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10-30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共16篇)(共16篇)

1.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过后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家乡启东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

三、调查内容

(1)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总体趋向稳定。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

对于是否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55.6%的被调查者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在对于村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报名村官考试;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2)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6.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调查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

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

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五、调查总结

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2.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二

一、问卷调查内容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此次的调查对象为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学生, 男生占46. 98% , 女生占53. 0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采取自行编制的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其内容涵盖毕业后的去向安排、就业时应具备哪些素质、求职中的困扰等方面。问卷发放430 份, 回收389 份, 有效问卷351 份, 回收有效率为81. 63%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 毕业后的去向安排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 45. 01% 的大学生选择就业, 28. 80%的大学生选择创业, 23. 27% 的大学生选择考研, 3. 58% 的大学生选择出国。其中45. 01% 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 符合社会潮流。28. 80% 的大学生选择创业, 这里应该有两种情况: 一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 缺乏锻炼, 盲目创业的大学生。那样的大学生由于很难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 无法准确地判断市场需求, 那便很有可能会导致最后的亏损, 所以希望毕业之后盲目创业的同学需要三思;二是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很多社会活动, 进而形成了一定的判断力, 对市场行情把握准确的大学生, 对于这样的大学生, 创业也许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其中23. 27% 的同学选择考研, 这里面也应该有两种情况: 一是认为高学历高收入, 认为自己学多点, 起点就会高一点, 找工作也相对容易, 所以选择考研; 二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选择以考研来逃避的部分大学生。而3. 58% 的同学选择出国, 家中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同学, 出国不失为一个好的机会, 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和不同文化的熏染, 对于形成自主观念和未来的发展均有好的影响。

( 二) 大学生认为就业时应具备的素质

该项调查为多选 ( 七选三) , 其中端正的工作态度的得票率高达80. 82% , 接下来是交际能力, 得票率为73. 91% , 排名第三的是专业技能, 得票率为62. 92%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工作中端正的工作态度是普遍大学生的共识, 这点很值得鼓励, 至少大学生们没有被社会上某些浮华、投机取巧的氛围所干扰。排名第二的便是交际能力, 说明大学生们明白, 一味地死读书, 并不能让自己在职场中的综合素养有显著的提高, 职场中个人的交际能力也很重要, 所以有必要重视起自己的交际能力。排名第三的是专业技能, 不能说大学生不重视专业技能, 只是不如前两个那么重视罢了。但是, 端正的工作态度与专业技能按照传统应该排第一第二, 而交际能力可以往后排名。因为你必须要为企业创造价值, 你才能被企业认可, 才有留下来的可能, 如果你连留下来的机会都没有, 即使有再好的交际能力, 也无济于事。所以大学生们可以适当地调整顺序。

( 三) 求职中的困扰因素

该项调查同样为多选, 其中缺乏实践与工作经验的投票率为57. 29% , 专业不对口的投票率为36. 32% , 就业信息不足的投票率为30. 43% , 缺乏社会关系为20. 04% 。由此可以分析, 大多数大学生比较担心的还是大学毕竟侧重点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对实践知之甚少, 但是大学生们深知现实与课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正因如此, 由此造成焦虑感和压力, 也迫使部分大学生们寻找兼职, 以此积累社会经验。对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虽然有36. 32%的选中率, 但根据调查问卷中的另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专业不对口现象”, 在这个问题中, 62. 15% 的大学生觉得很普遍, 很容易适应。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专业不对口现象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调整心态, 勇往直前就可以了。就业信息不足的选项得票率高达30. 43% , 但这应该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大学生们应该可以很轻松地得到招聘信息, 大学生们如果可以减少上网娱乐的时间, 利用网络得到一些对自身有价值的消息, 也许可以不那么迷茫, 减少焦虑感。对于缺乏社会关系的选项的选中率达到20. 04% ,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父母那一辈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确会让这部分大学生刚开始相对轻松一点, 但未来的人生还需要自己去走。所以其余大学生不必心有不满, 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成果, 一定比你想象的更美味。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及建议

( 一) 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力度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甚至无法承受失败, 这也加剧了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所以学校及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例如增设心理学的课程, 使大学生学会自己调整心态, 及时自我整理;每个班可多设几个心理委员, 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心理状态, 特别注意那些比较脆弱的学生, 对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使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线上。

( 二) 加大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力度

职业规划对降低大学生的迷茫程度非常重要。学校可增设职业规划课程, 甚至可每班安排一到两个职业规划师, 通过了解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情况、家庭背景、心理状态, 对未来的想法等, 结合种种因素, 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能力[1], 并针对性地规划出适合每个同学的未来; 再如为那些一心想以考研究生来逃避就业压力的学生提供心理压力的疏导和好的就业指导; 同时让心理辅导员纠正部分大学生的 “学历高, 工资相应就会高”的想法, 降低他们过高的期望值, 坦然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再对他进行职业规划。

( 三) 加大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于学校所安排的专业书本学习远大于专业实践有诸多不满, 对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内容, 让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提高竞争力。例如高校可增多实验课在整个课程安排中的比例, 多让学生们动手, 让他们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2]。学校在保证课程安排的前提下, 安排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 让大学生深入基层, 体验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这样也许还能让学生们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 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 还要有较高的素养和广博的知识, 做到全面发展。

( 四) 进一步加大就业扶持政策

政府应该继续完善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 大力实践已出台的政策, 加强就业工作的协调发展, 加强就业和再就业的援助力度, 进一步畅通创业绿色通道, 为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开辟新路径, 降低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永珍, 苏煜.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3) :101-102.

3.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学思考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社会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影响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到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有其复杂的社会学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学原因

1、供需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倍增期与全国就业高峰期重叠,导致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也就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日益走向现在的“买方市场”。 据教育部统计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道2008年的559万人, 2010年则达到640万人之多。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全国性的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下岗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多路劳动大军同时汇入劳动力市场,必然使得劳动力供求总量严重失衡。

2、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对社会分层理论暂时的不适应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大学生就业难,就表面现象在于大学生就业期望期过高,而在高期望期后还隐藏着更深的原因。按照社会分层理论的观点,个体的职业选择与社会地位相关的。这是因为,社会本身具有一定的等级结构,个体依据所拥有的资源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一定的位置。而个体的职业选择往往与经济收入、社会声望及权力等稀有资源相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决定了个体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求职者来说,社会优良的岗位是有限的,所以个能否成功就业,满意就业,既受制于个体的素质,也受制于现实的供求关系。但当今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必然的一个过程。

3、人才结构比例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有调查表明,我国近年来的人才市场供给需求情况是,有关技术岗位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乃至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后才能顺利就业的情况。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就业情况统计,2010年本科毕业生中工学专业最为热门,其中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8个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了95%。在统计表中列出的68个工学专业中,除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两个专业的就业率在75%~80%之外,其他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了80%。分析显示,几年前非常红火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如今出现了市场饱和的情况,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信息与计算机、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就业率均低于80%。这些都是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的结果。

