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平衡复习教案

2025-02-07

化学反应平衡复习教案(精选11篇)

1.化学反应平衡复习教案 篇一

第四讲

.化学平衡

一、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我们根据什么可以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任意可逆反应: mA+nB

pC+qD,是否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①正逆反应速率相等;②平衡混合气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不变。)例1 在恒温下,密闭容器中的可逆反应:2SO3(气)确定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单位时间消耗1molSO3同时生成1molSO2 C.单位时间消耗1molSO3同时消耗1molSO2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

例2 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不能表明可逆反应A(固)+2B(气)C(气)+D(气)ΔH<0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CD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D.反应放出的热量 【小结】化学平衡的判断(标志)1.从反应速率:v正 = v逆

来判断。

①正逆反应的描述:

同一物质

消耗和生成 反应物和生成物

消耗或生成 ②速率相等:

同一物质

速率的数值相等

不同物质

速率的数值与系数成正比即相等 2.从混合气体中成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或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来判断。

3.从容器内压强、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反应的热效应不变等来判断,与可逆反应中m+n和p+q是否相等,容器的体积是否可变,物质的状态、反应过程中有无明显的热效应等因素有关,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SO2(气)+O2(气)可用来 1

二、同一平衡状态

1.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出发,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哪些条件有关?

例1 可逆反应3H2+N2 2NH3,在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500℃Fe为催化剂,三种不同的初始态:①3molH2、1molN2,②2mol NH3,③1.5 mol H2、0.5 mol N2、1mol NH3,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NH3的体积分数是否相同?(三种不同的起始态的平衡混合体系中NH3的体积分数相同。)

例2 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A(气)+B(气)2C(气)。已知加入1mol A和2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amol C,此时在平衡混合气体中C的摩尔分数为R。若在相同的条件下,向同一容器中加入2mol A和4mol B,达平衡后的C物质的量为多少?此时C在平衡混合气体中的摩尔分数与R的关系?(C的物质的量为2a mol,C在平衡混合气体中的摩尔分数与R相等。)【小结】

1.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只与反应的条件有关,与反应的过程无关。2.在相同温度和相同体积的容器中,同一可逆反应:mA+nB

pC+qD 当m+n≠p+q,由不同的起始态均转换为从正反应开始的起始态,若反应物的浓度完全相同,则达到平衡时,为同一平衡状态;

当m+n=p+q,由不同的起始态均转换为从正反应开始的起始态,若反应物的浓度比完全相同,达到平衡时,则为同一平衡状态。

三、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

什么是勒沙特列原理,在化学平衡中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讨论题:在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nA(气)+mB(气)态(已知n+ m>p,),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pC(气)ΔH>0处于平衡状①升温,[B]/[C]的比值变小

②降温时体系内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变小 ③加入B,A的转化率增大

④加入催化剂,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不变 ⑤加压使容器体积减小,A或B的浓度一定降低 ⑥若A的反应速率为vA,则B的反应速率为vAn/m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对于其他平衡体系,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勒沙特列原理是否适用呢?

例题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石灰乳悬浊液存在下列平衡:Ca(OH)2 当向悬浊夜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溶液中Ca数目减少

B.Ca浓度增大 C.溶液pH保持不变

D.溶液pH增大

四、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2+

2+

Ca+2OH,2+-在复习化学平衡的计算时,除了常规的计算方法,还应具备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以及常用的解题方法。1.极值思想

例题: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的量相同的NO和O2混合,发生如下反应:2NO+O2 2NO2

2NO2,N2O4,所得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为40%,则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是A A.49.6

B.41.3

C.62

D.31 2.代换思维

例题:在一真空的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盛有1molPCl5,加热到200℃时发生如下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反应达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分数为M%。若在同一温度和容器中,最初投入的PCl5是2 mol,反应达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分数为N%,则M和N的正确关系是B A.M>N

B.M<N

C.M=N

D.无法比较

【启示】当需要比较两个相同的可逆反应的不同平衡状态时,即可采用这样的代换思维方法: ①转换为平衡移动问题;

3.差量方法

例题: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混合气中NH3的体积分数为25%,若反应条件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的比值是 A A.1/

5B.1/4

C.1/

3D.1/2 【启示】可逆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反应过程中是按反应式各物质的系数比变化的,所以差量法经常应用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

五、综合问题 例题:在一容积固定的反应容器中,有一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两侧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可逆反应。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 A、B和C均为4.0mol,D为 6.5mol,F为2.0mol,设E为xmol,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并且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的正中间位置。

①若x=4.5,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______方向进行,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的取值范围为____。(体积缩小的方向进行,3.5<x<7.0。=

②若x分别为4.5和5.0,则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反应达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______,其理由是______。(温度肯定不同,所以左侧中的气体A的物质的量也肯定不同。)【启示】解化学平衡综合题,应围绕着化学平衡概念,应用平衡的基本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精选题

