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共10篇)(共10篇)
1.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篇一
必修五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张世礼
备课教师:田兴发 钟天宝 李金萍 方玉梅 谢开国 舒浩 陈正爱 教学目的:
1、巩固复习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句式等基础知识;
2、背诵必背课文;
重点、难点:实词和多义。
教学方式:
1、学生自主复习
2、教师解疑
3、ppt(自制)演示检测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归去来兮辞
一、基础知识
1、重要实词:
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憩(休息)、岫(山穴)、景(太阳)、盘桓(徘徊、留恋不去)、畴(田地)、棹(划船)、窈窕(曲折幽深的样子)、行(将要)、期(至、及)、聊(姑且)。
2、重要虚词:
①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
②来: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
③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④以:介词(让;用;把;因为;按照;带着)
连词(同 “而” ,表修饰;同 “而” ,表并列;表目的,来;才
;因为)
⑤而:代词(通“尔”,你的)
连词(表假设,如果 ;表转析;表并列;表修饰;表承接)
⑥之:代 词(他们;我 ;这、此;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 构 助 词(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宾语提前标志;中心词与补语间,⑦得;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3、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
4、词类活用:幼(形-名)、怡(使动)、傲(形-名)、日(名-状)、策(名-动)、时(名-状)、悦(意动)、乐(意动)、琴(名-动)、书(名-动)、棹(名-动)、善(形-动)。
5、通假字:曷。
6、特殊句式: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②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
③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
⑥乐乎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二、文章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诵读一遍文章,老师检查学生诵读情况。
2、请一位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任务:画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学生活动)
3、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学生品读思考,老师予以点拨)
①归去来兮!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③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⑤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要点: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作者卓然不群,厌倦了黑暗腐败的官场,强烈的渴望乡园田居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物质的享受并非他的追求,精神的愉悦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①乃瞻衡宇,载欣载奔。②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③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④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⑤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要点:乐于田园生活,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所以他才能生活的如此惬意自得。)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②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③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⑤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要点: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这些语句就是作者在文中乐的背后隐现出的忧。有出世的逍遥,也有误入歧途的痛悔;有得养天年的安乐,也有人生苦短的感叹;有家人亲友相伴之乐,又有曲高和寡,知音难寻的伤感;有离开官场的决绝,也有对国事的一丝牵挂。全文可说是乐忧相生。)
三、小结: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乐忧互现,决绝与犹疑并存,但有一个信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与官场彻底决裂。因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抱负在那黑暗的官场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更乐于归隐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他的高洁与坚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四、作业:
1、将本文改为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散文,500字以上。
2、背诵课文。教后感:
第二课时
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1.所赖君子见机
(通“几”,预兆)2.俨骖騑于上路
(通“严”,整治)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通“消”)
二、词类活用
1.一言均赋(名词用作动词,铺陈)
2.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像星)
4.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5.襟三江而带五湖(名词意动,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三、古今异义
1.穷且益坚
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穷困; 2.一介书生
古:量词,个
今:介绍,介于 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古:以二十岁为弱年
今:无此意 4.盛筵难再
古:第二次。
今:又 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古:语气词,用在句尾
今:无意义。6.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常用来指学位 7.识盈虚之有数
古:定数
今:数量 8.彩彻区明
古:日光
今:彩色 9.序属三秋
古:秋季的第三个月
今:三个秋季 10.路出明区
古:过
今:向外走 四、一词多义
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潦人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2.胜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3.穷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4.临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5.怀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6.序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滕王阁序
名词,序言、序文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等终军之弱冠/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
童子何知
六、名言警句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七、文中名句赏析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八、作业:投影或纸介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下列各组划线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2.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3.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4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1-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5.“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A.鹳鹊楼
B.岳阳楼
C.滕王阁
D.黄鹤楼
6.“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7.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参考答案
1、C2、.D
3.D
4.B
5.B 6.C
7.D(2)教师自备学生作业 教后感:
第三课时
逍遥游
一、学习要点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二)内容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 5 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三)庄子文章的艺术特色
1、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
庄子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深邃的思想,常创造出一种宏伟瑰丽的艺术境界。那不知几千里的北冥之鲲,化鲲为鹏飞往南冥,怒而飞大鹏激起千层波涛,以及那“野马”、“尘埃”构成无比壮丽、雄伟、奇特、生动、鲜明而又瞬息万变的画面。这是庄子全凭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奇妙的境界。这段文字中,想象的奇特丰富,夸张手法的神奇,语言的绚烂多彩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叹。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比喻往往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腐朽为神奇。如用人们所见到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色比喻大鹏在空中激荡起的尘雾,接着用人们仰视高空的碧远比喻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下视的所见。这种比喻是作者的想象,想象又是合理的,可信的。前人说《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
3、对比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象,将大与小推想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对比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念,“几千里”、“几万里”、“坳堂”、“数仞”;二是时间上的概念,“五百岁”“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对比往往借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二、能力训练、检测(投影)
1.下列汉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抟(tuán)弄
山坳(ào)
北冥(míng)
B.夭阏(quâ)
星宿(xiù)
斥鷃(yàn)
C.数(shù)落
蓬蒿(hāo)
沮(jǔ)丧
D.恶(ě)心
决(xuâ)断
蜩(tiáo)蝉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我决起而飞
B.小知不及大知
C.此小大之辩也
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后乃今培风
B.亦若是则已矣
C.而御六气之辩
D.彼且恶乎待哉
4.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B.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C.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D.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 6 呢?
5.下列没有省略成分的一句是()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6.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南冥者,天池也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此小大之辩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7.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9.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汤之问棘也是已。
是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冥海者,天池也。
天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11.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④且适南冥也
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
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
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
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
12.从题干提示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各句的相应括号中
绝:A.断,断绝
B.极,非常
C.高超,绝妙
D.横渡,横穿
E.超越
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③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
⑤佛印绝类弥勒。
()
13.辨别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①而彼且奚适也?
()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④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14.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彼且奚适也?
B.奚以知其然也?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D.大王来何操?
