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7-15

数一数教学设计及反思(15篇)

1.数一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小班主题教案《数一数》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感知韵角“u”,读准“虎、鹿、猪、兔、鼠”的音,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儿歌《数一数》,准确发音,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主题《数一数》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意图:

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儿歌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儿歌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节奏感,帮助幼儿掌握发展语言的方法。小班年龄段幼儿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期,幼儿的语言教育应该以多种言语活动为手段,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使他们能乐意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幼儿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培养他们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的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儿歌《数一数》。

2、感知韵角“u”,读准“虎、鹿、猪、兔、鼠”的音。

3、准确发音,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

4、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家园共育:

家长协助幼儿收集有关虎、鹿、猪、兔、鼠的资料,以及有关发“u”音的字,如鼓、叔、薯、书.......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完整朗读儿歌。

活动难点:准确发音虎、鹿、猪、兔、鼠的字音。

活动准备:

教具:动物图卡10张、背景图10张、多媒体课件、音乐。

学具:幼儿操作图卡若干套。

活动过程:

1、情景游戏

爬过小山、穿树林、走草地、经过马路边、来到鼠洞旁。

2、分析儿歌内容

刚才走了哪些地方?

出示动物卡,给动物找相应的地方。

播放动画,幼儿观察。

小动物在哪里?

3、丰富方位名词、量词及使用

根据儿歌内容提问。

用语言描述画面?

用一个字表示这个动物?(虎)

虎在哪里?(山上)

完整说一说。(山上一只虎)

同种方法说出其他几幅图。

4、学习儿歌

观看儿歌动画片。

说儿歌,注意最后一句吐字和发音。

教师纠正不正确的发音。

5、游戏:找朋友

玩法:5名扮小动物,5名扮地点,音乐响起开始游戏、舞蹈,音乐停止后,动物和地点按儿歌内容找朋友。

规则:没找对的请大家帮助。找对的,要说出本句儿歌。

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投放多种小动物的图片,幼儿在操作卡上进行互换,尝试简单的儿歌创编。

教学反思:

语言活动《数一数》 是一首传统的儿歌。整个活动过程采用先易后难,逐层深入的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回答的方法使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能力得到促进和提高,非常自然。幼儿的兴趣点很高,幼儿本身对于动物是很感兴趣的,很愿意跟念以及创编,童谣的琅琅上口的节奏感给幼儿带来了快乐的情绪。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朗读儿歌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朗读儿歌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儿歌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辅助的作用。

本文扩展阅读:数:是一个用作计数、标记或用作量度的抽象概念,是比较同质或同属性事物的等级的简单符号记录形式(或称度量)。代表数的一系列符号,包括数字、运算符号等统称为记数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数通常出现在在标记(如公路、电话和门牌号码)、序列的指标(序列号)和代码(ISBN)上。在数学里,数的定义延伸至包含如分数、负数、无理数、超越数及复数等抽象化的概念。

2.数一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为主线, 立足学习主体, 突出文本感悟, 注重形成能力, 强调语文应用。突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对语文的感悟过程、能力形成和能力应用过程, 是本教学设计的思想灵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还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能力, 对生活缺少体验, 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 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 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三、教材分析

《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第五单元的一篇讲授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亲情, 《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 表现出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 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品味语言。

(2) 教学难点:1抓住关键语句, 理解课文主旨;2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增强语感。

六、教学过程

1.猜字导入, 激发兴趣

(1) 教师活动:猜字游戏。出示甲骨文的“孝”字, 根据图解, 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 进而解释“孝”字的深刻内涵, 从而引出所学新课。

(2) 学生活动:学生猜字谜, 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3) 设计意图:游戏进入新课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也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发学生对“孝”的涵义的思考, 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唤醒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感受浓浓亲情, 为后面学习作好铺垫。

2.初读课文, 感受真情

(1) 教师活动: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要求学生完成“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 (屏幕显示) ;2明确朗读要求, 感情基调:轻松、愉悦、舒缓;3教师激情范读, 与学生齐读。

(3) 设计意图:1在这一环节中, 既有教师范读、男女生分开读, 又有师生齐读, 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 共同进入文本, 感受真情;2学生既有“听”又有“读”, 能更全面地感知课文, 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理解文本、品味语言, 最后学生又能在互评中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3.整体感知, 快速抢答

(1) 教师活动:检查阅读效果: (屏幕显示)

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结合以下要素, 串成一段话回答。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

5原因

6经过、结果

(2)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抢答。

(3) 设计意图:抢答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习的成就感。梳理内容的六要素目的是让学生初读文章后能全面感知课文, 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铺垫。

4.重点探究, 理解亲情

(1) 教师活动:1研读解决“分歧”这一部分 (6~8段) ,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屏幕显示)

a.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重大”?

b.为什么“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

c.母亲又为什么决定改走小路?

d.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 教师及时鼓励、肯定, 积极引导, 适时点拨。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 体会文章的人性美, 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理解亲情、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涵义。

5.品析人物, 畅所欲言

(1) 教师活动:1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欣赏他 / 她哪一点?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要求学生讨论完成)

2学生讨论后, 教师点拨:真是幸福和谐的一家, 是什么把这一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呢?