一、选择题

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气)+3B(气)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生成a molA,同时生成 3a molB C.A、B、C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D.A、B、C的分子数比为1∶2∶3 2.在一真空容器中,充入10molN2、30molH2,发生如下反应:N2+3H2 2NH3,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25%。若在同一容器中,在相同温度下,向容器中充入NH3,欲使达到平衡时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与上述平衡时相同,则起始时NH3的物质的量和达平衡时NH3的转化率为

A.15mol 25%

B.20mol 50%

C.20 mol 75%

D.40mol 80%

3.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2A(气)+B(气)

x C(气),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0.6 molA,0.3molB和1.4 molC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也为w%,则x的值

A.

B.2

C.3

D.4

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4.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进行以下反应: H2(气)+Br2(气)

2HBr(气),已知加入1molH2和2mol Br2时,达到平衡后生成a molHBr。在相同条件下,起始加入H2、Br2、HBr分别为x、y、z(均不等于0),如果仍保持平衡时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变,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x、y、z应满足的关系是4x+z=2y B.达平衡时HBr物质的量为(x+y+z)a/3 mol C.达平衡时HBr物质的量为 a mol D.x、y、z应满足的关系为x+y=z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气)B(气)+xC(气),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了p%,若此时A的转化率为a%,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若x=1,则p>a

B.若x=2,则p<a C.若x=3,则p=a

D.若x=4,则p≥a

6.已知反应3A(气)+B(气)C(固)+4D(气)+Q,图2-14中a、b表示在一定条件下,D的体积分数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若使曲线b变为曲线a,可采取的措施是 A.增大B的浓度

B.升高温度

C.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加压)

D.加入催化剂

7.在CuCl2水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u(H2O)4]2++4Cl-

[CuCl4]2-+4H2O,能使黄绿色氯化铜溶液

蓝色

黄绿色 向蓝色转化的操作是

A.蒸发浓缩

B.加水稀释

C.加入AgNO3溶液

D.加入食盐晶体 8.在接触法制硫酸中,进入接触室的气体组成为(体积分数)SO27%、O211%、N282%。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77%,则平衡时气体总体积是反应前的 A.38.5%

B.77%

C.6.4%

D.97.3%

9.一定条件下,在2SO2+O2 2SO3(气)的化学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分别是2.0mol·L-

1、0.8mol·L-

1、2.4 mol·L-1,则O2在反应初始时的浓度可能是A.0.8~2.0 mol·L-

1B.0~2.0mol·L-1 C.0~0.8mol·L-1

D.无法确定

10.在800℃时,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CO(气)+H2O(气)若此时再加入0.02mol·L-1的H2O(气),重新达到平衡时,H2平衡浓度为 A.0.0025 mol·L-1

B.0.0075 mol·L-1 C.0.010 mol·L-1

D.0.015 mol·L-1

二、非选择题

11.下列平衡体系均有颜色,改变条件后,平衡怎样移动?颜色怎样变化?(1)2NO2(气)N2O4(气)+57 kJ,迅速加压:平衡______,颜色______。

CO2(气)+H2(气),已知CO和H2O(气)的初始浓度为0.01mol·L-1时,H2平衡浓度为0.005mol·L-1。加热:平衡______,颜色______。(2)2HI(气)=H2(气)+I2(气)-Q 加压:平衡______,颜色______。加热:平衡______,颜色______。加氢气:平衡______,颜色______。

12.在某条件下,容器中有如下平衡反应:A+4B 均为 a mol,而D的物质的量为 d mol。

2C+D+Q此时,A、B、C的物质的量(1)改变a的取值,再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以使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并限定达到新平衡时,D的物质的量只允许在 d/2到 2d之间变化,则 a的取值范围应是_______(用a和d的关系式表示)。

(2)如果要使本反应重新建立的平衡中,D的物质的量只允许在d到2d之间取值,则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从下面列出的选项中选择)。

A.升高反应温度

B.增大反应容器内的压强 C.增大反应容器的容积

D.降低反应温度 E.减小反应容器内的压强

F.减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13.若温度为830K时,下列可逆反应及其平衡具有某些特殊性。CO+H2O

H2+CO2,若起始浓度[CO]=2mol·L-1,[H2O]=3mol·L-1,反应达平衡时,CO转化为CO2的转化率为60%;如果将H2O的起始浓度加大到6mol·L-1,则CO的转化率为75%。请注意上述有关数据,总结出其中规律。填写以下空白:

设830K时,起始浓度[CO]=a mol·L-1,[H2O]=b mol·L-1,达平衡时[H2]= cmol· L-1。(1)当b不变时,a减小,重新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______ ;H2O转化率_______。(2)当a=5,c=20/9时,b=______。