4、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较高,基本上定位于复合型人才,他们往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而许多毕业生往往有着“优秀”的书本知识,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却比较欠缺,择业时又不是根据个人实际水平和能力,而是根据社会职业声望,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校等大单位工作,这种要求与个体素质间存在较大的错位。有学校提出的“只要素质好,年年工作不难找”的口号既是社会需要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大学生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的真切呼吁。

二、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也就不可能指望能在短时间内能有校的解决。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措施系统的解决。

1、积极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的经济环境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政府应积极发展经济,一方面,要寻求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契机,增加经济总量;第二方面,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第三方面,大力扶持非国有中小型企业,努力提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就业;第四方面,政府各主管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就业优先”思想,工作重心从以前的就业管理转变到就业服务上来。

2、大学生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今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对于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求职者来说,社会优良的岗位是有限的。所以大学生一定要结合个体的素质和现实的供求关系实现就业。

3、提高自身专业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单位的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

4、转变高校办学模式,增强市场意识,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等因素对高校办学的挑战,培养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人才,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所必需。因此,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树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观;同时,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内容,缩短大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再次,高校要时刻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4.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四

*学院:安财商学院 姓名:李金云 学号:20103069221 组员:李金云,邹飞等 实践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曰益突出,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随着近几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剧增,而眼下的金融危机更为当前形势雪上加霜,就业曰益成为各高校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即将迎来大四的准毕业生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就业挑战了呢?这个寒假,我和邹飞等同学在1月16日---1月18日这三天就这个问题对计算机及软件学院即将升大四的学长们做了调查。

实践目的1.了解我国当代大学准毕业生对于社会就业的认知程度

2.以调查结果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就业认知上的误区以及社会就业部分现状

3.锻炼自己的问卷调查、统计总结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 实践内容

步骤: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就业的哪些问题存在疑惑或话语

2.根据1来拟定调查报告表(计30份,13题/份)

3.走访开学即将升至大四或大四刚刚毕业的学长进行问卷调查

4.与学长进行进一步交流了解他们的具体想法

5.整理,统计此次调查表结果,并进行分析

一. 调查报告表结果统计

我们根据制作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度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问卷30份。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者为24名男生、6名女生,平均年龄22岁左右,都是即将进入大四的安徽大学计算机及软件学院的学生。

二. 调查报告表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反映了以下主要问题:

(1)自我价值的期望,还是社会标准的妥协

约50%的学生期望月薪在3000~5000之间,而近70%可接受月薪在2000~3000

之间。

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他们对现代社会物价,消费水平的认识,所谓期望值,不是自身能力价值的认可,而是以社会消费水平为参考标准得出的一个度值。

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学生对就业月薪忧虑的言论,而受访的学长之一给出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城市,月薪低于2000元的话,生活会很艰难。”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与同学合租一套条件还过得去的“两室一厅”,每人每月至少也要花800元;离开由国家补助的大学食堂,一个月的伙食费无论如何也要花600元;即使水电费、交通费、购买日用品几项日常支出压缩到每月500元,也已经接近2000元了。

这个例子就很好地反映了第一段的论断。

(2)计算机势气风头正劲,金融热浪涛声依旧

在“你觉得竞争最大的专业”中,选择计算机和医学占了85%,而在“你绝得需求量最大的专业”中,计算机和金融备受青睐,占到了一个75%的比例。计算机在如今的时代,已是必不可少的一样科技产品,可以说,没有计算机,人类的发展将寸步难行。而计算机科学狂风一般的增长速度需要与之相匹配数量的科研人员来填补工作岗位,进而推进进一步发展。并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起薪较高,这对即将就业的学生们也是一个很大的吸引。

而金融行业一度是学生们的最爱,二专的首选,即使是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所引发的世界性的金融“海啸”中,活跃在金融业的学子站在风口浪尖,深受影响。尽管如此,很多本科应届毕业生们依然对金融行业情有独钟。毕竟金融知识是一个亲近大众,很多行业,社会生活都需要了解金融知识。

(3)就业之路是迷茫地问路,还是我的人生之路

在“父母的期望是否会增加我的就业负担”,“想到毕业,我就忧心忡忡”“自信心不够,影响了我找工作”等题目中,学生的认识达成了高度的一致,几乎9成的同学表现出对就业的自信心不足,他们表示在找工作过程中一般或更加多一些地受到了自信心不足的影响。

这一方面与我国多年来的教育模式有关系,学生对人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主动性,希望别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如何做,而并不去与自己探讨自己到底想怎么做;并且对工作本身抱有并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工作只能够使养家糊口的一个途径而已,并没有将其看成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这夜与我国就业竞争力过盛,就业压力过大有很大的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关系。我国的人口过多,加上大学扩招等等政策,下降了教育水平却提升了就业难度,一些学生专而不精,一些学生不懂交际礼仪,很多学生对社会,市场抱有天真的幻想,而学院式社会和真正的社会之间的分隔使得这种现象一直持续。

(4)象牙塔里享世外桃源,还是驾船出海先搏击下风浪

约65%的同学认为在大学期间有过兼职或其他的工作经历对以后的就业有比较大的帮助,这是一个很良好的认识。这表示学生已经对3中学院与社会之间存在很大分隔这一点有了相当的认识;同时也表示大家认可工作需要真本事,综合素质而并非只是一纸文凭,学历,或者学校的名气。

小结

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就业方面我所要了解的很多东西。能力,必须与正确的态度,良好的心态,积极的自信想连接,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在择业的过程中,必须表现出自信的朝气和不卑不亢的态度,用自行打动面试官,用热情感染面试官,最终用能力征服面试官。这才是我在大学期间所需要学习的真正的东西,这才是大学真正成就了我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成人投入社会的因素。

5.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五

市场营销大类2班齐豪月

调查目的: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平等相关情况,重点关注农民工的就业情况,了解其在就业岗位上的生存状态。

调查对象:在石家庄打工的外地农民工

调查内容:了解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关注其就业平等情况,从而探索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以及竞争压力所带来的一系列就业状态。调查方式:访谈法资料法

调查时间:2011年12月17日-2011年12月19日

调查结果:从1978年到如今,眨眼间,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30多年的辉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0年间,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网路开始遍布于城市;城市兴起,大楼矗立,交通也越来越方便,世界经济也趋于全球化。但是在这繁华的背后,我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就业问题。而作为在城市建设中有着莫大功劳的农民工群体,因为缺少实质性的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原因,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调查体会: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大前提下,第三产业也在蓬勃向上的发展进程中大步向前。既然如此,就业压力仍然是有增无减,作为打工者的底层,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更是难中之难。没有高学历,缺少高技能,只能靠力气吃饭。在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更为严峻,就业问题毋庸置疑的需要大力解决。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而就业压力却日渐上涨呢?