3教师板书: (屏幕显示)

爱 (尊老爱幼)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发掘文中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学习他们所具备的精神和美德。

6.美点寻踪, 品味语言

(1) 教师活动: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或用得好的词语, 读一读, 品一品, 说说好在哪里。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找出“春”景的句子, 并深入探讨提及“生命”的涵义, 引导学生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 提高学生进一步品读美文的能力,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7.拓展迁移, 拥抱亲情

(1) 教师活动:浓浓的亲情不仅在作者家里, 而且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 在我们的心中。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个生活中让你感动的细节和镜头, 拿起你手中的笔, 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 写几句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提示: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推荐同学到台前做精彩讲述)

(2) 学生活动:学生动笔习作,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习作。

(3)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脱离生活的学习只能让学生产生疏远感, 因此这一环节能让学生从文中对接到生活, 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美好感情,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家人的爱, 从而形成课堂上一个情感的高潮。

8.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1) 教师活动:1播放音乐:在《让爱住我家》优美动听的乐曲中, 学生一起小结课堂;2传递爱心:听歌曲《感恩的心》, 播放一组“爱”的图片, 请学生谈感悟。

(2) 学生活动:1学生齐读: (屏幕显示)

亲情, 是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 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 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 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的丝绸, 细腻光滑……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 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2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重温家庭温暖, 交流自己所体验的“浓浓亲情”和“生活之美”。

(3) 设计意图: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用音乐营造温馨而感人的气氛, 使学生在抒情的文字和感人的乐曲中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9.课后作业, 真诚行动

(1) 教师活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 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1真诚行动: (屏幕显示)

a.请学生亲手做一张贺卡, 在贺卡上写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b.发一条爱心短信给 父母, 告诉他们, 你很爱他们。

2抒写亲情: (屏幕显示)

周末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 陪父母散散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3仿写例句: (屏幕显示)

爱是吃饭时, 妈妈放在奶奶碗里的荷包蛋;

爱是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

(2) 学生活动:课后把这件事写到作业本上,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有了感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3.数一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活动目标】

1、认识11-15的数字和数量。

2、正确点数11-15,并说出总数。

3、按照顺序排列数字11-15。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1-15的数字卡、10朵红色的纸花、5朵黄色的纸花等。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老师告诉幼儿美丽村开了很多美丽的花,引导幼儿想象。

2、基本部分

①然后出示10朵红色的纸花,请幼儿数一数,一共开了多少朵。在10朵花的旁边,放一朵黄色的花,请幼儿再数一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告诉幼儿10多花,再加1朵就是11朵花,出示11数字卡让幼儿认读。活动以此类推。

②请幼儿按顺序排列11-15的数字卡。

③分别出示物品图,请幼儿数一数总数,然后找到正确的数字放在图的旁边。

④请幼儿将5张图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并相应地排列数字卡。

3、结束部分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到相同的11、12、13、14、15个物品,如:11块积木,12颗珠子、13片拼插玩具等,拿回来后大家一起数一数,看他拿的数量是否正确。(幼儿教育)

教学反思

《纲要》在数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此次活动的内容选材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看似简单的数数活动却让幼儿学会一些技巧,懂得了一些规律。

本节课一共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第二部分中,让孩子明白括弧中的小字代表不同的意思,小字不同,数量也不同是活动的难点部分。而我在引导孩子解决发现活动的难点时,由于“种”字有点方言色彩,孩子不能准备的理解这个小环节的意思,课后听其他老师说,如果换成“类”也许会让孩子更好理解些。还有就是问奶粉下面非要写上数字四,括号里的小字改成什么就可以了?能回答出来的幼儿不多,有个孩子回答除了“桶”,我立即给出了表扬,继续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结果没有孩子回答,我就直接告诉了孩子,除了桶之外,还有罐、箱、碗等等,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的反应有点似懂非懂的。组织好问题的语言是引导幼儿理解活动内容的关键。

在最后结束的环节中,我的提问上有些不明确“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些数字”。我是想让孩子回答出类似生产日期、标签、数量等方面的数字,可有的孩子说了些像电话号码、车牌号、楼梯号等。这个问题我应该如何问才能问到我想要的答案上来呢?如果说“你们还在那些商品上见到过这些数字,你觉得这些数字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语言上准确不准确?