(3)当a=b时,c/a= ____。

(4)用以表示a、b、c之间的关系的代数式____。答 案

一、选择题

1.A、C

2.C

3.B、C

4.A、B

5.B、C

6.C、D

7.B、C提示:从图象看,改变条件只加快反应速率,不使平衡发生移动。

8.D提示:采用差量法计算。

9.B提示:采用极值思想来确定取值范围

10.B

二、非选择题

11.(1)向右移动

先深后浅

向左移动

变深(2)不移动

变深

向右

移动

变深

向左移动

变浅

12.(1)a>4d(2)D提示:可以将题中的平衡看作是新平衡的起始态,按照题中给出的D的物质的量变化范围的下限(d/2)和上限(2d)来分别讨论。讨论时应注意平衡移动的方向,由哪一种物质来确定a的取值。13.(1)提高降低(2)4(3)0.5(4)c/a+c/b

2.化学反应平衡复习教案 篇二

关键词:高考复习;平衡;速率;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24-01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任何一科的学习都不再知识单纯的知识的学习,而应该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这也是其作为高考的重要考点的原因吧。在高中化学中,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历来都是学生最难理解又最容易遗忘的,特别是有关平衡的判断,速率与平衡移动的关系等不仅是化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它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 常常困扰着学生。

笔者根据高考复习经验,斗胆把自己对这两个难点的复习策略拿来分享一下。

一、化学平衡的判断

要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化学平衡。简单理解就是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极限,好像停止了,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真的停止,而是达到了动态平衡。

从定义上我们知道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而平衡的判断标准只有两个:一是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二是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不再变化。但是考试时它常常会变化出不同的说法,不同的物理量来考查,这时很多的同学就会迷糊了,这时我们必须牢记以上两个判断标准。

1、判断标准一即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同一个反应是可以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固体和纯液体除外),且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但是一定注意没有特别说明,所有速率都指正反应速率。因此,如果描述为速率判断平衡与否的一定要体现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同一物质的一定要体现相等,不同物质的一定与方程式的计量数成比例。

比如:一定条件下,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氮气和氢气,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 2NH3(g)。

下列描述可以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1)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 N2(g)时,生成2amol NH3(g)(消耗N2(g)生成NH3(g)均指正反应,没有体现出逆反应,不能判断)。

(2)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 N2(g)时,同时消耗2amol NH3(g)(有体现正反应和逆反应,有体现等,可以判断)。

(3)3v(N2)=v(H2)(没特别说明都指正反应,没有体现出逆反应,不能判断)。

(4)3v正(N2)=v逆(H2)(有体现正反应和逆反应,有体现等,可以判断。注意速率乘积的把它转化成比值关系不容易出错)。

2、判断标准二即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不再变化

这个就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物理量,而该标准的关键则在于不再变化,简单的说就是“变化的量不再变化”。因此你必须先判断当反应朝某个方向进行时(通常可以考虑正向),该物理量是否变化,只有会变的物理量才可以用于判断平衡。同样对于上述合成氨反应。

(5)当N2(g)、H2(g)、NH3(g)浓度之比为1︰3︰2(没有体现不再变化,不能判断)。

(6)当N2(g)转化率达到最大(转化率是个变量,达到最大就不再变化,可以判断)。

(7)当NH3(g)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可以判断)。

(8)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再变化(可以判断)。

(9)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再变化(不能判断)。

此外针对不同的反应,可能还会有颜色、温度等其它的判断,在这些判断中压强和气体密度是相对较难的。如果恒温恒容,压强与气体物质的量有关,只要分析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关系就好,同样,密度则关键看气体总质量是否会变。合成氨的反应反应物气体计量数和为4,生成物为2,不同,当反应正向进行时,压强会逐渐减小,压强可用于判断。而这个反应因所有物质都是气体,气体总质量一定不变,因此密度是个不变量,不可用于判断。所以在利用压强和密度进行平衡状态的判断中一定要根据具体反应特点来确定。

总而言之,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一定要理解好,用好以上两个判断标准。

二、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

平衡移动的方向可以利用条件改变后反应速率的变化或利用平衡常数的计算式进行推断,这里主要介绍平衡移动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首先确定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当外界条件改变时,速率可能改变,而平衡的移动取决与正逆反应的速率关系,所以速率改变,平衡不一定移动,但平衡移动则一定是速率变化的结果。且速率改变后,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v(正)=v(逆),平衡不移动,v(正)

其次一般来说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

1、浓度通常指改变一种物质浓度(固体纯液体除外),在改变条件的瞬间,反应物浓度影响正反应速率,生成物浓度影响逆反应速率,且浓度增大,速率加快,浓度减小,速率减慢。比如,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此时v(正)=v(逆),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固体纯液体除外),在这瞬间,v(正)突然增大,v(逆)不变,导致v(正)与v(逆)不再相等,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改变其它浓度一样分析。