(一)首先是人口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比较大,所以导致了劳动力资源供远远大于求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计划生育,但是每年的新增人口还是很多,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人口日趋老龄化等众多因素导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越来越多。

(二)传统就业观念和新兴技术产业的矛盾,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就业观念也开始发生偏转,就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收入低的岗位无人问津。

(三)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许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传递不灵,传递的数量质量速度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海外许多股市大幅度缩水,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有些公司股值已处历史最低。而这次金融危机又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恰恰我国的一般贸易出口目的地就是发达国家。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严重影响,大大打击了我国的出口导向型工业。一些出口导向型工业面临资金回收难,订单大幅减少的风险。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破产,大部分企业开始进行大幅度裁员,下岗人数逐步增加。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重点监测显示,第三季度被检测的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存在岗位流失,新增岗位和流失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而且在经济下滑时期,这些一旦失去了岗位的劳动者很难再重新的工作。

农民工“候鸟”式的就业方式向来就不稳定,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已就业的农民工面临着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双重下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减少使得农民工工作难找,即使一时实现就业也会面临二次失业的风险;二是由于企业订单减少、开工率不足导致农民工工资降低,收入稳定性下降。

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以改善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缓解这些就业问题所带来的压力:

(一)对于劳动者自己来说:

1.要树立自主择业观,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样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自主创业,要努力好好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要树立职业平等观,只要是正当职业的工作者,都没有贵贱之分。不能因为有些工作又苦又累而不愿意去从事,要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都会有所作为。要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后落实到行动上,从实际行动出发,真正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对于党和政府

1.加快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对于我国来说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应将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化目标来考虑,将扩大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努力承担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履行责任,对人民负责。

2.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增加就业岗位,稳定就业岗位,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灵活性和劳动关系调整的灵活性,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减少裁员。

3.针对返乡的农民工的政策措施,要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同时必须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6.关于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 篇六

一.调查目的主要为了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通过大学生的就业观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尽快的认识自己,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二.调查对象及方式

被调查的大学生为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我们采取自制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通过在寝室、食堂、教室等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0份。被调查者涉及学院各分院学生,男女比例为:41:49。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在平时是否有过兼职经历,是否经历过社会实践活动,所从事的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以及对日后的职业规划有何想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展开的。

四.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在就业前的基本情况

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正确的职业规划和自我认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先树立了目标,才会有目的的去追求,才会有前进的方向,不会盲目,也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在规划毕业后的去向时,有67.7%的人选择大学毕业后直接去就业或创业,而28.9%的人则选择考研或读博,其余3.4%的人则没有目标。这说明现今大学生将就业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就业的压力和吸引力比较大,少数人则认识到,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大,意识到高学历在就业中的重要性。

我校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为:43.3%的同学持乐观的态度而56.7%的人则持一般或相当糟糕的态度。我们认为我校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会呈现这种态度的原因是我校是二本类的学校,学生家庭条件大多较好,还有一些学生本身素质比较优秀,这就导致其看待就业时十分有信心,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是家庭条件普通,又考虑到我校是二本类院校所以自信心不够或持悲观的态度。

同时,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自己专业是否有优势:只有17.8%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有优势而70%的人则认为没有优势,13.3%的人呈现迷茫状态,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有无优势,这就表明大学生在对待自己专业时没有深刻了解也没有良好的规划,没有发觉本专业的优势所在,不能将本专业的优点分析出来为自己的就业提供优势。

(二)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据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在就

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的排名分别为:单位的待遇、专业、地区、其他,比例分别

为:41.1%、26.7%、23.3%、8.9%。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仍

然是待遇问题,待遇的好坏直接决定大学生的去留,而对于地区、专业等因素,虽然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但并不是主要因素。

第二,大学生希望就职的职位。调查发现,大学生希望就职的职位以政府

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为主,其比例之和达到90%,而只有10%左右的人

选择创业或私营企业。这种情况的出现也直接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当代

经济深受国际经济和国内市场的影响,经济、市场发展不稳定,这直接导致企业

效益不佳,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许多企业随时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这都导致大

学生更愿意进入工作相对稳定、待遇条件、福利条件优越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

位工作,“进入政府机关,考上公务员就意味着是拿到一个金饭碗”的观点也对

大学生得就业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一些公务员考试作假的新闻报道的出

现,一些大学生也选择了自主创业,对于现今的就业环境持悲观的态度。

第三,大学生就职的最低月收入的底线。在对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11.1%的人选择月薪为1000以下,27.8%的人选择为1000-2000,41.1%的人选择

2000-5000,20%的人选择5000以上。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校大多数

大学生对于薪酬的概念或者说对于钱的概念不慎了解,期望值远远高于实际值。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校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与企业和社会的了解不足,认识不够。原因应该是由于我校学生家庭条件大多良好,从小就生活的比较优越,在大学期间几乎不去进行打工或实习的活动,这就导致这些同学片面认为作为一

名大学生,其工作条件理应优越,工资也应该良好;另外少部分人选择的工资过

低则显示出这些人过于谨慎、小心,对当今社会工资水平没有过多了解,同时也

是一种悲观的就业态度的体现。

第四,就业地区选择及原因。调查中发现,65%左右的同学在选择就业地区

时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而中西部大城市则表现得兴趣不高,再被问及原因

时,有27%的人认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46.7%的人认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1.1%的人则表示创业条件好,14.4%的人认为还有其他的原因。这些数据表明,大学

生所期望的就业环境是那种相对轻松、白领级别、条件良好的工作岗位,这也在一定情况下体现了当今社会大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意工作的状况,这也

是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体现。

第五,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就业观有所不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男女的就业观有所不同而不同专业之间也存在不同。男生的就业去向更为集中和统一,多为大城市,女生则相对分散一点,同时,女生更偏向于稳定一点的工作而

男生则更愿意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就业观更为乐观而

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则较为悲观。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当今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理科学生需求远远大于文科学生。

五.调查结论

1.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关注度不够,对当今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深

2.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全面,自我能力存在不足

3.我校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态度以积极乐观为主,另一部分学生则信心不足

4.大学生的就业观仍需改善,学校、社会应加大指导与辅助力度

5.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就业形势不了解

六.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建议

(一)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状况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的扩招、企业的改革、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众多的外在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重,市场竞

争日益激烈。2)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规划力度不够,同时现今中

国的大学仍以学习为主,对于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实践的鼓励程度和推行程度都

不够。3)大学生自身认知度不高,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完

善且有下降的趋势。

(二)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经过研究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大

学生应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加社会实践能力,调整自身的就业心态,提前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单方面的原

因造成的,但是在众多原因中,自身的原因是最为重要的,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你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在社

会中生存。2)学校应多开展类似就业指导的讲座,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创业,进

行教育改革。加大对社会市场状况的了解并将之用于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企业则应该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多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更

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则应该完善就业渠道与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3)媒体应该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积极跟进报道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从

而让大学生时时刻刻了解有关就业的相关情况,更好的做好就业规划。4)大学

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创业。

七.调查结论:

实践是人在社会中与一些人接触,进行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

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

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

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

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预演。

社会实践活动是种直接、生动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纵

深发展的今天,更具有其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社

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集中在某一时

段,应该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

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实践的意识,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思

想政治教育经常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

和校外的结合。社会实践还需要思想内涵丰富,具有多样的功能,因此要强化其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须在实践的各个环节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寓思想教

育于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随时都可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思想,接受教育,从而丰

富和提高其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实践要达到对大学生的长期教育和提高的目的,必要时可以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就要让学生带