15.翻译下列句子。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这一段中援引“汤之问棘”一段话是否与文章第一段的内容相重复?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逍遥游》,谈谈你对庄子思想及作品风格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1、A2、D3、C4、B5、B6、D
7、(1)这(只)
(2)记载
(3)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
(4)饱的样子
(5)比
8、CE
9、①四季
②即此
③天然的水池
10、A(①②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③长
④身高)
11、D(①②“知”通“智”,③深
④“冥”通“溟”。)
12、①E②D③A,④A⑤B
13、①往
②出嫁
③迎合④依照
14、B(B项为介宾前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15、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16、这段文字不是第一段的重复,在内容上是对第一段的补充,从结构上,与第一段相照应,论证了“小大之辨”。
17、(略)教后感:
第四课时
陈情表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
(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四十有四
(通“又”)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九岁不行
不能走路
不能走路
举臣秀才
孤苦零丁,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组织,机构)正式建立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报答
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申诉,诉说
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酸,苦楚
身心劳苦 臣欲奉诏奔驰
赶快向前,奔走效力
很快的跑 拜臣郎中
上书部的属官
中医医生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数量少
岂敢盘桓
犹疑不决的样子
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除臣洗马
太子的属官
清洗马匹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
狼和狈 寻蒙国恩
不久
寻找
三、词类活用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臣具以表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且臣少仕伪朝
名词作动词,做官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夙遭闵凶
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臣之进退
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
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举臣孝廉
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沐浴清化
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凡在故老
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四、一词多义 以
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 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
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于
急于星火
介词,比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之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助词,的
臣之进退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少
少多疾病
年岁小 解鞍少驻初程
稍稍 少仕伪朝
年青时 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志
舅夺母志
志向 听臣微志
愿望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标志 应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照料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回答 婴
夙婴疾病
缠绕,被缠绕 举婴,欲投之河
婴孩 矜
犹蒙矜育
怜惜 不矜名节
自夸
鉏耰棘矜
矛、戟等武器的柄 悯
夙遭闵凶
通 “悯”,可忧患的事 悯臣孤弱
怜惜,悲痛 薄
门衰祚薄
浅薄
日薄西山
迫近,靠近厚古薄今
轻视,看不起 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一定的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约定,约会 良剑期乎断
希望,要求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一周年,一整月)此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疾
而刘夙婴疾病
病(一般的生病)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苦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缺点,毛病
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
厌恶,憎恶
疾风知劲草
迅猛,急速 嫉恶如仇
厌恶,憎恶 除
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攘除奸凶
除掉
五、文言句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判断句式 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式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式 急于星火
介宾后置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宾后置 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教学设计>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教学设计>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七、作业:
1、教师按所教班类别布置练习
2、背诵全文 教后感:
2.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篇二
一、“单元说明”是教材编排和单元教学的“据”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较之于旧人教版教材, 在教材的编排上既有变革创新, 亦有继承发扬。变革创新方面, 新版教材化整为零, 将每一册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模块, 注重从知识、技能、文化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继承发扬方面, 对于教学的主要“文本”, 即“阅读鉴赏”模块, 教材的编排依旧采取了“单元教学”的编排体例, 但不再像以往以时间或国别等作为单一的编排依据, 而是从文体等文本的共通性角度出发进行单元组织, 更富灵活性。以新人教课标版教材必修五第四单元为例, 这一单元所选取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三篇文章, 所涉及的作家中外兼有, 所涉及的知识也领域有别, 但它们有共通性, 即从文体角度来看, 它们都属于自然科学小论文的范畴, “单元说明”对于这一点描述得非常清楚。这也提示我们在解读教材, 开展单元教学的过程中, 要“存异”———把握不同文本的不同内容, 更要“求同”———开展文体教学, 把握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文体样式的特点。故而, 在进行单元教学, 开始文本整合、比较教学之前, 把握住“单元说明”中关于教材编排的单元思想, 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开展单元备课, 树立起正确的单元教学思想,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再进行细部微观的文本备课, 如此, 方能辨清文本异同, 为文本的整合和高效教学打下基础。
二、“单元说明”是文本教学的“纲”
教材文本, 现阶段依旧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最主要的资源、富矿。如何进行文本的深入发掘, 做到文本的价值呈现最大化呢?“单元说明”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以新人教课标版教材必修五第四单元为例, “单元说明”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 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 传播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 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这段话, 不仅介绍了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体特点, 同时也指引了我们文本学习的三个维度。首先, 自然科学小论文, 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说明文, 除了“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外, 它还注重“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方法”, 即在表达方式上, 自然科学小论文较多地采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其次, 自然科学小论文旨在“弘扬科学精神, 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 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 也就是说, 自然科学小论文, 不是简单地以“传播科学为己任”, 它更重视的是科学思想的启蒙、科学精神的感召。一句话, 它重视的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人文性。认识不到这一点, 文本的解读难免就会陷入“本本主义”———讲《中国建筑的特征》就容易只看到了“特征”, 而看不到字里行间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热心肠”;讲《作为生物的社会》也只是看到蚂蚁蜜蜂的社会性活动, 而看不到作者对人类中心主义自大思想的批判。最后, 为了达成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写作目的, 在语言文字的选用上, 自然科学小论文“一般用通俗的语言”去介绍跨学科的科学知识成就, 以便于读者了解。反映到具体的文本里, 梁思成形象的比喻, 刘易斯托马斯和史蒂芬霍金的幽默比拟, 都让人印象深刻。综上所述, 自然科学小论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熔于一炉的特点, 在教学中, 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文本本身科学知识的阅读与传授, 势必是对文本解读的浅化, 而如若忽视了这些特点, 将这种文章简单看做科普说明文进行解读, 更是对文本的误读。抓住“单元说明”的分析, 才能避免文本解读教学上的误入歧途。
三、“单元说明”是教学活动组织的“法”
以“单元教学”为体例的教材安排, 文本之间具有“和而不同”的性质, 即在文体等共性之外, 又存在着文本自身的个性。如何把握共性, 凸显个性, 是文本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点上, “单元说明”也给予了我们教学的方法指引。仍旧以新人教课标版教材必修五第四单元为例, 在“单元说明”中有这样的表述:“这个单元的课文, 有的是综述观点, 有的是探讨成因, 有的是做细致入微的分析。”这句话, 道破了三篇选文的个性特点。紧接着, “单元说明”又说:“在学习中,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归纳文章的观点,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品味这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这里更是指明了我们教学本单元文章时的方法, 即:首先, 要摆脱文本涉及的知识的牵绊, 抓住文章的行文思路, 理出作者的科学思维脉络;其次, 要透过陌生、复杂的科学知识, 提纲挈领、探骊得珠, 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最后, 品析重点语句, 从文本细部入手, 深化对文体及其语言特点的理解。当然, 文本的解读和教学不一定要墨守成规、因袭他人, 也不见得要将以上三点面面俱到、层层落实, 但“单元说明”提供的这一方法确是可贵的。我们不可忘了叶圣陶先生所言:“在语文教材中, 每一篇课文都只是一个例子。”对文本解读的方法性指引, 才是文本学习和语文教育的归宿, 才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获得的根本保证。
3.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计划 篇三