在整个活动的准备、设计到开展,才发现原来在模仿名师的一节课也不是个简单是事,把名师上课中说的话完全照搬下来未必适合自己班里的孩子。我们在模仿中还要有所创新,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根据自己班里孩子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然而,不管自己的成功与否,从模仿名师的课当中,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比如在设计问题上,要有预设,语言上要简单明了。每个环节之后的小结语要怎么说,过度语是如何设计的等等,都要细细揣摩。

4.《数一数》教学反思 篇四

这学期我分别任教一二年级数学。回想起自己工作7年以来,已经是第六年带一年级的小朋友了。开学第一天这天,来到一(2)班教室,看到这些稚嫩的小脸上写满了认真,心底里有些感动。

让小孩子喜欢数学,对学习数学有兴趣是我第一堂数学课的主要目标。因为今年的新生没有进行培训,所以第一堂数学课主要跟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数学书,数学练习册,告诉小朋友们怎么做好上数学课的准备工作,上数学课要注意些什么。下半节课和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教室,让小朋友们找找教室里的数,这些小孩子睁大了眼睛,仔细地找起来。有的说,教室里有1台饮水机。有的找到黑板报上有欢迎你新同学6个大字,还有10朵美丽的鲜花。有的同学找到了6台风扇,还有的同学说有一块黑板,我提醒他再仔细找找,到底是几块黑板,这个可爱的孩子东张西望,终于被他“发现”一前一后有2块黑板呢!小朋友们找教室里的数找得可仔细了,虽然场面有些混乱,虽然孩子们的语言还有些稚嫩,声音也小小的,我也一直在提醒他们说话要完整。

看一节课的时间过得很快,还有很多小朋友举着小手要告诉我他又发现了什么。看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知道,他们是对数学有兴趣的,他们是善于探索的,关键是作为老师要好好的引导他们。

5.《数一数》教学反思范本 篇五

我设计的教案时悦动导案,学生的座位也是分小组坐的。虽然对小朋友的学习能力还不清楚,我还是按照导案设计的思路组织了教学活动,一共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是看图数数。为了让学生有明确的数数目标,我先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集体看大屏幕)再要求组里的小朋友分别数一数他们各有多少个(看着自己的书)。在这个活动里,比较成功的是我要求小朋友说完整话,小朋友都能做到,表述很具体;每个小朋友都能熟练地完成数数过程,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但比较欠缺的是我没有贴出单个的物体在黑板上,所以小朋友在数物体的过程显得比较乱。还有对于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看自己的书时坐姿的变换不能及时到位,不过这个过程做到灵活应对得慢慢来,不急。现在只是让他们有个感受。

活动二是用圆点图计数。先出示前三幅图(上面有图,下面有圆点),让小朋友观察讨论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小朋友很快能发现:有几个物体,小面就画几个圆点。所以活动二的教学也是顺利完成了。

就是在批改时发现一些小朋友的圆点(实心小圆圈)就直接变成了一个点。但是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的圆点个数不对。我指着其中一幅图(六只小鸟),让他数数,数得很正确。便追问:那下面该画多少个圆点呢?他回答:要画六个。都对的啊,我纳闷。在他画圆点时,问题来了,他画了几个就停下了,问他现在几个了?他从头数了一遍,告诉我4个。“有没有满6个啊?”我追问。他摇了摇头。“那还得画几个呢?”他又从头数了一遍。面对这情况,我有些无语。冷静过后,我想:可能这种方法不适合他。这题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一一对应的思想,那么并不一定非要全部数完了再画圆点,数一个画一个也是可以的。于是,我尝试让他数一个物体,就画一个圆点,数一个画一个,物体数完了,圆点就不画了。这种方法还真是见效了,后面的几幅图他画的都正确了,就是速度慢了些,我还是很欣慰。

6.《静物一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六

教材分析

“静物画”学习,涵盖小学到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可见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静物一家》属“造型·表现”的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造型与表现是美术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得以实现,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情感和认识。本课是以静物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从中学习构图知识和以线造型,通过创设情境、自主表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的绘画课。

学情分析

在美术接受的初级阶段,视知觉是接受的主要方式。学生对美术接受的心里定向、期待、审美态度决定了学习实效,十岁左右的孩子视网膜发育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不满足对物象的简单观察、表述,需要进一步接受信息,表达客观实在的物象;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观察,平面向立体的表达。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美术课上,除掌握基本知识技法,更重要的是培养观察能力,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美再创造于绘画,对后天完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静物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2.技能目标:运用所学,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

3.情感目标:传递情感关注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画面构图及物品前后遮挡关系的处理。

教学难点

启发引导,观察物体特点,表现个性。

教学理念

从生活中体验美,于内心视象中酝酿审美意象;从欣赏中开启智慧,于探究实践中形成能力;从看看画画中表达个性,于人文环境中孕育修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素描纸,绘画材料等。