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问题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使短期实践行为和

长期合作联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下,应力求做到以下的几点结合。开展

社会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青年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

足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客观要求,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

自己的人生观。在实际中,注意及时引导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

面效应,在价值取向上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开展社会

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彻底改变那种重书本、轻实践、眼高手低的坏毛病,树立不唯书、不唯上、能力为本的求实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

合。这种结合是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持久深入和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只

有实现了这种结合,才能使成才教育收到实效、也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开展社

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树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

才能将社会实践发挥最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它对我们的就业观有一定的导向

作用。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此问卷是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相关问题,其目的在于探讨目前我校学生就业观念的状况。本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填写,答案无对错之分,仅用于理论分析,请您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学院:专业:生源地(省):性别:女

1.您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总体评价是()A很好B较好C一般D不太好E很差

2.您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A.很有前途 B.较有前途 C.无所谓 D.较无前途 E.很无前途

3.您对目前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心态是()

A非常有信心B较有信心C一般D没什么信心E没有信心

4.在就业过程中,您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多选,限三项)()

A兴趣专长B社会声望C经济收入D自由轻松E地域分布

F是否解决户口G国家建设的需要H其他

5.如果您打算就业,在地区选择上,您的选择是()

A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B到珠三角等其他发达地区C到二、三线城市

D回生源地E非当地生源到中西部、西南省区等欠发达地区F其他

6.您是否愿意到基层去工作()

A非常愿意B愿意C一般D不太愿意E不愿意

7.你对毕业后的状态期望是()

A协议就业(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

B灵活就业(家教、教练、开网店等自由职业)

C读研D出国E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F参军G暂缓就业

8.您对毕业后期望的月收入是()

A 1000元以下B 1000-2000元C 2000-3000元D 3000-4000元E 4000元以上

9.您认为实现就业的最好途经是()

A参加人才招聘会B学校推荐C亲朋好友引荐D网上求职E其他

10.如果说大学生就业存在困难,其原因您认为主要是(多选,限三项)()

A扩招后毕业生太多B就业信息太少C所学专业不理想

D就业制度不完善、不配套E户口限制F就业期望值太高G其他

11.您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现象()A这是普遍现象,要学会适应B 给就业带来了一定的苦难,但还是可以克服

C 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导致无法就业D 从未考虑到这一现象

12.您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看法是()

A非常赞成B赞成C一般D不太赞成E不赞成13.您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就业政策的看法是()

A非常赞成B赞成C一般D不太赞成E不赞成14.如果条件允许,您是否愿意选择自己创业()

A非常愿意B愿意C一般D不太愿意E不愿意

15.如果暂未被用人单位录用,您将怎样面对()

A查找原因,继续寻找B 准备考研C 出国D 回家待业E其他

16.您认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否有帮助()

A非常有帮助B有一定帮助C帮助不明显D没有任何帮助

17.如果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提供相关服务,您认为应该涉及哪些方面内容(可作多项

选择)()

A职业生涯规划B就业政策及相关法规C就业流程指导

7.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七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第一, 受经济增长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 使用人单位需求总量下降。数据显示, 2013年, 到各高校开展招聘的单位和提供的岗位数量有所下降。目前, 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的用人需求降幅明显, 三资和民营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招聘吸纳人力的情况不如往年, 很多出现减招和停招的情况。

第二, 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 导致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态度不积极。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 2013届应届毕业生签约人数不足三成, 在很多专场招聘会上, 女大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尤其是工科专业女性毕业生很多未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女生大多选择考研、考证,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表明“限招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将同样具有应聘资格的女生拒之门外, 有的单位虽未明确表示拒绝女生, 但最后也会以各种借口淘汰女生。目前, 女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女生就业率为男生的82%左右, 每年未就业的毕业生中, 约70%是女生;就业质量低:女大学生就业岗位的专业相关性较男生低, 女大学生对岗位的满意度较低;就业的底薪也普遍比男大学生低,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了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态度不积极。一些工科院校追求综合发展, 纷纷开设热门专业, 造成热门专业的学生数量激增, 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与此同时, 用人单位的招工信条, 导致性别歧视现象泛滥成灾, 女大学生就业处境异常尴尬。

第三, 女大学生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使其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基于这些问题, 笔者以淮阴工学院机械学院的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主体, 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能力做了调查研究, 对女大学生就业观产生的多种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分析

就业观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一种价值取向, 具体表现为对就业意义、就业理想、就业动机、就业标准等方面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女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 从就业过程来看, 普遍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工科类女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急躁、紧张等焦虑心理, 为深入了解, 特对40名即将毕业的理工科女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 调查显示: (1) 已经应聘就业的共2人, 占到全部人数的5%; (2) 正在应聘就业当中, 用人单位已经有回应的有6名, 占到全部人数的15%; (3) 没有应聘就业成功, 仍然在联系用人单位的有32名, 占到全部人数的80%。

通过以上问卷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 理工科的女生就业还是很困难的, 在毕业之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仅仅占到总数的20%。结合客观的原因, 许多女生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 有的女生愿意选择和本专业无关的工作, 理由为机械专业毕业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能干什么, 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反而影响以后的生活, 自己本身也不愿意从事比较辛苦和劳累的工作。在就业观的形成上, 家庭不可避免地成了影响大学生的重要因素, 而当大学生在就业遇到困难时, 最希望获得的是来自家庭的帮助与指导, 部分女大学生也因家庭原因而产生就业惰性, 不愿意自主就业。

三解决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一,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和不足,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包括文化素质的提高、自身修养的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只有从各个方面提高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更好地适应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 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才能提高自己的就业机会。在校理工科女大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实习活动, 提前积累工作经验, 可以为自己在以后的就业中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

第二,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长处和不足, 女性在语言能力、思维的缜密性、管理能力、忍耐力方面与同等的男性相比, 有着明显的优势。理工科女大学生更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发挥出自己特有的优势, 扬长避短, 按照社会需要, 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不断塑造自己, 发挥自己的特长、特点, 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 从而吸引用人单位, 提高就业率。

第三, 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中, 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地评价自己, 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 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 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部分企事业单位用人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 这是完全违背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的, 各级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干预机制, 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 制订相应的惩罚措施、应对措施, 完善和保障工科女大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的公平性, 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以种种理由提出“只限男性”等招聘说明, 以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校大学生人数激增, 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了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态度也不积极, 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

8.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八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就语文学科来讲,自“大语文”概念的缩小,语文的社会功用也逐渐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分科,而成为人文学科的代表。为了解学生校内作业、校外实践,尤其是课外阅读情况,笔者在假期进行了实地调研,特别针对高年级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评估与调查,经整理,呈现的结果是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在扩大,阅读量在提升,总体走向良好,但不可忽视的是低俗阅读的风险也在上升。

二、如何培养阅读习惯,保持纯正的阅读趣味?