2、压强(一般指的是压缩容器体积)当然就只针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而且压强增大,所有速率增大,压强减小,所有速率减慢,只是增大减小幅度的不同而已。如果变化之后仍有v(正)=v(逆),平衡不移动。当然这个变化的大小我们可以借助平衡常数来推断(如有学习瞬时速率的也可以用瞬时速率来推断)。通过推断,得出压强增大,速率增大,平衡向反应气体减少方向移动,压强减小,速率减小,平衡向气体增多方向移动。当然,对于前后气体相等的反应,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性、深刻性和整体性,要证明的不等式右端与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很像,而等式的左端又可以是表示点到原点的距离,经过审题中的这样一系列的思考可以把这道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相结合,进而求解。

3、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式非常的单一枯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不起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在高一数学起始教学阶段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更加的灵活的为学生展示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

具体举例:比如在学习必修3第三章的几何概型这部分知识时,过去老师只能让学生看着课本上的素材学习,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老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选取一组数据,为学生展示几何概型的相关知识。

高一数学起始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充分分析产生问题的本质原因,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来开展高一数学起始教学,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鸣英.培养高一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3,

[2] 李 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浅谈高一数学起始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

3.化学平衡教案 篇三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科学思想: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科学方法:加强新知识的运用,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4?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第9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

2NO2 N2O4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mol I2与0.02mo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 引导学生分析:

I2+H2(气) 2HI

c始/mol/L 0.01 0.05 0

c变/mol/L x x 2x

c平/mol/L/ 0.015

0+2x=0.015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0.0075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 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

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 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思考并分析:

CO+H2O CO2+H2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2+3H2 2NH3

△n(始)100 300 0

△n x 3x2 x

n(平)100-x300-3x 2x

(mol)

x=40mol

n(N2)平=100-x=100-40

=60mol

n(N2)平=300-3x=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2+3H2 2NH3 △n

1 2 2

x 2x 2x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H2+I2 2HI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 mol H2同时生成2n mol 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4.化学平衡图像的教案 篇四

【1】图像分析步骤:

一看面(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含义 二看线(线的走向与变化趋势) 三看点(起点、拐点、终点)

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等)

五看量的变化(转化率、浓度、温度、压强等)

【2】图像分析方法:

1、 先拐先平,数值大 2、 定一议二

一、浓度—时间图像

例1.图2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 的变化情况,t1是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

(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2)反应物的转化率是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二、速度-时间图像

2、下图是可逆反应A+2B 的情况。

反 应

速 率

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

由图可推断:

⑴正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⑵若A、B是气体, D的状态是 。

三、速率—压强(或温度)图像

3、下列各图是温度或压强对反应2A(s)+2B(g)

2C(g)+D(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

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正确的图象是( )

V

V

V正

V逆 T

B

T

V逆

V正

V逆

1

v

V V逆

V正

V正

A C

P

D

P

四、转化率(或产率、百分含量)----时间图像

4

?m+n p+q ?正反应 热

t

五、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温度(或压强)图像: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M(g)+N(g) R(g)+2L,在不同条件下R的百分含量R%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六、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温度(压强)图像

6、可逆反应2A+B 2C(g)(正反应放热),随温度变化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和B可能都是固体 B.A和B一定都是气体

C.若B为固体,则A一定是气体 D.A和B不可能都是气体 E. A和B可能都是气体

其他:

7、对于mA(s)+nB(g)

度下B的百分含量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m+n

p (C)x点的状态是v正>v逆 (D)x点比y点的反应速度慢

p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

5.化学反应平衡复习教案 篇五

第四单元 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预习】

1、 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新课学习】板块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探究】

1、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我们曾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如氯化银、硫酸钡就属于难溶物。那么,它们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

2、请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1)将少量AgCl(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取上层清液2 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3、请分析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 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

2、特点:

【巩固练习】:分别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

BaSO4

CaCO3

【交流与讨论】根据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讨论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决定因素):

讨论:对于平衡AgCl(S) Ag+(aq) + Cl-(aq) 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

2、外因:

板块二、溶度积常数

【交流与讨论】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归纳整理】二、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1、定义

2、表达式:

3、意义:

4、特点:

【当堂巩固】:

1、写出难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积的表达式。

2、将足量AgCl分别溶于下列试剂中形成AgCl饱和溶液 ① 水中②10mL 0.1mol/L NaCl溶液③5mL 0.1mol/L 的MgCl2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5、溶度积的应用:

a、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

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7.1x10-9,求饱和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在c(I-)=0.1mol/l的溶液中,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

b、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例2:已知298K时Mg(OH)2的Ksp = 5.61×10-12,求其溶解度S(设溶液密度为1g/L)。

c、已知离子浓度求溶度积:

例3:已知298K时AgCl在水中溶解了1.92×10-3gL-1达饱和,计算其Ksp。

d、利用溶度积判断离子共存:

例4:已知298K时,MgCO3的Ksp=6.82x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

c(CO32-)=0.0001mol/L,此时Mg2+和CO32-能否共存?