以新课程标准新教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五年级语文组为单位进行,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谈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深入开展教学创新,将创新思维教学引入课堂同时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具体措施
1、集体备课,每学期不少于8次,时间为每周四下午放学后,每次集体备课时间不低于30分钟。
2、备课组长提前一周确定中学发言人,由中心发言人准备集体备课的内容。
3、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单元教学目的,每课课时分配,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重点放在备教学设计上,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研究课堂教学环节,研究教学手段的利用,研究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方法等。力求教学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教学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组内每位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研究,推出改进意见。(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
5、中心发言人综合大家意见,改进教学设计,供本组全体教师参考。
6、其他教师在这一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修改、补充、总结和反思,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最优秀的教学设计。
4.五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篇四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xmlnamespace 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马守娟
(--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学校课改精神和要求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充分调动组内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学习研讨,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二、本组情况分析
本组教师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年纪差距不大,大家容易交流、沟通。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如何发扬老师的特点,扬长避短,如何能让自己在新一轮的教学中能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是全组教师要做好的工作重点。
三、具体工作:
1.继续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连云港市课堂教学六模块》,潜心研究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要继续努力将教改基本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学过程的具体行为,整合优化教学过程。确立以研究促发展的意识,通过举办不同层面的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多评议切磋,多交流碰撞,在活动中发现、研究、解决所遇问题。要切实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继续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推进与反馈。
2.加强学习研讨,全面建立学习化教研氛围。本学期我组要加强学习研讨的氛围,经常性地就一些教育教学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研讨。组长要组织好每项活动,积极开展理论学习、教育研讨、析课评课等教研活动。除此之外,还要在办公室里营造浓厚的教研探讨氛围,让工作环境成为学习环境,有力促进本组教师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3.教学永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本学期我们要一如既往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工作。
(1)备课:提倡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制定的教案要有可操作性;着重体现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力求教案的最优化。年级组明确分工,使每位教师熟练、深入地把握教材。
(2)上课: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力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重视学生的预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精讲巧练”。
(3)作业布置与批改:我们要求教师做到合理与有效,在作业的量与题型设计上要精心安排,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要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本学期我们更多要关注一些“说”与“读”的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在反复磨课锤炼的过程中要提倡团结合作意识、反思意识,切实提高本组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把课堂高效落到实处。
5.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本组的教师都热爱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平时的工作忙碌而充实,做好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工作将有利于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的转变。因此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做好平时的随笔案例、教学后记的撰写工作。在撰写的过程反思自己工作的得与失,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四、内容安排:
(本组内的活动将与学校的教研活动相结合,统筹安排,合理进行。
时间地点内容主讲人
8.30办公室21课刘宾
9.3办公室22、3课王毅
9.8办公室24、5课马守娟
9.18办公室26、7课刘宾
9.27办公室28、9课王毅
10.10办公室210课马守娟
10.15办公室212课刘宾
10.24办公室213、14课王毅
10.29办公室215、16课马守娟
11.7办公室217、18课刘宾
11.12办公室219、20课王毅
11.21办公室221、22课马守娟
11.26办公室223、24课刘宾
12.5办公室225课王毅
12.10办公室226课马守娟
5.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篇五
一、必修五第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必修五第一单元内容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分析 1.必修模块三与模块五小说单元的勾连打通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新教材中,共设计了两个小说单元。第一次出现在必修三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祝福》选自鲁迅作品《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人与海》由于体现了 “ 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 ” 而获得 1954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本单元出现的三篇小说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同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针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反抗史。《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教材的编者精心选择了不同时期(古代、现代、当代)最好作品,挑选了中国与外国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畅饮最醇厚的文学佳酿,同时,也希望藉此为学生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一窥堂奥。
2.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是对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呼应、总结和提升
选材上的一脉相承决定了训练目标的延续与扩展。在必修三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小说本身的特点,学习小说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再现生活环境;而本单元则在学习小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指向阅读者自身的提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必修三的小说学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递,如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本单元则更注重细节的探讨和艺术特色的领悟。必修三小说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欣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品味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本单元则结合小说三要素探讨作品主题,细化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线索。
在“研讨与练习”中,必修三强调对人物的整体了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本单元则注重人物的变化及原因追溯,学习写作独立完整的读书报告,并能够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相互观照,深刻理解文学的社会意义。
3.把握必修五第一单元与配套读本、选修教材相应部分的衔接作用
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在一定的技巧训练之后,重要的是量的积累,通过阅读面的扩大,熟练掌握小说三要素,学会给小说的人物和主题归类,以便领略更深层面的东西。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除了传授课内知识外,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本册配套读本,或引入相应选修教材的内容,通过同类型文本的对比、比较、联想等,实现课内与课外、课上与课下的知识链接。
以第五册读本《珍贵的尘土》为例,共有三个单元的对应小说:历史投影、泥土芬芳、拷问灵魂。其中《群英会蒋干中计》作为另一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可以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照阅读,两文中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草蛇灰线的伏笔可细细品味,交相辉映。
《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作品情节荒诞不经却蕴含深意。借助这样的现代派小说,学生可以体味到任的生存危机感、孤独感、压抑感以及人类的精神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同时对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使用的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对应《边城》,读本在“泥土芬芳”这一单元,精选了四篇同样具有诗性之美的小说,读之忘俗。在《荷花淀》的战火硝烟中,彰显的是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和品格的崇高,如同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铁凝的《哦,香雪》则被《荷花淀》的作者评价为“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这样的评语可以用来评价《边城》和《荷花淀》。作为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在写作《受戒》时有着同样的宣言:“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同样是“健康的人性”,小英子与翠翠、明子与傩送之间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这些同类型的小说,可以作为切入点打开课堂,也可以作为比较点成为作业,更可以成为素材融入作文。在阅读中,经典作品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珍贵的尘土》一文中所言:“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在充分的阅读和创造中,我们也会拥有自己的“金玫瑰”。