板书设计:

静物一家

摆法:分类,大小搭配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静物一家》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中,感受到反复思考后收获的喜悦,也发现存在的问题。享有的收获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断巩固提高,碰到的问题要认真思考解决,借此反思,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使教学水平上台阶。(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色,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故此,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方法,组成授课基本内容。同时,挖掘课程内容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美育打下基础。(三)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教学之余,阅读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加大实践力度,提高绘画能力;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

新板书设计如下:

通过反思,新教学设计如下:

反思后进行教学,课程体现了:看画并行,展现学科特色;自主探究,体现教改理念;合作互动,尊重独特体验;链接生活,实现知识迁移的教学特色。

7.一年级《数一数》数学教学反思 篇七

2、怎样才能做到有序?有序的标准是什么,就需要通过孩子的数让大家观察发现,原来数的时候要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的顺序,才是真的做到有序。而从左到右和从上到下是一种约定俗成,在之后的学习中比如从前往后也往往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3、如何不重复不遗漏?知道数的顺序,往往还是会数错,怎么办?做记号!比如在数图中有几个男孩时,有的男孩在踢球,有的在玩单杠,并不像树木或白鸽那样成一条直线,而是散落在操场的每一边,这给数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从左往右的时候还需要从上往下,纵观全局,往往也会遗漏和重复。因此,在数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做记号的重要性。比如数一个勾一个,或者数一个画一个圈或其他符号,整个过程需要老师带着全班一起完成。完成后再感受做记号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感悟通过做记号可以达到不重复不遗漏的效果。

8.数一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八

活动目标:

1.能听声音辨别5以内的数量,并学习按照听到声音的数量找相应的点卡。

2.在活动中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听声音辨别5以内的数量,并学习按照听到声音的数量找相应的点卡。

活动准备:

1.贴有各种乐器标记的记录表人手一份,贴好双面胶的1-5的点卡人手一份,铃铛、木鱼等乐器,录音机。

2.认识各种乐器,并能听声音找出相应的乐器标记。认识了1-5的点卡。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出示分别画有2-5个数量不等的小动物卡片,引导幼儿学学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并注意:

一只小猫叫一声,两只小狗叫两声。教师通过手指点着小动物带领幼儿叫的动作提示,隐性提示幼儿有几只小动物就叫几声。

二、动物音乐会,听辨各种乐器

1.创设小动物们去听音乐会的情境,在屏风后依次打击各种乐器(铃铛、木鱼、锣、大鼓、圆舞板)。

2.听乐器演奏声,并找出相应的乐器标记。教师有意识地将幼儿依次找出的乐器标记摆进设计好的操作表格中。

三、和乐器宝宝玩游戏,听一听数一数

1.创设乐器宝宝和小朋友玩游戏的情境,要求:请你听听是谁在唱歌,唱了几声?数在心里。

2.幼儿交流,并能找出相应数量的点卡。教师将点卡摆放在操作表相应位置。

3.幼儿介绍自己听声音数数的好方法,如:听到一声就数一下,或者听到一声就伸出一个手指来表示等等。

4.组织幼儿用这些好方法进行个别操作。

四、展示操作记录表,简单评价。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采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教学策略上。小班的教学趣味性要强,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活动课是,采用几个游戏贯穿于活动。首先第一个环节,我用学小动物叫导入活动,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第三个游戏是与乐器宝宝做游戏,由于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各种打击乐器,所以孩子们充满好奇心,在乐器唱歌的时候,听的特别认真,并且掌握了一边听一边数的办法,但是在选择相应点卡时,部分孩子会说却不会操作,我将会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引导这部分孩子继续活动,帮助他们掌握操作方法。

网友观点

很菜

9.小学语文《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九

课文《水》共6个自然段, 内容学生自己就能读懂。我在对文本进行认真解读后, 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点: (1) 抓分段分层, 引导学生学会高度概括, 感受文章的逻辑之美; (2) 抓特殊的句式表达,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3) 抓生动描述, 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4) 抓标点推敲, 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二、课堂教学片段及反思

1. 分段分层, 引导学生学会高度概括, 感受文章的逻辑之美

(1) 分段, 学会高度概括, 感受结构之美。在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后,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 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 分层, 关注句间联系, 感受语言的逻辑之美。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看看第二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写了什么, 在构段上有什么特点?

生:第二自然段共5句话。第一句写人们期盼下雨, 第二句写下雨天可以储水, 第三句写只有下雨天才可以痛快洗澡, 第四句写小孩洗澡的情景, 第五句写大人们洗澡的情景。

师:好的, 说得不错, 谁能说说这五句话之间的关系呢?