何为兴趣?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一个人希望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所强调的是“个人”“希望认识(或从事)”两个概念问题,“个人”意味着个性化、自由化,不以外物的转移而转移。“希望认识(或从事)”表明自我内心对事物的渴求,没有外力推波助澜,纯粹个人主观意愿。培养阅读兴趣,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给予最大的阅读自主权,让其在自由的空间内独立完成审美体验,塑造自由人格。

钱理群曾提到,儿童阅读心理与学习需求是这样的关系:招之即来,打开书就是朋友;挥之即去,放下书彼此分手。追求的是一种自由、洒脱的境界。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阅读与学习在互相牵连之外,更存在一种羁绊关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随着阅历的增加,独立、自主、自由的愿望强烈,外界越是干扰,其自身的反抗、叛逆意识越是激烈。于是便出现了“你让我往东,我偏西行”的反叛行径。笔者认为,目前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不起来主要在于内在的惰性与外界的强迫因素。高年级小学生面对学习测评、外界评价(主要学校、教师、家庭),普遍压力大,在反叛意识的牵引下,往往会做出极端或与预期相反的行径。所以,即使阅读具有丰富内在、扩宽眼界的价值意义,但过于功利性去实施行为便失去阅读本真,也不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家长都站在“审美”的角度鼓励孩子去阅读,摒弃功利性的目标,单纯为了获得审美而进行阅读,让孩子在无拘束、无压迫的环境里保持本真的阅读兴趣。

三、如何进行阅读取舍,把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当前,受一些网络通俗小说、流行杂志、报纸期刊等快餐文化、流行文化的侵袭,学生阅读容易陷入低俗陷阱。笔者分析,流行文化之所以吸引孩子的眼球,主要原因是在于其新潮性和快感恰好迎合了孩子的猎奇心理,满足他们对陌生、刺激精神食物的幻想。因此,如何对待流行文化便是笔者认为进行阅读取舍第一要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完全、绝对隔离流行文化是绝不可能的,有效引导才是关键。作为教师或家长,在尊重孩子自由选择读物外,要学会技巧性引导孩子走上纯正的阅读道路,多读有涵养、有思想的经典佳作,钱理群说,“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它让人的心沉浸、沉稳、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经典的东西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承载了历史的厚重。进行阅读取舍,把握一定阅读技巧的第二要解决的便是有选择的阅读,掌握快读、慢读和精读的精髓。在美学上,任何事物都无绝对的美丑之分,而阅读本身是一场体验美的过程,但不可否认,任何作品都有精华和糟粕之处。我们不推荐盲目审美,也绝不欣赏否定式批判。在此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对阅读的作品进行价值取舍。第一步,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要求选择个人感兴趣并且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读物。这既体现了尊重个人喜好,也体现了尊重阅读规律。不逾越兴趣前文已经提及,不必再说。而尊重阅读规律选择读物实质是针对“提前量”“超前阅读”提出的。在学习阶段,违背教学规律而出现的“提前量”教学现象屡屡发生,传道授业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能力范围,这样拔苗助长、不遵循教学梯度的做法留下惨痛的历史教训。阅读的道理也是如此,专家学者总是强调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的阅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分阶段实施阅读。始终牢记两个范围之内,“理解范围之内”“可接受范围之内”。阅读也应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尊重个人接受能力。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才是关键。第二步,掌握阅读技巧,领会快读、慢读、精读的精髓。阅读在审美之外,还有作用是获取信息。快读,讲究速度与全局,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全局认识。慢读,在一定时间内知晓作品的情节内容,获得基本信息。而精读,则讲究细致体验,逐字、逐句、逐段体会深沉内涵,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阅读技巧的掌握是在长期阅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阅读多了,自然而然能对有用信息和糟粕进行区分,关键在于积累。

小学是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此期间定型、定性,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当对此阶段成长的孩子倍加关注,并且凡事应做到,一要尊重,二要有效引导,始终牢记,任何强迫性手段在成功教育里都是无效的。

9.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 篇九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的现实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于就业的态度,方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我们特别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您们真诚的填写答案,您在此问卷上所填写的任何资料,我们将为您保密,不会对您产生任何不利影响,所以请您不必有任何顾虑。

一、个人资料

姓名:()性别:()专业:()

二、主要问题

1、你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B形势正常。C形势较好。D不了解。

2、刚毕业你最想进入的工作单位是?()

A政府机关。B民营企业。C国营企业。D事业单位。

3、你选择工作单位的原因是?()

A收入高。B工作时间短。C发展潜力大。D就业环境好。

4、你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

A东部沿海地区。B西部地区。C中部地区。D其它。

5、你对上述地区选择的原因是?()

A生活条件好。B消费水历低。C国家政策优越。D发展潜力大。

6、你是否认为高学历就业会更容易?()

A是。B不是。C视情况而定。D不一定。

7、你认为当前哪类专业就业会更容易?()

A文史类。B工科类。C管理类。D外语类。

8、对将来求职你最担心的问题是?()

A自身能力不够。B环境好坏。C是否与专业对口。D薪水太少。

9、刚毕业你希望能拿多少薪水?()

A1000~2000。B2500~3000。C3500~4000。D更多。

10、你希望在几年之内可以升职?()

A一年。B两年。C三年。D三年以。

11、你有想过工作后因为什么原因跳槽?()

A薪水低。B工作环境。C人际关系。D寻求更大发展。

12、你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了解多少?

A了解。B了解一点。C完全不了解。D其它。

13、你认为当前就业政策有什么缺陷?()

A缺乏经验。B男女不平等。C经济发展不平衡。D动手能力差。

14、你对学校就业指导看法如何?()

A管用。B一般。C没作用。D说不清楚。

15、你觉得你各方面能力如何?()

A实践强,理论弱。B实践弱,理论强。C都很强。D都很弱。

16、你觉得大学生自主创业如何?()

A好。B不好。C一般。D其它。

17、你希望应聘工作的途径是?()

A人才市场。B校园招聘会。C网上投简历。D经熟人介绍。

18、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

A缺乏工作经验。B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C供求不协调。D其他。

19、你认为实习对就业重要吗?()

A很重要。B重要。C一般。D不重要。

20、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什么条件?()

10.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十

余建萍

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以温州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温州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从点—线—面角度寻求相关信息。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牵动着党和国家的心。

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3年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19万,教育部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通知指出,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为了实现201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要高度重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组织好双选活动,落实好有关政策,确保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高校要继续做好重大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6日 08:42京华时报·)

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表达能力是否在工作中成为难题

5.男女生就业差距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经过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一.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至目前我们统计所得出的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据调查统计得出: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二.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其中,在对现在工作最满意的方面选择中被调查者大都选择了与同事的和睦相处这一项,而对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中我们预先设计选项较高的薪水一项则出乎我们的意料。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对薪金的要求大学毕业生也趋于理智,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理智的判断,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没有过度的追求高工资。

三.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五.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六.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七.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在高校职业规划选项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并知道怎样规划,而59%的人则不了解职业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届大学毕业生

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总结

11.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近几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劳动力转移呈现由小规模增长向大幅度增长转变、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自发盲目地出去向有组织定向输出转变、由季节性、临时性向常年稳定性转变的特点,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持在500万人左右,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1.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