(二)必修五第一单元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构小说文体的知识体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三个要素。
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还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小说的主题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变化发展来体现的。
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还包括序幕和尾声。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时候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以上是对小说知识的梳理,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篇目中进行归纳和总结。2.本单元是对小说情节和人物要素的进一步深化理解
在必修五中,对于情节的要求是进行细化的探察,尤其注重细节;对于人物则要求跟踪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为了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学习本单元古典小说名著时,可引入高中语文(新课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 中的第 2 课《水浒传》,包括了画说课文、夯实课文基础、感悟课文精华、跟踪自检、读书与做人等栏目,是对本书的创新梳理。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 中第 6 课《红楼梦》则是对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温故知新。而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关于“人物”的话题给了我们新的思路,诸如“贴着人物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语言与行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等都会给我们的阅读搭桥铺路。
(三)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学情分析
学生最喜爱的文体是小说,但很多学生的兴趣点仅仅是在故事情节上,不了解作家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目的,不容易通过作品认识社会人生。
小说的情节不难理解,但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与当代学生生活有着相当的距离。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可以理出故事情节结构,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可以让他们换角度欣赏人物形象,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和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课余时间阅读书籍较多、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力较强,可以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允许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看法。对于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引导他们归纳概括情节结构,并尝试分析人物性格。.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把握来理解主题。学习难点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知识,绘出自己的小说文体知识图表。
(四)课时安排建议(9 课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 课时
《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课时
《边城》 3 课时
“表达交流”板块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1 课时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
(一)课文内容分析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刻画林冲的性格,极力写他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发展历程,令人信服,而最终被 “ 逼上梁山 ”,揭示出了 “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 的生活真理。人物真实自然,语言凝练传神,其中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有几点在具体教学中要落实到位,一是许多地方文字简练传神极富表现力,要引导学生体会;二是要引导学生挖掘出林冲性格中与一般草莽英雄的不同点,他的性格中更多的是善良和隐忍,随遇而安的成分很重,被逼上梁山实属无奈。三是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笔力精深,达到了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浑然一体的境界,二者结合天然无痕。
2.《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 1898 年,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契诃夫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精神与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年代,数百年的农奴制度在俄罗斯人民的民族特性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根除的。作为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契诃夫想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 “ 一类人 ”,他真正的表现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 “ 一群人 ”,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因此,契诃夫的创作虽然是以俄国生活为背景,以夸张和讽刺的笔触表现的是俄国人的劣根性,但细细读来,他的作品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而这也就是契诃夫创作的真正意义和永恒价值。、《边城》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 “ 美 ” 与 “ 爱 ” 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 “ 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边城》是一幕 爱情 的 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地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少女的羞涩、恍惚,结尾意境深沉,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二)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认知问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入新课程的高二上学期学生,对语文课本必修 1-4 的学习已经结束,开始适应课前充分阅读文本、适当拓展阅读面的要求,课前已基本了解了林冲在《水浒传》中的情况,对林冲的故事耳熟能详,并对本课的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进而探究《水浒传》全书的主题提供了条件。但学生对小说的解读比较肤浅,习惯 “ 抓大放小 ”,只关注表面生动的情节,缺少 “ 精读 ” 的方法和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恰当,激发起学习积极性,使其能较准确的从文中提炼有关信息,达到教学目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故事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也比较单纯,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作品的人物形象、表现的社会主题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就不那么容易了。因而教学重点要放在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表现人物的手法,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边城》:通过前两篇小说的阅读教学,学生会对本课有一定的方法积累,课堂上可以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从而能够顺利接受作品中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小说阅读方法归类
小说阅读方法是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部分,把握小说的主题,必须从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所以,学习小说必须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通过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但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 “ 祝福 ” 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 “ 空城计 ”,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 “ 空城计 ” 了,那样 “ 空城计 ” 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 空城计 ” 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才说把握好故事情节能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式。刻画人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肖像描写。例如,鲁迅的《祝福》描写了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不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难的一生,还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二是动作描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细节描写。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听说水生要到大部队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动,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细节,读者会感受到水生嫂内心的震动与镇静的心理变化。三是语言描写。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那段谈话,就形象地揭示了套中人道貌岸然、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虚弱本质。四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又包括内心独白、动作暗示、幻觉展示等,都能够很好地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2.课后问题打通归类
教材中课后问题的设置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在“跳进去”做题的同时,不妨时时“跳出来”对同类文本的问题设置打量、比较一番,以期获得更多的收获。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问题比较、打通与归类:(1)情节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题考察文本的中心事件,并交待了小说的视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要求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在后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梳理脉络的同时标注核心事件,同时以不同的视角来概括情节,如李小二的视角,管营、差拨的视角等,这样温故而知新,学生会有更多的收获。
(2)人物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二题考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学生比较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所使用的不同艺术手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样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将问题中的“一般的草莽英雄”置换为具体的人物,比如武松、鲁智深、杨志等,在学生思考、动手写作的基础上,推荐茅盾的文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相应部分,学生会在兴趣被激发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方法。