生:第一句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第二句写了人们期盼下雨的第一个原因即可以储水, 第三、四、五句写了人们期盼下雨的第二个原因, 可以痛快洗澡。其中, 第四第五句又是围绕第三句话写的, 分别写了小孩洗澡和大人洗澡。

师:你说出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就是语言的逻辑之美。在结构段落时, 关注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就可以使语言拥有这种美。

分段分层的教学, 虽然让学生反复读书、概括花费了些时间, 但是, 此方法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同时, 也提升了学生作文构思、构段和语言表达时的逻辑性的水平。

2. 抓特殊的句式表达,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句式一: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 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

句式二:顿时, 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 再加上缕缕清风, 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句式三:在水的滑动中, 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抓特殊句式的迁移运用, 是每节语文课都要关注的事, 只有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新颖的语言表达形式, 引导迁移、即时训练, 学生的语言表达才会日积月累, 渐显文学素养。

3. 抓生动描述, 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第五自然段的描写细腻生动, 十分值得体味。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描述的比较, 来体会本段语言的表达之妙。

改文:水从头顶倾注而下, 滑过了我们的脸、胸和背, 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直到脚板, 没有一滴浪费。

学生在比较品味后, 发表见解。

学生体会得特别深, 当我再叫他们读这段话时, 自然就把水的珍贵、有水的享受读出来了。

4. 抓标点推敲, 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就像过节一样, 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 想想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 我觉得“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这句话好像是病句, 不完整。

教师也露出质疑的表情, 又点点头。

师:怎么才能使其完整呢?

生:可把这句前面的句号改成逗号。

师: (点点头) 改一改, 读一读, 完整吗?

生:全都点点头。

有生提问:老师, 您不是说教材上都是美文, 是大作家写的文章吗?我们能随便改吗?

师:能, 老师跟你们讲, 大作家也会有小错误, 天下没有圣人, 我们把大作家犯的错误改出来了, 我们就比大作家还厉害!怎么样, 佩服自己吧, 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学生使劲鼓掌, 神情特别愉快。

10.《数一数》教学设计 篇十

科目:小学数学

教学对象:二年级学生

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数一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数字的认识和数数。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学好数字的乘法有非常主要的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的学会乘法运算,及更好的理解乘法运算的原理和技巧,教材借助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水果及食物等,学生经常接触的东西,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首先是复习之前学过的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为更好的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2、结合学生经常接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乘法的意义。

3、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让学生领会到学习乘法的实用性及必要性。

4、在学生意识到乘法的简洁及快捷的实用性的同时,喜欢上及更主动学习乘法运算,同时也他们更快地掌握乘法学习的精髓。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学过了数字的加法运算,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经常的碰到一些具体的情景,特别是他们感兴趣的小动物、喜欢吃的水果及喜爱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特别想知道他们的具体的数字,或者我们就很容易引导他们去认识,怎么去计算或者运用乘法运算来计算数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鼓励学生多思维思考问题,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

3、切合学生平日里,经常接触和喜欢的小动物和水果,来引导他们思考怎么计算数字和运用乘法运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2、理解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铺垫:同学们,请你们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看看谁能最快的算出下面算式的值:

2+3+4+5=

5+2+8+4= 3+3+3=

同学们都在努力的计算。

通过复习之前的知识,让同学们再一次的巩固自己的知识。看他们谁能最快准确的算出答案,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创造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园看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列着整齐的队伍,在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小朋友,请问你们看到了多少只小熊猫呢?

同学们很高兴的在看着熊猫图,然后在自由的数数:

生A:我是横着四只四只地数,一共是20只。

生B:我是竖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20只。

通过用小熊猫,大家喜欢的小动物,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观察:同学们,请看几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不一样的,三人一组讨论。然后一起朗读。

大家分组讨论:4+4+4+4:=16

5+5+5=15 2+2+2+2+2=10 4个4连加等于16。 3个5连加等于15。 5个2连加等于10。

通过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还可以这样直接读成:4个4连加等于16。及相比较运算加法运算,他们的结果一样,但是提高计算速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强观察:提供一副苹果图,让大家数一数:这里面有几盘苹果,一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加在一起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那如果是6盘呢,7盘呢,8盘呢?