6、离子积与溶度积规则

7、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a.判断是否产生沉淀

例1. 将5ml 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 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时,有无砖红色Ag2CrO4沉淀生成?(已知该温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

例2:取5ml0.002molL-1 BaCl2与等体积的0.02molL-1Na2SO4的混合,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有,计算Ba2+是否沉淀完全[即c(Ba2+ )<1*10-5molL-1] (该温度下BaSO4的Ksp=1.1×10-10.)?

b.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溶解

例3.室温下,将1.0g氯化银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银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银Ksp=1.8x10-10 )?

c.判断沉淀是否能够转化

例4. 室温下,向10ml饱和氯化银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的KI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银沉淀 (25℃氯化银Ksp=1.8x10-10 ,碘化银Ksp=8.5x10-17)?

6.化学反应平衡复习教案 篇六

一、物体的受力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即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2.按顺序找力

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4.需要合成或分解时,必须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二、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为零;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理解:对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不要认为只有静止才是平衡状态,匀速直线运动也是物体的平衡状态.因此,静止的物体一定平衡,但平衡的物体不一定静止.还需注意,不要把速度为零和静止状态相混淆,静止状态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速度为零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而物体速度为零可能是物体静止,也可能是物体做变速运动中的一个状态,加速度不为零。由此可见,静止的物体速度一定为零,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因此,静止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总之,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它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它一定处于非平衡状态

三、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共点力——几个力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F合=0或Fx合=0,Fy合=0 3.判定定理

物体在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则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教学反思

7.九年级化学 盐 复习教案1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对盐的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⑵.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以及巩固CO32-的检验方法。⑶.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重点: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方法: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活动与探究一】复习生活中常见的盐

【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与探究二】盐的化学性质

回忆与再现:盐的化学性质

1、盐(溶液)+金属——新盐+新金属

2、盐 +酸--------新盐+新酸

3、盐(溶液)+ 碱(溶液)-----新盐+新碱

4、盐(溶液)+ 盐(溶液)-----两种新盐

【练习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活动与探究三】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类别

1、复分解反应能不能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有无沉淀、气体或水。

2、盐与碱反应时,反应物中盐和碱必须可溶。

3、盐与盐反应时,反应物中盐和盐必须可溶。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物质类别:

1、酸 + 碱 —— 盐 + 水

2、盐 + 酸-----新酸 + 新盐

3、盐(溶液)+碱(溶液)-----新盐+ 新碱

4、盐(溶液)+ 盐(溶液)-----两种新盐

【练习3】练习2发生的反应中哪些属于复分解反应?写出其反应规律。

【活动与探究四】复习问题:①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②粗盐提纯的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玻璃棒的作用和目的)

【巩固深化】

1.学生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2.课堂练习: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8.桑建强:高考化学复习教案4 篇八

桑建强:20高考化学复习教案(4)