(3)评价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四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要求在“逼上梁山”的主题观照下,通过补充阅读相关章回,探讨林冲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授课者也不妨在“话说林冲”的漫谈中,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理出林冲的心理变化过程。
课后练习还可以参照读本和选修教材等资源。总之,每一道课后题的设置其实都是文本的不同解读视角,善加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人物勾联——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鉴赏思路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对于“套中人”形象的扩展思考,可联系以往学过的文学作品人物:《变色龙》中深怕小镇出什么事情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小公务员之死》中因为一个喷嚏惊惧而死的小公务员;《我的叔叔于勒》中因金钱的枷锁失去亲情的菲利普夫妇;《孔雀东南飞》中造成爱情悲剧的封建族权;《祝福》中笼罩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封建礼教;《窦娥冤》中黑暗官府的官官相护、权钱交易;《雷雨》中每个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权势、金钱、名声、情感、义气、传统、亲情,这些不都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套子吗?由此可见,“套子”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借助这个人物打开一扇认识自我的天窗。
“研讨与练习”最后一道扩展类型题: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可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展开讨论:如果把“套子”看作规章制度或各种规矩,那么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合理归类。例如,那些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正义的法律法规,属于“合理的套子”,我们每一个人应主动接受这些制约,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局面;那些封建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合理的礼仪规定,属于“落后的套子”,我们应当抵制;至于那些阻碍社会车轮向前的反动的套子,我们应当毫不留恋地坚决摒弃。
明确: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不能完全被“套子”套住,要做一个有理性、敢怀疑、善反思的新时代青年,形成开放的眼光和独立的主体意识。正如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告诫儿子的一番话:一要学会独立思考,二要学会以宽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有了这样的讨论基础,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想现状,写一篇关于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或以《我身边的套子》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求:观点辩证,言之有据。
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套子观”应用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是个性格平和谦虚随和的人,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生活舒适恬淡,但是一连串难以忍受的打击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想继续过“套子”中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高俅不杀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会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火烧草料场,林冲的性格得到全面升华,发生质的飞跃。他看透了,绝望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生路,就是上梁山。这就是逼上梁山。林冲的例子是从“安于套子”到不得不“冲破套子”的最好佐证。
“套子观”应用于《边城》——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翠翠的那种朦胧的爱情非常美,因为二老,原来“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翠翠,开始“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心中有薄薄的凄凉”,“会迷乱”,沉思、生气、悲伤、甚至痛苦,这一切全然是因为爱。可惜翠翠自始至终没有什么能表征她主体性的行为。直到小说结尾,她还在等着,尽管那个人 “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这一切都已发生,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 “ 哭了一个夜晚 ”。这一切都说明,翠翠其实一直活在沉默和压抑当中,她的奔放、豪迈、野性一直被压抑着,这种压抑使得她连爱的语言都不会表达。对于命运阴差阳错为她编织的情感“套子”,翠翠缺少冲破“套子”的能力,被动地、迷茫地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6.小学语文教学应从备课抓起 篇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方法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备课是每位教师每天都要开展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活动前通过备学生、备活动、备教师, 做到“心中有目标, 眼中有学生, 手中有方法”, 在组织活动时就会有条不紊, 活动时间也会相对充裕,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重视备课, 了解并掌握备课的基本要领, 切实提高备课能力, 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新设计, 不死板硬套
自己的创新在哪里? 备课设计, 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 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和创见。人云亦云、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 永远没有出息。某些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 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 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 “复制”的名师教案, 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 道理很简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 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 还要预见课堂的生成变化。
二、摸清底子
小学语文教师每当接手一批学生时都应从不同渠道, 以最短的时间, 全盘掌握学生的情况。只有明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对本学科的兴趣程度、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才可能从容面对全班学生。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 道德水平的不同, 才能针对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结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个人教学习惯、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人修改后的课堂教学, 才能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按照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 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不同深度的课堂活动, 以求得各类学生在心理上的一种平衡, 促使优等生更加聚精会神, 积极思维, 后进生在心理上也会感到教师也在时时注意和关心他们, 以增强他们赶上全班整体水平的自信心, 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不仅是对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 更现实的理解, 应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首先, 我们要精读课程标准, 找准各时段的学科总体教学目标。其次, 要纵观整册教材, 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 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 制定自己的教学预期目标。再次, 要全面掌握学校已有的能为本教材教学提供参考的资源, 初步确定教学思路和方法。
四、编写教案
这里所说的编写教案, 绝非抄写教案。虽说写教案不等于备课, 但备课不可能不写教案。做任何事, 成功的前提都离不开精心的准备工作, 教学这项系统的工作更是如此。当我们摸清底子吃透教材之后, 必须把自己确定的预期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梳理成章记录下来, 这是教师的先期备课工作。
五、写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此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学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而且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成为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一节课下来, 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 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六、板书设计要有创新, 体现重点
板书渗透教师的学识、智慧和技巧, 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审美素养, 反映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好的板书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配合讲述、画龙点睛,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七、从教学手法做好备课工作
语文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十分灵活的教学过程, 也如我们常说的“教无定法”, 任何教学内容都没有一套死的教学规则, 任意一节课, 不同的教师会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 任意一个教师都不会只有一套固定的教学结构。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可不必千篇一律, 模仿名家教学模式, 只要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 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学习, 或者不知道写什么, 而教师教的写作方法对他们来说都太过于抽象, 刚好那段时间学校特别流行折“千纸鹤”, 很多学生都痴迷于折纸游戏, 我灵机一动:既然他们对“千纸鹤”这么感兴趣, 不如就写一篇关于“千纸鹤”的作文好了, 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对大家说:既然大家都喜欢折“千纸鹤”, 那就写一篇介绍如何折千纸鹤的作文吧。这么一说, 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于是, 一节最“可怕的”作文课就这样上完了。
7.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篇七
合作与讨论
一、讨论题目
我们自上中学以来,即使从语文课本上也读过古今中外小说,那么是否认真地考虑过这样两个问题: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讨论指导 讨论方式:
1.按实际需要进行分组,可十人为一组,也可四人为一组,集中讨论,各抒己见。2.选一人为记录员进行记录,一人为中心发言人代表大家准备发言。讨论思路:
根据论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下: 1.阅读古代小说有何意义?