由观察点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情况的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55%以上,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比去年有所提高,但不到总数的15%,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867人,占全部的6.0%,比去年减少88人;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3370人,占全部的23.2%,比去年减少209人;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8112人,占全部的55.9%,比去年增加103人;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2165人,占全部的14.9%,比去年增加380人。

1.2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较慢

由观察点从三个方面调查的劳动力技能情况的数据显示,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和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总数6039人,比去年减少164人,由此可见劳动力素质提升较慢。全年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3191人,占全部21.7%,比去年减少300人;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2124人,占全部14.4%,比去年增加58人;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724人,占全部4.9%,比去年增加78人。

1.3农村劳动力职业以务农为主

由观察点全村劳动力职业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劳动力职业是纯务农者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从业者占74.2%,基本与去年持平,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职业是以务农为主,从事其它职业的农村劳动力较少。全村纯务农劳动者9684人,占全部的66.2%,比去年增加273人;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者8231人,占全部的56.3%,比去年增加524人;个体户或合伙企业经营者2597人,占全部的18.5%,比去年增加65人;外出务工者1202人,占全部的8.2%,比去年减少195人;从事其他各类企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务工的劳动力、乡村(行政)干部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工作者人数较少,分别为359人、81人、91人和106人。

1.4农村劳动力就业以种植业为主

由观察点统计的全村劳动力就业行业情况的数据显示,有60.8%农村劳动力以种植业为主,这其中49.2%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劳动力,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力数量较少,可见农村劳动力是以种植业为主。按其就业行业划分来看,有8948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60.8%,比去年增加539人;有1082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7.4%,比去年减少287人;有270人是以林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1.8%,比去年增加11人;有43人是以渔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0.3%,比去年减少11人;有110人是以工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0.7%,比去年增加7人;有938人是以建筑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6.4%,比去年减少65人。有290人是以运输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2%,比去年减少43人。有1032人是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7%,比去年减少38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原因分析

2.1农村劳动力自身原因

农村劳动力文化和技能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及技能素质仍然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职业技能培训程度、劳动力的性别,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由于我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转移就业的空间,行业选择范围狭小。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低下,还可能导致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将自己捆死在土地上,把耕作土地看作是惟一的生存之道,不愿意或不敢去从事第二、三产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2制度因素限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工资待遇、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外出务工有很多后顾之忧。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从而使农村人口处于就业的不平等地位。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各级政府虽然对户籍制度逐步进行改革,但其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依然起着相当大的抑制作用。在户口制度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与城市户口相关的福利安排使得农村迁移人口往往无法实现举家迁移。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农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基于这个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敢轻易放弃土地,在转移中始终与土地保持着松散或紧密的联系,导致转移的不彻底性。三是劳动保障不平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目前,现行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社会保障,农民则不能平等地享受权利。农村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以后,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业,包括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难以保障。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

3.1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当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一定的责任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把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面政策,培育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和培训机构的发展。特别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基础上,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利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对接受教育的农民给予培训补助,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3.2拓宽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人口流转制度,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深化城镇土地管理制度和農村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对现有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新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使其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服务于城镇,也要服务于周边村屯,以镇带村。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确保把主要精力用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

3.3支持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12.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十二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就业前景、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

2. 调查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云南农业大学非应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时间为2013年12月。对非应届毕业生发放200份, 回收调查问卷190份, 回收率为95%。对此次研究选取的基本信息调查如下, 非应届毕业生性别调查:男性占58%, 女性占42%;毕业学历:硕士研究生占2%, 本科占98%;家庭所在省份:省内占83%, 省外占17%;家庭户籍所在地:城镇占32%, 农村占68%;学习成绩排名:前1/3占20%, 中等占51%, 后1/3占10%, 不清楚占19%;是否担任学生干部 (多选) :校学生干部占7%, 院学生干部占26%, 班级学生干部占26%, 社团负责人占12%, 没有担任过的占45%。

3. 调查方法

利用自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先对学生们讲解本次问卷调查的意义, 然后发放问卷调查表, 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问卷, 当场收回。

4.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就业前景

目前有七成大学生找第一份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仍是“专业对口”, 这一观念成为众多毕业生就业的“障碍”, 是毕业生就业的一大误区。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 (见图1) , 只有10%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很好, 60%的学生认为一般, 23%的学生认为不好, 还有7%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对专业相关职业群的了解情况调查 (见图2) , 只有2%的学生非常了解, 87%的学生了解一些, 10%的学生非常不了解, 还有1%的学生不想了解。结合两张图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比较客观冷静, 对本专业也有一定的了解, 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 对本专业不了解。事实上, 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 企业和单位在招聘时, 主要是看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你学什么专业看得并不重。如有的外企到大学招聘, 并不看重专业背景, 主要看其可塑性有多大。同时也反映在高等教育上, 存在一些专业一拥而上的现象。有的专业很多高校同时招生。而社会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 这种重复的生产、低层次的培养, 造成人才的浪费。因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 应加强专业教育, 引领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 了解就业形势是十分有必要的, 让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而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实现多层次地就业。

2. 就业意向

第一, 就业性质选择。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 64%的学生选择“就业”, 15%的学生选择了深造, 21%的学生不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见图3) 。在此笔者认为, 最合理的事实, 就是能够把考研与找工作兼顾起来, 考研与找工作并不矛盾, 因为考研是毕业那年的春节前, 而找工作可以一直找到第二年夏天毕业。所以, 花上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来复习是值得的, 即使没考上, 还可以在考完之后, 再加入找工作的大军。这里需提醒的是, 学生毕竟要面向社会, 考研也逃避不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第二, 工作单位的选择 (可多选) 。在工作单位的选择 (见图4) , 一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去“国家机关”或“自主创业”工作, 部分学生选择去“央企”“三资企业”“中小型企业”“科研单位”工作, 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去“学校”“私营企业”或选择其他工作。“天之骄子”和“精英意识”的传统观念是大学毕业生首先应转变的想法, 找准自身的定位, 清醒地认识当前严峻形势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国家和政府为大学生推出宽松的就业政策, 树立主动竞争、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的意识, 也是当前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就业技能。

第三, 工作薪金的期望。本研究对学生做了工作薪金的期望做了调查 (见图5) , 39%的学生选择工作薪金期望在2000~3000元, 31%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3000~4000元, 17%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4000元以上, 12%元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1500~2000元, 也有1%的学生对工作薪金的期望在1500元以内。在校大学生对今后就业还存在好高骛远, 对薪金要求太高, 过高地看重自己。学校应该加以引导, 让学生早日了解社会,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 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 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深挖洞、广积粮”, 多充实、提升竞争力, 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 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 从基础做起。

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在不同的就业压力下, 大学生就业时对薪金要求还是非常理性的, 期望薪金与乐观薪金, 即社会实际的工资水平有高度相关性, 这说明大学生对薪金的态度还是比较务实的, 期望值不再不切实际, 可能这也是近几年扩招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影响结果。同时, 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 会使得大学生在工作选择、薪金标准和工作单位三者之间做此消彼长的调整, 当竞争压力从宽松转向紧张时, 薪金标准的着重程度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愿意淡化对“就业”或“深造”和工作单位的要求。就此, 大学生要抛弃过去的精英情怀, 努力摆正自己的心态, 明白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扬长避短, 务实地做好自己的定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必须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 扩大择业范围。在工作单位、薪金标准和“就业”“深造”的要求上, 灵活把握, 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来选择较理想的单位, 施展自己的才华。