课题1 盐类的水解规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实质。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会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以碳酸钠溶液为例,了解多元弱酸盐的分步水解。   发展要求:用实验测得常见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能用电离和水解理论解释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说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不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现象联系相关化学知识理解溶液的酸碱性概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激发探求未知知识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书写盐类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难点:书写盐类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三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讨论法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用品 课型:新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思考:以水的电离平衡为基础,说明HCl、NaOH 的水溶液为什么分别显示酸性和碱 性? [师]酸的水溶液显酸性,碱的水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于水后是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 [活动与探究]书p74,用pH试纸检验下列溶液显酸性、碱性、中性?  (1) NaCl  (2)Na2CO3  (3)NH4Cl  (4) CH3COONa   (5) AlCl3  [结论]CH3COONa 、Na2CO3 的溶液显碱性、NH4Cl、AlCl3 的溶液显酸性、NaCl 的 溶液显中性。 [探究问题1]试用归纳法找出盐的类型与盐的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学生活动]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及推理,见ppt [探究问题2]为什么上述不同类型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 [思考]CH3COONa是什么类型的电解质?它在水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其水溶液中存在哪些 微粒?这些微粒能相互反应吗?若反应,结果怎么样? [学生活动]  CH3COONa  ==  CH3COO_ +Na+   + H2O  H+  + OH_   CH3COOH CH3COONa + H2O CH3COOH + NaOH CH3COO -  + H2O  CH3COOH + OH- 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Na+ > CH3COO- > OH_ > H+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氯化铵在溶液中的变化: NH4Cl  == NH4+ + Cl- + H2O  OH-  + H+   NH3.H2O NH4Cl +H2O NH3.H2O + HCl NH4+ +H2O  NH3.H2O + H+ 溶液中离子浓度: Cl- >NH4+ > H+ > OH- [板书]一、盐类的水解 1、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 类的水解。 [探究问题3]结合盐类水解的定义,探究下列问题: ⒈从盐的组成角度分析盐类水解的条件、实质是什么? ⒉盐类水解反应与中和反应的关系如何?反应程度如何? [板书]2、对概念的理解 ①水解的条件:生成弱电解质 ②水解的实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 促进了水的电离。 ③水解反应与中和反应的关系:   ④特点: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较大,是放热反应;水解反应进行的程度较小,是吸热反应。 [师]醋酸钠在溶液中的变化实质:弱酸根离子 + 水  弱酸 + 氢氧根离子 氯化铵在溶液中的变化实质:弱碱阳离子 + 水 弱碱 + 氢离子 NaCl =   Na+ + Cl- H2O OH-+ H+   不反应 结论:所加的盐中必须有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才能发生水解。 [讨论]根据表格(见ppt)归纳盐类水解的规律 [板书]二.、盐类水解的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条件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结果 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 ―程度 [提问]碳酸钠如何水解?(书p76) 多元弱酸根的水解分步进行。   [交流与讨论]实验测得NaHCO3溶液的pH>7,请从电离和水解两方面分析导致NaHCO3溶 液显碱性的原因。 NaHCO3既能电离,又能水解,其水解程度要大于电离程度,所以溶液显碱性. [师]弱酸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决定于酸式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显酸性:NaHSO3、NaH2PO4 、NaHS等. 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显碱性:NaHCO3、Na2HPO4等. [探究问题4]如何书写盐类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及其离子方程式? [板书]三、盐类水解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 符号,不写“=”符号。 2、找出盐类组成中会发生水解的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 子方程式. 3、盐类水解的程度一般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和气体,不用“↓”、“↑”符号,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写成分解产物的形式。 4、多元弱酸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水解为主,水解方程式一般只写第一步;多元弱碱盐的 水解不分步书写。 5、书写中应注意电荷守恒与质量守恒。 [学生活动]问题解决,书p76 [课堂练习]      

9.高中化学 原子结构复习教案 篇九

学法指导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也能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本章学习重点是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和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和同位素的考点,常以重大科技成果为题材,寓教于考,突出教育性与实践性。近几年的命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关于原子的组成及各粒子的关系;

2.分子、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数的比较;

3.已知同位素质量数和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求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

4.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试题大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模式也较为稳定。由于原子结构的发现源于物理学中α粒子的运动实验,无疑,原子结构成了理化学科间综合的素材。预计这一知识会成为“3+X”综合测试命题的依据。

1.原子的组成和三种微粒间的关系

A 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电荷数: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电子云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很小,带负电荷;②运动的空间范围小(直径约为10-10 m);③高速运动。

(2)电子云的概念:原子核外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是没有确定的轨道的,就好像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这种“带负电荷的云雾”称之为电子云。电子云密集(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多)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多;反之,电子云稀疏(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少)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最外层电子数 <4 >4

得失电子趋势 较易失 较易得

元素的性质 金属性 非金属性

(2)阳离子:Mg2+、Na+、Al3+、NH4+、H3O+

(3)阴离子:N3-、O2-、F-、OH-、NH2-。

2.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 H

(2)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

(3)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Be、Mg、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l。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1。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S :

(9)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10.化学反应平衡复习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并能准确、简捷地使用化学用语表达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

2.深入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用语和化学量进行思维和综合演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规范书写化学用语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及熟练书写和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及熟练书写。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

(一)(二)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

[关键知识点拔]

(一)(二)化学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三)化学方程式

(四)化学量

[典型例题讲解]

例1.按要求用正确的化学符号表示:

(1)1个氮分子____(2)2个氢原子____

(3)3个钠离子____

(4)4个水分子____(5)3个亚铁离子____(6)n个硫酸根离子____

(7)m个氢氧根离子____(8)+2价的镁元素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化学用语的书写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看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只有分清所表达的对象后,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就能完整地表达意义。

答案:(1)N2

(2)2H

(3)3Na+(4)4H2O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5)3Fe2+(6)nSO

(7)mOH-(8)Mg+2

例2.下列符号只有微观意义的是()

A.N

B.O2

C.Fe

D.2N

[解析]元素符号的意义有两点:(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前者属于宏观意义,后者属于微观意义。N表示氮元素(宏观);又表示一个氮原子(微观)。Fe的意义:(1)表示物质铁(宏观);(2)表示铁元素(宏观);(3)表示一个铁原子(微观)。O2的意义:(1)表示氧气(2)表示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均为宏观意义);(3)表示一个氧分子(4)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均为微观意义)。2N仅有微观意义,表示2个氮原子。