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对话来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有借鉴作用。2.怎样阅读古典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的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的。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小说要给人物提供活动场所,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就要写环境。环境对人物起制约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人物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讨论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运用
一、学海拾贝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项基本功。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1.作用:心理活动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爱憎感情和思想要求等。2.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3.表现的方法:
(1)通过眼睛间接暗示人物心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精神面貌的聚光点,人的喜怒哀乐、爱憎情感、智愚善恶,几乎都在眼里显现出来。写眼睛,能将人物的内心境界、性格和遭遇反映出来。写眼睛和心理描写总是同时进行的。《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在她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时,因不准她碰供品,便由“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变成“直着”。当她捐了门槛还不准碰供品时,“很有神”的眼睛一夜之间“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被鲁家赶出门后,“我”见到她时,“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当她询问一个人死了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等问题的时候,“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作者就这样通过人物眼睛的变化,揭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2)通过语言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所谓“言为心声”,说话也是可以见出一个人的内心的。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表现和流露。塑造人物,总是以人物本身的语言和相互间的对话作为一种手段。鲁迅说“显示灵魂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言、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人物的语言、对话对于刻画形象的重要性,实际也说明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之间的关系。生动的语言会表现出人物特定情况下的感情波澜。(3)通过行为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
例如《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一回,写王熙凤和王善保家受王夫人之命,夜半到各处房里抄检追查“春意香袋”事件,在大观园里引起轩然大波。嫉恨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闹笑话,是那样的幸灾乐祸、志满意得;王善保家仗势逞凶,不料反遭羞辱,是那样的气臊交加,只恨无地缝儿可钻;一向把自己的命运拴在主子身上的袭人,是那样的温顺,奴性十足;桀骜不驯、富有反抗性的晴雯,是那样的怨愤填胸,无所畏惧;颇有心计、不甘庶出而受辱的探春,是那样的一副凛然不可侵犯、显扬主子气的神情;年少胆小、重视脸面的惜春,是那样的懦弱而又冷酷无情。诸如这一群人物在彼时彼地的行为表现,都不自觉地暴露了各种各样的灵魂。
(4)作家出面作人物的心理分析。作家以心理学家的身份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冷静而深刻的哲理性剖析,展示其灵魂,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分析法”。
(5)自由联想是西方文学描写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手法。它突破时空限制,增大心理描写的容量。著名作家王蒙借鉴这种手法,在他的《春之声》等作品中作了成功的尝试。小说写主人公岳之峰的联想活动:他坐在闷罐头车里,尽情地联想,过去与现在、中国与外国、城市与农村,在脑子里交织涌现。(6)内心独白是由人物自己来表白他的内心世界。
总之,心理描写的方法是多样的,采用何种方法,则完全要视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心理描写作为人物描写中的一种艺术手段,它和肖像、语言、行为等描写手段是互为表里的。离开心理活动去进行各种描写,人物就像机器人一样“活”不起来。其实,心理描写可以和情节结合起来,交织在矛盾斗争和情节发展过程中,不仅成为整个情节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使情节富于节奏感和波澜感,从而加强作品的故事性和真实性。此外,出色的心理描写还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总而言之,心理描写对于塑造出人物鲜明的个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在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心理描写的文学地位必将显得更为重要。
二、新题导练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时,作者是这样描写两个同生活在富贵中的与宝玉命运相关的少女的内心活动:(1)“宝钗见他(指宝玉)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
(2)“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半天,方抽抽噎噎地道:‘你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两段简短的文字中包含了宝钗、黛玉复杂的心理活动,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段的文字,包含着宝钗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她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为待选入宫而进京。她深受封建主义的影响。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掩盖起来。这位贵族小姐虽然对宝玉确有爱慕之意,但在这一特定场合,她不得不节制自己。另一方面,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一心希望宝玉走仕官经济之途,无奈宝玉冥顽不化,落得今天“大承笞打”。因而,她在慰问痛惜之词中,又含有规劝、责备之意。此时的她,对宝玉是爱怜而不失度,痛惜而不忘理。
而至于黛玉则迥然不同了:出身“清贵之家”的林黛玉,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平时聪敏绝顶、伶牙俐齿的她,此时竟半天才说一句“你可都改了罢”的话,这句话表面上是规劝和责备,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反映黛玉的矛盾心理。她担心宝玉来日再受到令她心悲的皮肉之苦,便不由得说出这句话来安慰宝玉日后当心;同时,也暗示了她对宝玉的信守素志,决不做“国贼禄鬼”的期待。这样,宝玉才“心有灵犀一点通”,说出了“你放心”的一番话来。作家揭示了一个毫无矫饰之态,敢于藐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的灵魂。知识总结 1.课文总结
(1)要掌握的词语:
阜盛(fù):繁盛众多。.敕造(chì):奉皇帝之命建造。.黼黻(fǔ fú):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的花纹。..懵懂(měnɡ):全然无知。.瞋视(chēn):睁大眼睛看。.惫懒(bèi):涎皮赖脸的意思。.内帏(wéi):内室,女子的居处。.憨顽(hān):幼稚顽皮。.厮混:互相混杂玩耍。
布让:宴席间向客人敬菜、劝餐。乖张: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韶光:美丽的春光。忖度:猜测、考虑。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
敛声屏气:不出声,不出气,形容小心肃静的样子。顾盼神飞:左顾右盼,神采飞扬。
(2)要掌握运用的修辞:对偶、排比、比喻。(3)要掌握的写作技巧: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2.学习心得
8.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第 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l)准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3)精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1. 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都市精灵》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文是初中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节课,在文中我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我”则不但关注着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生共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仔细阅读课文,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首先师生共同研读文章内容,理清线索,然后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让他们提高意识。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拟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受伤的鸽子的出现,引出文中父子对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问题的思考,学习本文要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人与自然”问题的设想。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难点
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三)教学突破
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教学用的材料。
(二)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1、教师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3)研习课文,把握主旨。(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5)联系生活,引发思索。
2、学生活动:
(1)走进情境,引发兴趣。(2)朗读课文,理清线索。(3)边读边思,理解课文。(4)边读边品,体会感情。(5)联系生活,倾吐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大家喜欢吗?为什么 课件展示一组动物图片(麻雀、喜鹊、黄鹂、燕子、鸽子)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生:
1、善待它,不关阳台的窗户,让小鸟来去自由
2、善待它,把它关起来养着
3、虐待它,甚至吃了它
现在,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一户人家的阳台,引起了一对父子的关注,也引发 了父亲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一段心路历程。(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理出课文的线索。
讨论后板书:要封阳台 ——封阳台吗?——不封阳台 课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的线索:封不封阳台
三、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让我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生: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是的,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使人们渴望封住阳台,给自己留下一个清净的空间。
2、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生:是因为一只受伤而又在孵蛋的鸽子的到来)
鸽子的到来,使儿子产生了哪些想法?父亲又抱着怎样的态度?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儿子:惊喜、忧虑、怜爱
父亲因为一只受伤的鸽子也动了恻隐之心,希望给鸽子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3、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提示:父亲仅仅在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吗?仅仅为儿子有个“玩伴”考虑吗?父亲还有怎样深远的思考?