3. 就业影响因素

第一, 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就“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可多选) , 我们准备了6个选项供学生选择, 结果见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 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个人在单位的发展空间”“薪酬与福利”“单位发展前景”, 对于“工作地点”“专业对口”“是否提供进修和培训等机会”因素考虑很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 在校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毕业生要主动调整就业心态, 转变就业观念, 正确评价自己, 在就业过程中理性分析自己的职业诉求, 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的择业标准, 要清醒地认识到, 就工作岗位而言,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某些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到边远地区、人才匮乏地区去就业发展。

第二, 择业时的决策影响因素。毕业后求职过程中对决策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现 (见图7) , 父母和学生自己对择业的影响是最大的, 其次是朋友的影响, 老师的影响最小。从侧面反映出, 家庭地位较高、拥有广泛社会关系的家庭, 对于毕业生就业具有显著的作用。其次, 毕业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 毕业生及其家长过分强调单位的性质、地理位置及工资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 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因而需要纠正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发展淡漠社会责任和贡献, 诚信意识弱化、重金钱轻事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良价值观念。切实加强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务实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毕业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转变盲目从众的择业观念, 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首要任务。

三总结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彻底转变, 学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错位, 学校就业指导尚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 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四建议和对策

第一, 培养大学生树立“带着知识去实践、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思考去实践”的社会实践理念, 与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探索职业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暑期社会实践, 积极开展走进企业、走入社会活动, 将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功能, 激发大学生职业潜能, 同时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从而实现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作用。高校还应建立固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用校企合作的操作模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不仅能分担高等院校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压力, 也有利于把学生的实践推向社会化, 创造积极的社会价值。

第二, 大学生就业过程, 不仅是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竞争过程, 同时也是考验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的过程。因此, 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 构建大学生就业的融合机制,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和辅导,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廉洁教育。

第三, 大学生就业指导, 不应只针对大四毕业生, 而应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所要求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也绝不是毕业前一段时间内所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提高, 而逐步积累起来的, 因此新生从入校起就应该接受长远职业意识的培养, 在学习与实践的进程中, 结合自己的专业, 逐渐形成合理的职业理念。著名职业生涯研究学者萨帕 (Super, D.E) 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五个阶段模式”学说。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 而探索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暂定期就业指导 (15~17岁) 、转移期 (18~21岁) 和试行期 (22~24岁) 。大学时代正是跨越了转移期和试行期两个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 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 职业兴趣趋于稳定, 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因此, 大学生需要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 以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 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霍海伟、郭婧.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3 (3) :23~25

[2]刘桂娥、喻莎.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3 (7) :59~61

13.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十三

各院系: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学以致用,在深入社会就业创业实践中,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发现自身专业缺口,体验就业创业过程,积累就业创业经验。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委员会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关于以“开展就业实践,规划职业生涯”为主题的就业创业实践报告的评优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活动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活动要求

1、实践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开展就业实践,规划职业生涯”为主题,可以通过走进人才市场,专访用人单位,开展工厂企业学习参观,就业实践等与就业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撰写反映就业创业实践的感悟和体会的总结报告,也可结合经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实践活动报告内容,真实可信,有针对性,严禁抄袭或从网上下载,一经发现即取消评优资格。

3、实践活动报告总体上要求结构完整,标题(小二,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空两格),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结束语(四号,宋体),致辞(四号,黑体,加粗),要求条理清晰、文字通畅。

三、报名方式

1、参赛者于开学前将社会实践报告电子版发到创委会公共邮箱:xxxx@163.com2、参赛者于开学后上交社会实践报告打印版,由系部收取统一上交

四、奖励

开学后,学校将组织优秀活动报告的评选工作,对将优秀作品公示,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具体评奖细则,将根据参赛人数,详情请关注就业信息网。)

就业处

14.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 篇十四

在全球经济危机和高效扩招等等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严峻。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我们对此做了问卷调查,共设计6个问题,下面是调查结果:

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方面,60%的同学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工作,30%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10%选择跨专业就业。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是专业对口的工作,不过不少同学也能接受专业不对口的现实,也有一部分同学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而选择继续深造。

在如果没找到工作方面,40%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40%的同学选择从底层做起,20%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大多数的同学观念是正确的,从底层做起。继续深造,积蓄力量,等待更好的发展机会,避免就业压力。

在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方面,30%的同学注重的是收入,50%的同学注重前途,30%的同学注重工作环境。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注重自己在所选择的工作中的发展前途的,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你能力有所作为。

在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工作方面,60%的同学选择参加招聘会,30%的同学选择通过熟人介绍,同学们认为招聘会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可以面对面交流,了解具体情况。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通过熟人介绍不失为一种快捷的方式。

在理想的就业岗位方面,90%的同学选择国企事业单位,这样说明,大多数学生看重的是国有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在经济危机下,外企民营裁员现象给求职者造成恐慌,不安全感。在毕业后理想月薪方面,40%的同学选择4000-6000元/月,60%的同学选择2000-4000元/月,这说明有部分同学的期望值过高,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应该不要期望过高,脚踏实地。

15.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十五

关键词:男护士,就业,心理压力,调查

由于男护士十分受用人单位欢迎, 我校自2006年升格以来护理专业就开始招收男生。虽然男护士就业形势一直很好, 但并不被广大考生看好, 连续4年来我校护理专业的男生比例都不足10%。针对这一情况, 学校专门组织人员对护理专业男生 (包括已走上实习和工作岗位的学生) 、护理专业女生、学生家长、男护士周围的医务工作者以及社会人群进行了调查走访。通过调查统计, 其主要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广大学生和家长对男性从事护士职业缺乏认同感, 报考的积极性不高。这里就男护士现状及就业趋势、产生压力的根源、类型以及应对措施和突破难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男护士就业现状及趋势

中国的护理行业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 从护理内容到护理理念, 均有着非常显著的进步, 但是在护士队伍中一直是以女性为主导, 而且一提起护士首先想到的也是女性, 这一点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同时, 传统观念的束缚也造成了护士队伍中男性短缺的现状。目前护士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 也是影响男性对护士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医院, 护士就是打打针, 配配药, 照顾一下病人而已。而实际上, 护士是“半个大夫”, 护理也是一门很重要的科学。在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护士对于患者病情的观察、用药效果的观察及康复护理等, 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护士工作相对单一, 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因此使一些人认为护士就是“伺候人”, 没有发展前途。加之, 护士收入较医生低, 考生报考男护士的积极性不高, 也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社会的需求, 男护士的比例会逐年增加, 男护士也将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男性做护士与女性相比也存在自身优势, 首先, 男护士的体力强壮、精力旺盛, 家庭负担少, 可工作的范围广;其次, 男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大, 尤其是接诊外伤患者或护理危重患者, 应变能力强;再有, 男性宽容、大度、有幽默感, 面对性格孤僻或偏执的患者, 容易与其沟通思想, 方便医患交流, 所以一些大医院的急诊科、精神科、ICU病房和男性科等科室急需男护士。另外, 性别的关系使得一些涉及男性隐私的患者更加乐意接受男护士。