同学们都在数数:4+4+4=

通过用大家喜欢吃的苹果,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发现相同加数的另外一个运算方法和规律。

3个4连加等于12。6个4连加等于24。7个4 连加等于28。8个4连加等于32。

巩固练习:

如果1个盘子里只有1~9个苹果,一共有1~9个盘子。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让学生讨论一下,大声的说一说,读一读。列出算式。

通过系统的从1到9的加法运算,找到规律,让同学们找到相同加数的加法的另一个计算方法(乘法运算)的规律。

七、教学评价设计:

1、首先学生要会计算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从1加到9)。

2、从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里,读出整个运算的过程和结果。

3、简化运算过程,找到相同加数的运算规律,学会乘法口诀(从1到9)。

八、板书设计:

1、横着数熊猫:4+4+4+4+4=20

2、竖着数熊猫:5+5+5+5=20

3、4+4+4+4:=16 5+5+5=15 2+2+2+2+2=10

4、4+4+4=12 4+4+4+4+4+4=24 4+4+4+4+4+4+4=28 4+4+4+4+4+4+4+4=32

九、教学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来优化课堂教学,已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及时给予褒扬和鼓励,让学生意识到成功的喜悦和劳动的肯定。

2、引入实践,把握教材: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藏到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个逐渐地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多数同学都能很快的掌握基本的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怎么演变成乘法运算的。不过也有的学生也有不太明白的地方,通过我们多举几个贴近他们生活的例子,比如,用他们的铅笔,橡皮,筷子等实例,很快他们就明白了乘法运算。

11.数一数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材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对1-10的认识,以及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 通过数学活动,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能够从场景图中揣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数数 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激发观察兴趣。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2~3页的图,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到大数图中的数量。)

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数字“2、3、4”的教学与上面过程相似。)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让学生体验成功,又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言、交流的好习惯。]

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一数,全班学生判断是否数对了。

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并用点子图表示

[同时,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实物

[此处安排学生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二、作业设计

数自己书包中的物品并用点子图表示出来

比长短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2.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3.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重点难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教、学具:三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三根毛线、两把尺子。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黄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黑色,一根是绿色,一根是蓝色等。(课件出示)(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cháng duǎn 板书:长、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2)小组交流 一端对齐。

5课件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 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比比下图中那条线段最长(课件出示)2看哪只猴子先抢到桃子(课件出示)

3、下图中的绳子哪根长?(课件出示)[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力。]

12.数一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二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设置文字格式 (字体、字号、字形、颜色和一些特殊格式等) 。

⑵设置段落格式:包括段落的对齐方式、缩进方式、段落的行距、段间距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独立动手完成范例操作, 以及合作学习中通过集体智慧, “头脑风暴”, 集思广益, 共同完成自由作品的实践, 增强对Word设置功能的体验。

1.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文档的修饰, 使学生感受美化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地对自己与他人作品恰当地进行评价的能力。在不同的场合应用相应的技术处理, 已达到得体、和谐的表达效果。通过与他人协作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加强集体主义观念。

2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理解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字色和特殊效果。

2.2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对文字修饰的操作, 美观、协调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

3 教学安排

3.1 课时安排:

一课时

3.2 教学方式:

采用分组教学、任务驱动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

4 教学设想

这节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 采用了比较法、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和生帮生等教学方式, 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充分利用了课件、教学资源网站、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得到的成功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提高了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采用小组计分形式, 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研究性学习, 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屏幕出示两组人物化装前后的对比图片, 利用同学们的审美观察力, 来分析经过修饰后的形象对比。再出示同一文档修饰前后的图片, 导出文档的修饰课题。

第二阶段:小组协作

以小组为单位, 自主完成桌面“网络课堂”文件夹中的文档《春》里面的修饰任务。

遇到困难求助方式:1、可以求助于本小组其他成员或老师。2、可以使用“网络课件”文件夹中的“网络教师”文件, 它会给你演示任务完成过程。3、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学案上的操作提示来完成。本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协作学习意识。

第三阶段:小组挑战

原则如下:由A小组组长任挑选其他小组成员上来演示任务完成的步骤。演示正确给演示人所在小组计1分, 不正确由A组组员来完成该任务, 正确给A组计1分, 不正确则该任务变为抢答题。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情况下掌握知识的情况。

第四阶段:能力提高

让同学们用这节课所学知识, 本着美观、大方的原则, 修饰“网络课堂”文件夹里的《好朋友》文档。每组推选一位同学的成果进行展示。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们能否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

第五阶段:反馈总结

让同学们自已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形成统一的知识链。

课后反思:这节课设计了这样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小组协作, 完成任务”、“小组挑战, 展示自我”、“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这个设计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小组协作与任务驱动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采用小组计分形式, 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研究性学习, 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在教学的导入部分, 教师出示了两份word文档, 第一份中是修饰过的文字和没进行修饰的文字进行对比, 让学生直观的发现经过修饰的文章会给人的美的享受。这部分教学设计教师设计的很巧妙, 通过两组对比让学生明白修饰文字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恰当。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自主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利用这一课的教学资源站组织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 通过“操作”, 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高质量的产品。参加合作探究、小组竞争。课堂中, 教师在处理任务中“做一做”时,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并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本堂课课采用的小组竞争模式,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的问题: (1) 语言要更加紧凑, 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2) 应更专注于教学设计, 更充分安排调动学生动脑, 动手参与教育,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以显示学生的思维。努力改善教学方法。