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
打开阳台,让鸽子自由来往;打开阳台,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板书)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作者的这种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文中有很多生动传神的描写很能触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深情渴望。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文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1、请大家说一说,首先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唤起了父亲心中的一份柔情? 课件:对鸽子的描写部分,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在对鸽子的描写中什么最令你怦然心动?
“我”会怎么想?请大家发挥想象,与鸽子来一段心灵的交流好不好?同桌先模拟交流一下。然后指名表演。
如:1)亲爱的主人啊,我已经受伤了,你还会像那个粗鲁的人吗,求求你,放过我吧。2)好心的人啊,我已经有宝宝了,请你仁慈一点,放过我们吧。……
教师小结:从鸽子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中,大家觉得课文营造了人和动物相处时一种怎样的境界?(温暖、温馨、和谐、祥和,驯美的鸽子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一份柔情,人与鸽子和谐相处,温馨动人。)有感情的读
2、作者此时思绪飘向远方,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人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女生读)描写草原的部分,远离都市的人们来到草原看到美景有怎样的心情? 大家有过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受吗? 提示:旅游或星期天的经历感受。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人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充分享受了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欢乐,大自然是上苍赐予我们人类最好的伙伴。
3、动物是如此可爱,大自然是如此多情,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爱的生灵和美丽的大自然的呢?
课件展示人类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画面。教师画外音。
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作者发出了怎样深情的呼吁,自然界又怎样发出了痛苦的倾诉?
课件:10节和12节的两组令人动情的句子,让我们放声朗读这些文字。你感觉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能听到大自然的心音吗?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段文字。齐读。
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的排放污气污水……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播放课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无数触目惊心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吗?(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五、联系现实,真情呼唤: 生活中这类现象还有很多,大家面对这些现象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能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吗?
1)我希望: 不再 如:餐桌上,不再摆上猴脑的宴席
青藏高原上,不再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藏羚羊 果子狸的病毒不再让国人惊恐万状
芦苇丛中不再听到丹顶鹤凄厉的叫声 ……
2)是大自然对人类痛苦的哭诉。
如:天空冒着浓烟,河水发黑变臭,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土地日渐荒漠,沙尘暴不停肆虐,温室效应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同学们,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大家都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人类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动人画面吧!
播放课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画外音: 生命是如此可爱,它带给人类多少快乐。
自然是如此清新美丽,它使我们的世界充满诗情画意。幸福生活不仅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同学们,在下课之前,让让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 播放配乐课件: 生命是如此可爱
让我们用心呵护每一个生灵 地球是如此的美丽
让我们珍惜这共有的家园 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的生活便永远快乐和温馨
播放课件。
祝同学们:打开心灵的阳台
沐浴阳光与风雨
拥抱美丽的自然
创造和谐的家园
板书: 要封阳台
↓ 父子关爱受伤的鸽子 传神的描写 封阳台吗
↓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形象化的议论 不封阳台
《治水必躬亲》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文言文,当以诵读为主,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应重视文章的诵读和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其次,文章短小精悍,脉络清晰,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运用鲜明,因此,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
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我们同学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二)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自由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扫除文字障碍。同桌之间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错误。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 集体朗读。
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养成“三看一查”的习惯)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看注释)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字词查找工具书(查工具书)看课后的探究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
全班交流: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师生相互质疑,加深理解。(三)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正反对比论证)1.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
课文第一段: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并用两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提出论点。
课文第二段:这一段先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水不成。
(四)加强巩固:
1. 反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2. 完成“探究·练习”中的习题二。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瑞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六)板书设计:
海瑞治水躬亲,清廉(正面)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不躬亲,不亲廉,则治水不成(反面)正反对比论证
9.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篇九
规范之一:备课当以学生为本
台湾儿童文学推广人李玉贵老师在听了我校一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童话《幸福是什么》一课后, 曾直言自己对这篇文章如何进行教学的一个教学设计, 这个教学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第一问在学生走进课堂伊始, 请孩子在纸上用蓝笔写下自己认为的“幸福是什么”;第二问在学生读完篇章之后, 请孩子在同一张纸上用黑笔写下“我现在认为幸福是什么”;第三问在学生阅读了老师提供的各类人士对幸福的理解之后, 请孩子仍在同一张纸上用红笔写下“其实幸福是什么”。
在这个简单大气的教学设计中, 扑面而来的是李老师以学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出发, 关注每
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真正以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理念。
首先是对学生原始认识的尊重。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知道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 还需要什么, 才能删选出教学的重难点。李老师设计中的第一问就是基于了解学生对于幸福的原有认识出发的, 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教学中的想当然, 不至于明明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字还在一笔一画煞有介事地教, 明明是学生已经熟知的道理还在抽丝剥茧一板一眼地讲。
其次表现在对学生个性想法的全心接纳。设计中安排的三次“幸福是什么”的个性表达, 是教师透过读书、交流等教学活动层层递进, 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李老师尤其强调了让学生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 来写自己三个不同时期对于“幸福是什么”的不同认识, 可见教师对于学生说出自己个性想法的允许、容忍, 乃至全心接纳和鼓励。设计中老师所做的只是组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 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中丰富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在自己前后认识的比对中, 同学之间不同认识的比对中, 感悟幸福的真谛。这样做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三是最大可能地鼓励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在设计中, 李老师给予学生个性表达的活动不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你说我说大家说, 而是写, 用不同颜色的笔写。说和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的要求, 写兼顾到了所有的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有时间思考, 给所有学生提供专注思考的空间, 让所有学生可以安心书写自己的想法, 表达不同的想法。但是, 不可避免地将导致