二、男护士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

“做护士难, 做男护士更难”, 体现了男护士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不能被人们理解和认可的现状。男护士们普遍存在观念上的问题, 认为护理就是“服侍”病人, 就是机械地执行医嘱, 就是“打针输液”。首先, 护士形象的困扰:护士的“白衣天使”、“提灯女神”的形象在护士和公众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另外, 有被“同化”危险:处于青春期的男护生

云南晏廷亮何文渊王所荣崔德花吴予

在入学时, 会发现护理专业学生以女性占绝对优势, 尤其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师多为女性, 男护生自从进入学校后, 会迅速发现自己的特殊性而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实习和工作后, 始终生活在女性为主导的环境中, 绝大多数男护士选择表面屈从于女性, 内心还是男性的独立、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观念。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男护士, 内心很忐忑, 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护士原有的脾气和性格有被女性“同化”的危险。

三、男护士就业心理压力的类型

尽管男护士就业前景看好, 在工作中存在许多优势, 但由于世俗偏见的长期积累, 使得他们在就业前后存在来自家庭、工作与社会的种种压力。

1. 社会的压力。

社会把护理工作看成女性的职业, 严重影响了男护士的知觉和感受, 他们经常感到孤独和自我怀疑。难免使之在人际交往中感到难堪, 有不自在、低人一等的感受。社会和政府很少有对男护士就业的积极鼓励和导向的政策, 凡此种种均增加了他们对适应“男护士”角色的压力。

2. 家庭的压力。

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主导性的, 很多家长尤其父亲反对儿子选择从事护理工作。而国内一针对男护士进行的“你是否会嫁给男护士”的网络调查, 明确表示“会”的只有5%。因此, 男护士的婚姻满意度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这也是男性不愿做护士的原因之一。

3. 工作的压力。

部分医院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片面地认为男护士仅有体力和精力的优势, 使男护士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 使他们在无法正视其压力时, 更容易厌倦自己的职业。

四、应对措施

1. 加强学校教育和岗前培训。

对护理专业男生要进行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讲授和心理行为训练, 提高他们心理健康保健的认知水平和基本能力。

2. 建立男护士心理档案。

护理管理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 对每一位男护士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有所了解, 才能知人善用, 心理档案可以作为使用、培养、选拔男护士的基础资料库。

3. 建立心理健康维护措施。

管理者要给男护士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 培养慎密、热情、精细、顽强、幽默的工作团队, 通过具体心理减压措施, 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4. 建立心理督导机构。

组织心理咨询小组或借助心理咨询机构对男护士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对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有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5. 转变观念, 给男护士更多的关怀。

护理, 在大众看来, 就是“服侍”, 就是执行医嘱, 就是“打针吊瓶”。在人们的观念中, “服侍”是“下人”才做的活。而男性的社会角色和这些都是相冲突的。所以造成男护士有着过多的忧虑。转变社会观念, 给予男护士更多的精神支持, 才会从根本上解决男护士心理问题。

五、突破难题

1. 突破自身的就业心理压力。

别人可以对男护士说三道四, 但男护士自己不能因此而瞧不起自己!反而, 既然做了男护, 就要干得漂亮, 干得利索, 要对得起护士这个职业, 更要对得起护士前面那个“男”字!职业心态是影响男护士人才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针对男护士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专业咨询, 研究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

2. 转变观念, 正确看待男护士的出现。

首先教育者要转别观念, 要教育身边的人认可和接纳男护;其次, 就业工作者要加大男护的就业宣传力度, 正确指导就业;再者, 加大各种宣传报道, 增加社会对男护的认可, 这是一种职业趋势, 换位思考一下就不难理解。

通过对男护士就业心理压力的调查与研究, 全面掌握他们的压力来源和类型, 有利于学校针对护理专业男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就业指导, 有利于稳定护理专业男生的就业心态,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让他们在就业前就做好各种心理准备, 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就业。社会各界要加大对男护士的正面宣传报道, 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让他们快乐工作, 阳光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2]骆焕丽.临床护理工作中男护士的现状分析.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3]吴之明, 杜彩素, 杜娟, 等.对我国男护士现状的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4]曹岚, 蒋冬梅, 等.我国男护士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5]陈潇俊, 崔益军, 等.男护士有本难念的经.医院·人力, 2006.

[6]杨磊, 姜超美, 等.9所医院男护士岗位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7.

16.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十六

一、 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周口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选取大一到大四共计300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8份,回收率96%。调查对象中男生50名,占16.7%,女生250名,占83.3%。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形势认识、就业期望(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薪酬等)、影响就业因素等。

二、结果

(一)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1.对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30%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15%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悲观。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79.75%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需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3.对生物产业发展的认识。调查显示,有52.8%的学生认为生物学科已经深入到农业、医药医疗等多个行业,生物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二)就业期望

1.对薪金水平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2500元~3500元。在现实中,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工资为2000元~3000元。

2.对工作单位性质的期望。有88.75%的学生首先选择到政府机构或者教育、医疗、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而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学生不足5%。

3.对就业地区的期望。调查中,学生选择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家乡、省会等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

4.对声望地位及工作稳定感的期望。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声望地位和稳定感等各项因素中,最受重视的因素是工资福利待遇,其次是工作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兴趣。

(三)个人就业目的与困扰因素

1.在关于个人就业目的的调查中,“解决生计的需要”为60.5%毕业生的选择,53.0%的学生“希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30.6%的学生是为了“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的需要”。

2.关于“求职中最困扰因素”的选择,42.5% 的学生选择了“信息缺失”这一因素,42.6%的学生选择“综合能力不足”等。

三、讨论

(一)就业观滞后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过渡到了大众化,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还比较陈旧滞后。过于追求工作的稳定性,“铁饭碗”观念比较强,不愿接受挑战,害怕面对失败和挫折。

(二)忽视自身长远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更多地关注工作条件、薪水报酬等短期的现实利益,而对涉及长期发展的自身的职业兴趣、工作能力、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考虑较少。许多大学生仍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不能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基层就业意识不强

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人数占绝大部分,多数毕业生还是认为基层待遇和发展前景与发达城市相比存在差距。促使大学生产生这种就业思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基层工作待遇、基层工作环境、家庭对去基层的态度等。同时,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由于自身的唯利就业观以及就业信息宣传得不到位,大多数学生对基层就业信息的了解程度并不高。

四、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

帮助大学生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放低心态,主动降低就业层次,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敢于从基层做起,在社会发展中找到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最佳位置。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综合素质、求职技巧的培养

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指导大学生充分了解当下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思路;重点对毕业生、非独生子女及家庭经济状况不良的学生进行就业压力心理疏导,使其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同时,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培养方案,塑造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扩大就业机会。

上一篇: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下一篇:(企业)关于成立“青年文明号”创建领导小组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