摘要:因为修饰文档的实际操作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分组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文采用激趣、导课, , 尝试、探索, 精讲、质疑, 实践、操作, 评价、归纳等几个环节的教学, 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观察思考、自学探索、激疑问难、解决问题、操练巩固、形成技能。

13.《数一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三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乐 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 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第一节数学课,学习目的教育很有必要。用交朋友作比喻教育学生爱学数学,愿学数学,想学数学。达到延伸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数一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数一数

教材第2~5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1、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初步教会学生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学习、爱科学和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

重点难点

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数的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具学具

“美丽的校园”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头数数

“同学们,你们能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同桌两人一组互相数数。

集体交流:先请几个会数数的同学数给同学们听,再请不会数的同学试着数几次。

二看图数数

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显示:一所美丽的校园。

先出示一位老师,再出示两位学生(学生:“老师好!”同时敬礼。老师:“同学们好。”),接着陆续出示一组一组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在干什么。然后出示从天边飞来7只鸽子(伴有哨音或鸟叫声)及美丽的校园。

老师启发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学校。”

“对,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请你们仔细看看,这里有什么,数量是多少呢?”

先让学生自由地观察。

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最后全班交流,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当学生每说完一种时,老师启发提问:“还有什么?”

2、数图中事物的数量。

老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按数目从小到大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1)数数量是1的人和物。

提问:“图中有几位老师?”

回答:“一位老师。”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位老师并加上圈。

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是“1”?

引导学生答出:“一面国旗,一个小花坛,一个足球场……”

老师引出:像这样,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课件同时在图的左边出示数字“1”。学生自己读一读,认识数字“1”。

(2)数其他数量的人和物。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老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同学到前边数给大家看。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然后让学生自己再指一个数一个,重数一遍。注意口、手要一致才能数对。

(3)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老师逐一板书出1~10各数。

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数。

同桌互读。

集体交流,先找学生从1读到10,再从10读到1。游戏结束后老师指一个数学生读一个数。

还可以拿1~10的10张数字卡片玩“儿童读数”游戏:把卡片背面朝上拿好,然后翻一张,看谁很快认出是几,这张卡片就先归谁,最后谁得的卡片多,谁就是获胜者。游戏结束后把卡片归还。

3、数身边的实物。

刚才这幅图中有数量是1的,是2的,是3的……

你身边的人和物哪些是这些数量呢?请仔细观察,看谁说得多。

老师引导: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几支铅笔?一组有几名同学……

可引导学生这样叙述:我有3支铅笔,用3来表示;一组有5名同学,用5来表示……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练习一的第1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再认真数。

2、练习一的第2题。

14.数一数课程教学反思 篇十四

活动一

数一数,自己的桌面上的小棒有多少根?先让学生估一估,并讲一讲理由,“谁估计的比较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出数数,在此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与学生交流,感受数数的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数经验。

活动二

有什么好办法,让别人一眼能看清有多少根小棒?学生通过思考、探讨、得出10根10根的堆放最好。

活动三

认识数100和数位“百”

思考:你的小棒有多少根?在怎样能得到100根小棒呢?

认识计数单位“百”:10个十是多少?再通过数数,感受十进制的意义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中突破了以下几点:

1、把数数和估计相结合2、在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数的方法

3、再让学生摆数的过程中,发现十进制的特点,建构新的数学知识

4、在数的过程中,突破认知难点

15.数一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五

1.培养观察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良好的听说习惯,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 通过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这样的活动, 感受秋天的美景, 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 激发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用恰当的写作顺序、适宜的句式表达自己在秋天的所见所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 寻找秋天

1.同学们,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啊, 秋风起了, 天气渐渐凉了, 秋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今天, 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找秋天。 (板书:找秋天) (出示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哪些景物让你知道秋天来了?观察的时候要按从上往下、先景后人的顺序。 (板书:从上往下、先景后人)

(相机板书:大雁、树叶、菊花、小朋友)

2.秋天的天空与其他季节不同, 它是什么样的呢?看课件, 指名说。 (相机板书:蓝天、白云)

你还能用哪些词来形容天空的蓝? (蔚蓝、碧蓝、瓦蓝、碧蓝碧蓝、瓦蓝瓦蓝)

能用一两句话把你看到的秋天的天空说出来吗?相机引导学生用《秋游》中的有关语句说一说。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 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 有时像几只绵羊。)

3.谁来说说大雁?指名说。

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 (出示课件) 你看, 它们一会儿排成_______, 一会儿排成_________。指名说。

它们一边飞, 一边叫, 好像在对小朋友们说什么呢?指2~3人说。

大雁要飞到那么遥远的南方去过冬, 一路上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你想对大雁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我想大雁一定会带着你们美好的祝愿安全到达南方, 度过冬天的。谁能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连起来说说大雁?