其中的一部分学生, 因为太快听到别人的想法而左右自己的
思想, 更无法摆脱听了就忘的客观陋习。李老师一再强调语文是思维性和操作性合二为一的课程, 恐怕也是从立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出来的。
规范之二:备课应对课堂教学作最全预想
备课是预设的过程, 尽管有人说:“再好的预设, 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课堂教学的无法预知而不作准备。恰恰相反的是, 只有胸有成竹, 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才能从容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 应学生而动, 应情景而变, 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学设计也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 显露出勃勃的生机。因此, 在备课中, 我们需要在清楚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对课堂教学全过程作最全面的预想, 还要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以及应对的策略。笔者曾在执教二年级语文《风筝和纸船》一课时, 因预设了教师的课堂点评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重点段“小熊拿起纸船一看, 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 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祝你快乐!’”的朗读指导中, 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反馈, 笔者备课时预设了三个不同角度的点评指导。评价A:“你把‘乐坏了’读得特别重, 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这样的点评其实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的时候可以把“乐坏了”作重音处理。评价B:“你读‘祝你快乐’的时候, 语调突然升上去了, 是想告诉大家小熊很快乐吧!”这样的点评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句末感叹号的时候, 要把语调升上去。评价C:“你真聪明!你在‘放着’后面停了停, 在‘挂着’后面又停了停, 在‘写着’后面再停一停, 给我们也带来了一份惊喜。朗读的时候, 在词语后面稍稍停顿一下会读出更棒的效果。来!学着她,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教师这样的点评指引下, 学生就会在那三个词
语后面作小小的停顿, 和小熊一起感受到
“小松果”“纸条”“祝你快乐”带来的惊喜。
这样的预设不仅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语言, 把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押到了点子
上,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而且更重要
的是, 精到的点评还以一种特殊的形式, 自然而恰到好处地指导和引领学生的掌握能力,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规范之三:备课需精心设计, 以练促学
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材的照搬, 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钻研教材, 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 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 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结合学习实际, 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 进行再创作。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
叶洁芸老师在执教《红领巾, 真好》一课时, 对于生字词语的巩固环节, 设计了一篇由参与活动的少先队员写的日记, 以日记的形式改编了儿童诗, 巧妙地在日记中再现了本课学过的所有生字新词, 请学生读一读日记, 找一找学过的词语, 并画出来。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 这样的设计一改巩固生字环节的枯燥乏味,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孩子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中逐渐地完成对知识的再巩固。同时, 二年级正是引导孩子写日记的最好时机, 叶老师将日记改编成儿童诗, 不落痕迹地引领学生接触日记、读日记、了解日记这种新文体, 为以后的写日记铺路架桥。如此精巧的设计真可谓独具匠心, 一举多得。
规范备课最大可能地杜绝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行为, 使课堂教学朝着目标有序展开, 收获有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要我们规范备课, 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脑中有教材, 胸中有教法, 我们定能从容应对, 唱响有效教学
10.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名句 篇十
1、盈盈荷瓣风前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安回望绣成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无人知是荔枝来。
3、旋沉荔花蜂酿蜜,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禁御新栽荔枝丹。
5、__________________,卢橘杨梅次第新。__________________ ,不妨长作岭南人。
6、__________________,从此江乡亦萌蘖。《南州六月荔枝丹》
7、臣少多疾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至于成立。
8、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9、__________ ,____________。前守臣逵察臣孝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诏书特下,______________ ,寻蒙国恩,________________。
11、郡县逼迫,________________;州司临门,________________ 。
12、臣欲奉诏奔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告诉不许。
13、且臣少仕伪朝,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14、今臣亡国贱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有所希冀!
15、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6、臣无祖母,______________ ;祖母无臣,______________ 。
17、母孙二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乌鸟私情,________________ 。
19、__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陈情表》
20、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21、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2、听得到一声“去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减了玉肌:__________ ?
23、下西风黄叶纷飞,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蹙愁眉死临侵地。
24、____________________,比司马青衫更湿。__________________,未登程先问归期。
25、未饮心先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____ ,恨压三峰华岳低。
27、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8、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_____。
29、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30、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 ;屈原放逐,____________;左丘失明,
__________;孙子膑脚,__________;不韦迁蜀,__________ ;韩非囚秦,________ 。
《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屈原既放,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3、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是以见放。
34、圣人不凝滞于物,________________。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_____ ?众人皆醉,
__________________ ?何故深思高举,__________?
35、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
宁赴湘流,______________ 。安能以皓皓之白,____________________ ?
36、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濯吾缨,________________,可以濯吾足。《渔父》
37、惨象,__________________ ;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念刘和珍君》
40、鹏之背,________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 。
41、野马也,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2、天之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______________。
43、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4、__________________ ,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 。
45、故九万里,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后乃今将图南。
46、________________ ,蟪蛄不知春秋。
【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集08-15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梳理08-20
必修五语文重点句翻译09-17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课稿06-1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08-2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09-01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文:饭碗06-19
五年级语文备课计划10-09