答案:D

例3.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Ca2+ B.NO2 C.2NO D.E.①表示分子个数的是____

②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____ ③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____ ④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___ [解析]对化学用语表示意义的正确理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答案:①C ②A ③D ④B

例4.一个CO分子的质量为akg,其中氧原子质量为bkg,若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标准,则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作为

A.B.C.D.[解析]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而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所以相对分子质量也是以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用分子质量除以它所得的值,因此可先求出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碳原子的质量=akg-bkg,则CO的相对分子质量。答案:B

例5.大运河岸边某化工厂甲、乙两车间排放的废水中分别含有较多量的Na2CO3和有毒物质CuSO4。两车间排放的废气中含有较多的SO2等有害气体。环保部门建议选用生石灰、铁屑和水等廉价易得的原料,综合治理上述污染,并回收得到的铜和亚硫酸钠等有用物质。写出实现上述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书写化学方程式关键要从分析废水,废气中所含物质(CuSO4、Na2CO3、SO2)与所给原料(铁屑、生石灰、水)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入手,同时考虑最终能否得到所需的副产品Cu和Na2SO3。

答案:Fe+CuSO4=Cu+FeSO4

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SO2+2NaOH=Na2SO3+H2O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B.2FeCl3+3Mg(OH)2=2Fe(OH)3+3MgCl2

C.Fe+2AgCl=FeCl2+2Ag

D.2.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的是()

A.Al

B.N2

C.Cl

D.H

3.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氢氧化钠、纯碱、Na2CO3

B.硫酸铜晶体、胆矾、CuSO4

C.消石灰、生石灰、Ca(OH)2

D.氯化钠、食盐、NaCl

4.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某元素的一个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46.6

B.56

C.56g

D.9.288×10-26kg

5.元素R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错误的是()

A.R(OH)2

B.RCl3

C.R2(SO4)3

D.R2O3

6.现有化学反应:,其中化学计量数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A.2z=x

B.3x=ω

C.2x=z

D.y=2z+ω

二、填空题

1.说明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

2HCl____ 2H____ Fe2+____

____ 2H2O____ 2S2-____

2.从H、O、C、Cl、S、Na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下列类型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各举一例)

(1)酸性氧化物____

(2)碱性氧化物____

(3)无氧酸盐____

(4)含氧酸____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6)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

3.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

(2)水通电分解过程中的最小粒子____

(3)构成硫酸钠的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

(4)保持酒精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

(5)在氧化铝中铝显+3价____

(6)两个铵根离子____

(7)同种元素表现出两种化合价的物质____

(8)氩气____

4.一个SO2分子的质量为akg,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bkg,若以氧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则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5.请从大理石、氯酸钾、盐酸、氢气、锌粒、二氧化锰、氧化铜等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质,按下面的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1)有气体产生的置换反应____

(2)有金属单质生成的反应____

(3)有助燃性气体产生的反应____

(4)有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产生的分解反应____

6.火柴是生活必需品,火柴头上的深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钾、二氧化锰、硫和硫化锑(Sb2S3),火柴盒侧面涂有一层红褐色物质(红磷和玻璃粉)。划火柴时,发生氧化反应引燃木条。试写出其中四个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一种氧化剂在一种催化剂作用下,借助于摩擦,产生热量放出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O2和Sb2S3反应生成Sb2O3和S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褐色物质与O2反应,并产生白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硫与氧气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综合测试参考答案。

一、1.D 2.A 3.D 4.B 5.A 6.BC

二、1.两个氯化氢分子;两个氢原子;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铁元素显+2价;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两个硫离子,每个硫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2.(1)CO2或SO2、SO3

(2)Na2O(3)NaCl或Na2S

(4)H2CO3或H2SO4、H2SO3

(5)H2O(6)CH4

3.(1)Al

(2)H、O(3)

(5)

(4)C2H5OH(6)2NH

(7)NH4NO3(8)Ar

4.5.(1)Zn+2HCl=ZnCl2+H2↑

(2)

(3)

(4)

6.(1)

(2)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用心 爱心 专心121号编辑

(3)

11.化学反应平衡复习教案 篇十一

第四单元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第一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第四单元。它包含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含溶度积)(第一课时)及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第二课时)两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电离理论中的一部分。此部分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内容标准为: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考纲要求为: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不要求计算)。所以,总的看来,总体难度不大,在教学中,首先应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适当控制内容的深广度和份量。

由于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较多,加上学生已经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相关知识,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中,学生将继续应用化学平衡的观点研究新的一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初步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完善学生对与沉淀相关的生成、溶解、转化过程的认识,深刻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二、指导思想与设计思路

理论研究的作用是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体现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变化过程涉及的原理较多,只有揭示其过程的本质,掌握变化的规律,才能形成较好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学生才能基于一般原理,解决多样化的具体问题。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并重。重视学习过程的作用,本节课首先运用实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然后采用类比思想,形成沉淀溶解平衡的模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利用K与Q的关系顺利过渡到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关注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行为,初步认识难溶电解质存在的溶解平衡及其特征,理解KSP的含义及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常见实例引课,结合实验探究,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行为。通过沉淀的生成、溶解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状态的存在,树立对立统一的思想,激发求知的兴趣和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创新的品质。化学学习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2.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沉淀

溶解”的平衡。

(2)难点:通过探究认识难溶电解质的化学行为以及在水溶液中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并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进行分析。

(3)突破方法:演示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幻灯片][知识回顾]

1、什么是溶解度?你如何理解溶解度?