4援秋天树叶有哪些变化?出示黄叶飘落图, 指名说。

黄叶慢慢地飘落下来, 像什么样子? (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像小鸟在空中飞翔……)

秋天的树叶可不止一种颜色。 (出示课件)

出示:有的树叶变黄了, 慢慢地飘落下来, 像。 (指名说)

出示:有的树叶变__________了, 像______________。 (指名说)

出示:有的树叶依然_____________, 像______________。 (指名说)

指名将以上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5. (出示菊花图) 菊花好看极了。我们可以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说一说。指名说。

相机引导学生用《看菊花》中的有关语句说一说。 (菊花好看极了。黄的, 白的, 淡绿的, 紫红的 , 一朵朵, 一丛丛 , 一片片, 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出示不同形状的菊花图) 说说这些菊花的形状像什么。 (菊花有的像美丽的绒球, 有的像小姑娘漂亮的卷发, 还有的像夜空中绽放的烟花。)

其实菊花还有许多形状。 (出示课件) 菊花千姿百态。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出示:菊花千姿百态, 有的像___________, 有的像___________, 还有的像____________。 (指名说)

6. (出示图) 小朋友在干什么?指名说。 (小朋友们换上了秋装。他们有的跳舞, 有的捉迷藏, 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大家奔跑追逐, 笑着喊着, 多开心哪!)

二、拓展欣赏, 感悟秋天

1.课前, 老师让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寻找秋天。你们还在哪些地方找到了秋天?指名说, 相机指导。

(1) 农田里, 稻子黄了, 高粱红了, 棉花白了。

引导读:秋天到, 秋天到, 秋天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 大豆粒粒饱。高粱乐红了脸, 稻子笑弯了腰。

看着这满地成熟的庄稼, 农民伯伯 一边收割 , 一边说——— (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2) 果园里, 累累的果实挂满了枝头。

引导读:秋天到, 秋天到, 秋天果子长得好———枝头结柿子, 架上挂葡萄。黄澄澄的是梨, 红通通的是枣。

老师摘一个梨, 请你尝一尝, 什么味道?你这么一说, 我觉得这秋天也是——— (甜甜的) 秋天是一个甜蜜的季节。

2.多么迷人的秋天啊!想不想去看一看呀?播放视频, 师配乐朗读。

小朋友,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三、看图写话, 赞美秋天

1.古今中外, 有多少人喜爱秋天, 他们用各种形式赞美秋天———诗人用美妙的诗句来赞美秋天, 画家用五彩的图画来描绘秋天…… (课件出示:古诗、中外描绘秋天的名画、学生画、树叶画等)

2.我们这节课就来写一写秋天, 好不好?由于时间的关系, 课上我们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秋天景物写一写。

3.学生写话。

4.反馈点评;指导成文。

5.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天是美丽的, 是甜蜜的, 是芳香的, 是丰收的……其实大自然就是一本书, 只要你细心观察, 一定会有很多新发现的。

四、作业

1.必做题:看图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

2.选做题:

(1) 画一画五彩的秋天。

(2) 读一读描绘秋天的诗歌、散文等。

(3) 拍一拍秋天的美景。

(4) 唱一唱歌颂秋天的歌。

【教学反思】

“找秋天”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2》中的一道综合性学习题。题目的要求是:秋天到了, 观察一下大自然中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 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何使这一综合性学习“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呢?我认为应致力于学习内容构建的最优化。

一、以语文定基调

语文综合性学习, 顾名思义, 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性。其基调是什么?语文!这是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区别。以“找秋天”为例, 从学习内容上看, 我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观察秋天大自然的变化,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而不是获取关于树叶为什么变色、怎样构图着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从形式上看, 观察、搜集、齐诵、欣赏视频、写话……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处处体现着“语文味”。

二、以观察作基石

鲁迅先生曾说“:如要创作, 第一是观察。”低年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向往, 但儿童的观察不像成人那样自觉、仔细, 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我充分利用文中插图, 先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 按从上往下、先景后人的顺序仔细观察, 弄清图意, 说说从哪些景物知道秋天来了。在引导学生观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不仅可以为观察过程增添趣味性, 还可以把景物描绘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

三、用美景润泽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 就会苍白无力, 索然寡味, 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丰富的情感是语文课堂活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 我巧用多媒体渲染课堂气氛, 润泽学生心灵。例如, 在学生交流完他们还在哪些地方找到了秋天后, 我播放了一段秋天美景的视频, 并配乐朗读, 师生共享这浓浓的秋意。学生看得入迷, 听得出神, 不时惊呼。这一视频的播放,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了学生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用实践培养能力

上一篇: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下一篇:糗事搞笑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