法1:元素守恒法

从C、Na两种原子个数守恒列方程组,

即 n(Na2CO3)+n(NaHCO3)=====0.8 mol

2n(Na2CO3)+n(NaHCO3)=====1L×1.0mol/L,解方程组得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优化解法2:化学方程式的一步计算法

因为n(NaOH):n(CO2)===5:4介于1:1和2:1之间,所以反应生成物中有Na2CO3和NaHCO3,由二者的比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NaOH+ 4CO2====Na2CO3+ 3NaHCO3+H2O,所以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从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上直接得出答案,

由此可见,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作为在新课标下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因材施教,在化学课堂中精心设计变式教学,继续完善好“变式”教学模式,它不仅把师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最终教会学生怎么学,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发展奠定基础。我相信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改革,不断探究,不断创新,化学教育一定会步入一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9.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九

高中物理概念和高中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高中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

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10.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篇十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宜昌市长阳一中 谢世林整理

【课题】:欧姆定律(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欧姆定律,二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关于欧姆定律,教科书先用演示实验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通过U-I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由斜率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然后定义电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因果关系、适用条件的分析等,得到欧姆定律的公式及表述。这样安排,在实验电路、数据处理、研究思路等方面都较初中有很大提高,也更加科学。对导体伏安特性曲线的研究,尤其是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使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更加深化。

【学生分析】:

在初中学生对欧姆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演示实验部分和理论讲解部分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单位.2.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和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原件和非线性原件,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字图像法处理,培养学生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

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会用姆定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实验方法测绘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难点:

1.根据电路图会实物图的连接,或根据实物图的连接会画路图。

2.理解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思路】:

向学生展示实验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物理应属于一门实验科学。在演示实验和投影片的帮助下逐步得出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定义和表达式。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3

教师: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同一导体的U-I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图倾斜直线。

教师设问2:根据数学知识U-I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讨论:对于同一导体图线的斜率即U与I的比值不变。但A、B导体U与I的比值不同。

教师设问3:U与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的一种什么属性呢?

步骤二:

由步骤一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对于同一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它的电流I的比值不变。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且只与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这个比值可以写成R=U/I.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定义:电压与电流的比值R=U/I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

① 让学生将上式变形得I=U/R ② 让学生说明I与U、R的关系:I与U成正比、与R成反比,从而得出欧姆定律。③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欧姆以及欧姆定律的建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 想品德教育。

教师设问4: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R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呢?为什么?引导学生回忆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的特点。例如E=F/q。再一次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得出电阻的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姆,符号Ω。常用的单位哦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 1KΩ=103Ω;1MΩ=106Ω

教师设问5:1Ω的物理定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在某段导体两端加上1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Ω。所以1Ω=1V/A.4 ④ 让学生通过预习材料总结出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 液。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电阻电路不适用。在此强调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的特点。

教师设问6:除金属导体A、B外,像晶体二极管这种半导体、气体导体的U-I图像是否也是一条直线呢?

步骤三:

⑤ 再次回到步骤一的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给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下定义:以纵轴表电 流I,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I-U图像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教材图2.3-3所示。教师设问7: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师生讨论: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k=I/U=1/R,图像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小。再引导学生分析出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而对于气体导体、半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一条直线。如教材图2.3-5所示。

⑥ 由学生得出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叫线性元件;导体的伏安特 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

教学总结

1欧姆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是在金属导体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电压U、电流I和电阻R必须是属于同一导体。

2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它的适用条件。

3应充分理解电阻的定义以及定义式R=U/I,并明确R与U、I无关。

4本节难于理解的就是导体伏安特性曲线,要掌握几种比较常见的伏安特性曲线。课后作业:教材课后练习1、3.【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得出的规律,通过和学生互动做实验效果较好。边做实验边得出结论比较轻松,易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接受。有不足的地方是本节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环节更为紧凑,这样节省出一些时间可做些当堂练习,或再测一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上一篇:汽车评估方法下一篇:好朋友-四年级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