2、请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以下问题,并说明溶解的可逆性。

(1)NaCl在水溶液里达到溶液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溶解与结晶平衡:“逆、等、定、动、变”)

(2)已知: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变化不大。则要使NaCl饱和溶液中析出NaCl固体,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加热浓缩或降温结晶等)

(3)在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或通入HCl气体有何现象?(有晶体析出)

3、根据上述[交流与讨论]回答:什么是溶解平衡?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溶解平衡的实例。(气体的溶解与挥发平衡:如汽水、啤酒、氨水、氯水;易溶物质的结晶与溶解平衡等)

[幻灯片][问题1]易溶物质形成饱和溶液时,存在着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物质是否也存在着溶解平衡呢?

[幻灯片][探究实验]向0.1mol·L1 AgNO3 溶液中逐滴加入略过量的0.1mol·L1NaCl溶液,即

-不再观察到产生沉淀为止。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白色沉淀

Ag+ Cl = AgCl↓)+

-[幻灯片][问题2]此实验后的溶液中还有Ag+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幻灯片][信息提示]已知Ag2S是一种比AgCl更加难溶的黑色沉淀物,如溶液中c(Ag)=10-17

+mol·L-1时,只要加入含c(S2)=10

-16

mol·L

1的溶液,即可出现Ag2S黑色沉淀。

-[幻灯片][探究实验]取上述实验的上层澄清溶液,加入1.0mol·L1Na2S溶液。观察现象。(出现了黑色沉淀!)

[学生归纳]黑色Ag2S沉淀的生成,说明了实验后的上层澄清溶液中还有Ag+。

[教师总结]实验结论:Ag+和Cl的反应并没有进行到底,即该反应存在着限度,说明反应具

-有可逆性。因此,严格来讲, 两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写作: Ag+ Cl化学学习

+-

AgCl

更为科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学的表示为: Ag(aq)+ Cl(aq)+

AgCl(s)[幻灯片][学生活动1]阅读P87—88(第一段),并依据模仿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原理,讨论Ag+和Cl的反应没有进行到底的理论依据,归纳总结溶解沉淀平衡的-特征。

[幻灯片][学生活动2]阅读P88第二段和以下材料,进一步认识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存在。[材料]物质的溶解性

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但难溶电解质与易溶电解质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一般来说,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为易溶,介于1g-10g之间的为可溶,介于0.01g-1g的为微溶,小于0.01g的为难溶。

溶解度表中的“不溶”就是指难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尽管很小,但不可能为0。

所谓沉淀完全,在化学上通常指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1。

-[幻灯片][学生活动3]完成以下习题,并归纳定量判断沉淀溶解是否平衡的方法。1.写出Ag2S、Fe(OH)3溶度积表达式。

2.若取10mL 0.01mol·L1NaCl溶液,加入0.1mL 0.01mol·L1AgNO3溶液,是否有AgCl沉-

-淀?若有沉淀,Ag+沉淀是否完全?(已知KSP(AgCl)=1.8×10-10,又已知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1时,认为沉淀完全。)

[幻灯片][归纳总结] [板书]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一、溶解度: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最大的质量。常见的溶解平衡:气体溶解平衡、易溶物的溶解结晶平衡等

二、沉淀溶解平衡 定义:

特征:“逆、等、定、动、变”

实验1:Ag+Cl = AgCl↓

Ag(aq)+ Cl(aq)+-

AgCl(s)Ag2S(s)实验2:2Ag+S2 = Ag2S↓

2Ag(aq)+ S2(aq)+-

-实验结论:沉淀的反应存在着限度,反应具有可逆性,即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

三、溶度积KSP 1.表达式

2.沉淀溶解平衡的定量判别:浓度积Qc Qc=KSP

饱和,即达沉淀溶解平衡 化学学习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Qc>KSP

过饱和,析出固体 Qc

未饱和 [课后作业]

五、教学小结

本节课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并重,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重视学习过程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多让学生或引导学生书写或表达,强化思维加工和知识获取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和问题驱动下感悟知识、形成方法,使知识结构化。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利用K与Q的关系顺利过渡到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上一篇:公路工程质量报告下一篇:新媒体运营实习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